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十篇

时间:2023-03-29 04:36:11

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

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篇1

1.进一步加强信息化环境建设,努力推进“班班通”建设,继续推进“村小通”和“园园通”工程。加快实现校园向数字化的跨越。年内再有2-3所学校建成数字化校园。

2.继续加大教师和学生用计算机的配备力度,年内全区小学、初中、高中学段的学生数与学生用计算机之比分别达到15:1、10.5:1和8:1。

3.充分发挥区域优质教育资源优势,努力实现优质资源远程化共享。

4.强化信息技术与课程、学科教学、学生学习的有效整合,进一步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加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素养。

5.以优化课程整合为目标,积极开展有效整合活动,进一步提高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效益。

6.以“四项配套建设”为抓手,加快完善学校配套设施。

二、工作措施

(一)进一步推进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不断加大数字化校园的创建力度

1.以规范学校网站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加强信息化环境建设。按照《__区数字化校园建设标准》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站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要求,进一步优化管理,强化应用,加快实现校园向数字化的跨越。要切实规范和完善数字化校园和“班班通”的建设和应用,在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监控等方面逐步向数字化过渡。要继续推进“村小通”和“园园通”工程。年内全区中学和中心小学有1/3以上的班级实现“班班通”,实现“新三机”(计算机、大屏幕数码显示设备和视频展示台)进教室。各农村小学和幼儿园全面完成ADSL宽带接入,并实现公文传输网络化。争取到20__年年底前,全区再有2-3所学校按标准建成数字化校园。

2.按照标准化配备要求加快学校机房建设。为确保学校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各校应根据需要更新一批计算机设备,使之达到现行教学和电子阅览的需求。全区各初级中学(含完中的初中部)和中心小学每校应至少配备二只标准机房,两轨及以下的农村小学每校至少配备一只机房。中学每只机房的电脑数为56 1台,小学为48 1台,村小为20 1台。年内全区小学、初中、高中学段的学生数与学生用计算机之比要分别达到15:1、10.5:1和8:1。同时,学校要努力为一线教师配备计算机,培养教师应用计算机开展工作和学习的习惯,使计算机真正成为教师教育教学和管理实施的基本工具。要结合学校特色,积极创造条件,推进数字化实验室建设,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动手动脑能力、实验实践能力、探索创新能力。

(二)进一步发挥区域教育优势,着力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建设

1.以《__教育信息网》为依托,各校校园网站为基础,完善满足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应用与管理、网络化教研、信息交流等需要为核心的网络教育平台和资源群,继续建好区、校二级资源库,充分发挥网络基础设施的教育和公共服务作用,尤其是重点建好数字图书馆、课例点播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和各学科专题网站,形成具有__校本特色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2.充分发挥区域教育资源和人才优势,加快“天一网校”建设步伐,切实发挥名校、名师的力量,建成一个动态发展、覆盖各学科的网上“新天一”,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

(三)推进教育信息技术普及,提高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效益

1.进一步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以贯彻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抓手,认真落实省教育厅《关于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文件精神,建立“分批、分层、分级”的教师培训机制,整体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素养。

2.通过举办教师技能比赛、整合研讨、现代教育技术论文、案例和教学设计的评比等活动和通过基于网络的学科教研、区域资源共建、课题研究、评比竞赛等途径,提高广大教师的信息素养,培养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中的教学能力与习惯,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3.对于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一要抓好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加强教研,全面提高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二要抓好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竞赛活动,以竞赛促提高;三要切实抓好学校“绿色网吧”的建设管理,使其成为学生学习网络技能、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新场所,成为学校开展新时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阵地。根据区教育局及教研室的工作意见,紧紧围绕各学段重点内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小学阶段重点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兴趣、掌握规范的指法来操作电脑、正确处理好键盘和鼠标两者之间的关系。初中阶段要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程的实施质量,在考查试点的基础上,充分用好考试平台,重点培养学生汉字录入能力,各校要以较好的状态参加__市初中信息技术考查。高中阶段要确保课程正常开设,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继续关心省信息技术等级考试的动态,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落实《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有关要求,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教学水平。同时也要继续扶持村小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

4.以优化课程整合为目标,积极开展有效整合活动,进一步提高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效益。通过规范现有装备设施的应用和管理有效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降低对教师在信息化应用中的技术要求来激发教师在各个领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设施的积极性,节约教师的时间成本,提高应用的广度和效益。实现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开展学科教学的教师要达到80,信息技术应用的课时覆盖率要达到30,做到首先积极整合,同时注意有效整合,最终实现优化整合。由于基于网络的信息化管理更具实时性、准确性和开放性,学校必须切实转变传统教育管理观念,主动学习和引进信息化的管理手段,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管理的模式和规范。例如可充分利用信息网络进行校务公开、教育管理等,实现学校管理信息化、无纸化办公,促进学校管理民主化,提高办公效率和管理效能。要花大力气,进一步提高“校校通”管理平台、数字化教学平台、图书实验管理系统等应用软件的使用效率,学校领导和管理人员应带头使用,充分发挥其先进性、优越性作用。实践证明,无论是重点 学校还是农村小学,只要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都能彰显现代管理整合的优越性。

5.加强对区级教科研课题的信息化管理。20__年,我区所有区级课题均将实现网上动态、过程式管理,实现网上全程指导,实时积累物化成果。

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篇2

2009年,我区教育信息化工作在区委、区政府和市教育局的正确领导、大力支持关心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以一个中心一个核心一个重点为基本思路,抓项目促建设,抓应用促发展,积极争取并认真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狠抓教育信息化各项责任目标的落实,使全区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新进展。现总结如下:[大秘书-www,d,找范文请到大秘书网]二、2009年主要工作2、克服资金困难,努力完成年度工作任务在各级财政和学校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我区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上,既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支持,又把重心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点上。2009年,区教育局继续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任务,纳入区委、区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各学校及早动手,想方设法筹集资金,拓宽投入渠道,采取学校自筹、企业垫付、个人出资、教育局补贴等多种办法,全年共新建计算机教室10间,新配备微机400多台,多媒体专用教室7间。一年来投入教育信息化资金约100多万元,加强配备,较大提高我区教育信息化配备水平。3、规范管理,建立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管理工作是教育信息化重要环节。为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充分发挥设备效益,我们把建章立制工作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常规工作。一是统一汇编教育信息化工作管理规章制度,并上传至**教育信息网仪器站网页。二是要求学校必须参考制度汇编结合学校实际认真制定计算机室、多媒体室、电子备课室等功能教室的规定、条例、守则、职责等规章制度。并做到平时有检查、制度有上墙、使用有记录,责任落实到人,确保教学工作正常进行。三是在学校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中,坚持积极预防、确保安全的方针,认真落实安全组织、安全制度和技术防范措施,逐步建立和完安全防范机制。四是结合平时常规工作检查,组织对各校教育信息化的管理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加强了管理工作。4、加强使用,努力提高现代教育装备的使用效益教育信息化工作重在使用。目前,我区教育信息化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我们认识到: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养,能够突破教育环境的空间,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我们加强教育信息化设备的使用,努力提高现代教育装备的使用效益。一是抓紧师资培训,提高师资素质。目前,我区采用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假期培训和平时培训相结合等方式组织信息技术培训。据统计,我区已有2000多人次接受信息技术培训,并有60%的教师通过中小学教师中级信息统一考试。现在已拥有一支专兼职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二是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全区所有中学、中心小学及70%的完小都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并按要求将信息技术列入初中考查、高中会考科目。三是把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和丰富的网络资源探究面向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作为当前乃至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的重点。我们要求学校教学工作必须加强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努力提高教学效果。目前已有较多的教师能根据学科的特点、教学内容和应用场合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的设计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三、存在的问题一年来,我区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1、信息化建设资金严重短缺,投入欠帐较大,有的学校未付清建设欠帐。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实行一费制后,投资贷款、合同欠款偿还困难。2、发展不平衡,学校之间差距大。目前我区学校之间教育信息化发展存在明显差异,部分校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应用水平和层次较低,影响了全区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发展。3、学校计算机教学和网络管理、维护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水平和整合应用能力亟待提高。4、管理不够科学、规范。部分学校领导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对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不够明确,要求不够具体,管理不够科学,致使信息化建设步伐缓慢,资源得不到很好的整合,应用水平不高。

