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作文素材十篇

时间:2023-03-25 05:47:51

人物作文素材

人物作文素材篇1

       历年高考作文都少不了各个英雄人物的素材描写,有了好的素材会给作文增添很多色彩,整理了《高分高考作文人物素材》,小编希望以下多篇范文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素材一】 胡适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 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胡适被称为胡博士,他一生共获得 35 个荣誉博士头衔,中外罕见。胡适先生的一生用他自己的话可以做一总结: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认真做事,严肃做人。蒋介石评价胡适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 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这是颇值得玩味的。胡适先生著述丰厚,在哲学、文化研究成果方面值 得后人研究、借鉴的东西很多,他的墓志铭由台湾著名学者毛子水撰文,具体如下:这个为学术和文化 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殚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我们相信形骸终要化灭,陵谷也会变易,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 2010 年,在北大中文系百年系庆之际,北大设立了胡适人文讲座,以此欢迎胡适先生回家, 但是,以胡适名义冠名的讲座,能在多大程度上承续他的人文情怀,传播他的自由理念,并契合时代精神,从而真正请回胡适一代人所代表的精神、气质和操守,尚需观察。   多维解读 1.宽容的价值 胡适代表的正是五四海纳百川、兼容并包且带有一点儿浪漫色彩的人文精神,足见在思想世界中, 自由、人权、民主这些概念是不分地域的;在人性的领域中,宽容和尊重这些价值也是穿越时空的,它们共同促成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信赖、帮助和感念,从而设定了人类文明的高度道德规范。   2.有人味的社会 只有自由民主才能造就有人味的社会是胡适一生的民主诉求,也是美丽中国应有的人文内涵。 法国哲人伏尔泰说得最好,你说的话,我一个字也不赞成,但是我要拼命力争你有说这话的权利。这 是多么有人味的容忍态度!自己要争自由,同时还得承认别人也应该享受同等的自由,这便是容忍。容忍, 既是个人品德,也是政治德行。人与人之间的宽容,是有人味的体现;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宽容,则是社会 文明的标志。胡适的时代已远,胡适的墓木已拱,但自由、民主与科学这些理想的内涵意义与落实途径, 始终有待思索实践。   【适用话题】 宽容、自由、回归、别样的辉煌、有人味的社会     【素材二】 林语堂两脚踏东西文化, 一心评宇宙文章   林语堂先生一生著作等身,很多作品成为东西方文学界、文化界所推崇的经典名著,版本众多、流传甚广,他曾被美国文化界列为二十世纪智慧人物之一。林语堂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 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1935 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孔子的智慧》 《生活的艺术》, 在法国写《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他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 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推介海外。林语堂是第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 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著名学者。林语堂一生曾3 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他的《生活的艺术》在美国被重印 40 次,并被译成英、法、意、荷等国文字,成为欧美各阶层的枕边书。 同时他本人也是发明家,曾发明过打字机,获得了美国专利。 林语堂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有不为斋。他受儒家有为的思想影响,也欣赏道家的无为; 生活态度是以有为为中心,但也往往有不为的事。他为自己写了一副对联:两脚踏东西文化, 一心评宇宙文章。林语堂自称,成功的秘诀是写的东西必须是心得之言,有见地,有力量。鲁迅在世时, 常把林语堂骂得狗血喷头。可在鲁迅去世以后,林语堂这样写道:鲁迅顾我,我喜相知;鲁迅弃我,我亦无悔。 林语堂的两个姐姐因家庭困难只好过早地辍学,回乡嫁人。林语堂后来回忆说,他离家去上海读书时, 二姐送给他四毛钱,并对他说:和乐,你到上海要好好念书,做个好人,做个名人,我们是没有希望了。 这种真情厚望,林语堂终身没有忘记。 在《生活的艺术》中,他写道: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我的灵魂很舒 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当一个人优闲陶醉于土地上时,他的心灵似乎那么轻松,好像在天堂一般。事实上,他那六尺之躯,何尝离开土壤一寸一分呢? 一个富有良知、担当道义的作家,应在著作里展示美好与希望,创造更多诗意的生活和空间,犹如他在长篇小说《京华烟云》里,塑造的道家女子形象姚木兰那样,身在乱世,始终正直自持,则外邪不能侵。就是说,如果外部世界是邪恶的,只要自身周正,也能够安然度过灾患。 林语堂先生有这样一段关于文学阅读的精彩感悟: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所喜爱的作家,即等于一个飘荡的灵魂,他始终是一个不成胎的卵子,不结子的雄蕊。所喜爱的作家或文学爱人,就是他灵魂的花粉。 那么你有喜爱的作家吗?你有文学爱人吗?你的灵魂在飘荡吗?你的精神家园在哪里?   多维解读 1. 生活的艺术 林语堂把吾国吾民,看得何其之艺术!他说 :我觉得艺术、诗歌和宗教的存在,其目的,是辅助我们恢复新鲜的视觉、富于感情的吸引力和一种更健全的人生意识。林语堂作为主流价值之外的边缘 智者,其思想情怀和人生态度启示着人文领域的现代知识分子与世界对话的方式。林语堂引领着 我们在儒、道、佛、__世界中游历跋涉,在物质、精神、科学、人文的海洋中沉浮,智慧之火花频频闪烁,妙语叠出,精彩纷呈。   2. 快乐的真谛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认为:以道德、教养为规范的享乐是人生至善之境。快乐是一种美德,因为它 不但表现自己对世界的欣赏与赞美,也给周围的人带来温暖和轻快。快乐就是幸福,一个人能从日常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快乐,就比别人幸福。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终结,林语堂这位哈佛博士快乐、智慧的生 活态度在如今喧嚣的尘世里更加显得有趣、可贵,也似乎更加让人难以企及。   【适用话题】 灵魂、尊重、文化交流、人生趣味、精神家园、生活的艺术、科学和人文、文科与理科、快乐的真谛、万物静观皆自得、活出幸福的感觉     【素材三】 梅贻琦清华的名片   梅贻琦先生由教授到校长,连续为清华服务近半个世纪,这在中外教育史上是罕见的。他出任清华校长后创造了清华的黄金期,全面提升了清华的素质和声誉,厥功至伟,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易经》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梅贻琦在世人的心目中,正是这样 一位中西合璧的真君子。在清华大学校长就职典礼上,梅贻琦留下了中国大学史上最著名的一句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他不拘一格揽人才,被三破格的华罗庚就是典型一例。他强调对学生操行的培养,要求教授在指导学生读书、做学问时,必须指导学生如何做人。他本人从来没有被称为大师,但在他的任内,却为清华请来了众多的大师,并为后世培养出了众多的大师。 生斯长斯,吾爱吾庐,梅贻琦用这八个字概述了他与清华的血缘之亲,也表达了他对清华的挚爱。梅贻琦逝世后,其弟梅贻宝含泪回忆说:五哥长我 11 岁,生为长兄,业为尊师,兼代严父。在纪念九一 八事变一周年的纪念会上,面对东北地图变色的悲剧,他坚信不甘沦为奴隶的民众,将群起而图之。 他信心十足:东北三省虽亡,东北人心未死?有此民族精神存在,则东北将不致终亡。在西南联大时,到梅贻琦家做客的人,梅夫人都会捧出一盘自制的叫定胜糕的点心招待大家,米糕上嵌有定胜糕三个字,表达他们对抗战胜利的信心。   多维解读 1. 大楼与大师 大学有了一流的豪华大楼,并不等于有了一流的办学质量。当年,蔡元培执掌北京大学时,北大并没有大造崇楼巍宇,他的身边云集着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马寅初、刘半农等一大批学术巨擘,他依靠这支群星璀璨的导师队伍,一举奠定了北京大学的基本品格。诚然,为使当下数量激增的大学生有良好的深造环境,添置必需的设备本无可厚非,然而,由于我们的大学缺乏办学自主权,来自行政的干预过多,看一所大学办得如何,往往不看其内质,而注重于可视可触的硬件。随着物质主义、消费主义时代的到来,大学早已不是净土,学术腐败事件层出不穷。被称为清华永远的校长的梅贻琦先生说 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言犹在耳,斯人已去,反观现实,惜哉痛哉!   2. 厚德载物 真正的君子具有包容世间万物的博大胸怀,他们甘心在别人耀眼的光芒下刻苦钻研。梅贻琦在世人的 心目中,正是这样中西合璧的真君子。在清华百年的校史上,正是有了这样的幕后英雄,才有了清华学术星光大道上的光彩与荣誉。他本人虽然从来没有被称为大师,在任内,却为清华请来了众多大师,并 为后世培养出了众多大师。正是这样淡泊宁静的心胸、包容旷达的厚德,成就了清华百年的别样辉煌,梅贻琦本人也成了清华的名片而享誉全球。   【适用话题】 名片、丰碑、大师、爱国、信心、乐观、破格、大学精神、厚德载物、大楼与大师、不拘一格揽人才     【素材四】 傅斯年冰炭不相容,忠奸不两立   近代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傅斯年,被胡适称为人世间一个最难得最稀有的天才。 在北大时,胡适、傅斯年和叶公超三人被称为三驾马车。 傅斯年曾说,一天只有21 小时,另外 3 小时是用来思考的。有人评价傅斯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学问、最有志气、最有血性和最有修养的知识分 子的典范。然而,傅斯年之所以高出众人,是因为他善于察纳雅言、兼收并蓄、改正缺陷、日月精进。我 们本来都是一棵树,只不过傅斯年用心专注,善于给自己修枝、打杈、寻水、培肥,终成栋梁。人人皆可 为尧舜,但不只要有其心,更要有其行。抗战开始后,傅斯年当上了国民参政会的参政员。他先把贪污腐 败的孔祥熙赶下台,抗战胜利后,把另一个贪污的行政院长宋子文也赶下台。傅斯年在给胡适的信上说: 我一读书人,既不能上阵,则读圣贤书所学何事?我于此事,行之至今,自分无惭于前贤典型。士人之 节,在中国以此维持纲常也。抗战胜利后,傅斯年当了北大代校长,凡是敌伪时期在北大当教授的,一个也不聘,正所谓冰炭不相容,忠奸不两立。   多维解读 1.人格典范 千夫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这或许正是社会大众对知识分子精神人格力量的一种期许。在那 个动荡的多事之秋,民国学人傅斯年为谔谔之士做了生动的注脚。他一改一些知识分子唯唯诺诺、明 哲保身等积习,敢怒敢言,走自己的路,说自己的话,体现了中华学人激越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意识,是一代学人的人格典范。   2. 给自己修枝 人和花草树木一样,也需要适时修枝。老子云: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老子由修枝而悟人生之道,说明只有 合道的人才能生存和发展。正如傅斯年所言,我们本来都是一棵树,只不过有人用心专注,善于给自己修 枝、打杈、寻水、培肥。   【适用话题】 典范、正直、兼收并蓄、给自己修枝、冰炭不相容

