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自我作文十篇

时间:2023-03-16 06:26:42

超越自我作文

超越自我作文篇1

“为什么?为什么又是我?天啊,你怎么那么不公平!”我无法遭受这个打击。我没有脸面再见同学,我决定要辞职,对,辞职。

这是发生在一年前的事。

那次学校组织校运会,我是体育委员,自然要积极组织。我召集了班里的体育精英,每天督促他们进行练习。看着他们每个人都在进步,我的心里甜滋滋的。而我自己,当然更加努力。

期盼以久的那天终于到来了,“下面,请参加男子400米的同学到点名处点名”,每每听到广播的声音,我总是满怀希望,惟独这次,我感到莫明的紧张。当同学一个个走过来对我说:“小枫,加油,我们相信你。”我虽心里紧张,但还是笑笑说:“放心吧!”

其实,从我踏上起跑线的那一刻起,我就有种不详的预感。但耳边时而响起那阵阵呐喊声,抑制了我的这种预感。我疯狂地跑在操场上,我可以清楚地感觉到自己的呼吸是那么急促,看着一个个身影从我后面追赶上来,我失去了信心……结果,400米男子赛跑我没得名次。

“没关系的,下次加油!”好友拍拍我的肩膀说。

下午的4X100米接力跑前,我尽量提醒自己要平静,不要出乱子。结果,就因为我的传棒失误,又使我班只拿了个第六名。

我无法原谅自己所犯的错误,我决定要辞职。那时,我对自己已经没有了任何信心,包括第二天的比赛。

出乎我的意料,两个同学写了份稿子,在全校播出:“小枫,你说你在400米上失败了,我觉得你成功了。虽然你没得名次,但你打破了自己的记录,你超越了自我;你说你在4X100中犯错了,是,你是失误了,但那又怎么样呢?我不会对你说什么成功与失败,因为你并没有失败,你只不过是犯了个小小的错误,难道这也能使你放弃吗?你永远是我们的体育委员!”

与其说我被那段文字所打动,不如说那段文字给予了我力量。

超越自我作文篇2

谈到超越自我,战胜自我。大家可能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情绪的产生,才使我们超越自我,战胜自我而制定的计划经常以失败告终。

究其原因不过就有几种:没有坚定的信念;不能够吃苦耐劳;自信心不强等等。但为什麽像世界著名的宇宙天体科学家霍金,中国新时代身残志坚的张海迪这样的人能够战胜自我?我想不是因为他们是名人,而是因为我们失败的原因正是他们成功的关键。是因为他们能克服我们所不能克服的困难,所以,他们取得了伟大的成功,为人类做出了贡献。

2008年是属于中国人的一年,因为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中国北京举办。奥运精神就是“更高、更快、更强”,它呼唤着一批批运动健儿不断地超越自我,战胜自我,向着新的目标去冲击。当然,不单单是运动员,大凡有追求的人都应不断地超越自我的过程中领略生命的风采和真谛。

作为一名中学生面对新世纪、面对伟大祖国的复兴,我们更应该充满超越自我、战胜自我的决心。但我更认为超越自我应先从改掉自身不良习惯做起,而不能好高务远停留在喊口号,在学习、日常行为上,每天进步一点点,就是超越自我一大步;从这一点我想到伟大祖国的复兴,如果每个人先从爱护环境每天进步一点点,那不是每个人都在超越自我的过程中迈出了一大步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何值不能早日实现呢?愿我能每天超越自我;每个人都能超越自我;愿我们的国家每日一新,每日一强!

超越自我作文篇3

——记《动感特区》节目海选

这天,小记者班的老师通知我们:“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的节目《动感地带》到我们这儿选拔,愿意参加的同学可以报名参加海选。”我之前看过这个节目,要坐过山车、疯狂米老鼠等很多很刺激的项目,需要极大的勇气。我心里矛盾极了,既想报名参加,又不敢去坐飞轮、跳蹦极……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我想,如果我能有勇气报名参加,就是超越自我的一次机会。于是我咬了咬牙,决定报名参加海选。

在海选室外面,其它来参加海选的小记者都是一副自信的表情,我却紧张极了,身上直冒冷汗,进了考室,我的脚直发软,心里像揣了好几只小兔子一样——七上八下的,还好,老师先让我做了一个自我介绍,我参加过很多活动,作过很多次自我介绍,这对我来说简直就是小菜一碟:“我叫何忻?,……”简短的介绍结束,主考老师说我介绍的不错,于是,我渐渐放松下来,发现海选好像并不是很可怕嘛!

我接下来开始了才艺表演,唱了一首《哦,十分钟》,还加上了一点自己编的动作,唱完以后两个老师竟然拍手说我唱得好,真没想到,这让我有点儿受宠若惊。第三个环节有点儿难了,要我即兴主持一个晚会或是班队课等等,为了让我找到那种感觉,还给我发了一个话筒,我可从来没有即兴主持过这种晚会啊,心里的小兔子又“咚咚”地跳了起来,我尽量使自己冷静下来:恩,就主持了一个关于中秋月圆的班队活动课。我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绪,开始了主持,可是我因为有点紧张说错了一些词语,比如:把节日说成了季节。不过总的感觉还算好,老师也肯定了我的主持效果。

超越自我作文篇4

开幕式,走过主席台的班级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有的班级举牌子,有的班级举毽子,还有有的班级敬礼呢。口号就更不用说了!我们的班级的口号是:顽强拼搏,超越自我。

我的项目是背越式跳高和跳远,对于这两个项目,我是一点儿信心也没有。一是很少练习,二是我不会,三是我跳远拿到过第四名,唯一的一次。而且这两个项目又是同时进行的。

我和唐悦莹在看四年级的同学跳远,她们跳好了,就轮到我上了。心里正打鼓呢!周淼急匆匆地跑过来,喘着粗气对我说:“快快,杨珂沁,轮到你跳高了。再迟就要取消资格了。

我有点慌了,怀里仿佛揣着一只兔子,飞快地跑到那里,还好,刚刚开始。

起跳是80厘米,我前两次跳因为背没有朝下而被打了叉,还有一次,否则我将没有成绩而第一个被淘汰。第三次,我吸取了教训,背朝下,过了。下面几次,我不是因为把竿子碰倒就是犯规,几乎每增加5厘米,属于我的三次机会,我都用了。

就在95厘米这个门槛上,我被绊住了,跳不过去了,三次机会也都用完了,我都没有成功。我失望了。

我担心跳远比赛开始了,就回到那里。忽然,周淼又跑过来高兴地对我说:“杨珂沁,你跳高还有一次机会,93厘米。”“天哪,93厘米,不就比95厘米少了2厘米吗?我跳得过去吗”,想着想着,我来到指定的地方。这一次我终于一次就完成了。我成功了。

超越自我作文篇5

办学理念特别是核心理念对学校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流的办学理念是一流中学办学成功的关键。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兴义八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念体系(如下图所示),其中核心理念是“以德为本,务本求真,自强不息;文化兴校,超越自我,追求卓越”,前三句是核心价值,而后三句是目的目标。

八中的理念体系像太阳系一样,以核心理念为太阳,以众多理念为行星。我们希望八中的生命力像太阳系一样持久、稳固,希望太阳和星星照亮我们的心灯,指引我们永远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一、以德为本

在办学中,兴义八中也曾被许多事所困扰。游泳池和学生浴室的运作成本很高,如果像其他一些中学那样收费,寒门子弟就只能被拒之于外,“以德为本”的理念让我们坚持免费为学生提供服务。类似的例子在八中还有很多。

“以德为本”既是八中两句校训中的第一句,又是八中六条核心理念中的第一条。以德为本是以人为本的更高境界,在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史上,“德”历来都处在首要位置。孔子身上最有特色、最具榜样力量的是什么?笔者以为是“德”。“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论语》《中庸》《大学》《孟子》《道德经》等,无不宣扬“德”。

道德是以善恶评价方式来评价和调节人的思想行为的行为规范,也是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社会价值形态。古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首位,修身之本是在修德。有德之人会做人,尤德之人无所不为。有德无才办小事,有才无德办坏事,德才兼备办大事。小胜靠智,大胜靠德。但丁曾说:“道德常常能弥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弥补不了道德的空白。”崇高的道德常常催生杰出的才华。古今中外,因理想远大,道德崇高而勤学苦练,在才智上超越自我,走向卓越的人,不胜枚举。

确立“以德为本”的办学理念,要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把立德树人作为八中办学的根本任务。构建以做人为核心的“3·5·1”素质教育体系,要求我们八中人,坚持人品第一,学问第二,德育为先,见贤思齐,办学以立德为本,修身以诚信为本,治校以人为本。确立“以德为本”的办学理念,要把教师自觉修炼职业道德放在首位。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书育人爱在先,修身养性德为本。以爱生为师德之魂,让学生亲其师、敬其行、听其言、信其道。

确立“以德为本”,要不断优化道德品质。要从传承优良道德传统开始,孝敬父母、尊师敬长、立志勤学、律己宽人、以诚待人、以信立人。八中人积极参与道德建设,不断提高道德境界,坚持内省、慎独、自修、自律、自尊、自爱,坚持以德为本,德智并重,行胜于言,知行统一。

二、务本求真

务本,就是致力于做根本的事务。例如新课改,它的根本就是“促进人的良好发展”。根本建立了,主干也就把握了,方向也就对了,成效自然会明显。《论语·学而》上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在教育上,就是务求教育的本质,就是务求育人之本。做人以德为本,做事以人为本,育人以生为本。根本性的价值确立了,根本性的工作做好了,八中可持续发展的正道也就随之而产生了。

