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9-22 17:10:17

高中历史教学

高中历史教学范文篇1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爱国主义;人文精神;家国情怀

一、注重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思想从古至今都被人类传颂着,它是一个民族的精髓。爱国主义也是每一代国家领导人重视的情怀,领导人一再强调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性。在《历史教学大纲》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只重视学生历史成绩的提高,将教学重心放在如何教学生历史答题方法上,这使得学生只会做题,应付考试,在思想上并没有多大的改变。因此,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就要改变这种僵硬的教学手段,要灵活地将爱国主义思想渗透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在平常的课堂中,要时时灌输爱国主义思想,这有助于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比如,在讲《鸦片战争》时,教师不仅将这场战争大致梳理一遍,要求学生将这场战争的时间以及影响记忆下来,而且还应该将重心放在爱国主义教育上。教师引出鸦片战争中的小片段“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并告诉学生,当时,英军撤出虎门时发出告示,恫吓中国人民“后勿再犯”。中国人民当即发出《申谕英夷告示》警告英军“若敢再来,不用官兵、不用国帑(tǎng),自己出力,杀尽尔等猪狗,方消我各乡惨毒之害也”。这时候,教师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就能受到情感的波动,被中国人民的壮举所震撼。此时,学生的爱国之情就油然而生了。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首先,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不断改善学生的生活方式,给学生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生活理想,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养成。其次,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认可自己,建立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构建和谐社会。高中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掌握社会生存的技巧,学习正确的处世方式。教师在教授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要不断在历史教材中挖掘人文精神,找出适合学生学习的人文素材,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与感悟,从而不断强化学生的人文精神。例如,在教授《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的过程中,教师要抓住中国政治建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了解祖国统一过程中所遭遇的艰难险阻,从而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三、注重家国情怀的教育

家国情怀是人的内心一种情感依托。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的教育,不仅仅是单纯地对学生进行灌输,更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西周宗法制”时,教师让学生先对课本上的内容分析,了解宗法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作用,让学生明白“家”和“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为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个问题:“为什么西方父母不重视孩子姓什么,而在中国却相当重视家族、辈分以及血缘关系?”学生在分析过程中,就会了解到,正是受到了西周宗法制的影响,中华儿女的心中一直有着认祖归宗、孝敬长辈的道德规范,正是这种独特的家国关系,产生了中国独特的“家国同构”关系。目前,许多高中生正处于叛逆的时期,因此,在和父母的交流过程中,难免会说一些伤害到父母的话,而学生往往不自知,在学习了西周宗法制以后,学生就会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避免自己的行为和语言对父母所造成的伤害,从而消除彼此的隔阂。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古就有家国情怀的事例。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宋代张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末清初的顾炎武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时代强音。也在上学时就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口号。正是在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家国情怀影响下,新中国才站起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中。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面对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全球化趋势加强时,更应具备家国情怀。认同祖国,为伟大的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学习。高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逐渐向成熟、独立的阶段发展。在这个阶段,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一门人文科学性较强的课程,历史学习中包含大量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人类情感较为丰富,非常适合道德教育的渗透。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改革创新,利用多种教学法进行历史教学。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度,也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调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健岭.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途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5,(10).

高中历史教学范文篇2

关键词:新课改历史教学方向性

高中历史教学进行新课改与高考改革相继出台,对高中历史教学也提出了相应的变革要求。以往的高中历史教学以高考为核心,一切围绕着高考转,这是特定条件下的特定的产物,由于有高考存在,高中历史不论怎么教,都难以收到有效的成果,所以,多年来的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多流于形式,即使很多学校通过公开课推行改革,也只是形式主义,事后也都不了了之。高中历史新课改和高考历史改革以后,高中历史不再成为高考科目,这就为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机会,推动了高中高中历史教学的素质教育的发展。本文通过对高中历史教学的研究,探讨今后如何开展高中历史教学。

1从高考思维解放出来

传统的历史教学是以高考以核心,那是因为历史要参加高考,现在高考取消了历史科目,所以,从事历史教学的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从传统历史教学的定势思维中走出来。因此,我们的历史教育就变成培养人的教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课堂设计和教学。

由于高中历史教育成为真正培养人的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对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教育,所以,面对新课改、新教材,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是当务之急。如果还是一味地认为学习历史就是为了考试,那就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如今,历史新教材的教学要求已不仅仅停留在考试的层次上,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联系历史,分析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生的某些事件的前因后果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素质,而不再是培养只会考试的“书呆子”了。

因此,高中历史教育教学必须立足于夯实“民间性”、“多元性”和“社会性”。历史教育必须摆脱宏大叙事——代表官方的划齐整一的政治性阐述,在不违反宪法精神的前提下,代之以在个性化基础之上的多元化社会性阐述。高史历史教育的核心是一个个各具特色的活生生的平凡的个体生命。对于同一个历史事件或人物感悟和评价来说,不同的教育者会有不同的感悟和评价,不同的受教育者也会有不同的感悟和评价。因此,高中历史教育的灵魂不仅在于凸显个体生命的差异性,更在于形成体现个体生命差异性的不同的解释流派。

其次,高中历史教学必须着眼于张扬“人文性”、“精彩性”。高中历史教育教学要不断追求精彩性。高中历史教学给予个体生命的除了“真实”内容,还应有凭依丰富的历史思想建构起来的“精彩”形式。它应该能引领人们立足现实,穿越时空,沟通过去与未来,将人类历史长河中的华彩乐章展现在学生面前。

2活跃学生的思维,推进素质教育

高考制度改革后,学生的学习任务不那么繁重,因此,教学重点应该转移到对学生的思维与能力的培养上来。

2.1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创新能力,那么这个民族就没有希望。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要时刻要记住这一点,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要让学生有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求。有了不断创新的欲望,才能进行有意识、有意义的创新活动,也才可能达到创新的目的。中国具有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对于这些,中学生总是充满好奇,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在教师看来非常幼稚,甚至是无意义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一种探索、一种创新,是一种对好奇心的满足。他们正是带着这种好奇心来认识这个世界的。所以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多么无意义,教师都不要简单地禁止和否定。如果学生的每一次探寻,遇到的都是教师的“不可能”、“无聊”的断语,那么,他们的创新欲望就会慢慢萎缩,很难具有创新精神。

2.2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高中历史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局限于知识的传统,要把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要具有发散性思维。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围绕问题多方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的过程。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学不仅要重视科学性、逻辑性,而且要重视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具体而言,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历史小论文”、“历史创作”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3对高中历史试题也要进行改革

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选择什么样的习题也很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习题时要有方向性改变。选择习题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思维,对有些历史知识进行单纯的传授不够,如针对中英《南京条约》可以编成一首记忆歌诀,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可以编成口诀等等,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而且从记忆的角度来看,学生自己动了脑筋,印象自然深刻。对于一些能力型习题,我们不仅要注意选择的针对性,而且要注重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基本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并收到一定的实效。我们还要注意搜集运用资料、知识的应用迁移理解与发挥等技能技巧的培养。

长期以来,受标准化试题的影响,习题的题型也趋向“标准化”,变化越来越小,有些习题都是相互抄袭,一成不变,连答案也完全一致,这就难以在教学中起到其特定的作用。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可以自主设计题目,把“设题权”放松,只作一定的提示和要求。比如在课堂中讲授内容时往往是列出表格让学生填表,我们也可以指出内容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表格,促成学生思考,或者按照教学内容动手整理成一份资料,当然这是更高层次的要求了。总之,让学生在追求答案正确性的同时,也可以追求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或自主性,以提高课堂的效果。

高中历史教学范文篇3

关键词:高中历史;创新式思维;培养运用

一、前言

历史是一门丰富学科,从时代变迁到大小人物的发展,各个历史事件中都可以折射出时代的变化、思想理念的演变。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应更注重学生思维的提升,从教学方法改进、教学内容创新、思维创新融入等方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式思维运用能力。将创新式思维运用要点融入到高中历史教学中,改变历史教学死板的方式,使之成为一门“活”的学科,对学生的生活有所启示。

二、高中历史教学创新式思维运用要点理解

1.高中历史教学创新式思维理解。历史虽然以事实为基础,但如何从历史现象深入到底层内涵,从表象理解到实质却需要学生思考,而不是简单地背诵历史事实。因为历史事实是“死”的,发生了的事情,而怎样从历史事实中得到规律性的东西,引导生活却需要老师的引导,学生的思索。所以高中历史教学创新式思维的理解是打破表象的历史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入思维环节,引导学生体会历史事实下深层次的内容,让学生不易人云亦云,有自己的理解。此外历史是一份纷繁复杂的学科,其中的历史事件事无巨细,要想抓住重点,需要能抓住历史发展的主线,从大背景下思考历史发展的规律,并在思考地过程中用相互联系的观点思考当今的生活,从而能将历史学到的内容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对现今的生活起到启发的作用。2.高中历史教学创新式思维运用要点理解。高中历史教学更注重实践,而创新式思维符合实践的内涵,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式思维,让学生能从记忆历史事实中解脱。相反让学生摆脱条条框框的历史事实,在学习的过程中构建自己的历史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在学习历史时不拘泥于书本,而是在培养历史思维后,用辩证及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现实社会中的各种现象,能用创新式思维思考当下及未来历史的发展路径,从传统的历史记忆中跳脱出来,成为一个具有实践思考能力的人。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创新式思维运用中应注重学生以下两种思维品质的培养:第一,求异思维的培养,求异思维并不是钻牛角尖,故意表现得与他人不一样,而是运用发散性思维,将原因与结果联系起来,应用创新的方法纵观全局得出不一样的结论,邓小平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创举就是求异思维的体现;第二,双向思维,这种思维要求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能从全面的观点来看待问题,将历史学科与政治、地理等学科相联系,从多方面进行思考,以求得到更加全面的看法及解决方法。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创新式思维运用

1.构建多元化课堂,提升创新式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创新式思维品质,需要从求异思维和双向思维入手,在课堂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所以高中历史教学应注重课堂的多元性与开放性,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引导教学主体的转变。这可以通过改变上课形式得以实现,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自主探究思维品质提升环节,在学生大概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利用自主探究发言的形式,通过学生的自我思考,提升思维品质。例如:在学习历史人物的过程中,一些同学并不同意课本上片面的评述,而是从现实中的所观所感来思考这一历史人物,那么在课堂中应多鼓励学生这种疑问的提出,让学生畅所欲言,并从求异思维和双向思维两方面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看待历史人物。这种方法不同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学生只能安静地听讲,这种创新式思维培养课堂更注重学生自我意识的提升与培养,让学生能主动探究、积极探究、发散性思考。此外,对于课堂活动的设计也可以从多元化与开放性入手,用辩论、小组讨论、历史剧重现、时光回放等上课形式,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发言,提升学生思辨能力。而对于一些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还可以组成专题兴趣小组,聚集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让这些学生引导其他的学生进行思维思考活动,形成良好的历史思维学科气氛,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同时,夯实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学科学习氛围。2.挖掘隐性教学内容,补充创新式思维材料。历史教材只能将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内容编写出来,而对于一些隐性教材涉及的内容却不多,一般是配以相关的图片和注释,但对于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还需要有额外的补充。因此可以引导学生课后搜集相关的历史素材,在课堂上通过学生间的分享交流,补充相关的历史内容,从素材的完整性,引导学生更加客观地认识相关的历史事件,并指导学生去伪求真,善于辨别历史材料的真伪性,引导学生全面客观看待问题。而对一些学生甚至可以从祖辈父辈的口中、家庭资料中寻找第一手素材,让学生更加接近历史真相,将课本内容与真实的历史事实相结合,培养学生全面的思维品质,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来思考问题,提升学生最基本的历史思维品质。

四、结语

高中历史教学并不局限于历史事实的教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从客观、全面、发展的角度理解历史,并将历史发展与现实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创新式思维品质。不至于在现今多元化的信息社会中失去自己的判断力,能应用最基本的历史思考品质,丰富自己对历史发展的见解,从而提升自己的见解,将这种思维品质应用于生活之中,提高学生自我思维品质。

作者:何明 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宁都中学

参考文献:

[1]周志荣.试论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黑河教育,2015,(10):53.

