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数期中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12 15:02:00

高数期中总结

高数期中总结篇1

高中数学教师个人期末工作总结(1)

时光飞逝,转眼间一学期已经结束,我的教学工作已落下帷幕,这一学期我担任的是高一年数学的教学工作,由于是新课改年段,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回想学期的工作,感觉有成功也有不足,现本人就从政治思想方面、教育教学方面和工作考勤方面做如下总结:

一、 政治思想方面:

本学期,本人认真学习新课改的教育理论,认真钻研课标,不断学习和探索适合自己所教学生的教学方法,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本人积极参加校本培训,并做了大量的探索与反思。 并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以适应教育的发展,时刻以做为一个优秀数学教师应该具备的条件来要求自己,努力做到更好。

二、教育教学方面:

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把握住重要的课堂45分钟。为了上好每一堂课,我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做到全面的备课

新课改使得原来简单的写写教案,列列知识点就算是备课的方法再也不能适应新时期的教学的要求了,所以我们的备课要认真做到如下三个方面:

⑴、备教材: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吃透,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⑵、备学生: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⑶、备教法: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2、努力营造活跃的课堂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固然重要,但活跃课堂,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显得更为重要,所以我努力做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注重层次。

3、注重抓好后进生转化

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包括辅导学生课业和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本学期在对后进生转化工作上,注意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先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争取准确的找出导致“差”的原因。并在情感上温暖他们,取得他们的信任。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在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时,注意阳光语言的使用,使他们真正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或自身存在的缺点,通过自身的努力尽快的赶超其他同学

三、工作考勤方面:

本人热爱自己的事业,从不因为个人的私事耽误工作的时间。并积极运用有效的工作时间尽力将自己的分内工作做得更好。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教学工作中难免有缺陷,例如,对尖子生的培养方面做得还很不够,我将在后面的工作中做得更好。

新课改的形式下,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多方面全方位的提高自己的素质,使自己成为新形式下学生喜爱、家长放心、学校肯定的合格教师。

高中数学教师个人期末工作总结(2)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1、2两班的数学教学,完成了必修1 、 2的教学。本学期教学主要内容有:集合与函数的概念,基本初等函数,函数的应用,空间几何体,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直线与方程,圆与方程等七个章节的内容。现将本学期高中数学必修1 、必修2进行教学总结。

一、教学方面

1.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

在课程改革中,教师是关键,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与参与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前提。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对课改有所了解。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教学的目的、教学目标、教学的指导思想以及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继承传统,更新教学观念。

高中数学新课标指出:“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讲授仍然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但要注意的是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

2.合理使用教科书,提高课堂效益。

对教材内容,教学时需要作适当处理,适当补充或降低难度是备课必须处理的。灵活使用教材,才能在教学中少走弯路,提高教学质量。对教材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教师应认真理解课标,对课标要求的重点内容要作适量的补充;对教材中不符合学生实际的题目要作适当的调整。此外,还应把握教材的“度”,不要想一步到位,如函数性质的教学,要多次螺旋上升,逐步加深。

3.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注意问题的提出、探究和解决。

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方法。以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究、归纳、总结。引导他们更加主动、有兴趣的学,培养问题意识。

4.在课后作业,反馈练习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课后作业和反馈练习、测试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抓好这一环节的教学,也有利于复习和巩固旧课,还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完一课、一单元后,让学生主动归纳总结,要求学生尽量自己独立完成,以便正确反馈教学效果。

5、分层次教学。

我所教的两个班,层次差别大,1班主要是落后面的学生,初中的基础差,高中的知识对他们来说就更增加了难度,而2班也是两极分化严重,前面16个学生的基础扎实,成绩在中等以上,而后面的30个学生的成绩却处于中下以下的水平,因此,不管是备课还是备练习,我都注重分层次教学,注意引导他们从基础做起,同时又不乏让他们可以开拓思维,积极动脑的提高性知识,让人人有的学,让人人学有获。

二、存在困惑

1.书本习题都较简单和基础,而我们的教辅题目偏难,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学生完成情况很不好。课时又不足,教学时间紧,没时间讲评这些练习题。

2.在教学中,经常出现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完不成的现象,更少巩固练习的时间。勉强按规定时间讲完,一些学生听得似懂非懂,造成差生越来越多。而且知识内容需要补充的内容有:乘法公式;因式分解的十字相乘法;一元二次方程及根与系数的关系;根式的运算;解不等式等知识。

3.虽然经常要求学生课后要去完成教辅上的精选的题目,但是,相当部分的同学还是没办法完成。学生的课业负担太重,有的学生则是学习意识淡薄。

三、今后要注意的几点

1.要处理好课时紧张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加强对教材的研究;

2.注意对教辅材料题目的精选;

高数期中总结篇2

关键词:水稻(Oryza sativa L.);产量;干物质;叶干重;茎干重;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07-1221-07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07.007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ry Weight and

Yield of Rice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CHEN Qing-chun1,LAN Dun1,ZHAO Xin-fei1,ZHANG Da-wei1,

ZHANG Yong-shun1,FU Li-jiao1,LI Ming1,LI Yan-da2

(1.Crops Research Institute, Zhongkai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Guangzhou 510225,China;

2.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Jiang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Nanchang 330200,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dry weight on yield and yield components of three rice varieties(Yuejing Simiao No.2, Yuenong Simiao, Hemeizhan)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two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with different N levels for early-rice and late-ri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istribution ratio of leaf dry matter was highest at the jointing-booting stage, the ratio reduced gradually with the growth process and reached the lowest value at the milking stage; the distribution ratio of stem dry matter decreased to the lowest at the milking stage; the distribution ratio of panicle dry matter was less than 20% at the full panicle stage, and it increased about 43% at the milking stage. Between early-rice and late-rice, the difference of seed setting rate was extremely significant, and the difference of total dry weight was significant, and the difference of number of panicle, number of spikelets per panicle, 1 000-grain weight or yield was not significant. After the full panicle stage, seed setting rate and 1 000-grain weight were both negatively related to the dry weight, leaf dry weight was closely and positively related to number of panicle, stem dry weight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yield traits, and total dry weight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yield. Dry weight of rice was an important factor to determine the high yield.

Key words: rice(Oryza sativa L.); yield; dry matter; leaf dry weight; stem dry weight; relationship

适宜群体质量有助于水稻(Oryza sativa L.)稳产高产。目前国内关于水稻不同生育期干物质生产和积累变化的研究已有很多,干物重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的研究也屡有报道。研究表明,水稻产量和干物重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呈正相关关系[1],不同生育期水稻的干物|积累量不同,从而影响其产量的高低[2]。宋文博等[3]认为水稻抽穗后因干物质的积累而增产,李莉等[4]认为对中稻产量影响最大的干物质积累时期是营养生长阶段,对晚造产量影响较大的干物质积累时期是生育后期。而Wu等[5]研究表明,产量和干物质积累量在拔节前无显著关系,在拔节至成熟阶段二者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胡继超等[6]认为在有效分蘖期,叶干重和茎干重这两个指标影响着单位面积下有效穗数的高低,进而影响产量高低。其中茎干重的变化对水稻子粒灌浆充实和穗增重的影响十分重要[7],茎干物重影响着分蘖数和颖花数,从而间接影响结实率,而叶干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光合作用和光合产物的分配[8]。国外亦有报道,叶和茎的干物质分配对产量有显著影响[9]。Ntanos等[10]认为水稻开花期大量的干物质积累量促进了干物质向子粒的转运,且子粒产量与干物质的转运效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提高干物质积累和生产量是实现水稻高产的重要途径[11]。上述研究均表明,水稻干物质的生产、积累、运输与分配在不同生育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产量的形成,探索水稻不同生育期干物重和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联系,对培育高产水稻、改良栽培方法和水稻生产管理方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目前关于南方早造和晚造不同水稻品种各个生育期干物重与产量性状的关系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拟通过设置不同氮肥梯度的田间试验,测定早造和晚造水稻不同生育期干物重和产量性状数据,明确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为构建适宜水稻群体提供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置早造和晚造两次栽培试验,早造在2015年3月播种,晚造在7月播种。试验地点为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白云基地水稻试验区,试验田土壤有机质含量为36.3 g/kg,全氮含量为1.22 g/kg,全磷含量为0.36 g/kg,全钾含量为9.50 g/kg。早造试验材料为粤晶丝苗2号和粤农丝苗,晚造试验材料为合美占和粤晶丝苗2号。两次试验均为人工移栽,设3次重复、24个小区,小区面积为30 m2。其中灌排水沟为0.5 m,埂为0.3 m,保护行为1.5 m左右,小区之间以埂相隔。田埂覆以地膜,各小区排灌相互独立。基追比为5∶5(基肥∶分蘖肥∶穗肥=5∶3∶2),其他栽培管理措施与一般高产田一致。

早造试验中,株行距为19.8 cm×16.5 cm,2本移栽,设置4种施氮量,分别为N0(纯氮0 kg/m2)、N1(纯氮0.008 kg/m2)、N2(纯氮0.015 kg/m2)、N3(纯氮0.022 kg/m2),另外配制0.008 kg/m2 P2O5和0.009 kg/m2 K2O用做基肥。

晚造试验中,株行距为24 cm×14 cm,3本移栽,设置4种施氮量,分别为N0(纯氮0 kg/m2)、N1(纯氮0.009 kg/m2)、N2(纯氮0.018 kg/m2)、N3(纯氮0.027 kg/m2),另外配制0.009 kg/m2 P2O5和0.015 kg/m2 K2O用做基肥。

1.2 数据测量和计算

早造栽培试验过程中,分别在两水稻品种的拔节期、抽穗期、齐穗期、乳熟期对小区进行破坏性取样,晚造试验分别在两水稻品种的拔节孕穗期、齐穗期、乳熟期进行破坏性取样,每个小区随机取5穴完整植株,用袋子套好并做标记。将所取样品运回实验室按器官类型分离后,称取鲜重,而后放入烘箱内烘干至恒重,取出测量干重并记录。并于收获期每小区取样4 m2,进行室内考种测产。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应用Microsoft Excel 2007和SPSS 22.0处理所有试验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和制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生育期干物重变化

