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劳动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7-25 17:10:40

高中劳动教育

高中劳动教育范文篇1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劳动教育;实践研究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的文明素质也普遍得到了提高,但是在校园内却出现一些青少年不珍惜别人劳动成果的现象,如随意倒掉饭菜,往干净的地面乱丢果皮纸屑等;劳动意识淡薄,如不想参加劳动,逃避必要的劳动等;劳动技能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差,如不会洗碗,不会洗衣物的现象在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家长对孩子劳动教育的偏失,因为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视孩子为掌上明珠,不舍得孩子从事劳动,甚至是一些简单的家务活,家长都大包大揽,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最重要,这种重知识轻劳动的教育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的劳动机会减少;另一方面是物联网和智能家居改变了传统劳动模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的进步,自动洗衣机、洗鞋机、洗碗机、扫地机器人飞入平常百姓家,随着网络购物、外卖的兴起,导致学生认为以后人们基本上就不需要劳动了,有智能机器人和钱就可以了;还有一方面就是许多学校在管理中引进了物业管理概念,随着社会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国家对学校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很多学校都引入物业管理模式,学校的公共卫生、管理、活动组织等全部委托社会物业管理机构全权负责,唯一能让学生有机会劳动的就是校内包干区、教室和宿舍的日常卫生保洁。在2019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明确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四最”(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2020年3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学校作为青少年成长教育的主要阵地,必须坚定不移地对学生加强劳动教育、提高劳动意识、增强劳动精神、培养劳动技能,激励广大学生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可行性

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在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的同时,其他课程、其他活动也要结合学科特点、活动特征,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确保劳动教育全方位融入。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化学研究过程需要大量高水平精细化的实验操作,来获取实验现象、实验数据进行研究和分析。许多化学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研究者的反复实验和论证才能获得。化学实验在实施过程中本质上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每个实验操作都必须严格按照实验要求和规程来完成,每个实验方案的确定都必须由实验者进行多次的探究和试验,在这个过程中,会多次出现实验的现象和数据不理想,甚至实验失败。但是,通过化学实验反复操作的磨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科学的劳动方法和坚韧的劳动品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它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劳动教育,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三、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途径

(一)在追溯化学史中融入劳动教育

化学知识的形成、化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化学史上的每一个重大理论成果的提出都是科学家辛勤劳动的结果。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化学史话”栏目素材对中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据笔者统计,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设置有“化学史话”栏目的共有11处,其中《化学1》有2处,《化学2》有1处,《有机化学基础》有4处,《物质结构与性质》有4处。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其中3处涉及到化学家维勒。案例1:在进行有机化学基础中《有机化学发展与应用》授课时,介绍化学家维勒通过蒸发氰酸铵水溶液得到了尿素,尿素的合成揭开了人工合成有机物的序幕。案例2:在进行物质结构和性质中《金属晶体》授课时,笔者向学生介绍了人类对晶体结构认识的历程,在17世纪,物理学家惠更斯发现了矿石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思索,他猜想晶体的规则几何外形是因为构成晶体的微粒是有序排列的。后来,在德国物理学家劳厄猜想晶体是能衍射X射线的三维光栅,之后劳厄通过大量的实验探究和论证,终于在1912年获取了晶体的X射线衍射图,从而揭示了构成晶体微粒的排序方式,也证实了惠更斯的猜想,这在固体物理学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劳厄也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正是无数科学家背后的辛勤劳动,才有今天化学学科的不断发展,可以说,一部化学发明史就是贯穿着无数化学家牺性精神、创造精神和刻苦精神的劳动史。每一项发明创造,化学家都付出了不可估量的劳动,通过辛勤劳动,化学家创造了促进人类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劳动成果,像这样在追溯化学史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可谓是“润物细无声”,同学们纷纷表示,“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是靠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我们一定要勤奋学习,艰苦奋斗,将来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

课堂教学是文化教育的主阵地,而教材是教学施教和学生学习的基本依据,因此充分挖掘高中化学教材内容中的“劳动教育”素材,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是最直接有效的劳动教育方式。笔者从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选取了部分内容进行了初步的渗透劳动教育的尝试。案例1:《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课前让学生观看电影《少年侯德榜》,网络检索侯德榜的成长事迹和“侯氏制碱法”的发明过程。课堂上在讲授由氯化钠制备碳酸钠的实验原理时,让学生来介绍侯德榜的生平,与同学们分享侯德榜的艰难制碱过程,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与点评:通过了解侯氏制碱法的发明过程和侯德榜的成长事迹,我们不仅要掌握碳酸钠的工业制法,特别是要学习侯德榜的艰苦奋斗的劳动品质、爱岗敬业的劳动精神、严肃认真的劳动态度。丝绸是中国的特产,正是古代人民的辛勤劳动,才开启了丝绸之路。案例2:《蛋白质》,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以蚕丝丝绸的生产工艺引入新课,而“一带一路”建设给中国劳动者带来了大规模的就业岗位,这些劳动者用青春和奉献助力“一带一路”建设。课的结尾,介绍我国化学家不断探索合成条件和改进生产路线,于1965年首次成功地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不就是科学家辛勤劳动的成果吗?

(三)在化学知识应用中融入劳动教育

化学知识的掌握包含三个环节:理解、巩固和应用。化学知识应用的过程就是一个劳动的过程,因此在化学知识应用渗透劳动教育顺理成章。案例3:在讲授完化学1中《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后,布置家庭劳动体验活动,应用所学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和用途的化学知识,体验用热的纯碱溶液去清洗家中厨房的油烟机,用含有小苏打的发酵粉去做面食。案例4:在学习完化学2《酯油脂》后,布置家庭实验:用植物油,如橄榄油制手工肥皂,并用制得的肥皂去清洗自己的衣物。在下次的化学课堂上笔者请部分学生代表上台展示自己制得的肥皂,并举办一次最美的手工肥皂评选比赛,同学们纷纷表示,原来化学这么有趣,生活是如此的简单美好,我爱化学,我爱劳动,这样的教育形式深受学生热爱和追捧,贴近生活的化学知识应用实践与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巩固了所学的化学知识,通过知识应用实践体会了劳动的快乐,切身感受到了劳动的价值和父母的艰辛,并懂得了感恩父母。综上,加强新时代中学生劳动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迫切要求。高中化学教师要努力拓展劳动教育途径,创新劳动教育方式,积极探索在教学活动中融入劳动教育,培养高中生的劳动意识,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劳动的快乐,感受劳动的价值,养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爱生活的优秀品质。

【参考文献】

[1]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年9月10日(0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年03月27日(01)

[3]陈宝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N].人民日报,2020-03-20(12).

[4]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8.

[5]吴星.中学化学学科理解疑难问题解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3.

[6]李伟进,陈新丽,刘聪.浅谈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劳动教育[J].广东化工,2019,46(19):209-210

[7]吴建忠.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劳动教育[J].天津教育,1994(05).