高中历史教学范文篇4

【关键词】高中教学;教学改革;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承担了知识性传授的任务,还肩负了培养学生情感选择与价值判断的重要责任。新课改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改变以往的旧观念,充分理解新课改的具体要求,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行有效的教学。因此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应该着力提高教学效率。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狭窄,缺乏趣味性。高中历史是一门内容十分丰富的学科,高中历史的教学内容可以涉及到古今中外上下千年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然而由于我们的客观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有限,在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将教学内容压缩,只对课本中的内容进行讲解。这一方面是由于我们的教学要求比较紧张,教师需要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中对考试中的重点内容进行学习,另一方面是由于我们的教学评价标准只对学生的应试能力做考查,而不对学生真正掌握的历史知识和相应的知识技能做考查。在这样只针对课本内容的教学情况下确实能够对学生短时间内的成绩提高起到一定的作用。可是长久来看,学生会因为长期学习枯燥的历史条目而对历史学习丧失兴趣,不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历史素养,本质上是降低了历史教学的效率的。(二)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体验性。历史教学的内容并不是一个干巴巴的名字和简单的事件框架。我们在高中教学中所教授的历史知识涉及的是十分广阔的历史内容,其中的历史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是根据其所处的当时具体环境而做出了选择的。我们学习历史并不是为了简单的判断哪些人是好人,哪些人是坏人,而是为了能够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掌握一种历史分析的方法,理解特定历史人物在特定历史情景中的不得已,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然而在以往的历史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只将历史事件的框架简单教给学生,然后让学生进行死记硬背。这样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显然是缺乏体验性的,无法让学生感受到历史人物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处境,历史分析能力的形成也就无从谈起了。

二、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方法

(一)从体验出发,构建教学情境。上文中我们提到学生需要学习历史中的体验性。这种体验性并不是凭空捏造,事实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需要通过教学情景的构建,来感受到所学知识与自身直接经验之间的联系的。学生只有感受到学习内容与自身经验的联系,才能够从自身经验出发,去体会特定历史人物在特定历史环境中的感受,由此更加能够理解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这需要教师对教学情景进行构建。举例来说,我们在讲解汉武帝推行推恩令这项政令的教学内容时,可以让同学们来表演一个历史情景剧。有人来扮演汉武帝,有人分别扮演其它的诸侯王。教师提供给学生,汉武帝当时的选择,比如,继续维持分封制或者派兵将各地的诸侯剿灭。学生在表演情景剧之前,需要对当时的历史资料进行自主检索,在课上表演时,学生要在表演中体现出自己所查阅到的资料。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可以最大限度的融入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对当时历史人物的选择做更加深入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方法并不是单独存在的,教师在讲解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内容时,让学生进行这样的理解,那么在今后讲解,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或清朝的三藩之乱时都可以进行相应的理解。这样学生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历史分析的方法,对于整体的教学来说,能够极大的提高教学效率。(二)从知识出发,善用思维导图。我们学习历史最重要的意义就是为我们今天的行为做相应的经验参考,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能够针对历史事件总结出相应的规律。然而历史教学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学生在学习时很容易遗漏知识点,或者将知识点搞混,这样不利于学生构建良好的历史知识体系。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让学生将自己对于历史知识的思考以更加直观的方式构建出来。举例来说,上文中我们提到汉武帝的推恩令这个教学内容。汉武帝实行的推恩令其实是历史上的帝王巩固中央集权的众多方法之一。学生可以以巩固中央集权的方法为核心,构建一个思维导图,将各个朝代的帝王巩固中央集权的方式用思维导图连结起来,在其中可以体现当时的历史环境,帝王所面对的各方势力的博弈等等。这样,加强中央集权这个知识点就被十分形象具体的展现了出来,这对于学生总结知识点,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有很大的帮助。(三)从能力出发,鼓励自主探究。如今我们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主探究,这一方面是现代教学理论对于我们的教学要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形成历史分析的能力。还以上文中汉武帝推行推恩令这项政令的内容做例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对汉武帝推行推恩令的原因进行讨论。教师只做目标上的设定,具体的内容要由学生自己讨论出来。在小组讨论期间,教师可以为学生进行机动的指导。通过这样的方法探究出的内容学生将更加熟练的掌握,这能够极大的提高我们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在今天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不应该为了提高教学速度而牺牲了教学内容,或者让教学方法变得单一,让历史教学变得枯燥。事实上,对于教学速度的片面追求会导致我们历史教学效率的降低,最终无法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历史分析能力。因此在今后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鼓励学生进行知识上的自主探究。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历史,形成良好的历史分析能力,塑造更加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高辉.高中历史教学效率提高的策略[J].历史教学,2017

高中历史教学范文篇5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材;历史教学;教学衔接;温故知新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学生刚升入高中,需要做好自我调节,包括学习方法的转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知识结构的变化等。中学是系统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阶段,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而言,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衔接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顺利地过渡到高中历史的学习。本文立足于高中历史教学,分析初高中历史教学的不同点和做好衔接教学的途径。

一、初高中历史教学的不同点

探讨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首先要明确初高中历史教学有许多不同点,从教材编写和内容侧重的不同,到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不同,都要进行比较分析。只有充分了解这些不同之处,才能更好地进行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1.教材编写体例不同

初中教材是通史体例,按朝代顺序连贯地记叙史实,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高中教材是专题史,以板块加专题的形式来呈现课程内容,不仅淡化历史发展的时序性,而且时空跳跃性很大,使刚进入高中的学生一时难以适应。

2.教材内容侧重不同

初中教材重视中国史和政治史,而世界史、经济史和思想史占的比重较低。而高中教材,中外并重,贯通古今。三个必修板块,分别反映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体现出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齐头并进的特点。可见,高中历史教材系统化、学术化的倾向明显,与初中教材相比难度明显增加。

3.考点不同

初中历史考查学生的题型比较简单,直观感性,考查“是什么”,学生可以轻松应对。而高中历史教学的内容多,教学进度快,习题难度较高,注重对学生各种综合能力的考查,例如提供一些不同的材料和观点,要求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材料进行分析、比较、评价,注重考查“为什么”。4.学习方法不同初中历史教学联系生活,形象生动,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再现能力,主要是识记、理解,比较侧重于“机械式记忆”,学生习惯于在课本上勾画重点。而高中更侧重理解和应用层面,主要强调分析、探究,构建历史知识网络,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脉络。

二、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途径

基于上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不同特点,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了解学生的初中学习状况,结合教学目标,运用相应的策略引导学生衔接好初高中的历史学习。

1.端正学习态度

高一学生要改变不重视历史学科的倾向,充分认识高中历史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方面与初中的明显不同。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发挥历史学科的巨大人文优势,让学生从历史人物和事件中得到启示,认识到历史与当下社会现实的密切联系。同时,教师要利用历史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健全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把学生培养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2.先温故再知新

高中教师要认真研读初中教材,了解初中教学的情况,包括教材内容和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样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帮助学生梳理学过的历史知识,激活学生的记忆,让学生积极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实现与教师的课堂互动。在回顾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出新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知道新知识与之前的学习是有关联的,是一脉相承的。这样就把零碎的、散乱的历史知识进行系统的串联,让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推理、判断,学会探究和质疑,从而循序渐进、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衔接与转变。

3.调整学习方法

学生刚进入高中,往往延续着初中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上难以适应。高中历史教学不是初中历史教学的简单重复,它更注重系统性和探究性,是对初中历史知识内涵和外延的进一步拓展。这就要求学生应该调整学习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预习、听课、做笔记、复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观念和意识,不断提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思维角度看,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由感性思维上升到理性思维,一是以历史知识为载体,运用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一是注意总结历史规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在教学中要尽量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通过案例分析,或合理的情境设计等,帮助学生理解分析。

总之,对于高中的历史教学,教师应注意了解学生的初中知识基础,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初中历史教材内容和考点的基础上,做好历史教学的有效衔接,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学会温故而知新,调整学习方法,顺利进入到高中历史的学习中。

参考文献:

[1]刘汉东.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策略[J].辽宁教育,2017(17).

[2]李喜所.编写中学历史教材的三点建议[J].历史教学,2003(05).

高中历史教学范文篇6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 高中历史; 实践应用

当前,部分历史教师不太重视高中历史有效教学模式,导致很多学生进入高中之后,无法运用有效的方式开展历史学习。单纯依靠死记硬背是对历史学科的误解,没有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结合情境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感受历史学习带来的快乐。

一、高中历史教学现状

高中历史在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过程中,虽然教学模式已有突破,但目前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历史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难以确立。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而这些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没有实现,学生不能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无法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教师偶尔对学生进行课堂提问,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其次,高中历史课堂对作业设计没有计划性,教师没有在预备的教案中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巧妙设计,所以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积累和巩固效果不明显,影响了教学质量。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双向沟通和交流。最后,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单一落后。传统高中历史教学一直以填鸭式教学和满堂灌为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因此高中历史教学效果不显著,迫切需要更加高效的教学方法。

二、情境教学法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的优势

1.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新课改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明确学生在课堂的主体性地位,从而让学生体验历史学习的魅力,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中,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教材中的知识,强化知识记忆。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所要完成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把握历史发展脉络,使其对历史基础知识牢固地掌握。而情境教学法正好符合教师教学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传统死记硬背知识点的方法,为学生创造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带有一定的目的地学习。这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情感和能力,让学生置身于教师所创造的情境中,加深了对历史背景的理解。2.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传统历史教学过程以教师讲解为主,忽视了学生学习自主能动性的发挥,导致课堂效率低,教学质量不高。情境教学法活跃了课堂气氛,让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交流互动,有利于教师及时作出教学反馈,化被动为主动,点燃学生的上课激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对历史遗留问题主动产生思考,主动接受历史教学知识,立足于自身需要,在教学情境中感受历史教学的魅力。学生之间加强了交流互动,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习质量和教学效率。情境教学法有助于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历史知识,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高中历史课堂学习氛围被有效调动起来,最终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3.有助于开展德育工作。情境教学法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为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创造条件。现代多媒体技术能够清晰直观展现出历史人物形象,从而感染学生,增强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之情。同时,多媒体技术是集合图片、音像和画面于一体的综合教学设备,直观化和动态化是其最大的表现特征,在必要情况下还可以播放视频,打开链接,加强学生对课外历史知识的了解。在这种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学运用情境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高中阶段的德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情境教学法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途径

1.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情境教学。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技术开始应用于高中教学课堂中,这种新型的教学手段,给课堂带来了活力。因此,教师在应用情境教学时,应注意结合多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形象性等特点,向学生展示历史教材中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让学生感受历史的魅力所在。另外,历史教师要多开展历史实践探究课,搜集相关的视频短片在课堂播放,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历史,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利用多媒体开展情境教学时,注意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重点和难点要有所侧重。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设计的情境要呈现出多样化形式,不同的授课内容、授课环节、授课类型要有针对性。2.历史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传统历史课堂以教师教学、学生听讲为主,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新课程改革确立了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课堂模式,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引导学生思路,不能只重视教学的情境化,更要重视内涵。创设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为主,通过情境教学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解决历史课堂中遇到的困难。教师关注学生学习动向,学会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来进行教学,了解现代化技术给学生带来的乐趣,创新教学手段,转变自己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此基础上,创建和谐课堂,保证在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中展开情境教学,使得学生有动力提升自己的历史成绩。3.创设现实情境。情境教学的主角是学生,所以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创造生活化的情境很有必要。这样的情境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获得启发,对历史内容也更容易理解。历史中有丰富的故事情节和丰满的人物形象,每个人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需要学生去感受当时时代背景下人物的言行举止。历史教师通过创设现实的场景,帮助学生全面牢固掌握历史知识。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去参观历史纪念馆或者博物馆,感受浓厚的历史学习氛围,让学生深入了解国家发展史,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在历史情境中的内心情感体验,使学生对历史问题产生思考,因此可以说,创设现实的情境是开展情境教学法的基础。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出新颖生动的课堂学习氛围,发挥情境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操。与此同时,历史教师要把握历史教学脉络,不断探索情境教学法,更好地发挥情境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为高中历史教学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

[1]曾鹏飞.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0(03).

