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实训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28 14:18:15

野外实训总结

野外实训总结篇1

关键词:军队医院;卫勤管理;野战医疗所

1领导重视是抓好野战医疗所建设的关键

1.1统一思想

医院党委高度重视野战医疗所建设,坚持把野战医疗所建设和训练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党委一班人一致认为“平时保健康,战时保打赢”是军队医院的根本职能,不把服务战场、保障打赢放在首位,军队医院的建设就会出现偏差,就会失去存在的价值[2]。成立了由院长、政委负总责,分管副院长任组长,机关四部领导为成员的抓建领导小组,用军队职能凝聚人心、用使命任务鼓舞斗志,用实际行动确保效果。

1.2合力抓建

为不使野战医疗所建设挂空档,战备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分析形势,查找问题,研究解决办法,并全程跟踪问效。机关突出重点抓建,把任务分工到部,任务到科,责任到人,限时完成。各医疗科室指定一名领导负责战备工作,选派业务精、品德好的医务人员参加野战医疗所。职能部门将各科室完成任务情况与绩效考评挂钩,按月兑现。做到了党委决策部署到位,领导小组谋划到位,业务部门落实到位。

1.3营造氛围

针对医院长期处于和平时期,医务人员战备意识淡漠,战斗精神不强,当“和平官、和平兵”思想比较普遍的现象,医院依托办公自动系统、闭路电视等媒介,利用院周会、月课教育、安全形势分析会、节前教育等多种机会,积极开展经常性战备教育。机关精心筹划,领导亲自辅导,给大家讲清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讲清新世纪、新时期我军肩负的历史使命,讲清医院地处边疆面临的反恐维稳的长期性、复杂性,营造了抓建氛围,克服和平麻痹和等靠要两种错误思想倾向。

2科学管理是抓好野战医疗所建设的保证

2.1规范管理

针对卫勤分队抽组要求高,标准严的特点,为了少走弯路。医院指排派人到全军各大医院参观见学,并邀请上级业务机关来院当面指导。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制订方案,依据标准突出重点,进行正规化建设。强化野战医疗所日常管理规范化、制度上墙图表化、库室设置架子化、物资存放箱子化,器材管护标签化,训练工作经常化[3]。

2.2科学抽组

针对抽组人员主要集中在外科、急诊和手术科室,卫勤训练与医疗工作争人员、争时间等重点难点问题,医院确立了“平战结合,业务对口,突出重点,综合配套,能分能合,便于机动”的抽组原则[1],采取“科室推荐、民主评议、党委决定、正式预任,严格管理,替补轮换”的方式[3],抽组野战医疗所人员。针对医务人员流动性大,专业要求高等特点,专门制订管理规定,要求参训人员当年不得休假、进修和参加学术会议,并建立替补制度,确保了人员在岗在位,解决了人员抽组寓而不任,任而不实的问题。

2.3健全制度

由院领导牵头,抽调机关人员,并外请院校专家做指导,从抓规范入手,修订管理、训练、值班等8项基本战备制度,做成图版上墙,编印成手册下发到每个队员手中,并不定期抽查和考核的方式,使制度入脑入心,成为队员遵循的规范。制订管理规定;新订《平战共用装备管理规定》、《药品动态储备规定》、《设备器材定期查对》等规定9项,促进战备物资管理规范化发展;编写20万字的《野战医疗所工作手册》,发放到机关、科室和医疗所,使所有队员做到“三清”,即清楚职责、清楚任务、清楚标准。从而在制度上、措施上确保了建设的有效性。

3加大投入是抓好野战医疗所建设的基础

3.1新建库室

针对医院面临的新形势和卫勤保障的需要,医院党委一班人一致认为,军队医院不能只盯着扩床收容和对外有偿服务上,医院楼盖得再高、钱挣得再多,关键时刻用不上,医院建设也不合格。医院在新建医技外科、综合内科大楼,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拿出500余万元新建了库室,使战备基础设施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

3.2配套物资

在上级配发骨干卫生装备和保障装备的基础上,自筹资金300余万元,解决了战救材、战常材、医疗设备,军需物资、营房装备,通讯装备6大类物资500余台件。将平战共用医疗设备平时用于临床,由使用科室指定专人负责,专人管理,定期保养,确保执行紧急卫勤保障任务时能随时召回。将平战共用药材纳入职能科室管理,要求药剂科、医学工程科、消毒供应科和手术麻醉科指定专人管理,及时更新轮换,实施动态储备。

3.3培养人才

为提高野战医疗所队员综合素质,采取岗位上练、请进来教、送出去学等方法加强卫勤人员培养。近年来,医院共选派10名骨干到第四、第二军医大学举办的卫勤提高班学习,安排16批50余人(次)参加各类技术培训班。邀请13名卫勤管理、军事学专家来院讲课,极大地提高了野战医疗所全体人员的卫勤理论和专业技能,初步形成了专业齐全、结构合理、素质全面的卫勤人才队伍。

4严格训练是抓好野战医疗所建设的核心

4.1结合临床训练

医院坚持按纲施训,在制订训练计划时,针对医院门诊、住院病人多,战备训练与临床工作争人员、争时间等突出问题,将战备训练计划化整为零,即将共同训练课目分解到机关各部,将专业训练分解到各科室,将野战医疗所训练分解到各组,细化训练内容,提出训练要求。在训练方法上,把机关训练与分队训练相结合,把理论教学与实地演练相结合,把专业训练与卫勤技能训练相结合,把室内分组推演与野外综合演练相结合。在组织实施中,安排卫勤分队人员参加乌鲁木齐市120急救队、担任医院总住院医师、参加岗位比武竞赛活动,从而使每个场所、每个岗位都成为提升急救技术和专业知识的练兵平台[3]。

4.2科研攻关储备

医院瞄准未来战场和医院卫勤保障的实际,贴近战场、贴近实际、贴近使命,积极组织人员进行卫勤指挥、战时政治工作、野外生存、远程机动,高原高寒、沙漠戈壁条件下战创伤救治、伤病员后送等课题研究,得到总部、军区和医院三级科研经费资助,获得一批研究成果,为野战医疗所建设培养了人才、储备了技术和知识。

4.3综合演习强

医院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每年组织野战医疗所野外驻训,把连贯作业与综合演练相结合,在训练中突出“三防”、创伤、烧伤和中毒等专业重点。组织骨干参加军区“西部”系列演习,尤其组织野战医疗所全要素、全过程、全装备远程机动5000余公里,到海拔3800米以上的高原进行适应性训练,并与部队卫生机构对接演练,大大提高全所远程机动、环境适应能力,提高了队员野外生存和心理承受能力。

参考文献:

[1]总后勤部卫生部.军队医院机动卫勤分队训练教材[M].北京:出版社:2003:5-6.

野外实训总结篇2

野外地质实习环节和内容

对于石油地学人才培养主要载体的石油院校,培养能够承担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研究、评价与管理的创新型高级专门技术人才是我校本科生教育的主旋律之一。我校地学类本科专业野外地质实习内容与方案是以西北大学地质系的野外实践教学为蓝本建立起来的,并与国内众多地质院校或院系野外地质实习目的和内容基本一致[6-8],主要包括一年级的地质认识实习和二年级的地质填图实习。地质认识实习是学生在学完普通地质学后进行的一次野外教学实习[6-8],其目的是在教师带领和指导下,通过对野外典型地质现象的认识、描述、分析,使学生获得地质现象的感性认识,以加深对室内所学的基本地质知识和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地质思维能力和时空观念,掌握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地质填图实习是在学习“构造地质学”、“地层学”、“古生物学”、“结晶学与矿物学”、“岩石学”等地质专业基础课基础上,进行的一项综合性的地质调查训练[6-8]。野外地质填图是进行一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基础地质调查、环境地质调查、城市地质调查、农业地质调查、地质灾害调查、水文地质调查等)的基础,是对研究区地质情况的全面勘察。地质填图实习通过路线地质观测、实测剖面、地质填图等阶段的教学,将研究区各种地质体的空间展布特征显示在平面地形图上,为进一步研究区域地质发展史及综合基础地质理论研究奠定基础,使学生不仅掌握基本的野外地质工作的研究方法,而且使学生得到理论———实践技能的综合训练,目的是加深学生对地质学习中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与掌握,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初步从事科研的能力,为将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与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教育大众化的日益推进,我校地学类专业及在校学生人数急剧增加,高校师生比随之降低。学生人数的增加与教学资源紧缺、经费投入相对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9],加上各类企业单位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等客观原因,学生实习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和影响。如何在野外实习教学班级数激增、实习经费严重不足的客观局面下,把学生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彻底改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差的现状,首先必须搞清影响野外地质实践教学之类的主观因素:(1)缺乏石油地质教学内容。在野外地质实习教学内容中,无论是一年级的地质认识实习,还是二年级的野外地质填图实习,实习教学内容均同地矿院校和综合类院校完全一致,而对油气成藏要素、成藏过程等石油地质内容少有涉及。野外地质实习教学中石油地质内容的缺乏,不仅与我校石油石化的发展特色不相适应,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对野外地质实习的兴趣。(2)以教师为主导的实习教学方式。在野外地质实习中,指导老师多采用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讲解—接受”的教学模式。实习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而这种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背离了野外实习的初衷和根本目标,导致部分学生心不在焉,大大降低了野外地质实习的教学效果。(3)部分教师野外地质实习经验和能力欠缺。由于我校地质类专业建立较晚、缺乏专职实习教师等客观原因,加之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教师多忙于管理和科研工作等因素,致使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的指导教师大部分是近几年刚毕业的博士或硕士。青年教师尽管学历高、具有某个研究方向的专业特长,但知识结构不合理,且野外实践经验和能力欠缺,常常造成野外地质现象讲解不统一,给学生造成了思想混乱,引起了学生的极大不满,严重制约了实习的质量。

