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市场评估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3 06:24:5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海外市场评估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海外市场评估

海外市场评估范文篇1

关键词:电力企业;全球化;市场经济;市场开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电力行业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市场对电力的需求逐渐递增,但依然出现了电力市场行业饱和的情况。随着电力企业在市场发展中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大,为缓解竞争压力,电力企业纷纷投资开展了海外电力开发项目。电力企业在投资海外项目时,不但承担着较大的投资风险,而且因电力项目建设的周期过长面临着更多风险[1]。面对复杂的市场发展环境,电力企业在进行海外项目投资时必须全面评估项目,降低风险。

1电力企业的海外市场发展前景

1.1电力企业海外市场开发项目数量逐渐增多

当前,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逐渐趋于饱和,因此企业不能将发展局限于国内,在国际上一些国家依然存在电力较为缺乏的情况,电力供应的不平衡为电力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了更多机会。这为我国电力企业提供了发展海外市场的契机,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起就参与完成了对非洲、亚洲等十几个国家的火力水力发电项目的建设,成为电力企业海外市场发展的主要市场。

1.2电力企业施工项目范围扩增

借助不同国家的地域资源优势,我国电力企业开始逐步开展境外流域的水利电力项目合作,如亚洲的湄公河流域、非洲的刚果河流域等,其水利电力项目开发都引起了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因自然环境的优势,外国部分国家及地区在发展水力发电方面具有极大的潜力。当前,电力企业的施工项目不仅局限于火力发电、煤电发电、油电发电等传统发电形式。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电力企业不断开发新能源发电项目,海外电力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当前,海外市场的气电、潮汐电、核电、风电等都是快速发展的电力项目。多元化的电力发展模式也推动了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化发展[2]。

1.3电力企业项目承包合作方式多样化

电力企业在海外市场项目合作中形成了稳定的施工总承包模式,同时在积极探索着工程承包创新模式,如EPC、EPCM、PMC等形式。不同工程项目的承包形式满足了海外市场的发展需求,也实现了项目融资渠道的多样化发展。在海外市场项目施工中,非洲开发银行、IFM等国际金融信贷机构为电力企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同时,政府优惠贷款、承包商资金投资、承包商部分或全部垫资也成为企业项目施工的主要融资方式。虽然海外电力市场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但我国电力企业进入海外市场发展时间相对较晚,缺乏足够的管理经验与管理基础,因此在面对激烈的海外市场竞争时无法充分发挥竞争优势,加上对国际标准规范的错误理解,阻碍了电力企业的发展[3]。面对海外投资市场中的风险,电力企业若缺乏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很容易造成投资失败,为企业建设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2电力企业海外市场开发存在的问题

2.1企业项目投资机制不灵活

电力企业要建立科学完善的海外项目投资保障机制,但当前我国企业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管理机制不灵活、市场化程度不充分、项目分析不到位等共性问题,降低了开发效率,同时企业的产权职责划分不明确、管理流程管理制度不完善。电力企业在建设项目时,因没有充分研究项目,导致与海外合作方之间的沟通存在障碍。电力企业在项目投资时缺少科学的投标报价体系,制约了对海外市场开发的能力。

2.2企业海外项目开发经验不足

电力企业的海外市场项目开发区别于国内,存在市场政策、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差异性,海外市场对比国内有更大的发展风险,列举了海外市场开发中存在的各类风险因素。要想顺利可持续性发展,要求电力企业拥有丰富的国际项目开发经验。但随着电力行业的发展与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新形式的电力开发已经逐渐取代了传统电力企业项目开发模式,促进了电力企业项目开发的创新发展。但目前对于部分企业来说,新型电力项目依然处于发展研究阶段,并没有达到规模化建设的基础。同时,部分电力企业在参与海外市场发展中过于着急,缺乏对海外市场的考察与调研,并没有准确把握住海外市场,对产品服务的需求变化信息缺乏敏感性,因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企业经济受损。

2.3海外市场开发专业人才匮乏

专业性人才是支撑电力企业开发海外市场的基础条件,海外市场对于专业人才的技术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差异性的海外市场环境要求海外专业人才开发团队要有充足、完善的知识体系储备,掌握外语、法律管理等综合能力。但当前电力企业的专业化人才配备不完善,这是局限企业开发海外市场的重要因素,导致开发节奏相对缓慢,同时存在管理问题,限制了企业发展。

3电力企业海外市场开发优化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为了降低开发风险,促进企业发展,笔者认为在开发海外市场时应深入了解项目国家的市场环境、政策、标准等方面的信息,确保所获得的市场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并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做好市场风险管控,从而尽可能避免风险损失,保证企业发展的稳定性。

3.1深入了解海外国家市场环境

电力企业在不同国家开发市场时,所面对的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都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同时受到环境、社会、文化等自然条件的因素影响,不同国家的市场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形式。因不同海外国家对于电力项目开发会有不同技术要求规范标准,部分电力项目会要求企业运用特定的管理模式与运作形式,所以电力企业开发海外市场时,首先要充分研究目标国家的市场环境,了解该国家的政治形势、经济状况、宏观策略、安全环境、法律法规、政策等,并通过电力项目实际考察的工作形式全面掌握电力项目工程施工信息。

3.2确保市场信息的时效性

电力企业需要根据海外国家的电力发展情况收集和研究相关信息,所掌握的信息应是多渠道、全方位的,将多渠道所收集来的数据信息进行对比,通过正确判断信息来制定投资发展方向。电力企业要准确把握海外市场发展机遇,熟知海外市场变化规律,确保掌握的市场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企业错误决策。

3.3加强国际性工程团队人才的培养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部分电力企业已具备成熟的技术与丰富的经验,同时储存着专业性人才,这是帮助电力企业开发海外市场的前提条件。在新时期经济市场的改革发展阶段,电力企业应严格按照国际电力工程项目多专业团队要求进行人才培养,通过加强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高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加快企业的优化升级转型。专业性综合团队的培养也有助于提高企业电力工程项目建设质量,积累良好口碑,进而促进电力企业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

3.4完善市场风险管控措施

面对复杂的海外市场,电力企业在市场开发过程中不但要及时把握市场发展机遇,而且要加强对市场环境的风险管控。当前海外市场的电力项目开发模式中不再以单纯的施工总承包为主,越来越多电力企业在投资经营项目时选择更多创新模式来加快对海外市场的开发,扩展业务规模范围,而这也使企业面临着更大的市场风险和挑战。因此,在开发海外市场时,需要对企业管理风险进行实时动态管控,通过排查项目投资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做好风险的应对处理,以消除风险或降低风险为企业所带来的损失,通过风险规避确保电力项目顺利开展。企业在发展中要真正认识到风险管控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将管理工作与风险管理相结合,进一步落实风险管控措施。因海外市场发展与国内市场间的差异性,电力企业需要加强对海外市场的适应能力,通过断完善管理制度来提高企业的海外市场业务能力水平,保障电力企业海外市场开发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4结束语

电力企业的海外项目开发涉及多方国际合作,应结合自身的国际化发展形式与所拥有的技术经验能力选择与企业发展相匹配的海外市场项目。在项目合作过程中,通过分析多种项目合作模式,对比选择最优形式,实现海外项目电力开发的参与和掌控,通过降低项目建设投资存在的经营风险,将其转变为电力企业的国际市场发展经验。随着我国“一带一路”的不断推进,将进一步促进我国电力企业参与海外市场电力的开发投资,面对发展机遇,电力企业要加强对海外项目投资的科学化管理,通过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建立成熟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确保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燕明.“三重角色”开创电建企业海外发展更大格局[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8(22):32-33.

[2]高亦克.浅析“一带一路”国家新能源潜力及电力央企海外开发项目策略[J].上海建材,2020(3):16-18.

海外市场评估范文篇2

[关键词]零售企业跨国营销风险管理理论综述

一、引言

对今天的零售企业来说,国际化是一个重要趋势(Simpson,Thorpe,1995)[1]。上世纪90年代以来,零售企业特别是大型零售企业也和其它行业一样,正在大力向国外发展,零售企业的跨国营销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大潮流。然而,服务型企业在国际扩张中面临的风险远远大于制造业面临的风险(Carman&Langeard,1998)[2]。著名的日本零售企业八佰伴正是因为没有正视风险管理,盲目投资,最终在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下彻底崩溃,黯然淡出其辉煌了30余年的商业舞台[3]。显然,零售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由于其跨国经营的性质,其营销活动面临着比国内企业更多、更复杂、破坏力也更强的国际风险,零售企业跨国营销风险管理理论研究逐渐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二、风险与风险管理的定义

(一)风险的定义

风险的基本含义是损失的不确定性。经济,企业观察经济学家把风险定义为损失机会,这表明风险是一种面临损失的可能性状况,也表明风险是在一定状况下的概率度;统计学家把风险定义为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的离差度,使用统计学中的标准差来衡量风险;保险学者把风险定义为一个事件的实际结果偏离预期结果的客观概率。

本研究采用决策理论家的定义,他们把风险定义为损失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又可分为客观的不确定性和主观的不确定性。客观的不确定性是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的离差,它可以使用统计学工具加以度量;主观的不确定性是个人对客观风险的评估,它同人的知识、经验、精神和心理状态有关。

(二)风险管理的定义

美国学者Christin(1997)认为风险管理是企业或组织为控制偶然损失的风险,,以保全所得能力和资产所做的一切努力;另外两位美国学者Willins,Lichard.Hans(1996)认为,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鉴定、衡量和控制,以最低的成本使风险所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的管理方法。我国的陈佳贯(2000)认为,风险管理是企业通过对潜在意外或损失的识别、衡量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控制,用最为经济合理的方法处理风险,以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可见,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过程,包括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等环节;风险管理的目标在于控制和减少损失,提高有关单位或个人的经济利益或社会效果;风险管理是一种管理方法。

三、跨国营销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

随着跨国企业不断向全球化拓展以及国际竞争的不断加剧,跨国企业将面临更复杂的国际风险。Gloshal(1987)就曾论述到,对于跨国企业的管理者而言,风险控制是三个战略目标之一[4]。

1987年,Beamish和Banks提出存在两种类型的东道国风险:情境风险和交易风险。1991年,W.ChanKim和PeterHwang提出影响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两个变量是环境变量和交易变量。

1992年,Miller提出了一个由三部分变量构成的、完整的国际风险模式。这三部分是:一般环境的不确定性;行业的不确定性;特定企业的不确定性[5]。Miller的这篇文章在学术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他第一次对公司进入国际市场面临的不确定性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分类,并提出一体化框架,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指引,让更多学者投入到国际风险的研究之中。

1995年,荷兰学者KelthD.Brouthers从实证的角度对Miller提出的一体化框架进行了检验,并在此基础上对一体化模型进行了补充。Bruthers将战略风险划分为两大类,即管理控制风险和市场复杂性风险:管理控制风险,由管理经验、文化差异和产业结构三个变量构成;市场复杂性风险,包括影响企业进入市场的能力、分销产品/服务的能力和企业的获利能力[6]。在我国,许晖等学者又对此模型加以扩展,借鉴Root(1994)对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决策影响因素的研究[7],构建一体化国际风险感知模型。许晖等人认为国际风险的感知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其中控制风险变量与以下三点相关:管理层对风险控制的意愿;管理层对目标市场的认知程度;替代的控制机制的可获取性[8]。

四、零售企业跨国营销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

商业(包括零售)领域内稍具规模的对外直接投资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零售企业为主的跨国营销活动进入高潮,国际化战略成为零售商的一个重大公司战略(SteveBurt,JohnDawson,LeighSparks,2004)[9],在大多数零售商中应用。综观国内外理论研究,学者们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对零售企业跨国营销风险管理进行研究。

(一)零售企业海外市场选择中的风险评估

在对零售商海外市场选择时,海外市场风险是重要的评估方面,全球零售发展指数GRDI(globalretaildevelopmentindex)中,经济政治风险作为其中主要的变量,占了40%的权重,可见海外市场选择上面,市场风险是其主要的评估变量。从风险角度看,海外市场风险主要包括政治风险与经济风险,而政治风险与经济风险之间往往也具有一定的连带关系,零售商海外扩张时往往关注那些政治经济环境相对稳定的市场。

BenounandHelies-Hassid(1993)将影响零售商海外市场的因素模型化,他认为零售商对海外目标市场的选择的外部限制包括政治风险,资金返还,法律进入障碍,国家财政可靠性[10]。Koch(2001)也认为零售商海外市场选择的外部因素包括国家市场潜力、市场的竞争地位、预期的海外市场风险[11]。