[2]李艳.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26).

[3]高月新.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23).

[4]马维林,黄敏.高中历史教学中价值教育的核心目标及实施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05).

[5]刘长华,李会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高中历史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01).

高中历史教学范文篇7

关键词: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教育;高中历史教学;黔南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以后,学界开始将目光转向了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的研究上。笔者分别以家国情怀、家国情怀与中学历史教学、家国情怀与学科核心素养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网进行搜索,发现家国情怀的相关研究很多,涉及到各人文学科,而家国情怀与中学历史教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较少。其中,在家国情怀与中学历史教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中学历史教学中培育家国情怀的相关策略研究,代表性文章有钟福堂的《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主要论述了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有效培育和养成;高芳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培养研究———以河南省汝南高级中学为例》,针对汝南高级中学的具体情况,探究了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落实。2.中学历史教学中培育家国情怀的教学案例,代表性文章有常亚欣的《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与呈现》,探讨了如何在教学设计中达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叶奕平的《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鸦片战争”教学设计研究》,以鸦片战争为例,探究了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学设计。3.历史学科素养“家国情怀”的概念阐释与解读,代表性文章有李惠军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从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审视“家国情怀”》,主要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出发,理应成为世界史教学中涵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基本遵循和核心要义。又如于新颖的《“大同”“小异”———对家国情怀素养的再认识》认为家国情怀的内涵除了家国一体、家国同构外,还应站在更高的高度即世界是一个大家庭,中国是其中的一个小家。由此可知,学界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对家国情怀素养、对中学历史教学与家国情怀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对于本文的调查研究起到重要的参考借鉴作用。

一、家国情怀与家国情怀教育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提出普通高中教育的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并规定了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新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较2003年版课程标准的一个重大变化,即是在课程目标上由“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发展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如此一来,势必会引起高中历史教学的新一轮改革,教师也必将更加注重在历史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尤其是在落实和培养“家国情怀”素养上,教师需要做好长久的准备和探索行知有效的方法。

(一)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人们自古以来就有的情怀,它最早出现在我们常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国同构是家国情怀的内涵之一,它的影响深远,至今仍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很好地处理了国家和家庭之间的关系,两者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息息相关、紧密相连的关系。正如“家是国的基石,国是家的扩大”[1],由无数个小家组成了国家。随着国家发展和统治的需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赋予了家国情怀新的内涵,注入了新的血液,但它的本质没有变,仍属于爱国主义的范畴。在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对家国情怀有了新的定义:“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索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们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2]。这就要求我们对家国情怀的理解,不能狭隘地认为只有爱国和爱家,而是要上升到更高的层面即心怀天下。

(二)家国情怀教育

教师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要根据国家的规定和社会的需要。对于家国情怀教育的理解,吕玉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探析》中对家国情怀教育是这样阐述的,教师要“培养高中生对于家庭幸福以及国家富强的理想追求,同时深刻理解家与国之间的联系,深刻认识到国荣家荣、国败家败的道理,培养高中生的爱国情感,同时树立他们对家庭对祖国的责任感和自豪感”[3]。由此可知,对于家国情怀教育的界定体现了学生个人对于历史学习的更高层次要求,不仅要掌握历史知识,更要深刻理解国与家的关系,把个人命运同国家命运相结合起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中国的国情以及对国和家正确的认识,让学生在精神上形成对国家、中华民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促使他们心中家国情怀的觉醒。家国情怀与家国情怀教育,二者的区别在于: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价值追求,属于理论概念。家国情怀教育则是把理论性的文字转化为学生发自内心的价值追求,主要体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以历史知识为依托、以课堂为主阵地,进行有效的教学情境设置,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中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意义

(一)家国情怀教育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2014年3月26日,国家教育部制定并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纲要》针对中学生家国情怀教育,要求“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4]。历史是一门特别的学科,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家国情怀的培养有着独特的优势,它不仅让学生学习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使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内心激发出一种自豪感,自觉去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还能深深体会无数有识之士对国家浓浓的家国情怀,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

(二)家国情怀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中国古代史中,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周记一》中写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5],说明了德和才的关系即德比才更重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6]。在高中时期,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是关键时期,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逐渐形成的重要时期,对他们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服务于国家,同时也为国家培养人才。

(三)家国情怀教育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高中生或多或少对于某些历史知识较难理解。“家国情怀教育的培养和学生历史知识的学习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关系”[7],我们要充分认识两者的关系,不能把它们相互割裂开来。其实无论是对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还是对近代中国民族危亡的学习,实际上它贯穿整个中国历史知识的主流思想就是家国情怀。教师在课堂上传授历史知识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培养的过程,教师通过激发和引导学生怀着家国情怀去学习历史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四)家国情怀教育有利于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爱”,这是对个人的品行要求,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8]。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教师可通过挖掘教材资源,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重视家庭道德、人伦教育和孝道教育的培养,帮助学生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要求他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帮助他们更好地完善个人品质,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接班人。

三、民族地区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现状调查

近年来,随着历史学科理论的不断深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更好地培养青少年的家国情怀素养成为学校、家长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话题。为了客观地调查和了解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现状,笔者以匿名问卷调查的形式展开了对高中生和历史教师群体关于历史课堂中家国情怀教育现状的问卷调查。

(一)调查概况

笔者身处民族地区,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部分中学师生为调查对象,设计了一份电子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共发放192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86份,有效率达96.87%。问卷主要从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的基础、历史教材中的家国情怀素材对高中生的影响、个人对家国情怀和家国情怀教育的理解、家国情怀教育的教学立意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对调查对象进行调查,代表性问题共计11个。

(二)调查内容及结果分析

1.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的基础———国家基本情况(学生部分)问卷调查的1-3个问题是主要从建国时间、国家的民族构成、国家的行政区划等基本知识对被调查者进行调查。对国家基本情况的了解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从调查的160名学生的情况来看,总体上对国情还是比较了解的。2.历史教材中的家国情怀素材对高中生的影响(学生部分)问卷调查的第4—6题主要是调查历史教材对高中生家国情怀素养培养的影响。从总体上看,高中生对历史教材中的有关家国情怀的内容有较多地关注,较好地将个人对国家的认同和热爱融入到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对历史教材中的家国情怀内容比较模糊。3.个人对家国情怀和家国情怀教育的理解(学生部分)问卷调查的第7—9题,主要调查学生对家国情怀和家国情怀教育的理解。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于家国情怀这个概念不是很清楚,处于一个模糊状态。对教师是否在课堂上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学生有一定的教学效果反馈,但不是很理想,这个结果对于教师来说,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有较大的空间。对以何种学习方式来进行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学生喜欢实地参观访问和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有意识地讲授,这说明教师可以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结合起来,从而创造有效的教学方法。4.家国情怀教育的教学立意设计和教学方法(教师部分)图4教师部分问卷调查问题1-2从对高中历史教师的调查来看,自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提出后,教师对家国情怀核心素养有一定程度地了解,认识到从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角度去进行教学立意的重要性,这对教师为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有很大的帮助。此外,在课堂上采用挖掘教材和融入地方史资源的方式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占了较大比重,这说明教师在课堂上注重运用挖掘教材中与家国情怀内容有关的知识点和融入地方史资源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是一个突破口,也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就黔南地区部分中学的调查结果来看,笔者认为民族地区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方面还处在探索阶段,存在一些不足:第一,高中生对“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内涵认识不足。通过调查,笔者发现高中生对“家国情怀”这一概念不是很清楚,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也不能完整说出名称。学生对“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理解多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其内核并将其内化;第二,高中生在“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培养中自主性不强。很多学生主要是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没有主动地去参与一些与“家国情怀”有关的活动,如听红色歌曲、看红色电影等。第三,教师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教学方式有待继续优化。虽然许多教师注意到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在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时,多采取习题讲解的方式,而讲解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数,缺乏相应的课堂活动和系统、完善、科学的教学方法。

四、民族地区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改进策略

民族地区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不断反思,不断改进。要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家国情怀素养,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需要教师开发和整理与家国情怀核心素养有关的地方史资源,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内外主题活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从而真正发挥学生在家国情怀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一)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指的是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带领与指导。正如白寿彝谈到历史工作者所说:“我们的工作要直接、间接地为历史前进提供一些东西,我们要有抱负,有正气,有雄心大志,把历史的责任担当起来”[9]。历史教师应当将家国情怀教育变得生动和目标明确,有了正确的方法,得当的引导,才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向明确。首先,基于调查结果,民族地区的高中历史教师要加强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认真研读新课标,充分了解家国情怀素养在课标中的要求,思考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落实家国情怀,突破“唯分数论”的教学观。其次,历史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树立正确的教学立意,做好教学设计,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向家国情怀方面思考。如在讲授必修三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时,以中山装的内涵转化成家国情怀教育的载体,结合当下政界人物、商界人士、影视明星掀起的中山装时尚潮流,让历史课真正接地气,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既学到了近代民主理念,又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次,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师生互动。家国情怀教育是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只有以形式多样且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方式进行互动,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使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自觉感受家国情怀的内涵。如在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的学习中,对孔子、孟子、庄子、墨子等思想家的核心思想以合作探究的形式展开。学生通过课前查阅相关资料,课堂中进行交流讨论,教师适时引导和提示,可使学生在互动中加深对中国诸子百家思想的认识,从而升华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达到家国情怀教育的目的。最后,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富有感情。教学语言是教师职业技能的基本功,一堂历史课的成功与否,与教师的教学语言息息相关。运用优美而又富有感情的教学语言,可使教学效果事倍功半。例如,在讲授人民版必修一《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时,教师通过富有感情的语言讲述在民族危亡面前,中国军民如何团结一致、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胜利,最终再提出战争年代我们可以以“英勇大义、舍己救国”牺牲式的壮举来爱国,在和平年代,又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爱国,从而引发学生深思,升华课堂。通过教师生动的语言讲解,既将课本中的文字转化为鲜活的历史,又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还使学生能够在强烈的感情熏陶中激发家国情怀。

