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知识范文10篇

时间:2023-06-15 18:03:33

高中化学知识

高中化学知识范文篇1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金属性的比较;多知识模块;衔接

在高中化学学习中,直接或间接涉及比较元素金属性的内容在平时习题中或高考试卷中经常以不同形式呈现。如何准确地比较元素的金属性,如何有效利用元素金属性强弱的比较进行解题,往往是此类习题结题的关键。通过高中化学的学习,我们发现元素的金属性比较与高中化学多章节、多知识模块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有机衔接,也就是说比较元素的金属性可以从多角度、多方面,利用多个规律进行。本文将高中化学适用于比较元素金属性的方法进行归纳,做到金属性的比较与高中化学多知识模块进行有机衔接。

一、金属性的比较与金属活动顺序表、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率内容的衔接

灵活运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口诀(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来比较元素的金属性是最基本的比较方法,按活动顺序表的顺序金属的金属性由强到弱。但要注意,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金属的活泼性顺序是指金属与酸(或水)反应的能力,不是绝对的,不是适用于金属与任何溶液的反应(如碱),比如在NaOH等碱溶液中,Al要比Mg等金属活泼。由结构化学中的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知识我们明确了原子结构及性质的周期性变化,从而确定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结合此变化规律就不难进行金属性的比较了。如:(1)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原子的半径逐渐减小,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其对应的阳离子的氧化性逐渐增强,阴离子的还原性逐渐减弱。(金属性:Na>Mg>Al。(2)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原子的半径逐渐增大,原子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其对应的离子的氧化性逐渐减弱,还原性逐渐增强(金属性:Li<Na<K<Rb)。

二、金属性的比较与阳离子氧化性的衔接

金属性与阳离子氧化性的关系直接体现了粒子得失电子能力的互逆性。也就是说得电子能力强的阳离子所对应金属原子的金属性(失电子能力)肯定弱;反之,阳离子的氧化性(得电子)越弱,金属单质的金属性(失电子能力)越强。如:氧化性:Cu2+>Zn2+,还原性:Zn>Cu。此种方法经常应用于判断置换反应是否能发生的问题。

三、金属性的比较与客观实验事实的衔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很多规律及结论往往可以通过实验事实来得出结论,并形成规律,如比较元素金属性的强弱就可以通过一些客观实验事实为依据。1.通过金属与水反应的条件或剧烈程度判断。从反应条件看,能与冷水反应的金属的活动性(如钠、钾)强于不能与冷水反应但能与热水反应的金属的活动性(如镁)又强于不能与热水反应但能与水蒸气反应的金属的活动性(如铁)还强于与水蒸气也不反应的金属的活动性(如铜、汞等)。从反应剧烈程度看,金属与水反应越剧烈,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如实验中,钠与冷水能较快较剧烈的反应(浮、熔、游、响),小块钾与冷水能快速反应,发生轻微爆炸,金属铷与水发生剧烈爆炸爆炸,炸碎发生装置玻璃水槽(安全起见,以视频为证),即金属性:Rb>K>Na。2.根据金属与酸反应的条件或剧烈程度判断。从反应条件来看,能与非氧化性酸(盐酸、稀硫酸等)反应的金属的活动性强于不能与非氧化性酸(H+)反应但能与氧化性酸反应的金属;仅能与氧化性酸(浓H2SO4、HNO3)反应的金属的活动性强于不能与氧化性酸反应但你能与腐蚀性酸(王水)反应的金属的活动性。如:排在金属活动顺序表H前面的Zn、Fe、Al等能与非氧化性酸(盐酸、稀硫酸)等反应;但排在金属活动顺序表H后面的Cu、Ag等不能与非氧化性酸盐酸、稀硫酸等发生反应,只能在一定条件下与氧化性酸(浓H2SO4、HNO3)发生反应;对于更不活泼的金属Au、Pt等既不能与非氧化性酸反应也不能与氧化性酸发生反应,只能与王水这样腐蚀性酸发生反应。比如,在高中讲解硝酸性质时,我们常常使用匈牙利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乔治•德海韦西智藏金牌这个典故作为引课——为躲避纳粹士兵的搜查,乔治•德海韦西在波尔实验室用王水(体积HNO3:HCl=1:3)帮助德国化学家詹姆斯•弗兰克、马克思•劳厄将他们的诺贝尔金牌成功藏匿起来,由于金属金十分不活泼,很难用其他酸或者试剂将金溶解。乔治•德海韦西为两位德国化学家反对纳粹的态度助威,最终金牌安静的躲在了王水中,安全的躲过了搜查。此典故直接说明了金是一种很不活泼的金属,与真金不怕火炼这句谚语完全吻合。另外,我们还可以从反应剧烈程度来看,金属与酸反应越剧烈,则金属的金属性越强。3.通过置换反应现象判断。通过一些置换反应的现象我们可以判断出涉及元素金属性的强弱,相当于从氧化还原的规律说明(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如将铁钉插入到蓝色硫酸铜溶液中,我们会发现溶液颜色变浅(蓝色逐渐变绿),铁钉表面有红色金属铜析出,也就证明了铁能将铜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从而得出铁的金属性强于铜的结论。但我们如果将银针插入到蓝色硫酸铜溶液中,我们会发现溶液颜色始终是蓝色,银针表面没有任何变化,证明了银不能将铜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从而得出银的金属性弱于铜的结论。综上,以实验为依据,得出金属性:Fe>Cu>Ag。

