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素质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9-17 15:11:37

高中素质教育

高中素质教育范文篇1

一般而言,语文是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简约式统称。语文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的统称。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哲学认为语文是进行表述、记录、传递口头或书面信息的文字言词的物质存在形式;语文是描述事实、引证思维、陈述思想、表达意志、抒发情怀以及改造事物和思想的信息定位的一种意识存在内容。语文具有统一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等性质。《语文》也是中国的学校等教育机构开设的一门主要学科,中国语文教科书一般讲授的是汉语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与上层建筑关系密切的语文教育也面临着创新发展的需要。恰逢此时,时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的叶圣陶先生提出了“语文”这个新概念。

二、如何做好高中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贯彻

(一)树立教师的素质教育的观念

素质教育属于一种高质量、高层次的教育模式,既符合教育的目的,也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而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是语文教师的选择。语文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教育观、质量观,在素质教育中要保证实施的有效性和全面性,采用科学的教育原则和观念实践语文教学。同时,语文教师不但要增强自身的教学水平,也需增强自身的教学素质,从而满足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语文教师在树立素质方面,不但需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也需树立崇高的教育责任感以及较高的思想觉悟能力,把重心放在教育事业中,树立自身伟大形象作为教育学生的榜样。语文教师在教育能力方面,必须具备较高的知识掌握程度和教育理论素养,同时也要提升自身的书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和教学能力,将现代教学运用到教育当中,善于分析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总结教育经验。

(二)完善教材体系和课程结构

在教材体系中,对于说话和写作都未设立专门的教材,在语文教材中只有阅读教材一部分涉及到了说话和写作训练。采用这种编排方式,主要为了结合阅读与写作,但是阅读、写作和听说的训练要求和内容都有不同之处,如果结合阅读、写作和听说对其中的任何一方都会产生干扰,因此,对提升学习能力没有太大的好处。如果将三者分开编排,三者间可以相互促进,对语文训练有很多益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编排教阅读教材可以采用互相衔接、逐步递进的方式。高一的阅读教材主要以浅易文言文和现代学为主,进而增强学生对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和现代文理解分析能力;高二的阅读教材主要以外国、国内当代以及国内古代的文学作品为主,进而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高三的阅读教材主要以科技说明文、议论文、名家名作为主,均属于气息浓厚的文学作品,进而增强学生对文化论著的研读培养以及文学作品的评价水平。随着年级的提升,阅读教材形成由简单逐渐增加难度的训练方式,也使编排的层次得到提升。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写作习惯或行为,也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对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都非常有利。写作训练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高一上期主要是对学生的作文能力进行训练;高一下期和高二主要是对写作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的写作能力进行训练;高三主要是以实用文的写作能力进行训练,并对各具特点的理科生、文科生、预备就业生的写作能力进行训练。

三、结束语

高中素质教育范文篇2

新课改理念的核心之一便是将学生视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绝对权威的主体,拥有优势话语权。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让本就枯燥的政治课堂变得异常乏味,加上高中政治理论的抽象,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应始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最终目的,将课堂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正确的引导、生动的讲解和课堂气氛的营造,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具体而言,可以采取如下措施。(1)构建新颖、生动的教学情境。“教师教学的关键是设法营造学生喜欢的学习环境和气氛。”高中政治教学要一改以往死板、沉闷的教学手段和方式,主动建构新颖、生动的教学情境。高中生相比于小学生和初中生而言,其思想、感情都更为复杂和丰富。相较于其他学科教师而言,作为高中政治教师,更需要深入地了解和分析学生的所思所想,努力地构建适应高中生心理和情感特点的生动活泼、新颖别致的教学环境。课堂的导入往往是需要开动脑筋的,很多政治教师往往是几句话带过甚至直接忽略。学生的情绪无法被充分激活,很难跟随教师的脚步,因此经常出现开小差、交头接耳,甚至睡大觉的不良现象。新颖、生动的教学情境便很好地化解了这一尴尬局面,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灵动,学生情绪高涨、兴趣提升,参与性和互动性增强。政治课堂再也不是充斥着抽象、乏味、深奥概念的哲学思辩,而是师生共同建构的知识传递与获取过程。(2)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新课程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树立学生健康、健全的情操和人格魅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素质教育背景下新课改的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高中政治教师也应为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和合作性学习创设必要的条件,积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踊跃发言。虽然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核心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但是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并不是扮演局外人的角色,而是应该具有掌控教学节奏的能力。探究式、合作性学习并不是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任其漫无边际、不切主题地瞎侃胡聊,也不能只搞流于表面的形式主义。教师应该一方面敢于放权,同时又要有所规定和要求,真正做到收放自如。(3)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活动,增强课堂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政治教学只有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吸收知识。传统的政治课堂多为呆板、乏味的知识或概念的灌输,学生死记硬背以应付考试。很多学生都提不起兴趣,在平时的课堂学习和课后的复习过程中,都抱着一种敷衍的态度,很多学生甚至认为,政治学习对将来的就业或人生发展并没有太大作用,只是参加高考的“规定动作”,造成政治学习的疲软。教师应该针对这一问题,采用形式多样的模拟活动,比如阅读、表演、对话、辩论、练习、实验、游戏、社会调查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实际体验和沉浸到“政治生活”中去,激发其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例如,在讲授《经济常识》中的“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相关知识和内容,开展分组式填框竞赛;然后让学生假设自己是国有控股企业的老总,针对股东代表大会和职工代表大会开展详细的述职报告,阐述自己的经营策略和未来规划等。实践证明,这样的模拟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整堂课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兴趣大增,效果颇为理想。

2.以教师为主导,更新政治教学理念和方式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离不开教师的主导。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必须充分发挥引路人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政治概念和知识。课堂教学只有短短的几十分钟,如何在短暂的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将课改理念真正贯彻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打破传统的封闭性、机械式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手段,更新教学观念。(1)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理论联系实际是一切行为和思维方式的准则。高中政治教学更应如此。教师必须始终牢记这一原则,将政治教学与时事政策等相联系。在政治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将课堂政治知识与日常生活以及社会热点相结合,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在讲授抽象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概念和原理时,尤其需要理论联系实际,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分析哲学原理,切实提高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2)采用不拘一格的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性环节。单一的、固定的教学手段不仅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很难收到预想的教学效果,甚至可能导致课堂教学的中断或阻滞。政治教师必须采用灵活多变、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比如,除了常规的讲授法之外,教师还可以使用图表法、对比法等启发性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此外,直观性教学辅助手段比如音频、视频等也会活跃教学氛围,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理解政治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授《经济常识》中的“积极发展我国的第三产业”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十五大”以来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概况,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直观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收获了理想的教学效果。(3)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新课改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个性的发展是以学生的差异为前提的。“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学生的性格、情感、思维、兴趣等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按照学生个性和情感需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进度,保证最大程度地满足每位学生的发展要求。

3.结语

高中素质教育范文篇3

进入20世纪,特别是60年代以来,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在全球兴起。尤其是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都产生十分深刻的影响。当今的世界,经济技术关系成了国际关系中相对重要的基质。以经济技术为标志的综合国力竞争成为国际间的主要竞争。国际间的冲突也越来越多地集中在经济领域、技术领域和文化领域。近几十年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情况表明,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已经融入、渗透、扩散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加入到直接的生产过程。例如,农业科技从本世纪中叶开始高速发展,世界粮食单产每公顷平均年增长43千克,达到前半个世纪增长速度的31倍,科技贡献率高达73%.总之,在新科技革命的条件下,劳动者的智能迅速提高;传统工业设备不断得到改造;资源利用更加充分;生产控制系统和组织系统出现革命性变化。可见,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而科学技术是靠人来掌握的,因此,科学技术的竞争又表现为人才的竞争。