(二)教师要充分利用地方史资源融入家国情怀教育

国家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中明确指出:“鼓励和提倡不同地区和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10],这就给地方史资源融入高中历史教学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提供了政策依据。要实现这种可能性,教师就要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在黔南地区高中历史教学中可以运用黔南地方史资源恰当地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如在讲到遵义会议时,可以穿插瓮安猴场会议的相关内容,为遵义会议的讲述做铺垫,从而更好地了解遵义会议的概况和伟大意义,拉近该地区中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此外,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还可以采用专题式教学或讲座的形式进行,如利用红色资源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是黔南地方史资源中的一大特色,通过讲述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革命烈士冷少农等历史人物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救国救民的家国情怀的案例,使学生在红色人物和红色文化中主动感受爱国情感。由此,地方史资源需得到教师的重视,也需要教师自觉挖掘和整理地方史资源。随着红色旅游的升温,黔南州内高校和各县市有关部门加大力度在挖掘和整理黔南地方史资源。如2017年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向社会推出大型歌剧《邓恩铭》,2018年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历史与民族学院历史学系成功创建了“黔南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中心”,2019年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承办了“《邓恩铭》歌剧创作与贵州红色文化传承研讨会”,黔南州档案馆与贵州省档案馆(省地方志办)、《贵州抗日战争志》编纂专项工作组的专家,深入到黔南州都匀、独山、三都、荔波等县(市)征集抗战史料等工作都为地方史资源融入家国情怀教育提供了可行性。

(三)开展主题活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核心素养作为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与社会的广泛接触,促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和认知是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应有之义。利用形式多样的校内外主题活动的方式进行家国情怀教育,能使学生跨越时空的界限去寻找历史留下来的足迹。21世纪初,教育部拟定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将活动类课程更名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定从小学至高中均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11]。民族地区中学激发和培养高中生的家国情怀,可以开展校内的如大合唱、朗诵比赛、书法比赛、出班刊板报、知识竞赛、了解家乡名人等主题活动来进行。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校外主题活动如实地调查、研学旅行的方式来进行家国情怀教育。进行课外活动的方式有很多,根据对黔南地区部分中学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最喜欢实地考察走访的方式来感受家国情怀。我们“参观主要是组织学生参观与历史有关的场所,如历史博物馆、历史纪念馆、历史展览馆、历史文化遗址、历史名胜古迹,以及考古发掘现场等”[12],这些都是历史知识真实存在的证明。“它们不仅仅是历史,是非纸质的历史,而且是文化,是历史教学的辅助资源。它们对历史教学活动的支持在于,将教学活动的场地移到学校之外,将历史的文字内容与实物链接起来,给学生以直观的历史感受,引导其开展想象”[13],这是课外活动的魅力,也是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黔南地区的家国情怀教育,基于安全和时间方面的考虑,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利用假期或在校方组织的研学旅行活动中完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近去瓮安猴场会议旧址、独山深河桥抗日遗址、黔南人民抗日纪念碑、黔南三线建设博物馆等场所进行实地考察。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搜集身边黔南地方史资料,整理记录口述历史等,使学生在考察走访中切身感受不同的人和事,身临其境感受人文情怀。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调查时,一定要做好讲述准备,以生动的语言让学生去构架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总而言之,在民族地区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家国情怀教育,一定要遵循党的教育方针,着眼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转变旧有的思维观念,紧扣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采取行之有效的培养策略,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切实激发和提升高中生的家国情怀,从而更好地促进民族地区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德田.家国情怀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天下情怀[J].历史教学,2017(17):44-4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4.

[3]吕玉杰.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探析[J].学周刊,2018(17):29.

[4]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EB/OL].(2014-07-22)[2020-06-20].

[5]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一[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3.

[6]范红琼、段若娟.立德树人的内涵和实现路径[J].高教学刊,2019(9):65-67.

[7]李林雪.中学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8.

[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释义[EB/OL].(2014-05-06)[2020-06-27].

[9]白寿彝.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64.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9.

[11]王珩,吕迎春.高校社团综合活动课程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9.

[12]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67-170.

高中历史教学范文篇8

摘要:“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学主题的导入是一堂课教学的开端,导入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一节课的学习效果。一个好的课程导入策略,可以在教学开始时就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到教学环境中,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事半功倍,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本文主要以高中历史教学为出发点,研究教学课程中的导入策略,并以人教版高中历史第9课“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大陆扩展”中的“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为例,分析高中历史教学中课程导入策略的应用。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课程导入;策略应用

一、引言

受传统观念影响,老师课程时采用传统方法,上课期间学生无精打采,提不起对课程的兴趣,教学质量低下;由于高考压力影响,老师都是快速的讲完知识点并对需要考试的知识重点讲解,很少有老师来进行课程的导入[1]。在不教学时,需要对学生的作业等进行批改,时间已非常紧张,而设计课程导入策略,非常耗费老师的时间和精力,所以老师很少采取课程导入策略来进行教学。然而,一个好的课程导入策略,可以在教学开始时就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事半功倍,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本文主要研究高中历史教学课程中的导入策略,并以人教版高中历史第9课“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大陆扩展”中的“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为例,分析高中历史教学中课程导入策略的应用。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课程导入策略应用

(一)温故知新导入,串联学习内容。知识体系在学习过程中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之间必然存在内在的联系。而在高中历史的课程中,所安排在一节中的内容也是彼此联系的,或者是一种时间关系的递进,或者是同时代不同国家制度的对比等等[2]。所谓的温故知新的课程导入策略,就是老师在一节课的开始通过温习上节课所学到的就是知识,从而引出来对新知识的学习,温故知新,承上启下,使学生不产生对新接触知识的强烈陌生感,更好的接受学习新知识。比如在人教版高中历史第9课“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大陆扩展”中的“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的学习中,本节中主要有三目,其中第一目和第二目分别为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和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第三目为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在进行第三目的学习时,课程可以这样进行:开始上课时,老师带领同学温习上节课学习的法国共和政体确立的过程、形式、特点,以及制定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从而引出第三目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的学习,引出来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过程、形式、特点,以及制定的《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通过对比学习,让学生尽快掌握新学的知识。教师通过对旧知识的温习,也交代了新知识的主要内容,进而引导学生进入到新课学习中去。

(二)运用歌曲视频等多媒体导入,激起学生兴趣。现在几乎所有的教室中,都安装有多媒体教学设备,老师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要充分利用这些多媒体教学设备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3]。运用歌曲视频等多媒体将高中历史教学课程导入策略的策略,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手段更灵活,教学氛围更生动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有声有色、有图有像的教学情境,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可以激起学生对历史学习浓厚的学习兴趣。比如在人教版高中历史第9课“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大陆扩展”中的“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的学习中,老师在开始教授课程之前,可以先给同学放一段视频,比如《击沉俾斯麦号》、《普法战争》、《第一次世界战—德国战场》等等,将让学生通过这些视频资料引入到历史久远的时代,使同学提起对这段历史的兴趣,接着老师通过视频的导入,开始一节课的教授,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更深刻,且有利于理解所学的课程,产生更深层次的见解与认知,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4]。

(三)运用故事导入,寓教于乐学习。爱听故事也是学生的一个爱好,尤其是历史故事,在讲授新课程时,先以课程内容为背景找一个相关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能迅速的提起学生的兴趣,将学生带到良好的学习环境中,从而做到寓教于乐。比如在讲述人教版高中历史第9课“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大陆扩展”中的“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课程时,老师可以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如:德意志在确认君主立宪制国家的过程中,德意志是具有多民族的分裂的国家,而俾斯麦在读大学的时候,在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纪念日那天,同一位美国朋友莫特利以25瓶的香槟酒为赌注打赌,赌定25年之内德意志必将完成统一,也就是这个俾斯麦,日后当选为德意志首相,通过他的铁腕手段,最终实现了德意志的统一,日后他也被成为“铁血首相”。通过这个故事,可以将本课中的学习内容导入,开始一节课的授课,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对本节内容更感兴趣,对本节内容的背景更加深入了解,所学知识也能更加牢靠记住。

三、结语

高中历史教学中课程导入策略多种多样,本文只是根据实例分析了三种课程导入策略的应用,课程导入策略的应用,在上课之初就提起学生读课程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中,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事半功倍,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改变了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与国家实行的新课改要求相符合。而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课程导入策略需要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加以选择。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只有积极地应用导入策略,才能够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作者:李佳丽 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王蕾.高职院校广告综合实训课程导入项目教学法的案例研讨——以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为例[J].经济师,2010(12):36-38,41.

[2]贲丹.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导入策略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杂志(上旬刊),2014(01):101-102.

[3]石唯.“非指导性”美术课堂教学的关键三五分钟——中学美术“非指导性”教学课堂导入策略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2(16):118-119.

[4]毛晓琴.点亮课堂的引航灯——小学美术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的导入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01):125-127.

第二篇:高中历史教学时序观念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时序观念的必要性

1.历史学科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培养时序观念的必要性。正如法国史学家勒高夫所认为的“历史学是时间的科学”,历史学是研究社会历史现象和过程并揭示其内在规律的科学,反映的是人类几千年文明发展的历史,因此时间是构成历史的基本要素,时序是唯一能够将一切历史事物贯穿起来的线索。

2.新课改后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学情决定必须重视时序观念的培养。新课改之前的人教版老教材按照传统通史体例编写,重视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时间线索明确。通史体例便于学生从整体把握历史,也方便教师教学。高中历史新课程打破了以往历史教材通史编写体例,以“模块”加“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课程结构,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发展而有个性的发展。但是专题式教学最大的弱点是历史知识时序性不强、整体性不明显,导致学生对客观历史事实缺乏宏观把握,人为地割裂各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这种模块教学体系的跳跃性,会对知识储备不足的学生带来某些学习困难,往往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因此,在不违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改革精神前提下,重新整合构建历史教学体系,突破模块教学限制,明晰历史事件本身的时序,提高教学效率就显得十分必要。

3.历史高考试题透漏出培养时序观念的必要性。近观这几年高考历史试卷,注重时序观念的考查已成为重要的理念之一。虽然现在高考不会直接问某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年份,但往往以材料的形式展示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时间线索隐含在材料当中。如2015年新课标全国Ⅱ卷28题考查中国近代自然经济的解体,给了一段材料让学生判定答案。其实这道题的关键点之一就是材料中给了一个时间点“19世纪中期以后”,根据这个关键的时间点再结合材料的意思就不难得出正确答案。从应试角度来说应该重视对学生时序观念的培养。

二、时序观念培养策略

面对历史新教材的编写体例和结构,强调培养学生的时序观念不是要回到以前的通史模式教学,时序性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从宏观和整体角度分析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思维方式。如何培养学生的时序观念?笔者经过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研读,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了初步的反思,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

1.帮助学生从宏观构建整体的知识体系。立足于整个历史课程或整个模块,将古今中外的历史内容按照历史的先后顺序进行整体规划,打破必修和选修的界限,注重必修各个模块之间的相互联系,帮助学生树立大历史观、整体史观。这种时序性教学可能不太适应高一年级学生,但是比较适应高三年级学生的第一轮和第二轮复习。对高一新生来讲,立足于整个模块,将整个专题内容按照时序性原则进行重新整合,帮助学生重新构建历史知识体系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行的。以岳麓版必修一为例,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我先让学生打开教材的导读,指导学生阅读导语从整体上把握线索。再阅读目录,然后以目录为载体,以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为主线,将古今中外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和政治现象按照历史的先后顺序重新进行整合排列,使学生明白,他们即将学习的是一个有系统逻辑的历史知识体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认识到他们要学习的必修一内容是: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大致有三个历史阶段,即古代文明、近代文明和现代文明。

2.注重从微观角度进行时序性教学。由于学生的水平有限,以及历史知识本身的繁杂性,有时候会出现学生对具体事件发生的顺序混淆不清,可以从微观角度培养学生时序观念。微观时序性教学指以单元或某个专题为单位进行时序性教学。例如,岳麓版版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三课和第四课的编排朝代时间重复,容易造成混乱,就可以时间线索重新对教材进行整合,课堂教学效果会有很大的不同。

3.注重时间逻辑,弱化一般时间记忆,弄清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新课程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对学生记忆大量历史时间的要求。学生只要能够把握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先后顺序就可以了,例如,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学生当然需要掌握从汉到元主要朝代的事件发展顺序,但至于汉朝是从哪一年到哪一年,元朝是从哪一年到哪一年则是不需要掌握的。把教学重心放在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上。总之,新课程背景下,加强对学生时序观念的培养已经成为一些专家和部分一线教师的共识。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时序观念的培养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作者:魏夏倩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集宁附属中学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

[2]叶小兵.历史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吴晓洁.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时序观念的培养[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2).