提高野外实践教学质量的措施

在对影响野外地质实习的多种因素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并采取了改进野外实习质量的措施,实践表明野外实践教学效果相比以往有较大提高,学生反映良好。

1增加了石油地质内容,培养了学生对石油地质认识和兴趣

(1)在野外地质教学中,增加了油气成藏要素现场实践教学内容,使学生对烃源岩(包括龙潭组煤系和长7油页岩)、储层(包括砂岩、灰岩和白云岩)、盖层(主要是泥页岩)有了直观的认识。(2)在野外现场,结合对区域构造演化认识,增加了学生对成盆、成烃、成藏的理论教学,使学生对构造演化时空框架下成烃、成藏与破坏调整的系统过程有了清晰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对石油地质的兴趣。

2改变了野外地质实习的性质,将野外实习从一般的认识、方法训练转变为综合性、研究性实习

在实习教学中做了一些调整使实习由单纯的野外认识性、验证性实习转变为在认识基础上的综合性、研究性实习。(1)理论联系实际,巩固所学知识,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实习过程。为了培养学生的野外实践能力,在实习线路(点)中,大量采用启发、引导式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观察野外地质现象、分析地质问题。具体做法是,在教师介绍实习线路(点)地质现象时,让学生分组观察、讨论、调查、收集数据,然后由学生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对地质现象特征、形成机理展开讨论,最后老师进行总结与评述。(2)在野外实习中预设小专题。在野外实习中,预设各种专题题目,如五通组底砾岩、和州组炉渣状灰岩成因等,学生可进行选择,并要求作为学生个人或小组最终成果提交。这样既增加了实习的目的性,也调动了学生实习的主动性。同时,也突出了实习的研究性。(3)及时巩固和消化实习内容。在实习过程中开展专题讲座,分阶段对实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开展专业答疑等多项措施帮助学生巩固、消化实习内容的工作,及时把握学生实习效果,为学生以后的工作学习奠定了基础,并为后续实习积累了经验。

3加强了野外实习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了青年教师野外实践教学的能力,统一了地质认识

野外实习指导教师实践经验的多少以及能力,直接关系到大学生野外实践能力训练的效果。针对学校经费投入不足,无法对青年教师开展专门培训的现状,特采取了以下措施培养了青年教师野外地质教学能力:(1)选派有经验的老师担任实习队长,青年教师一同实习或轮训等方式,既完成了青年教师的培训工作,统一了地质认识,又完成了学生的野外实践教学工作。(2)在野外实习期间,在不影响我校学生实习的情况下,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同类相关高校的实践教学活动等方式,加大了对青年教师野外实践培训的力度。

野外实训总结篇3

Abstract: The curriculum content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achieve our country university sports curriculum is the effective way of university sports realization scientific style and socialized. From the angle of modern curriculum, the outdoors experience type activity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nforms to the system knowledge criterion, the life effectiveness criterion, the interest oriented criterion, the society develop criterion and so on.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n "the outdoors experience type activity" curriculum content has specific practice and theory significance on the development university sports curriculum. This article begins on the outdoors experience type training concep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he outdoors experience type training introduction university sports option class, designed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he teaching way, at last carried on the summary to the sport teaching system establishment and the teaching practice.

关键词:大学 体育选修课 户外体验式培训

Key Words: Universitysports elective courseoutdoors experience training

一、引言

传统的基础教育采用封闭式的,单一的课堂教学,这种应试教育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主动性、对社会认识的盲目以及心理的脆弱,虽然能培养和增长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提高知识水平,但对素质的培养却作用不大。户外体验式活动是在自然中有组织、有计划地持有一定教育目标而进行的自然体验活动的总称。2002年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部级课题《拓展大学体育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课题组组织7所大学的大学生开展了把“户外体验式活动”作为大学体育课程内容的实验研究,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为研究、探讨户外体验式活动训练作为大学体育课程体系的一种完整的课程内容提供了实践依据。

二、户外体验式培训引入大学体育选项课的理论依据

2.1 户外体验式培训与体育教学的特点相近

户外体验式培训是一种在户外进行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模式,它是根据培训对象,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安排培训项目和培训课程。体育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的学习与掌握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技术、技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发展运动能力,培养思想品德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可以说户外体验式培训其实就是体育社会功能的一种体现和延伸。

2.2户外体验式培训的目标和体育教学的目标基本一致

户外体验式培训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学员们的综合素质,实现“超越自我,熔炼团队”。我国现阶段的体育教学的目标是向学生传授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体育技术、技能、促进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使其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户外体验式培训对于实现学生社会适应的能力这个目标与体育教学是一致的,而且户外体验式培训中所需要的综合素质也是体育教学所追求的,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

2.3户外体验式培训的培训过程和与体育教学的过程基本相同

户外体验式培训是学习者通过在真实或模拟环境中的具体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和感受,并通过与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实现共享,然后通过反思总结提升为理论或成果应用到实践中。一次户外体验式培训一般会包括四个环节:“团队热身、个人项目、集体项目、回顾总结”。体育教学过程是一种系统运行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通过确定目标、激发动机、理解内容、进行反复练习、反馈调控与与评价等环节组成。而户外体验式培训的团队热身也相当于体育实践课的准备部分,个人项目和集体项目相当于基本部分,回顾总结相当于结束部分。可见户外体验式培训的培训过程及基本环节和体育教学的过程和环节是基本相同的。

三、户外体验式培训引入大学体育选项课的课程设计

3.1教学体系设置的指导思想设计

3.1.1、教学内容、目的、时数的确定应符合《纲要》的要求。

3.1.2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能充分反映户外运动各项目所共有的技术、技能,充分体现三基本的原则。

3.1.3、技术、技能及理论知识的学习应有助于全面调动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养成自觉锻炼习惯。

3.1.4、课程设置应符合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实际,便于普及。

3.2构建教学体系的目的设计

3.2.1、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教育方针。

3.2.2、通过户外运动课程的教学,实现2002年8月教育部颁布《纲要》所制定的课程目标要求。

3.2.3、以人为本,充分利用空气、阳光、水、江、河、湖、海、沙滩、田野、森林、山地、草原、荒原等条件,把课堂设到郊外。

3.2.4、体现互动式教学模式,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体现团队协作精神。

3.2.5、使学生掌握参与户外运动应具备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具备参与并指导户外运动的能力。

3.3户外运动课教学大纲设计

优化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搭配。通过对教学效果.学生反馈的信息,获取的资料、数据进行归纳分析,从原有的理论课16学时、实践课16学时、教学考核2学时的课程安排逐步变化成理论课10学时、实践课22学时、教学考核4时,注重学生实际操作及能力的培养。

四、大学体育选修课引入户外体验式培训的教学方式

开展怎样的活动必须按照预定的目标做出选择,可根据活动的场所、设施、用具、指导老师、预算等综合考虑制订活动内容。

4.1户外运动教学准备

4.1.1、课程安排为一学期。课前在校内媒体介绍户外运动教学内容及管理办法。

4.1.2、学生以选项课或选修课的形式报名参加学习,适当交纳所需费用。

4.1.3、统一组织,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实践课以班为单位进行教学,每班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理论课合班进行教学。

4.2 教学方式及相关内容

4.2.1、教学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训练作为课程的延伸,安排在周末或假期进行。

4.2.2、理论课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主要讲授户外运动概论、定向运动、生存的技能技巧、户外医学、饮食卫生、危险因素、自救求救的基本知识;实践课则注重学生户外技术、技能及生存技术、技能的培养,尽量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技术自己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及应变能力;综合训练是对学生学习效果及综合素质的全面考核,放在理论、实践课后进行。

4.2.3、实践课、综合训练,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对学生分组(5~ 8人1组,男女生搭配),学生自选组长,实行组长负责制进行练习,采取互动式教学方式。