四、金属性的比较与金属对应的最高价氧化

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的有机衔接在元素周期律中,金属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则金属性越强。通过客观事实和知识的积累,我们掌握了常见一些碱的碱性情况,LiOH<NaOH<KOH<RbOH,则有金属性:Li<Na<K<Rb。再如:以理论及常识为依据,我们知道,NaOH为强碱,Mg(OH)2为中强碱,Al(OH)3为两性氢氧化物,既碱性:NaOH>Mg(OH)2>Al(OH)3,则有金属性强弱顺序为:Na>Mg>Al。

五、金属性的比较与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原理的有机衔接

依据原电池原理,当两种金属和电解质溶液构成原电池时,负极金属失电子是电子流出的电极,正极金属是电子流人的极。相对于该电解质溶液,活泼性强的金属做负极,活泼性差的金属做正极,也就是说,通过原电池的构造可判断金属性:负极>正极。如我们研究基本原电池(Fe-Cu-HCl溶液原电池)时,会发现,Cu电极表面不断产生气泡,Fe电极不断溶解,根据电子的转移原理,Fe电极作为该原电池引发的一级(负极),由此,判断出金属性:Fe>Cu。再比如,理论联系实际,课堂上老师可以将原电池原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解决一些问题。(1)怎样能避免常年行驶在海洋中轮船腐蚀的问题?由于船体本身是钢架结构,在海水中可构成无数个原电池,如果不避免,船体的腐蚀速度会很快的,造成极大的损失和危害。此时,引导学生向原电池原理方向思考,去避免船体本身做负极、让船体做正极,学生自然会想到在船体上接出活泼性强于铁的材料(Zn等),将船体保护起来。(2)怎样避免水库翻板坝闸门(含铁)的快速腐蚀?学生也可同样利用原电池原理及元素金属性强弱原理便可解决这一生产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闸门上连接活泼性强(强于铁)的金属,使含铁闸门作为正极被保护起来,便可做到耐腐蚀。以上两个例子,既是金属性的比较与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原理的有机衔接,又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进行了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六、金属性的比较与电解原理的有机衔接

在电解池中,先得到电子的金属阳离子对应的金属单质的金属性弱。如,电解过程中阳离子的放电顺序为:Ag+>Hg2+>Cu2+>Zn2+(氧化性),而元素金属性与之相反,既金属性:Ag<Hg<Cu<Zn。如,在粗铜的精炼实验中,我们以纯铜做阴极,粗铜做阳极。电解一段时间后,阳极粗铜的变化是Cu及比Cu活泼的Zn、Fe等金属失电子后以离子的形式进入到溶液中,而比Cu活泼性差的金属Ag、Pt等作为阳极泥沉淀下来。以纯铜做材料的阴极部分也发生了变化,主要发生的反应是Cu2++2e-=Cu,也就是说,纯铜表面又镀上了铜,从而达到粗铜精炼的目的。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阳极部分的变化相对好理解一些,就是由于金属性强弱的原因。但对于阴极区域的变化,肯定会有学生产生质疑,为何溶液中的Zn2+、Fe2+不得电子,从而在纯铜表面析出金属锌和铁?那样不就得不到纯铜了嘛。此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金属阳离子的放电顺序(氧化性)方面进行科学解释,因为离子得电子能力:Cu2+>Fe2+>Zn2+,所以当溶液中有大量Cu2+存在时,是轮不到Zn2+、Fe2+得电子的,只能是Cu2+得电子,最后也就只有铜在阴极析出,得到的是纯铜。粗铜的精炼就很好的利用了金属性强弱的比较这一原理,可以对整个过程进行科学解释。

七、根据金属原子失电子吸收的能量(电离能)、不同单质与同一氧化剂的反应进行比较

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得到或失去电子时必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就金属原子失电子而言,在一定条件下,失电子越容易,需要吸收的能量越少;失电子越难,需要吸收的能量越多,故可以根据金属原子在相同条件下失电子时需要吸收能量的多少(电离能)可判断金属元素的金属性强弱。如第一电离能:Na<Mg<Al,则金属性:Na>Mg>Al。

高中化学知识范文篇2

关键词:高中化学知识;日常生活;联系与研究

高中化学知识的学习与我们生活的社会,从事的生产活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是我们在学习化学过程中学会知识迁移的基础。而生活是化学问题形成与产生的源泉,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将所学知识与环境、生活、能源等因素结合起来,了解新的化学发现、观察生活的化学现象,努力利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我们自身的综合能力。

