税源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23:24:12

税源范文篇1

(一)企业转制过程中税务部门介入不够,导致税款流失。目前,体制改革,企业转制,使原国有企业的税收比重越来越小,股份制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税收比重越来越大,给税收征管带来很多困难。在对破产倒闭管户实行清算过程中,大多数纳税人能够依法接受清算并清缴欠税后办理注销登记,但也有少数纳税人在被税务机关列为非正常户后找不到法人或其他代表人,既不申报,也不申请办理注销手续,导致部分税款流失。对于改组的企业,则由于税务部门介入不够或完全不能介入,原企业所欠税款无人承担,成为死欠,而税务部门在这方面却又显得无能为力。还有某些企业不能按规定及时办理税款结清和发票缴销手续,导致更大的税收流失。

(二)税务机关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运用不合理,导致税收征管职能弱化。由于内部分工管理不够统一和规范,使得本应协调一致的工作时有脱节。主要是某些基层征收单位,虽成立了专门的税源管理科,配备了专职人员,但是就户籍管理来说,税政管理科也有专门人员负责,这样就造成了人员浪费,且责任不明确。

(三)税务机关内部某些工作人员对税源管理工作认识不足,导致税源管理流于形式。尤其是对重点税源的掌握与管理,通常分析比较肤浅被动,说明不了深层问题,没有给予重点税源足够的支持,导致税源流失。再者,从重点税源企业的特点来看,由于企业规模大,分支机构多,核算头绪多,纳税环节多,如果监管不力,极易发生偷税与逃税行为。事实上,前些年对重点税源的监控,只是表面上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税款实现和缴纳情况,实行的是粗放型控管,横管不到边,纵管不到底,没有实现真正意义的控管,重点企业税收流失严重。对于某些地区来说,其支柱税源也没有被给予足够的重视。

(四)计算机信息系统应用水平不高,信息化程度不高,管理手段落后。就目前来说,尽管在微机化管理方面做了巨大努力,前进了一大步,在某些地区,税收征管方面的大软件已经开始运行了,但是此类软件通常都存在着问题,在运用时常造成错误,因此有时不得不另外搞一些人工处理程序,不仅增大了工作量,更增加了工作难度。而且如果不及时纠正错误,会带来更多的错误,最终导致整个计算机系统失灵和不连贯。而税务人员计算机应用水平普遍较低,不能将计算机做为管理税源的有力工具,导致工作效率不高。

二、加强税源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税务部门应在改制过程中积极主动地介入企业,摸清税源底数。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税务机关有对改制企业的纳税情况进行监督管理的权利,虽然在此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许多阻力或其他不利因素的影响,但作为税务部门,有权利也有义务防止国家税收的流失。针对当前现状,税务部门应和当地体制改革办公室、国资局、企业主管部门建立长期的联系制度,做好企业转制前的管理工作,保证税款的清缴入库,防止税款流失;同时对转制后的企业进行跟踪调查,从新企业的办证户籍管理一直到税源的预测、监控,真正起到税前监控和税源培植的作用,保证税源的稳定增长。税务部门可以根据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结果认定改制企业的纳税情况,或者在必要时,派税务稽查人员对其纳税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征收部门的外勤人员对转制后的企业要做到腿勤、嘴勤。要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流动资金的投入及存货状况。转制后的企业看上去没有原有的国有企业庞大,其实不然。原国有企业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转制后的企业包袱轻、资金充足,上马的项目新,有潜力、有后劲,运行效率高,生产规模和销售情况较好。如果税源管理和征收管理到位,税收收入就会增加。

(二)重新划分机构职能,建立和规范税源监控体系,是巩固和完善新的征管模式的必然选择。为真正体现“管为基础,从源头上控制”的原则,税务部门应明确税源监控主要在于真正落实“管事”的问题,做到“管事”专门化,科学合理设置岗位,明确职责,流程衔接,监督考核到位。具体做法如下:

1.建立事前税源监控体系

税源监控不能坐等纳税申报,要变被动为主动,跳出办税服务厅这个范围监控税源。

(1)设立税收公共关系机构(岗位),延伸税收服务,分类指导办税。

税收服务工作具体,纳税人掌握的税收信息充分,主动申报纳税面就宽,申报质量就高,税源主渠道就通畅。

(2)实行专业化日常稽查,充分发挥监控税源的主力作用。

日常稽查组织和办税服务厅通常是在一个行政负责人的统一指挥、协调之下,具有征管信息来源充沛,打击偷逃骗税及时主动,对属地范围熟悉等优势,所以应该充分发挥日常稽查对税源监控的主力作用。实行专业化日常稽查,则是发挥其职能作用最好的行政管理措施。一是设立纳税人户籍稽查岗。尽量管住所有的纳税人和尽量减少非正常失踪户,实行税源户管专业化。二是分行业设立稽查岗。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体系日益完善,跨国跨区经营、财务管理信息化、关联交易、电子商务等经营、结算方式日新月异,传统税务稽查赖以为凭的书面账簿越来越多地被电子信息所取代,而且其真实性越来越容易受到交易方式、管理方式、结算方式的影响,税务稽查面临严峻挑战。作为应对措施,对税务稽查进行针对性的岗位设置十分必要。即在工商业稽查岗之外,设立网络稽查、关联调查等岗位,充实专门人才,探索税务稽查新手段、新技术。2.规范事中和事后税源监控体系

税源数据借助纳税申报资料进入征管各环节后,各环节之间应该环环相扣,彼此制约,协调运转。只有规范事中和事后税源监控体系,才能强化纳税评估、税务执行职能。规范处于不同征管环节的业务动作,同时辅以完善的税收征管软件,可以实现税源的适时监控。

(三)发挥纳税评估作用,搞好重点税源监控,通过对重点税源的评估,带动一般税源的管理。通过实践可以发现,管好了重点税源企业,也就牵住了税收任务的“牛鼻子”,抓住了税收工作的主要矛盾。因此,要把主要税源企业列为重点评估对象,对其实施全面监控。

新的征管模式建立后,取消了专管员管户制度,由于缺少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对纳税人申报真实性的监控管理主要依靠稽查对大中型企业的管理,不能解决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造成监控效率低,质量差,监控管理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加上实行新税制后,有些重点税源企业的财会人员对现行税收政策理解不深,使各项税收法规不能得到全面贯彻落实。通过纳税评估,可以促使企业财会人员全面掌握税收法规,正确核算税金,从而减少税款流失。把重点税源评估管理落到实处,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强化考核,搞好日常评估监控,形成齐抓共管局面。可以根据各地重点税源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评估工作目标。围绕这些目标,专门制定些相应的考核办法,实行未达目标扣分制度,与个人工资系数、奖金发放挂钩。对重点税源的评估定人、定户、定时间、定指标、定质量,在规定的时间内达不到评估指标和质量要求的,按责任追究到人。这样就可以有效地调动税务人员在评估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2.坚持评估工作的经常性,对重点税源实现“即时监控”。鉴于有的纳税人纳税意识较差,对评估调增的税款又在其他环节进行调减影响评估效果的状况,可以把对重点税源的评估周期适度缩短,达到“即时监控”的目的。同时,可以专门设立重点税源评估执行岗位,形成严密的监控网络,还可以设置《重点税源评估情况一览表》等。除此之外,还可以定期召开重点税源分析会,各岗位汇报交流对重点税源评估情况,总结经验,分析成因,有针对性地改进评估措施,提高对重点税源评估的效果和监控力度。

3.实行驻厂管理,深化对重点企业的评估监管。针对大企业分支机构多、纳税环节多、核算头绪多、控管不深不细的状况,应深入企业,掌握第一手资料,摸清企业真正“家底”,并通过对各项会计指标进行评析,找出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和症结。促进重点税源企业的经营管理、财务核算、纳税行为实现规范化、程序化。

4.坚持评估与服务并举,创造良好的评估工作环境。在评估过程中,应帮助企业加强成本核算,提高经济效益。利用税务部门接触面广,信息灵的特点,积极为企业提供经营信息及合理化建议。也可利用税务部门的信誉,积极为企业融通资金,帮助企业催收货款。还可为重点税源企业专门设置税务咨询机构,随时为纳税人提供咨询服务,急企业所急,帮企业所需,以良好的服务赢得纳税人对评估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为评估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达到培养、扩大税源的目的。

通过对重点税源的纳税评估,可以督促企业加强分支机构的会计核算,理顺各层次的纳税环节,纠正某些纳税违规行为,使企业从会计核算到纳税行为都向制度化、规范化迈进,使各项税收规定在重点企业得到全面的贯彻落实。也可以进一步摸清税源底数,提高对重点税源的监控能力。由于在评估中要掌握纳税人的资料,对企业的经营、纳税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既掌握了重点税源企业的“家底”,又能够做到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变动情况及时了解,迅速反映,对企业现有税源和今后的发展情况能够心中有数,为加强重点税源控管,进行税收决策,搞好税款调度,全面落实税收计划提供有力保证。最终实现通过对重点税源的评估,带动一般税源的管理。

(四)建设地方性税源,发展支柱性税源。建设地方性税源,应以市场作导向,以效益为前提,适应分税制和改革发展的要求,采取综合手段,建立起适合地方特色的、合理的税源体系。其主要方式有:

1.借助本地自然优势,培养地方固定收入财源,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吸附社会劳动力、技术和资金,促进资源开发的突破性发展,确保地方固定财源的快速发展。同时应该拓宽地方财源发展领域,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建设一批有前途、有活力的地方固定的收入来源。

2.建设效益性的地方支柱税源

地方税务部门在地方税源建设中应把效益性税源的建设作为重点,对本地区有代表性的税收来源企业的经济效益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挖潜改造,上档次,上质量,从效益上要税收收入。只有盘活现有的企业,地方经济才会稳步发展,才会保证税收来源的稳定性。

税源范文篇2

一、目前税源失控的几种表现

(一)漏征漏管个体工商户居高不下。据有关资料表明,当前漏征漏管现象的存在不是个别地区的问题,而是实行集中征收后产生的一个普遍且难以根除的问题。今年7月份以来,某某市国税局在工商部门及城区政府的配合下,组织了100多人次对市区建筑装饰材料市场、水果批发市场、海鲜批发市场等专业市场以及大型集贸市场进行税务登记专项检查,在检查的7548户纳税户中,就有900多户有税务登记违章行为,查出漏征漏管户460户。补税罚款6万余元。另外,据某某市工商局提供的资料反映,今年5—7月,该局共办理工商登记2254户,其中应办理国税税务登记的纳税人为1834户,但截止8月25日,仅有1306户前来办理税务登记证,办证率为71%。

(二)商业一般纳税人税收流失严重。

今年7至9月,按省局部署,某某市国税局对全市使用防伪税控系统的商贸企业265户进行了专项检查,通过帐证、帐实结合的方法,查出61户企业存在多种偷逃税行为:购进货物未付完款即抵扣进项税,利用预收帐款、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等科目隐瞒收入,私设金库进行帐外经营,将购进货物或自产、加工产品用于非应税项目,发生非正常损失不作进项税转出等。共查补税款728.94万元,滞纳金214.31万元、罚款232.47万元。

