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特殊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10-24 17:34:50

高中特殊教育

高中特殊教育范文篇1

一、发展现状

市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几年来,特殊教育迅速发展,在稳步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同时,积极开展儿童康复教育,被省残联认定为听力语言、人工耳蜗、智力障碍定点康复机构。全面实现残疾学生公用经费生均6000元,市财政每年通过专项(生活老师工资补助、特困学生生活补助、职业技术培训专项补助)资金用于支持补助特殊教育学校健康正常运转。每年为特殊教育学校引进教师2-3名,特教津贴按要求发放。截至2017年秋季,共有残疾学

生365名,其中特教学校112名(含康复学生19名)。已基本实现“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教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发展格局。

但从总体来看,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相对正常儿童少年来说仍然较低,学前和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整体相对滞后,特殊教育条件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教师队伍数量仍有不足、待遇偏低、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校园由大学学生公寓改建而成,尚不够标准且存有不安全因素。

二、工作原则

坚持普特结合,推进融合。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为补充,全面推进全纳教育。普通学校与特教学校责任共担、资源共享、相互支撑。

坚持尊重差异,多元发展。尊重残疾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潜能开发、缺陷补偿和扬长教育,提高特殊教育的针对性,促进残疾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升残疾学生的学习成就感,为他们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坚持普惠加特惠,特教特办。普惠性教育政策和工程项目优先支持特殊教育。针对特殊教育实际,专门制定特殊的政策措施,加大支持力度。坚持政府主导,各方参与。落实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发展特殊教育的责任,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配合,共同推进特殊教育发展。

三、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在市药都小学附近预留的初中园区内划出20亩土地,建设一所标准化的特殊教育学校校园。完善从学前到高中整体衔接的特殊教育体系。建立财政为主、社会支持、全面覆盖、通畅便利的特殊教育服务保障机制,全面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特殊教育质量。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各方参与的特殊教育工作格局。建设形成“特殊教育资源中心+重点资源教室+普通资源教室”的三级资源体系,全面实现“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教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发展格局。到2020年,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以上,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规模显著扩大,残疾学生普遍获得适宜的教育。

(二)年度目标

2017年(政策规划出台年)

筹建标准化的特教校园,建设市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成立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出台《残疾儿童入学评估机制》、《残疾人教育安置办法》、《促进随班就读(融合教育)工作意见》、《送教上门工作办法》。实现教育、卫计、民政、残联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对未入学适龄儿童少年进行彻底的全面摸底筛查。对本辖区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安置做出规划,对本年度可安排入学的适龄残疾儿童作出安置意见。对非义务教育阶段残疾人教育安置作出初步规划(学前、高中、青壮年扫盲)。

组织特殊教育教师进行新课标新教材培训和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将特殊教育学校纳入评估范围。2018年依托特教资源中心,对普通学校随班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切实提高随班就读教学质量。在人数超过10个残疾学生的乡镇(街道)中心小学建设重点资源教室1个,在人数超过5个残疾学生的学校建立普通资源教室1个,建设资源教室的学校配备资源教师。探索融合教育模式。

推动送教上门全覆盖。对多重残疾或重度残疾青少年采取形式多样的送教上门服务,如送教上门、送教进机构福利院、家长定期将学生送到学校接受教育等等。

组织特殊教育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依托特殊教育学校对随班就读、送教上门、资源教师进行培训。

2019年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和社会力量建设残障儿童幼儿园。

组织特殊教育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依托特殊教育学校对随班就读、送教上门、资源教师进行培训。

2020年完善特殊教育监测制度,对各乡镇(街道)随班就读工作、送教上门工作进行考核评价。

最终实现适龄残疾学生入学率达95%以上,实现国家、省里全部目标。

四、主要措施

(一)提高义务教育普及水平

扩大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规模。加强特殊教育资源教室、无障碍设施等建设,为残疾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和生活便利。

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招生能力。支持特殊教育学校扩大招生规模、增加招生类别。

在组织开展送教上门或远程教育。为确实不能到校就读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每月提供不少于两次的送教上门或远程教育等服务,并将其纳入学籍管理。

(二)加快发展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

支持普通幼儿园创造条件接收残疾儿童;支持在特教学校普遍建立附属幼儿园(学前教育部)接收残疾儿童;支持各类康复教育机构为残疾儿童提供半日制、小时制、亲子同训等多种形式的早期康复教育服务。大力推进残障学生在各类安置点接受免费康复教育训练。

支持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学校扩大规模招收残疾学生,支持校企合作,使完成义务教育且有意愿的残疾学生都能接受适宜的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考试机构为残疾学生参加中考提供合理便利。

支持各种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加强残疾人的职业技能培训,拓宽和完善残疾人终身学习通道。加强就业指导,做好残疾人教育与就业衔接工作。

多种形式开展残疾青壮年文盲扫盲工作。

(三)健全特殊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在落实义务教育阶段特教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6000元基

础上,到2020年增加至8000元,根据学校招收重度、多重残疾学生的比例,逐年增加年度预算;学前阶段的生均财政拨款标准按4000元/年执行,以后逐年增加至8000元/年。乡镇学校随班就读、民办特教康复机构以及送教上门的残障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按特教学校执行。继续加大残疾学生资助力度。义务教育阶段在“两免一补”的基础上,继续对特困学生进行生活费兜底补助。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实行高中阶段免费教育。

继续执行拨付5%残保金用于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劳动技能教育与职业教育,并在教育附加中设立特殊教育专项补助款并逐步提高,加强特殊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改善办学条件。

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民个人捐资助学。

(四)健全特殊教育专业支撑体系

市教育局会同卫计、民政、残联等部门(组织),建立由教育、心理、康复、社会工作等方面专家组成的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健全残疾儿童入学评估机制,完善教育安置办法,对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提出教育安置意见。建立卫生、民政、残联、教育等部门的信息交流共享机制。

建设三级资源支持体系。支持特教学校建立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提供特殊教育指导和支持服务,建设重点资源教室和普通资源教室,服务残疾学生。

配备专职或兼职特殊教育教研员,统筹开展特殊教育教研活动。

建立健全志愿者扶残助学机制。发挥城乡基层组织在未入学残疾儿童少年信息收集、送教上门、社会活动等方面的支持作用。

加强家校合作,充分发挥家庭在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和康复中的作用。

(五)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加大培训力度,对特殊教育教师实行5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严格执行国培、省培计划中的特师培养政策,特教学校承担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教师、资源教师和送教上门教师培训,增强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新入岗教师岗前培训增加特校学习内容。

继续按聋教育1:3—1:4的师生比逐步配足配齐教师,按在校学生数对教师编制进行动态管理;适当增加康复医生、康复治疗师、康复训练人员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配备。切实提高特教教师待遇,将特教津贴标准提高至工资总量的30%,根据特殊教育工作的必要性,依法发放值班看护加班补助;对普通学校承担随班就读教学管理任务的教师,在绩效工资分配上给予倾斜。为送教上门教师、承担“医教结合”实验相关人员提供必要的交通补助、误餐补助、工作补助(课余、双休或假期)。

关心特教教师的身心健康,改善特教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在评优评先中给特教教师一定指标,特教教师岗位晋级、职称评聘不受岗位职数及名额限制,在特教学校连续从事15年以上并在特教学校退休的教师享受特教津贴。

(六)大力推进特殊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依据盲、聋和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

(2016年),组织新课标新教材全员培训。围绕新教材的广泛使用,加强市级教研和校本教研。

推进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教学,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加强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重视教具、学具和辅具的开发和应用。创新随班就读教育教学与管理模式,整体提升随班就读的质量。建立特殊教育质量监测制度,探索建立适合残疾学生发展的考试评价体系,用多元的视角评价特殊教育和残疾学生,保证评价的科学性、规范性和独立性。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思想认识。实施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是巩固一期成果、满足残疾人群体不断增长教育需求的重要举措;是推进教育公平、办人民满意教育、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是增进残疾人家庭福祉、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的重要举措。各乡镇(街道)、部门要充分认识二期提升计划的重要意义,按照“履职尽责、特教特办”的要求,持续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发展。

(二)落实部门责任。市人民政府履行主体责任,进一步建立

和完善特殊教育的管理机制,把特殊教育发展列入议事日程和相关部门年度任务。

市教育局要统筹制定特殊教育计划实施方案,加强对承担特殊教育工作学校的指导,开展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依托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等平台,加强残疾儿童少年教育信息监测服务和动态管理。牵头组建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全力推动特殊教育教学各项任务完成。

市发改委要把三级资源体系建设和特殊教育学校附属幼儿园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条件保障和配套支持,促进特殊教育发展。

市财政局要完善特殊教育投入政策,保证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建设投入和公用经费投入,支持社会力量办学,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

市人社局要落实特殊教育学校编制,落实特教教师工资待遇、特教津贴、职称评定等,做好残疾青年的就业安置工作。

市民政局要安排10%的社会福利公益金支持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落实残疾学生全部享受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政策,要做好福利机构孤残儿童抚育工作。

市卫计委要配合教育、残联开展特殊儿童基数调查、筛查、医疗、康复工作。

市残联要把特殊教育纳入残疾人事业整体规划,切实做好残疾学生康复训练、职业培训等方面工作。要安排10%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用于特殊教育教师培训、残疾学生职业技术培训和贫困学生助学。市残联牵头对适龄残疾儿童进行全面的筛查摸底,牵头完成残疾青壮年文盲扫盲工作,关心支持社会康复机构的建设和发展。

教育、财政、发改、人社、民政、卫计、残联等部门单位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确保计划如期完成。

(三)统筹科学规划。各乡镇(街道)要将特殊教育发展纳入

当地教育事业发展总体规划,根据本提升计划,结合当地实际,整合项目、资金、人力,优化资源配置,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工作,推动实施好特殊教育二期提升计划。

(四)营造发展氛围。要广泛宣传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重

要意义,宣传特殊教育改革发展成就和优秀残疾人典型事迹,引导学生和家长充分认识特殊教育对促进残疾人成长成才和终身发展的重要作用。要大力宣传国家发展特殊教育的惠民政策,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特殊教育、尊重特殊教育教师和残疾人教育工作者的舆论氛围。要落实国家关于捐赠及免税的政策,要动员社会各界采用多种形式,献爱心、送温暖,提供志愿服务,形成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的良好氛围。

高中特殊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特殊教育;教师;原因;对策

一、特殊教育教师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特殊教育对教师有着更高的要求。特殊教育是难度最大的教育,特殊教育专业不同于其它的专业,特殊教育专业有自己的特殊性,首先要求从业人员要有一定的专业性知识,还要具有特殊教育教师的必备技能,但是现在的特殊教育教师一般学历不高,没有或很少接受专业培训,全国特殊教育教师文化水平都不很高。其次特殊教育教师必须具有教好的心理素质,因为特殊教育教师天天与身心有缺陷的学生在一起,所以对于特殊教育教师最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有爱心,只有充满爱心才能真切地投入到特殊教育当中,使特殊人群感受到人们对他们的关爱、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心,让特殊人群的心理得以健康发展。特殊教育教师要比普通教育教师要求更多,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特殊教育教师面对的是特殊群体,学生取得的成绩不显著,教师成就感低。