由图1~图4可知,水稻早造栽培和晚造栽培的干物重在不同生育期的变化趋势相对一致。从拔节期至抽穗期,叶干重呈上升趋势,而抽穗期和齐穗期以后,叶干重有所下降(图1);从拔节期至齐穗期,茎干重逐渐增加,齐穗期以后,茎干重趋于平稳(图2);穗的干物质积累量在齐穗期尚且不多,在齐穗期至乳熟期剧增(图3);随着生育期的推移,水稻的干物质总重逐渐增加(图4),且施氮量越多,干物重越大。

2.2 不同施氮量产量性状差异

由表1可知,水稻穗数和每穗粒数及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由于氮肥水平越高,穗数越多,不同器官营养竞争激烈,施氮量大的易贪青晚熟,在收获时谷粒含更多瘪粒和空壳,所以结实率和千粒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

2.3 不同生育期干物质分配比例

由表2可知,品种差异不影响水稻干物质分配规律。水稻拔节期的叶干重和茎干重,所占比例较高,而拔节期以后随着施氮量增加,叶干重比例增加,茎干重比例减少。不同氮肥水平下乳熟期的干物质分配差异较小。总体而言,拔节期以后,叶器官的干物质分配比例逐渐减少,乳熟期叶干重只占总干重的16%左右;拔节期至齐穗期,茎器官的干物质分配比例早造变化不大,晚造有所下降,齐穗期以后,比例逐渐下降,乳熟期茎干重占总干重的40%左右;齐穗期至乳熟期,营养物质优先供应穗器官,乳熟期的穗干重占总干重的43%左右。

2.4 不同条件干物重和产量性状差异

由表3和表4可知,不同氮肥水平下的产量性状和干物重差异极显著,即施氮处理对干物重和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极显著。早造和晚造水稻间的结实率差异极显著,而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差异不显著。品种间,合美占和粤晶丝苗2号的千粒重存在极显著差异,两品种的产量差异也极显著,而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差异不明显;粤晶丝苗2号与粤农丝苗的各个产量性状间无差异。不同品种的茎干重和叶干重差异均不显著。齐穗期和乳熟期,早造和晚造水稻的叶干重差异不显著,而在拔节期,早造和晚造水稻的叶干重差异极显著;拔节期和乳熟期,早造和晚造水稻的茎干重差异不显著,而在齐穗期,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在齐穗期,粤晶丝苗2号和粤农丝苗的穗干重差异不显著,而乳熟期时差异极显著;合美占和粤晶丝苗2号的穗干重在齐穗期和乳熟期差异均不显著。总体而言,早造和晚造水稻的穗干重在齐穗期差异不显著,而乳熟期时差异显著。不同品种间的总干重在拔节期和齐穗期时差异均不显著,而粤晶丝苗2号和粤农丝苗的总干重在乳熟期时差异显著,合美占和粤晶丝苗2号的总干重在乳熟期时差异极显著。早造与晚造相比,拔节期的总干重差显著,齐穗期和乳熟期的总干重差异极显著。

2.5 各生育期干物重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

由表5可知,早造栽培中,粤晶丝苗2号在拔节期时的叶干重与结实率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 -0.819。在抽穗期时,叶干重、茎干重和总干重均与结实率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12、-0.815、 -0.878;茎干重与千粒重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 -0.814;叶干重、总干重与千粒重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83、-0.800,虽相关系数较大,但不显著。在齐穗期时,穗干重与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产量的相关性均不显著;叶干重与穗数、千粒重显著相关,与结实率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19、-0.850、-0.925;茎干重与穗数、千粒重、结实率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13、-0.853、-0.864;总干重也与穗数、千粒重、结实率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57、-0.842、-0.909。在乳熟期时,叶干重与千粒重、结实率相关程度较大,相关程度达-0.860、 -0.907;茎干重与穗数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850,与千粒重的相关系数达0.804,但不显著,与结实率、每穗粒数、产量相关性小。

早造栽培试验中的粤农丝苗,在拔节期时,叶干重与每穗粒数的相关系数较大但不显著,相关系数为0.804,与结实率的相关性显著,相关系数为 -0.878;茎干重与穗数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866;总干重与穗数的相关性显著,相关系数为0.848,与每穗粒数、结实率的相关性较大,相关系数分别为0.797、-0.804,与千粒重、产量相关性不大,相关系数分别为-0.605、0.680。抽穗期的干物重与各产量性状的相关性均不显著。在齐穗期时,叶干重与穗数显著相关,相关系数达0.813,与每穗粒数、结实率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高达0.962和-0.983,与产量、千粒重的相关性不显著;茎干重与各个产量性状的相关程度均较大,其中与穗数、每穗粒数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达0.929和0.968,与结实率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14,与千粒重、产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94、0.741;穗干重与结实率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839,而与其他产量性状相关不大;总干重与每穗粒数、结实率的相关性极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0.970和-0.972,与穗数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857,与千粒重、产量的相关性不显著。在乳熟期时,干物重与穗数、产量的相关性均不显著,且相关系数均较小,而与每穗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的相关程度极大,其中每穗粒数与叶干重、穗干重、总干重的相关性极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0.973、0.942、0.942,与茎干重显著相关;千粒重与叶干重、茎干重、总干重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68、 -0.850、-0.856;结实率与穗干重、总干重的相关性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0.838和-0.879,与叶干重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977。

晚造栽培中(表6),合美占在拔节孕穗期时,叶干重与穗数极显著相关,与结实率、产量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17、-0.857、0.859,茎干重与各产量性状相关性不大;总干重与穗数的相关性显著,相关系数达0.849。在齐穗期时,叶干重与穗数、产量显著相关,与结实率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92、0.904、-0.943;茎干重与穗数、结实率极显著相关,与千粒重、产量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82、-0.944、-0.858、0.844;穗干重与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显著相关,与产量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29、0.820、-0.873、0.951,总干重与穗数、结实率、产量相关程度极大,相关性极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0.990、-0.986、0.926。在乳熟期时,叶干重与穗数、结实率极显著相关,与产量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86、-0.945、0.845;茎干重与穗数、结实率的相关性极显著,与产量的相关性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0.938、-0.924、0.826;穗干重与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816;总干重与每穗粒数的相关性不大,与穗数、千粒重、结实率、产量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99、-0.861、-0.897、0.830。

在晚造栽培试验中,粤晶丝苗2号在拔节孕穗期时,叶干重与穗数、千粒重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60、-0.844;茎干重和总干重均与千粒重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43和-0.871;而茎干重和总干重与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产量的相关性均较小。在齐穗期时,叶干重与穗数、结实率、产量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49、-0.818、0.887;茎干重与穗数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达0.939;与结实率、产量相关程度较大,相关系数分别为-0.832、0.802,与结实率的相关性显著,而与产量的相关性不显著;穗干重与穗数、产量的相关性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0.836和0.907;总干重与穗数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高达0.939,与结实率、产量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14、0.880。在乳熟期时,叶干重与穗数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高达0.987;茎干重与穗数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65,而与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产量的相关性不大;穗干重与各产量性状的相关性均较小;总干重与穗数、结实率、产量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46、-0.855、0.814。

综上所述,各生育期(拔节期、抽穗期、齐穗期、乳熟期)叶干重与结实率呈负相关;拔节期至抽穗期叶干重与穗数、千粒重的相关性不大,齐穗期以后相关性较大;齐穗期的叶干重与产量关系较大,拔节期至抽穗期或乳熟期的叶干重与产量关系不大;叶干重与每穗粒数关系不大。拔节期至抽穗期茎干重与各产量性状相关关系不明显,齐穗期以后茎干重与各产量性状有较大相关性。穗干重与总穗数之间有一定正相关关系,与结实率有较大负相关关系,与每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无明显关系。总干重与每穗粒数关系不明显,在拔节期、齐穗期、乳熟期与穗数呈明显正相关,在抽穗期与穗数的相关性较小;在拔节期时总干重与结实率相关程度较低,抽穗期以后总干重与结实率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抽穗期以前总干重与千粒重相关性不显著,齐穗期以后总干重与千粒重有较大负相关系数。早造水稻在春季种植,光温资源较少,故早造水稻最终产量与干物重的相关程度不高,相关性不显著。而晚造水稻种植时间正值夏季,光温条件适宜,故晚造水稻齐穗期以后产量与干物重相关性大,且齐穗期和乳熟期的总干重与产量相关性均达显著水平。

3 小结与讨论

由于光合作用产生的同化物不断运输至稻穗,茎鞘和叶片体内的干物质持续再分配至谷粒,最终形成了水稻产量[12]。有关水稻干物质与产量关系的研究已有大量报道[12-17]。马殿荣等[13]认为抽穗期至灌浆期的干物质积累速率与产量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抽穗后的干物质总量与产量之间的正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敖和军等[14]认为成熟期的干物质生产量与产量高度相关。而有研究[15]认为干物质对子粒产量贡献优势期是抽穗前期。杨惠杰等[16]认为水稻生物产量决定了谷粒产量的大小,产量与干物质积累量呈正相关关系。苏宝琴等[17]的研究也表明谷重c总干重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51 4。前人大多研究不同栽培条件下干物重与产量的关系,鲜有研究干物重与产量各个构成因素的直接联系,且尚无栽培季节的不同对干物重与产量之间联系的影响报道。

本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干物质量随着生育期的推移逐渐增加,氮肥的增加能有效提高干物质和产量。叶片干物质的分配比例在拔节孕穗期时最高,且其随着生育进程逐渐降低,在乳熟期达到最低值;茎干物质的分配比例在乳熟期降至最低;齐穗期的穗干物质分配比例不到20%,而乳熟期的穗干物质量将近占总干物质量的43%,此结果与邓飞等[12]、唐海明等[18]的研究结论相符。在本研究中,早造和晚造水稻的结实率差异极显著,总干重差异显著,而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差异不显著;同一地点的不同氮肥水平间干物重和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差异均极显著,与李志民[19]、刘武等[20]的研究结果相同,但与敖和军等[14]的研究结果相反。齐穗期以后,结实率和千粒重均与干物重呈负相关,叶干重与穗数呈正相关,且相关性较大茎干重与各产量性状密切相关,总干重与产量相关性大,这与马殿荣等[13]、闫平等[21]、宋文博等[3]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因此,控制施肥条件,重点提高齐穗期后的干物质的生产量和积累量,协调水稻各器官干物质分配比例,是水稻获得高产的重要途径。植株叶片是进行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成稳定化学能,形成产量的主要部位;而茎秆作为植株的中轴,不但其上能着生枝条、花叶和果实,还起运输养分和支撑植株的作用,故叶器官和茎器官无不与作物的生长发育乃至作物产量密切相关,控制叶干物质量和茎干物质量的平衡高低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而由于穗干重的数据不够充足,故难以观察得出穗干重与产量性状之间的关系,此处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林瑞余,梁义元,蔡碧琼,等.不同水稻产量形成过程的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征[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2):185-190.