教师的务本就是做好本职业务,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教书育人,学高身正,言传身教,务学生发展之本;学生的务本就是修炼“3·5·1”综合素质。有爱心、会做人、会学习、会生活、会管理、会创新、有创见、有特长,成为有用之才。

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求真,就是讲求实际,追求真理、真诚、真情、真心等,唯真、唯本、唯正、唯实,使受教育者认知生命的价值,培养生活的信仰,实现人的健全发展。

“求真”是兴义八中人的行为准则,“求真”就是“求是”,要求在办学中实事求是,不断探究、认识教育本真,把握学校发展的客观规律。务求“从优质走向卓越”之实,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讲实际、办实事、务实效,把务本求真落实到办学的各项工作中。

求真,是要以求真育人为兴义八中文化的本质。在求真中育人,在育人中求真。教师除了要有真知灼见外,还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用个人的睿智和人格魅力引领学生,摒弃物欲、功利、虚假、浮躁,做一个在本职工作上建功立业的八中人。

三、自强不息

兴义八中从1996年创建到2001年,曾有过诸多非议,经历过“一年不如一年”、“人心思走”、“招生生不满班”等困境。一流的设备一流的师资为何生存艰难?主要问题出在自己身上。

2001年笔者主持八中工作后,着力分析了全国知名品牌中学保持强大的特点,着力思考带领八中走出困境、走向生机的问题,把思维逐渐聚焦到“自强不息”和八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上,笔者清醒地认识到,靠外援只能撑一时,靠自强不息才有生命力:靠包装只能光彩一时,靠自强不息才能持续发展。借中央美院教授、著名书画家罗炳芳到八中的机会。笔者特意请其书写“自强不息”四个字,装裱置于办公室,每天抬头可见。如今,“自强不息”已成为八中人奋发图强的共识。八中的发展史证明,不管风吹浪打,有了自强不息就能有生命力。自强不息让八中由小到大、由新到强,自强不息让八中“天翻地覆慨而慷”。

“自强不息”最早是作为一种根本的人生态度提出来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易经》的开篇精句,包含着无限天机与宇宙法则。“自强不息”作为八中的办学理念,是我们对八中人的一种要求。一种强烈的人生目标意识,一种能够放弃或降低外在依靠的自立,一种能够“不待扬鞭自奋蹄,不待催促自奋进”而迸发出来的原动力。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都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只有自强不息,才能最终走向成功。

老子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自强不息”作为八中人的人生追求,首先是自尊自重。只有懂得自尊自重的人,才能先正其身、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才能以自己的道德人格去影响他人、造福社会。其次是立志自强。有志者,事竟成。八中人要志于学、志于强、志于成,要立志自强,奏响人生最强音。第三是自立自强。历史上名人、伟人大多依靠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克服万难走向成功,经历了无数“自立”精神考验而走向自强。第四是自信自胜。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的能力,坚持就是希望。“自信”能产生一种强大的力量,让自己在各种压力、挫折、困难面前,保持信心、增加勇气、走向成功。自胜,就是战胜自己的弱点,战胜自己的过去,激励自己不断前进。

四、文化兴校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软实力,学校品牌的差异也在于学校文化的差异,学校真正长久兴旺的支撑力是文化。优质中学的发展路上,真正有生命力的不是靠招生优惠举措,也不是靠一两年的高考成绩,更不是靠一时的包装推销,而主要靠的是文化的软实力和巧实力。成绩是一时的,文化是持久的。

优质中学的持续发展,是靠人来实现的,而人的力量和创造性来源于文化。文化兴校是在八中质量强校、人文立校、科研兴校基础上的拓展和提升。学校管理、学校建设、办学思想、发展战略等,在本质上都属于文化的范畴,都具有文化的形态、性质和功能,所以,文化兴校的提出,也就自然地涵盖了“科研兴校”、“人文立校”等理念。

学校文化,不仅是形成和主宰师生员工的精神境界和价值观的基石,也是驱动学校持续发展的动力系统。学校文化,既是优质品牌中学的身份证,又是优质品牌中学超越自我的内驱力。文化在驱动学校内涵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文化的自身就是学校的主要组成部分。师生为本,文化为魂,以文化兴校才具有生命力。

学校在“文化兴校”过程中经常会受到来自负面文化的干扰。教师都有知识,未必都有文化。改变教师要从构建教师文化人手,教师文化要从教师的价值追求人手。有知识缺文化的教师越多,眼睛盯着金钱的人越多,不和谐的成分越大;有文化的教师越多,有正确价值观的人越多,眼睛盯着事业的人越多,学校的生命力越强。要实现文化兴校,就要培植文化土壤,营造文化气氛,让“文化兴校”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检验八中教师文明的标志是,校内的各种矛盾、争论等都能在“文明对话”的状态下解决。

有生命力的学校文化的形成是个漫长的过程,以文化而兴校,必须靠训练有素的思想、训练有素的人、训练有素的行动。要靠坚守文化根本、坚信核心理念方能形成,必须长期一贯坚持不懈,紧密围绕核心理念行动。学校的办学策略、办学目标、工作方法、激励措施等都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学校的校长可以换,但办学的文化根本不能变。

五、超越自我

八中校训的第二句是“学有创见”。如何能培养出学有创见的学生,是我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大任务。学有创见的学生必须是能够在人生旅途中不断超越自我的人。优质学校、优秀教师要走出夜郎自大、得意忘形的误区,首先要修炼的功课是超越自我。

2001年,八中正处于步履艰难和招生困境中的。为招揽学生,笔者夸下海口,在《黔西南日报》登招生广告,以“2003年兴义八中将基本实现毕业率约等于本科率”为通栏标题。学校全体教职工咬着牙去努力,硬着头皮去奋斗,想方设法把大话变成全体教职工共同追求的愿景。2003年高考,八中二本以上上线率达到96%,率先在贵州“基本实现毕业率约等于本科率”。笔者深知,只抓升学率,早晚会进入死胡同,学生的发展应是全面的、全方位的。学校为此出台了整体改革方案,先后推出文化工程方案,着力推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思路决定出路,2005年贵州省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中,八中成绩位居全省第一。八中的查方梅同学、王茂竹同学先后获得贵州省2008年和2013年文科高考第一名,而2013年高考八中一本上线率达90%,二本上线率达99.7%。

学校发展达到了一定高度后,下一步的路该怎么走?笔者想到了一个关键词:超越。这种超越不只是升学率的超越,更重要的是文化的超越、品牌的超越。在超越的过程中,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超越别人不是真正的超越,要不断超越自我才是真正的超越,要八中超越八中才是真正的自我超越。超越自我、超越梦想、超越极限、超越巅峰……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只要保持胜不骄、败不馁的心态,不断激励自我,就有了超越自我的希望。老子说:“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坚持超越自我的信念,即使在挫折中,也能越挫越勇,不断成长。要想真正的超越自我,必须能够直面自己的错误,战胜自己的过去,战胜自己的弱点,战胜外部困难。只有不断超越自我,才会不断释放更大的能量:只有不断超越自我,才会自然而然地超越他人。

诚然,超越自我胜于超越他人,但千万不能忽视“三人行,必有我师”,要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别人的优点、长处,认真领会、实践值得自己学习的东西,才能扬长避短,有所突破,走向超越。

六、追求卓越

优质中学的持续发展之路,需要系统思考持续发展远景,才能寻找到一条越走越宽的发展新路,最富挑战性的新路应该是追求卓越。

追求卓越要差异化竞争,超越式发展,凸显办学特色。追求卓越要研究新形势下的办学思想、办学特色和自我超越的目标行动。八中要实现“从优质走向卓越”的升华,必须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思想,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教育理论体系,其核心集中在“为什么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上,构建具有创新和超前意识的办学理念、方案。

追求卓越是八中的发展目标,但卓越不是一种固定的表现形式。优质教育容易实现,卓越目标永无止境。卓越根植于优质教育,卓越是优质教育的动态发展的高期望值,是优质教育的高境界。

追求卓越,需要构建教育人才高地,需要卓越的教师群体才能培养出卓越的学生。要筑巢引凤,吸引名师;要构建平台,塑造名师。在走向卓越的进程中,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但只要锲而不舍、与时俱进、训练有素,就一定会走向卓越。

从“优质走向卓越”是八中人的远景目标,是八中发展目标的自我超越,而这种目标自我超越的活力来源是“人”。所以,优质学校的超越发展必须是以人为起点,树立人的自我超越观,构建学习型组织,进行自我超越的修炼,培育训练有素的人,培植训练有素的思想,积蓄自我超越的力量,最终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一步又一步的自我超越。

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创新是追求卓越的生命,创新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创新才能为学校开辟新路,创新才能走向卓越之路。走向卓越的永恒主题是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走向卓越。国家迫切需要创新人才,教育必须创新。创新教育是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学生,是创新教育的追求和突破点,是从优质走向卓越的着力点。自主创新,不断创新,才能不断超前。

追求卓越应形成独树一帜的办学特色。这种办学特色应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秉承“文化兴校、特色发展”观念,追求学校发展目标的自我超越。从优质走向卓越的亮点是办学特色。办学特色要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新”为指导思想,开展整体教育改革的系统工程,从转变教育观念人手,逐渐提炼、升华,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教育管理求特色,办学模式求特色,课堂教学求特色,校园文化创特色,努力吸收国内外一切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经验。同时,办学特色要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学校的前进不断丰富内涵。