(二)特殊教育教师待遇低。众所周知,特殊教育工作很艰辛,特殊教育教师的付出比普通教师要多,无论是从身体上还是心理上,特殊教师承受的压力都要比普通教师多,特殊教师每天和身体上或心理上有残疾的学生在一起,他们不仅仅要在学业上帮助残疾的学生,而且在生活上也得帮助这些学生,有时还得从心理上对学生进行疏导。特殊教育教师每个月享受基本工资15%的特教津贴,但是和他们的付出仍然是不成正比的,特殊教育教师只有基本工资和特教津贴,没有其它的补助,在社会上不像小学教师、初高中教师那样受家长的重视和尊重。

(三)政府对特殊教育财政拨款力度不大。国家财政对特殊教育在2009年之前不是特别重视。在2009年之后有所重视,特殊教育的经济来源主要就是国家财政,国家财政对特殊教育的投入是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但是投入还是不足的,尤其是偏远地区,国家更应该加大对偏远地区的特殊教育的财政投入。特殊教育经费中也有其它的来源,社会团体、公民个人办学经费、社会捐资经费、事业收入和其他收入所占比重非常小,最近几年还有减少趋势,所以国家更应该加大对特殊教育财政的投入,确保特殊教育在社会上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

(四)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缺口很大。教育部《2014年教育统计数据》,统计显示,2014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1515.3万人,比2013年增加38.5万人。其中幼儿园专任教师184.41万人、普通小学专任教师565.56万人、初中专任教师348.84万人、普通高中专任教师167.07万人、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85.84万人、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153.45万人、特殊教育学校专任教师4.81万人。[1]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特殊教育学校专任教师人数是较少的。我国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高校有47所。黑龙江省只有一所高校绥化学院开设特殊教育专业,全国山东省、四川省、广东省有四所高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2009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意见》之后,我国特殊教育才有了快速发展,在2009年以前很少有高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在2009年之后全国有一些高校开设了特殊教育专业,特殊教育专业在我国高校中有所增加,但是我国残疾人比例呈上升趋势,特殊教育教师数量仍然是不足,缺口很大。“2010年公布的统计数字,我国有1706所特殊学校,在读学生64.9万人,残疾儿童66%是随班就读。大陆地区需要11万专职教师,但目前只有3.97万人”。[2]这些年虽然有一定发展,但总体而言,目前高等院校在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方面,无论是质量上还是规模上均很有限的,严重滞后于社会需求。随着国家和各省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的逐步落实,需要兴建一大批特殊学校的同时,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计划也会逐步落实,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会逐年呈现上升趋势,这需要大批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特殊教师,输送到特殊教育机构和普通教育机构中,让这些特殊人群享受到高质量的特殊教育服务。以黑龙江省为例,就有一所师范类院校设置特殊教育专业,也没有专门的高等特殊教育院校。为了满足许多残疾学生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强力需要,国家诸多相关法令明文要求在普通师范教育中开设特殊教育选修或必修课程,但目前也没有几所学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黑龙江省的几所师范学校:哈尔滨师范大学,牡丹江师范学院等也都没有开设特殊教育专业。从以上足以看出,国家对特殊教育专业不是特别重视的。

二、特殊教育教师不足的对策

(一)加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实现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它直接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进程。其中特殊教育的教师的专业程度更是决定特殊教育发展程度的关键。由于特殊教育教师的特殊性,很少有高材生会主动选择特殊教育这个专业学习,报考时一般为成绩不是特别理想的学生去选择报考特殊教育专业。特殊教育招生状况不是很好,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及多数家庭都不喜欢从事特殊教育行业。因此在全社会广泛倡导特殊教育全民支持的背景上,建议国家应该对特殊教育专业设立专项奖学金,助学金等,依此吸引更多的高材生报考特殊教育专业,加大特殊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力度,促进特殊教育良性健康发展。加大职前和职后培训的机会,让更多特殊教育教师能够每年至少参加一次的特殊教育培训,这样会有助于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二)拓宽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渠道。我国特殊教育培养现状概括为:首先,绝大多数的高等学校招收的学生数量较少,且更偏重于培养管理和科研型人才,担当特殊教育人才培养重要任务的主要是各地区的专科类院校,这样就造成高学历高素质的特殊教育师资紧缺,这些高等院校的特殊教育的毕业生又都进入到有关特殊教育的管理部门,而不是从事一线特殊教育教师的岗位,这就导致学习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一部分毕业后从事了有关和特殊专业有关的行政工作;其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综合性高等院校较少,难以完全承担提高特殊教育质量的重任,无法满足当前政府的期望和社会需求,师范类院校可以设置特殊教育理论课或特殊教育实践课为选修课,先通过选修课让在校大学生学习特殊教育方面的知识,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做准备,这些学生在毕业后可以从事特殊教育有关的工作,也可以从事本科所学的专业,这样就会有更多的大学生从事特殊教育事业,增加了特殊教育教师的来源。我们也可以通过职前和职后培训的途径对这些学生进行培训,使得他们更好地融入特殊教育领域。

(三)改善特殊教育教师的待遇。特殊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一环。特殊教育教师面对着类别越来越复杂的残障学生、承受着越来越沉重的身心压力、付出着越来越繁重的劳动。特殊教育的教师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残疾孩子,理应得到社会的尊重和国家的奖励。因此,国家一定要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等,否则很多学习特殊教育专业的人才放弃从事本行业,这样对国家资源也是一种浪费。所以,要制定有效措施,大力鼓励学习特殊教育的学生从事特殊教育行业,全面落实国家规定的殊教教育津贴等特殊教育教师工资待遇倾斜政策。对普通学校承担残疾学生教学和管理的教师在绩效考核中给予倾斜,尽可能为特殊教育教师提供工作和交通的补贴,并在职称评定、工资福利、住房、公费医疗等方面向特殊教育教师倾斜。

(四)政府应该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政策倾斜及经费投入。对特殊教育,教育部门首先要高度重视,要建立一主多元的办学模式,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起以国家办学为主体和社会办学多样化投资的特殊教育办学模式。政府应该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支持和鼓励特殊教育,同时要拓宽特殊教育经费的筹措渠道,引导社会捐助、慈善基金等更多地投向特殊教育领域。通过税收优惠、学费补助等措施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同时,建立政府资金投入民办特教学校的渠道和机制,利用民办学校的体制优势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到特殊教育领域中来。特殊教育对于残疾儿童康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因该足够重视特殊教育,尽量帮助这些残疾的儿童,让他们在政府的帮助下,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作者:宋丽丽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高中特殊教育范文篇3

一、增强特殊教育,构建和谐新洲

(一)特殊教育是构建社会和谐的主要方面。奉行“大家共享,遍及受益”的教育公道主旨,保证残疾儿童少年对等受教育的权益,减少残疾人与健全人之间的社会差异,是教育事业的主要构成局部,是促进社会公道、构建社会和谐的主要手段。

(二)增强特殊教育是贯彻《任务教育法》的必定要求。具体贯实《任务教育法》,将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具体归入任务教育系统,处理办学前提粗陋、专业教员缺少、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短少质量保证、办学规划相对不足等问题,促进我区教育事业平衡发展。

二、完善特殊教育系统,知足残疾人教育需求

(三)普及任务教育。坚持将发展残疾儿童少年任务教育作为稳固和提高九年任务教育效果与程度的一项主要任务,坚持将残疾儿童少年任务教育作为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十二五”时期,我区残疾儿童少年任务教育发展目的是:顺应承受通俗教育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率98%,承受特殊教育的目力、听力和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任务教育入学率到达95%。

(四)发展学前教育。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康复、教育事业,依托幼儿园、康复机构以及在特殊教育学校增设学前康复部等方式,大幅度提高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程度。到2012年,全区残疾儿童基本能承受学前三年教育,0—3岁残疾儿童能获得必然的康复医治和康复练习。

(五)拓展职业技能教育。为残疾人坚持和完成职业志向服务,中等职业技能学校要测验创办特殊教育班,为残疾人坚持和完成职业志向服务。到2012年,初步构成较为完善的特殊教育与职业教育协作培育机制。

(六)逐渐坚持终身教育系统。把提高残疾人受教育程度看成是残疾人具体完成本身价值的基本前提,县政府、社会、学校、家庭要一起支持残疾学生承受通俗高中教育、高级教育,尊敬和知足全体残疾人受教育的权益和要求,坚持专项助学基金,赐与特殊政策支持。协助支持听力、智力、目力残疾学生进入高中阶段教育。

三、加大经费投入,改善特殊教育办学前提

(七)加大财务投入力度。区财务部分要依照高于通俗学校5倍的规范拨付特殊教育学校生均财务预算内公用经费,优先安排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设备置办经费,保证特殊教育正常运转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办学经费。

(八)多渠道筹集资金。征收的残疾人就业保证金每年安排一局部用于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职业教育,福利、慈悲资金中安排必然资金用于特殊教育事业和赞助家庭坚苦的残疾少年儿童生活。还,鼓舞社会集团、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应用“助残日”、“六一”等节假期向特殊教育机构和残疾儿童少年捐钱。

(九)推进特殊教育学校规范化、规范化建设。落实《特殊教育学校建筑设计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教育部布告第204号)的相关要求,加速特殊教育学校规范化建设,积极装备核算机及收集技能教育设备、无妨碍设备、康复和特殊教育仪器,在“十二五”时期把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成为设备较齐备、功能较充分、规划较大的省级示范性特殊教育学校。教育部分安排中小学危房革新、中小学办学前提规范化建设、中小学长途教育等工程项目,应对特殊教育予以重点支持。

(十)增强教员队伍建设。把特殊教育教员培训归入教员继续教育工作范围,按期选派教员参与省、市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学习,不断提高教员队伍专业化程度,增强通俗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兼职特殊教育教员队伍建设,过量引进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在“十二五”时期建设一支本质优秀、构造合理、专兼结合的特殊教育教员队伍。

四、深化特殊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十一)坚持发展性准则,具体推进本质教育。把残疾学生看作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求的个别,知足残疾学生协调发展、赔偿发展的需求,特殊教育学校和特殊教育工作者要坚持本质教育方向,依据残疾学生特点提出分歧的教育内容和要求,丰厚学生校园文明生活,增强学生品德、幻想教育,开展心思征询与指导,指导学生自我尊重、自傲、自强、自立,使每一逻辑学生都能获得发展。

