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教案十篇

时间:2023-04-10 15:44:27

复习教案

复习教案篇1

目的:

1、知识与技能:盐的定义并会判断,复分解反应定义、范围、条件,盐的性质用途。

2、过程与方法:知识的归纳与延伸,CO32‑的检验方法,简单固体混合物的分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生活中盐的作用的认识,培养探究精神。

重点:盐的性质、复分解反应。

难点:物质鉴别(定)及混合物分离方法

方法:讨论归纳,实验探究

药品器材:CuFeHClH­2SO4NaOHCa(OH)2AgNO3BaCl2CuSO4FeCl3试管、玻璃管、酒精灯、试管夹、滴管等

教学过程:

过程与步骤

提示与指导

讨论与归纳

探究与深化

看食盐的妙用(资料卡),回忆食盐的相关知识

思路提示:

存在、制取、提纯

食盐存在广:

食盐用途多:

粗盐的提纯方法步骤:

①探究食盐水与AgNO3溶液反应实验。

②设计实验除去NaCl中杂质CaCl2

③设计方案用生石灰,纯碱、水等制取NaOH

总结碳酸(氢)盐的性质,归纳物质鉴定的一般方法

完成方程:

CaCO3+

Na2CO3+

HCl

NaHCO3+

Ca(HCO3)2+

NaHCO3+

Ca(HCO3)2+

同桌互查

①阴离子含CO32‑(HCO3-)的化合物均能与酸反应放出CO2

(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

②鉴别CO32‑的一般方法:a.取试样;b.加试剂;c.观现象;d.作结论。

①实验:向半试管澄清的石灰水中吹入CO2(变浑)继续吹入(澄清)均分为两试管1份微热,另一份加入稀HCl,试分析其一系列变化。

②应用:

a.仿写:

Na2CO3+H2O+CO2

NaHCO3

b.解释溶洞、钟乳石、石笋的成因

过程与步骤

提示与指导

讨论与归纳

探究与深化

分析反应类型、特点、认识复分解反应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特点:

1、化合A+BC

多变一

2、分解AB+C

一变多

3、置换A+BCB+AC第三者

4、复分解AB+CDAD+CB调换亲

复分解反应:

①定义

②范围:一般为酸碱盐类物质之间

③条件、、H2O(即生成难电离的物质)

①分析以下反应能否进行,说出理由

KNO3+NaCl

CaCl2+H2CO3

AgCl+NaNO3

Cu(OH)2+NaCl

②练习自写5个以上复分解反应方程,同座交流

理解溶解性表,认识和归纳盐的性质

①看酸碱盐溶解性表,写出表中存在的盐的化学式及名称

②从表的排列方法对盐进行简单分类:

按阳离子分

按阴离子分

按可溶性分

③回顾与小结盐能与哪几类物质反应?

㈠盐的物理性质

盐大多数为无色(或白色)晶(固)体,大多数能溶于水,

㈡盐的化学性质:

1、跟活泼金属反应Fe+CuSO4=

Cu+AgNO3=

2、跟酸反应

CaCO3+2HCl=

AgNO3+HCl=

3、跟碱反应

NaOH+CuSO4=

Ca(OH)2+Na2CO3=

4、跟盐反应

NaCl+AgNO3=

BaCl2+Na2SO4=

1、盐溶解性表记忆方法总结交流

2、说出下列盐的名称:

FeSO4FeCl2NaHCO3

Ca(HCO3)2Cu2(OH)2CO3

FeSO3NaNO2Na2SO3

KMnO4CuSO45H2O

K2MnO4KAl(SO4)212H2O

3、下列物质间能发生反应的,写出方程:

①硫酸和硝酸钾②氢氧化钡溶液和硝酸③氯化铝溶液和硝酸银溶液④碳酸铵溶液和盐酸⑤硫酸铜溶液和氯化钡溶液⑥硫酸锌溶液和氢氧化钡溶液

4、有四瓶分别为NaClHClNaOHCa(OH)2无色溶液,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鉴别。

5、有三种白色粉未CaCO3Na2CO3NaHCO3,请设计方案区别出来。

附幻灯片:1、盐的妙用,2、实验录像

复习教案篇2

设计理念:《语文课标》明确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本次设计旨在把活动与游戏带入课堂,寓教于乐,增强趣味性。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具学具准备:图片、卡片、音乐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复习单韵母和复韵母,能区分形近的韵母ie--ei ,iu--ui ,ei --er 。2、能够正确地拼读音节,并与相应的图连接起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一、复习单韵母和复韵母,比较形近韵母。

1、故事引入,复习单韵母。张老师知道小朋友们都很喜欢身怀绝技、勇敢机灵的孙悟空。(粘贴孙悟空在黑板最左边)小朋友的坐姿这么漂亮,张老师很想讲他的故事给你们听。孙悟空和师傅从西天取经回来后,住在花果山水帘洞,悟空每天早晨都要摘六个新鲜的桃子吃,(悟空右边课前画好一颗树,一边讲故事,一边贴六个单韵母桃子)今天他又去摘桃子,发现桃子上有字母,并且比平时的要大很多红很多,他觉得很奇怪。师傅告诉悟空,如果能够响亮地把这些字母读准确,就能增加一百年的功力。悟空学习的时侯喜欢玩又有点偷懒,所以现在很着急。怎么办呢?聪明的猴哥想出了办法,他谦虚地拜094班的小朋友为师,大家教猴哥读一读。(齐读)谁再来教猴哥读一读?(指名读)这六个字母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单韵母),单韵母和猴哥成了好朋友。猴哥有72变,单韵母也有八九变,可以变出8个复韵母和1个特别韵母。

2、“我会变”的游戏,复习复韵母。①我们来玩“我会变”的游戏。聪明的小朋友们大声的跟我说一说,认真地跟我写一写。我会变,a在前,i在后,变成复韵母ai aiai。(说的时候我手拿桃子卡,说完后板书,学生书空)我会变,e在前,i在后,变成复韵母ei eiei。(板书,学生书空)我会变,u在前,i在后,变成复韵母ui uiui。(板书,学生书空)我会变,a在前,o在后,变成复韵母ao aoao。(板书,学生书空)我会变,o在前,u在后,变成复韵母ou ouou。(板书,学生书空)我会变,i在前,u在后,变成复韵母iu iuiu。(板书,学生书空)我会变,i在前,e在后,变成复韵母ie ieie,教案《拼音教学复习三教案》。(板书,学生书空)我会变,ü在前,e在后,变成复韵母üe üeüe。