四、2009年工作要点2009年,全区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继续按照一个中心一个核心一个重点的总体思路,通过以下几方面工作,促进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1、抓项目,促建设。积极争取各种信息化项目,力争农村中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在我区全面实施。要制定项目具体实施办法,落实配套资金,精心安排项目学校,做到项目到校,责任到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要通过项目支持和自建,全面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力争使全区中学、中心小学和有条件的完小建成按要求配备的计算机室,并使机生比达1:9以上。2、抓管理,促发展。一是区局、学校要制定、完善相应的管理措施和办法,实行规范化管理。二是强化各类学校信息化设备、软件资源和信息技术教学管理,严格要求学校开齐上好信息技术课,充分利用远教设备、卫星资源、网上资源、项目配套光盘,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三是安排适当时间对学校信息化设备管理使用、课程开设、教师培训、教学应用和学生掌握情况进行全面检查。3、抓培训,促应用。一是制定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考核标准,规范培训行为,提高培训质量。二是有计划地进行集中培训和经常性校本培训,达到有条件的学校校长100%会使用,教师85%以上会使用信息化设备的目标。三是配合省、市有关活动,开展区、校两级教学课件评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观摩等活动,引导教师积极参与信息技术教学实践和应用。鼓励有微机室学校的教师,制作教学课件,使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4、抓典型,促整体。一是争取培育一至二个教育信息化工作建得好、用得好的典型,在全区推广。二是区局对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年底进行一次专项评估,对教育信息化成绩突出的学校予以表彰奖励。虽然我区教育信息化水平还不高,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认真落实各级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统一部署下,发动全社会的积极参与,不断加大投入,我区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就能搞的更快更好。注释:一个中心一个核心一个重点:以建设全市教育城域虚拟专网为中心,加快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全市教育教学资源为核心,为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提供优质资源;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为重点,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篇3

中央电化教育馆王珠珠馆长、中央电化教育馆办公室陈莉主任、省教育厅战高峰副厅长、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钟绍春主任出席会议。各市(州)、长白山管委会主管电教工作的局长、电教馆(部)馆长(主任)、省电教馆班子及全体职工共70余人参会并就各地区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了交流。东北师大理想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吉林景瑞电子设备有限公司、辽宁中科信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中庆现代技术有限公司的代表出席了会议并提供了技术支持服务。

会议全面总结了2012年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交流了各地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经验;传达了2013年全国电化教育馆馆长会议精神;结合省教育厅2013年有关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要点,安排部署了2013年重点工作。

长春市和延边州作为市(州)级电教馆典型做了工作经验汇报和交流。长春市教育局崔国涛副局长汇报了“长春市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思路与方法”;延边州教育局金英虎副局长就几年来延边州的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工作和县级电教馆标准化建设工作的成果做了汇报。

中央电教馆王珠珠馆长以《我国教育信息化新阶段与新任务》为主题作了专题报告,全面分析了教育信息化的新阶段、新思路、新任务,总结了当前教育信息化工作已取得的成绩,传达了教育部对全国电教系统的总体工作要求和2013年全国电教系统的工作重点:一是完成年度教育资源征集和上线工作;二是完成年度教育资源征集和上线工作;三是抓好重点应用推动;四是开展电教系统能力建设。希望电教系统工作人员转变观念,增强工作紧迫感,全力做好2013年教育信息化工作。

钟绍春主任作了《教育云、数字校园和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思路》专题报告,介绍了东师理想在吉林省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的有关支持与服务,从定位、理念、原则、思路四个层面新的角度对教育信息化进行了认识与界定,深入分析了智慧教育的理念。从教育云、数字校园和网络学习空间内涵,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内容与方式,教育云、数字校园和网络学习空间的架构和建设内容三个方面总结了教育云、数字校园和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思路,并表示东师理想将一如既往为全省电教系统提供支持服务。

省教育厅战高峰副厅长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感谢中央馆领导对我省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与支持。分析了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大好机遇,充分肯定了去年全省电教系统取得的可喜成绩,并对全省电教系统未来的工作提出了要求:一是要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的地位和作用,切实增强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紧迫感;二是要认真总结工作经验,肯定成绩,找出差距,明确任务目标;三是从教育信息化的规律和要求出发,科学谋划发展,做好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顶层设计。勉励全体电教人员再接再厉、团结一心,找好位置、提高素质,为推进新时期基础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作出新贡献。

中央电教馆王珠珠馆长为第五批县(区)级电教馆标准化建设达标单位颁发了奖牌。

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篇4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浅析

近年来,我国先后实施了“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国家三部委“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示范项目”、“乡镇现代教育资源中心建设”、“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配置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项目”和“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等一系列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使全国农村中小学生能够与城镇学生一样,共享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学校教育资源配置与教育均衡、协调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由于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部分农村学校硬件设施相对简陋,优质教师资源不足,教师队伍的现状与教育发展不相适应。例如部分农村偏远山区学校教学点只有1―2名年龄偏大的老教师,对学生采用的是复式教学方法,学校纵然有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设备也未能够得以充分利用。

2.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基础设施和条件建设有待加强

虽然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但一些偏远山区学校的网络接入至今尚未实现;一些学校虽已接入网络但网络速度及稳定性还不够,已有设备和网络条件需要改善;计算机等设备大多需要更新换代,生机比还不达标;缺少教学资源应用的硬件环境,用于实现信息化教学设备比较缺乏。

3.信息技术师资力量薄弱和信息技术专管人员严重不足

绝大部分农村学校缺乏信息技术管理人员和信息技术课教师,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师一人多岗,一师多“能”,信息技术课程开课率低。

4.教学设备的资金投入落实不到位

一些农村学校添置教学装备的专用经费得不到落实,生均经费中用于设备购置、维护费的专项经费未能按规定使用,上级部门拨付的现代教学设备形同虚设,严重制约了现代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5.学校激励机制未健全

一些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师与同级教学人员设置的待遇还存在差距,从而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二、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对策

1.建立长效机制,提高城乡教育质量

要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任务,在制定政策、配置资源、安排资金时,优先保障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逐步建立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和教学指导体系,组织督学和有关专家定期对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督导检查。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和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2.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质

尽快建设一支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师资队伍,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把这项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加快信息技术教育师资的培养。例如广西从2013年起每年定向培养“小学全科教师”就是一个很好的举措。同时,还要加强对在职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工作,要把信息技术教育内容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必修课程。鼓励信息技术教师下乡支教,解决农村学校师资短缺问题。

3.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

要坚持政府投入为主,把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运行维护、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经费列入当地财政预算,并逐年有所增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要把实施教育信息化作为投入的重点之一,优先考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将信息技术设备购置、运行与维护、教学软件购买及应用等经费列入公用经费使用范围。

4.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建立和健全科学的评估体系,切实稳定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在提高其工作能力的同时提高其地位和待遇(信息技术教师应与同级教学人员的地位和待遇相同),充分发挥学校教学技术装备的使用效益。建立教育信息化工作先进表彰制度,激励学校、教师充分发挥信息化优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建立督导制度,实施信息化建设工作考核评估

制定教育信息化建设督导评估方案,建立科学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评价体系,并定期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专项督导评估工作,确保农村学校亦能走上信息化教学轨道。

三、当前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启示与思考

1.高度重视农村学校信息化教学装备工作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当地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连续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先后实施了“薄改计划”和“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等项目,使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校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局面,我们应高度重视和全面理解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决策,进一步提高做好农村学校信息化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努力使农村学校的信息化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2.加强对农村中小学学校信息教学装备工作的检查与指导