[2] 李 杰,张洪程,董洋阳,等.不同生态区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1,44(13):2661-2672.

[3] 宋文博,刘元英,罗胜国,等.寒地高产水稻干物质积累特征分析[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2(8):29-33.

[4] 李 莉,张锡洲,李廷轩,等.不同产量类型水稻基因型干物质积累与磷素吸收利用[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4,20(3):588-597.

[5] WU W G,ZHANG H C,QIAN Y F,et al. Analysis on dry matter 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uper hybrid rice[J].Rice Science,2008,15(2):110-118.

[6] 胡继超,姜 东,曹卫星,等.短期干旱对水稻叶水势、光合作用及干物质分配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1):63-67.

[7] 陈惠哲.水稻物质运转规律及其产量形成的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

[8] 张 强,陈 凯,梁云涛,等.利用双向导入系剖析水稻源、库相关性状的QTL[J].核农学报,2013,27(3):261-271.

[9] MAHAJAN G,TIMSINA J,JHANJI S,et al. Cultivar response,dry-matter partitioning,and nitrogen-use efficiency in dry direct-seeded rice in Northwest India[J].Journal of Crop Improvement,2012,26(6):767-790.

[10] NTANOS D A,KOUTROUBAS S D. Dry matter and N accumulation and translocation for Indica and Japonica rice under Mediterranean conditions[J].Field Crops Research,2002,74(1):93-101.

[11] 钱宏兵.栽插方式对水稻南梗9108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12):1915-1917.

[12] 邓 飞,王 丽,刘 利,等.不同生态条件下栽培方式对水稻干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2,38(10):1930-1942.

[13] 马殿荣,陈温福,苏英山,等.水稻乳苗抛栽与其他栽培方式干物质生产特性的比较研究[J].辽宁农业科学,2004(5):6-9.

[14] 敖和军,王淑红,邹应斌,等.超级杂交稻干物质生产特点与产量稳定性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8,41(7):1927-1936.

[15] 张洪松,岩田忠寿,佐滕勉.粳型杂交稻与常规稻的物质生产及营养特性的比较[J].西南农业学报,1995,8(4):11-16.

[16] 杨惠杰,李义珍,杨仁崔,等.超高产水稻的干物质生产特性研究[J].中国水稻科学,2001,15(4):265-270.

[17] 苏宝琴,孙菊英.不同晚粳水稻干物质生产和籽粒灌浆速率的研究[J].作物研究,1993,7(4):14-17.

[18] 唐海明,逢焕成,肖小平,等.双季稻区不同栽培方式对早稻生育期、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4,40(4):711-718.

[19] 李志民.寒地早粳稻干物质积累规律的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0.

高数期中总结篇3

[关键词] 普通高校;专任教师;师资结构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6)01-0005-03

doi:10. 3969/j.issn.1671- 5918. 2016.01.003

[本刊网址] http://

2010年7月,教育部施行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有力支撑。合理规划教师队伍数量、及时了解教师队伍变化动态是解决我国普通高校师资总量超编、专业师资短缺、人才隐性流失等一系列突出问题的关键所在。专任教师队伍作为普通高校师资队伍的重要和关键的组成部分,解析其整体结构变化情况对我国普通高校师资队伍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一、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总体情况分析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2013年我国普通高校教职工总人数增加126.67万人,其中专任教师人数增加108.96万人,占教职工增长总人数的65.19%。根据师资队伍的增幅趋势,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8-2001),在2002年高校扩招前,全国普通高校教职工总数变化趋于平缓,其中专任师资增加12.46万人;第二阶段(2002-2009),自2002年高校扩招开始,为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全国普通高校也相继开展了大规模的教师招聘工作。全国普通高校增加教职工总数高达89.71万人,其中专任教师增加总数为76.33万人,占教职工增长总人数的85.09%。第三阶段(2010至今),自2005年开始,大多数高校开始专注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高校教职工增速逐渐减缓,专任教师人数比上一年新增人数维持在5万左右。为深入解析普通高等院校专任师资队伍结构现状,笔者从年龄、学历、职称、性别四个方面对普通高等院校专任师资队伍结构进行剖析,研究结果如下:

二、普通高校专任教师层次结构分析

(一)生师比结构

至2013年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4.5%,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为2468万人,较2009年增长15.1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文件中预测出,到2020年,高等学校毛入学率将达到40%,也就意味着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将达到2862万人。若依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中确定的高等院校师生比例来预测,到2020年,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人数需达到204.4万人,超出2013年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总数54.7万人。而且要达到这一目标,需在2013年专任教师总数的基础上,每年以4.65%的速度,平均每年增长7.81万人才有可能实现。

(二)年龄结构

依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从教师职业生涯的初期(≤40岁)、中期(41-55岁)、后期(≥56岁)三个层次来区分,1998年,40岁及以下的专业课教师人数占师资总量的65.41%;至2013年,40岁及以下的专任教师数占高校师资总数的60.88%。其中,处于职业生涯初、中期的专任教师年度增幅最迅速,分别为12.4%及10%左右;处于职业生涯后期的专任教师年度增幅与之相比却差距甚大,仅为3.2%。对处于职业生涯初期的专任教师进行分段细化分析发现,1998-2009年间,40岁以下专任教师人数占总人数比例均接近于70%。虽然2010-2013年间,30岁以下的专任教师总数有所减少,但40岁以下的专任教师比例仍超过半数。以上数据表明,我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在整体人数急剧增长的同时年龄结构也趋向于年轻化。

(三)学历结构

从数量上看,本科及研究生学历层次专任教师均呈直线上升趋势,其中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专任教师人数由18921人增长到254399人;专科及以下的专任教师人数在2004年达到最高值31341人之后,便持续下落回到与1998年持平的状态。从各个层次专任教师所占比重来分析,研究生学历的专任教师比重由1998年的30.2%快速上升至2013年的54.85%,特别2002年普通高校扩招以来,博士学历专任教师人数成倍增长到12.83%;本科层次的教师数量虽逐年上升,但比重却从1998年的64.88%持续下降到2013年的43.74%。专科学历层次的专任教师所占比重仅为1.41%。以上数据表明,我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学历层次整体提升的同时高学历层次专任教师数量增长显著。

(四)职称结构

依据教育部颁发的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普通高校教师职称一般分为四级,即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基于对统计数据的分析,1998-2013年间,除助教人数在2008年达到峰值有所回落之外,各职称层次的教师数量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增加最多的是教授,达到181501人,平均增长率为26.29%;第二是讲师,总人数596954人,平均增长率为19.09%;第三是副教授,达到432356人,平均增长率为18.20%。1998年普通高等院校专任师资队伍中,正高级职称主要集中在职业生涯后期,占其总数的61.18%;至2013年底,正高级职称集中分布于职业生涯中期,占其总数的71.67%。据分析可知,全国高等院校师资队伍中,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年龄逐渐年轻化。至2013年底,仍集中在职业生涯中期。

(五)性别结构

根据1998年至2013年间统计数据,专任教师按分性别区分,男女增幅差异显著,女性教师增幅约为男性教师增幅的两倍。至2013年女性教师占专任教师总人数的比重上升到47.73%,而男性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却下降到2012年52.72%,性别差异逐渐缩小。男女教师比从1.76:1下降到1.09:1,男女教师比例逐渐趋于平衡。从数量上来看,男性专任人教师仍大于女性专任教师人数,但分类别专任教师数量的性别差异正逐渐下降。从年龄分组的性别差异来看,不同年龄阶段的那女专任教师数量都直线上升,如果将处于不同职业生涯时期的男女专任教师比例相比较,整体趋向为越年轻化,性别差异越小。但处于职业生涯初期的女性专任教师增长数量明显高于男性专任教师。而且从2010年开始,40岁以下的女性专任教师数量开始反超男性专任教师数量,至2013年男女专任教师比例也已跌至0.84:1,青年女专任教师已占青年专任教师总数的45.65%。

三、现状与分析

以上统计数据的分析结果虽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全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师资队伍的现状,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

(一)教职工总量超编与专任教师总量缺编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2010-2013年,普通高校教职工总数以平均5万人每年的速度上升,2013年达到229.63万人,约为1998年的2.16倍,其中,专任教师人数增加108.96万人,占教职工增长总人数的65.19%。若以在校生人数/教职工总人数此来计算生师比,2013年生师比将达到10.75:1,教职工总数已超编53. 34万人;若依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确定的高等院校生师比为14:1来预算,至2020年底,普通高等院校专任师资总数将缺编54.7万人。通过对比显示出,教职工总量超编与专任教师总量缺编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二)普通高校专任教师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

普通高校专任师资年龄结构逐渐趋向于年轻化,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已达到教师总数的57.91%。其中,30岁及以下专任师资人数占教师总数的15.79%。虽然我国教师队伍数量庞大,但现阶段我国高校师生比例与国际水平相差甚远,若要在未来的几十年里达到教育部提出的生师比的要求或国际标准水平,专任师资的需求量将会更大。所以,普通高校专任教师队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持续年轻化的阶段。而从师资来源上看,应届毕业生作为青年师资的主要来源,他们虽已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教学经验和动手能力。

(三)普通高校高专任教师学历层次稳步增长

普通高校高学历层次专任教师的稳步增长,无论是从社会发展的需求还是从教育发展的需求来看,都绝非偶然现象。随着国内研究生培养规模快速扩张,师资来源渠道随之拓宽,普通高校的选择走向多样化,这势必会对教师准入门槛的提升造成一定的影响。而强化高学历教师的综合素质只是提高师资队伍专业素养的重要前提,如何加强专职教师的一线教学实践能力依然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四)高职称层次专任教师年轻化

大部分重点本科院校,都把博士学位作为引进教师的基本标准,许多高校甚至将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在进入高校时就认定为讲师,1-2年后凭借科研成果就直升副高级职称,正因为如此,普通高等院校师资队伍中,具备正高级职称的专职师资年龄限制明显减弱。同时还存在一大部分中青年教师在评上正高级职称后,便对科研工作失去兴趣,学术上不作为的现象也日益升温。