(三)部分小规模纳税人尤其是私营企业借帐证混乱偷逃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私营企业数量逐渐增多,规模越来越大,国家从私营企业取得的税收也不断增加,但私营企业会计工作仍相当薄弱,随意性比较大,增加了税务机关查帐征收的难度。有的税务机关图省事,对应建帐核实征收的企业干脆实行定额征收。由此造成税收大量流失。

(四)工业企业利用灵活的经营手段转移、逃避税收。目前,在某某市的一些工业企业,特别是一些大集团公司纷纷采取所谓“直销”、“联营”、“专卖”、“总”等经营方式,使经营该企业产品的商业企业以近于甚至低于进货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然后由厂家将利润另外以各种方式返还给商业企业,造成利润转移,逃避增值税或导致增值税在行业间、地区间发生非正常的转移,使局部地区增值税税负降低。

(五)企业利用电子商务逃避税收。在当今电子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以及产品价格日渐降低的情况下,微机正逐渐走进办公场所和普通家庭,从而使电子商务从无到有,到日益兴隆。据报载,我国今年电子商务交易可达8亿元,2002年预计可达100亿元。这一商业活动的“交易场所”是企业在互联网上开设的网站,顾客只要将钱存到商家指定的帐号即可,商家通过邮寄,或者通过设在顾客所在地的经销点或货仓直接为顾客送货上门。这使税务机关面临难以认定企业常设机构、难以认定销售性质、难以有效开展税务稽查等问题。这样,电子商务越兴旺,税收流失将越严重。

二、造成税源失控的几个因素

(一)新征管模式的缺陷,使税务机关管理难以到位。1996年国家税务总局提出的征管模式突出了申报、服务、征收、稽查等特点,节省了人力,提高了办税效率。但它却忽视了税收基础的管理。尽管近年来我们采取增加检查次数、征管查部门互通信息、推行代管等办法努力堵漏补缺,但由于这些办法基本属于治标性质,虽一时奏效,却无法从根本上遏制部分纳税人,尤其是个体经营户通过频繁变更名称、地址等手段恶意偷逃税款的行为。

(二)理想的税收政策与现实征管方式及手段的冲突。目前的增值税政策是只要一般纳税人企业购进货物,取得进项,就可以申请抵扣税额。一些私营企业利用税务机关人力少,难以进行库存商品清点核对的弱点,进货时均索取专用发票抵扣税额,销售时如果对方是个体消费者,往往不开票不入帐。城市中大商场、超市,经营品种成千上万,要准确核查其存货几乎不可能,故这类公司也存在极大的税收隐患。而部分有“兼营”和“混合销售”行为的纳税人,为尽可能减少税收负担,故意混淆征税范围,人为地将税款在增值税和营业税之间非法流动,达到少缴税目的。此外,由于收购发票由买方自己开票,税务机关缺乏有效的监控约束,故部分从事农副产品、废旧物资收购的企业虚开发票现象也比较普遍,使原本毛利率及税负率较高的所谓“高征低扣”企业,其税负率却明显偏低。

(三)一般纳税人企业变动大,税收管理不到位。例如,目前某某市国税局管辖一般纳税人企业3224户,今年1—9月,新认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96户。另外,对一些未按规定或不符合要求的一般纳税人也予取消资格,1—9月共取消369户。在一般纳税人企业变动频繁,商业活动日趋复杂多样、经营手段更趋灵活多变的时候,税务机关却面临着这样的两难:一是人事改革,人员精减,征查力量不足,而且素质参差不齐;二是对一般纳税人认定过程、认定后缺乏一套规范严密的管理办法。力量不足,使税务机关容易出现“抓大放小”现象,侧重于大、中税源企业的征收检查,忽视了小规模纳税人的管理。加上有的稽查、稽核人员业务不精,检查浮光掠影,致使一些涉税问题未能及时发现,一些涉税违章问题悬而不决,积重难返。而管理措施不规范严密,导致了一些租赁场地经营的商业企业在取得一般纳税人资格,经营一段时间之后,如无生机或为了逃避税收,往往趁机连货带票征、IC卡及设备席卷一空,造成税款流失。

(四)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利率降低。近几年来,国民经济虽稳定增长,但由于消费市场相对饱和,商业领域已由传统的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导致企业利率普遍偏低。故多数纳税人采取薄利多销、降价处理等手段促销,毛利率极低。一些由于经营不善,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出现亏损经营的企业这时往往打税收主意。如一些商业企业随意在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之间转换“身份”,在税负上避高就低:假如由于税收政策或者税务机关对小规模纳税人的定额偏低,使实际税负偏低,则一些精明的一般纳税人在利益驱动或市场竞争的压力下,由向小规模转变;如果由于政策或者税务机关对小规模纳税人的征税严格,“双定”到位,使小规模纳税人税负高于同类经营的一般纳税人,则一些小规模纳税人将努力按一般纳税人的标准去经营,千方百计争取一般纳税人资格,寻求避税、逃税港。

三、解决税源失控的几个方法

(一)提高对税源监控重要性的认识。税收管理实践反复证明,税收管理的基础只能是税源监控。离开了税源监控这一“地面基础”,税收管理中的各种“上层建筑”也将站不稳脚。现行税收征管模式把税收管理的基础定为纳税申报和优质服务,这是不足取的。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纳税申报的方式将不断地朝多样化发展,而纳税人申报表上的数字是否可靠将取决于我们做多少有效的征前工作,也即取决于税收征管基础的坚实程度。如果我们在这一问题上不能给予充分的认识和肯定,那么大量繁杂的征后堵漏工作将使我们应接不暇,疲于奔命。

(二)完善“三员”管理制度,使之更加行之有效。

1、建立和完善驻厂员、联络员制度。目前我省国税系统真正派驻企业,与企业员工一起上下班的干部仍属个别,更多的是联络员。由于税务机关与企业之间没有法定的一套规章制度,明确驻厂员的权责,使这“两员”难以有效开展工作,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由于一些驻厂员、联络员综合素质较低,在企业经营方式、手段走向多、广、深、新的情况下,也显得力不从心。笔者建议如果要从此“两员”入手管住重点税源企业,那么首先应该考虑选派综合素质突出的干部担任这一角色,并且与企业有关领导一起协商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在现行法律法规的范围内尽可能多地为“两员”争取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知情权”。

2、建立起专职调研和清理个体私营“双漏”的职能部门。在一些税源较充裕的城市中,个体私营税收往往被看作“零散”税源,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其实,如果真正把它们管住管好,难保它就是一块“肥缺”。特别是在专业市场不断形成,规模不断扩大、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一个专业市场的潜在税收也许能敌一个欠发达县份的全部税收收入。笔者建议在一些商业区或大型专业市场内建立起这样一个税收职能部门,这一部门的税务人员,也就是“片管员”。他们不负责税收的征收,而主要对管片内的业户进行税源的调查摸底、税负的精确测算,应纳税额的准确核定和及时调整,并落实管户联系责任制,经常对业户进行查访,对群众举报的偷逃税行为进行快速有力的查处。

“片管员”除负责日常的调查稽核,还应该对纳税人税务登记进行有效的宣传教育和辅导,建立起对纳税人在登记前后的教育性走访制度和长期对纳税登记的复核追查制度,并将有关信息进行整理、修正、立档和输入微机,做到户户建档、全面监控、新办注销跟踪到底。同时,充分利用新征管法创造的有利条件,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建立联系制度,定期将管户情况与工商局有关部门进行核对。通过信息分析比较,对无证经营户进行及时有效的查处。

通过实施这样“人管人”措施,相信即使管片内业户频繁变换,税务机关也能对管户做到心中有数,从而管住易动易失的税源。

3、要建立健全税务干部岗位责任制,将规范管理的责任落实到人。一是要配合机构改革,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定岗位、定人员。做到以职定岗、以岗定责、责任到人,促进科学规范管理。二是严格考核,奖惩兑现。要尽量做到按规范管理,按制度运行,按程序操作,按章程办事;职能简化、工作量化、考核细化、奖惩硬化。

(三)利用信息化网络对税源信息进行有效监管。

在技术日趋成熟的条件下,可以考虑以推广电话、电子申报为标志的进一步的集中征收。而从税收信息化进程中节省下来的人力,可以专心从事计算机数据信息的充实完善和分析管理,对征管对象建立起以销售额、进、销项税额、增值额及税负率等各项指标为对象的调查、统计、分析系统,为征管稽查部门提供实用信息。另外,通过机内信息进行税源分析预测,对各类纳税户进行全面评估,从而随时掌握税源的变化,及时为上级部门提供征管中新问题和相应的对策建议。

税源范文篇3

(一)推行户籍管理,加强源泉控管。要突出两个环节和一个管理手段;一是突出税务登记环节。严格税务登记审批,通过办理税务登记将纳税人纳入户籍管理,特别是对申请注销、停歇业户进行严格核查审批,审批前必须缴清税款、墩销发票。二是突出纳税申报环节。开展以刊报纳税及税负变化情况为主要对象的纳税评估工作,采取事前介入、事中管理、事后防范的办法,深入纳税人生产经营场所详细了解生产成本、利润水平、财务指标的变动情况;对帐制不全的个体工商户,在了解生产经营情况的基础上,合理核定税收定额,督促纳税人依法自觉如实申报纳税,大辐度压低异常申报率,有效解决申报不实和零申报、负申报,以及账外经营、体外循环、选避税款、蚕食税基等问题。三是突出“以票控税”的管理手段。要在巩固和扩大“以票管税”成果的基础上,推广使用税控收款机,对饮食业、交通运输业和建筑安装业实行以票控税,不定期对用票单位进行检查,从源头上堵住税款流失。

(二)管户管事结合,实施动态跟综。新征管模式实施后,税务机关推行了专业化管税制度,在克服了以往专管员管户执法不严、为税不廉、责任不清等弊端的同时,出现了专管员坐等纳税人上门办税这种被动式的静态管理情况,以及税务机关对各类涉税事项进行实地调查、核对、查验等工作的缺位脱岗现象。因此,既要坚持专业化管理方向,也要吸收专管员管户的成功经验。即管事与管户的有机结合,对税源进行动态管理,做到哪里有税源,哪时就有税务人员。

(三)深化机构改革,强化管理基础。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和信息处理权的高度集中,上下级之间的中间层次将减少,管理宽度将加大。与此相适应,必须进一步深化征管改革,重组征管业务流程,强化税源管理。应当在坚持属地管理原则下,按经济区划合理设置税源管理机构,最大限度地延伸税务管理“触角”,消灭税源管理的“空白地带”和“交叉地带”。坚持一靠科技、二靠人、三靠岗责清晰和严格考核的工作机制,做到以事设岗,管事到户,责任到人。