为了适应新科技革命对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世界各国,特别是工业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对策,而且都不约而同地把眼光瞄准了教育,因为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中介,是实现科学知识传播、扩散的重要手段。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又处在迅速推进现代化建设阶段,对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但目前这方面"缺口"很大,表现在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数量少(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4年初在《世界科学报告》中提供的数字,每1000人口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的比例,日本为4.7人,美国为3.8人,加拿大为2.3人,中国为0.4人),熟练工人数量少(据统计,1984年我国有劳动力4亿人,具有大专水平的人数仅占全国总人口的5%,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人数占总人口的20%左右,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多达75%左右)。我国的中小学生人数大约2亿人,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后备力量。青少年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和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只有从这一阶段为他们全面素质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将来他们步入社会后,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因此,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从中小学教育抓起。

二、实施素质教育是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素质教育"这一概念的提出是有其针对性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后,基础教育实行了"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新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办学的积极性,基础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1996年,全国中小学校数已有73万所,在校学生人数达1.92亿人。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相当一些地区和学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弊端,影响着国家教育方针的全面实施。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对基础教育任务的理解出现偏差:第一,把基础教育只看作是对少数人升大学的选拔教育,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第二,把基础教育只看作是知识的教育,忽视了学生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由此产生了一系列严重后果。例如:追求分数的状况愈演愈烈,学生的体质下降;一些学生只有应试的能力,而缺乏求知、办事、与人合作的能力。如果我们培养的是这样的建设后备力量,将无法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尤其是我国正处在经济的转型期,即经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更需要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才。基础教育必须改革。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指出:"对于基础教育来说,一个非常迫切的任务,就是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或者说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然后建立和完善素质教育模式。"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全民素质,为培养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要达到这一目的,应该在以下三方面提出基本要求。

第一,素质教育要大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既包含德、智、体诸方面的统一和谐发展,也包含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第二,素质教育要求人的发展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人的自我发展同社会发展的统一。

第三,素质教育要充分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弘扬人的主体意识和开拓精神,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具有全面自我发展的能力。

基础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主要是通过课程和教材来实施的。这就要求我们建立起为素质教育服务,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和教材体系。

三、高中地理教材的素质教育方向性

目前正在进行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高中地理教材的改革,就是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这个大背景下进行的。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知识源,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基础。学生知识水平的增长,智力、能力的发展,是在学生不断学习、掌握教材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实现的。教材是否能够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关系到素质教育成效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在设计教材的总体框架,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时,均从素质教育要求的角度出发,在现代意识的培养、联系实际能力的提高、知识深广度的控制,以及教材弹性的体现等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一)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构建教材的框架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出来的人能够更好地为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服务。而要真正做到人的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必须首先了解我们教育的对象将要跨入一个怎样的社会,在那个社会中人们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观念、意识,这决定了他们的基本素质。

21世纪的社会将是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社会,与此同时,也将伴随着人口激增、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社会将如何发展才能趋利避害,成为摆在世人面前的重大课题。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可以看到发展是一个历史范畴,是随着历史进程而变化的。人类的发展观经历了从单纯注重经济增长,到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再到80年代后期以来形成的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的过程。目前,可持续发展观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同。这说明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由单纯重视环境保护问题,转移到环境和发展的主题,标志着人类社会对发展的认识与实践产生了质的飞跃。在我们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再一次把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的发展战略,对于即将迈向21世纪的现代社会的高中学生,应该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是他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十分丰富,概括起来有三个特点: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其中生态持续是基础,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经济持续是条件,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增长数量,更追求提高质量和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社会持续是目的,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为了把可持续发展的这些观念融入高中地理教材中,我们对过去以学科体系为中心构建教材框架的做法进行了改革,采取了以人为中心,从环境的角度组织教学内容,把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贯穿其中的框架体系(见下面高一地理知识框架结构示意图)。我们按照与人类关系密切的程度,把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由远及近地分成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教材通过讲述各个环境的特点,以及人类与各环境、资源的关系,侧重体现生态持续的观点。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包括工业、农业、聚落、交通运输、通信、商业、旅游等方面,教材通过讲述各种人文经济和社会活动的特点、发展和变化,侧重体现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的观点。按照这种思路编写教材,用传统的眼光看,地理知识的系统性有所削弱,但教材的素质教育功能得到了加强。

二、实施素质教育是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素质教育"这一概念的提出是有其针对性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后,基础教育实行了"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新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办学的积极性,基础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1996年,全国中小学校数已有73万所,在校学生人数达1.92亿人。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相当一些地区和学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弊端,影响着国家教育方针的全面实施。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对基础教育任务的理解出现偏差:第一,把基础教育只看作是对少数人升大学的选拔教育,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第二,把基础教育只看作是知识的教育,忽视了学生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由此产生了一系列严重后果。例如:追求分数的状况愈演愈烈,学生的体质下降;一些学生只有应试的能力,而缺乏求知、办事、与人合作的能力。如果我们培养的是这样的建设后备力量,将无法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尤其是我国正处在经济的转型期,即经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更需要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才。基础教育必须改革。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指出:"对于基础教育来说,一个非常迫切的任务,就是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或者说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然后建立和完善素质教育模式。"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全民素质,为培养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要达到这一目的,应该在以下三方面提出基本要求。

第一,素质教育要大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既包含德、智、体诸方面的统一和谐发展,也包含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第二,素质教育要求人的发展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人的自我发展同社会发展的统一。

第三,素质教育要充分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弘扬人的主体意识和开拓精神,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具有全面自我发展的能力。

基础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主要是通过课程和教材来实施的。这就要求我们建立起为素质教育服务,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和教材体系。

三、高中地理教材的素质教育方向性

目前正在进行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高中地理教材的改革,就是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这个大背景下进行的。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知识源,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基础。学生知识水平的增长,智力、能力的发展,是在学生不断学习、掌握教材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实现的。教材是否能够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关系到素质教育成效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在设计教材的总体框架,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时,均从素质教育要求的角度出发,在现代意识的培养、联系实际能力的提高、知识深广度的控制,以及教材弹性的体现等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一)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构建教材的框架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出来的人能够更好地为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服务。而要真正做到人的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必须首先了解我们教育的对象将要跨入一个怎样的社会,在那个社会中人们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观念、意识,这决定了他们的基本素质。

21世纪的社会将是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社会,与此同时,也将伴随着人口激增、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社会将如何发展才能趋利避害,成为摆在世人面前的重大课题。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可以看到发展是一个历史范畴,是随着历史进程而变化的。人类的发展观经历了从单纯注重经济增长,到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再到80年代后期以来形成的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的过程。目前,可持续发展观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同。这说明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由单纯重视环境保护问题,转移到环境和发展的主题,标志着人类社会对发展的认识与实践产生了质的飞跃。在我们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再一次把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的发展战略,对于即将迈向21世纪的现代社会的高中学生,应该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是他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十分丰富,概括起来有三个特点: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其中生态持续是基础,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经济持续是条件,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增长数量,更追求提高质量和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社会持续是目的,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为了把可持续发展的这些观念融入高中地理教材中,我们对过去以学科体系为中心构建教材框架的做法进行了改革,采取了以人为中心,从环境的角度组织教学内容,把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贯穿其中的框架体系(见下面高一地理知识框架结构示意图)。我们按照与人类关系密切的程度,把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由远及近地分成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教材通过讲述各个环境的特点,以及人类与各环境、资源的关系,侧重体现生态持续的观点。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包括工业、农业、聚落、交通运输、通信、商业、旅游等方面,教材通过讲述各种人文经济和社会活动的特点、发展和变化,侧重体现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的观点。按照这种思路编写教材,用传统的眼光看,地理知识的系统性有所削弱,但教材的素质教育功能得到了加强。

