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生存十篇

时间:2023-03-16 10:58:53

野外生存

野外生存篇1

野外生存技巧之找水、收集水

生命离不开水,没有食物正常人可以活三周,但没有水,三天都活不了,所以水要优先考虑,几点小提示,希望帮助你在野外迅速找到或收集到水。

1. 找水源首选之地是山谷底部地区,高山地区寻水,应沿着岩石裂缝去找,干涸河

床沙石地带往往会挖到泉眼。

2. 在海岸边,应在最高水线以上挖坑,很可能有一层厚约5厘米的沉滤水浮在密度较大的海水层上。

3. 饮用凹地积水处的水时,必须做到先消毒、沉淀后煮沸饮用。

4. 收集雨水:在地上挖个洞,铺上一层塑料,四周用粘土围住,可以有效地收集雨水。

5. 凝结水:在一段树叶浓密的嫩枝上套一只塑料袋,叶面蒸腾作用会产生凝结水。

6. 跟踪动物、鸟类、昆虫、或人类踪迹可以找到水源。

7. 植物中取水:竹类等中空植物的节间常存有水,藤本植物往往有可饮用的汁液,棕榈类、仙人掌类植物的果实和茎干都含有丰富的水分。

8. 日光蒸馏器:在干旱沙漠地区利用下述方法能较好地收集到水:在相对潮湿的地面挖一大约宽90厘米、深45厘米的坑,坑底部中央放一集水器,坑面悬一条拉成弧形的塑料膜。光能升高坑内潮湿土壤和空气的温度,蒸发产生水汽,水汽与塑料膜接触遇冷凝结成水珠,下滑至器皿中。

野外生存技巧之野外生火

火可以干嘛?将食物煮熟。答对了!它还有很多用途:火苗释放热量产生暖意,会节省体内热量散失;可以烘干衣服;薰过的肉食可以较长时间保鲜;可以吓跑危险的野兽;它的烟雾可以驱走害虫,还可以锻烧金属打制工具……,厉害吧,教你几招,让你学会如何在野外生火。

首先是要寻找到易燃的引火物:如枯草、干树叶、桦树皮、松针、松脂、细树枝、纸、棉花等等。

次是捡拾干柴:干柴要选择干燥、未腐朽的树干或枝条。要尽可能选择松树、栎树、柞树、桦树、槐树、山樱桃、山杏之类的硬木,燃烧时间长,火势大,木炭多。不要捡拾贴近地面的木柴,贴近地面的木柴湿度大,不易燃烧,且烟多熏人。

接下来是要清理出一块避风、平坦、远离枯草和干柴的空地。将引火物放置中间,上面轻轻放上细松枝、细干柴等,再架起较大较长的木柴,然后点燃引火物。火堆的设置要因地制宜,可设计成锥形、星形、“并”字形、并排形、屋顶形、牧场形等等。也可利用石块支起干柴或在岩石壁下面,把干柴斜靠在岩壁上,在下面放置引人物后点燃即可。一般情况下,在避风处挖一个直径1米左右,深约30厘米的坑。如果地面坚硬无法挖坑也可找些石块垒成一个圆圈,圆圈的大小根据火堆的大小而定。然后将引人物放在圆圈中间,上面架些干柴后,点燃引人物引燃干柴即成篝火。如果引火物将要燃尽时干柴还未燃起,则应从干柴的缝隙中继续添入引火物,直到把干柴燃烧起来为止,而不要重新架柴点火。

最后,点篝火最好选在近水处,或在篝火旁预备些泥上、沙石、青苔等用于及时灭火。

野外生存技巧之睡袋使用

睡睡袋是有技巧的。不会“睡”的人即使用高寒睡袋(零下35度)在一般低温下(零下5度)也会感到冷,那么怎样才能睡得更暖些呢?在使用睡袋时,有很多外在因素影响睡袋的性能,要注意的是睡袋本身并不发热,它只是有效地将体温流失减低,下面的条件会帮助你睡得更暖些。

避风防潮

在野外,一个挡风的帐篷能提供一个温暖的睡眠环境。在选择营地时,不要选择谷底,那里是冷空气的聚集地,也要尽量避开承受强风的山脊或山凹。一张好的防潮垫能有效地将睡袋与冰冷潮湿地面分开,充气式效果更佳,在雪地上需用两张普通防潮垫。

保持睡袋干爽

睡袋吸收的水分并非主要来自外界,而是人体,即使在极寒冷的情况下,人体在睡眠时仍会排出起码一小杯的水分。保温棉在受潮后会粘结而失去弹性,保温能力下降。如睡袋连续使用多天,最好能在太阳下晾晒。经常清洗睡袋可使保温棉保持弹性。

多穿衣服

一些较松软的衣物可兼作加厚睡衣用。将人与睡袋之间的空隙充填满,也可使睡袋的保暖性加强。

睡前热身

人体就是睡袋的热量来源,如临睡前先做一小段热身运动或喝一杯热饮,会将体温略为提高并有助于缩短睡袋的变暖的时间。

野外生存技巧之常备急救箱

在野外,没有人能够预料发生什么事情。一个急救箱可以延长你的生命,务必随身携带。

急救箱存放着以下各项物品,以备基本急救之用∶

① 绷带

不同的阔度及质料,以处理不同面积及种类的损伤。

一般有:

纱布滚动条绷带:适用于处理一般伤口,主要作固定敷料之用。

弹性滚动条绷带:具弹性,除应用于处理伤口外,更可应用于处理一般拉伤、扭伤、静脉曲张等伤症,以固定伤肢及减少肿胀。

三角绷带:三角绷带可以全幅使用,或折迭成阔窄不同的绷带。通常作手挂使用,承托上肢。

② 敷料

由数层纱布制成,质地柔韧。主要用作覆盖伤口及吸收分泌物;流血及分泌物较多的伤口,可加厚覆盖。

③ 敷料包

敷料包由棉垫和滚动条绷带组成。用棉垫〔即敷料〕覆盖伤口,然后用附带的滚动条绷带加以固定。

④ 消毒药水

介绍几种常用消毒药水的用途:

1.龙胆紫(紫药水):加快伤口结痂,加快伤口愈合。

2.红汞(红药水):保护伤口并具有抗菌的作用。

3.酒精和碘酒:用作非黏膜伤口的表面消毒。不可用于破损伤口的消毒。

4.双氧水:用于受污染的黏膜或破损伤口的基本消毒。

⑤ 洁净的棉花球

用于清洁伤口,使用时蘸透消毒药水。

⑥ 消毒胶布

通常用来处理面积较小的伤口。贴上胶布前,必须确保伤口周围的皮肤干爽清洁,否则不能贴得牢固。

⑦ 胶布

用来固定敷料、滚动条绷带或三角绷带

⑧ 各种药丸

如康泰克、感冒通、黄连素、牛黄解毒片、必理通、藿香正气丸、胃药等

蛇药

真空抽毒器、上海蛇药、季德胜蛇药

⑩ 其它

眼药水、万花油、止血贴、清凉油、驱风油等

野外生存技巧--如何寻找正确路程

寻找正确路程的技巧必须通过平时的野外活动去积累。例如:平时就养成随时参考地图和指南针的习惯,同时积极地观察周围的地形以及身边的植物来判断正确的位置。

太阳从东方出,西方落,这是最基本的辨识方向的方法。还可用木棒成影法来测量,在太阳足以成影的时候,在平地上竖一根直棍(1米以上),在木棍影子的顶端放一块石头(或作其他标记),木棍的影子会随着太阳的移动而移动。30--60分钟后,再次在木棍的影子顶端放另一块石头。然后在两个石头之间划一条直线,在这条线的中间划一条与之垂直相交的直线。然后左脚踩在第一标记点上,右脚踩在第二标记点上。这时站立者的正面即是正北方,背面为正南方,右手是东方,左手为西面。

若在阴天迷了路,可以靠树木或石头上的苔藓的生长状态来获知方位。在北半球以树木而言,树叶生长茂盛的一方即是南方。若切开树木,年轮幅度较宽的一方湿长着苔藓的一方即是北方。

利用星宿:在北半球通常以北极星为目标。夜晚利用北极星辨认方向的关键在于在茫茫星海中,准确地找到北极星。认识北极星的方法有许多种,这里介绍简单且有效的一种:

首先找寻杓状的北斗七星(a),以杓柄上的两颗星的间隔延长五倍,就能在此直线上找到北极星(d)。一般特别地称呼此两颗构柄上的星为要点星球。如看不到北斗七星时,就找寻相反方向的仙后星座(b),仙后星座由五颗星形成,它们看起来像英文字母的M或W倾向一方的形状。从仙后星座中的一颗星画直线,就在几乎和北斗七星到北极星的同样距离处就可找到北极星。北极星所在的方向就是正北方。

以手表看方位:想获知方位手上却没有指南针。遇此情况,只要有太阳就可使用手表探知方位。

野外生存篇2

关于这次实践的罪魁祸首,应该是一本叫《野外生存》的书,旁边还有一行小字:“英国皇家特种部队训练教程”,我在若干年前也认真研究过此书,研究的结果是现在一看到有人手持这本书,就有夺下来当柴烧的冲动。他们不知道在成为特种部队的战友之前,还有另外一些“野外生存”的技术,就是用着文明社会的资源和发明与天地奋斗,比如说最基本的帐篷和睡袋,净水的药片和器具,还有浓缩高能的食品。这种技能和准备虽然不是那么“亲近自然”却高效实用。那些在户外运动发达的国家是每个家庭必备的东西和技能在国内却如此令人陌生,好些渴望“与天奋斗,荒野求生”的朋友,技能也往往只能在烧烤架上把一块好肉烤得面目全非惨不忍睹。

现在如果再有人询问我关于“野外生存”的种种技术,基于自己的无知无能无德,无法回答,不过有几条建议却可以提供一下:一是衣服揽镜自照,看看是不是胸肌像猩猩、大腿像青蛙的;二是熄灯安神反躬自省,想想是不是武功盖世智慧超群的蓝博史泰龙;三是找一个合适的时机仔细端详自己的妻儿老母,看看有什么感受。倘这三条都还不能使人打消去“野外生存”的念头,建议找把菜刀在大腿上拉一道口子,如果这种疼痛都还不能使人觉醒,那么我可以考虑出借七八种版本的《野外生存教材》,同时为大家祝福祈祷。

户外犀牛曰:5.12的灾难让我们认识到国内野外教育的缺失,却也不能一步登天直接就到了一腔热情两手空空就上阵的地步。

探险精神与探险行为

老 虎

1919年,甘地为反对《罗拉特法案》争取印度权利而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非暴力抵抗运动,不过事情并没有如他想像的那么顺利,很多地方发生了暴力事件,到后来英国人屠夫般的“阿姆利则惨案”之后,运动更加升级为“枪杆子里出政权”血雨腥风的革命斗争。最后他不得不终止这次运动,责备自己犯下了“大如喜马拉雅山的错误”。同样的情况还有肇始于上个世纪欧洲20年代的“性解放运动”,本意是反对维多利亚时代伪善至极的清教主义伦理,这一运动甚至得到了社会主义苏联的大力支持,不过发展到60和70年代的两次高潮之后,味道似乎有点变化,乃至有人直接把它视为爱滋病泛滥的魁首。