(板书,学生书空)有一个特别的朋友也想和我们玩游戏,他是声母(r),谁来帮他变一变?我会变,e在前,r在后,变成特别韵母er erer。(板书,学生书空)②给他们戴上四顶声调帽子,我们一起读一读。(师拿教鞭点着板书)③总结过渡:猴哥不愧是猴哥,在游戏中一下子就学会了:六个单韵母ao eiu ü,变出八个复韵母aieiuiaoouiuieüe,和一个特别韵母er。唐僧师傅很满意很高兴,他对悟空说:如果能把这九个韵母中长得像的找出来,说出他们的相同与不同,再熟练地读出来,我就想办法把你头上的紧箍咒取下来,让你永远自由。猴哥兴奋得翻了好几个筋斗,他的火眼金睛能够识破所有的妖魔鬼怪呢,但要把长得像的形近韵母找出来放到这个屋子里就傻了眼,谁来帮帮猴哥?。3、继续创设情境,比较形近韵母。(形近韵母贴到一个屋子里) ai ----aoei-----ieui------iuao-----ouou------iuei------er①孩子们自己找,自己说。(我就贴卡,引导学生说出形和音两个方面的相同与不同。)②男孩子教猴哥读前面的,女孩子教读后面的。③和声母交朋友,突出er不能和声母相拼(随意抽张声母卡与他们来相拼)二、课间休息----跟着音乐唱声母歌,听老师的口令做声母手指操,复习声母。

复习教案篇3

一、案例教学运用实例

笔者在复习(人教版)思想品德课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时运用的案例。1.案例设计依据《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讲了公民的受教育权、财产所有权、继承权、知识产权、消费者权利等五项权利。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将尊重权利、维护权利、履行义务,追求公正作为基本价值目标,引导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而公民的文化经济权利,是公民诸多权利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实践性是初中思品课程性质之一,即注重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拓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倡导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感受知识,体验社会生活。2.案例应用和分析复习本单元要侧重两个重点,一是让学生懂得运用法律知识对违法行为进行分析;二是学生懂得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身合法权利;因此案例选择和设计必须围绕法律对相关权利的规定和维权途径这两个重点。在复习受教育权知识模块时,笔者运用了一组漫画进行知识梳理。案例(一):阅读《小李的故事》,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小李爸爸这样说对吗?为什么?(2)假如你是老师,你会如何说服小李的父亲?(3)假如你是小李,你还能通过其他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吗?方式一:方式二:学生回答情况:问题(1)谈到教育对个人成长的作用,教育能为人们未来的幸福生活奠基,知识改变命运。问题(2)谈到用法律知识劝说家长,告诉他这是一种违法行为,侵犯了公民的受教育权。理由:义务教育法规定了家庭的责任,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等知识。问题(3)方式一:向有关部门反映,如:向教育局、妇联反映问题,寻求帮助。方式二:必要时向人民法院,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利。本案例应用于教学,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和能力提升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变化。首先从学习状态上看:漫画题的出现使学生的兴趣很快激发出来,不少同学自己主动翻书查找答案;或与同学讨论交流,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立马提高。案例让复习课变得有趣了。其次从学习效果上看:本课复习重点是“教育的作用,义务教育的特征,维护受教育权的方法”等内容。通过解答漫画题引出的问题,实际就是复习梳理“受教育权”知识模块。案例让复习课变得有效了。再次从学生能力提升上看:复习目的就是要学以致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漫画题的设问和学生答题,训练了学生的审题能力和答题技巧,拓展了学生思维,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让复习课变得有用了。“一石惊起千层浪”,一例可以激起思维的波澜,就是要求案例设计和应用要具典型性。“生活即学习”,案例设计还要结合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使案例更生动、更真实。笔者在复习财产所有权时设计了这样的案例:案例(二):假如2017年春节你收到了4000元压岁钱,你会怎样打理?(要求:打理过程要行使财产所有权的四项权利)学生看到案例,议论纷纷、互相讨论,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回答情况:占有权“收到4000元钱,归我所有了”;使用权“我用钱买书、买衣服、去旅游用于消费了”;收益权“把钱存银行收取利息”,更有同学说把“钱借给别人收高利贷”等引来学生大笑;处分权“把钱返还给父母或捐给慈善机构等”。处分权和使用权容易混淆,处分权举例对初中生有一定难度,其实二者的区别就是财产的所有权发生改变。笔者在授课时举例“你把钱用于消费”,就是使用权;“你把钱捐了,钱就属于慈善机构”,就是处分权。通过本案例的设计和应用,使学生对财产所有权的四个权利有更直观的理解。复习课中生活案例的运用,使教材内容富有亲切感,更具感知性和可信性,凸显思品课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而且复习效果事倍功半。

二、案例教学运用原则

案例教学是我们在教学中以典型事例说明解读教材内容,启发诱导学生理解教材内容的教学行为。因此在设计和运用案例时要把握以下原则:1.趣味性。案例设计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改变以往复习课的枯燥,使学生更有激情的投入课堂学习。因此案例设计要注重趣味性,可以选择漫画、幽默故事、喜剧小品等素材。但素材不能偏离教材内容,必须为教学服务,否则就背离了案例设计的初衷。2.有效性。近年来都在倡导“有效教学”和“有效课堂”,案例设计和应用更要突出有效性,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状态,有效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识。因此选择案例要讲究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统一,运用的案例要真实、合理,不能胡编乱造、言过其实,所举事例要贴切、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气息。案例中的问题要精心设计,设问要科学合理,覆盖所复习知识并且难易结合,有梯度。这样学生才能在案例中发现问题,找到与教材知识的联系,从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实现有效教学。3.典型性。“唯经典,才恒久”。案例要体现教材知识,一个案例可以多方面、多层次设问,如在“案例(二)”中的问题,达到“一水多用”的效果。还要注重案例内容与教材的内在联系,问题的设计突出知识重点和事物的规律,为突破教学重难点服务。