人物作文素材篇2

3月1日晚8点,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颁奖盛典》播出。卢丽安、黄大年、谢海华夫妇、王珏、黄大发、刘锐、西藏玉麦人、杨科璋、廖俊波、卢永根荣膺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

《感动中国》每年从社会各行各业推选出十位人物,他们温暖着中国,感动着我们。《感动中国》秉承过去15年的传统不变,广泛吸纳观众意见,通过多种投票方式在世界范围内评选年度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和群体。

2017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卢永根: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事迹:卢永根教授将十多个存折的存款转入华南农业大学的账户,卢永根夫妇一共捐出8809446元,这是她们毕生的积蓄,学校用这笔款设立了教育基金,用于奖励贫困学生与优秀青年教师。他说:“党培养了我,将个人财产还给国家,是作最后的贡献。”卢永根的秘书赵杏娟说:“钱都是老两口一点一点省下来的,对扶贫和教育,两位老人却格外慷慨,每年都要捐钱。”

颁奖辞:种得桃李满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是春风,是春蚕,更化作护花的春泥。热爱祖国,你要把自己燃烧。稻谷有根,深扎在泥土,你也有根扎根在人们心里。【高考作文人物素材:卢永根】

廖俊波:芳兰生贵里山河澄正气

事迹:廖俊波出身普通家庭,始终牵挂群众,惦记着群众的冷暖安危,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用自己的“辛勤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廖俊波经历的岗位,都是“背石头上山”的重活累活,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但他始终把工作当事业干,乐在其中。离开政和时,全县财政总收入翻了两倍多,连续3年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实现了贫困县脱胎换骨的蜕变。

颁奖辞:人民的樵夫,不忘初心。上山寻路,扎实工作,廉洁奉公,牢记党的话,温暖群众的心。春茶记住你的目光,青山留下你的足迹,谁把人民扛在肩上,人民就把谁装进心里。【高考作文人物素材:廖俊波】

杨科璋:英雄归厚土浩然天地秋

事迹:2015年5月30日1点13分,杨科璋在灭火救援中紧急救出一名约两岁的孩子,但因烟雾太大、能见度低而踩空坠楼。从五楼坠楼时杨科璋紧抱孩子,最终保住了孩子,但自己却献出了年仅27岁的生命。杨科璋入伍以来共参加灭火救援战斗200多次,抢救疏散被困群众160多人。

颁奖辞:有速度的青春,满是激情的生命。热爱这岗位,几回回出生入死和死神争夺。这一次,身躯在黑暗中跌落,但你护住了怀抱中最珍爱的花朵。你在时,如炽烈的阳光。你离开,是灿烂的晚霞。【高考作文人物素材:杨科璋】

卓嘎和央宗:乡心正无限凤德咏馀芬

事迹:父亲桑杰曲巴是个老民兵,放牧守边34年,从未离开过这片土地。卓嘎、央宗姐妹俩在父亲的带领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半个多世纪来,父女三人以放牧为生,守护着祖国数千平方公里的国土。父亲桑杰曲巴常对卓嘎和央宗说:“如果我们走了,这块国土上就没有人了!”这句话,两个女儿记了一辈子。他们知道,守护土地,就是守护国家。”