税源范文篇4

一、税源监控的现状及问题剖析

税源监控是现代税收管理职能的体现和作用对象。税收管理从收入的角度来看就是要掌握税源、促使纳税人将税收从潜在税源的状态依法转化为现实税收收入的过程。笔者认为税源监控体系主要由税源预测、税源管理、纳税能力估算和税收审计四个部分构成。其中:税源预测属分析型监控、税源管理属管理型监控、纳税能力估算属预警型监控、税收审计属核查型监控。税源监控作为税收管理工作的起点和基础,贯穿于税收征管工作的全过程。税务机关税源监控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税收征管质量的高低,税源监控手段是否先进、科学、可行,又直接影响了税收征管的效率,因此税源监控是税收征管工作的重中之重。

目前税务部门普遍采用的税源监控的方法因存在种种弊端和问题,不能满足现代税收管理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税源预测主要采用“基数+增减因素”法(即:以上年税收会计核算反映的实现税源加税源典型调查估计的增减因素作为本年预测期的税源)既缺乏科学依据,而且与实际税源相差较大。首先,基数仅是税收会计核算反映的“应征数”(纳税人自行申报的应征数+税务检查已查补的部分应征数),未包含尚未查到的纳税人偷骗税收的应征数,因而该基数不能反映纳税人实现税源的“全貌”。加之多年来各种人为累积因素的影响,这种“基数”已难以代表某地区的实际税源;其次通过对部分企业典型调查估计的本年“增减因素”因受调查估计准确性的影响,税源预测的可信性较差。因此,地方政府对采用这种方法预测的税源常常持“似信非信”的态度,上级税务机关利用这种预测数据也常常导致决策的失误。如每年分配的税收收入计划与各地实际税源的误差较大、现行征管质量考核的结果不能反映征管的深度和依法征收的质量等等。

二是税源管理仍停留在以重点税源统计分析为主的初级管理水平上,税源信息失真、信息占有量匮乏、税源管理缺位的问题严重制约了税源监控。目前基层税务部门对重点税源信息的采集主要依赖于纳税人申报的部分财务数据,缺少与纳税人相关的其它经济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的比对、印证,加之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存在占有信息的不对称,导致税务机关一方面统计上报的重点税源信息失真的问题难以控制;另一方面信息来源渠道不畅、信息占有量匮乏难以对重点税源实施有效的监控管理。根据如此的重点税源信息分析的结果只能反映重点税源户申报税源的变化,而不能反映实际税源的变化。其次基层税务机关普遍推行税收的专业化管理,取消了专管员制度,部分地区还实施了“流程再造”式管理,按照税收业务的流程节点设置岗位和机构。因税源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业务流程仅局限于对重点税源企业的静态统计和事后分析,重“管事”轻“管户”,缺乏对整体税源的动态管理,特别是对大量偷骗税较为严重的中小企业未纳入税源管理的范围,导致税源监控的严重缺位、偷骗税大案频繁发生。

三是纳税评估作为对部分企业税源监控的一种管理手段,仅属微观税源监控的范畴。而对某一地区或行业纳税能力的估算作为宏观税源监控的方法在税务部门未能得到有效应用。纳税能力是指在既定的税制下,一个国家、地区、行业在一定时期内经济运行所形成的税收储量,是一个税收潜在能力的概念。在微观上它表现为企业的应纳税额,在宏观上它表现为一个国家、地区、行业可征税收的总能力。因而纳税能力估算在微观上类似于对企业的纳税评估,在宏观上是对一个国家、地区、行业可征税收总能力的估算。纳税能力估算在全世界被认为是一个检测和监控税源的最佳方法。而在我国却未能得到相应的重视和有效应用。目前因我国纳税评估的效能定位不明确、基础信息不充分、评估分析手段不完善等问题,基层税务部门实际应用的效果也普遍不佳。

四是以税务稽查为主的税务审计因缺乏科学选案的手段以及征管与稽查之间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事后“核查型”监控的效果。如:征管部门在日常管理和纳税评估发现的纳税人有关偷骗税嫌疑的资料信息未能及时与稽查部门共享、基层税务部门对征管部门日常性检查与稽查局税务稽查的职能定位及检查计划的统筹安排缺少有效的协调、管理,导致各部门的税收检查工作尚未形成合力。虽然国家实施了“金税工程”、各地税务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但由于税务检查的威慑力和偷骗税被发现的概率较低,纳税人铤而走险采用各种偷骗税手段导致税源流失的问题仍然很严重。

鉴于目前我国税源监控的现状,结合税收工作实际,建立我国现代税源监控体系已迫在眉睫。

二、建立现代税源监控体系的基本思路

笔者对改进目前税源监控的现状、初步建立我国现代税源监控体系的基本思路建议为:以税收与经济的内在关系为依据,注重将相关经济指标应用于税源监控;以税源预测分析为基础,全面掌握和监控税源的变化;以纳税能力估算为主线,实现微观监控与宏观监控的有机结合;以强化税源监控手段为保证,促进税源监控效能优化重组。主要内容分述如下:

(一)以税收与经济的内在关系为依据,注重将相关经济指标应用于税源监控。

众所周知:税收与经济的关系是“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反作用于经济。”这一关系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中能找到理论依据,用凯恩斯的静态宏观经济模型可推导出相关结论,市场经济国家多年的实践也充分证实了这一关系。因此我们应该将此作为建立现代税源监控体系的理论基础。

基层税务部门要改变目前“就税收分析税收、就税源预测税源”的思维方式,更深层次、更广泛地研究和分析总体税源及各税种与相关经济指标的内在关系,注重应用多种宏观和微观经济指标去预测和分析税源,为税源监控提供科学依据。如积极研究衡量经济的核心指标GDP与税收的关系,笔者曾在1998年用1990~1996年如东县GDP变量与税收变量时间序列数据依据社会经济统计学建立一元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出:(1)我县各项税收的总量与GDP总量呈现高度相关的关系,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9802(接近于1),说明在总变差中有98.02%都可由模型本身解释,其余变差是受政策因素、税收征管水平和其它经济因素的影响;(2)工业和商业增加值与增值税呈现高度相关的关系,相关系数为0.9749。说明在总变差中有97.49%都可由模型本身解释,其余变差是受政策因素、税收征管水平和其它经济因素的影响。

(二)以税源预测分析为基础,全面掌握和监控税源的变化。

税源的预测分析不仅是税源监控的起点,也贯穿于税源监控的整个过程。税源预测分析的结果不仅可为分析下达税收收入计划提供依据,还可为掌握和监控宏观(某一地区、行业)及微观(某一企业)税源变化服务,因此税源预测分析应为税源监控的基础。基层税务部门要改变目前普遍使用的“基数+增减因素”的税源预测方法,在对税源变化的重点企业进行典型调查分析的同时,建立税源宏观预测分析模型,对某一地区、行业的税源进行预测分析,及时掌握和监控宏观税源的变化。

建议国家税务总局和省国税局建立税源宏观预测分析模型,预测目标应包括税源总目标、分税种目标、分地区目标、分行业目标和动态目标。为适应上述需求应建立一套大型动态组合模型库,应用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大型动态组织模型库应根据税收与某些经济指标显著相关、税收历史数据具有时间序列性和税收数据的自相关性三个特点,依据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和计量经济学方法,选择回归预测模型、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和指数平滑预测模型三类组成。然后依据相关系数和拟合优度(即模拟预测历史数据的准确程度)进行优选模型。同时应根据不同地区经济结构、税源结构的差异,着重考虑生产结构(GDP结构指标)、投资结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指标)、分配结构(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额)和税收政策诸因素对税源的影响,选择不同的模型参数的估计值,从而形成不同地区、行业和税种的税源预测分析模型。应用计算机对其进行分析计算,预测报告期税源。一方面为分配税收收入计划的提供依据(要考虑各地税收征管努力程度),另一方面与统计某地区、行业纳税人申报的某税种税源进行比较分析,作为税源监控的基础。

(三)以纳税能力估算为主线,实行微观监控与宏观监控的有机结合

纳税能力估算作为世界公认的检测和监控税源的最佳方法,它包括对企业的纳税评估(微观税源估算)和对某地区可征税收总能力的估算(宏观税源估算)两个部分。是微观税源监控和宏观税源监控的主要手段,两者不可偏废,要实行有机地结合。

1、要尽快规划建设“国家经济税收信息仓库”。发达国家税源监控的经验表明:有效的税源监控必须依赖于全社会各部门较强的协作和政府社会管理的支撑。而我国制约税源监控的主要的因素正是缺乏政府社会管理对税务部门获取和监控纳税人涉税经济信息的有力支撑。税务部门单方面采集纳税人的信息难以解决信息的真实性和全面性的问题。因此针对税收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纳税人申报信息失真、税务部门获取涉税信息的渠道单一和占有经济税收信息量匮乏等问题,为适应纳税能力估算、税源预测分析、稽查选案以及其它经济管理部门对经济税收信息的需求,建议由政府牵头国家税务总局汇同国家信息产业部尽快规划建设“国家经济税收信息仓库”,各省、市、县建立分库,全国联网。初步设想建议:“国家经济税收信息仓库”由“税收征管信息库”、“经济情报信息库”和“数据处理及交换平台”三个部分组成。由国家信息产业部统一规划管理,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审计署、国家工商管理局、人民银行、国家统计局、国家商务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电力和运输等管理部门按职责分工共同参于“国家经济税收信息仓库”建设,并按各自的业务需求共享、加工、交换、处理信息。“税收征管信息库”主要采集国税局、地税局、财政局、海关等涉税部门的税收管理信息及金税工程发票信息;“经济情报信息库”主要采集工商管理信息、市场交易及价格信息、经济统计监管信息、资金流向信息、物流信息、国外税收经济情报及交换信息等;“数据处理及交换平台”主要为数据的整理加工、数据挖掘和增值利用、信息共享交换服务。建设“国家经济税收信息仓库”既能为经济管理部门提供丰富的“各取所需”的智能分析工具和“信息原料”,又能有效地帮助各部门完成对内监督和对外控管。它是国家信息高速公路上的“立交桥”,将各个部门的“信息孤岛”连接贯通,可有效地解决单个部门采集信息的失真和各部门重复采集信息的问题。

2、进一步规范纳税评估工作,发挥微观税源监控的作用。

首先要进一步明确纳税评估的效能定位。笔者认为:纳税评估是税务机关在全面掌握本地区经济信息的基础上,根据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和社会机构提供的各种涉税资料和信息,采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在一定时期内履行纳税义务的情况进行稽核、比对、分析和约谈,以帮助和促进纳税人自觉、如实、全面申报缴纳应纳税款的一项税收管理活动。它好似税务机关实施税源监控的“雷达检测站”,通过设置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借助于信息化手段,对监控区域内纳税人的纳税情况进行动态“扫描”,及时发现疑点、分析疑点,并向其他管理部门或稽查部门传递,寻找偷骗税行为发生的线索。可以说纳税评估实质上是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是否依法申报缴纳税款的一种预警型监控。它是介于税收日常管理与税务稽查之间的一种管理活动,并非税收检查行为。其目的是为纳税人对非恶意偷税行为自查自纠提供预警和帮助提醒,而对有恶意偷税疑点和经评估约谈后仍未自查自纠的问题向税务稽查部门提供案源。因此纳税评估也是一种选案手段,是对原有稽查选案方式的一种有效补充,它有利于提高稽查选案的准确性,充分发挥税务稽查的效能。因此它是实现税收日常管理与税务稽查的有效链接。

