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跨专业实训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08 08:30:10

会计跨专业实训总结

会计跨专业实训总结篇1

关键词 高校 经管类 跨专业综合实训 协同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3.018

Abstract I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erspective,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interdisciplinary comprehensive training through the simulation of the modern commercial society, between science and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of the two universities to break through barriers, contributes to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and compound, skilled management personnel, is a kind of potential strong teaching mode. This is the course teaching mode in the new stage, this paper defines its connotation, analyz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clarifies the basic operation mode, and put forwar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ndition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urther exploration.

Keywords college; economic management; interdisciplinary comprehensive training;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教育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均提及高校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把实践教学作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机制。[1]我国高校经管类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导致培养的人才入职后难以直接胜任工作,需要再培训。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经管类专业作为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对实践教学的需求更加迫切。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加强对实践教学的重视,设置实训课程,加大经费投入建设实践教学设施。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专业间相互独立、缺乏交叉互动的现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跨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以下简称“跨专业实训”)的开设可以突破经管多个专业之间的限制,将多门课程进行结合,培养学生全方位的能力。

1 跨专业实训的内涵

跨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是指多个专业围绕一个项目共同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一种课程组织形式。[2]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对该概念进行具体化,指的是根据经管类专业的特点,将多个专业有机结合,围绕数据模型,遵循特定的经营规则,通过信息化平台模拟企业的运作,进行协同对抗实验。具体来说,该课程有以下特点。

(1)跨专业性。跨专业实训在实训中将多个专业进行有机结合。学生从本专业出发,以某模拟角色参与企业的模拟运作,完成实训。这个过程要求不同专业的学生密切配合,也要求学生对其他专业的知识有所涉猎,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担任人事经理计算薪酬时,需要了解生产运作的相关知识。在跨专业实训中,可以安排的专业包括多个经管专业,均可设置对应的模拟角色进行实训。不同高校在课程设计过程当中,可以结合本校的专业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

(2)综合性。跨专业实训的综合性体现在要求不同专业的学生的配合,也要求多门课程知识的整合。[3]以模拟的制造企业为例,由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来担任销售经理,在与客户公司签订销售合同时,需要掌握多门课程的知识,既包括市场营销知识,也需要掌握合同法的知识,同时还需要掌握跟客户沟通谈判的技巧等。因此,跨专业实训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锻炼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这也是跨专业实训课程开设的一个重要出发点。

2 跨专业实训实施的理论基础

协同创新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跨专业实训实施的重要理论基础。[4]协同创新是指打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通过有效的融合创新要素和资源,充分发挥包括人才、信息、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的活力,进而达到深度合作的目的。[5]目前,我国高校系统内部不同学科专业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壁垒,各自发展,资源无法共享,难以发挥高校在人才、信息、技术和资本方面的活力。对于经管类专业来说,传统的经管类专业的教育模式是实行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导致学生对其他专业的知识不够了解和重视。但经管类专业之间存在着天然的交叉性和关联性,传统的教育模式不能将经管多个专业的理论知R和方法结合在一起,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运用方面的效果较差。在协同创新视角下,跨专业实训将经管类专业联结起来,从而实现专业之间的强强联合和学科专业知识结构的优化重组,提高整体实力,从而达到协同发展的目的。

3 跨专业实训运行的基本模式

3.1 仿真的现代商业社会环境

跨专业实训通过模拟仿真的现代商业社会环境进行实训。模拟的商业社会环境包括四个区域,其中,行政服务区包括三类机构:综合信息中心、工商局、税务局;现代服务业区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认证中心、会计师事务所、人才市场等;商贸物流区包括客户公司、供应商、租赁公司、第三方物流公司等;制造区包括多家制造企业。

以上多种类型的企业和机构相互配合协作,共同完成整个实训的模拟运作。其中,制造企业为平台核心单位,主要负责最终产品的生产制造和销售;客户公司主要经营产品采购与销售业务;供应商提供原材料、厂房、设备;物流公司的业务包括物流运输、代仓储业务;租赁公司经营租赁业务;会计师事务所提供财务审计、记账、纳税等业务;人才市场提供人才供给、培训业务;认证中心提供认证服务;商业银行提供资金结算、贷款业务;证券公司提供证券相关业务;工商局负责工商设立、市场监管;税务局负责税务登记与变更、税务纳税与征收、发票销售;综合信息中心负责宏观经济调控、起始端信息、终端产品收购。

3.2 动态数据下的经营决策对抗

跨专业实训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数据处于动态变化当中。在期初,同一类型的企业初始数据相同。随着决策的不同,企业的数据也会随着变动。在这个过程中,多家企业的决策之间形成对抗,影响着企业经营绩效。以制造企业为例,制造企业需要根据客户的需求做出决策,由于客户的需求量是有限的,制造企业不仅要考虑产品的需求,也要考虑竞争对手的策略。不同的战略导致不同的决策效果,如采取低价策略的公司获取的订单数量较多,单位利润较低;采取差异化战略的公司定价较高,订单数量少但单位利润高。企业采取何种策略没有固定的模板,而是依据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和决策分析判断能力。不同的决策导致的结果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企业的经营数据处于不断变动中,并且由于实训是存在多个周期,前期的决策对后期的经营存在持续性的影响,这要求学生不仅学会如何谨慎地做出决策,也要求学生采取相应的对策应对前期不当决策产生的影响。

3.3 多方面的职业技能训练

跨专业实训要求学生在实训中掌握多方面的职业技能。以财会专业的学生为例,单项实训往往训练的是单项能力,如《基础会计实训》训练的是会计岗位的基本技能,缺少税务、成本会计等多方面的职业技能。[6]在跨专业实训中,制造企业的财务部门包括多个模拟角色,如出纳、材料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等,这些角色要求学生掌握不同的务技能。财会专业的学生可以兼任多个模拟角色,或者采取轮岗的方式担任多个角色,在实训中锻炼多方面的职业技能。除了专业技能以外,学生的决策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均可以在跨专业实训中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3.4 任务驱动下的协同合作

现代社会对团队协作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缺少对团队协作能力的训练。跨专业实训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强调学生以团队形式参与其中,通过互相配合协作完成实训任务。以制造企业为例,制造企业内部设置多个部门,需要进行协同合作完成企业的经营:总经理负责企业的总体运行,制定企业总体发展规划;市场部负责研究市场需求情况,为决策提供依据并签订销售合同;采购部门负责原材料、设备的采购,为制造生产提供支持;生产部门根据现有资源和能力,合理安排生产运作;人事部门负责人员的招聘、薪酬计算等;财务部门负责资金筹划、财务核算。这些部门的工作不是单独存在的,而且紧密相连的,只有良好的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经营绩效。

4 跨专业实训实施的条件

4.1 组建专职教学团队

跨专业实训涉及多学科多门课程,需要组建专门的教学团队从事教学工作。专职教师的专业包括财会专业、经济专业、企业管理专业等。教学团队的教师应当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原因在于,跨专业实训需要依托于扎实的理论知识,并且由于模拟的是仿真的商业环境,需要跟实践相结合,防止脱离实际。教学团队不仅需要在理论方面不断创新,开发出适应跨专业实训的教材和教案,同时要不断深入到企业当中,以锻炼实操能力,不断提高跨专业实训的教学质量。

4.2 合理地安排教学

跨专业实训要求多个专业的学生在同一时间内参加实训,因此需要在教学上做出适当的安排。院系之间需要进行沟通,进行教学的统筹安排,保证不同专业的学生同时参与其中。由于跨专业容纳的学生数量有限,为方便教学管理,经管类专业学生人数较多的高校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多个批次参加实训。

此外,由于跨专业实训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理论基础和综合知识,不适合在大三年级以下的学生中开展,而是适合即将面临求职的大四学生。实训时间可以安排在大三暑假期间或大四上学期。跨专业实训要求学生能持续参与其中,因此各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考虑在数周内全天候完成实训,既可以达到较好的实训效果,也可以不过多地影响学生的求职。

4.3 建立实训平台

跨专业实训需要依托于特定的实训平台。目前,市面上存在多种跨专业实训软件,这些软件具有不同的特点,但基本都能达到跨专业实训的要求。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经费预算情况选择实训平台。实训平台必须具备以下基本功能:(1)资金的结算,不同类型的组织类型的交易关系必然会产生资金关系,实训平台必须能提供资金结算功能;(2)物资的调配,企业进行生产运作必然有输入端和输出端,在模拟运行过程中物资的调配必不可少;(3)模拟岗位的设置,跨专业实训要求进行不同业务职能的训练,设置合理的岗位是必要的;(4)业务流程的规范,企业运作需要内部的协作运行,各种业务流程遵循一定的规范方能进行。对于部分资金不宽裕和条件不健全的高校而言,跨专业实训可以在线下采用纸质手工方法进行,但需要制作大量的单据,做更多的准备,对教学团队的要求更高,相对而言难度较大。

4.4 开发配套教材和业务规则

跨专业实训作为综合类实训课程,需要配套教材进行辅助教学。由于跨专业实训在国内高校正处于起步阶段,目前相关的教材极少,可参考借鉴的方面不多,因此需要教学团队开发出配套教材。[7]此外,不同高校实施的跨专业实训需要结合本校情况进行改进,适应教学的需要。业务规则是指在企业的模拟运作过程中,学生必须遵循一定的操作规范,符合一定的规则,对违背业务规则的行为给予惩罚。如在制造企业的生产制造过程中,什么样的产品需要什么类型的生产设备,需要多少的原材料,需要什么级别的技术工作都是由业务规则进行限制和规范的。业务规则设计越完整,跨专业实训进行越顺畅。因此,完备的业务规则是必不可少的。

5 结语

跨专业实训体现了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打破了经济学和管理学两大学科间的壁垒,促进专业的交叉融合,对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的经管人才具有良好的作用,其运行和实施具有一定的基本模式,同时需要具备相应的实施条件。作为一种刚刚兴起的教学课程,跨专业实训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祝爱民,张彦志,陈炜,等.管理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88-90.

[2] 朱科蓉,王彤,刘守合.跨专业综合实践课程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9):209-211.

[3] 曹刚.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验课程的设计与实施[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1):218-221.

[4] 雷家彬.协同创新视角下高校跨专业教育的模式与实践创新[J].高校教育管理,2014(5):83-86.