这两件事情列在一起,大概可以说明人们往往会对一些事情抱着美好的心愿,但落实到了行为上却不一定那么美好。比如说中国人向来缺乏的探险精神,若干年来要改变的呼声如钱塘大潮――远如“长漂”运动,这种热情直把一次普通的探险科考事件变成了举国沸扬的爱国主义运动,从参与者的视死如归开始,似乎已经不那么“科学”;近如某年的“可可西里科考队”,没有帮助羌塘草原的野生动物建设家园却扔了不少汽油桶在那里开食堂。至于身边层出不穷的户外意外与灾难,现在已经有点像交通事故,再不是什么新闻,绝大多数与这种盲目的“探险精神”激情飞扬有很大关系。

真正的探险是一项综合工程,对于普通人来说,别说探险,就是仅仅体验探险也得做足方方面面的准备。这件事情扯到“非暴力”,“性解放”去似乎有些遥远――我13岁的时候和两个小朋友准备去镇上一间废弃的“鬼屋”探险,半夜里三个人带了一只手电抖抖索索地摸到大屋子里,空荡荡的什么也没有,后来不知道谁碰翻了什么东西,房梁上噼里啪啦地往下掉东西,三个小孩终于坚持不住作鸟兽散,拿电筒的一跤摔下去之后众人陷入一片黑暗,后来一人从正门连滚带爬出来,脑门上撞了个大包;另一个呆在屋子中央不敢动直到大人赶到,傻了一个星期;还有一个不知道怎么滚到了猪圈里,搞得满身粪水,从此被人耻笑。不过,这已经算幸运的了,每年回老家相聚我们都要举杯相庆这次探险行为没有留下大患,毕竟我们都还能活着一起吃饭。

户外犀牛曰:探险精神是好东西,但是要把它变成有价值的探险行为却不能光凭热情,一时的头脑发热就可能把这种热情变为闹剧甚至灾难。

假以国家之名

小毛驴0024

最近视点:

10月5日晚7时,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办公室了2008年“十一”黄金周第七号旅游信息通报: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旅游总量平稳增长,9月29日~10月5日,纳入全国假日旅游统计预报体系的119个旅游景区(点)共接待游客1829.1万人次,同比增长13.2%,门票收入同比增长16.4%。这是在上半年我国连续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旅游业发展遭遇重创后形成的首次国内旅游高峰。

户外探险观察员评论:

利用“十一黄金周”,我到湖南芙蓉镇、凤凰一带旅游,在小溪部级自然保护区住了三天。小溪村是个两百人不到的小村庄,山高陡、路狭窄弯长,一小而长的椭圆山谷周围是青绿的石灰岩山峰。保护区内人烟稀少,居民沿主要的三四条沟散落居住。巧遇一名保护区的管理干部在篝火边,便和他闲谈起。他提及小溪村的野生动物保护、树木砍伐等事情,但更多的是夸赞风景、描述景点、褒扬民风,似乎是一个旅游宣传者。

实际上,我们所见到的和亲身体会到的,与他的语气有些出入,尤其是自然保护区旅游管理以及当地的民风。我们自己的被“宰”客现象、吉首自行车驴友的被“宰”现象,或许只是个案。但这些个案的背景性质,是自然生态领地旅游开发中,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这在全中国是普遍的事实。

中国划分自然公园、自然生态地积极性很高,国土面积比例上,中国自然保护地数值还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当某地成为一个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等之后,当时的申办热情就转移到发展旅游经济上了。假以国家之名,而行某行业,地方或某集团利益之实,这就 是中国模式的自然保护地的命运。

单从中国自然公园、保护区的划分管理上看到复杂的分割:森林公园、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风景名胜区等等,错综而混乱。林业部门管辖森林公园体系,而自然保护区多头归属,林业部门管或当地政府单设管理部门――小溪保护区即是如此,部级级别、省级权限管辖,实由永顺县政府单设编制。国家地质公园归国土部门管,而生态示范区流行于近二十年,以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为条件,目前有一百余个各地,县和单位被国家环保局命名为“部级生态示范区”。政府、国土或旅游部门则批建“风景名胜区”……这是中国特色旅游风景点的招式。

不管“画皮”如何,这些自然原生地的第一要义及共同本质都是“接客”。发展旅游经济本无错,而前提为“合理开发”。但在这个流行做假事、说假话、赚真钱的时代,“合理开发”也成为“画皮”。自然保护地、国家公园最高级别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在中国往往也成为特有变相行为,假以国家之名、假以世界之名的包装与策划:申请省、国家保护区或森林公园成功,若申请世遗成功,而后有联合国资助、各级政府更多拨款,再借此宣传及开发旅游,当地政府开办旅游公司、办收费事业单位,或招商引入投资,发展以政府利益为核心的当地经济。一言蔽之,即以“钱”为纲。这是中国各式自然公园、保护区的套路。

在中国,自然保护地开辟得快,缺少经验,各主管部门据本部门需要建立保护地,但迄今中国竟然尚未建立统一的自然保护地的分类管理体系。就法律而言,尚无完善的中国自然保护地法律,即使存在寥寥的法律与条理,也往往是不同部门建立各种保护地,自行审批和管理,自行制定条例规章制度,在国家层面,却无统一的自然保护地法律。《森林法》第三十一条:“特种用途林中的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的林木、自然保护区的森林,严禁采伐。”,此规定“一刀切”,未尊重保护区内原住民的意愿,使其传统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森林法》作为国之基本自然法都有这样的问题,更何况其执行过程与结果。迄今未有一部《自然保护区法》,曾有人大代表试图在2007/2008将“条例”升级为国家立法,但最终都悄无声息。

同一保护地由多部门管理是常有的事。最统一的倒是“划地为钱箱”,但即使钱的问题,也不仅只是开发旅游经济矛盾,还有国家投入问题:发达国家投入其自然保护区为每平方公里年平均2058美元,发展中国家为157美元,中国仅为52.7美元,即使在发展中国家中,中国也是最低的。但这点钱,地方政府却仍往往挪用。