高数期中总结篇4

【关键词】 长期饮酒;血清GGT;结果改变

作者单位:155113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精神病防治院检验科

造成生化项目检测结果异常的原因很多,有病理情况下,生理情况下及药物和其他因素的影响等。笔者主要介绍长期饮酒对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等生化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精神病防治院,经常收治一些酒精伴发精神障碍,酒依赖之类的患者。为了研究长期饮酒对血清GGT的影响,笔者对2005年1月至2008年10月收治的39例酒中毒、酒依赖患者进行入院后常规生化指标检测。本组39例患者,均系男性,年龄39~51岁,平均45岁。39例患者入院前均有不同程度的饮酒史,且都因饮酒所致精神障碍被收入院。

1.2 检测方法 空腹抽取静脉血3 ml,样品保证新鲜无容血的血清。AST、ALT波长均采用340 nm,GGT、ALP波长均采用405 nm,总蛋白波长用546 nm,白蛋白波长用630 nm,温度均为37度,AST、ALT、GGT、ALP均用连续检测法。总蛋白用双缩脲法,白蛋白用溴甲酚绿法。具体操作方法和步骤均按试剂盒说明的规定来进行。

1.3 试剂和仪器 试剂由中生北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仪器使用SCOUT生化分析仪来测定。

2 结果

ALT检测结果高于正常但未超过100 u/l的有8例占总数的20.51%,结果超过100 u/l的有4例,占总数的10.26%,检测结果正常的有27例,占总数的69.23%,本项共有30.77%例的检测结果发生了改变。AST检测结果高于正常值但未超出100 u/l的有9例,占总数的23.08%,结果超过100 u/l有5例,占总数的12.82%,该项结果正常的有25例,占总数的64.10%,本项共有14例的检测结果发生了改变,占总数的35.9%。GGT检测结果高于正常但未超过100 u/l的有12例,占总数的30.77%,结果超过100 u/l的有10例,占总数的25.64%,该项目检测结果正常的有17例,占总数的43.59%,本项目共有22例的检测结果发生了改变,占总数的56.41%。其他几项如:碱性磷酸酶、总蛋白、白蛋白等生化指标的检测结果没有

明显的改变。

3 讨论

本文结果显示,GGT的改变最为明显,AST、ALT次之。而对碱性磷酸酶、总蛋白、白蛋白等生化指标的影响则不为明显。

GGT是在氨基酸吸收中参与-谷氨酰基循环的一个重要的酶。该酶在体内分布较广,血清中的GGT主要来自肝脏[1],由肝细胞线粒体产生。由于被摄取的乙醇大部分在肝内代谢,而乙醇能诱导微粒体生物转化系统,所以使血清GGT升高。由于长期饮酒对肌体的部分生化指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改变,尤其是GGT的改变更为明显,对肌体的健康会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及时了解乙醇在体内代谢过程中对肌体造成的不良影响,及早发现隐患,及时治疗是很有必要的。

综上所述,酒对人体的健康危害是非常大的,因此,建议有长期饮酒史的人群要适量饮酒,或远离酒,且要经常检测其各项生化指标,从而为防患未然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数期中总结篇5

[关键词]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 h指数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3) 02-0071-03

学术期刊的质量评价是编辑出版界的热点话题,影响因子(IF)是期刊评价公认的指标。近年来随着期刊评价研究工作的深入,IF逐渐暴露出不足:(1)IF不能全面及时反映期刊最新状况;(2)不同学科之间的IF值可能存在很大差别;(3)综述性期刊、交叉性学科期刊的论文较论著性期刊的论文更容易被引用,IF一般很高;(4)期刊中的某些高被引论文、不当的自引、否定引用等也干扰IF。因此探讨更为完善的期刊学术质量评价指标具有重要意义。

2005年蒂博尔・博朗(Tibor Braun)等[1]首次将h指数应用于学术期刊评价,创立了期刊h指数,并且研究发现h指数与IF有较好的相关性,此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h指数是学术期刊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甚至更符合本学科同行的判断,比IF更优越[2-3]。国内研究认为h指数可与期刊IF互补用于学术期刊的评价,在核心期刊评选以及学术影响力评价中发挥一定的辅助作用,尤其是对来源文献量少、IF偏高的综述性期刊的排序有修正作用。对大来源文献量和低影响因子的期刊可以做出更客观、更适宜的评价[4-7]。为评价神经医学期刊h指数在学术期刊质量评价中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对2011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中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h指数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研究对象

选择2011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中神经病与精神病学36种期刊,评价指标包括每种期刊的h指数、即年指数(Immediacy index)、总被引频次(Total cites)、影响因子、他引率、来源文献量(Areides)和基金论文比。

2 统计学方法

以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正态分布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偏态分布资料以中位数表示,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h指数影响因素的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 结果和分析

3.1 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h指数与其他指标的基本数据

36种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h指数的分布范围为3(《中华脑血管病》)到14(《中华神经外科》)之间,均数为7,说明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总体质量中等;h指数为3的期刊1种,h指数为4的期刊2种,h指数为5的期刊5种,h指数为6的期刊4种,h指数为7的期刊6种,h指数为8的期刊8种,h指数为9的期刊6种,h指数为11的期刊3种,h指数为14的期刊1种。h指数为8的期刊最多,说明单纯h指数用于期刊的质量评价区分度不够,需要结合其他指标进行综合判断。

3.2 h指数与其他文献计量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6种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h指数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显示:期刊的h指数与其总被引频次、IF、即年指数、来源文献量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R值越接近1,相关程度越高,相关程度最高的为总被引频次,其次为即年指数、影响因子和来源文献量。

3.3 h指数与其他文献计量学指标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将h指数作为因变量,可能与h指数相关的指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数、他引率、来源文献量、基金论文比作为自变量,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最后只剩一个变量总被引频次可以纳入,得到直线回归方程为Y=0.001X+5.946,具体见表3、表4。

4 讨 论

期刊影响因子、即年指数、被引用频次等数据是目前对学术期刊学术质量评价时,应用比较普遍的、可计量的绩效指标,可以从不同侧面反映期刊的显示度和被引用情况。

4.1 h指数和总被引频次呈正相关关系(R=0.726)

h指数和总被引频次呈正相关关系,而且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其是h指数的独立影响因素。总被引频次是指该刊自创刊以来刊载的所有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它可以测度自创刊以来的学术影响力,从历史的角度测度期刊被引用和受重视的程度,反映其在学术界的显示水平以及在科学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一种期刊所登论文被引用的次数越多,影响力就越大,期刊的质量就越高。因此期刊可以通过提高被引频次提高自身的影响力,总被引频次包括自引频次和他引频次,国外学者研究发现,排除自引后h指数会降低,而恩奎斯特(Engqvist)等[8]研究显示自引对科研人员的h指数影响较少,本研究并未区分出自引和他引对h指数的影响,是局限性之一,应对其进行进一步研究。综述型期刊因其所登论文的特殊性,总被引频次较高,但并不能说明其质量较高,因此相对于总被引频次来说,h指数可以对综述型期刊的评价起修正作用。

4.2 h指数和即年指数呈正相关关系(K=0.418)

即年指数为期刊除IF、总被引频次外另一个重要的质效指标,是期刊当年在统计当年被引频次占当年总量的比例。该指标反映文章发表当年平均被引用的频率,衡量期刊被引用的迅速程度,即被引速率是反映期刊当年质量水平和学术影响力的一个综合指标。可以衡量期刊对本学科热点问题的关注程度,是否被学术界和读者及时关注。较高的即年指数表明期刊处于学术前沿,及时关注本学科热点问题,被学术界和读者的利用率较高。

4.3 h指数和影响因子呈正相关关系(R=0.402)

本研究结果发现期刊的h指数和影响因子呈正相关关系,影响因子越高,h指数越大。影响因子指的是期刊前两年所的被引用情况,即该期刊前两年刊载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次数除以该期刊前两年刊载论文总数;而h指数描述的是一个时段内的论文在期刊发表后的被引用情况,针对的是某个确定的年限,确定方法为将某刊某年刊载的所有论文按总被引频次由高到低排列,当某篇论文的序号大于其被引频次时,用这个序号减去1就是该刊该年的h指数。影响因子、h指数都是单一的文献计量指标,可以在不同条件下用于生物医学期刊学术影响力的评价,如果评估期刊质量与影响在近年的动态变化或其近期在科学发展和文献交流中所起的作用,则宜选用影响因子,若评估期刊某年的整体水平与真实影响时,则宜选用h指数。

4.4 h指数和来源文献量呈正相关关系(R=0.332)

来源文献量指来源期刊在统计当年发表的全部论文数。h指数与来源文献量呈相关关系,但相关系数低于上述指标,并不是来源文献量越大,h指数就越高,文献量反映的是期刊的出版规模,说明h指数反映的是期刊出版的数量和质量,只有文献量、被引频次均较高时期刊的h指数才会升高,因此h指数为期刊评价的质量双效指标。本组期刊的出版周期各不相同,有半月刊、月刊、双月刊或季刊,因此期刊的来源文献量相差较大,说明出版周期的长短也可以影响h指数对期刊质量的评价。

4.5 h指数和他引率、基金论文比无相关关系

平均他引率是指在给定时间内期刊刊载的全部论文平均被他刊引用的几率,是他引频次与来源文献量的比值。本研究结果发现期刊的h指数和他引率无明显相关关系,与国外研究结果[9]不一致,这可能与本研究期刊仅局限于神经医学期刊,并未对所有期刊进行研究,未能反映学科之间的差异所致。另外本研究仅仅选取了2011年的他引率,未能分析出期刊较长时期内的平均他引率和h指数的相关性。

本组期刊中h指数排名前4名的杂志分别为《中华神经外科》、《中国心理卫生》、《中华神经科》、《中国行为医学科学》(现更名为《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这些期刊的来源文献量、被引频次均较高,办刊时间较长,与影响因子排名前4的杂志《中国心理卫生》、《Neuroscience Bulletin》、《中国神经精神疾病》、《中国临床神经外科》)相比,更符合业界对期刊质量的口碑排名。《Neuroscience Bulletin》因其被Medline/Pubmed收录、全英文刊出并与国际知名的斯普林格出版社合作后被SCI收录,其学术质量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升高,因而获得了很高的影响因子,但因为其出版文献量较少,h指数仅为8。《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的影响因子也较高,但与《中华神经外科》杂志和《中华神经科》杂志比较,他们的被引频次较低,因此h指数较低。

