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实训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17 11:43:07

计算机基础实训总结

计算机基础实训总结篇1

【关键词】建构主义 外训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体系 分层次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3-0004-03

【Abstract】Through analyzing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basic computer teaching of foreign training, this paper describes a novel teaching schema based on Constructivism Learning Theory. The proposed schema includes two application parts: constructivism teaching method system and public teaching segment, and the rank goal teaching serves as the basis of this schema.

【Key words】Constructivism Foreign training Teaching schema Teaching method system Rank goal teaching

近年来,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日益增强,外军留学生培训(以下简称外训)已成为了当前军事院校教育训练工作的一个新兴领域和重要组成。如何结合院校专业特色与外训学员特点,优质高效地完成外训任务,逐渐成为当前军事院校教学研究中的热点话题。在外训教学课程体系中,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是各外训承训院校普遍开设的公共课程,由于此类课程实践性强、互动性好、教学效果容易衡量等特点,历来受到学员的青睐。因此,如何合理构建外训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模式与方法体系,如何提高外训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对于整个外训工作具有相当重要的促进作用。

当前,国内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相关的教学改革研究文献众多,包括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实践环节等诸多方面,绝大多数文献都是针对内训学员,少量文献谈的是普遍意义上的计算机教学改革,无专门针对外训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研究。鉴于外训与内训的明显区别,本文拟从外训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特点分析入手,将现代教育教学的理念同外训计算机基础教学特点相结合,提出创新的外训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与高效的外训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体系。

一、外训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特点与教改思路

1.外训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

文献1中提到:搞好外训工作,必须充分认清外训工作的特殊性,始终坚持外训工作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总体外交和军事外交的大局和方向。因此,外训工作总体目标是让外训学员感到学有所获,能够学以致用,从而发挥外训工作的情感纽带作用,巩固和增进与第三世界国家军队的传统友谊与相互信任。就外训计算机基础教学而言,既包括强化提高日常计算机操作水平,培养应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技术目标,又包括构筑计算机文化理念,培养计算机应用素养,建立计算机世界的沟通渠道等情感目标。

2.外训计算机基础教学特点

总体上讲,外训的特点包括外训任务的随机性、受训人员的差异性、外训任务的模糊性和不均衡性、外训任务的短期性等,[2] 外训工作中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也体现了这样的一些特性,与内训教学差异明显,主要表现在:

(1)学员的计算机基础水平不一致。来自不同国家的外军学员,由于国情、语种、军兵种以及受教育程度不同,对计算机认知不一,有的从没用过计算机、有的仅仅会用计算机上网、有的操作比较娴熟、有的希望应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较大的学习基础差异有别于同一起点的内训班级,同一尺度的教学要求很难行得通,需要进行分层次、多目标教学。

(2)学员的思维方式与行为理念不一致。由于不同国家的学员受国情、宗教的影响,其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习惯与行为方法不一。普遍来讲,印欧语系的学员比较开放,喜欢与教员交流,有疑问会当场提出,甚至不会顾及打乱教员的正常教学进度和其他学员的思维逻辑。当掌握到新知识或新技巧后会表现得很兴奋,甚至主动要求谈出自己的理解;但汉藏语系的学员相对来说就比较含蓄。因此,需要合理地把握学员的特点进行思维引导与教学设计。

(3)外训课程的教学过程与传统教学过程不一致。当前大多数军校的外训教学主要采用专业教员与翻译员配合的形式进行,翻译员不仅仅起到语言翻译的作用,对于教学节奏的把握,课堂气氛的调动也尤为重要。因此,研究教员与翻译员之间的相互协作对于提高外训教学质量也显得尤其必要,特别是针对既包括讲解又包括实践操作的外训计算机课程教学尤为如此。

3.外训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思路

如何兼顾技术与情感双重目标进行高效率、高水平的外训计算机基础教学,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引,根据外训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吸纳先进的计算机教学改革经验,形成创新的外训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与有效的方法体系。本文接下来将对此进行进一步的阐述。

二、“建构主义”理念与外训计算机基础创新教学模式的构建

近年来的外训教学实践表明,要在一年的培养周期内有效满足技术与情感的双重目标,零散、不系统的改革实践是难以达到要求的,必须把外训计算机基础教学引入到更深的层次,以教学理念为主线,从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环境多维度挖掘外训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合理性,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度学习。

1.“建构主义”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是从事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3]传统的教学理念是以“教”为中心的体系结构,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主动的施教者,是教学的绝对主导者;学生是知识传授的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建构主义教学理念[4]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认知结构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对象;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引导者与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输者与灌输者。因此,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下的外训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可转化为如何有效提高外训学员构建计算机认知结构的积极性与计算机应用的能力。

2.“建构主义”理念下的外训计算机基础创新教学模式

在“建构主义”理念指导下,传统的以教员和译员为主体的知识技能传授式教学过程应该更多地转化为以外训学员为主体的学习与能力建构过程,从教学形式上将变得更加丰富,譬如实践性学习、讨论式学习、个人探究学习、交互式学习、合作式学习等,其理念迁移过程变化见图1。

将“建构主义”理念与外训计算机基础教学特点结合,构建的外训计算机基础创新教学模式见图2。该模式的基础是“分层次教学”,包括外训班级的分层次组织、分层次的弹性教学内容、分阶段的教学实施过程以及个体化的学习评价等四个方面,以适应外训对象计算机学习的基础与需求互异的特点。以“分层次教学”为基础,强调“建构主义”教学方法的核心地位与有效应用,组织启发研讨式学习,加强学员的思索与组织能力,满足部分外训学员渴望交流的愿望,并以此带动整体学员提高学习积极性;组织理论结合实践的学习以巩固提高学员的动手能力,在实践中寻求问题的解决,获取成果的喜悦;组织分组结伴学习可尽快地缩短学员彼此之间的学习基础差异,并且能够在学员所习惯的语言或生活环境中得到更好的学习沟通;组织基于案例的学习有利于学员带着问题去分析思考,有利于学以致用。此外,还必须关注外训教学的普遍特点,做好公共教学环节的工作。通过教员、译员课堂内外的有效沟通以达到更好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管理;通过教译员与学员的有效沟通以寻求课堂内外的广泛认同,达到既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又加强联系、增进友谊的目的;通过规范化的教学过程监控与教学文档建设以有效地支持和管理课堂教学。

三、外训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体系中的“分层次教学”

鉴于外训学员的学习基础和学习需求差异较大,采用分层次教学势在必行,而采用何种划分方法,满足总体教学目标的实现则是问题的关键。对于外训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分层次”实施,主要措施包括:在一年的培训时间内,以分层次的班级组织为基础,配合分层次的弹性教学内容体系以及分阶段的教学实施进行有效运作,最后通过个体化的学习评价来总结提高。

1.分层次的班级组织

在开课前进行问卷调查与计算机应用能力摸底测试,根据学员基础的差异,结合不同的学习需求,本着学员自愿的原则,将计算机基础教学对象跨专业分编为初级、中级、高级或初级、高级等不同的班级层次,并公布说明不同班级层次的不同教学计划和要求。

2.分层次的教学内容设计

在教学内容设计上采用了分层次的弹性内容体系,包括Level1、Level2、Level3等三个层次共计11个模块28个二级知识点,其中,Level1对应的模块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病毒与安全、操作系统、Word应用、Powerpoint应用、网络应用等6个基本模块;Level2对应着计算机诊断与维护、Excel应用、多媒体基础等3个模块;Level3则对应着油料保障信息化、营房建筑设计等2个专业相关的模块。对于初级班,要求学习Level1中的全部与Level3中与专业相关的模块;对于高级班,要求学习Level1与Leve2的全部模块以及Level3中与专业相关的模块;对于中级班,则要求学习Level1中的全部内容与Leve2、Leve3的部分内容。