[4]何成刚,沈为慧,陈伟壁.历史教学中时序观念的培养[J].历史教学,2012(2).

第三篇: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探究

一、要使历史课堂教学充满激情

历史不仅是对过去事情的陈述,更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它给人们以足够的遐思和警醒。所以,历史教学需要教师用激情的演绎来再现生动、丰富、形象、深刻的历史真像,从而来体现课堂教学的特色。首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作为教者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进入课堂,好的心情是一种状态,教师的微笑、和蔼可亲的态度,学生自然就轻松,思路会更加敏捷,总之,教师开朗活泼,个性张扬,思想开阔,学生就会深受教师的熏陶和感染,富有灵气。其次,要选择最优的方式导入新课,俗话说:“描龙画凤,难在点睛。”一节课如果导入成功,动人心弦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进而使学生快速地进入到假想的历史环境中,抓住学生的眼球,那就会为整节课的成功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重新构建历史课堂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改革下历史课堂教学要达到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既: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高效历史课堂的教学不仅要完成这三项基本的教学目标,更主要的是在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形成一个高位的教学目标,此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对教材的内容和维度去提炼和挖掘。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学生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二要,体现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通过史实的学习教会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的目标。三要,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和目标,培养学生优秀的学习习惯和方式。四要,更加深入地实现新课程标准中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总体要求。总之,一节高效的历史课教学目标的确立和制定,应以基础知识和核心知识为基础,运用历史学科的思维方法,以各种史观为依托,来解读历史课程的核心知识,对重要的问题,学科的核心概念要有极强的思辨性,目标的制定还要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运用,通过高位目标的制定最终体现历史学科的教育价值追求。

三、课堂教学要体现分层教育和激励教育

“水不激不越,人不激不奋”说明课堂教学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激励式的教学,教师用各种办法激励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要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通过激励让学生来掌握课堂,要达到此效果,作为师者的我们应首先对学情进行分析,高中的历史教学并不是要把学生都培养成史学的研究者,课不是上得有难度深度就一定是成功的课,高效的课堂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形成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认知的培养,在每学期的开始,我们教师都应该对班级学生进行隐性的分层,之所以是隐性主要考虑到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那么进行分层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环节上,下大功夫和精力,从课程的风格、细节、高度、新意、习题的配备、生成、评价多个角度进行备课,这就加大了备课的难度,但可以使课堂的效果有整体的提高,对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方面,我们更多地要采取激励的教学方法,要学生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学好历史,驾驭好历史这门学科,具体的激励办法有情感激励、榜样激励、荣誉激励、爱的激励、竞赛激励、评语激励、自我激励、目标激励等多种方法,无论哪种激励方法只要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只要有利于历史课堂教学的提高我们都可以去运用和尝试。

四、要及时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

高中教师应时时刻刻明确我们自己上的历史课,这一点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我们不能把课堂上成传统的满堂灌的旧式课堂,也不能把课堂上成为考试服务的课堂,那么鉴于此,作为教者的我们应及时对自己的课堂进行反思和总结。

(一)反思我们的讲述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到什么程度,史料的引用是否得当,采用多样化的材料来源及信息是否培养了学生多元的视角和广阔的视野。

(二)反思我们的教学模式是统一的模式还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模式,是否通过我们的教学让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深刻的烙印在学生的心中。

(三)反思学生真正收获到了什么,是否真正了解基本的历史史实,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有没有形成质疑的精神,有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进行自我反思,加强自我学习的意识和觉悟,我们看的多了听的多了真正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在课堂上讲出身临其境的高效的历史课。总之,打造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道路是漫长的,需要我们广大的一线教师共同努力共同追求,群策群力,高效课堂的打造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多的要把理论和实际的教学结合起来,在实践中真正地感受高效课堂的魅力。

作者:林广录 单位:长春市一五一中学

第四篇:高中历史对话式教学研究

对话式教学能够很大程度上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增加学生对于教学过程的参与热情,并且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更为活跃。对于高中历史教学而言,融入对话式教学对于解决课堂上的一些固有问题及提升知识教学的效率有很大帮助。想要让对话式教学的效用更充分地体现出来,这需要教师对于对话的形式与内容都有合理的设计,并且要注重对于学生主体性的凸显。这样,对话式教学才能够融入课堂,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结合教学内容确定对话方式

教师对于对话教学的形式要有合理安排,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确定对话方式往往是效果最佳的一种教学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侧重点,不同的教学目标下也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环节,而这些都应当融入对话教学的设计中。如果是那些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对话的重点应当放在理论知识的转化上,要让学生以交流对话的方式来慢慢理解这些不容易理解的内容。如果是那些思维量相对较大,并且需要学生结合一定的背景知识和社会历史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的知识要点,对话的过程则应当是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分析这些问题,进而在彼此交流中突破难点。教师只有善于结合不同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安排对话形式,才能够更突出对话式教学的作用,学生也更容易在对话的过程中有所收获。例如,教学“文学的繁荣”这一课,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看,“文学艺术反映政治的演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等理论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大多是由教师直接讲授的,这些内容的确需要教师讲解,但是如何运用对话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理解程度呢?我在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在课前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接着在课堂上采用师生对话的课堂组织模式,通过对话让学生逐步对“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进行深入理解。有了这个交互过程后,学生对于文学的价值和意义也会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解。这就是用对话教学来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进而实现对于难点突破的一个有效过程。从这个范例中可以看到,只有真正结合教学内容的特征有针对性地设计对话的模式,对话的功效才能够更充分地体现出来,这也是利用对话教学突破知识教学重难点的核心所在。

二、灵活引领和调控对话过程

对话教学中往往学生的主体性能够得到充分体现,学生会在课堂上更加活跃,他们的思维也会越来越灵活。结合一些相应的教学实例可以了解到,对话教学中教师如果对于课堂的把控能力不够,课堂很容易陷入混乱,学生会不注重课堂秩序随意发言,这显然不符合对话教学的预期效果。由此可见,对话教学能否收获好的效果,和教师能否灵活地引领和调控对话过程有直接关联。教师要把握住对话教学的几个基本原则,同时对于对话的节奏、学生的参与方式等要有合理的调控,这样才能够控制住课堂的整体秩序,并且保障对话教学的质量。对话教学在实践时教师要把握如下几个基本原则:

1.注重话题的科学性。选择用于课堂对话的话题必须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对应,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和认知的发展。

2.注重话题的思辨性。选择的话题要集中到一个点,要能够与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激起学生的智慧火花,树立他们的创新意识。

3.融入趣味性的话题。探讨的话题只有生动有趣,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或求知欲,学生才会更愿意融入对于问题的交流探究中。

4.融入开放性的话题。适当融入开放性的话题是对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锻炼,能够让学生结合已有的背景知识分析和探究问题,是锻炼学生问题分析能力的一个有效过程。教师如果能够从这几个方面有效把握对话教学的方式和节奏,一定会收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体现对话教学的内在价值

教师在确定对话式教学的内容时,应当体现出对话教学的内在价值,这也是这种教学形式在课堂上值得尝试的一个原因。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对话前先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也可以结合主题搜寻一些相关的资料,为课堂上的交流探究找到充足的理论依据,这会让学生间的交流对话更有价值,学生在交互的过程中也能够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取一些有价值的信息。这样才能够体现对话教学的内在价值,并且能够真正实现对于一些重点问题的深入探究。比如,在和学生一起学习“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内容时,教师首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通过师生对话的形式引导学生切入教材的学习之中,然后通过生本对话让学生自主得出结论。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应再次抛出问题来激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提出:“西方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变革顺序?”在问题的促动下引导学生思考并生成问题,不仅能提升对话的延续性,还会推动学生通过不断思考和资料搜寻来整理问题的答案,这会让学生对于这个知识点有更透彻的领悟。对话教学的内在价值不仅在于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在于要让学生通过交流对话来剖析一些核心问题,进而突破教学难点。

作者:张洁 单位: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第五篇:高中历史课程有效教学对策

1前言

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属于灌输性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课堂气氛非常沉闷,学生感觉非常枯燥,对教学内容并不感兴趣,因此教学效果也不佳。新课改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教师摆脱应试教育的思维模式,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课堂互动。教师在课堂上应用科学教学方法,通过教学活动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积极情感,树立正确的三观,这样学生就会得到全面发展。基于以上这些教学目标,教师要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对策,从而达到新课改和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目标。

2在课堂上加入情境教学环节

由于历史学科有时代背景,通过情境教学可以创设当时的社会背景,设置形象生动的主体和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场景,营造情感氛围,让学生体验当时的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各个阶层的心理。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教材内容。例如:教师给学生讲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时,由于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与封建社会新文化时期有较大的差距,学生很难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各种矛盾冲突。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巴金的文学作品《家》中的故事情节,给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包括讲述“觉新新婚”,“觉民离家”和“瑞珏之死”等故事情节,让学生融入到封建社会的大环境,体会封建专制的黑暗,以及这种腐朽统治灭亡的必然性。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当时我国社会处于民族危亡的关头,也能理解新文化运动出现的历史必然性,对于民主,科学、新文化和新道德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记忆更牢固。同时,通过情境的渲染,课堂气氛更加生动,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就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

3在课堂上设置问题教学环节

问题教学也是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给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更透彻,并在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这样学生不仅能提升自身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问题设置有一定的要求,必须由易到难,要提现层次性。越高层次的问题,越具有开放性和真实性,越有助于学生形成历史思维,从而提升自己认识事物的能力。历史问题中有一类重要问题,就是评价类问题。评价类问题主要是对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和社会制度的评价。例如:对于“民主”板块的学习,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首先可以问学生:西方民主政治的优势有哪些,是否存在局限性,我国是否能不加思考的应用西方民主政治,这些问题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够提升抽象思维能力,同时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也会大大提升。在提问时难度高低要穿插进行,对不同层的学生都要提问,保证班上的每个学生都能有所进步,这样教学的有效性就能充分体现出来。

4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课堂评价能督促课堂活动的有效开展。新课改推行后,教师增强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因此在教学评价内容中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纳入评价体系。但是评价项目还是显得很单一。真正完整的评价应该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发现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并找到改进教学方法的有效策略,保证在热情的课堂氛围下,学生能真正有所收获。因此,科学的加教学评价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改变以前侧重选拔的评价方式,向激励和发展的评价方式转变。其次,传统的评价主体是教师,评价对象是学生。现在需要转变为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可以让学生互评和自评,这样就能真正做到教师,学生和家长的交互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更加客观。再次,传统的评价只注重结果,对过程持忽视态度。现在的评价指标应该过程与结果并重,更加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现和能力提升。最后,由单一的评价方法向多元的评价方法转变,在评价前要全面考察评价对象,充分结合定性与定量评价,保证评价的准确性。

5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中

多媒体教学可以渲染课堂气氛,让课堂更生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前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将教学内容通过图片,音乐,视频和动画等方式展示出来,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在感官的强烈刺激下,学生的心理活动更丰富,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更深刻。因此这种形象的教学方法能取得更加有效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给学生讲“辛亥革命”时,可以给学生播放相关影视作品和纪录片,学生就会对那段时期的历史产生感性认识,再经过教材内容的解说,学生就会对这部分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大提升。

6以历史人物为线索开展教学活动

高中历史教材中很多历史事件中都有一些著名人物。因此,在历史课堂上,对于社会制度和历史事件的讲述都可以将人物作为线索。这样教学内容就会以人物故事的形式呈现。教师的讲课思路更清晰,学生记忆和理解历史知识更牢固。这就需要教师课前的认真备课,教师需要将教材内容以人物的形式抽离出来,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给学生讲著名历史事件《靖康之难》时,可以以影视剧中郭靖和杨康两个人物为线索展开讲述。这样就能将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富有故事性。因为学生对武侠剧的兴趣较高,通过武侠剧中人物的引入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印象也更深刻。又如:教师在讲“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可以以老泽东为主线,讲述在事件中正确的指挥和领导作用,让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有正确的认识,同时认识到的军事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正确性,从而增强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7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改要求高中历史教学提升有效性。因此传统的教学方法需要改革,教师要探究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文章主要从“情境教学环节的加入,问题教学环节的设置、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以历史人物为线索开展教学”等方面探析高中历史课程有效教学对策。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高中历史课程有效教学水平的提升有所帮助。

作者:李民红 单位:山东省莱西市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1]徐华绒.试谈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5):81~82.