[5] 李建求,卿中全. 协同创新与高职教育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5):118-122.

会计跨专业实训总结篇2

【关 键 词】应用能力 自我发展力 实践教学模式

一、现状分析

实践教学既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实践教学开展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各涉外商务专业(如商务英语专业、翻译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会计专业、市场营销专业、涉外文秘专业、国际旅游专业)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发挥巨大作用。因此,研究实践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现阶段很多高校的经贸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集中在《国际贸易实务》、《电子商务》及《国际结算》等专业必修课中,并不能体现出国经贸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刘丽、褚法政,2010)。总体上看,以经贸专业为代表的各涉外商务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还不是很完善,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实践性教学目标不明确,实践教学大纲制定不够科学,实践教学实施方案不够具体,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实践教学的组织方式、训练程序不当,实践教学设置应用性不强等。本文拟就涉外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二、涉外商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理念

1.培养应用能力是涉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落脚点。除了一定的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外,涉外商务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的落脚点应该是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具备解决工作实际问题能力的涉外商务专业人才。具备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但却无应用能力,这不是应用型本科涉外商务专业教育的科学定位和办学立足点,因此,一定要强化实践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模式,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

2.实践教学目标的构建要以培育学生“自我发展力”为终极目标。我们认为,大学教育教学的目的是锻造学生的“自我发展力”,这种自我发展力由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要素组成。而自我发展力的核心是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而非适应能力。创新源于实践,实践教学是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和发展及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为此,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以创造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林雪燕,2011)。实践教学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力”形成的平台,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主要是通过社会实践、专业实习、课程实训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环节来实现的。

3.“校企交互”共同确立学生的能力目标并构建相应的实践教学模式。要培养符合学生在涉外企业就业及在涉外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单靠学校力量可能不行,因此,迫切需要涉外企业的积极参与,由学校和涉外企业共同探讨需要培养哪些能力?只有根据学校与企业共同确立的涉外商务专业学生所必需具备的能力目标,设置相应的实践课程、实践环节、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法、实践课程的考核方式等等,才可能培养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就业岗位群所需要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实现涉外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涉外商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实践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各涉外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尤其是各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技能与应用能力的目标要求,与企业共同设计与涉外商务专业(商务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涉外文秘、翻译等)办学定位相一致的实践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我校各涉外商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由三部分构成,即“校内分段仿真,校外拓展递进”分专业实训、“跨专业交叉实训”和“决策性项目实训”。

(一)“校内分段仿真,校外拓展递进”主要包括:(1)单项课堂仿真实训。通过营造模拟情景、设置案例等形式,将实训引入课堂。在学校创设仿真商务环境,利用真实的材料、案例对学生进行实训,该阶段的实训主要是根据各应用型专业的课程如《商务翻译》、《跨文化商务沟通》、《外贸洽谈》、《国际贸易实务》、《基础会计》、《财务管理》、《税收》、《会计电算化》、《审计》等开设的随课分散实训。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货物出口报盘、国际贸易案例分析、出口退税操作流程、外贸实务单证的制作等单项实训;《会计电算化》课程中针对工资子系统、固定资产子系统、总账子系统等进行的单项实训;《跨文化商务沟通》课程中的跨国公司外派失败的文化因素分析、跨文化沟通非语言障碍剖析、跨文化团队管理等单项实训。这些实训都需要体现在每门课程的教学计划中,可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注意前后的连贯性,边讲边练,讲练结合。(2)岗位能力实训。即在专业技能教学过程中,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根据岗位技能和课程的特点,适时地将某一岗位的实践信息进行传授。这一阶段的实训主要通过对一些专业主干课程的整合而设置的针对某一基本岗位进行的实训,如商务助理岗位实训、出纳岗位实训、外贸单证员岗位实训、企业报关员岗位实训、涉外企业办公室秘书岗位实训、商务口译岗位实训、电子商务专员岗位实训、市场开拓业务员岗位实训等。(3)综合实训。综合实训包括分课综合实训与毕业前的专业综合实训两部分。分课综合实训是对某一专业主干课程结束后进行的系统实训。如会计专业主干核心课程《基础会计》课程结束后进行的单门课程的系统实训;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课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结束后对有助于提升国际贸易实务操作能力的各个环节包括进出口流程、出口退税、外贸函电、外贸单证、信用证、外贸保险、国际货运等进行的单门课程的系统实训。而专业综合实训是在某一专业学生全部课程结束之后进行的一次专业综合实训。如会计专业的综合实训,其内容涵盖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企业管理等课程的综合实训。当然,会计专业综合实训还应该包括财务与会计一体化综合业务实训、ERP沙盘对抗模拟实训等会计专业技能训练。(4)模拟实体公司进行综合实训。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模拟实体公司及相关部门机构,使学生的各项技能都得到训练和提升。例如,学校建立了商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生在实验中心可以模拟完成进出口业务公司的整套业务流程。(5)为了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我们将校内仿真实训拓展延伸至校外,主要设置了认知实践、社会调查、毕业实习等校外实习的有效形式。这些校外实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地说,认知实践树立了学生对本专业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获得对自己专业的感性认识;社会调查锻炼了学生的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实习内容涵盖了几乎所有的专业课内容。为了保证校外专业实习的质量,我们聘请了企业相关人员担任实习导师,全程督导学生的实习过程,保障实习效果。通过校外实习,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提供真实情境下的技能演练机会,实现技能运用的“零距离”。

(二)跨专业交叉综合实训。根据我校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开发出具有特色的跨专业交叉综合实训项目。即在同一情景下,利用“嵌入式”实践周,组织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结合各自的专业知识,开展不同角度的实践活动,促进专业实训相互交叉相互融合,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例如,“外贸谈判项目”,可以由翻译专业、商务英语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汉语言文学(涉外秘书)专业学生在同一实训背景下共同完成模拟商务谈判、模拟翻译、模拟涉外秘书为一体的跨专业交叉实训教学模式,即4人一组:分别由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扮演中方业务经理、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扮演外商代表、翻译专业学生扮演翻译人员、涉外秘书专业学生扮演涉外谈判秘书。又如,“产品会”项目实训,产品会方案策划由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担任,会主持由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或涉外文管专业学生)担任,礼仪人员由涉外礼仪专业学生负责完成,产品介绍由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完成,现场签约仪式由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完成,口译由翻译专业学生担任,宣传海报由涉外文管专业学生担任,展架布置由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担任。上述例举的实训项目可以由多个专业的多名学生来共同完成。只要老师精心设计实训项目,通过这种多专业交叉实训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应用性知识、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取得一举多得的效果。

(三)商务项目设计实训。外经贸专业引入商务项目设计理念,实现文科教学工程化。商务项目设计是针对专业主干课程的深度开发与提高,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动手意识、知识转化意识的重要环节。在商务项目设计中,学生可以提高决策水平,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我们可以开设进出口业务项目设计、证券投资项目设计、银行信贷项目设计、理财规划项目设计等等。以进出口业务项目设计为例,通过让学生对某一产品的出口贸易进行宏观、中观、微观基本面的可行性综合分析,在进行一系列技术指标的观察研判的基础上,结合理论分析,作出一份逻辑清晰、数据翔实、客观审慎的策划分析报告。项目设计是实践教学的最高形式,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

四、结语

近年来,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即由“校内分段仿真,校外拓展递进的分专业实训”、“跨专业交叉实训”和“决策性项目实训”组成的实践教学模式应用于本科涉外商务专业学生培养的实践教学,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落到了实处,从而解决了学生单一课程或单一途径实践的片面性。这一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对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由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要素组成“自我发展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会计跨专业实训总结篇3

关键词:复杂系统工程;高端人才培养;跨组织协同;跨学科协同;跨文化协同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9-0166-04

背景

航空发动机是典型技术密集和高附加值国家战略产品,是当今世界上最复杂的机械系统之一。航空发动机涉及“气、固、热、声、控,系统、总体”,具有“多学科交叉、多专业综合”复杂系统工程特点。对航空发动机人才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我国航空发动机正处于从“测仿研制”向“自主发展”转变的关键阶段。这不仅需要研发体系由测仿主导逆向研发体系向自主主导正向研发体系转变,更需要由三代机的“稳态、顺序”研发体系向四代机为特征的“非稳态、一体化”研发体系转变。这些转变,对人才队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面对国家战略需求与高水平人才供给之间的矛盾,分析了行业人才结构特征及其所具备的知识层次、能力层次和文化层次特征。以保障行业技术持续发展和技术创新为目标,实施校企协同、跨学科协同、跨文化协同培养航空发动机高端人才。

一、国际标杆企业航空发动机人才成长规律

航空发动机国际著名三大标杆企业(GE、PW、RR)研发队伍的人才结构一般分为通用型人才、专业型人才、系统型人才。通用型人才具有通识教育底蕴,泛指刚刚进入企业的技术员工;专业型人才是从通用型人才成长起来,以某一专业方向为专长,将来会成为某一专业方向的首席专家或专家;系统型人才也是从通用型人才成长起来,经过专业型人才阶段,以至少三个专业方向为主干特征的多学科交叉型专家,将来会成为某一型号总师、系统总师和高级项目经理,见图1。从动态规律看,三类人才在不断转化之中,通用型人才80%转化为专业型人才和系统型人才,专业型人才和系统型人才中的20%会成长为相应的专家、首席专家、型号总师、系统总师和高级项目经理。

三类人才的基本知识结构的基础来自于大学的学历培养,在知识层次、能力层次和文化层次上具备如下基本特征:在知识层次上,要求具有深厚的数理基础,扎实的专业基础,宽泛的多学科背景和国际化的领域认知;在能力层次上,要求具备四个层面、十二种能力。四个层面分别为战略、战术、表达和实践层面。在战略层面上应具有全局思维能力、极限思维能力和超前思维能力,在战术层面上应具有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在表达层面上应具有文字表达能力、图形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层面上应具有领导实践能力、团队实践能力和自主实践能力等12种能力;在文化层次上,具有从事航空行业的自豪感,热爱航空行业的情怀,兼容并包的大气品格,心系国家的使命感。

三类人才的成长呈现全生命周期可持续发展的三螺旋型态势。三螺旋的核心基础是学历教育,奠定三类人才的知识和能力架构,三螺旋的两翼是企业实践和非学历教育的多点结合,协同发展。三种人才的成长是在企业最终完成的,又反哺大学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大学所提供的长周期系统的学历教育和在企业工作过程中的非学历教育是对三类人才进入企业后的提升专业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基础和不可或缺的重要补充,能促进三类人才的快速成长。可以说,学历教育是三类人才成长的摇篮,企业实践是三类人才成长的平台,非学历教育是伴随人才成长的助推器!

