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十篇

时间:2023-03-23 05:40:01

生于忧患篇1

有这样一则故事:科学家把两只青蛙分别放进装有烫水和温水的两口锅中。被放进烫水锅里的那只青蛙在生死关头,尽刀一跃,安然逃生;另一只被放在温水锅里的青蛙却优哉游哉,这时科学家开始慢慢地给水加热,这只青蛙却浑然不觉,尽情畅游,随着锅内水温的不断升高,这只青蛙开始意识到危险,想要逃生却已欲跳乏力。――那只死里逃生的青蛙知道灾祸将缶,可谓生于忧患,而那只对于死亡毫无警觉的青蛙,可谓死于安乐。

现在的企业往往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只有具备了危机感和忧患意识,才能在激烈的竞争和复杂的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我家附近有两家厂子,一家是农机厂,厂门口立一巨石,上刻“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原先这家小厂有两个拳头产品而名闻遐迩。石头上的字反映出他们自满自足的心态,田于不思进取,拳头产品在激烈竞争中流失市场,不再是“仙”和“龙”了,于是昔日风光不再。另一家饮品公司在几年前开业庆典的时候,居然挂了一条横幅,上面书写“今日开业何时倒闭?开业大愁”的警语,让人感到不解,――难道还有在开业的喜庆之日咒自己倒闭的不成?可是在开业后的经营管理中,他们的忧患意识使其对产品质量不敢有丝毫解怠,而且不断根据市场需求研发新品种,结果生意越来越红火,终于名扬四方。这两家厂子的对比,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纵观那些世界知名的企业,无不在忧患中求生存,在危机中求发展。

百事可乐公司的负责人韦瑟鲁普在公司蒸蒸日上的时候,反而提出了“末日管理”理论,他经常以大量令人信服的信息让员工体会到危机真的会来临,“末日”似乎不远,以此激发员工不断积极向上的斗志,近几年,百事可乐快速追赶并超过了可口可乐。

比尔・盖茨同样是个危机感很强的人。当微软利润超过20%的时候,他强调利润可能会下降;到了更高的水平,他仍然说会下降。他认为这种危机意识是微软发展的原动力。微软著名的口号“不论你的产品多棒,你距离失败永远只有18个月”,正是由于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使微软能够随机应变,渡过了重重难关。

张瑞敏也曾说过“我每天的心情都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20年来海尔经历了多次经济环境和市场格局的剧变,但每一次它都用行动证明了自己是最适者,经得起惊涛骇浪的考验。就像IBM的总裁Cerstner先生所说的那样:“长期的成功,只是在我们时时心怀恐惧时才有可能。不要骄傲地回首让我们取得过往成功的战略,而是要明察什么将导致我们未来的没落。这样我们才能保持虚心、学习的饥饿及足够的灵活。”

市场经济犹如大海,时时会有台风、海啸,上述这些企业是凭着忧患意识才稳坐钓鱼船,正是凭着高度的警觉才渡过了一个个难关。据说,浙江省的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5年,如果能记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有些企业也许就不会夭折了。

忧患意识对企业来说,是如此重要,对于个人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是《孟子》中的段话。这番话说的是:承担重任的人,之所以受尽折磨和苦难,是因为“天”在授之以重任之前,先要让他们生活于忧患之中,考验和磨炼其意志。对一个人来说,不经忧患,不知生存之不易;不经磨难,不知成功之艰难。

球王贝利成名后,记者问他:“你的儿子以后是否也会同你样,成为一代球王呢?”贝利回答“不会。因为他与我的生活环境不同。我童年时的生活环境十分艰苦,但是恶劣的环境磨炼了我坚强的斗志,使我有条件成为球王;而他生活安逸,没有经受困难的磨炼,他不可能成为球王。”贝利是清醒的。他深谙:安乐不是培养人才的土壤,忧患才是磨砺人的硎石。

安乐,本不是罪过,人的本性是喜欢安乐的,问题在于安乐会消磨人的斗志,滋生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的思想。当今天下,承平日久,有些人终日沉湎于安逸享乐中,甚至不择手段地追求骄奢淫逸的生活,由此而酿成悲剧的也不在少数。有个老干部,年轻时饱经风霜,在领导岗位上也曾作出过一番事业成绩,退休后本可安享晚年,但他却在外面包了“二奶”,结果和对方在经济上发生矛盾,害怕事情败露,于是便杀了那女子。最终当然逃脱不了法律的严惩。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没有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荣辱观,安乐就会成为滋生罪孽的温床。