1高中化学知识生活化需要坚持的几个原则

1.1实践性原则。要把高中化学知识生活化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将化学理论知识与生活经验相联系,将学习过的内容进行迁移,做到学以致用,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感受到化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比如在学习关于煤炭与石油的知识点时,可以联系我国滚鱼新能源的使用,在教材中挖掘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1.2开放性原则。我们在将化我们活化的过程中,应当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始终秉持开放性原则。开放性不仅体现在学以致用的化学知识是开放的,还体现在获取化学知识的途径是开放的。化学知识生活化的课题需要源自于实际生活,所以我们需要花足够的精力与时间进行发现和探索。

2高中化学学习中的学以致用途径

2.1高中化学学习联系实际生活。我们可以利用现在人们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入手将生活中的现象和高中化学中的内容联系在一起,从而加深记忆,稳固学习中的知识点。调查农药等中的含有的化学物质,就会发现化学里的很多知识点都会在农业以及生活中被很好地应用,所以学好化学知识就十分重要。比如,老师往往会在教课的过程中举例子导出干燥剂的概念和使用,而干燥剂属于硅酸这一类酸,在人们的生活十分常见,比如食品中、衣柜里,都会存在着干燥剂。食品里的干燥剂拆开以后往往是透明的颗粒,这就是硅胶干燥剂。硅胶干燥剂是硅酸钠和硫酸反应形成的,有着高活性、高吸附性、稳定性好、化学性质好等优良的化学性能。即使被被小孩误食了也没有关系,因为他不溶于水等溶剂,所以不会被吸收,就可以排出体外,所以它成为了干燥剂一族中无法被替代的一员。了解硅胶干燥剂的这些优点,就可以加深对硅酸的知识点的记忆了。2.2高中化学学习联系能源开发与应用。能源不仅影响值我们的生产生活,更是科学技术、国防事业的坚实的支柱,我们的经济要发展就离不开能源的供应。随着现在经济的迅速发展,我们需要越来越多的能源,而传统能源早已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了,所以找得到可持续的新能源成为重中之重。如果把高中化学中学到的知识点和新能源联系到一块,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还可以激发兴趣,在已有的化学知识中不断探索,找寻新能源。在要学习的知识点中,氢气就是一种新的能源,并且不会产生污染,更加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再比如甲烷,这也是环保的材料,是我们生活中所用的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所以说,化学知识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与我们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2.3高中化学学习联系生态环境保护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生活环境却越来越差。空气、水资源、土壤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新闻中也不断有着酸雨、温室效应、白色污染等等的报道。如何利用学习过的化学知识去改善自己生活的环境应该成为我们该思索的问题。我们应该不局限于课堂与考试,而是要将学习过的知识更好地为生活所用。走出课本,走进自然,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利用已有的知识,多使用环保的新能源并不断探索新能源,在发展的过程中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也要对已被破坏的环境进行治理。

3结语

总的来说,在高中化学的学习过程中,知识的迁移能力十分重要。因此我们高中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更加需要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和其原理。善于提问、善于思考、善于主动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化学能力,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肖振枝.因地制宜,学以致用:农村化学素质教育尝试[J].考试周刊,2016(16):125~127.

高中化学知识范文篇3

【关键词】高中;化学;理论知识;教学;方法

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中,理论教学时间所占比重过大,所以人们对于高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改革建议,那就是高中化学教学应该以实验教学为本。在这里笔者想说,高中化学教学应该是两手都要硬。毕竟化学是在“教学”科学。既然是“教学”,学习前辈的经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必然的。如果一味地的强调探究与经历,显然会从这个极端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在这里笔者给出建议,我们的课堂教学也要呈现全面化。实验操作、理论深化两者都要硬。下面笔者就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心得对如何开展好高中化学理论教学进行分析。

1成为“先生”

其实在笔者看来,教师被称作先生是很有道理的。教师就应该是先学习、先闻道的学生。在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用自己的学引导学生实现高效化的学。用自己的“先闻道”促成学生的“先闻道”。老师要认真备课,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化学课堂。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深入研究化学教材,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明确教学目标。另外,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还可以提前模拟教学情况,猜测学生在学习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找到解决办法,尽最大可能消除阻碍课堂教学有效开展的不利因素,使其有序、高效进行。在笔者看来,教师不断地先学,不断地践行自己的“先生”地位,才能让学生成为“学”生[1]。

2组织合作

在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并非人们想的那样一定要在实验课堂中进行,或者说是在第二课堂中进行。理论课堂要静,实验课堂要动。在笔者看来,无论是理论课堂还是实验课堂都应该动静结合。如在理论课堂中,在课堂开始之初,我对学生进行提问:“大家知道为什么铁会生锈吗?”有的学生依据预习结果以及自己的原有知识体系,回答:“是因为铁发生了氧化反应。”紧接着,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完成Zn与盐酸反应的实验,认真记录实验现象。根据这个实验现象,在小组内部展开讨论,并且分析这个实验原理,求同存异,总结小组观点。最后,我抽取一个小组将该小组的结论进行表述,别的小组作为补充,我再予以适时点拨,最终在班级内达成共识,真正提高了课堂效率。