为此,围绕航空发动机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校企协同,形成顶层设计,制定出培养航空发动机行业所需通用专业人才、专家型人才、系统总师型人才有效途径和实施方法。以我国现有航空发动机技术人员数量、知识结构特征为依据,以世界著名国际三大标杆企业人才结构和知识能力结构为参照,形成我国航空发动机人才培养需求路线图,以保障行业持续发展和技术创新为目标,制定出培养航空发动机行业所需通用型人才、专家型人才、系统型人才有效途径和实施方法。

二、航空发动机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我国航空发动机行业既有“测绘仿制”、“自主研制”等国家武器装备保障所急需的研究任务,也有面向未来武器装备需求的“自主创新”的探索性研究任务,各主机研究所和企业承担着大小几十个型号任务。尽管各航空发动机主机研究所和企业的设计人员已达到2600人的规模,但是与罗.罗公司的11300名相比,依然有显著人数上差距,因此,保证航空发动机人才数量特别是具有航空发动机专业背景的人才数量是实现我国航空发动机技术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自主研制”和“自主创新”更需要专家型人才和系统型人才。

由于学历教育、企业实践、非学历教育三条螺旋线多点交联,而且三类型人才成长呈现全生命周期可持续发展的三螺旋型规律,以及三类人才必须具备的12种能力。无论是保证具有航空发动机专业背景的人才数量,还是专家型人才和系统型人才的培养,都必须有优秀的师资队伍、广泛的国际合作渠道和先进的实践实训基地作保证。为此,必须实施人才培养的五个转变:从强调专业教育向注重系统科学交叉学科的转变,从学术培养向注重实践实训基地创新能力培养的转变,从单一国内行业背景专业知识向综合的国际化多元知识结构培养的转变,从单一学科和环节向全生命周期设计、制造、使用、维护一体化培养体系转变,从单纯学历教育向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高度耦合培养转变。从而形成多元化教育培养体系构架,见表1。

学历教育是核心基础,分为专业学术型、专业工程型和学科交叉型。专业学术型的目标是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着力造就一批理论基础扎实、创新思维活跃、能够把握国际学术前沿的学术型人才,是未来专家型人才的摇篮;专业工程型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工程经验和一定的理论功底、能够解决行业重大工程问题的专业型人才,是未来通用型人才的摇篮。学科交叉型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能够以交叉学科角度引领航空发动机系统发展方向的综合型人才,是未来行业系统型人才的摇篮。

非学历教育是手段,主要包括入行培训、专家培训和系统培训等模块。入行培训的目标是针对进入行业的非发动机专业员工,定制专门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聘请高校教师授课,加强航空发动机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学习,为迅速适应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加速成长为通用型人才的助推器。专家培训的目标是具有5年以上发动机相关研究、设计、试验、制造企业工作经验的专业副总师、技术专家等,具有未来可从事上述工作潜质的专业后备梯队。加强前沿理论和技术的学习,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加速成长为专家型人才的助推器。系统培训的目标是培养一批在知识结构上与国际三大标杆企业高级技术管理阶层相当的领军人才,并提升其应该具有的项目及团队领导力,是加速成长为系统型人才的助推器。

企业实践是人才成长的主要平台,根据航空发动机行业和产品研制特点,以提升员工综合素质和岗位胜任能力为重点,按入职时间和成熟度划分培养阶段,按专业/岗位划分培养类别,形成不同阶段和各类人员的培训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多个专业的系统训练和实践,针对不同人才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培训需求和成长特点,着力改善员工思维能力、开拓专业视野、提升职业素养、提高创新能力、技术攻关能力。5年内实现通用型人才到专业型人才或系统型人才的转变,10年到15年内打造出相关专业方向的首席专家和专家,并结合型号研制,利用15年到20年内时间,培养造就一定数量的型号总师和系统总师,实现航空发动机人才队伍素质能力的整体提升。在此过程中,不断参加学历和非学历教育的培训。人才成长为专家或总师后,又可以反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格局。

三、协同是航空发动机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

1.跨组织协同创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企业实践是人才成长的主要平台,根据航空发动机行业和产品研制特点,以提升员工综合素质和岗位胜任能力为重点,按入职时间和成熟度划分培养阶段,按专业/岗位划分培养类别,形成不同阶段和各类人员的培训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多个专业的系统训练和实践,针对不同人才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培训需求和成长特点,着力改善员工思维能力、开拓专业视野、提升职业素养、提高创新能力、技术攻关能力。在此过程中,不断参加学历和非学历教育的培训。成为专家或总师后,又可以反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格局。

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中航发动机控股有限公司紧密结合企业对工程类人才需求,双方共同签署共建“全国示范专业学位实践基地”。协议中明确提出共同建设校企联合实践实训基地,资源共享,承载企业培训和学校学生实习。一方面使企业尽早进入人才培养过程,向企业输送急需人才,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行业文化和强化实践技能,为学生毕业后迅速进入岗位奠定基础。通过暑期开展的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践活动,学生的理论知识与企业员工的实践向结合,不仅为企业解决了问题,而且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2.跨学科协同创新。传统单一学科与交叉学科结合:以创新航空推进理论及技术为主线,从传统“单学科”课程体系到“交叉学科”课程体系。航空发动机与安全性理论结合形成交叉学科适航技术与管理,发动机与能源结合的以航空能源技术为研究方向的新兴学科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发动机与环境结合的以低噪声技术为研究方向的新兴学科流体声学与工程的形成。新兴交叉学科的诞生和发展又会相应促进传统学科的发展,从而形成良性互动学科生态。以交叉科学问题为导向,即需求牵引,技术推动,实行多学科交叉培养和导师团队联合指导。导师团队由校内(外)跨领域的资深博导组成,设责任导师1人、合作导师至少1人。联合导师团队系统负责制定个性化学科交叉型人才培养计划、提供国内外交流和学习机会,并为其完成交叉课题等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和质量把控。跨学院多学科导师组,培养学生跨学科能力,并建设多元化研究生教学、实习平台及科研环境。

专业教育与系统教育相结合:从单一学科和环节向全生命周期设计、制造、使用、维护一体化培养体系转变。为了研制先进航空发动机,需要集成从基础研究、先期技术研究到型号研制的全过程的系统研究成果。从复杂系统学科的角度看,航空发动机复杂系统的主要发展趋势表现为复杂系统的“多目标、多维度、多尺度、多区域、强非线性、强时域”的“气、固、热、声、控”耦合特征;在工程技术上,表现为设计、验证、材料、制造的“输入、工具、准则、数据库、流程、输出”的技术变革。为此,构建系统思维的航空发动机课程,组织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导师进行授课。

3.跨文化协同创新。国内培养与国际联合培养相结合:与国际知名研究机构和大学以国际化联合培养为手段,采取包括双硕士学位、双博士学位、国外培训、国外实习、学生交流、暑期实践等多种渠道,开拓学生国际化视野,增强其把握国际学术前沿能力,缩短国内外教育差距和科技差距。“双学位班”学生的双导师由校内导师和海外导师组成,并通过学位论文形式,吸引国际一流学者共同承担国际合作任务,联合培养中外双硕士,扩展研究生实习范围,为研究生增强国际文化和技术提供服务。

遵循“依托创新引智基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航空动力学科”的目标和方向,初步形成了具有高水平科学研究、高层次实验研究平台、高素质人才队伍的管理新、重交叉、开放式的国际一流海外导师队伍。

四、初步成效

学历教育、企业实践、非学历教育三条螺旋线多点交联的全生命周期可持续人才发展体系。

1.通过协同汇聚相关学科群优势资源,以前沿科学“引领”、关键技术“支撑”、应用成果“转化”,形成航空发动机可持续发展学科群;依托协同创新研究,建设高水平研究基地,凝聚杰出创新队伍,培养大批在行业内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创新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从而实现“师资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学科声誉”跨越发展,全面提升学科国际影响力。从而形成2011先进航空发动机协同创新中心的“学科发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优势,形成“寓教于研、工程反哺”的系统格局。

2.优化学历教育人才定制培养体系。以学历教育研究生人才培养满足行业中期人才需求为远景,优化专业学术型、专业工程型和学科交叉型三种类型定制培养。以选、育、评综合改革为支撑点,以多元化招生制度改革,国际化导师、企业导师、跨学院导师队伍构建,创新实践体系建设,多元化评价体系完善为切入点,建立以质量为核心航空发动机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和机制。

专业学术型主要有北航“吴大观直博班”、“中加联合博士培养”、“中英双硕士”。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各方面以国际同类高校标准来衡量和考评,采用国际接轨的研究生课程培养体系及质量认证标准,国际化导师,研究课题面向国际学术前沿。目前,学生整体表现优秀,表现在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突出。

专业工程型主要有“航空发动机高级才班”,校企联合“全方位、立体式”培养模式,选拔、培养、评价企业全面介入;从传统学校教师单方面指导,到校企联合的双导师或导师组指导;从学校“实验教学”到校企实践基地和校企联合研发项目为基础的“实践教学”;课程设置着重突出专业实践类课程和工程实践类课程。有效缓解了企业对航空发动机主机专业人才的急需,并为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发挥了应有的人才保障作用。

学科交叉型主要有“发动机交叉学科班”。以创新航空推进理论及技术为主线,从传统“单学科”课程体系到“交叉学科”课程体系;以航空发动机合作研究为基础的跨学院多学科导师组,培养学生跨学科能力;采用多元化研究生教学、实习平台及科研环境。参考国际通用的系统型人才评价指标,以解决多学科系统问题为主要评价指标,主要以交叉创新为导向。

3.非学历教育人才定期培养体系。按中航发动机人力资源规划、员工再教育规划等用人需求,校企结合共建中航发动机“非学历教育培养体系”,形成入行培训、专家培训、系统培训三类培训架构;并参照三大企业培训课程,形成适用于三类人才的培训课程体系;按照专业知识普及、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与前沿技术创新、多学科交叉三类人才技术需求,完善三类人才的培养和培训。主要有通用型人才的“入行培训”“在职工程硕士班”,专家型人才的“专业培训”包括气动热力,结构与强度,适航与安全性,燃料与燃烧,材料与制造,系统型人才的“总师培训”。

4.产学研用一体航空发动机实践实训基地。瞄准三大标杆企业的实践实训基地及研发设施,形成教学、科研一体,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结合,高校与企业产学研用一体的航空发动机实践实训基地,完善企业、学校资源共享机制。航空发动机实践实训基地融合校内实践、企业实践和国际实践基地。校内基地侧重基础实验和创新能力,企业实习基地侧重生产实践,注意与企业真实生产环境对接;国际实践基地在于增强国际化视野及国际交流能力,通过国际合作项目、国际学术交流、举办国际会议、国际学生交换等形成满足不同类型学生需要的多种类实践基地,最终实现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培训能力、面向行业发展要求的国际化实践实训示范基地。

参考文献:

[1]沈金荣,雷凯,束龙仓.研究生工程实践教育平台的实践与机制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6):131-135.