3.分阶段的教学实施组织

将一年的外训计算机基础教学任务分成两个部分:基础学习期与专业应用期。第一部分基础学习期约占整个学习时间的60%~70%,在学年的上学期完成,是以分层次为基础的计算机基本技能训练,包括初级班进行Level1的教学,高级班进行Level1和Level2的教学;第二部分叫做专业应用期,约占整个学习时间的30%~40%,该阶段取消初级、高级班的划分,并重新按照专业分班,主要目标在于强化计算机技术在业务领域的应用技能。

4.个体化的学习评价

采用平时作业、课程综合考核、计算机能力增益度评价等三种因素共同确定外训学员的学习成绩。其中,平时作业以及课程综合考核与分层次的班级组织挂钩,不同层次的班级采用不同内容、难度的作业以及课程考核试卷;计算机能力增益度评价则打破了班级的约束,以学员的个体学习提高程度量化衡量为目标,以学员的入学摸底成绩和学习期望为基础,结合学员的学习表现和学习成绩,给出计算机能力增益的评价;最后,将以上三种因素进行综合,得到了外训学员的最终计算机学习评价,从而对学员“学有所获”进行了量化。

分层次的班级组织和分层次的弹性教学内容体系解决了学员基础差异明显带来的问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理念;分阶段的教学实施解决了基础学习与能力提高的关系,体现了建构主义的特点;个体化的学习评价则将学员的绝对学习效果和相对学习效果进行联系,更好地促进了外训学员学习兴趣的提高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上述4个方面有机结合的“分层次教学”,有效地促进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为全面推行“建构主义”外训计算机基础创新教学模式奠定了基础。

四、结束语

外训的实质在于服务于国家、军队外交大局,增进与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谊。因此,作为与外训学员沟通交互较好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更能够发挥彼此交流联系的纽带作用,应进行重点设计与规划。由于外训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其实施目标、实施对象、实施过程与实施效果等多方面具有难以复制的独特性,因此,结合广泛认同的“建构主义”理念,我们提出了外训计算机基础创新教学模式,并对其中的基础部分:“分层次教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论述,同时拟另行文对基于“建构主义”的外训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体系进行进一步的阐述。近年来的实践证明,该模式的应用与实施效果较好,能够充分满足外训计算机基础教学在技术与情感上的双重目标要求,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梁永生.提高外训水平必须把握好的几个问题[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2005(2):1~2

2 李树军、高永胜.依据教学规律搞好外训教学[J].海军院校教育,1999(3):51~53

计算机基础实训总结篇2

当今社会全面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知识的普及已成为现代职业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职业培训深化改革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各个领域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现代职业培训也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在职业培训中去培养既懂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既是当今社会对现代职业培训的迫切需求,也是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在职业培训中必须重视的问题,下面我们就职业培训中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谈谈看法。

二、计算机学科和其他传统学科的区别和特点

计算机专业作为新兴的学科,从创始以来发展之快是任何其他学科都无法相提并论的。它所创造的效益也是空前的,计算机专业引发了生产力的变革和信息与管理方面的转折。计算机学科同其他传统学科相比具有知识更新速度快、实践性强、内容多、范围广、应用面广等特点,学生在学习计算机时,必须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特性,掌握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特点,以及计算机应用的本质和方向,知道如何在专业技能学习时利用计算机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现代职业培训中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作用

职业培训时学员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程度有很大的差异,这种状态就决定了要搞好计算机的教育必须从基础做起,在培训过程中既要使基础较差的学员能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操作方法和基础知识,又要提高其他基础较好的学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水平。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来缩小学员这方面知识的差距,提高学员整体计算机能力和水平,培养学员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而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可从以下这些措施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

在课程地位方面,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必须积极加大重视度,确立计算机课程的基础性地位,将其设置为公共基础课程。这是实现上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和根本保障。在课程命名方面,课程名称应充分体现职业培训特色和培养目标。在课程教学方面,通过课程教学,使学员明确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其所在行业的重要地位,掌握数据管理、分析与研究数据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其在行业中关键技术的基本实践技能,为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学员所在行业的应用与研究提供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员对专业领域数据进行整理、存储、分析和再利用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技能。

(二)建立适应职业培训发展的专用教材

目前,面向职业培训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专业教材稀缺。现有教材存在内容系统性较差、基本知识点短缺、实践案例特色不明显等缺陷,难以满足课程教学要求。在未来教材准备时,应紧密围绕职业培训中行业所需的必要技术,使其内容精炼、实用性强、难度适宜、案例丰富、特色鲜明,不仅要适合作为职业培训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也要适合作为从事相关行业人员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的工具书。

(三)适应职业培训所需的教学改革

学校在职业培训时的教学方式就不能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毕竟受众群体不同,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适应职业培训人员的学习要求,以及学员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必须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合理规划教学内容,推动教学资源建设,改善实验教学条件,注重实用性教学。课程教学须适应职业培训的学习特征,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开展学用合一式的教学。通过启发式、发现式、案例式、研讨式等教学法,调动学员的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开展个体与团队融合、学习与研究并存教学,培养学员批判和创新精神。可以以问题和案例为引导,结合技术的基本原理,剖析问题的实质和案例的研究目标、方法及其结果,并利用启发式和研讨式方法,提炼研究缺陷,培养学员理性精神和实证精神。建设开放式、软硬件完善、特色鲜明的职业培训课堂。

(四)职业培训中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的培养

计算机基础实训总结篇3

关键词:网络工程;实践教学体系;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训

青岛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在原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络技术方向的基础上组建了网络工程专业。在组建该专业时我们对市场做了充分调研,并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等规范[1-3],结合我院原有的办学资源,制定并多次修订本专业的培养计划,特别对实践环节进行了反复的论证,并参考了兄弟院校的一些做法[4-6],制定出了相应的实践环节教学体系。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取得了许多的经验和体会,下面做一简要介绍。

1网络工程专业实践环节建设思路

根据《规范》的相关要求,结合我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我院将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的培养目标基本定位在“信息技术”型人才,需要考虑基本理论和原理的综合应用,特别是要侧重实践和工程化。但同时网络工程专业又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通讯相关的交叉、边缘专业,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应该同时具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技术的基本知识和网络工程专业的工程技能,使得毕业生就业可以从网络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维护、网络安全系统的设计、软件开发、网络应用等几个层面进行,从而为学生将来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基础(即学科基础课程应涵盖硕士生入学考试大纲所要求的全部内容)。

本专业培养计划由通识课、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平台课、专业课(包括必修课、方向选修课及专业任选课)等组成,因此实践教学体系应做到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综合实践教学“三个层面”的有机结合。应结合专业特点与社会需求,认真研究并改革实验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比例;改革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模式,加大与生产、科研、社会实际结合的力度;改革实习、社会实践环节的设置,加强校企合作,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融入社会;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活动和相关社团活动。

总之,实践教学体系是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也是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必不可少的重要过程。

2网络工程专业实践体系的具体内容

从学科平台角度来看,网络工程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两大部分(如图1所示)。

(1) 学科实践技能。包括:

学科基础实验及课程设计――帮助学生完成基本的学科实践技能,涉及到的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导论、计算机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字逻辑、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

一级学科平台实验及课程设计――帮助学生完成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的学生所必备的实践技能,本部分同本学科的其他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等专业,以下简称3个专业)的学生掌握的内容基本相同,设置中同时考虑实验和课程设计,某些课程还同时设有实验和课程设计环节。涉及课程有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概论、软件工程等。