3深化概念学习

高中化学的理论学习,主要组成就是概念。概念是科学知识系统的基石,也是系统中的节点。在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注意帮助学生研读、推敲化学概念,让学生真真正正的了解化学知识的本色。化学基本概念是反映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完整性。目前很多老师都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概念,不能自主形成概念,不利于学生学习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因此基本概念教学应指导学生从概念的来源、关键词的理解、概念的使用条件、概念的应用、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五个方面入手,让学生自主形成概念[2]。

4应用图像将抽象变为直观

其实到了高中学段,不仅仅是理科知识有了明显的抽象性,就是文科知识也呈现出抽象性。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是不是理解这些抽象的知识已经毫无难度了呢?显然不是。在笔者看来,高中学生同样需要将理性、抽象转变为直观才好理解。基于此,在高中化学理论教学中笔者建议借助图像坐标进行分析说明,将会使相关知识点变得简单明白,好记易懂。比如在讲外界条件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这一内容时,当化学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当我们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外界条件,平衡移动与否,关键看V正与V逆的相对大小,若V正>V逆向正向移动,反之则逆向移动;若V正=V逆则平衡不移动。若我们建立速率时间图像进行分析说明,将使问题变得简单易懂。

5应用好教学语言

在笔者看来每一位好老师都是语言专家。因为我们有了驾驭语言的能力才能把我们拥有的转变为学生拥有的,才能把只能意会的思想转变为可以言传的知识。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中,每一位理性的化学老师都应该关注语言能力的提升。如在化学教学中,理论教学比较抽象,直观的模型比较少,学生完全靠想象来理解,对学生的学习造成较大的困难。教学中如果通过打比方的方法,以宏观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物质作比喻,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用简简单单的词汇、简简单单的语句描绘出“科学”。

6学会辨析与思考

理科知识离不开思维,而思维在理科知识中的应用,最常用形式就是辨析。通过辨析发现知识的本质,通过辨析实现“由此及彼”,由此可见,化学知识的理论学习中,学生必须学会应用思维,必须学会辨析、类别、理想……。如类比是根据两个对象或两类事物间存在着的相同或不同属性,联想到另一类事物也可能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方法。类比迁移可发现新的化学知识,可寻求到解决化学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但类比的结果是否正确,还需要经过实践检验。在化学理论教学中可利用类比迁移推理出许多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结论,让学生判断正确与否,使学生剖析理论,明辨是非,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综上所述,高中化学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也是一个动态应用思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架构了坚实的知识系统,架构了手脑口并用的学习平台。对于需要学习科学的化学课堂,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应该并重。用理论、实验循环的方式,实现学生的核心素养养成,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莉.高中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6):56.