颁奖辞:日出高原,牛满山坡。家在玉麦,国是中国。中国是老阿爸手中缝过的五星红旗,中国是姐妹俩脚下离不开的土地。高原隔不断深情冰雪锁不住春风,河的源头在北方,心之所向是祖国。

刘锐:倚天持报国关山万里程

事迹:刘锐所在团被确定为全军首家装备轰-6K的部队后,他作为“先行者”和“探路人”,既当“改装员”又当“试飞员”,仅用3个月就完成了改装。随后,刘锐一鼓作气,创造性提出“课题牵引训练”新思路,形成一批战法、数十套突击方案,填补轰-6K作战使用的多项空白。

颁奖辞:脱翎换羽,展翅高飞,这是大国利器。穿越海峡,空巡黄岩,你为祖国的战机填上一抹太平洋的蓝。巡天掠海,为国仗剑,强军兴军的锐一代只要祖国需要你们可以飞得更远。【高考作文人物素材:刘锐】

黄大年:一心中国梦功德冠群英

事迹:黄大年留学英国18年,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回国前,他住在剑桥大学旁边的花园别墅里,妻子还经营着两家诊所。2008年,中国开始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他用最短的时间辞职、卖掉房子和诊所、办好了回国手续。首次推动我国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研发,突破国外技术封锁,被誉为新时代海归科技报国的楷模。

颁奖辞:作别康河的水草,归来做祖国的栋梁,天妒英才,你就在这七年中争分夺秒,透支自己,也要让人生发光,地质宫五楼的灯源自前辈的薪传,永不熄灭。【高考作文人物素材:黄大年】

卢丽安:际会中兴日四海两心知

事迹:卢丽安1968年生于台湾高雄,从小受家人影响对大陆有着特殊感情。谈到*时,卢丽安真诚地表示,“我的家族历史与自己的成长经历让我坚信:和平发展一定是*的主要走势,这也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心声。”她认为,没有台湾梦的中国梦肯定是不完整的,同时,没有融入祖国的台湾梦,像打个盹,黄粱一梦。

颁奖辞:台湾的女儿有大气概,祖国为大乡愁不改,把握现在开创未来。分离再久,改不了我们的血脉。海峡再深,挡不住人民追求福祉的路。

王钰:密林多暗香轻吹送余芳

事迹:王珏化名“兰小草”,给急需帮助的孤儿寡母捐款,每年2万,已经坚持了15年,并承诺希望能捐够33年。慈善机构收到了捐款,想要寻找到这位好人,多次联络,王珏都没有现身。缺席了无数次公益奖项颁奖,坚持公益捐款十多年,今年7月,王珏被检查出肝癌,去世之前,他的身份最终得以大白。

颁奖辞:碧草之芬,幽兰之馨,有美一人,在海之滨。你用善良为一座城市留下丰碑,芳香无尽,每年的十一月十七,狮子座流星雨如期而至,那一刻,映亮了夜空中你最美的背影。

黄大发:一汲清泠水高风味有馀

事迹:20世纪60年代起,黄大发带领群众,历时30余年,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的“生命渠”,结束了草王坝长期缺水的历史,乡亲们亲切地把这条渠称为“大发渠”。2017年4月25日,中央宣传部授予黄大发“时代楷模”荣誉称号;9月,获得“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

颁奖辞:水过不去,拿命来铺,这是一个老党员为人民许下的誓言。大发渠,云中穿,大伙吃上了白米饭。三十六年,为梦想跋涉,僵直了手指,沧桑了面孔,但初心不变。【高考作文人物素材:黄大发】

谢海华:寸心言不尽冰壶万缕丝

事迹:29年前,湖南农民谢芳在见义勇为时受重伤,落下残疾。刚刚从部队复员回家的谢海华,经人介绍与谢芳订婚。面对谢芳日益严重的后遗症,谢海华仍选择了与她结婚。近28年来,谢海华一直悉心照顾妻子,每天早上6时准时起床做饭,帮妻子穿衣服、洗漱,一日三餐把饭菜送到床头喂她吃。对于谢芳来说,谢海华就是她的手和脚,“没有他,我活不到今天。”

颁奖辞:相信,是那一刻的决定。相濡以沫,是半生的深情。平凡的两个人,在命运面前却非凡地勇猛。最长情的告白已胜却人间无数。心里甜,命就不苦,爱若在,厮守就是幸福。【高考作文人物素材:谢海华】

2017年感动中国年度致敬

人物作文素材篇3

姚厚芝是重庆市巫溪县塘坊镇红土村村民。

1999年,姚厚芝嫁给了王以朝,婚后一起赴山东煤矿打工。随着两个孩子的出生,姚厚芝专心在家带孩子,丈夫在煤矿挖煤。2006年,一场病魔突袭,彻底摧垮了这个家。姚厚芝查出有乳腺肿瘤,需立即做切除手术。面对高额的手术费,姚厚芝选择了“药疗”。几年下来,病情没有丝毫好转。2009年2月,姚厚芝从电视上得知,绣十字绣也能卖钱。第二天,她坐车辗转十余小时,咬牙花2800元购回一幅6.5米长的《清明上河图》十字绣样。这次的“先斩后奏”,让一向心疼她的丈夫火冒三丈,觉得她是在瞎折腾,可姚厚芝有自己的想法。从此,姚厚芝过起了“两点一线两头黑”的生活,每天绣十字绣长达17个小时。2012年7月,经过3年零5个月的昼夜赶制,这幅共需127万针才能绣制而成的《清明上河图》终于落针。姚厚芝想将十字绣保存下来,等到有一天自己不在人世了,再把它卖出去,孩子们上大学的钱就不用愁了。

【获奖名片】寸草春晖

【推选委员评价】

王晓晖:这种贫贱不能移的坚韧,是她留给孩子们更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何东平:这样的人间传奇,总是充满力量。这力量给人温暖,给人慰藉。

【颁奖辞】

病压垮了身体,但不能摧毁母爱。草根母亲呕心沥血,为孩子缝补梦想,而深厚的爱,更铺就孩子精神的未来。请上天给你多一些时间,让你把美好的愿望,织进这春天的图景。

【感与悟】

一针一线皆是爱,一忍再忍藏真情。一千多个日夜的忍痛坚守,近两万个小时的细心缝织,姚厚芝靠着母爱释放出的坚强毅力,以子女的未来为肩,扛住了病痛之压。她不仅绣出了一幅《清明上河图》,也绣出了一幅母子情深的时代画卷。这份大爱,历久弥香。