(十二)坚持主体性准则,深化改良教育方法。尊敬残疾儿童作为特殊教育主体的位置,结合新课程改革,认真探究特殊教育教室教育新形式,坚持卓有成效的教育新规范,积极推进特殊教育教室教育方法的革新。要经过采用现代技能教育手段,推进课程教育手段的更新;经过采用教室教育形式治理,推进教员教育行为的更新;经过增强学法指导,推进学生学习行为和才能构成方法的更新。

(十三)坚持协调性准则,不断构成特教合力。努力让残疾学生承受无差异的教育,教育部分要采取有力办法,协调特殊教育学校与学前教育单位、通俗中小学、职业技能学校之间的关系,构成特教合力,有方案、有步调地为残疾儿童的终身发展打下优越的基本。

(十四)坚持校个性准则,积极开发特征课程。要合理应用我区特殊教育现有资源,针对残疾学生的心理缺陷,围绕康复练习开发校本教材,将促进残疾学生身心健康贯串于学校教育教育的全进程,科学地开展康复练习。要依据面向社会实践、面向就业的准则,建设特征课程,真正使残疾学生经过学习受益。

五、完善保证系统,推进特殊教育事业发展

(十五)增强特殊教育治理。教育部分要切实增强对特殊教育工作的指导,实时统筹协谐和研讨处理特殊教育工作中的问题,具体落实“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中特殊教育的详细要求,促进教育事业和谐发展。

(十六)营建普特一体化的教育情况。特殊教育学校在教育部分指导下自立招生。全区各通俗中小学、幼儿园必需依法招收适龄轻度残疾儿童入学,以保证残疾儿童在通俗学校特殊教育班或随班就读这一特殊教育主体方式的施行。

(十七)增强特殊教育督导评价工作。坚持残疾儿童少年任务教育目的责任制,将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具体归入任务教育系统,并将残疾儿童少年任务教育发展状况作为督导评价的专项内容。

(十八)坚持残疾儿童少年任务教育助学准则。在对承受九年任务教育的残疾儿童少年执行“两免一补”政策的还,民政部分负责把特殊教育学校贫穷生归入社会救援,将在校寄宿的残疾学生归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证范围;卫生部分每年对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进行一次免费体检,劳动保证部分、卫生部分辨别为残疾学生处理城镇居民医保、新型乡村协作医疗;积极鼓舞社会各界捐赞助学,对单位和个人捐助特殊教育的资金免征所得税。

高中特殊教育范文篇4

认真学习贯彻国家、省、市教育规划纲要及全县教育行政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回归原点、突出重点、夯实起点、打造亮点”的教育工作思路和方针,进一步理清思路、转变观念、明确目标、扎实推进。坚持育人为本,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规范管理,狠抓落实,提高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优质发展。

二、主要目标任务

1.素质教育更深入。启动“公民教育”行动,融入小事德育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进一步提高德育工作成效。深入推进体育艺术2+1项目,形成省市有影响的工作品牌和项目。学生参加各类竞赛的获奖面和获奖层次进一步提高。建成全县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发展指导得到进一步加强。

2.规范办学更到位。全面的教育质量观进一步确立,责任意识、规范意识进一步增强,学校常规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管理规范有效落实,“五严”规定执行情况良好,学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精致化。

3.教育发展更均衡。稳步实施学校布局调整,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城乡办学条件差距进一步缩小。高中、义务教育招生更加规范,义务教育不合理“择校”问题基本消除。留守儿童、问题儿童等特殊教育群体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得到保证。

4.品牌效应更显现。学校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文化品位进一步提升。一大批学校在养成教育、公民教育、课程改革、体育艺术2+1项目、科技创新教育、高中特色建设等方面初显成效,启动国际教育交流合作项目,典型学校效应不断扩大,教育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5.发展质量更优异。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6%,省优质幼儿园达70%以上,基本完成每镇一所省优公办园目标建设任务;义务教育入学率100%,小学巩固率100%,初中巩固率99.7%,初中按时毕业率达98%;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8%;残疾少年儿童入学率达98%。基础教育各类质量考核、考评、测试继续保持省市先进水平。

三、推进举措

(一)坚持育人为本,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1.扎实推进养成教育。确立育人为本理念,树立全面教育质量观,以推进养成教育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不断优化德育内容和形式,强化学生德育实践,进一步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制订校本化养成教育方案,深入开展“小事德育工程”。3月份,在全县各学校开展“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月”活动,9月份开展“学习习惯养成教育月”活动。加大养成教育督查推进力度,完善考核评价机制,重现场、重过程、重实绩,分层召开现场推进会,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促进养成教育落到实处。

2.完善公民教育体系。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从小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开展三好学生、三好标兵、四好少年、美德少年、优秀团员队员等评选活动。建立全县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有关节日开展主题或专题教育活动,组织开展环境教育和绿色学校创建活动。加强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建设和管理,为农村青少年特别是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课外活动场所。通过多形式、多内容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在学校做一个守纪律、爱学习、会学习的好学生,在家里做一个有孝心、会自理、担责任的好孩子,在社会做一个明礼仪、知荣辱、守公德的好公民。

3.深入推进体艺2+1项目。积极推进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每天校园体育锻炼一小时。举行初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会和中小学阳光体育节,组织中小学乒乓球、排球、篮球、足球等比赛。推进省市体育传统项目、县队校办基地特色项目建设。深入开展艺术教育活动,举办中小学校园艺术展演,举办中小学生“三独”比赛、书画大赛、摄影作品比赛、经典诵读比赛等活动,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4.深化基础教育课改。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齐、上足、教好每一门课程。加大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力度,提高校本课程的实施水平,推进特色活动课程建设。协同教研室开展“高效课堂建设深化年”活动,协同教科室推进新教育实验工作,协同未成年人素质教育实践基地、青少年宫实施特色活动课程。组织优秀校本课程评选活动。

5.强化实践创新教育。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课外活动及校外活动,组织中小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加强学生社团组织建设,开展好各类兴趣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举办小学生小巧手比赛、初中学生手工制作比赛、航模比赛等活动,为学生个性发展搭建平台。

6.加强卫生健康教育。健全学校卫生工作组织及相关制度,完善健康档案。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测试工作,做好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组织开展好学生健康体检、学生因病缺课网络直报、健康体质测试等工作,开展省市健康促进学校及心理健康星级学校创建评比工作。健全完善学校红十字会,组织开展红十字青少年活动。

7.提升语言文字工作水平。贯彻《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提高学生普通话及汉字书写能力,培养爱国情怀和审美情趣。组织开展规范汉字书写特色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创建活动。组织开展中小学书写大赛、推普周、经典诵读比赛等活动。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城市创优、乡镇达标”活动,指导长沙镇创建“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镇”。

(二)坚持教育公平,促进优质均衡发展

8.整合优化资源配置。稳步实施学校布局调整,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科学统筹、优化盘活各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资源的集聚效应,促进各类学校均衡发展。重点做好镇、镇、镇、镇、镇、镇有关学校的撤并与资源整合工作,推进实验小学、马塘小学、洋口初中等校异地迁建工程,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同时做好社会稳定工作。

9.规范义务教育招生。巩固2011年义务教育阶段招生改革成果,实行“就近免试”入学政策,组织做好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工作,坚持依法招生、规范招生,确保全县所有儿童少年公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有效扼制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进一步完善方案、细化措施,统筹协调并认真组织好县城义务教育学校的招生工作,妥善处理招生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确保全县义务教育学校招生顺利进行。

10.推进中招制度改革。认真贯彻市教育局关于中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积极稳妥做好高中阶段学校的招生工作,严格控制普通高中招生规模,普通高中招生计划的55%根据初中毕业生人数按比例分配到各初中学校,继续实行推荐报考。完善学生评价体系,提高综合素质评价成绩在高中招生录取中的权重。

11.关注特殊教育群体。进一步完善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帮扶体系,做好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子女、困难家庭子女、学困生、问题生等学生的教育工作,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开展帮扶行动,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切实保障外来务工人员适龄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与本地学生同等待遇,接受相同的教育。建立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三)坚持文化立校,促进特色内涵发展

12.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继续实施文化立校战略,修订县特色学校建设指导意见,组织特色学校创建评选和特色学校展评活动,培植、推介典型学校,努力提升教育品质,扩大教育影响力。各学校要认真总结梳理办学成果和经验,进一步明晰发展思路,找准突破口,确定特色发展目标。制定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创建活动,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培育和打造办学特色,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内涵发展。

13.启动国际交流项目。选择2~3所学校进行试点,尝试开展国际教育交流活动。启动高中“学生使者”国际交流项目,尝试组织赴港澳教育交流活动。引进吸收国外和地区先进课程资源,尝试有益的教育途径和方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四)坚持协调发展,优化学前特殊教育

14.加快学前教育发展步伐。制订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创建工作规划。加大每镇一所省优公办幼儿园建设力度,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通过政府回购、小区建设配套、新建改建等形式,全力完成每镇一所省优公办园建设任务。通过实施生均公用经费、困难幼儿经济补助等形式,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加强学前教育指导与管理,实施学前教育信息管理,规范学前教育招生,进一步规范办园行为,提高保教保育质量。积极发挥公办园的示范辐射作用,组织开展结对帮扶、优秀教育活动展评、师资培训、幼儿素质展示等活动。新店幼儿园、苴镇中兴幼儿园、曹埠童舒幼儿园、马塘培英幼儿园创建省优质幼儿园。

15.优化提升特殊教育水平。切实保障残疾少年儿童入学,着力培养残疾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品质,加强残疾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提高残疾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特教质量。加强对随班就读工作的管理、研究、指导、服务,完善档案资料,强化培训指导。组织开展“助残”活动,倡导全社会支持特殊教育事业发展。

(五)坚持科学管理,完善考核督查机制

16.完善巡视督查制度。加大巡视督查力度,正常组织开展中小学“百里行”行动,强化学校的责任意识和规范意识。对学校规范办学、常规管理、重点工作推进等情况组织专项督查和随机检查,认真排查突出问题,及时发现并督促整改存在问题,推动学校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精致化,建设平安、文明、和谐校园,优化教育发展环境。

17.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强化教育评估的激励导向作用,修订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质量考核评估细则,坚持发展性评价,突出过程性评价,改进考评办法,重视过程,注重发展。组织初中、小学、幼儿园教育质量综合评估,引导学校不断转变教育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完善学生素质评价体系,组织做好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工作,建立完善学生成长记录袋,举行初中、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定交流、研讨、展示等活动。