高中劳动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理教学;劳动教育;劳动观念

“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这句话诠释了人类的历史首先是人类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历史,并且,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劳动是促进社会发展之动力。劳动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未来接班人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高中地理学科具有自然和人文的双重特点,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劳育素材,同时高中地理教材也是德智体美劳的结合体。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充分重视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劳育渗透。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劳育渗透的意义

在学校课堂教学中,劳动教育是教学中最容易忽略的一个环节,各学科在劳动方面的教育都较为薄弱。通常,教师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将劳动教育与学科知识相结合。新时代,培养合格的劳动者是学校教育推动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导向,劳动教育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中亟待补齐的薄弱环节之一[2]。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因此,新时代社会的人要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生活质量,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而劳动[3]。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许多既需要体力劳动又需要脑力劳动的新型复合劳动形态产生于新兴产业中,如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产业以及新能源产业等,这些新兴产业需要许多知识型、技能型和创新型劳动者投身其中,为新时代的伟大事业建设做出贡献,因此重视劳动教育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因而,高中阶段的学校教育应该有机地结合德、智、体、美、劳,使其相互渗透,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此外,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激发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从而获得学习的动力,能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效率和学习质量,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4]。例如,在讲高中区域地理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时,以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治理问题为例,探讨解决非洲因荒漠化而造成该地区贫困问题的方案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提供该地区地貌实体模型,模拟非洲荒漠化土地,让学生自行动手治理,启发学生在实际的劳动生活中主动运用创造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活动案例既给予了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又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以及探索欲,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5]。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劳育渗透的途径

(一)在地理教学内容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具有综合性特征,既包含自然科学的诸多方面,如资源、环境、土壤、地貌、气候等,又包含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文化等社会科学知识。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应将地理理论教育与劳动教育充分融合,达到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传递劳动观念的效果,充分利用地理课堂主阵地进行劳动教育。例如,讲解高中区域地理中“流域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掌握流域的综合开发,全面、客观地了解流域综合开发过程中各个方面所涉及的劳动,如管理者制定的开发措施、修建者的具体操作方式以及附近居民的劳作方式等,引导学生树立劳动光荣、劳动平等的正确观念。教师再以我国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为例,让学生通过观看修建以及修缮都江堰水利工程劳动者们的视频,明白在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中,数以万计的劳动者,不论是最初的设计者李冰父子,还是治水中的农民以及后期的维护人员,他们都为建设都江堰水利工程付出了智慧和劳动,这项水利工程是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6]。人们与生俱来的劳动精神,使得人们为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而建设、创造,这体现的不仅仅是一种劳动生活方式,更是磨炼人类自身能力的途径。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同的劳动人民虽然分工不同,但是地位平等,都是应该得到尊重的光荣的劳动者。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对无私奉献的所有劳动者产生崇敬之情的同时,认识到劳动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并且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二)在地理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地理实践的劳动能力。我国陶行知先生和美国学者杜威均倡导在学校教育中做到“做中学”[7],列宁也曾说过,不能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因此,教师应通过劳动实践等方式将书本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在开展劳动教育的同时提高地理教育的有效性,在地理实践劳动中帮助学生增强热爱劳动的情感,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提升劳动实践能力。地理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是地理实践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即将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因此,在地理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应该做到形式新颖,具有挑战性,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兴趣,又可以调动每一位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达到潜移默化的正面教育效果。地理实践活动包括:地理野外考察和室内试验、模拟。地理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真实的世界,领悟地理魅力,从而激发其学习热情与求知欲望。课堂外的地理观测、地理调查都属于地理实践。例如在野外地质考察时,需要采集不同的岩石类型,拍摄不同的地貌类型,观察岩石层理、产状、磨圆度等。通过艰辛的地理野外考察、调查、数据分析处理等,判断岩层新老关系,获取知识。课堂内的教具制作、地图绘制、地理实验等也属于地理实践。例如,在地理课堂上,让学生根据课下所收集的资料和数据,绘制同一地区不同地理要素,如天气状况、地形地势、资源矿产等示意图或地图。教师再结合学生所绘制的地图进行课堂教学或课堂讨论研究,通过不同形式的地理课堂活动教学和不同的地理野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在野外考察或室内试验、模拟以及绘制过程中将体力劳动与智力劳动相结合,融入到地理实践活动中,达到以劳树德、以劳提智、以劳健体、以劳赏美的效果,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提升学生劳动实践能力。(三)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劳动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劳动教育是有魅力的教育,它能丰富学校的办学思想,为学生打开认识世界的大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形成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及育人价值。劳动成果是劳动者用汗水换来的财富,凝结着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珍惜劳动成果,就是尊重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具体表现。学校素质教育应该教育学生尊重劳动以及劳动成果。在高中地理课本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劳动教育素材,例如,在高中区域地理第三章第一小节小标题“能源的综合利用”下描述到“山西省从‘六五’时期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结合本区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围绕能源开发,主要构建了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三条产业链,提高了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价值”。在该部分教学内容中,能源的综合利用方式,即珍惜劳动成果的体现。该区的能源利用由传统的、粗犷的模式转变成新型的、多元的模式。原来传统的资源利用方式未做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未达到资源合理利用的最优化,在构建产业链后,既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也使得资源达到利用的最大化。在进行这一部分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以及最优化,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教育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爱护资源、粮食、环境等,使学生理解珍惜劳动成果的意义,形成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最终使学生对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参与劳动,从劳动中获得地理知识并且形成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

三、结语

“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劳动教育通过以劳树德、以劳提智、以劳健体、以劳赏美,将中学生培养成未来接班人,为成就中学生的未来人生奠定坚实基础。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充分渗透劳动教育是不可或缺,不容忽视的。教师通过融合地理知识和劳动理念,不仅能使学生收获地理知识,而且能让学生在地理课堂和地理学习中认识劳动,正视劳动,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形成尊重劳动成果的意识。地理作为一门最“接地气”的学科,可以在地理教学中做到真真正正地渗透劳动教育,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才生.创新高中劳动教育方式,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成长[J].学周刊,2019(33):153.

[2]朱雅.劳动教育中的立德树人[J].基础教育研究,2019(6):9.

[3]郭长义.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的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161.

[4]郑芝杨.“研学后教”中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育———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河流地貌”为例[J].地理教育,2019(S2):17.

[5]刘瑞连.中学地理教育中的美育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8(35):173.

[6]王承云,陈政融.提升都江堰水文化旅游的思考[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9(4):88.

高中劳动教育范文篇3

【关键词】高校;劳动教育;实践

一、新时期劳动教育的内涵

新时期高校的劳动教育有更高的立意。劳动教育主要是通过劳动来获得教育,而劳动又可以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体力劳动可以锻炼人的体能,在劳动过程中提高劳动能力,懂得劳动的艰辛,珍惜劳动成果;脑力劳动可以调动人的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的参与。国外研究发现,在学校教育培养的能力中,非认知能力在劳动力市场上能得到80%的回报,而认知能力与劳动力市场表现的相关性较弱[1][2];我国研究表明,大学期间个体非认知与认知发展对初职月薪均产生显著影响[3]。可以看出,手脑并用时的劳动教育可以使非认知能力提高。简言之,劳动教育在青年大学生能否把握人生获得成长与成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综上,新时期高校的劳动教育要以体力劳动为主,让青年大学生从中得到发展。本文的劳动教育是指通过手脑并用所带来的青年大学生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的提升。

二、现实中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现实中,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第一,高校有关劳动教育课程缺失。这里的劳动教育课程,指的是两方面,一是学校教学计划里的劳动课程;二是老师和学生们的劳动教育意识。目前高校暂未开设劳动教育课程,材料内容也较少,不能够给青年大学生提供充分的、系统的学理性劳动课程,要对青年大学生施以劳动教育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老师和学生们的劳动教育意识指的是,老师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学生将劳动教育看作是提升自身素养的一种途径。目前,老师和学生们对劳动教育的认识有限。第二,劳动价值观被异化。受中国古代传统“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思想的钳制,许多青年大学生认为一线劳动者就是社会地位低的表现。高校不是一座孤岛,其开放与包容让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有了可乘之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炫富等思想容易导致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扭曲,从而其劳动价值观被异化,主要体现在很多青年大学生图一时之快,在网上进行网贷、裸贷等。第三,劳动能力水平有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如今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岁至25岁之间,他们多为独生子女,是全家几代人的希望,他们成为家里的“小皇帝”,从小就没有劳动的机会,不会打扫卫生、不会洗衣服,从而导致了青年大学生劳动能力水平有限。