(2) 专业实践技能。包括:专业平台实验及课程设计――针对网络工程专业的特点,体系上分为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络信息安全、电子商务、网络程序设计等几块。

从课程形式形式上来看,可划分为以下几个系列(如图2所示)。

(1) 实验系列(以下课程均包含实验内容):计算机导论、计算机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网络管理、网络程序设计、网络信息安全技术、Web系统与技术、网络系统设计与规划、数据库系统概论、软件工程、网站规划与实现、电子商务、J2EE企业级开发技术、网络互联技术、Intranet组建与管理、计算机网络协议分析。

(2) 课程设计系列:计算机程序设计(C)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C++面向对象课程设计、数据库系统课程设计、操作系统课程设计。

(3) 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包括校园网维护实习、网络施工实习等)、毕业实习。

(4) 实训:专业方向综合实训、网络应用实训。

(5) 认证培训:包括CCNA、CCNP、网络安全认证等(可选)。

(6) 毕业设计:对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同时也为今后工作作好准备。

在课程与学时数上,以学科基础建立学科基础平台课,以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设立专业课,并辅以选修课作为专业课程的补充。根据“基本技能初步综合技能高级综合技能创新技能”的梯度模式,设置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实训,外加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同时全程一直设有开放实验。其中,必修与选修学时占总学时的19%,加上公共基础课与学科基础课中的实践学时,约占总学时的21%。

在课程性质上,属于核心或主流技术领域的教学内容,采用必修课;属于新兴技术领域的内容,采用选修课;属于能力外延扩展或深度提高的教学内容,采用课外的开放实验。

3网络工程专业实践体系的建设与管理

3.1实验室建设

我院原有计算机硬件实验室、组成原理实验室、软件机房,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新建了网络实验室,综合布线实训室正在组建中。

3.1.1网络实验室

网络实验室有4组网络工程实验的设备,每组由4台路由器4台交换机和8个计算机组成,每组4人,总共每次可容纳32名学生。实验室还配置了实验管理平台,学生通过访问控制管理服务器可实现对网络设备的实验配置,实现在多个网络实验设备之间的平滑切换。教师可通过访问控制管理服务器对每个试验组进行方便、快捷的监控和管理,无须手工线缆插拔,以保证设备端口的使用寿命。

网络实验室承担的教学任务有计算机网络原理、网络管理、网络系统设计与规划、网络互联技术、网络信息安全技术、计算机网络协议分析、网络程序设计、Intranet组建与管理等课程及课程设计、网络工程实训、网络应用实训、开放实验室、毕业设计等。

3.1.2综合布线实训室

综合布线实训室主要承担网络布线、网络测试、工程实习实训等课程的学习。综合网络布线是网络工程教学的一部分,是必须通过实践环节才能够真正掌握的教学环节。“网络工程实训”、“网络施工实习”等环节就在本实验室完成。

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建设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简单的工具使用,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实训锻炼”培养学生按规范进行预算、设计、施工、测试、竣工等工程设计的习惯。学生只有养成了按标准进行工程实施的习惯,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2实践基地建设

目前我们已经和学校网络中心合作,以校园网和网络中心为实习基地,开展校园网络的维护、管理和应用工作。同时我校正在进行新校区的建设,其网络建设工程也是相当繁重的,我院正在与校方协商,让学生参与到校园网的建设当中。我们还与青岛本地较大的网络公司建立了良好联系,定期介绍学生到他们那里实习。

3.3实训基地建设

我院主要与青岛软件产业园建立了实训基地协议,学生在那里主要进行网络应用、网络程序开发等方面的实训。目前已完成了多批次的实训任务,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4资格认证

目前,国内计算机方面的资格认证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革,大大增加了对实践能力的考核。因此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参加一些资格认证方面的培训,可以提高同学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在提高实践能力的同时又可获得某一方面的资格证书,为将来走上社会提供一个更好的机会。

3.5师资队伍建设

如果网络工程专业的教师工程实践经验较少,或者工程能力较弱,那么学生的培养就无从谈起。因此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 加大培训力度。为了锻炼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我们派教师到水平较高的高校参加某些课程的培训,派教师参加企业的专向培训,还鼓励教师参加在全国召开的与网络工程有关的各种会议或培训。目前部分教师获得了CCNA、国家网络安全工程师等资格认证。

(2) 科研融入教学。鼓励教师将科研融入教学,让学生能紧跟社会的发展和学科的前沿。网络工程专业教研室组建了“网络安全技术”、“网络规划与设计”和“无线自组网技术”等科研小组,便于集中精力从事专门领域的研究工作,促进教学。

(3) 加强“双师型”师资的培养。我们认为“双师型”教师就是教师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既能担任教师,也能担任专业技术人员。即“双师型”教师应同时拥有“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技术职务证书”。

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让教师积极参加纵向、横向项目的申请和开发研制。专业教师要积极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在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实训教学中,要结合实际,真题真做,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同时安排专业教师到青岛市软件产业园进行定期实训,并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专业技术培训,考取专业技术职务证书。

3.6开放实验室措施

课堂上的学时毕竟有限,老师不可能在课堂上将所有的实践环节全部照顾到,同时,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也不同,因此有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完不成相关的实践环节。为兼顾好、差两类学生,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网络实验室”和“网络布线实验室”以开放实验室的形式向计算机学院的所有学生免费全天开放。只要学生有学习的兴趣,我们就提供实验环境。

4网络工程专业实践环节特点

本实践体系主要有以下特点。

(1) 本专业的办学理念为注重理论、强调实践,突出能力,面向社会 ,采用“理论+实验+实战(实训)+综合设计”等多级强化教学模式。

(2) 充分利用校内,最大化利用校外资源。充分发挥实验设备、实验室的潜能,选取尽可能多的课程在实验室教学。和学校网络中心合作,以校园网和网络中心为实习基地,开展校园网络(主要是学生宿舍)的维护、管理和应用开发工作。与青岛软件产业园等实习、实践基地联合,实现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工程实践应用密切结合。

(3) 最大化利用课堂外时间与资源。由于网络工程专业的工程特性,要取得很好的成效难度更大。应用层次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仅仅靠计划学时内的实验、课程设计等环节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必须在课堂外花更多的时间进行编程能力、实践能力的训练。为此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环节设置,给学生提供具体的任务要求和必要的条件,例如开放专业实验室、建立科技活动室等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条件。

(4) 分阶段渐进式教学。实践教学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本技能实践,第二阶段为专业技能实践,第三阶段为校内外工程化训练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划分体现了不同时期学生的特点和教学要求,遵循由易到难、由认识到应用、步步推进的原则。最后所有学生通过毕业设计环节完成对大学期间所学知识(理论+实践)的总体检测和评估。

(5) 层次化、模块化教学。从学科基础、专业平台、专业方向、专业选修等层次、模块组织实践体系的教学。每门课程的实验部分都包括基础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同时对于有重要实践要求的课程采用实验与课设兼顾的方式。为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我们特意设计了一个综合课程设计,它涉及的课程包括计算机网络原理、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网络程序设计等。对于每一个专业方向(主要包括网络应用、网络工程、无线网络等),我们都设计了一个5周的综合设计。这样可以使我们的毕业生在今后能够根据不同类型用户的需要,可从事网络工程的规划、设计、开发;开发基于网络的计算机软件;从事信息网络安全工程的设计和维护等。

5总结

目前我们已在实践体系的建设中取得了一些成果,针对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构建了由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环节具体体现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建设了相关的实验室和基地,提出并实施了有关的执行和管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与改革中,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实践教学:(1)继续组建新的实验室,如信息安全、协议分析等实验室;(2)选取部分实验教学比重较大的课程进行一体化教学,即将实验室作为课堂,边讲边练,讲练结合,提高教学效果;(3)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管理,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规范[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 施晓秋.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网络工程实践课程体系构建[J]. 中国大学教育,2008(12):35-37.