有了追求卓越的办学目标只是前提,重要的是行动,是坚持,是执行力。八中的目标行动主要是以文化工程推动学校发展的行动,以“3·5·1”工程推动素质教育的行动,以“名师工程”推动教师人才高地的行动,以整体高素养教育推动的未来人才培养行动,以自主式学习、自主式管理推进学生自主发展的行动,以德为本的德育行动,以师为本的学习型组织建设行动,以管理护航的组织文化行动等等。当我们的目标行动变为执行力高的行动和训练有素的行动之后,就能实现不断自我超越,就能从优质走向卓越。

超越自我作文篇6

——评《查拉斯图拉如是说》

尼采在西方文化史中是一位承前启后的人物。他通过宣告上帝之死而摧毁了传统的精神哲学,建立起一种现世的和个体本位的生存实践哲学,并因此成为现代西方文化的奠基人之一。现代西方文化的主流思潮大都可以在尼采那里找到渊源。超人学说作为尼采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西方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查拉斯图拉如是说》作为尼采的传世之作则是这种影响的具体发源地。他在这部著作中以诗的语言创造出了超人这个理想存在,指出人类作生存的目标就是向此理想存生自我超越,而与这种超越运动相应,人类需要全新的社会关系和全新的道德,并且赋予婚姻、死亡和个体的自我超越经全新的生存论—本体论意义。我在本文将从生存的超越性这一基本事实出发,根据《查拉斯图拉如是说》这部著作评价尼采的超人学说,在生存论—本体论层面上指出这种学说的超越性的欠缺,为建立真正属人的超越理想做准备性工作。

尼采的超人学说的超越首先在于使人类的超越理想从天上回到大地,因而恢复了人类超越理想的属人性

尼采提出超人理想的直接目的是否定上帝。他是在宣布上帝之死的同时提出超人理想的。尼采否定上帝的根本原因在于关于上帝的说教颠倒了人类与其超越理想的关系:上帝作为人类的超越理想是人类的作品,是属人的理想存生,但关于上帝的说教却把上帝当作绝对不可超越的超越性,人作为上帝这一理想存在的作者被当作上帝的作品;上帝作为人类的超越理想本是人类超越性的标志,却被关于上帝的说教当作人类失败和无能的表征。尼采认为这种颠倒了人类与其超越理想关系的说教必然压抑人的超越性:“上帝是一个信仰:这信仰使直者曲,使立者倒。” 这种颠倒使人类的超越理想脱离人类,因而似乎存在一个绝对完善的彼岸世界,它将人作为肉体筑居于其中的大地规定为无价值的。尼采认为事实上一切都属于肉体和大地——实践者和实践者筑居于其中的世界。查拉斯图拉之觉醒首先在于领受到了人类与其超越理想的原初关系:“从前,查拉斯图拉如同遁世者一样,把他的幻想掷到人类之外去。那时候他觉得世界是一个受苦受难的上帝的作品。”;“唉,兄弟们,我创造的这个上帝,如其他神们一样,是人类的作品与人造的疯狂。” 因此,上帝和彼岸世界都是人类的作品和人类的错误。人作为肉体由于对自己和大地失望而虚构一个彼岸世界并幻想筑居于其中,但它不过是属于肉体和大地的幻想。

既然一切都属于肉体和大地,那么,就应该恢复人类超越理想的属人性,创造出属于肉体和大地的理想存在,经使人类现实地向之自我超越。尼采将这种属于肉体和大地的超越理想命名为超人:“超人是大地之意义。让你们的意志说:超人必是大地之意义罢!” ;“我将把生存的意义教给人们:那便是超人,从人类的暗云里射出的闪电。” 他认为创造出这种属人的超越理想对于人类是至关重要的:“人类给自己决定目的地时候到了。人类栽种最高希望之芽的时候到了。”

人类的任何超越理想都将人类的实存规定为欠缺。上帝当然是这样:人类相对于全知、全能、全善的上帝来说是不完美的——原罪本质上人类面对上帝立场时的不完善罪。但是上帝作为人类的超越理想遮蔽着人的本质:人类的超越理想乃是人类按之创造自己的蓝图,因而应当是生存实践的目标,然而上帝不是这样的超越理想——人不能按着上帝的形象塑造自己,只能作为上帝不完善的创造物意识到自己的原罪,通过对上帝的虔信来拯救自己。尼采的超人理想虽然也将人类规定为欠缺,便超人作为大地的意义乃是人类按之塑造自己的目标,人类可以通过自我超越创造出超人,因此,面对超人立场是比面对上帝立场更原初的立场方式。人类实践的目标就是实化这个超越理想:“我的兄弟,这走在你前面的幻影,美丽于你;你为什么不把骨与肉给它呢?” ;“让将来和最远之物成为你今日的动机吧:你应当爱你的朋友身上的超人,作为你存在的理由。”

对于尼采来说,爱超人与有人类是一回事,因为超人是人类进化的超越目标。爱人类就意味爱超人,亦即热爱人类的自我否定:这种自我否定是对生命神圣的肯定。而且,人类因为作为一个类有了自己的超越理想而更现实地成为一个类。尼采认为诸神和上帝是民族的目的:“直到为它们只属于某些特定的民族,而超人则是全人类的目的。他称之为第一千零一个目的:“直到如今,我们有一千个目的,因为有一千个民族。但是套在一千颈项上的链索与一个独一无二的目的还没有;人类还没有目的呢?/但是,告诉我,兄弟们:如果人类没有目的,那也就没有——人类吧?——” 因此,尼采提出超人这个属于人类的超越理想是为了使人更加现实地成为一个类,并作为一个类自我超越,实现大地的意义。

尼采的超人学说之超越性其次在于超越了统治与服从的二分法,指出了与超人理想一致的新型社会关系——创造者与创造者的联合

上帝本质上是圣化了的精神。这种圣化的原因既在于没有意识到精神是身体的自设计功能,更在于阶级社会精神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由于从事精神生产的人是总体社会实践过程的设计者,因而统治着总体社会实践过程,而那些直接从事物质操作的人们不过是实现他人设计的工具,所以,精神生产便以总体社会实践过程表现为本原性的,似乎具有不依赖于物质运动的精神存在——非被创造但又创造一切的上帝形象就这样诞生了。上帝是宇宙的总设计师,理所当在规范着人的生存。所以,关于上帝的说教是建立统治与服从的二分法之上的。由于常人不能透彻地领受上帝的旨意,因而对上帝的信仰便现实化为对上帝使者的信仰。这样关于上帝的说教便支撑着阶级社会的基本结构——统治与服从的二分法。尼采创立超人学说的目的就在于用超人这一属于现实世界的超越理想代替上帝,摧毁关于上帝的说教所支撑的统治与服从的二分法,创造新型的社会关系,使具有独立设计自己生存道路能力的个体诞生。尼采所塑造的查拉斯图拉的形象不再是导师的形象,他不需要进行统治,因而也拒绝被他人所服从,信徒在那里是没有价值的:

“你们说,你们信仰查拉斯图拉,但是对于查拉斯图拉又有什么关系!你们是我的信徒,但是这对于一切信徒又有什么关系!

你们还不曾找到自己:你们先找到了我。一切的信徒都如此,所以一切的信徒都不值什么。

现在我命令你们:忘找了我而找寻你们自己;我等到你们背叛了我的时候,我再回到你们这里来。

真的,兄弟们,那时候我另眼寻找我的失去者,我会用另一种爱来爱你们。” 这另一种爱便是创造者对创造者的爱。对查拉斯图拉说,脱离肉体的精神是不存在的,精神不过是肉体的自设计功能——活动,因此,更切近人的原初本质的生存方式应当是超越统治与服从二分法之上的:具有自己意志之手的身体—个体是自己的导师,而身体—个体之间的原初关系是他们所作为创造者的联合。尼采借查拉斯图拉之口明确宣告了这一点:“创造者所寻找的是同伴们,而不是死尸,也不是羊群或信徒。创造者所寻找的是共同创造者。他们把新的价值写在新的表上。” 创造者与创造者的联合建立在创造者本体论意义上的孤独——独一无二——的基础上。这种新型的联合方式是对阶级社会统治与服从二分法的超越。它是面对超人立场的立场方式,而超人作为人类目的之诞生与个体的诞生是一致的。个体的普遍诞生形成着新的族类,而这乃是真正的神性:“需要一种新的高贵,许多高贵的人们,许多种高贵的人们还缺乏呢!或者如我从前在比喻中所说的:那正是神性,有着诸神而没有上帝。” 因此,个体作为面对超人立场的创造者乃是没有什么预先限制其超越性的超越者。面对超人立场这一原初立场方式,需要的正是这种超越者与超越者的联合。