综上所述,h指数既与引文指标(总被引用频次、即年指数、影响因子)相关,又与载文指标(来源文献量)相关,是对载文的数量和质量并重的指标,载文的数量和质量均提高才能获得较高的h指数。单纯文献数量和引文的增长均不能使h指数变化过大,h指数可以降低对一些期刊或综述型期刊的过高评价,评价结果更科学合理、客观。总被引用频次是h指数重要的独立影响因素,因此增加期刊的显示度,提高期刊的引用率,缩短期刊的出版时滞,赢得更多、更快的引用,有助于提高神经医学期刊的质量。

注 释

[1]Tibor Braun, Wolfgang Gianzel, Andras Schubert. A Hirseh-type index for journals[J]. The Seientist. 2005, 19(22): 8-10

[2]Rousseau R. A case study: evolution of JASIS’ Hirseh index[J]. Seience focus(in Chinese). 2006, l(1): 16-17

[3]Olden JD. How do ecological journals stack-up? Ranking of scientific quality according to the h index[J]. Ecoscienee, 2007, 14(3): 370-376

[4]万锦堑, 花平寰, 宋媛媛, 等. h指数及其用于学术期刊评价[J]. 评价与管理,2006, 4(3): l-7

[5]姜春林. 期刊h指数与影响因子之间关系的案例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9): 78-80

[6]刘红. 科技期刊的h指数与影响因子比较[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6 (6): 1125-1127

[7]陈红光, 雷二庆. 中国SCI期刊的h指数与影响因子比较[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8 (3): 402-404

[8]Engqvist L, Fronunen JG. The h-index and self-eitations[J]. Trends in Ecology&Evolution, 2008, 23(5): 250-252

高数期中总结篇6

日前公布的国际市场新闻社(MNI)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结果显示,2月份中国消费者信心略微反弹,受助于长达一周之久的中国春节假期。

2月份该指数自1月份的94.1反弹至94.7。

数据明细表明消费者对不久的将来越发采取“观望”态度,等待经济方面的新信息和本月行将就任的新一届政府可能出台的政策措施。

2月份所有分项指数上升,惟个人经济状况预期指数例外,同时总体上未来预期指数升幅高于现状指数。2月份个人经济现状指数微升,而个人经济状况预期指数连续第二个月下降。

中国东部所有地区信心改善,但中西部地区减弱。

2月份消费者的耐用品和汽车购买意愿均略有改善。

总体房地产市场信心连续第二个月上升,其中房价预期分项升至去年6月以来新高。

在连续三个月上升后,2月份总体股市信心修正。

MNI中国2月份企业信心指数自1月份的55.16上升至60.98

MNI中国2月份企业信心指数继续自4年前所见低点反弹,结果显示中国企业经营状况连续第6个月改善,且增速创2011年来新高,从而表明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正在减弱。

2月份未经调整的总体经营现状指数终值自12月份的52.22和1月份的55.16上升至60.98,同时这一因假期而缩短的月份未经调整和季调后的结果均改善。

尽管出现改善,但总体经营现状指数和关键分项指数依然易遭外部或国内挫折的冲击。中国春节假期使企业在本已较短的2月份歇业一周意味着未经调整和季调后结果的可靠性或低于平时。

2月份未经调整的总体经营现状指数终值处于2011年5月以来新高,且调整后的指数创同年10月来最高水平。

指数终值略低于一周前的初值61.79。一年前总体经营现状指数为58.87。

2月份对未来三个月总体经营状况的预期指数连续第4个月上升。未来三个月总体经营状况预期指数自1月份的61.14攀升至62.43,12月份读值为59.17。

经季节性调整后,2月份总体经营现状指数为58.55,高于12月份的56.04和1月份的55.94。不过,2月份季调后的分项指数总体上不及未经调整的指数,与上月表现相反。2月份结果高于一年前季调后的读值56.52。

季调后的未来三个月总体经营状况预期指数连续第2个月下降,自1月份的63.60降至55.79,12月份读值为66.26。

2月份13个现状分项指数中9个显示活动扩张,与过去4个月相同。9个未来三个月预期分项指数高于扩张/萎缩分界线50,较1月份下降2个。与未经调整的数据一样,2月份季调后处于扩张区域的现状分项指数与预期分项指数数量均为9个。

未经调整的新订单指数自1月份上升至去年4月来新高,同时季调后的新订单下降。

2月份未经调整的新订单现状指数自1月份的55.76攀升至58.24,创去年4月来新高,12月份读值为51.05。经季节性调整后,新订单现状指数下降至53.85,为9月份以来最低水平,此前12月份和1月份读值分别为56.94和58.74。

2月份未经调整的未来三个月新订单预期指数自12月份的55.59和1月份的59.70上升至61.18,冲击去年4月录得61.31以来新高。经季节性调整后,未来三个月新订单预期指数也走向相反,自1月份的61.92下降至54.85,12月份读值为57.46。

一些迹象显示与中国企业如影随行的价格挤压减轻,因季调后和未经调整的投入价格指数双双下降,同时未经调整的所得价格指数上升,且季调后读值实际上持平。

2月份投入价格现状指数自1月份的55.56下降至53.76,创6个月新低,12月份读值为57.89。这一结果远低于一年前水平62.13。经季节性调整后,2月份投入价格现状指数也下降,自1月份的59.32降至55.27,12月份读值为61.45。

2月份未经调整的所得价格现状指数连续第4个月上升,自1月份的51.43升至55.88,12月份读值为51.22。6-11月份期间该指数一直处于萎缩之中。经季节性调整后,该指数自1月份的52.80略降至52.12,12月份读值为54.69。

企业预计未来将能够提价,因2月份未经调整的未来三个月所得价格预期指数连续第4个月上升,自54.86升至56.47,但季调后指数自58.00下降至51.43。未来三个月投入价格预期指数自1月份的53.33小幅上升至53.47。

价格挤压减轻可能已反映在财务状况指数结果之中,该指数未经调整冲击1年来新高,虽然季调后指数下降

2月份财务现状指数自1月份的50.87强劲跳升至55.62,12月份读值为50.89。去年全年财务状况恶化,6、7和8月份出现萎缩,且全年余下大部分时间刚刚处于扩张区域。

经季节性调整后,2月份财务状况指数连续第2个月下降,自1月份的52.21降至50.70,12月份读值为55.32。

2月份未来三个月财务状况预期指数连续第7个月扩张,自1月份的55.49上升至60.95,12月份读值为55.33。

2月份获得信贷的能力再次恶化,可获信贷现状指数仅略微攀升,但仍低于扩张/萎缩分界线50。除去年第1季度外,该指数自2010年10月以来一直处于萎缩之中。未来三个月可获信贷预期指数下降至萎缩区域,而此前4个月保持在扩张区域。

2月份结果反映了中国春节假日期间结果的波动性,以及对中国新一届领导人将推出利于工业政策的广泛预期。因寄望新领导层3月份执政后采取行动,对未来经济增长的预期正在回升。

一家个人服务企业高管表示,“我们正在观望3月份全国人大会议的影响。我们将根据新政策调整销售策略。”(受访者应邀匿名发表评论。)

一家金属制造商高管称,“我们预计3月份召开的全国人大会议将出台新的政策,但也将需时日才能看到影响。我们拭目以待。”

2月份未经调整的生产和产能现状指数双双增强,且未经调整和季调后的指数仍处于扩张区域。

2月份生产现状指数自1月份的53.92上升至57.89,12月份读值为55.37。在6月份冲击50.00后,该指数连续三个月处于萎缩区域。

经季节性调整后,该指数下降,自1月份的54.81降至51.99,12月份读值为60.42。

高数期中总结篇7

关键词 盐丰47;北种南引;播期;种植方式;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0-0009-02

盐丰47是辽宁省南部的水稻主体品种,2006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该品种具有产量高、米质优、综合抗性好等优点,在辽宁南部地区种植,全生育期157 d左右。黄海农场地处江苏北部,把其作为优质稻品种,从辽宁省引进到当地种植。由于该品种为北种南引,生长环境温度升高,日照缩短,水稻总叶片数明显减少,生育期明显缩短。因此,探索该品种对当地温光资源的适应性,特别是在早播种的情况下,对高温条件的适应性,为该品种达到既能早熟上市,又保证高产,提供合理的播期指导[1-3]。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盐丰47。

1.2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0年在黄海农场农科所进行,设播期和种植方式2个因子,其中播期设7个水平,分别为5月5日、5月10日、5月15日、5月20日、5月25日、5月30日、6月5日,种植方式设直播和手插2个水平,重复1次。基本苗为120万株/hm2左右,小区面积40 m2。

1.3 水肥管理

湿润出苗,三叶期、有效分蘖期以浅水勤灌为主,够苗后至倒三叶期适度多次轻搁田,穗分化至水稻成熟期除了在减数分裂期保持浅水灌溉外,其余时间以湿润灌溉为主;基肥施尿素150 kg/hm2、磷酸二铵187.5 kg/hm2,分蘖肥分2次施用,共施尿素337.5 kg/hm2,促花肥施尿素150 kg/hm2,保花肥施尿素112.5 kg/hm2。

1.4 调查内容与测定

叶龄进程调查:每小区定10株调查叶龄进程,并观察生育进程(拔节期、始穗期、齐穗期、成熟期)。茎蘖动态调查:每小区定20穴株调查茎蘖动态。穗粒结构调查:成熟期每小区调查100穴株,测定穗粒结构,计算产量。