三、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新时期高校要肩负起价值引领、人才培养和内涵式发展的历史使命[4],要求高校要有更高的站位与前瞻意识。小学、初中、高中的主要责任是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劳动能力的养成等方面,高校的劳动教育应有所侧重。本文认为,高校的劳动教育首先应要牢牢把握高校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明确高校的劳动教育仍要以体力劳动为主,因为只有实实在在劳动了,才能做到知行合一。是要在手脑并用的基础上,促进青年大学生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的提升,为以后的人生发展做好准备。劳动教育可以依据劳动内容的不同,以不同方式实现体育、德育、智育和美育的功能,达到以劳健体、以劳育德、以劳启智、以劳立美的目的。[5]所以劳动教育不能单独存在,同时也要看到劳动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劳动教育有其独特的价值目标:劳动教育的落脚点是“劳动”,劳动创造财富,是人民美好生活的源泉,实干才能兴邦,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牢牢把握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才不会偏离航向,只做高校能做的事,做好高校能做的事。其次,实践是实现劳动教育最重要的载体。只有真正做了才能了解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复杂问题,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不能仅限于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涉及到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非认知能力。再次,高校劳动教育的理论要有深度。现阶段我们面临着学校劳动教育弱化、社会劳动教育价值观异化、学生们劳动能力低下、家庭劳动教育淡化、劳动教育概念内涵窄化泛化等问题,虽然有很多学者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但是我们不能沾沾自喜满足于此。还要继续进行探索。高校作为学术研究的圣地,要积极面对这些问题,深入梳理劳动教育的学术脉络,将责任分类,要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才能在劳动教育这个问题上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要坚信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道路是曲折的,趋势是前进的。

高校更要“一叶知秋”,通过探索劳动教育这一理论,让青年大学生有所收获。最后,要培养青年大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需要多方位、立体化的联动配合。高校劳动教育的影响是有限的,要靠整个社会包括家庭、学校、政府、企业等共同联动与参与,要重视家校合作、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动、高职高专学校与企业的互动,等等。这一切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如果劳动教育只被学校重视,而整个社会不支持,家庭教育不鼓励,那么劳动教育还是不能够得到充分发展。要最大化利用每一个部门,每一个部门都尽好自己的职责,不越位,不逾矩,不推脱,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政府、企业、家庭、学校形成合力,营造全民尊重劳动者、全社会重视劳动教育的健康的环境。

参考文献:

[1]Gintis,H.Education,technology,andthecharacteristicsofworkerproductivity.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1971,61(2):266-279.

[2]Bowles,S.,GintisH.,Osborne,M.Thedeterminantsofearning:Abehavioralapproach.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2001,39(3):231-243.

[3]朱红,张宇卿.非认知与认知发展对大青年大学生初职月薪的影响[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36(05):42-50+166.

[4]王永清.肩负新时代高校的新使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3-07(001).

高中劳动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茶文化背景;劳动教育;思政课堂;作用及路径

1茶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堂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

1.1能够让学生正确对待思政教育和劳动教育之间的关系

在高校校园中之所以要进行劳动教育工作,其重要目的便是要让当代高校大学生能够以更加正确积极的态度面对劳动生活,要让他们认识到无论是哪一种行业,劳动者都是最光荣的,每个人的劳动对于民族的复兴以及国家的发展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那么就应给予每一名劳动人民足够的尊重。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至今已经有了几千年历史了,而正是劳动人民的努力才形成了中国的茶文化,这也是导致我国茶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较高知名度的重要原因。从动作行为上来看,茶文化就是要让大众知道饮茶、采茶、品茶以及选茶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但从内核上来看更重要的是让大家领域到什么才是茶精神,这样人们也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觉悟。当代的高校大学生从小就有着优越的生活条件,他们也没有经历过去的艰苦生活,在上大学之间在家里几乎都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他们从小就生活在温室中没有遇到过什么挫折和困难,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并走向社会后几乎都是承受不住外面的风吹雨打的。而高校思政教育和劳动教育的共同目的就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他们能够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来更加高标准要求自己,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适应社会生活奠定牢固基础。可是,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都还没有开展专业的劳动教育工作,在需要学生去帮忙干活充当苦力时才会以劳动教育为借口,在理论知识方面几乎没怎么采取教育,那么学生们对待劳动的劳动就很难是积极向上的。在茶文化背景下如果能将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让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进行思政课堂教育和劳动教育工作时更好的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保证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1.2大大提升了思政教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效性

随着我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广大居民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都有了很大提升,而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也有很多人养成了好逸恶劳、好吃懒做等不良习惯,当代高校大学生担负着建设国家的重任,他们从思想上就一定要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意义,并且对待劳动也要有正确积极的态度。纵观人类的发展历史,正是伟大劳动人民的无私奉献才使我们过上了现在的幸福生活,而建设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保证也正是辛勤的劳动,劳动既是每个公民所具备的权利,也是他们的业务和责任。与高校的思政教育一样,劳动教育同样也是在思想观念上对学生进行教育,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更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高校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向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那么就一定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劳动教育工作,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劳动态度,要坚决地抵制社会上出现的各类不良思想,要让学生们认识到只有劳动才会有所收获的道理。与高校学生的专业类课程相比,劳动教育以及思政教育好像对于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并不会起到太大作用,这也是导致其教学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大部分大学生都只是在上课期间会有所感受和领悟,而在其余时间通常都会将所学习的知识抛诸脑后了,那么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上劳动教育和思政教育也根本无法发挥出应有作用。在茶文化背景下如果能将两者有效融合,那么就能够更加强化两者的作用和意义,大大提升了思政教育和劳动教育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1.3能够更好地改变并优化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

在高校的思政课堂以及劳动教育课堂上普遍采用的还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下教师往往采用的都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感受,同时也没有明确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更不可能保证课堂的整体教学质量了。而在茶文化背景下,社会大众对于劳动者的辛勤劳动是非常认可的,从最初的采茶工作一直到最后人们所饮的茶,在这一过程中是有着很多道工序并且需要很多劳动者共同努力的。高校进行思政教育和劳动教育都是想要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茶文化中所包含的哲学思想是非常丰富的,如果当代大学生能够理解茶文化,那么他们的心灵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净化。在茶文化背景下进行思政课堂劳动教育工作则能够有效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更为明确思政教育和劳动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且要同时完成各自的教育目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茶文化正是这样一种桥梁,借助于茶文化内在的精神理念能够将思政教育和劳动教育有效结合,为保证高校素质教育目标的顺利完成奠定了牢固基础。

2茶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堂劳动教育的创新路径

2.1建立更具创新性并且完善的教育体系

在茶文化背景下要想在高校思政课堂上有效地融入劳动教育的内容,那么就一定要建立更加先进并且全面的教育体系,应将专业劳动教育、课程劳动教育、思政劳动教育和实践劳动教育等内容全部纳入进来,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工作中要体现出思政劳动教育的指引作用,在高校培养人才的全过程中都凸显出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全校都要为做好劳动教育工作共同作出努力,而不应该仅仅将这项工作停留在宣传口号上,当代的高校大学生一定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具体内容,确保学生们能够正确的认识劳动教育,要及时转变他们的观念,从而逐步转变逃避劳动等不好的习惯。进行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理念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更为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劳动教育的作用和价值,并从伦理道德、历史文化和哲学理念等多方面去融合思政教育和劳动教育。而在两者融合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更加明确自身的角色和位置,提升自身的责任感,同时教师也一定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挖掘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中的内在含义,对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要有更加坚定的信心,对于思政教育以及劳动教育的教学工作要有更大的热情,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建立更加先进并且全面的教育体系,取得理想的教育成果。