【适用话题】

母爱;选择;支撑;因为有你;坚守。

格桑德吉:门巴族的护梦人

格桑德吉是自治区墨脱县帮辛乡小学的一名教师。

格桑德吉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毕业后她毅然回到。为了让门巴族孩子有学上,格桑德吉主动申请到山乡小学教学。为了劝学,格桑德吉天黑走悬崖,在满是泥石流、山体滑坡的道路上频繁往返;为了孩子们不停课,别村缺老师时她不顾六个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为了把学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艰险、大雪封山时,格桑德吉过冰河、溜铁索,把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学生们平安送到父母的身边。

13年来,在格桑德吉的努力下,门巴族孩子从最初失学率30%,变成到今天入学率95%。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学、20多名考上大专、中专。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

【获奖名片】格桑花开

【推选委员评价】

杜玉波:培养学生是事业,关爱学生是本能。一切为了学生,这是老师永恒的追求,格桑德吉就是这样做的。

彭长城:不是远大的抱负,只是广阔的胸襟;不是华丽的说辞,只是纯净的灵魂。

王振耀:喜马拉雅山脚下的辛勤园丁,是她让山区孩子们的求学梦照进现实。

【颁奖辞】

不想让乡亲的梦,跌落于悬崖。门巴的女儿执意要回到家乡,坚守在雪山、河流之间。她用一颗心,脉动一群人的心,用一点光,点亮山间更多的灯火。

【感与悟】

她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老师,以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为人师表”的含义。老师不需要做出惊天动地的壮举,只要在教育过程中多一些关怀少一些冷漠、多一些耐心少一些功利、多一些热语少一些冷眼。

【适用话题】

美与丑;师德之光;奉献精神;护梦人。

胡佩兰:妙手仁医

胡佩兰是郑州市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医生。

1944年,胡佩兰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部,70岁时才从郑州铁路中心医院的妇产科主任位上退休。退休后,她一直坚持坐诊。胡佩兰生活节俭,但她经常大方地给病人垫付医药费。她还拿出微薄的坐诊收入和退休金,捐建了50多个“希望书屋”。胡佩兰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进出都要坐小推椅。2013年7月,98岁的胡佩兰心脏病突发,经抢救后,第二天她依然准时到医院坐诊。因为慕名找上门的病人多,胡佩兰每天都会坚持看完所有病人才下班,对患者也极有耐心,给病人开药,很少超过一百元。胡佩兰的记忆明显下降,耳朵也不如以前,耳朵里放着助听器,听不清的地方,便由旁边的学生解释。胡佩兰对病人的态度有目共睹,她经常说:“医患关系搞不好是因为交流不够,医生只要对病人认真负责了,病人也自然会对医生极力配合。”

【获奖名片】秋兰为佩

【推选委员评价】

张会军:敬佩,我们只有敬佩。

陈彤:在医患关系如此紧张的今天,胡医生用医德弥合了医患间的裂隙,更难得的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

【颁奖辞】

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你是仁医,是济世良药。

【感与悟】

胡佩兰的生活几乎就是工作,她的爱好也是工作。“上班”对这位年迈的老大夫来说,是一件光荣甚至带着仪式感的大事。胡佩兰是一位纯粹的医生,她的医德决定了她的伟大。

【适用话题】

工作态度;人生观;价值观; 奉献精神;境界。

龚全珍:将军梦,守护情

龚全珍,现居江西省莲花县琴亭镇金城社区。

1957年8月,开国将军甘祖昌主动辞职回乡务农,龚全珍相随而归。当时甘祖昌每月工资330元,生活上十分节俭。他把大部分工资用来修水利、建校舍、办企业、扶贫济困。龚全珍全力配合丈夫,也把自己大部分的工资花在支援农村建设上。

1961年,县文教局安排龚全珍到南陂小学当校长,在那里一待就是13年。后来,她又被调到离家不远的甘家小学当校长,依然还是老作风,吃住在学校,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1986年3月,甘将军因病逝世,一只铁盒子是他留给妻子和儿女唯一的遗产,里面用红布包着数枚闪亮的勋章。离休后,龚全珍积极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倾力捐资助学、扶贫济困,开办“龚全珍工作室”。

【获奖名片】松筠之节

【推选委员评价】

陈小川:读她,我读懂了什么是理想主义,而理想主义者可以如何无私。读她,可以让今天的领导干部们净化一次灵魂。

童年:只有心中盛满人间的真情,头脑装满天下的道理,才能通达真理的意义。一位忠于爱情,深明大义的老人,让我们读懂了什么才是伟大的人生。

【颁奖辞】

少年时寻见光,青年时遇见爱,暮年到来的时候,你的心依然辽阔。一生追随革命、爱情和信仰,辗转于战场、田野、课堂。人民的敬意,是你一生最美的勋章。

【感与悟】

龚全珍对信仰始终坚定不移,她用实际行动,向我们展示了信仰的力量。身为将军夫人,她从不养尊处优,而是过着勤俭节约的日子,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

人物作文素材篇4

一、留心观察,捕捉素材

学习作文,首先要激发了同学们的观察兴趣,唤醒了他们细心观察的欲望,使他们善于在生活、学习中捕捉素材。

学生的生活、学习内容极为丰富多彩。在学校里,有多种多样的活动,如学习、文体、课余兴趣等活动:在家里:有生活、家务等各种形式活动;社会上:正逢盛世,气象万千,繁荣的市场经济,奇异的家乡变化等;这些都充满着时代特色的新鲜材料,要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必须借于对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用心去感受生活脉搏,感受喜、怒、哀、乐、酸、甜、苦、辣。训练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认识世界,从客观世界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充实、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这从根本上说,就是让学生捕捉素材,开发学生写作的源泉。

二、学好语文,积累素材

语文教材选入的文章,文质兼美,典范性强,是我们用于指导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课文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达思想的方法。如教《夕照》一文,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即从时间的变化到夕阳的颜色、周围事物的变化使学生感受到夕阳在落山前也是如此多姿多彩,让学生感受到只有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特点,才能写得具体形象。

总之,从课文中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表达方式,积累词汇、积累素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课外阅读,扩充素材

单从课本里学到知识、积累素材还是不够的,我们要引导学生除了认真学习课文外,还要多读课外书籍、报纸、杂志,扩大知识面,充实写作材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意思是说书读多了,自己的知识就会丰富起来,写起文章就会得心应手。书是前人的经验、智慧的结晶。在不同的作者笔下,同一事物千差万别,绚丽多彩。每个作者都有自己观察世界的方法,自己的风格和语言。那些动人的画面,精彩的描绘,形象的比喻等优美词句、语段、表达方法都是取之精华的作文基本功。我们要引导学生将外物转化为内物,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会使文章增色生辉。“书山”“学海”写作素材,学之以恒,取之

不竭。

四、动笔勤写,用好素材

学生素材丰富了,就要引导学生用好素材,提高写作水平。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写作训练方法。它能促使学生随时随地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习惯于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事物,并能做到专心致志,开动脑筋,选择有意义的,感受深刻的记下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写作素材也就丰富了,写作技巧也就会逐渐提高起来。到那时,无论写人或记事的记叙文,就会有血有肉,生动具体。还有坚持写读书笔记,一方面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一方面可以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提高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的能力。坚持写日记又是有效提高作文能力的捷径,还可以开设让学生发表文章的园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勤写多练,在练中用好素材,同时也会促进学生不断积累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人物作文素材篇5

(小博士)

同学们,积累作文素材,就是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内容,及时记录下来。积累作文素材的好处在于可以强化记忆,同遗忘作斗争。如果不及时将素材记录下来,时间一长,印象也就模糊了,久而久之,就会淡忘了。同学们积累的材料越多,作文时,对材料进行优选的余地才会越大。假如脑海中空荡荡的,作文时自然会感到无话可说。

那么,积累作文素材的途径有哪些呢?下面告诉大家一些实用的好方法。

一、从观察中积累素材

从观察中积累素材,就是要求同学们把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及时记录下来。在观察中积累,这是积累作文素材的最重要的途径。因为我们小学生平时写的主要是记叙文,而记叙文的主要内容离不开作者的见闻及感受。那么,观察的方法有哪些呢?