高中化学知识范文篇4

【关键词】应用性;新教材;课程改革;能力

一、高中化学必修教材分析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江苏省新课程改革就是应加强素质教育和当前社会发展需求而实施的。国家教育部拟订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为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构建新的高中化学课程体系。理念的改变最终需要通过教材的编写、教育手段的变更、教学方式的优化以及考核内容和方式的转变来体现。所以,作为课程改革的直接执行人———教师,认真分析新教材,准确把握新教材的信息对此方案的实施是至关重要的。常听人说新教材必修1和必修2两本书将原来老教材上三年的知识点都包含进去了,这样的评论可能有言过其实的地方,但容量大、知识点全面的确是新教材的特点之一。笔者在新课程教学中,对新教材的认识除以上一点外,还有另外两点看法,一是基础性很强,二是知识应用性很强。化学是一门源于生活和生产的自然科学,也是一门应用性的基础学科。如何将课本中的知识更好地运用于生产生活中,对社会生产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如何将理论联系实际变得切实可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作为中学化学教学的指导大纲,明确清晰地说明了高中化学新教材各模块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其中,对高中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要求多次提到,能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现行高中化学教材的知识点就涉及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各个方面,突出了知识与生活生产的联系,加强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训练。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包含了四个专题的内容,其中,专题一侧重于对物质世界和自然规律的认知,而其他三个专题更倾向于对知识的应用。例如,专题二“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专题三“从矿物到基础材料”,专题四“硫、氮和可持续发展”,从各专题的标题不难看出,每个专题的知识都直接与生产相联系。老教材中对卤素的设计主要是以氯气为代表,按照主族元素的特点,系统地概括了它们的结构和性质,同时强调了氯气的实验室制法,而新教材以从海水中能获得的化学物质为主线,逐一讲解了氯气、溴、碘、钠、镁的工业生产过程,从而引入氯、溴、碘、钠、镁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更突出了这些物质的工业生产原理和重要性。专题三“从矿物到基础材料”,从矿产资源出发,结合当今社会生产中几种普遍使用的矿产资源,分别讲述了铝、铁、铜、硅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在性质与应用两方面,新教材明显侧重于技术原理的介绍和应用,这从专题中的各级标题就能体现出来,如“从铝土矿中提取铝”“从自然界获取铁和铜”“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硅酸盐矿物与硅酸盐产品”“二氧化硅和信息材料”。本专题中新课有7个课时,其中5个课时是以工业生产或实际应用为出发点展开教学的,涉及的知识点是根据生产或者应用的需要来展示的,摒弃了对每种元素及其化合物进行全面介绍的做法,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简洁明了,也从根本上减缓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如,“从自然界获取铁和铜”一节中,编者以“交流与讨论”的形式提出问题:“你知道如何将铁、铜从化合态转化为游离态吗?请你回忆学过的知识并查阅有关资料,尽可能多地写出实现上述转化的化学方程式,并与同学交流讨论。”这样一个简短的问题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同时告知学生通过回忆、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等方式,指导学生学习,所以学生在这些提示下,不难想到曾经学过的从氧化铁生成铁的几个化学反应,比如:Fe2O3+3CO高温2Fe+3CO2Fe2O3+3H2高温2Fe+3H2OFe2O3+2Al高温2Fe+Al2O3通过已学过的知识,引入工业上铁的冶炼原理和方法,使学生顿时感到自己已经懂得了炼铁原理,然后在原理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和完善,提出炼铁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如矿渣如何除去等。在这一节中没有拓展加深氧化铁的性质,学生所学知识点是以温故为主,且紧密联系生产实际,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知识的重要性和趣味性。专题四的编排特点与专题三如出一辙,强调硫、氮元素与环境问题的联系,强调硫酸的制备,氮肥的生产和使用等应用性知识。在必修2的四个专题中,专题一“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是为了教会学生认识和发现微观世界物质的规律。专题二“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就是从应用的角度对知识进行编排的,如在学习“电能转化为化学能”一节时,教材中仅以电解氯化铜溶液为例,让学生了解电解的实质,通过“观察与思考”栏目,让学生了解电解氯化铜时的现象及电极反应,没有对各种阴阳离子的放电顺序做说明或要求,但是关于电解在工业上的应用却多次出现在必修1的教材中。专题三“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与老教材内容相比较,有较大的改观。老教材根据有机物的类别进行编写,系统性很强,而新教材中所涉及的有机化合物全部是生活生产中常见常用的物质,所以新教材的编写主要是围绕生活、生产展开的。对甲烷、乙烯、苯的编写是从化石燃料着手的,而化石燃料是当今社会普遍使用的原料,可见这些有机物与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又通过食品中的有机物重点介绍了乙醇、乙酸、油脂、糖类和蛋白质的性质和用途,删除了各类有机物及其同系物的知识。通过对必修1和必修2的教材分析,不难发现新教材更能体现出课程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增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之所以有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会补充大量的课外知识点,按照老教材“到边到角”的教学要求,可以说是新课程老教法,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对新教材的研究不透彻,对课程标准的学习不到位;二是教学理念尚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依然拿考试作为教学的指挥棒。很多教师坚持认为上课多讲多练,对考试总是有利无弊的。随着多年来学业水平测试的顺利进行,分析其考查的知识点发现,这些考试完全紧扣《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说明》的,这种教考内容的高度吻合,也让所有一线教师吃了“定心丸”。

二、应用性知识的考查要求

2015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说明》(以下简称《说明》)将考查知识分为认知性、技能性和体验性三种要求。其中罗列了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和必修2的认知性考点共计104个,选修“化学与生活”模块的认知性考点总计36个,而三本教材所囊括的知识点数目远不止这些。这是否说明学业水平测试的考查内容不全面呢?显然不是,而是反映了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不仅仅是认知、记忆、理解、应用的层面,还有可能是感受、经历、尝试、体验、形成、树立、增强等体验性的要求,所以《说明》中提出了59个体验性考点。104个认知性考点中有32个属于A级要求,62个属于B级要求,C级和D级要求的考点共计10个,可见,课程改革的评价标准是以知道、了解、认识等层面为主的。2015年和2016年江苏省两届必修科目学业水平测试题难度均符合《说明》要求,前22道选择题都能够一目了然地直接找答案,属于容易题或较容易题,第23题、第25题、第26题难度呈现一定的梯度,起到控制A等级的作用。考试难度上有所降低,而在广度上有一定的拓展,这样就要求学生涉猎更多的知识,关注更多生活中的知识应用。比如,电能与化学能的转化在《说明》中的测试要求是“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还要求“通过制作简易原电池的实验,了解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理”,而没有要求了解电解池的概念和原理,这说明对于电解的知识只限于知道其在工业上制取钠、镁、铝、氯气、氢气、烧碱等化学品的应用,两届学业水平测试题中也没有出现关于电解知识的考查。

三、应用性知识的教学

高中化学知识范文篇5

高中课程与初中课程相比,在知识的难度与广度上都有一定的提高.在解题思路与思维方式上,与初中也有很大的不同.大多数初中学生刚进入高中都会不适应,一部分学生是因为他们仍旧以初中的学习方法来学习高中化学,由于初中方法大部分已经不再适用于高中内容的学习,使得学生学起来很吃力.还有一些学生不适应高中化学课堂容量大的特点,对于很多知识不能够较快的消化.除此之外,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在内容上有时候不能够很好的衔接,为学生学习高中化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这些都使得初中学生升入高中后不能很好地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