2.2强化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之间的内在关系,完善劳动教育的具体内容

以往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劳动教育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主要还是为大学生服务的,而高校思政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有很多东西与劳动教育是重合的,虽然两者在教学方式上是有一定区别的,但是在茶文化背景下如果能够将劳动教育在思政课堂上融入进去,那么就能够大大提升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动力和活力,思政课程的教学工作对于保证劳动教育内容的有效落实是能够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在茶文化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实现两种课程的有效融合,教师和学生都要正确的处理两者之间的联系,并科学地分配具体的权重以及教学目标,不断优化和创新现有的思政课堂上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高校具备了更加特殊的教学环境,那么教师就一定要区别好高校劳动教育与中学劳动教育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在规划具体的教学活动时可采取分层次的教学方法。现阶段,很多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是包含了一些劳动教育内容的,那么教师就要进一步地强化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完善具体的教学内容,从而实现思政课程和劳动课程的有效融合。

2.3将思政课程的实践教学平台打造成劳动教育的优势平台

在对高校大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将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保证思政课堂的劳动教育质量,那么在打造劳动教育优势平台时就一定要重点发展思政课程的实践教学平台。在这一过程中,社会、高校以及家庭都应提供能力所及范围内的帮助,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构建一个更能满足学生多样性和个性化需求的先进劳动育人模式,思政课的教师要在做好日常理论课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带领学生去实践训练,在课下时间多安排一些实践项目,从而让大学生们在完成实践项目的过程中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政府要将自身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结合高校的发展现状以及学生的实际需求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在高校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让周边企业参与进来,形成校企合作的模式,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不断丰富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同时也让他们对所从事的劳动产生敬畏之心。高校可鼓励大学生们去福利院、养老院和城乡社区等公益性质的公共场所从事志愿者服务,让他们具备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大众的理念,学生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多为学生提供这种锻炼机会。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对茶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堂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及茶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堂劳动教育的创新路径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高校的思政课程教育与劳动教育工作是有着密切联系的,而在茶文化背景下高校一定要将两者有效的融合起来,弥补传统教育工作中的不足,实现双方的供应,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南.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20.

[2]陈光连.茶文化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探析[J].福建茶叶,2018(12):505.

[3]曾永安,冉叶凡,覃梦涵.论茶文化与劳动价值观培育策略[J].福建茶叶,2020(03):297.

[4]李亚楠.文化资本视角下茶文化融入民办高校思政教育的研究分析[J].福建茶叶,2018(11):204.

高中劳动教育范文篇5

根据《中学德育大纲》的要求,高中阶段德育的基本内容分8个方面:(1)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2)爱国主义教育;(3)国际主义教育;(4)理想教育;(5)道德教育;(6)劳动教育;(7)民主法制与纪律教育;(8)身心卫生与个性发展教育。我们根据三个学年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接受能力,将上述8方面内容进行分解,落实到各个学年,有的内容覆盖整个高中阶段,有的则落实到其中一个或两个学年。具体安排如下:

一、高中一年级

1、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

进行经济常识教育。按现行高一思想政治教育教材进行,由政治课教师实施。

2、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进行爱父母、爱家乡、爱母校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为祖国富强,人民富裕贡献青春的远大理想。实现途径:望儿山德育基地、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班团会等。

3、道德教育

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公民道德纲要》为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社会人际关系的教育、现代文明方式和交往礼仪的教育以及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三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观念教育。

此项教育由政教处、团委、学生会统筹,班主任、班委会

团支部组织实施,政治、语文、英语等学科密切配合。实现途径要把理论学习与行为实践结合起来,注重训练,养成习惯。

3、劳动教育

组织学生参加校园草坪、花卉、树木的栽植、施肥、防治虫害等劳动实践,学习吃苦耐劳精神和有关劳动技能。劳动教育由总务处安排,生物老师进行指导,班主任和班委会协助做好组织工作。

4、身心卫生与个性发展教育

开展青春期卫生课和心理健康指导、心理咨询活动,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开设研究性学习课、音乐欣赏课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此项教育由校医、政治教师、音乐教师组织实施,班主任密切配合。

二、高中二年级

1、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

进行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按现行高二政治思想课教材进行,由政治课教师实施。

2、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进行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优良传统教育,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影响。

此项教育由历史教师、政治教师、语文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进行渗透,并通过学校艺术节和校本课程进行,学校政教处、团委、班主任密切配合。

3、道德教育

继续进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公民道德纲要》教育,在高一基础上侧重进行提倡共产主义精神的教育。组织实施的办法见高一“道德教育”部分。

4、劳动教育

组织学生参加校农田作物管理,学习并掌握农作物种植管理知识技能。实施办法见高一“劳动教育”部分。

5、民主法制与纪律教育

组织学生参与公安分局的共建活动,体验公安干警的生活与工作,请公安干警作治安形势和法制报告,提高遵法守纪的自觉性,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的民主选举、民主管理等活动和学生参与民主管理学校的活动,了解我国的民主制度,增强民主意识。

民主法制与纪律教育由政教处统筹,班主任积极配合。

6、身心卫生与个性发展教育

继续开展心理健康指导和心理咨询活动,开设美术欣赏课和研究性学习课,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得到进一步发展。

实施办法见高一“身心卫生与个性发展教育”部分。

三高中三年级

1、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

进行政治常识教育。按现行高三思想政治课教材进行,由政治课教师实施。

2、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进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教育,配合毕业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升学与就业观念。

3、国际主义教育

对学生进行我国独立和平外交政策及热爱和平的教育,发展各国人民之间友好合作的教育和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教育。国际主义教育要通过政治课和时事报告会进行,由政治课教师、学生党团组织和政教处组织实施,班主任搞好配合。

4、理想教育

进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和立志成才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理想教育由政教处、团委组织实施,政治教师和班主任密切配合。

5、道德教育

继续深入地进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公民道德纲要》的教育,使学生进一步提高道德水平,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实施办法见高一“道德教育”部分。

6、劳动教育

组织学生去省果树研究所参加果树管理和改良劳动,增强科技意识,学习科学的果树管理技术。

实施办法见高一“劳动教育”部分。

7、民主、法制和纪律教育

在高二的基础上,通过《政治常识》的学习,使此项教育更加系统化和理论化,培养学生进一步了解民主和法制的意义,进一步增强民主法制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实施办法在高一“民主、法制和纪律教育”的基础上,增加政治课教师的参与。

8、身心卫生与个性发展教育

在高一、高二的基础上,重点加强良好意志性格的教育,保证学生在完成高三繁重的学习任务中,以良好的意志性格克服困难,创造优异的成绩。

实施办法见高一“身心卫生与个性发展教育”部分。

高中劳动教育范文篇6

一、总体目标

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察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体会劳动是幸福的源泉。将劳动教育与红色基因传承相融合,培养学生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二、基本内容

(一)加强劳动价值观培养

各学校要结合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和本地产业优势,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劳动教育方案,设计进阶性的劳动价值观教育、幸福观教育、劳动奋斗教育、珍惜劳动成果教育等,并将这些教育与劳动技能培养有机结合。

(二)加强劳动教育课程建设

1.调整优化课程设置。将义务教育阶段劳动与技术和信息技术课程、高中技术(含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课程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渠道,开足开好。要重点统筹好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社会实践等相关课程,将劳动教育纳入必修课程,确保每周至少有1节劳动教育课程。根据学生年龄和学段特点,每周应安排0.5-1小时的校内劳动。

2.强化学科有机融合。要充分结合相关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学科教学应强化知识的实际应用,将社会生活中真实的问题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校要深入探索整合科学、技术、艺术和数学等学科的跨学科学习活动,强化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要将劳动教育与以“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节水、节电、节粮”为主要内容的“三爱三节”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教育形式和载体,引导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提高劳动素养。

3.完善实践类选修课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充分结合当地资源,开发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劳动实践类拓展课程。普通高中学校应结合当地产业和学生需求,开发丰富的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有条件的学校可开设创客空间,鼓励学生基于兴趣,以项目学习的方式,在研究真实问题、技术制作和艺术创作过程中进行创意制造实践。