(二)联系实际,培养能力素质教育要求人的发展要与社会发展相一致,不仅要给予学生现代的观念,还要给予学生有用的知识。地理学发展到今天,应该说它是应用性或实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地理学的知识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之中。但在地理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浓厚,我们感到问题的症结之一是教材的理论性较强,而联系实际不够,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对学生来说,这个"用"应表现为在社会生活中,能够运用有关的地理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解释和解决一些现象和问题;能够借用相关的地理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继续进一步的研究和学习。要改变这种状况,教材中知识的取向应该是思想观念价值、应用价值和能力价值都比较高的内容。

1.反映当代人地关系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地理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十分密切。例如,"大气环境"这一单元,与过去高中地理教材相同章节相比,关于大气的科学知识内容要求有所降低,而取材的角度更多地转向阐述人类活动与大气环境的关系,特别注意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如天气系统和天气预报气候资源和气象灾害问题,大气环境保护问题等等,都引用了大量的实际例子。"海洋环境"这一单元,在以前的高中地理教材中是没有的,新教材中除了讲述海洋的基本特征外,更多的篇幅是讲述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和海洋环境保护,包括海洋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海洋空间的拓展,海洋对交通运输和通信的影响,以及海洋环境污染问题。"陆地环境"这一单元,综合了以前高中地理教材中的一部分地学知识,并给予新的思路,即不从地学的角度组织教材内容,而是主要讲述陆地环境的各组成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陆地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地质灾害问题。"人类的生产活动"单元,更是与实际生产紧密联系的一个单元。教材在介绍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和主要工业区时,不是泛泛而谈,而是采取剖析典型事例的方法,努力把每一个农业类型或工业区的内容落在实处,使学生了解到不同的农业类型是怎样运作的,各工业区有什么特点。我们认为,教材注意与实际联系,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地理与生产、生活的关系,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地理本身的实用性也才能够显示出来。

2.反映地理学的思维特征,使学生学会用地理综合分析的方法分析问题。我们今天的学生,也许就是明天的乡长、厂长,也可能是个体劳动者。本地适合发展哪种农业生产?工厂厂址选在哪里合适?开办商店要考虑哪些因素?在小区域规划中,交通线应如何选择?这些问题都可能是学生步入社会后遇到的实际问题。当然,学校教育不可能完全解答这些问题,但可以也应该给他们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地理学综合的、联系的、区域的、战略的以及立体的思维方式特点,恰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行的思路。因此,教材尽可能多地进行一些个案的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和体会地理的思维方法。例如,教材中安排了比较多的区位选择的知识。在讲农业区位时,说明农业区位的选择,要考虑气候、地形、土壤、市场、交通运输、政府决策等自然、经济和社会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发展和变化;在讲工业区位时,说明要考虑从哪里获得原料、动力(燃料)和劳动力、市场在哪里,有没有便利的运输条件等等;在讲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时,则从分析我国南昆铁路和上海港的区位入手,说明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因素对交通运输线、点区位的影响。学生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潜移默化地在思想上形成一种多因素、多层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这对他们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三)降低知识难度,拓宽知识的广度,增强教材的弹性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们编写教材的基本出发点。

1.降低难度,拓宽广度。我国地域辽阔,区域经济、文化各方面差异很大,学生的知识水平也参差不齐。为了适应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水平,教材的深度有所降低。比如,"宇宙环境"这一单元,我们删减了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恒星、行星等天文学方面的知识,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地转偏向力作了简化处理,只讲现象不讲原理。这样,尽量减少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使教学顺利进行。当然,我们的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一些新知识不断涌现。教材适当吸收了一部分知识,比如宇宙开发、海洋开发、信息高速公路等,使学生能够摸到时代的脉搏,具有广阔的视野。

2.增加教材的弹性。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不是整齐划一的发展,相反,我们要提倡学生个性的发展。为了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条件,我们在教材中安排了一些阅读材料,并设计了"自学园地",包括三个"板块":第一块是"阅读篇",通过阅读选编的文章,让学生体会一些道理;第二块是"技能篇",通过介绍一些地理技能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切实掌握一些方法;第三块是"练习篇",通过做单元综合练习,分别对单元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教材通过加强现代观念、密切联系实际、着力培养能力、适当调整知识的深广度等方法,来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四、结束语

高中素质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高中语文;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

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高中语文教学主要以成绩为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常说围绕考题进行学习和探究,这是应试教育的普遍模式,即过于注重考试而忽视素质。语文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它不仅仅是高考要学习的学科对象,更是教育学生思想、培养学生人格、塑造学生品质的重要手段,我们不能将语文教学变成学生高考的工具,忽视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使学生对语文兴趣索然,因此,高中语文素质教育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教师应为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而不断努力。本文中,我结合多年语文教学经验就语文素质教育进行了探究。

一、凭借丰富的信息传播手段突破封闭教学的壁垒

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其教学内容是非常广泛的,而不仅仅在于课堂上对于教材的理解与掌握。新课程改革下,要想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思想,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语文教学的多彩性和丰富性。例如,电视上的一些时事分析节目,就是很好的语文学习素材,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观看,掌握时事动态,了解国内外的重大新闻,对于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新时期的语文教学要改变传统的“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封闭学习模式,要将眼光放得更开阔,更长远,要努力营造一种“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良好思想品行,让学生有一种心系社会,感知社会冷暖的责任感,从而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提高其语文学习的良好效果。

二、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

应试教育下,学生主要是埋头于题海战术,根本没有时间没有精力进行课外阅读,教师也不重视学生的课文阅读,认为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收效甚微。其实,这种思想是错误的,阅读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语文成绩,它对于语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是学生做多少语文题目都无法实现的,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阅读,除了重视课堂阅读以外,还要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假期阅读等。学生的日常课外阅读,教师可以选择高中语文指定阅读教材为读本,指导学生有效阅读。可以按照学生自读篇和教读篇进行教学,自读篇是让学生凭着自己的兴趣,独立去阅读;教读篇是按照教师的要求,由教师指导,师生共同来完成。根据语文教学的要求,教读篇可以分为三类,一种是诗词背诵,教师可以让学生经常背诵一些经典的古诗词,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诗词底蕴,又可以使学生在写作上储备良好的理论论据,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能力。一种是古文阅读训练,在古文阅读中,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学生独立去完成,从而进一步促进高中语文课本的知识迁移,提高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再就是语体文阅读能力训练,教师可以将其当做补充教材,对学生进行训练,通过语体文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现代文学习的能力和水平。而假期阅读指的是教师选择适合高中学生阅读的名著,让学生去阅读,并写出一些读后感,从而不断提升学生文学素养,这样既可以有效利用学生假期时间,又可以加强学生的文学积淀。