其次,要一步优化纳税评估的信息采集手段和评估分析手段。在目前尚未建成“国家经济税收信息仓库”前,各地税务机关要拓宽信息采集渠道,除采集纳税人申报信息、税收征管信息和金税工程信息外,税务部门为取得真实信息,要绕开纳税人直接报送渠道,从其它部门和渠道掌握纳税人不易隐蔽的经济信息,尽可能与当地的工商、地税、海关、统计、金融、供电等部门协商实行信息交换和共享,完善评估信息的提供机制。同时要借鉴发达国家纳税评估的经验和模式,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纳税评估支持系统软件,逐步规范评估操作。一是要不断优化评估分析指标体系,重视应用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做好评估的量化分析,建议分行业及产品大类设立宏观税收预警指标体系,合理测定各指标的正常区间,确定其正常峰值和警戒值,较为准确地体现纳税行为的共性和规律,不断提高筛选异常信息的准确性,为纳税评估提供真实而有价值的信息;二是要采用“模糊分析”方法,将评估范围扩大至纳税人的生产规模、货物进销规模、成本消耗、资金流动等方面,应用相关非财务指标信息进行非量化的模糊分析,实现对涉及生产销售的多维信息评估分析。

3、研究和探索我国纳税能力估算方法,加强宏观税源的监控。

对一个地区进行纳税能力估算结果的应用较为广泛,不仅可用来确定一个地区的税源总量,还可用来分析税源结构变化、各地区纳税能力变化、各地区税收收入与纳税能力的关系(两者之比为各地区的实际征收率),为制定各地区征收率控制目标、完善税收收入计划管理、辅助税收预测、辅助建立税收预警系统、辅助建立税收综合考核体系提供客观依据。由于我国的税收制度有别于其它国家,因此研究和探索我国的纳税能力估算方法、加强宏观税源监控已成为当务之急。笔者曾以增值税纳税能力估算为例,阐述了估算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四)以强化税源监控手段为保证,促进税源监控效能优化重组

建立我国现代税源监控管理体系必须以强化税源监控手段为保证。应根据新体系的要求,在税收管理工作中完善和重组税源监控管理机制。目前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推行纳税人统一代码制度。为建设“国家经济税收信息仓库”,满足各经济管理部门的信息交换和监管对代码通用性的要求,必须尽快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纳税人统一代码制度。建议对每一个法人组织和年满16周岁以上的公民都赋予独一无二的终身识别号——纳税人代码,以国家立法明确纳税人代码的法律地位。并以全国统一编码的法人组织代码和个人身份证号码作为纳税人代码进行工商、税务登记,并作为办理金融、保险、财产登记、投资、社会福利、交易合同等业务及领取劳动报酬收入时必须填报的代码。以此实施对税源的全面监控和管理。

2、控制和规范现金支付。由于我国目前对现金支付处于失控状态,现金支付数额过于庞大,使大量的现金交易信息游离于监控之外,为偷税、洗黑钱、行贿受贿等经济犯罪提供了“防空洞”。建议通过国家立法明确限制现金的支付范围,同时对涉及大额现金交易项目的组织和个人必须履行报告义务,否则给予一定的处罚。

3、完善对关联企业业务往来的监控制度。目前利用关联企业业务往来进行偷税和违规操作的问题较多,特别是在上市公司中较为普遍。建议国家尽快制定关联业务往来的报告制度,税务部门要将关联企业业务往来作为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的重点。

税源范文篇5

税源管理的基本内涵是指征税主体按照国家税法规定,对分布于税源形成各个环节的纳税人相关涉税信息,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方法与手段进行有效应用,达到税源全方位控管,从而最大限度地防止税收流失,尽可能地实现应收尽收。税源管理文化是指征税主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在税源管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具有税收特色的独特文化形式,是人们对于税源管理体制、机制及其税源管理活动的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观以及所遵循的管理原则、传统与习惯。从税收与税源管理的关系来看,以税源管理过程为研究的客体、以征税主体为研究的重点对象的税源管理文化是税收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当前,由于征税主体对电子政务把握的偏差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税源管理文化尚未引起征税主体的足够重视。从税收文化建设看,还停留在物质与制度的层面上,在税源管理活动中的偏向日益显现。

一是“事本主义”。“事本主义”的税源管理文化偏向主要体现在政策导向上的偏差。从2005年3月11日国家税务总局颁布的《税收管理员制度(试行)》来看,涉及到“事”的有20条,而涉及到“人”仅有2条。建国以来的税收基本法规中,从未对税源管理部门的征税主体资格即准入“门槛”作出过刚性的规定。关于准入关的设定,无论从税务系统的内在需要看,还是从“业外”如法院、检察院系统的实践看,都是必需的更是可行的。“事本主义”税源管理文化偏向在操作层面上的主要体现是脱离了“人”的开发而去谋求“事”的发展,即人与事的脱节。忽略了人的全面发展而企图实现税源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短视的文化。在税源管理活动中,征税主体对财务会计知识的应用力决定着税源控制力。征纳之间素质不对称问题已成为制约税源管理效率的瓶颈之一。

二是“唯信息化”。税务信息化是顺应信息化时代背景而产生的一种税源管理手段。它以计算机及其网络在税源管理中的运用为主要特征,有助于提高税收行政效率,改变固有思维方式和管理理念,进而改变机构设置和工作机制,最终改变资源配置和征收方式,是税收征管的一场革命。但是在实际税源管理活动中,在对信息化“依托”与“依赖”的矛盾把握上出现了失衡现象。“唯信息化”的突出表现一是对信息技术的迷信。税源管理是征税主体对税基税源的控管,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其信息源主要来自于纳税人的传输,是一种对于信息流的控制运用。而税源管理的关键在于管住“源”而非管住“流”。由于缺乏一个渐进的、目标一致的系统设计,导致管理信息系统频繁的升级换代,丧失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税源管理工具应有的稳定性。二是认为“机控一切”,即计算机可以包办一切税收事项。在基层税源管理活动中,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功能主要有:传输税源管理有关政策文件、查询由纸质转化的信息、电子文档的报送,唯独较弱的是信息技术工具——计算机作为辅助工具的功能,即操作层面的“源控”指导功能弱,流程控制功能强,这一特征既是后天的不足,更是先天的缺憾。管理理念的偏离导致了征税主体与税源间渐行渐远趋势的出现及其加剧。三是机构设置与工作机制的不匹配。目前与税务信息化相配套的组织机构是各级税务机关的信息中心,属于事业编制的建制,而且信息中心成员的构成一般为纯技术人员,缺乏税收分析与税源管理专业背景。从税务信息化状态下的工作机制看,目前基于征管数据的一根循环往复的链条:税源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必将作为一种科学的运作机制稳定下来,而目前的机构设置仍是沿用八十年代的模式,在“唯信息化”的形而上学观念指导下,税源数据中心——税源分析部门——税源监控部门——税务稽查部门四个系列的机构尚未全面实现法定化。由此可见,“唯信息化”是一种不完整的税源管理思维模式,它既忽视了税源管理的机制约束功能,也弱化了信息流本身的传递功能。

三是“孤立运作”。税源管理作为一种基于对涉税信息充分掌握基础上的管理工作,对信息获取的广泛性、完整性、准确性与及时性有着很高的要求,对社会综合治税的需求日益明显。然而,在当前的税源管理文化上,有一种作为“孤立运作”的偏向。其表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信息孤岛”。税源管理的信息包括源自工商部门的注册信息、源自海关的出口报关信息、源自交通部门的出入境信息、源自房交所的产权转让信息等。但在“孤立运作”的税源管理理念支配下,无论是信息获取的渠道还是机制都被阻滞了。从信息源看,目前是“纳税人+工商部门”的两种来源,从仅有的两种来源来看,还是以纳税人申报信息作为主要来源,其中大部分是自动导入或通过介质转换取得的;工商部门的信息输入尚处在系统分隔状态,即使是可以获取的信息,其使用价值也非常有限。至于其他相关涉税信息,在一般情况下是无法获取的。在税源管理活动中,政府部门的“观念孤岛”比“信息孤岛”更可怕。在电子政务推行过程中,政府部门间所共享的信息尚停留在时政与法规层面,部门间核心业务信息真实地互联互通地共享是困难而缓慢的。就从国税与地税的税源管理信息系统来看,也是各自为战、相互隔离的。第二类是“单兵作战”。时至今日,税源管理依然停留在征税主体孤立运行的层面上,社会综合治税的局面尚未形成。主要原因是法律支撑度低。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第五条规定了“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支持、协助税务机关依法执行职务”。第六条则规定了“国家有计划地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各级税务机关,加强税收征收管理信息系统的现代化建设,建立、健全税务机关与政府其他管理机关的信息共享制度。”但从2001年5月该法实施至今,既没有具体的操作层面的法规出台,部门协作仅仅维持了工商税务之间的协作。对相关部门不履行协作义务所承担的法律责任难以落实。

四是“无限服务”。纳税服务是国际上通行的征税主体职能,基本目的是通过提供热情、便捷、高效的办税过程,预防涉税犯罪发生,推动工商业的发展。纳税服务并不是孤立的,它与税款征收、税务稽查是并行不悖的。因为征税主体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公共服务部门,其职能在于组织收入、协调社会发展。纳税服务又不是无限的,正如警察与小偷不能妥协一样,征税主体也承担着对偷税者的打击功能。而目前在“招商引资、纳税人至上”的名义下,“无限服务”偏向值得警惕。“无限服务”偏向的表象有两类。一类是对纳税人税法遵从度的轻信。先进的税法与管理模式总是植根于适宜的土壤的。我国税源管理方式应当与国情相适应,与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相适应。从现阶段我国纳税人的基本素质来看,纳税意识虽然逐渐增强,但仍较淡薄。纳税评估作为一种以“约谈评税”为主要特征的先进的税收服务模式,是建立在信息充分披露的高度诚信的商业文化基础上的税源管理方式。尽管也有人提出,征税主体在纳税评估中发现偷税的,会依法向税务稽查部门移送。但纳税评估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税收的强制性,税收服务容易演变成合理的庇护。另一类表象是对社会评议的迎合。而目前的征税主体面临着来自社会各界层出不穷的评议考核,同时考核评议的成绩又将成为部门政绩的一部分。目前最主要的测评者——政府,主要的测评者——纳税大户往往就是有话语权的群体,选票和分值在其手中。征税主体要保持纳税服务的合法边界确已面临着不小的压力。在一年一度的行风测评时,征税主体变成了受众人评议的弱势群体,有的地方还遇到了由对征税主体工作一无所知的群体来测评税源管理工作的尴尬情况。在这种压力之下,推行“无限服务”已成为必然。其带来的最大影响是征税主体税源管理刚性的日趋弱化,进而延缓税收法治化进程。