三、案例教学运用实效

1.增强教学的互动性。案例运用目的是让知识抽象变具体,复杂变简单,枯燥变生动。案例一般来源于社会生活、学生实际和时政热点等,能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推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讨论表达观点,拓展和延伸知识,提升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广度和深度。案例教学能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2.提高教材的认知度。不少学生认为思品课是“说教课、灌输课”,要学好这门课程很费劲,对课程学习有畏难思想。案例教学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社会生活与课文知识紧密联系,所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思品课还是很有乐趣的,是了解社会的一把钥匙。3.提升教师业务水平。案例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前做足功课”,无论是案例的选择还是问题的设计,都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教育机智提出了高要求。只有吃透教材,遴选案例才有针对性,才有实效;只有课前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去研磨,案例教学才会成功。案例教学需要教师“课中积极应对”,案例的讨论需要掌控好教学节奏,在讨论解析过程中实时给予学生引导、解答、归纳、总结,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因此案例教学的应用会促使教师不断地去充电,更新知识,提升能力。案例教学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让课堂教学更具魅力,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案例运用于教学要依据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加以灵活运用,案例教学过程不是案例简单的堆积,而是教学的手段,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媒介。

作者:李东征 单位:明溪县城关中学

参考文献:

复习教案篇4

备课组长:杨卫丽

一、 高考题的特点及命题趋势:

(一)历史学科的高考要求,(《考试大纲》对历史学科考查的能力要求

历史高考题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历年的历史试题,无论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知识点的考核,都是以教材知识为依托,通过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使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整套试卷侧重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不论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都需要学生对材料进行充分的分析、综合、归纳和概括,选择题主要考察学生的集中思维,非选择题主要考察学生的发散思维。

1. 获取和解读信息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 调动和运用知识 (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 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 描述和阐释事物 (客观叙述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

4. 论证和探讨问题 (发现历史问题。论证历史问题。 独立提出观点。)

(二)考查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

伴随着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的深入展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已进入当前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的视野,成为当前历史教学中最炙手可热的研究主题。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课程的奠基石,也是学科教学和高考改革推进与深化的重要“风向标”。随着课改的推进,历史高考也有了新的命题思路,基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引导,高考命题从“知识立意”到“能力主导,素养立意”已成为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卷命题的导向。而高考历史第41题开放性试题作为历史学科高考改革的“试验田”,则是最能体现高考考查学生核心素养趋势的题型,值得深入研究。

1、命题从基于“能力立意”向“素养立意”的考查侧重点转变。考纲明确“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强调考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从近年实测情况看,命题者多在非选择题上强化了对考生“问题意识”的考查;而在选择题上则多考查基于对历史事实与现象的历史理解与解释。

2、坚持学术性、专业性引领的方向不变。以对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考查为落点,注重历史学科思维与学科方法的运用。考查指向更为直接、明确。可见,市面流行的所谓“高考必考点”作为知识立意的产物,已严重滞后于高考现实。

3、强调了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的素养。不完全依托考纲考点,而以隐形考点或与考点有所关联的学术焦点、现实热点,以及党史、中国现代史为重要的题材,蕴含和强化德育的导向功能。

二、 应对与落实复习

1.把握命题特点和方向,突出重点考点,落实能力要求

要吃透把握近三年高考命题的新思路、新考点、新题型、新样题,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复习和练习,突出重点考点和高考的能力要求,通过月考和随堂练习,反复做近三年的高考试题,把能力要求落实到练习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着重解构历史概念,强化历史理解与解释等历史学科能力、方法的训练。

 

3、关注并整理与考点有所关联的学术焦点、现实热点,以及党史、中国现代史的相关题材,强调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在问题发现、讨论与解决中的体现。(如: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国关系及国际关系格局的调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中西文化的交流;反腐倡廉从严治党;民生问题:救灾、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保障;中国生态文明)

    4、把提高教与学的成效有效转化率,作为提升历史学科针对性和有效性的突破点。改换以教代学、以考代学的陈旧教学范式,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精讲与指导方式,总结有关知识框架、重要概念、常用方法等,侧重于以学生为主体多想、多说、多做,使之在不断“试错”中理解、掌握知识、能力和方法。

5、回归教材,夯实基础 ,升华认识

突出主干知识,重点知识,重要概念,重要史学理论,历史发展基本线索和历史阶段特征,历史对现实的启示等历史学科体系构建特别重要的知识,必须做到讲授透彻准确,理解深刻全面,认识升华到位,打牢双基。

6、以基于史料的问题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打破原有的教材知识结构,以教材与课外材料为载体,以若干问题为纲重建知识结构,着眼于应用所学知识在问题解决中重构知识结构。

7、重视历史知识体系的交叉和综合

近三年的高考试题,考查历史知识的交叉和综合的特点已十分明显,必须注意培养学生整体上、宏观上、长时段把握历史知识的能力,做到专题基础上的通史,通史基础上的专题,专题史和通史交叉综合,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的交叉综合,会总结一个历史发展时段内历史发展的主体线索和阶段特征,学会从多角度认识和理解历史问题

8、运用新的史学观点和史学理论阐释历史

结合教材教学内容,有意识有针对性地把一些新的史学成果和史学观,如对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有了新认识、新观点;如对历史研究中产生的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引入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9、重视书写的规范性和文字表达的准确性

要求学生在做题时尽量做到审题准确, 观点明确,书写整洁,语言规范,层次清楚,简明扼要;按分值设计答案要点,不重复啰嗦;答案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对于选做题上,如果学生做了,但不明确是做哪一题,没涂题号的,我们改卷时都是按零分为记。

10、历史试题测试

在进行一轮专题复习及二轮通史复习的过程中,根据自己学校学生的特点,教师自己命题进行月考,(按通史复习及高考考纲、近几年新课标全国卷题型、结构、考点命题)。认真讲解试卷,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不仅仅靠课堂上去培养,更多的时候需要教师通过讲解试卷,引导学生学会怎样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和概括,然后再组织答案。针对学生所考的每一套试题,历史备课组的每一位教师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具体说来,对只是部分学生做错的选择题,只做个性化处理;而对大部分学生都做错的选择题,教师会仔细引导学生如何读懂材料,然后将备选项与材料靠拢,从而找出正确的答案,对学生错选的答案找出错误的原因所在,及时纠正学生的思维误区。非选择题着重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粗读、细读和精读,然后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和概括,最后再来组织答案。

三、高三历史学科的教学和高考复习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

1.以《历史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为指导,把握新课程特点,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材料、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转述和概括材料及文字表达的能力。

2.整合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成通史体例,构建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以便于学生系统全面地把握和理解知识,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储备。