[5] 肖锋,唐俊勇,容晓峰. 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8(12):180-182.

[6] 吴怡,蔡坚勇,洪亲. 论网络工程专业实践环节教学体系及改革方案[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9(3):87-92.

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for Network Engineering

LI Dao-quan, XUE Wei-hua, JIANG Mei, ZHANG Jun-hu

(College of Computer Engineering, Qingdao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Qingdao 266033, China)

计算机基础实训总结篇4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教学课;幼师生

【中国分类号】G623.58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新生开设的课程,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并且可以制作幼儿园教学课件打下良好基础。制作课件需要学生熟练的掌握基础操作。采用以实训为主,教学为辅的实训教学课。

一、教材的调整

本校选用的教材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高职高专系列规划教材文化课系列中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这本教材主要分为六个教学部分:

1、认识计算机;

2、windowsXP操作系统的使用;

3、因特网的使用;

4、制作word文档;

5、使用excel2003实现企业工资管理;

6、powerpoint2003的应用。

(一) 教学顺序的调整

为了适合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了调整。主要是教学顺序的调整,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调整后的教学顺序更适合幼师生的学习。

教材的6部分内容是分为2个学期来进行的:第一学期:1、认识计算机;2、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使用;4、制作word文档。第二学期:5、使用excel2003实现企业工资管理;3、因特网的使用;6、powerpoint2003的应用。

(二)实训内容的调整

根据调整后的教学顺序,并以幼师生的职业特点,相应调整教材内的实训内容:

第一单元:认识计算机,基础内容,不做调整

第二单元: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使用,调整任务三,使用windows xp的附件工具,以《画图》软件为主,给出学生幼儿儿歌,让学生绘制儿歌配图。

第三单元:制作word文档,实训内容调整为1、制作自荐信;2、制作《简历》表格;3、制作简历封面。

第四单元:使用excel2003实现企业工资管理,实训内容调整为1、录入班级成员成绩;2、使用公式、函数制作班级成绩表;3、给出成绩评价分类汇总并制作图表。

第五单元:因特网的使用,实训内容调整为1、网络基础知识及电子邮箱的申请与使用;2、即时通讯软件及社交网站的使用;3、搜索引擎的使用。

第六单元:powerpoint2003的应用,调整为1、设计课件;2、插入图片背景;3、插入视频及音频;4、设置动画;5、设置页面切换;6、调整课件。

二、教学的设计

计算机基础是比较枯燥的一门课,作为职业教育类院校,我们的教学应该以实用为主,幼师生的学科必须包含幼师走上职业岗位必须的技能。计算机课也一样,将幼儿园需要的内容融入课堂,为学生将来的工作技能打下良好基础。

(一)课堂内容设计

1、第二单元:幼儿儿歌配图,在使用软件的同时,考察了电脑绘图能力及创造思维。

2、第三单元:毕业求职简历让学生锻炼毕业时应对求职时需要的内容。

3、第四单元:成绩表、基础信息表制作是到幼儿园统计幼儿信息时必须的。

4、第五单元:网络的使用适合于现代社会。

5、第六单元:PPT是主流的课件制作软件,易掌握,课堂效果好。制作能抓住幼儿眼光的课件是必须学会的。

(二)课堂流程设计

实训教学课采用边讲边练的形式,分配好讲授和练习的时间进行有效教学是我们之前研究过的课题,在实训课的教学过程中,一直都在实行。

1,组织教学,让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操作,5分钟的练习,之后,找一名学生代表讲她是如何操作的。既让学生复习了旧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教学能力,并且检查了学生的操作熟练情况。

2,新知讲授,教师精讲,学生多练,精讲强调教师的基本功,操作要准确到位,再教学中强调易出错的操作,内容简明扼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和指导性,引导学生了解操作技巧,节约学生的练习时间。

采取了讲一点,练一点,最后大块练习时间出作品。以课件制作为例,课堂时间有限,每班分为几组,每组交一个作品。包括教案、课件设计稿和课件。课堂上,一个知识练习一次。如插入一个操作,都分成了插入背景、插入图片、插入艺术字、插入文本框几个知识点,目的是让学生更好的熟练操作。

3,学生操作,是课堂最重要的部分,实训教学课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学生的操作时间,这其中有一半是在边讲边练中进行的,还有一半是大块的练习时间。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掌握新操作技能、提高操作熟练度的关键所在。

4,巡回指导,目的是帮助学生排除操作中的种种障碍,保证学生正确的操作方法,采用个别指导与全班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在巡回过程中发现全班的共性问题就需要暂时控制全班同学的计算机,进行整体指导。而在巡回过程中发现学生出现的特殊问题,根据学生能力不同进行差异的个体指导。

5,学生总结,这样可以既可以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又能了解学生的操作情况,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

6,课后反思,教师应在课后对一节课进行归纳、总结,既要重视成功的经验,也要重视失败的教训,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必要的分析,尝试不同的解决办法。

三、正确处理“关系”

1、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认识体。师生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因此,教师的讲与学生的练必须匹配。教师要发挥指导作用,给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的获取知识,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题作用。

2、旧课与新课的关系

教学过程中要分配好旧知识与新知识的比例,因为有很多同学在新课之前就已经将以前的知识全部忘记了。所以每节课课前都要分出一部分时间来让学生来复习之前的操作,让学生在反复的操作中掌握操作,并加深对课程内容的认识。

3、难与易的关系

教学中可以将教学难点拆分或者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诱导学生更快、更好的掌握操作。

在实训教学课中,还应该计算机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加入新的内容并实践。用新颖新奇的知识牵动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实训教学课要把握和展现“动”这个字。教师要动手示范操作,学生要动手练习操作,反复动手,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在教师巡回辅导时,及时解决问题。

总之,要将计算机实训教学课上好,吸引学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用多样的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2年.第6期.

计算机基础实训总结篇5

[关键词]高职高专 计算机教学 项目导向 教学法

[作者简介]闫丽新(1973- ),女,河北承德人,承德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电化教学和网络、远程教育。(河北 承德 0670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5-0123-02

高职高专教育培养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宽、素质高的应用型技术人才。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培养计算机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即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理论较全面、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能够解决较复杂的技术问题、开发应用型软件、进行较复杂的系统集成与维护、担负低层次及初学者的计算机培训工作的技术人员。这一层次的人才在社会劳动人才划分中属于高级蓝领。提高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是高职高专计算机教育的根本任务。经过十几年的实践证明,在高职高专计算机课程中采用“以项目为导向”教学法教学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一、“以项目为导向”教学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情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获得的方法是学生发现,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获得知识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知识,让学生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创造。以“项目”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是顺应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要求提出的,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现代教学理论是以“项目”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项目教学法就是在建构主义的指导下,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对象,先由教师对项目进行分解,做适当示范,然后由学生分组围绕各自的工程项目讨论、协作学习,最后以共同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的的新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素质普遍不高的情况,通过示范项目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搭建学习新知识的接合点,运用知识迁移、合作学习来完成项目,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层次掌握和理解。