18.试行校长例会制度。围绕全县教育工作“回归原点,突出重点,夯实起点,打造亮点”总体要求,坚持城乡一体、区域一体、整体推进策略,有重点、分阶段、分层次召开校长例会,狠抓落实,扎实推进。发挥典型学校的示范辐射作用,通过现场展示观摩、交流研讨等活动,有序推进养成教育、体育艺术2+1、高效课堂建设、队伍建设、特色建设等重点工作,促进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19.严格学籍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学籍管理规定,加强学生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健全完善学籍管理数据库。坚持实事求是、规范程序、服务群众的原则,加强管理,明确责任,规范操作,严格考核。严格控制县内学校的借读、转学、休学,严格控制班学额。

四、重点工作及逐月主要工作安排

(一)重点工作

1.完善巡视督查制度。正常组织开展中小学“百里行”行动,对学校常规管理、规范办学、养成教育、体育艺术2+1项目推进等情况进行巡视、调研、督查。

2.完善教育质量考核评估体系。修订义务教育质量综合考评细则,组织初中、小学、幼儿园年度办学水平评估。

3.组织做好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工作。加强管理、指导与监督,重点做好县城初中、小学、幼儿园招生的组织协调工作。

4.进一步推动文化立校。培植、推介典型学校,组织特色学校创建、评选、展示活动;组织优秀校本课程评选活动。

5.试行校长例会制度。分阶段举行现场观摩、交流、研讨活动,推进重点工作开展。

6.以推进养成教育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分层召开现场推进会;完善学生评价体系,组织做好高中、初中、小学各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工作。

7.积极推进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和卫生健康工作,确保学生每天校园体育锻炼一小时。举办初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会和中小学阳光体育节。组织中小学乒乓球、排球、篮球、足球比赛等活动。推进省市体育传统项目、县队校办基地特色项目的开展。

8.推进艺术教育及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举行全县校园艺术展演活动,举办中小学生“三独”比赛、书画大赛、摄影作品比赛、经典诵读比赛、初中学生手工制作比赛、小学生小巧手比赛等活动。

高中特殊教育范文篇5

一、保障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

1、推进学校特色创建工作,彰显学校办学特色,提升学校办学品位。按照《市学校特色创建工作指导意见》(教发[]14号),以省教育厅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市体育、艺术特色学校创建以及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等内容为重点,精心组织,科学规划,搭建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强力推进学校特色创建工作,通过努力使全市所有中小学初步形成特色发展态势,创造有价值的试点经验和成果。

2、严格招生管理,依法保障学生公平享受教育的权利。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入学制度和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划片招生制度。加强义务教育分班管理,坚持对学生随机分班,不得组织任何形式的分班考试,不准分“快慢班”、“重点班”,确保学生享受公平教育。继续实行优秀初中毕业生推荐保送就读市一中制度,继续实行高中特长生招生录取办法,继续实行优质高中招生计划分解到校办法,继续坚持高中招生“三限”政策,促进全市中小学校生源质量的均衡与公平,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

3、继续推进“爱心结对,情暖‘三生’(贫困生、学困生、留守生)”工程,为“三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深化“留守子女”关爱教育活动,加强研究,探索有效模式,让“留守子女”享受全方位、全时空、多角度的关爱和帮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总结“未成年人假日关爱”试点工作取得的成果、经验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扩大试点范围,推进区域内的交流与合作,推广实验成果。

4、加强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完善幼儿园保教保育、教育教学基本规范,进行幼儿园基本情况统计,开展幼儿园保教保育、教育教学工作检查,重点加强对农村幼儿园的指导和督查,促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5、加强特殊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开展残疾儿童少年基本情况调查工作,扩大特殊教育学校办学规模,提高入学率。开展特殊教育教学研究,不断开发适合残疾学生的校本课程,深化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突出艺术教育、职业教育和康复教育。加强残疾儿童少年劳动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推进改革创新,深化素质教育

1、加强德育的有效性研究与实践,提高德育实效。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开好思想品德课,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认真开展禁毒、防艾、法制、环保、安全、国防、科技、网络道德和心理健康等多形式的教育活动。继续深入开展以教育学生“三会”(会说话、会走路、会讲卫生)为重点内容的“文明伴我成长”主题教育活动,将仪表着装、行为举止、诚信、感恩、爱心、责任等内容纳入教育范畴。继续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开展规范汉字书写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加大对特殊群体学生的关怀和帮助。上好“开学安全第一课”,开展师生逃生安全演练。开展德育创新研究与实践,讲究德育艺术,使德育走进学生的心灵。

2、深化课程改革,促进教育质量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市教学资源网,推进全市教学手段现代化暨教学资源库建设,实现区域内、校际间远程网络学科教学教研、课程资源共享。稳步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各普通高中学校一定要在规定时间内组织学生完成综合素质评价和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完成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并将所有过程提交上网,督促学生修满学分,达到国家规定的毕业要求。严格课程管理,开好选修课程,开发校本课程,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以高中学科中心教研组为依托,以各高中学校学科教研组为重点,以年高考的薄弱环节、薄弱学科为突破口,加强管理,强化备考策略研究,保持教育质量提升态势,保持高中教育质量在市领先位次。

3、推进高效课堂建设,初步形成与创建“高效课堂”相匹配的学校制度与管理文化。以高效课堂样本校为龙头,探索创建高效课堂的行动范式以及教师教学行为指南。加强集体备课,推行区域性的系列主题教研活动,积极创建“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态课堂,真正实现教与学的“轻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益”。集中进行小学高效课堂优质课竞赛,展示高效课堂新成果,总结推广一批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改革成果,树立一批先进学校和优秀教师典型。

4、深化评价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测和评估制度。进一步完善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和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提高省示范高中正取生指标按学生人数和办学水平分配到初中学校比例。推行网上阅卷,强化科技手段在质量检测和分析中的应用。继续坚持期中教学检查和教学月查制度。开展教学管理巡查,通报期中教学检查及教学巡查情况,并将检查结果纳入对乡镇及学校教育质量评价考核。继续实行小学、初中学科抽考制度。每学期末,由市教育局统一组织命题、制卷,由乡镇中心学校组织考试和评卷工作,市教育局对小学、初中部分学科实行抽考。

5、加强学校体卫艺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情况数据库。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开足并上好体育与健康、音乐和美术课。积极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安排大课间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安排进课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继续开展冬季长跑活动。扎实开展卫生校园创建,营造良好卫生环境,提高学生卫生健康知识水平。继续开展“大家唱、大家跳”艺术教育活动,每周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一次合唱和集体舞演练活动,“大家跳”内容增设长阳巴山舞。举办全市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节。

三、加强学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

1、规范课程计划管理。严格执行《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计划(修订)〉的通知》(教发[]33号)要求,全面落实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等三级课程,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中心小学、初中学校体、音、美等课程必须安排专职教师任教,对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任课教师必须做到相对集中安排。普通高中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和省高中课程设置方案,结合学校实际,开齐、开足必修课程,开好选修课程。幼儿园突出学前教育特点,坚决克服“小学化”、“学科化”的不良倾向。

2、规范作息时间管理。严格执行《市教育局关于规范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作息时间的通知》(教发[]3号),严格控制学生每日在校活动时间总量,控制学生作业总量,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阳光体育活动时间,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促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高中特殊教育范文篇6

以往的研究综述主要基于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凭借个人经验主观判断,因而难免会得出不当的归类和总结。科学知识图谱是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形,利用信息可视化技术可以使人们更方便地观察、浏览和整合文本信息,并且找到数据中隐藏的规律和联系[3],同时也可以用来深度挖掘数据,以客观、形象地揭示某一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演进。因此,本文认为,有必要采用近年来我国社会科学研究中悄然兴起的文献计量方法,结合多元统计及信息可视化技术,通过定量的文献数据收集和处理,较客观地反映“特殊教育教师”研究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从而避免以往传统文献研究偏于定性归纳、过于主观的问题[4],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二、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是目前国内惟一能提供全面的数据批量下载功能(即施引文献和参考文献能一起被套录)的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且收录数据质量较高,使得其评价功能较有权威性。所以,本文利用CSSCI数据库,以“特殊教育教师”、“特殊教育师资”、“特教教师”、“特教师资”、“特殊教育and教师”、“特殊教育学校and教师”、“聋校教师”等作为关键词检索项,下载了1998-2013年间相关文献的所有题录和参考文献数据,删除重复文献和非学术性质的文献,最终得到有效引文共116条,包含162个关键词和700条被引文献,并对关键词和被引文献作规范化处理,以便于后续的统计分析,如:将“特教教师”、“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统一为“特殊教育教师”,将“教师培养”、“教师培训”统一为“师资培养”。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研究工具为CiteSpace软件。该软件是美国德雷塞尔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华人学者陈超美博士与大连理工大学WISE实验室联合开发的科学文献分析工具,在图书情报学、管理学、科技政策等方面都有应用。它主要基于共引分析理论和寻径网络算法等,对特定领域文献进行计量,以探寻出学科领域演化的关键路径及其知识拐点,并通过一系列可视化图谱的绘制来形成对学科热点领域的分析和学科前沿的探测[5]。这种历时性可视化技术可以自动聚类和对术语进行标识,绘制的图谱可视化效果好,通过图谱中各节点之间连线的粗细和各节点圆圈的大小、年轮的厚度、颜色的差异等,可以了解该节点的共现频次、中心度、在不同年份的被引情况和热点动态等。