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逐步实现学校信息化教学装备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要建立和健全科学的评估体系,加强对学校信息化教学装备工作的督导与评估;要加强信息化技术能力培训工作,切实稳定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在提高其工作能力的同时提高其地位和待遇(信息技术教师应与同级教学人员的地位和待遇相同),充分发挥学校信息化教学装备的使用效益。

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篇5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学校并举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20-0010-03

“十二五”期间,拱墅区教育信息化的现状总的来说是发展快、势头好、亮点多。特别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的建设与实施,大大推动了我区教育信息化进程。不仅从硬件基础建设、软件开发应用、数字校园特色建设均突飞猛进,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拱墅教育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一、拱墅区教育信息化的推进策略

拱墅区教育信息化推进策略:区域推进、分步实施、全面融合,引领教育信息化发展;学校并举、和而不同、多元发展,创新教育信息化特色,共同构建拱墅教育信息化新高地。

二、区域推进,引领教育信息化发展

1.规划优先,力争教育信息化发展高定位

2011年4月全区教育工作会议上,区委区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意见》将“教育信息化提升工程”确定为我区教育现代化工程之一。

同年,出台《拱墅区校园建设及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并首次把“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作为我区教育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子规划,明确了今后5年每年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及教育信息化的总体目标任务、推进步骤。

2012年6月,我区召开近几年来首次专题性的“拱墅区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并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意见》将每年信息化投入提升为每年不少于2000万元,并要求学校将生均公用经费的10%用于维护和运作、培训等,还对学校信息技术的地位、网管队伍建设、论文评审工作等内容作了明确要求。

2.硬件到位,确保教育信息化建设同起点

(1)升级终端设备。“十二五”伊始,我区加快了教育终端升级。2011年开始,先后投入1400多万为全区所有的班级配备了电子白板或多媒体触摸一体机;完成教师第二轮手提电脑的更新配备,投入1200多万为全区2500多名的一线教师更新了笔记本电脑。

(2)夯实基础装备。全区中小学计算机教室拥有率、学校校园网覆盖率、教师笔记本配备率、班级多媒体配备率均达到100%,全区有效生机比达3.45∶1,名列杭州市前列,为实施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有力的基础保证。

(3)构建万兆主干城域网

数字校园建设示范校建立万兆骨干千兆到桌面的基础链路;所有中小学以万兆光纤接入校园,为网络阅卷、视频点播、视频会议、教育资源等大流量应用提供安全、稳定、可靠的网络链路。2011年,全区教育无线覆盖项目(一期)全面实施,为一对一数字终端教学、物联网、移动办公等教学应用提供无线上网服务。

(4)构建区域数据服务中心

2012年完成机房虚拟化建设,实现所有物理服务器的虚拟化,虚拟服务器达88台,成为杭州教育系统最先进的数据中心之一,为全区中小学的各项应用提供硬件保障。

3.平台搭建,培育教育信息化发展软环境

(1)专家引领,培育专业团队

在行政层面,以区政府名义成立了区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由虞文娟副区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由教育局张云雷局长挂帅成立了拱墅区教育信息化指导小组;为配合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成立了以副局长挂帅的拱墅区教育信息化实施小组,统领全区的教育信息化试点和推广工作。

在技术层面上,成立由省市技术中心、高校、兄弟(县)区等专家组成的专家组,省教育技术中心施建国主任担任组长,为全区教育信息化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和智力支持。还成立了由教育局局长担任会长的拱墅区教育学会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个人会员70多名,团体会员12个,构成我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为加强技术应用,成立了拱墅区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小组,包含16名成员,构成一支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专业技术团队。为加强拱墅区教育技术中心的技术力量,我区聘请了专业团队中6位老师为教育技术兼职研究员,每周定点时间参与区教育技术中心的工作。

(2)分层培训,提升技术应用能力

培训是推进教育信息化重要手段,我区实施多层培训机制,全面提升技术应用能力。一是提升信息化领导力的培训。2012年3月,区教育局召开党委中心理论组学习(扩大)会,邀请局班子成员、机关副科级以上干部及各中小学校级干部和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负责人参加,邀请省市专家专题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并实地参观了源清中学的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深化了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理解和认识。二是面向校级领导干部的信息化培训。我区通过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干部大会等形式,对校级干部进行教育技术的提高培训。2012年6月全区教育技术工作会议上,邀请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主任施建国作专家报告。2013年8月暑期干部大会,邀请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协调推进组组长韩俊为全区的校级领导干部作讲座。三是教育信息化负责人及网管员的培训,每年安排5-8次,邀请省市区教育技术专家开展信息化应用、技术、整合、融合的讲座、案例剖析、经验交流。四是启动全体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三年内全体教师通过网络培训、校本培训、区域培训参与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

(3)软件应用,构建区域信息化公共服务应用

拱墅区开展教育信息化三大基础平台建设:数据基础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拱墅区教育门户网站,为拱墅区开展区域教育信息化应用提供数据基础保障;2014年,我区基础数据库与浙江省师训管理平台数据库进行对接,统一管理学校、教师、学生等基础数据,实现统一数据交换、基础数据服务、统一身份认证等功能。保证各校之间基础数据的统一性、权威性,为全区开展大规模的网络学习、在线交流、在线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持。

为避免学校重复建设,提高部分应用的使用效率,提出“公共应用区里建,特色应用学校建”的建设模式,统一规划各类应用,对于全区有普遍性、统一性的应用平台由区级统一建设。推进教育公共应用服务,为教育教学提供便捷的服务和支撑。我区推出基于以自主知识管理为目标,构建区域公共资源库,实现“区本”教育资源的应用和交流。推出基于管理与阅读的电子图书馆和纸质图书馆管理平台,面向全体师生实现共同阅读、交流、展示;推出全区统一的无线网络服务,使我区教师在区内任一学校通过自己的账号享受上网服务。

4.项目试点,打开教育信息化发展快通道

2012年11月,我区成为全国首批教育信息化区域试点单位,承担“拱墅区教师网络工作室(学习空间)”平台开发与建设,经过一年多来的开发与建设,2014年1月正式上线使用,目前有近百个工作室和3000多个教师空间,开展了上百次的网络研修活动。“拱墅区教师网络工作室(学习空间)”平台在教师人人通网络学习空间的基础上,把教师工作室与人人通网络学习空间相整合,形成具有拱墅特色的全区教师空间的研修模式。它以学习空间为核心,拓展到教师个体、学科、发展群、跨界团队等各类工作室的形式,以网络课程和资源中心为支撑,以激励评价机制、交流协作机制为两翼,构成了整个系统空间平台。工作室分为个体工作室和团队工作室。个体工作室是特级教师、名教师、草根教师的专业发展工作室。团队工作室则是以学科教研、学校发展群、主题、特色品牌等命名的工作室。

形成研修过程可视化、交流方式多元化、资源架构迁移化、研修资源集约化、个体研修智能化、空间互动一体化的亮点特色。构建了教师网络工作室(学习空间)研修的四种模式,基于个体学习的教师研修模式,基于团队共进的教师研修模式、基于资源建设的教师研修模式、基于课程建设的教师研修模式,帮助教师开展研修活动,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提高广大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推动教育教学模式创新。

5.课题引领,挖掘教育信息化的深内涵

使用科研手段,进一步提升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涵。2011年我区把信息化建设工作列为重点工程后,提出《高水平小学培育背景下区域推进数字校园建设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研究,此课题2012年在中央电教馆立项,进一步理清思路,以课题为引领,将工作重心从基础硬件建设向应用普及、队伍建设转移,努力打造全区教育信息化新亮点。

2012年,我区成为首批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承担“以特级教师工作室和学习空间推动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试点项目建设,我们成立了课题组来开展此项试点工作。

与此同时,我区数字校园示范建设校纷纷行动起来,把数字校园建设与教育科研有效地结合起来,2013年我区学校有5项教育技术课题在中央电教馆立项,有效地推进了学校信息化进程。课题引领正成为我区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方式。2014年6月,我区又向中央电教馆申报了7项信息技术课题。