4.创新劳动课程体系。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实行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相结合。可根据需要分级分类编写劳动实践指导手册,明确教学目标、活动设计、工具使用、考核评价、安全保护等劳动教育要求。依托特有的红色资源,创新红色教育课程,丰富劳动教育内涵,将劳动教育纳入研学实践课程体系。挖掘红色资源中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融入思政课教育和课程思政、学科德育建设中,引导广大青年学生通过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实践活动,传承红色基因。

三、发挥家校社教育合力

家庭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鼓励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加强对家庭劳动教育的指导,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途径,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协同实施机制。加强对劳动教育工作的统筹协调,积极引导企业公司、工厂农场等组织履行社会责任,开放实践场所。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以及各类公益基金会、社会福利组织要组织动员相关力量,搭建活动平台。支持学生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和公共场所等参加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劳动,参与社区治理。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公益劳动,开展一次劳动作业赛或其他劳动竞赛,组建若干支志愿者服务小分队,深入工厂、农场、社区、福利院和公共场所等开展服务活动。

四、建立健全保障体系

1.建设高素质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学校要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对承担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其专业化水平,确保劳动教育教学质量。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依托“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和在线远程培训等开展全员培训。聘请相关行业专业人士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建立健全劳动教育教师工作考核体系,分类完善评价标准,在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优评先、专业发展等重要工作中体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引导更多教师参与劳动教育。

2.多样化建立劳动实践场所。学校要因地制宜设立校本劳动技能实践基地,采取多种方式拓展劳动教育实践场所,在行业组织、行政事业单位、社区和其他社会机构,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和公益劳动实践基地。职业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实习实训基地、实验室等作为校内劳动教育的实践场所,积极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将校企合作的企业拓展为劳动实践基地。原则上要求学校校内校外相结合,选择农场、工厂、社区、福利院、医院、社会机构、公共场所等,建立1-2个长期实践基地,发挥各基地劳动教育功能。

3.多渠道筹措劳动教育经费。各校要健全经费投入机制,统筹上级补助资金和自有财力,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加快建设校内劳动教育场所和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加强学校劳动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建立学校劳动教育器材、耗材补充机制。学校可按照规定统筹安排公用经费等资金开展劳动教育。

4.多方面强化劳动安全保障。各校要建立当地政府支持、家长密切配合、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安全管控机制。必要时鼓励购买劳动教育相关保险,保障劳动教育正常开展。要加强对师生的劳动安全教育,强化劳动风险意识,建立健全安全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劳动安全保障体系。科学评估劳动实践活动的安全风险,认真排查、清除学生劳动实践中的各种隐患,特别是辐射、疾病传染等,在交通运输和场所设施选择、材料选用、工具设备和防护用品使用、活动流程等方面制定安全、科学的操作规范,强化对劳动过程每个岗位的管理,明确各方责任,防患于未然。制定劳动实践活动风险防控预案,完善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

五、加强组织实施

1.加强组织保障。各学校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具体的劳动教育落实方案,加强劳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活动。各中小学校要设置专门劳动教育课程教研组,承担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规划、组织、协调与管理等方面的责任,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全面实施。要结合本校办学理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力争成为劳动教育特色学校。

2.加强示范引领。各学校要有序分步推进,逐步实现学校劳动规范化、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社会劳动教育多样化的协同育人格局。积极创建劳动实践教育试点项目,围绕试点内容、试点方向,制订创建特色项目专门方案,确保有特色亮点,并发挥其影响示范作用。

高中劳动教育范文篇7

根据《中学德育大纲》的要求,高中阶段德育的基本内容分8个方面:(1)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2)爱国主义教育;(3)国际主义教育;(4)理想教育;(5)道德教育;(6)劳动教育;(7)民主法制与纪律教育;(8)身心卫生与个性发展教育。我们根据三个学年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接受能力,将上述8方面内容进行分解,落实到各个学年,有的内容覆盖整个高中阶段,有的则落实到其中一个或两个学年。具体安排如下:

一、高中一年级

1、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

进行经济常识教育。按现行高一思想政治教育教材进行,由政治课教师实施。

2、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进行爱父母、爱家乡、爱母校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为祖国富强,人民富裕贡献青春的远大理想。实现途径:望儿山德育基地、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班团会等。

3、道德教育

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公民道德纲要》为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社会人际关系的教育、现代文明方式和交往礼仪的教育以及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三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观念教育。

此项教育由政教处、团委、学生会统筹,班主任、班委会

团支部组织实施,政治、语文、英语等学科密切配合。实现途径要把理论学习与行为实践结合起来,注重训练,养成习惯。

3、劳动教育

组织学生参加校园草坪、花卉、树木的栽植、施肥、防治虫害等劳动实践,学习吃苦耐劳精神和有关劳动技能。劳动教育由总务处安排,生物老师进行指导,班主任和班委会协助做好组织工作。

4、身心卫生与个性发展教育

开展青春期卫生课和心理健康指导、心理咨询活动,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开设研究性学习课、音乐欣赏课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此项教育由校医、政治教师、音乐教师组织实施,班主任密切配合。

二、高中二年级

1、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

进行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按现行高二政治思想课教材进行,由政治课教师实施。

2、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进行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优良传统教育,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影响。

此项教育由历史教师、政治教师、语文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进行渗透,并通过学校艺术节和校本课程进行,学校政教处、团委、班主任密切配合。

3、道德教育

继续进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公民道德纲要》教育,在高一基础上侧重进行提倡共产主义精神的教育。组织实施的办法见高一“道德教育”部分。

4、劳动教育

组织学生参加校农田作物管理,学习并掌握农作物种植管理知识技能。实施办法见高一“劳动教育”部分。

5、民主法制与纪律教育

组织学生参与公安分局的共建活动,体验公安干警的生活与工作,请公安干警作治安形势和法制报告,提高遵法守纪的自觉性,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的民主选举、民主管理等活动和学生参与民主管理学校的活动,了解我国的民主制度,增强民主意识。

民主法制与纪律教育由政教处统筹,班主任积极配合。

6、身心卫生与个性发展教育

继续开展心理健康指导和心理咨询活动,开设美术欣赏课和研究性学习课,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得到进一步发展。

实施办法见高一“身心卫生与个性发展教育”部分。

三高中三年级

1、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

进行政治常识教育。按现行高三思想政治课教材进行,由政治课教师实施。

2、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进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教育,配合毕业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升学与就业观念。

3、国际主义教育

对学生进行我国独立和平外交政策及热爱和平的教育,发展各国人民之间友好合作的教育和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教育。国际主义教育要通过政治课和时事报告会进行,由政治课教师、学生党团组织和政教处组织实施,班主任搞好配合。

4、理想教育

进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和立志成才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理想教育由政教处、团委组织实施,政治教师和班主任密切配合。

5、道德教育

继续深入地进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公民道德纲要》的教育,使学生进一步提高道德水平,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实施办法见高一“道德教育”部分。

6、劳动教育

组织学生去省果树研究所参加果树管理和改良劳动,增强科技意识,学习科学的果树管理技术。

实施办法见高一“劳动教育”部分。

7、民主、法制和纪律教育

在高二的基础上,通过《政治常识》的学习,使此项教育更加系统化和理论化,培养学生进一步了解民主和法制的意义,进一步增强民主法制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实施办法在高一“民主、法制和纪律教育”的基础上,增加政治课教师的参与。