1.5 水稻生长期气候条件特点

对水稻主要生长期间的气象资料进行统计,2010年与2009年相比,总体表现为温度偏高,降雨明显增加,日照时数减少[4]。虽然2010年有效积温比2009年偏高,但分布十分不平衡,9月21日是2010年温度变化的转折期,在9月21日前,气象条件较好,积温高,雨量少,日照多,但在9月21日,遭受强冷击,带来了较大的雨量和强风,这次冷空气共降雨30 mm,最大风力为10级。这次强冷空气有2个特点:一是时间来的过早,要比正常年份提早20 d左右,为历史罕见;二是降温幅度大,温度下降10 ℃,最低温度只有11 ℃左右,以后20 d左右持续低温,特别是在10月上旬,出现了一个明显的低温过程,其中在10月5—9日连续5 d最低温度在10 ℃以下,最低温度为7.1 ℃,这次低温对播期偏迟、抽穗偏迟的水稻的灌浆和粒重有明显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播期温度变化对水稻生育期的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直播栽培条件下,5月5日、5月10日、5月15日、5月20日、5月25日、5月30日、6月5日播种水稻全生育期分别为128、128、127、125、122、120、120 d,随着播期的推迟,生育期由大到小,呈明显减少的趋势,但是5月30日以后播种生育期减少不明显。直播稻最迟播期生育期比最早播期生育期缩短了8 d。直播稻最早播期与最迟播期相差30 d,出苗期相差28 d,分蘖期相差28 d,差别没有明显减少;而拔节期后,最早播期与最迟播期生育期相差明显缩短,拔节期相差20 d、齐穗期天数相差只有17 d。手栽种植方式与直播种植方式一样,表现了相同的趋势。

进一步分析发现,水稻的总叶片数发生的数量没有明显的变化,因此不同播期生育进程产生差别的主要原因是受温度的影响,播期越早,前期水稻生长温度较低,出叶速度较慢,导致生育期较长,随着播期的推迟,播种时的温度不断上升,水稻的生长和出叶速度也明显加快,导致水稻的拔节期和抽穗期进程加快。水稻抽穗以后,温度开始逐步下降,播期较迟的水稻灌浆速度减慢,灌浆期延长,从而导致水稻成熟期延迟[5-6]。

2.2 不同播期温度变化对水稻产量结构的影响

2.2.1 不同播期温度变化对穗数的影响。对穗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水稻分蘖期温度对分蘖发生和成穗的影响,水稻发根和分蘖的最适宜温度为25~30 ℃,气温高于33 ℃或低于15 ℃对水稻分蘖有明显影响。由表1可以看出,直播种植5月5日、5月10日、5月15日、5月20日、5月25日、5月30日、6月5日播种水稻分蘖期在5月31日至6月28日之间,温度变化表现为随着播期的推迟有明显增高的趋势,除处理5月5日比较低外,其余各处理温度均适宜水稻的分蘖。但是调查结果显示,播期较早的处理穗数较多,这可能与播期较早的处理,生长温度较低,成穗率较高有关。手栽稻表现同样的趋势。

2.2.2 不同播期温度变化对穗粒数的影响。对穗粒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水稻拔节孕穗期温度对水稻幼穗分化的影响,水稻拔节孕穗最适宜温度为25~32 ℃,气温高于40 ℃或低于15 ℃对水稻幼穗分化有明显影响。由表1可以看出,直播种植5月5日、5月10日、5月15日、5月20日、5月25日、5月30日、6月5日播种水稻拔节孕穗期在7月6—26日之间,温度变化也表现随着播期的推迟逐步增高的趋势,但各处理幼穗分化的温度都在比较适宜的范围内,因此各处理水稻幼穗分化期的温度不会对水稻幼穗分化有不利影响。手栽稻表现同样的趋势。

2.2.3 不同播期温度变化对结实率的影响。对结实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水稻抽穗开花期温度对水稻开花受精的影响,水稻幼穗分化最适宜温度为25~32 ℃,气温高于35 ℃或低于18 ℃对水稻开花受精明显影响。由表1可以看出,直播种植5月5日、5月10日、5月15日、5月20日、5月25日、5月30日、6月5日播种水稻齐穗期在7月30日至8月17日之间,水稻抽穗开花期温度的变化总体表现偏高,除最迟播期6月5日抽穗期的最高温度低于30 ℃外,其余较早播期抽穗期的最高温度在34 ℃以上,在此期间最高温度达37.2 ℃,虽然盐丰47各播期抽穗期的最高温度已超过适宜温度的上限,但高温对盐丰47水稻的结实率没有明显影响,各处理的结实率均在90%以上(表2),说明盐丰47水稻在水稻开花期抗高温热害能力很强,适宜早播种植。手栽稻表现同样的趋势。

2.2.4 不同播期温度变化对粒重的影响。对粒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水稻灌浆结实期温度对水稻灌浆的影响,水稻灌浆结实最适宜温度为23~28 ℃,气温高于35 ℃或低于13 ℃对水稻灌浆有明显影响,由表1可以看出,直播种植5月5日、5月10日、5月15日、5月20日、5月25日、5月30日、6月5日播种水稻灌浆结实期(齐穗—成熟)在7月30日至10月2日之间,由于灌浆期较长(45 d左右),即使在某一指定播期,温度也有较大变化,总体表现为较早播期的处理5月5、10、15、20、25、30日开始灌浆的温度偏高,千粒重较高,6月5日播种水稻开始灌浆温度较适宜,但到了水稻灌浆后期,由于受冷空气影响,温度已偏低,最低温度已下降到13 ℃左右,对灌浆速度有一定的影响,千粒重略低(表2)。手栽稻表现同样的趋势。

2.3 不同播期对水稻主要植株性状的影响

由表3可以看出,直播种植方式水稻播期由早到迟,水稻主茎总叶片数、株高、节间数等植株性状没有明显的变化,株高均在1 m左右,节间数均为5个,总叶片数在13片左右;手栽稻总叶片数在14片左右,株高比直播稻略高,节间数也为5个。

2.4 盐丰47直播与手栽种植的主要区别

盐丰47同期播种的直播稻和手栽稻不论是在生育期、产量结构还是植株性状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下转第12页)

(上接第10页)

以下几个方面:①手栽水稻生育进程较迟。同期播种的手栽稻要比直播稻拔节期、齐穗期和成熟期生育进程延迟2~3 d。②同期播种的直播稻和手栽稻相比,表现为穗数明显增加,穗粒数明显减少的趋势,直播稻平均穗数为384.6万穗/hm2,手栽稻平均为328.9万穗/hm2,直播稻比手栽稻增加55.7万穗/hm2,直播稻平均穗粒数为110.1粒,手栽稻平均为120.0粒,直播稻比手栽稻减少9.9粒,而结实率和千粒重两者没有明显差别。③在植株性状方面,同期手栽稻要比直播稻的总叶片数增加1张,株高和穗长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3 结论与讨论

(1)不同播期条件下不论直播种植还是移栽种植,总叶片数相对比较稳定,直播种植在不同的播期条件下总叶片数都为13片左右;移栽种植在不同的播期条件下总叶片数都为14片左右,说明盐丰47对温度比较敏感,主要为感温性品种。

(2)盐丰47不同播期对水稻生育期有明显影响,播期越早,表现水稻前期生长温度较低,水稻营养生长时间长,后期水稻生长温度较高,总生育期长;播期越迟,表现水稻前期生长温度较高,水稻营养生长时间较短,后期生长温度较低,总生育期短。

(3)盐丰47在不同播期条件下对高温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在早播条件下(5月5—20日),水稻抽穗在7月底至8月初,比黄海农场常规品种抽穗期要提早25 d左右,正值每年的最高气温时候,表现出很好的抗高温适应性,对结实率和千粒重没有负面影响,产量结构较好。因此,盐丰47更适宜在较低的温度下播种生长并在较高的温度下抽穗灌浆,这样可能和原产地(东北地区)的条件相类似。

(4)盐丰47在不同播期条件下种植,对穗数的影响明显,对其他产量结构指标影响不明显。播期越早,成穗数明显增加,产量也越高,说明盐丰47在响水地区种植适期早播为好。

(5)盐丰47采用直播与手栽2种方式种植,同期播种的手栽稻要比直播稻生育进程延迟2~3 d。手栽稻与直播稻相比,总叶片数增加1片,株高和穗长也有不同的增加。之所以产生上述的一系列变化主要是水稻经移栽后产生了明显的移栽效应,水稻营养生长势强所致。

4 参考文献

[1] 黄礼庆,宋光锋,杨松,等.偏早熟水稻品种进行直播种植适应性及播期的研究[J].大麦与谷类科学,2008(3):12-14.

[2] 苏志富,谢宜成,刘维宝.杂交籼稻气候适应性及播种期的研究[J].大麦与谷类科学,2010(2):23-25.

[3] 全国杂交稻气象科研协作组.籼型杂交水稻气候适应性的研究[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81(2):199-207.

[4] 柯传勇.不同水分处理对水稻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0.

高数期中总结篇8

但是,以往的研究主要针对常规手栽方式,针对机插方式的研究相对缺乏。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和老龄化速度的加快,水稻生产迫切需要发展以机插秧为主的水稻机械种植技术,以适应稻农对现代稻作技术的要求,稳定水稻种植面积和提高水稻产量[8]。2010年江苏机插秧面积70万hm2占水稻播种总面积的33%,已成为主要的稻作栽培方式之一。提高机插水稻质量,对稳定水稻单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笔者对当前江苏中部机插稻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关系进行了分析[9],明确了影响大面积机插稻产量提高的主要限制因子。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对江苏典型机插高产百亩方水稻高产群体特性进行分析,以期为机插水稻高产栽培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试验于2008年在江苏武进区邹区、漕桥和前黄镇共3个百亩连片超高产示范方进行,其中邹区供试品种为武香粳9号,漕桥和前黄为武运粳7号2009年对江苏省如东县以宁粳3号为材料的百亩连片超高产示范方进行了调查。3个品种均属早熟晚粳稻,株高95cm左右,在江苏省沿江及苏南地区种植,生育期150d左右,总叶龄均为17~18叶,伸长节间数6个。示范区灌排条件良好,常年水稻产量为8~9t/hm2。基本苗、株距、肥料运筹、水分管理等按照南京农业大学开发的水稻栽培系统(软件著作权号:2008SR04988)设计方案实施。方案根据品种总叶龄数(N)、伸长节间数(n)、移栽秧苗素质(移栽叶龄SN和带蘖情况)以及目标穗数确定基本苗为85苗/m2,采用机插方式移栽,行距为30cm株距11.7cm,每穴3苗左右。氮肥用量180kg/hm2,并依据氮肥总量=(目标产量需氮量-基础供氮量)/氮肥当季利用率的计算结果进行适当调整,氮肥运筹按m基蘖肥∶m穗肥=6∶4的配比设置,穗肥根据苗情适当调整。mN:mP2O5:mK2O=1∶0.5∶0.8左右,磷肥基施,钾肥基肥和拔节肥各半。移栽活棵期田间保持浅水层,当茎蘖数达目标穗数的80%时排水晒田,以后干湿交替灌溉;移栽后7d施除草剂,及时防治病虫害。