面对超人立场这一原初立场方式使个体将自己作为超越者确定下来。以超人为目标的实践必然使个体相互超越,所以,个体作为创造者的共同创造关系创造着他们之间的距离。尼采因此认为人类是不平等的:“我不愿意被杂在平等之说教者一起而被视为他们之一。因为正义告诉我:‘人类是不平等的’。同时他们也不应平等!如果我不这样说,我的对于超人的爱何在呢!/他们应走在千百条桥上,忙着向未来去;他们争斗着而愈不平等些:我的大爱要我如是说。” 这里所说的不平等乃是面对超人这一超越目标的不平等,因而是生存论一本体论意义的不平等即个体所达到的生命高度不同,而非法权意义上的不平等。创造者的共同创造关系本身就意味着自我超越的大竞赛。这种大竞赛使个体相互超越着走向超人。新型的联合意味着联合中的冲突。这种冲突乃是超越者与被超越者的冲突,而由于被超越者在冲突中成为超越者的阶梯,所以,这种冲突乃是登梯者与阶梯的冲突:“生命想用的大柱和阶梯把自己建筑在高处,它渴望辽远的地平线和幸福的美,——所以它需要高度!/因为它需要高度,所以它需要阶梯,需要阶梯与登梯者之冲突!生命要升高,而升高时,它要超越自己”。 由于个体向超人这一超越目标的超越运动是无止境的,所以,任可人都注定要被超越而成为阶梯。尼采嘱告人们:“别怨恨那登在你们之上而达到了自己的高度人。” 创造者这种联合中的冲突使人类个体在相互超越中走向超人,达到新的高度,在使万物更加完满的同时使自己更加完满,最终形成更美好和强壮的族类。

三、尼采超人学说之超越性还在于赋予婚姻、死亡和个体的自我超越以生存论——本体论意义,指出个体实现超越理想的具体道路

超人理想需要个体建立新型的联合方式,而这又是与个体日常的生存实践一致的。尼采在社会结构和个体实践两个向度上探讨了人类的自我超越运动。他对后者的探讨奠基于一个原初命题:人是自我设计着的身体。由于超人诞生于不断上升着人类,而人是肉体存生,所以,超人作为肉体存在诞生于作为肉体存在的人。人作为自我设计着的身体生产着以身体为中心的世界,因而人类的一切生产活动都回到这个生产着身体。人作为身体生产作为身体的人是一切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简言之,人的自我生产活动是一切生产的中心和目的,当然也是实现超人理想的关键。尼采正是在这个层面上探索个体实践与超人诞生的直接关系,首先赋予结婚以生存论—本体论意义:“我所谓结婚,是一对人的意志去创造一个高于他俩的人。”;“你应当创造一个高等的身体,一个原始的动作,一个自转的轮,——你应当创造一个创造者。”;“你不仅应当向前绵延你的种族,而且应当向上地。让结婚之园帮助你吧!” 结婚作为创造生命的冲动是生命自我超越的关键环节,因为更完美的生命只能诞生于对下一代人的创造。超越最终体现为代际超越。在当下进行创造活动的个体也许注定无法将自己创造为超人,但可以将自己创造为超人的祖先:“兄弟们,那也许不是你们自己!但你们能把自己变成超人之父亲与祖先:让这个是你们最先的创造吧!” 婚姻之神圣就在于通过创造一个高等的身体而指向超人,因此它应当是生命之胜利和大地意义之实现。由于婚姻担负着如此神圣的生存论—本体论使命,因此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实现婚姻的意义。尼采向人们提出一个严峻得近于残酷的问题:“你年青,你希求着孩子与结婚。但是我问你:你配希求一个孩子吗?/你是不是胜利者,自克者,你的热情之统治者和你的道德之主人呢?我如是问你。” 如果通过结婚诞生的不是高等的身体即新的创造者,那么,结婚就不是生命的胜利,而是生命的失败,因此是与大地意义实现正相反以对活动。尼采希望人们领受到婚姻深刻的生存论一本论意义,但负起对人类的责任,使结婚成为生命的胜利:“我愿你的胜利与你的自由希求着一个孩子。你应当给你的胜利和你的解放建造活的纪念碑。”

面对超人立场这种原初立场方式不仅需要个体领受到婚姻神圣的生存论—本体论意义,而且应当学会死得其时,亦即使自己的生命在枯萎之前胜利地终结,因而使死亡为对于人类目的之积极肯定。诞生与死亡是生命的两个极点,因而对于实现大地意义是关键的。为了使更完美的族类诞生,既要使生育成为人类的自我超越活动,也要赋予死亡以生存论—本体论意义,因而通过个体学会死得其时而肯定向上绵延着的族类整体:“完成者胜利地死去,一些希望者信誓者围绕着他。” ;“我什么时候要它来呢?——凡是有目的有继承者的人,要在利于他的目的与继承者的时候才招死来。” ;“让你们的精神与道德在痛楚中放射一线最后微光,象鲜红的落日照耀地球吧:否则你们的死会是一个失败了。” 死得其时是个体对自己生命神圣的否定,对于人类的目的与大地的意义则是一种积级的肯定。这与那些死亡的说教者对生命的否定是两回事。

生和死是生命两个极点。两个极点之间则是个体作为身体的生存实践过程。面对超人立场要求个体使这过程成为指向超人的上升运动。尼采因此赋予个体的自我超越以生存论一本体论意义,认为它是走向超人的实践。自我超越首先要求个体否定自己:“你会成为你自己的异教徒,巫者与卜者疯者,与怀疑者,渎亵者与恶徒。” 查拉斯图拉明确宣布了作为个体的超越意志:“唉,我对于这些高等人和最好的人已经厌倦了;我渴望从他们的‘高处’上升得更高些,直达超人。” 个体的自我超越实现着大地的意义,而大地的意义是人类给予的,诞生于人创造价值的运动,所以,个体必须对价值进行重估:“人类为着生存,给事物以价值。——他们创造了万物之意义,一个人类的意义,所以,他们自称为‘人’,换言之,估价者。”;“价值的变换,那便是创造者的变换。创造者必长破坏。” 重估一切价值的目的是通过创造赋予万物以新的意义和价值。这种创造是对人筑居于其中的世界的创造,它最终回到作为中心的创造者而成为创造者的自我创造过程。对创造者的创造是一切创造的终极目的,为此付出的一切代价都是值得的:“创造——这是痛苦之在拯救与生命之安慰,但是为着创造者之诞生,多量的痛苦与多种的变形是必要的。” 个体的自我超越使个体成为孤独者——独一无二的人。这些超越者因升高和发光而照耀世界,实现着属于大地的道德。属于大地的道德以超人为终极理想,因此,是否利于走向超人是判断道德之价值的终极尺度。尼采认为个体应该珍爱的唯一的道德是超越的道德。超越者因为生命的丰盈而赋予万物以价值,使万物更完满地生成。超越的道德是给予的道德,要求个体向世界贡献自己。这种给予是健全而神圣的自利:因为给予的爱而估价一切价值。与健全而神圣的自利相反的是贫乏的自利,这种自利者围绕着给予者的桌子爬行,总想偷窃。尼采认为这种珍爱唯一道德的人、自我超越者,才配需求一个孩子,才能死得其时,才能把自己创造为超人的父亲与祖先。尼采借查拉斯图拉之口寄予自我超越着的个体以无限的希望:“你们这些今日的隐士,你们这些隔绝地住着的隐士啊,有一天,你们会成为一个族类:你们精选了自己,将来会有一个族类出自你们:从这个族类里再诞生超人出来” 。

尼采通过赋予婚姻、死亡和个体的自我超越以生存论—本体论意义而指出了走向超人的具体道路。人类的超越理想不再是人只能崇拜的对象,而是人通过生存实践向之进化的具体目标。所以,尼采在指出走向超人的道路时进一步恢复人类超越理想的属人性。

四、尼采超人学说的主要欠缺于未能领受到超人是永恒的理想和没有正面肯定人梯的价值

尼采的超人学说在超越了先前的超越理想的同时存在着严重的欠缺。这欠缺首先在于没有领受到超人是永恒的理想,而将超人当作有朝一日会诞生的实在,此实在因超越人类而成为更高级有存在者。我们曾将人定义为设计存在的存在者,并且,人作为设计存在的存在者所设计的归要结底是他的生存,因此,人总会设计出超越他的当下实在的理想存在;当此理想超越人作为类的实存时,它便会被认作超人类的。诸神、上帝、超人都是这样的理想存在。超人学说高于神话和宗教之处在于领受到了超人是大地的意义即人生存实践的目标,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恢复了人类超越理想的属人性。但是尼采没有领受到:(一)就人是设计存在的存在者这一本质性的立场方式来说,人是不可超越的,因为设计存在的存在者是最高级位的存在。超人不过是人作为本质上可超越的存在者的超越理想,仅仅存在于人的精神世界中,即使人超越自身而变得更加完满,但就他是设计存在者的这一点来说,他仍然是人。(二)超人作为人的超越理想是不能实化的,因为无论人怎样现实地超越自身,他都是设计存在的存在者,而且会在完成这种超越的同进设计出新的超越理想,换言之,设计出超越理想作为自己的实践目标是人生存的本质结构,人与他的不断诞生的超越理想之间具有永恒的距离。(三)因为超人等将人规定为永恒欠缺的超越理想属于人的生存结构,所以,人归根结底是被自己规定为欠缺的,而他作为自我规定为欠缺的自足性宇宙是永恒的目的性存在。尼采没有领受到这些,错误地将超人当作人生存的终极目的,人反倒成为超人诞生的桥梁即手段:“人类是一根系在兽与超人间的软索——一根悬在深谷上的软索。”;“人类之伟大处,正在于它是一座桥而不是目的,人类之可爱处,正在于它是一个过程与一个没落。” 这在理论上是个严重错误,而在实践中会造成巨大的生存悲剧:(一)既然超人是必然诞生的实在者,那么,人作为目的性存在的地位就被取消了,这样,超人学说就与关于上帝的说教在否定人这一点上殊途同归了。尼采作为基督教的死敌仍没有超越基督教设定某种高于人的存在这一传统。(二)既然人类是注定要被超越的,超人将从精选的族类中诞生,那么,非精选的族类即没落者必然只能崇拜和服从精选的族类,统治和服从的二分法必然在不同的族类之间重新建立起来,因此尼采又恢复了他试图打碎的社会秩序。