1.跟踪观察。也叫追踪观察,就是对某一个事物或某一个人物,进行多次的、反复的观察,从而获得详实的作文素材。这是学会观察的初始阶段。比如,我们经常吃某种蔬菜,可是,不见得每个同学都能很好地把它写出来。究其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这种蔬菜不是真正了解、熟悉。要想写好这种蔬菜,就需要对它的生长过程进行跟踪观察,同时做到观察一次就及时地记载一次。若这个蔬菜的生长过程太长,就要作好计划,定期观察,并记下这种蔬菜不同阶段的外形特点等。这样,就为写好这种蔬菜作了充分的准备。

2.定向观察。也叫有重点的观察,就是对生活中的诸多人物或事物,进行有方向、有选择、有重点的观察,从而获得具体的作文素材。这是学习观察的第二个阶段。

例如,老师要求同学们写《我尊敬的一个人》,这就需要同学们在家庭成员、亲戚、老师等人群当中进行选择,然后重点观察,进而发现和积累足以表现这一人物某一方面品质的动人的作文素材。为了发现和积累表现写作对象身上更生动、感人的素材,在定向观察的基础上,当然也可以作一些跟踪观察。

3.随机观察。就是在自己的生活领域内,面对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随时随地留心观察,及时捕捉生活中各个方面各个角落的人物、事物、景物,及偶然看到的、听到的并由此想到的事件。

随机观察,事先不可能有什么准备,也不可能有什么专门的目的、方向。因此,这种观察是比较难做到的,这是学习观察的最高阶段。因为作文中的材料,绝大多数来自“随机观察”。这就要求我们不管什么时候,也不论走到哪儿,都要时刻注意听、看、想。总之,同学们生活的领域有多大,随机观察的范围就有多大。我们要处处留心,做生活的有心人,要把随机观察纳入生活,使它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千万不要为了应付老师布置的作文任务才去观察。

积累从观察中得来的内容和感受,除采用写观察日记的形式外,还可以建立、使用观察卡片。记录的内容有:观察对象、观察地点、观察时间、观察顺序、观察到的内容及其感受。

二、从阅读中积累素材

在阅读中积累,这是一条极为重要的积累作文素材的途径。由于受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我们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去直接观察。这就需要我们借助于其他手段来间接观察,比如通过阅读、看电影电视、与人交谈等方式来认识事物,充实我们的作文素材。

阅读,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它是最重要的间接观察的形式。伟大的文学家鲁迅曾指出:“此后如要创作,第一需观察,第二要看别人的作品。”读书就是观察生活,认识社会。高尔基在回答别人的提问“你是怎样学习写作的”时说:“我既直接从生活中得到印象,也从书本中得到印象。书本具有能给我一种在人的身上所没有看见和不知道的能力。”阅读如此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务必重视阅读,同时注意在阅读中积累。

人物作文素材篇6

考生们离不开的人物素材如雷锋、焦裕禄、张海迪、牛顿、爱迪生、居里夫人等,这些人物事迹虽然典型,但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使用了,用得实在太多,缺乏新意,容易给人造成审美疲劳。鉴于此,我倡议,学生们自己制作作文人物素材的新旧转换表,应用新的人物素材会让你的作文胜人一筹。(注:每一个旧素材人物,由于其本身的多重象征意义,很可能对应着好几个新素材人物。而且这里的所谓对应,仅仅是一方面的相似,不求全方位的雷同。)

示例1

旧素材人物:陶渊明新素材人物:梭罗

相似点:远离尘嚣亲近自然返璞归真

新素材人物简介:如果说这个世界上确曾有过“世外桃源”,那一定是19世纪的瓦尔登湖。那是150年前的一个春天,梭罗带着一柄斧子独自去了瓦尔登湖边的山林。经过一番挥汗如雨的劳作,他如愿地住进了自己亲手盖起的木屋。此后的日子里,他在这里耕种、散步、观察、倾听、梦想、沉思,并用独具风格的文笔记录下了他所经历的一切。闹中取静读《瓦尔登湖》别是一种滋味。细碎的阳光透过玻璃洒进来,给人一种迷离的感觉,袅袅的神思于是慢慢飘到了瓦尔登湖。正如译者徐迟所言,这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

新素材关键词:隐居瓦尔登湖自力更生感知自然重塑自我寂静之美

示例2

旧素材人物:雷锋新素材人物:白芳礼

相似点:乐于助人 真诚无私

新素材人物简介:一位年逾九旬的病弱老翁,一辆破烂不堪的旧三轮车,一个老人无私奉献的感人情怀,一个20年助学的惊人神话。这位平凡的老人在他74岁的时候开始靠蹬三轮车的收入帮助贫困孩子实现上学的梦想。这一帮就是十几年。他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共捐款35万元,300多个孩子因此圆了大学梦。看着他奉献的数字,再看看他那私人财产账单上的“0”,试想,一个普普通通的下岗老人,本应安享晚年,到底是什么促使着这位年过九旬的老人拥有如此的慷慨?是因为他有一颗善良的乐于助人的金子般的心。

新素材关键词:无私奉献资助学生善良

示例3

旧素材人物:屈原新素材人物:顾维钧

相似点:忠贞爱国

新素材人物简介:也许你对他很陌生,对他的事迹也一无所知,但你不可能不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可能不知道大战后的“巴黎和会”。他,就是那个在“巴黎和会”上满腹爱国热情、雄辩滔滔、舌战列强,为中国争取最大利益的外交官――顾维钧。他是近代中国伟大的国务活动家和外交家之一。改变中国屈辱的对外关系、维护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尊严是他投身外交界时抱定的目标。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这位爱国外交家以自己的智慧、修养和爱国热忱坚毅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因此,在他的外交生涯中为祖国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他对工作的献身精神赢得了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尊敬,也十分佩服他的外交才华和为人。