8、身心卫生与个性发展教育

在高一、高二的基础上,重点加强良好意志性格的教育,保证学生在完成高三繁重的学习任务中,以良好的意志性格克服困难,创造优异的成绩。

实施办法见高一“身心卫生与个性发展教育”部分。

高中劳动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中职院校;劳动教育;劳动素质

2020年,国务院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明确了中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对“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内容的课时要求。随着大家对劳动教育在中职院校育人工作中的作用和价值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如何结合学校实际,更好地开展劳动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劳动素质,促进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等问题,成为中职院校劳动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中职院校劳动教育调查情况

(一)中职学生劳动素质分析

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其劳动素质一般包括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态度等方面。此外,劳动理论、劳动技能也是劳动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笔者通过对相关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中职学生的整体劳动素质一般,多数学生虽然对劳动有正确的认识,但仅限于理论层次,付诸行动时则表现较差,对劳动的良好认知态度仅停留在观念层面,这也是“00后”中职学生群体较突出的劳动特征。在劳动态度方面,多数中职学生“怕吃苦”,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劳动价值观方面,有些学生出现了偏差,认为“劳动只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获得更高的经济报酬”;在劳动精神方面,多数中职学生“有奉献精神品质”,但缺少足够的“无私奉献劳动行为”;在劳动习惯方面,多数中职学生的劳动习惯并不好,在校期间很少主动参加劳动实践活动。以上种种现象说明,中职学生的整体劳动素质水平一般,在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等方面的认知存在偏差,对劳动的认知多数停留在理论层面,鲜有真正付诸行动者。

(二)中职劳动教育情况分析

笔者对中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后发现,虽然中职院校已广泛开设劳动教育课程,但课程设置存在不科学的地方。此外,校本教材编写、校本课程设置较滞后,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劳动素质培养要求、“三观”教育融合等方面匹配度不高,没有完全体现出劳动教育应有的价值。进行劳动教育过程中,对劳动教育的含义、意义、价值等的理论知识讲授不够系统、规范,使学生在劳动教育和个人发展之间建立关联较为困难。另外,中职劳动教育中的实践基地、实践70OCCUPATION202108职业OCCUPATION现代德育设施等无法满足教学需要,而且一些劳动实践活动的覆盖范围有待进一步扩大。此外,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劳动态度、劳动习惯等方面的教育内容不够细致和具有针对性,这也对中职学生综合劳动素养水平的提升带来困难。

二、劳动教育对中职学生劳动素质培养的意义和价值

(一)劳动教育的意义

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劳动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其不仅能够提升中职学生的劳动素质,而且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三观”的形成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创新是时展的动力,而创新离不开劳动。中职劳动教育是新时代的需要,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需要的人才提升劳动素质所需要的手段。加强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的必经之路。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因此奋斗精神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具有特殊的意义。奋斗精神是劳动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则是帮助中职学生树立优良劳动精神的关键。

(二)劳动教育的价值

劳动教育在中职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具有较高的价值,系统的劳动教育对于中职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体系具有显著影响,尤其是在多元化价值观的大环境中,中职学生容易受到外来不同价值观或不良风气的影响,进而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体系甚至于走上违法犯罪的不归路。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价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劳动价值,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体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劳动教育还有助于提高中职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劳动实践,提升中职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弥补基础教育中实践教学方面的缺陷,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劳动技能。此外,劳动教育还有助于提升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探索精神、主观能动性、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等。

三、通过劳动教育提升中职学生劳动素质的策略

(一)加强劳动价值观教育,促进劳动精神的形成

实践表明,在中职劳动教育中,应当加强对学生劳动价值观的教育,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师生双方都要重视劳动教育,重视劳动价值观的形成,明确劳动价值观在劳动教育中的支配地位。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要以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为基础,将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与劳动价值观教育相融合,组织劳动教育活动,比如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学术沙龙等。在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劳动精神的内涵,明确“积极参与、主动践行、劳动光荣、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无私奉献”是劳动精神的核心。将劳动精神的核心内容融入劳动实践活动中,促进中职学生热爱劳动,发扬劳动精神。

(二)校园劳动实践常态化,促进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

校园劳动是中职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中,要重视校园劳动的作用,设计丰富的校园劳动实践活动,以校园劳动实践活动来拓展劳动教育途径。结合中职院校实际情况以及中职劳动教育要求,中职院校可进一步丰富劳动实践活动,构建常态化的校园劳动实践机制,创新校园劳动实践形式,比如拓展勤工助学岗位、设立“校园活动日”、定期组织校内外公益活动、建立中职学生劳动实践基地、拓展中职学生劳动实习平台等。实践表明,偶尔的劳动实践活动并不足以帮助学生提升劳动素质,因此中职院校应该充分利用劳动教育,建立常态化的劳动实践活动机制,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获得足够多的劳动锻炼机会。比如在劳动教育实践中,学校可多组织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勤工俭学、科技发明等活动,并形成常态化、规范化、系统化的劳动实践体系,让每一名学生都有足够多的参与机会。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关注学生在劳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心得与体会,在实践活动中收集学生对劳动的感悟,让中职学生从劳动实践活动中获得成就感,进而促进中职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三)立足学校实际,开发校本课程

在中职劳动教育中,校本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关键,学校要立足实际,开发校本教材,进一步丰富劳动教育形式。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要注意与学生的专业、学科等相结合,体现学科与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在学科教育中融入劳动教育,在劳动实践中融入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提升中职学生的劳动素质。注重劳动实践与德育活动的有机结合,与校外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要立足于学校实际情况,拓展劳动教育资源。

(四)开展校企合作,形成劳动教育合力

将家庭、企业、社会等因素融入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设计中,丰富校本课程。校企合作是提升学生劳动技能水平和劳动稳定性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职业教育工作者的一个永恒的话题。既然是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在进行劳动教育的实践阶段,就要充分发挥和履行好校企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在实习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部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不高,重视程度不够,有的甚至把实习实训学生当作熟练工人使用,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参加岗位实习的热情,给学生的心理蒙上了“恐惧的阴影”。为了避免在实习实训中出现这些问题,培养企业所需要的具有较高技能的劳动者,校企可以合作采用“师徒结对、阶段小结、校企督查”的“三段式”实习就业管理模式,加强对实习学生的管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五)构建劳动教育机制,提升劳动教育价值

中职院校在进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完善劳动教育制度,为劳动教育的开展和实施提供制度层面上的保障,同时还要构建对应的劳动教育机制,为劳动教育的实施打下基础。要建立多元化劳动教育实施主体,充分发挥学校、家庭、企业、社会等各方的作用,共同推进中职劳动教育,提升中职学生劳动素质,着重提升中职学生的整体劳动素质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包括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劳动理论等。企业辅助学校开展劳动实践,促进中职学生形成良好劳动价值观和劳动精神;家庭辅助学校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社会监督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价值观等。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中各主体的义务与职责,建立科学的考评制度和激励机制。学校还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及时更新劳动教育的理念、内容和形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积极参加劳动实践活动。此外,中职劳动教育还要联系生活,贴合中职学生实际情况,从学生实际出发,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生感受。

参考文献:

[1]高鲁光.在中职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几点思考[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0(1).

[2]赵磊.中职学校劳动教育校本实践探究[J].中小学德育.2018(7).