[2]唐永宏.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探究[J].文学教育(中),2010(09):100~101.

[3]周桂花.基于有效教学的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研究[J].群文天地,2012(01):179.

[4]刘黎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有效教学实践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15):184~186.

[5]袁文健.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江西教育学院报,2013(02):30.

第六篇:高中历史教育困境与突破

“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是古人的智慧结晶。但现代高中学生都不太喜欢历史课程,主要原因是历史课程太过于单调乏味,太过于墨守成规,缺乏一些独特性与新颖性。教师的授课内容与历史教材基本相似,甚至是毫无差异性可言,长此以往,学生必然会觉得“食之无味”便逐渐对学习历史失去了兴趣,这也使我国高中历史教育陷入困境之中。

1高中历史教育的困境

1.1教学模式落后

现阶段,大多数的高中历史教学采用的教学方式仍然比较落后。以教师为教学主体,学生跟随教师的教学进度走;采用以背诵知识考点为主的应试教学模式;课程教学内容单调,教师就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讲解,缺少课外历史知识;师生之间互动少,缺少交流,教师赶课程,赶复习,赶考试,这种“三赶”教学模式严重阻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1.2传统教学观念为主导

学校教师在历史教学上的观念仍然以传统教学观念为主导,在各个学科都开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时,历史教学仍然以传统教学为主导。高中生物、数学、物理、英语等学科,都开创“体验式教学”“情景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模式。历史作为高中主科的一员,但其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仍然落后通过加强学生背诵历史知识点,达到灌输学生历史知识的教学目标,“死记硬背”的教学理念已经不能满足当下高中历史教育的发展需求。

1.3历史课程发展资金匮乏

现阶段,学校对历史教育的资金投入不足,历史教育发展缺少资金学校资金支持也是教学发展陷入困境的具体表现的一种。学校主要将发展资金投入到英语、生物、化学等需要仪器或开展活动多的学科上,忽略历史教育的资金需求。由于历史教学发展资金缺乏,教师很难开展各种历史活动,只能将学生长期“困”在教师,进行单一枯燥的教学。

2历史教育陷入困境的社会客观因素

2.1实用主义价值观的冲击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冲击下,原本的就业局势发生变化,人们开始用实用主义的观念对基础学科的未来功用进行批判。对政史等文学科目产生偏见,过度热捧理科学科,出现“学好物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思想潮流。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冲击着历史学科在教育上的地位,高中生在选择文理分科时,常常受到实用主义思想影响,以未来工作的优劣为选择分科标准。甚至选择文科的同学也会经常迷茫,学历史将来能从事什么?学历史有什么实际作用?以强烈的实用性价值观看待历史,掩盖了历史原本的闪耀点,无法挖掘其隐藏优点。

2.2基础学科的教育缺乏综合性

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创新后,学科教学得到了一定的进步,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但同时具有明显的局部性。历史知识的内涵十分丰富,与政治、经济、军事、各国文化等有密切的联系,具有很强的综合知识。我国高中的历史教育缺乏综合性,不能将历史知识与其他知识充分结合,仅仅是单独的历史知识教学。

2.3受到高考模式的影响

我国的高考模式是三个主科+文理分科,简称“3+X”模式。这样的高考模式使得历史的地位更加被弱化,与政治、地理结合为文综,总分300,平均下来每科占的分数不高,在所有课程中容易被忽略。

3发展历史教育的重要性

3.1了解历史是发展国家的前提

“以铜为镜,可以整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出自于我国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从中可以我们能解读出历史对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以史为镜”就是知往鉴今,如果要看国家前途就一定要看历史,通过历史看到不足并加以改进,国家才能兴旺。历史不会重复,但历史总是相似的,学生学习中国历史、世界历史,运用历史知识,为建设国家作贡献。

3.2历史教育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读历使人明智”表明了历史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文化,历史不仅仅是这个世界、社会过去的所发生的事情和时代变迁,更是将过去的文化内涵融进历史当中,与军事、经济、科技等密切联系。通过学习历史,学生能了解更多世界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教养,丰富自身的内涵,理性看待问题。

3.3有助于学生理解当今世界的格局

当今的世界社会是由历史演变而来的,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理解当代世界社会。并且有助于学生将历史情境带入现代进行思考,如1947年-1991年之间,美国与苏联的冷战形成两极格局,与当今美国与俄国的紧张的关系之间联系。

4高中历史教育的突破策略

4.1善用史料,借助历史图片功能

由于年龄与认知的因素,高中学生对于复杂的历史问题与政治现象还难以理解,为了帮助高中学生走出历史误区,提高历史认识,教师可借用历史图片的教学方式,将复杂的、抽象的、难以解析的历史现象以图片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以此加深他们的历史印象。例如,在高中历史教育课程必修1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中,讲述了新中国自成立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用敌对封锁态度,为了打开外交局面,新中国必须要从外交政策入手,打破僵局,保卫新生主权。直至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出于邦交考虑,美国总统尼克松便派遣基辛格秘密访华,历经二十多年的曲折心酸,终于在1972年2月21日这一天,得到了美国的首肯。这时历史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幻灯片,将那一副珍贵的“历史性握手”照片,呈现在学生眼前,画面中美国总统尼克松面露微笑伸出手站在舷梯中央,与前来接应他的热情相握,镁光灯将这珍贵而伟大的时刻记录。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总统首次访华,这也预示着中美邦交的正常化。历史图片教学法,不但能将历史图片重现在学生面前,还能缩短学生与历史之间距离,让学生更为直观的了解历史。

4.2恰到好处地利用历史情境教学法

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早已悄然远去,为了让“逝去”的历史,脱离课本的文字限制,重新还原它的魅力风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使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自导自演某个历史片段,通过演练的方式让历史重现在学生面前,通过演练的方式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某个历史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致,改变他们对历史的枯燥观点。以高中历史必修1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为例,以“邓世昌黄海战强敌”为演练主题。首先,学生可组成不同小组,分不同角色饰演“致远”号舰长邓世昌和其余的官兵将领,或是与清朝公然对抗的咆哮日军,其余学生则准备道具与音响,准备工作完成之后。便将时间拉回到1894年9月17日,清朝北洋舰队在大东沟突然遭到了日本舰队的重创袭击,黄海战役一触即发。“致远”号舰长邓世昌指挥全船人员奋力激战,而日军仗着强大装备,越发嚣张,就在日舰“吉野”号准备攻击“定远”号时,邓世昌见情形不对,便立即下令让“致远”号靠近“定远”舰,然后全力拦截敌人军舰,炮击敌人的鱼雷艇。但在双方交战过程中“致远”舰因装备不足“身受重伤”,霎时间船身倾斜,大火燃起,这时邓世昌满腔怒火,愤愤道:我们要奋力击沉“吉野”,紧接着他召集全舰士兵,坚定道:“我们身为军人,就要时刻准备着以死报国,不怕牺牲,今天就是这光荣的时刻。”顿时全舰将士慷慨激昂道:“舰存我存,舰亡我亡”。邓世昌下令驾舰全速前进誓死撞击“吉野”号……随后邓世昌与战舰一同坠入大海,临死之前,他厉声道:“我立志杀敌报国,今天能死在海里,就是大义,怎会苟且偷生呢”。演练结束后,同学们都显得欢欣雀跃,且对民族英雄邓世昌的评价也由当初的欣赏,改为敬仰。通过历史演练不但能改变的他们对传统历史人物的认识,还能深化他们的兴趣,从未突破高中历史教育困境。

4.3合理拓展高中历史课程教育的内容

无论是中国历史教程还是国外教学史料,都无法将跨越千年的历史事件,一一详细的记录在历史教科书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合理地拓展高中历史教育内容,以此丰富学生的历史见识。例如在讲述高中历史必修3《明清时期的专制制度》时,历史教师可合理拓展明清时期的背景人物,以明朝文人宋镰的人生悲剧为实例,讲述宋镰的悲欢离合,宋镰是明朝的开国文人,被明朝皇帝朱元璋称其为“开国文臣之首”,表面上朱元璋对宋镰的贤德称赞有加,但实际上却对宋镰早起戒心。有一次,宋镰在家中邀约几位好友一同吃饭,朱元璋却安排东厂锦衣卫特务暗访。第二天,宋镰上朝时,朱元璋故意问道:“昨天是否喝酒,座上客人是谁?你们吃了什么菜?”宋镰当时感到奇怪,昨天晚上的事情,皇帝怎会如何熟悉,但无奈只好如实作答,朱元璋听完后便笑道:“很好,你没有骗我。”然后便叫锦衣卫特务将所绘制的宋镰家宴图拿了出来,宋镰当场就被吓傻了。不久之后,宋镰毅然辞官归隐,然而三年后的胡惟庸案,却将宋镰全家牵连,朱元璋当即下令将其一并处死,后因太子与马皇后力劝,宋镰才得以保命。但71岁高龄的宋镰最终也难逃死于流放途中的命运,即便是一代名士也无法逃脱君主专制的残杀。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故事拓展,教师可以从另一角度深挖某种历史现象,向学生讲述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的独裁与暴虐,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古代的封建历史,消除以往的乏味感。

5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历史教程存在着一定的学习难度,学生难免会感到学习历史的乏味性,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从不同角度,拓展历史文化,增添历史图片等信息,使历史教学突破困境。

作者:沈宝松 单位:南通市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张志梅.高中历史教育与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S3).

[2]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高级中学课题组.“高中历史学术性课堂”研讨沙龙(上篇)———我们心目中的学术性课堂[J].新教育,2016(06).

[3]孙绪强.精雕细琢,秀出文采———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学习[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3).