今天的社会,一方面有着激烈残酷的竞争,另一方面又布满了诱惑的陷阱。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会使我们更加清醒理性、刚毅从容。

作为一个初写议论文的学生,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十分难能可贵。它为我们如何写议论文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首先,这篇文章不是老生常谈,而是有着鲜明的时代感,,许多同学写议论文,总是喜欢堆砌一些陈旧的事例,进行老套的说教,让人昏昏欲睡。而此文引用的大量材料却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文章首先以两只青蛙的故事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了形象的解释,接着是附近两家工厂的例子,用对比的方法生动地论证了文章观点。百事可乐、比尔・盖茨、张瑞敏等三则事例则从正面有力地论述了“生于忧患”的观点,很有说服力和教育意义?球王贝利的事例则是“一箭双雕”――兼顾了“生于忧患”和“死于安乐”两个方面。最后选取那则老干部的事例,作为“死于安乐”的例证,很是恰当,同时又使人警醒,这样文章就具有了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综观此文,我们可以看到,要想写好议论文,平时就需要关注时事和周围生活中发生的事,并且对它们进行思考和积淀。眼界狭小、思想近视是不可能议论风生、写出佳作的。

许多议论文还有一个常见病,那就是堆砌事例。文章一上来把观点一摆,接着举一两个事例就算完事了。议论没有,论证也没有,分析没有,概括也没有,这不叫议论文,可以叫做“举例文”。本文除了大量新鲜生动的事例之外,还有许多精彩的议论。比如,“纵观那些世界知名的企业,无不在忧患中求生存,在危机中求发展”一语就是对下面三则事例的概括。在举了贝利一例后,作者写道:“贝利是清醒的。他深谙:安乐不是培养人才的土壤,忧患才是磨砺人的硎石。”在举了老干部一例后,又写道:“如果没有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荣辱观,安乐就会成为滋生罪孽的温床。”这些都是因事而生的议论,为文章增色不少。文中还写道:安乐,本不是罪过,人的本性是喜欢安乐的,问题在于安乐会消磨人的斗志,滋生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的思想。这就是对问题的分析,有了这样的分析,就增强了说服力,让人容易接受。

生于忧患篇2

温室里的花朵固然娇艳,然而纤系的根茎却经不住风雨的考验;傲立在崖壁上的松柏处境恶劣,却以盘根错节牢牢攀住山岩,努力从缝隙中吸取养料,长成一片蓊绿,成就生命的尊严。孟子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意思是说在忧愁与痛苦之中才能更好地发展。反之,则会因为不发展而慢慢衰亡

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很善良的猎人,每次打猎回来都会将自己的猎物分给那些穷人。有一次他看到一只老鹰正在悬崖边训练小鹰飞行他先把小鹰推到悬崖边,然后把小鹰的骨头打折,把小鹰推下悬崖。一开始猎人还怀疑老鹰是在害自己的孩子吗?小鹰能飞上来么?可是令他震惊的事情发生了,被打断骨头的小鹰奇迹般的飞了起来。不过猎人觉得这样太残忍了,于是他趁老鹰不在把那只没被打折骨头的小鹰带回了家,和自己的鸡一起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小鹰长成了大鹰可是它连自己家的栏杆都飞不过去。猎人就把它带到悬崖边上。猎人看到了另一种鹰,但他快要死了,可是它却用嘴啄石头直到把嘴外面的那层外壳磨没为止,再把自己的羽毛拔没等到长出新的外壳和羽毛就可以比上次飞得更高,外壳更硬。猎人明白了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成长。于是,他把小鹰推下悬崖,对下面喊:“你是一只鹰,一只雄鹰,一只鸟中王者,不是一只鸡。”随后山涧下传来了一个鹰的声音。突然一个黑影“嗖”的一下窜了上来飞到了蔚蓝的天空上。

然而在战国时期有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秦朝统一七国就是因为秦朝在忧患中发展,同时也是在安乐中灭亡的。

而我们现在中学生不也如此吗,我们的困难就是学习,我们要懂得逆境会激发无穷的斗志。

初二:256533霸气

生于忧患篇3

却意外地闻到一股浓烈的味道,那是四氢噻吩在忠实地执行着自己的警告责任。

别犹豫,告诉我你现在会怎样。

你肯定会本能地打开电灯……但这次点亮的不再仅仅是电灯!