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新课程标准倡导语文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而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上高一时,在语文课堂上大部分的学生还勇于发言,积极回答问题,可到了高二、高三,在课堂上发言的却少之又少。虽然我们一直在倡导素质教育,并提出了新课程的实施方案,可是高考的指挥棒依然没有改变,为了应付高考,教师根本就无暇顾及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课堂教学中,仍然是机械讲授,课堂上满堂灌,课下开展题海战术,长此下去,学生就更不愿意表达自己的看法,只能跟着教师的思路去走,于是语文课堂上,课堂气氛单调而乏味。因此,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必须要从根本上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要以高度的热情,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高学习的效率。为了能够唤醒学生主动发言的意识,教师可以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开展演讲比赛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去发言,有勇气去发言,并经常鼓励学生,让学生树立说话的信心和勇气。为此,教师可以制定课堂发言的竞争机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一个名组安排一个学生去组织,负责统计小组中学生发言的次数,并定期进行总结和评比,作为学生期末考核的一个重要的指标,以此来激发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通过鼓励学生课堂上的积极发言,其目的在于突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不再重复以前教师满堂灌,学生全盘接受的教育理念,而是通过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和交流,来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相长、师生平等的、和谐民主的教学关系,只有教师冲破应试教育的思想束缚,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才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为落实素质教育奠定良好基础。总之,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也高,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素质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手段。高中语文作为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学科,理应担负起新课程改革的排头兵,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不断创新语文教学的新方法,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刘伟.高中语文教学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意义[J].语文教育,2008(6).

[2]孟晓庆.活化语文课堂,激发个性飞扬——高中语文个性化教学之我见[J].阅读与鉴赏:中旬,2011(6).

[3]罗德辉.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及实践[J].文学教育:下,2012,(5).

[4]房丽.坚守有效教学,成就无限精彩——新理念下高中语文有效教学追求[J].语文天地,2011(21).

高中素质教育范文篇5

这次高中素质教育总结表彰(静宁)现场会,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会前多次听取汇报,确定目标,制定措施,研究对策,既是一次总结会、表彰会,又是一次动员会、鼓劲会。会上,通报了2010年度高考情况,静宁县、泾川一中、静宁威戎中学、平凉二中介绍了经验,6县(区)政府分别作了发言。表彰奖励了2010年高考先进单位和名教师、名学生。这次会议在静宁召开,就是褒扬静宁的工作,推广静宁的经验,学习静宁的做法。特别军利书记作了重要讲话,全面总结、充分肯定了2010年全市高中素质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深刻分析了全市高中教育特别是素质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安排部署了下一学年度的高中素质教育工作,提出了加快发展全市高中教育的新思路、新措施。讲话是市委、市政府指导和发展高中教育的基本意见和要求,各县(区)党委政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落实,努力开创全市高中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研究高中素质教育,探讨提高高中教育质量的措施和办法,一年内连续两次召开这样的会议,既体现了高中素质教育特别是高考的极端重要性,也表明了市委、市政府对高中素质教育的高度重视和一抓到底、务求实效的决心和信心。下面,我再强调六个问题:

一、要切实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督导,确保高中素质教育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和提升

实践证明,各级党委、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决定着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提升的程度。2010年,我市高考在考生大幅度增长、全省高校招生计划下降的情况下,仍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既是全市广大教育工作者辛勤努力的结果,也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强化领导,采取措施,紧抓不放的结果。这充分说明,加强党委、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保证,这要作为一条基本经验,在推进高中素质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下去。

要切实加强领导,首先要提高认识。以认识的大统一和大提高,促进高中教育的大发展和质量的大提升。必须充分认识到,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工程,高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最高阶段,担负着向高等院校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是人才成长和各类教育事业发展的桥梁和纽带。近年来,我市高中教育得到了很大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但总体上,高中教育仍不能满足广大市民接受良好教育的需要,社会对高中教育的关注程度愈来愈大,家长和学生渴望上大学、上名牌大学、名牌专业的愿望更加强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狠抓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不动摇,自觉地把发展高中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建设小康平凉、和谐平凉、魅力平凉的大事,抓紧抓好。要把发展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纳入市、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予以高度重视和切实保障,使高中教育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和提升。

各级政府要积极承担起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的责任,切实增加投入,大幅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为提高教育质量创造良好条件。要坚持“突高显重、以城带乡”战略不动摇,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积极进取、实事求是的原则,以扩充优质教育资源为重点,进一步加快高中学校建设与发展。要统筹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保持普通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逐步将普通高中教育的重点由量的扩张转移到全面提高质量上来。要加强对普通高中招生的指导和管理,确保招生工作规范有序,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入学需要,促进各学校整体发展。在招生和办学中,各县(区)和各学校之间要鼓励积极的、公平正当的竞争,严禁做不实宣传,严禁违反规定,采取不正当手段争取生源的做法。教育有其自身规律,要尊重规律,遵循规律办学,不能出邪招。

要从建立和健全市、县政府督导团抓起,壮大督导工作队伍,把教育教学督导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这既是规范办学、提升办学水平所必需的,也是我们的一条成功经验。要定期不定期的组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深入高中一线,视察教育教学工作,充分发挥他们智囊团、人才库的作用,为提高高中教育质量开展监督、建言献策。要通过各级督导机构,联络和组织市内的教育专家经常性的开展高中督导,为高中教育教学传经送宝、问诊把脉。

二、要树立强烈的质量意识,坚持把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作为发展高中教育的根本任务

教育质量是教育工作的生命线和永恒主题。全市上下要进一步强化“质量第一”的思想,要进一步树立基础教育全程抓的意识,把向高一级学校培养和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作为发展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牢牢抓在手上。认为抓教育教学质量,就是搞应试教育,不重视素质教育,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是错误的。我们要理直气壮地抓质量,提高升学率,努力营造更加重视质量的浓厚氛围。

在基础教育阶段,初中是关键环节,具有承上启下作用,初中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高中的生源质量,关系到高中教育质量的潜力和后劲,关系到高考的成败。在这方面,我市还有不少突出问题亟待解决。据统计,2010年,全市初中毕业会考学生5科合格率只有37.2%,62.8%的不合格学生中有近8000名学生要升入普通高中学习,这样的生源现状,靠什么来保证高中教育的质量?这是非常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各县(区)、各级教育部门要有紧迫感,尽快研究办好初中的措施和办法,使初中教育质量有一个大的提高。

在全程抓的同时,要将工作的重点放在高中阶段,继续坚持一年高考三年抓的策略,构建完善的高中质量保障体系。要从起始年级抓起,优化教师配置,强化高考意识,打牢基础。要从严明考风考纪抓起,加强学校“三风建设”。考风不正,则势必学风不正、教风不正,何谈育人,何谈质量。要从各学校的实际出发,坚持和运用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以教材为基础,精选复习资料,合理安排各段时间,增强针对性。要组织力量,做好高考信息的搜集整理工作,教师之间,学校之间,以至县与县之间,都要打破壁垒界限,互通有无,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促进共同提高。

要进一步强化质量目标管理责任制,改进和完善高考质量的评价机制。要突出评价的准确性、导向性和鲜明性,有功记功,有过记过,不能含糊其词,或者避重就轻,以功饰过,要通过评价,肯定成绩,找准问题,找出差距,达到提出对策,解决问题,促进提高的目的。要从实际出发,分类确定需经艰苦努力方能实现的质量指标,签定目标责任书,任务到校,责任到人,形成层层抓质量,人人有担子的局面。要认真考核质量目标完成情况,加大奖惩力度,激发和调动各级各学校抓高考、出质量的积极性。市上综合分析2007年全省招生计划、考生人数及我市的实际,经过认真测算,提出了下年度高中教育的主要任务和指标,即全市普通高中招生达到初中毕业生总数的58%,高考总上线率达到70%,本科上线率达到20%以上,重点本科上线率达到5%,并分别确定了7县(区)和8所重点高中的质量指标。这个目标有一定难度,全市上下要坚定信心,鼓足干劲,确保实现上述目标。