6.绩效推动,引导教育信息化应用新方向

通过绩效评估手段,有效的引领我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方向。从2011年开始,我区每年调整和制定《拱墅区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标准》,内容包括“学校管理、资源建设、应用推广、应用效益”四大块,引领和指导全区教育信息化工作,将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结果纳入全区的学校年度目标考核中。绩效评估中应用推广、应用绩效占比60%。开展区域推进项目的教育技术能力比武,如为推进电子白板应用,我区开展电子白板应用技术考核(分现场考核和集中考核)、电子白板微课评比。

三、学校并举,落实创新教育信息化

2011年我区制定了《拱墅区数字校园建设实施方案》,对全区数字校园建设进行了具体部署。2011年,启动卖鱼桥小学等3所数字校园试点工作。2012年新增8所数字校园示范建设校,2014年又新增5所数字校园示范建设校,到目前为止超过57%的公办中小学成为数字校园示范建设校。

学校在区域推进数字校园建设的大环境下,积极参与区域应用的建设,开展数字校园建设,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和应用水平,同时在区域推进的高水平环境下,有更多的时间、教育资源、人力资源开展学校特色化应用研究。

1.学校成为区域信息化应用落地的执行者

学校在区域统一规划部署网络环境规划下建设学校的基础应用环境,积极推进区域公共服务的培训、应用、落实。结合全区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构建学校的网络信息化环境;结合区域公共应用服务推广,开展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和效率;结合国家教育信息化项目的实施,切实推进学校的教学应用研究、积累丰富区域教育资源,共同构建区域性信息化应用大环境。

2.学校成为校园信息化融合应用的创造者

数字校园不应“千校一面”,每个学校需要在自己的办学特色、教学特色,形成自己的特色应用、特色品牌。应用区域平台大大降低了学校建设通用平台的精力和时间,更好的分析学校的特色应用需求,开发和应用本校的信息化特色应用。积极鼓励学校在文化品牌建设的基础上实施数字校园建设,提出数字校园建设既要与教育教学管理深度融合,又要有自己的亮点特色。经过学校的实践与探索,在教育教学管理、文化品牌特色、课堂教学实践等应用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数字校园亮点。

卖鱼桥小学形成了基于教学改革的IPAD一对一教学实践、基于教学研究的网络教研和基于礼仪教育的礼学馆探索的特色数字校园;拱宸桥小学则形成了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王崧舟特级教师网络工作室、基于学生探究的少年运河文化研究院的探索以及基于班班通的智慧班级探索的特色数字校园;大关中学附属小学开展以管理与教师成长为目标的教师专业发展系统以及基于探究性学习的航空航天科技教育的飞梦网;大关中学开展基于管理与数据分析的学生学业分析系统;外语实验小学开展基于小学语言发展的沉浸式外语学习环境应用;行知中学基于人人通的体育社区的探索;大关小学基于视频案例分析的教师专业成长研究。通过数字校园的网络化、智能化和个性化,服务于学校管理及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从而提升我区教育信息化水平。杭州市卖鱼桥小学等10所学校被命名为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建设校,其中卖鱼桥小学、拱宸桥小学、行知中学、文澜中学四所学校被推荐为浙江省数字校园示范建设校。

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篇6

问:制定《规划》的背景和意义有哪些?

答:进入新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广泛渗透经济和社会的各个方面,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力竞争,世界各国普遍关注教育信息化在提高国民素质和增强国家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纷纷出台战略规划和采取重大举措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

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总书记在2010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教育规划纲要》,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给予高度重视”,明确要求“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并用单独一章对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将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教育信息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站在新的起点、面对新的要求,要全面贯彻落实好《教育规划纲要》,必须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强大而独特的支撑作用。同时,必须准确把握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认真分析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阶段,总结新世纪以来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经验,突破以往仅仅依靠项目驱动的教育信息化推进方式,加强顶层设计与体系建设,统筹谋划、协同推进。为此,教育部决定组织制定《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对未来十年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整体设计、全面部署。

制定和实施《规划》,建设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创新,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大意义。

问:请简要介绍一下《规划》的形成过程。

答:《规划》编制工作是在教育部党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教育部成立了有关司局参与的《规划》编制工作组,组建了由国家信息化和教育信息化资深专家组成的《规划》编制专家组,具体负责《规划》编制工作。2011年3月中旬《规划》编制工作正式启动以来,《规划》编制工作组和专家组实地调研了多个省区的教育信息化现状和发展需求;研究借鉴了国家信息化有关规划、教育部有关专项规划等相关资料;组织了多次工作会议、调研座谈会和征求意见座谈会;并于2011年6月中旬、7月中旬和10月上旬集中开展了三轮征求意见工作,以函件、座谈、走访等多种形式,反复征求了国务院相关部门、部内相关司局和直属单位、国内知名专家、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及相关机构、各级各类学校与相关企业意见;经反复研究修改,至2011年11月初,形成了《规划》(送审稿)报教育部党组审阅。国务院领导和教育部领导对《规划》编制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听取《规划》编制工作汇报。2011年11月15日,教育部部长专题办公会对《规划》进行了专题研究。2011年12月27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原则通过了《规划》(送审稿)。2012年2月21日,教育部部党组会议审议通过了《规划》(报批稿)。2012年3月13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可以说,本《规划》的编制重视满足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对信息化的需求、重视调查研究和多方协作;《规划》的顺利出台是教育部领导、部内各单位、各地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学校、有关部委、众多专家、相关企业等有关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问:《规划》编制工作遵循了哪些思路?

答:《规划》的编制工作贯彻了以下思路:

一是定位有限目标。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现代化的作用主要体现为“支撑”和“引领”,它并不能解决教育发展的所有问题。本《规划》是一个特定前提下的有限目标规划,定位于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对教育信息化的总体部署和要求,重在研究提出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中适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方案。

二是面向未来需求。面对日新月异、迅猛发展、深入渗透的信息技术,以及建设教育现代化、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对信息化的巨大需求,本《规划》力图前瞻和梳理未来十年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发展趋势与融合需求,研究提出与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体现“信息技术对教育革命性影响”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推进思路和实施方案。

三是着力推动融合。《规划》编制专家组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阶段划分,研究提出:我国教育信息化总体上处于“初步应用整合”阶段,正在向“融合创新”阶段迈进;认为未来十年发展的重点任务应该是: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的深入应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变革教育理念、模式与方法,支撑教育创新发展。《规划》的编制秉承了上述“推进融合创新”的核心理念。

四是强调可持续发展。教育信息化不是一次性投入的建设项目,而是需要持续推进的历史进程。《规划》从组织领导、队伍建设、体制机制、重大项目、技术服务、经费投入等多个方面对保障可持续发展进行了重点表述,并从发展任务和保障措施两个角度重点强调了“管理体制改革”。

问:请简要介绍一下《规划》的内容框架。

答:《规划》分序言、总体战略、发展任务、行动计划、保障措施、实施6个部分,共20章。

“序言部分”描述了时代背景和国内外发展态势,阐述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作用,展望了未来发展,提出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体系,整体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第一部分 总体战略”包括第一、二、三章,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进行了阐释,并明确了新阶段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与发展目标。

“第二部分 发展任务”包括第四至第十一章,是为完成《规划》总体目标,对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进行的统筹规划和具体部署,着重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变革教育理念、模式与方法,支撑教育创新发展。

“第三部分 行动计划”包括第十二至第十六章,提出了为实现《规划》目标、完成发展任务,需在近期启动实施的重大项目——“中国数字教育2020行动计划”,着重解决教育信息化的全局性、基础性问题,并开展前瞻性试点示范。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包括第十七至第二十章,从“组织领导、政策法规、技术服务、经费投入”等四个方面提出了为确保完成发展任务、顺利实施行动计划而采取的政策保障措施。

“实施部分”对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规划》提出了“强化组织领导、明确任务分工、施行目标考核、推广试点示范、建立支持环境”共5项原则要求。

问:教育信息化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面临哪些问题和挑战?

