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科研范文10篇

时间:2023-06-07 16:39:25

高效科研范文篇1

关键词:农业科研院所;高效农业科研创新团队;体系建设;团队带头人;激励机制;创新文化

党的对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农业科研机构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主要力量,是国家创新系统自主创新能力集成与提升的主力军。创新团队作为农业科研院所的基本单元,他们的建设和发展是国家创新系统顺利运作的关键[1-2],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业科研创新团队的体系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科研创新团队的内涵与国内农业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发展历程

所谓科研创新团队,就是以科学研究与科技成果转化为主要内容,以科技创新为目的,以团队带头人为核心,以团队成员相互协作为基础,依托项目与平台,由具备专业技能互补、有着共同科研目标并拥有共同团队精神的科研和科辅人员组成的、持续创新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群体[3]。国内从20世纪末开始对科研创新团队进行有针对性的支持,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新设“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开启了我国各类科研机构探索以团队建设为基础的科技创新新模式;在十六大要求“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重大战略选择”的理论背景下,2002年中国农业科学院首先提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想[5],全国各大农业科研机构与高校分别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展开了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2004年教育部启动的“长江学者与科技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是最高层次的人才项目,其中,“科技创新团队项目”是一个崭新的项目,旨在重点资助从事国家重点科研领域或国际重大学术前沿研究的优秀创新团队,以推动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此后,以部分高校及科研院所自主设立项目支持的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迅猛发展起来。

2农业科研创新团队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椰子研究所为例

一般来说,科研创新团队的类别和规模不受局限,可以根据学科发展(学科发展式团队)或科研项目需求(项目任务式团队)实事求是地组建而成。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重点建设的是学科发展式团队,椰子研究所作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下属的基层科研组织机构,和我国大多数农业科研单位一样,科研团队主要还是以研究室(课题组)建设为主,以学科分类为基础,由研究室主任(课题组组长)为带头人,建设周期相对固定。下面就2018年椰子研究所各研究室(分别以团队1~7代表具体的团队名称)的人力资源、科研项目和科研产出等情况进行分析与探讨。2.1现状分析。1)创新团队人力资源分布情况。在7个科研创新团队中,从学历来看,硕士及以上人员占86.48%,但从团队成员职称来看,正高级职称仅4人,有4个团队没有正高级职称人员,说明缺少领军人物与有较丰富科研经验的骨干研究人员。从学科分布来看,团队成员从事应用研究的占比为77.02%,基础研究的占比为8.11%,基本符合椰子所作为基层科研所目前以解决产业关键技术为主要任务的现状;但着眼于创新型国家战略需求,急需探索研究本领域科技前沿与交叉学科产生的新生长点,这就要求提高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比例,同时,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紧密结合(见表1)。2)创新团队科研项目和科研产出情况。首先是争取科研项目情况,这是权衡一个科研创新团队科技实力的关键性指标。主持及参与科研项目的过程,不但能提高整个团队的研究实力与水平,还能锻炼团队成员的沟通协调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6]。可以看出,团队6申报项目获批率最低,而该团队成员的学历和职称水平都较高,说明该团队缺少能敏锐洞察科技发展方向、善于找寻科技突破点和资源整合的团队领导者,缺少良好的团队协作的科研氛围。人均获批项目数最多的是团队4,人数不多但很精悍,是一支科技储备能力较强的优质创新团队。另外,项目的获批也会因学科方向以及研究领域的不同而受到影响。在科研产出方面,主要包括论著、获奖和知识产权等。在7个团队中,有4个团队获得了各自研究领域的相关奖项,没有获奖的团队主要是受研究周期影响;知识产权能反映科研团队一定时期内创造和拥有核心关键技术的水平和能力,7个团队均获得了知识产权,团队4多达人均2项,显示出很强的科技创新能力(见表2)。2.2存在的问题。1)科研目标模糊。有的农业科研创新团队不以解决行业关键问题和围绕国家战略发展需要为目标,而以获取资源和项目经费为目的,短视行为严重,从而导致团队研究方向不明确、主攻研究方向摇摆不定。特别是跨学科、跨部门的科研创新团队严重不足,很难形成有影响力的竞争合力。2)缺乏团队带头人。学术上“学有所长、术有公认”且管理上具备强大团队凝聚力和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团队带头人数量还远远不够。一方面,在团队带头人的选拔中还存在着讲资历和重职务的现象,这样选拔出来的团队带头人常常因循守旧且知识缺乏更新;另一方面,有的团队带头人个人能力强却缺乏团队精神,团队成员各自为政,团队整合资源开展的原创性研究严重不足。另外,有的团队带头人倾向于争取外部科技资源和科研项目,缺少对团队内部的行政管理和科研指导,导致团队领导的作用已严重偏离了教练员和管理员的角色,而仅仅是单一的外交家[7]。3)团队结构不合理。近年来,由于农业科研院所在引进人才时多强调引进博士研究生,造成部分团队的博士和高级职称人员扎堆,而科辅人员“只退休不进人”,导致科辅人员越来越少,加上编外科辅人员流动性强、稳定性差,因此,很难形成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有的团队只有两三人构成,甚至是“夫妻店”,不能形成高效的学术梯队;有的团队成员专业背景单一,师出同门或属于“项目拼凑型”[8],不利于多学科研究,大大降低了团队科技攻关与创新能力。4)评价考核机制有待完善。一是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等不同学科性质的科研创新团队仍采用同一套评价考核标准,无法体现出不同学科性质团队的研究价值。二是对创新团队的考核侧重于如论文论著、获批项目等有形成果的数量,过度量化会导致僵化,使团队成员争先拼凑“快餐型”低档次科研成果。同时,团队成员也势必争当主持人、争署名、争排名,弱化了科研协作。三是考核年限过短,农业科研的特点是研究周期往往较长,需多年才能培育出一个新品种或取得一个新成果,而年年考核会导致团队不愿意系统开展周期长、成效慢但意义重大的基础性研究,不利于研发出重大创新性成果[9]。

3加强高效农业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对策建议

高效科研范文篇2

根据学校总体工作安排,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打造高效课堂。全面落实教科研在教育发展中的先导地位,为教育决策和教育实践提供科学优质高效的服务,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强化教学研究工作,以课题为龙头,以活动为载体,以课堂为核心,努力做到科研管理科学化、科研组织网络化、科研资料信息化、课题管理规范化、课题研究全员化、科研队伍层次化,使教科研工作更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创新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丰富学校教育的内涵,树立实验小学教科研的品牌。

二、工作目标:

1、深入开展“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高校课堂”为主的学习研究、实践运用活动,在规范教学的背景下创造性的指导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2、积极实施名师工程,充分发挥省级骨干教师、宜昌市学科带头人、市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

3、认真做好课题的申报、实验研究和总结工作,抓好具体的实践和操作,注重过程,完成2个省级课题的研究工作。

⒋加强教师的理论进修和实践能力提高,加强校本培训,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科研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

5、继续抓好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编写出适合我校实情的特色校本教材,办特色、名牌学校。

6、抓好各教研组、课题组的校本专题研究,研究课题要有价值、有针对性、实效性。

7、组织学生开展优秀作文(美术、书法作品)征集评比活动。

8、做好论文征集活动,提高学校教师科研水平。

三、工作重点:

1、加强组织建设,规范教研管理。

健全名师、骨干教师的培养、使用、管理机制,加大考核、奖励力度,发挥名教师、骨干教师的示范和引领作用,选出业务能力强的教研骨干担任课题、教研组成员,形成“校长亲自抓---分管副校长负责抓---教科室指导抓----课题、教研组抓落实”的科研管理网络,教科室成员,课题、教研组长职责分明,积极投身教科研工作,提高科研效益。

2.深入学习教育理论,构建基础理论工程。

本学期教科室将根据教师理论学习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教师学习制度,把教师的理论学习作为学校科研发展的一项基础工作来做。通过单周集中学习、双周自主学习的形式,让教师进一步把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把握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把握高校课堂的实质,从而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行为,构建高校的课堂教学。

⒊开展“课内比教学”活动,促进“高效课堂”的研究与实施。

围绕《市中小学创建高效课堂“五三二”工程实施方案》和《市中小学教师“课内比教学”活动实施方案》,制定学校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开展活动。邀请专家来校作学术讲座,积极发挥校本资源优势,发挥学校骨干的专业引领作用,每周开展专题讲座、主题沙龙、教师论坛等活动。