(二)基于进入战略的风险管理研究

有学者将零售企业开展跨国营销的战略研究与风险的探讨相结合,许晖(2004)针对跨国企业对风险感知与国际市场进入战略决策的进行互动研究,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证明,不同的国际风险对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影响也将不同,从而对其风险的感知将影响到企业选择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决策[12]。对零售商海外市场进入方式的研究中,McGoldrick(1995)的研究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13]。根据McGoldrick(1995)的分析,零售商进入海外市场的方式主要由许可、租约或附属经营、特许、合资、收购以及自我进入六种类型。如表1,许可(licensing)主要指零售商许可海外销售机构以销售自有品牌的方式进入,与其他进入方式相比,使用许可的方式进入国外市场,零售商只需要极少的前期投资,风险最低,但对海外市场的控制程度也最低;租约或附属经营(concessions)同样是低风险、低成本的进入方式,主要指在大型店铺里店中店的经营;特许(Franchising)进入方式与许可进入方式很相似,所不同的是,特许方要给予被特许方经营方面的指导与帮助,该方式在海外市场保持一定的控制水平以及成本投入与风险之间实现了平衡;合资(jointventure)是指与熟悉本地市场的合作伙伴合资经营,合资方式缩短了进入新市场的适应时间,减少了成本与风险,成本与控制水平居中;并购(merger&acquisition)的进入速度快,但是成本与风险也极高;自我进入(self-startentry)的进入方式对海外市场控制程度最高,但是投入资金多,成本巨大,且可能遇到较大的政治与经济风险,如货币贬值、外汇管制、政府没收等。

表1六种进入战略选择的特征

首先,对零售企业跨国营销风险的研究还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框架。虽然Miller的一体化跨国营销风险模型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同,但如何运用于零售企业还没有学者进行研究。

海外市场评估范文篇3

1网络文学作品海外授权

网络文学海外授权是我国网络文学“走出去”的第一步,早在2004年我国就开始采用这种方式向世界各国开展版权授权业务。网络文学的海外授权,主要是我国网络文学企业或作者将相关版权(主要是翻译权和出版发行权)授予海外的相关企业。海外授权是我国网络文学作品进入国外市场的直接路径,为我国网络文学的海外输出开辟了快速通道。海外授权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就其市场介入程度而言,虽然海外授权在国外文学市场的介入程度并不高,但每年均有一定数量的海外授权作品,为中外文化交流搭建了平台。从这个层面看,海外授权对我国文化“走出去”的探索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并作出了重要贡献。其次,就其介入层面而言,海外授权是基于文学作品层面进行的版权转移,作品经过授权后得以翻译和出版,可以直接面向海外出版市场发行。再次,就其主动性而言,网络文学海外授权,通常是由海外的出版企业主动联系版权输出,我国网络文学企业处于相对被动的角色,相对地输出形式也较为单一、企业承担的风险也较小。此外,就其资源要求而言,这一输出路径的企业内容资源质量对于输出企业尤为重要,网络文学作品的质量决定着海外授权的成功与否。网络文学海外授权主要包括授予翻译权和出版权两种实现形式。1.1翻译权授权。网络文学向海外传播之初,主要是由网络文学爱好者自发把受欢迎的网络文学作品翻译后放到海外网站上,后由于追文的粉丝越来越多,加入的翻译者也随之增加,由此形成民间翻译组。然而,这都属于自发性的翻译行为,虽然推动了网络文学“走出去”,但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一是由于民间翻译组翻译水平不一,翻译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作品翻译质量参差不齐;二是部分翻译活动由于是个人或海外网站自发的,并没有获得该作品的授权,本身就属于侵权行为,侵害了我国网络文学企业及作者的权益,也不利于我国网络文学海外输出的长期持续发展。鉴于此,在网络文学作品凝聚了一定读者规模的基础上,我国网络文学企业也开始主动与海外网络平台洽谈作品翻译授权事宜。我国《著作权法》规定:“出版改编、翻译、注释、整理、汇编已有作品而产生的作品,应当取得改编、翻译、注释、整理、汇编作品的著作权人和原作品的著作权人许可,并支付报酬。”[3]通过综合考虑授权平台的定位与作品的匹配度、用户数量等,通过授权翻译,主动选择授权平台,保证了作品的翻译质量,也带动了作品阅读量和粉丝量的增长。在2009年到2013年间,越南从我国引进并翻译了841种图书,其中617种是获授权的中国网络文学作品[4]。在此带动下,我国网络文学也形成了一批忠实的越南读者群体。1.2外文出版权授权。网络文学出版权授权的前提,是网络文学作品在海外拥有一定的读者群,或作品的内容质量对海外传播平台形成了吸引力,由此才能吸引海外企业主动来中国洽谈出版权授权。通过授予作品的外文出版权,不仅能够使网络文学作品的海外传播合法化、正规化,也能扩大作品海外影响力,更有助于强化网络文学作者和企业的收益。因而,也成为我国网络文学企业常选的一种授权方式。我国从2009年到2017年向海外输出电子出版物共计5011种[5]。从2004年开始,起点中文网就开始进行海外授权。2006年,起点海外站推出,向多个国家出售其作品出版权[6]。其中,《鬼吹灯》在海外有较高知名度,拥有相当数量的海外忠实读者,被授权翻译出版成多国文字,并在多个国家出版发行,甚至还吸引了好莱坞团队来中国洽谈影视版权事宜。因此,无论对其作者还是起点中文网,可谓是名利双收,也刺激了其他网络文学平台向海外输出更多更好作品,扩大了中国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力。

2网络文学企业的海外战略合作

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不仅可以资源互补、市场共享和风险共担,而且还可以通过合作行为的外部性促进更多的企业和社会发展,实现多赢[7]。网络文学的海外战略合作,主要是我国网络文学企业与海外出版企业出于合作共赢考虑,双方就网络文学IP的开发、制作、发行和投资等方面进行多种形式的深度合作,是网络文学海外输出的重要路径之一。海外战略合作是网络文学在海外授权路径上的进一步拓展,为我国网络文学作品的海外输出开辟了更宽广的路径。我国网络文学企业通过海外战略合作路径输出网络文学作品,首先,能够借助海外企业对其母国出版市场的熟知及市场资源,能够较好地涉入其市场中;同时,战略合作多是相对长期、长远的合作,双方往往会就网络文学作品在海外市场的开发与运营进行深层次、多方位的合作,市场的介入程度往往也会更加深入。其次,就作品输出的主动性而言,海外战略合作不仅是文化产品在市场层面的合作,更是双方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深入的文化交流合作,我国的网络文学企业能够以更为开放、更为主动的姿态,开展文化的对外合作与交流。再次,就对网络文学企业的资源要求而言,这一方式不仅要求企业具有优质的内容资源、海外运作能力,还需要合理的战略布局,因而,就海外战略合作的风险来说,也需要网络文学企业具有足够的抗风险能力,以应对战略合作中可能的市场风险,以及国际出版市场的复杂环境与激烈竞争。从已有实践看,我国网络文学海外战略合作主要有两种实现形式,一是网络文学作品的合作出版,二是对网络文学作品IP的共同开发。2.1网络文学作品的合作出版。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输出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海外传播的广度与深度尚十分有限,在“走出去”过程中“水土不服”是主要原因。有学者认为网络文学有其独特的特征,“带有瞬时性、平面化、海量式特征”[8],有学者认为“目前政策层面上对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扶持和资助是粗放型的,而且对输出国的接受环境缺乏科学的评估机制”[9]。通过与海外企业合作出版,不仅能够弥补对海外市场不够熟悉的劣势,更能充分利用对方在本国出版市场的资源,获得事半功倍的市场效果。在我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的早期,也存在由于对于海外市场不甚了解,输出效果不明显。为此,我国网络文学企业选择通过与海外企业战略合作的方式,就作品本身的内容翻译、出版及市场发行展开合作。近年来,我国网络文学企业通过与海外企业的战略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进一步开拓了海外市场,了解了海外市场的运作模式、用户需求等,为未来的输出奠定了基础。如在2017年之前,武侠世界虽然作为中国网络小说翻译平台人气高居不下,但是所载翻译作品并没有得到授权,发展和合法性与可持续性受到较大限制。为此,2016年底,武侠世界宣布与起点中文网进行合作,双方达成了就起点中文网上的小说合作进行翻译和出版的协议。武侠世界拥有起点中文网丰富的优质内容的支撑,也确立了市场的合法性,成为最受关注和欢迎的中国网络文学海外翻译与传播平台;而起点中文网也能够借助武侠世界的翻译能力与对国外读者口味的把握力,主动挑选作品翻译输出,掌握对外传播的主动权。这一海外输出方式,有的是我国网络文学企业主动为之,但更多是海外企业(网络平台)主动与我们进行合作。此外,这一方式的实践时间尚短,效果如何还有待进一步观察。2.2网络文学作品。IP的共同开发网络文学IP,它是指能被改编、再创作且能为市场所接受的智力成果权的网络文学内容。网游、电视、电影、动画等产业也因网络文学IP的开发而大受欢迎、价值倍增[10]。因此,网络文学IP倍受产业关注。就网络文学IP共同开发,通常是在前期的作品海外授权或合作开发中形成一定的受众基础,作品广受市场欢迎,合作企业双方围绕作品IP进行产业链拓展,进一步挖掘作品的市场潜力,以期获得更大的影响力和收益。“文化内涵越丰富,其核心价值就越大;文化外延越多维,其衍生能力就越强”[11]。“通过‘改编’的方式使其进入影视、游戏、动漫等产业链,发挥网络文学版权资源对娱乐性产业的支持作用”[12]。目前,我国网络文学企业与国外企业的IP合作开发已有了初步尝试,《从前有座灵剑山》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创世中文网的人气网络小说《从前有座灵剑山》在国内出版后,受到日本动漫制作方的关注,后由中日合作推出动画版,由日本鹏迪恩工作室(DEEN)负责制作,国内公司进行双语配音,中日电视台同步播放。该剧在日本播出后,日本的权威评价网站动漫作品评价和情报网站(Animesachi,简称SATI)上分别对该动画的画面、音乐、配音等内容进行点评,最终得到43点的中等评价[13]。日本观众对于这部动漫的反馈虽然不是特别高,但是对于本身就是动漫超级强国的日本来说,一部由海外引入的动漫得到这个评价实属不易。此外《从前有座灵界山》第二部也正在日本热映中。