“以项目为导向”教学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项目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项目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经过独立思考和教师指导,解决问题,学会自我学习的方法。“以项目为导向”教学法包括三层含义:边学习边做项目,学习进度和内容与“项目”进度一致,用“项目”贯穿课程始终。在认识上存在三个误区:项目导向就是只讲项目、不讲理论,只要能做出项目结果就算达到教学目标,项目导向就是要抛弃案例教学。“以项目为导向”教学法的目的和作用不仅要学“是什么”,还要学“怎么做”,使学生毕业后掌握相应的工作技能。“以项目为导向”教学法不只是做项目,还包括理论课、上机课、项目实践课、阶段项目课、毕业设计课等多种教学模式。

二、“以项目为导向”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1.“以项目为导向”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的应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基础课、高职高专的公共基础课,实践性强,使学生系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知识和实用技能。目前大多数学校的课程考核采用国家或省级的计算机基础统一考试,反映到教学上是把国家或省级统考内容作为教学大纲,注重学生的应试训练,以统考成绩评价学生。目前高职高专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统考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运用“以项目为导向”教学法具有跨时代的意义,能够把就业的理念融入教学中,综合Office在工作岗位中的实际应用,树立“学以致用”的学习观念和教学理念,通过实训项目,使学生真正掌握课程精髓。其中最重要的是设计课程实训项目。项目设计以建构主义基本思想和课程教学目标为依据,包括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验证性基础项目和综合应用性项目,如Word项目要求制作学校的招生简章、宣传广告,求职简历等;Excel项目要求设计一个学生成绩管理系统数据的日常统计分析;Power Point项目要求做一个宣传学校招生就业的演示文稿。

2.“以项目为导向”教学法在“网站设计与网页制作”课中的应用。“网站设计与网页制作”是承德广播电视大学计算机专业开设的一门重点专业技术课程,由“Dreamweaver网页设计”“Flas制作”“Photoshop图像处理”等课程整合而成,强调学生通过Dreamweaver、Flash、Photoshop及ASP和数据库的学习,熟悉网站开发的整体流程,能够运用网站设计制作技术自主开发网站,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工程意识等职业素质。教学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采用“以项目为导向”教学法,让学生在学习前制订具有应用价值的网站计划,在教师的指引下成立网站设计项目小组,边学习边制作,完成网站的设计制作及。

3.“以项目为导向”教学法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应用。“计算机网络”属于计算机硬件方面的课程,经过实践证明,“以项目为导向”教学法在硬件课程中很适用。“以项目为导向”教学法就是改变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传统模式,以前是先讲授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发展过程、应用领域、硬件组成,再讲解网络协议TCP/IP、网络七层模型OSI,最后介绍各种网络实际应用和网络安全防范。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单方向传授知识,学生掌握的效果不理想。可引入“以项目为导向”教学法,根据网络课程特点,设计一个综合组建小型局域网实训项目,包括综合组建小型局域网系统设计、预算、施工、测试和验收,给学生提供各种器材包括计算机软硬功资源、双绞线及其工具等,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和演示,学生分组完成项目。

三、“以项目为导向”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1.建立教师导学机制。“以项目为导向”教学法有多种教学模式,包括理论课、上机课、项目实践课、阶段项目课、毕业设计课等。教师首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进行理论课讲解,讲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指导学生上机实验,使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其次根据学生特点设计各个层次的实训项目,包括每一个知识点的项目实践课、每一章每一节内容的阶段项目课、每门课程的项目实训课、几门相关课程的综合项目课,毕业设计项目实训课等。最后创设导学环境、设计导学活动和导学监控机制组成的导学体系,帮助学生完成各层次的项目,给学生以明确的导学定位,为学习者提供更加有效的引导和支持。为了完成项目,除了面对面的指导外,应尽可能在网上提供教学辅导资料,如项目实训辅导IP课件、项目实训教程、项目实训范例和学生优秀作品观摩等。

2.利用项目实训,开展学生自主学习。按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除了导学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结合课程实际情况做实训项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求学生限时完成的项目,学生一般都能按时完成,这说明教师只要项目选择设计合理、进行导学监督,项目教学是能够有效开展的。在项目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导学积极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自我约束和主动学习的思想、小组合作学习和协作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自主探索学习新知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3.利用电子档案袋,加强教师控制与监督。档案袋制作者借助电子技术,采用多种媒体形式,收集、组织能够反映制作者在一定时间段内学习、业绩、个性和协作能力等方面变化的档案材料。“以项目为导向”教学法对于每一门课程都要求学生课程结束时必须制作出作品,教师要在课程开始时明确布置给学生课程结束时需要完成的项目,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完成项目。如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最终的项目是让学生创建一个网站,教师要给学生详细的设计制作项目说明,告诉学生去哪个网站学习计算机网页编程,告诉学生如何创建数字资料,最后如何做出一个满足要求的项目作品。整个项目的制作过程使用“电子档案袋”,对学生进行监控和记录,对学生的评估不仅包括最终做出的网站,还包括做出网站的全过程:学生是否学习了正确的有关编程的课程材料,是否选择了恰当的实例等。通过“电子档案袋”教师能看到学生是如何创建网站的,不仅能评价网站本身,还能评价学生在学习整个课程过程中所有工作的质量和态度。这种特殊的课程设计方式可以加强教师监管力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4.利用项目实训,加强合作学习。按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的周围环境对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组成学习小组,讨论和交流,共同学习、协商和辩论,通过合作学习,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小组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即使最差的班级也有好的学生,即使最好的班级也有差的学生。根据班级情况可以把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好学生是能主动学习的学生,中等学生是在教师的督促下学习的学生,差学生是在教师督促下仍然不爱学习的学生。让这三个层次的学生结对子组成学习小组,好学生与差学生结对子,中等学生结对子。计算机课做项目时,采用排座位的方式,一个差学生挨着一个好学生,互相帮助,好学生督促差学生。另外,每门课程设计由3~5人协作完成的项目实训。

5.强化训练重点项目。针对班级里大部分学生基础差、不动脑筋、不爱学习、不会学习、不主动学习的特点,可以采用强化训练重点项目,巩固所学知识,及时有效复习。强化训练重点项目采用讲解演示、随堂练习、复习重做项目、小测验等方式,效果较好。根据斯金纳的“强化时程表”,采用不定比间隔强化和不定时间强化复习巩固效果最好,即不定时间对每一章的重点实例项目加以巩固练习。

6.项目实训的总结与提高。为完成整个项目,教师通过讲解必须掌握的概念和知识,将根据整个项目分为多个子任务,通过子任务的实现来完成讲授,在课程学完后,即可完成所贯穿的项目。引导学生总结本项目用到的知识点和各自的收获,对整个项目的设计思路进行梳理,强化学生的成功感受。完成每个大的项目任务后,教师要对项目进行总结,提供给学生实训报告范例并与学生交流,要求学生撰写实训报告。实训报告可以总结归纳所学知识,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以项目为导向”教学法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研究性的学习环境,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展开研究学习,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是一种寻找理论与实践恰当结合、实现校企合作的有效的教学方式,尤其适合高职高专学校,“以项目为导向”教学法将随着教学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越.建构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EB/OL].,2009-02-24.