4.加强课题管理力度,规范课题管理体系。

目前我校已承担二个省级课题(体育课题和书法课题)要认真制订本学年(期)的课题研究计划,进行深入研究,重视教科研资料的搜集、整理,及时进行总结,撰写研究报告的研究任务,整理相关课题研究材料。我室将全面推行教师课题研究申报制:要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党员教师、青年教师挑担子、定目标,人人参与教育科研,打造科研型、反思型教师团队;这里的科研可以是参与学校总课题的研究,可以是市级教师个人专项课题的研究,也可以是校级教师小课题、小问题的研究。课题申报将在每学期第一个月完成,每学期最后一个月教师上交研究成果(总结、报告、论文、案例等)。本学期教科室将推荐一些教师研究三级子课题,供老师们选择,教师也可以自定课题。课题范围主要是学校总课题下的三级子课题和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小问题、小课题。

5、创新校本课程,办特色加名牌学校。

依托校本课程,进一步加快特色创建的步伐,让特色更显,品牌更响,充分发挥名牌效应作用,促进学校全方面工作迅速发展。一是抓好写字特色,树立特色立校、品牌强校的基本理念,进一步强化书法教育特色建设,继续坚持师生同练并举,切实提高师生的书写水平,让写字成为实验小学一张响亮的名片。二是重视课外阅读,广大教师特别是语文老师要注重对学生读书兴趣的激发和读书方法的指导。本学期我们要进一步推进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抓好对中华经典诵读的指导和督查工作。三是积极推广普通话,创省级示范学校。

6、展示科研成果,提升教师业务素质

鼓励教师积极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组织力量将课题研究成果汇编成册,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征文、论文比赛;选送一些文章、案例、随笔、活动设计等教科研成果,向各级各类杂志、刊物投稿,争取有一定数量的发表率。对教师的教学成果及时归纳、总结和推广,促使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化。加大推广与宣传力度,展示我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新成果

四、工作行事历

九月份:

1、各课题组与个人课题研究者拟定本期课题研究活动计划。

2、小学科学新教材培训。

3、开发校本课程,确定课程内容、授课老师并开课。

4、召开课题组长和各年级学段教科研组长会议。

5、各教研组负责本月的教育教学交流平台的布置。

6、教师培训,专业引领。

7、围绕“高效课堂”开展“课内比教学”系列活动

十月份:

1、围绕“高效课堂”开展“课内比教学”系列活动。

2、课题组正常开展课题实践研究。

3、各教研组负责本月的教育教学交流平台的更换。

4、校本课程按要求开展活动。

5、教师培训,专业引领。

6、组织各班积极将学生的优秀作文投稿到教科室,并上传到网站。

十一月份:

1、各课题组、教研组按计划开展课题研究、科研活动。

2、分课题组织专题研讨活动。

3、聘请有关教育教学专家进行讲座。

4、各教研组负责本月的教育教学平台的更换。

5、校本课程按要求开展活动。

6、教师培训,专业引领。

7、市第四届小学骨干教师评选。

十二月份

1、召开课题组成员第二次全体会议,总结前阶段课题研究情况,并指导下阶段的研究工作。

2、各教研组负责本月的教育教学交流平台的更换。

3、课题组进按计划进行研究,并做好资料的收集。

4、教师培训,专业引领。

年元月:

1、收集、整理教科研资料。

2、召开各课题学期工作阶段性小结会

3、校本教研工作总结。

4、检查教师“教育理论学习笔记”、“教研工作手册”

高效科研范文篇3

关键词:管理会计;全面预算;成本管理;科研经费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管理会计,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办法和应用指引,管理会计在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的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将管理会计纳入到企业战略管理中来。管理会计不仅局限于单纯的财务核算,也注重对财务数据进行深度加工,为企业经营管理乃至战略制定提供决策依据。管理会计同样可以应用到科研经费管理中来,高效的管理会计工具方法有利于提高科研项目全面预算意识,完善经费全流程管控与成本管理,优化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提升经费管理水平。本文从管理会计角度出发,探索其在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管理中的应用方式,为科研经费更加高效管理提供建设性意见。

一、管理会计应用在科研经费管理中的必要性

(一)应用管理会计是进一步深化科研经费改革的需要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科研经费“放管服”的改革要求,江苏省紧锣密鼓地出台了一系列创新科研经费管理的举措,特别是“江苏省科技改革30条”,旨在创新管理机制,解放科研人员束缚,提高科研人员获得感,促进科研事业的发展。科研院所是科研经费的主要承担单位,其在“放管服”改革中也面临着困难和挑战,其改革成败关系到整个社会科学事业发展。日益变化的科学研究环境,需要更加高效且精细的财务管理方式,传统财务管理方式不再适用于高速增长的科研经费核算,因此,科研院所要积极探索财务工作向管理会计的方向转移,发挥管理会计对于经费管理、规划未来、决策指导的优势,更好地服务于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成本管理、绩效评价,为科研经费高效率使用、高质量产出提供坚实的财务保障。

(二)现有财务会计体系下科研经费管理存在诸多问题

1.预算管理缺乏全面预算意识。具体表现在科研预算缺乏准确性及规范性,项目执行与预算存在偏差,项目执行风险大。虽然新形势下科研经费改革简化了预算编制流程,下放了预算调整权限,但立项申请中预算的合理性及规范性仍旧是项目获批或核减经费的主要依据,但科研人员又缺乏必要的财务知识,导致预算编制容易出现差误。另外,科研人员项目执行中也存在违规支出、突击花钱等不规范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顺利验收,加大了项目执行的风险。2.科研经费成本管理不到位。《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指出,要研究制定出台公立医院、高等学校、科学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具体指引,扎实推进事业单位开展成本会计核算,科研经费成本核算同样是大势所趋。当前科研经费重立项轻管理,执行中很少顾及成本问题,经费使用的成本效益比无法评判,容易产生科研经费的浪费以及不合理使用。另外,科研经费“放管服”改革提高了间接经费比例,而间接费用中用于补偿为项目研究提供的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折旧,以及水、电、气、暖消耗的分摊却较为复杂,现有财务会计下,间接费用的分摊方式显得过于简单和不尽合理。3.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机制不完善。科研经费绩效评价一直是主管部门努力主攻的改革方向,我国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机制也在不断探索和完善。科研事业是长久性的经济活动,需要较长时间的实验论证才能给予正确评价。而现有的评价机制过于片面,只关注于项目的定量评价,而忽略定性评价,过多重视经济指标而忽视公共服务指标对长期利益评判较少。科研项目绩效考核机制不完善,不仅不能全方位地评价项目结果,而且可能造成科学研究方向上的失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学研究的发展和进步。

二、全面推进管理会计在科研经费管理中的应用

(一)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首先,提高全面预算管理意识。编制预算不是单纯的财务数字预算,而是真正与科研项目实施很好地结合起来,编制出合理可行的预算,是科研项目高效运转的重要保障。预算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要注重吸收科研管理人员特别是财务人员参与,加强对科研经费预算的编制指导,让财务管理与科研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促进预算合理合规;不仅要注重项目预算的编制,更要关注预算的执行、考核,同时,也要避免过度依赖财务数据,防止“年底突击花钱”、“不超预算也不低于预算”等人为怪象发生。其次,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降低项目执行风险,保证战略规划的实施。对于科研院所来说,一要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办法、财务报销细则等内部管理制度,依托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将全面预算管理纳入单位管理之中;二要运用管理会计的理论方法,根据项目实施效果,获取同类项目或者项目前期的预算数据,分析预算结构比例,同时结合决算数据建立数据分析模型,对不同项目采用不同类型的预算编制方法,编制更加科学合理的预算;三要加强预算执行过程控制,优化预算调整流程,下放预算调整权限,预算执行出现偏差时应及时纠偏,避免项目执行风险。同时还要建立预算执行分析报告制度,按月/季度通报预算执行进度至项目负责人,对执行进度过缓、突击花钱、调账过多的项目,应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醒约谈等,避免预算执行风险扩大。