3.讲练结合,精讲精练,通过练习和考试培养学生答题的准备率和思考问题的思路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稳步扎实有效地推进高三历史教学和复习备考工作。

(二)教学进度安排

1、2019年8月---2019年9月前,完成一轮复习工作。

一轮复习按课本编排的内容进行专题史的复习(外加通史),是从纵向帮助学生梳理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古今中外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文化史的发展状况。这一轮复习花费的时间较多,做到认真过每一个知识点,对核心主干知识讲清、讲透,该提升的内容一定进行提升,因为光靠二轮和三轮复习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时间太短,也太过仓促。由于此前的一轮复习是和州上组织考的内容相挂钩,到2019年6月份复习过于仓促,所以在开学后利用半个月的时间来进行整体的、框架性的复习。

2、2019年9月中旬---2020年1月底,进行二轮复习, 构建起立体的学科知识网络。 

二轮复习主要是进行通史复习(外加专题史),是从横向帮助学生梳理基础知识,主要抓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完成学科内知识体系的构建,帮助学生掌握某一阶段的发展状况、阶段特征。通过接触综合学科命题,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

3、2020年3--5月,进行三轮复习、主要是查缺补漏、强化训练及对热点问题的关注。

复习教案篇5

关键词:化学;高三复习;教学案;立体化

教学案是指结合了教师教案和学生学案内容的同时具备教与学功能的教学材料。在高三化学课程的复习过程中,通过使用教学案能够降低学生的复习难度,同时,教学案能够帮助学生记忆和回忆化学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寻找到良好的复习方式。有效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

一、在化学复习课程中推行教学案的必要性

1.新课改环境下对学生复习课程的要求

随着我国新课改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对于高三学生化学学科的复习内容更加强调学生对于知识的全面掌握和灵活运用。这使得在高三学生的化学复习课程当中,不能单纯地依靠复习资料和模拟习题,也不能依靠化学老师过去的复习经验。在新课改的教学环境下,要更加重视学生的自主复习能力。如何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学习情况,回忆化学课程的学习记忆,逐步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并加强对化学知识的印象和理解,需要全新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进行课程的复习。

2.立体化教学案的优势作用

化学课程立体化的教学案是同学生课程学习和教师教学设计相结合的一种整合,它既能够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和课程切入点,同时能够代表学生在化学课程学习过程中曾经面对的问题和得到的成果。高三学生在化学复习的过程中,将课本复习同教学案相结合,实现复习过程的立体化,既能够回忆学习记忆,又能够在复习过程中准确找到化学知识的切入点。通过回忆和重新体会,达到“温故而知新”的复习效果。

高三学生在经过了数年的化学课程学习后,重新复习已经学习过和掌握了的化学知识,难免会对其产生遗忘和错误记忆。利用教学案复习,是对学生化学知识结构进行纠错的有效方式,也是帮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可以说,化学复习中教学案立体化的应用是符合我国新课改教学理念和素质化教学要求的全新教学手段。

二、教学案在化学复习课程当中的实际应用

在化学课程的复习过程中应用教学案的教学手段,需要在复习课程进行之前对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案进行整合处理,并针对复习课程的进度安排,有选择地进行划分。

1.教学案的制作

一份好的教学案,需要整合化学教师在化学课程中的教案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案,这是我国大部分高中化学的教学案制作当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此,教学案的制作要在学生学习化学课程的各个阶段即开始制作,学生每经过一段时间和课程的学习,就要将学生的学习状况同教师的课程教案进行整理,帮助学生在高三复习的时候使用。对于可能缺失的教学案的相关内容,要凭借化学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现有年级在相应课程当中的学习材料进行整合,同时注意在复习时当众对学生的思路引导,减少由于教学案内容缺失而对教学案作用的影响。

2.教学案在复习过程中的应用

教学案的实际应用,要同化学课程的复习进度相结合,针对下一阶段复习课的内容,在完成现阶段化学复习课程后,提前将教学案发放到学生手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习教学案的内容。教师根据学生习题中出现的错误和提出的问题,在复习课上做重点讲述。这样能够充分锻炼学生自主复习的能力,并提高化学课程的复习效率,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对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锻炼和复习。

可以说,复习课程是一本词典,能帮助学生对模糊和疑惑部分进行解释,那么教学案就是目录,能帮助学生找到疑惑和模糊的知识内容。

3.教学案对复习课程的侧重影响

通过学生在课前预习并试做教学案中的习题,能够帮助化学教师对复习课程中的重点内容作出侧重选择。然而,在充分利用化学教学案这一优势作用的前提下,注意复习课程的连贯性和衔接性也十分重要。高三学生的化学复习课程,是针对学生完善自身化学知识体系的最后努力。为此,正确认识教学案对于学生课程复习的实际作用,重新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复习课程中的主体因素,避免片面理解对学生复习课程的不良影响和出现的偏差。

综上所述,在化学复习课程中应用教学案立体化的复习手段,是帮助学生寻找复习重点,降低复习课程压力,培养学生自主复习能力的有效手段。要通过教学案的应用提高学生复习的效率,还需要化学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教学案的实用性和可靠性进行繁复的验证。

参考文献:

[1]柳兆华.浅议化学教学中如何开发学生学习潜能[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02).

复习教案篇6

【情景描述】

一、创设简单问题,活跃课堂气氛,给学生以自信

一上课,我直奔主题:“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复习简单机械。对于简单机械,你还能想起哪些知识?”因为这个问题不一定要求学生把所有的知识点全部回答到,如果回答不全可以由其他同学补充,所以每个学生都敢举手回答,学生争先恐后回答问题,都参与到课堂中来。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这个问题帮助学生很快进入复习,同时对本章的知识做了一个简单的梳理,有助于提高复习课的效率。我对回答的同学进行了表扬,同时顺着学生的回答,投影上出现了本章知识框架,并开始复习第一部分知识——杠杆的五要素。

二、借助生活用品解决难点,增加复习兴趣

我取出课前准备好的用硬纸板做的一个较大的开瓶器,并把瓶子拿在手上,现场演示开瓶的动作,问:你知道开瓶器的支点在哪?同学们马上指出了支点的位置。我接着问:你知道动力作用点在哪里?方向如何?“在手上”,听到了大部分学生都是这么回答的。我重复了一下“在手上”,学生听出了问题,说动力在手作用在开瓶器的那个地方,方向是向上的。我强调了开瓶器是受力物体,所以动力阻力的作用点都在杠杆上。接着我又问:阻力作用在哪?方向如何?这次学生都说对了。趁热打铁,我又在投影上让学生说出哪段是动力臂、哪段是阻力臂,对杠杆的五要素进行了重点复习。