4.2.4、身体素质练习贯穿于实践课的全过程。一般安排在 课程结束前进行,练习时间一般为20~30 min。 适当调整训练计划和要求。

4.2.5、综合训练应选择复杂多变的山区,采用基地式、穿越式、混合式和特殊式4种不同的方式。没有条件的可选择公 园、城市周边农村进行训练。

4.2.6、综合训练时各小组自行安排食品计划。在教师的严格控制下,有条件时让学生识别采集一些可食植物。我们不赞成教学生捕获动物的方法,除了捕鱼。教学中应注重培养 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大学体育选修课引入户外体验式培训的策划

露营是伴随在野外住宿的户外体验活动最常见的活动方式,从制订活动计划到活动结束后的评价,都应该具有科学性的整体策划。

5.1活动计划

基于上一次的活动记录和总结,制订本次活动的方针、内容,大型活动最迟应在三个月前决定活动的场所。其次,指定组织体系图,确定指导体制和明确任务分工。

5.2现场调查

野外休闲娱乐进行的场所一般都是非日常性的自然环境,因此活动实施前,必须对开展活动的场地进行仔细的考察并根据场地特点制订具体的活动内容和排除不安全隐患及提高安全事故的预防措施。区域内适合开展野外休闲娱乐活动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设施条件、交通、物品的采购等也要和现地的工作人员直接交流沟通得到确认。从安全面考虑,应在现地调查时对所制订的活动计划进行预习,例如计划徒步的路线亲身走过,掌握所需时间。隐藏危险因素的场所,区域内气候特征和最近的急救医院或避难场所等。

5.3行前会

在行前会中,组织者应将活动目标、活动计划、具体内容等向参加者介绍讲解,并强调个人携带物品及分组情况,决定各参加者的任务分配。同时,如果参加者大多是初次参加时,还应在行前会上简要讲解帐篷的搭建和撤收、野外做饭、地图和指北针的使用等野外活动基础知识。特别提醒的事还有出发前的健康管理,自我健康管理及急救措施等方法和技术要在出发前简单掌握,对于健康状态临时欠佳的参加者要与医师商量,最终决定是否参加。

5.4现场指导

活动进行中,每天活动结束后开队长会议,准确把握每名参加者的状态,是否有身心的不适或不满情绪,指导老师应谦虚听取参加者反映的各种问题,寻求良好的解决方法。队员的健康状况、小分队中的人际关系、对于活动的评价等都是每日队长例会必要的内容。听取以上报告后,指导老师再次确认次日的活动计划和准备情况,做出可行的指导方针。

5.6评价

活动结束后3至4周内,举行总结会。总结整理本次活动的成功之处极其原因;还需改善之处极其对策。并从个人和小组及全体参加者的不同侧面分析总结。将活动的整体评价加上活动的照片、参加者的日记摘要、作文等综合整理,制作出活动总结书,才是一次活动圆满结束的最后句号。指导老师的总结会也必须及时召开,讨论计划和实施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综合各种记录制作报告书,为下一次活动提供参考。

六、结论

户外体验式活动是将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使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让学生在同大自然的接触中,加深对自身和自然的了解,去学习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动手、创造、创新、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等方面的能力。户外体验式活动是一种全新的体育课程内容,它把原有的仅限于学校体育课堂的、竞技性很强的跑、跳、投、攀爬、跨越等基本内容,扩展到社会和大自然中,打破了体育课长期以来形成的封闭格局,丰富和完善了我国高等体育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王慧丽,高校体育教育开设野外生存训练课的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3期

【2】许方龙、宾洲,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野外生存教育的可行性[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5期

【3】张惠红、陈作松“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作为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意义[J],体育学刊-2002年6期

【4】任长江,“体验式培训”为什么能够兴起? [J],人才嘹望-2004年6期

野外实训总结篇4

加强培训者队伍建设一直是长沙教育学院工作的重点。我们经常组织培训者开展学习研讨活动,组织开展教师培训课题研究,选送培训者参加各级培训者培训,等等。审视这些方式方法,我们发现,在培训者队伍建设过程中,我们承接的“地气”不够。实施“原野行动”,我们的工作小组成员在施培的同时,进一步了解农村初中学校教师培训的现状,感受农村初中教师成长的需求,提高组织农村教师培训的能力,为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从而全面提升培训质量奠定基础。3“.原野行动”能推动教师培训走进新境域教师培训工作近年来有很多重大推进:培训理念更强调教师的自主学习,培训设计突出对象的差异性,培训内容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训方式更强调主题式、任务式培训,培训层次进一步高端化。而打破教师到培训机构接受培训的单向培训模式,送训到校,并将培训与学校发展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是培训工作从理念、模式到方法的创新。

二“、原野行动”的工作任务

总的说来,“原野行动”工作任务包括工作小组成员的成长和施培对象学校发展两个方面。对于我们工作小组成员来说,一是全面了解农村学校教育教学实际,明确教师队伍的现状和培训需求;二是了解并尝试解决农村初中学科教学的问题,提升组织培训的实施能力;三是了解农村学校校本研修的基本情况,提升指导校本研修的能力。从施培对象学校来说,其工作任务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根据学校的管理情况,指导该校完善教育教学常规制度,加强教育教学常规管理;二是督促落实教研组活动制度,促成校本研训的常态化;三是组织学习新课程知识,帮助教师解决新课程改革和教学中的常识性问题;四是帮助部分学科教师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使其能掌握实施课程教学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的关注点始终落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落在课堂教学上。

三、实施“原野行动”的策略

野外实训总结篇5

摘要通过3年对植物学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使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教学效果良好。从实验课到野外实习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内容整合、增加和规范,使植物学教学更加感性、系统、有趣。实践教学多元化的改革与实践推动了植物学教学发展,建立有效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综合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植物学;实践教学;教学改革;展望

AbstractIn recent three years,botany teaching quality was improved evidently through teaching reforms and practices,and achieved good teaching effect. From the experiments to felid practice,all of details wereintegrated,increased and regulated,which made the teaching of botany more sensible,systemic as well as interesting.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of persification practice teaching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botany teaching,established effective teaching model,raised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and creativity,and was beneficial to culture comprehensive and high quality skilled talents.

Key wordsbotany;practice teaching;teaching reform;prospect

植物学是农林牧及生物类等专业入校新生的一门基础性课程,也是与植物相关专业的入门课程。然而分子生物学课程的崛起,使学生的兴趣发生了转移[1],因此对植物学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植物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实践不仅可以加强对理论的理解又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对课堂知识的深入认识和延伸。目前,高校现代化信息技术、数码设备使实践教学更加丰富、生动,也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教学和学习空间。在野外实习的教学中,立足周边环境,将理论和实践互相渗透在实习过程中,加强专业技能的规范和训练,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让实习内容丰富和完善,加强考核等,以激发学生在野外实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主观能动性等,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及团队合作意识。

1植物学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1.1改革目标

通过对植物学实践教学改革,认真完善实践细节、规范和调整内容、搞活教学组织形式、科学合理的考核,真正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再实现实践到理论的升华。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植物学知识的魅力,同时使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得到系统锻炼和加强。

1.2实践教学课时分配与改革

近年高校植物学课程学时不断压缩,教学难度越来越大[2],植物学教学面临着新问题,即在课时减少的情况下如何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植物学课程改革在原来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学时来增强教学效果。实验课学时增加了2~4个学时;野外实践教学由原来的3 d增加到7 d。实验课学时调整虽然不大,但有助于在内容上作调整;野外实践教学7 d则使实践教学有了一定时间保障。

2实践教学内容改革

2.1实验课内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增加学生手动实验

实验课内容改革仍然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在此基础上增加一部分学生自己动手的实验内容,改变了以往以永久装片显微观察为主的单调形式。在保证原有实验内容的情况下,增加临时制片的内容。比如完成细胞结构临时装片的观察,学生可用提前准备的辣椒、西红柿等材料,参照不同的实验方法,自主地进行实验,观察细胞后含物等。这样既可保证学生能掌握应该掌握的内容,又为他们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

2.2 增加综合性实验

在增加实验课学时的情况下,实验课增加了1~2个3~4学时的综合性实验,改变了实验课仅有2学时的限制和学生主要完成验证性实验而忽略了动手能力的培养[3]。学生可依课本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来展开小实验,自主设计试验内容并进行实验。比如,学生对花的形态学知识感兴趣,可以采集植物花或花序,自己进行花的类型、雌蕊类型、雄蕊类型以及相应科的花和花序特征等内容来综合认识植物繁殖器官的形态、解剖结构及类型,甚至结合分类学知识联系在一起,这样学生将知识体系整合起来即有一个高层次的认知和理解。综合性试验给学生一个自由、独立的学习和实践空间及条件,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3野外实践教学改革方案的实践