[2]卢建飞,吴太山,吴书光,尹承梅.基于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6,(1):46-48.

[3]姜尔林,马桂敏.试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战略管理[J].中国高等教育,2006,(1):48-50.

会计跨专业实训总结篇4

关键词:互联网+;服务类专业建设;跨界融合

作者简介:堵有进(1960-),男,江苏南通人,江苏商贸职业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编号:2015JSJG346),主持人:张兰,邱春红。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3-0081-04

2015年7月由国务院颁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指出:到2025年,W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完善,“互联网+”新经济形态初步形成。人才是推进“互联网+”新经济形态发展的关键,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重地的高职院校,由于其具有与行业、企业、社会跨界的基本属性,决定了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鲜明时代特征和对社会环境的依赖性。“互联网+”已成为推进高职人才培养工作不可逾越的时代背景,必将给高职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改革创新提出新的要求与挑战。本文结合S职业院校的办学实际,提出“互联网+”背景下服务类专业建设跨界融合的新思路和实施路径。

一、跨界融合是“互联网+”背景下服务类产业的基本特征

“互联网+”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手段发展背景下,与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整个商业生态进行深度融合、重组和创新的过程[1]。在服务业领域,一是“互联网+”促进了服务类产业结构升级。由于网络购物、网络游戏、网络广告、在线租车、在线教育等大量兴起,现代服务业体系已变得日益丰富,其中,第三方物流、研发设计、商业咨询等生产业加速发展,极大地提升了生产业的比重;二是“互联网+”引发了服务类产业组织变革。传统服务业企业的行业地位因跨界竞争受到冲击甚至全面颠覆,传统服务业的新格局随着“互联网+”的鲶鱼效应正在重塑;三是“互联网+”加快改变了产业资源配置。例如,基于互联网的全流程服务链和电子商务集团、智能物流骨干网、蚂蚁金融服务集团三大支柱载体,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三流合一”的产业生态已经在阿里巴巴形成。

总之,无论是“互联网+”在传统服务业的纵向深入,还是新技术延伸拓展下现代服务业的不断涌现,无论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相互融合,还是服务业业态的拓展衔接,跨界融合皆是其基本特征,也是“互联网+”背景下服务类行业、企业塑造核心价值的基础。

二、高职服务类专业建设需要跨界融合

“互联网+”背景下服务业发展的跨界融合,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发生了三个方面的新变化:一是更加宽泛的跨学科背景。要求专业人才掌握的学科专业领域知识和技能储备跨度更大,在任职水准、应用技能、专业等级以及研究性解决复杂问题等方面标准更高;二是更加突出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要求专业人才知识结构更新、创新意识更强、视野更加开阔,能够洞悉创新的方向、把握创造的节奏;三是更加鲜明的个性化特点。“物联网+”背景下的服务业打破了传统企业的管理理念,更加注重提倡人性化管理,彰显个性化人才文化。高职服务类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适应,人才培养与企业行业技术需求相衔接,是高职院校主动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客观需要。并且,及时调整办学思路与专业定位,培养与“互联网+”时代跨界融合特征相适应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亦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目前,高职院服务类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相脱节,专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变化缺乏联动机制,专业培养目标过窄,融合度与复合性不高,加之人才培养过程缺少与“互联网+”时代相适应的新模式和新方法,从而造成培养的人才素质能力结构单一,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新要求。比如,在当今物流行业,不少著名企业纷纷实施“跨界”经营战略:宝供物流“四轮驱动、两翼腾飞”,通过构建大宗原材料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与产成品分销平台,力争到2020年物流交易额达到1000亿元,其业务范围已经涉及商流;怡亚通供应链管理集团充分发挥线下优势,通过打造两大互联网平台(两天网),两大渠道下沉供应链平台(两地网),以及物流主干平台(一平台),大举进军城镇电商,实现业态新突破;顺丰速递以新的O2O模式进军零售电商,城市社区便利店已基本覆盖全中国。可见,“互联网+”背景下物流业“跨界融合”的新常态特征,已给传统的高职物流专业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迫切需要高职院校主动应对行业新变化和企业新诉求,提高专业的动态适应性和过程优化速度,培养兼具物流业务、平台营销、信息技术与管理等多方面知识和技能的跨界复合型人才。

三、高职服务类专业建设实现跨界融合的路径选择

(一)拓宽专业口径,构建集群式课程体系

互联网作为一种服务性工具,由于其跨越时空,为分工协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当它与传统服务业相结合,迅速使得原有行业界限不断模糊,体系日益丰富,发展空间迅速拓展。“互联网+”服务类专业需要培养既熟悉服务行业特定业务流程,又掌握IT技术,并拥有网络平台开发与管理跨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互联网+”背景下服务类专业人才培养不能局限在单一的工作岗位,要适度拓宽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较宽的适应面,以及应对行业变化的岗位迁徙能力。在课程体系的解构与重构过程中,要打破原有课程结构体系和课程边界,借鉴互联网平台使人才培养走进工作场所,融入工作场景[2]。要以岗位群需求为依据,构建“基础共享,核心分立,拓展互选”的集群式课程体系,基础平台包括必需的、较为宽泛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能够夯实学生宽厚的专业基础;核心专业课程紧贴岗位需求,培养学生适应岗位的关键能力;拓展课程满足学生跨学科知识的获取和能力培养,适应新业态跨界需求。在集群式课程体系架构下,专业基础平台课程相对稳定,核心课程持续不断调整变化,拓展课程互联互通网络构架[3],既有利于教学建设的相对稳定和不断积累,又能对“互联网+”引发的行业变化作出快速响应,有利于跨界融合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S职业学院的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2015年成为省级高校品牌专业建设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针对我国“互联网+通关”改革、贸易创新与便利化带来的互联互通,以及报关企业服务内容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的实际,及时调整、拓宽该专业培养目标,通过学校宏观定专业,学生自我定方向,培养既能适应海关无纸化通关、自主报税等改革措施,又可以为企业开展关务咨询服务的报关人才。学院加快了专业目标向课程体系的转化,经过对当前报关专业人才素质素养的认真分析,在基础和拓展课程平台上新增了跨境电商平台操作、网络平台设计管理、信息检索、图形图像处理和虚拟经济等横向课程,核心专业课增设预归类研究、通关方案设计训练和外贸函电等纵向课程。重新构建的课程体系,实用性强、跨界融合度高,为促进人才培养与报关行业转型升级之间的相互耦合与协同提供了重要基础。

(二)推进产教融合,建立在线化校企合作平台

产教深度融合要求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与行业企业生产过程相衔接,通过教育教学、生产活动、科技研发、经营管理和社会服务的一体化,达到校企良性互动共同发展[4]。知识发展的高度分化与综合、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利益相关者研究素养的提升,为知识生产机构的异质合作提供了可能[5]。“互联网+”背景下推进产教深度融合,要充分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处理等信息技术,借助互联网所具有的时g泛在、空间泛在和主体泛在等特性,改变当前校企合作中信息不对称、传递效率低下、组织体系冗长的现状,促进职业院校快捷、准确地发掘企业和社会需求,及时应对市场变化,调整专业及课程体系设置,提供智能、定制式的个性化教育服务供给,探索在线化的产教融合途径,最大限度满足企业对现代职业教育及人才培养的需要[2]。

S职业学院以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求为导向,根据服务类人才培养特点,发挥政校行企多方优势,建立了校企一体扁平化组织机构,构建了多元实时互动、面向区域服务行业的专业云平台,以此打造学校与企业“合作发展”共同体。2015年,学院以省级品牌、重点专业为引领,充分发挥学校作为区域现代物流职教联盟理事长单位的作用,组建了由国内知名供应链管理公司、部级行业协会和学校三方参与的创新创业学院(二级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借助该专业云平台,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成果转让、技术与管理培训等线上服务,大大降低了中小企业信息化成本。同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推动校企双方人员互聘互认,开展教学资源建设和科研工作,为学生提供网上教学服务,该平台已成为促进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

(三)创新柔性组织方式,建设矩阵式专业师资团队

“互联网+”催生了大量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业态,带来了教学内容和专业建设内涵的巨大变化,作为与行业密切相关的高职院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必须要作出快速反应。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内部管理多采取垂直式组织结构,具体表现为“校-院/系-教研室”的三级管理模式,专业教师一般固定在某一个教研室或教学部门,这种传统的组织方式以其结构简单、关系明确、命令统一的优点为我们大家所接受[6]。然而,它难以打破部门之间的界限,不利于教师的合理流动,降低了对市场反应能力。矩阵式专业师资团队是在院系职能型组织基础上,在全校范围内甚至校外相关院校和企业中,基于项目与任务建立的一种横向协调系统。在这种组织结构中,纵向是原有的职能系统(列元素),横向是以项目与任务建立的专业师资团队(行元素)。因此,专业师资团队不再像传统的系部或教研室针对具体专业而设置,它打破了原有院系、专业壁垒,更加关注行业企业的变化与发展,更加注重改善团队整体的专业结构和素养,强调团队中个体之间专业的互补与跨界,克服了原有组织结构下教师缺少横向沟通的弊端,拓宽了团队组建的选择范围。柔性化的组织方式加快了高职院校对“互联网+”背景下专业发展的适应速度,将院校纵向职能管理体系与横向项目任务协调有机结合,具有鲜明的灵活、便捷特点。