新素材关键词:外交维护民族利益爱国热忱

示例4

旧素材人物:张海迪新素材人物:谢坤山

相似点:身残志坚 笑对人生

新素材人物简介:如果你只剩下一只眼睛,你会不会哭泣?如果你少了一条腿,你会不会悲伤?如果你失去了一双手,你是不是会痛不欲生?如果这三种情况都发生了,你还活得下去吗?当听到这样的疑问时,一定会有很多人站出来说:“我不会。”其中一个人就是谢坤山!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台湾青年奖彰获得者、台湾十大杰出青年谢坤山,勇敢地挑战生命的极限。他在画布中搏击人生,终日练习口含着笔写字、画画,渐渐地,从散乱不整到各就其位;从歪歪斜斜到端端正正;从口水如涓滴到自如地含稳笔……他成为了一名画家。他用嘴咬着笔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出了自传《我是谢坤山》,并被推荐为“十大好书”之一。所以正视苦难、接受苦难、挑战苦难,把苦难当做成功的良师,才会成就辉煌的人生。

新素材关键词:生命极限苦难辉煌

示例5

旧素材人物:爱迪生新素材人物:乔布斯

相似点:科技创新造福世人

新素材人物简介:世界上很少有这样一个人,他去世后,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民众都自发地去纪念他,而且这种纪念是跨国界、跨民族的。

人物作文素材篇7

1.观察生活,捕捉素材。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竭”。这就告诉我们作文的素材问题。生活是作文的源头,小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来自现实生活。如果学生生活丰富,接触的事物多,见识广,视野开阔,感受就会深刻,写起作文来就会左右逢源,触类旁通。

小学生的生活内容极为丰富多彩。在学校里,有多种多样的活动,如学习、文体、课余兴趣等活动;在家里,有生活、家务等各种形式活动;在社会上,正逢盛世,气象万千,繁荣的市场经济,奇异的家乡变化等,这些都充满着时代特色的新鲜材料,要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必须借于对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随时记录下来,因为作文教学不光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观察是说话的前提,是思维的基础,没有细致的观察,学生是不能把话说清楚,把文章写具体的。因此,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用自己的眼睛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用耳朵听取大众语言,吸取生活中种种声响,用心去感受生活脉搏,训练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认识世界,从客观世界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充实,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这从根本上说,就是让学生捕捉素材,开启学生的写作源泉。

2.留心课文,积累素材。语文教材选入的文章,文质兼美,典范性强,是我们用于指导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课文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达思想的方法。要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广泛阅读,该背的课文要背诵如流,该记的内容要滚瓜烂熟,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美文”熏陶,体味谋篇布局,达到善于借鉴运用自如的目的。同时要把作文训练贯穿于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求学生随课堂积累优美词句。因为,要使文章精彩,首先是文章有优美的语言和词语。这些内容从哪里来呢?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要求每个学生备有一个优美词句本,每学完一课,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摘抄在本子上,并互相交流,有些词语还要要求结合生活实际练习写话。这样日积月累使学生获益匪浅。

如:教《翠鸟》一文后,我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从静态到动态,又从颜色到形体等描写翠鸟的外形,使学生认识到作者是这样抓住翠鸟羽毛鲜艳及形体玲珑这两个特点,细致观察,才能写得具体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总之,要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习作者观察方法,表达方式,积累词汇,积累素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人物作文素材篇8

关键词:写作能力;“言之有物”;直接经验;间接经验;紧扣教材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5-0149-02

如果我们问学生感到写作文有何为难之处,十有八九会说不知道写什么,或怎样写——在批改学生作文时,也会发现内容或词汇贫乏这一现象。写作文,简单来说就是离不开两个方面:写作素材和文字表达(写什么和怎样写)。两者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对于中学生来说,不管是什么类型的作文,首先要解决的是“没有什么可写”这种困惑,也就是作文要“言之有物”的问题。

让学生“言之有物”有哪些途径?笔者认为首要的是认识生活,只有认识生活才能在生活中提取可以作为素材的内容,而认识生活就需要实践,因为认识源于实践。

一、体验直接经验,在生活中发现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现实生活包罗万象,生活丰富多彩,任何文章都是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我们要训练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学会捕捉素材,以解决作文中普遍存在的“言之无物”的问题。由于初中学生阅历尚浅,知识欠缺,能力薄弱,自觉而有意义的观察习惯仍处于待形成或正形成阶段。因此,初中学生的观察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盲目性或是随意性。为了获得良好的效果,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在观察生活时给予定向指引,让学生带着任务捕捉写作素材,做生活的有心人。学生平常除学校生活外,跟社会、大自然广泛接触,课外生活十分丰富。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把他们自己亲眼看到的,或是媒体中报道的,或是他们所想所感的,以题材日记或观察片段的形式记录下来,可以是一段对话、一处风光、一个活动场面、一个生活细节等。或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活动,如参观、旅游、校运会、文艺汇演、语文实践等,这些都是学生第一手珍贵的写作素材。

二、积累间接经验,在阅读中丰富素材

间接经验依靠媒体,如电视、网络、音像、书籍等。阅读对于丰富学生写作素材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阅读是内化的吸收,是对基础知识理解的过程;作文是外化的表达,是对基础知识运用的过程。通过阅读记忆,积累了丰富的语文材料,表达才能“言之有物”。此外,阅读还能为作文提供范例,是提供技能模仿运用的直观形式。

叶圣陶曾阐述了读写关系:阅读任何文章,主要在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等,而在真正地理解的同时,咱们对文章的写作技巧必然有所领会,可以作为练习写作的借鉴。事实上,大量的阅读让学生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①积累题材。书里面有很多自己未曾见到,未曾听到过的现象和事实,可以通过读书来获取这些信息,阅读哪一类型的书籍,就会对相对的事物有更深一步的认识。

②积累语言。古往今来,大至文学巨著,脍炙人口的佳作,小至报章杂志,无一不具备丰富的语言材料;同时,大量的阅读中,对词汇、修辞、语法等知识也会潜移默化的吸收。

因此,我们要尽力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利用好图书馆的同时建立班级图书角,通过进行“我最新知道”课外知识交流、出《读书心得》板报、展示“锦言本”等活动,让学生有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有阅读资源与知识的互动交流,能较好地获得间接经验。

三、紧扣教材,在课堂上把握素材

1.紧扣课文教学。课文题材、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其中精读课文就是教材的主体和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主要素材,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把阅读教学当作是丰富写作素材的途径,课堂上引导学生对课文作深入细致的分析与体味,有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课文题材、言语材料与写作知识。可以让学生坚持做读书笔记,写积累卡,以丰富写作素材。

人物作文素材篇9

但可惜的是,如同屈原、陶渊明、李白、苏轼等文化名人被写滥了一样,感动中国人物已经被众多考生写得俗不可耐,而成为考场作文的“重灾区”。据统计,2012年高考作文,竟有超过三分之一的考生不约而同地提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选材撞车,情感雷同,让阅卷老师观之生厌。

“感动中国”人物素材的运用,主要有以下误区:

1.把“感动中国”素材当做万能的作文材料,手头准备了两三个“感动中国人物”素材,就拿来应付任何话题的作文。比如写“伸出我的手”用到“最美妈妈”吴菊萍和用脚弹钢琴的刘伟,写“微光”还是这两个人,写“忧与爱”仍然是这两人!全然不考虑素材是否适用其主题,只是简单地把人物的事迹复述一遍,见不到人物突出的精神,看不到人物身上的亮点,更不见素材的使用角度。

2.将“感动中国”素材随意肢解,弄得面目全非。许多考生对“感动中国”的基本事实模糊不清,或者只是一知半解,写作时往往张冠李戴,或者出现内容虚假的情况。比如将朱光亚跟吴孟超搞混,把刘金国当成杨善洲,至于草根慈善家阿里木会投资办厂的细节差错更让人啼笑皆非。

3.把“感动中国”的“颁奖词”当成“万金油”,照搬硬套,而不知道变通。“感动中国”的颁奖词确实饱含深情,言简意深,富有文采,如果恰到好处地摘取其中精华,确实能收到激活全篇的效果。但不分场合地全文引用,就显得机械僵硬了。比如有位同学运用杨善洲的事例来证明“无私奉献也快乐”的观点,本应该概括其奉献的事迹,却大段搬出了“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六十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的颁奖词,一则语体风格不合,二则与观点方向不一致。

那么,如何将家喻户晓的感动中国人物素材翻出新意,做到有启发性、有观点性、有情感性呢?可以有以下几个角度:

一、从陌生化的角度,别出心裁,妙用“感动中国”素材。

古人云:“文章有众人不下手而我偏下手者,有众人下手而我偏不下手者”。比如“最美教师”张丽莉,以她日常的一言一行,以危险来临时的坚决举动,证明她身为一名教师“最美”的一面,她在生死瞬间给我们上了最生动的一课,告诉我们师德从来都是高尚无私的,这世间的美好和善良从未走远。这样的素材,一般人都从“师德大爱”、“理想追求”、“美好善良”等角度来写作,但下面的作文却避开了这些角度,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

“80后”青年女教师张丽莉,在意外地成为“最美女教师”之前,已经在黑龙江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执教5年多的她,一直都没有正式教师编制,也没有医保,每月薪水仅有1000元。

在危急关头选择“冲上去”,显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日常忠于教师岗位、对学生富有大爱之心的必然反应。每月1000元的工资,还要按月资助一名困难学生100元,一帮就是3年。工作5年,张丽莉只请了两次假,各种教学比赛都名列前茅,她所带的班级名次遥遥领先,她是学校的“青年骨干教师”、“教师新秀”、“最受学生喜爱的教师”……可是,这样的一名优秀教师,却无编制、没医保,每月薪水1000元,“最美女教师”的背后,有着极不美丽的现实。

文章从“最美女教师”没有编制临时工身份的角度,从她的付出与收获的反差,从“最美”的称号与“极不美丽的现实”的对比的角度,避俗求新,写出了独特的感受,见解不凡,令人耳目一新。

二、从巧妙切入的角度,独辟蹊径,巧用“感动中国”素材。

在熟悉素材的基础上,从素材本身寻找切入口。每个感动中国人物,都涉及不同的人物,不同人物身上有不同的突破口。比如捐献肝肾的12岁女孩何玥,她的父亲帮助他完成了遗愿,运用何玥这个素材时,如果从她父亲这个角度切入,更容易出新。请看:

最美女孩何玥,向我们生动地诠释了“生命有限、精神无限”的人生真谛,女儿的大爱也深深打动了她的父亲。为了给小何玥治病,何玥父母已经欠下了10万元的债务。但为了完成女儿的遗愿,父亲何先航拒绝了器官捐献的补贴,谢绝了各方捐助,婉拒了何玥器官救助的患者索朗旺青亲属再三送上的酬谢,他以最美的方式,实现着女儿的“最美愿望”。今年2月初,何先航得知一名女孩患上了尿毒症,女孩和她的家人为高额治疗费发愁时,辗转联系上他们,拿出1500元汇了过去,却只留下了“桂林何先生”的称谓。何玥的事迹传开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器官捐赠,甚至有更多的人有了捐献意识,并逐渐将意识变成了行动。如今,他自己也填写志愿书,承诺死后无偿捐献遗体器官。女儿感动了老爸,感动了中国。

当众人都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感动中国人物的时候,如果转换一下视角,从他们身边的亲人写起,一定会给人以别开生面的感觉。

三、从因果分析的角度,弃浅就深,用好“感动中国”素材。

支撑素材的,是背后的思想。我们不妨透过感动中国人物素材,把握其基本内涵,找到材料独特的运用方向。特别是立意上要求深,层层透析,逼近本质。比如深受民工爱戴的被誉为“卧底局长”、“民工局长”的陈家顺的素材非常有特色——陈家顺从2007年以来,先后5次以打工者身份“潜伏”在浙江义乌和江苏扬州等地当组装工、装卸工、看仓库,甚至当起了“猪倌”,以此体验工厂招工是否存在骗局、工资能否足额如期发放的状况,然后再放心地把家乡的农民工介绍到有关企业打工。运用这个素材的时候,不能简单地浮于所谓“为民服务”的表面,人云亦云,而要开掘其深层意蕴,抓住结果追溯原因、剖析根源。起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立意:(1)重在行动,他用实际行动去帮助乡亲,是真心实意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2)担当的力量,他最大限度地履行自己一个基层干部的职责。(3)百姓利益为先,他胸中装着百姓,时时处处想着他的乡亲,赢得了农民的信赖。除此之外,还可以从“创新”这个主题来写作。请看学生作文片断:

在陈家顺身上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创新”。在他身上体现了紧扣经济发展、变管理为服务的创新精神。陈家顺一年奔波的最多的地方不是在老家,而是在义乌。这样的“异地服务”是针对目前我国庞大的农民工群体提供服务的一种重大创新。他不像别的官员,只是动动嘴,走走过场,他大胆创新工作思路,“卧底打工”就是他在“摸爬滚打”中“被逼出来”的创新之举。如果他墨守成规,又怎么能引领大伙走出深山,走出闭塞的家园呢?