野外生存篇3

时间:20__年11月6~8日

活动流程

20__年11月6日中午十二点半,全体成员准时整装在教一楼门前集中。刘老师做出发前的动员,主要强调了这次活动的纪律,最核心的问题是活动中绝对服从小队长的领导。下午一点整,各组开始出发,计划于下午6点前到达目的地黄梅县,搭帐篷,露宿。

五点钟到了地点:

于是我们开始搭帐篷:

貌似帐篷不怎么好搭。

就数那晚睡的踏实~

晚饭自理,饭后自由活动,小组队员相互认识,互相了解,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其实我们组是最棒的。

次日进行4小时的山地穿越与岩降,主要是体力和毅力上的考验,途中有些同学体力不支,但是大家相互搀扶,没有一个人掉队。下午我们学习扎竹筏。

经过大家齐心合力,最终顺利的完成了这项特殊任务。结束后全队集中进行总结,晚上进行了别开生面的篝火晚会,10月7日,正是我们学校的校庆日,我们在野外生存中度过了这个有意义的日子。第三天,我们早早起来,准备一天的活动,这天是最后一天,整体来说时间还是比较紧迫,大家也是丝毫没有松懈,认真完成每项项目。

团队协作

其中一个项目是孤岛求生:7个人靠着三块不大的木板到达另一地点,中途脚不可以触地。

全队的气氛和士气都很良好,这导致在山地穿越中,我组队员紧凑联系,行军中队员始终保证不拉开距离,尤其是在下山时,松树叶落了一地,走起来路特别滑,一不留神就会滑倒,于是我组队员手拉手,不让队员滑倒,最终顺利到达指定地点

总之,在团队协作方面,我认识到,协作不仅需要有协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与人协作的品质。在最多的时候我们都处于某一个团队当中,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软对的精神,这才是发挥实力取得成功的最有利武器。

适应能力

活动所在地是山区,和市区的天气差别较大。由于我们大多数缺乏这一感性认识,导致普遍衣着单薄,到了夜晚更是有人冻的睡不着。这教会了我在任何时候都需要对恶劣的环境有所准备,哪怕是心理上的准备,这种环境不仅是自然的,更多的是现代人的生存环境。简而言之就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另外一点就是下雨,有人根据市区的天气判断而没有带雨具,而我发现山区的天气真的变化很快很大。只要一会就能变天。因此,要提高在复杂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充分的准备就显得尤为重要。切莫因为当前环境良好而忘记了变化的存在。另外,我从山地穿越中看到了户外环境雨伞的局限性。在行走和穿越的过程中,最好的雨具只有雨衣或冲锋衣,在树林中撑伞显然是不实际的。通过这个小的环节,我认识到充分准备的重要性。而往往一手的准备有时却不够,这要求起码有备用的方案。还好这次只是短时间的淋雨而且雨并不大,否则我们的行动将变得非常被动。

体能考验

体能,是野外活动的基本条件。如果体能良好,将更能欣赏到大自然无限的风光美景。同样的,良好的身体素质能帮助我们在生活中体会更多的乐趣。到了山顶,清新的空气和凉爽的山风让我感受到了不可多得的片刻的释然,看着四周的植物,远处的县城,那种感觉是未置身于此的人体会不到也想象不到的!(来源:文秘站 )

体能的另一方面是毅力,体能是时常达到极限的,此时决定胜败的就是毅力了。说实话,没受过训练的我们在这段山路中不可避免的都有达到体能极限的时候,这时是倚靠大树休息片刻再次前进,还是干脆坐下,等人催促或搀扶,这就是毅力的体现了。这次,我说服了自己要坚持,我做到了。下次如果情况更艰苦我还能做到吗,我想经过了这次以后,可能性就更大了。因为结束之后回想起来,都很庆幸没有放弃,靠自己到达终点的感觉真的很不错。

环境保护

户外运动的初衷就是远离城市的喧嚣,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气息,让自己的心回归一种宁静的状态,它使我们更加热爱和珍惜大自然。

环境保护这个概念过去我们只是在媒体的宣传中体会到它的重要,自己并没有切身的体会。这次,我不仅感受了大自然的美,更感受到了珍惜和关爱她的重要。如果山没有了树,那将变得空洞和冷漠,我怀着一颗敬畏的心来看待这里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他们仿佛都有生命,一起注释着我。一路上,我没敢丢下一片废物,我怕受到来自大地的诅咒!

野外生存篇4

但是,战场上的局势变幻莫测,对空军来说,飞行员面临着飞机被击落、跳

伞逃生以及被敌俘虏等种种风险。万一飞机坠毁在陌生地带,飞行员就算逃过大劫保住性命,还得有生存下去的本事。

看看美军训练中如何指导陷入地方阵地的美国士兵自救的吧。

一是保持警惕

在和平时期,要先判明情况,迅速处理好伤情,尽快同救援部队取得联系。在战时,先选择别人不会发现、周围视界良好且有多条逃生之路的地方藏匿;然后处理好伤情,并尽可能多休息,每天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

二是隐蔽自己

身上暴露的皮肤就像导航台,会把敌人引过来,所以,一定要用污物或泥涂抹身体所有暴露的部位,包括脸、手腕、耳朵和脖颈;用污物、果浆、木炭和植物擦抹衣服,使其同周围植被的颜色相近;不要戴发光的器具,像眼镜、手表、钢笔或铅笔等,它们都能反射光线,暴露藏身位置。