S职业学院为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师资队伍建设的新需求,按照“系统设计、主体推进、重点突破、试点先行”的原则,积极推进治理结构的创新,出台了《专业法人制实施办法》和与之匹配的《教师绩效考核》等制度,学校赋予专业法人高度的自主管理权,做到职权利全面到位,人财物自主管理。在教师专业团队建设中,积极试行矩阵式组织管理方式。专业法人根据有利于快速跟踪行业最新发展、有利于调整专业教学内容与建设内涵、有利于教学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等原则,按照团队教师专业互补、跨界融合的总要求,有权在全校范围内以及合作企业和院校中,组建专业师资团队,安排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工作任务,实施绩效考核,核发绩效工资,并根据不同阶段的工作目标与任务,不断动态调整与完善。在专业法人按照权责对等原则行使团队的组阁与管理的同时,学校按照有关目标管理原则协调职能部门与团队管理之间的关系,促进专业师资团队健康发展。

(四)共享实训资源,建设联盟式校内外实训基地

“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不仅要面对服务业传统业态,更要面对受“互联网+”深刻影响而不断出现的新兴业态,同时,还要时刻应对即将被改变或有可能出现的各种变革。在此情形之下,单一院校或企业,在实训基地设施设备建设方面,总会存在开设项目适应面窄、先进性不够,管理手段单一的不足。采取区域联盟方式,发挥院校和企业群体优势,借助“互联网+”效率工具,可以整体提高实训基地对人才培养的适应程度。

一是以政府人力资源、教育主管部门为主导,相关院校和企业为主体,搭建资源共享、信息交互、互利共赢的实训基地联盟。依托基地联盟,通过资源整合,发挥域内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各自优势,更好满足专业发展和教学要求;二是依托互联网技术,建立基地联盟开放信息平台。盟内各个实训中心设施设备、实训项目、实训指导教师和中心开放时间等信息,并通过平台对各个实训中心开放内容列表管理,方便院校根据自身需要自由选择;三是注重基地运行模式研究,建立相关保障机制。根据联盟内各单位实训中心建设经费渠道和隶属关系,实施分类管理。盟内各单位自有实训中心相互开放,可收取学生实训材料费,联盟基地基本运行费用由各单位每年按照一定比例缴纳;由政府、院校、企业多方合作建立的公共实训中心,可采用第三方运行管理模式,通过内部结算、协议价格或政府补贴等途径保证联盟基地健康运行[7]。

S职业学院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4年牵头成立了现代服务业实训基地联盟。基地联盟依照“政府监管、学校主管、行业协管”的指导思想,由政府负责解决基地联盟成立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联盟管理机构设在S职业学院,负责日常管理运行,域内相关院校、企业自愿参加,并按照联盟章程享受权利承担义务。基地联盟依照需求一方面遴选各单位现有实训中心入盟,一方面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相应的公共实训中心。基地联盟通过建立专门的信息平台,进行信息、跨院校项目安排、师生教学互动和运行评价。通过利用各种利益杠杆,基地联盟管理机构充分发挥各方积极性,平衡各方利益诉求,有效推进盟内合作工作。自联盟运行以来,一方面降低了各院校实训资源的投入,另一方面可开实训范围明显扩大,管理文化更加丰富,较好地满足了各校对服务业人才培养的不同需要。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为校际、省际、区际及国际合作创设了条件。

参考文献:

[1]孔原.基于互联网思维的产教融合模式创新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5(8):62-65.

[2]南旭光,张培.“互联网+”时代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实现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6(8):8-12.

[3]王博.以专业建设为抓手 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5):5-9.

[4]储诚炜,吴一鸣,谭维奇.职业教育联盟框架构建和运行机制实践探索与研究[J].职教论坛,2014(12):21-24.

[5]曹东云,谢利民.新课改以来课程与教学研究知识增长方式的探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104-109.

会计跨专业实训总结篇5

关键词:目标设置理论;跨境电商;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

1基于赛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

赛教融合的核心即“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其目的是通过比赛促进学生学习效果与教师教学能力相互提高。根据目标设置理论,实现目标的前提是目标明确、对学习者有重要意义,而且学习内容切合真实环境。

1.1目标明确且具有挑战性,学生学习动力足

研究证实,明确的目标更容易提高学习效果,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目标更容易激发学习动力。跨境电商专项赛明确的比赛内容、清晰的评分标准、规范的参赛流程,为省内高校大学生提供了同场竞技的舞台。作为高校学生,通过校赛、资格赛、现场决赛层层选拔,与高水平选手比拼专业能力,充满成就感和自豪感,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动力。

1.2目标重要性高,学生学习效果好,教师教学技能强

目标的重要性通过影响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努力程度,间接提高学习绩效。比赛成绩增加了学生在评奖、评优、就业和保研等活动的竞争力,对学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比赛成绩作为教师教学成果,也是评定职称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在比赛成绩的激励下,学生能有效学习比赛内容和技能。教师为争取更好地成绩,将主动按照比赛要求学习最前沿的知识,及时改进教学方法与技巧。

1.3比赛内容真实度高,学生应用能力强

目标内容与真实情况越吻合,越容易刺激学习者的学习动力,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跨境电商专项赛分为平台赛和数据分析赛,其中平台赛要求学生个人在一定时间内完成B2B和B2C跨境电商平台规定的操作。数据分析赛要求团队在一定时间内获取数据、建立模型、分析数据、并制作成报告。比赛综合考察了学生的平台操作能力、数据分析与决策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抗压能力,体现跨境电商企业对员工的能力要求。其中平台赛以盈利额、点击率、转化率等为评分指标。数据分析赛以思路的可行性、数据来源的准确性、方法的适用性、结论的应用价值等为评价指标。比赛项目是对跨境电商实战的模拟,与企业业务结合紧密,有利于学生学习并应用所学技能。

2基于赛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1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综合考察各地方高校的跨境电商人才模式,结合企业和市场对跨境电商人才需求,并通过征询相关领域专家的意见,制定了本专业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能适应现代社会商务运营的复合型专业人才。2.2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应用能力为导向,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综合素质的训练与培养。通过开展一系列学科专业竞赛,实践赛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达到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2.3人才培养方案

(1)基于目标设置理论,构建课程体系。从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目标出发,考虑到复合型人才既要熟练操作跨境电商平台,又要具备数据分析与决策能力。因此在构建课程体系时,从理论课与实验课、实践周实训、实习三个维度构建,具体如表1所示。(2)实施“三维一体的理实”模式。从大学整体看,是指在校专业学习与校外专业实习结合;从学期看,是指专业学习与实践周结合;从课程看,是指课程理论学习与实验实训结合。(3)组织比赛,逐步实现培养目标。通过职业规划大赛让学生设定职业发展目标。实践周锻炼了学生跨境电商的实践操作技能,跨境电商专项赛锻炼了学生的综合技能。

3基于赛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赛教融合模式关键是让学生设立合适的目标,增强其学习动力。根据目标设置的“GOALS”步骤法,首先让学生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根据自身条件设立目标和子目标;其次,让其通过自主学习、修正学习方法达成子目标;最后,在实现子目标基础上达成总目标。为此,分阶段按上述步骤规划、实施。

3.1专业教育加深学生对专业的了解程度

每年在新生开学以后,学院都会组织专业教育讲座。该讲座由系主任介绍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竞赛安排。由主管教学的副院长负责讲授专业教育课,让学生对培养目标以及就业方向有了更全面、更清晰的认知。

3.2职业规划大赛帮助学生明确目标

职业规划大赛面向一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旨在培养学生明确目标和规划路径的能力。比赛考察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水平,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综合运用职业规划方法与理论,在教师指导下,建立明确、科学的目标和具体的规划路径,比赛成果为学生指明了学习方向。

3.3实践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实践周是训练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在一个教学周完成特定任务。任务注重实操,对接现实工作与比赛项目,对学生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抗压能力、组织能力具有良好的训练效果。“跨境电子商务”实践周要求学生以团队形式参加,训练团队在亚马逊、虾皮等主流跨境电商平台的操作技能,为学生参加跨境电商专项赛打好基础。

3.4跨境电商专项赛锻炼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1)赛前动员阶段。认真研读比赛文件,组织动员大会,向学生详细介绍比赛要求与流程,鼓励学生组队报名参加比赛。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设立比赛目标,通过目标设置理论,分解目标。(2)训练阶段。首先,指导教师团队根据比赛要求和学生目标,充分发挥教师专长,统筹安排指导教师任务,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最终形成较为系统的训练计划;其次,实施训练计划,对训练中学生遇到的问题,指导老师团队及时解答,强化训练效果;最后,分阶段考核学生训练效果,及时发现学生和老师的问题,相互改进。(3)组织比赛。按比赛要求,认真组织校赛,根据比赛成绩严格选拔优秀团队参加省赛。为入选省赛的选手提供针对性指导,如团队如何合作、如何制作逻辑清晰的报告、如何讲好故事。总之,学生掌握了收集数据和构建指标体系的方法,具备数理统计、数据挖掘能力,能发现有价值的市场和商品,并能利用资源验证结论。上述能力恰恰是跨境电商所需的复合型人才的能力。

4基于赛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效果分析

赛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综合能力、教师教学能力以及学生对培养效果的满意度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4.1学生综合能力较强

从2019年开始参加跨境电商比赛,电子商务专业每年都有团队进入现场决赛。获得现场决赛资格,说明学生在平台操作技能、数据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等在全省参赛选手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同时也得到了来自高校和企业界评委的认可,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较强的综合能力。

4.2教师团队结构较为合理、能力较强

电子商务专业,属于交叉专业,具有实践性强、知识更新快等特点,对教师的知识水平、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教师团队通过线上线下等方式参加各类跨境主题培训活动,学习新技术、新技能、掌握新动态,提升教学能力。此外还通过调研跨境电商企业,了解企业的新需求、预测行业的发展趋势,加深行业认知,开阔视野。

4.3学生对培养效果比较满意

2021届毕业生是赛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来的第一届毕业生。不少学生成为跨境电子商务企业的业务骨干。为了解培养效果,向这些学生发放调查问卷。问卷量表主要参考文献,其内容除了必要的个人信息外,还包括跨境电商复合型人才的能力要求、学习目标与动机、对就业岗位的满意程度三个维度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毕业生都认为通过培养,本人基本能满足用人单位和自己对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抗压能力要求;对专业以及职业道路有了更明确的认知,对专业内容产生了更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对工作环境、发展机会、价值体现三个方面都基本满意。总之,对培养效果比较满意。

5结束语

在培养方案方面,以调查数据为依据,吸收最新教改成果,依托最新教学理念做适当调整。扩大调查范围,不仅收集企业需求,还要听取在校生以及毕业生对培养方案的反馈。丰富调查手段,不仅开展传统的现场调查、座谈会、专家会谈,还获取网上的招聘需求。处理时间冲突,如何处理好训练、比赛与其他事务的时间冲突,特别是与研究生备考、其他考试备考的冲突,还需更全面的制度保障。与企业工作相比,比赛项目在强度、压力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此外指导教师缺乏实战经验,因此,如何让学生得到更贴合实战的训练效果是后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连远强.高校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生态化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5,(S2):379-380.