三、建立一支勤奋敬业的教育教学管理者队伍,为实施高中素质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教育行政部门是各级政府管理教育的职能部门,在发展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中肩负重要职责。因此,重视教育部门班子配备,加强教育管理干部队伍建设至关重要。教育部门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指导教育教学业务。任何一个从事教育行政工作的人,都要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荣誉感,热爱和珍惜所从事的教育工作。要勤于调查研究,善于谋划教育,在不同时期和阶段,及时提出符合实际的对策和建议,为党委、政府决策教育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执行过程中,要创造性开展工作,一门心思抓落实、抓质量,通过督促检查,强化对学校的管理,延伸管理触觉,促进教育教学工作。要切实转变职能,加强政策指导、信息服务、投资导向、评估监督等,搭建服务高考、促进质量提高的平台,不断提高在新形势下领导和管理教育工作的水平。要真正为基层、为学校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要推行和建立教育行政干部联系学校制度,通过深入课堂听课、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校情、学情,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实践证明,选好、配好学校领导班子,建立一支思想好、作风正、懂教育、善管理的校长队伍,是发展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要按照培养、选拔、激励的要求,切实加强校长队伍建设,把那些愿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人,选拔到校长岗位上来,对那些能力差、作风飘浮、管理无方、不出成绩的校长要果断进行调整,不能姑息迁就,贻误办学育人大业。要重视校长后备队伍建设,对那些业务能力强、富有责任心、群众基础好的骨干教师,要压担子,促其成长,列入校长后备人选,进行重点培养,确保选得准、用得上、可示范、出成绩。校长要深入钻研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不断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管理学校的水平,作专家型、研究型的校长。每一位校长要以学校的发展提高为己任,培养务实作风和顽强进取精神,以身作则,与学校共进退,不把校长当官作,不虚于应付,耐得住寂寞。始终不脱离教学第一线,坚持带课、带主课,用无声的力量,给教师树立榜样。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教学和抓高考质量上,办高质量、高水平和让人民满意的学校上来。公务员之家:

四、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为推进高中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外部条件

教育联系千家万户,是惠及千秋万代的事业,但由于经济条件所限,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制约着教育的发展和提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没有广大教师艰苦、辛勤的劳动,就没有教育的今天,教师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关心。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教师法》,大张旗鼓地宣传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就,表彰奖励为教育事业做出优异成绩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大力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展现新时期人民教师的精神风貌,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师的良好氛围,尽力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生活待遇,要关心教师成长,政治上给待遇、给位子,要选任学术有造诣、育人有成就、德高望重的教师担任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为他们参政议政、更好地发挥聪明才智提供平台。要热切关心教师的工作、生活、学习与职业发展,结合当地实际,采取有效措施为教师办实事、办好事,切实帮助教师解决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关心教育、理解教育、支持教育的良好风尚,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开展捐资助学活动,以多种形式支持教育发展。要把党和政府的关怀以及社会各界的厚爱,最终转化为教师爱教乐教、教书育人的动力和热情,增强广大教师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教育改革和发展。

五、饱满的工作激情和务实的工作作风,是提高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事实一再证明,世上再难再艰巨的工作,只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饱满的激情、务实的作风去做,坚持不懈地去做,就做好、做会出成绩,教育事业尤其如此。静宁县之所以把教育作成了品牌,各层次教育质量特别是高中素质教育质量持续保持上升趋势,多年来居全市之首,是他们稳扎稳打,不断夯实工作基础,真正把教育作为一项神圣的事业,带着深厚的感情、饱满的激情,真抓实干、无私奉献的结果。泾川一中今年之所以能够取得骄人的成绩,也正如他们介绍的“用细节保证过程,用过程保证结果”的思路和做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回过头来看,我们一些学校,特别是原来基础较好的学校,近两年来,成绩有所下滑,徘徊不前,质量很不稳定。究其原因,问题就出在了学校管理者,没有深入地研究教学,没有深层次地剖析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没有一门心思地扑下身子抓管理、抓教学,而是一味地讲客观原因,在考核指标和上报数字上做文章,作风漂浮,急功近利,没有打下扎实可靠的基础,没有形成良性循环的机制和局面。鉴于此,我希望各级各类学校的校长,不要辜负组织的重托、千千万万家长的期望,真正安下心,扎下根,扑下身子,花费心血,从一点一滴上抓管理,从各个环节上抓落实,身先士卒,严以律己,为广大教师作好表率。

六、积极稳妥地推进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和完善教育内部良好的用人机制和管理机制

根据国家和省上有关精神,市上已经制定了《市直教育系统事业单位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意见》,将很快启动实施,随后将在全市推开。各县(区)、学校要及早进行舆论宣传,为全面启动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做好准备。这次人事制度改革,将以完善机构设置,实行全员聘用制和搞活内部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通过科学设定内设机构、人员编制和岗位,扩大学校内部分配自主权,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逐步建立起符合教育系统事业单位自身特点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良好局面。

各县(区)、学校要以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坚持“凡进必考”原则,创新教师补充机制,严把教师入口关。要加大引进优秀人才的力度,逐步健全科学的选才、用才、留才的工作机制。特别是一些高中教师严重短缺、骨干教师匮乏的县(区)和学校,要舍得花钱,多方招聘人才,到本地本校任教。要结合课程改革,按照重师德、重能力、重骨干的要求,加大对在职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敬业精神和教学能力。要强化师德教育,在突出对教师进行敬业乐教、无私奉献、争创一流精神教育的同时,要对教师进行爱校、爱生、爱家乡的教育。大力倡导和弘扬为人师表、廉洁从教、教书育人的良好风尚。

高中素质教育范文篇6

【关键词】高中;地理;素质;教育

随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的首要任务。它的真正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以往那种从众多学生中进行选拔,从而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文化水平、科学素养、思维道德,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能力。多少年来,地理教学、地理教师是门庭冷落,其主要原因是没有高考的压力,导致地理教学状态一直处于低谷阶段。面对现状,如何变厌学为乐学,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充分贯彻素质教育呢?

一、激发学习兴趣,创造愉快氛围

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呢?这就需要教师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心情积极愉快的学习。高中学生有较强的好胜心和好奇心,对相关问题喜欢刨根问底,乐于表现自己。一首歌、一个故事,设置一个悬念等教学方法随即可以开启他们的情感世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如讲日界线时用“海轮上出生的双胞胎,妹妹比姐姐大”这一奇怪的问题导入新课,一下拨动学生的心弦,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立即进入最佳求知状态,急于揭开其中的奥秘,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有效的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大门,使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毫不费力气的解觉决了问题。因此教学中始终要注意根据《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学习目的和要求去精心设计新课引言,努力创设情景、精心设问、尽量让学生“多思”,使学生入情入境,这样做符合高中生好奇探索心理,也为他们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情境。高中地理教材有很多形象直观、简明扼要的图像,也有各具风格的漫画,耐人寻味的风土人情画面,以及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稍稍动脑用上幽默诙谐的语言,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使之达到饱满,使学生在活泼、轻松的情境中快乐的掌握知识。每一节“读图”内容和“想一想”中有趣的问题,教师都可以采用分组讨论,这样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七嘴八舌争论激烈,在讨论中可以互相补充,又可互相启发,这样一来自然为学生创设了百家争鸣的教学情境。回答准确的给于表扬,差的给予鼓励。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学生,让他们有理可讲、有话可说。教学中教师可增加一些辅助教学手段,比如游戏、串角、辩论等,让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地理知识是种享受,长期坚持下来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地图教学,培养学生能力