三、特殊教育教师研究的热点领域

关键词是文章主题的高度概括。对某个领域一段时期内的关键词出现频次进行高低排序,某个关键词出现的次数越频繁,表明该领域对其的关注度越高,高频关键词通常可用来确定某个研究领域的热点状况[6]。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运行软件时,时间跨度选择1998—2013年,单个时间分区长度设为1年,节点类型选择“关键词”(keyword),术语类型选择“突现术语”(BurstTerms),TopN选择Top50,意味着选择每一年的出现频率最高的前50个关键词进入图谱绘制,网络简化算法选择Pathfinder对图谱进行精简,适当减少连接数量能使网络的主要结构更清晰、更明显。调整可视化图谱时,阈值选择频率≥4,即:只有至少出现4次的关键词才会在图谱中以文字标出,字体大小和出现频次是成比例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如图1所示。根据陈超美博士的定义,图1中各圆圈的大小代表关键词出现频次的多少,圆圈越大表示出现的频次越高,受研究者关注的程度越大,也即是研究的热点领域[7]。图中具有深色中心的圆圈代表可视化网络中的关键节点(中心性≥0.1),它是图谱中中心性和频次较高的节点,这些节点可能成为网络中由一个时间段向另一个时间段过渡的关键节点。关键节点在网络图谱中起到连接和过渡的桥梁作用,这些通过突现术语(BurstTerms)找出来的关键节点可以看作研究的热点领域。由图1可知,按照节点大小寻找到的1998—2013年特殊教育教师领域的高频关键词包括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教师、教师、教师资格制度、美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师资培养、社会支持、师资培训等。另一方面,按照节点的中心度来挖掘整个网络图谱中起过渡作用的关键节点,一个关键词的节点中心性越强,意味着它控制的关键词之间的信息交流越多。按照关键词的中心性大小排序,结果如表1所示。结合表1和图1可知,从节点中心度来看,“特殊教育”和“特殊教育教师”两个节点的年轮最大,占整个研究领域的核心地位,这和本文的研究主题一致。另外,“教师”、“美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教师资格制度”、“师资培养”、“社会支持”、“心理健康”等也是较为明显的关键节点。通过以上对高频关键词和高中心性关键词的进一步归纳和汇总,并结合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和二次相关文献的阅读,总结出当前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研究热点领域主要包括: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一)特殊教育师资培养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我国历来重视特殊教育领域的师资培养和建设,《残疾人教育条例》第六章就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重视从事残疾人教育的教师培养、培训工作,有计划地举办特殊教育师范院校、专业,或者在普通师范院校附设特殊教育师资班(部),培养残疾人教育教师。”[8]《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中又明确提出要“加大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力度,鼓励高校在师范类专业中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加大部级教师培训计划中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的比重”。在培养体系上,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形成了中等特殊师范教育、大专、本科及研究生学历层次相衔接的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体系。在培养模式上,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一般包括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两种。职前培养主要由高等特殊教育师范院校或高等师范院校中的特殊教育专业承担;职后培训没有固定的模式,一般为校本培训、远程培训和由特殊教育培训中心定期举办的短期培训等。但有学者提出,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同时存在着专业化程度不高、学历层次低和培训效果欠佳的问题[9],还面临着数量缺乏、教学能力与经验匮乏、教师资质偏低以及自我效能感不足的发展瓶颈。在融合教育的大背景下,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知识与技能的融合成为当今教师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应当改变当前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加大对特殊教育骨干人才、融合教育专门人才以及随班就读普及型人才的培养[10]。

(二)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机制,把教师视为一个履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11]。特殊教育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对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通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才能促进特殊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唐春梅提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包括4个方面:掌握系统的特殊教育领域的科学知识、有效地解决特殊教育中的实际问题、有充分的专业自主权、恪守共同的职业道德[12]。但学者们关于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结果并不让人乐观:冯建新对陕西省197名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后发现,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程度偏低、培训次数少,特殊教育教师科研意识淡薄[13];丁相平对山西省进行相关调查后发现,特殊教育教师存在专业化程度偏低、科研能力较弱、社会地位不高、工作满意度低和压力大等问题[14];有学者对湖北省、吉林省等地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进行调查研究后也发现有类似的情况。这些实地调查表明,虽然国家一直在强调要加强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但在实践中仍有许多实际困难。为此,郑俏华提出了特殊教育学校师资队伍专业化发展的策略,认为: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任用制度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良好前提;改革评价与激励机制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保障;强化继续教育工作,开展校本培训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以人性化的管理打造和谐、融洽的社会关系可形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良好氛围[15]。

(三)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影响其自身的教学工作,也会对施教对象产生重要影响。特殊教育教师是一个高应激的特殊群体,由于特殊儿童的身心障碍,导致其学习能力和情感发展较为缓慢,短时间内不会有明显教育成效,因而特殊教育教师教学成就感低下,甚至产生职业倦怠感。另外,特殊儿童往往伴有情绪和行为障碍,特殊教育教师的注意力必须保持高度集中,以随时应对突发事件,这使他们长时间地处于疲劳状态,容易导致各种身心不适。申仁洪对重庆市132名特殊教育教师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表现突出。教师缺少社会支持会导致无助感,进而又陷入更深的社会孤立中,如此循环容易导致教师产生彷徨及抑郁等心理问题[16]。周玉衡调查发现:山东省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较低,在385名特殊教育教师中,发生心理问题的比例为50.13%[17]。赵小红等在2012年对国内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总结分析,发现多数研究认为,我国的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并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问题[18]。因此,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应该引起自身和教育管理部门以及社会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特殊教育教师的社会支持是指特殊教育教师从他人或者社会网络中获得的支持性资源,是缓解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压力的重要资源[19]。一方面,社会支持可以降低特殊教育教师感知压力的基线水平,降低对压力事件的严重性评价;另一方面,社会支持能够为特教教师提供问题解决策略和情感抚慰,帮助教师有效地应对压力情境,从而降低其危害程度。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减轻应激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四)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是国家对特殊教育教师实行的职业资格认定制度。特殊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多样性决定了特殊教育工作的艰巨性和专业性,对特殊教育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为了保证特殊教育的师资质量,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都实行了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美国的特殊教育教师任职资格认证制度较为系统和全面,在认证机构、认证标准、认证考核与认证的更新等方面都有详细的规定和说明,在世界上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20]。英国特殊教育教师的任职资格采用“普通教师资格”+“特殊教师资格”的双证制度,并分别针对听觉障碍、视觉障碍和多重感官障碍3类学生的教师的准入资格进行了明确规定[21]。我国尽管于1994年在《残疾人教育条例》第三十七条中明确规定“实行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但缺乏切实的措施来保障其落实,只是在经济发达的上海率先实施了一段时期。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再次提出“研究建立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证书制度,逐步实行特殊教育教师持证上岗”。我们应该借鉴他国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国情与实际,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出台专门而具体的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认证条例及实施办法,并配套相应的法规以保障实施。特殊教育教师的任职标准应区别于普通教育教师任职标准,突出其专业性和针对性,以促进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另外,英国细化特殊教育教师资格种类的做法也很值得参考。

四、特殊教育教师研究热点的知识基础

知识基础是一个有利于进一步明晰研究热点本质的概念。如果把研究热点定义为一个研究领域的发展状况,那么研究热点的引文就构成了相应的知识基础。一个研究领域可以被概念化成一个从研究热点到知识基础的时间映射[18]。对关于特殊教育教师研究的106篇核心论文的700条引文进行文献共被引分析,可以发现某一研究主题的知识基础。因此,有必要了解所收集数据的引文情况,从而揭示其研究热点的知识基础。CiteSpace软件不但能够提供直观的、可视化的科学知识图谱,而且通过软件操作处理还可以得到与图谱相对应的详细数据。运行软件时,节点类型选择“参考文献”(CitedReference),经过网络算法Pathfinder的精简,得到包含464个节点和1573条连线的可视化图谱。节点越大,表明文献的被引用频次越高,其在特殊教育教师研究领域的地位越为重要。从中提取出的高被引文献如表2所示,其中半衰期描述文献的老化程度,半衰期越小,其老化速度越弱,有效价值也就越大。从表2可知,被引用次数最多的是丁勇于2003年发表在《中国特殊教育》上的《近年来我国对特殊教育教师教育研究综述》[22],其半衰期为1年,老化程度较弱。该文主要对2003年以前的国内外特殊教育师资培育的总趋势、目标和方向、培育模式、培育课程及任职资格、制度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由于综述整合了近年来特殊教育教师领域的研究现状,信息量比较多且综合概括,阅读综述可在较短时间内了解该专题的最新研究动态,了解若干篇有关该专题的原始研究论文,因而不难理解其为何有如此高的被引用率。被引频次排在第二位的是华国栋于2001年编著的《特殊教育师资培养问题研究》[23],它是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的研究报告。该课题集结了全国各个地区特殊教育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主要围绕在普通师范院校如何培养特殊教育师资开展研究,具体包括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课程大纲、教材、教学和训练方案4个部分,是我国较早大规模系统研究特殊教育师资培养问题的教育部重点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因此对后来的特教师资研究影响较大。其中,赵微发表的《英国培养普通师资具有特教技能》一文即为该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徐美贞于2004年发表的《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和刘在花于2006年发表的《特殊学校教师职业枯竭特点的研究》虽然发表时间较晚,但至今均已被引用了9次,从中可以看出,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和职业枯竭问题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这和特殊教育教师所处的教育环境有关。特殊教育教师的教育对象是有着各种障碍的特殊儿童,发展较普通儿童落后,还有部分学生有情绪问题和过激行为,特教教师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良好的状态,防止职业枯竭,把特殊教育作为一门终身热爱的职业来对待,是以往研究者比较关注的问题。顾定倩发表的两篇有关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论文被引频次也较高,其通过对国际上特殊教育教师的类型划分、资格标准、任职资格的获得等比较分析,探讨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制度的可能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策略。虽然我国有关特殊教育的法律法规几次提出实行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资格认证制度,但多止步于此,少实际落实。因此直至今天,特殊教育界的学者们仍然在大力宣传和呼吁落实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张悦歆于2004年发表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与特殊教育需要》[24]一文,其半衰期为两年。该文分析了当前我国特教教师素质的现状和教师专业化存在的问题,指出了特教教师走专业化道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总结出我国特教教师达到专业化的标准和促进专业成熟的途径。普通学校教师需要专业化发展,施教对象为各类残障儿童的特殊教育教师更需要专业化的素养和技能。结合特殊教育教师研究的热点领域和知识基础的计量分析可以发现,聚类出的特殊教育教师热点领域均可在知识基础分析中找到相应的引文和著作,这进一步印证了陈超美博士提出的“一个研究领域可以被概念化成一个从研究热点到知识基础的时间映射”的观点,从而也进一步印证了本文计量分析结果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五、结语

高中特殊教育范文篇7

2016年全县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和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强化保障、优化结构、扩充规模、改革创新、提升质量、促进公平”的工作思路,不断夯实发展基础,坚持依法治教,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实现全县教育事业“十三五”良好开局。

二、主要工作举措

(一)坚持加大投入,夯实教育发展基础

1、扎实推进中小学幼儿园建设。统筹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工程、义务教育学校“全面改薄工程”和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工程等项目建设。重点抓好天宝小学整体搬迁工程、县职业中专实验综合楼、新昌一小综合楼、二中综合楼等工程建设。健全教育工程项目管理制度,强化工程设计、公开招标、质量监理、资金审计等方面的监督,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2、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认真贯彻落实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启动“互联网+教育”改革,加快推进中小学“数字校园”、“智慧校园”建设。继续抓好中小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进一步加大投入,着力提升电教设备、实验器材及图书、音体美卫器材装备水平。修订完善《县中小学电教装备考核细则》,提高电教装备的管理和使用水平。

3、统筹实施教育民生工程。严格执行上级有关政策,采取“奖贷捐助补免”等多种形式,建立健全覆盖各学段学生的资助体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加强对教育民生资金发放的监管。加强学生资助工作队伍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发挥资助育人作用,加强学生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

(二)坚持均衡协调,促进各类教育发展升级

4、加快学前教育发展步伐。深入实施学前教育第二期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学前教育“扩资源、调结构、强管理、提质量”,不断扩大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覆盖面。加强学前教育监督管理,进一步规范办园行为,防止和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加强幼儿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幼儿教师专业基本功竞赛。