答: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家实施的一系列重大工程和政策措施,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面向全国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形成,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各级各类学校已不同程度地建有校园网并以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信息终端正逐步进入农村学校;数字教育资源不断丰富,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不断拓展和深入;教育管理信息化初见成效;网络远程教育稳步发展,为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教育信息化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创新教育模式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初步显现。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还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对教育信息化重要作用的认识还有待深化和提高;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政策环境和体制机制尚未形成;基础设施有待普及和提高;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优质教育资源尤其匮乏;教育管理信息化体系有待整合和集成;教育信息化对于教育变革的促进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推进教育信息化仍然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问: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总体目标是什么?

答: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和发展任务。坚持育人为本,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在构建学习型社会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进程中,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支撑发展与引领创新的重要作用。工作方针是“四个坚持”:坚持面向未来,育人为本;坚持应用驱动,共建共享;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推进;坚持深度融合,引领创新。

到2020年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三基本两显著”,即: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充分显现。

问: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设计这些任务有什么主要考虑?为什么还要设计5个专栏?

答: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和教育的复合交叉领域。《规划》从教育和信息化的双重视角,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教育信息化的8项发展任务,重点是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变革教育理念、模式与方法,支撑教育创新发展。

各级各类教育的信息化发展任务主要有5项。一是缩小地区、城乡和学校之间的基础教育数字鸿沟,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并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二是加强职业教育数字校园建设,提升实践教学水平,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三是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科研组织和社会服务模式,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四是推进网络环境下的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促进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五是整合信息资源,建设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和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实现管理信息化,提升教育服务与监管能力。

教育信息化自身发展的主要任务有3项。一是完善教育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立国家教育云服务模式、建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共建共享环境、完善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建立教育信息化公共安全保障环境,为全国教育机构和相关人员开展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应用提供公共支撑。二是造就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教育信息化师资队伍、技术支撑队伍、管理队伍,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三是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权责明确、统筹有力的教育信息化组织管理体系。同时,在资源共建共享、技术创新和战略研究、产业发展、国际交流合作等四个方面创新机制,调动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协同推进教育信息化。

为清晰展现各领域教育信息化2020年应达到的水平和呈现的主要特征,《规划》在第四至八章专门设计了5个专栏,引导各地区、各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由于我国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学校间的建设现状和发展需求也不尽相同,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难以提出全国通用的量化指标,所设计的专栏内容都是指向性的定性描述,具体定量指标由各地区、各学校在制定各自的教育信息化规划时,根据发展现状和实际需求而研究确定。

问:推进教育信息化,国家将实施哪些重大项目?

答:根据《规划》的统一部署,为实现《规划》目标、完成发展任务,国家拟在近期启动、组织实施重大项目——“中国数字教育2020行动计划”,着重解决教育信息化的全局性、基础性问题,并开展前瞻性试点示范。“中国数字教育2020行动计划”包括“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学校信息化能力建设与提升”、“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5项行动。

其中,“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行动”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工程和关键环节,将建设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各级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形成资源审查和评价激励机制,为人人可共享优质资源提供方便快捷服务。“学校信息化建设与提升行动”是国家教育信息化的主阵地,将在所有中小学校和职业学校推进信息化达标建设,建设高校数字校园,并选择一定数量的各级各类学校和区域开展教育信息化创新与改革试点,探索信息化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的新思路、新方法与新机制。“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行动”是支撑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将建立国家和地方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和信息系统,推动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并实现系统整合与数据共享。“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行动”将建设国家和省级培训基地,实施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制定、推广和应用教育信息化标准,建设技术支持体系、战略研究体系和人才培养基地,促进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行动”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公共基础,将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建设国家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络、国家教育云基础平台和开放大学信息化支撑平台,为全国教育机构和相关人员开展教育信息化应用提供基础支撑环境。

问:如何保障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的实现?

答:为保障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实现总体发展目标,《规划》提出了4项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改革调整现行管理体制,全面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统筹协调,明确职责,理顺关系;完善技术支持服务体系,推进相关机构的分工与整合;明确国务院有关部门、各级政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责任,协同推进。二是完善政策法规。制定和落实教育信息化优先发展政策;完善教育信息化相关法规,将教育信息化列为政府教育督导内容,将教育技术能力纳入教师资格认证与考核体系,完善教育信息化技术人员编制管理与职称(职务)评聘办法;协调制定扶持教育信息化产业发展政策,形成良性竞争的教育信息化产业发展环境。三是做好技术服务。加强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制定和应用推广,建立和完善教育信息化基地、项目等创新支撑体系,完善信息安全保障,完善教育信息化运行维护与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四是落实经费投入。推动各级政府充分整合现有经费渠道,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在教育投入中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的倾斜,建立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保障机制;鼓励多方投入,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服务;加强项目与资金管理,统筹安排教育信息化经费使用,实施经费投入绩效评估。

问:教育部对实施《规划》有什么具体部署?

答:《规划》明确了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责任分工。各相关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切实负起责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作为事关国计民生和教育改革发展大局的重大任务抓紧抓好。

教育部要做好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统筹规划、部署和指导,并负责协调落实国家层面的重大政策与重大项目。要牵头制定教育信息化重大项目实施方案并协调推进实施,国家发改、财政、科技等有关部门要从经费、项目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要会同财政部、工信部、国资委等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政策。

各级政府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责任主体,教育信息化要以省级政府为主统筹推进。各省级政府要把教育信息化工作成效作为衡量本地区各级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加强督促检查,实施年度考核。各级政府要统筹本地区教育信息化工作,尽快形成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配合支持、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同时,要根据本地实际,研究制定鼓励和支持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整合多方资源,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积极性,积极营造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良好环境。

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篇7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助力;网络学院;筹建

中图分类号: G720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迄今为止,教育部共批准68所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举办网络教育学院,开展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随着中国的信息化程度、网民对网络教育认知程度、网络教育“超越时空”的灵活性和社会认可度的不断提高,中国网络教育市场规模迅速增长。试点外高校充分认识到网络教育未来发展前景广阔,近年来,很多试点外高校都依托学校的成人教育学院或继续教育学院建立了筹办网络学院的管理机构,争取尽快获批网络学院的愿望越来破迫切。

在没有获批正式设立网络学院的前提下,试点外高校如何贯彻落实近期中央和教育部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的有关指示精神,以教育部颁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以下简称《规划》)为契机,深刻领会《规划》的重大指导意义,强化规划引领,助力破解网络学院筹建工作的难点问题,加速推进网络学院筹建工作,促进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的教学转型,需要深入的思考,研究制定科学、可行的筹建工作规划。

1 《规划》和试点外高校网络教育工作的内在联系

《规划》分为序言、总体战略、发展任务、行动计划、保障措施和实施等六部分,其精髓首先表现在两个关键点,一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是“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紧密融合”;二是《规划》的关键思路是“应用驱动”和“机制创新”。其次,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的重点要做好“三通两平台”。三通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网络空间人人通,两平台即教育管理信息平台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经过成多年的努力,试点外高校网络学院筹建工作已经取得显著进展,部分试点外高校被教育部授予首批50所“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高校,以及“68+32”所“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建设高校”,在良好的内外部环境、领导高度重视、较大的资金投入、较好的软硬件基础、师生员工的迫切期望、用人单位的旺盛需求等方面都为网络学院的申办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同时也看到,目前试点外高校在教学资源建设、队伍建设、规章制度、网络教育在其他教育类型中已经有了一定的网络教学实践等方面尚有一定的欠缺,尚不能达到《关于对和征求意见的通知》(教思函[2004]271号)有关指标体系的要求,与2011年教育部的《普通高校网络高等学历教育管理办法(讨论稿)》、《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等文件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与68所试点高校网络教育学院差距也比较大。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试点外高校需要开展的教学资源建设、队伍建设、规章制度、网络教学实践等工作,都涵盖在《规划》的主体内容中,教育信息化是试点外高校网络学院筹建工作的核心任务和关键手段。