地图教学是地理学科的一个教学重点,地图能力是提高地理素质的关键。提高高中生读地图能力对学生的记忆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观察能力有重要作用,学生读图能力是个薄弱环节,每个高中生怕读图、填图,没有空间观念,无从下手。怎样去引导学生去认识地图,读懂地图,绘画地图呢?在教学中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用形象思维引导学生养成用地图和文字进行对照的习惯,把相关的地理知识落实在地图中,经常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标记和勾画出重要界线,注记和范围,来突出重点内容,使学生掌握读地图的方法、顺序和步骤,熟悉地图中出现的术语。教师充分利用地图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观察、思维、想象和感知,直到学生知道地图中画了什么?怎么样?在结合地理事物与现象的关系,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在加强学生读图训练时,教师可采取在课堂上一边问、一边讲、一边版图版画,这样能充分提高学生空间构思能力。教师在版画时所呈现的地理知识要做到:“重点突出、笔道粗细清晰、简单明了。”这样做可以刺激学生视觉,而学生在效仿教师自己动手设计填写时,也会令学生学得快、用得活、养成地图上发现规律、培养技能的习惯。学生看地图时能提出问题,鼓励高中生动脑去思考。虽然高中生年龄偏大,理解能力较强,然而高中地理教材在编写时逻辑思维内容多,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讲课时力争做到通俗、形象、生动。从未知过渡到已知,从抽象过渡到具体。在问题设计上采取一定措施,如:追问、反问等把学生的思维激活诱导出来。针对重点内容问题设计更应该斟酌,做到有趣味性、启发性、探索性,让学生讨论思考问题使知识迁移。

三、进行思想教育,树立正确观念

高中素质教育范文篇7

【关键词】高中;地理;素质;教育

随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的首要任务。它的真正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以往那种从众多学生中进行选拔,从而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文化水平、科学素养、思维道德,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能力。多少年来,地理教学、地理教师是门庭冷落,其主要原因是没有高考的压力,导致地理教学状态一直处于低谷阶段。面对现状,如何变厌学为乐学,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充分贯彻素质教育呢?

一、激发学习兴趣,创造愉快氛围

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呢?这就需要教师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心情积极愉快的学习。高中学生有较强的好胜心和好奇心,对相关问题喜欢刨根问底,乐于表现自己。一首歌、一个故事,设置一个悬念等教学方法随即可以开启他们的情感世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如讲日界线时用“海轮上出生的双胞胎,妹妹比姐姐大”这一奇怪的问题导入新课,一下拨动学生的心弦,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立即进入最佳求知状态,急于揭开其中的奥秘,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有效的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大门,使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毫不费力气的解觉决了问题。因此教学中始终要注意根据《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学习目的和要求去精心设计新课引言,努力创设情景、精心设问、尽量让学生“多思”,使学生入情入境,这样做符合高中生好奇探索心理,也为他们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情境。高中地理教材有很多形象直观、简明扼要的图像,也有各具风格的漫画,耐人寻味的风土人情画面,以及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稍稍动脑用上幽默诙谐的语言,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使之达到饱满,使学生在活泼、轻松的情境中快乐的掌握知识。每一节“读图”内容和“想一想”中有趣的问题,教师都可以采用分组讨论,这样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七嘴八舌争论激烈,在讨论中可以互相补充,又可互相启发,这样一来自然为学生创设了百家争鸣的教学情境。回答准确的给于表扬,差的给予鼓励。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学生,让他们有理可讲、有话可说。教学中教师可增加一些辅助教学手段,比如游戏、串角、辩论等,让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地理知识是种享受,长期坚持下来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地图教学,培养学生能力

地图教学是地理学科的一个教学重点,地图能力是提高地理素质的关键。提高高中生读地图能力对学生的记忆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观察能力有重要作用,学生读图能力是个薄弱环节,每个高中生怕读图、填图,没有空间观念,无从下手。怎样去引导学生去认识地图,读懂地图,绘画地图呢?在教学中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用形象思维引导学生养成用地图和文字进行对照的习惯,把相关的地理知识落实在地图中,经常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标记和勾画出重要界线,注记和范围,来突出重点内容,使学生掌握读地图的方法、顺序和步骤,熟悉地图中出现的术语。教师充分利用地图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观察、思维、想象和感知,直到学生知道地图中画了什么?怎么样?在结合地理事物与现象的关系,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在加强学生读图训练时,教师可采取在课堂上一边问、一边讲、一边版图版画,这样能充分提高学生空间构思能力。教师在版画时所呈现的地理知识要做到:“重点突出、笔道粗细清晰、简单明了。”这样做可以刺激学生视觉,而学生在效仿教师自己动手设计填写时,也会令学生学得快、用得活、养成地图上发现规律、培养技能的习惯。学生看地图时能提出问题,鼓励高中生动脑去思考。虽然高中生年龄偏大,理解能力较强,然而高中地理教材在编写时逻辑思维内容多,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讲课时力争做到通俗、形象、生动。从未知过渡到已知,从抽象过渡到具体。在问题设计上采取一定措施,如:追问、反问等把学生的思维激活诱导出来。针对重点内容问题设计更应该斟酌,做到有趣味性、启发性、探索性,让学生讨论思考问题使知识迁移。

三、进行思想教育,树立正确观念

高中素质教育范文篇8

高中物理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品德素质、智能素质、身体素质和专业美感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造力。创造力包含了许多非智力因素,如个性和独立性等等。一个智商很高的人,可能是依赖性很强、性格很脆弱的人。但一个创造力很强的人,必须有独到见解,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的人,同时还应该具有很强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清晰的判断力,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这种思想是在人的遗传素质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人的素养,以达到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目的。那么在物理学科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才能充分发挥教育功能、提高学生素质?实施教育目标?本文想从以下两个方面谈些看法。

一、如何进行物理专业的创造教育

开展创造教育,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这是物理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需要。创造教育是应用创造学原理与方法组织教学,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和创造精神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教育。在物理教学中必须严密组织学生进行发明创造的思维训练,培养独立创造的个性品质。创造教育的核心是发展创造性智力,所谓创造性智力是能够产生创造机智,发展创造效能的智力。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智力,在物理教学中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1、培养创造意识

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和正确人生观,激发学生为现代化而创造的动机。中外杰出的物理学家在科学的崎岖道路上登攀,为祖国为人民做出贡献的思想和行为是青年学生的光辉榜样,通过介绍这些科学家的业绩,激发学生为祖国而创造的热情。在传授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充分利用物理知识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智慧、潜能的充分开发。把知识能力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去创造财富,产生价值。例如,利用物理科学的社会价值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加深对物理知识理解,让学生了解下个世纪几个重大迫切的社会问题:粮食问题、能源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癌症等疾病药物问题。通过讲解某些物理知识与上述问题挂钩,无形之中把课程内容贴近实际,联系社会与人,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家的人格品质,对科学执着的探索精神,培养创造品质,研究科学创造的非智力因素,培养顽强的意志和标新立异的能力。