[2]赵娟,民汉双语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评价[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17.

[3]罗俊.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院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9,(24):107-111.

[4]郑辉英.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培养跨境电商人才的实践探索[J].职教论坛,2020,36(10):136-139.

[5]刘锦峰,贺鑫.产业学院: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的新途径———以跨境电商产业学院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2019,(03):96-104.

[6]冯灿钧.高校“院园合一”机制下跨境电商综合实验区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测试,2021,47(06):169.

会计跨专业实训总结篇6

关键词:国际贸易;高职;人才需求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Dongguan, through researching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ith international trade major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companies, overview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dustry,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profession, and demand for international trade talents in related enterprise. And then conform the job distribu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quality and expertise requirement for student in company. Finally, put forward four proposals for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trad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alent demand

1 调研背景

随着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以及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东莞乃至珠三角的国际贸易行业引来了一片新天地,这将促使珠三角地区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渐为膨胀。本次调研的任务就是要调研东莞乃至珠三角地区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东莞高等职业教育层次中国际贸易专业的发展建议。

2 调研结果分析

2.1 国际贸易产业发展情况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国际贸易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受国际经济低迷影响,近几年国际贸易增速较为缓慢,甚至出现下滑趋势,但跨境电商交易量却呈现出爆发式增长。

2.1.1 国家及广东省国际贸易量下降。近几年,国家不断出台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政策,如: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外贸发展的若干意见》([2014]19号)、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进口的若干意见》([2014]49号)、2016国务院的《关于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4号),以及2013年至2016年设立的1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为改善国际贸易环境、促进贸易便利化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

2011年全年实现国际贸易进出口总额236 402亿元,其中进口113 161亿元,出口123 241亿元;2012年全年实现国际贸易进出口总额244 160亿元,同比增长3.28%,其中进口114 801亿元,出口129 359亿元;2013年实现国际贸易进出口总额258 267亿元,同比增长5.78%,其中进口121 097亿元,出口137 170|元;2014年全年实现国际贸易进出口总额264 334亿元,同比增长2.35%,其中进口120 423亿元,出口143 912亿元。虽然2015年国际贸易进出口总额相比2014年有所下降,但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和出口额稳居世界第一。2011~2015年我国国际贸易进出口总额如图1所示。

自2005年起,广东省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的比重较高,2005年达30.10%[1]。虽然近年来出现下滑趋势,到2014年此比重降为25.02%,但全国各省区市中仍然名列前茅。2015年广东省进出口总额为10 230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6 436亿美元,进口总额3 794亿美元,进出口总额比2014年下降5%。

2.1.2 东莞市外贸增速较快。在全球经济低迷、外贸形势发展缓慢的大环境下,东莞国际贸易逆势而上,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根据东莞市历年统计公报数据,2013年全市国际贸易总额达到1 530.72亿美元,增长5.99%;2014年全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 625.30亿美元,同比增长6.18%。2015年全市进出口总额10 407.76亿元,同比增长4.2%,增速连续两年在全国外贸总额前五名城市中排名第一。2010~2015年东莞市外资进出口总额如图2所示:

2.1.3 跨境电商蓬勃发展。“一带一路”战略和“互联网+”战略背景下,国家政策频出,助推跨境电商发展。随着中国 “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沿线地区的跨境电子商务也呈现繁荣发展景象。同时随着传统外贸行业升级加速,跨境电商市场规模迅速扩大,2015年中国跨境电商增速超过30%。据商务部预测,2016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贸易额将达6.5万亿美元,未来几年中国跨境电商占中国进出口贸易比例将会提高至20%,年增长率将超过30%。根据《中国电子商务报告(2014)》数据,我国境内从事跨境电商的企业已超过20万家,跨境电商平台类企业数超过5 000家。其中大部分企业在速卖通、亚马逊、eBay、敦煌网上从事交易,这4家企业的市场份额已占平台类企业的80%以上。目前跨境电商介入产业协同发展、服务集约化阶段,呈现出多地区、多品类、高端化的发展趋势,对人才的要求也是朝着复合型发展。我国进出口贸易及跨境电商交易总额如图3所示:

随着广东自贸区的设立,广东省跨境电商加快发展,稳居全国跨境电商第一大省之位。同时,东莞市跨境电商产业也得到了快速l展。据统计,2015年东莞发出国际小包总业务量3 850万件,货值约50亿元,比2013年增长了181%。2016年上半年,东莞市共计发出小包3 226万件,日均20.7万件,同比增长164%。全市拥有各类跨境电商企业5 000多家,涵盖物流、支付、第三方平台、运营服务等各个环节,超过7 000家制造企业从事跨境电商交易。蓬勃发展的跨境电商产业,急需要大量跨境电商方向人才[2]。

2.2 国际贸易专业就业情况分析

2.2.1 企业需求量大。在前程无忧(51job)网站上搜索东莞地区的“外贸”岗位近2个月来的招聘信息,结果显示共有

3 454条职位;搜索近2个月来的东莞地区招聘的“国际贸易”岗位,结果显示共有1 320条招聘信息。搜索近2个月来的珠三角5个主要城市(广州、深圳、东莞、佛山、中山)招聘的“国际贸易”岗位,结果显示共有22 267条招聘信息;搜索近2个月来的珠三角5个主要城市(广州、深圳、东莞、佛山、中山)招聘的“外贸”岗位,结果显示共有56 622条招聘信息。从这些搜索结果来看,东莞市乃至珠三角地区都存在大量缺少国际贸易人才的现象。

2.2.2 就业率、对口率高。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国际贸易类专业有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代码:630501)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代码:630502)两个专业,从中国教育在线上调研广东省内开设了国际贸易类(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两个专业)的高职院校共计37所,占全省83所高职院校的44.57%。从调研部分高职院校的就业统计数据来看,国际贸易专业普遍就业率高,学生毕业从事本专业工作的意愿也很高,就业对口率较高。

2.3 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需求调研结果

2.3.1 岗位分布。从企业调研的结果来看,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工作主要有外贸业务员、外贸跟单员、外贸单证员、国际货代员,其中外贸业务员占的数量最多。外贸业务员要求学生熟悉外贸流程中的报价、订货、付款方式、备货、包装、报关报检、装船、提单、交单、结汇等各个环节的具体操作过程。外贸跟单员要求掌握外贸跟单理论与实务、进出口货源治理等基本知识。外贸单证员要求会英文信用证、商业发票、装箱单、海运提单等各种国际商务单证的缮制和验审,熟悉报关报检流程,具备收证、审证、制单、审单、交单、归档等一系列业务处理能力。国际货代员要求熟悉报关报检流程,能熟练操作国际货物运输。

2.3.2 素质要求。从企业调研结果来看,学生的学习能力、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职业素养是企业认为最需要具备的几项素质。学习能力强,也代表着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强,面对发展变化较快的国际贸易市场,学生的学习能力强,则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一项新的技能。国际贸易专业主要是与人打交道,因此对于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也是企业很重视的一项能力。企业都希望能招聘到具有主人翁意识、能全心投入工作、遵守职业道德、维护公司利益和形象的员工。

2.3.3 专业知识。除了要求学生具备上述基本素质外,专业知识方面企业主要希望学生掌握至少一门外语,英语要求能听说读写,很多国际贸易企业要求学生通过CET-6,而通过CET-4则成为所调研企业的共识。在英语能力能进行正常交流外,希望员工最好掌握一门第二外语,以利于企业开拓其他国家市场。由于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大部分国际贸易企业都希望招聘的员工能熟悉跨境电商操作,至少熟悉速卖通、eBay、亚马逊、敦煌网等几大电商平台中的一个的操作。此外,专业基础知识也是企业很看重的基本要求,包括国际贸易基本知识、报关报检、国际商务单证、国际海运流程。

3 对国际贸易专业发展的建议

3.1 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从企业调研的结果来看,企业最看重的学生素质里面学习能力排在首位,由此可以看出学习能力的重要性。所以,在校学习阶段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平时课程教学要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督促[3],实训实践课程鼓励学生自己先动手操作,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后引导学生寻找解决办法,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怎么解决。鼓励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和创新创业活动,加强学习能力培养。

3.2 重视外语能力培养。国际贸易类企业基本都是从事国际交流活动,因此对外语作为最基本的交流工具自然而然也就成为最基本的能力。由于高职生源质量的原因,英语普遍成为高职学生的短板,加强学生英语能力是大学三年的一大任务。这就要求在大一新生入学的时候即要强调学生英语能力的重要性,使学生树立外语学习的意识。其二,平时实训实践教学,多让学生看到企业真实操作环境,使学生能产生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力。其三,在课程开设方面多安排英语相关的理论和实训课程。最后,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双语教学,将本课程的专业英语贯穿在整个课程的学习中。鼓励学生在学好英语的同时,学习第二外语,以提高就业竞争力。

3.3 重视跨境电商实践能力的锻炼。目前东莞乃至我国跨境电商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大量传统外贸企业都转型从事跨境电商,因此对跨境电商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除了开设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外,还需要开设跨境电商课程、安排跨境电商实训,通过平时理论学习和实训提高跨境电商技能。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跨境电商创新创业能力大赛,通过比赛促进学生跨境电商实战能力。

3.4 重视学生基本职业素养的培养。平时教学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要求职业素养体现在平时的每一次课程、每一个项目和任务之中。比如,要求学生不能迟到,每次课程都要严格按照这项要求执行,这样才能让学生养成上班不迟到的习惯。项目任务要求学生及时完成,布置任务时说明任务完成时间,到期即关闭任务、停止收集学生作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工作时间意识。

参考文献:

[1] 杜宇霞. 新常态下广东省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分析[J]. 国际经贸,2016,3(9):31-32.