2 《规划》助力高校网络学院筹建工作

试点外高校网络学院的筹建工作所面临的难题、建设理念、发展目标、发展任务等诸多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离不开教育信息化环境的支撑,都必须借助教育信息化先进的理念和手段来解决。只有坚持《规划》的指引,筹建工作的开展才能有依据、有动力、有目标、有方向、有保障,《规划》的总体战略、发展任务、行动计划、保障措施等4个主要部分,为试点外高校网络学院筹建工作提供4个助力点,指导试点外高校建立周密、科学的网络学院筹建工作方案。

2.1《规划》的总体战略,使试点外高校能够面向未来思考推进网络学院筹建工作的总体思路,助力试点外高校确定网络学院筹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发展目标

《规划》的“总体战略”是未来十年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发展目标与推进策略,提出了教育信息化工作开展的指导思想,确立了“面向未来,育人为本。应用驱动,共建共享。统筹规划,分类推进。深度融合,引领创新”的32字工作方针,阐述了未来十年的总体发展目标。

网络学院筹建工作应坚持规划先行,制定科学可行的工作规划,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

试点外高校的网络学院筹建工作,在指导思想上应以《规划》为指导,坚持以解决实际问题应用为核心、先进性与实用性相协调、规范化与特色化共显、系统建设与理念更新同步、基础平台与应用系统匹配、数字化资源与硬件系统有效集成、存量与增量资源综合利用、分步建设与阶段成果实时见效为原则。

在工作方针上应按照“应用驱动、技术拉动、学院推动、科室联动”以及“高起点、高标准、有特色”的工作方针,开发应用优质、特色数字教育资源,构建信息化学习和教学环境。

在总体目标上应按照教育部网络学院建设指标及有关申报审批要求,开展机构建设、资源建设、制度建设、网络教学实践等筹建工作。

2.2《规划》的发展任务,引领试点外高校树立“着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的核心理念,助力试点外高校确定筹建工作的主要任务与内容

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篇8

二、改革背景

(一)改革的现状分析

教育信息化资源是指各种多媒体、数字化的资源以及使用这些资源的硬件设备。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数字化的教育信息资源越来越丰富,使用这些资源的硬件设备也越来越齐全。然而在这一片繁荣的背后却存在着两个现象:(1)学科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杂乱无章,数量庞杂而又良莠不齐;(2)多媒体设备要么闲置不用,要么滥用。这些现象在我省特别是在我市中小学中普遍存在。因此,着力整合信息化资源,提高信息化资源的使用效率,主动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真正实现学校的信息化、现代化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校是一所具有110年历史的赣东名校。通过近几年的努力,硬件和软件的建设均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尽管如此,在使用中也存在上述诸多问题。从学校信息化的要求来看,我们需要精心打造教师进行教、学、科研一体化的网络平台,需要精心打造无纸化办公平台;需要精心打造沟通学校与家长联系的家校通平台;需要精心打造整合学校监控系统、广播系统、铃声系统及大型电子显示屏(后三者还只是在酝酿中)的校园信息服务平台;等等。所有平台均需要统一整合至学校校园网总平台。整合信息化资源,加强资源的使用是深化教育改革,完善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的需要,也是提升我百年名校竞争力和学校品位的需要。

(二)改革试点项目的意义

教育信息化资源的整合与应用对教育和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1.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

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步骤。没有教育的信息化,就不可能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物质条件是保障,而信息化资源的整合与应用则是关键。

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共享问题,是学校信息化教育资源使用的一个瓶颈,直接影响了优质资源共享及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整体步伐;学校各种硬件资源的整合问题,则直接影响学校向管理现代化进军的步伐。通过本试点项目的研究实施期望能够为教学行政部门的决策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同时为其他学校提供一定的借鉴。

2.有利于全体学生素质的提高

以现代信息技术建构的开放式教育网络的实现,使学生的学习不会受教室的时空限制,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校园内各种现代化设施如大型电子显示屏上的温馨提示、广播系统中优美的音乐和散文等等都将为学生的言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接受教育的机会,全面提高素质。

3.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教育信息化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提供了环境、条件和保障。学生利用教育信息化的环境,通过检索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创造信息,实现发现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实现知识的探索和发现,这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4.促进教育理论的发展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的一场重要变革,在这个过程中必将出现许多问题,许多现象需要我们去解决、去认识,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会有效地推动教育理论的发展。教育理论的发展将有助于使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时俱进,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和办学效益,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三、实施方案

(一)改革目标

总体目标:

以信息化规划为指导,建立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发挥各种积极因素,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探索一种服务运行机制,通过信息化资源的应用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进而创建一个独特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新型校园环境,使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学生的学习、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等均有基于校园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平台。以教育信息化促进学校的现代化。

 

 

 

 

 

 

 

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目标(2011年9月-2012年9月),搭建各种信息资源平台,整合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初步形成基于校园网络环境下的OA办公系统和教学服务系统;

第二阶段目标(2012年9月-2013年9月):增加对硬件设施的投入(主要是改建校园铃声系统、广播系统和大型电子显示屏),进一步整合各种软硬件资源,初步形成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新型校园环境;

第三阶段目标(2013年9月-2014年7月):通过资源的应用和对资源的进一步整合,形成独特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新型校园环境,使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学生的学习等均实现信息化、数字化。

 

 

 

 

 

 

(二)改革试点的主要内容

1. 搭建设具有***一中特色的网络教学服务平台,改革传统教学方式与方法,探索基于校园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与方法;

2.扩大传统德育内涵,探索信息环境下新的德育途径与方式;

3.改革传统落后的学校管理方式与方法,探索基于校园网络环境下新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实现无纸化办公,提高管理效率。

 

 

 

 

 

 

 

 

 

 

(三)改革试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改革试点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搭建各种信息管理平台。

譬如,教学服务平台质量不高,教师不愿意使用,则变革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等就将成为一句空话;学校办公平台(即OA办公平台)质量不高,不合学校实际,不具有先进性,学校管理人员不愿意使用,则实现办公自动化、信息化,提高管理效率无从谈起;等等。

 

 

 

 

 

 

 

 

 

 

 

 

 

 

(四)具体改革措施

(一)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推进教育教学现代化

(1)学校组织学科骨干教师与信息技术教师组成课题组,开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科教学成效的专题研究;(2)引导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堂课教学。

(二)以校园网为平台继续推进学校管理的网络化

校园网建设是体现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加强校园网建设,是全面推进学校管理现代化、学生学习信息化、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的途径。

1.以完善学校网站为目标,鼓励行政各部门、各年级组、教研组及教师在学校网站上相关的信息,如校园动态、教师随笔、学生优秀习作等。

2.加强校本博客的建设。校本博客要充分展现学校网络特色,进一步完善教师个人博客,构建较为完整的教师业务成长档案,让教师个人教育网志成为体现教师专业成长过程的平台,成为激励教师自主发展的平台,成为促进相互交流、促进共同提高的平台。

3.依托校网园,加强学校网络资源库建设。建立学校网络资源库建设工作小组,一方面通过互联网收集优秀课件,另一方面通过评优课等收集本校教师的自制课件,使学校资源库的内容更加丰富,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4.加强电子备课的辅导与管理工作。

(三)以网络为平台推进家校联系工作的信息化

(四) 以规范管理为抓手切实提高学校信息化设备的使用效益。

 

 

(五)配套政策(含需要支持的政策)

改革试点需要的配套政策主要有:

(一)增加硬件投入

第二阶段需要增加的硬件投入有:校园铃声系统、广播系统和电子显示屏,预计所需资金50万-60万元。

(二)软件自主采购

(三)培养人才

(四)激励

(五)加强统筹管理

 

 

(六)保障条件(包括组织保障、人员保障和经费保障等)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学校成立改革试点工作领导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各有关部门认真对照任务指标,理清思路,制订工作计划,认真履行试点职责。