(二)注重成本控制以及间接成本补偿

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应考虑成本投入与效益产出,特别要注重成本核算与控制。特别是近两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财政经费收紧带来科研经费不同规模的压减,科研经费也要省着用、用得好。科研经费管理可运用管理会计方法,加强对项目的成本预测、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考核和成本分析,为科研成果价值判断提供依据,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在具体成本核算中,要健全各类制度,完善流程管理,为核算奠定基础,借助信息化建设保障科研基础数据的完整准确。另外,成本是相对于企业利润的核算,科研院所核算项目经费成本,需要严格执行会计权责发生制,针对科研项目中间接经费成本补偿问题,可利用作业成本法(简称ABC法)科学合理分摊核算间接成本。作业成本法的核心是将项目划分为各个作业,按作业归集资源分配。区别于传统成本核算,作业成本法采用更多的合理成本动因将间接成本进行分摊,虽然计算复杂,但成本核算更加精确。如果将间接成本的核算“一刀切”平分到各个在研项目,势必会影响每个科研项目的成本精确度。科研仪器使用时间、水电表读数、编外人员人工工时以及单位内部未独立核算的房屋租赁面积等,均可成为科研项目任务的分配动因。将多种动因按照相应标准分配到科研活动的不同阶段(作业)中,共同形成科研项目间接费用成本,从而保证了间接成本分摊的合理性和公平性。

(三)用平衡计分卡制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科技部等部委强调科研项目的实施要特别注重项目绩效评价,很多类型的科研项目均采用绩效评价方式来总结验收,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特别提出,要建立一套全方位的绩效评价体系。平衡计分卡是管理会计中企业进行绩效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它主要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评价绩效,将企业战略落实到具体行动。科研经费的绩效评价,也可借鉴平衡计分卡的内涵。首先,财务指标包括预算执行数(率)、各支出是否符合规定等,是财务验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客户方面,可以从科研项目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率等方面衡量项目成果是否成功,另外,内部流程中的经费争取、成本控制、人员配备等,在科研目标实现上的关键流程也要予以考虑;最后,学习和成长维度要考虑科研项目包括培养人才、社会效益等长久外部利益方面的评价。各个维度、各个层面需要建立多种指标来评价,包括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短期指标与长期指标等,每个指标的比重设定需符合项目(主管单位)要求。建立一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需要有明确且合理的绩效目标、完善且严格执行的制度规范、有效且防范风险的内部控制等前提,并且绩效评价体系应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升级,以提升科研经费绩效考核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提高绩效评价对科研人员的激励作用,进而促进科研经费的高效使用。科技发展靠创新,科研经费管理方式也要创新。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体制,是促进科技创新、激发人才潜能的重要务实举措,它为我国科学事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科研环境氛围。在科研经费管理中运用全面预算管理、成本管理与补偿、绩效评价等管理手段,要不断转变财务管理职能,提高科研经费管理水平,优化科研经费资金结构,强化经费执行管控,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主要参考文献

[1]殷强.科研事业单位加强管理会计建设的策略研究[J].财会学习,2017(16):152.

高效科研范文篇4

关键词:物流;可视化;信息平台;协调处理机制

物流是企业生产制造正常进行的基本保障条件之一,是贯穿企业整个生产与销售全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集研发与制造于一体的科研院所,研发领域的多元化、产品技术的先进性与订货合同周期的严肃性带来了物流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物流管理任务比常规的批量制造企业更加艰巨,高效的物流管理对科研生产的顺利进行尤为重要,精确、快捷的物流保障在科研院所的产品交付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思考与建议

科研院所的物流管理包括计划、研发、采购、配送、生产、装配和调试等环节,各环节物流的持续改善可以提高其整体效率,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谈谈对提高科研院所物流管理效率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1.努力实现物流管理流程透明可视化,做到实时、有效的管控物流管理包括实物流和信息流的管理,只有两者协调一致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物流运行状况。科研院所的物流管理流程一般起始于物流需求计划的提出,一项物资从需求计划提出到完成安装、调试,形成成品要经历各种复杂的物流状态,历经需求计划、采购计划、采购合同、物资在途、到货待检、检验验证、登记入库、在库保管、在库复检、发放配送、精密加工、电子装联、安装调试和总装联试等各个环节,每个环节中还有很多中转搬运过程,以及中间入、出库过程。所有这些节点与过程都涉及两个重要的问题:(1)物流与信息流的一致性问题;(2)物流信息的实时、全面展示问题。只有物流与信息流达到高度一致,且在任意操作终端上随时可以查询到所需信息,操作者和管理者才能清楚地了解任意时刻的物流运行状态,了解所需物资已流转到哪一个节点,并掌握所有的相关信息,包括数量信息、检验信息、批次信息、套装关系、加工状态和调试状态等。只有这样,操作者和管理者才能在心中有一张清晰的产品各层次的物资状态网络图,才能有效管控科研生产计划和物资保障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协调有序。彻底杜绝操作现场查看实物,再手工核对物流信息、修正物流信息的现象。实现这一目标除了要有高效的信息化平台作为支撑,还需实现信息平台与业务操作的高度一体化,建立有效的业务操作规范,将对业务的管控流程固化在信息系统中,严格规定信息采集的时间要求和上下游数据的相互制约与衔接关系,杜绝业务操作和信息记录两张皮的现象。这样,才能确保物流和信息流的一致性,实现整个物流管理过程的可视化,使所有物流资源和运行状态清晰透明,为实施有效地管控提供有力支持。

2.明确职责和办法,建立高效顺畅的问题协调处理机制因科研院所型号研制产品多、质量要求严、计划进度紧,保障业务在任何一个节点遇到障碍都会影响整个物流流程的进展。在业务中发生资源冲突时,或遇到需要上下游部门协商解决的问题时,特别是遇到几个部门职责边缘的问题时,往往会出现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的现象,最终影响整个产品周期。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在日常业务中迫切需要建立一套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流程,特别在重大产品或多产品集中加工生产的关键时期,物资保障是否及时到位已成为完成任务的首要因素之一,更需要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问题协调和解决机制,成立一个由各职能部门熟悉业务的人员组成的虚拟组织,明确各种情况下的业务处理规范,在需要协商处理问题时集中办公,高效率地解决科研生产中的瓶颈问题,统一管理物资资源,做到各部门任务清晰,风险管理重点突出,为科研生产提供合理、准确、及时的物资保障。

3.以人为本,培育“一切为科研生产服务”的企业文化在一切管理活动中,人是最根本也是最关键的因素,在物流管理活动中更是如此,积极向上、主动作为、善于改进、团结合作的人员队伍是提高物流管理效益的基础和保证。计划、采购、仓储等部门作为科研生产的服务保障部门,首先应树立主人翁精神,以服务科研生产为己任,恪尽职守,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其次在工作中一定要换位思考,急科研生产所急,想科研生产所想,站在用户的角度,感受他们的困难,思考我们能做什么,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倾听需求,帮助设计师和加工人员解决物料需求方面的一点一滴的实际困难,为他们赢得更多的调试和加工时间,随时随地积极响应科研生产中的物资需求,把全心全意做好保障工作作为一种理念与习惯,在员工中培育“一切为科研生产服务”的企业文化。

二、结语

高效科研范文篇5

1.1宏观层面科技管理现状

科技发展离不开科技管理体制的建设,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体制的好坏。近些年,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发展迅速,不断革新过去传统的管理模式,科研活动自由度有较大释放,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1)行政化的科研管理。行政化管理下建立的科技活动管理体制,存在科研活动审批、监管和评价机制相对僵化,有效的科技管理激励机制匮乏,科技资源分散化、碎片化,部门间的联动性非常有限,文件审批程序烦琐,与企业经济联系不紧密,科研项目经费分配不科学等问题。由此导致了科研成效低,严重制约了科研活动的高效推进,更容易滋生学术腐败[2]。2)科技型人才参差不齐。由于对专业技术人员身份、编制等的管理刻板,影响人才流动,致使人才分配不均,使用效率低下。由于地域经济的差异,使得大多数优秀人才涌入发达地区,导致部分欠发达、偏远地区科研高端人才严重缺乏,制约了科研活动均衡发展和科技创新。3)科技创新缺乏保护。科技创新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头,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但我国科技体制对科技创新的保护还需不断加强,科技人员研发的很多新品种、新技术、专利等成果被无偿窃用,很难得到根本的控制,影响了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与热情。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对知识产权进行的保护及其健全的保护措施与科技评价机制、优良的创新环境、对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视度,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4)核心科技创新匮乏。核心科技创新问题长期困扰着科技工作者,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研发成果大多数是二次开发和加工,市场竞争力弱。科研项目与市场需求脱节、科技创新体制对科技成果转化指导性的作用有限、产学研联动性不强等,影响了科技工作者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积极性,制约了科研成果与资源价值的充分体现。