会计跨专业实训总结篇7

[关键词] VBSE;探索;高职教育;实践教学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13. 136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13- 0242- 04

1 前 言

近年来,国家对于高校实践育人,加强职业化教育尤为重视,也提出了很多关于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改革方案和举措。

国务院总理2014年2月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审议通过《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草案)》。会议要求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会议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和民生改善的战略举措。以改革的思路办好职业教育,对提升劳动大军就业创业能力、产业素质和综合国力,意义重大。

从国家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指导方针中,我们不难看到,一方面,国家和社会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提出的要求和寄予的厚望。另一方面,不论是正在转型中的高校,还是各高职院校,对于如何真正做到实践育人,如何培养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职业化的应用型技能人才,都面临着新的思考和严峻的挑战。但毫无疑问的是,在深化职业教育的改革中,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将对职业教育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2 实践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随着目前高校职业化教育的改革和推进,实践教学对培养应用型人才所发挥的作用将愈加重要。首先,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核心。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和构建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同时也决定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其次,实践教学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最后,实践教学有益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3 我国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职业化教育的发展,我国高职教育实践教学质量也在不断的提高,从实践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计划、设备场地投入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特点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深层和细节方面剖析,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3.1 实践课程体系扁平化、模块单一化

目前大部分实践课程的设计都是根据理论课程的开设情况而定的,大部分是统一的标准化内容。一门完整专业课的教学通常是先上完理论课程然后进行实训课程,或者上一部分理论就同时进行一部分实训,实训课占总课时的比重相比以往也大大增加。就一门课程而言确实提高了对该门理论课程的动手能力或者实践水平,但实训课只是跟着理论课走,没有形成知识交叉运用,实践认知仍然只停留在对某一门课程知识的掌握上。以会计专业为例,在学习基础会计课程时,进行实训的内容就是针对基础会计的相关知识和业务内容;而在学习税法与纳税会计课程时,也是仅对纳税申报和纳税会计方面的知识进行实践教学的。这样的实践教学仅仅满足了对单一学科的知识运用,应该说还停留在对专业认知的层次上,并没有体现出相应的岗位认知。

3.2 实践课程设置难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求

在现代企业对复合型应用人才的要求下,每个员工除了要了解自身的工作内容,还要在社会环境中与他人协同工作,理解社会供应链中其他组织、个人的协同关系,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职业化教育下应用型人才应成为具有知识+技术+综合素质+创新精神的“宽专多能”式人才,才能更受企业青睐。

我国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实训课程主要是单一的专业实训,并不涉及跨专业的岗位和职业群,缺乏系统性、仿真性和综合性的知识应用和能力训练。实验室建设没有考虑实践教学和实验室建设的层次性、系统性,缺乏整体性设计,实训室资源相互独立,未能有效整合,使用效率低下,实训形式单一,缺乏跨专业综合实训环境,导致学生实训过程中与整个职业环境脱节,对企业内部关系及其与企业相关经济活动与管理部门之间的业务关联缺乏了解。

4 VBSE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设计理念

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与转型,社会对于经管类人才综合能力的需求促使高等教育对于学生素质与能力培养愈发注重, 人才培养的目标也由过去的“知识型”向着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的“三创”复合型高素质人才转变,高校实训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也亟待在“课程开设深度”和“实训内容宽度”等方面寻求突破。

在此背景下,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以下简称“VBSE跨专业综合实训”),实现了“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商业发展”的协调同步,尤其是该实训平台“把企业搬进校园”的理念,为经管类专业学生实习实训难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确立了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新高度。

4.1 VBSE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描述

虚拟商业社会环境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以“对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进行全方位的模拟经营及管理。学生通过在多类社会组织中从事不同职业岗位“工作”,训练在现代商业社会中从事经营管理所需的综合执行能力、综合决策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感悟复杂市场营销环境下的企业经营,学会工作、学会思考,从而培养自身的全局意识和综合职业素养。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提供模拟实习的引导系统和相关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自主选择的工作岗位上通过完成典型的岗位工作任务、学会基于岗位的基本业务处理,体验基于岗位的业务决策,理解岗位绩效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真实感受企业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流动过程;全面认知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过程和主要业务流程;体验企业内部部门间的协作关系及其与企业相关经济组织与管理部门之间的业务关联。

学生通过反复练习,进而形成自然的、符合现实经济活动要求的行为方式、智力活动方式和职业行为能力,达到全面体验岗位职位要求,胜任岗位工作的初级目标。通过在不同职业岗位“工作”,训练学生从事经济管理的综合执行能力、综合决策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感悟复杂市场环境下的企业经营,学会工作,学会思考,培养全局意识和综合职业素养。

4.2 VBSE人才培养理念

虚拟商业社会环境通过对不同形态组织典型特征的抽取,营造一个虚拟的商业社会环境,让受训者在虚拟的市场环境、商务环境、政务环境和公共服务环境中,根据现实工作业务内容、管理流程、单据,结合教学设定的业务规则,将经营模拟与现实工作接轨,进行仿真经营和业务运作,可进行宏观微观管理、多人协同模拟经营和多组织对抗。同时,依靠由“基本规则”到“管理理论与策略”的知识体系递进以及基于“操作、逻辑、理论、应用”四个方面的培养层级,保障了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最终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人才培养理念如图1所示。

简言之,VBSE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具有以下特征:第一,跨专业:融合经管类多个专业学科的知识体系;第二,全仿真:基于企业真实组织机构、工作任务、业务流程与操作环境的全景呈现,达到机构仿真、环境仿真、流程仿真以及业务仿真;第三,对抗性:兼顾“创新、效率与效益”的综合评测体系营造出组间竞争氛围的特点,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5 VBSE对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发展的启示

VBSE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的引入,解决了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为职业化教育的实践教学改革打开了一条新的思路。

5.1 打破传统实训模块的单一化,体现跨专业综合实训

基于VBSE“把企业搬进校园”的实训理念,实训课程在抽取不同组织形态,设置不同企业类别的同时,还仿真设置了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和相应的岗位。以其设计的核心制造业为例,就一共设置了7个部门,18个岗位,每个岗位都有自己相应的职责和任务。组织机构和部门岗位设置如图2所示。

在VBSE的实训中,涉及的业务类别与整个经管大类的主要专业课程都有关系。如财务部门的实训业务就与会计专业中的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税法、成本会计等主干课程的理论知识密切相关;又如市场营销部的实训业务会体现市场营销课程的相关知识;仓储部和采购部在实训中还会涉及物流专业的相关知识等等。这样就为经管类专业的实训提供了更多自定义的空间,其“跨专业”的特性笔者认为可以有两层含义,一是同一专业的学生可以得到其他专业的岗位锻炼,学习到其他专业的知识,为今后就业提供更多选择;二是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同时进行实训,在充分锻炼本专业的岗位认知的同时,也能了解各部门和岗位间的逻辑关系。这样就很好的解决了传统实训中只能就单一课程进行实训,无法把专业中各种相关知识融会贯通的弊端。

5.2 VBSE为教师进行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了平台

我们以往在提到教学方法改革时经常会提到的一个问题就是要转换课堂中学生与教师的主体地位,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课堂应转换为以学生为中心,但是操作起来总是有困难。在VBSE的实训中,这一转变开始得以实现。VBSE实训平台通过其操作系统来控制企业的业务流程及业务的具体内容,实训中教师不再以讲授为主,教师只是帮助者的角色,真正的主角是学生自己。教师只是运用系统来控制课堂进度和推送任务,但所有的业务流程和操作都是要靠学生自己完成的,并且系统已经配合任务制作了相应的学习课件和指导手册,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学习完成操作,无法解决问题时求助老师,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真正达到任务驱动教学的目的。因此,在VBSE实训中对探索“翻转课堂”“行动学习”等一系列较为前沿的新教学方法都是有所帮助的。

5.3 VBSE有助于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

现代企业需要的人才是复合型的应用人才,所以学生除了专业知识过硬,还需要具备更多的综合素质,才能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能力。VBSE的实训课堂中,除了完成系统推送的日常业务,还要配合一些特别的任务来完成,比如CEO竞选演讲、招聘宣传海报的制作、营销策划方案的制作、企业业务流程的制作等任务,需要同学们进行PPT制作,还要与全班同学进行分享。这样不仅锻炼了同学们文档制作的水平,还涉及人力资源、营销方面的知识,还有沟通与表达的能力,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同学刚开始面对全班同学进行阐述时非常的胆怯,经过锻炼,表达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也自信了很多。尤其是担任了CEO的同学能得到很大的锻炼,从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方面都能得到提高,并且很能激发同学们的责任感,而这些都是企业所需要的。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不单单是一个教育问题,其事关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国装备的市场竞争力,并将为中国经济的成功转型提供人才保障。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中实践教学改革任重道远。借助VBSE这一全新的虚拟商业环境的跨专业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将有助于高职院校继续开拓实践教学改革新思路,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专业过硬、具有全局意识和综合职业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卢德湖.VBSE创新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J].嘉应学院学报,2013,31(4): 94-97.