计算机基础实训总结篇6

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训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改革,制定完善的教学制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保证可以提升其发展效率。

一、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训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训教学还存在较多不足之处,难以提升实训教学质量,无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导致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质量降低。具体问题表现为以下几点:

1.学生计算机基础能力较低

由于职业院校的生源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能力较高,但是,一些学生却没有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导致出现整体学生基础能力降低。在职业院校学生新生入学期间,计算机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考量,难以全面了解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能力,无法为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意识,导致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质量降低[1]。

2.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观念滞后

目前,部分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的观念较为滞后,不能明确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教学目的,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计算机基础应用知识的掌握不足,一味的重视应试教育,难以与新形势下教学要求与时俱进,过于强调计算机基础应用知识,忽视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培养,导致计算机专业教学效率降低。

3.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训教学对于学生而言较为重要,然而,目前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教学效率较低,无法根据学生的根本需求设计教学方案,导致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训教学质量降低[2]。

4.教学考核体系较为单一

目前,部分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师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训教学中,教师还没有制定完善的考核体系,无法在实际考核的过程中,采取统一命题与考试的方式对学生的计算机专业能力进行考核,不能全面了解每位学生的实践能力,难以提升其发展效率[3]。

二、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训教学方式的改革措施

在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训教学过程中,相关管理部门必须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全面改革教学方式,提升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教学质量。具体教学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1.教学改革思路分析

职业院校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实训教学中,教师必须要重视改革思路的实际情况,首先,计算机专业教师必须要明确教学目标,制定完善的教学方案,提升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实训教学质量。其次,计算机专业教师需要设计完善的教学体系,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作为教学中心,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提升计算机专业教学效率。最后,计算机专业教师需要设计教学模块与方案,引进教学案例,提升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引导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4]。

2.教学改革措施

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训教学中,教学方法改革措施较为重要,直接影响着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效果。

首先,改革教学模式。计算机专业教师应该采取职业岗位培训方式改革教学模式,也就是在设计实训教学任务、实训教学项目与实训教学实践活动等,围绕着学生职业能力改造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顺序,提升其教学质量。其次,教师应该优化实践教学环节。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师必须重视实践教学与技能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技能训练效率,转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简化实践教学体系。同时,计算机专业教师需要采取有效教学方式,利用案例教学与任务驱动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归纳总结教学经验,将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与案例等结合在一起,提升学生的技能掌握能力。再次,建设立体化教学资源。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师在实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建设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网络平台,优化教学资源,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在线学习与测试平台,使学生可以更好的讨论相关知识[5]。最后,考核体系的改革。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在讲解应用基础课程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改革考核机制,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全过程的考核体系,突出计算机实践技能教学,逐渐优化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体系。

3.实践教学方式

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科学实训教学需要教师全面改革实践教学方式,提升实践教学质量,优化其发展体系。

首先,要设计具体模块范例。例如:Windows操作教学中,要设计个性化的桌面设置与个人资料管理模块等。对于Word文档排版教学而言,教师需要设计制作电子小报与考试试卷制作模式。其次,课程案例示范。就是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引入案例为其演示,例如:课程表教学案例演示、个人简历教学案例演示等,使学生可以更好的掌握岗位实践能力,提升其发展效率。最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训教学,需要对其进行作业考核,全面分析学生的表格制作能力,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制作规则与不规则的制作方式,完成各类表格的制作。

4.岗位模拟实践教学

要为学生开展岗位模拟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模拟岗位实践的过程中,全面培养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训教学效率,增强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教学体系,提升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科学实训教学质量。

计算机基础实训总结篇7

课程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部分。

1、总体目标

通过营造出旅行社内勤人员实训环境,使学生对文秘工作有一个正确和较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能够按照其岗位职责、行为规范和工作流程,做好旅游信息搜集、编辑、整理和工作,配合旅游规划师组织、策划旅游线路及其推广活动,协助网管人员完成网站内容的发展规划工作,培养受训人员具备利用计算机技术履行文秘岗位工作的能力,注重教学与育人并重。

2、具体目标

课程具体目标分为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三个方面。(1)能力目标分为工作能力目标和技术能力目标两类,前者包括信息的获取、处理、、交流和应用能力,后者有五个方面:①能够在Windows操作系统环境下进行熟练操作;②能够使用Office等常用办公软件进行简单的办公操作;③能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能够设置上网环境并掌握使用搜索引擎的能力;④能够判断并排除常见的计算机软硬件故障;⑤能够进行项目策划实施及全程监控。(2)知识目标:①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②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常用设置;③掌握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及网络的基础知识;⑷掌握故障判断及排除相关知识。(3)素质目标:①微笑积极的工作礼仪;②全面协调的沟通能力;③高效严谨的执行力;④坚强的抗压能力。

二、课程内容设计

结合专业学习和职业岗位需要,以“好客山东”旅游项目推广活动为载体整合计算机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获取、处理、交流和应用五部分,基本能够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和职业岗位需要,适应学生继续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的要求。信息获取实训,通过网络查询(主要渠道)、第三方提供和实地调研的方式来获取山东著名景点介绍、门票收入和旅游产品相关信息,训练学生信息获取和初步处理能力,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网络应用技能。文字信息处理实训,通过撰写、编辑、排版、设计和《山东省著名旅游景点汇编》训练学生的文案书写和文字信息处理能力,掌握字处理软件应用技巧。表格数据处理实训,通过制作、编辑、处理、分析和图表化《山东省著名旅游景点门票收入数据报表》(2009—2013年度总表、2013年月收入报表、)训练学生的表格数据信息处理能力,掌握电子表格软件的应用技能。信息演示交流实训,通过创建、制作、编辑、播放和应用演示文稿《山东省旅游产品推介活动》(观光产品、度假产品、专项产品、生态产品和安全产品)训练学生的信息交流能力,掌握演示文稿软件应用技能。信息应用实训,通过在网络和展板上展示旅游景点、线路和费用相关信息训练学生的信息应用能力,掌握网站基本制作技巧以及图文声影的处理方法。课程内容以上五部分不是孤立存在的,相互联系又自成体系,每个模块既注重信息技术素质的提高又有所侧重,把职业素养和思想道德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三、能力训练项目及其情境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强调“做中学”,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特点设计教学能力训练项目及其情境。

1、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山东佳期旅行社推出“好客山东”本地旅游活动,在搜集旅游信息和考察线路的基础上整合旅游资源,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品牌向客户推荐。课程教学之初,授课教师担任旅行社总经理角色,负责市场部片区经理的选拔,标准是不仅要具备比较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了解本片区的旅游景点概况。全班同学通过竞选成为山东某个片区旅游景点推介经理,其他同学向有意向的片区经理“求职”谋得文秘工作岗位并在其领导下做好本职工作。片区经理在总经理处领到计算机设备(含必要的软件)、打印机、展板等资源即可带领员工按照项目要求开展工作。

2、项目情境设计

以“好客山东”旅游项目推广活动为载体整合课程内容,由“旅游景点信息搜集实训”、“旅游景点介绍汇编实训”、“旅游景点门票收入数据处理实训”和“旅游景点信息实训”五个子项目组成,由于篇幅限制仅以第一个项目为例进行介绍。

四、考核方案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计算机课程考核由能力训练、模拟实习和理论测试三部分组成,分别占据总成绩的40%,30%和30%;其中前两者分别在课上由教师指导和课后自主学习完成,它们具有相同的测评指标(实训操作中的态度及独立性、纪律性占20%,项目实践完整性和实用性占50%,实训操作的规范性占30%),而理论测试成绩以期末考试的为准。

五、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实训总结篇8

关键词 任务驱动法 计算机基础 模块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学历教育本科专业的一门公共工具类必修课程,主要围绕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常用软件的使用及计算机网络应用等内容展开教学,对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课程设计,突出计算机基础知识、常用软件的操作及计算机网络应用等核心内容,将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及时融入教学内容之中,以计算机应用能力为主线,采取模块化设置;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将基础理论和操作应用融为一体,讲解、示范与上机操作穿行。根据课程特点,将教学内容分为了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Powerpoint演示文稿、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六个模块。