高中劳动教育范文篇9

一、总体要求

深化普通高中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切实提高育人水平,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和未来职业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改革目标

围绕我省2022年全面实施高考综合改革的目标,进一步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健全立德树人工作机制,全区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得到有效保障,新课程新教材全面实施,选课走班教学管理机制基本完善,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形成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格局。

三、主要任务

(一)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全面发展。

1.突出德育实效。依托重要时间节点确定德育主题,结合重大事件建立法治教育体系,基于重点问题布局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强化“四史教育”,挖掘学科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厚植爱党爱国情怀,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2.提升智育水平。完善学生成长、教师教书育人和学校发展的评价机制,坚决纠正单纯追求升学率的做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和未来职业发展打好基础。学校要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增强课程设置的丰富性和综合性,加强科学文化教育和课外实践教育,结合书香校园、经典诵读、实验操作、科技创新等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升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3.强化体育健康。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开齐开足体育课程。强化高中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体育课程学分管理。切实保证体育课时和锻炼时间。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衔接、培养兴趣与提高技能相促进,丰富运动项目和校园体育活动,使每名学生掌握1至3项运动技能。

4.丰富美育内涵。整合学校和社会美育资源,探索建立教育与宣传、文化旅游等部门及文艺团体的长效合作机制。学校要上好美育课程,加强艺术素养在中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的占比。建立学生艺术社团和兴趣小组,让学生都能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选择参加,形成学校特色艺术活动,提高学生艺术素养。

5.拓展劳动教育。各学校利用现有劳动教育、通用技术等教材资源,开设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健全校内外基地资源,因地制宜开展实践类劳动社团。鼓励通过城乡结对、创建劳动教育共同体,激发区域劳动教育活力,共享劳动基地资源。探索学农学工等生产实践研学活动。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

(二)深化课堂改革,强化教学管理。

6.明确学校发展定位。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普通高中网络化、数据化、智能化,建设智慧高中。指导普通高中学校找准发展定位,积极引导高中学校从“分层发展”走向分层与分类相结合的发展之路,鼓励高中探索特色多样发展,强化学科核心素养建设,逐步建成一批涵盖人文类高中、体育类高中、艺术类高中等特色普通高中。

7.实施新课程新教材。对标全省全面启动新高考改革任务,全面落实新时代国家课程方案。充分结合高中新教材“线上”、“线下”培训渠道,组织开展新课程和新教材专题培训。围绕深化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各学校有效推进课程改革的实践模式,保证课程教学、考试评价改革的有机衔接和平稳过渡。严格按照科目设置和学分要求开展教学工作,不得随意增减科目教学时间总量。

8.强化教学过程管理。严格执行国家课程体系,规范教学管理,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不得随意挤占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活动和理化生实验等课程课时。加强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积极开展社团活动。鼓励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促进普职融通。加强课程实施监管,落实校长主体责任,强化责任追究。强化教学常规管理,有效开展高中统考统测和日常考试,加强考试数据分析,引导改进教学,严禁组织有偿补课。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提升素养为根本,积极探索情景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创设思维型、活动型、开放型的课堂,提高学生终身学习及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加强教学研究,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加快在线课堂、创客教室等智能学习空间建设,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发挥教研机构、在汉高校和普通高中相关专家作用,建立全区学科基地和教师成长指导中心,加强对学科教学及育人方式改革的研究、指导和服务。

9.推进选课走班。统筹高考综合改革和新课程改革,完善适应选课走班需要的教学组织管理制度和学分认定办法,有序实施选课走班。指导学校制定选课走班方案和配套制度,加大对班级编排、学生管理、教师调配、教学设施配置等方面的统筹力度,构建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选课走班运行机制。学校要发挥行政班统筹管理学生的作用,做好选课走班组织实施工作,提高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10.重视生涯规划。高中学校利用在汉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社会资源,建立专兼结合的学生生涯规划发展指导教师队伍。落实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把学生发展指导纳入高中学校三年课程计划,加大对学生理想、学习、生活、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理想信念、正确认识自我,提高学生在选修课程、选考科目、报考专业和未来发展方向的自主选择能力。

11.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学校要制定课后服务实施方案,保证课后服务时间,增强课后服务吸引力,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开展课后服务,在校内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探索课后延时服务与选课走班的有机结合。

(三)健全评价体系,强化师资建设。

12.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彻底改变单纯依据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结果。加强全区高中学校在录取学生中综合素质评价的考核比重,形成有力导向。结合新课程新高考改革,探索建立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管理平台,建立高中生综合素质成长档案,客观记录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突出表现,强化对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的评价。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进行日常评价、学期评价和毕业评价。健全评价实施,注重发展性评价。

13.完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普通高中学校实行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招生录取模式,落实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政策。公办民办普通高中要按照审批机关批准的招生计划、范围、标准和方式同步招生,不得无计划、超计划招生,不得提前招生,严禁违规跨区域招生。规范学业水平考试。按照《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合格性考试和选择性考试。

14.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持续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修养,严格师德考核奖惩,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加大教师队伍编制统筹调配力度,健全教师编制动态调整机制。完善普通高中绩效工资管理办法,充分考虑实施新高考选课走班和综合素质评价教师工作量的变化情况,在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予以倾斜。进一步扩大普通高中用人自主权,畅通高层次人才招聘渠道,完善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评价标准。加强专职思政课教师配备,推动建立思政课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交流机制。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利用名师示范课、“青蓝杯”大赛等活动,推动学校培师能力,加快全区师资队伍培养进程。

(四)扩大教育投入,落实资源保障。

15.健全投入保障机制。按照国家、省、市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健全生均公用经费拨款制度,完善普通高中成本分担机制,合理制定住宿费标准。

16.改善办学条件。对照普职比、新高考和新课程改革要求,科学规划普通高中建设项目,加强硬件建设。相关部门制定优惠政策,建立绿色通道,推进项目审批和工程建设。稳步消除高中学校“大班额”现象,起始年级班额控制在50人以内。支持汉台中学省级示范高中创建、汉台二中特色高中创建。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区委、区政府将推进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作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和全区教育工作的重大任务,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落实主体责任。深入研究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积极履行教育工作主体责任,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全力支持办学条件改善。加强学校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高中学校党组织在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过程中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和党员教师先锋模范作用。

(二)明确部门分工。区教体局要加强同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推动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协调联系机构编制部门加大编制统筹力度,做好普通高中教职工编制核定工作。区发改局要支持普通高中项目建设,按规定做好普通高中住宿费成本核算及审批工作。区财政局要按照要求落实普通高中经费投入、生均公用经费拨款等机制,强化财政保障。区人社局要支持普通高中学校及时补充教师,完善普通高中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办法,保障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所需教师及工资待遇。市自然资源局汉台分局要保障学校建设用地。区住建局要会同教育部门落实和完善普通高中学校建设标准。

高中劳动教育范文篇10

关键词:劳动教育;志愿服务;实践探索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旨在全面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并针对近年来大中小学淡化、弱化劳动教育的现象提出新时代劳动教育新的要求。[1]将劳动教育的最新要求融入现有教育体系,并结合不同地方不同学校的教育资源,形成各具特色、成效明显的劳动教育是大中小学的当务之急。福建省厦门第二中学(以下简称“厦门二中”)作为厦门历史最悠久的中学,一直有组织学生进行志愿服务的传统,而志愿服务恰恰是中小学落实劳动教育的重要实践载体。本文中,笔者拟对厦门二中基于志愿服务的劳动教育实践展开分析。

一、志愿服务与劳动教育的内在契合关系

志愿服务是指在不求回报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而自愿付出个人的时间及精力所作出的服务工作。[2]“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在志愿服务当中得到践行与贯彻,志愿服务对于增进民生福祉、社会稳定和谐及精神文明建设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而劳动教育,是指教育者有组织、有系统和有针对性地对受教育者开展劳动教育活动,也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劳动教育,促使学生对劳动形成正确的认知,培养他们爱惜成果、尊重人民的优秀品质,培养他们创新思想和对劳动充满热爱的情感。[3]一定程度上,志愿服务的核心理念、实质内容以及实践形式都能够对劳动教育的实现起到支撑作用。从核心理念来讲,志愿服务强调的不求回报的付出恰恰是引领学生投身劳动教育的精神牵引力。从实质内容来讲,志愿服务所包含的各类环境保护、助老扶幼、文明督导、社会调查等活动都能够带来学生在体力上或脑力上的劳动,符合劳动教育的基本范畴。从实践形式上看,志愿服务和劳动教育都有着非常强的实践性,二者都是在实操当中学习、体验,具有形式的高度一致性。因此,在校园内劳动育人和志愿服务的开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很多时候,志愿服务就是在从事劳动实践,而劳动教育的推行也需要志愿服务这个重要方式。更进一步讲,志愿服务作为一种方式和载体,能够有效提升中学生的劳动素养,而中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劳动素养的提升也能够为志愿服务的有效开展带来更坚实的保证。劳动教育与志愿服务具有的这种内在关联性和极高的契合性使得二者互相依托、相辅相成。