三是减少走动

如果没有危险,就留在飞机附近,以便救援人员能及时找到。在战时,根据敌

人位置寻找你的栖身之所。

四是谨慎转移

当决定要转移时,要选择光线不良、天气恶劣或敌人活动受限的条件。转移要小心谨

慎,不走直路,要不断拐弯,每走10步要停一下,静观、细听有无人员或动物活动的迹象,仔细察看有无陷阱;切不可留下转移的痕迹,包括植物的叶子被翻转、树枝被折断等;要掩盖脚印,埋掉所有丢弃物并予以伪装。

五是寻找水源

如果没有食物,可生存几周,但若没有足够的水,则3天后就难以生存。因此,在安

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尽量多喝水以防脱水,可通过收集雨水、融化雪水、深挖土地和榨取树汁等办法取水,切忌饮用污水。

六是寻觅食物

吃昆虫、植物和松鼠之类的小动物,可以维持生命,但食前务必要与你携带

的生存指南对照一下,以免中毒。

七是就地取材慎转移

要尽可能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各种装备以求生存。如飞机上的某些部件可当炊具;头盔可当水桶;氧气面罩上的气管可当吸管;罐头起子可改造成缝衣针;伞布不仅可用来防晒、防雨、防寒,而且还可以裹在脚上防止冻伤。

八是小心用火

用火柴、打火机或把软木同硬木一起加力摩擦,都可取火,但是用火务

必当心,因为它会暴露你的位置。

九是禁烟禁味

准备食物要尽可能煮熟,以便杀灭寄生虫,但不得烧烤,不要让气味散发到远处;不要

吃带香味的食物,更不要制造烟雾。刮胡子不要洒香水,不能用除臭剂或驱蚊剂。因为,这一切都容易暴露目标。

十是选地睡眠

寻找睡眠地点,起码要先行勘察。起伏大的地形、干水沟等都可以隐蔽休息,但要便于逃离。无论你选中了什么地点,都不可待得太久。

十一是保持干燥

只要条件允许,就应尽量让衣服和鞋袜保持干燥、清洁。因为潮湿或肮脏的着装会降低保暖性能。潮湿的靴子会伤害腿脚,影响行动。

十二是通信联络

可用电台、导航设备、信号镜、火光、照明弹、哨子、声响,或敲击空心的树干、木头等,向过往的飞机、车、船等发送信号;使用信号镜,如果能对准

目标,远在128公里以外的目标都可接到信号。战时,则要按规定的办法寻机进行联络。

野外生存篇5

1 研究背景

1.1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在享受了都市文明所带来的便捷中,逐渐感受到来自于社会、工作、学习中的各种压力和挑战。他们往往在感觉到疲备不堪和力不从心之后,便开始渴望远离都市、远离繁华、远离喧闹,回归自然,多数人会采取旅游或野外生存等运动方式来释放压力。

1.2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学校体育教学一直注重学生的达标,进行着以达标为重点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运动项目的动作技术,而不太注重学生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的发展。

1.3当前高校普遍出现因扩招使体育场地、设施不足问题更加突出的情况,体育课排课困难困扰着许多高校。野外生存训练的开展,使体育课程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把传统意上的体育课堂搬到社会和大自然中,最大限度地拓展了体育课程的空间和时间,也为今后体育课程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开阔了视野。

2 国内外研究现状比较

据国内外的文献资料显示,在国外发达国家野外生存活动和课程开发得较早,并在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中予以强调。野外教育能促进学生发展个人生存和社会技能的掌握,使学生在野外充满活力,对保护和关注环境提供了机会。国外的体育课程标准指出,参加野外教育的学生应发展自身能力,这种能力使其既能迎接挑战、又能享受乐趣。如:日本把野外生存能力作为青少年必须具备的一种生活技能,建立了专门的训练基地,积极采用诸如冰上游戏、滑雪、溜冰等与大自然紧密相联的活动作为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并且结合学校的一些专门活动来开展;澳大利亚体育学院开设了野外生存课,该国维多利亚的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强调,体育课程的教学要让学生有创新、冒险和挑战,激励、培养学生在处理冒险和安全关系等方面的技能。其它一些国家也提出了野外户外课程的要求和规定,给学生展示自己和创造性的价值体现提供了机会。

目前国内开展和涉足野外生活的旅行社和俱乐部有上百家,但其组织活动大多是以赢利为目的,方式也以休闲娱乐为主。部分高校已开始野外生存训练课程的实验研究,清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林业大学、浙江林学院已作为第一批实验学校,参加了2002年7月由教育部立项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在东北帽儿山、湖北神农架、浙江大明山三地开展了野外生存训练的实践活动。对大学生开展野外生存训练课程,教育部体卫司司长杨贵仁谈道:野外生存训练对当代青少年而言是一个重要课题。现代社会逐渐城市化,青年学生生活在高楼大厦的丛林中,生活安逸舒适,与野外的接触越来越少,他们与大自然抗争,在艰苦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比较差,通过野外生存训练就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能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潜力。

3 高校开展野外生存训练课程的创新

3.1在体育课中,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野外生存训练。例如:登山、滑雪、负重定向越野、郊游、漂流、攀岩、信任背摔、搭绳过界、判定方向、复杂地形行进、觅食、识别野生植物及中草药、寻找水源、野外露营、野外自救等各项内容。要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实施教育。

3.2有意识地通过野外生存训练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例如:要求大家分工合作,修建营地、架设帐篷、寻找干柴、埋锅造饭、点燃篝火、安全保卫、清扫营地垃圾等。这些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在直接的体验中自我学习,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动手能力及创造能力,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培养学生重视资源的意识和保护资源的习惯。

3.3在体能训练中,无论是负重徒步越野,或者是负重登山等项目的练习,要求所有参训的学生不许掉队、不许弃包、互相帮助、团结协作,通过体能训练使学生体验人生的艰辛,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责任感,创造成就感、自豪感及增强必胜的信念等。

4 高校开展野外生存训练课程的意义

学生在野外生存训练中除了在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都得到了锻炼之外还学会了什么呢?