会计跨专业实训总结篇8

这一年由于是刚开始运行的第一年,各生产商渠道商的业务还不稳定,所以没有开展过拍卖会,对之前所制定的流程是否能正常运作也不能做相应的检测。虽然也有一些生产商渠道商咨询过拍卖相关事项,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际开展拍卖。在做好拍卖相关工作的同时我行还和证券交易所共同策划‘跨专业综合仿真实训品牌网站及网店设计大赛’和‘跨专业综合仿真实训平台CI设计大赛’,活动相关事项正在火热筹备中。现将我们这一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 工作中做得好的地方

1、 能从多渠道收集资料,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出适合本行的业务流程。根据每天所了解的生产商渠道商业务中遇到的问题变更更适合生产商和渠道商的拍卖流程。

2、 拍卖业务流程较为详细具体,生产商渠道商能根据拍卖委托流程、竞买流程,明确的知道自身的拍卖业务安排和不同业务的具体办公时间点。节省他们拍卖、竞买时间。

3、 能把拍卖标的物的资料整理汇总,制定出方便操作的表单。生产商渠道商分别有属于自己的能拍卖的标的物表单,记录拍卖标的物原值、折旧年限、残值、成交价、最高一口价等相关信息。

4、 能积极协助银行工作,按学校的每日课程安排展开工作。

5、 主动与生产商渠道商联系,了解他们的业务流程,不仅仅局限于本行的工作,对整个模拟演练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6、 在制定业务流程时,组员能积极发言。发表自己对流程的见解,及时发现拍卖行运作系统的不足之处,向老师反应情况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

7、 能根据老师地要求详细策划‘跨专业综合仿真实训品牌网站及网店设计大赛’和‘跨专业综合仿真实训平台CI设计大赛活动’,无论是参赛规则还是评选的方式都是经过集体商讨决定的,可行性强。

8、 当生产商渠道商来咨询拍卖相关事项时,能给出中肯意见,让生产商渠道商自己选择商品的处理方式。

9、 对书上的相关拍卖规则已比较熟悉,能比较灵活的处理拍卖业务。

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1、 拍卖业务流程的制定掺杂一些主观意志,难免会有点偏离现实。

2、 因为要按实际流程走,我们不能先购买商品在自行组织拍卖而且拍卖成功与否也要收取规定的收学费,所以相对委托我们拍卖的生产商渠道商很少。

3、 考虑到我们的运营年限才六年,一般生产商渠道商拍卖东西都要到后面几年,拍卖标的物折旧年限都有十几年那么到最后几年折余价还是很高的。那么即使买入二手专营店、仓库,折旧费用比每一年的租金要便宜,但谁会在最后几年发100多万流动资金去购买仓库、专营店,只能使用一两年,并且把流动现金变为固定资产呢?虽然总资产没有减少。

4、 生产商渠道商初始运作资本太少,导致他们大多只能是租用仓库、专营店等,因为他们现一直还是处于支大于出的状态,购买仓库、专营店的能力很低。并且租用的租用仓库、专营店又不能拍卖,所以我们的拍卖业务又少了一些,这不利于我行拍卖业务的操作。

5、 拍卖标的物限制太多,如:我们本来运营才六年,教科书上规定“生产线只允许转让或租赁一次,被转让方和承担方必须实际持有并使用该设备1年或更长时间,才能以折余价80%出售或退回原厂。”这样也会减少我们的拍卖业务。

6、 通常都是要拍卖的生产商渠道商比较多,购买的生产商渠道商很少即供需不均衡,这就造成拍卖另一个困境。

7、拍卖所需周期长,相对于拍卖这种方式,直接卖给信息中心能快速提现,解决企业现存资金问题。所以生产商渠道商更倾向于直接卖给信息中心。

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的建议

1、 拍卖流程是很难与现实一摸一样的,我们只能尽量与现实流程相似。

2、 由于任何人对拍卖都是不太熟悉的,我们只能根据自身的知识对相关拍卖规则进行修改,如:柔性生产线、半自动生产线Ⅱ生产商只能卖给拍卖行,然后由拍卖行自行进行拍卖等。

3、  上面问题的三四点由于是不可抗因素未能找出解决对策。

4、 拍卖周期是不能缩短的,他有属于自己的流程,所以对于问题七不能提供解决对策。

四、第二年工作计划

1、进行拍卖宣传,尽快开展拍卖会,对上一年制定的拍卖流程做一个详细的检测,检验其可行性。发现不足时能及时根据生产商渠道商的运营情况进行修改。

2、对‘跨专业综合仿真实训品牌网站及网店设计大赛’和‘跨专业综合仿真实训平台CI设计大赛’做好前期宣传工作,提高生产商渠道商参赛的热情,保证比赛流程的通畅。

拍卖行

会计跨专业实训总结篇9

【关键词】中高贯通 国际商务 一体化设计 人才培养方案

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形成合理的教育结构、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利于加强中高职衔接,提升职业教育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有利于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以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职业学校学生多样化的成长,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

一、中高职贯通专业的培养目标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两个层次,和规格上既有共性又有区别。中高职人才培养最终目标都是要立足于区域、行业的经济建设和生产实际需求,人才培养目标、规格都必须贴近企业生产、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但中高职处在不同的教育目标体系和层次上,具有不同特点,因此,围绕中高职不同的培养目标,中高职课程体系一方面要做到高职以中职为基础,注意相互的衔接;另一方面,中职要以高职为导向,根据高职更高层次的要求对其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二、国际商务专业中高贯通专业建设目标

积极探索上海市西南工程学校与上海电机学院高职学院联合办学,中高职教育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职业能力为纲,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加快专业与课程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努力构建结构合理、灵活开放、自主发展的中高职教育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国际商务专业建设为具有鲜明上海机电产品贸易特色,国内一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五年制复合技能型专业。

中高贯通专业将引领学校同类专业的发展、推进学校其它中高贯通试点专业实施,促进学校中本贯通专业的发展、为推进本市职业教育体系的改革创新,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三、国际商务专业中高贯通人才培方案设计

跨校培养贯通:重点解决当前中高职贯通培养普遍存在的教学管理各自为政、师资隔离、中高知识技能层接不畅、教学资源割裂、实训资源割裂问题。

跨领域知识能力融通:着力通过教学体系设置、课程改革实现学生跨专业领域知识学习融会贯通问题,根据学生知识接受能力螺旋上升规律,按照技能--理论--综合的递进课程体系,合理安排跨专业师资、划分专业知识结构比例、建设融合课程、整合跨专业实训资源等方式,解决学生跨专业学习问题。

双证融通:通过巩固扩大国际商务、机电课程双证融通课程,缩短学生就业距离。

创新培养理念:

服务学生终身发展原则。从学生成长规律出发,在学生文化基础扎实的前提下,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发展、心理品质、艺术与审美能力、职业素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兴趣爱好与个人特长等几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与评价。

凸现学生技术技能培养。以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加强技能培养,抓住技能训练一条线,技能训练由低到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螺旋上升、提高。

四、课程教学实施过程监督

师资融通:中高职所有教师授课不再以学校为授课单位,实现中高职教师联合授课、交叉授课,中高职教师课时互认和高职教学提前介入,加强中高职教师之间课程互听互评与企业评课机制。

教学资源一体化:中高职在专业课程大纲、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材、习题库、案例库实现资源统合、标准统一,做到中高职教学资源的规范化、一体化;建立核心课程高低年级学生互助平台,由授课教师参与管理;

考核标准统一化:中高职同时强化课程项目化、过程化考核,增大过程考核在总体考核比例中的比重。设立课程多阶段考核制度,形成理论课程过程考核50%、期末考核50%;实训课程过程考核80%、期末考核20%的统一考核体系;

授课流程贯通:核心贯通课程高职教师提前介入授课、答疑、考核过程;针对部分课程跨时较长,要求教师学期授课伊始,至少安排4个学时进行前导课程知识串讲,引导学生巩固前导课程知识;学期期末,教师至少安排一个学时,进行后续课程前瞻介绍。

跨专业课程建设:强化机电贸易、机电产品报关实务、机电产品单证实务、跨境电商业务等课程建设。

五、中高贯通培养关键在于一体化实施

会计跨专业实训总结篇10

关键词:跨学科教育理念;在线学习

跨学科教育理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整合几个相关学科内容,形成一个综合项目,该项目以解决某一学科或领域难以解决的问题为核心,强调培养学习者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教育理念。高职影视艺术类专业是以培养职业技能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能力训练的最终结果不仅体现在职业技术的掌握以及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方面,更重要的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习者美学意识及影視制作技术。集优秀资源为一体的高职院校在线课程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与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我们可以利用影视艺术类在线课程优质资源及其内在组织结构,将学生作为实践的主体,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融合不同学科,设计不同的项目,例如:情景导入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项目针对性训练、模拟实训等,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职业能力训练达到最佳效果。

1跨学科教育理念在高职影视艺术类在线课程中的应用模式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在线课程的优势以及跨学科教育理念的指导作用,跨学科教育理念在高职院校影视艺术类在线课程中的应用模式可以采取下述方式构建:

(1)以职业能力训练为核心,依托在线课程平台创设影视艺术项目实施情境,利用案例学习、专题研讨、项目训练以及设计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建构学习。学习者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其他的教辅人员以及课堂外的学习者都可以以在线课程为平台,利用在线课程提供的交流工具进行沟通、交流、共享资源。例如,教师针对学习内容,设计一个主题,分类设计不同话题,话题内容可以涉及学科本身,也可以涉及到学生学习体会,还可以融合多门学科内容,让学生利用在线交流工具匿名或实名地针对这个话题进行交流;教师也可以隐藏身份,在网络技术中扮演学习同伴角色,发起对话,引导学生展开交流,让学生的谈话更紧绕主题。

(2)在师生互动中,教师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性格、专长、兴趣以及个性差异,维持学生专注学习的意愿,以及认真学习的恒心和毅力,学生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对知识进行建构,进行自我人格的形成,培养创新精神和沟通能力。影视艺术在线课程在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中,起到的既是基础支撑作用,同时也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信息传递、交互、反馈的媒介与桥梁。

2跨学科教育理念在高职影视艺术类课程中的教学设计原则(1)从职业活动出发。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前,详细深入地进行职业活动调研,根据企业实际工作和作业流程,按照岗位实际需求来确定该课程的地位,通过分析教学对象的学前状态和个性特征,了解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职业素质,还需具备怎样的工作能力才能胜任该岗位,这些前期分析的结果都可以作为组织教学的基础。

(2)创设情感体验情景,进行“案例教学”与“项目训练”。在线课程向师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化优质资源,教师可以以高职学生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参照,以岗位过程性知识为主线,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的多媒体、超文本和友好交互的特点,创设数字化情感体验情境,供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也可以通过在线课程构建虚拟实验环境,让学生在虚拟实验环境中实际操作、科学分析,培养研究态度和工作能力。在学习任务上,依据“基于工作过程、实际工作情景”的课程观,将学习内容模块化,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采用案例和项目相结合的方法解决高职教育“怎么做”(经验)和“怎么做更好”(策略)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