三、充分利用学生的错题资源,提高复习效率

在作杠杆的五要素练习中,我选择了两道易错题型让学生进行练习。第一题是火钳,我让学生先在教学案上作出杠杆的五要素,然后进行投影,让学生看着投影来纠错。“力的大小(长度)画得有问题!”同学们一看到投影就喊了起来。“你们认为阻力应该向哪个方向呢?”“垂直火钳杆向外。”“你是如何判断的?”“从两个方面判断,1、这个阻力是火钳受到的,火钳对所夹得物体有个向里的作用力,根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夹的物体对火钳就有向外的作用力。”我看到有些学生的眼神显示出不太理解,于是我把火钳展示给学生看,把刚才那位同学所讲的对着实物再描述了一遍。同学们都理解了,复习的效果达到了。接着学生又说:“其实我们平时在判断阻力的时候,还可以用这种方法:如果支点在两个力的中间,两个力的方向会大致相同;如果支点在两个力的同侧,两个力的方向会大致相反。”“这位同学先从受力分析来解释为什么力是向外的,再从解题经验来总结阻力的方向,帮助了同学们解决如何确立阻力方向。”在图中同学们又发现了另外一个问题:“阻力要画得短一些,那是为什么呢?”“因为阻力臂比较长,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阻力比较小,所以要画得短一些。”“同学们在做杠杆的五要素时,第一要注意受力物体是杠杆,所以力的作用点在杠杆上;第二要注意阻力的方向;第三要注意画力的时候要注意力的大小、力的线段的长短。”在讲完第一题后又做了一道练习题,这次图画得非常好。

四、注重物理学中的方法总结

当复习到杠杆平衡条件时,问:“在实验中,我们测量了三组数据,这里多次测量的目的是什么?”“为了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得出一般规律来。”学生回答道。“在初中阶段,我们有很多实验都测量了多组实验,其中有一些也是为了避免实验的偶然性的,你们能举出一些例子来吗?”在我的几次引导下,学生们想起来了:“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关系,换用不同规格的灯泡进行多次实验就是避免了实验的偶然性。”然后我又引导学生总结什么样的实验是为了减小误差的(测量性的实验)。我觉得中考复习课要经常进行方法总结,这样复习效率才会提高,而不是一味地进行题海战术。

五、利用对开放性问题的讨论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当复习完杠杆的平衡条件后,我设计了开放性问题:“大象和小鸟在玩翘翘板游戏,问:小鸟能将跷跷板压下去吗?”在复习动滑轮时,我设计了开放性讨论题:“物体重100N,我们利用动滑轮提升重物,请问,绳子末端的拉力是多少?”等等,让同学们讨论,做到边讨论边讲边练,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并使学生感到复习不枯燥,有趣味性。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是一节中考复习课,我非常注重上课的高效性,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反馈学生解题的正确与错误。但是忽略了黑板的使用。若作图时请两位同学上黑板进行作图,看看他们的解题过程,这样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会更深。

2.开放性问题一堂课上出现了好几处,导致在讨论时间过长,影响了其他知识点的复习巩固时间。所以课前对这些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预见性,课堂上还要随时调整讨论时间。

3.教学中应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提高教学效率。

复习教案篇7

(一)、汉语拼音(1课时)

1、复习汉语拼音,基本上能做到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2、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根据拼音写出要求学会的汉字。

3、复习巩固大写字母。会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

(二)、字词(2课时)

1、复习认读《生字表(一)》中的550个汉字,复习掌握《生字表(二)》中的250

2、复习和掌握一些常用的识字方法。

3、复习辨析本册要求掌握生字中的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复习本册要求的反义词、近义词,能用部分生字口头或书面组词。

4、进一步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及主动识字的愿望。

(三)、句子(2课时)

1、认识句子,能正确地抄写或听写句子。

2、正确判断句子是否完整,能将不完整的句子补充完整。

3、复习本册要求学会的句式,学会用这些句式说一句完整的话。

(四)、积累(渗透在整个复习过程)

1、复习理解或掌握课文中的词语,不断丰富、积累词汇,能在口头或书面语言中运用部分词语。

2、复习《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积累其中的好词佳句和优秀段篇。

3.正确背诵指定课文,并能按课文内容填空。

(五)、阅读 (3课时)

1、复习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2、复习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学习使用句号、问号、逗号和感叹号。

3.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的兴趣,感受阅读的乐趣。

4、复习本学期的课外阅读,开阔视野,努力增加阅读量。

(六)、朗读(渗透在平时读书的时候)

1、复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朗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3、学会分角色朗读,展开合理的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七)、写字(渗透在平时书写的时候)

1、掌握不同结构汉字书写的规律,把握各种笔画书写的特点。

2、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基本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3、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八)、说话(2课时)

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2、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以及自己的想法。

3、与别人交谈时,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并能对别人的发言做出简单的评价。

4、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二、.复习重点和难点

( 一) 复习重点

1、要让学生能够认读《生字表(一)》中的550个汉字。掌握《生字表(二)》中的250个汉字。

2、了解和掌握一些常用的识字方法。

(二)复习难点

1、帮助学生辨析本册要求掌握生字中的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

2、指导学生能够用部分生字进行口头或书面的组词,从而达到积累语汇的目的。

3、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主性与灵活性。

复习教案篇8

课题: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第一课时)

课型:复习课

【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 理解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并用它进行有关电路问题的分析和计算.

2. 理解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

二、 能力目标

1. 通过对U-I图线的分析培养学生应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 利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课教学,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通过探究物理规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2. 路端电压与电流(外电阻)关系的公式表示法及图线表示法.

【考点再现 设疑激思】

一、 电动势

1. 电源是通过非静电力做功把 的能转化成 的装置.

2. 电动势:非静电力搬运电荷所做的功跟搬运的电荷电量的比值,E= ,

单位:V .

3.电动势的物理含义:电动势表示电源 本领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

电动势与电压有什么区别?

(1、其它形式、电能 2、 Wq 3、将其它形式的转化为电能)

(电动势反映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电压形成电场,促使电流做功.)