4.1生存生活能力。野外是一个相对较原始的环境,要在野外能够很好地生存下来,一定的生活能力是必不可少的。野外与现实社会环境有着很大的区别,学生除了带上少数几样必备的工具之外,其它的都需要靠自己动手解决。如何利用自然、开发自然,是能否良好生存生活下来的关键,这些都是在平时的训练和实战中所需要学会的。学校体育很难做到这一点,学生通过野外生存,掌握了生活能力的必备常识,提高了自身的综合能力。

4.2应变和适应能力。野外是一个变化多端复杂的环境,有很多事先预料不到的意外情况可能发生。如何面对并处理这些意外,是对每一位学生的严峻考验。要处理好这些意外情况,不仅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镇定的情绪、高度的注意力和坚强的意志),还需要灵活善变的思维能力。在学校体育中,一切都是根据教师的教案事先安排好来进行的,很少会发生意外。而在野外,每遇到一次意外,学生的心理素质与思维能力都会经历一些锻炼和考验,有利于应变能力的提高。

野外生存篇6

2、帐篷:选择结构稳定、重量轻、抗风、防雨性能较强的双层帐篷为佳;

3、睡袋:羽绒或鹅绒睡袋轻便,保暖效果好,但前提是必须保持干燥,环境条件比较潮湿时,人造真空绵睡袋可能是更好的选;

4、生火用具:打火机、火柴、蜡烛、放大镜。其中蜡烛既可用作光源,又是极好的助燃剂;

5、野炊用具:水壶、多功能野炊锅、锋利的多功能折刀、餐具;

6、专用工具:指南针、地图、绳索、折叠锹、手电筒、针线、鱼钩鱼线、砍刀、照相机;

7、山区寻找水源首选之地是山谷底部地区,高山地区寻水,应沿着岩石裂缝去找,干涸河床沙石地带往往会挖到泉眼;

8、利用大自然中的一些特征物来识别方向;

野外生存篇7

最好的组合是一直柄生存刀和一个多功能瑞士军刀。一把结实的刀是建造庇护所、准备食物、生火和其它无数任务所必需的基本工具。

2、生火工具。

镁块、打火机,火柴等。

3、金属容器,水净化装置。

喝水比吃饭更加重要,用金属帽或金属罐可以保证饮用水的安全。

4、急救包。

包含止血,杀毒等常用药品像驱蚊药、止泻药、纱布、绷带、创可贴等。

5、雨衣。

野外不好找庇护所,临时搭建也要时间,遇到大雨比较麻烦。厚雨衣还可以当地垫。短途旅行质量不错的冲锋衣也可替代。

6、求生哨。

当在森林里迷路时,口哨是发出信号的工具。

7、绳索。

绳索有很多种,包括鱼线,登山绳等。

8、手电筒。

搜寻和营救人员能从很远的距离看到手电筒的亮光。手电筒是引起营救人员注意的办法。

9、指南针和地图。

野外生存篇8

关键词:生存能力;野外训练;体育课程;可行性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在多数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接触大自然的机会,更没有机会接受艰苦环境的磨炼,这对于他们的性格、意志力以及生存能力等方面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为注意到这一点,很多中学开始尝试将“野外生存训练”加入体育的教学内。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具有怎样的价值?是否能够在初中体育课程中顺利开展?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一、将“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引入初中体育课程中的价值

将“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加入初中体育教学中,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以及社会价值,主要呈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于长期在校园内上课的初中生而言,到自然中上课的教学形式具有极强的新鲜感,可以有效地吸引初中生的注意力,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热情以及团结意识和顽强勇敢的精神,而且随着野外生存能力的积累,会对学生的身体健康与心理素质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助益;另一方面,这一训练的加入,使得初中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全方位的教学能够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同时也是对初中生进行社会教育的良好机会,能够让学生在与同学和老师的共同活动中,学习社会关系和紧急事件的处理方式。

随着野外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的推广,一部分学校按照本校的实际情况将定向运动和越野跑等户外活动都加入到这一训练中,而且还在不断地对内容进行拓展,这样不仅能够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同时还能提升初中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而为培养出综合实用型人才。

二、“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开展对策

1.教学内容设置方面

(1)内容选择方面

首先,各中学要对本校的自身条件和学校周边的野外场地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调查;其次,要以调查分析的结果为依据对本校可以开展的训练内容组织在一起并对其进行分类,训练内容主要分为野外生存基本常识和基本能力培训以及安全措施教育三个方面。同时,学校还要将初中生不同的年级和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考虑进来,从而决定本校野外训练的教学内容。

(2)课程设置

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学校可以参照新课标的教学模式,将训练内容分为选修和必修两种,必修基本以生存理论知识和安全防范知识为主;而选修则是对生存技能的拓展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优势对课程进行选择。这样的课程设置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初中生的生存适应能力和坚毅品质,同时还能丰富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热爱运动的健康生活

方式。

2.组织形式方面

在自然环境中,像荒原、田野以及山地等都适合开展野外训练,而且开展的形式也极为丰富。但是由于每个中学的校情都不尽相同,因此在开展野外训练之前,学校要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训练的方式和场地。像有的学校附近是山林,就可以选择在山林中露营或爬山等方式对学生开展教学训练活动。但是,一些环境,像雪原和沙漠等并不适合带领初中生去实地锻炼,如果需要在教学时利用这些环境,经济条件允许的学校可以对场景进行模拟训练。

3.教学评价方面

正确的评价方式也是“野外生存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中的重要部分,对于课程的开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训练教学中,老师可以采用的评价方式有很多种,像多元化评价、形成性评价以及过程性评价等,只要老师的使用时机和方式得当,都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与此同时,老师要提高对学生活动过程表现和进步评价的重视程度,要引导学生对自己学习活动的状态进行自我评价与自我改进。除此之外,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实施分层次评价,评价的形式要多以肯定和激励为主,避免当众批评,以防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从而造成他们对于这门课程的产生抵触