5、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紧扣“均衡”和“发展”两大主题,巩固义务教育发展成果。创新举措,进一步做好“控辍保学”、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和关爱留守儿童等工作,严格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和初升高均衡招生政策,促进教育公平。继续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育同盟”、结对帮扶工作,多举措扩充优质教育资源。

6、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发展。进一步加大投入,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扩充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不断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步伐。策应普通高考改革,推动普通高中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多学科融合的校本课程。规范普通高中学籍信息管理。坚持正确的考试和评价育人导向,认真做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深化普通高中特色办学改革,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多样化人才。

7、提升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营造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加大宣传力度,规范招生秩序,扩大办学规模,努力提高“职普比”。进一步加大投入,全面加强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重点抓好县职业中专实验综合楼。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为县域经济发展培养更多专业人才。按照“一县一校”原则,启动实施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工作。

8、保障特殊教育健康发展。贯彻落实《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实施方案》,按照“特教特办、重点扶持”的原则,努力提高特殊教育普及水平、经费保障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工作。加强特教教师的培训工作,提升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增强责任意识。积极开展扶残、助残活动,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残疾儿童少年的良好氛围。

9、鼓励支持民办教育发展。认真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支持民办学校依法办学、诚信办学、规范办学。加强对民办教育机构的管理,坚持民办学校依法办学年检制度。加强民办教育考核评估,促进办学水平提高,保障民办学校师生的合法权益。

(三)坚持德能并重,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0、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把师德表现作为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评模、岗位聘任等方面的重要内容,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围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广泛开展师德师风主题教育活动。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严厉查处师德失范行为。充分挖掘一线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抓好师德典范的宣传工作,发挥好优秀教师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妥善做好2015—2016学年度师德师风考核工作。

11、全面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健全教师目标考核管理,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考核办法。做好教师编制管理工作。创新教师补充机制,不断优化中小学教师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学科结构。分类推进教师培训培养工作,继续做好“国培计划”、“农村教师素质提升行动计划”、“顶岗置换培训”和“远程教育培训”等工作。进一步加大校长和教育管理人员及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育管理和办学水平。

12、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统筹推进全县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适时召开经验交流会议,推广好的做法和典型经验。重点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引导县城学校优秀教师向农村学校和乡镇中心小学优秀教师向村小、教学点流动。完善交流轮岗考核办法,努力提升交流轮岗工作的实效。

(四)坚持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3、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立德树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完善中小学德育课程建设,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和勤俭节约、文明诚信、道德礼仪、生态环保等主题教育活动。加强中小学生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组织开展“我们的价值观”等一系列读书教育主题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激发正能量的良好氛围。全面推进小学生兴趣小组和中学生社团建设,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联合县关工委开展好革命传统教育。

14、加强教育科研工作。加强基础课程改革实施与评价研究,促进校本课程建设。开展教学常规视导活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构建优质高效课堂。继续抓好“名师送教下乡”活动,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做好省、市、县各类课题申报管理工作,加强课题研究的过程指导,提高课题研究水平。加强教学质量监测,健全科学的评价体系。坚持课程标准,积极开展“优质高效”课堂创建活动,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加强教育科研队伍建设,完善教研网络。

15、做好学校体卫艺和国防教育工作。高度重视中小学幼儿园体育、卫生、艺术和国防教育。积极推进“阳光体育进校园”活动,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做好中小学校艺术素质测评工作,抓好全县初中毕业生体育考试改革,推进“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学校工作。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开展第七届“琴棋书画好少年”评选活动。加强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和传染病、近视眼等防控工作,加强防艾、禁毒、国防和人防知识教育。做好高中阶段学生军训工作。落实《妇女儿童发展纲要》,抓好人口国情教育和青春期教育。

16、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强化学校制度建设,推行精细化管理,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引导并推动各级各类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打造具有县域特色、民族精神、现代气息和蓬勃向上的校园文化,使之成为学校发展的精神理念和特色品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展示活动,举办好全县首届“校园文化校长谈”主题活动。

17、进一步拓宽德育活动载体。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特色学校创建活动。注重中小学生养成教育,推进综合素质评价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评价运用。加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建设和管理,开展专题培训、竞赛活动,提高校外教育质量。加强德育资源开发整合利用,推动开展课题研究、理论与实践探索。抓好中小学校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完善家庭教育工作保障措施,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教育体系。

(五)坚持依法治教,全面提升发展水平

18、稳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有关要求,积极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围绕“坚持立德树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激发办学活力”的总体目标,准确把握工作重点,创新工作举措,着力推进“素质教育、考试招生、校长教师交流、职业教育、民办教育、教育管理”等重点改革任务的实施,统筹推进县域内各类教育科学发展。

19、切实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印发<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的通知》和省教育厅《关于切实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若干规定的通知》精神,引导学校和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进一步加强并规范中小学生电子学籍管理,加大对违规办学行为的查处力度。严格执行普通高中招生政策。规范中小学生学科竞赛活动。认真做好全县中小学教材选用和征订工作,加强普通中小学教学用书和教辅资料管理,严格执行“一科一辅”政策。

20、健全教育督导体系。认真贯彻落实《教育督导条例》,进一步健全“督政、督学、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制度。完善督学责任区建设,积极开展专项督导,不断提高督导水平。进一步完善《县中小学校(园)办学水平督导评估方案》和《县中小学校校长履行职责百分考核评估方案》,不断提高督导评估工作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促进各中小学校提高办学水平。

21、做好招考工作。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划片招生政策,杜绝违规择校和违规招生行为。加大普通高考改革政策宣传力度,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营造良好氛围。认真做好标准化考场建设和试卷保密工作。加强诚信教育,严肃考风考纪。规范程序,细化措施,确保各类招考工作顺利实施。坚持依法治考、依法从招,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维护招考公平。

(六)坚持务实高效,营造良好教育发展环境

22、贯彻落实从严治党的各项要求。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有关要求,巩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深入推进“三严三实”教育活动。加大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力度,构建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严防“四风”问题反弹。大力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教育系统作风建设,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养成从严从实习惯,保证党员干部队伍的纯洁性。深化“连心、强基、模范”三大工程,全面加强党组织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

23、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加强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化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重点加强教育工程项目、学校收费、招生考试、学生资助、职称评聘、办学行为等方面的监督。积极开展党风党纪专题教育活动,深入抓好《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学习、宣传和落实。大力推进廉政文化进机关、进学校。

24、加强局机关作风建设。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作风建设20条”的有关要求,继续抓好局机关作风建设,打造为民务实、风清气正的教育良好形象。进一步加强局机关领导班子建设,坚持“以上率下”,切实提升教育治理水平。建立健全局机关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浓厚干事创业氛围,努力提升服务效能。加强调查研究,精简会议和文件,切实改进会风、文风。做好政务公开工作。加强与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联系和沟通,注重发挥教育督学、特约教育督导员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营造良好教育发展环境。

高中特殊教育范文篇8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按照依法治教、依法行政的原则,结合我市实际,对今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强化县级政府实施义务教育的责任,切实把免费义务教育的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坚持义务教育公平性原则,积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强化落实义务教育划片招生、免试入学制度,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依法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二、入学划片原则

1、今年我市继续实行小学、初中划片招生、免试入学的招生政策。小学、初中划片方案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确定,并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要确保本行政区域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都有相对应的服务学校。其中路南、路北两区的初中划片方案须经市教育局审核后实行。划片方案应保持稳定,确需调整的要充分照顾学生就学方便,保持平稳过渡。

2、认定学生服务区片学校,应坚持学生户籍所在地与法定监护人户籍所在地相统一、学生户籍所在地与实际常住地相统一的原则,且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为户主。

3、各县区、各公办中小学校要高度重视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问题,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农民工子女入学无障碍工作的要求以及市教育局《关于农民工子女就读无障碍工作实施办法》,主动协调公安、工商等部门,做好调查摸底,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办法,切实保障进城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三、招生入学

1、片内生的认定及入学

片内生的认定具体分以下几种情况:

①适龄儿童(学生)本人的常住户口应与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户口及合法固定住址一致,且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为户主。如不一致,以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的户口和合法固定住址作为确定片内生的依据。

②适龄儿童(学生)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有多处固定住所,以户口为确定片内学校的依据。

③新购住房迁入新居的,虽然人已入住,但因客观原因造成户籍不能迁移的,以新居住地为准(需提供购房合同、交款收据等材料)。

④因原居住小区拆迁改造,而在外租房居住及投亲靠友的,凭拆迁部门证明,可在实际居住地划片入学(需提供动迁证明、户口簿及临时居住地居(村)委会居住证明)。

⑤其他户口情况特殊者,由学生本人提供相关证明,由县级教育部门审查核实,核实后确定片内学校,认定为片内生。要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相应的片内学校。

2、农民工子女的入学

按省教育厅有关规定,需具备以下条件:一是监护人要有务工单位证明或工商营业执照;二是有固定住所证明;三是有公安部门办理的暂住证明。持上述证明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办理入学手续。

3、小学招生

小学招生工作由学校具体组织实施,报名时间由各县(市)、区教育局自行安排,但招生时间不得早于6月上旬。入学年龄为满6周岁(截止到2009年8月31日),适龄儿童必须按划片方案入学。小学不应接收片外和不足龄学生入学。

4、初中招生

初中招生工作由各县(市)区教育局统一组织。今年继续进行小学毕业质量检测考试,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有条件的学校可将英语列入考试科目。考试时间全市统一为7月2日,考试在县级教育部门指导下由毕业学校命题和组织。各县级教育部门采取抽查方式对各校命题进行监控,确保命题质量。要认真组织考试,规范监场、阅卷、登统等各项工作程序。考生成绩以等级制形式记入小学毕业生登记表。不得组织县(市、区)区域内小学统考,并不得进行学生、教师的成绩排队。

小学毕业生登记表由各县级教育部门统一印制,学校组织专人填写,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核实,并逐级签字盖章。表格上要粘贴考生近期半身正面免冠一寸照片。小学毕业生登记表在录取前统一由各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保管,严禁个人提留,严禁造假表,严禁复制。录取后,作为学籍管理资料存档。

小学毕业生登记表经各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审核后按划片方案分配给各初中学校。各初中校按县区统一安排组织学生报到,进行户口审查。凡户口不符合要求者,一律退回到原所属县级教育主管部门调整。招生名单确定后,各初中校将录取花名册(一式两份)、电子学籍软盘和小学毕业生登记表,分别报各县(市)、区教育(中教)科(市直中学报市教育局基教处)审核。路南、路北两区同时将电子学籍报市教育局基教处备案。各县区要组织专门力量,统一录入微机,由微机统编学号建立学籍,按微机录入结果发放录取通知书,通知书必须在开学前15天内发到学生或其家长手中。各校录取的新生名单,要通过校务公开栏向社会公布。