这一闪念间,你的生存资格被取消了!与空气充分混合的天然气正等着那个可以让它瞬间云爆的电火花。

好在这个时候我出现了,迅速从楼道切断房间的电源和电话线,拉起围巾挡住口鼻,从斜纹布工装裤的大兜里摸出一根粗大的塑料棒在手中一掰,借着这玩意发出的暗淡荧光,匍匐爬进房间关上天然气总闸,再打开所有的门窗……半个小时后,危险解除。

我不是《拆弹部队》里那个疯子拆弹手,与你样,只是一个城市里的普通人,或许就住在你隔壁,一年四季穿着厚厚的高织棉布衣服与正在等电梯的你打过招呼后,消失在楼梯间的门口。不同的仅仅是,我是一个生存主义者。

生于忧患篇4

老师经常给我们讲《孟子》里的一句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番话说的是:承担重任的人,之所以受尽苦难,是“天“授之以重任之前,先要磨练他的意志和身心,借以提高他的竞争能力。做一个人,一个发奋图强,顽强拼搏,意志坚定,勇往直前的人,必须要用“忧患“做为一切成就的先决条件。讲得一点也不错,坚强的人是在忧患中成长的。巴尔扎克曾说过:“不幸,是天才的进步阶梯,信徒的洗礼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深渊”我们要把不幸,灾难当作我们成功的又一块基石,不被它打到,反而利用它来与成功拉近距离。

我不知是在哪,曾看过一个故事,名字叫《鹿和狼的故事》,讲的是20世纪初叶,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为了让凯巴伯森林里的鹿得到有效的保护,大量的捕杀鹿的凶残敌人——狼。经过25年的残忍捕杀,有先后六千多的狼被杀害。然而,罗斯福万万没有想到,在他的极度保护下,鹿群是有一段时间大量增加,但不久,鹿群的数量开始急剧下降,鹿群的总量由十万只锐减到四万只。很快,整个凯巴伯森林中只剩下八千只病鹿在苟延残喘。这个故事中,鹿为什么在过度保护下,数量变得更加少呢?在我看来,正是因为给它们的过度保护使他们缺少了忧患,只顾自由自在的生活。原来有狼追鹿,鹿就会奔跑,现在,狼没有了,鹿的体质也必然下降,直至死亡。可见,忧患的作用不仅对人,对社会,对整个自然界也是有极大好处的。

因此,我们心中要有“忧患”做支撑,在心中时时为国家着想,这样,我们才会免于被社会淘汰!

请大家勿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篇5

今天我学习了《中华古诗文读本》的第一首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首诗对我的教育很深。

诗中讲了舜以农民的身份被发现重用,胶鬲在被重用之前是个鱼盐贩子,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后而重用的,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宰相的位置。所以上天把这些重大的责任交给了他们,先困苦了他们的思想意志,劳累他们的筋骨,让他们饱受饥饿的痛苦是他们一天天的瘦下去、经受困苦的苦恼,这样,才会使人的性格变坚强起来,增强他所缺少的能力。然后才会明白:忧患可以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我还明白了人要想获得成功,取得伟大的成绩,必须树立远大的理想,为这些理想而奋斗,不辞辛劳的努力学习,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成为最后的赢者!

生于忧患篇6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但也是在外界的压迫下日渐成熟,如果人在安乐中生存,那他就会失去对外界的抵抗,对生活真谛的领悟,最后会像“温水效应”中的青蛙一样,失去了生存的能力。而紧张的生活节奏适当的压力能使人绝处逢生,绝望中寻找通往光明的前程,在工作和生活中要时刻有忧患意识,这样一来就能不断的激烈自己,不断的进步在人生的道路上立于不败之地。相反,在生活上只知道享乐,在工作学习中只知道索取和投机,其结果必定会被社会所抛弃。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生于忧患篇7

有这样一个有趣而另人深思的实验,把一只青蛙冷不防扔进滚烫的油锅里,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跃而出,逃离险境。然后又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渐加热的水锅里,这次它感到舒服惬意,以致意识到危险来临时却欲跃乏力,最终葬身锅底。由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青蛙对眼前的危险反映敏感,对还没有到来的危险反映迟钝。由此我想到了人,其实人在这方面也是如此,正如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人生旅途中,逆境催人警醒,激人奋进,而安逸优越的环境却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耽于安乐,尽享舒适,常常一事无成。有的人甚至在安逸之时沉溺酒色,自我毁灭。这与青蛙临难时的奋起一跃和温水中的卧以待毙是何其相似。