1.2微观层面科技管理现状

1)科技管理部门的管理深度不够。农业科研院所科技管理的核心是项目管理,但其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往往只重视立项,而缺乏项目管理的有效联动与监管。一方面,缺少对项目的计划、实施、评价等的有效规划;另一方面,项目管理者、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没有与科研活动有效联系起来,容易产生科技工作者工作懒散、责任心不强等问题,导致科研活动执行不力,甚至影响项目的研究结果与价值实现。2)科技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农业科技管理需要有配套的管理制度来约束与制约,但也不免会有走歪门邪道的科研人员出现。科研项目传统管理中,在项目立项和结题方面很难做到公平、公正的审查,监督弱化,项目检查、审核流于形式,致使项目完成的质量大打折扣,科研成果水平低,未能真正实现科技管理的价值。3)科技管理理念陈旧。创新的理念必将替代落后的理念,这是社会发展的共识,也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陈旧落后的管理理念,不仅会影响科研活动的有效开展,而且还会造成科技成果的水平和效益大打折扣。科研工作者往往只注重项目申报立项工作,却弱化了项目实施期间的管理工作,监督疲于应付,验收把关不严,科技管理缺乏系统性和严谨性。鉴于此,创新管理理念[3],强化科研工作者项目管理的意识很有必要。强化管理意识,深入认识科技管理的实质,是高效地完成科技管理工作的基石。

2新常态下农业科研机构科技管理的意义及重要性

在深化机制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我国农业科研机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科研环境方面,可以通过申请国家五大类、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等渠道多元化争取项目经费;申报各类科技计划类项目的竞争也非常激烈,通过申请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平台和人才建设等,提高科研团队自身研究能力、影响力和竞争力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环境的变化,对科技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表现在通过去碎片化,整合优势科研资源,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取得有利位置。在全球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全社会对科技需求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迫切要求增强科技管理的整体效益[4]。由此可见,当前农业科研机构的科技管理制度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就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基础应用科研项目区别于建设工程项目等相关类型项目,迫切需要科技主导部门针对当前的科技体制和科研机构的管理进行革新,不仅要创新管理理念,还要突破陈旧的管理模式,采用先进的理念和方法。例如,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精细化管理理念,主要运用于大规模企业中的以“精确、细致、深入、规范”为特征的全面管理模式及质量安全管理模式,这样可能更有利于资源的高效整合,给科技工作者甚至全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效益[5]。

3促进农业科技管理适应新常态的建议

3.1制订科研机构科技管理战略规划

随着全国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科研机构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依然保持不变,承担着科技创新的重要使命。伴随科技改革的不断推进,各类科研机构间申请科研项目的竞争日益激烈,不管是科研院所还是高校,其重心会侧重于重大科研项目的立项申报,对科研的管理工作也将更加重视。因此,科研院所、高校或是企业规划一个中长期的科技管理战略很有必要,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重点对科研工作实行有效规划,颁布实施科学的配套科研管理方案,加大科研管理的力度,为项目的执行提供方向与指导。另外,要科学合理地整合各种优势资源,协助科研工作者顺利开展科研活动,兼顾成本控制和科技管理效果。

3.2创新科研机构联动机制

各农业科研机构对科研活动进行管理时,不仅仅针对科研项目自身进行管理,还涵盖对课题经费、科技人员、实施过程等的监管。因此,在对农业项目进行管理时,注重部门间的联动性非常重要。1)创新科学思维。运用科学的思维,坚持正确的决策导向,既可以少走弯路提高效率,减少重大失误,又可以增强每个管理者在科研活动管理中的责任心,有效强化集体与个人的联动性。2)创新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农业科研机构在项目实施期间对科研经费进行管理时,要严格按照项目经费预算要求合理使用经费,确保间接经费使用到位,重视科研项目经费使用情况审计与监管,加强培训,提升科技人员对经费开支的认识,厉行节约,提高经费使用的效益,为科研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提供保障。3)创新专家、学术委员会决策制。成立学术委员会对农业科研机构开展科研活动很有必要,邀请具有行业影响力、成果丰硕、经验丰富的专家,充分发挥他们在科技命题、科技前沿动向、科技人才管理以及科技决策等方面的指导作用,探索农业科研机构在科研活动管理中的未来发展方向,为农业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支撑。

3.3创建科研活动电子化管理模式

随着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科技活动管理的电子信息化管理创新应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6-7]。当前,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传统的科技管理模式逐渐被电子网络化管理所取代。科研单位可结合自身特点,创新建立电子信息化的科技管理方式,开发科学的科研活动管理网络系统,通过网络平台不仅可以简单、便捷地获取所需要的各种科研资料,还可完成对项目的申报、立项、审核、评审、验收、考核等一系列流程的管理工作,不仅使信息的快速传递和数据质量得到了保证,工作效率得到了提高,又可便利本单位的项目管理人员对项目的统筹高效管理,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报送相关资料,最终实现无缝对接。

3.4建立综合型科技人才的培养机制

当前,在农业科技管理活动中,加大对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是非常关键的。国家、省部级各类计划项目要得到高质量的执行、结题,必须要有一支具有多学科和专业背景的科技人员队伍。农业科技人员是团队探索科技创新的核心主体,因此,尊重人才、用好人才是农业科研机构的重中之重,应培养一支富有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队伍,凝心聚力钻研学术。农业科研机构应结合自身对人才的需求以及未来的发展需求,建立科技人才培养机制,一方面,对项目管理人才进行培养;另一方面,鼓励大量综合型人才从事科研工作。在科技人才培养机制中,可以通过绩效考核和奖励等激励措施,充分调动科研人员自我价值实现的积极性[8];设立有关的资质审查办法,精准选用具备管理与科研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提升科研项目的实施效率;定期开展培训,提升自身研究能力,挖掘其在科研活动中的创新潜能。

3.5探索先进的科技管理模式

科技管理强调的是一个过程,管理内容包括范围、组织、进度、成本、质量和协调等,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成果评价等手段实现项目目标[9]。科研机构要准确预判未来发展趋势,探寻适合自身的先进科技管理模式,紧跟时代的步伐,结合科技命题前沿方向,特别是在面临科技命题难点与热点时,做好系统调研与可行性分析,强化自身的科学研究与管理能力,做到实践与理论有机结合,实现管理与研究活动高效联动。任何一个管理理念、方式都不是永恒不变的,都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逐渐完善,不断更新的科研管理理念、模式终将淘汰陈旧过时的理念、模式,必将为农业科研机构的科技创新发挥重要作用,促进科技管理水平的提升。

3.6创新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激发创新活力

在规范项目经费使用、严格查处违规使用者的同时,更应深思并解决经费管理办法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科研经费存在碎片化、模式化、行政化、功利化倾向等具体问题。掌握创新规律,依照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自有特点,科学地监督管理。例如,有关管理部门应从以前的管理思维中剥离出来,下放项目遴选、立项、验收、评价、奖励等管理权,把项目战略规划、政策制定等宏观管理作为工作重心,提高公共服务品质[10],既不“失位”也不“越位”;在经费使用配置上,需更加重视科技人员的劳动成果。在经费使用上,既严格监督又给探索创新留足空间,宜宽则宽、宜严则严[11]。