二、基于志愿服务的劳动教育实践

(一)链接志愿服务平台,拓展劳动教育载体

志愿服务可以成为劳动教育的重要形式,但规范化的志愿服务才能真正推动劳动教育落地。厦门二中在“福建志愿服务网”官方平台注册“福建省厦门第二中学志愿服务大队”,组织全校师生在该平台成为注册志愿者,并且加入学校组织。厦门二中通过“福建志愿服务网”官方平台开展志愿活动,这也使得所有的志愿服务活动更加制度化、规范化。与此同时,厦门二中还与厦门市多个单位签约共建志愿者合作基地,使志愿服务的形式更加多样,最为典型的是与厦门市科技馆合作建立的科普志愿者团队。厦门二中的科普志愿者利用空余时间到科技馆进行科普志愿服务活动,既传播了科普文化,也达成了学以致用。实际上,“福建志愿服务网”作为线上平台,志愿者基地作为线下基地,二者就实现了线上线下志愿服务平台的链接。这让厦门二中的志愿服务形成了规范的包含申请、审批、开展、反馈等环节的体系,而这个完整的体系拓展了学校劳动教育的良好载体,让学校的劳动教育在实践中先行一步、有的放矢。

(二)完善志愿服务团体,构建劳动教育组织

要达成劳动教育目的的志愿服务,需要依托团队的管理制度与方法,通过组建志愿服务团队、自主选择服务方向、确定志愿服务项目、进行志愿服务前期策划、对外联系、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等流程,以学生兴趣或社会需求为导向,在处理社会问题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了更好地发挥志愿服务作为劳动教育载体的作用,2019年10月厦门二中重新整合校内志愿服务资源,正式成立厦门二中志愿服务大队,全校教职工和学生全员成为注册志愿者,下设七个志愿服务支队和60个班级志愿服务团体。厦门二中志愿服务大队的成立,以团队为机制,进一步整合了校内志愿服务资源,打造既具有鲜明特色又专攻术业的志愿服务队伍和品牌,真正为提升劳动教育水平奠定了基础。表1是厦门二中志愿服务团队名单。

(三)建立志愿服务常态机制,助推劳动教育落地

厦门二中每学年制定志愿服务活动日程安排表,为各志愿服务支队提供日期安排、活动指导等:要求各支队活动时要做好安全预案,确保志愿服务活动安全实施;要求各支队结合重要时间节点、重大节日、自身优势等策划好志愿服务项目;同时,各支队可以合理地利用家长资源开展活动。在常态化制度的推动下,厦门二中志愿服务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在校外,国际足球邀请赛志愿者、洁净沙滩志愿者、春运志愿者、鼓浪屿游览志愿者、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志愿者,都成为厦门二中学生的重要角色。在校内,参与校园管理、组建校园文明督导队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渠道,为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注入活力。运动场上、校园信息广播站、学生阅览室、乒乓球馆,校园内处处活跃着学生志愿者的身影。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福建志愿者联合会授予厦门二中志愿服务队“2018年春运志愿服务优秀志愿团队”称号。此外,厦门二中还建立学生志愿服务考核机制,在促使志愿服务保持常态化的同时,推进劳动教育在志愿服务中真正落地。在追求劳动教育目的的志愿服务中,学校负责组织、管理和监督,同时积极调动社会资源,推动志愿服务和劳动教育实现良性互动,并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厦门二中,“在劳动中收获,在奉献中成长”的志愿服务理念蔚然成风,师生都致力于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与素质,展现了积极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在一定程度上,厦门二中依托志愿服务的劳动教育实现了“以劳立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并不断朝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向改进。

(四)随时随地志愿服务,劳动教育无处不在

劳动教育在学生道德教育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厦门二中基于志愿服务的劳动教育,积极推动以劳立德,从爱心助“特”、敬老、扶幼、献血、捐赠、导游等方面推动五育并举实践。而且,学校有一个重要的倡导——即时助人,也就是只要有需要,就可以进行随时随地的志愿服务,并且从劳动过程中获得体验与感悟。“随时随地志愿服务,劳动教育无处不在”的理念将厦门二中师生的心汇集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助人成为常态,教育无处不在。1.走进幼儿园,关爱、陪伴和教学一是走进特殊教育幼儿园。厦门二中志愿者经常走进厦门市心欣幼儿园(该园是一所公办特殊教育幼儿园),为特殊的小朋友提供融合陪伴的服务。在活动中,志愿者分组展开融合陪伴互动,赠送礼物、讲解故事、哼唱儿歌、投掷小飞机、滑动小汽车、接抛小皮球。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志愿者也意识到服务与劳动不只需要爱心,还需要足够的包容、耐心以及妥善的应对方法。二是走进身边社区的幼儿园。本着“服务社区”的理念,厦门二中高中足球班学生常态化走进厦门市湖里区金福缘幼儿园,与小朋友亲密接触,让幼儿园的娃娃们体验了足球的快乐。足球班的学生向幼儿园小朋友表演了顶球、颠球等球技,并将这些技巧教授给小朋友。这个过程是一个教学过程,也是一个劳动过程。2.义卖活动,爱心捐赠雷厉“锋”行义卖活动是厦门二中每年的固定活动,学生在义卖活动中不但切身感悟供给、需求、市场、劳动等经济学知识,更能够将义卖的劳动所得都捐赠给厦门市翔安同心儿童院。厦门二中师生代表每年都会前往厦门翔安同心儿童院进行义卖善款捐赠,爱心捐赠活动也得到了同心儿童院良好的反馈。3.担当文化使者,讲好厦门故事厦门二中初中部学生利用周末时间,主动在鼓浪屿为游客进行义务导游,利用自己熟悉鼓浪屿大街小巷的优势,为游客指路、义务讲解。厦门二中初中英语班学生更是充分发挥自身特长,自发组成英语义务导游队,在周末和节假日用英语为来到鼓浪屿的外国游客进行义务讲解。从学生角色到导游和讲解员角色,学生在职业模拟体验中获得成长。五育并举的提出是立足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精准把握新时展的客观需求和发展趋势;五育并举的提出意味着我们的教育体系在不断地完善,而教育体系的变化则蕴含着党和国家在新时代对人才素质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当前的教育,只有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才能在新时代的竞争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按照五育并举的育人方向,加强新时代学生劳动教育,是现实需要,亦是大势所趋。由国务院,自2017年12月1日起实施的《志愿服务条例》明确规定:“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可以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纳入实践学分管理。”[4]这在某种层面上印证了志愿服务在劳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新时代的育人体系是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理念作为重要价值基础的,劳动教育无疑是五育当中需要高站位、深把握、细统筹、广参与的重要一环,而基于志愿服务的劳动教育则为推动五育并举或五育融合提供重要的理论与实践视角。厦门二中的实践作为一个有益尝试,也将继续推动下去,不断总结、改进和提升。

参考文献:

[1]牛瑞雪.中小学如何构建劳动教育特色课程体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实践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05):11-15.

[2]陈娜.眉山市共青团组织购买社会组织公益服务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交通大学,2017.

[3]王钦.以学生志愿服务为载体深化劳动教育改革的研究——以四川商务职业学院为例[J].智库时代,2020(15):197-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