“生于忧患”是千古不变的名言,春秋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是它最好的注册。那时,勾践屈服求和,卑身事吴,卧薪尝胆,又经“十年生聚,十年数训”,终于转弱为强,起兵灭掉吴国,成为一代霸主,勾践为何能得以复国?这是亡国之辱的忧患使他发愤、催他奋起的结果。这说明,当困难重重、欲退无路时,人们常常能显出非凡的毅力,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潜能,拼死杀出重围,开拓出一条生路。

但是,有了生路,有了安逸,人们却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而“死于安乐”。这方面的例子莫过于闯王了。1644年春,闯王攻入北京,以为天下以定,大功告成。那些农民出身的新官僚把起义时打天下的叱咤风云的气魄丧失殆尽,只图在北京城中享受安乐,“日日过年”,李自成想早日称帝、牛金星想当太平宰相,诸将想营造府第。当清兵入关,明朝武装卷土重来时,起义军却一败不可收拾。

这令我想起欧阳修说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险情环生时人们能睁大眼睛去拼搏,因此化险为夷;安逸享乐中却意志消退,锐气全无,结果一败涂地。

生于忧患篇8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古义:被举用, 今义:举起;

3、所以动心忍性“所以”古义:用这些办法,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4、征于色“征”古义:显示,今义:出征;

5、而后喻“喻”古义:明白,了解,今义:比喻;

6、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古义:在国内,今义:进入;

7、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古义:在国外,今义:出去;

生于忧患篇9

     论文摘要:由孔子首先阐发的对国家、民族和人生的关怀为价值取向的儒家忧惠意识,后经历代儒学思想家的发挥,其精华部分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表现出的以国家兴亡、民族盛衰为终极关怀.知识分子以道自任、为道献身的思想意识,以及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对今天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忧患意识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它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一直被人们尊尚和传承着,并且逐渐内化为中华民族心理的一种向上品格,成为激励历代仁人志士心系国民、奋发有为、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一 

    忧患意识是指人们面临自然、社会与人生所遭遇的患难而产生的忧虑与思索。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无法解释和控制各种恶劣的自然现象,因此忧患意识主要表现为人们对自然的忧患。进人阶级社会,忧患意识则主要表现为人们对社会、人生的关注,具体体现为人们对国家、民族、人生的命运和前途的关怀。孔子创立儒家学说,对社会、人生颇多精到见解,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后经历代儒士的阐发,忧患意识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体系之一。

    孔子是系统论述忧患意识的思想家。他的忧患是从忧患人生开始的。他指出:“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都是讲人生,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此出发,孔子将忧患的内容重点放在关注他人、社会和国家上。春秋战国时代,诸侯称霸,社会矛盾加剧,现实的苦难使人们更加关注现存的人世社会,诸子百家皆“篙目而忧世之患”,但各有各的忧法。老庄主要关心的不是社会现实的改变,而是追求个人精神上的解脱。墨家提倡兼爱,要求仁人志士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墨者本身,则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而孔子则一方面把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放在首位,追求安邦定国、匡济天下的社会理想。另一方面把个人的命运同整个社会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感,以完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任务。孔子说过,“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谋道不谋食”,“朝闻道,夕死可矣。”把道看得比人的富贵、生命还重要,提倡为道为仁而牺牲的精神,这比其他各家的忧患更全面、更系统。

    孔子的忧患主要是对现实政治的忧患,用他的话说就是“天下无道”。对此,他提出的治理方案是“礼治”。还有一个忧患,是对礼崩乐坏文明危机的忧患,孔子的立场很明确:“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他要在对古代文明进行反省的基础上,希望并主张周代的文明能够得到继续和发扬。这恐怕是孔子忧患意识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最大价值。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另一位儒学大师,他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滋养,对孔子的忧患意识做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他指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意思是说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这就把忧患意识提高到关乎人事成败国家兴亡的高度。孟子还有一句关于忧患意识的警句:“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种与天下人共欢乐同患难的思想是儒家“民本主义”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历代j优国忧民思想的源泉。

    汉代儒家忧患意识是以现实政治为基点的。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士对孔孟儒学的改造就是基于对现实政治的忧患,忧的是国家大一统政治局面重蹈秦之覆辙,患的是孔孟儒道因“迂阔”而不能为统治者所接纳。而同时期的司马迁父子则另辟蹊径,从史学的视角阐释了他们的忧患思想。司马迁遵从父命,撰写《史记》,记载春秋战国诸侯相兼和汉兴以来明主贤君忠臣死义的光辉事迹,以表达他们对天下史文失传的忧患和对国家兴亡的忧患,从而使得汉代的忧患意识更加丰满。