4结语

高效科研范文篇6

关键词:高校科研项目;科研项目管理;科研管理对策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是一项涉及高校科研工作多方面内容的综合性工作。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范畴,既包括在项目初期对科研项目进行可行性考核和申报等工作,也包括在科研项目完成申报并且投入实际工作时对各方面的环节和工作流程进行科学管理的工作。高校科研工作是一项学术性较强的科学研究工作,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则是与高校的学术性研究和实践相辅相成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1]。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会直接影响高校科研项目实践过程中的科学合理性,也影响着高校科研项目是否能够高效率地进行。因此,文章针对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的问题和难点进行分析,研究和探讨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具体对策,旨在促进高校科研工作整体提升,进一步提高我国的整体的科技发展水平和质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现况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并不仅仅是一项完全以学术研究为重点的工作内容。在进行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时,也不可避免地会涉及高校的发展问题以及高校资源不足的问题。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现况,正是处在一种与高校本身的资源水平、制度水平进行融合的过程当中。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具体制度和发展方向,也正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当前的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中,由于高校所面临的客观的财政、人力、资源等问题,导致高校科研管项目管理工作发挥的具体作用较小,发展速度较为缓慢[2]。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我国已将培养新时代的综合性、创新型人才的工作明确地提上了教育科研工作发展的日程。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集科研工作和教育工作于一体的重要工作,在高校系统中要发挥更加强大的引导作用,从而促进教育工作和科研工作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的问题和难点

(一)重申报、轻管理

当今时代背景下,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之一是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普遍呈现重申报、轻管理的特点。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发展离不开高校本身的自然条件等基础内容。产生这种重申报、轻管理的工作模式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高校科研工作在其进行的过程当中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政资源。而高校作为事业型机构,主要是以实现社会范围内的全面教育工作为主的,除财政拨款以外,经济来源渠道较少,无法通过自身的盈利满足科研工作所需的巨大资金需求[3]。而申报科研项目一般情况下能够得到国家的财政支持,获批的重大项目还会促进高校平台申报、教学评估、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发展,因此,高校方面普遍形成了重申报、轻管理的管理工作模式。另一方面,当前时代背景下,高校科研管理还没有建立相应的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对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进行改革,会对传统的科研工作流程造成影响,涉及多方面因素和人员利益,各高校也是谨慎推进、探索前行。因此,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目前也很难完全出现重大的、触及根本利益的实质性改革。要实现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模式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改革和发展,需要更多地倚仗国家力量来进行。

(二)管理工作和科研工作没有实现合理分工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之二,体现在高校科研项目中的管理工作和科研工作没有实现合理分工[4]。具体来说,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所任用的人员,主要以分管科研机构的领导为主。而这些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执行者,不仅肩负着对高校科研项目进行管理的重任,还担负着一些重要的行政任务。他们既要实现高校系统在社会架构当中更进一步的发展,通过各种研究、思考、实践的工作来提升高校的教育水平,也要对科研项目的课题研究等工作投入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也就是说,科研管理工作的领导者所负担的社会职责,既包含学生教育方面的内容,也包含科研工作管理的内容。这两方面内容从其范畴来看,都体现出工作任务多、工作难度大的特点。同时,承担这两项工作的科研管理工作领导,一般由于自身精力和时间的限制,没有办法做到合理兼顾。这种杂糅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模式,导致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无法得到高质量的发展。

(三)工作缺乏协同管理系统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没有建立起协同管理系统,这也是当前的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中客观存在的问题之一。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理论形式以及人员配备还不足,需要对高校科研项目的管理工作进行改革,使其更加符合我国需求和时代需求的深层次改革;另一方面是由于协同管理的理念在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当中存在的时间不长,要想构建全面的、科学的协同管理系统,还需要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逐渐发展和改革,在管理人员和管理条件逐步升级的基础上,最终构建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协同管理系统。

三、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提升科研项目管理人员对于项目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知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为了全面地提升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水平,需要采取一些能够促进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发展的具体措施。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要提高科研项目管理人员对项目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知[5]。人的行为和习惯,从基本的源头上来说是源自个人意识。社会范围内的集体意识是社会架构当中的具体的发展形式,因此,为了全面提高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水平,首先需要做的是提升相关人员对项目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知,提升他们对自身工作的社会职能的深刻认知。在此基础上,才能在后续的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发展过程中,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更好地发挥工作人员的个体作用,并通过个人作用的积累,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促进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水平的整体性发展。具体来说,需要高校进一步明确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职能范围,使科研项目管理人员能够专心一致地投入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当中;除此之外,还需要在他们的日常工作过程当中,通过对国家政策的解读和思想政治建设工作来提升他们的意识形态水平,从而构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发展的意识理念基础。

(二)进一步明确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和科研工作的职能范围

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了全面地提升我国高校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水平,明确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和科研工作的职能范畴,高校需要将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和科研工作合理地区分开来,这也是基础工作和基本要求[6]。明确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和科研工作的职能范围后,能够使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工作人员全身心地投入管理过程中,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整体范围内的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发展。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是能够对科研过程和科研成果产生极大影响的一项工作内容,对于这样的关键性工作内容,要尽可能地保证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使项目管理工作能够更好地促进科研工作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地加强项目管理工作相关人员的专业性,使项目管理工作能够与科学研究工作、高校教育工作区分开来。从实际情况来说,项目管理工作和科研工作存在一定的交集,能够使管理工作人员对科研工作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和了解,使他们的管理工作更加符合科研工作的具体发展形势。但是,这种深层次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实践,对当前的高校科研系统来说还为时尚早。

(三)构建高效的协同管理系统,加强项目管理能力

构建高效的协同管理系统,能够全面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的管理能力。构建协同管理系统,主要是指通过对高校科研项目的归类和整合,实现同一管理人员或同一部分管理人员对类似的科研项目的管理工作。实现这种协同管理系统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方面是能够节省管理过程当中的人力资源消耗,使高校科研系统内部的为数不多的高质量管理人才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管理作用;另一方面,构建高效率的协同管理系统,还能够在科研项目研究和发展的过程中,打通不同项目之间的技术隔阂,使科学研究工作能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发挥作用。这种协同管理系统能够促进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和融合,从而发挥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对科研工作的巨大促进作用。目前,部分高校陆续成立大科研系统的科学发展研究院,整合校内涉及科学研究、管理的部门,这也是构建协同高效管理系统的有效探索[7]。

(四)推进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

要让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还可以通过推进信息化建设,打造数字化校园。在当前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获得了一定的基础技术条件支持。因此,高校可以建立学校教、科研、管理等多个方面工作的全面信息系统。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有以下几点:完成科研项目立项,对科研项目的成果,包括论文等进行信息化管理;实现和财务部门的对接,完成无纸化科研经费管理。另外,科研数据报表也应能自动生成,要查询各种科研数据和统计数据,会变得更加方便[8]。

四、结语

高校的科研项目,一方面能够通过高校的学术性研究和实践来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科研过程,更多地结合高校本职的教育工作,实现更广范围内的人才培养和教育实践工作。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发展,与高校整体的系统架构建设和国家对科研工作的要求是分不开的。高校基础的教育和科研系统是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基础平台,高校科研项目作为在高校平台的基础上产生的科研工作,其本身的发展也受到高校管理建设的多方面影响。科研项目管理本身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耦合系统,贯穿于科学研究全过程,相信随着高校管理制度、方法、手段的逐渐完善和不断的探索实践,能更有效地提升科研项目管理水平,提高高校的综合竞争力,为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及技术创新做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赵苑媛,童庆.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问题分析及对策[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9(09):39-40.

[2]杨亚军.科研项目管理的审计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新区,2019(03):256+261.

[3]谢秋媚.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风险防控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9.

[4]李苏中,方美顺,叶波.对我校科学基金项目执行情况中存在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1997,10(03):147-148+135.

[5]王飞.新时期高校科研管理工作问题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20(01):109-112.

[6]徐国平,张园,张昕媛.高校科研项目外拨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交通财会,2019(11):22-26.

[7]卢劲梅,林国容,陈玉水.浅谈农业科研院所科研项目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福建农业科技,2018(05):62-64.