第七篇: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之下,教师对于学生的教学管理以灌输式为主,学生很少有自主思考问题的空间,学生的同质化发展已经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摆脱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避免“背多分”式学习模式出现,尽可能让学生以理解的方式学习历史,并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些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对于自己的学习有相应的学习规划,促进学生学习效率提升。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分析

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社会背景之下,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显得格外重要。和传统被动式学习模式不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强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因素,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着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自主学习模式之下,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有自己的规划,对自己有充分的、清晰的自我认识,从而实现学习效率的最大化发展。

二、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现状

当前,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清,在课堂教学中不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主要表现如下:

1.学生的课堂教学主体地位不明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强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但是,在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很多教师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主体地位培养的重要意义,对于学生的课堂教学,教师还是习惯性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不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接受水平,对于不同的学生采取统一的教学模式,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受到极大影响,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

2.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强

当前,很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强。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受到高考压力的影响,教师的教学一味以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为目的,从而忽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各种学习压力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动机开始模糊,一句话,学生在各种学习压力中已经迷失,只要能提高考试成绩,一切手段都在所不惜,学生对自主学习能力不够重视。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策略

针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低下的教学现状,笔者认为,是时候改变传统落后的应试教育模式,实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和创新,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实现国家素质教育目标了。主要策略如下:

1.彻底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职业一直以来都受到社会各界的尊重,教师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育人”的伟大使命。因此,对于教师而言,要想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首先需要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立足长远,不能以短浅的眼光衡量当前的课堂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对于学生今后的重要意义,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意义,只有教师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不再采取灌输式教学模式,而应当形成开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之下,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有自己的认识,从而达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2.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技巧和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想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升,让学生掌握学习技巧和方法显得格外重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旦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那么,不需要教师过度讲解和灌输,学生的学习也能获取良好效果。对于历史学习而言,教师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听课和复习好习惯,在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些生硬的条款,教师应当渗透一些历史事件,让学生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学习,了解相关历史条款。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想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一句话:国家不能再以分数作为唯一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依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形成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机制,避免学生为了提高考试分数而盲目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科学的教学态度和学习态度,实现素质教育目标。总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认真分析自己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面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低下的教学现状,历史教师应当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并立足于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标准和内涵,不断改革和创新,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实现学生学习效率最大化。本文中,笔者结合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作者:谢夏玲 单位:遵义市第二十一中学

参考文献:

[1]吴琪.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2]倪英.高中学生历史学科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1.

第八篇: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阅读是培养学习能力的载体,从高中历史阅读教学的特点来说,加强阅读不但增加了大量原始资料和历史故事,而且使课文阅读量进一步增强了。如何阅读已成为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步骤,因为初中阶段,学生局限于对历史基础知识和历史观点的一般了解,绝大多数学生依靠考前突击记忆,根本谈不上不了解历史学科的特点。当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随着历史教学深度、广度的进一步提高,无意义状态的学生为记忆历史知识背上沉重的包袱,渐渐不具备阅读能力。因此,阅读教材为发展学生智力提供了物质基础,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只有启动学生的思维机器,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教育教学质量。

一、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1.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本身具有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动人的画面最后变成对几个人、几件事的简单叙述,枯燥乏味的课本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阅读课本能够开阔学生视野,让他们了解更多的人物及相互关系,探求真相之后真正展现一个别样的历史舞台,从而培养稳定的学习兴趣。

2.促进学生知识迁移运用能力的发展

阅读能力不强会导致学生运用知识时发生障碍,由于很多学生知识掌握得不好,看着题目似曾相识可就是答不到点上,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能准确提取知识。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分析题目的水平。通过多阅读能准确把握题意,并逐渐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借助阅读进一步增强教学的生动性与趣味性,如:在讲“太平天国运动”前,先向学生介绍天京保卫战,湘军攻入天京城内,忠王李秀成写出了自供状,其突围后因势单力薄,最后被俘。他在狱中看到李秀成的自供状后逐条批驳。通过这样讲述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广阔的历史想象的空间,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多阅读让学生拥有更强的学习能力。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措施

1.构架立体的历史知识脉络

历史基础知识包括具体的知识点和系统化的知识体系。高考历史问答题主要是概括性条理化的宏观知识。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学着力构架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只有掌握了条理化的历史知识才能运用自如、有的放矢。利用课本目录把握历史演进过程中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围绕各历史阶段的基本特征形成主体的知识体系。如:中国古代史可按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中外关系,科技文化五个专题比较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历史发展的同一性和差异性。

2.掌握历史重大事件

高中历史是由无数历史现象、历史事实组成的,需要学生知道为什么发生这些事,这些事件在历史上有什么经验和教训,且属于较高层次的阅读能力要求。记忆并掌握历史现象占去学习历史的大量时间。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历史事件的过程,就必须采用归纳法,对历史事件上的探索、分析、总结是基于客观基础上的主观认识。掌握这部分内容必须是历史学科高层次阅读能力要求的体现,这方面内容的导读是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的思维方式。

3.掌握历史的基本结构

历史的基本结构是历史阅读的又一特征,人类社会是一个渐变的发展过程,许多看起来孤立的事件之间形成历史的基本线索。必须把历史发展过程看做一个整体,而且把握这个历史发展的基本结构,教会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和横向联系,明确把握整体知识结构的阅读,使学生由表及里逐步提高。因此,采用结构式记忆法能够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4.掌握阅读技巧

(1)层次阅读法层次阅读法是历史时间从大阶段到小阶段不断分割的层次;在归纳和分割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把某一阶段的历史知识及其联系展现出来。重点是能从宏观上整体把握历史基本进程,又能落实每一个基础知识点。实践证明,采用层次阅读法复习能提高学生认识知识的准确性和学习效率。(2)导读指导法指导学生运用理论武器观察、思考、解决历史问题,导读活动必须循序渐进,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导读示范,以教师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5.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要把阅读方法转变为学生的阅读能力,需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完成。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点外,还要充分调动思维积极性。

三、高中历史阅读教学的注意事项

1.重点阅读目录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阅读量大,历史教材中的目录体现了知识的内在结构和联系,有助于引导我们从整体上更全面地把握历史知识结构。阅读目录时要注意章节之间及节与节之间的关系,通过编制历史图示构建本章的知识体系。通过阅读目录我们注意和挖掘出这些目录中蕴涵的规律,将对教材学习和理解起到重大的帮助作用。首先,教学中应很好地利用目录的这些功能。其次,注意阅读线索式的引言,把握其阶段特征。

2.认真阅读课文的正文

教材的正文部分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也是阅读的重点内容。阅读时要分析和理解的重点部分,重点是读懂教材。理解正文的层次结构有助于提炼要点,同时对课本史知识大胆质疑,思考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阅读中要多从无疑处求疑,通过求疑,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论证等思维能力。

作者:韩利娇 单位:银川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范光明.史料教学浅谈[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07).

[2]江东升.阅读指导:历史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10).

[3]蒋玉平.中学历史课文的科学阅读法[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09).

[4]高聆.中学历史教学的个性化阅读[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05).

第九篇: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选择运用

高中历史教科书在史料选择方面大致都是非常准确生动且适合高中生理解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合理地运用教科书中所给出的材料,结合课本内容,激发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从宏观上讲,历史教科书里的史料有限,因而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史料来改变教科书的局限性,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对高中历史的学习欲望,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素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选择史料创设情境

在高中历史教育中,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欲望,合理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的奇妙性,形成历史的基本观念。更要引导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其学习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历史与社会、技术、经济等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历史。积极为高中生创设情境,可以让同学们更好的感受到历史的奇妙。例如在讲到列强侵入与民族危机时,导入新课可以运用一些图片资料,如列强侵略下的中国人民的惨状,不平等条约、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的历史写照等等。然后辅以问题,让同学们结合图片进行思考,中国为什么会遭遇到列强的侵犯?当时的历史环境是一个怎样的环境?我国的将士们做出了如何的反抗?结果如何?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通过演示一些课外的史料,以及教师的讲解,学生们就会明白,当时的中国处于一个闭关锁国的状态,封建社会的腐败导致了当时国力衰弱难以抵抗外敌入侵。在鸦片战争中,林则徐虎门销烟。中国在受到一系列的侵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另外我们还可以根据一些史料来引导同学们思考列强对中国发动多次战争后对中国的影响。这些史料可以从三方面着手,政治、经济、社会性质。通过对史料的理解以及教师的讲解,学生们就会明白,在政治上,一系列的战争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在经济上,列强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使中国经济失去独立性;从社会性质上将,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科书里的史料虽典型恰当,但不能够完全引起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思考,因而要正确选择史料,积极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增加了他们的爱国情怀。

二、运用史料设计问题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做到正确合理地选择与运用史料,将课外的史料,与课本中的知识点相结合,设计出一些质量较高的问题给同学们解答。这样一来,既可以培养学生们从史料中提取有用的历史信息的能力,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历史素养。最重要的一点是,运用史料设计问题供学生解答,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对于学生历史成绩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例如讲到新文化运动,在讲其历史背景时,可以运用到一些这样的史料:材料一:1912———1919年间,中国新设厂矿379家,设立资本8580万元,平均每年开设63家,新增资本1430万元……这时期,外国资本增加有限,而民族资本迅速发展。———许涤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材料二:“三年以来中国,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陈独秀《青年杂志》材料三:“中国数千年来立国根本在于道德,凡国家政治、家庭伦纪、社会风俗,无一非先圣学说发皇流衍。是以国有治乱,运有隆污,惟此孔子之道,亘古常新,与天无极。”———袁世凯颁布《祭孔告令》这些材料都是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史料,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材料,让同学们归纳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尽量让同学们先进行小组讨论,大家各抒己见,更加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经过讨论,学生就可以分析出这三组材料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方面描述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材料一放映出我国当时经济发展迅速,资本增加非常之快;材料二说明了虽然当时已经推翻了封建统治,但是当时的北洋军阀依旧推行专制,老百姓们仍处于水深火热;材料三反映出袁世凯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经过对这三条史料的思考,可以使本来枯燥无味的历史问题变得生动起来,配合小组讨论,更加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决心。

三、通过史料论证观念

通过史料,可以论证一些史学观念,从而能够加强学生对于史学观念的理解认识。通过学习历史,我们总会得到一些对于历史的观念。这些观念对我们今后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让高中生阅读史料,可以培养他们的历史感,更易于其学习历史。例如在讲到古希腊文明时,我们可以知道,地理对古希腊文明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这里是重点知识,需要运用到一些相关理论才能够更好地加强学生对史学观念的认知。这时我们可以运用如下史料:孟德斯鸠说过:炎热国家的人民,就像老头子一样怯懦;寒冷国家的人民,则像青年人一样勇敢。热带地区的人民比较容易忍受奴役,而寒带地区的人则更偏爱自由……土地贫瘠,使人勤奋、俭朴、耐劳、勇敢和适宜于战争;土地所不给予的东西,他们不得不以人力去获得。土地膏腴使人因生活宽裕而柔弱、怠惰、贪生怕死。学生在阅读过这类史料之后,很容易从中获得历史观念。一个地方的文明与该地方的地理环境虽并非决定于被决定的关系,但是地理环境却对于文明的产生起到了不可置否的作用。以上三点就是我对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史料的选择运用的见解。有人说过:史学就是史料学。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精心地研究运用史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让他们从历史的学习中获得终身受益的知识。

作者:吴银宏 单位:江苏省建湖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郑栋材.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03)

[2]叶小兵.历史教科书中对史料的运用[J].历史教学.2004(07)

[3]王钢城.史料应用教学模式的探讨[J].历史教学问题.1998(05)

[4]贺丽.史料教学与高中生创造性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D].浙江师范大学2013

[5]陈桦.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材料的运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第十篇:论“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在新课改背景下,作为课堂教学的关键方法,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于推广。其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互相促进、启发,各抒己见,也有助于培养其创新思维与自主学习能力,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增加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加强讨论法的创新、灵活运用。