野外实践是植物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亲近自然、认识植物的第一课,受到教学资源匮乏和实习时间短的限制,塔里木大学多年来的野外实践教学模式是带领学生现场识别和采集标本,学生只能死记硬背地记住少许常见植物的科、属、种,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压制、制作和鉴别植物的能力无法得到规范和提高。现在塔里木大学增加并规范了植物标本的采集、压制、制作及利用工具书进行标本鉴定等操作程序,通过训练学生使用数码相机和GPS获取植物野外信息到规范采集制作、鉴定标本的一整套操作规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全面地掌握获取野生植物各种信息的方法,实现了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标。从内容上充实、细节上到位,考核上科学合理,尽量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在改革实践过程中,塔里木大学严格按照植物标本采集规范来要求学生,不但要在野外实践前做规范讲解,而且在实际采集标本时教师必须给学生示范。植物采集规范包括全面的植物标本相关信息收集到最终正确鉴定植物标本的全过程,一改以往忽视或弱化信息收集或压制等细节。实践中学生自由分组、分工,协调合作以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加强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结合[3]。

3.1植物标本相关信息收集的训练

实践要加强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4]。专业技能、知识的加强和锻炼在整个实践中作用非常突出,可以为将来科研工作开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植物标本信息收集对学生而言比较掌握,但这是标本采集的重要内容,要保证基本功扎实,这一关很重要。因此,实践指导教师要多花工夫指导学生对植物进行观察的作用描述、摄像和采集,训练学生全面准确的收集植物标本相关信息。植物标本信息包括生境调查及采集地信息和植物形态特征信息。

学生用GPS测定采集地点的经纬度和海拔高度及植物标本采集地点,记录要详细准确,明确到所属各级行政区名称。同时,注意记录采集地点的生境信息,而不仅仅是记录经纬度和海拔。生境信息内容包括生境类型、伴生种、影响因子等,这是植物采样点的基本概况,是对植物标本信息的有力补充。

植物标本形态特征信息的收集训练,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观察植物的茎、叶、花和果实等,用植物学形态学术语来准确描述,还要闻植物的气味、尝植物的味道,甚至亲自触摸一下刺、毛等,全面体会植物特征,然后做好野外记录签。除了收集植物标本形态特征文字信息和图像信息,学生要熟练掌握运用数码相机拍摄植物的技能。要求收集植物标本的单株、花、果实以及大、小生境的图像信息,力求图像清晰,色彩准确,真实呈现植物的形态特征及生长环境。

3.2植物标本采集、整理、压制及制作的训练

野外实践前做好理论上的准备,实践中才能使技能得到充分锻炼,从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践中训练学生对木本、草本、藤本植物;水生植物、多汁植物、多刺植物、寄生植物等的规范采集方法,标本整理就是对标本进行整体修剪,即所谓的疏枝、疏花、疏果,既要保留植物标本的形态特征、便于压制,还要使标本具有可观赏性。在标本制作的过程中,要训练学生正确地摆放标本、装订标本、填写并粘贴野外记录签。通过这些训练,既锻炼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又锻炼了其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对合格标本有完整的概念和体会。在训练中,指导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最基本的采集、修整、压制和制作标本的技能,还要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用不同的方法去完成每个环节,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专业素质,激发学生对本学植物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3.3植物标本鉴定的训练

从采集植物标本到最终制作成蜡叶标本都为植物标本鉴定提供前提条件。学生在标本鉴定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紧紧联系在一起才能完成鉴定工作。在鉴定过程中,首先训练学生使用各种工具书,比如各种植物志、图鉴、图谱甚至是发表的学术文章。其次,训练学生把握工具书上对植物形态特征和实际植物形态特征的描述,进而把文字和实体合二为一,这需要一定的锻炼,而不是一次就可以掌握的。通过鉴定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及对专业术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使其可以熟练使用检索表,进而使鉴定工作做得更快、更好。

4考核方式改革

塔里木大学以往植物学实习考核主要是考核学生对植物识别,教师随机指定一些植物要求学生说出种名,再写1份实习报告,最后结合二者给出成绩。这样的考核弱化了实习的效果,误导学生认为植物学实践就是认识植物及交出一纸报告。

目前,塔里木大学的考核方式包括专业考核和实践总结报告两部分。专业考核除了保留以往识别植物的考核外,还要求准确说出植物的科名、属名、种名。要求学生至少认识100余种植物,抽样识别20~30种即可,此部分占考核总成绩的10%;考核每个小组制作完成标本的数量和质量,占总成绩的20%;考核每个小组收集植物标本信息(文字信息和图像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占20%;考核每个学生鉴定标本的数量和质量,按鉴定的份数和正确性给分,占总成绩的20%。另外写实习报告,占总成绩的30%,其中包括出勤情况、本小组的分工情况和自己所得所失、采集标本到鉴定标本的过程及收获、实习心得体会。考核中教师要积极指导学生认真总结实践过程中观察到了什么,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与理论结合起来,也是再一次升华学习的过程。此考核覆盖实习的主要内容,相对比较科学合理,能够反映出学生在实践中的综合表现。

5植物学实习今后改革的展望

植物学实习改革方案设计应与时俱进,顺应社会发展,迎合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发展。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利用新科技凸显现代教育的便携与生动,同时了解新研究领域,学会启发学生对植物课程甚至后续课程的学习兴趣。为提高植物学教学效果,要向广泛收集和信息具有区域性特色的方向发展,给学生展现有开放性、前瞻性的植物界,要让学生走进自然、亲近自然、了解自然和植物,促使其可以自发地、积极主动地观察自然、开发及利用植物,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6参考文献

[1] 程焉平,倪福太.植物学课程整体教学改革与实践[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29-31.

[2] 吴桂荣,于秋良.多媒体与植物学教学整合的思考[J].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2(3):62-64.

野外实训总结篇6

Abstract: Quality education has become the core concept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and deployment of sports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also be around this principle. Therefore, the author conducted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15 weeks of field survival training to college students, and analyzed the changes of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university through the experimental analysis.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mprovement effect of college student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depression factor was very significant, the improvement effect of compulsion and anxiety psychological factor is significant, so field survival training to college student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pressure and health level.

关键词: 野外生存训练;综合素质;普通大学生

Key words: field survival training;comprehensive quality;college students

中图分类号: 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5-0217-02

0 引言

当代大学生承载着社会、家庭和学校的热切期望,是未来我们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的主力军和中流砥柱,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变化,在新的时期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变化,这些变化和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我们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利于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首先是我们高等教育的招生数量和规模在持续扩大,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缓慢,学生的就业方式不断变化等等;其次是诸多普通大学生的思想和观念受社会舆论和风气的影响巨大,以至于他们的行为方式往往难以预料,心理变化让人捉摸不透。这些问题实实在在的制约着我们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整体教育质量。体育教育教学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实践研究表明普通大学体育教学对于普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十分有效,其效果是其他大学课程无法比拟的。在大学体育诸多教学内容中野外生存训练是最为有效的课程之一,野外生存训练课程它是一门集健身、娱乐、实用、挑战为一体的运动项目,各种各样的户外运动为最主要的活动形式。多年的实践活动表明,野外生存训练更能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创造性、有效沟通以及协调合作的能力,更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有效的缓解学生的各种压力。

为此,我们根据现代普通高校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针对学校和学生的具体进行了为期15周的教学实验活动,通过具体的教学实验活动分析野外生存训练的教学实践效果。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随机抽取未接触过而自愿选修野外生存的西安工程大学08级本科生180人(男生125人,女生55人)作为被试。

2 主要研究方法与实验步骤

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西安体育学院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西安工程大学图书馆查阅和收集了大量国内外关于野外生存训练方面的文献和资料,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对有效的、相关性较高的重点文献资料进行了深入的研读,以获取有效的使用信息,从而保障本研究理论基础的坚实可靠。

2.2 教学实验法 实验基地选用西安工程大学2006年在新校区建设中的西安工程大学临潼骊山校区野外生存训练实践基地。在该基地学生可以进行与野外生存训练相关的教学内容,比如:登上活动、攀岩活动、徒步穿越活动等基本活动。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开展野外生存训练课程时,在综合多种因素的情况下,充分考虑到学校新校区当地的具体情况和周围的地理地貌的综合特征,根据野外生存训练教学的既定目标制定了较为合理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以及相应的教学进度;并且根据学校、学生的具体变化情况积极调整使得校内学习和校外基地学校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尽全力完成野外生存训练的各项教学活动。在正常的体育课堂教学之外,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合理诉求和需要,积极组织学生在假期或空余时间进行各种各样的野外生存训练活动。

2.3 实验活动

野外生存训练实践活动(为期5次课):

2.3.1 体验阶段

体验阶段为期两次课。主要是在西安工程大学临潼校区的野外生存实践基地进行,活动时间约为12小时。活动内容是难度相对较为容易的入门级别,徒步登山活动是训练课程的主要内容。具体安排如下:周六早晨八点准时出发,按照既定的路线进行登山,时间约为4小时;中午十二点左右在计划点进行午餐休整活动;下午两点进行规定地点的模拟渡河演练;下午四点清点学生人数开始下山;晚上七点返回校园。