超越自我作文篇7

关键词:教育适应;教育超越;教育基本理论;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3)03-0088-05

收稿日期:2013-01-23

基金项目:2010年甘肃省高校硕士研究生导师项目“学习自由与学习通达自由研究”(1001B-05);西北师范大学“知识与科技创新工程”项目“教育学科体系建设与发展研究”(NWNU-KJCXGC-SK0302-17)。

作者简介:李虎林(1974- ),男,甘肃天水人,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学者对教育的适应与超越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本文拟对现有成果做一梳理、反思和前瞻,以期促进该领域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一、教育适应与超越研究的背景与基本过程

(一)教育适应与超越研究的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改革开放走向深入,社会生活急剧变迁,从而对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与挑战。教育体系如何在社会发展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成为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关注的重点问题。“从西方现代化已经走过的路来看,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物质财富大量涌现,带来的却是人的主体性的丧失”[1]。西方现代化过程中所暴露的种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也适用于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滚滚而来,一些人滋生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的个人主义思想和腐朽的生活方式”[2]。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一些学者开始思考如何超越西方现代化的历史,如何通过教育避免、克服、超越现代化弊端等问题。而且,世界范围内占据支配地位的单纯适应性教育不是着眼于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塑造,而是从“粗陋的实际需要”出发,使教育变为纯粹的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3]。这些适应性教育的弊端也是促使我国学者对教育的适应性加以反思,对教育的超越性予以关注和研究的重要原因。

(二)教育适应与超越研究的基本过程

我国对教育超越性的明确探讨始于鲁洁教授,在这之前,人们主要是以教育的适应性来理解教育与社会和人之间的关系的,如1992年,吴光普教授在《论教育的适应性》一文中认为教育的适应性是教育的生命和发展的动力,提出以“教育的适应性”作指导,深化教育改革[4]。

1994年,鲁洁教授在《道德教育:一种超越》一文中基于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物质主义危机,提出并阐释了道德教育的超越本质,并指出“教育是指向未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任何部分都具有超越现实的本性”[5]。1996年,鲁洁教授发表了《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在充分肯定教育超越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的教育学在教育哲学观上应实现“从适应论到超越论的根本转变”[1]。

鲁洁教授的“超越论”提出后,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既有与之商榷者,也有共鸣者,由此引发了关于教育适应与超越问题的论争。《教育研究》在1996年刊发了鲁洁教授的论文后,于1997年和1998年相继刊发了与此主题相关的两篇争议性论文。《教育研究与实验》还专门设立了“教育之适应与超越”问题的专栏,同时这一问题也开始成为了一些博士、硕士论文的研究题材。

二、教育适应与超越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教育适应与超越的含义

关于教育适应的含义,国内研究者主要有以下几种认识。第一,“教育的适应性,是指教育必须依据并符合社会的和教育对象的客观实际和发展规律,不断完善自身并向前发展”[4]。第二,“适应”具有四层含义:“维持性适应”,即作为对存在的“再生”、“复制”的适应;“动态性适应”,即作为满足新的需要,对“变化”的适应;“改造性适应”或“调适”,即作为对自己和环境调整、修正的“适应”;“前瞻性适应”,即作为对“未来变迁的适应”[6]。第三,“教育对社会的适应”乃是指教育对社会现状的适应[7]。第四,“教育适应社会的需要”是说,教育要围绕社会的需要来改变自己[8]。第五,“大致可以讲,如果是教育主动地或者在外部压力下改变调整自己,以达到与外部社会环境相一致,而不丝毫触动后者,就是教育对社会的适应”[9]。

关于教育超越的含义,国内研究者的理解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第一,“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它的超越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出能改造现存世界的人,也即是具有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能超越现实世界、现实社会的人[1]。第二,“教育的超越,简而言之,就是教育对当下的、具体的现实需要的超出”[2]。第三,“教育对社会的超越”是指教育对社会现状的超越[7]。第四,“如果教育成为改造外部社会条件的力量,就是教育对社会现实的超越”[9]。第五,从哲学层面来看,教育的超越包括四个方面:寻找教育的精神寓所;期待教育的理想世界;回归教育的永恒理性;透视教育的可能生活。由于超越是对世俗与功利的反抗,是离开现实的能力,因而超越的最高本质是自由[10]。第六,“教育的超越性就是教育超出既有现实规定性(物质或非物质上的限制)以及教育活动和内部诸要素在某方面超出的本质特性”[11]。

(二)教育适应与超越的理论基础

1.哲学基础。实践唯物主义是教育适应与超越研究的主要哲学基础,但人们对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解却有所不同。值得一提的是,有研究者提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看待世界的一条基本思想方法是“包含着肯定的否定,或谓之‘扬弃’”[12]。其精髓在于“运动变化”的观点和“普遍联系”的观点。

2.教育学基础。有研究者提出,在人自身的发展和改造逐渐成为时展主题的背景下,教育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的实践活动,不再是实现其他实践目的的工具与手段[13]。另有研究者认为,人有意识、德性、理性、情感性和创造性,这些构成了人的精神。人是精神的存在,教育就是整个精神的实现[14]。再有研究者指出,教育对社会现状的超越不仅植根于教育实践的目的追求,同时也植根于教育实践的社会效果的长效性、迟效性和多效性的特征[7]。

3.心理学基础。有研究者认为,行为主义心理学是“适应论”的理论基础之一。行为主义把个体看作是一个“各种反应功能的联合体”,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形成我们所期待的反应,于是,教学的过程就成了一个使刺激—反应之间联结加强的过程。适应性教育为培养“工具人”在教学过程中所显示的师生之间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灌输以及外部惩罚的方法实际上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方法的衍用[15]。

4.生态学基础。有论者提出,每一种具特定生态位的生物与其相对应的环境构成居一定层次的系统,且这一系统又受制约于更高层次的系统。不管生物(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多大,它仍要受其系统和更高位系统的内在规律的制约。与此相应,教育系统是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发展必然受制约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子系统的反作用不可能高于其上位系统对它的制约作用,部分的性质由整体的动力学所确定和支配,从而教育的超越不可能不被教育的适应所限[16]。

(三)教育适应与超越的关系

有关教育适应与超越问题的研究,其主要的分歧并不在于对教育适应或教育超越的简单肯定或否定,问题的关键其实在于人们如何看待教育适应与超越的关系。正是对二者关系的不同理解,造成了现有理论之间的分野。截止目前,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形成了下列六种理论观点。

1.“超越”是教育的最高目标,“适应”是超越的一个环节。这一观点即学术界所谓的“超越论”。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尽管教育不排斥适应,但其终极目标或最高目标决不是追求适应,而是追求超越。“适应与超越不是分立、平行的关系,而是教育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两个不同的层次。教育对社会的超越是基于对社会的适应的基础之上的”[7]。

2.“适应”与“超越”是同一发展过程中的两个方面,二者在进化、发展过程中相互递进。由于这一观点对教育的适应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因而也被一些研究者称为“适应论”。教育的发展必须遵循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管我们如何强调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的自主性和主体性、教育对社会文化的选择性和批判性以及它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这也无法改变社会对教育的前途的主宰性”[6]。但是,该观点在充分肯定教育适应性的同时,并没有否定教育的超越性,而是提出,“适应”与“超越”是同一发展过程中的两个方面,二者在进化、发展过程中相互递进。

3.教育的适应与超越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共处在一个矛盾的对立统一之中。这一观点可视为是对“超越论”与“适应论”的折衷。有学者认为,人既是现实存在物,又是价值存在物,是“是”与“应是”的统一。“在当代教育理想的建构中,我们既反对教育发展中所出现的过于工具化、功利化的倾向,也反对无视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现实根基的脱离实际的浪漫主义的教育理想”[17]。

4.教育的适应与超越之间是动态置换、价值互补的关系。有学者认为,教育的适应与超越在根本意义上是不可分的动态的连续体,二者互为起点和归宿。反对把适应看成静止的起点,也反对把超越看成是高于适应价值的形式。“在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发展中,教育之适应和超越虽然起着不同的促进作用,但是其所发挥的价值效能即对社会和人的趋于完善在本质上是等同的”[18]。

5.教育的适应与超越不是规律,而是人们加以认识和选择的结果。“适应”与“引领”是对两种不同教育发展路径选择的结果。适应性教育以社会为中心,认为教育是适应社会的工具。与此对应,引领式教育认为人是社会的中心,通过教育可以实现人的解放并引领社会的目的。“在‘以人文本’的社会中,需要在兼顾‘适应’的同时以‘引领’为主,充分释放教育的积极力量,实现教育的使命”[14]。