二、重塑现代税源管理文化的思考

当前税源管理文化偏向的形成,既有外部环境的影响,更有税务系统治税观的偏离。树立正确的治税观,关键要有务本的思维。要把对“治税人”的治理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要关注当前“人机不对称”现象,加强税务干部的业务培训;要正视税收法治的现实,强化对偷税的打击力度,从当前对纳税人的迷信与盲从中走出来;要加强部门协同,从当前孤军深入的现实中走出来;要高度珍惜税源管理文化遗产,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保持税收服务的有限性与税务部门的独立性。当前,重塑符合现代法治精神和人本化需求的先进的税源管理文化,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从机制上寻求合理的路径。

(一)强化人本管理,实现人事相宜。人本管理,即在税源管理活动中,把“人”作为管理的核心要素。从根本上看,税源管理究竟以什么为本,是由当时的商业文化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从世界近代管理文化发展轨迹看,大致经历了以下更替:以机器为本——以技术为本——以资为本——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出现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这时的战略资源是信息、知识和人的创造性。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人是企业最大资产。”笔者认为,矫治当前“事本主义”的文化偏向,重塑符合人本管理时代特征的税源管理文化,应当从优化两个机制上寻求突破。第一是征税主体的选择机制。要把人定位于税源管理最核心的资源,改革目前的税务系统公务员进入机制。从近年税务系统录用的公务员看,跨专业、跨行业的人员已成主流,这与征税主体显著的技术特征相悖。与相关特殊行业相比——如《法官法》对法官资格的规定——也是相形见绌的。从我国近年的实践来看,为税务系统新录用公务员设置专业门槛是必要的,这样可以防止隐性冗员的产生。同时,在存量人力资源的管理上也应实施改革,尤其是解决当前税源管理人员“无条件准入”问题。目前的问题是,技术骨干往往集中于办税服务大厅从事机械的操作,而非骨干人员则被分派从事复杂多变的税源管理工作。这种选用机制对于加强税源管理、保障国家税收收入及时足额入库、维护税收的强制性、稳定性是极为不利的。笔者建议应修订《税收管理员制度》,从可操作的层面上明确税源管理员应当具备的工作经历、专业技术职称如注册税务师、注册会计师等。从准入资格的设置上克服“事本主义。”第二是加强对税源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鉴于人才已成为决定税源管理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征税主体应开发和充分利用存量人力资源,同时由于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征税主体应不断追加对员工的人力资本投资。当前,除在机制上变革外,还要在培训的法定化上实施变革。税源管理员处在实施税源管理的前沿阵地,每年要接受定期的更新知识培训,以不断扭转当前征纳之间在财务实践能力上的不对称局面。

(二)发掘传统优秀税源管理文化,根治信息化依赖症。税源管理文化的一个基本取向特征是历史的传承性。尽管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地运用于我国的税收征收管理活动,但对于传统税源管理手段的时间价值仍然应当予以珍惜。无论现代信息技术多么先进、数据分析多么科学,税源管理手段的科学性仍决定于其是否符合当代税收的行政效率原则,即以最低的成本确保应征尽征,使税收的实际收入与名义收入的差额最小。根据这一衡量标准,我们判断一种税源管理手段的科学性并不在于其是使用传统工具还是现代工具。目前,基层税务机关面对一些计算机难以监管的行业和企业,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日常税源监控基本方法:如以耗电量推测产量法、库存盘点法,等等。不仅获得了税源管理的关键数据,还实现了税源管理的个性化,而采用的基本方法却正是20年前曾被广泛运用的“纳税鉴定法”。这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一是计算机工作流本身并不能产生税源,在税基既定的条件下,只有强化管理才能产生税源、控制税源。二是对税源管理的传统文化要采用扬弃而非抛弃的态度。在长期税源管理活动中,有许多税源管理文化遗产值得去发掘与运用。如上一世纪八十年代的纳税鉴定制度、商业企业的源泉扣缴制度等。

税源范文篇6

加强纳税人的税源、税基管理是税务机关永恒的课题,如何加强纳税人税源、税基管理也是当前全国税务机关积极探索、并努力实践的一项重点工作。实施“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税源联动管理机制是加强纳税人税源、税基管理的有效方式和手段,这四个环节几乎涵盖了目前国税机关税源管理的所有措施,但如何实现这四个环节的有效“联动”,则是国税机关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其实,早在去年8月份召开的全市国税征管工作会议上,盐城市局陈步龙局长就提出了建立税源联动管理机制的构想,可以说,这一构想与总局、省局领导的决策不谋而合。去年9月下旬,省局在南通召开的全省计统工作会议上,对全省国税系统建立健全税源联动管理机制工作作出了明确指示、提出了具体要求,省局周苏明局长、总局计统司王道树副司长和省局王金城总会计师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南通市局还交流了经验做法,使盐城市国税局一班人进一步认识到实施税源联动管理势在必行,并且大有可为。省局会议结束以后,与会同志立即于9月30日向市局领导班子传达了省局计统工作会议的内容,并着重传达了省局、总局领导的讲话精神,介绍了南通市局的经验做法。盐城市局的领导班子对此次会议的精神和省局关于建立联动机制的工作部署思想高度统一,认识高度一致,陈步龙局长在市局局长办公会议上多次提出,全市各级国税机关要以更高的标准、更高的起点、更高的目标,建立健全“四位一体”税源管理联动机制,以切实通过联动机制的有效实施,进一步提高我市税收征管的质效。在此基础上,相继成立市、县税源联动管理机制领导小组和联动办公室,负责联动机制在我市国税系统的组织落实和筹划工作,从而形成覆盖全市的严密、协调、高效的税源、税基监控网络。

落实税源联动管理工作,制定指导性强、操作性强、适用性强的工作意见是前提。为此,盐城市局多次召开由局领导班子、相关处室和联动办成员参加的会议认真研究具体实施方案。10月8日,国庆长假后第一天,该局就召开了局长办公会议,通报了省局计统工作会议的有关精神,研究成立了联动机制领导小组,由陈步龙局长亲任领导小组组长,其他局领导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市局党组成员、总经济师刘仁华同志兼任联动办公室主任。陈步龙局长从建立联动机制的内容和目的、机构设置、联动模型、操作流程、规章制度等六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工作意见经过多次讨论修订和完善,并充分征求了县(市、区)局、市局各分局和相关职能处室的意见,于11月8日正式下发,从而标志着该局联动工作机制从决策、酝酿阶段,进入启动运行阶段。为了保障税源管理联动工作顺畅有序进行,市、县两级国税机关成立了税源管理联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办公室、计统、信息中心、法规、流转税、所得税、征管、出口退税、国际税务、稽查等部门业务人员参加,对税源管理事项实施一体化综合管理,从而突破了部门管理的局限性。同时,制定了部门工作职责、税源分析会制度、税源管理联席会议制度等,从机制上确保联动办公室既有权威性,又有具体操作指导权。通过联动办协调运作,实现“四个统一”,即:统一指挥,联动工作任务由市局联动工作办公室统一下达,业务部门和下级国税机关统一受市局联动办公室指挥;统一落实,联动机制以联动办公室为“四位一体”运行的起点和终点,所有的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部门统一接受联动办公室下达任务,并按规定要求、规定时限、规定途径完成各自任务;统一督查,市局联动办公室以强化督查为主要手段,保证联动工作任务落实,使联动工作目标通过督查能够如期实现;统一协调,发挥联动工作办公室倍增效应,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行业管理,并实现信息集中和资源共享,使全市各级国税机关联动工作都能做到统筹安排、有条不紊。去年12月份以来,市局连续多次召开联动办成员及联络员会议,刘仁华总经济师对联动工作提出了思想上要有高度、联动管理措施要有广度、联动任务落实上要有力度、联动指标质量上要有深度的要求。在对市区税源管理中最薄弱的环节进行分析基础上,确定以信息认定异常、税负异常、税务涉嫌异常三类问题为管理重点,市局有关处室和市局各分局组织了由业务骨干组成的“小班子”,对税源管理联动任务进行落实,共查补税款178.78万元,实现了首战告捷。在此基础上,市局联动办连续编发了8期《工作动态》、2期《督查通报》,为县(市、区)局贯彻、落实此项工作提供指导。同时,市局还建立了税源管理联动信息平台,统一税源管理联动任务,把分析、监控、评估、稽查部门反馈的管理经验、数据模型、分析成果链接在平台上共享,方便基层和业务部门利用数据信息加强税收征管。平台开通以来,共总局、省局领导讲话10多篇,任务类信息50多条,预警和参考信息200多条,数据模型和行业分析报告36项,经验交流材料41篇,有力地指导了全系统联动工作开展。今年一季度,市局把普通机械行业和各单位自选的1个行业作为联动任务,共对548户纳税人实施了纳税评估或税务稽查,共查补税款1241万元,加收滞纳金94万元,调减进项税额留抵2372万元,调减企业亏损139万元,提出管理建议87条。4月底,按照市局领导要求,针对所得税管理相对薄弱的现状,市局联动办又向各县(市、区)局和市局各直属行政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紧急通知》,通知在各单位引起强烈反响,在全市掀起了进一步加强所得税征管工作的热潮。

盐城市国税局通过建立联动机制,重点推进税源管理四个主要环节之间的整合联动。首先,发挥税收分析的基础性作用。明确各级把税收经济分析作为税源管理的首要环节来抓,按照从宏观上发现问题、从微观上查找原因的思路,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税收分析,及时发现反映地区税源发展和税收征管中的问题,为税源监控和纳税评估提供准确的线索和导向,提高税源管理的整体效能。通过开展地区宏观税负、税收弹性增减变化趋势分析,深入分析税收与相关经济指标的关系,研究地区经济税源发展情况以及税收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开展对行业税负的分析和预警区间的,揭示地区之间行业税负的差异,筛选排查低税负企业,有针对性地加强税源管理;通过开展各税种管理状况和异常点、风险点的筛选分析,探索建立分税种、分行业、分项目的分析预警模型,提高各税种管理水平;通过纳税遵从度、税收征收率等税收征管状况、征管能力评价指标分析,及时发现影响税源管理质量和效率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升税收征管能力。其次,进一步提高税源监控水平。按照总局“革除弊端、发挥优势、明确职责、提高水平”的要求,创新责任区制度、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实现形式。加强税源分级分类管理,根据企业规模、行业特点、风险类别等因素,合理划分税源监控的重点,实施分级分类监控。加快管理员信息化平台建设,整合简化各类调查核查等事务性工作,避免涉税信息重复采集和管理员重复下户,使管理员能够集中精力加强税源管理。改变对异常票证、异常指标按单一项目进行核查的简单作法,实施按户归集分析异常项目,根据异常项目发生频度和风险度大小,把核查工作和税源监控分析结合起来。本着提高效率、强化制约的原则,规范管理员税源巡查的项目、内容、下户频率和工作底稿。对于税源监控中发现的疑点和问题,及时反馈到税收分析、纳税评估和稽查环节,促进税收分析质量的提高,为纳税评估和稽查选案提供准确的目标和方向。第三,全面提高纳税评估管理水平。按照“降低频率、加大深度、提高质量、注重效益”的工作要求,深入开展纳税评估工作。充分应用征管系统数据,建立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和时效性的评估分析指标体系,完善行业评估模型,提高纳税评估的精确度。完善评估工作的组织形式,改变全员评估效率低下的现状,根据纳税评估对象的分类要求,不断提高纳税评估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创新评估方式方法,以年度评估、行业评估为重点,实施多税种联动、征退税联动评估;结合风险点的核查开展季度、月度评估,重视并认真做好案头分析工作,提高评估的实效性。广泛开展纳税评估案例点评、优秀案例评比活动,把工作考评和案例交流培训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干部技能,促进评估的深化。充分发挥纳税评估以评促查、以评促管的作用,对发现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和有明显偷逃骗税证据的,必须移送稽查立案处理;通过纳税评估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拓展税收分析的视野,改进税收分析的方式方法。第四,积极发挥税务稽查的促进作用。按照准确选案、重点打击、以查促管的要求,充分发挥税务稽查的职能。利用税收分析成果以及税源监控、纳税评估提供的信息加强选案工作,重点选择长期税负异常、久亏不倒、恶意走逃等有明显偷骗税嫌疑的纳税人开展稽查。完善稽查建议制度,重视对查办案件的分析工作,对案件的成因、特点、作案手法及发展态势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税收制度和征管中存在的问题,定期向相关部门提供稽查建议书,把分析研究成果及时反馈到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环节,形成以查促进分析、以查强化监控、以查深化评估的良性互动。