2.3.2 提高阶段

提高阶段为期两次课。提高阶段的课程任在西安工程大学临潼校区的野外生存实践基地进行,活动时间为两天。提高阶段的难度交体验阶段稍高一些,基本处于中等偏低的难度。时间安排在周六和周日进行。活动内容包括登山、专项练习、宿营、娱乐、丛林穿越、山丘翻越、攀岩以及野外军训等活动。

2.3.3 巩固阶段

巩固阶段为期一次课。巩固阶段的课程选择在校外实践训练基地,难度比提高阶段稍高一些,基本处于中等偏高的难度。为期两天的时间。活动内容和提高阶段较为相似,活动内容包括登山、专项练习、宿营、娱乐、丛林穿越、山丘翻越、攀岩以及野外军训等活动,但是专项活动内容的难度较之前的提高阶段要大一些。

2.3.4 应用发展阶段

应用发展阶段为期一次课。应用发展阶段的课程选择在校外实践训练基地,难度比巩固阶段稍高一些,基本处于高级别的难度。实践基地设在陕西南部地区的“月河”实践实训基地,时间为期两天,同样选在周六周日进行。按照既定的实践计划,星期六早上七点在校门口整装待发,七点十分准时乘车出发,坐车出发,经过大约4至5个小时的车程到达实训基地,经过午餐休整。中午十二点开始负重徒步行进,行进路程约为40公里,然后进行宿营活动以及相关的一些活动。第二天再完成其它的一些分组生存技能训练,然后进行负重徒步穿越,返回集合点,清点人数,返回学校。

3 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

野外生存对大学生综合健康的影响:

①实验前实验组与全国大学生常模因子的比较。实验研究表明,野外生存实验的180名学生通过SCL-90量表因子测试后,九个因子的平均得分基本接近全国常模因子,在对两组数据做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野外生存实验前的180名学生综合健康各因子与全国大学生常模综合健康各因子得分并没有显著性差异(>0.05),说明可以进行本次实验。

②实验前后学生SCL-90量表各因子的比较。实验研究表明,学生通过15周的训练,各个因子的健康情况都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两组数据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后,人际关系、抑郁等因子改善效果非常显著水平(

实验研究说明:在上完野外生存课后学生的综合健康因子总体上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尤其在人际交往,组织策划,自信心,恐惧害怕,这些方面使个体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

③实验前后SCL-90量表各因子健康百分比对比。在实验后被试者的9个因子均有一定的提高,躯体化、偏执、精神病几个因子的健康人数由实验前的50%提高到实验后的100%,人际关系、焦虑、抑郁、恐怖因子由实验前的小于50%提高到50%以上。实验结果表明,参加野外生存后学生的健康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特别是改善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焦虑、抑郁、强迫症状的改善方面效果非常明显。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在目前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下,普通大学生进行有效的野外生存训练可以有效的提高身体素质,改善机体状态,还可以有效减小各种压力,以提高身体综合健康水平。

第二,高校针对大学生的野外生存训练对于加强大学生沟通交流十分积极的作用,学生通过野外生存训练的练习,交流沟通以及协调能力都有所增强,对于自身的焦虑、强迫等不适应的症状也有较好的改善。大学生积极进行各种各样的野外生存练习团体和组织更能找到一种归属感。

第三,目前野外生存训练在我国还处于发展起步阶段,人们对于它的认识还较为肤浅,还是被作为一种新兴体育项目来推广,需要大力宣传。在普通高校野外生存训练作为大学体育的一项内容,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是十分有必要推而广之的健康运动项目。

第四,校园野外生存训练在推广和实施中还有诸多需要细化和规范的环节,安全问题、专业场地建设问题、交通问题、装备配备等问题都是亟待规范和加强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王群.大学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8.

[2]张力为运动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

[3]郁景祖.大学生心理与调适[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34.

[4]张惠红.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指导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8.

野外实训总结篇7

[关键词] 植物学 校外实训 策略 实训效果

植物学校外实训是植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综合运用植物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拓展基本技能,提高教学质量,适应社会需求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各高校均采用较为成熟的集中实训方式,但由于各院校环境资源不同,实训方式各有千秋,效果也千差万别。目前,不少同行针对植物学校外实训做了一些研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由于植物学校外实训涉及多方面因素,对该方面进一步研究,可以丰富经验和案例,将植物学校外实训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

1 研究方法和步骤

采用行动研究法,根据实训目的、结合实训特点和本地实际,提出植物学实训的6个策略,通过2004年以来6年的实训教学实践、反馈和补充完善,目前已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实训机制。

2 研究结果

2.1教学策略

2.1.1注重实训教学需要与资源的结合

植物学实训资源是指实现实训的外部条件。主要包括教师队伍素质、实训地点、鉴定资料和工具三个方面。为此,我们的做法是:

第一,在实训教师队伍的构建方面,通过近几年教师自学、参观学习、请教、实地考察研究、参与科研、聘请有经验的当地部门教师作为实训指导教师等方式,不断提高了植物学实训教师的综合素质,保证了植物学实训教师的指导效果。

第二,在实训地点的选择方面,我们充分利用高黎贡山丰富的植物资源,与高黎贡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保山管理局协商,签订了长期的教学科研协议,通过多次实地考察,将高黎贡山百花岭作为固定实训点,同时通过多次路线考察,最终确定了4条主要专业实训路线,一条备用实训路线(百花岭――栗子园)(图1)。

第三,在实训资料和设备方面,我们逐年增添了实训必需的实体显微镜、标本烘烤箱、数码相机等设备;购买了《中国植物志》、《中国高等植物》、《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云南植物志》等植物学分类专业书籍,收集复印了部分专业分类资料,同时通过事先向学院图书馆借出使用植物学分类专业书籍,保证了植物学实训分类资料基本完整。此外,通过多年积累,我们汇集编写了《高黎贡山百花岭地区维管植物鉴定录》,初步完成了《高黎贡山植物标本数据库》,在实训固定点放置了微机,便于学生资料查证,确保了实训成效。

2.1.2注重学生安全管理

确保安全是实训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实训安全主要有实训过程中学生出行乘车安全、实训过程中野外安全、实训休息时间出行安全、实训期间学生疾病安全等。对此,我们的做法是:

第一,坚持乘坐国营公司车辆,确保乘车安全;

第二,通过教师实现勘查,选择危险性较少的路线;

第三,根据学校工作条例,编写了《保山学院生化系生物专业学生野外实习守则》、《保山学院生化系生物专业学生野外实习应急预案》,事先在学生中进行宣传教育,确保每个学生都明确安全第一的重要性,自觉遵守野外实训纪律,学生实训过程中都确保教师带队,有对讲机及时联系沟通;

第四,购买了部分备用药品,有专门的实训人员分管学生日常安全检查,确保学生实训过程中出现伤病能及时处理和当地卫生所治疗。

2.1.3采用分步指导方式,抓好学生基础训练

在实训过程中,我们把目标定位于学生基础训练,采用定点实训,野外采集和植物鉴定过程相结合,教师分步指导的方式。

第一,通过分组野外实训,由教师指导学生学会识别植物,熟练掌握正确采集方法,自觉养成珍爱植物资源的意识;

第二,通过植物鉴定中教师个别指导和把关,纠正学生错误,让学生主动学习,熟练运用工具书、实体显微镜等面对鲜活材料进行主动探究,在鉴定植物过程中通过多次鉴定失败后的成功中获得愉悦的体验,积累理论课和实验课学不到的植物形态特征,形成丰富的感性认知和养成一丝不苟、不断探索的精神,为将来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第三,教师注重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分类知识进行对比归纳,促进植物分类知识结构的重组。

2.1.4倡导分组合作学习

在实训过程中,我们将学生分成5~9人一组,每个实训小组有专门的组长负责,有基本的采集工具和鉴定资料,按组统一进行野外采集和鉴定活动。

第一,野外采集活动中各组有定期轮换的专门采集记录员、挂标签人员、采集者,集体参与采集活动和标本压制、烘烤工作,集中行动外出和返回,帮助活动困难学生。

第二,在鉴定活动中,按分组进行鉴定活动,学生可组内多人进行同一种植物鉴定活动,进行讨论、分工查证资料,填写鉴定结果,制作标本。

第三,在学生分组活动中,坚持和谐的师生关系,坚持教师适当参与指导;