二、初高中化学知识点梳理比较

初中三年级所学的化学主要是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例如:化学符号、化学式、实验仪器的名称等.初中化学一般比较重视定性分析,教师经常让学生将实验现象或者结论记住.而高中化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让学生对化学实验进行定量分析,不再是之前初中化学中那种浅显的记忆,而是通过公式进行计算,由初中所积累的基础知识,在高中化学中得到不断的延伸、扩展.例如:对于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实验,初中教师只是要求学生将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记住,并记住实验的现象.而高中教师就会让学生在记住化学方程式及化学反应的基础上,理解这个反应的意义,并会应用差量法进行定量计算.初中阶段的知识相对较少,学生只要通过死记硬背也能够应付升学考试,而在高中的化学学习中,对知识的理解非常重要,不能仅靠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化学,这种方法不再适用于高中化学的学习.例如:对金属锂、钠等元素的学习,在初中阶段主要是学习其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如何存放.而高中阶段在记忆其物理性质的同时,要求会证明,在记忆化学性质的同时,要求会分析,并且要会从保存方法推断元素的性质.总之,初高中化学对知识点的要求不同,教师应准确掌握初高中化学教学的知识衔接,注重知识的比较,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

三、教学建议

1.利用旧知识,衔接教材内容

高中化学教师应熟悉初中化学所学的化学概念以及一些主要的知识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对初中知识的回顾,让学生对旧有的知识能够有新的认识.找到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知识的衔接点,然后加以引导,注意减少教学的难度,让学生以理解为主.例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由历年教师的教学经验,可知这是中学化学学习的重点加难点.为了减少学生学习该知识点的难度,教师可先从初中所学的化合物知识以及涉及到元素化合价变化的氧化还原反应入手,找到知识的延伸点.在初中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中都是以得氧、失氧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在高中化学中,虽然没有得氧、失氧,但是只要存在化合价变化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这样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就很容易判断了.因此,熟悉初中化学中哪些知识点已经有所涉及,对初中化学知识所涉及的深度作一定的了解,以对高中化学教学进行更好的把握.只有对初中化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快速找到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知识衔接点,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高中化学.

2.利用旧知识,挖掘更新知识

在初中所学的化学往往是比较浅显易懂的,有些知识为了能够让学生理解,总是假设在理想的条件下存在,但事实上,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理想的条件.因此有些知识在初中化学中是成立的,可能到了高中就不成立了.对这种知识的学习往往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纠结于前后学习的矛盾,对于新知识的掌握不够全面.为了帮助学生走出误区,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化学知识的讲解.努力指导学生在注重新旧知识联系的同时,也应该不断探索新的知识,从旧知识中延伸扩展出新知识.例如:在学习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中的“氧化还原反应”时,教师告诉学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单独存在,学生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在初中化学中氧化还原反应是分着学的呢?当时学的时候怎么没有说不能单独存在呢?这时教师应先带领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进行回顾,然后让学生在具体的例子分析中明白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是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的,因此叫做氧化还原反应.高中化学教师一定要注重初高中化学知识的不同,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知识的学习,形成新的知识框架,更好的学习高中化学知识.

3.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

教师在教授化学时应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调整,将抽象的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不再对高中化学的学习产生排斥的心理.例如:在学习蒸馏装置内放置沸石时,起到的主要作用是防止暴沸,教师可以让学生吸取家庭煮牛奶豆浆的经验,增加对化学的感性理解.在学习有关原电池的知识时,由于初中阶段没有进行这方面的知识学习,高中化学教师必须化抽象为形象,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知识的讲解.教师可以将原电池比喻成公交车,电子比喻成乘客,这样原电池中的化学反应就变成了乘客上下公交车的常见现象,加深了学生对原电池相关知识的理解.

四、结语

高中化学知识范文篇6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构建知识体系;探讨

教育改革不断地推进,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背景,怎样培养全方位的人才是目前教育改革的关键。以往的高中化学教学,侧重点在知识的记忆和背诵,没有注意知识的衔接,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知识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最终影响到所学知识在学习中的应用。这样的情况下对知识体系的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构建知识体系将知识联系在一起,可以增加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利用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

一、知识体系定义

知识体系就是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将其进行归纳总结,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连接,汇集成网络,从而便于记忆和运用。在高中学习中,学生往往掌握了大量的知识,但是这些知识是杂乱无章的,学生要想较为熟练的运用知识就需要将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发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问题的核心,只有这样才能将较为繁重的高中课业化繁为简,在考试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二、构建知识的重要意义

1.提高知识运用能力的需要。学生在进行高中化学学习的过程中,知识点较为零碎,在高中学习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如何将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归纳,建立相互之间的联系,从而对知识构架进行整体的掌握,是教学中的重要问题。通过构建知识体系,学生掌握知识的准确度会大幅的提高,使得学生在理解和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不断加强。只有知识体系的建立才能提高运用能力,如果知识的掌握较为松散就会造成知识的掌握出现断层,在考试中遇到问题不知如何解决,从而导致考试成绩的不理想。