一、科学设置讨论话题

每个讨论活动开始前都要明确一个话题,否则任何讨论都只能漫无目的的进行,也是去了讨论价值,而话题的确立既要仅仅围绕课堂学习目标,增强探究意义,还要贴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这样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的参与讨论活动,也能够让学生在讨论中积累丰富的历史知识。因此,教师在确立话题过程中,不能太过随意或者是马虎大意,在考虑学生认知规律、特点基础上,还要对学习内容、目标进行综合考虑,从而制定出一些能够对课本知识进行深入挖掘的话题,并给予精心设计。比如:在讲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相关内容时,其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新儒学主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教师就可以将其作为课堂讨论学习的话题,引导学生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积极、消极方面进行深入、全面分析,而作为后世之人,应该怎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及本节所讲内容与秦朝的“焚书坑儒”的区别在哪?等问题,进而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过程中掌握本课的重难点,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

二、丰富创新讨论形式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在讨论中既学习到丰富知识,又能够发挥自主学习精神,就必须要选择高效、完善的讨论方式。同时,恰当的讨论形式,不仅有利于讨论学习活动的高效进行,也能够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思维撞击,从而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讨论思维,而通过科学讨论形式的引导,既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也能够改善课堂学习氛围。如,可以采用分组讨论、辩论科学整合的形式,就是在讲解某一重难点知识时,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针对两个相反的辩题仅讨论,将时间控制在十分钟到十五分钟之间,讨论结束后,再让学生针对辩题进行发言,这样不仅有助于巩固知识点,也可以进一步培养、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在讲解:“太平天国运动”相关内容前,就可以针对,太平天国运动是否为单纯的旧式农民运动这个辩题来进行讨论,将学生合理划分成正方、反方,然后让各组学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去搜集相关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之后再让学生结合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进行辩论,通过激烈的辩论,既可以拓展学生的历史学习视野,也能够进一步锻炼、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联系实际,构建讨论情景

通常情况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若直接带领学生进行相关话题的讨论,不免过于突兀,所以,为了能够更加科学、自然的将学生带入话题讨论中,应注重讨论话题与实际生活的有机结合,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历史学习视野,也能够锻炼、提升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解“马关条约”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将中国与日本的“钓鱼岛问题”的相关内容进行适当的引入,适当进行一个话题讨论,然后,再让学生深入讨论当时签订不平等条约的背景,思考是否能够找出科学、恰当的方法去抵抗日本当时对清政府的压迫,加深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如:在讲解“美国制度创新”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将卡梅伦自2010年成为英国第53任首相着手,通过一边为学生展示图片,一边为其讲解卡梅伦的一生来加强学生的体会。而这样的引入,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讨论学习欲望,并积极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学生调整到最佳学习状态时,教师再将讨论话题逐渐向美国那个责任制的相关内容进行引导,进而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高校开展。

四、加强引导,保障有序讨论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中,什么情况都可能会出现,所以,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引导者,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即使能够对整节课程的主旋律进行合理把握,但在实际授课中,也常常会出现一些突发状况,因此,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过程中,不仅要拥有渊博的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随机应变能力,进而有效的应对各种突发情况。而在采用讨论法开展历史教学活动时,出现突发状况的机率也会大幅度增加,主要是讨论学习是一个思维、思想碰撞的过程,因此,难免会出现讨论偏离话题,或者是难以顺利进行的状况。因此,在讨论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进行合理预测,深入分析其问题产生原因,还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引导与化解。

五、结语

总之,高中历史教师应正确认识到加强讨论法的科学运用,对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全面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需求、目标,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科学、恰当的采用讨论法来组织相关教学活动,避免盲目性。进而在拓宽学生学习视野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作者:陆弈 单位:丹阳市吕叔湘中学

参考文献:

[1]还仁中.课堂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华夏教师,2012(11):103-104

高中历史教学范文篇9

1.搜集史料

史料作为叙述历史的重要依据,其不仅是高中历史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载体,更是历史教学所需历史资源的源泉,更是教师向学生展现真实历史的基本素材。由此,在历史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给予充分的重视。在培养该素养的过程中,我一般会先引导学生进行史料搜集。尽管教材是组织历史教学活动的依据,但是其中所呈现的历史史料资源是有限的。史料搜集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1)检索法古今中外的历史书籍可以说是浩如烟海,甚至某些史籍还有多种不同的版本。由此,为了使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史籍中选取到自己理想的或者需要的那一个,我一般会借助查阅检索工具书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准确搜集史料。一般情况下,我会引导学生利用词典、表谱、年鉴等来进行史料的搜集。(2)追溯法所谓的追溯法就是在搜集史料的过程中,借助文章所列出的参考文献的书目来追查有关的历史文献资料的一种方法。该方法的使用无需专业的软件作支撑,简单易操作。我在引导学生使用该方法时,一般会借助网络渠道,组织学生利用某一网站来搜索史料。

2.整理史料

在史料搜集阶段,学生所获得的信息是杂乱无章的,分散的史料是无法直接应用到史料实证素养培养过程的,此时则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所搜集到的史料加以整理。我在引导学生整理史料的时候,一般会引导其遵循时间原则来进行史料的编排。因为不同的史料所反映的历史事实本身就有先后之别,对这些史料进行评论也有先后之分。对此,学生立足时间原则对史料加以整理,不仅可以理清楚历史的发展顺序,还可以弄清楚不同时期的人对某一历史事件的看法,借此了解人们的思想发展动态。在整理史料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一点,学生需要在整理的过程中,立足自身已有的知识储备对所搜集的材料进行提炼、概述,如此实现史料的清晰呈现。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这一内容教学为例,通过检索法、追溯法等方法学生搜集到了《清稗类钞》、《小二黑结婚》、《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等有关的内容。按照时间顺序对这些内容加以排序和提炼,学生发现,在清代提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近代,青年男女向往自由恋爱;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则实现了婚姻自由。在这样的清晰的史料整理下,学生会了解到我国婚姻习俗的变化过程,对其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

3.辨析史料

学生在整理了史料之后,接下来则要对史料进行辨析。因为搜集、整理的史料可能存在真伪问题,并不能立刻地应用到历史学习活动之后。我在组织历史教学活动的时候,一般会借助实证法来引导学生辨别史料的真伪。所谓的实证法就是借助多样化的方式来验证所搜集的史料信息是否属实。如果所记载的内容属实,那么所搜集到的史料就具有可信度,反之,则没有价值。以《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这一内容教学为例,该内容中涉及到了物种的传播,对此,我立足玉米这一生活中常见的物种来引导学生进行史料实证活动。在该活动开展中,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呈现了哥伦布的日记,其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记录玉米的文献。在该文献的引导下,我鼓励学生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历史知识储备来讨论玉米传入中国的时间。在该讨论中,大部分学生受哥伦布日记的影响,认为玉米是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后传入我国的。而一小部分学生借助《滇南本草》这一书籍中的有关记载发现,早在明朝我国就有了玉米,而且被用作药物来使用。由于《滇南本草》的作者卒于1476年,明显早于哥伦布的日记。还有学生利用《饮食须知》该书籍中的有关记录证明玉米早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前就传入了我国。在这些学生所提供的史料的辨析下,我们初步确定玉米早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前就传入了中国。在这样的辨析史料的过程中国,学生的历史储备不仅得到了丰富,其史料实证素养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4.运用史料

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所获得的历史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也就是说,在历史教学活动开展中,学生要运用历史的思维对史料进行解读,在解读的过程中自主地表达自己的历史认识和历史观点等。推及到历史教学活动之中,我则会借助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历史与现实主之间的联系,并有意识地借助历史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或遇到的各种问题,借此在应用过程中不断地规范自己的历史表达与认识。以《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这一内容教学为例,我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向学生呈现了《中国制度史》、《全球通史》、《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的有关内容(内容略)。在这些材料的呈现下,学生需要在小组中对史料进行分析,谈一谈自己对科举制的认识,借此在思维的碰撞下形成对科举的科学认识。接着,我引导学生思考当前的高考与科举考试之间的关系,谈一谈如何运用历史来对高考进行改革。如此,实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高中历史教学范文篇10

1.教学重点更加突出。

多媒体教学在生动的呈现历史的同时,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高中历史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好坏基本上是由教师的水平决定,而多媒体教学能够将重点知识进行重点呈现、重点讲解,难点知识能够运用有针对性的知识进行讲授。合理的利用多媒体教学将会使得教学知识呈现层面更加有更好的效果。

2.是对教学方法很大的促进。

将多媒体运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对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是实现素质教育的良好途径。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只注重教学内容,不注重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的弊病。另外传统的教学基本上只基于课本和大纲。多媒体教学拓展了老师的视野,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对历史课堂。

3.有利于优化教学观念,突出个性魅力。

多媒体教学以动态的方式扩大了教学的容量。多媒体的连续性和动态感以及超强的人机交互能力,更使得历史再现其生动的活力。同时教学内容的课前制作,课内的有序展示,既扩大了课堂容量,也为课堂教学匀出了部分时间,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学生活动太少的矛盾。多媒体课程因其准备时间较长,教师在准备阶段势必要搜集大量的历史材料,因而在备课、思考、制作课件的过程中不但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扩大了视野,提高了教师个人的历史素养,也使教师在课堂教得投入、发挥得游刃有余,从而优化了教学过程。

二、多媒体应用在高中历史教学所带来的问题

多媒体课件在实际课堂中的运用可以传输给学生较大容量的知识和信息。但因为容量大,这就造成教师展示课件速度较快,学生只是视觉上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知识,对于需要掌握和牢记的知识点,学生根本没时间记录,这也是运用课件过程中所出现的比较实际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想办法来弥补课件这方面带给我们的缺憾。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课后根据课堂所学知识进行知识点的总结,做一些相关的题来巩固所学知识或在第二天上课之前对所学知识进行提问。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运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如下。

1.对多媒体对教学的意义没有清醒的认识。

多媒体属于当代的科技产物,而历史是有着千年沉淀的传统文化,很多老师对于多媒体没有全面清醒的认识。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能走向两个极端。既不能过度的依赖多媒体,也不能完全抵制多媒体,应该是合理地使用多媒体,取其精华为我们所用。

2.运用多媒体没有很好的把握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内容是教学的根本,形式是教学的表现形式。历史教学不能够一味地堆积历史素材而忽略了其有效的表现形式,也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的花样和绚丽而忽略内容的充实。历史有着几千年的沉淀,有着数不清的历史事件、典故,给人以无限的思考。这些纷繁错杂的历史内容我们应该运用有针对性的表现形式才会取得应有的效果。应用有着丰富多彩表现形式的多媒体,我们应该结合内容实际,灵活变通以达到最好的授课效果。

3.将历史教学过程过度的运用变成多媒体授课。

历史教学运用多媒体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不能错误的理解为就是将课堂变成多媒体授课。课堂的进度和设计还应该是以老师为主体,多媒体素材以及其表现形式都应该是老师授课的资源,都是为更好的教学效果服务的,老师不应该变成多媒体的“傀儡”。

三、相关建议

1.明确教师与多媒体的关系。

首先是老师应该厘清教师和多媒体的关系,认清谁为主,谁为辅,防止角色错位的情况出现。老师应该明确自己才是教学的主体和主导。多媒体应该是起到增强老师教学效果的作用

2.结合多媒体教学的实际与学生开展交流。

在多媒体的环境下进行教学活动,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与传统课堂的交流互动会有所不同。老师应该基于多媒体、基于互联网积极应到学生,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3.合理的利用多媒体素材充实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