高效科研范文篇7

【关键词】科技创新;科研单位;财务管理创新;建议

目前,加强科研财务管理创新是科研单位管理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和优势,符合科技创新视角下的发展需求。科研单位要想让自身能够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永葆生机与活力,就必须要从科技创新角度出发,将创新因素融入在科研财务管理工作中,使之与科研单位整体发展规划目标保持高度的一致,更好地服务于科研,迎来崭新的发展局面。

一、科技创新视角下科研财务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顺应市场经济需求。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过程中,科研事业单位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科研事业单位要想更好地顺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模式,就必须要积极抓住机遇、并勇敢地迎接挑战,与市场经济的构建模式保持一致,使科学研究(发)面向国家的经济主战场。与此同时,在科教兴国战略的影响下,科研事业单位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要在激烈的行业的竞争中,将自身的竞争优势展现出来。因此,必须要做好内部财务管理工作,构建高效的监管与核算监督机制[1],不断提升单位的经济效益。(二)实现科研事业单位资源的高效利用。目前,国家对科研事业单位的科技投入持续增加,经费来源和资金量与日俱增,国务院大力提倡中央财政科研项目预算编制的简化模式,人员经费、差旅会议管理以及简化科研仪器设备采购管理等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科技创新视角下,科研财务管理创新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财务管理对于实现单位资源的高效利用与配置具有极大的帮助,保证每一笔资金都能够用到实处,避免资金浪费与滥用现象的发生,进而为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二、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创新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缺少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监督不力。科学高效的财务管理离不开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然而,一些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尚不完善,存在着较多问题。首先,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往往按照个人的主观意愿来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有着一定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其次,一些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没有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财务管理规定比较笼统,可操作的量化指标严重不足,所制订的奖惩措施缺乏量化指标的支撑,难以实施,也不利于财务管理制度的顺利执行。最后,财务预算方案难以落实下去,监督力度严重缺失,很难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制度对于单位内部管理的积极作用。由于监督不力,极易导致资产流失,项目经费的使用效益较差,未能达到预期目标。(二)预算编制内容过于细化。项目申报过程中,预算编制内容过于细化,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明确预算未来几年内所需的具体支出经费,尤其差旅费、会议费、劳务费以及仪器费等,为了防止超出预算执行情况,科研人员每年至少花费3个月时间来处理经费预算和财务报销问题[2]。除此之外,一些科研项目还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的特点,预算难以涵盖科研的全部需求,存在着较多的不可确定因素,预算编制过细极大地降低了可操作性,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实施。(三)缺少与其他部门的有效配合。一些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缺乏必要的协作与沟通,导致了财务部门很难充分了解其他职能部门的工作进展,阻碍了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而且科研事业单位具有高度的特殊性,科研管理部门或者项目小组主要负责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等,部门之间的配合度比较低,造成财务部门难以对资金的筹集、配置以及使用实施有效管理,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之间的协调较差,增加了科研单位实现资产使用效益目标的难度。

三、科技创新视角下科研财务管理创新的具体建议

(一)加强财务管理制度创新。管理制度的创新是科研事业单位提升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水平,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的根本保障。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实现财务管理的法制化和制度化,为科研单位搞好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有效途径。科研单位应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结合科研项目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配套可行的财务管理制度,明确违反制度规定的奖惩措施,做到有法可依、执行必严、违法必究。此外,为确保财务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需加强岗位责任制度建设,明确各个部门之间的权责范围,做好相关管理制度的协调工作。利用零基预算法编制科研经费的财务预算,严控预算执行的关键节点,确保预算方案得以严格落实。(二)完善预算管理机制,加强信息化建设。1.中央的政策导向明确提出了财务部门要为科研人员减轻工作负担。为此,科研单位应不断简化预算编制流程,缩短编制周期,提高编制效率,及时调整预算编制权限,实行备案制,项目结余经费应按照规定处理,增强绩效支出等间接费用比例的合理性,构建结余资金管理使用制度[3],充分掌握结余资金的使用、结转以及退回等操作流程,进而提升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2.科研事业单位应加强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构建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实施科研经费全过程的动态跟踪管理,实现由“重核算”向“重管理”的转变,使财务人员能全面参与到项目经费管理中。通过信息化建设,将经费管理流程固化,缓解科研人员的工作负担。此外,随着物联网、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大型科研事业单位应积极构建信息化财务管理平台,涵盖财务报账、资产采购,以及财务信息公开等功能,增强财务信息公开的清晰度与透明度,增强科研人员科技创新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三)构建高效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平台。科研事业单位应积极构建信息交流与沟通平台,处理好财务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避免出现权责混淆现象。首先,在制度上明确其他各职能部门积极配合单位财务管理部门开展工作的义务[4],及时提交财务部门所需的相关资料,各部门需共同致力于财务管理活动的建设。其次,财务管理部门应结合会计电算化,加强与其他部门、科技合理应用有利于进一步强化成本核算及其控制力度,提高财务数据处理的准确性与真实性,使单位最高决策者能够随时掌握项目的进展情况,确保决策的准确无误。(四)理顺财务关系,制定出相应的激励制度。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关系涉及投资者与受资者的关系,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关系等,理顺好单位内部与科研项目组之间的关系。科研项目小组是科研单位的构成部分,项目和知识人才创造出了大量的科研成果,科研项目大小、数量与单位的生存发展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制定出推进课题与项目发展的激励制度,可以尝试抽取一部分成果转化收入奖励优秀杰出的科技人员,构建出全新的激励分配机制,调动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单位的研究水平和影响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科技创新视角下加强科研财务管理创新十分必要,能够稳步提升科研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壮大科研单位综合竞争实力。因此,科研事业单位应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针对当前在科研经费财务管理上所存在的不足,制定出比较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为科研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证,加强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技术进步,实现科研财务管理创新的战略性目标。

作者:谭文丽 单位:广西科学院

参考文献

[1]张鑫,刘敏颖,江海.通过构建以科研诚信为手段的科研管理方式释放科技创新活力[J].广东科技,2016,(13):69-71.

[2]张岚.新形势下科研单位创新财务管理方式探索[J].财会学习,2016,(14):47-48.

高效科研范文篇8

大数据在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中体现为规模超大、密度低、种类众多、结构复杂、价值巨大等特点的科研数据集,由分布在高职院校各个管理信息系统中的科研成果、科研统计、科研报告等数据库组成。科研数据涉及到学生、人事、财务处、后勤、教务等各个部门产生的结构化数据,这些数据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引入大数据技术,可以快速地从这些海量数据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近几年,随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不断优化,高职院校为了推进产学研结合,不断提升竞争力,越来越重视科研工作,投入大量经费进行科研基础设施的建设,科学研究工具也越来越先进,给科研工作者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良好平台的支撑下,高职院校所开展的研究范围不断得到拓展,围绕交叉专业学科所做的研究越来越多,研究维度在高度、深度、长度、宽度上都得到伸延,由此获取和汇聚的科研数据急剧增大,具备了大数据所特有的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的4V特征,高职院校科研领域进入了大数据时代,需要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来对待。

2大数据对科研信息化管理的影响

大数据驱动下的科学研究称之为科研信息化,整个科研信息化活动过程中包括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存储数据、分析数据和展示数据。数据密集和数据驱动成为了大数据时代科学管理的特点,对于科研信息化管理方式、管理手段、科研行为等方面都存在重大影响。2.1在管理方式上,由原来精细化的单项管理方式转变成全局化的复合管理方式大数据时代,科研数据都成为了多方位、多结构化的海量数据,通过对数据的采集和分析,能够得到大数据所反应出来的特为特征,这些特征能够从全局性化的高度为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在大数据的驱动下,科研管理行为将会变得越来越全面,信息化手段会贯穿整个科研过程,管理工作有可靠的数据作为参考依据,管理质量进一步得到提高。2.2在管理手段上,由原来单一低效率的手工管理手段转变成以数据分析为背景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大数据时代,科研信息化管理会遇到文本、图像、声音等非结构化数据,这些低密度的大数据,给管理与决策层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将大数据技术中的可视化分析技术、数据挖掘技术运用于管理手段上,从这些结构化数据中挖掘出对科学研究有价值的知识,可以提升管理水平。2.3在科研行为上,由原来的校内行为转换成社会行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科研管理有了更广泛的发展空间,不再只是某个学校的单一行为,而是转变成为全社会的群体化集体行为。浩瀚无边的网络空间,可以获取很多零成本的专业技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使用各种各样的研究资源,在经费、设备上都有广泛的选择权和使用权,研究成果与市场实现了零距离接触,成果转化更加快捷方便。