2.应对高考改革的需要。现如今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高考题目的设置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推理题目和逻辑思维题目不断增加。这些改变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掌握,同时也对学生的应用能力提出了要求。这些高考试题设置的变化,如果还是按照传统的方法进行应试,在考试的过程中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如果学生形成了系统的知识体系,对知识进行综合的掌握,就能够另辟蹊径,寻找出更简单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般来讲,现阶段国家大型考试中,解题的思路不止一种,如何利用最短的时间解决问题就成为了学生竞争的关键,知识体系的构建可以帮助学生开拓思路,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3.应对实验课程的需要。实验是化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考试的必备内容。化学实验中一些问题的设置,更加要求对知识点进行衔接,不仅要对化学试验中的各项注意事项进行掌握,同时还要对试验中的各项要素进行掌握,这样才能保证整个实验题目的正确性。试验中的知识点较为零碎,难以记忆,建立了系统的知识体系,可以加强学生对实验的认识,也可以做到对知识了然于心,考试时应对自如、有的放矢。同时,化学试验中不仅仅包括化学知识的设置,对物理知识和其他知识也同样涉及,在这样的情况下,更加要求学生掌握整体的知识结构,实现各学科之间的融汇贯通。

三、构建知识体系的建议

1.教学从整体入手。教师在进行教学安排的过程中,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从全局入手进行教学安排,先将全局的知识体系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对高中化学的构成有一个整体的布局,包括化学中常用的基本元素、基本理论和基本的知识点、化学实验以及化学推理计算等五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对框架知识介绍完成后,在体统的对细小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使得学生对高中的化学体系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重视知识细节的相互联系。在进行整体知识框架建立的过程中,对知识框架中的细节也要进行关注。因为框架的构成主要是大概的知识点,但是细节方面还有存在一定的欠缺,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补充,充实知识框架。对细节的补充,要采用一定的方法,顺应知识框架体系的构成进行知识点的补充,在框架的基础上对知识点进行详细的归纳总结,这样才能与知识的整体布局相适应,扩充学生的整体知识体系构成。3.将整体和细节进行整合。在通过对知识框架的构建和知识细节的补充进行合理规划以后,要将其进行融汇贯通。将理论知识、化学元素和化学计算进行点、线、面的整体联系,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最大限度的理解应用。通过对知识的整合,可以及时的发现学生掌握知识的薄弱点,及时的查缺补漏,然后进行重点的学习辅导。这样的方式,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抽出时间进行其他课程的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总之,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化学教学的方式正在逐步调整,对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作用也有了深刻的认识。但是知识体系的建立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形成的,需要教师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实践。通过构建知识体系,将高中化学中较为松散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归纳,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的创新,在满足日常教学需求的前提下对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重视起来,促进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玉松.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选择与知识体系构建探讨[J].大观周刊,2012.

高中化学知识范文篇7

关键词:高中;化学;新课程;选择;体系

今天的高中化学教学方式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与兴趣激励为基准,与过去的教学方式相比,高中化学的课程选择更加注重学生的需要。传统的教学方式较之于学生个人的兴趣和能力更看重学生期中和最终期末考核的成绩,在这种观念下学习化学的高中生对化学本身的兴趣自然不高,最后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会是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化学人才。伴随新课改实行,一些不被学生“看好”的教学课程逐渐被在学生中很受欢迎的课程所替代。笔者将会在本文中穿插讲述传统高中化学教学方式的不足,并详细指出高中化学课程的内容新建及其构建标准。

1高中化学课程内容的新建

教师在原先传统的化学教程中一般围绕化学元素与化学周期展开教学,十分重视学生对物质结构的记忆与掌握,而新课改对高中化学课程的要求偏重于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深化学生对基本概念的认知,突出化学物质、结构的重要性,通过进行不同类型的课堂小实验提高学生的参与感。除此之外新课改对原先的高中化学课程内容进行了有条件、有意识地删减,增加了一些与社会热点相呼应的部分。这将利于增强学生对时代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人翁”意识。

1.1更注重学生对基本概念的认识:人们对“化学基本概念”没有一个具体的权威的界定,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这里所指的“化学基本概念”非具体、一般的化学知识的排列也不是几个知识点的集中组合,而是学生在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理解、消化后对化学知识的总结性认知。调查发现,高中生对化学基本概念的认识具有步骤性、递进性的特征。而重视学生对基本概念的认知意味着教师在化学教程中必须引导学生去思考,引导学生去概括,这是一个参与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老师所讲的东西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才可以做出优秀的概括,这个过程无疑磨练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总结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化学课程素养。