税源范文篇7

一、全面创建税务安全责任区,不断夯实税源税负监管基础

1、强化税收管理员工作职责和岗位责任。我们始终坚持把优秀税收管理人员向征管倾斜、向基层一线倾斜,选拔熟悉税收业务、具备一定的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管理知识、责任心强、素质较高的税务人员担任税收管理员。要求税收管理员做到“三清”:管户情况清,税源情况清,发票情况清;“四熟”:熟练掌握责任区管理软件及其相关的税收应用软件,熟练掌握常用的税收政策及征管规定,熟悉重点企业、重大涉税情况的涉税产品(商品)、生产经营主要环节、主要耗费及相关指标及情况,熟练运用常用的税收管理与监控手段、方法与技巧,发现与解决税源管理中的疏漏问题。全面推行责任区管理软件和执法责任追究软件,进一步强化岗位责任制和执法责任追究制,促使每一位税收管理员的工作职责和每个精细化管理点达到规定的工作标准和质量要求。

2、量化税务责任区安全目标和安全指标。制定税务安全区建设的总体目标,即无漏征漏管户,应征税款及时足额入库,无偷税、逃避追缴欠税,无骗取出口退税,增值税专用发票、收购凭证和普通发票领、用、抵、存符合规定,准确执行各项税收政策。制定税务安全责任区指标要求,即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定量指标对责任区的登记信息准确率、登记准期率、非正常户认定准确率等18个征管指标进行量化达标。定性指标主要评定责任区征管工作的处理质量与责任区工作质量。其中责任区征管工作质量主要通过日常管理检查纪录、征管质量考核、执法检查认定、外部审计检查反馈、举报等,按责任区责任人责任大小进行量化评分;同时,按照各项指标得分和规定比例,对责任区安全等级实行星级管理。

3、实行税务责任区安全管理和绩效考评。我们开发了包含基础管理、税源管理、考核评定、信息查询、数据采集和系统维护6个主要模块的责任区安全管理软件,设置54类工作任务单,建立起“税源监控、税收预警、执法责任和税收安全标准”4个管理体系,初步形成我市税源税负监控管理的构架。在此基础上,我们全面落实责任区绩效考评办法,推行税务责任区星级达标认定,其结果作为年终考核确定优秀的重要依据。对被认定为三星级以下的责任区一律作为日常监管的重点,不得评为先进责任区。其责任人在年度综合评比中不得评为优秀等次。连续两年被认定五星级的责任区,税收管理员在轮岗时,主岗人员可优先择岗。对当年被认定为三星级以下的责任区人员,不得聘任为主岗。在星级评定的基础上,全市开展了“十佳责任区”的评选。

二、突出“集中会审”和“分类管理”,不断创新税源税负监管手段

1、集中会审。我们对纳税人定期采取分局、科(所)和责任区三级集中会审,深度监控。首先是落实“四定”措施。“四定”即“定线、定位、定向、定量”,“定线”是指以责任区为单位确定征管工作“起步线”,主要包括:综合税负率、重点行业税负率、企业税负达标率、低税负户面、零负申报户面、亏损企业户面等;“定位”是指通过对责任区的征管工作“起步线”进行排序,找准自己所处的位次,形成自我加压的态势;“定向”是指通过常规值和参照值,确定税源监管的重点和方向;“定量”是指确定全年税源监管的主要任务,依据“起步线”,量化细化全年攀升值。其次是形成会审意见。要求每位参审人员在汇报总体税源税负情况、税源监管工作措施落实情况和近期打算的基础上分户过堂,在接受提问和各抒己见的基础上形成集中会审意见。最后是落实善后措施。以责任区为单位,每过堂一次,形成一份会审交办纪要,按照交办事项的轻重缓急分级抓落实,对可能存在的重大执法偏差和管理隐患由县(市)局组织力量进行评估检查。

2、分类管理。在大企业管理上,我们充分体现管理与服务的融合,坚持为年度“两税”收入超千万元的重点企业提供上门服务,积极提供政策服务、信息服务、权益服务、筹划服务、办税服务、咨询服务、财务服务、决策服务等八大服务。在中小型企业的管理上,我们在提供服务的同时,建立了税负分析、数据监控、纳税评估、税收检查四环节环环紧扣的联动式税源管理机制,重点强化行业版块评估。在个体双定业户及集贸专业市场税负管理上,突出重点环节,抓住征免临界点的管理;突出重点户,对具有代表性的个体工商户大户进行动态了解和重点监控;对不足起征点业户,将临界起征点的业户作为重点监控对象;突出重点市场,对全市纳税前十名集贸专业市场实施有效监控。在项目管理上,市局重点抓住零售药店、电动车销售、农产品加工业、机械零部件加工及设备修理、房地产业所得税管理等五个特色项目,全市以各县(市)局、市直分局为单位建立了重点(特色)行业不少于五类、基层分局不少于三类的行业分类管理模型,有效掌握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规律和涉税信息变动规律;并在全系统开展税源精细化管理优秀项目竞赛活动,不断拓展税源管理的深度。

三、建立健全税负预警通报制度和税负管理考核机制,不断完善税源税负监管体系

税源范文篇8

目前,我县从事石材加工的业户为920家,包括单锯、单磨、锯磨一体三类加工户和外出设立门市销售石材的业户,年产值过亿元。十年来该行业仅地税收入2500万元,成为我县农村支柱行业之一。该行业近年来呈现出的主要特点,一是石材加工业主大都为个体、私营业户,以家庭作坊式居多。受原材料、资金、技术、业主经营性质等限制,生产规模小,季节性强。二是原材料依赖性强。经过十几年的开采,县内原材料从数量到品种都已无法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主要是从周边的平山、阜平、唐县及山西等地购进。三是销售对象主要是建筑工程、零散装修户及皮包公司。我县石材加工业的产品主要是建筑用石,用途是室内外装修。销售的对象主要是一些建筑工程、皮包公司及家庭装修的零散客户。建筑工程不需要进项税金抵扣,皮包公司绝大多数是小规模纳税人,个人装修也不需要票据,因此其业务往来多为现金结算,因此不易控管。四是我县石材加工业经历了一个从一哄而上、无序发展,到相互竞争、优胜劣汰的过程,目前该行业已逐渐形成以数家个体私营龙头企业为辐射的相对成熟的市场。

二、我县石材加工业税收征管基本情况

(一)我县石材加工业税收征管沿革

2000年以前,我县石材行业刚刚起步,我局对该行业实行“定期定额、属地管理”的粗放型管理方式。这种征管办法在当时对于组织财政收入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是,定额征收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且不同辖区掌握税收政策的尺度不同造成税负不公,不仅影响正常的纳税秩序,加大了征管难度,而且不能对其生产经营情况进行有效监控,容易造成税款流失。自1998年开始,我局探索“以电核税”管理办法,即在调查测算的基础上制定出各个生产类型的业户单位用电量应负担的税额,来计算应缴纳的税额,使该行业管理由“粗放型”逐渐向“精细型”转变,并且由于操作简便易行,节省了人力、物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业户的收入也更加隐晦化和多元化,逃避纳税的手段也越来越高明,仅靠单纯的“以电核税”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如有的业户提供虚假电费单据,有的以几家共用一台变压器不能提供自己的电费单据为由不予提供,有的业户在进行加工的同时还购进其他企业的产品外出销售,但电费反映不出,给税收征管造成一定困难。

自2003年以来,我局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深入该行业调查研究,外出取经考查,制定出“分行业管理,按月定额征收,年终汇算清缴”的征管办法,打破过去分片管理的传统模式,实行石材加工业专业管理。根据每个业户拥有的理石锯或磨床数量核定个人所得税和资源税定额征收标准。到年终汇算清缴或在每年冬季停业前,根据纳税人的申报情况、电力部门提供的电费情况、金融机构查实的资金往来情况等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汇算清缴,多退少补。也有的基层所按照以电核税的征收方式,实行双向申报,由业户每月自行申报,而所里每月定期与电管所联系,取得电费资料,与业户申报情况进行核实。今年以来,我局又按照“核实税基、完善汇缴、强化评估、分类管理”的要求,出台了《石材行业税收管理办法》,对该行业实行精细化管理。

上述各类征管措施的推行,均在一定时间段内上解决了税负不公的难题,促进了该行业朝着健康的方向稳步发展。

(二)我县石材加工业税收管理状况

2000年以前,我县石材加工业处于发展初期阶段,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石材行业发展的政策,出资修通山路、架起电网,聘请专家进行地质勘探,形成了在北部山区抓开采、以县城为中心的南部平原抓加工的区域化、专业化经济区,使该行业得以迅猛发展。从2000年左右,到2003年石材加工业户在1000家左右,从业劳动力不下5万人,生产、销售及税收情况相对都比较稳定。从2004年以后,该行业渐显滑坡,户数逐年减少,且停歇业户数呈上升趋势。据调查,2005年至2007年该行业户数分别为970、890、920户,办理长期停歇业户数分别为280、227和252户,停歇业比例每年都在25%以上,对地方税收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如2000年-2003年该行业缴纳的地方税收分别为280万、300万、335万、455万元,2005年至2007年1—9月份入库地方税收分别为200万、187万和175万,较以前年度有较大幅度的减收。

三、石材加工业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

(一)纳税主体复杂,生产难以掌握。一是小规模企业居多,经营地偏僻难寻。该行业属污染较严重,且需耗大量水、电,更多的石板材企业选择在交通不便的偏僻地段,增加了税源巡查成本。二是部分石板材企业环保检测通不过,未能办到工商营业执照,增加了税源征管盲点。三是经营活动稳定性不高,部分石板材企业接到订单便开工,没了订单便停业,缺乏生产持续性,征管人员难于掌握其真实的生产经营状况。四是生产经营设备简单,投资不多,加上承包、转租、买卖、兼并现象频繁,加大了行业规范管理难度。