3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管理对策

3.1从全局角度出发,做好科研管理信息化的整体规划

在科研数据大幅度增长的大数据时代,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任务显得更加艰巨和复杂,成为了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科研信息化建设规划涉及到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整体建设目标、人员用户、管理模式、组织流程和系统资源整合等几个方面。需要对这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提出解决对策,保证科研管理信息化充分发挥作用。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完成了数字校园建设,正处于智慧校园的建设过程中。在这个基础上,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建设需要在充分考虑学院信息化建设目标和科研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制定与校园基础设施条件相适应的实施方案。在实施方案中,首先明确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目标为建立由学术交流、科研数据管理、技术成果转化、资源整合等功能模块组成的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过程中需要结合科研工作情况,全盘考虑大数据背景下信息化建设的技术基础和用户需求,与智慧校园建设实行统一的标准,从而与校园其他管理信息系统一起形成一体化的信息平台。其次,科研信息化建设要充分避免信息孤岛,科研工作涉及到学院工作的方方面面,数据来源于各个业务系统,需要通过大数据共享中心实现与其他业务平台的数据对接,进行资源整合,实现科研大数据的采集与汇总。第三,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者来自于一线基层教师和职能部门的教职工,他们是科研信息化建设的主角,同时也是整个校园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实施者,因此,科研信息化建设需要对这些用户的需求进行充分的调研,建立统一的门户,实现“一用户全网通”的功能,保证科研信息化建设有实效。

3.2坚持以为人本,通过多种途径加强科研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高效的管理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决定管理水平的高低,构建高效的科研信息化管理管理模式,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信息化人才是根本,目前各高职院校具有较强管理能力而又精通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人才缺乏,高职院校要实现全方位的科研信息化管理和科研大数据的应用,需要加大科研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第一,根据科研管理信息化要求制定科研部门岗位职责,优化人员结构,加快科研管理人员对科研管理信息化流程的适应程度,建立和完善科研管理信息化人才选拔机制,通过引进和选拔科研管理信息化人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科研信息化人才队伍,特别是科研管理领域大数据应用人才。第二,从领导层面重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将信息化人才培养纳入到全院教职工素质提升工程中,出台相关的激励制度,将信息化水平的考核纳入到员工考核和录用范围,使科研工作者和管理人员树立全新的信息化管理理念;第三方面,积极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鼓励教职员工通过继续教育、网络学习、交流培训进行科研信息化学习,提升自身的科研信息化操作水平、科研大数据的获取和分析能力,对于科研管理信息系统要花大力气推动使用,并编写详细、操作性强的帮助手册提供给教职员工查阅,使科研工作全过程实现信息化管理。

3.3夯实建设基础,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大数据时代,实现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有更加稳定和可靠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做支撑,高职院校在现有的信息化校园建设的基础上,运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整合现有的包括网络、信息系统、数据库在内图1科研管理信息化管理规划示意图时,针对存在的各个业务子系统并行工作的现状,对如教职工基础信息、科研项目信息、学院基础信息等内容的定义和描述实行统一、规范的基础信息标准。

3.4引入大数据技术,开展科研管理信息平台的建设

大数据技术由数据库技术、智能技术、网络技术结合而成,其先进性体现在从海量数据中找出数据的关联性,挖掘出尚未发现的知识。科研管理信息平台应该包括项目管理系统、成果管理系统、学术交流系统、成果转化系统、数据挖掘与分析系统等子系统组成,各个子系统应相互关联、数据共享,通过大数据技术将科研管理数据库中丰富的信息资源挖掘出来转换成有价值的信息。建立基于云计算的科研信息平台,采用面向服务和分布式体系架构,实现高速的科研管理业务处理、云端存储和数据访问功能。科研信息平台系统架构分为用户层、SaaS(软件及服务层)、PaaS(平台及服务层)、DaaS(数据即服务),平台集合了数据获取、存储、处理、共享等功能,具有超强的开放性、数据融合能力、共享性,用户可以通过平台获取数据、整合数据、共享数据、挖掘出有价值的数据,实现高效率、低成本的跨专业学科、跨地域的高效研究模式。大数据环境下建立的科研信息平台,其核心功能是要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对科研数据仓库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为科研管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因此,创建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科研资源整合模式,首先对由科研人员库、成果库、项目库、经费库、基础设施库等组成的资源数据库进行数据采集和清洗,在海量数据中将有效数据收集分类,将无效、冗余数据删除,得到关于科研项目信息、人员信息、经费信息、科研成果信息、成果转让信息等各类集成数据;然后运用挖掘算法、聚类算法、支持向量机(SVM)算法等技术进行挖掘与分析,分析得出项目相关信息之间的内在关系,实现科研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方便科研管理者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也可通过分析结果预测出未来几年的关键技术、重点研究领域和发展方向,制定出科学、有持续性发展的科研发展规划。

4结语

高效科研范文篇9

地方性高校以其地域优势、人员结构优势在新农村建设中更贴近农村实际,而其科研水平和科研地位也往往定位于实践,因此更便于参与新农村建设。目前,地方性高校服务农村建设的形式:一是直接参与模式,包括各种形式的支教、"大学生村管"制度。几乎所有的地方性高校都参与了支教和"大学生村管"制度。虽然学界对"大学生村官制度"提出质疑的大有人在,但是作为制度化的手段,"大学生村官制度"体现了政府对农村问题的重视,表现出要把高校培养的人才输送到农村建设前线的决心,而在农村前线做出成绩、真正为农村建设做出杰出贡献的大学生村官也确实大有人在。大学生支教对高校角度而言是学生社会活动的一部分,由学生社团或者由共青团组织,对农村而言,则是当地小学进行对外交流的方式,在接受调查的农村中基本上都接受过大学生支教或者听说过大学生支教,达85.1%,说明大学生支教作为一种学生实践活动和高校支援农村的方式较为普遍,但是大学生支教活动由于时间较短,具有周期性,因此并未真正对农村的科技发展或者当地的经济建设带来明显的效应。二是间接参与模式,包括为农村提供农业科学技术,此类服务主要是由在专业设置上和农业比较紧密的农林类专业和院校提供。研究表明,每年有近80%以上的农业科研成果出自于农业类高校。但是这些科研成果基本上是通过政府的推动才转化为农业生产,高校和农村直接对接,将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的并不多见,因此本文将其定义为间接路径。此外高等院校通过发展函授、自考、干部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也满足了农村社会对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人才的需求。

二、目前地方服务农村的问题

在调查中,村民对高校提供帮助表示普遍的兴趣,98%的受访者表示欢迎,但是在问及希望高校提供哪些服务时,鲜有受访者表示出明确需求,而普通高校也并未将服务新农村作为一项必要的活动,因此,在高校参与农村建设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缺乏系统性导致效果不明显。由于高校并未将服务农村作为重要工作,即使是农业院校也并不是考虑到农业的实际生产来进行科研,而是在科研考核体系的要求和压力下进行的,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高校服务建设不过是科研考核体系的副产品,并不具有主动性,被动的态度导致了效果大打折扣,也导致了提供的服务不连贯,不具有针对性,缺乏系统性,没有实际效果或者效果甚微。二是农村文化建设受到忽视。即使是和对农村联系更为紧密的地方性高校,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仍然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主动性不高的现象。一方面,地方高校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自己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认识缺失,另一方面是农村本身文化基础薄弱,尤其是随着青壮年人口的流失和城镇化,传统农村文化在逐渐消失,使得农村成了真正的文化沙漠。三是未形成机制,由于被动导致机制缺乏,激励机制、考评机制、长效机制等基本缺位,在这些机制缺位的情况下无法保证高效服务农村建设的效果,导致高效服务农村成为每个高校都会提及,但都未将其提及一定高度的活动。

三、地方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路径研究

高效科研范文篇10

一、成立科研组织,加大科研工作力度

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制约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领导以教科研为先导,强调向教科研要质量,营造科研工作氛围,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联校专门设立教科室,有独立的工作室,制定科研计划,负责全镇的教育科研工作。联校以苗淑俭校长为主,有田保军、杜君花主抓科研工作,杜君花为教科室主任,并配备兼职科研人员,辅助教科处开展科研工作。

业务校长抓科研工作的全体工作

教研室主任抓科研工作规划、课题实验

教科室主任抓科研日常的管理工作、督导科研实验

科研人员科研档案

二、组织学习理论,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学习是进步的阶梯,学习是工作的先决条件,与时俱进是学习化时代的本质要求。联校加强业务学习和研究,通过教师成长论坛、教育理论学习沙龙、优秀教育案例和教学论文评选等形式,组织了一系列学习和校本培训活动。