2、培养创造观察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第一步,是思考、积累和表达的前提。培养创造观察,在物理这门学科中显得尤为突出。由于物理变化中常常同时出现多种现象,有的瞬息即逝,所以要求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俄国杰出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就是从深入地观察唾液分泌等现象入手,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英国细菌学家费莱明1928年通过非常细致的观察,发现了毒霉素等重大科学成就,这些都足以说明观察在科学研究、科学创造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努力提倡师生平等,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相反的想法和问题,鼓励学生超过教师思维轨道的有价值的思维活动。让学生敢于质疑,不管是书本上的或是教师所得出的结论,还是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现象。“疑者、觉悟之机也”,善于存疑才能产生探究的动力,这不仅可以加深理解,增进巩固,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甚至作出新的发现。所以,物理实验的每一步都要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观察。

二、物理素质教育中应注意的问提

物理创造教育目标:不侧重于促进和储存知识,而重在向学生提供有助于创造力开发的教育和指导,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从大学教育的目标来看,大学教育不能只限于给学生的一种职业的训练,而是要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的全面发展的人。

高中素质教育范文篇9

我的探索,最初是从九三年启动的《扩展式语文教学实验》开始的,九五年十一月成功地通过吉林省教育学院的验收;九六年七月又经受了高考的严峻考验,升学率达90%以上。

去年,在省教育学院的直接指导下,我校在高一学年开办了两个实验班,由我担任两个班的班主任和教改任务。这次实验借鉴了上一轮实验的经验和教训,它作为更为深入的一轮探索,纳入“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研究”这一“九五”教育科学规划国家重点课题的运作轨道,业已整整一年。现将其初步成果汇报如下。

一、以《》突破封闭的教学机制

我们的第一项改革就是开设《》课。每周二到周五早晨7点钟,我便与学生一起端坐在教室里,津津有味地阅读中央电视台精制的这本电视新闻杂志。在这别开生面的课堂上,各位主持人、记者、播音员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导师,而我则成了地地道道的助教;每天组织学生收视,每周批阅91篇观后感。尽管开课仅仅一个半学期,但我已真切地感觉到他们的思想、情操、文化等诸多素质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

收看《早间新闻》,一举打破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试书”的封闭式学习机制,真正营造了一个“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开放式学习氛围。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曾使弟子们义愤填膺;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去留,曾使弟子们牵肠挂肚;阿以争端,非洲难民,震撼着弟子们善感的心弦;我国领导人频频出访获得成功、党和国家的重大会议连连告捷,更振奋了弟子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至于《时空报道》更是震聋发聩;无论写真与打假,都是社会瞩目的焦点;无论扬善与惩恶,都是大众关注的热线;无论颂美与批丑,都是时代交响的强音。日熏月陶,耳濡目染,国家的兴衰正在逐步取代个人的鸡毛蒜皮;改革的大潮正在日益压倒追星的时髦;人民的冷暖正在重新调整爱的天平。总之,这一切正在潜移默化地纠正着过去死背时事却不懂政治的误区,使学生心系华夏冷暖,胸怀五洲风云。

《生活空间》领着我的弟子们,从繁华的都市走进“生命的禁区”,从老外欣赏川剧的茶馆走进沙漠地质队员的帐篷,从“最后的七月”里悲欢离合的字庭走进中国音乐神童在德国的花园式寄宿学校……人生百态,酸甜苦辣皆有味;感悟千端、悲欢哀乐总关情。弟子们在感悟他人百味生活的同时,也在编织着自己多彩的梦。

《》课的最大作用,在于开拓了学生的心胸和视野,有利于陶冶高尚情操、树立远大理想,其作用是任何其它课程都无法取代的。

二、以文化讲座突破狭窄的应试课程

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学与文化内涵,实验班开设了周六专家讲座。在讲座课上,学生只管听、只管记;课后,既不复习也不考试;全凭专家感化和学生的兴趣,在熏陶渐染中使学生的文学与文化修养得以提高。

一年来,我们请《吉林教育》副编审奚少庚主讲《旧体诗词鉴赏与创作》;请吉林省教育学院副教授杨佐义、东北师大博土生李立主讲《中国古代文学史》;请吉林大学教授陈方竞、吉林省教育学院教授许消友主讲《中国现代文学史》;请吉林省教育学院副教授刘菊香主讲《台湾文学》;请吉林省教育学院教授扬春兴主讲《古代汉语》;请吉林省教育学院副教授王鹏伟主讲《余秋雨·文化苦旅》;请吉林师范学院讲师陆峰主讲《严肃音乐欣赏》;请吉林大学教援薛纯华主讲《美学》。一共举办了8个种类27次讲座。

其中《文化苦旅》讲座之后,曾辅之以写读后感来巩固听讲效果。《旧体诗词鉴赏与创作》讲座之后,则在部分文学爱好者中间开展了不定期的旧体诗词创作活动。最近吉林市“雪柳诗社”出版的一本以“庆回归,颂金瓯”为主题的诗集,就收录实验班学生的几首旧体诗习作。还有一些同学已开始养成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以诗来表情达意的习惯。虽然实验刚刚迈出一步但细察学生的文学与文化品味,业已呈现“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早春景象,其前景是十分乐观的。

三、以扩展阅读突破僵化的语文教材

扩展阅读分两条线进行:一是假期课外阅读,一是日常课外阅读。

96年入学前的暑假和去年寒假,我们都留了课外阅读作业,共有中外名著2部,《古文观止》12篇,唐诗宋词鉴赏文章13篇。其中文学名著只要求泛读,不做检测;古文和诗词鉴赏则要求精读,并做考查。

日常课外阅读,我们选择了《中学生阅读》为教材。每期《中学生阅读》都是在老师指导下阅读的,大体分自读篇和教读篇。自读篇凭兴趣读,靠悟性品,课外独立完成。教读篇,按要求读,靠毅力啃,在老师帮助下完成。教读篇大概有三类:《中华名句》,要求语文课前常常背诵;文言文阅读能力训练,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给予点拨;语体文阅读能力训练,则选作补充教材,先练后讲。例如,我们曾删掉了《崇高的理想》一文,补充了周国平的《救世与自救》;配合学习《琐忆》,补充了纪念鲁迅逝世60周年的《大哲与大洁》。

选读名句的好处,从思想上说,在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从写作上说,在于丰富学生的理论论据。选读文言文训练的好处,在于促进课本知识迁移,增强文言语感;选读语体文训练的好处,在于加大习题难度,刺激学生现代文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那些针贬时弊或领导标新的时文佳作,又为学生的头脑源源不断地引入思想和艺术的“源头活水”。

四、以调动发言突破被动的学习观念

高中学生在课堂上懒于思考、畏于发言历来是各科老师最头疼的难题。为什么学生年级越高,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反而越消极,越被动呢?说到底,要归罪于狭隘、死板的应试教育。在应试指挥棒的驱使下,教师只顾搞满堂灌,只顾用“题海战术”狂轰滥炸,根本不屑考虑如何在45分钟内有计划、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口头表达的能力和自我表现的勇气。小学六年,初中三年,久而久之,学生心中便形成了课堂就是老师独霸的一统天下”的观念;于是课堂教学便形成了“师讲我听,师写我抄,师问我答”的可悲局而。

要想实行素质教育,就必须根除课堂教学中的这个顽症痼疾;而要根除这个顽症痼疾,仅仅靠具体的教学没计,如提问什么、如何提问等等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学生的学习观念动大手术。为此,我采取了两项措施:首先,以高度的热情和极大的耐心,唤醒被应试教育桎梏得近乎麻木的心灵,激发学生战胜自我的勇气。我在《课堂发言敢死队宣言》的演讲中,充分论述了课堂发言的好处,深刻剖析了不敢发言的病根。同学们听罢,心悦诚服,热血沸腾,无一例外地报名参加了“敢死队”,课党上很快出现了争先恐后举手发言的热潮。