情绪。

4.训练安全方面

因为野外环境极为复杂与陌生,相比于传统的体育教学环境,存在一定的危险,所以在野外训练是否可行,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就是训练活动的安全问题。各初中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升本校的安全系数:

(1)建立安全管理机制

建立管理机制之后,老师可以按照相关制度的指引正确开展训练活动,增加活动的安全系数。在建立制度之前,要明确管理目标,即提高训练教学的安全保障,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学校要以此为依据,结合风险产生与变化规律评估出场地的风险系数,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方法。不过目前,由于这门课程的兴起时间并不长,因此所制定的安全管理体系还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需要学校和老师付出更多的努力。

(2)设置安全监督机制

在建立安全管理机制之后,就要考虑制度有效落实的措施,为了降低训练的安全风险系数,各个中学都要对安全管理制度进行监督管理,要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定期对场地和训练设施进行详细的检查,保障能够及时对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处理。

(3)设置紧急救援机制

虽然建立了安全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但是还会因为某些不可抗力的因素对师生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各校要设置紧急救援机制,组建专门的救援小组。同时要为进行野外训练的老师和学生进行投保,确保风险发生时伤害能够降到最低。

三、教学决策

由于在野外进行训练难免会出现一些突发状况,为了防止师生受到伤害,活动能够顺利进行,教学的形式要尽量以团队合作为主,而且这样的方式对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也有一定的助益。在开展训练教学时,首先,要对全班进行统一的课程教学;其次,要按照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其进行合理分组,并以竞赛的方式开展小组活动;之后,老师很据学生小组活动情况对其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课程教学的内容,正如上文所述,要以理论知识、技能教学以及实际运用三项内容为主,实际运用部分的内容要到野外环境中开展,这也是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情况进行综合的评定。但要注意,在进行野外活动之前,学校和老师必须要到活动场地进行反复的检查和确认,并制订详细的方案和突发事件的应对对策,从而将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降到最低。

总而言之,将“野外生存训练”纳入初中体育教学中,既是对以往固定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同时还是对教育理念的改革。训练内容的加入,不仅使体育教学内容变得多元化,而且还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形成了十分积极的正面影响,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良好地基础,更是对初中体育教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对“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立足和发展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石峻.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引入初中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J].运动,2011(1):86-87.

[2]梁利平.野外生存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景德镇学院学报,2015(3):68-70.

野外生存篇9

关键词:高校体育;野外生存生活;可行性;课程内容

一、前言

为了落实“十二五” 工作计划的实施,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惠及民生的改革浪潮。教育战线也在紧锣密鼓的推进旨在提高教学质量的教育改革。随着学校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体育课程势必将向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三个自主的方向发展(即由学生自主地选择内容、自主地选择教师、自主地选择锻炼时间)。面对这一改革趋势,我们如何开发学生喜爱的体育课程以满足学生多项选择的需要,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尝试组织学生开展野外体育训练的活动犹如雨后春笋般,如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野外夏令营、冬令营,有的高校同时将野外生存拉练纳入了军训内容,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二、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是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根据马斯洛(abraham.h.maslow)理论,人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培养一个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健康的人才,人的这种需求是前提。高校如积极“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开展,不仅增强了体育课程的实用性、趣味性和挑战性,而且体现了体育课程的多种功能和价值,更表现出是对传统体育教学的改革与理念上的创新。

从受教育阶段来说,高校体育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站,是学生从学校体育走向社会体育的转折点。我国的体育教育资源大多集中在学校,多样复杂的社会体育知识结构被浓缩为平面的课本内容,整体有机的社会生活经验也被机械的分割为学科林立的“死知识”,灵活的一体化教育体系很难形成。在僵化思维的指导下,学校之外的教育(如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就在所难免,创新型人才培养就成了空话。虽然在近几十年的教育实践中,我国部分高校已对一部分训练项目内容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造,但还是摆脱不了体育课程资源集中在学校的现象,难以实现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开展课程教学的要求,教学就更难激发现代大学生的学习激情。由此可见,体育训练形式从学校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已是现代体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大力实施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教育培养。其中,体育适应性训练就是培养和提高人的一种素质。大家知道,教育的一个基本法则就是“因材施教”。高校施教的对象即“材”就是年轻的大学生,当代的大学生喜欢追求新兴的、时尚的、刺激的运动项目,“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将是十分适合他们体育兴趣和爱好。该训练主要包涵了野营、野炊、负重行军、攀岩、漂流涉水、穿越丛林、野外自救等等内容丰富的活动。开展高校野外体育训练的教育形式,最终目的是培养大学生们合作意识与进取精神,通过在大自然中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训练项目来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目的。大学生们得到充分的训练之后,社会的生存能力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也会极大的适应如今社会就业的激烈竞争环境。

三、野外训练是实现学生学会学习、生活和生存的可行性有效手段之一。

我国高校体育要适应现代教育理念,必须突出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师的指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或没有学生的主动性,教学就不会有良好的效果。因此,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只有学生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学生学到的知识才扎实,才可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深刻理解和善于运用知识。但以学生为主体的口号喊了多年,在教学实践中学生还是难以成为真正的主体,学习主动性难以形成。况且现在我们高教的对象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作为一个自然人应该具备的知识,他们都不掌握,有的甚至是不识可食植物,不会就地取火、自做饭菜,不会辨别方向等。面对社会对人才的不同要求和培养人的全面发展,2002年8月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的第七条明确提出:“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应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其中第二十条提出:“因时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空气、阳光、水、江、河、湖、海、沙滩、田野、森林、山地、草原、雪原、 荒原等条件,开展野外生存、生活方面的教学与训练,开发自然环境资源。”,因此,开展野外生存教育或者开设该课程是大势所趋,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在教学实践中,再也不是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了;而是要求教师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独立完成。在野外生存生活的锻炼中,不但能让学生掌握许多生存技能和知识,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团结互助的精神,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也使我们的教学模式就向“学生自主型”转化了。