6.教育的历史,就是超越与适应相互对抗和平衡的过程。由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中国古代先哲们开创的教育超越传统虽然曾经为近代知识论所中断,但“寻找超越却始终是教育的内在追求,是构成教育的一种内在性的、目的性的价值”[10]。与西方式的主体性自由哲学不同,中国的自由理论意在求取心灵的自由超越。如儒家非常重视君子的人格与理想,君子的超越理想和超越意志不隶属于任何世俗权威。“然而,儒家的超越没有忘记对世俗的适应,他们恪守超越和自由的限度,反对自我过于膨胀,试图避免自由失去理性的控制,强调心灵的超越必须与世俗的实在和谐相处”[10]。

(四)教育适应与超越的实践体现

1.教育适应与超越在教育目的上的体现。有学者认为,“适应性教育也在关注人,但关注的是人的工具性。它的目的是如何将现有的知识灌输给人,使人具有工具的价值,以适应社会”[14]。与此不同,教育的超越体现在教育目的上,就是要培养超越性的人。“超越虽是人的本质属性,但它只是在人的自觉认识、自觉行动中呈现,要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才得以成为人的现实品性……教育的存在,它的使命就在提升人的自觉,把人从自在的生活中引领出来,使人的超越本性得到释放”[3]。教育所要培养的超越性的人,具体来说就是“把超越和创造作为生活取向、能对现存生活进行批判和反思并具有自我超越意识和能力的人”[3]。

2.教育适应与超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体现。有学者将适应性教育的实践方式概括为“确定性知识、灌输式教育、维持性学习、量化考核”[14]。与此不同,超越性教育认为发展是人的自我超越,发展的主动权在于人自身,因此,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一定把受教育者视为发展的主体,把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他们。“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责任是引导、激励和唤醒”[19]。“教学过程是师生不断进行沟通、对话,实现共识、共鸣、共志的过程”[20]。

3.教育适应与超越在学习方面的体现。与适应性教育体现为维持性学习不同,超越性教育体现为超越式学习或创新性学习。超越式学习不是“停留在给定知识和给定结论的水平上,而是通过对课本给定知识量和质的超越,即通过扩展学习对给定知识进行深入探讨,在探讨中学习对给定知识和结论进行改造、发展、批判、创造,从而实现内在的超越,即学习水平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升华”[21]。

三、教育适应与超越研究的反思

教育适应与超越的研究,为我们认识社会转型时期教育与人和社会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相关研究从不同视角对教育适应与超越的含义、相互关系、实践体现等问题进行了较为广泛的分析论述,改变了人们仅以教育的适应性来理解教育与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局限,顺应了时代潮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与此同时,相关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研究者仍需深入探讨。

(一)廓清基本问题

由于不同研究者出发点和研究视角的差异,现有研究对教育适应与教育超越的理解还存在较大分歧。首先,有一些研究者从教育与人和社会的关系两个方面来理解教育适应与超越的含义,而另一些研究者却只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来把握教育适应与超越的含义,再有研究者则从理想与现实、精神与物质、价值与事实等方面理解教育适应与超越的含义。其次,目前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出发对教育适应与超越含义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分歧。如有论者认为教育的适应与超越是指教育对社会现状的适应与超越,另有论者认为教育的适应除了对社会现状的适应或复制外,还包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遵循。显然,人们对教育适应与教育超越这两个概念的不同理解必然使所讨论的问题复杂化,容易造成理论表述和研究主题的模糊不清,影响研究的有效开展。因此,今后的相关研究首先要对教育适应与超越的含义做出更为深入的分析,以保证相关研究能够在同一个层面上对话。

(二)拓宽理论视野

已有教育适应与超越研究的理论基础,在今天看来存在着一定的局限,需要予以发展、更新和扩大。首先,已有研究在理论上的一个重要分歧在于,一些研究者认为相对于教育的适应而言,教育的超越更为根本,而另一些研究者认为,相对于教育的超越而言,教育的适应更为根本。就哲学基础而言,前者的依据是实践的主体性原则,后者的依据是实践的客观性原则,而在如何认识实践的主体性原则与实践的客观性原则方面,实践唯物主义近年来也陷入了研究困境。其次,有研究者在未对社会系统的特点进行深入考察的情况下,将生态系统的特点简单套用到社会系统的做法也是需要反思的。再次,已有研究的理论视野尚不够开阔,研究者往往从某单一学科、单一理论出发来进行研究。在我们看来,教育的适应与超越实际上表达的是“教育与人”以及“教育与社会”之间的不同关系。由于教育与人以及教育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复杂性,任何单一的学科和理论都难以将其分析透彻。因此,对这一问题的研究需要跨越学科和理论边界,综合运用诸如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人类学、历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从而在一种跨学科的视野中展示教育适应与超越研究的全景。

(三)拓展深化相关实践问题的研究

目前,人们对教育适应与超越在教育目的、教育教学过程、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体现进行了研究,但与理论研究相比较,实践问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明显不足,在课程建设、教学设计、教育评价、教育制度、教师教育等诸多教育环节相关理论主张如何体现尚需作进一步的研究。

(四)实现研究方法的多元

现有研究在研究方法方面主要局限于理论演绎和哲学思辩,对其他研究方法的运用极为有限。为了弥补理论研究的不足,今后该领域的研究需要尝试运用质化和量化研究的方法对教育的历史和现实展开经验研究,通过研究方法的更新和多元化为该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鲁洁.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J].教育研究,1996(2):3-6.

[2] 庞学光.论教育之超越[J].教育研究,1998(11):16-18.

[3] 鲁洁.超越性的存在——兼析病态适应的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4):4-11.

[4] 吴光普.论教育的适应性[J].教育研究,1992(12):3-6.

[5] 鲁洁.道德教育:一种超越[J].中国教育学刊,1994(6):2-8.

[6] 杨昌勇.也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对鲁洁教授“超越论”的商榷[J].教育研究,1997(3):27-32.

[7] 陈佑清.从实践唯物主义看教育与社会之间的适应与超越[J].江苏高教,1999(1):15-18.

[8] 李雁冰.教育的最高追求在于超越[J].教育改革,1998(2):10-12.

[9] 马凤岐、聂晓光.教育之适应与超越——兼与鲁洁教授、杨昌勇博士商榷[J]. 郑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26-29.

[10] 薛晓阳.教育的超越本质及其自由教育的理想[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96-101.

[11] 王守纪.论教育的超越性[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5.

[12] 项贤明.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的辨证关系[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7(3):34-35.

[13] 鲁洁.教育的一种社会哲学思考[A].超越与创新[C].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23-344.

[14] 李忠.“适应”还是“引领”:教育发展路径的不同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0):3-7.

[15] 冯建军.从实践的观点看教育的超越性[J].江西教育科研,1999(4):11-13.

[16] 马歆静.教育之适应与超越:一种生态学分析[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2(3):57-62.

[17] 尹艳秋.论教育理想生成的基础:适应与超越[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95-98.

[18] 黎君.教育之适应与超越的哲学界说[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2):23-27.

[19] 冯建军.人的超越性及其教育意蕴[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1):17-22.

超越自我作文篇8

关键词:竞技体育;超越型自我实现需求;内因;高峰体验;健康型自我实现需求

中图分类号:G804.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4-0510-03

1马斯洛“Z"理论

每当人们论及马斯洛的动机论时,很容易想到其早年提出的需求五阶层论,即:马斯洛将人的需求依次划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却往往忽略其晚年提出的Z理论。而该Z理论对于当今诸多社会现象仍颇具解释力,譬如对于体育领域中竞技运动员所追求的更高,更快,更强等自我超越行为,甚至对竞技体育运动员群体退役后的某些生存不适现象等均可做出释然性注脚。

不妨先来考察一下何谓Z理论。Z理论是马斯洛晚年提出的对其早期五层需求理论的一个延伸。在介绍“Z理论"前,有必要了解一下“X理论”和“Y理论”。

“X理论”是一种曾流行于美国企业界的专制管理办法。该理论把人看成是被利用物,是无个体性的存在,因而是可以互换的,该理论还认为人是本能地厌恶工作,故须对他们采取逼迫、控制、指导、甚至惩罚等专制的管理方法才能促使他们完成工作任务。

而“Y理论”则是在抨击“X理论”并于马斯洛早期的需求五层次论基础上提出的,该理论所蕴含的对人的认识与“X理论”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Y理论已不再将人看作物,而是将人看作积极生命体,从懵懂孩提时代到共同利益及共同需要满足的合作者进而到真正的自我、自我实现的各个阶段均为积极能动者,其人性的发展程度涵盖了从发育不全到丰满人格等各个水准,并强调了人的健康型自我发展需要的必要性。

在“Y理论”的健康型发展需要的基础上马斯洛提出了“Z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健康型发展的需要满足前提下,人会进一步有超越型自我实现的需要,即对现状不满后的进一步行为指向。马斯洛对超越下的定义为 “超越是作为目的而不是作为手段发挥着作用并和自己、有重要关系的他人、一般人、大自然,以及宇宙发生关系"。也即:若健康型自我实现的需要还属于个人需要范畴的话,那么超越型自我实现的需要则更多地承担了众人所望,为集体利益而进行的一种对未来可能性的探索。如此将超越性需要纳入需要阶层系统后,马斯洛便将其需要层次论丰富为如下: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健康型自我实现的需要――超越型自我实现的需要。

不难看出马斯洛对原先的五层次需求的最后一层“自我实现型需求”进一步作了细分并依次为:“健康型自我实现-超越型自我实现”。“Z理论”的提出,标志着马斯洛动机论的彻底形成。在过去,人们论及马斯洛的动机论时,往往只涉及其早期的需要五阶层论,这显然忽略了马斯洛思想的发展,因而也就未能把握该理论的全貌。