    到了唐代,儒家忧患意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贞观君臣对“居安思危”思想的阐述和实践,是唐代繁盛时期发展儒家忧患意识的具体体现。唐太宗统治集团在贞观初年经常强调安不忘危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贞观政要》记唐太宗说:“安不忘危,治不忘乱,虽知今日无事,亦须思其终始。常得如此,始是可贵也。”“自古人君为善者,多不能坚守其事……联所有不敢恃天下之安,每思危亡以自戒惧,用保其终。”贞观朝的大臣如魏征、岑文本等一再劝谏唐太宗要居安思危,善始慎终,贞观君臣有着共同的忧患认识。

    不仅如此,忧患意识还往往产生于国势衰弱之时。安史之乱使唐王朝的繁荣昌盛成为以往,取而代之的是藩镇割据,朝廷危机四伏。在此情况下,一些思想敏锐,关心历史前途和国家命运的知识分子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倡导改革,提倡经史之学。比如史学家杜佑,他既把史学看作是施政的参照,又把政治视为史学所指示的历史前途的理想和实践,因而,他“以富国安人之术为己任”的政治胸怀和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酌古之要,通今之宜,写出了贯通古今而又旨在“理道”的《通典》,以备治国之用。思想家、文学家韩愈以饱满的热情捍卫中国文化传统,捍卫儒学之道,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大诗人李白写下的“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的忧国诗句,杜甫写下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忧伤诗篇,都表达了他们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患之情。

    宋代是一个充满忧患的年代。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都面临着外族入侵和内部政治危机的双重困扰。因此宋代儒家的忧患意识表现为洲种状国至上、以身效国的牺牲精神。苏沟在《管仲论》咋说:“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陆游在《病起书怀》中说:“位卑未敢忘忧国。”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而范仲淹等因忧国而掀起了“庆历新政”的变革运动,王安石以“三不畏”精神顶住了顽固派压力而实行变法。这些都是忧国至上精神的写照。

    宋代儒家知识分子在继承孔孟等前辈忧患意识的基础上,把忧患意识提高到一个新的人生境界。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了,种新的忧患观。他说:“居庙堂之高,财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这种先天下而忧患,后天下而快乐,而宜主沐国下忧民的思想,与孟子“穷则独善其身、磷m善天下”相比较,境界更高而且视野更宽,并且这种进退穷达皆忧天下的忧患观,体现了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进取精神,为知识分子树立了新的人格风范。

   两宋以降,儒家的忧患意识亦随着时代的演进而不断加深或者丰富其内容.。比如近代…以来西学东渐,儒家文化走到了崩溃的边缘专民族危机和文化危机一齐袭来。从文化的视角看,儒家文化有个近代转换问题,因此对近代以来的儒家忧患意识需要具体分析,这里就不展开了。

    儒家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之向内的发展是人格品德的培养,这就是所谓的“内圣’气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之向外的延伸则是政治实践漆,这就是所谓的“外王”,“内圣外王”是历代儒家知识分子的理想诉求,他们由此出发,优道一、忧国、忧留,体现了对人生、社会的强烈责任感。

             二

    儒家忧患意识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文化的精华所在一。它所呈现出的特点同儒家文化关注人生、关注群体、关注国家与社会密切相关。

    第一,儒家忧患意识以国家兴亡、民族盛衰为终极关怀。居安思危是一种高瞻远瞩的意识,也是一种襟怀博大的表现。孟子指出飞“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说的是一个国家,‘国内没有有法度的大臣和足为辅弼的士子,国外没有相与抗衡的邻国和外患的忧惧,经常容易被灭亡。也就是说,在没有内忧和外患的情况下,往往因为失去警惕而导致国家灭亡。因此孟子道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这是对国家兴亡的深切忧患和警惕。同时儒家还将国家民族利益置于首位,要求人们为民族生存与国家振兴而奋斗和献身。一旦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志士仁人高举“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旗帜挺身而出,担当时代重任,从而挽救民族危机,重振民族精神。这种强烈的爱国之情和献身精神体现出一种高昂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之无限生命力的源泉。