3网络文学企业的海外投资

海外投资,是中国网络文学企业为传播自身网络文学作品,拓展海外用户与市场,主动在海外投资相关网络文学项目、设立海外分支机构或者直接收购海外相关企业。随着网络文学海外输出程度的不断加深,海外投资逐渐成为网络文学海外输出的主要路径。海外投资的核心内容是鼓励能够发挥中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采用多种形式的对外经济合作来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途径和方式[14]。网络文学企业通过在海外直接投资相关项目甚至是收购企业,不仅能够掌握自身作品海外输出的主导权,也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有效方式,更是我国网络文学与世界文化实现文化对话与交流的重要途径。网络文学企业海外投资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就其市场介入程度而言,海外投资通常以直接设立企业或收购该国企业的形式,以取得所有权、经营权的方式介入海外市场中,与授权、合作出版等路径相比,市场介入度高。其次,就其介入层面而言,海外投资是基于资本层面的输出行为,通过资本的输出与融合,深入和扎根海外市场。再次,就其主动性而言,海外投资能够突出我国网络文学企业的主导权,主动介入海外文学市场,并主导作品在海外的输出,主动传播中国故事,从而促进海外读者熟悉、理解甚至接纳我们的文化。就其资源要求而言,海外投资需要较为雄厚的资本基础,拥有具备海外投资运营经验与能力的团队,要求较高。此外,就其风险而言,海外投资存在较大的经济风险,会面临国际市场经验不足而带来的经营风险和投资风险。目前,我国采取网络文学海外投资路径主要有以下两种实现形式。3.1投资外国网络文学项目。随着网络文学海外传播步伐的加快,以及海外市场熟悉程度的增强,我国网络文学企业已经不仅仅把目光和行动寄托在海外企业主动抛来的橄榄枝上,为了占据海外市场开发的主动权,开始主动尝试投资发现的好的国外网络文学项目。主动投资的项目,企业会在多方考察的基础上,选取具有一定粉丝群体的作品,因而通常也会取得较为可观的成绩。这些投资主要集中在网络文学阅读和IP产业链拓展方面。例如,掌阅科技从2015年开始布局海外市场,投资掌阅海外版爱阅读(iReader)应用项目,目前已涵盖14个语言版本,覆盖4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海外用户人数累计超过2000万[15]。为了给海外版爱阅读增加本土内容,吸引本土用户,先后与马来西亚彩虹出版集团有限公司(PelangiPublishing)和韩国英泰公司(INTIME)等多个国家的知名出版社签约。同时,投资建立翻译分发平台,将受当地欢迎的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当地语言进行付费阅读,让更多的中国文学作品“走出去”。由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微微一笑很倾城》在海外热映,掌阅海外版iReader同名原版书的销量也非常大,获得了影响力和收入的双丰收[16]。与阅文集团不同,掌阅在前期没有阅文集团的海外翻译网站战略合作经验,因此通过产品项目投资的方式来打开国际市场。这种方式能够利用少量的资源来实现海量IP的国际化,延伸网络文学IP的海外生态链条,未来将IP延伸至影视剧、游戏、动漫等衍生产业输送至海外。3.2设立海外外文网站或者分支机构。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以及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全球文化产业竞争愈发激烈。我国网络文学企业为了占据主动性,主动介入海外文学市场,将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主动向世界各国传播,在初涉海外市场积累了一定经验后,开始采取在海外设立外文网站和分支机构这一更为积极主动和直接的方式,以掌握网络文学海外输出的主导权。近几年来,我国部分网络文学企业成立了专门的团队进行资本运作和战略部署,设立海外事业板块进行海外投资布局。例如2017年5月15日,阅文集团正式上线起点中文网的海外版——起点国际,上线网站先为英文版,并计划推出泰语、韩语、日语、越南语等多语言版。阅文集团为了布局海外,为全球读者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组建了优秀的中英文翻译团队,并持续强化优质翻译团队的建设,以加快作品的翻译速度,将更多的网络文学作品传播出去[17]。从目前阅文集团的海外投资布局看,正是看到了武侠世界等翻译网站的成功实践,因此以成立境外机构作为其海外输出战略“试水”的第一步。从起点国际的实践上看,这一举措不仅有效维护了自己作品海外翻译传播的版权权益,也是对本土业务的海外市场拓展。目前,进行海外投资的企业相对较少,也属于初步探索阶段,如何更好地实现本土化转换,以适应海外市场,还需要继续探索。

4网络文学海外输出的路径选择

海外市场评估范文篇4

关键词:海外项目;施工项目;成本管理

一、海外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主要构成内容

海外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是一项系统的管理工作,它涉及到施工项目的各个环节,可以说它贯穿于整个施工项目的全过程。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是指在一定的工期内,为了实现施工项目的目标而对施工项目全过程中实际需要产生的费用进行管理和控制的过程。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承接项目前的成本预算和成本目标,施工前的成本计划,施工过程中的成本监测与控制,项目竣工后的成本核算与分析考核。施工项目实施成本管理的最终目的是通过降低施工项目的成本来提升项目的经济利润,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成本管理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组织措施、技术措施等[1]。不仅如此,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还要满足施工合同对工程工期、质量等多方面的要求。

二、海外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从目前海外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经验来看,以下几个因素影响海外施工项目成本管理:(1)劳务费用。任何施工项目都不能脱离人工的支持,在海外市场,施工项目中聘用人工产生的劳务费用与国内差距较大,无论是工程分包价格还是人工的单价,都远超于国内市场,因而劳务费用一直居高不下,这是影响海外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重要因素。(2)机械使用费。在海外施工项目中,机械的运输、安装、拆除和使用都涉及到一些费用,这些费用被统称为机械使用费。海外施工项目的工期对机械使用费的影响较大,工期的长短决定了施工单位是租赁机械还是购买机械,因此产生的机械使用费也不相同[2]。(3)材料费。施工过程中使用的建筑材料的价格并不固定,市场的变化与材料的质量、数量都会影响建筑材料的费用。(4)政治因素。海外市场的政策保护增加了国内企业在海外承建施工项目的成本,有些地区的政治动荡可能造成施工项目出现停工、人员伤亡等情况,成本也会大大增加。(5)安全文明施工的因素。海外市场安全文明施工要求更高,因而企业在安全文明施工方面投入的资源也比较多,无形中增加了施工项目的成本。

三、海外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存在的部分问题

随着国内企业对成本管理的重视程度提升,海外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为国内企业带来了可观的利润,但是海外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项目管理制度不完善。国内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的时间尚短,承建的施工项目也比较少,因而很多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项目管理制度。尽管承建的海外施工项目开始增多,但是缺乏完善的项目管理制度指导和约束,成本管理流于形式。(2)项目管理人员综合素质难以满足需求。要执行海外施工项目,拓展海外市场,项目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十分重要,可以说项目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了海外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成效,但是目前国内企业在海外施工项目中的项目管理人员难以满足实际的需求,在语言沟通方面的障碍较大,影响了成本管理效果[3]。(3)对海外市场了解不足。要做好海外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就必须充分了解海外市场的具体情况,当地的政治环境、政策法规、货币汇率等情况都会影响海外施工项目的成本,但是国内一些企业在承接海外施工项目的时候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实地调研工作,对施工项目所在地的市场了解不足,施工项目的成本难以得到控制。

四、完善海外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相关策略

(一)完善制度与程序。完善的项目管理制度是海外施工项目成本管理顺利开展的指导方针,因此,要做好海外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首先就要完善制度与程序。具体而言应当做到以下两点:(1)完善成本管理制度。企业应当建立符合企业发展实际的成本管理制度,明确各个部门的权责,并加强对各项费用支出申请的审批流程管理,在此基础上对海外施工项目所在的市场进行充分的实地调研,确保企业成本管理制度在海外施工项目中具有可操作性。(2)理顺成本管理流程。海外施工项目的流程涵盖了投标报价、施工准备与执行、竣工验收等,企业应当按照项目开展的流程仔细梳理,按照制度的规定对涉及到成本管理的内容进行严格把控,确保成本支出符合实际需求,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费用,增加施工项目的成本。(二)实施精细化管理。尽管海外施工项目与国内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内容构成大体一致,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海外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更加复杂。因此,企业要想做好海外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绝对不能直接套用国内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模式,一定要立足长远,积极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走精细化管理道路。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实现精细化管理:(1)成立成本管理组织部门。通过成立成本管理组织部门做好前期成本管理的相关工作,如设计成本管理方案、制定成本管理目标等。除此之外,成本管理组织部门还要肩负起组织协调的责任,做好涉及成本管理的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工作[4]。(2)设立成本管理执行部门。企业内应当设立成本管理执行部门,贯彻执行企业的成本管理责任制度,对施工项目各个环节涉及的成本进行细化、落实,实行追责制度,对于落实到部门及个人的成本管理目标进行实时监测,确保成本管理目标能顺利实现。(三)加强成本考核。从海外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现状来看,尽管一些企业在项目中有审计与考核的环节,但基本流于形式,特别是在项目最终结算时利润较可观的情况下,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一些成本超支的问题会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因此,要想做好海外施工项目成本管理,还应当加强成本考核。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建立完善的成本考核制度。通过建立完善的成本考核制度并严格执行,明确施工项目执行过程中的成本控制责任,避免成本超出预算时出现互相推诿的情况。(2)实时监控。成本管理与成本考核都应该贯穿于施工项目的全过程,因此要对施工项目执行过程中的费用产生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出现超出预算目标的情况,就要及时分析原因并进行整改。(3)引入第三方审计。海外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较国内更加复杂,因此可以考虑引入第三方审计,以客观、公正的角度对施工项目的成本进行分析,减少成本管理工作中的失误。(四)强化成本监控与风险预警。要实现成本管理目标,还应当强化成本监控与风险预警,既要加大成本监控力度,更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在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各个环节识别影响项目成本的风险并形成风险清单,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并明确责任主体,对各类识别出的风险采取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此外,还应当对施工项目的费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建立成本风险预警指标并确定预警阈值,一旦发现实际费用超出成本目标的情况,就要及时预警,找出原因,并根据施工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整改,切实避免风险扩大,对施工项目造成不利影响。

五、结语

在海外市场竞争中,我国企业要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就必须加强成本管理。通过完善制度与程序、实施精细化管理、加强成本考核、强化成本监控与风险预警等措施完善成本管理,降低企业承建海外施工项目的成本,提升项目的经济效益,从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梁晓丽,吴鹏.浅谈海外工程项目的施工成本管理[J].四川水利,2018,39(01):117-119.

[2]祝显图.海外工程项目成本管控探析[J].四川水利,2018,39(01):111-114.

[3]陈本领.海外道路工程项目实施成本管理标准浅析[J].中国标准化,2017(20):229-230.

海外市场评估范文篇5

国际化是企业对国际经营的介入不断提高的过程,实践表明,企业的国际化往往是一个逐渐演化、从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中国企业所面临的国内外经营环境的巨大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带来的挑战与压力,促使中国企业加快了国际化经营的步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出流量和海外直接投资企业的数量都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但是尽管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已经或正在走向国际市场,总体看来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起步较晚、规模较小、程度较低,而且国际化的成效并不尽如人意,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障碍,而缺乏与国际化经营相关的知识和经验是企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对于国际化初始阶段的企业来说,这一问题尤为突出。

在动态竞争环境中,企业的成长和优势的维持不仅在于对现有知识的利用,而且在于对新知识的开发许从中获益。国际化过程是由一系列海外市场的进入决策构成的,包括对海外目标市场和市场进入方式的选择,而渐进性也主要是通过进入决策序列体现出来的,如果期望通过国际化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并得到持续的发展,就有必要从知识角度认识国际化过程的特征,并通过对这一过程有意识的管理安排来实现国际化相关知识的获取和积累。

1国际化过程的渐进性及其机理分析

1.1国际化过程的渐进性:Uppsala模型的解释

从知识角度解释国际化过程特征的开创性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瑞典uppsala大学的学者对瑞典企业国际化的分析,经由其他学者在这一分析视角和框架内从理论和实证方面进行补充和完善,形成了在国际化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国际化过程模型,也称uppsala模型,其基本论点是:企业的国际化是一个包含一系列阶段的渐进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逐渐增加对海外市场的资源投入,而资源投入不断增加的原因是企业对于海外市场知识的获取和利用,Uppsala模型预测并解释了企业国际化过程中两种进入决策顺序:①在某一海外市场上,企业所选择的进入方式呈现由资源投入较低逐渐向资源投入较高的方式过渡;②在不同海外市场的区域选择上,企业所选择的市场呈现出心理距离逐渐增加的倾向性。

uppsala模型从知识角度分析国际化过程方面得出了值得借鉴的研究思路和结论,但是由于模型提出的时间较早,不可能充分体现当代知识管理和组织学习研究的成果,且其可推广性和解释力在多个方面受到了怀疑,虽然各种批评都有一定的理由,但本文认为,模型存在的主要问题源于模型所隐含的一个关键假设:企业在特定市场上进入模式以及企业对海外市场的选择,都是按照某种可以预知的路径发展的,在这一点上可以认为模型具有很浓的决定主义色彩,对国际化发展进程的解释过于机械性,正是由于uppsala模型强调企业行为的标准模式,强调企业的组织惯性和反应性,因而可能会忽视企业决策者在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作用,事实上企业开始国际化或者在国际化过程中的进一步发展,都是由内部和外部的多种因素共同驱动的,其中企业高层管理的意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即决策者在国际化过程中具有战略选择的可能性。

1.2国际化过程中的知识发展及其路径依赖性

企业的国际化过程可以被视为知识积累和组织学习的过程,是不断地通过国际化行为获得新的知识,将这些知识进行整合并更新知识存量中的过程,在国际化过程中,企业的每一次国际化行为都可能使企业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并且面临各种新的问题,从而为企业提供了学习机会,企业通过国际化行为,参与海外市场的运作,其实质是企业在进行体验式学习,在国际化经营中探索新的识别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调整和发展组织的知识存量。

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获得的相关知识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特定市场知识和一般性的国际化知识,特定市场知识带有某一特定市场的背景,是针对某一东道国或地区的语言、文化、政治、社会和经济所特有的知识;一般性国际化知识是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关于如何组织和管理国际化经营活动的知识,这类知识没有特定区域和进入模式的针对性,从企业的国际化行为和知识发展之间的关系看,企业创造的知识流量是通过当前的国际化行为实现的,而当前的国际化行为又是以企业的知识存量为基础的,即企业未来的知识发展与过去的行为选择之间存在密切关联性(图1),而对历史事件地位的承认,正是路径依赖概念的根本之所在,即今天的选择要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过去作出的选择决定了其现在可能的选择。