1.2 测定项目及方法

2008年对这3个示范方各选取15块田,于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N-n叶龄期)、拔节期(n-2叶龄期)、抽穗期、抽穗后每7d和成熟期取样。每块田按5点取样法取5点,每点调查茎蘖数100穴,根据全田平均数取代表性样点5个,每点1穴。将样品按器官分离[叶片、茎秆(包括叶鞘)、穗],用LI-3000(LI-COR,Lincoln,NE,USA)测定叶面积,计算叶面积指数(LAI)。样品于105℃下杀青30min,再于75℃下烘干至恒重,测定各器官干质量,样品粉碎后用凯氏定氮法测定氮积累量。成熟期按茎蘖普查的平均数取5穴进行考种,并实割测产。2009年实收如东点所有33块田的产量。同时取样,测定杂质和实际含水量,按14.5%水分折算实产。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成熟期总干质量-抽穗期总干质量;花后干物质积累比例(花后积累占产量的比例)=花后干物质积累量/籽粒干质量×100;100kg籽粒需氮量(kg/kg)=成熟期氮积累量(kg/hm2)/籽粒产量(t/hm2)×10。

1.3 统计分析方法数据整理和作图采用Microsoft Excel进行,方差分析用SPSS 16.0完成。2 结果与分析2.1 不同示范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比较不同示范方调查田块产量频次分布结果表明(图1),不同示范方产量总体差异明显。邹区产量为8.0~9.0t/hm2,最低产量为8.1t/hm2,最高产量9.8t/hm2。漕桥和前黄示范方产量为8.5~11.0t/hm2。如东的宁粳3号33块示范田呈平均产量为11.8t/hm2,标准差为1.04的正态分布。将各示范方调查田块按产量≥7.5t/hm2、≥9.0t/hm2、≥10.5t/hm2和≥12.0t/hm2分成4个产量等级(表1)。结果表明,不同示范方在每1m2穗数、每穗粒数、总颖花数、粒重和产量等指标上差异显著或极显著,而结实率无明显差异。不同产量等级水稻在每穗粒数、总颖花数、粒重和产量上差异显著或极显著,而每1m2穗数和结实率差异不显著。示范方和产量等级对粒重表现极显著互作效应。当颖花数≥45 000/m2时,机插稻产量均达到10.5t/hm2以上。

2.2 产量构成因素相关性比较相关分析表明(表2),产量与每穗粒数、总颍花数、结实率、粒重呈正相关,其中与总颍花数相关达极显著水平,邹区、漕桥和前黄三个示范方的表现一致。每1m2穗数与其他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不显著或负相关。三地间略有差异,邹区、前黄示范方每1m2穗数与产量呈正相关,而漕桥示范方每1m2穗数与产量呈负相关,三地平均值表现为穗数与产量相关不显著。表明每1m2穗数的增加,不利于其他产量构成因素的提高,应将穗数控制在合适的范围之内。另外,三个示范方每穗粒数与总颖花数均呈正相关,邹区及三地平均值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在保证每1m2穗数的前提下,挖掘机插水稻的高产潜力主要是通过增加每穗粒数实现总颖花数的提高。

2.3 机插水稻示范方不同产量等级干物质积累动态比较不同示范方各生育期干物质积累、成熟期干物质量以及花后干物质积累比例差异不显著。不同产量等级的干物质积累在抽穗前差异不显著,抽穗后则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花后干物质积累比例也达到极显著水平,表明不同产量等级的干物质积累差异主要来源于抽穗后的干物质积累(表3)。

2.4 机插水稻示范方不同产量等级氮素积累动态比较表4结果表明,不同示范方够苗期(N-n期)氮积累量差异显著,之后各时期氮积累量差异不显著,最终成熟期氮积累量差异显著。不同产量等级N-n期和抽穗至成熟期氮积累量差异显著,最终成熟期总氮积累量差异极显著。结果表明,不同产量水平机插水稻氮素积累差异主要在够苗期(N-n期)和成熟期。示范方与产量等级间没有互作效应。不同示范方每100kg籽粒需氮量差异显著,前黄示范方每100kg籽粒需氮量高于漕桥。不同产量等级间每100kg籽粒需氮量差异极显著。从2个示范方分析,常规粳稻机插高产水稻每100kg籽粒需氮量均在2.1kg/kg左右。

3 讨论

3.1 机插常规粳稻高产穗粒结构

水稻产量由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组成。关于产量构成四因子对产量的贡献,研究者观点差异较大。有的研究者认为产量的提高在于穗数的增加[10-12],有研究认为产量的增加得益于每穗粒数的增加[13],也有研究者认为提高结实率能够提高水稻产量[14]。另一些学者认为高产水稻在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等方面均要有优势[5,15-17]。本研究结果表明,足够的颖花量是机插水稻高产稳产的基础,要达到10.5t/hm2以上的产量,颖花量需≥45000/m2。相对手栽方式[5],机插稻结实率较高,但千粒重较低。高产条件下,颖花数的提高应该主要通过每穗粒数的增加。促大穗与培育群体的均衡性是同步的。

高数期中总结篇9

1979年至今为农产品结构调整的速变阶段,该时期主要农副产品的生产能力日益提高,其结构也经历了较大幅度的反复调整,至此农副产品结构调整的步伐开始逐步从量变走向质变,其结构也正逐步趋向最优。大体上来看,1979年至今,我国农副产品结构调整主要经历了如下几个发展时期:1979~1984年为单一生产结构的适应性调整阶段。该阶段调整的主要目标是适当调整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同时适当增加家庭化的畜禽养殖比例,这一举措废除了“以粮为纲”的农业方针,同时也打破了以往较单一的农产品格局。虽然该时期极大提高了农副产品的生产能力,也基本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但由于粮棉产量增长较快,而我国当时的储运销能力发展滞后,一时间全国较大范围内均出现了供大于需的供给失衡局面,为此就急需进行新一轮的结构调整。1985~1991年为粮食的就地转化阶段。该阶段一方面粮棉等农产品的产量相对过剩,另一方面其它农产品却又处于短缺状况,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就实行了干预性的农产品结构调整,在采取一定措施取消粮棉统购的同时,也积极支持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发展。但1989年之后,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农民陷入了增产不增收的恶性循环怪圈。1992至今为提高农产品生产经济效益阶段[4]。该阶段以农产品生产的优质、高效发展为首要目标,重点强调提高农产品生产的经济效益。然而该阶段的改革目标并没有如期实现,农产品大量供给的同时,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却是一降再降,农产品结构调整的改革也未能带来农村经济的高效发展。

二、基于结构调整的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实证分析

本文通过建立动态面板模型,对1978~2012年我国农产品价格总指数NI、种植业产品价格指数ZI、林业产品价格指数LI、畜牧业产品价格指数XI以及渔业产品价格指数YI等指标展开讨论,以便对这些价格指数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各变量间具有怎样的关系,基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农产品又具有怎样的价格波动机理。

(一)改革开放以来农产品价格波动性演化趋势分析通过对1978~2012年我国农产品价格总指数相关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总体而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价格总指数的波动幅度基本稳定,只是在1990~2000年间波动幅度相对剧烈,而其他年份则相对较小。图1中关于农产品价格相关走势的分析是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相吻合的。众所周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粮食产量数次刷新建国以来的历史新高,诸如粮棉等农产品供过于求,当时我国农业发展陷入了“增产不增收”的恶性循环怪圈[5],因此政府相关部门为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开始进行农产品生产结构调整的相关改革,并且取消了粮棉等产品的统购计划,实施市场化运作。面对着国家对农产品市场调控价格的逐步放宽,曾几何时市场上也出现了诸多挑战,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农产品市场面临改革开放以来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农产品的价格机制也呈现出较大的波动性。

(二)改革开放以来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的直方图分析通过在EVIEWS软件中对农产品生产价格总指数的直方图分析,可得出如图2所示直方图。一般而言,图2中左边的直方图主要是用来反映农产品价格总指数在各区间的分布情况,从中可以看出1978~2012年期间我国农产品价格总指数主要集中于(95,120)之间,其价格波动基本稳定。同样,从图2中右边相关指标的分析可以看出:1978~2012年35个样本值的偏度S=0.9125>0,峰度K=4.4530>3,所以与标准正态分布(S=0,K=3)相比较,该序列NI呈现出右偏趋势。总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的价格波动趋势虽然长期来看较为平稳,属于稳中有涨的发展态势,但一段时间内也具有较显著的波动聚类特征,即一段时间内存在较大幅度的农产品价格波动。