四、构建野外生存训练课的形式和内容

1、教学组织形式。所谓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主客观条件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方式。

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道尔顿制和特朗普制等。由于体育学科课程特点和实施的主体不同,其教学组织形式呈现一定的多样性和特殊性。笔者认为,目前高校野外生存训练课程的组织管理有自发组织、社团俱乐部组织和体育部组织三种形式。

现在,我校有的大学生根据学校教育安全性的要求、大学生的群体特点以及本校的场地情况,成立了野外生存训练的严谨组织形式,保证了课程的正常进行和教学秩序。同时,有的高校大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爱好自发组织野外体育活动,虽然促进了高校体育工作开展,但由于组织有缺憾发生了一些痛心的事故,在社会上引发了一些负面效应。如何发挥其积极作用消除其不利因素,使高校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健康发展是高校领导和体育老师值得注意的课题。我觉得高校中的社团俱乐部组织和体育部组织是进行野外体育训练比较理想的组织形式,因为它门有固定的名称和负责人,有详细完善的管理章程和行政组织措施等。其中体育部组织是把具有共同兴趣、爱好和需要的学生组织在一起,不受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束缚,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采。它反映了大学生运动价值取向已向娱乐、交往、竞争等综合方位转化,运动方式已向高层次 方向发展。

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就是教师向学生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体育野外训练的教学内容就是在野外的情境教学中,向学生传递野外生存技能和有关活动等知识信息。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野外活动常识和知识。野外体育训练主要是让大学生去体验人与大自然交融的乐趣,从活动中学生可以了解和掌握一些野外活动常识,为以后的社会工作、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2、野外伤病防治知识。野外训练难免不会发生意外事件,伤病就是其中一种。此外,野外活动也会碰到一些如昆虫叮咬、昏厥、中毒、中暑等现象。为此,在进行野外体育训练之前,有必要学习和准备,从中掌握生活知识和本领,碰到困难时将会得心应手。

3、野外生存生活技能。这是野外体育训练教学的主要内容,它包括:第一,野外定向,迷途处理。这项活动主要是教师在训练中传授生存常识和基本技巧,使得学生学会借助自然现象确定自己所在的方位,即夜间要寻找北极星,或根据植物枝叶辨别方向,或使用手表确定方位;第二,野外紧急避险和救护,诸如蛇咬伤处理方法和毒急救;第三,扎营方法。进行野外体育训练,野营休息是必须的。为了安全,让学生学会和掌握扎营选址窍门:靠近水源,有燃料,避风雨、防蚊虫,远离河床、避开山谷,地势较高且平整,通风,蚊虫和野兽少;第四,找水保水。生存训练,离不开水。因此,必须学会和掌握水源寻找方法:可用含水植物,如仙人掌等;沿山谷向下寻找;下雨时用油布、雨伞、雨衣等积雨;用塑料袋套住植物的叶子,可以收集水;夜间撑起胶布可以收集露水(特别适合于森林)防虫防蛇等。野外水资源不太安全,则通过净水器、明矾或在竹筒中装木炭、土、沙、石子(分别从上到下排列)净化,此法还可用于找不到水源时,用来净化小便,过滤后可以喝。

4、篝火及野炊。这是一件愉悦的团体活动,然而,在篝火及野炊的情趣之中,若不注意用火安全、卫生保健,则令人扫兴。此类训练项目主要是向学生提供一个主题交流平台,所有成员必须有追求健康、自助环保、团结友爱的信念。每个队员都应对大自然、对自己的安全负责,并在活动过程中相互协作,以培养团队精神。

5、识别能食用的野生植物及中草药,采集自然标本等各项内容。野外生存训练,难免不会出现食品不足等情况,为了自救则必须让学生学会辨别野菜野果的安全性知识。

五、正常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场地和师资配备是关键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是把原有仅限于学校体育课堂的跑、跳、投、攀爬、跨越等基本内容,扩展到社会、扩展到大自然的一种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形式。野外生存教育作为一门历史相对较短,教学内容横向跨度较大的课程,对教师的知识面、教学方法、教师配备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

1、教学名师作用。在任何学科的教学中,名师的作用无法比拟。野外体育训练课程也不例外,我们可通过名师的学术成就和地位吸引大学生的学习欲望,使之至始至终保持良好的学习、训练情趣和氛围。2、师生的积极参与性。那样既可以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又能提高参加者的学习动力。3、随机性。野外训练的活动吸引人的关键之处就是其活动的随着不同的情景而变化,对大学生具有刺激性。教师在活动中需要做出调整,巧妙的变化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动机及兴趣,避免造成沉闷的场面。4、技能全面性。教师具备多种专业技能和多方面的知识经验,是野外体育训练质量提高的保证。

六、小结

开设“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是实现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手段之一,是高校体育实现科学化、社会化、生活化的有效途径,对高校体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实践价值,也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心理健康的发展以及生存能力的提高都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惠红等.大学生野外生存训练指导手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野外生存篇10

2、非野生动物是指经人工饲养的动物。依靠外部因素(如人类力量)存活。

3、野生动物可分为四类:

(1)、濒危野生动物,如大熊猫、虎等;

(2)、有益野生动物,指那些有益于农、林、牧业及卫生、保健事业的野生动物,如肉食鸟类、蛙类、益虫等;

(3)、经济野生动物,指那些经济价值较高,可作为渔业、狩猎业的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