从组织学习的角度看,知识存量在路径依赖中的作用主要反映在对组织知识创造过程的影响中,即知识的创造与企业已有的知识存量密切相关,这一现象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组织及其环境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学习是组织中的一个过程,而且通常是一个试验、反馈和评估的过程,其目的之一是通过重复和试验使组织任务得以更快更好地完成。如果在同一时间有众多参数发生了变化,企业实施有意义的试验的能力就会被削弱;如果在同一时间企业学习环境中的多个方面发生变化,此时组织的认知结构尚未形成,企业探知因果关系的能力就会削弱,并且会导致组织学习速度的下降,因而学习一般是局部性的,也就是说学习的机会一般贴近于学习主体先前的活动,因此,知识存量对企业的演进具有限制和指向作用,即企业当前演进的状态和未来演进的轨迹受到过去积累的知识存量的影响。

1.3国际化过程的渐进性及其变化

知识存量发展的路径依赖所导致的一个结果是国际化过程的渐进性,并通过进入模式序列和区位路径安排体现出来。在作出国际化进入决策时,决策者的选择以现有的知识存量为基础,对相关知识的拥有以及从相关知识中产生的感知、信心和态度是决策中的关键因素,当面临高度的不确定性时,决策者会将其方案的搜索局限在富有经验的领域,并在有限的方案集合中作出决策。因此,企业的国际化过程才表现出渐进性的特征,也就是“由易而难,逐步升级”。

但是,从系统的角度分析企业国际化过程,每一次进入决策都是这一过程中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对特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与转换以及海外经营区位的选择与扩展,都应在企业国际化的整体战略框架中加以分析,通过在某一特定海外市场的经营活动,企业不但积累了关于特定市场的知识,而且积累了一般性的国际化知识,并且可以通过知识转移将一般性的国际化知识运用于未来进入的海外市场中,随着国际化进程的深入,企业的知识存量逐步发展和完善,国际化过程的渐进性特征也会随之变化,如果企业拥有相对丰富的知识存量,在面临新的进入决策时,决策者对不确定性的感知会随之降低,且决策者所搜寻的方案集合也得以扩大,此时企业有可能选择进入一个过去知之甚少的区域,也可能在一个新进入的市场选择资源投入较多的进入模式,

因此,如果说企业的国际化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那么这种渐进性的特征在国际化过程的早期阶段表现得比较突出,随着知识积累和知识存量的递增,企业国际化过程渐进性特征的显著性会逐渐递减。

2国际化过程的管理安排

知识的获取和积累尽管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并非是随意的过程,研究表明,组织可以通过政策、结构和过程的构建来促进知识的获取并提高学习效果,从企业国际化战略层面看,渐进性并不仅仅是由于企业规避风险和降低不确定性而被迫作出的反应,而且也可以是企业管理层为实现理想的组织学习效果而主动选择的结果。

根据前面的分析,渐进性特征在企业国际化过程的初始阶段表现得比较显著,一方面,这是由于知识存量的不足以及在海外市场上的不适应,企业对于资源投入较大的市场进入模式和心理距离较大的海外市场所感知的风险较高;另一方面,此时企业对国际化相关知识的缺乏,特别是一般性国际化知识的缺乏,客观上使其吸收和消化从国际化经验中获得的知识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因而使得企业国际化的步伐放缓。

但是国际化过程的初始阶段是企业积累国际化相关知识的关键时期,通过每一次进入决策所获取的相关知识将对后续的进入决策以及后续的国际化进程产生重要影响,企业未来学习什么、在哪里寻找信息、寻找什么信息以及需要多少信息,都依赖于前期国际化阶段所发展起来的知识存量一和学习能力,在国际化初始阶段,企业的知识存量更多的是基于国内背景的条件下,如果进入与母国具有较小心理距离的海外市场,由于国内和国外市场之间的相似性较强,就会使企业更容易利用现有的知识存量并吸收新的知识,而且对海外市场渐进性的渗透也可以使企业比较充分地使用所学习到的知识。这意味着基于企业在国际化初始阶段相关知识的缺乏这一现实状态,企业应有意识地通过渐进性的路径安排来强化组织学习,从而提高在国际化前期阶段的学习效果,并为后续的国际化奠定较为坚实的知识基础。

因此,现有知识存量的不足及其导致的组织学习能力的局限性是限制企业知识积累速度和方向的重要因素,而企业管理层的战略选择和过程安排只有与企业知识存量的现实条件相容,才能使企业的国际化过程在知识积累和发展方面步入良性循环。

3海尔集团的国际化过程及其特征分析

海尔集团是中国制造业企业中国际化的先行者之一,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海尔集团陆续在海外不同国家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和生产基地,回顾海尔集团的国际化道路,可以将其在海外市场的发展及主要的生产性对外直接投资(FDI)活动总结如表1所示。

海尔集团自称其国际化战略采用的是“先难后易”战略,国内也有学者将其视为海尔集团国际化战略的特色,并与其他企业(如TCL)的国际化战略进行对比,而从海尔集团的国际化过程及其战略导向和实际行为分析,“先难后易”这一结论仅仅对于海尔的出口战略而言是恰当的,但是就海尔集团的国际化战略整体而言,特别是以FDI方式进入海外市场方面,其发展路径仍然符合处于国际化初始阶段企业的一般特点,即具有较为显著的“先易后难”的特征。

3.1对特定市场进入模式的路径安排及分析

从对特定市场进入模式的路径安排来看,“先有市场,再建工厂”是海尔集团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原则,目前海尔集团以FDI方式进入的国家和地区,均为企业的出口市场,而且比较典型的是海尔品牌得到认可的市场,海尔集团的海外营销网络主要是由美国海尔、东南亚海尔、欧洲海尔和中东海尔组成的,其海外工厂的区域分布与营销网络基本上相同,这说明从总体上海尔集团在进入模式选择的路径安排上遵循“由易而难,逐步升级”的思路,海尔集团对美国市场的进入模式选择及其转换充分体现了这一思路。

海尔集团进入美国市场的发展路线采用先出口再直接投资的方式,具体发展路径是:出口一联合设计一建立贸易公司一当地生产,虽然资料表明,海尔在美国建立工厂施行本土化制造从成本上是适合的,因为1998、1999年中国出口美国的冰箱分别为4718万、6081万美元,海尔冰箱分别占1700多万、3100多万美元,而在美国建一个冰箱厂的盈亏平衡点是28万台,海尔在美国的冰箱出口数量已远远超过这个数字,但是,从海尔集团在美国市场的发展来看,建立生产中心并不是仅仅出于成本的考虑,其先决条件之一是特定市场经验以及国际化经验的积累。

海尔集团从1995年就开始向美国出口冰箱,近5年之后才建立美国海尔工业园(生产中心),而在此前,海尔在洛杉矶建立了设计中心,在纽约组建了贸易中心。因而在建设工业园时,海尔不但在当地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品牌影响,而且已经积累了较多的关于美国市场的知识。

但是,仅仅依靠出口模式积累起来的关于当地市场的知识以及出口经验,并不能充分支持在美国市场的直接投资,从表1可以看出,在建立美国海尔工业园之前,集团已经在印尼、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国家建立了生产工厂,根据集团CEO张瑞敏的说法,以上投资都是海尔集团为进人美国市场的“练兵”,尤其是菲律宾,因为菲律宾较之欧美国家对中国企业来说相对容易了解和把握,而且对于希望在美国投资的海尔而言具有两个明显的优势:英语系国家且深受美国文化影响,因而在菲律宾积累的许多经验可以用于美国市场,所有被派去美国的海尔员工都要去菲律宾“实习”:一方面积累国际经验,另一方面通过语言关,由此可见,“练兵”实际上是海尔集团在海外市场上进行直接投资的尝试和学习,其本质是积累一般性国际化知识,因此,海尔对美国市场的进入由出口模式最终转换到直接投资模式,也是一般性国际化知识积累的结果。

3.2海外投资区位的路径安排及分析

在美国建立工业园是海尔集团国际化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对其国际化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以对美国市场的投资进入作为一个重要的分界点,根据海尔集团FDI活动总结,可以将其海外投资区位的路径安排概括为两个阶段,如图2所示。

作为企业国际化的初始阶段,在阶段I海尔集团表现出明显的“由近及远”选择目标市场的特征,即首先将与母国邻近的国家作为目标市场,然后再进入较远的市场,这样的区位路径安排有两个主要原因:从集团的国际化战略看,美国市场在其整体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实现在美国市场的设计、营销、生产“三位一体本土化”是海尔集团国际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目标;由于国际化相关知识存量的缺乏,海尔对于发达国家(如美国)的心理距离较大,而与地理位置相近的东南亚国家心理距离较小,因而导致了海尔首先进入相对容易了解和把握的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市场,从而在最大限度地降低投资风险的同时,还能为将来战略性地进入美国市场积累国际化相关知识,因此,海尔集团在阶段I的直接投资区位路径安排中体现出较强的渐进性。

与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相比,海尔集团仍处于国际化的初始阶段,但就其本身而言,成功进入美国市场后,其国际化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更为成熟的时期,在阶段Ⅱ,海尔集团在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上表现出与阶段I完全不同的特征,即在阶段Ⅱ的区位选择路径安排上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渐进性的特点,这是由于国际化相关知识存量的增加,区位选择方案集合更为丰富,从而使海尔集团在直接投资区位决策中可以在其国际化战略整体框架中进行选择,海尔集团在美国市场的成功对于它在其他国家的投资和经营是重要的支持,在美国海尔工业园建成之后,海尔又相继在巴基斯坦建立工业园、在意大利收购冰箱工厂、在约旦建立工业园,对这些生产区位的选择,很明显是海尔集团为实现其“国际化的海尔”这一长远目标,在东南亚、欧洲和中东等地区实现“三位一体本土化”模式的重要步骤。

4结语

海外市场评估范文篇6

关键词:希尔顿酒店;跨国经营

一、企业简介和跨国经营简史

希尔顿全球控股有限公司,其前身为希尔顿酒店集团公司,是一家知名跨国酒店管理公司,起源于1919年康莱德•希尔顿收购的位于得克萨斯州Cisco的Mobley酒店。希尔顿国际酒店集团(HI),为总部设于英国的希尔顿集团公司的旗下分支,拥有除美国外全球范围内“希尔顿”商标的使用权,于1964年在美国上市,其中美国希尔顿与1994年从总部位于英国伦敦的希尔顿集团下分出,拥有并管理美国境内的美国境内全美2300多家希尔顿业务。经历了整整100年的成长和发展,希尔顿全球酒店集团的足迹已经遍布了全球113个国家,覆盖到五大洲的各个城市,管理着超过5600家酒店,在全球范围内共设有913,000多个酒店客房,旗下拥有17个品牌,包括提供最高级别服务水平的超豪华型酒店康莱德(CONRAD),以及Hilton、华尔道夫(WALDORFASTORIA)、CANOPY、SIGNIA、CURIO等品牌,是全球最大的酒店企业。现在,希尔顿以万分热情提供超凡出众的客户服务为价值观,致力于酒店服务,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和赞赏,在全球内享有盛誉。