(三)基于结构变动的农产品生产价格演化分析农产品价格的变化往往由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及渔业等产品的价格变化所决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的生产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也迈向一个新台阶,以往单一的农产品格局也正逐步向粮食生产、经济作物生产齐头并进,畜牧业、渔业大力发展的态势转化,农产品生产取得了产量迅猛提高、价格稳中上调的显著成绩[6]。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及渔业等四大类产品的价格指数、各类产品的结构变化态势均将直接影响农产品的价格总指数[7]。1.各变量的平稳性检验通常而言,变量的平稳性检验可以通过ADF单位根、协整以及格兰杰因果关系等分析进行相关检验。(1)ADF单位根检验ADF单位根检验是检验变量水平值时序平稳性的一种正式方法。本文关于因变量农产品价格总指数与自变量种植业产品价格指数、林业产品价格指数、畜牧业产品价格指数及渔业产品价格指数等变量的ADF检验结果见表1。通过对1978~2012年期间各类农产品价格指数波动的分析可以发现:农产品价格总指数NI、种植业产品价格指数ZI、林业产品价格指数LI、畜牧业产品价格指数XI及渔业产品价格指数YI等相关指标ADF检验的t统计值均大于显著性水平为10%时的临界值,因此这些序列均为非平稳序列,而序列iNI、iZI、iLI、iXI以及iYI的一阶差分序列的t统计值则均小于显著性水平为10%时的临界值,所以序列iNI、iZI、iLI、iXI以及iYI均为平稳序列,变量满足ADF单位根检验。(2)协整检验协整检验主要是用来检验各变量间是否存在稳定关系、检验各变量间是否存在伪回归关系。通过以上分析发现,序列NI、ZI、LI、XI以及YI均为非平稳序列,而序列iNI、iZI、iLI、iXI以及iYI为平稳序列,所以满足序列的协整检验要求。故可对各变量进行协整检验,所得结果如图3、表2所示。由图3可以看出:农产品价格总指数的残差走势大致上是围绕残差=0的直线随机波动,故该回归对原观测值的拟合程度较高,农产品价格总指数与各自变量间具有较显著的线性相关性。表2检验结果表明:残差序列e的ADF检验的t统计量值为-5.198858,明显小于显著性水平为10%时的临界值-2.6200,故可知残差序列e为平稳序列,此时NI与变量ZI、LI、XI、YI之间表现为较明显的协整关系。(3)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则主要是分析变量间因果关系的一种检验方法,主要用于一个变量被另一个变量解释程度的相关分析,一般而言,检验过程的精确程度直接取决于滞后期的长度。通过对农产品价格总指数NI与各自变量间进行格兰杰检验分析,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检验结果分析可知:在滞后期6时,农产品价格总指数NI不是种植业产品价格指数ZI的格兰杰成因,而种植业产品价格指数ZI是农产品价格总指数NI的格兰杰成因;同时,在滞后期5时,农产品价格总指数NI不是林业产品价格指数LI的格兰杰成因,而林业产品价格指数LI是农产品价格总指数NI的格兰杰成因;在滞后期3时,农产品价格总指数NI不是畜牧业产品价格指数XI的格兰杰成因,而畜牧业产品价格指数XI则是农产品价格总指数NI的格兰杰成因;在滞后期8时,农产品价格总指数NI不是渔业产品价格指数YI的格兰杰成因,而渔业产品价格指数YI则是农产品价格总指数NI的格兰杰成因。2.基于各类价格指数变化的农产品价格波动演化分析本文在对各类农产品价格波动情况相关分析的基础上,详细分析1979~2012年间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结构性特征。通过在EVIEWS软件中对NI、ZI、LI、XI及YI等变量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农产品价格变化特征表,其结果如表4所示。首先,农产品价格总指数同时受到种植业、畜牧业及渔业等三大类产品价格指数的上拉,在这三类产品的牵引下,农产品价格呈现出较大的上涨空间。同时,林业类产品则对农产品价格总指数起到了向下的牵引。四类产品中,种植业类产品、畜牧业类产品及渔业类产品均呈现出较大幅度的价格波动,而林业类产品的波动幅度则相对小一些。其次,农产品价格总指数NI最高值年份出现于1994年,种植业ZI、畜牧业XI的最高值年份也均出现于1994年,时间一致;而农产品价格总指数NI最低值年份出现于1999年,种植业ZI、畜牧业XI及渔业YI的最低值年份则分别出现于1999、1998与1997年。再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趋势呈现出缓慢上升、缓慢下降的阶段性波动特征,其价格上涨或下降与整个国家的经济环境间呈现出较紧密的相关性;同时价格波动也呈现出较明显的结构性特征,尤其是近几年来农产品价格波动受猪肉价格、水果类产品、棉花及大豆等作物价格的影响比较显著。

三、结论

高数期中总结篇10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设计

试验于2008年在江苏武进区邹区、漕桥和前黄镇共3个百亩连片超高产示范方进行,其中邹区供试品种为武香粳9号,漕桥和前黄为武运粳7号。2009年对江苏省如东县以宁粳3号为材料的百亩连片超高产示范方进行了调查。3个品种均属早熟晚粳稻,株高95cm左右,在江苏省沿江及苏南地区种植,生育期150d左右,总叶龄均为17~18叶,伸长节间数6个。示范区灌排条件良好,常年水稻产量为8~9t/hm2。基本苗、株距、肥料运筹、水分管理等按照南京农业大学开发的水稻栽培系统(软件著作权号:2008SR04988)设计方案实施。方案根据品种总叶龄数(N)、伸长节间数(n)、移栽秧苗素质(移栽叶龄SN和带蘖情况)以及目标穗数确定基本苗为85苗/m2,采用机插方式移栽,行距为30cm,株距11.7cm,每穴3苗左右。氮肥用量180kg/hm2,并依据氮肥总量=(目标产量需氮量-基础供氮量)/氮肥当季利用率的计算结果进行适当调整,氮肥运筹按m基蘖肥∶m穗肥=6∶4的配比设置,穗肥根据苗情适当调整。mN:mP2O5:mK2O=1∶0.5∶0.8左右,磷肥基施,钾肥基肥和拔节肥各半。移栽活棵期田间保持浅水层,当茎蘖数达目标穗数的80%时排水晒田,以后干湿交替灌溉;移栽后7d施除草剂,及时防治病虫害。

1.2测定项目及方法

2008年对这3个示范方各选取15块田,于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N-n叶龄期)、拔节期(n-2叶龄期)、抽穗期、抽穗后每7d和成熟期取样。每块田按5点取样法取5点,每点调查茎蘖数100穴,根据全田平均数取代表性样点5个,每点1穴。将样品按器官分离[叶片、茎秆(包括叶鞘)、穗],用LI-3000(LI-COR,Lincoln,NE,USA)测定叶面积,计算叶面积指数(LAI)。样品于105℃下杀青30min,再于75℃下烘干至恒重,测定各器官干质量,样品粉碎后用凯氏定氮法测定氮积累量。成熟期按茎蘖普查的平均数取5穴进行考种,并实割测产。2009年实收如东点所有33块田的产量。同时取样,测定杂质和实际含水量,按14.5%水分折算实产。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成熟期总干质量-抽穗期总干质量;花后干物质积累比例(花后积累占产量的比例)=花后干物质积累量/籽粒干质量×100;100kg籽粒需氮量(kg/kg)=成熟期氮积累量(kg/hm2)/籽粒产量(t/hm2)×10。

1.3统计分析方法

数据整理和作图采用MicrosoftExcel进行,方差分析用SPSS16.0完成。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示范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比较

不同示范方调查田块产量频次分布结果表明(图1),不同示范方产量总体差异明显。邹区产量为8.0~9.0t/hm2,最低产量为8.1t/hm2,最高产量9.8t/hm2。漕桥和前黄示范方产量为8.5~11.0t/hm2。如东的宁粳3号33块示范田呈平均产量为11.8t/hm2,标准差为1.04的正态分布。将各示范方调查田块按产量≥7.5t/hm2、≥9.0t/hm2、≥10.5t/hm2和≥12.0t/hm2分成4个产量等级(表1)。结果表明,不同示范方在每1m2穗数、每穗粒数、总颖花数、粒重和产量等指标上差异显著或极显著,而结实率无明显差异。不同产量等级水稻在每穗粒数、总颖花数、粒重和产量上差异显著或极显著,而每1m2穗数和结实率差异不显著。示范方和产量等级对粒重表现极显著互作效应。当颖花数≥45000/m2时,机插稻产量均达到10.5t/hm2以上。

2.2产量构成因素相关性比较

相关分析表明(表2),产量与每穗粒数、总颍花数、结实率、粒重呈正相关,其中与总颍花数相关达极显著水平,邹区、漕桥和前黄三个示范方的表现一致。每1m2穗数与其他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不显著或负相关。三地间略有差异,邹区、前黄示范方每1m2穗数与产量呈正相关,而漕桥示范方每1m2穗数与产量呈负相关,三地平均值表现为穗数与产量相关不显著。表明每1m2穗数的增加,不利于其他产量构成因素的提高,应将穗数控制在合适的范围之内。另外,三个示范方每穗粒数与总颖花数均呈正相关,邹区及三地平均值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在保证每1m2穗数的前提下,挖掘机插水稻的高产潜力主要是通过增加每穗粒数实现总颖花数的提高。

2.3机插水稻示范方不同产量等级干物质积累动态比较

不同示范方各生育期干物质积累、成熟期干物质量以及花后干物质积累比例差异不显著。不同产量等级的干物质积累在抽穗前差异不显著,抽穗后则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花后干物质积累比例也达到极显著水平,表明不同产量等级的干物质积累差异主要来源于抽穗后的干物质积累(表3)。

2.4机插水稻示范方不同产量等级氮素积累动态比较

表4结果表明,不同示范方够苗期(N-n期)氮积累量差异显著,之后各时期氮积累量差异不显著,最终成熟期氮积累量差异显著。不同产量等级N-n期和抽穗至成熟期氮积累量差异显著,最终成熟期总氮积累量差异极显著。结果表明,不同产量水平机插水稻氮素积累差异主要在够苗期(N-n期)和成熟期。示范方与产量等级间没有互作效应。不同示范方每100kg籽粒需氮量差异显著,前黄示范方每100kg籽粒需氮量高于漕桥。不同产量等级间每100kg籽粒需氮量差异极显著。从2个示范方分析,常规粳稻机插高产水稻每100kg籽粒需氮量均在2.1kg/kg左右。

3讨论

3.1机插常规粳稻高产穗粒结构

水稻产量由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组成。关于产量构成四因子对产量的贡献,研究者观点差异较大。有的研究者认为产量的提高在于穗数的增加[10-12],有研究认为产量的增加得益于每穗粒数的增加[13],也有研究者认为提高结实率能够提高水稻产量[14]。另一些学者认为高产水稻在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等方面均要有优势[5,15-17]。本研究结果表明,足够的颖花量是机插水稻高产稳产的基础,要达到10.5t/hm2以上的产量,颖花量需≥45000/m2。相对手栽方式[5],机插稻结实率较高,但千粒重较低。高产条件下,颖花数的提高应该主要通过每穗粒数的增加。促大穗与培育群体的均衡性是同步的。

3.2机插常规粳稻高产干物质积累特征

水稻籽粒产量取决于水稻植株的光合生产能力以及光合产物的运转和分配能力。关于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理论,不同研究者得出的结论差异较大。Chen等[18]、张洪松[19]等认为超高产品种干物质生产优势在抽穗前。邹应斌等[20]则认为水稻每个生长时期都应有合适的比例。Ying等[21]、杨惠杰等[22-24]认为超高产水稻的干物质积累量优势在中后期。凌启鸿等[25-26]、张洪程等[27]等认为高产水稻的特点是后期的干物质积累量高。本研究结果表明,机插高产水稻的干物质积累优势在抽穗后。抽穗后的光合产物对产量的贡献较大,花后干物质积累比例在70%~80%,高于一般粳稻或超级稻的比例[18-20],这与李刚华等[6]的研究结果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