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1.定律内容:闭合电路的电流跟电源电动势成 , 跟内、外电路的电阻之和成 .

2.定律表达式为I=

3.适用条件

4.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两种常用关系式:

(1)E=

(2)E=

你认为电源的内阻是恒定的还是不断变化?定律表达式怎样推导出来的?

电路中电流一定从高电势流向低电势,对吗?

(1、正比、反比;2、I=ER+r; 3.纯电阻电路;4.E=U内+U外、E=U外+Ir)

(电源内阻短时间可认为不变、定律从能量守恒推导、不对,内电路电流方向从低电势流向高电势)

三、路端电压U与外电阻R的关系

根据U= 知,当外电路电阻R增大时,电路的总电流I ,电源内电压U内 ,路端电压U外 .

(E-Ir 、减小、减小、增大)

四、U-I关系图

由U= 可知,路端电压随着电路中电流的增大而内电压 ;

1.当电路断路即I=0时,纵坐标的截距为 .

2.当外电路电压为U=0时,横坐标的截距为 .

3.图线的斜率的绝对值为电源的 .

注意点:纵轴起点是否为零.

电源的U-I关系图与电阻的U-I关系图有什么不同?

(E-Ir、减小 1.E 2.I短 3.r)

(电源的U-I关系图反映路端电压与电流关系、电阻的U-I关系图反映电阻两端电压与通过它的电流关系)

五、电源的功率

1.电源的总功率P总= .

2.电源的输出功率P出=.

(1.EI 2.UI)

考点说明: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是二级要求,常在选择题中出现动态电路分析,实验中常考查U-I图线的有关知识点.

复习考点还须引导学生多阅读教材,多思考,多归纳总结,多联系实际.

【典型例题剖析 学会归纳总结】

题型1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动态分析

例1 如图所示,电源电动势E=12 V,内阻r=1 Ω,R1=5 Ω,R2=12 Ω,R3的最大阻值为6 Ω.

(1)求:流过电流表的最小电流?

(2)若R3的阻值减小,其它元件均不变,判断电路中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如何变化?

答案:(1)0.8A;(2)V1、V2减小A增大

方法点拨:支路-干路-支路

学生的疑点:1.总电阻的变化不清;

2.内电压变化忘了分析;

3.路、支路,电压、电流变换搞昏了头.

【当堂巩固1】

如图所示,电源电动势E=8 V,内阻不为零,电灯A标有“10 V,10 W”字样,电灯B标有“8 V 20 W”字样,滑动变阻器的总电阻为6 Ω.闭合开关S,当滑动触头P由a端向b端滑动的过程中(不考虑电灯电阻的变化) ( A )

A.电流表的示数一直增大,电压表的示数一直减小

B.电流表的示数一直减小,电压表的示数一直增大

C.电流表的示数先增大后减小,电压表的示数先减小后增大

D.电流表的示数先减小后增大,电压表的示数先增大后减小

探究:P移动电路总电阻怎样变化?

题型2探究含电容电路的判断与计算

例2 如图所示,E=10 V,r=1 Ω,R1=R3=5 Ω,R2=4 Ω, C=100 F,当S断开时,电容器中带电粒子恰好处于静止状态.求:

(1)S闭合后,带电粒子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2)S闭合后流过R3的总电荷量.

答案:(1)10 m/s2向上;(2)400 C

方法点拨 电容器两极电压与R2两端电压关系?R3在电路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疑点:1.电容两端电压变化没搞清;

2.与电容串联的电阻作用不明;

3.电路结构认识不清.

【当堂巩固2】

如图电路中,当滑动变阻器的触头P向上滑动时,则 ( D )

A.电源的总功率变小

B.电容器贮存的电荷量变大

C.灯L1变暗

D.灯L2变亮

题型3 探究 U-I图象的应用

例3 如图所示,直线A为电源的路端电压U与电流I的关系图象,直线B是电阻R的两端电压与通过其电流I的关系图象,用该电源与电阻R组成闭合电路,则电源的总功率为 W,电源的输出功率为 W电源的效率为

.

答案:6 W 4 W 23

探究:图线的交点有什么物理意义?(工作点)

【当堂巩固3】

如图所示,为一个电灯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它的电流的变化关系曲线.由图可知,两者不成线性关系,这是由于焦耳热使灯丝的温度发生了变化的缘故.参考这条曲线探究下列问题(不计电流表的内阻).

(1) 若把一个这样的电灯串联,接到电动势为6 V,内阻为10 Ω的电源上,如图甲所示求流过灯泡的电流和灯泡的电阻?

(2) 若将两个这样的电灯并联后接在这个电源上,如图乙所示,则通过电流表的电流值和每个灯泡的电阻?

方法点拨:写出U=E-Ir其中I为通过电源的电流,并作图找交点.

答案:(1)0.35 A 7.1Ω (2)0.24 A 17.5Ω(提示写出U=E-2Ir其中2I为通过电源的电流,并作图找交点)

学生难点:

1.图像特别是曲线,不会找具体信息;

2.对电阻与电源的U-I图象的区别不清楚;

复习教案篇9

关键词 自由组合 单倍体 同源染色体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生物学概念是反映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是生物学理论的基础和精髓,是构成学生学习内容的基本骨架,是思维过程的核心,也是中学生物教学的重点、难点。科学合理地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进行针对性、实效性的教学,可以使学生牢固地理解、掌握概念,并灵活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笔者借课堂实践中的教学案例,探讨高三复习课概念教学的相关问题。

1 顾名思义,注重概念生成

案例一:“自由组合定律”的学习。

教师要求学生回忆“自由组合定律”后,多媒体展示概念中最主要内容“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接着展示课堂练习: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于下述哪个过程:AaBblAB:lAb:laB:lab雌雄配子随机结合旦子代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

A.④ B.② C.⑧ D.④

少数学生选A选项,多数学生选B。

师:正确答案是A。

生:愣住(想知道)。

师:说明你们虽然知道概念内容,但没有真正掌握概念。(展示标上基因的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图)这是什么时期的细胞,有什么特点?

生:略。

师:(多媒体展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动态分裂过程)说说具体什么发生了自由组合?

生:染色体上的A基因可与B或b结合,a基因可与B或b结合,形成4种比例相等配子。

师:对,那么自由组合定律应发生在哪个步骤?