第四,在考评结果中,我们在学生实训成绩中提高每组结果分值比例,倡导相互合作,共同学习进步。

2.1.5引导学生拓展实训内容

在实训过程中,我们注重通过以下方法促进拓展学生知识。

第一,让学生学会查找记录每种植物的原始生境、分布范围、资源状况、利用价值和使用范围、认识其珍稀性,为将来开发利用和保护奠定基础。

第二,鼓励学生结合生产生活,与当地社区群众交谈,发现某种植物的当地独特利用价值,探索开发利用的前景。

第三,鼓励学生结合论文研究,形成课题,利用实训活动开展课题研究的基础工作。

第四,鼓励学生按班级自主设计,制作标本,在实训后新学期进行全校性植物标本展览。

第五,鼓励学生多种形式撰写实习报告,投稿学院报刊和广播站。

2.1.6改革实训考评内容和方式

在学生实训评价方面,通过逐年改革,我们改过去的单一评价为综合评价,实训评价内容如下表所示:

第一,小组得分由小组鉴定标本数量评出,占总得分30%。对于超出规定基本数量的小组可得到适当的小组加分,具体为:小组得分=(小组鉴定数量÷(人均鉴定标本数量×小组人数)+小组超鉴定数量/小组人数)×30;

第二,个人得分由个人鉴定标本数量评出,占总得分30%。对于超出规定基本数量的个人可得到适当的个人加分,具体为:个人得分=个人鉴定数量÷(人均鉴定标本数量)×30+个人超鉴定数量;

第三,实习表现由指导教师与基地管理人员、小组长共同参与评价,根据学生平时表现量化,按5个等级(优16~20,良 11~15,中 6~10,合格 1~5,不合格 0)给出相应得分。

2.2结果分析

2.2.1植物学实训历年班级鉴定标本数量比较

对照班与前期实验班、后期实验班相比,均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实训教学改革后,实训效果非常显著。前期实验班与后期实验班的显著差异,说明了随改革实施策略的不断完善,实训措施更趋优化,效果更加明显。

2.2.2植物学作为专升本考试的主要科目,生物教育、生物技术两个专业的学生在近年专升本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08年报考41名学生,有16名被录取,录取率36.2%。2009年报考22名学生,有18名被录取,录取率91.8%。

2.2.3由于重视实训安全,措施到位,从2004年以来,生物野外实训没有出过一起安全责任事故。

2.2.4与学生交流反馈发现,60%的学生认为实训中,常常感觉遇到许多困难,但也确实感到学到了更多的东西,收获较多,专业基础更扎实了。

3 结论和讨论

3.1以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的植物学校外实训教学改革,符合新世纪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的需要。在实训活动中,通过以上6个实训教学策略的实施,学生知识、能力、情感得到同步发展,知识学习巩固和技能获得训练达到了同步提高,达到了教学大纲的目标,实训效果极为显著。

3.2多年实训经验表明,采用定点实训,采集和鉴定相结合,注重分步指导,重视学生基础训练可以显著提高实训教学效果。

3.3在实训过程中,把好鉴定关是保证实训成果的关键,这需要实训教师的共同努力。

3.4本研究在实训管理、实训指导、实训评价等细节方面,还有许多问题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林长松.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探索与实践[J].生物学教学,2008,(10):17-18.

[2]卞勇,潘晓琳.提高植物分类实习效果的几点做法[J].生物学杂志,1995,(3):37-38.

[3]陈模舜,李钧敏.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实践与探讨.2003.

野外实训总结篇8

    关键词:大明山自然保护区;野外巡护;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S75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2-0157-2

    基金项目:广西林业全球环境基金(GEF)资助

    1 广西大明山保护区的野外巡护现状及其重要性

    1.1 大明山保护区野外巡护的现状

    广西大明山部级自然保护区面积16994公顷,保护着黑叶猴、钟萼木、格木等众多部级保护动植物,是广西重要的水源林区,是南宁市的“后花园”,是北回归线上为数不多的绿色地带,是中国40个具有全球性保护意义的保护区之一。目前大明山保护区内分布有天坪保护站、铜矿保护站、汉江保护站、西燕保护站和12个护林点。

    1.2 保护区野外巡护的重要性

    大明山保护区重点是保护北回归线上丰富多样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其区域内丰富物种资源及其物种的珍贵基因,保护桂中地区极其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要想完成这些保护任务就离不开保护区野外巡护的工作,通过护林员的巡护工作使保护区内的珍贵树种免受人为破坏,防止非法盗挖、盗采、盗猎行为。

    2 大明山保护区野外巡护所面临的困难

    2.1 大明山保护区的交通运输状况有待改善

    大明山自然保护区尚属于一个建设过程中的兼有保护区和景区功能的自然保护区,景区内公路覆盖程度不高,部分路段的公路还是砂石路,交通条件有限,制约了野外护林员的巡护效率的提高。

    2.2 大明山保护区的资金短缺严重制约着野外巡护工作的开展

    资金筹集的渠道较少,主要是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自身没有正常的造血功能,各种设备及宣传材料的采购所需的资金非常缺乏,资金的匮乏直接影响了野外巡护工作的开展。

    2.3 大明山保护区巡护人员不足

    由于资金的投入不足以及硬件设施配备的不完善,从而使大明山保护区内的巡护人员严重不足,导致了巡护工作落实难。巡护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不能够起到巡护人员应有的巡护作用。

    3 做好广西大明山保护区的野外寻护工作的主要措施

    3.1 政府以及主管部门要加大对野外巡护特别是护林员的重视

    野外巡护工作是大明山保护区进行各种资源管理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野外巡护工作对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同时,需要清醒的认识到落实巡护工作的主体——护林员的重要性。只有建立一支技术过硬、思想过硬、执行力过硬的护林员队伍,才有可能将巡护计划落实到实处,才能确保野外巡护工作的有效性,因此,各级部门应注意加强护林员队伍建设,关心护林员的生存状况、心理活动。通过经济刺激、技能培训、心理疏导等多项举措,努力提高护林员的巡护积极性。

    3.2 明确野外巡护的目的,做好野外巡护计划

    大明山保护区的野外巡护工作在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内容,每年的三月份工作的重点将落实到对珍贵植物的巡护上,尤其是保护区内的罗汉松等珍贵树种,此阶段通过护林员的巡护,防止人为盗伐珍贵树种;到每年的11、12月份,由于大明山自然保护区同周边村屯距离较近,此时正好是周边村民的空余时间较多的季节,此阶段的主要工作是防止周边村民的偷猎活动。因此,在每年年初要制定年度野外巡护计划以及季度野外巡护计划,并且巡护计划要做到具体、详实,这些计划主要包括巡护路线的设计,巡护人员数量,巡护人员分工安排,巡护人员工作时间安排,巡护所需工具用品的准备,巡护所进行记录表格的设计,以及日常对护林员的检查监督、奖惩办法。还有一项重要的巡护计划就是根据不同巡护目的,设立不同的巡护路线,巡护路线的设计对巡护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进行巡护路线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在保护区的入口,区内的主要公路以及与村庄接壤的山林这些人为活动较为频繁的地段的巡护次数。

    巡护路线的设计还应考虑到巡护人员往返时间,尽量做到能够完成当天往返,在某些路线较长、地段较偏僻、巡护任务较重的地区护林员要保证每周进行一次巡护工作,其余日常巡护线路要做到至少每周五次巡护。

    3.3 加强对护林员必备仪器的使用技能以及野外生存技能的培训

    护林员要想出色的完成巡护任务,除需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敬业精神外,还需具备较为丰富的巡护技能,例如:护林员进行巡护工作时需配备的轨迹仪、对讲机、望远镜、GPS定位导航仪的使用,地形图的识别能力、巡护记录表填写技巧,巡护必备药品以及其他所需物品,学会充分运用大自然的诸多便利条件。这些都需要通过反复的培训才能够完成。地形图的识别与应用是护林员必备的专业技能,只有会识别了地形图,才能清楚的认识所巡护区域的地形地貌,才能更好的开展巡护工作;轨迹仪也是在野外巡护过程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仪器,加强以上仪器以及技能的培训是提高护林人员野外巡护技能以及效果的重要途径。除此之外,还应加强对护林员防火知识的培训,野外自救的能力或者野外救人的能力。因此,通过对一线护林员的培训,加强其巡护管理的理念,提高其巡护管理的技能,促进了保护区管理水平的提高。

    3.4 建立完善的野外巡护记录制度

    护林员要进行巡护现场记录,将在现场所观察到的各种状况随时进行记录并在返程当天及时整理巡护笔记,认真如实填写巡护记录表,并将此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一项工作,作为保护区保护管理部门要随时对护林员的巡护路线、巡护过程以及巡护记录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护林员严格按照巡护计划所制定的巡护路线以及巡护目的所要求的巡护内容及时、认真、准确完整的填写巡护记录表,并要求护林员每月对其巡护工作进行报告、总结。管理部门根据这些报告、总结进行汇总,编制年度巡护汇总表,为管理者针对保护区的科学决策提供信息依据,同时还可根据不同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巡护,以上所涉及到的表格、记录、报告都需进行存档,作为科研的重要数据依据。

    3.5 落实针对巡护人员的绩效考核,提高巡护人员的积极性

    在积极提高护林员的巡护素质以及加强护林员的业务知识培训的同时,应对保护区内的护林员进行绩效考核进行约束,努力帮助其适应现代化巡护工作的要求,利用绩效考核提高护林员的待遇,让护林员充分感知到巡护工作所充满的乐趣以及责任所带来的挑战,让基层护林员能够怀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充满激情的做好林区巡护工作。

    有效的巡护不仅仅需要护林员的辛勤工作,还需要其他社区村民的共同参与,通过自然资源保护工作的宣传,让周边社区主动维护自然保护区内的各项相关管理制度,不去破坏自然资源,对自然资源齐抓共管,为提高保护区的巡护工作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并积极参与到保护区的管理工作上来。

    4 总结

    只有通过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对自然保护区野外巡护工作的日益重视,加大对野外巡护工作的资金投入力度,系统、科学、认真的开展好野外巡护工作,通过制定周密可行的巡护计划,加强对巡护基层人员的巡护技能培训,建立完善的巡护记录制度以及护林员的绩效考核制度,才能确保大明山自然保护区野外工作的正常开展。

    参考文献

    [1] 刘效花.强化有效管理,促进自然保护区发展[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5,(03).