二、跨国经营的动机

(一)外在动因。1.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从全球角度来看,自由贸易和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大势,希尔顿全球酒店集团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夹缝生存,必须积极扩宽海外市场,扩展国际分工的深度和广度,加速国际资本的流动和自己周转,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通过分享全球经济化红利成就国际影响力。2.全球旅游业的迅速发展。酒店服务业的兴起与发展离不开旅游业市场的繁荣,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尽管近年来,全球经济复杂多变,在遭受大小经济危机的情况下,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全球经济增长缓慢,但全世界人民对旅游的热情不减反增,世界旅游经济已经实现了数年来连续增长,并持续超过全球经济增速,带动了包括酒店服务行业等周边产业的升级发展。根据《世界旅游经济趋势报告(2019)》,在全球经济疲弱的当下,旅游市场领跑超越经济总体增长。预计2019年全球旅游总人次将达到127.6亿人次,增速为5.5%,增速较2018年回升0.5个百分点,全球旅游总收入将达5.54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6.0%。同时,世界旅游业继续呈现三足鼎立的格局,欧洲、美洲、亚太三大地区依然在世界旅游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但近年来,欧洲地区和美洲地区板块的增长比例相较于亚太地区持续下降,亚太地区的旅游业占比快速增长,旅游业基础服务设施和市场法规制度日趋成熟。因此,希尔顿全球酒店集团把酒店建设的扩展中心从20世纪50年代后的美洲、欧洲市场逐渐转移到21世纪后快速崛起的亚洲市场,尤其是大中华区希尔顿在建酒店呈现爆发增长。中国作为希尔顿在美国之外的最重要的市场之一,其市场之广阔得到了希尔顿集团的高度重视,仅亚太市场之一的中国地区,就为希尔顿全球酒店集团带来了高额的利润空间,希尔顿目前运营了在华的117家开业酒店,约300家酒店在未来开业计划中。从全球旅游业高速发展的角度看,希尔顿全球酒店集团为了追求高效增长巨额利润,吸引世界范围内的客源保持竞争力,进行向跨国公司的变革和国际化发展进程是希尔顿集团做出的必然选择。3.酒店行业激烈的市场竞争。在旅游业发展带动酒店行业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酒店行业中各个酒店公司的竞争关系。尽管希尔顿拥有百年的经营历程、精品高端的企业形象和一批具有高忠诚度的商务客源,但仍面临着同行业品牌,如洲际酒店集团、温德姆酒店集团、万豪国际酒店集团等知名跨国酒店公司的激烈竞争角逐。同时,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本土酒店品牌也如雨后春笋般成长壮大起来,并纷纷得到当局政府的扶持和政策优待,走出国门,通过定位品牌特色分享希尔顿等高端型酒店集团的行业市场,给希尔顿酒店集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正因如此,抢夺海外市场,吸引海外客户群体也成为了希尔顿全球酒店集团的全球化进程中的首要任务,如果希尔顿忽略对海外市场的控制和争夺,难免在日新月异的国际化格局中丧失战略主动地位,而面临被酒店行业市场淘汰的困境。(二)内在动因。1.成熟型公司的发展需要。由于酒店创始人敏锐的投资眼光和战略定位实施的正确,希尔顿品牌在成立的短短30多年内就成为了首个在美国经营范围内横跨内陆的酒店集团,抢占了美国酒店市场的先机。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壮大,希尔顿酒店集团成为了一家各个指标几近成熟完备的集团公司。在美国市场渐趋饱和的状态下,仅在美国本土和少量的欧洲市场上经营已经不能再满足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的希尔顿酒店集团的发展需要,为了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适应成熟型企业的经营特点,希尔顿酒店集团打造了一支在同行业中最具全球性、综合性和相关性的销售队伍,帮助了解世界各地的独特需求和机会,把希尔顿品牌推向广阔的海外市场,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设立子公司和分支机构,从事海外生产、销售活动,实现对经营规模的升级扩大。2.集团制定国际化战略开拓海外市场。20世纪50年代以前,希尔顿一直延续自建模式,发展缓慢,丧失了发展机遇。作为一家服务型企业,希尔顿品牌需要寻求和吸引更多的客户群体,打破酒店原有的经营模式,以积极开放的态度转型发展,走出国门打开海外市场寻求新的发展机遇。为此,希尔顿酒店集团高层在上世纪60年代初制定了一套详细的国际化全球战略,企图通过“特许经营”的形式,将品牌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扩展和传播,发展成为面向国际市场的国际企业,进一步维护集团利益和品牌形象。希尔顿酒店集团的国际化战略持续至今,并且近几年仍不断加快扩张趋势。3.分散企业经营风险。由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行业市场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任何细微的改变都会对公司造成无法估量的影响。为了减少某一国家或地区酒店经营不善或濒临关闭对集团公司造成的重创,希尔顿全球集团必须将酒店市场分散在世界各地,以致任何一家酒店出现危机时,集团都能够利用雄厚的财力和其他市场酒店的正常运作度过经营危机。同时,由于各地旅游市场的季节性,通常使公司需要经历淡旺季的转换,尤其是酒店行业需要确保旺季带来的收益足以帮助其渡过淡季的财务危机状态,否则中小型酒店难以挨过淡季时的惨淡经营。而全球酒店市场的开拓使得希尔顿全球集团在世界范围内总体无淡旺季之分,无论哪个季节或是时间节点,总有国家和地区正迎来旅游市场上的收入繁荣,达到酒店市场的平衡状态,使希尔顿实现各个季度的收支平衡,降低经营风险。

三、跨国经营的主要内容

(一)直接出口。直接出口是指企业凭借自己的营销力量在国际市场上建立自己的营销网络,直接经营业务。希尔顿由在美国本土的直营到欧洲市场的直接经营,在国外设立了分支机构,直接在旅游市场上推销其酒店服务,开始打开了几条国外营销渠道,方便与国外客户进行更直接紧密的接触。希尔顿通过在海外开设直营连锁酒店,更全面地掌握了各个海外子市场的特点,并派驻相关人员专门从事海外酒店的经营,获得国际化经营的经验,帮助其开拓更多的海外市场。(二)特许经营。特许经营是指在经营中已经取得成功经验的企业,将其商标、商号、服务标志、专利、技术诀窍及经营管理方法的使用权转让给另一家企业,并由此扩大产品销售或者取得使用费收入,现已成为国际上进行跨国经营活动的盛行方式之一。特许经营的跨国经营进入方式是希尔顿在海外直接开设酒店经营后的主要跨国经营方式之一,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推行。由于酒店服务行业的成功与失败与客源全体的市场占有率息息相关,希尔顿全球酒店集团必须积极扩大市场,增加全球房产的数量和客房拥有量,以吸引更多的客源,而特许经营的方式能够帮助希尔顿酒店集团快速进入海外市场的酒店行业,减少探索市场和适应市场的风险,缩短熟悉市场制度和进入国的法律法规、风土人情。以成为希尔顿重要市场的大中华区来说,希尔顿将在中国进行下沉品牌的特许经营,更加关注中档酒店市场和年轻群体市场,通过希尔顿欢朋酒店的开业,希尔顿将在大中华区的运营权交给了国内经济型酒店集团巨头之一的铂涛集团,并计划在未来继续扩张400多家特许经营酒店,以帮助希尔顿酒店大规模提升中国市场的开拓能力、品牌体系建设和客户会员规模。(三)管理合同。管理合同一般是具有管理优势的跨国经营企业经由合同安排、委派其管理人员到另一国的某个企业承当经营管理服务,并获得一定的管理费。在希尔顿使用特许经营的跨国模式之前,管理合同一直是希尔顿全球酒店集团进行海外扩张的主要方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并没有管理合同的概念,美国作为现代酒店管理合同的起源地,其发源事件正是1948年希尔顿酒店同波多黎各合作经营CarribeHilton酒店时使用的利润共享租赁,根据合同要点,该酒店须将管理公司无法预测和控制的经营风险转嫁给酒店业主,同时使酒店管理公司享有酒店经营控制的全部权利,通过运用希尔顿的酒店经营管理模式和品牌名号,帮助波多黎各的本土酒店在本土市场上站稳根脚。在1960年代,管理合同不仅成为希尔顿酒店进行海外市场早期扩张酒店业务的重要途径,美国其他知名酒店品牌也广泛运用之一方式对外扩张模式,维护了酒店管理公司的利益,减少了酒店经营的风险。(四)跨国并购跨国并购是指一国企业(又称并购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目标,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将另一国企业(又称被并购企业)的所有资产或足以行使运营活动的股份收买下来,从而对另一国企业的经营管理实施实际的或完全控制的行为。在希尔顿的收购历史中,希尔顿国际(英国)和希尔顿酒店公司(美国)曾根据协议分享对品牌的运营权,希尔顿的跨境并购主要发生在欧洲。1999年,希尔顿国际公司并购斯塔克斯(Stakis)酒店公司,这是一家在英国和爱尔兰拥有54家酒店、22家赌场的公司,并购后全部换成希尔顿旗下的品牌来运营。2001年,希尔顿收购了瑞典的斯堪的克(Scandic)酒店公司,并购后所有的假日品牌和少量斯堪的克品牌被替换成希尔顿旗下品牌。除此之外,希尔顿还进行了多起国际品牌收购事件,通过收购美国之外的海外市场本土品牌,成功打入当地市场并在全球范围内树立起了品牌形象和经营口碑。

四、希尔顿跨国经营成功的原因

(一)实行品牌多元化战略细分市场。为了满足世界个不同客户群体的差异化需要,希尔顿采用品牌多元化战略进行市场细分,希尔顿旗下拥有的17个品牌覆盖了超豪华型的高端市场,如康莱德酒店,到主营的中高端市场,如希尔顿、花园酒店、逸林、华尔道夫等等,再到近几年以希尔顿欢朋打开亚太地区的中档市场,发展经济型酒店,可以说希尔顿品牌覆盖了世界上主要的商务客源和大量旅游客源,几乎每一个品牌都有专门针对的市场,通过对客人身份、兴趣爱好、酒店选址和规模大小等划分档次为客群提供专业和周到的酒店服务,提升了希尔顿在全球饭店市场的占有率,似乎在全球希尔顿拥有的众多酒店中,总有一款类型和一个地方的酒店能满足入住客户的所有需求。(二)产品国际差异化战略。尽管酒店行业服务的性质内容大同小异,但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若要取得生存和发展,希尔顿酒店集团必须通过推出产品差异化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帮助与其他品牌进行区分,完成自主品牌的特色定位,并通过差异化的产品满足客户的选择多样化和入住体验以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希尔顿为了更大程度地接纳来自不同年龄段和有着特殊消费需求的客户群体,酒店设计了一套全新、完善和多样化个性的服务体系,推出了一系列休闲度假活动,与国家睡眠基金会合作推出睡眠房,帮助入睡困难的客户获得更好的睡眠体验。早在1959年,希尔顿可提供380间客房的旧金山机场希尔顿酒店开业,首开酒店理念之先河,迅速收获了频繁需要从事商业活动而频繁往来于机场的客户群体,这一穿梭于不同商务活动的客户群很快成为了希尔顿酒店的主要会员。希尔顿酒店不仅在酒店客房和活动体验上实行了产品差异化战略,还在营销活动上设计了多样的方案。希尔顿全球酒店集团旗下的酒店实行希尔顿荣誉客会的会员制服务,通过入住积分开展了一系列优惠营销活动,如入住获得倍数积分,积分到一定程度时可以在希尔顿酒店免费入住积分房;推出大中华区家庭套餐,鼓励家庭游;会员升级白金卡/金卡;周末度假促销活动等营销促销推广活动。这些推广手段是希尔顿通过用户调研和消费者分析得出的带着吸引不同客户群目的而设计的,满足了酒店入住客户的差异化个性需要,在客户心中树立了服务细致周到的企业形象,获得了客户的高满意度。(三)“微笑服务”理念和酒店价值观享誉全球。希尔顿酒店之所以成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与其提供的高质量服务紧密相关。作为酒店服务行业,无论企业怎样进行特色发展和品牌夸张,没有一个高质量和被赞誉的服务体系,酒店就无法在高度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与发展。希尔顿以“微笑服务”为理念,以打造“宾至如归“的奢华舒适体验为目标,深受希尔顿创始人希尔顿家族的影响。希尔顿酒店注重对员工礼仪的培养,和服务能力上的培训,并设计出一套有关人性化服务的考核体系,打造出一支顶尖的酒店服务团队。同时,酒店还制定了标准化的酒店经营管理手册,对服务质量做出严格的规范要求和考核评估。(四)人才全球化战略。希尔顿全球酒店集团始于美国,发展壮大于美国和英国,但是希尔顿的营销团队、酒店设计团队、客户服务团队却是来自于世界人才的融合汇聚。希尔顿集团十分重视员工的来源和培养,不仅对员工具有学历和专业知识上的要求,也有对于实践操作和工作经历的要求,它与美国地方大学合作办理酒店专业,从大学时期就在培养忠于希尔顿文化价值和管理体系的员工。另外,希尔顿乐于欢迎和拥抱来自世界任何国家和地区的高素质人才,并为他们配备优良的薪酬投资和福利待遇,提供免费的培训课程和升职机遇,帮助世界范围的希尔顿员工提高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希尔顿与美国休斯顿大学合建的希尔顿学院为世界范围内的员工提供了培训机会,无论员工来自哪里,都有机会进入希尔顿的最高学堂,接受系统的专业课程培训,完成学业,并把先进的教学知识带回本土,实现海外酒店管理模式的更新和升级换代。希尔顿的国际雇员遍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推出针对人才的多项领先计划,希望能为酒店员工带来良好的机遇、回报和职业生涯,提供企业可持续发展综合平台,让员工在世界范围的希尔顿边旅行边学习,设立希尔顿大学,使希尔顿成最佳的职场资源,多次入选“全球最佳跨国公司职场”榜单,因此,希尔顿成为了很多国际员工心目中的最佳雇主。