2马斯洛“超越型自我实现需求”理论对竞技体育的一点解释和分析

“超越”二字放逐体育领域,自然不难联想到竞技运动员对现有体育成绩的不断超越和刷新,甚至浮想到名目繁多的国际大赛中运动员们肩负为国争光使命而向未知体育成绩记录进一步探求和开掘的“更快,更高,更强”向人类潜能极限挑战的奥林匹克运动精神。的确,看如今竞技体育运动如火如荼般全世界风靡,其中运动员对超越型自我实现的需求不得不说为一至关重要的内因。

然而,对于职业竞技体育运动员来讲,这些超越型自我实现的选手在其体育职业领域内为自我超越型需求的实现而不懈努力,但在人生其他方面却非同步如此,这难免会造成竞技运动员退役后的巨大空虚甚至在生存安全需要的满足上也问题重重。

本文仅就这两方面,依据马斯洛的超越型自我实现需求理论来进行一番探讨。

2.1竞技体育运动蓬勃兴盛的内因性解释作为人类社会活动之一的竞技体育活动更古便有之,其假借人的肢体之为进行宣泄或挑战的活动特征,能够天然诱发行为者超越型自我实现的需求,较其他类活动,更能自发地导致其活动者对超越的渴求和追诉。而在某种程度上,竞技体育的精髓和迷人之处便在于其对人身体潜能最大限度地挖掘的超越性以及究竟能够超越至何地步的未知性上,此迷人之处也不断地吸引着竞技体育运动员们对现有体育成绩的无休止超越和探求。

如今的竞技体育事业无疑是成功的,各大赛事(小到地方性赛事大到全球性的锦标赛奥运会等)层出不穷,并持续旺盛,究其原因,固然是日益渗入体育领域的商业因素这一作为有力催促剂的外因使然,但究其内因,则是竞技运动员自身对超越型自我实现的需要所致使。无此内因,外因在事果上终归也会力不从心。即:没有竞技体育运动员自身超越型自我实现的内在本体需要,纵使在如今商业功利主义对竞技体育的推促力携和滋养浇灌的大外部环境下,竞技体育也不会驰骋发展至如此火荼般地步,同时也正因此,竞技体育才可一直保持旺盛的可持续发展势头。而对于职业选手来说,其对体育成绩的超越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其职业的最本质性追求并进而演变成自身的几乎全部需要的诉求,继而使得人类对身体能力之极限的挑战脚步一直以来从未停止过。

由于超越型自我实现是着眼未来的一个未知的待定物,所以竞技体育大都充满了悬念,刺激着广大观众的好奇心从而勾惑其观赏欲望。对某项竞技体育运动来讲,其运动员对旧有成绩超越的未知程度越高,运动结果的未知性也就越高,观众观赏的愿望也就随之越强,这才方赐一机会给商业要素所去作用,在见利便趋的商业驾驭和操控下,该项竞技体育活动便越发地与市场不可分割。因此,所谓的商业运作这一外因,也发端于运动员的超越型自我实现需求这一内因,正是竞技体育运动不断超越的这一内在驱动力吸引了商业功利主义的渗入,继而才会发生商业意志对竞技体育进行推助和提携,如此内外因结合共同造就今天竞技体育运动持续性昌盛发展并深入民心的大好局面,包括奥运会,也是其二者联姻共谋而成的产儿。所以,至此,不难理解为何几乎每届奥林匹克运动会都会缔造出新的世界纪录,实在是运动主体超越型自我实现需求这一原动力使然,当然,运动主体的这一超越型实现的需求也无形中保证住了包括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内的各大赛事的牢固存在和可持续发展,正可谓“万物发端于心”。如此再来看,“更快,更高,更强”这一无穷超越型自我实现作为奥运精神风标还是不无道理的。

2.2职业竞技体育运动员的需求特点如前所述,竞技体育活动是一项易诱发超越型自我实现需求的活动,较其他活动更能促使活动者对超越的渴求,但对职业运动员来讲,其以体育竞技活动为本职,或养生或糊口,故其竞技活动本身亦不失为基于生存安全的需要。由于竞技体育这种对超越的天然原始动力使得体育成绩不断被刷新,体坛新人也不断冒出,使得体坛旧人价值随即渐贬,从而其生存质量和未来生存保证便出现阴霾和不测,因此出于对其生存安全需求的满足,职业运动员们必须时刻保持超越劲头,此劲头绝非仅源于单纯体育运动所固有的超越型实现需要,更来源于运动者其自身生存安全的需要,所以,已有的竞技成绩不断被超越是运动员为同时满足生存安全需求和超越型自我实现需求所共同致使。对于职业竞技运动员,尤其是对于那些位于运动成绩高端的知名职业竞技运动员来讲,其生存需求和超越型自我实现需求二者更是联为一体,彼此交织。其超越型需求的每一次满足都意味着其运动成绩的再一次提高,其职业生涯的进一步辉煌,其生存安全性的进一步稳固。同样,反之,欲更好满足其生存安全之需求,必须将本职工作做好,而以竞技体育为本职的运动员们,则意味着须在所属领域更进一步地超越现有成绩以斩获佳绩,实现竞技成绩的再次飞跃和超越。

简言之,竞技运动员的超越型需求不再仅是锦上添花般地更上一层楼而是如雪天需炭般地生存最基本要求。对于职业竞技运动员来讲,其对体育成绩的超越型需求从一开始便绑缚在其生存安全需要之上,而生存安全需要作为工作的动力已然足够强大,更不必说二者绑缚一起共同作为动力源了,因此竞技运动员的职业拼搏态度远超过其他行业从业人员也就不足为奇,这种生存需求和超越需求二者的联袂需求使得运动员们自甘寂寞勤学苦练并乐此不疲奔赴竞技现场的内在动力根源。当然,竞技体育运动员的这一需求特点也为竞技体育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恒稳的内在动力和心理支撑。正是生存安全需求和超越型自我实现需求二者的联袂无形中大力推动了竞技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及人类对自身极限挑战步伐的不断迈进,如此便也不再难解释为何竞技程度越高的体育项目,其可超越性越强,其纪录刷新的速度也越快。

2.3生存安全需求和超越型自我实现需求绑合后所带来的困境已经知道,对于职业竞技体育运动员来讲,其生存安全需求和超越型自我实现需求的二者互渗是其需求状况的特点。可必须承认的是,生存安全需求是一种较初级层次的需求,而超越型自我实现需求则是一种高层次需求,如今二者跨越中间若干需求步骤遥向牵手一起,是否会天然有些不适?这个疑问暂先任其潜伏,现来考察一个预备知识,即“高峰体验”。它可以帮我们更好地理解马斯洛Z需求理论并更好地来分析刚才的问题。

何谓高峰体验?马斯洛在讲到超越型自我实现的同时提到行为者会体会到一种“高峰体验”。他认为,高峰体验是一种强烈而复杂的体验。为说清该体验,马斯洛从不同的角度反复地来表达。其中有一条为“处于高峰体验中的人有一种比其他任何时候更加整合(统一、完整、浑然一体)的自我感觉。高峰体验的他们更少分裂或者分离,更少自己与自己作战,对自己更加心平气和,体验的我与观察的我之间更加一致,目标更加集中,更加协调有机化,自身各部分更加有效地组织起来,非常良好地运作,具有更加有效的协同作用,更少有内在的摩擦,行动起来更加轻松自如,往日刻不容缓、疲于奔命的苦差重负,现在做起来不再有老牛破车、苦苦挣扎之感,而是轻车熟路、势如破竹。优美的感情和优雅的风度现在浑然一体,伴随着充分发挥功能的得心应手,此时事事如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可以看出马斯洛所提到的自己跟自己,或者说主观的自己和客观的自己握手言和是高峰体验的基础。在马斯洛的观点来看,高峰体验与最佳状态显然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高峰体验就是最佳状态本身(这里绝非仅指体育运动比赛中的那种最佳竞技状态)。而且这种高峰体验是非瞬间即逝的,是可持续的,如此美好,几乎尽善尽美,让人向往。

现在来反观一些职业竞技运动员(尤其是在中国),其在追求超越型实现的需要时并没有品尝到马斯洛所提到的“高峰体验”。就目前的中国,大批中流及底层竞技体育运动员在不断超越其自我竞技现状过程中非但没体会到所谓的“高峰体验”,相反,体育领域外生存技能的简陋,乃至运动过程中途被伤病困扰,退役后因文化水平偏下,生存技能贫乏甚至就业无着落倒是其最深刻的体验。而对那些极少数位于金字塔尖的成绩卓越的运动员来说,他们或许可以品尝所谓的高峰体验,但也仅仅局限于战胜对手的一瞬,或是站在高高的领奖台的那一刻,或许继续延续到其走下领奖台,但当某日退役走出职业光环时,其依旧面临空白和无力。马斯洛所描绘的高峰体验是持久的稳定的恒常的,是自我饱足而风韵的。所以,尽管超越型实现的需求是竞技体育精神乃至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成立的内在动力,但是很多情况下,竞技体育运动主体并没有逐步地尽善尽美地满足完成马斯洛需求层次链条上的每一个需求环节,从而走向真正最巅峰的全面性的自我超越型实现,最直接的证据是他并没有收获如马斯洛描述般的那种美妙而持久恒常的高峰体验。