一是理论指导。以“打造教师队伍”为突破口,确立“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求真务实、服务育人”的管理目标,倡导“团结、务实、高效、创新”的精神”,加强科研学习,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培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二是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组织教师参加市县级学习、听课、培训等活动20余此,丰厚了教师文化知识。09年10月,2名教师到茌平实验小学进行听评课学习;10年3月28日,2名教师到阳谷实验小学进行听课学习;3月,派骨干教师到市东昌府区阳光小学参加“读中外经典,享受读书乐趣”的主题教育会;4月,20名教师、校长到茌平政法希望小学进行科研学习;4月,3名校长到阳谷实验小学参加教育工作全面提升会;5月18——21日,8名教师到聊城参加“自主命题”研讨会等等。三是紧紧围绕教学工作实际(包括学科教学实验和课题研究等)组织学习活动,把学习与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结合起来。四是深刻把握教育发展和教育科研发展的时代脉搏,掌握先进教育理念、教育技术和教育科研方法。五是以学习新课程思想,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为核心,组织新课程系列学习活动,反思教育科研活动。六是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深入学习和掌握学科发展动态,进行小课题实验,引领师生共同发展。同时我们还利用《教育科研》、联校期刊《起航》和《莘县教育》等报刊等来提升教师理论水平,开阔科研学习视野,促进专业化发展。

三、开展科研研究,不断深化科研改革

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是教育的第一生产力,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快、最高层次的最佳途径。联校全面落实《教科研工作三年发展规划》中的各项工作,并强化课题研究,力争形成科研特色。

1、课题研究。联校坚持“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的原则,教科室按照既定目标,扎扎实实深入进行科研,以课题研究为抓手,进一步规范了市、县、小课题研究。申报市级课题四个、县级课题7个。联校课题组以“构建和谐”实验为重点,认真撰写实验方案,取得专家的指导,对课题方案进行反复的论证和修改。中心小学进行四项市级课题研究,期中《创新教育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实验与研究》两项课题已经顺利结题,《感恩教育》、《小学高效课堂实验与研究》课题正在进行实验与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县级《小学高年级利用语境理解词语策略研究》等课题也在积极的研究之中,各校建立课题研究小组,对实验课题人员进行了具体分工,制定了教科研例会制度,大力推进小课题研究,促使全体教师都能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不断提高了研究的实效性。

2、加强理论教学研究。联校利用寒暑假期间聘请县教育局孙局长和实验小学的部分骨干教师为科研教师做理论讲座,在工作日期间,联校领导又做了四次理论报告,通过几次理论报告给科研教师的科研工作解除了困惑并指明了工作方向。

3、建立制度明确措施。联校建立健全了科研工作制度,课题立项、评比制度,科研奖惩等制度,让科研教师明确工作方向,形成自主学习的浓厚氛围。召开了学校教科室、课题组长会议,学习了科研理论,分析当前学校科研状况,对教科研方法做指导,提出课题阶段工作目标和任务。课题研究突出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以“课堂创新教学”为突破口,通过理论学习测试、教学个案分析、论文竞赛等形式,进行研讨,指导教师努力进行科研研究,有效地加强课题的过程管理。

四、搭建发展平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主抓好课题研究队伍建设和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加大了培养力度,一是大力宣传先进的科研理念,使之内化为教师的理性认识,物化为教师的教学艺术;二是大力倡导教育科研,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活动,深入开展教育科研工作,以研促教,教研相长;三是以丰富的活动吸引教师自觉参加业务学习和锻炼,参加论文评比和优秀案例评选等,包括以下几项:(1)县级教学、科研论文征文活动;(2)县教科所案例评比活动;(3)县教研室论文评比活动;(4)中国教育编辑部论文征集活动等。

1、校本培训。修订教师培训方案,制定制度,发放培训讲座,结合实际,提出“课题的选题与立项,课题研究的方法,怎样进行科研”等主要问题进行研讨,切实开展培训活动,及时提高教师的科研理论水平。

2、开展沙龙活动。以“丰富知识,扩宽视野,陶冶情操,增长才干”为主题,推动科研专题的开展,组织骨干教师成立学科学术研讨会,开展沙龙活动。从“高效课堂”的构建、“课题实验”的开展、“和谐教育”的探索等不同的层面进行选题,在镇中心小学举办教师沙龙交流活动,六个学校的优秀教师团队闪亮登台演出,唱响了“和谐教育”的主旋律。

3、开展诵读活动。以“读教育名著,写读书体会”为主旋律,让阅读引领教师发展,举行教师美文诵读比赛,丰富教师业余生活。

4、评选优秀科研教师。按照“两坚持四看三步”的方式,开展科研评比工作,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5、打造“高效课堂”。(1)、开展“家常课”。强化教学常规工作,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方式,提升教师运用课标、驾驭教材、组织课堂的水平;教师走下讲台,与学生亲切交流,和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师生关系融洽,“家常课”中充满了温馨与真情。(2)、研讨“创新课”。新教材新课标新理论要求教师更新理念,改变教法,创新教学,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打造温馨、高效课堂。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注重学生情感发展,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创新课彰显出教学的艺术魅力。(3)、比赛“能手课”。教师运用新理念指导教学,走进文本,吃透教材;关注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自主、探究和交流的学习方式为主,让学生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形成自己的独特教学特色。

五、整合科研资源,形成科研合力

联校始终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注重科研教研活动等渠道实施,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积极引导教师主动、有效地开展集体备课研讨,开展上课、听课、说课、评课等活动,着力在课堂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开展经常性的科研活动,使教师有交流、互补的机会。如:集中研讨课程标准、课题实施方案,教材理解,教学方法的运用等。不断积累经验,及时反思。重视反思:举办案例反思专题研讨会,明确案例撰写方法,提供材料让教师研学。珍惜反思:鼓励教师建立案例反思笔记,每堂课后进行课例反思及时整理,每周至少写一篇教学随笔。督促反思:定期开展案例反思研评活动,并把优秀案例在校报上发表。教师以教促思,以思促教,不断地在反思中感悟,在反思中成长,提高了教育科研的实效。

2、建立实效化的教科研网络

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鼓励教师做科研型的教师。把教科研工作置于核心地位,并把这一工作纳入全体教职工的考核评比之中。现在已初步形成人人有课题,个个搞研究的氛围。为使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教育科研小组,发挥学校教科研骨干教师的作用,将教科研工作进一步延伸、深化、做实。每周安排一次活动,学习理论,研究课题实验课,交流心得,在工作中不断培养和提高青年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形成了群体优势。

3、加强课题过程管理

学校制定有相关的管理制度和奖励条例,有足够的经费保证科研活动的正常开展。为加强课题过程管理,学校做好各类课题的建档工作,注重课题探索过程,注重开展校本培训,要求教师做到资料积累齐全,填写详尽务实,每学期必须有课题研究计划、上实验课、写好案例、反思、论文和阶段总结。平时带着课题进课堂,做到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实践有机结合,鼓励教师以个案研究为突破口,勤于反思,善于总结,使课题研究进入“理论—实践—理论”的良性循环。期末上交教科研档案,联校进行考评。

六、规范过程管理,提高科研工作实效

为实现教科研强校的目标,加大课题实验力度,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联校要求每个学校教科室开展“八个一”活动。制定一份课题实验计划,探究一种教育方法,执教一节“研究课”,参加一次教科研专题研讨会,撰写一篇教学论文,读一本教育理论书籍,参加一次课题交流会、总结教科研实验写出心得体会。积极总结科研经验,探寻适宜的教育教学方式,提升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建立科研档案,整理教科研资料,并不断完善资料管理工作,包括科研信息管理、科研资料管理、教师培养管理、科研交流等,各种材料分类保存。公务员之家:

七、经过不懈努力,科研工作一点成效

1、完成了镇级课题。2009年的小课题在2010年4月已全部结题,四个县级课题和两个市级课题已经进入实质性研究阶段,开展了学生感恩教育专题活动专题调查,发表了近9篇相关论文,有5篇教育案例获得了县教科所一等奖。

2、编辑《妹冢教育》若干期;编辑《起航》若干期;其中《起航》被县教研室评为优秀期刊。

3、两项市级课题顺利结题;获奖论文30余篇,教育叙事、案例分析科研成果5项。

4.一批青年教师参加城乡集体备课成长为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