五、希尔顿跨国经营的借鉴意义和启示

希尔顿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开始了集团的国际化进程,当时二战结束不久,世界上大多数的知名企业仍处于偃旗息鼓的状态,并未关注到国际市场,而此时的希尔顿已经通过首创管理合同的形式将自己的品牌推向海外市场,把发展的目标立足于国际。中国的酒店服务行业起源于古时的客栈,但由于近现代的历史原因,并未得到应有的发展,因此起步晚,发展能力滞后。经过长时间在市场经济市场的探索与克服困难,中国自由的品牌已经能在国内立足并取得较高的地位,但在国际化进程中仍不顺利如意,难以拓展海外市场,与国际知名酒店抢夺海外客源。为了酒店的长期发展,中国酒店必须具有向国际发展的长远眼光,设计出一套酒店特色品牌、自主酒店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或通过与外资企业合作,收购外国酒店的方式,整合企业资源,在继续扩大国内市场占有率的同时走出国门,参与到海外的酒店服务竞争中去,提高品牌的国际知名度,树立具有高度声誉和品质服务的品牌形象。希尔顿酒店跨国经营的成功,不仅仅对我国酒店企业具有借鉴意义,也对世界范围内的企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希尔顿注重创新和创造,开创了酒店行业服务的许多先河,并为其他知名品牌所接受和效仿,如今,创新已经成为了希尔顿品牌重要的文化之一,体现在产品营销、酒店外观设计、客户服务的方方面面,处处给入住客户制造惊喜,随时反应消费需求的变化,准确把握消费者的心理活动,收获了一批希尔顿的忠实客户。最后,希尔顿无论是在消费者外部还是员工内部都取得了自己的地位声望,它所实施的人才战略和员工待遇项目,得到了世界范围员工的赞赏,同时它培育出的一批又一批希尔顿员工,也发挥着他们的价值最大化,为希尔顿带来声誉和利益,使希尔顿全球酒店集团立足于国际而长盛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婧雯.美国希尔顿集团国际化经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6.

[2]陈丽英,何勋,辜应康.国际酒店集团并购历程中的再品牌策略研究:以雅高和希尔顿集团为例[J].旅游学刊,2013(10):52-63.

海外市场评估范文篇7

(一)资金风险

对于海外投资企业而言,资金风险主要涉及到融资、外汇以及资金的流动性而导致的风险。

1.单一融资手段而带来的风险

融资风险主要发生于海外企业成立之初以及快速扩张阶段。此时的企业只能够在母公司担保之下,通过“内保外贷”的形式向国外银行贷款。如果海外企业不采取银行融资的形式,则需要母公司提高投资的额度。当国内的银根收紧,这种单一的融资手段就会带来现金流压力。如果海外企业同时承担着几个项目,那么,财务压力过重就会使企业很难承担。

2.由于汇率变动而引起的外汇风险

企业在投资、经营以及利润的汇回过程中,都会经历不同程度的外汇风险。由于外汇风险影响企业赢利能力,主要是汇率变动的因素。受到欧债危机的影响,中国企业的经营风险系数增加。此时欧洲本土消费者消费能力下降,就必然会导致企业盈利减少。与此同时,中国在欧投资的政府性项目,由于政府债务危机要面临政府的财政赤字而带来的违约风险。随之而来的就是汇率风险程度加大,财务风险隐患重重。

3.由于流动负债过大而导致的风险

当海外企业运行良好时,金融机构为了支持企业扩展,会采取短筹长贷方式。对于企业而言,由于短期债务利率较低,且能够解决短期资金流动的问题,因此而成为首选。但是此时一旦企业经营受到不利因素的影响,或者银行的银根收紧,就会导致企业资金风险发生。

(二)企业经营风险

企业经营风险主要是由海外企业管理经验不足而导致的财务管理控制不到位所引起的。其中的重要内容,就是没有建立起海外业务管理机制,且缺乏国际化的管理人才。中国企业要投资海外项目,就要做好海外投资管理,以确保海外投资价值最大化。这就有必要将财务管理控制风险管理系统建立起来,建立财务管理架构、财务信息的收集与反馈、财务管理人员的培养等等,以确保财务数据及时获得。

(三)国家间税收政策的不同而导致的税务风险

企业参与海外投资,要对企业经营业务内容充分了解,同时更好了解不同国家的税收结构以及税收解释。企业所投入的资金要在经营中获得较高的利润,并能够顺利地在合理税负后收回,就要对税收政策准确把握,以避免企业经营终了退出市场后,由于多重税负而影响盈利。

二、国际化程度影响企业海外投资运营

企业在海外投资运营情况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诸如国际活动、文化差异以及地理位置等等,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会因此而增加企业举债的成本。为了降低投资成本,避开导致财务风险的各项因素,可以将东道国的廉价资源充分地运用起来,以人力资源培训的形式,提高对市场变化的敏感程度。通过对国际化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就会发现,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越高,其市场评价就会越好。因此在学术研究领域中,海外市场的营运规模与国内营运规模都可以从国际化程度反映出来。国际化程度,就是海外市场的涉入程度,主要体现为国际市场的涉入能力。以目前我国大陆的制造企业为例,企业的业绩与其国际化扩展的程度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如果说国家化程度具有广度和深度之分,那么,企业的业绩往往会受到国际化广度的影响,而国际化深度的提高则不会产生促进作用。很显然,在对海外投资进行研究的时候,主要归结为海外市场范围的扩大和海外市场的深入程度两个层面进行研究。随着企业国际化朝向多角化发展,投资的机会越来越多,甚至于可以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以获得更高的收益。企业绩效的提升,财务风险就会相对降低。这就意味着企业在对外投资发展中,有单一地区投资转向投资广度的发展,不仅可以降低财务风险,而且还促进了企业的国家化发展。

三、海外投资与财务风险的关联性

财务风险是对企业经营结果进行衡量的最直接因素。通过解读财务报表,就能够以财务比率为参考,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评估。分析财务报表,不仅可以对企业的曾经的财务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并对照企业当时的经营状况做出比对值,据此而对目前以及未来的财务与经营状况做出最佳预测。可见,衡量财务风险,财务变量起到了窗口的作用。值得思考的是,企业在海外投资,如果由于扩张而导致所分布的地域之间存在着相当大悬殊,那么,投资的深入就要相对保守。海外投资呈水平方向发展,投资广度越广,所承担的财务风险就会随之降低;海外投资深度越深,财务风险就会越高。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单一地域的投资,由于多种不定财务风险因素的影响,投资力度越大,风险系数会越大。如果分散投资,多个地域之间的风险因素就会相互平衡,因此而消解由于某一地域的投资而产生的风险。此外,从控制变量的角度而言,投入资金的流动性越大,经营规模越大,财务风险就会越小,资产的报酬率也会相对增多,而海外投资的企业成长性,并不会对企业的财务造成影响。

四、结语

海外市场评估范文篇8

关键词:商务英语;茶企;对外营销

跨文化交际成为了日常的需要,任何企业要想走出国门进行跨过贸易,必须掌握相关领域的商务英语知识,毕竟语言才是沟通的基础。倘若连语言基石都不牢固又如何进行愉快的商务洽谈呢?当前,茶文化的复兴使得我国茶企纷纷走上了国际化的市场道路,不断地开拓海外茶叶市场。然而,进军之路却并不如其所料想的顺畅,不少茶企都败北而归。究其原因,我国茶企的对外营销战略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不善于利用茶文化商务英语对其营销广告进行统筹化设计。

1商务英语与对外营销

1.1商务英语。近年来,随着“地球村”的来临,我国与世界的交往日益密切,外国公司在我国遍地开花,我国企业也相继入驻世界市场。于是,商务英语这一应用型语言也就应运而生了。而商务英语作为一种职场化的生活语言,其几乎囊括了商务知识的方方面面,从管理理念、工作状态到文化元素与英语口语再到职场见闻和日常交际悉数都被纳入了其教学体系之列。因此,商务英语所包含的内容异常广泛。其实,商务英语是一门特定的教学课程,不同于普通的英语考试与专业的能力考试,其是介乎二者之间的综合性语言,着重培养的是人才的语言综合能力素养。然而,商务英语并不是商务与英语的简单结合,其强调的是一种商务交流能力,学习者应该以最准确、清晰以及简洁的商务语言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进而促进工作的顺利开展与问题的圆满解决。因而,从这一层面而言,商务英语的习得者既要具备深厚的商务知识还要有扎实的英语交际能力。1.2对外营销。对外营销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是指企业超出本国领域范围而从事的经营销售活动,其与贸易全球化紧密相关。其实,对外营销的本质与国内的市场贸易一样,都是一种市场经济行为均以满足受众需求为主。对外营销却由于其所处环境的不同而呈现出环境性、必然性以及重要性的特点。对外营销所面向的是国际市场,而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里一切都处于不可控的未知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蝴蝶效应比比皆是。企业在走出国门步入更广阔的舞台后,在灯光打亮之前其完全处于未知的黑暗中,谁也不知道幕布拉起来的那一刻会看到一个怎样的世界市场。所以,企业在进行对外营销时,其任何策略的制定都要考虑整个世界的环境因素,而且每一细微的变化都会对其带来毁灭性影响。由此可知,对外营销对于环境的依赖性较强。然而,尽管海外市场波涛汹涌,但其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高风险的同时也蕴藏着高收益,每一个有雄心的企业都想从中分一杯羹。更重要的是,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社会所积压的产品越来越多,如若不走出国门不积极拓展海外市场,那么其所生产的产品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因此,对外营销的出现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当然,对外营销对于企业来说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但是总体而言其正面意义更大。对外营销为企业提供了一个更为广大的空间,使其可以不断地向世界阐释其生产经营理念、向更多的受众展示其产品特色,也能使其了解和学习更多的先进的管理经验与营销知识。因此,对外营销对于企业而言又是极为重要的。

2国内茶企对外营销所面临的问题

2.1对外营销信息不对称。茶企在对外进行茶叶产品的营销宣传时,所传递给受众的有价值的信息太少,而且肯能由于跨文化交际的影响使得其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出现偏差甚至被误解。其实,信息的不对称在企业的营销活动中较为常见,有些企业为了增强其市场竞争力故意对其价格进行模糊处理,以将消费者的注意力转到产品的其他方面上。但是,茶叶作为一种饮品,其对外营销必须以透明化的方式运转,特别是关乎茶叶产地、生产与质量的信息都应该被置于“阳光”之下。不幸的是,我国茶企为了获取高额利益,蓄意隐藏其茶叶产地、加工方式以及经营机构等信息,以便于其用普通茶叶冒充名茶。于是,消费者由于缺乏对茶叶知识的了解,难以对茶叶的优劣进行判断也无法对其价格进行评估,进而导致海外茶叶市场的欺诈不诚信现象越发泛滥。另外,茶企在对外营销中缺乏对受众国地域文化的认知,也没有从其受众心里出发对茶叶广告进行地道化的英语翻译,从而使得不少茶叶品牌在传入到目的国后,因为翻译失误造成很多茶叶产品的重要信息被忽视,海外受众自然也无法据此获得有效的茶叶信息。2.2营销传播缺乏系统规划。我国茶企一直遵从传统的原始经营模式,主要是靠价格营销战略占领市场。但是,对于企业而言,真正致胜的法宝是产品的品质管理、品牌形象的树立以及良好市场口碑的形成。尤其是在媒介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时代里,广告几乎无所不在也无孔不入,任何企业的营销规划必须以打造品牌为核心。然而,我国的茶企在进行对外营销时依然延续国内的营销模式,将价格拉锯战打到了国外市场。而面对强劲的对手,其价格优势也丧失殆尽,品牌的缺失使得其难以在瞬时内博得消费者的眼球。虽然,有些茶企率先推出了茶叶品牌,但由于市场定位不明晰也没有从长远的角度对其茶叶品牌进行系统化设计,进而出现了大量同质化的茶叶品牌。例如,我国西湖龙井在海外市场一直颇受欢迎,茶企纷纷以西湖龙井为例,重力塑造绿茶的品牌形象,却由于过犹不及而引起大众的反感。另外,我国茶叶品种繁多,琳琅满目的名茶也备受世人瞩目。尽管铁观音、碧螺春、乌龙茶、信阳毛尖、大红袍在海外颇为畅销,但茶企品牌意识的缺乏,使得其对外营销出现了“有品类,无品牌”的怪象,外国消费者难以从纷繁复杂的茶叶品种中一眼识别其所需要的茶叶品牌。