但是,为了克服旧习惯的强大惰性力,使热潮不致降温,还必须建立课堂发言的竞争机制:每周六由队长调查队员在各科课堂举手次数(自己随堂记录),排出名次榜;下周一由老师当众发表成绩并做讲评;期末将课堂发言成绩记入档案。自从开展“每周一评”的活动以来,语文和其它各科的课堂发言就出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局面。第1周评比,人均举手不足10次,最后一周评比,已高达80次之多。

“课堂发言敢死队”的建立和发展,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教师和学生突破了“一切为了高考,高考就是一切”的应试观念的束缚,从“举手发言”这一看起来小做起来难的环节出发,树立了一种崭新的学习观念:

1.既求应试分数高,又求品学素质好。

2.志如高山百丈松,行似以平原一寸草。

3.不做填鸭等人喂,要学饿虎自求饱。

4.羞做课堂缩头龟,敢当发言出头鸟。

这种学习观念,目标是求全的,原则是务实的,态度是主动的,心理是强健的。只有树立这种新观念,养成这种新学风,才能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才能使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变成全面提高素质的训练场。

五、以“无人监考”突破消极的管理方法

考试作弊,如今似乎成了一个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的现象。而实验班从组建之日起就向考试作弊发出挑战,其主要作法就是实行期中、期末考试不安排监考老师,让学生实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我班“无人监考”在吉林市教育界激起反响,《江城晚报》曾经组织过一次专题讨论。有的同志说,无人监考“有赖于学生水平”,就是说,“倘若学生缺少良好的道德品质,‘无人监考’就将是一句空话。”这种意见只看到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对“无人监考”的制约作用,却没有看到“无人监考”对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教育作用。

我们实行“无人监考”,并不是简单地把学生扔在考场不管,而是首先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向学生反复宣传两个基本思想:第一,要把实行无人监考当作学校教育中的“打假”来看待。要让学生认识到,在所有的伪劣假冒的商品中,“假人才”是最祸国殃民的。我们作为一个合格的中学生,就应该上不骗祖国人民,中不骗父母师长,下不骗自己良心,使自己成为一个“货真价实”的人才。第二,要把无人监考当作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实验班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是“自胜则强”。“无人监考”只是没有老师监考,事实上每个同学自己的良心和全班同学的几十双眼睛,是比两个老师的四只眼晴还严密得多的监考。

在充分进行思想教育的基础上,我们还搞了测验,在绝大多数同学都乐于实行的条件下,才开始实施。每次考试之后,还以不记名的方式征求全班同学的意见和建议,以此保证无人监考的健康发展。

同学们在谈到参加无人监考的感受时,无不充满喜悦和自豪地说,无人监考使我真正觉得考场是一个十分庄重的地方。监考时想躲开老师的眼睛也许是办得到的,而无人监考时想躲开自己的良心是绝对做不到的。

有的同学说:“老师监考是别人战胜自己,无人监考是自己战胜自己。

还有的同学说:“自信+自律=自强。”

高中素质教育范文篇10

1当前高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当前高中政治教学中,明显存在一个问题,即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之所以会导致这个问题,是因为在高中教育中,政治课程属于文科课程。因此,当文理分科之后,对于理科学生来说,政治课程就如同鸡肋。而在这个过程中,高中政治教师一般都认为政治知识只是文综考试的一部分,因此也缺乏足够的重视程度。这样一来,就导致教师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导致高中政治课程的教学效果很难有所提高。而在文科班的教学当中,考虑到政治是文综考试中的重要部分。因此,政治教师的重视度会相对高一点。但是,对于政治课程的教学也往往停留在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层面。然而,这样的方法较为死板枯燥,很容易就会让学生失去对政治课程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到政治课程学习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1.2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从当前笔者对政治教师的教学情况来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最容易忽视的一点就是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或者是性格特点,这就导致在政治课程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都是千篇一律,既没有针对性,也没有充足的吸引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对政治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

2素质教育背景下提高高中政治教学效果的策略

2.1在课堂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各个学校中都开始了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的改革。而在这个过程中,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最为重要的。因此,在素质背景之下,要想提高高中政治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就必须要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这样一来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1)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在课堂教学中,要想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活动当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就需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这样一来,才能改变以往枯燥乏味的政治教学课堂,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的就是教师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思想状况以及行为偏好,这样一来才能根据高中生特殊的心理以及情感状态,有针对性地创设教学情境。除此之外,在课堂导入环节,目前有许多教师都只是采用寥寥几语来导入,这样一来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很难让学生进入较为兴奋的学习状态,遑论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因此,一定要采用较为生动、新颖的导入语来开启政治课程的教学。可以采用提问或是设置悬疑的形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抱有疑问,这样一来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好奇心,让他们能够更加热情地投入到探索学习活动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2)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在素质教育背景之下,除了注重学生课程知识的掌握以外,更加重视的是学生个性以及能力的发展,强调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在政治课程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加强课程内容的传授,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课程知识以外,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能够自主进行合作及探究学习,这样一来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并且通过探究与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3)加强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没有什么是比兴趣更好的老师。也只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政治课程学习当中,化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高中政治课程教学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然而,众所周知,在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之下,高中政治课程教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十分枯燥乏味的。政治教师只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应用能力,学生大多也只是死记硬背以应付考试。这样一来,不用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即便是在考试之前,学生也只是采取较为敷衍的态度来进行课程的复习及练习,这样一来,学生很难在政治课程学习中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要想提高政治课程教学效率,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譬如社会调查、辩论赛等,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更好地应用所学到的政治课程知识来解决问题。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刺激学生更加积极自主地进行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当中,也能够运用政治思维去思考并解决问题。

2.2改善政治课程教学方式

素质教育背景之下,要想提高政治课程教学效果,必须要改善当前政治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改变当前政治课程教学现状,这样一来,才能真正扭转当前政治课程教学所面临的困境,从而提高政治课程教学质量。而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点出发:(1)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高中政治课程教学内容中,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知识点,那就是“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自然而然,在高中政治课程教学中,更是要做到这一点。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指的就是在进行政治教学中要将政治的理论知识与当下时事及以前的历史事件相结合。这样一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政治课程知识。同时,通过挖掘时事背后的政治理论,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将政治理论与时事及其他问题相结合,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创新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手段,有助于为学生创设更加轻松活泼的教学情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从而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果。而教学手段的创新,指的就是结合常规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技术以及其他辅助教学手段来帮助教师开展教学活动。(3)因材施教。在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的是充分了解并且接受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以此来挖掘学生的特长与优势,并且针对学生的优势加以培养,从而做到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背景之下,要想提高高中政治教学效率,就必须要正视当前高中政治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且根据这些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扭转当前高中政治教学困境。而笔者认为,任何解决措施的实施,都是要围绕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以及改善当前的教学方式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高中政治课程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陆光辉 单位:隆林各族自治县隆林中学

参考文献

[1]夏岩.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探讨[J].江苏科技信息,2013(24):90-91.

[2]吴称风.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探讨[J].学子:理论版,2015(23).

[3]吴琼.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中政治教学应用探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181-181.

[4]王冬梅.基于素质教育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方法[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15):59-59.

[5]康德才.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路径探索[J].读与写:上,下旬,2012(8):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