    [2] 刘玉凯.国土“明珠”——自然保护区[J].今日国土,2002,(07).

    [3] 氏卢大鲵自然保护区项目正式启动[J].河南农业,2005,(10).

    [4] 国务院关于将广西鼻岗自然保护区列为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给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批复[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80,(16).

野外实训总结篇9

关键词野战外科;灾害医学;救援;伦理学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据不完全统计约10万人遇难或失踪,近40万人受伤,房屋垮塌砸伤掩埋人数占95%以上,而在地震中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窒息,约占遇难人数的50%,挤压伤占12%,部分人因为烧伤、低血容量休克等原因致死。由于当地的各级医院及医疗设备在地震中遭到了严重破坏,给伤病员的及时救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此种情况下,伤员的救治就与常态下救治有了很大的区别。

在救灾过程中,我军各级医护人员将野战外科的救治原则和方法合理地运用在了地震伤员的救治过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此次四川汶川大地震灾难医疗救援的伤病员救治过程中,我军医护工作者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那么,在灾害医学救援中,如何更合理地运用野战外科的救治原则和方法,更好地发挥野战外科的作用成为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1野战外科学与灾害医学

1.1 两者的不同点

野战外科学是研究野战条件下对大批伤员进行分级救治的理论、技术和组织方法的学科。它是外科学的一个分支,也是军事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灾害医学是研究为受灾伤病员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科学,它是医学的分支学科。

1.2两者的共同点

1.2.1救治的对象都是批量伤员

战争或是灾害均可造成短时间内大量伤员的产生。两者的救治对象从受伤程度、受伤部分、受伤因素上也有一定的相似性。在受伤程度上,既有轻伤,又有中、重度伤;在受伤部位上,既有单部位伤,又有多部位伤;在致伤因素上,既有多发伤,又有复合伤等。

1.2.2救治环境和条件的艰苦性

野战外科是针对野战条件下对战伤人员的救治。它面临的救治环境是全维环境,包括各种极端天气。不同的灾害造成的环境破坏虽不同 ,但各种灾害都可使灾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公共设施无法运行 ,交通中断,断水、断电,食物、药品匮乏 ,生活、工作条件十分艰苦。众所周知,此次四川汶川地震使地震中心地区成为了一个个孤岛,与外界完全失去了联系。这就给灾害医学救援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1.2.3救援的紧迫性

不论是战争或是灾害,发生的同时会出现大批伤员 ,他们所处的现场环境恶劣,卫生条件极差 ,稍有拖延便可导致病情的恶化,失去抢救和治疗的最佳时间,威胁生命。因此 ,必须尽快拯救生命。如有学者对于既往世界大战统计战伤死亡者在发生时间上的规律显示,50%的创伤致死发生在受伤5分钟之内,称立即死亡,90%以上的死亡发生在伤后30分钟以内,有不到10%的死亡发生在各级救治过程中。又如1976年我国唐山地区发生 7.8级大地震后,半小时、第一天、第二天、第五天内被抢救出来的救活率分别为99.3% 、81.0% 、33.7% 和7.4%。由此可见 ,是否能及时实施抢救与生存率密切相关。

1.2.4救治的阶段性

野战外科将救治分为战 (现 )场急救、紧急救治、早期治疗、专科治疗和康复治疗5个基本救治环节 ,在各级救治机构之间和伤员医疗与后送过程中分工组织实施 ,并且规定 “以伤病员尽早得到确定性治疗为目的 ,在保持医疗后送连续性和继承性的基础上,尽量减少救治的分级 ”。

在灾害医学救援中,当医疗人员和设备不能同时处理全部的伤员时,伤员分类、分级治疗就成为了能降低死亡和伤残率最有效的方法。这样可以使有限的人力和物力,在灾害医学救援中发挥其最大的功能。

2紧急医学救援显现出的伦理问题以及应对方法

紧急医学救援是指在紧急情况下实施的医学救援行动通常是指各种突发的自然和人为灾害中的救援行动【1】。紧急医学救援,不同于常规的医疗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正是紧急医疗救援的特殊性,才使其形成了特有的医学伦理准则,主要表现在医患关系上。

2.1医学伦理问题

医患关系的非常态性质,短时间内出现大批等待救治的伤员,且伤情复杂,多种伤病并存,危重伤病员多。此时,如果对所有伤病员采用“一视同仁”、“公平公正”的原则,不但达不到理想的救治效果,反而浪费了有限的医疗资源。采用军事医学中的检伤分类是最为有效的方法。检伤分类工作是指按照伤情严重程度和治疗优先顺序开展救治工作并结合自身救治能力认真做好分流和转诊工作,提高救治效率【1】。在紧急医疗救援中,医务人员只能本着“生命第一”的救治原则,尽量、尽快救治生命,减少伤残率。其次才是考虑如何提高伤者生存质量问题,因此患者“知情同意”的权利也就无法正常实施。

对医务人员心理素质的挑战,医务人员工作环境艰苦,甚至很危险,救援工作量大,救援物资匮乏,这些都使得救援工作者面临巨大心理压力,有时会有些力不从心。

2.2针对其特有的医学伦理准则所采取的应对方法

针对医患关系的非常态性,医生应该以保护生命、捍卫生命为使命,尽量挽救生命,减少伤残。本着这一观念,应遵循“生命第一”、“先救后治”的原则。

针对医务人员出现的心理压力,面对惨烈的灾难现场,持续进行救援工作医护人员在体力疲惫透支的同时遭受负性情绪的心理冲击,在强度较高、压力巨大的抢救工作中,长时间承受惨烈的救灾场面,精神受到极大刺激,因此对医务人员进行适当的心里安抚,显得尤其重要。

3如何更好地发挥野战外科在灾害医学救援中作用

对于能否将野战外科的救治原则很好地应用于非战争的医疗救援行动,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但通过上述的总结并通过分析此次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救援工作,可发现它与战伤的特点存在很大的共同点。由此可见,野战外科的救治原则和方法,可以很好地运用到灾害医学的救援中。那么,在总结此次四川大汶川地震中医疗救援的经验教训后,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野战外科在灾害医学救援中作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强调医疗人员接受灾害医学教育的必要性

加强各级医疗人员对灾害医学救援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其认清野战外科与灾害医学救援的异同点,更好更合理地将野战外科的原则和方法运用与灾害医学救援中。

3.2 统筹计划,强化训练,注重实效

只有平时高效、有针对性的训练才能在提高实践的能力,才能将野战外科的优势最大程度地发挥到灾害医学救援中去。①把握训练重点。针对野战外科与灾害医学救援特点,进行重点演练,着重解决在实际救援中可能出现的难点问题。②把握训练层次。各级领导主要训练卫勤指挥,技术人员主要突出野战外科的原则和方法如何跟好地使用于灾害医学救援中。③把握训练方法。采取集训、分训、自学等方法,做到理论学习与技术训练并重,共同科目与专业科目并举。

3.3发挥军队医疗机构这个特殊的队伍在灾害医学救援中具有自身的强大优势

军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一直作为灾害救援的主要力量之一。在此次四川汶川地震的救援中,我军各级医护工作者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体现出了军队这个特殊社会群体在灾害医学救援中的巨大优势。我军各级部队医院时刻都要准备为战争服务,因此长期有针对性的训练造就了一只训练有素、临危不乱的队伍。他们熟练地掌握了各种野战外科的技术,并且有能力将这些技术运用于灾害医学救援中。

4讨论

因此,野战外科虽然是一门研究野战条件下伤病员救治的一门学科,正确应用它的原理、技术、方法,作者认为野战外科在灾害医学救援中是可以发挥巨大作用的。

参考文献

[1] 陈锐、吴志东、张璐等 紧急医疗救援中的伦理学难题研究[J].武警医学,2006,17(2)153-154.