3商务英语在国内茶企对外营销中的具体应用

3.1树立差异化的品牌意识,增强茶企的英语广告效应。茶叶企业在对外营销时应该首先对其所销售的产品进行精准化的市场定位,有选择性地对不同的茶叶品种进行不同的市场定位,明确各自间的差异性优势。因此,茶企可以从商务英语着手,通过增强茶叶术语的英语储备量以及掌握目的国商务谈判的技巧来了解其语言文化知识进而知道消费者的需求。茶企应该依然将品牌意识放在首位,坚定不移地以受众国的茶文化为导向,借鉴地道的茶企商务英语对茶叶广告进行通俗化处理。茶企可以借助相关的茶叶俚语来增进消费者对其产品的理解也促使其能有效地与其他同类茶叶产品区分开来。例如,茶企在对销往美国的碧螺春进行包装时可以一反传统的以绿色为底色,淡墨山水画为背景的图案设计,直接以美国的流行文化为基石利用缤纷的色彩以绚烂华美的包装设计获取美国销售费的注意力,也使其在无意识中与传统的绿茶品牌有效区分开来。当然,茶企也应该结合外国消费者的商品服务理念,以茶叶商务英语视阈为着力点,提升销售人员的茶叶商务英语沟通技能,将品质化的服务纳入对外营销的蓝图中,以优质的茶叶品尝体验与售后服务来增加受众的好感,从而形成规模化的茶企英语广告效应。3.2结合跨文化交际,立足国外市场制定完善的英语营销策略。对外营销意味着走出国门,我国传统的茶文化也会随之而被引入世界可能会与当地的茶文化相冲突,进而引发当地消费者的抵制。正如受众的选择性接触心理机制一样,一般来说受众只会吸收与其固有文化一致的知识,而对于那些与其原有理念不相符合的则会产生逆反心理加以抵触。所以,茶企的对外营销战略应该结合商务英语的实用性特点,透过跨文化交际对当地的茶文化进行深入调查以对消费者的文化心理作出科学评估,进而据此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茶叶商务英语营销体系。一方面,茶企应该从自身的产品特色、企业形象以及组织规模入手,对其进驻海外市场的优势与劣势进行充分分析,及时调整与优化茶叶的品牌结构,利用现有的一切资源促进国家市场的开发。另一方面,茶企的对外营销策略也应当根据商务英语中英语国家的企业利益分配机制协调其与国外茶叶经销商之间的利益矛盾,以公平合理的方式对茶叶销售利润进行科学分配,适当给以其利润甜头从而激发经销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为海外茶叶市场的拓展奠定坚实的受众基础。3.3积极借助电子商务平台,推出科学实效的全球化茶叶营销模式。电子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为互联网经济的兴起打下了夯实的技术基石。因特网使得我们“足不出牗户,却知天下事”,也使得网上购物成为了现实,甚至实现了物与物的互通有无。因此,茶企的对外营销可以搭技术的便车,以互联网为依托,建立全球化的茶企电子商务网站,使世界各地的消费者均能在网上选购其所需要的茶叶产品。茶企则需要整合对外营销传播体系,以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为核心,借助茶叶商务英语的英语国家管理经验以及文化消费心理,将其茶叶英语广告、公关、新闻以及包装进行系列化革新,并使其重新整合为一体化的品牌资源,建立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网络与实体相同步的对外营销战略。凭借互联网迅速、及时、双向性的特点随时随地的与网上消费者进行互动,营造科学的网络营销体系。此外,茶企也应该将商务英语与电子商务进行有机融合,加强茶企电子商务工作人员的商务英语应用实践能力,使其能顺利地与客户进行实时交流,从而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陈晓华.浅谈中国IT企业市场营销的发展策略———以联想集团为例[J].财经界:学术版,2010(2):98-99

[2]许晖,郭净,纪春礼.中国企业国际营销动态能力的维度构建研究——基于三家企业国际营销实践的理论探索[J].经济管理,2011(5):183-192.

[3]王景.浅谈我国企业的国际化营销———以企业国际化营销中的商务英语提升为例[J].管理观察,2013(9):74-76.

[4]王叶芳,侯彩静.对外贸易谈判过程中商务英语的应用技巧分析[J].中国商论,2014(34):122-123.

海外市场评估范文篇9

关键词:财务风险财务分析风险应对建议

1L公司简介

L公司成立于2014年,是H集团控股的一家计算机制造企业,2017年在新三板挂牌上市。主营业务为游戏笔记本、游戏台式机和游戏外设等游戏硬件产品的设计、研发和销售,同时为游戏硬件产品配套相关服务。L公司立足于中高端市场,以互联网电商平台销售为主,同时拓展线下销售网络和海外市场。该公司2018年资产总额为70754万元,负债总额为50392万元,股东权益总额为20362万元,实现净利润1116万元。在过去四年中,该公司的营业收入虽然每年都在增加,但是2017年和2018年的营业净利率却远低于2015年和2016年,表明L公司目前存在较大的财务风险。

2L公司财务现状分析

2.1偿债能力分析。从短期偿债能力来看,公司近四年的流动比率一直呈下降趋势,即从1.53降到了1.38。一般认为生产制造企业流动比率的合理值为2.0,但L公司的该指标明显低于正常值。另外,L公司的速动比率在2016年和2018年都较低,说明企业存货数量可能较多,企业可以立即变现的流动资产较少。这意味着目前L公司短期偿债能力整体偏弱。从长期偿债能力来看,通常认为生产制造行业资产负债率为40%~60%较为合适,但L公司在2016—2018年中资产负债率均超过60%,且仍然呈上升趋势。同时,该公司近几年的产权比率均大于行业平均水平1.0,在2018年时上升到2.47,这说明L公司的负债规模较大,举债经营程度较高,财务结构不稳定,风险较大。2.2盈利能力分析。企业的最终目的就是获得利润,实现利益最大化,盈利能力通常表现为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收益数额的多少和收益水平的高低。表2数据显示,L公司2015—2018年的营业收入一直呈上升趋势,但是营业额利润率却较低,近两年一直保持在1%左右。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了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一般认为应大于15%较为合适,而L公司2017年和2018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3.73%和5.69%,远远低于15%,表明该公司近年来运用自有资本获取收益的效率较低。这意味着L公司盈利能力较差,并且企业投资没有给投资人带来较高收益,可能存在较大的投资风险。2.3营运能力分析。营运能力是指企业经营运行的能力,从表3中可以看出,L公司2016年的存货周转率为7.71,同比上年减少了35.02次,此后,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表明公司存货占用资金较多,且变现较慢。另外,生产制造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平均水平为40.0左右,而L公司2016—2018年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虽然2017年时情况稍有好转,但2018年又有所下降,同比2017年减少10.25次,表明L公司的应收账款回款速度慢,现金流风险较高。

3L公司目前存在的财务风险

通过上文对L公司财务情况的分析,发现公司负债规模较高,财务结构不稳定,盈利能力较差,存货数额较多且变现慢,现金流风险较高。进一步分析后得出,之所以发生这些情况,与L公司目前存在的一些财务风险有关。3.1海外市场经营风险。L公司在2017年时开始打开国外市场,逐步扩建海外销售渠道。虽然开展海外营销既可以获得更多利益,又可以提升公司的国际知名度,但是海外业务却会面临政治、经济、政策、经营等多重风险,随着中美贸易摩擦不断深化,海外经营的风险也越来越大。从L公司财务现状来看,该公司负债水平较高,偿债能力较弱。根据2017年和2018年财务报告可知,由于近两年L公司借入了较大数额的短期借款以及大量的应付账款,才使得公司负债增加,而公司向集团借款以及赊购的部分货物又主要是为了海外分公司的建设。另外,L公司营业收入一直增加,但利润率却很低,这与近两年海外扩建投入了大量成本费用使得营业总成本增加有直接关系。因此,L公司的海外市场拓展存在较大的经营风险。一方面,目前L公司海外业务属于初创期,根据近两年公司的年报来看,L公司每年仍需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市场调研、海外分公司的建设和广告宣传等,以此来获得市场和粉丝群体。为保证企业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持海外市场的开拓,企业在2017年和2018年从其控股股东H集团分别取得7655万元和8829万元借款,导致企业的负债水平增加,偿债压力变大,同时这些投入也使得企业的经营成本不断上升,进而影响了企业的盈利水平和股东收益。如果最终无法获得足够的利润,也会给L公司带来很大的资金链断裂风险。另一方面,海外营销还会受到东道国的政治和政策因素以及东道国与我国外交关系的影响。如果东道国政局不稳,时常发生民众示威、恐怖活动,又或者该国产业政策及税收政策的改变,都会大大增加L公司的运营成本,甚至出现经济损失,导致公司财务风险。3.2存货采购及管理风险。对L公司营运能力分析后发现,目前该公司的存货周转率较低。根据L公司2017年和2018年财务报告可知,该公司存货水平较高,从而影响了公司的存货周转率。另外,导致公司营业总成本上升的原因除了海外扩建成本之外,还有财务费用的增加。L公司部分存货需从国外采购,由于汇率的变动产生了汇兑损失,使得财务费用增加,最终导致成本上升。因此,L公司存货的采购和管理存在较大风险。3.2.1存货采购风险。原材料的采购是确保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前提。而原材料的供给往往会受到国家政策、行业发展周期、市场需求量、投入成本以及未来价格预期等因素的影响。同时,由于L公司生产产品中的一些核心零部件目前主要从国外进口取得,因此该公司存货的采购还会受到国际关系和汇率影响。L公司相关管理人员和采购部门需要依据市场行情作出判断,决定原材料的采购时间和购买数量。目前中美贸易争端不断,进口关税增加,进口产品数量减少,美元与人民币汇率变动较大,导致L公司在采购时会出现汇兑损失和成本上升等问题。此外,由于原材料国内供给减少,如果公司没有及时提前抢货,很可能会导致库存零部件不足,从而影响企业争产生产。3.2.2存货管理风险。L公司存货管理风险主要指的是库存商品的积压滞销风险。计算机及其相关产品的销售情况会受到季节影响,有淡季和旺季之分,但由于电子产品的生产制作过程精密复杂且耗时较长,L公司一般需要提前三个月开始生产才能满足旺季时所需的供货量,因此就会出现年底存货数量较多的情况。然而,当前的市场瞬息万变,消费者的要求和偏好很可能会在几个月的时间内发生改变,同行业竞争者也可能推出更优质的产品,那么L公司库存积压的商品就很可能会难以销售,或是销售数量很难和预期一样,从而使得存货积压,影响企业的变现能力和营运能力。3.3关联方交易占比较高上文提到L公司应付账款的数额较大,从L公司的财务报告中可知,有大约50%的应付款项是由于购买关联企业商品所形成的,这说明L公司与其关联方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对L公司关联交易进一步研究发现,该公司在2018年时有近30%的采购业务是与关联企业发生的,并且均是赊购的。因此,L公司与其关联企业存在交易占比较高的风险。L公司与其实际控制人H集团控制的企业之间存在采购商品、销售商品、金融服务等关联交易。根据近两年的公司年报来看,L公司原材料的最大供应商为其关联企业——H国际有限公司,2017年时从H国际公司采购的存货占总采购数额的比例为22.81%,2018年时增长为29.57%。从关联企业较高比例的采购,表明L公司的生产经营具有较大的依赖性及较高的风险水平。虽然目前H集团的经营较为稳定,但是一旦H集团的经营情况发生变化,L公司将很难独立应对市场。如果失去控股集团的支持,L公司将会面临较大的存货采购危机,从而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