5、特教学校招生

特教学校招生和普通中小学同步进行。各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特殊教育学校(特教班)招生和普通学校接收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纳入义务教育发展规划,并把任务落实到乡镇和学校,切实保证残疾儿童少年按时入学。要按照有关规定,作好视力、听力语言和智力三类残疾儿童摸底调查工作和特殊教育学校招生工作。对确实不适合随班就读而本区又没有特殊教育学校的,要指导、动员这些残疾儿童到相邻特殊教育学校就读。

普通中小学应当依法接收本校服务范围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入学年龄与普通儿童相同,特殊情况可以适当放宽。在随班就读班级的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普通学生与残疾学生的关系,应当以集体教学为主,并要对残疾学生加强个别辅导。

四、初中特色学校招生

*十中女篮、*八中男排、*十一中女排、*十六中男篮和田径运动队,在全市范围内应届小学毕业生中招收优秀运动员,招生办法与往年相同;*十中继续招收部分初中艺术特长生,其招生由*十中自行组织,具体事项见学校招生简章。特色学校所招学生按片内生对待。

根据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河北*外国语学校初中部面向市区招收6个英语班,在全市范围内招收1个俄语班和1个日语班。报名时间为5月9日至5月17日,报名地点在河北*外国语学校(新校址),报名时需带户口本和学生近期1寸正面免冠相片二张。英语班测试时间为6月13日,测试科目为英语一科。俄语、日语班的测试时间和办法见学校招生简章。英语班命题、招生由市教育局和外国语学校共同组织,具体事项见学校招生简章。

外国语学校初中部继续实行六年一贯制,即学生取得初中学籍后,初中毕业不再参加中考,直接升入外国语学校高中部,自动取得本校高中学籍,按当年公助生对待。同意实行六年一贯制的,由学生及其家长在考生登记表上签字,不同意的不得报考。初中部教学突出外语特色,注重初、高中教学的衔接。

五、适应中考招生改革,加强学籍管理

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根据国家和省的统一要求,要逐步深化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在现有基础上,将省级示范性高中公助生招生指标的分配比例进一步提高。同时要实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并逐步将评价结果纳入高中阶段学校招生。为适应中考招生改革,必须加强学籍管理。

1、贯彻落实划片招生原则,遏制初中择校。市区今年七年级新生,符合下列条件届时可享受分配到初中学校的省级示范性高中的招生指标:

①七年级按规定划片入学,初中阶段始终在该校就读的,享受该校指标。

②七年级按规定划片入学并就读,初中阶段确因户口、住址迁移,经县区教育局批准转入新的管境学校就读的,享受新转入学校指标。

③军转干部子女及其他随父母工作调动,户口、居住地由市区以外迁入,经县区教育局批准转入管境学校就读的,享受转入学校指标。

④七年级入学到市区内民办学校就读并初中阶段始终在该校就读的,享受该校指标。

⑤七年级入学到市区内民办学校就读,中途经区教育局批准转回管境学校就读的,在哪所学校就读时间长,享受哪所学校指标。

其他县(市)、区可按此精神,自行确定相关报考条件。

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在指标分配上待遇相同。

2、随着招生制度的改革,学籍档案将作为各类招生的重要依据,必须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高度重视。要严格执行省教育厅颁发的小学、初中学籍管理办法(冀教基[2005]5号),实行学籍电子注册制度,按照省教育厅统一规定的标准编制14位数字的学籍号,使用全省统一表式的学籍卡(学校存档)和全市统一的*市小学、初中学生学籍档案(升学用)。各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今年新生入学以前,继续组织各中小学有关领导和学籍管理人员进行新的学籍管理办法的培训。各校要确定专人负责学籍档案的建设和管理,填写要认真、及时、完整,资料要齐全、规范、准确。

3、为适应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市区初中学籍管理实行市、区双重管理。即各区在新学年开学初学籍实行电子注册后,在9月底前报市教育局基教处。市区初中学生正常流动的审批,在原各区教育局审批的基础上,同时报市教育局基教处备案。今后中考报名以市教育局掌握的学籍为准。其他县(市)区也要切实加强学籍管理,为推进中考招生制度改革提供保障。学生入学、转学、休学、借读等都要按学籍管理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六、加强学校管理,规范学校办学行为

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央、省、市有关文件要求,切实加强学校管理工作,严格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行为,努力促进我市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1、按教育部规定,公办中小学不得招收择校生。特殊情况需要借读的学生要办理正式的借读手续,在经过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方可入学,并不得额外收取任何费用。

2、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教育工作的决定》精神,严格控制班容量。小学班容量不得超过45人,初中班容量不得超过50人。各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提前做好调查摸底工作,确保划片后不超班额。目前因特殊原因确实达不到要求的,各县(市)、区教育局要在8月21日前报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备案。

高中特殊教育范文篇9

一、坚持党建领航,提升党的建设质量

1.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始终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五中全会精神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最新重要论述,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围绕迎接建党100周年,开展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专题教育,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筑牢政治思想根基。

2.提升基层党建水平。持续推动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开展公办中小学党组织领导下的校(园)长负责制试点工作。坚持党建带团建、带队建,有序推进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综合试点工作。发挥“书记讲党课”和“微党课”示范引领作用,坚持党员教师“双培养”工作机制,以“党建+”为载体,持续开展党建品牌培树工作,构建“一校一品一特色”党建工作格局。

3.强化党风行风建设。严格执行《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深入推进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人”职责和班子成员“一岗双责”责任落实。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持之以恒纠治“四风”,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乱订教辅资料等现象,严肃惩处违反师德行为。依法做好群众来信来访接待和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开展“勤快严实精细廉”作风建设行动,从严管理干部,提升工作效率。

二、深化教育改革,不断激发办学活力

4.推进教育现代化。全面落实《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等,基本形成推进教育现代化体制机制。编制教育“十四五”规划。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落实落细评价改革任务。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中小学办学主体地位,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5.全力推进项目建设。中学、市三中综合楼、王家河中心幼儿园保教楼建成投入使用,建成红旗街小学综合楼,完成七一路小学、黄堡镇逸夫小学等7所学校建筑节能改造项目。

6.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深入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促进“互联网+教育”融合应用。积极创建“智慧校园示范校”。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深化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行动,提升全区教育信息化整体应用水平。开展教育信息技术课题研究申报工作,做好初中学业水平信息技术操作考试。

7.强化教育督导职能。认真贯彻《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开展镇(街道)及区级有关部门履行教育工作职责的督导考核工作。规范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组织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跟踪督导、办园行为专项督导和第三轮“316工程”问题整改回访督导。改进教育督导、评估监测方式方法,提高工作督导成效。

8.落实招生考试改革政策。深入推进招生考试改革,实施招生“阳光工程”,全面优化考试环境,提升服务意识。切实做好中、高考制度改革政策宣传和解读工作,严格报考资格审查,严肃考风考纪,精心做好各类招生考试组考工作,全面完成各类招生考试任务。

9.切实规范财务管理。严格落实各类教育经费投入政策,确保各项经费落实到位。公办学校、幼儿园纳入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管理,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和财务行为。严肃财经纪律,严格执行政府集中采购和财务联签会审制度。开展教育内部审计工作和教育事业统计年报数据核查工作,规范统计行为。

10.有效衔接教育脱贫与乡村振兴。巩固教育脱贫成果,做好控辍保学动态监测,确保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学生不失学辍学。精准落各级各类学生资助政策,重视资助过程监管,实现贫困家庭学生“应助尽助”。统筹推进振兴乡村教育和教育振兴乡村工作。

11.提升后勤服务水平。规范实施营养改善计划,规范校服采购管理。探索推进“阳光食堂+智慧监管”系统工程建设,巩固提升中小学标准化食堂、标准化宿舍管理水平。

12.强化校园安全管理。推进校园稳定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探索建立校园安全文化。落实落细《中小学校岗位安全工作指南》,巩固提升安全防范建设“三个100%”标准,规范开展常态化安全应急演练,切实加强交通、消防、食品、校园欺凌、综合治理、反恐等安全管理,强化校车、食堂、宿舍安全监管,加强系统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和应对处置工作。大力开展校园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开展校园及周边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积极创建省市级平安校园。

13.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加强校园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校园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健全完善应对突发疫情应急预案。严格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十二条措施”“九项要求”,科学精准做好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深入开展新时代校园爱国卫生运动,引导师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

三、坚持立德树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14.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全面贯彻《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给照金北梁红军小学学生回信精神,“一校一案”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开展思政课教师大练兵活动。深入推进校园文化“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落实落细落小“三风一训”。强化红色教育,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扎实开展升旗礼、入学礼、毕业礼、入团入队礼等礼仪教育,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以及研学旅行活动,做好“新时代好少年”“三好学生”等评选推荐工作,规范组织高中军训工作,积极创建德育示范校。落实教育部《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深入推进学生自主管理,强化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促进家庭、社会、学校协同育人,提高“三结合”教育水平。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

15.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坚持“课堂革命,先行”,出台《区中小学常规课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用课堂评价推动课堂教学“减负增效”。坚持“示范引领,以校为本”,深层次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建立基础教育全学科分年级质量监测工作机制,促进质量整体提升。加强中高考复课备考,提高中高考质量。加强实验教学,完成中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理化生实验操作考核工作。

16.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落实全面加强新时代学校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意见,开齐开足体育、音乐、美术、劳动课时,促进“五育”并举。坚持学校体育和艺术质量监测、教育评估、年度报告制度,丰富学生社团活动,举办全区校园艺术节、科技节和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普及校园阳光足球运动、篮球运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实施初中毕业生中考体育考试。聚焦教会、勤练、常展,深入推进学校体育、美育教学改革。建立劳动教育基地,丰富、细化劳动教育清单,分年级全面加强劳动教育。加强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等五项管理,落实《市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评议考核办法》。宣传推广《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手册》,抓好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学生每年健康体检制度,完善学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预警制度,积极创建健康示范学校。

17.全面落实管理常规。严格落实中小学“两项常规”、幼儿园“一日常规”及《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减负三十条),推进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积极开展中省市级文明校园等各类骨干体系创建活动。抓好普法宣传,持续开展“学宪法,讲宪法”等活动,推进“双随机一公开”,全面深化依法治教。

18.推广普及国家规范语言文字。贯彻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扎实开展语言文字标准化学校达标活动。开展第24届推普周活动。倡导全民阅读,深入推进中华经典诵读工程,激发学生家国情怀。

四、坚持优质均衡,提升教育发展水平

19.推动学前教育普惠规范发展。落实《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实施方案》,启动第四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支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加强对民办幼儿园的收费监管。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市学前教育规范管理十项要求》等,全面推进幼儿园课程建设,推广“安吉游戏”,推进幼小科学有效衔接。发挥省市级示范园带动作用,建立幼儿园互动交流机制。积极创建省市级示范园和一类园。