为什么没有呢?笔者认为原因在于其职业的特点注定了这些职业竞技运动员们是越过了生存安全需求和超越型自我实现需求之间的若干过渡型需求环节而直达高端的超越型自我实现需求的,致使所谓的超越型自我实现是一种架空了的无牢固根基的表面实现,这一点远非马斯洛所提及的超越型自我实现需求之实所在。即职业方向的超越型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决不意味着整个人生的超越型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职业之外的领域技能的极度匮乏终必导致其在离开该职业后面临惊惑和自卑,退役后生活各方面的真切需求扑面而来,可这时需求实现的本领却无从具备起。

那么这些职业竞技运动员越过了生存需求到超越型需求之间的何种需求类型呢?或许若干,但答案中一定有一条: “健康型自我实现的需求”。

“健康型自我实现需求”是马斯洛在提及超越型自我实现需求之前的一种前提必备之需求,即自我实现需求的顺序依次为“健康型自我实现需求――超越型自我实现型需求”。即超越型自我实现的需求是建立在健康型自我实现的基础之上的,跨越了健康型自我实现需求的这一步骤,其后的超越型自我实现的需求则显得勉为其难,或许会得到一些貌似超越型自我实现的证据,(比如,获得优异运动成绩,刷新纪录等等)但由于该实现并非于需求自然演进过程中自然状态下产生的一种水到渠成的需求,所以它缺乏了坚实的基础,所带来的欢愉也是短暂的,更奢谈如马斯洛所赞许的那种持久的高峰体验了。

在马斯洛看来,“健康型自我实现者主要是更实际、更现实、更入世、更能干、更凡俗的人,对人和物,他们以一种具体的、实际的、此时此地的、实用的方式来看待的。他们把握环境,引导环境,利用环境达到有用的目的。他们是‘实干家’,是有效率、重实际的。”从在某种程度上,健康型自我实现是一种自我实现,是为自己而谋的,而超越型自我实现则更倾向于一种集体利益式实现,实现者背负着大众利益和希冀,目前体育领域内一问题便是大批职业运动员并没有满足其健康型自我实现的需求,便直接为集体,为国为民地奔赴超越型自我实现去了。很多竞技成绩顶尖的运动员们,反观他们的成长史,大多是跨越了自我需求满足的有序而完整过程,从年少时期便进行封闭式训练,疏离学业,脱离了“凡俗”正常人需求满足的道路,直接承负为集体乃至为国争光的重任,并为超越型自我实现的需求而克己努力,单纯为超越而超越的生存状况严重偏离“实际”,他们没有“把握环境,引导环境,利用环境”反而是被大环境所操控,或为达到顶峰超越而自甘被大环境操纵,该需求发展道路违背成长各阶段和谐发展的规律,严重偏离了健康型自我实现的方向。该跨越健康型自我实现的需求满足,跨越式发展到超越型自我实现,对于竞技运动员的身心发展明显弊大于利。或许最终能够达到超越的目标但在表面的光环下缺席的是本应配套而来的“高峰体验”。

从生存安全需求跨越包括健康型需求环节在内的若干需求环节直达超越型实现需求的这一单线路和直通道虽然能拔苗助长般速成好成绩,但从人性角度出发,一旦运动员退役后,脱离了该线路,面临真切的人生时,却发现生命中那些隐而未显的漏洞和缺憾一一横梗突兀眼前,无心也无力地应付这一切,个人需求很快回归到较初层次的生存安全需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继而又产生了一个“需求逆流”的现象,即为了补齐健康型自我实现的这一环节,很多退役运动员选择进入大学进修或重新来过,至少可以拾捡当年落下的文化学习,该类需求逆流现象是体育领域内的一个普遍现象,虽然可以弥补当年的缺漏,但人生的完整并非仅仅是组成部分的齐备而更在于各组成部分地有序组合,人为地破坏需求的阶梯性实现规律,已经对人生造成隐性伤害,对未来的负面影响深远而无奈,该弥补做法虽然直接但有效与否仍在待定中。

参考文献:

[1] 卢元镇,编著.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2]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3] 〔美〕马斯洛,等.林方,主编.人的潜能和价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4] 〔美〕马斯洛.成明,编译.人本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5] 刘正周,著.管理激励[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超越自我作文篇9

窗外,雨拍打着地面,溅起朵朵水花,路上没有一个行人,充斥双耳的只有急躁的雨声。我撑着伞,听着哗啦啦的雨声,来到了大礼堂门前。

伫足,思绪飘飞。

去年的演讲比赛,我因忘词而出丑;今年的比赛,我说什么也不肯参加了。“给我一个理由!”妈妈一脸严肃。“我怕嘛。”“有什么好怕的!你胆子太小了,去年就因为紧张而忘词,今年再去试一试,要学会超越自己。”

合伞,思绪飘回。

大礼堂内是非同寻常的热闹,黑压压的人头使我的心好像被捆住,透不过气来。我坐在第一排,手紧紧攥着稿子,一遍又一遍地读着那些我早已滚瓜烂熟的文字。旁边的人在聊什么我都听不见,只有那篇被手汗浸得湿湿的稿子。

上台,比赛开始。

我是第一个上台演讲的人,这让我心里又平添几分恐惧。所有吵闹声戛然而止,头顶那台风扇呼哧呼哧转动的声音更加清晰,瞬间的安静让我一时不能适应,心跳波涛起伏。当报到我的名字时,我知道,接下来的三分钟就是属于我的时刻了。起身,感受到全场三百多双眼睛同时扫向我,柔和的目光却让我不寒而栗……“加油,你可以的!”属于我的时刻,整个大礼堂、整个世界都只有我,沉浸在我的世界中,把那些害怕、紧张全都抛到脑后去。

下台,演讲结束。

我不知道台下的人是什么神情,整整三分钟,属于我的时刻,我的面前出现了一片大海,而我一个人,对着这片蓝色的海洋,唱出了属于我的歌。我超越了自己,那个曾经胆小的自己!过程就是一种享受,我的心开阔得就像大海,就像窗外雨后那方一尘不染的天空。

我带着一双隐形的翅膀,把从前那个胆小的我赶到角落里,留下现在这个勇敢、向往超越的我。向往超越,向往未来,在不经意间长大,我还是一步一步安静地走在岁月的大路上。

(指导老师 周晓球)

评委声音之老师

小小少年,成长路上,总有那么一些小事,令人回味难忘;总有那么一些人,令人回眸感动;总有那么一些景,令人流连陶醉……作者立足“我用我心写生活”,选取平实质朴的素材,细腻地刻画了自己在一次演讲比赛中从胆怯到勇敢的超越过程,唱出了属于自己的成长之歌,情感真切,构思新颖,感受质朴而深刻。(程丽晓)

评委声音之同学

超越自我作文篇10

一条路,走了很久,没有尽头;一首诗,作了很久,终难完美;一杯水,一块石,折射出无限可能、无限人生:看似放了石头的杯子已经满了,然而沙子和水还可以放进去……这正如我们的人生,看似已经濒于“极限”的事物总会有“惊世”转机和意外收获!?

曾记否,那年小小的你,执拗地甩开父亲的手,爬上自己的“铁马”。你锁眉,你严肃,你满眼执著。终于,你登上“宝座”,用力一蹬,自行车动了。可是你的脚还够不到大大的车蹬啊。下一秒,事情可想而知……父亲急忙挪开压在你身上的车,从摔倒到被扶起一语不发的你笑了,笑着说:“爸爸,我做到了。”也许你摔倒了,但从你执意自己骑车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你是成功的。因为那一刻,你挑战了自己,超越了自己年龄和身体的极限……?

曾记否,那年你站在小小的舞台上,那样稚拙。涨红的小脸,不自然地向上扬起的嘴角,细密的汗珠,借助你不知所安的眼睛和体侧紧握的双手,一眼就看到你脸上写着:无助。然而,那第一句的清晰歌唱,收尾时的灿烂微笑,表明了你无可争议的胜利爆发,你必将化茧成蝶,炫彩飞舞。因为那一刻,你战胜了自己,解开沉重枷锁,超越了心理极限……?

曾记否,汶川地震158个小时后带给你的惊喜和感动,救援的黄金时间已经过去了八十几个小时,他依然生还,虚弱但不懦弱。在黑暗中,摸索、等待是他生存的重心。然而最苦闷、最绝望的时期,他熬过来了。当第一缕阳光照进那微小的缝隙时,就已宣告了他在这场与死神的拉锯战中胜利了。那一刻,他安全了,胜利了。生命的光辉在他身后光彩夺目,因为那一刻,他也克服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的种种困难,走出阴霾,超越了生命的极限……?

曾经,珠穆朗玛峰是不可征服的;曾经,南极极点是不可穿越的;曾经,马里亚纳海沟是下不去的……而今,珠峰上插遍了各国国旗;极点上留下了我们的足迹;海沟里还有我们的残温……这一个个的不可能现在已经变得平常无奇,不经意间我们发现:都是因为“极限”,我们超越了极限,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

蝶的飞舞是因为它超越了茧层的极限;花的芬芳,是因为它超越了苞叶的极限;果的诱人,是因为它突破了青涩的极限……?

漫漫人生路,我们知道,害怕退却,没有出路;我们也知道,中途抛锚,又要耽误时间;我们更知道,任其飘摇,就有触礁沉没的危险。所以,“超越”是我们的必经之路,唯有越过“极限”的高山,我们才能看到旷世奇景!

【名师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