为了充分了解学生对各个教学模块的了解情况,课前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基本上都使用过计算机,但个体差异较大大,大部分学生知道和使用过Windows操作系统,但没有系统学习和掌握过;部分学生使用过Office软件中的Word和Powerpoint等软件,但并不熟练;学生基本都会使用浏览器上网,但是对网络协议、IP地址等网络基础知识并不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注意学生特点,根据学生情况恰当选择教学内容,同时设置不同层次的实训内容,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根据各个教学模块的内容与特点,设置了不同种类的实训任务。如在Powerpoint 2010演示文稿制作模块中,根据六个学时的教学时间,将教学内容分为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包括对于演示文稿和幻灯片的了解和基本操作,幻灯片的版式、节的概念,以及向幻灯片中添加文本框、图形、图片等内容,并对添加的对象进行设置;第二部分主要包括幻灯片的主题与背景设计,幻灯片的母版设计,以及向幻灯片中添加音频、视频等内容,并对音频和视频进行编辑;第三部分主要包括动画设计,演示文稿的打包与打印。根据内容的划分,设计了一个完整的演示文稿,要求学生根据三个部分的学习内容完成不同的实训任务:第一个实训任务主要完成演示文稿的创建、保存、幻灯片的插入、版式选择与分节,幻灯片内容的输入与图形、图片、艺术字等对象的插入;第二次实训任务主要完成幻灯片的主题与背景设计,设计时借助母版设计,为幻灯片添加背景音乐和视频文件并编辑;第三次实训任务主要为添加的对象和幻灯片的切换设置动画效果,并将制作的演示文稿进行打包和。通过三次实训任务,最终完成整个演示文稿的制作。

在教学与实训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演示文稿设计的主要思路和结果,幻灯片制作的必要资源,包括文本内容、图片、音乐文件、视频文件等。学生完成演示文稿的制作后,教师做出总结与点评,帮助学生总结知识、修正错误,并且掌握一些快速、规范制作演示文稿的方法,如设计和制作演示文稿时,要首先设计好演示文稿的脚本,并根据脚本准备和搜集相应的材料,然后设计好要应用的母版,选择或设计主题、背景等,保证整个演示文稿风格的统一。设计完成后在开始制作演示文稿,而不是一开始就直接打开PowerPoint软件开始制作,这样可以减少制作过程中对演示文稿和幻灯片的反复修饰,大大缩短演示文稿的制作时间。

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采用模块化的教学模式和任务驱动教学反复能够提高教学效果,拓宽学生的思路,提高创新意识,同时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教学规律。

参考文献

计算机基础实训总结篇9

论文关键词:会计;实训;教学  

 

会计模拟实训是在会计教学中,为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处理实际业务能力,把企业财务部门的业余活动浓缩于事先设计好的会计模拟实训资料之中,通过写、算、做三项基本功的独立操作以获得知识和能力,巩固学习内容,掌握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缩短理论和实践的“适应期”,胜任工作任务奠定基础。现就怎样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模拟实训谈几点看法: 

1 要充分认识到会计模拟实训的必要性 

1.1 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了学习效率 

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源于社会实践,又运用于实践。实践—认识—提高—再实践—再认识—再提高,这是财会教学应遵循的基本规律。由于会计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比较抽象,同时,这些年来职业学校普遍出现了生源素质下降的情况。招入学校的学生基础差,学习能力差,而会计模拟实训直观逼真,学生能够手脑并用、做学合一,激发学习兴趣,使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相结合。因此,它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并巩固学生已学的知识。 

1.2 增强职业意识,强化技能训练 

长期以来,会计教学教材偏重于理论知识,教材中多以文字表述的方法来代替企业经济业务的发生。例如:“某年某月某日填写现金支票从银行取出现金2000元备用。”要求学生做出相应的会计分录。这样的表达方式也常见于会计专业的练习和考试中。久而久之,学生只会对已经经过文字加工过的“经济业务”做出反映,而失去了对原始凭证的阅读和理解,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实际上也有悖于素质教育的整体培养目标。一些学生参加工作以后,虽然有较强的理论知识,但实际操作能力很差,看不懂原始凭证。会计模拟实训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能够亲手操作。练习原始凭证的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报表的编制以及审批签字等。这就大大缩短了从理论到实际的距离。由于学生们可以按照规范的业务流程和操作规则进行“实战”演习,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职业意识,强化了实际操作的能力。 

1.3 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实现分层次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会计学科知识抽象,学生来校之前几乎没有任何会计基础知识,对企业的业务流程没有感性认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得多,演示的少,使学生听得多,看得少,动得少。因此,学生只凭空记忆,感到枯燥无味,容易失去兴趣。比如:在讲解企业主要经营过程的核算时,教师一般是在黑板上采用简单的“t”型账,先说明各个阶段主要账户借贷方的核算内容;而后采用例题讲解的方式说明账户的运用、会计分录的作法。但是,对于没有企业实践经验的学生而言,通过这种方法很抽象,即便能听懂老师的表述,学生也难理解。会计模拟实训就使理论变得很容易理解了。分步骤、分阶段的实训操作使学生如同当上了企业的会计人员一样,感觉新鲜、好奇,因此,也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在模拟实训作业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掌握会计知识的能力高低分别布置不同业务量的案例给不同程度的学生:对掌握会计知识较好的学生,布置给他们的业务量可以多些,让他们全面体会企业会计工作的整套流程;对掌握会计知识较差的学生布置给他们的业务量就可以少些,可以重复布置一些经济事项相同而金额不同的经济业务,让他们多制做凭证和登记账簿,编制的会计报表要项目少,内容简单,让他们也体会到完成会计流程的成就感,以培养他们的专业学习兴趣,提高专业学习能力。 

2 如何做好模拟实训 

2.1 选好综合模拟实训教材,贴近实际工作 

现行综合模拟实训教材,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教材修订不够及时。近几年我国会计制度在不断改革、完善,而有些教材仍未修订,特别是会计科目和相应的账务处理未能及时修正,不利于学生按新会计制度要求进行模拟实训,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二是不够贴近实际工作,有些教材没有使用真实的记账凭证,会计账页作事例,以表格代替记账凭证,特别是多数教材的原始凭证不能单独裁下来,造成学生在填写记账凭证后不能在记账凭证后加附原始凭证,学生尽管已经模拟实训过了,但在填制真实的会计凭证、会计账页时仍会存在填写错误。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组织实训时应采用最新修订的教材,同时教师要注重收集最新的会计政策法规教授给学生;在进行账务实训时,一律采用最接近现实情况的(若有修正教师需先将业务事例进行调整)、有能够撕下原始凭证粘贴的教材。这样保证了学生模拟实训与实际操作相联系,便于掌握会计基础工作的技能,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2.2 做好具体操作辅导,注意与专业课程知识的复习和衔接 

(1)备课要全面。要指导学生操作,教师必须自己亲手动手操作,才能在辅导中掌握重点,突出难点,有的放失,使学生在操作中少走弯路。在备课中可以应用相关软件制作完成电脑演示课件,将学生以往的难点和常见错误通过课件演示讲解给学生,增强他们对实训课程的理解和知识准备。 

(2)熟悉操作要求和过程。在动手操作前,除分发有关资料和实习用品外,还应做好:①让学生全面了解资料所列企业的生产组织、工艺流程特点、财务制度、会计核算、成本计算以及涉及的税金核算和明细科目的开设要求等有关情况及规定。②复习《基础会计》讲述的七个会计基本核算方法的原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对实务操作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清晰的脉络,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3)建账。在全面复习《基础会计》中的账务处理顺序的同时,使学生知道账簿的用途、种类,各种账簿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学会账页格式的选择和期初余额的填写。应充分利用编制期初试算平衡表开始建账工作,即在将资料所提供的各账簿期初数据转抄到各个账簿后,要再一次利用平衡表检查已登记载的各账簿的期初余额。这样一来可以避免学生漏抄和错抄期初余额,节省以后检查时间(因为期初数如果出错,后面的期末平衡就不可能实现,从后往前查找起来就会很麻烦),这一过程对初学者很有必要。 