1.2更具生活化、时代化:化学是一门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它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项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重要技术。今天人们所面临的许多问题诸如资源、环境、战争等无一例外都与化学分不开。因此,如果高中教程能够帮助广大学子对化学形成一种正确的认知,并对化学知识有总体的把握,毫无疑问对社会对人类的发展会有长远的意义。新课改在化学教材中增添了许多与我们的社会生活关系密切的部分,化学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带领学生研究分析化学与人类与社会的关系。这将会拉近化学这一学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使学生积极的融入到我们的教程中而非单单的接受化学教师传递给学生的知识。研究与社会热点相关联的化学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增加学生对时代对社会的责任感。在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领学生对与化学相关联的社会热点进行分析,并非教师机械的教授,学生被动的记忆。高中化学新课程时代化、社会化的特点为教师进行化学教学提供了多样性,也为学生学习化学提供了个更大的空间。对与化学相关的社会热点的分析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以及辩证分析的能力。事实上只有将化学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化学这门学科才更加有意义,他的贡献才更大。学生只有学到与社会与生活相关联的化学知识,才能更好的适应我们的社会,对我们的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1.3更注重探索、发现:我们现在所了解到的化学知识都是前人在实验中探索发现的结果,通过这个过程得出的认识是深入的、多方面的。然而传统的化学教学方式过分看重书本中已有的结论而忽略了探索的过程,学生未能对化学知识、化学原理形成具体、抽象的认识,只停留在僵硬记忆的阶段。然而“结论得出的过程与方法”同样重要。新课程在内容选择上则更重视“发现结论的过程与方法”。这种对传统教学方式的突破有利于学生个人学科素养的提升。新课程中“发现结论的过程”不再是过去教师居首位,学生只配合的方式,而是一种颠覆教师与学生地位,“学生为主体,教师配合”的方式。从问题的提出、策划到方案的执行、总结都需要学生全程投入、积极地参与,教师只负责引导。这种改变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探究、总结、合作能力。

2新课程的知识体系

新课程十分重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灵活运用以及学生化学素养的提升。新课程改变了原先的学科体系,突破固有的学科思维,集合不同的部分形成了阶段性、体系化的教学模式。新课程的各部分既有联系又相互统一,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结合”。高中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化学这一学科,心中已经对化学有了一个基本的认知。教师可以把充分利用这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更多样多方面的引导,在先前努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垒实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的认知。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与化学概念、知识有关的小实验之类de活动提高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增强他们对化学的“好感”。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把握好化学概念和化学知识的关系以及化学基础概念与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并将他们系统化、具体化。重视学生对化学概念的把握是新课改创造性的一举,高中化学也应当必须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化学概念的认知并不断深化。这个过程需要的不是学生对核心以及基础概念的僵化记忆,而是需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自己去探索发现从而得出对概念以及化学原理吃的认知。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化学教学新课程的选择与知识体系的新建,有利于学生对高中化学课程有进一步的认识,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这个过程需要师生的配合、社会的认可,他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过程。教师必须要大力支持新课改的进行,配合学校要求重视学生主体性,重视教学进程的阶段性、递进性。

作者:李翠华 单位:湖北省通城县二中

参考文献:

[1]周卓娜.高中化学实验改进的探究与实践[D].湖南师范大学,2013.

高中化学知识范文篇8

复习初中知识的方法通常有:

1、集中复习法。高一化学课开始时,集中用若干课时复习化学中的重要“双基”内容与高中化学密切相关的知识内容以及高中化学不再重复的,但初中化学里又没有讲全讲透的知识。

2、穿插复习法。高中化学的许多内容与初中化学有着密切联系,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以旧知识作“铺垫”去探索获取新的知识;同时把新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之中,以便使初高中化学知识得到合理衔接。

3、专题复习法。结合高一的化学内容,以专题形式复习整理已有的知识,使初高中化学中相关的知识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

--加强学法指导是搞好初、高中接轨教学的有力保证。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除了智力因素外,学习方法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在起始阶段,教师要把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作为高一接轨教学的重要任务。

高中化学知识范文篇9

复习初中知识的方法通常有:

1、集中复习法。高一化学课开始时,集中用若干课时复习化学中的重要“双基”内容与高中化学密切相关的知识内容以及高中化学不再重复的,但初中化学里又没有讲全讲透的知识。

2、穿插复习法。高中化学的许多内容与初中化学有着密切联系,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以旧知识作“铺垫”去探索获取新的知识;同时把新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之中,以便使初高中化学知识得到合理衔接。

3、专题复习法。结合高一的化学内容,以专题形式复习整理已有的知识,使初高中化学中相关的知识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

--加强学法指导是搞好初、高中接轨教学的有力保证。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除了智力因素外,学习方法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在起始阶段,教师要把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作为高一接轨教学的重要任务。

高中化学知识范文篇10

复习初中知识的方法通常有:

1、集中复习法。高一化学课开始时,集中用若干课时复习化学中的重要“双基”内容与高中化学密切相关的知识内容以及高中化学不再重复的,但初中化学里又没有讲全讲透的知识。

2、穿插复习法。高中化学的许多内容与初中化学有着密切联系,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以旧知识作“铺垫”去探索获取新的知识;同时把新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之中,以便使初高中化学知识得到合理衔接。

3、专题复习法。结合高一的化学内容,以专题形式复习整理已有的知识,使初高中化学中相关的知识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

--加强学法指导是搞好初、高中接轨教学的有力保证。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除了智力因素外,学习方法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在起始阶段,教师要把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作为高一接轨教学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