(二)帐证不健全,财务核算不实。由于石材企业大都是家庭式粗放经营管理,未能按规定建立健全财务帐簿;有的虽然有设置帐簿,但帐目混乱、成本资料、收入凭证、费用凭证残缺不全,会计核算不真实,难于完整准确地反映其生产经营、收益分配等真实情况,不能正确核算进、销项税额和准确计税,从而严重影响了该行业以账征收的推行。

(三)税源控管难度大。由于部分石板材企业经营活动时干时停,不易掌握其生产数量、销售收入等情况,加上委托加工、分单加工业务经营、加工企业难以取得石料进项和运输进项发票,而且石板材制品大多由业主到自己外地销售或客户直接上门购买,现金交易,销售收入隐蔽,增加了监控难度。

(四)停歇业监控难以跟上。

实施定期定额征收的业户在无生产、无销售的情况下可以申请办理停歇业手续,但是有一部分业户纳税意识差,不能主动办理停歇业手续,还有一部分业主户办理虚假停歇业,而我们目前人员有限,技术手段落后,难以对每一业户进行适时跟踪监控,虚假停业不能及时改正,给征管工作造成一定难度。

(五)部门间协作不力。由于城建税的征收是以纳税人实际缴纳的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为计税依据征收的,在纳税人不能主动申报的情况下,国税部门不能及时提供,无法准确掌握纳税人实际缴纳的增值税,因此使城建税税收管理出现漏洞。

四、完善石材行业税收征管的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税源及停歇业监控。充分利用计算机系统,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密切关注企业产量、库存、纳税、耗电、税负等各相关指标,及时预测税源变化趋势,综合评价纳税情况,实施重点监控。尤其是当税源情况发生明显变化时,要加大监控力度,实现有效管理。加大清理检查力度,加强对虚假停歇业的处罚。

二是引导纳税人建账建制,促使其依法纳税。对达到一定规模的个体私营企业,要从政策上鼓励并逐步引导其完善账制,在建帐初期采取建账与核定相结合,逐步规范后,按帐核定征收。

三是精细化管理解决征管漏洞。深入实际,摸清实情,调查研究,对企业证照、运费凭证、电费凭据、银行开户及有关购销合同等要相关指标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认真掌握生产经营上的特点和细节问题,从“深、精、细”上详做文章。

税源范文篇9

一、税源税户的基本情况

**年我局企业所得税征管户数、税收收入双双创下历史新高。征管户数以平均每月900余户的速度在稳步增长,截止**年12月31日,我局企业所得税征管户数由上年的1839户猛增至11849户(含汇总纳税企业),净增10010户,增幅为5.4倍。与此同时,企业所得税收入也由上年的16.93亿元增长到19.79亿元(含汇总纳税企业),净增2.86亿元,增幅为16.88%。剔除汇总纳税企业及查补税款,报表显示**年我局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企业10946户,实现企业所得税16.73亿元(含核定征收企业入库税款1463万元)。具体到各个行业、各种经济类型,各类企业实现的税收高低不一(参见表一略)。

收入的增长主要源于三个因素,一是政策因素,即分享体制直接带来了新增税源,新增户收入占全年企业所得税收入的1.3%;二是经济因素,良好的国民经济运行态势为收入的稳定增长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三是征管因素,新《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贯彻为应收尽收提供了法律保证。

二、税源税户的经济分析

(一)从产业结构看,第二产业稳步发展,第三产业势头强劲

从产业结构看,第二产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并随着宏观经济的发展呈稳步发展之势。第三产业虽然在总量上尚不及传统产业,但其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支不可小觑的生力军。**年我局新增企业所得税户90%左右为第三产业(具体情况参见表二略)。这一点,可以从南京市统计局的一组统计数据得到印证。据南京市统计局《南京市**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年我市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5%。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2.4亿元,增长6.5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12.6亿元,增长12.5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20亿元,增长13.2%,第三产业增幅较第二产业为高。

第二产业中烟草、钢铁、电力、石化等传统产业魅力犹存。我局**年入库企业所得税在亿元以上的4户企业均为传统企业。其中,南京卷烟厂在**年完成技改的基础上,年生产卷烟同比增加8080箱,在产品结构上,零售价在10元以上的高档烟的产量同比增长15.37%。该厂**年实现销售收入40.62亿元,同比增加11.05亿元,实现利润8.34亿元,同比增加9103万元,实现企业所得税2.53亿元。

第二产业中的建筑及房地产业在**年获得长足发展。在我市房价不断飙升的灼灼声浪中,建筑及房地产市场炙手可热。**年我市新增建筑及房地产企业所得税户558户,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14.6亿元,实现企业所得税1200万元。

第三产业中旅游饮食服务业发展较快。随着扩大内需政策效应的逐渐显现,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旅游饮食服务业发展较快。**年新增旅游饮食服务业104户,实现营业额9855.4万元,上缴企业所得税37.1万元。

(二)从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增势趋缓,后起之秀异军突起

从经济类型来看,国有企业实现的企业所得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年我局国有企业实现企业所得税11.01亿元,占我局全部企业所得税收入的65.79%。但是其增长幅度却趋于平缓。**年全年新增国有企业所得税户仅为9户,实现企业所得税仅增加2.26亿元。这主要是由于国有企业改组改制的步伐在加快,国有资产退出机制正在有效运行。

与此同时,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等后起之秀却是异军突起。这三大板块的企业所得税户数为9579户,远远超过国有企业户数,已占到我局企业所得税总户数的87.51%,这三大板块的企业所得税收入为5.33亿元,占我局全部企业所得税收入的31.87%,已构成我局企业所得税的半壁江山。其他经济成分的企业所得税收入仅为2.34%。

具体分析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三大板块,又可以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即:私营企业的户数居于多数,但其实现的企业所得税却较少,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的户数虽少,但其实现的企业所得税收入却占绝对多数。之所以出现户数与税收收入倒置的现象,其原因主要是:近年来,我国对私营企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在加大,私营业主的信心不断增强,投资私企的业主越来越多。同时,原来一部分名为集体实为私营的挂靠集体企业也纷纷恢复其本来面目,将注册类型改为私营企业,这一点从集体企业的经济地位呈不断下降之势一点也可以看出。但是大多数私营企业其经营规模普遍较小,且处于兴办初期,亏损较多,享受税收优惠较多,所以实际实现的企业所得税收入较少。而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其注册的门槛本来就高,经营规模普遍较大,加之这一类公司的经营管理方式比较先进科学,企业效益较好,所以其户数虽然不多,但其实现的企业所得税收入却非常可观。

(三)从盈亏水平看,国企减亏成效明显,新增企业亏损户多

**年我局盈利企业为5518户,绝对数比上年增加4548户,剔除核定征收企业2538户,实际盈利企业为2980户,占全部企业所得税户数的27.225。盈利面为50.41%,如果舍去分享体制带来的企业所得税户基数因素,盈利面则反而比上年同期下降12.99%。**年我局亏损企业为5428户,比**年同期增加4873户,亏损面为49.58%,比上年同期上升13.18%。具体到各种经济类型的情况可参见表三(略)。**年盈利企业实现利润总额为723.392万元,同比减少76.787万元,减幅为9.6%。造成

利润总额增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1)**年江苏省电力公司由于财务决算尚未结束,在汇算清缴申报期只做了预申报,该企业将代收的“三峡基金”等免税的基金附加收入未在申报表中反映,而上年的此项金额为227,476万元,因此在税源汇总表中,显示国有企业的利润总额比上年减少205,475万元,扣除这一偶然因素,全年盈利企业的利润总额同比应该略有增长。(2)从表三看,除国有企业外,其他经济类型企业的利润总额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私营企业为**年新增类型,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利润总额增幅较大,合计增长118,315万元。(3)石化行业由于受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影响,整体效益波动较大。**年,扬子石化股份公司实现利润3504万元,**年由于产品价格大幅上扬,企业加强管理和加大技术改造,进一步降低可变生产成本和各项费用,当年实现利润7.36亿元,比上年增涨7亿元,仅扬子股份一家利润的增幅,占全部股份制企业利润增幅的78.65%。(4)中石化集团南京化学工业集团公司,从**年度起实行汇总纳税,将下属成员企业一并在我局办理汇算清缴,申报表的填报口径发生变化,实现利润总额13670万元,与上年同期4862万元相比增加8808万元。(5)由于**年度股市行情一直处于低迷状态,整个证券行业企业交易额下降,手续费收入减少,我局17家证券公司或营业部,只有8家盈利,且利润总额大幅下降,合计实现利润1517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9655万元。

**年我局亏损企业亏损总额为173,0124万元,比上年亏损总额240,344.9万元,减亏67,3325万元,减幅为2802%。其中:国有企业亏损额同比减少99,852万元,其占总亏损额的比例,从**年的6822%下降到3706%。国有企业亏损额的大幅减少,是直接导致总亏损额下降的最主要因素,其中又以国有工业企业的减亏占主导地位。**年国有工业企业的亏损额为53,017万元,比上年124,825万元减少71,808万元,减幅为57.53%。主要原因有:(1)国有企业的改组改制工作初见成效,企业效益出现好转,如上海梅山矿业公司、南京三乐电气总公司等企业,**年实现扭亏为盈。(2)由于今年加强了汇缴申报的征前审核辅导,企业的免税所得应先用于弥补应税亏损,规范了企业投资收益等免税所得的填报工作,仅此一项,调减了南京汽车集团公司、熊猫电子集团公司、紫金电子集团公司等企业亏损额超过3亿元以上。

新增企业所得税户则多为亏损,其中:私营企业、股份合作制、有限责任公司、其他企业的亏损额,分别增加18,224万元、307万元、28,862万元、19,716万元,私营和其他企业为新增亏损额,股份合作制和有限责任公司的亏损额增幅为796%和100.11%。

(四)从税收负担看,整体税负略有下降,政策因素是其主因

**年我局企业所得税的实际负担率为23%,整体税负较去年下降4个百分点。从不同经济类型来看,除国有企业的税负略有上升外,其他企业的税负均呈下降趋势,其中私营企业、股份合作制、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税负降幅较大(具体可参见表四)。其主要原因是新办企业中享受减免税优惠的企业数量增多,减免税金额有所加大,两者共同导致整体税负的下降,这属于政策因素,是不可比因素。据统计**年我局办理减免税企业676户,减免企业所得税额为3.47亿元,其中新办企业为448户。上述经济类型的企业,其减免税额的增幅远远大于应纳所得税额的增长幅度,这是导致税负下降的直接原因。随着新办优惠企业的均衡增加,以及部分企业享受免税政策的优惠到期,企业所得税的税负下降趋势将会有所缓解。

(五)从优惠政策看,税式支出作用显著,地方经济稳健运行

运用税收调控经济发展最主要的手段就是采用税式支出,即通过规范化、系统化、形式多样的税收优惠政策,以牺牲政府一定的税收利益为代价,给特定纳税人提供财政援助,促进国民经济的有序发展。**年我局企业所得税减免税户为676户,减免企业所得税额为3.47亿元。