(4)制证、记账。记账凭证是学生动手的基础部分,所动用的会计理论知识较全面,占用时间较多,是实训的核心阶段,教师应有较详细的辅导。对制证要求,可充分利用《基础会计》教材“记账凭证的种类和填制方法”这一节,使学生明确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内容和填制要求,并由教师举规范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内容和填制为例并演示讲解,同时要进行主要经济业务账务处理过程的复习,特别是企业供产销流程的重点账户要进行规纳总结以利于学生复习和运用。对具体业务处理,尤其是疑难业务的会计处理,教师应帮助学生认真分析每一笔经济业务,应该在哪个科目核算,明细科目是什么,需要编制几笔会计分录,它的依据是什么,从哪里取得所需数据,避免操作时出现混乱。 

(5)成本计算。这是实习中的一个难点,需要学生根据账簿的有关资料,编制汇总表和分配表。教师要结合复习有关成本计算章节的基本计算程序,按照教材所列举的表格和资料来源,着重说明每一张分配表和计算表中每一个数据的来龙去脉,帮助学生学会查阅账簿,编制有关计算表格。在会计教学过程要向学生提供一个教材上的规范例子,以便完成实训作业并能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作为参考。 

(6)结账。教师可结合《基础会计》结账这一节内容,做出“t”字形工作底稿,先利用工作底稿对怎样进行月结、年结、期末转账给学生作详细辅导,并举例说明。而后再根据底稿登记账簿后结账。要总结对比“t”字形账结账与账簿上结账的异同点给学生,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差错也可保持账簿的美观。 

(7)编制会计报表。教师应先复习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等报表的填写方法,尤其是报表中部分难填的项目,如资产负债表中货币资金、存货、应收账款等,充分利用试算平衡表,复习数据来源,再根据资料,师生共同查找数据,让学生真正掌握报表编制的具体操作和数据来源。 

(8)会计档案管理。可先复习《基础会计》中会计档案保管这一节内容,指出归档前应做好的工作,并予以实践性指导,如:①原始凭证的折叠,折叠部分怎样防止被装订;②会计凭证怎样装订、包角;③明细账页怎样编号;④年末账页空白处怎样划线等均给予学生以具体指导,让他们感受到收获自己劳动成果的满足感。 

3 要在模拟实训中增加学生学习电算会计的内容 

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会计模拟实训都采用手工做账的资料,而后再进行电算会计课程的学习。应当说,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经济、社会活动的各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与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会计工作,也必然产生巨大的影响。计算机技术在会计中的广泛应用,使得会计核算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凭证处理、记账、结账和报表输出等工作,都由会计人员操作计算机来完成。基于信息时代对会计专业提出的高标准要求和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适应会计教学改革的要求,要建立会计模拟实习电算化实验室。通过上机操作或教师演示,让学生体会使用会计软件完成“证—账—表”全盘账务的上机操作。之后要让学生自己分析手工做账和计算机做账的异同,激发他们学习电算会计的兴趣,为下一步进行电算会计的学习和提高做好准备。 

总之,会计模拟实训是解决当前会计教材理论联系实际的一门必备功课,做好手工模拟实训作业能够使学生将书本与实际相结合。同时,为适应电算会计的发展,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有必要增加会计模拟实训的电算化内容,将手工做账与电算会计有机地结合起来。 

计算机基础实训总结篇10

中高等职业教育以提高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全面综合素质为培养目标。财政部1994年的《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中规定了我国到2010年力争使80%以上的基层单位基本实现会计电算化。这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赋予财会人员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中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既要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做到学以致用,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校期间完成中等层次教育的基础上,可适当瞄准更高层次目标,适当加大软件开发技术的内容,努力使学生基本达到教学目标。由此可见,基础的理论教学是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关键前提,会计电算化是理论知识在现代化社会会计工作岗位更高层次的要求。

改革教学内容,强化技能训练

《会计基础》是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该课程学生掌握程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对专业的兴趣。而目前《会计基础》的教学效果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未能在课程要求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或知识的运用,而过分要求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未能通过能力的训练以达到其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因此,在《会计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中要做到:

1.不过分繁琐全部的过程,以工作实践需要选择课程内容

本课程可以拟以一个小型企业为会计主体,结合会计的基础知识,分析主要应解决的会计核算方法、基本操作技巧和基本业务流程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核算程序和其他会计方法作详细的分类介绍,会计账务处理程序的具体通用处理程序方法,力求简单实用,防止铺开太广,重点不清,以体现实质性的原则。

根据小型企业会计工作的主要任务,将课程内容以模块的形式进行组织,每一个模块均有具体的理论知识、工作任务、操作知识、职业道德等内容,自成体系,各模块之间又具备有机联系,以便于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不过分理论铺陈,突出操作能力的培养

由于本课程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应加强学生操作能力的训练,以会计凭证填制、会计账簿登记、会计报表编制和会计账务处理程序的选择等内容的强化实训来实现,课程的实训尽可能拉近与实践的距离,从原始凭证的识认,记账凭证的使用,总账、明细账、日记账的登记到科目汇总表、会计报表的编制应全部采用目前企业实际使用的账证,以达到仿真的效果。在实训中掌握会计操作技能,巩固会计基础理论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实训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实施采取多样化形式

对于课程的实施,应按工学结合的要求,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在教学场所上,根据模块需要,可在教室、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施主体上,可以是校内教师、也可以是企业专业人员,从而使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实际尽量衔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提高知识的实用性。

《会计电算化》课程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在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和计算机信息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仍然要遵循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的原则,明确中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应当能够熟练操作各种财务软件,具备掌握财务软件的维护技能教学目标。无论是教学内容的设置,还是课时的分配,都应着眼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因此,在《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内容安排一般跟在《会计基础》课程后,但同时要结合《会计基础》课程的理论教育与实训的过程中,不仅能巩固学生对会计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能对实训课程的手工操作进行比较与互补,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对高职会计专业《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方法有以下思考:

(1)会计电算化的基础知识。了解会计电算化的概念、意义、在我国的产生、发展及现状,国际会计电算化最新动态及发展趋势,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组成及特点,手工会计与会计电算化的异同,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等。

(2)财务软件维护。通过对财务软件的上机调试与维护,让学生掌握财务软件正确性、适应性和完善性维护的基本技能。

(3)财务软件的应用。首先,通过演示教学法,向学生介绍当前国内主流财务软件(如用友、金蝶、安易等)的应用,让学生掌握利用计算机处理账务的流程,并应用相关软件进行工资核算、存货核算、销售核算、往来账核算与固定资产核算。其次,进行全真模拟实验,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运用计算机财务软件进行日常账务处理的技能,从中体会会计电算化的特点。

(4)全真模拟实验。实现与理论教学同时进行,开设手工会计与电算会计相结合的模拟实验,强化综合技能训练。通过全真模拟实验,学生基本能熟练操作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但对于手工会计与电算化会计异同点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与理解,采取在手工会计实验室与电算会计室利用相同实验资料分别进行手工会计账务处理和电算会计账务处理的模式。在电算会计实验中,进行合理初始化设置后应指导学生与手工会计同步,分阶段进行实务模拟操作,以此让学生比较手工会计与电算会计进行账务处理的异同,同时从中体会会计电算化的强大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