二、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学校利用多种形式宣传试点工作的意义,使全校都能重视、关心、支持该项工作。

三、统筹协调,通力合作。强化部门负责制,相关单位要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协作联动,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确保试点工作有序推进。

四、建立表彰奖励制度。学校对在试点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个人和先进单位进行表彰。

五、经费支持。

六、技术支持。在试点工作小组成员中有信息技术教师和网络管理人员。

 

 

 

 

 

 

 

 

(七)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2011年9月-2012年9月),搭建各种信息资源平台,整合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初步形成基于校园网络环境下的OA办公系统和教学服务系统;

第二阶段(2012年9月-2013年9月):增加对硬件设施的投入(主要是改建或新建校园铃声系统、广播系统和大型电子显示屏),进一步整合各种软硬件资源,初步形成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新型校园环境;

第三阶段(2013年9月-2014年7月):通过资源的应用和对资源的进一步整合,形成独特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新型校园环境,使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学生的学习等均实现信息化、数字化。

 

 

 

 

 

 

 

 

(八)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

本试点工作能否成功,是否富有成效,取决于两点:

第一,能否搭建出各种高质量的信息管理平台。如果信息管理平台不科学、不先进,可能会使全校教职工产生抵触情绪,导致试点工作失败。

第二,能否激励全体教工积极参与。如果宣传不到位,缺乏激励措施,即使搭建的各种信息平台科学合理,但教职工也可能由于平时工作任务重而不积极参与,这将增加资源整合和应用的难度,甚至导致试点工作失败。

应对的措施主要有:

(1)加大信息平台的技术含量,使之既方便实用,又能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管理效率;

(2)加大宣传力度,使全体教工明确试点工作的目的和意义,激发参与的热情;

(3)建立激励机制和表彰制度。

(九)预期成果及推广价值

(1)形成教育资源整合的一整套模式,构建了集教育教学管理、课堂教学、教育科研、学生自主学习等功能的信息平台;

(2)形成了学校管理新的方法模式,实现了以信息化手段管理学校的目标;

(3)形成了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模式,实现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大幅度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以上成果能为其他兄弟学校进行管理改革、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篇9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师培训;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23-0067-03

一、概述

2010年7月,国务院公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教育信息化单列一章,并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2012年2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0-2020年)》,明确了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今后10年发展的行动纲领和路线图。至此,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入了新阶段。

由于历史条件和客观因素,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一直处于薄弱环节。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中缅边界中段,是全国最大的佤族聚居区和佤文化的发祥荟萃之地。佤山沧源是解放后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民族直过区”,是集“老、少、边、山、直、穷”于一体的国家重点扶持县。

2013年3月,教育部启动了滇西边境山区扶贫工作计划,派遣优秀干部到滇西地区挂职扶贫。在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挂职工作期间,笔者深入全县广大中小学和幼儿园,通过实地调研、座谈讨论、问卷调查、查阅文献等方式,全面深入了解全县教育及教育信息化情况。

截止到2013年底,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108所,其中职业学校1所、高中1所、幼儿园4所、初级中学9所、9年一贯制学校2所、小学91所(其中教学点23个),有各级各类在校生27914人,全县人均受教育年限7.6年。

二、沧源县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分析

1.建设了基本的信息化环境

近几年来,全县通过国家“二期贫义”工程、“农远工程”、“薄改项目”、“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等项目建设机遇,加大了对学校信息化的建设力度。目前,全县中小学共有19间计算机教室、12间多媒体教室、81套卫星接收设备、230套光盘播放设备,112间教室安装了多媒体电子白板,23个教学点配备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接收设备,46所学校接通互联网。信息化环境的建设,为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创造了必要的硬件基础。

2.形成了初步的教育信息化资源

教育信息化资源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为了更好地应用资源,县教育局在沧源教育网上开设“教育资源专栏”,供广大教师下载使用,并将国家通过卫星免费发放的资源定期下载后,发送给地处边远无法接收卫星资源的项目学校,供教学使用,减少教师在资源下载中的困难。广大教师也通过网上下载、个人制作、现有资源的二次开发等方式,收集整理信息化资源,用于教研和日常教学。

3.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

为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县教育局组织人员经常性地深入学校检查指导信息技术应用,因地制宜开展全县远程教育光盘播放培训、远程教育校本培训、中小学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多媒体电子白板培训以及“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培训等。有条件的学校不定期地对本校教师开展了信息技术的校本培训,不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

4.初步实现了教育管理信息化

现在,全县所有学校都配备了电脑,部分学校还接通了互联网。信息化设备在用于教学之余,还用于学籍管理、文件管理和课程管理等,初步实现了教育管理信息化。

三、沧源县基础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数量严重不足

沧源县属于部级贫困县,财政收入较少,县委县政府虽然高度重视教育,但是也只能把有限的经费投入到学校危房改造和学生营养餐改善等项目中,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基本上都是依靠国家和云南省投资建设。

综观全县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主要表现在计算机数量缺乏,特别是学生用计算机严重缺乏。全县78个村小和教学点,仅有学生用计算机3台。全县108所学校中,只有19间计算机教室, 12所中学各有1间计算机教室,全县91所小学仅有7所学校建有计算机教室。其中2间是2005年配置的,配置非常低,1间是无盘工作站,还有1间计算机教室的计算机是由各种不同品牌、不同配置的旧计算机组合而成,勉强能够使用。

2013年,云南省中小学生机比为27.3∶1, 2011年全国中小学生机比的平均水平为13∶1。[1]截止到2013年底,沧源县中小学生机比为36.4∶1,小学的生机比是58.2∶1,远低于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水平。在问卷调查中,“硬件设施缺乏”排在“学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的第一位。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不足严重影响了沧源县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2.信息化资源极其缺乏

信息化资源是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核心和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的有效使用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关键。对于像沧源这样边疆民族地区的学校,由于师资条件较差,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应用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但是,全县108所学校中,仅有7所学校建设有数字教育资源库,其它学校仅靠沧源教育信息网上的有限的资源以及教师从网上免费下载的资源用于教学,由于教学工作繁忙和自身信息技术能力不足等原因,教师无法自主开发资源。信息化资源的缺乏,严重影响了信息技术教学应用。

3.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不高

近年来,全县对教师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但是由于培训经费等多方面原因,还无法做到教师的全员培训和信息技术全方位培训。全县大部分中小学教师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教学任务繁重,不少村小和教学点的教师教学之余还要承担住宿学生的生活任务,广大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学习信息技术。

在问卷调查中,“教师信息技术技能缺乏”排在“学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的第二位。实地调研发现,在应用电子白板进行日常教学中,教师仅仅使用了最基本的功能,仅仅实现了黑板搬家,许多便于教学的功能都没有得到很好使用。

4.县域内教育信息化发展城乡差距较大

从全县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调查统计和走访调研发现,全县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存在较大差距。全县108所中小学根据信息化建设情况可以分为3类――村小和教学点、乡镇中心完小和中学、县城的学校。

全县78个村小和教学点在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方面仅仅处在起步阶段。信息化设施都是通过农远工程、薄弱校改造、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和社会各界捐赠的信息化设备,有些设备配置很低,因为维护运行经费缺乏和教师个人信息技术能力不足等原因,有些设备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这些学校没有信息技术教师,任课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水平也较低。

各乡镇中心完小和乡镇中学基本上配备了一些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教室,有的学校还有专职计算机教师,虽然不能实现班班通,但是可以满足教师备课和教研的需要,部分学校可以开展多媒体教学,有的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教师和学生具备了最基本的信息素养。

县城的国门小学、民族中学、民族小学属于县教育局直属学校。民族中学是全县唯一的高中,国门小学是近几年建设的学校。这3所学校的硬件和师资水平在全县是最好的。学校配备了必要的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和专职的信息技术教师,信息化设备数量和配置比乡镇中学要好,学校每年也有专门的信息化建设经费,教师也是从全县招聘的优秀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较强。