生:①。

师:能体现自由组合实质的是自交后子代表现型比例为9:3:3:1,还是测交子代表现型比例为1:1:1:1?

生:是后者。

师:这说明你们对自由组合的认识有进步,先有自由组合形成4种比例相等的配子,才有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子代表现型比为9:3:3:1。现在我们继续探究。图1中A与b,B与a基因间还能组合吗?为什么?

生:不会,因为自由组合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而A与B基因是在同一条染色体上。 师:回答得很好! 反思: 对于“自由组合”的概念,学生往往顾名思义,只是从字面意思直接将概念中的“组合”与“结合”画上等号,不了解概念的生成过程,而误以为受精时配子结合的自由组合。案例一中教师根据学生学情,从学生有代表性的易错题入手,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制造悬念,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再趁热打铁,借题发挥,使学生豁然开朗,并在此基础上将有关内容适度拓展,引导学生认清:什么之间发生了自由组合?其结果如何?由此可能导致的子代结果如何?什么之间不能发生自由组合?不足之处是缺乏对学生错误原因的分析和最后自由组合定律实质的总结性表述(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4种相等比例的配子)。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学习科学应该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探究是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顾名思义的概念,虽然表面上好理解,但要注意避免认识的误区,注重探究概念的生成过程,掌握概念的本质。如“质壁分离”不能表面理解为细胞质(或细胞膜)与细胞壁分离,首先要从结构图上让学生理解原生质层概念,观察动态的质壁分离生成过程,明白其现象的内因、外因;又如“伴性遗传”,字面上看简单,但要从本质上认识,则需教师精选习题变式训练,进行现象及数据分析,才能让学生认识到子代性状是否受性别影响。

2 抓住关键,挖掘概念核心 案例二:“单倍体”的学习。 教师要求学生回忆说出单倍体概念后,展示概念内容“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并要求学生找出概念中的关键词。

生:配子。

师:对。六倍体小麦的配子发育来的个体是什么?

生:三倍体。

教师再把问题说一遍,其中“配子”一词读音加重。 生:应该是单倍体(齐声)。 师:正确。对比三倍体概念,说说二者主要的区别。

生:来源不同。一个是配子发育来,另一个是受精卵或体细胞发育来。 师:单倍体只含一个染色体组吗? 生:对。(过片刻)不全是,四倍体的单倍体含两个染色体组。

师:是的。单倍体的本质是由配子发育来的个体。请问二倍体植株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单倍体可育吗?为什么?

生:不可育,因为体内只含一个染色体组,联会紊乱,不能正常减数分裂。 师:回答得很好。单倍体都不可育吗? 生:四倍体植株的单倍体为2个染色体组,可育。 师:找到可育植株什么规律了吗? 生:含偶数染色体组的植株能正常减数分裂,后代可育。

师:单倍体与单倍体育种的区别是什么?

生:略。

师:总结(略)。

反思:

案例二中教师抓住概念的关键词“配子”,针对配子从不同角度提出系列的问题串,训练学生思维,完成概念的核心“配子一个体”内容的掌握。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使“单倍体”的内涵与外沿逐步清晰。有关的概念知识拓展应视学生的学情适度把握。问题串不应只是教师提出,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成为课堂的生成性资源。案例二涉及到较多概念,对程度好的学生,可要求学生画出有关的概念图来进一步比较概念间关系。

阿基米德曾自信地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说明思维切入点即概念中关键词的重要性。概念关键词突出的例子还有许多,如“细胞的全能性”为“(起点)细胞(终点)个体”,判断举的例子是否符合关键词中的前后条件;“群落”概念中指的“各种生物”包含哪些生物类群;“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的关键词分别为“抵抗干扰,保持原状”、“受到破坏,恢复原状”,二者前后对比,再举例加深认识。因而,从关键词人手,即涉入概念的核心,使概念的掌握变得快捷。

3 解剖概念,掌握概念要素 案例三:“同源染色体”的学习。 师:要求学生说出“同源染色体”概念后,展示概念内容:“配对”的两条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叫同源染色体。展示图2。

师:图中哪些是同源染色体?哪些不是?

生:略。

师:同源染色体来源相同吗?

生:来源不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师:回忆一下“同源多倍体”、“异源多倍体”,因而同源指的是同种。请问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吗?

生:若形态、大小不同的染色体不是同源染色体。

师:同源染色体形状、大小一定相同吗?

生:不是,如x、Y染色体。

师:回答得很好。X、Y染色体虽然形状、大小不同,但功能上都与性别决定相关联。那么同源染色体一定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对吗?

生:对(齐声)。

师:想一想,若是这样,那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加倍形成的同源多倍体,其父方、母方是谁?

生:愣住,(讨论后明白)应该是错了。

师:发生配对的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吗?

生:是(但有的学生表睛不自信)。

师:能发生配对的染色体具备了同源染色体的全部条件。

生:明白了。

反思:

案例三中教师先解剖构成概念的三个要素,针对每个不可缺少的要素,设置问题追问,通过具体事例正、反问,层层深入,判断各要素潜在的知识内涵和外沿,训练学生严谨的思维,挖掘学生思维潜力。但案例中的“同源染色体一定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吗”是易犯错的问题,教师点到为止则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应进一步剖析,引导回忆单倍体育种的全过程,最后指出秋水仙素处理得到的可育的二倍体纯合植株。这样从易懂的知识入手进行的逻辑推理而引发的认识冲突学生更好理解。还有概念中的“一般”一词,说明这些条件没有绝对性,对概念剖要剖得准,析要析得透。

复习教案篇10

一、混合物的计算

例1将9.0 g镁铝合金溶于足量稀硫酸后,收集到标准状况下10.08 L氢气,计算该合金中铝的质量分数。

解析第一步: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第二步:假设镁、铝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 mol和y mol,由化学方程式可知,生成氢气的物质的量分别为和,根据生成氢气的总物质的量列方程式为,根据合金的总质量列方程式为。

第三步:解出x=、y=,则m(Al)=,w(Al)=。

二、过量反应的计算

例2某学生用NaHCO3和KHCO3组成的固体混合物进行实验,测得如下数据(盐酸物质的量浓度相等):

实验编号①

②③

V(盐酸)50 mL 50 mL 50 mL

m(混合物)9.2 g15.7 g

27.6 g

V(CO2)(标准状况)