在减免税力度上,减免税增长率远远超过税收收入的增长率。**年,我局减免企业所得税比去年同期增长1.49亿元,增幅为75.25%。如此大的减免税力度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

在推动科技进步上,企业所得税功不可没。**年我局对高新技术所得减免企业所得税56户8018.47万元,对科研单位改制减免企业所得税7户1833.83万元,对技术转让减免企业所得税30户219.53万元,有力地促进了科技进步,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三、从税源税户发展看今后征管

通过对**年我局企业所得税税源税户的有关分析,不难发现国税企业所得税税源税户情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对这种变化,如果墨守陈规,固步自封,仍然沿用分享体制改革以前的管理方式、方法、思维和理念,将很难做好国税企业所得税工作。因此,创新管理思路,改革管理方法,成为企业所得税管理的必然选择。

(一)认真实行分类管理,管住两头宽松中间

面对急剧增长的企业所得税征管户数,如果仍采用过去的方法,现有的人力资源显然难以应付。为了以有限的征管成本取得最大的征管成果,应对征管户进行科学的分析归类,从而实行分类管理。

对重点税源企业,应充分发挥大企业管理局的专业优势,进行重点管理服务。**年纳入重点税源监控的104户企业入库企业所得税15.49亿元,占我局企业所得税收入的78.2%。因此,抓住重点税源企业,就抓住了企业所得税工作的重心。

对于小型企业尤其是新办小型企业,则可以根据核定征收的有关规定采取核定征收方式。从**年税源税户的分布状况来看,实行核定征收的2538户占税户总户数的23.19%,其实现企业所得税收入为1463万元,占企业所得税收入的比例不到1%。对这些小型企业实行核定征收不仅可以简化税务机关的日常管理,而且也便于纳税人掌握。

对于重点税源企业、小型核定征收企业以外的其它占大多数的中间企业来说,税务机关应着力于营造一个宽松的税收环境,为其提供必要的管理服务,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今后需研究推行企业所得税的纳税评估工作,为纳税人提供一对一、面对面的服务。

(二)引进流程再造理念,精简环节提高效益

为适应国税企业所得税发展的形势以及征管改革的需要。我们有必要引入流程再造理念,对现有的管理模式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性的再设计,大胆突破,大胆创新。如取消一批不必要的减免税和税前扣除审批审核项目,下放一些标准、范围内的审批审核项目,还责于纳税人,还责于主管税务机关。又如,精简合并一些办税环节,取消改革一些核查制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适应企业所得税发展的需要。

(三)加大人力物力投入,确保技术支撑到位

分享体制实行后企业所得税必将成为国税的主体税种,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在人力资源的配备上,要设置与主体税种相适应的人员和岗位,在人员的数量上、业务技能上、后期培训上给予充分保证。

在给予必要的人力资源保证的同时,还必须加大物力投入,充分体现“科技加管理”思想中的科技含量,确保技术支撑到位。目前企业所得税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与企业所得税作为主体税种的地位很不相称。不仅没有解决分享体制改革后相继出现的问题以及预期可能出现的问题,甚至连分享体制改革前的企业所得税征管问题如税前扣除、弥补亏损等基本的税基管理都没有很好地解决,因此,企业所得税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任重道远。目前可重点研究解决企业所得税的电子申报、征管数据的深度加工和增值利用等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继续用足用好优惠政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税收是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之一,今后要继续坚持税收经济观,用足用好税收优惠政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对于符合减免税条件的企业无论财力是否紧张均做到及时办理。对于主体条件符合,只是管理要求未达到的不要一棍子打死,而是指出整改方向,帮助企业提高政策水平。针对分享体制改革后新办企业多的情况,可集中培训落实好新办企业的税收优惠。针对第三产业尤其是新兴产业发展迅猛的情况,应加强调查研究做好高新技术企业、软件、集成电路产业的税收优惠。通过用好用足税收优惠,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增添活水源头。

税源范文篇10

【内容摘要】:本文将从理性思维;讲求实效;理论先行,方法科学;知行合一行重于知三个方面阐述如何进行纳税评估加强税源管理。

纳税评估,是指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报送的纳税申报资料以及日常掌握的各种外部信息,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对纳税人在一定期间内履行纳税义务情况的真实性、准确性及合法性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对纳税资料系统的审核、分析和评价,及时发现并处理纳税申报中的错误和异常现象,监督、帮助纳税人正确履行纳税义务,为税源管理、日常检查及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等工作提供信息和依据。

一.理性思维,讲求实效

现代国家的税法,都是经过一定的立法程序制定出来的,这表明税法属于制定法而不是习惯法。它一开始就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形成的规则,而不是对人们自觉形成的纳税习惯以立法的形式予以认可。税法属于制定法,而不属于习惯法,其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征税权凌驾于生产资料所有权之上,是对纳税人收入的再分配。税法属于侵权规范。征纳双方在利益上的矛盾与对立是显而易见的,离开法律约束的纳税习惯并不存在。从法律性质看,税法属于义务性法规。义务性法规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强制性,它所规定的行为方式明确而肯一定,不允许任何人或机关随意改变或违反。税收是纳税人的经济利益向国家的无偿让渡。税法的强制性是十分明显的在诸法律中,其力度仅次于刑法,这与义务性法规的特点相一致。

由此可见,征纳税双方在利益上的矛盾是显而易见的。勿庸讳言,纳税人进行的税务委托、税牧筹划等都是为了寻求最小合理纳税的帮助。而征纳双方的经济信息又是不对称的,按照约翰•纳什的“零和博弈”理论,谁获得的信息更客观,谁将会更有利。对税收征管而言,尽管存在着纳税人对税务机关征税依据,对税法内容理解上的差异。但税法信息是公开的,对每一个纳税人都是一视同仁的。纳税人对自身组织机构、经营状况,财务情况等信息的掌握,远高于税务机关。

二.理论先行,方法科学

究竟怎样进行科学的纳税评估,用什么样理论作指导,这些都是值得商榷的问题。现行的《纳税评估管理办法在这方面的理论阐述是不充分的。我们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经济已融入到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去。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颁布的((国际审计准则》,其理论体系已被我国政府采纳。这也是中国人世承诺的条件之一,因为我国的有关组织,是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的正式成员。因此,我国审计监督体系是完备的,其理论是先进的,其方法是科学的。税务部门正在逐步借鉴、采纳政府审计中一些先进的理论和方法为税收工作服务。比如,纳税评估工作中的约谈制,就是审计中的符合测试程序在税收工作中的具体运用。所谓符合性测试程序是为了获取证据,以证实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设计的适当性及其运行的有效性。再比如,纳税评估工作中的评估主要指标的计算就是审计中的实质性测试程序在税收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如果我们评价企业内部控制为高信赖程度,说明控制风险为最低。而控制风险越低,我们就可以执行越有限的实质性测试。如果内部控制为低信赖程度,说明控制风险很高,那么,我们只有依靠执行更多的实质性测试程序,才能控制检查风险处于低水平。可以看出,无效的内部控制必然导致我们增加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具体到纳税评估工作中,最重要的第一步,应是调查了解纳税人生产经营内部的控制程序。

对于获取企业经济信息的方法,我们共同回顾一下历史,仍然以审计为例:从1844年到20世纪初,审计方法是对会计账目进行详细审计;从20世纪初到1933年,审计对象转为以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为中心的全部会计报表及相关财务资料,审计的范围已扩大到测试相关的内部控制,并广泛采用抽样审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抽样审计方法得到普遍运用,通过财务报表分析可以确定审计的重点。审计理论及方法发展演变的脉络,对我们税收工作,其借鉴意义非常重大。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应由理论指导着的,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机关是要讲求效能的,方法科学是很重要的。

三、知行合一行重于知

税收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它体现着国家在经济上的存在。马克思说,税收官后面紧紧跟着吓人的法官。税务人员肩负着使命是很重要的。同时,社会对税务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权力和义务从来都是相互统一的。税务机关是所有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中专业性较强的一个机关,它深入到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部门。尚没有哪部部门法像税法那样包含着内容那么多。税法的执法力度仅次于刑法。它要求税务人员既要精通税法,又要精通会计财务理论,我们不能妄自尊大,但亦不能妄自菲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育的不断完善,国际上先进科学的经济管理理论、方法被我国大量吸收采纳。如,从1993年的会计“接轨”、“两则”的颁布,到2005年《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就是一个很好地说明。目前,、财政部已经并实施的具体会计准则有:“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收入”、“债务重组”、“建造合同”、“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非货币性交易”、“或有事项”、“无形资产”、“借款费用”、“租赁”、“存货”、“固定资产”、“中期财务报告”等。其判别函数为:

Z=0.012X1+0.014X2+0.033X3+0.006X4+0.999X5

式中:Z--判别函数值;XI一一(营运资金÷资产总额)×100;X2--(留存收益÷资产总额)×100;X3--(息税前利润÷资产总额)×100;X4-一(普通股和优先股市场价值总额÷负债账面价值总额)×100;X5一一销售收入÷资产总额。

如果企业的Z值大于2.675,则表明企业的财务状况良好,发生破产的可能性较小;反之,若z值小于1.8l,则企业存在很大的破产危险。如果z值处于1.81-2.675之间,阿尔曼称之为灰色地带。进入这个区间的企业财务是极不稳定的。为了动态管理税源,快速获得企业量化的总体经济状况,对重点税源企业有必要进行Z值的排序。。

我们要更加重视总预算的作用。现行纳税评估办法中的主要指标所需信息,多取之于企业的财务报表、账簿等这些信息反映的都是企业实际已经发生的情形。而纳税评估的主要作用是面向未来的,是有预测性的。总预算是指预计利润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它反映企业的总体状况。其反映的经济信息,对于纳税评估来说,意义更大。

我们在进行纳税评估时,要注意可持续增长率这个问题。可持续增长率的高低,取决于4项财务比率。销售净利率和资产周转率的乘积是资产净利率,它体现企业运用资产获取收益能力,决定于企业的综合实力。收益留存率和权益乘数的高低是财务政策选择问题,取决于决策人对收益与风险的权衡。企业的实力和承担风险的能力,决定了企业的增长速度。因此,实际上一个理智的企业在增长率问题上并没有多少回旋余地,尤其是从长期来看更是如此。

财务会计和税法体现着不同的经济体系,分别遵循不同的原则,服务不同的目的。财务会计核算必须遵循一般会计目的,其目的是为了全面、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以及财务状况变动的全貌。税法是以课税为目的,根据经济合理、公平税负,促进竞争的原则,依据有关的税收法规,确立一定时期由纳税人应交纳的税额。税法还是国家调节经济活动,为宏观经济服务的一种必要手段。财务会计原则和税收法规的本质差别在于确认收入实现和费用扣减的时间,以及费用的可扣减性。

生产力的诸因素中,人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国家推行税收管理员制度,对于开展纳税评估,强化税源管理,实现税收工作“科学化、精细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好的制度需要人去执行、去落实。对于纳税评估这项工作,我认为以管理科室为主,综合科室、征收申报大厅为辅的管理方式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