4控制L公司财务风险的建议

4.1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L公司想要提升经营活动效率,保证企业长期发展,就需要L公司全体人员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提升对风险的识别和应对能力。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市场行情和企业环境瞬息万变,因而更容易出现实际与预期不相符的情况,大大增加了公司的经营风险。这就需要L公司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并且积极应对。防范财务风险不仅是财务人员的责任,还需要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的全体人员共同努力。L公司需要将风险防范意识融入企业文化中,并且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和壮大,风险管理理念也应不断更新,让员工及时了解学习,加强风险防范措施,为公司发展保驾护航。4.2加强对海外机构的风险管理。首先,L公司应加强对海外分支机构的建设和管理。具体来讲,L公司应尽快熟悉当地的经济、政治及市场经营等情况,使投资风险确定在可控范围内。加强L公司与当地相关企业的联系,与当地实力较强的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共同构建L公司的海外机构,既可以降低海外投资的成本,又可以共担经营风险。对于海外机构的人员,关键岗位和核心负责人由国内总公司委任,但是其他岗位和一般管理人员可以从当地聘用。一方面因为当地人员对本国的市场更为熟悉,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L公司海外机构与当地政府和民众的沟通和联系,从而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其次,L公司应提高对海外机构的风险管理水平。一方面,L公司应建立海外风险管理机构以及符合大数据发展趋势的风险预警机制,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投资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制定具体的风险控制措施。另一方面,还要不断更新企业的风险数据库,利用大数据信息优势,加强对于风险的追踪,及时了解风险的变化,尤其是对于局势动荡,经济发展不稳定的地区。加强海外风险管理,有助于提高L公司的科学管理水平,促进海外事业的健康发展。4.3利用大数据建立供应链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模式是企业在存货采购和管理过程中的新型发展模式,从传统存货采购管理模式到供应链管理模式的转变是建立在大数据背景下的。一方面,在大数据背景下,采购者与供应商不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要加强彼此的联系,双方不断整合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使买卖双方变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建立供应链管理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L公司缺货风险和采购成本,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另一方面,L公司可以通过大数据网络,利用供应链管理模式实现以客户需求为主导的采购和生产模式。L公司应通过信息共享,加强与主要客户的沟通与联系,在获取客户的订单需求后再进行采购和生产。订单化采购和生产模式既可以更好地满足客户需要,也可以使公司降低库存风险。此外,L公司也应利用大数据优势,充分了解普通消费者偏好和市场行情,建立消费者数据库,实现精准营销。一旦发现公司存货可能滞销,应及时通过打折、赠品等促销方式来减少库存,降低企业存货积压风险。4.4控制关联方交易的占比。L公司与其关联方之间的采购业务较为频繁且数额较大,使得L公司独立应对市场的能力较弱。L公司需要进一步完善采购体系,加强采购体系的独立性和完善性,同时加强与外部供应商的沟通和联系。公司可以利用大数据建立一个供应商信息库,将各个上游企业的产品质量、价格水平和信用等级等因素进行横向比较,选出优质供应商,并努力建立与外部优质供应商的长期合作关系,从而降低L公司从其控股集团处采购存货的占比,提升公司的自主经营能力。同时,也要加强对关联方交易的监督,确保L公司发生的关联方交易是必要的,且不存在舞弊行为。

5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愈加激烈,然而在企业的发展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有关经营、投资和融资等方面的财务风险,企业需要正视这些风险,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风险,从而保证企业的正常经营和持续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降低财务风险的机遇。利用大数据对海量信息的搜集和分析功能,企业可以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及时预测和降低风险;企业还可以实现供应链管理模式,与上下游企业资源共享,降低存货的采购和积压风险;建立供应商信息库,掌握更全面的供应商信息,减少关联方交易。将企业经营与大数据相结合,建立智能数据库,有助于降低L公司目前存在的财务风险,同时对其他企业控制财务风险也可以提供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程平,王爽.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采购活动大会计研究[J].会计之友,2020(02).

[2]戚家勇,蔡永斌.房地产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评价研究[J].财会通讯,2018(26).

[3]胡明霞,马茜群.国有企业财务舞弊研究——基于昆明机床案例分析[J].会计之友,2019(11).

[4]王妮.我国海外基础设施投资项目风险防范研究——基于中美贸易摩擦背景[J].价格月刊,2019(12).

海外市场评估范文篇10

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海外公司;财务内部控制;管理

现代企业制度,是坚持基于市场经济理论体系研究新型企业制度,主动以法人作为制度建立和实施主体,将企业内部制度建设作为核心工作,不断推动企业内部全权革命,实现权责清晰化、管理科学化。由于企业的建立需要财产关系基础,因此企业最终的发展定位与走向与产权结构以及内部控制优化关联紧密,只有不断强化产权交易,主动通过财务内部控制来构筑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产品与服务等价等量交换换件,才能使现代企业在新形势下获得新生,赢得新的竞争局面。随着我国企业的海外战略有序推进,海外企业所面临的环境更为复杂,机遇与挑战并存,不断强化海外公司的财务管理,打造高质量内控机制,是海外公司在现代企业制度理论支撑下获得长足发展的重要举措。从务实管理、规避风险等方面考虑,研究海外公司财务内部控制策略刻不容缓。

1对接东道国市场,调研并融合当地财税法

1.1海外公司要积极调研驻地财税政策体系。关注与本行业相关的政策,梳理其中的特别税收优惠,掌握与我国政府是否有税务互勉协定签订事宜的落实。在准备进驻海外市场时,应考虑注册地问题,权衡以国外企业身份进驻或在当地注册的有利性。可适当咨询或直接由相关事务所参与机构工作,了解目标区域的财税体系框架。1.2海外公司应依据当地财税政策组织投标。投标前期的市场调研工作必不可少,要结合当地财税政策,整理报价影响因素,杜绝其中的盲点或风险项内容被人为利用对业务开展造成影响。海外公司既要保持日常工作的独立性,也要加强与母公司的信息沟通,多听取母公司的决策建议,接受投标报价支持。1.3海外公司要遵守当地法律规范履约。我国企业的海外子公司或驻地机构应掌握所在地的税收和其他法规,坚持依法经营,降低因财务税收等方面与政府部门出现冲突与摩擦。在使用当地劳动力的情况下,多主动与当地社保机关取得联系,注重保障当地员工权益,避免因处理不当接到投诉或政府处罚,造成不良损失。

2把好海外公司的外账成本及利润质量关

现阶段,我国企业的海外公司都以两套账模式实施会计核算:一是外账,以当地语言或通用语言开展账套簿记,以当地会计准则核算,以当地纳税制度申报,接受相关审计与监管;二是内账,以国内会计准则核算,供集团公司合并会计报表实行统一财务管理,并接受国内税收审计综合检查。一般是项目发票及相关材料原件按外账处理,内账以财务复印资料包作会计处理。这样就容易产生套账运行不相容问题。2.1账套现金数有差异。一旦某项业务经过内账、外账的不同处理就会出现现金数额的出入。如海外公司的我国籍人员实际工资必然要以外币结算发放,外账则往往依据名义工资处理,应得额与实得额之间会产生库存现金差异。一旦现金差问题较严重,外账账面仍有大量现金余额则会在审计过程中面临更多麻烦,而且国内集团公司有时对外账监管还是相对松散。若在无外汇管制的国家,母公司可委托境外机构与母公司合作,以合作资金往来部分来发放中国籍员工工资。2.2外账无法计列国内部分成本。显然,由于国内外的会计制度不一致,若以中国籍工作人员的工资为例,在外账中的名义工资一般要低于实发工资,而且国内员工在国内享受的“五险一金”等待遇同样不能在外账体现。此外,若海外公司需要由国内集团提供设备经临时入关方式进入驻地,就面临资产折旧折耗问题,但此项并未取得国外税务部门认可。可见,内账与外账之间的协调还有待加强,而且往往外账部分的利润更高。国内集团公司应该关注内外账情况,监控海外公司的外账利润情况积极优化税收筹划,降低因项目终审而需缴纳巨额税收。海外公司应聘请当地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中介机构来代管税收筹划,既确保不违反财税法,又能出具当地政府认可的会计资料。

3主动优化海外资金监管渠道落实统一管理

3.1组建集团公司资金管理中心。集团公司应关注海外公司的境外项目经济收益,制定严密的资金汇回、境外支出等流程与制度。资金管理中心的建立,主要承担海外公司资金池管理工作,紧盯由联合国出具的制裁细则与名单,降低损失。3.2提升海外资金安全系数。集团公司应密切关注海外公司资金库的设置问题,强调存放资金安全工作,特别要设立政策应对小组,关注别国政治经济动态,预测可变风险,针对外汇风险及时回流资金,设置海外公司对资金控制权限,以满足实际项目生产经营所需。需要开设新银行账户的,应有集团公司经过必要的内控程序完善内控手续后才可允许开户,降低在国外银行设立账户、申办信用卡等问题导致企业资产遭遇不良损失的风险。3.3盘活资金流向,扩拓资金渠道。积极盘活资金流向,扩拓资金渠道,保障生产资金需求。特别是对于外汇管制较为严格的国家,应有集团公司出面,决策选择与当地其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合理的资金置换等手段解决海外公司拟定的资金流问题。3.4扩大跨国银行合作缓解流动资金占用问题。集团公司应主动与海外公司所在国的跨国银行取得良好合作,保持较高银行授信额度,在海外公司需要时能够打通绿色渠道开具保函及信用证降低流动资金占用问题。对于不同国家的情况,一旦有涉及投标或项目需前期垫资等需求,应向合作银行申请调整授信额度分配,为海外公司的项目运作提供资金保障。

4不断落实海外公司的财务内部控制建设

基于现代企业制度理论,海外公司必须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改善内部控制环境。要考虑集团公司自身的财务运作压力,在未能完全分离不相容岗位的前提下,避免资金监管失控失效而出现非法截留转移的情况。在这方面,国内企业的岗位不相容问题确实存在,如一些部门或岗位同时负责现金业务和账务处理,或者同时承担稽核业务与账务处理等等,基于此,建立海外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迫在眉睫。4.1优先发展海外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国内集团公司应结合海外情况,独立研究制定海外内部控制手册,建立健全海外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梳理其中高风险领域与高制约因素,重点防范资金风险中可能的资金账户开设、变更或撤销等问题。只有经过集团公司的董事会批准,海外公司才能开展资金账户开设、变更或撤销等操作,且要按照规定定期上报账户资金余额状况。海外公司有涉及采购等重大资金支出的要采用支票联签制,经过集团总部审批后才能调动海外账户资金池中的大额资金。4.2定期评估海外公司的内控体系的指引落实情况。集团公司要对下属海外子公司的财务管理组织定期内部控制审计,综合评价周期内的海外内控执行情况。若出现异常应立即着手调查并纠正偏差;对于内控体系中显现落后和不协调的控制项要进行更新修改,由相关部门或人员收集具体修正意见,不断优化内控体系,对海外公司的内控实行条目量化评分,不达标的按重修处理,确保集团内部控制达到既定目标。

5与时俱进发展财务管理内控队伍建设

5.1坚持优选财务管理人员,进驻海外市场主持内控工作。集团公司必须严格做好人力资源把关,财务管理岗位的工作人员要足够称职和优秀。要求集团公司要制定前瞻性培训计划,就需要打开的海外市场组织专职人员深造,批量培养复合型国际型财务人员,既要掌握当地语言,善于人际交流与商务谈判,搭建良好税企关系,又能准确识别政治经济发展风向,熟悉当地政策法规制度,不断分析内外账差异,寻求国内外会计制度的差异平衡点,确保海外公司财务运作达到一流水平。5.2合理应用当地财务人员,释放本土人员工作效能。特别是在英语语言使用不频繁的国家,亦或是政府对当地财务活动管控较深的国家,集团公司应考虑多从当地工作人员中培养优秀员工,或主动雇用高级财务人员,给予足够薪资福利,积极培养忠诚度,促使当地员工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

6结束语

面对多变国际形式与复杂环境,海外公司应接受集团公司对财务内部控制的决策,积极构建内控体系,实现规避风险的目的,在此基础上认真开拓海外市场,主动调整和改善企业管理状况,不断优化财务管理来提升海外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健康发展贡献积极力量。以上针对当前的经济形势与复杂环境,探讨和研究了海外公司的财务内部控制策略,具有一定参考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罗冬华.境外机构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初探[J].审计与理财,2011(8):35-36.

[2]唐丽萍.加强集团公司境外子公司财务管理的几点建议[J].会计,2009(21):29-30.

[3]张渭斌.浅析如何加强企业财务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1(6):242-243.

[4]周璟.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策略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12):62.

[5]刘殿臣.浅谈现代企业制度下如何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J].管理观察,2010(27):62.

[6]朱克明.浅谈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的内部控制制度构建[J].青海财政,2003(3):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