2.24 L

3.36 L

3.36 L

试计算混合物中NaHCO3和KHCO3的物质的量之比及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解析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离子方程式都是)。实验中,固体混合物肯定过量(盐酸不足),可算出c(HCl)=;实验中,盐酸肯定过量(固体混合物不足),根据“混合物的计算”方法,可算出NaHCO3和KHCO3的物质的量之比。

三、多步反应的计算

例3用黄铁矿制取 H2SO4,再用 H2SO4 可以制取化肥(NH4)2SO4。煅烧含 FeS2 80.2% 的黄铁矿75.0 t,最终生产出 79.2 t(NH4)2SO4。已知NH3 的利用率为92.6%,H2SO4的利用率为89.8%。试求黄铁矿制取H2SO4时的损失率。

解析第一步: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4FeS2+11O2高温2Fe2O3+8SO2

(2)

(3)

(4)

第二步:根上述4步反应方程式,可找出如下关系式并列出质量的比例关系:

FeS2~SO2~SO3~H2SO4~(NH4)2SO4

75.0 t×80.2%・x・89.8%79.2 t

该计算过程与NH3的利用率92.6%有没有关系?答:。

第三步:解出转化率x=,损失率为。

四、守恒法计算

例4将10 g CaCO3 经下列变化:CaCO3高温CO2C、高温CO

O2、点燃CO2

足量Ca(OH)2CaCO3

若每一步反应都完全进行,最后得到CaCO3 的质量是多少?

解析根据“C”元素守恒,可算出最后得到CaCO3 的质量是。

例3中也可根据“S”元素守恒直接找出FeS2与(NH4)2SO4的物质的量关系。

变式训练无土栽培中,需要配制一定组成的植物营养液。已知某植物营养液的配方为0.3 mol KCl、0.2 mol K2SO4、0.1 mol ZnSO4和1 L H2O,若以KCl、K2SO4和ZnCl2和1 L H2O为原料配得相同组成的营养液,需要三种溶质各多少克?

解析该营养液中含mol K+、mol ClD、mol SO42D和mol Zn2+,需mol K2SO4、mol ZnCl2和mol KCl,则m(K2SO4)=、m(ZnCl2)=、m(KCl)=。

上述溶液中四种离子的物质的量之间存在如下定量关系(这个定量关系叫做“电荷守恒”):

×n(K+)+×n(Zn2+)=×n(ClD)+×n(SO42D)

由于溶液体积固定,上述四种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之间存在如下定量关系:

×c(K+)+×c(Zn2+)=×c(ClD)+

×c(SO42D)

电荷守恒的关键:①将阴阳离子分列等号两侧,一定要列全,不遗漏;②系数=电荷数

五、物质组成的计算

例5某结晶水合物含有两种阳离子和一种阴离子。称取两份质量均为1.96 g的该结晶水合物,分别制成溶液。一份加入足量Ba(OH)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随即沉淀变为灰绿色,最后带有红褐色;加热该混合物,逸出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用稀盐酸处理沉淀物,经洗涤和干燥,得到白色固体2.33 g。另一份加入含0.001 mol KMnO4的酸性溶液,MnO-4恰好完全被还原为Mn2+(方程式

为5Fe2++MnO-4+8H+5Fe3++Mn2++4H2O)。试通过计算确定该结晶水合物的化学式。

解析该结晶水合物中含有的两种阳离子是和,阴离子是。

据题意:n(SO42-)=,n(Fe2+)=;

根据“电荷守恒”,n(NH4+)=;

根据“质量守恒”,n(H2O)=。

n(NH4+)、n(Fe2+)、n(SO42-)、n(H2O)的最简整数比为,该结晶水合物的化学式为。

六、极限假设法

例6把含有某一氯化物杂质的氯化镁粉末95 g溶于水后,与足量的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300 g,则该氯化镁中的杂质可能是()。A.NaClB.AlCl3C.KClD.CaCl2

解析第一步判断:300 g AgCl中n(Cl)=300 g143.5 g/mol=2.09 mol而95 g MgCl2中n(Cl)=95g95 g/mol×2=2 mol

课后练习

练习1向7.75 g硫酸铵与硫酸氢铵(NH4HSO4)的混合物中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用稀硫酸吸收所得气体,测得溶液质量增加1.87 g,计算该混合物中硫酸铵与硫酸氢铵的物质的量之比。

解析

第一步: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H4)2SO4+NaOH

NH4HSO4+2NaOH

Na2SO4+NH3+2H2O

第二步:假设硫酸铵、硫酸氢铵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 mol和y mol,由化学方程式可知,生成氨气的物质的量分别为和,根据生成氨气的总物质的量列方程式为,根据混合物的总质量列方程式为。

第三步:解出x=、y=,则n(NH4)2SO4∶n(NH4HSO4)=。

练习2在2 L Fe2(SO4)3和CuSO4的混和溶液中,其中c(SO2-4)=0.25 mol/L。向其中加入30 g纯铁粉、过滤、洗涤、干燥,得到26 g固体。求原混和溶液中Fe2(SO4)3和CuSO4的物质的量浓度。

解析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先发生、后发生;溶液中的n(SO2-4)=,若SO2-4全部由提供,消耗的铁粉最多(质量为),设混合溶液中Fe2(SO4)3和CuSO4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 mol和y mol,根据SO2-4的总物质的量列方程式为,根据26g固体列方程式为;解得x=、y=,c(Fe2(SO4)3)=、c(CuSO4)=。

练习3取4.53 g 硫酸铝铵晶体[化学式为Al2(NH4)2(SO4)4・24H2O,相对分子质量为906]加热分解,最终剩余0.51 g Al2O3固体。加热过程中,固体质量随温度的变化如图1所示。请通过计算确定400℃时剩余固体成分的化学式。图1

解析n(硫酸铝铵晶体)=;其中,

n(H2O)=,m(H2O)=;

400℃时,固体质量的减少值为g(

剩余固体的化学式为。

练习4两种金属的混合物4 g与足量盐酸反应,生成氢气2.24 L(标准状况),则这两种金属可能是()。

A. 镁和铝B.锌和铁

C.镁和铁D.钠和铁

解析本题可先计算出不同金属与足量盐酸反应产生标准状况下2.24 L H2所需的质量:钠、镁、铝、锌、铁与H2的关系式分别为:2Na~H2,、、、。选择的两种金属组合一定是一个大于4g,另一个小于4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