[2] 王正国. 外科学与野战外科学 [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

[3] 张鸿基、周国泰、张愈.灾害医学 [M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3. 26 - 55.

[4] 廖皓磊、尤建萍. 浅议全科医生接受灾害医学教育的必要性.

[J].中国全科医学, 2001,4 (6):451 - 452.

[5]李勇、罗长坤.浅谈野战外科在灾害医学救援中的地位和作用. [J].创伤外科杂志,2008,10(5):411-412.

[6] Tang N, Kelen GD. Role of tactical EMS in support of public safety and the public health response t o a hostile masscasualty incident .[J]. Disaster Med Public Health Prep, 2007, 1 (1S): S55 - 56.

野外实训总结篇10

[关键词]生态学实习 研究性教学 问题性 项目驱动

[中图分类号] G642.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6-0056-03

一、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现状

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已成为我国高校开展教学改革中的重点之一。[1] [2]生态学是我国高等院校生物、环境、农林等相关学科的核心课程。2011年生态学被增列为一级学科,由此可见其重要性。野外工作是生态学研究与应用的基础,野外实习则是生态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基本内容,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关键环节。[3]很多高校对生态学实习模式进行了研究与实践,从实习基地建设[4]、组织与管理[5]、教学过程改革[6]等多方面均进行了有益探索。徐驰等(2012)提出了实习内容多样化、综合观测、实验与建模途径、因地因时制宜、联系前沿理论与具体研究工作、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等若干生态学野外实习模式。

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研究性教学已经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热门课题,研究性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研究性野外实习教学模式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秦钟等(2009)建议生态学实习应适当安排综合性、创新性实践项目;杜照奎(2013)、龚红梅等(2013)尝试了研究性生态学野外实习。由于不同院校学科背景和专业课程设置存在差异,研究性野外实习体系仍有待于整体规划和更新,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还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在教学模式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不强,实践教学缺乏连续性和特色性,缺乏成形的、高效的实践教学模式等。因此,有必要加强高效的生态学野外实习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与探索。

二、研究性野外实习模式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环境科学专业充分利用北京延庆在气候、生境、物种以及植被类型的优势,建立了生态系统多样的生态学实习基地:北京延庆松山和野鸭湖湿地,结合本校学科背景,实习内容确定为森林群落特征调查和湿地植被多样性调查,以森林生态调查为重点。我们在总结多年野外实习工作的基础上,对生态学野外实习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改进,进一步提高了野外实习的教学质量。

生态学野外实习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实习前期准备阶段重点营造研究性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习过程中采用研究性教学方法和学生自主式、合作式学习方式;实习后期注重实习成果总结,开展实习报告的精心修改和学生的公开报告,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实践探索的研究性野外实习模式见图1。

图1 研究性生态学实习模式

(一)营造研究性氛围

1.野外研究方法认知

实习前期重点进行生态学野外工作方法及原理介绍,包括植物群落调查方法、数据处理方法和实习仪器使用方法等。植物分类及野外识别是生态学野外调查的基础,不可或缺。针对我校环境科学专业设置缺少植物学、生物学等相关课程的实际情况,我们对植物学相关知识及术语进行了补充介绍。

2.邀请专家讲座

在实习准备阶段邀请相关专家讲座,使学生了解生态学项目的设计思路、野外工作的开展过程,拓展学生的研究思维。如邀请中科院植物所专家进行《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方法简介》、《鉴赏植物,亲近自然》等系列讲座,并由专家带领,对校园植物进行识别实训,这些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并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术文献分析

教师先通过典型文献分析方式进行实习题目设计、实习报告撰写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查文献、阅读文献的方法,再要求学生根据拟设计的实习项目进行文献总结讲解,以检验学生对文献的查阅程度,探讨自拟项目实施的可行性,为完成实习项目及实习研究报告的写作打好基础。几年的实践证明,文献分析是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很有效的方法。

(二)认知性与研究性内容并重

为了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思维,将生态学实习过程划分为认知实习阶段和研究探索阶段。先认知了解生态学基本的野外实习方法,再进行实习项目的自由探索。认知阶段主要进行森林植物群落特征野外调查方法实践,同时开展植物识别训练,使学生掌握植物生态学野外工作的基本技能,此过程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以引导为主。学生要学习电子采集、鉴定植物的方法;野外植物群落的观察、植物与环境特征的调查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学会观察植物分布与环境的关系。研究探索阶段则进行不同实习项目的调查研究。生态学实习内容见表1。

表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生态学实习内容安排

(三)自拟项目驱动实践

研究探索阶段的实习内容设计思路是“以科学问题为主导”,要求各实习小组通过对实习前文献查阅和实习地的了解,自拟实习小专题的题目,独立设计实习方案,经过教师和学生讨论后,确定实习项目。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分组进行专题调查、分析数据、撰写实习报告。这样,完成一个实习内容的过程就是学生接受一次科学训练的过程,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达到锻炼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的目的。近年来的实习项目见表2。

表2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生态学实习自拟项目

(四)研究性教学方法主导

1.采用问题式教学

问题性教学是开启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野外实习教学是典型的直观教学,在野外实习中,注重观察植物和环境的外部形态特征,尽量采用启发式、提问互动式开展教学。如到达沿途的样地时,提问:所处的群落类型是什么?空间结构是什么?如何描述环境因子?野外观察植物时,进行一些启发性的提示,如花序类型、叶排列方式、有无汁液、气味等,指导学生亲自体验未知植物的认识过程,通过看、摸、揉、闻等步骤,通过观察和比较,引导学生把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科的识别要点联系起来。启发学生将自身体验到的感觉与学过的理论知识相互衔接,引导学生学会应用生态学的理论去解释现实中的环境问题,思考如何解决环境问题。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开展情景教学

情境教学为研究性野外实践教学提供了新的途径。教师通过创造性地呈现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去观察、感受、体悟、总结和发现,从而获得实践知识和实践能力。如情境(1):在实习爬山过程中,常有户外登山人员手里拿着山上采来的手杖,问题引导:手杖是什么植物?为何受到大家欢迎?目前的生长状况如何?情景(2):看到海坨山山顶草甸上露营人数激增,提问:旅游露营对草甸的影响有哪些?学生探索、讨论结果后教师点评。这种灵活设置的实习问题,能让学生带着好奇、探究的心理去开展生态学实习活动,既增加了生态学野外实习的趣味性,又能提高学生对植物多样性及其价值与功能的认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小组讨论

生态学实习整个过程均注重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实习项目选题、实习方案确定、野外工作开展、数据处理及实习报告编写过程,均要求小组研讨。由于不同学生在理论基础、动手能力及兴趣等方面都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指导教师、学生围绕共同的教学目标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将有助于学生之间相互启迪、优势互补,提高学习参与程度,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在科学研究中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

(五)网络课程互动补充

如何应用现代教学技术改进实习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是提高野外实习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鉴于我校环境科学专业缺少生态学前置课程基础的特点,通过制作生态学实习网络课程系统,可以对一些生态学、植物分类学相关概念和基本原理进行展示,教师与学生进行网上答疑互动,也可开展网上作业、在线答疑、在线测评、论坛等基于网上的研究性教学新模式,这些均可引导和强化学生的知识体系,增强互动性学习与交流,为野外实习提供很好的信息平台。

(六)成果交流综合提升

1.一对一实习报告修改

野外现场调查结束后,教师对学生写出的实习报告初稿进行一对一修改反馈,再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指导、讨论。通过与教师一对一的讨论,能拓展学生的理论知识点,增强其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学术论文撰写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

2.多媒体报告交流

生态学实习中所有项目均进行10分钟的PPT报告和5分钟的答辩讨论。学生准备认真,汇报风格各异,在总结成果与问题讨论过程中,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综合能力。公开报告锻炼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利用网络资源检索和综合分析信息的能力、书面与口头表述能力。

三、小结

在10多年的生态学野外实习中,我们教学观念逐渐由单一的验证实习转变为将验证实习和探索实习相结合的研究性实习,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实习教学模式。通过提出研究性项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和申报创新性学习项目的学生明显多于其他专业,学生撰写实习报告的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学生受到了较为全面的科学思维能力训练。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研究性教学的连续性、研究性实习过程的组织与管理、实习项目的科学性、理论知识的应用及实习效果的评价方法等均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 注 释 ]

[1] 张宇,刘伟忠.研究性教学的深层次实施路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9(12):37-39.

[2] 沈显生,尹路明,李树美等.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的设计与实践[J].教育与现代化,2002(3):22-25.

[3] 徐驰,刘茂松,杨雪姣等.生态学野外实习的多样化教学模式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5):158-161.

[4] 刘建宏,杨丽英,熊忠平等.生态学野外实习基地的数字化模型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0(17):213-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