这样的分析,透过“卧底打工”的表象,看到了“创新工作思路”的实质,给人的启示非常深刻。

四、从联想的角度,由此及彼,用足“感动中国”素材。

可以运用同类联想,由感动中国人物素材联想到古今中外相似的人和事,一并运用到文章中。比如大漠忠魂林俊德的素材,可以跟同样献身国防、矢志报国的科学家邓稼先、钱学森、朱光亚等人的事例巧妙联系起来,请看:

林俊德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对党忠诚、矢志报国的坚定信念。他始终爱党爱人民,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舍身报国,一生报国。在西北荒漠中,在戈壁悬崖上,为核武器的建造立下汗马功劳。恰如古时戍守边疆的战士,即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依旧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想想同样故去的邓稼先、钱学森、朱光亚等“两弹一星”元勋们,还有为辽宁号航母献出生命的罗阳,他们同样都有一股信念,哪怕披荆戴棘,哪怕困难重重,永远致力于科学研制,对于其他的身外之物早已抛之脑后。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无私奉献,我们的国防才更加巩固,我们的民族才更加扬眉吐气。

也可以运用异类联想,由感动中国人物素材联想到相反的事例。比如“孝子教师”陈斌强的素材,可以跟社会上不孝敬父母的现象联系起来进行对比。请看:

陈斌强这位普通语文教师,把“孝”传递给了学生,也将传递给自己的后代子孙。这是一份多么强大的正能量,影响了周边的人,也使很多中国人再次接受到了心灵的震撼和洗礼。

可是不知从何时起,孝顺父母俨然成了很多人难以做到的事,赡养父母似乎成了不可承受之重。一些诸如遗弃父母、拖欠赡养费、强行把父母送进敬老院、兄弟姊妹之间互相推诿赡养义务等等令人痛心的新闻报道也层出不穷。面对陈斌强,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做到赡养父母了吗?做到多陪陪父母了吗?能够避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吗?能够成为孩子们“孝”的榜样吗?

五、从想像的角度,丰富细节,用全“感动中国”素材。

在立足事件的基础上,活用素材的关键性细节,大胆演绎发挥,进行延伸扩展,可以让素材出新。比如有位同学运用陈斌强素材时,对其中“爱的味道”的细节进行充分想像扩充:

陈斌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孝心,他的孝心深深地感染着学生。有一次,一个学生轻声告诉陈斌强:“老师,您身上好像有股怪怪的气味。”他知道,一定是妈妈的大小便沾到自己身上了。这是常有的事,平时他总是换套衣服再去上课,那天因为时间来不及就没换。当时气氛有点尴尬,只见有位女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没事,这是妈妈的味道!”另一位女同学说:“老师,没事,这是爱的味道!”陈斌强鼻子一酸,再也忍不住,七尺男儿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流下了热泪。从那以后,每当陈斌强陪母亲散步,总有学生陪伴身边;每当陈斌强洗衣服,总有学生抢着来帮他,她们说:“老师,让我们感受一下爱的味道。”

这里的添枝加叶,让文章血肉丰满,形象鲜明,收到了以少胜多的效果。

六、从对话的角度,融入自我,用活“感动中国”素材。

运用感动中国人物素材时,一定要融进作者的情感,要有“我”的存在。如果没有“我”的存在,那就不可能有真挚的感情。可以虚拟场景,采用对话形式,突破时空限制,与人物在虚拟环境中实现对话,自如地表情达意。请看以高淑珍为素材的作文片断:

你有着世界上最伟大的名字——母亲,你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你更是39个残疾孩子的妈妈!你是一位目不识丁的农妇,却在自家小院创办了一所“特教学校”。在这个充满爱的小院里,所有残疾孩子免费吃住、免费接受教育,快乐健康地成长。而这一切都是当校长的你靠种地和打零工来维持。你用柔弱的双肩,为残疾孩子撑起了生命的蓝天。在你的感召下,多位志愿者走进了你的家中,当起了爱心志愿者,演绎了一曲爱心接力、无私奉献的动人华章!

人物作文素材篇10

《考试大纲》中对作文素材的要求有三点:一是内容充实;二是材料丰富,论据充实;三是材料新鲜。由于现行教育体制存在的弊端,学生被紧扣在家庭和学校之间,他们年龄小,独立行动的机会少,这给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体验社会生活带来了困难,相应地给学生作文选材带来了很大的约束性。因此,不少的学生在写作文选取素材时觉得没有材料可用。在这种情况下,抓住典型素材,培养学生一材多用的能力显得尤其重要。

一、选取素材,专注平常生活,选取生活中的亮点

生活素材就是写作的“米”,可是学生面对作文题目,很多时候觉得生活太过平淡,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启发心智之处,没有东西可写。其实我们绝大部分人,生活在平凡中,又过着平凡的生活。对于一个家庭来说,难忘的好多是悲事、哀事。所以我们宁愿生活是平淡的,平凡的,但它是平安的,也是快乐的、幸福的。其实,如果我们能够深入生活,体会发掘,从平凡的生活中也能品出甜蜜的味道来,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伟大的作家特别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捕捉美、赞扬美。朱自清因为感动于父亲在特殊背景下给自己送别,而写出了感人至深的散文《背影》;清人沈复的《幼时记趣》写了小时候的趣事,充满了儿童的童心童趣。仔细分析,他们的作品材料也是生活中最平淡无奇的,但他们敏锐的感觉告诉他们,这一些就是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是生活最本质的东西。他们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其实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当你关注它时,它就是我们选作材料的亮点,是我们写作需要的典型素材。

二、确立观念,一种典型素材,可以多题使用

近年来,中考作文多以记叙文为主。但三年的作文训练,学生已经在审美上产生疲劳了,每次作文他们会发现写来写去就是学校和家庭发生的事情,觉得写腻了,觉得没有素材可写,无话可说。其实,如果我们对现有的素材进行合理的组合与分析,就会发现:同一种素材,可以被选用在不同的作文题目中。

首先,对常见素材进行内涵方面的分析。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无论看似多么渺小、卑微的事物,多么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只要深入剖析,细心体察,认真思考、感悟,你就会觉出许多深刻、别样的内涵。其次,要想具备一种素材多题使用的能力,还需要我们对一则素材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内涵的分析。我们可以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我们有意识地拿一则材料,把你能从材料中得出的观点一一列出来,看究竟能得出多少观点来。还可以多找几位同学看同一则材料,看看各自的观点又有什么不同,经过多次训练以后,自己的思维就会开阔起来。如果你对日常素材思考多了,感悟多了,拿到作文的题目时,就会发现有许多的材料可以用。

三、运用典型素材,要注意角度转换,大胆创新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富有创新精神的思维,文学创作也需要创新性思维。由于一种素材多次被使用,人们再见时,便有熟悉之感,会产生厌倦之情,自然对它的评价不会很高。为了避免这种状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鼓励学生对材料进行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从事物发展和已有观念的相反方向所进行的思维,它可以由已知推向未知。它突出地表现为反常规性,突破常规思维定势,多次转向,寻找突破口。逆向思维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在人们普遍认可的事物或现象中提出自己的独特的观点。

(二)鼓励学生对常规典型素材进行改造、创新,就要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需求变异、从多方面求答的思维方式。它可以使文章的立意向四面展开联想、想象。这种开放式的辐射,不仅开拓了思维空间,丰富了思想内容,而且在对某一中心各方面的思考中,往往有独到的发现,使作品新颖独特,使立意能够呈现多元化。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在审题时考虑到运用多种素材。

(三)培养学生对常规典型素材进行改造、创新的能力,还可以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入手。在认识各种事物时,虽从表面现象入手,但能逐步探究事物的本质。如当今存在的学生争上各种补习班,节假日也不能休息的现象,难道真的是孩子们不爱玩耍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难度较大,这和初中生有限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有关,但可以引导他们观看新闻,阅读报纸、杂志,弥补这方面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