5.信息化人才队伍极其缺乏

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专业的人才队伍,但是全县的信息化人才队伍极其缺乏。全县108所学校,仅有27名专职信息技术教师,这27名教师都在县城和乡镇的中学和中心完小,近90%的学校没有专职的信息技术教师。村小和教学点的教师由于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平时教学任务繁重,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也有很大困难。

四、沧源县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

沧源县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整体还是比较落后,作为一个边疆民族地区,沧源县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具有特殊性,除了加大投入、改善信息化基础环境、做好教师培训、加强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和应用等工作外,沧源县还需要根据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采取具有地方特点的发展策略措施,大力发展全县教育信息化事业。

1.开展各乡镇中心完小、县国门小学教师与教学点教师对口帮扶,提高教学点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和水平

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点在基础教育,难点在教学点,关键在教学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严重不足。教学点地处偏远,经费投入少,基础设施差,教学点的教师普遍存在教师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现状。全县23个教学点,仅有教师68名。各乡镇中心完小和县城国门小学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普遍比教学点教师水平高,并且他们了解教学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存在的实际困难。他们完全可以帮助教学点教师提高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和水平。所以,可在全县各乡镇中心完小和县国门小学中选择信息技术能力强的教师,与这68名教师开展一对一帮扶。这些教师可采取现场指导、网络远程互助等方式,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对于帮扶者和帮扶对象,帮扶效果可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的一项指标。通过建立帮扶机制,提高帮扶效果,最终提高教学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2.发展基础教育信息化要重点关注教学质量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教育信息化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教育信息化在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师生信息素养、提高教学质量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沧源县作为民族直过区,解放后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社会文化落后,人民对教育教学质量具有很高的期盼。对沧源县政府来说,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需要地方财政投入很大,而政府财力有限,如果教育信息化不能显著提高教学质量,政府也就失去了投资教育信息化的动力。所以,沧源县发展基础教育信息化,一定要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工夫。

3.开发适合当地特色的教育信息化资源

教育信息化资源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资源的有效使用,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促进学习,易于理解;可以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拓宽学生学习视野;可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革新教学方法。但是,目前很多教学资源与沧源县学生的文化基础存在很大差距。作为一个民族地区,沧源的佤文化传统短期内还将存在,部分刚入学的学生在讲汉语方面还存在困难,有些学校用汉语和佤语双语教学。所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利用社会资源,或者组织当地教师,开发一些适合当地教师和学生使用、具有佤文化特点的教学资源,这样在当地更能发挥教育信息化资源的作用。

4.近期内实施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缩小县域内教育信息化差距

沧源县地处边疆山区,山区人民居住分散,为了解决孩子就近上学接受义务教育,全县23个教学点还将在近期内广泛存在。为教学点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办学条件、配置优质师资既不现实,也不可能。

教育部组织的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能够较好地解决沧源县教学点目前存在的实际困难。该项目由国家为教学点配备数字教育资源接收和播放设备、配送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教学点应用国家免费提供的优秀数字资源开展教学,能够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从而基本满足边远农村山区适龄儿童就近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有助于缩小县域内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差距。

五、结束语

近年来,在国家、省、市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沧源县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有了快速发展,但是作为一个边疆民族地区,沧源县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现在,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各级政府也不断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力度,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地方政府的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帮扶,特别是采取适合地方发展要求的发展策略,沧源县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会得到快速发展,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也会不断提高。

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篇10

[论文摘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新形势下应对新情况、新挑战的一项具有创造性地工作。本文主要论述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其在网络建设过程中应该把握的重要环节。

高校作为真正实践“三个代表”的前沿阵地,应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为着力点,开创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1)教育环境的全球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强调“面向国内”。网络的迅速发展,带来了信息的全球化,任何人都可以轻易地从网上获得来自全球各地的信息,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环境产生了变化,不仅要面向国内,而且必须注视国际环境。这种时空上的改变,是我们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正视的现实环境。

(2)教育对象的主体化。在众多的网上用户中,青年学生的比例高达30%,上网已成为现代大学生基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网络以其卓越的技术优势赢得学生,成为学生获得信息,了解社会、交流思想的重要渠道。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比,网络是一种交互性较强的工具。在丰富的信息网络中,大学生通过点击相关网站,可以自由地检索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根据需要寻找有关的信息,浏览的自由性得到技术保障,具有参与性强的特点。此外,还能主动使用电子邮件等方式,迅速与信息者取得联系,能够与教育者直接进行“虚拟对话”,二者之间的互动机制十分明显,网络交互机制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主体化意识越来越强。

(3)教育载体的信息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比较注重理论灌输和思想教育,观点内容较多。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具有明显的信息化特点。国际互联网是一个全球性、动态性的信息库,与传统的电子传媒相比,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传播速度更快,时效更强。二是信息容量大,可以满足大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深入了解的需要。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质就是将教育内容以信息的形式在网络中传输,教育载体的信息化特点十分明显。

(4)教育关系的虚拟化。网络把社会各部门、各行业乃至各国、各地区连成一个整体,构成所谓的“网络社会”或“虚拟社会”,形成了一个相对自由的时空。在这个自由时空里,作为教育工作者,面对的不再是某一个特定的对象,而是针对一种现象在发表自己的意见,那么受教育者可能是一个,或是无数个,可能在同一个地方,或分布在世界各地。对受教育者而言,不必面对直观的说教,所面对的仅仅是一种信息,而在这个信息的背后,可能是一个教育者,也有可能是若干教育者。没有教育者的主动思想攻势,有的只是受教育者对信息内容的自主认同,这种教育关系虚拟化特点,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5)教育信息的复杂化。由于网络的虚拟化特点,导致其对信息内容缺乏必要的约束力,网上的信息存在着鱼龙混杂的现象。第一是网络文化侵略。互联网信息环境的开放性,使多元文化、多元价值在网上交汇,特别是某些西方国家凭借网上优势,大肆倾销自己的文化,宣扬西方的民主、自由和人权观念。这加剧了电子空间中国家之间、地区之间道德文化的冲突。第二是破坏国家安全。世界上存在着对立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并不是到处充满祥和与善意,一些国家和组织通过网络恶意的反动信息,利用信息炸弹攻击他国、攻击政府,破坏其国家的稳定与安全。第三是传播色情信息。因为色情信息、色情服务在某些国家是法律允许的,通过信息的方式进入互联网,传播到网络的每一个角落。第四是虚假信息,搞恶作剧或进行网络犯罪。教育信息的复杂化特点,给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增大了难度,也给受教育者的识别能力和自我约束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建设应该把握的重要环节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南。如何正确对待网络信息的传播等问题上,人们在认识上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有的人赞成,有的反对,我们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行分析,从“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出发,分析网络的产生和发展,从“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出发,分析网络文化的本质,从“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分析网络信息的性质,这样就不难理清思路,确定对策了。

(2)深入研究网络的特征和发展规律是搞好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前提条件。网络既是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园地,也是我们用以更新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方式的手段。作为一种新兴起的媒体,网络比广播、电视的发展速度高出数十倍,而且时至今日,网络的发展速度丝毫没有停止的迹象,远程教育、无线电上网和新一代互联网——高速互联网的概念已经开始深入人心。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只有深刻把握互联网的特征和发展的脉搏,才能在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间找到最佳的契合点。

(3)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做到“点”、“面”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类网站虽然是在校园网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但这只是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方面或者说是几个重要的“点”。这些“点”,不能代替校园网其他众多网站和难以数计的网页,因此,在建立这些“点”并不断扩大其影响的同时,还要建立对校园网信息内容进行全面管理的机制,使其他网站和网页都有助于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只有“点”、“面”结合,才能保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

网络技术还在不断向前发展,学生应用网络的领域也在向纵横两个方向深入,今后,网络对学生的影响还会形成新的特点,产生新的问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认清形势,紧跟时代步伐,因时制宜,开拓创新,积极主动地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把新时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