20.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启动全国义务教育发展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工作,基本完成达标任务。加强乡村小规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推进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建立大学区“优质+”名校联盟,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严格控制义务教育学校班额,坚决杜绝大班额。严格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政策,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留守儿童、特殊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落实好小学一年级“零起点”教学。丰富中小学课后服务内容,提升课后服务水平。

21.推动高中教育优质发展。加快中学建设,秋季开学投入使用。做好矿务局一中、陕煤建司一中两校合并迁移工作。全面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化、多样化发展。做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工作。

22.推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落实《区职业教育改革工作方案》,深化产教融合,提高技能培训质量。大力开展社区教育,成立社区教育学院,指导建立健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社区教育办学网络,积极创建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开展职业教育活动周、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宣传活动。

23.推动民办教育规范发展。严格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加大监管力度,引导民办学校不断提升办学条件、规范办学行为和招生秩序,促进内涵发展。持续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整治,规范培训机构培训行为。

24.提升特殊教育工作水平。实施第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建立区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用好特殊教育资源教室。以随班就读为主,以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为辅,落实“一人一案”,做好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安置工作。

五、坚持机制创新,努力建设新时代教师队伍

25.深入推进职薪绩效改革。有序推进公办中小学幼儿园职薪绩效改革工作,切实做好校长公开选聘、管理人员和教师定岗定员、竞聘上岗工作,建立健全注重实绩、优劳优酬、规范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激发办学活力。

26.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落实新时代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实施教职员工准入查询性侵违法犯罪信息制度,加强师德师风考核评价管理,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注册、年度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首要标准。开展好庆祝第37个教师节系列活动,大力选树和表彰师德标兵、优秀教师等,引导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

高中特殊教育范文篇10

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落实德育工作要求。充分发挥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作用。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丰富德育活动载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校内育人氛围。开展“从小学党史,永远跟党走”“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开学第一课”“全国中小学生电影周”等主题活动。教育学生反对餐饮浪费,养成勤俭节约习惯。坚定不移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深入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高学生阅读素养和阅读品质。培养教师读书习惯。加强新时代少先队工作。大力开展学生社团活动,以红色教育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认定县级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社会实践基地和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有序开展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活动。举办传美教育创意活动网络大赛、书法作品巡展、传承经典读书、班级文化巡展等活动。

3.推进学校美育工作。强化学校美育的育人功能。开足开齐上好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课程,丰富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给予学生展示的平台,让每名学生都至少具备1种艺术爱好。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探索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举办中小学生(幼儿)文艺汇演活动。

4.加强学生劳动教育。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每周课外活动和家庭生活中的劳动时间,小学1至2年级不少于2小时,其它年级不少于3小时。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发挥家庭、学校、社会在劳动教育中的各自作用。劳动教育常态化,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使其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5.做好家校共育工作。积极争取家庭、社会共同参与、支持学校工作。统筹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等各种家校沟通渠道,促进家校合作。加强家庭教育指导,通过举办家庭教育讲座等形式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推进《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宣传和应用。落实《家长家庭教育基本行为规范》。

二、推动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

6.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幼儿园园舍条件、玩教具和幼儿图书配备普遍达到规定要求。配足配齐各类幼儿园教职工。全面落实幼儿园教师持教师资格证上岗制度、园长教师定期培训制度。落实科学保教要求,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不得对学龄前儿童实施小学课程教育。做好普惠性民办园认定,进一步提高普惠幼儿园覆盖率和公办园占比。幼儿园园舍、食品、卫生、校车、消防等各方面安全风险防控机制健全。举办幼儿园拉练、保教视导、学前教育宣传月、技能竞赛等活动。

7.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明确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时间表、路线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薄弱学校倾斜,逐渐缩小城乡、校际教育差距,不断促进县域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积极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办好村小,确保学生“劝得回、留得住、学得好”。

8.加强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增强高考综合改革的适应性,确保高考综合改革顺利实施。促进普通高中特色化、多样化发展,推动普通高中良性发展。强化对高中教学工作的管理与指导,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高考成绩水平。

9.推进现代职业成人教育发展。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努力实现招生200人的目标,有效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办好电大,学历继续教育计划招生100人。启动社区教育工作。

10.持续规范发展民办教育。完善多部门参与联动的监管机制,强化日常监管,做好民办学校(幼儿园)年检工作,加大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力度,切实规范民办教育机构的办学行为。

11.加快发展特殊教育和其它教育。办好特殊教育学校,发挥建安小学特殊教育资源教室作用,加强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工作,进一步提高特殊教育普及水平和教学质量。做好留守儿童、随迁子女关爱保护工作。深化民族团结教育,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2.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认真践行“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因校制宜开展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竞赛活动,强化学校体育教学训练,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促进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举办好运动会、公路越野赛、足球赛、篮球赛、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等体育赛事和工作。深化国防教育工作,组织好军训活动。

13.推进健康和卫生教育。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问题及时发现、疏导和干预,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加强心理健康教师培训。宣传推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手册》。定期开展学生网络素养宣传教育、预防学生沉迷网络宣传教育,对学生开展适合其年龄的性教育,提高未成年人防范性侵害、性骚扰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科学精准做好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加强学校卫生工作,完善校园卫生设施,宣传普及卫生防病知识,防范和控制各类传染病发生。持续做好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工作。上好健康教育课、禁毒教育课。

14.提升装备和教育信息化水平。加强中小学校装备建设。补充、更新教育装备,提高教育装备的利用效率。强化实验室、功能室应用。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推进教育专网、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加强“三个课堂”建设与应用,推进重点任务实施。以信息化手段服务教育教学,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培养学生合理利用信息智能技术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线上线下教学融合。开展信息技术学科教研、竞赛活动和全县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活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加强教育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工作。

15.加强教育科研工作。加强教育科研和成果应用,服务教育改革发展。做好“十四五”省市规划课题的申报和立项工作。抓好科技创新、学会建设和“369”论坛工作,不定期举办“教育论坛”。组织开展科技创新教育活动,让学生逐步了解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领域知识,激发学生科学兴趣,培养其科学家精神。

三、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16.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落实新时代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围绕“四有”好老师标准深化教师队伍建设。落实农村教师激励政策,让乡村教师能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推进校长教师交流。按照“总量控制、统筹分配、动态调整”原则,合理核定、调整中小学校教职工编制,提高编制的使用效益。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17.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严格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依法依规实施教育惩戒。坚决查处教师有偿补课、办班等违规违纪行为。强化德育专业化队伍建设,提升德育工作水平。开展优秀班主任、优秀班集体、德育先进个人评选活动。

18.推进干部教师培训。按照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借力信息技术创新师培模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激发教师主动发展内需动力,提高教师的教书育人本领。高质量完成“国培”“省培”“全员培训”“新教师岗前培训”等各类培训任务。开展干部培训,增强教学改革、管理、指导的能力,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举办思政教师培训、竞赛等活动。进行教学精英和教学新秀评选。加强名师工作室内涵发展,提高建设水平。开展名师“按需点将送教”和风采展示活动。发挥名优骨干教师教学示范引领作用。

19.全面提升教师地位待遇。做好教师职称评定和专业技术岗位分级竞聘工作。执行乡村教师工资补贴政策,落实班主任每月400元的补贴政策,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工作积极性。做好教育系统先进评选表彰工作。开展第37个教师节庆祝活动。

20.拓宽教师补充渠道。通过特岗、免师、三支一扶、公开招聘等途径补充新教师并向边远学校、薄弱学科倾斜。重点做好学前专任教师的补充。

四、积极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21.提高教育经费保障与管理水平。进一步规范学校资金管理使用,提升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积极争取各类项目资金,保障投入持续稳定增长。做好政府采购、节能减排、内部控制、内部审计、资产清查、事业统计、财务检查等有关工作。

22.抓好后勤工作管理。加强中小学后勤人员培训。组织人员参加省级治理能力培训、市级后勤管理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加强食堂管理和校方责任险投保工作,做好取暖煤、校服、饮用水采购工作,提升学校后勤管理服务水平。通过落实食品安全校长(园长)负责制、陪餐制等措施,强化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参加绿色学校创建活动,推动形成崇尚绿色生活的校园氛围,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普及教育。

23.加大教育基础建设。继续做好校舍建设工作,改善办学条件。推进辽河源小学幼儿园食堂工程、一高中异地新建工程等项目建设。抓好小项目维修改造工作,强化学校薄弱环节改善。

24.继续加强学生资助工作。落实各项教育资助政策,确保每一名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加强资助金发放和监管。争取社会力量参与教育资助。做好教育扶贫工作。

五、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5.全面深化依法治教。抓好放管服改革,做好行政执法、行政审批工作,提升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增强学校发展动力。做好政务公开工作。开展普法宣传,加强师生法治教育培训。提升学校依法治理能力和水平,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26.严格规范办学行为。持续常态化开展控辍保学工作,坚决防止辍学反弹。继续开展初中“无辍学生班级”评选工作。清理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让教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抓好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减轻中小学生过重学业负担,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禁止让家长批改作业。禁止师生将手机带入课堂。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加强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网络安全意识。

27.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疑探教学”“大学区建设”及学校课改优秀经验做法的传承与深入研究。探索核心素养、深度学习等实践研究,推进教育教学变革。以学习方式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参与度,提升学习品质和综合素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撬动学校变革。推进新技术赋能课堂教学,探索学习新样态。学习借鉴基础教育部级优秀教学成果,不断开展教学实践研究。

28.做好考试招生工作。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试就近入学”规定。实行电脑平行分班,确保公平透明。开展中高考改革培训,落实中高考改革政策,一高中招生计划的80%分到各初中,指标生录取控制线再下浮20分作为教学质量薄弱学校指标生的最低录取控制线。做好高考综合改革选课走班、师资、场地等准备工作,加强对学生课程选择、生涯规划、综合素质评价平台使用等方面指导。做好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装备和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外语听力考试改革准备工作。

29.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抓好教学常规,规范教学管理,让课堂变得优质高效。开展集体备课、教学基本功竞赛等教研活动。组织学区教学视导,发挥检查指导作用。综合施策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确保精益求精。

30.充分发挥教育督导作用。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发挥教育督导的监督、指导与服务功能,促进教育全面、健康发展。让督导“长牙齿”,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更可持续、更加有力。加强督学队伍建设。开展政府履行教育职责年度自评、挂牌督导、素质教育督导、督学聘任、幼儿园普及普惠和办园行为督导评估等工作。

六、加强校园安全风险防控

31.开展防范校园欺凌宣传教育。开展中小学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做好摸底排查,防范黑恶势力侵害校园,防范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发生,确保师生人身安全。学校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工作制度,开展防治学生欺凌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