    第二,儒家忧患意识是古代知识分子以道自任、为道献身的忧患意识。知识分子特别关注的是“道”,“朝闻道,夕死可矣”,把“道”看成是他们最终安身立命之处。提倡为“道”而牺牲的精神。所谓“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这是他们对“道”的继承和践履。儒家知识分子以平治天下为己任,养成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大形象,也培养了一种深沉博大的忧患意识,反映了那种任重道远、于国事民生不敢须臾忘怀之情。

    这种对“道”的关注和追求还体现出儒家知识分子对文化学术失传的忧虑。历代儒家学者以继承、弘扬儒家道统、学统为己任,把创造、发展和捍卫儒家文化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表现出知识分子复兴民族文化的执著情怀。

    此外,他们对道的关注和追求乃至献身必然诱发出一种对社会现实和政治的批判精神。为了捍卫道、捍卫儒家的政治理想,自然同社会现实和政治有矛盾。照理说,直言上谏,指陈时弊,这是一种积极的行为。史学重实录,主张善恶必书,彰善瘴恶.文学讲刺世.都在于弘道。对社会现实和政治的批判是知识分子道德理想转化为政治的努力。但封建社会的当政者,即使是比较开明的当政者,总是讳疾忌医,不大喜欢批评,因此总给历代志士仁人带来悲剧。事实上,如果社会上没有这种批评,其结果只能加速社会的腐败和政治统治权力的丧失。

生于忧患篇10

忧患意识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它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一直被人们尊尚和传承着,并且逐渐内化为中华民族心理的一种向上品格,成为激励历代仁人志士心系国民、奋发有为、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一、忧患意识是指历史长河中人们面临自然、社会与人生所遭遇的患难而产生的忧虑与思索

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无法解释和控制各种恶劣的自然现象,因此忧患意识主要表现为人们对自然的忧患。进入阶级社会,忧患意识则主要表现为人们对社会、人生的关注,具体体现为人们对国家、民族、人生的命运和前途的关怀。孔子创立儒家学说,对社会、人生颇多精到见解,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后经历代儒士的阐发,忧患意识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体系之一。孔子是系统论述忧患意识的思想家。孔子的忧患主要是对现实政治的忧患,用他的话说就是“天下无道”。对此,他提出的治理方案是“礼治”。还有一个忧患,是对礼崩乐坏文明危机的忧患。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另一位儒学大师,他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滋养,对孔子的忧患意识做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他指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就把忧患意识提高到关乎人事成败国家兴亡的高度。汉代儒家忧患意识是以现实政治为基点的。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士对孔孟儒学的改造就是基于对现实政治的忧患,忧的是国家大一统政治局面重蹈秦之覆辙,患的是孔孟儒道因“迂阔”而不能为统治者所接纳。到了唐代,儒家忧患意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贞观君臣对“居安思危”思想的阐述和实践,是唐代繁盛时期发展儒家忧患意识的具体体现。唐太宗统治集团在贞观初年经常强调安不忘危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宋代是一个充满忧患的年代。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都面临着外族入侵和内部政治危机的双重困扰。因此宋代儒家的忧患意识表现为洲种状国至上、以身效国的牺牲精神。

二、儒家忧患意识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文化的精华所在。它所呈现出的特点同儒家文化关注人生、关注群体、关注国家与社会密切相关

第一,儒家忧患意识以国家兴亡、民族盛衰为终极关怀。居安思危是一种高瞻远瞩的意识,也是一种襟怀博大的表现。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这是对国家兴亡的深切忧患和警惕。同时儒家还将国家民族利益置于首位,要求人们为民族生存与国家振兴而奋斗和献身。一旦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志士仁人高举“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旗帜挺身而出,担当时代重任,从而挽救民族危机,重振民族精神。这种强烈的爱国之情和献身精神体现出一种高昂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之无限生命力的源泉。

第二,儒家忧患意识是古代知识分子以道自任、为道献身的忧患意识。知识分子特别关注的是“道”,把“道”看成是他们最终安身立命之处。提倡为“道”而牺牲的精神。所谓“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这是他们对“道”的继承和践履。儒家知识分子以平治天下为己任,养成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大形象,也培养了一种深沉博大的忧患意识,反映了那种任重道远、于国事民生不敢须臾忘怀之情。

第三,儒家的忧患意识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实践性。这是由儒家关于历史发展的道德认识和理性认识所决定的。所谓高度的自觉性,是指主体的自觉,表现在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并自觉地担负起历史责任,这也是理性认识。同时,按照儒家内圣外王、修齐治平的思路,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追求自身人格的完善,也是儒家自觉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