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特殊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10-25 17:42:18

高等特殊教育

高等特殊教育范文篇1

(一)“动式”教学概述。“动式”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情景创造,传递和接受一定的教学信息,达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在和谐的氛围中提高教学质量。“动式”教学在绘画课程中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在一定情景中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升绘画能力。本文论述的“动式”教学模式是通过应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一个符合听障生特殊情况的教学环境,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地传递给学生;通过多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拓宽学生的视野;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集于一体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美感。(二)听障学生的特殊性。听障学生视觉观察力敏锐,感受具体形象事物能力较强,并且习惯于应用惯有的形象思维方式去认知事物,而抽象思维要求较高,需要听障学生花费更多的精力进行归纳和总结。这些特点决定了在绘画课程中,听障学生相对于正常的学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为绘画艺术并不是单纯的符号重现,而是画家通过自己创造性思维和艺术想象力进行加工和创作的艺术精品。因此,在听障生绘画教学中,必须结合听障生的特点,应用现代技术手段,通过直观教学和启发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绘画艺术知识。

二、“动式”教学在高等特殊教育绘画课程中应用的可能性分析

当前,虽然不少学校应用了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但是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不少高等特殊学校在绘画教学中仍旧存在教学理念落伍,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当前社会的发展使绘画市场对于人才需求更加强烈,“动式”教学模式符合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满足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需要,有利于通过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高等特殊教育绘画课程教学模式落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才的培养要求不断提升,特别是信息社会,听障大学生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前进的步伐,成为特殊教育工作者需要迫切研究的问题。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当前高等特殊教育还存在教学理念落伍、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手段雷同且实效有限等问题。信息时代,一定要结合听障学生的特殊性,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创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情境,采取适合听障生发展“动式”教学模式。(二)社会对高素质绘画人才的需求。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人们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追求,特别是在信息时代,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培养出当前社会需要的绘画人才。应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动式”教学,能够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能够满足听障学生的特殊需要,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造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三)“动式”教学现实意义。“动式”教学适应了当前社会对绘画人才的需求,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感情,并且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对于听障生创造力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1.“动式”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全能型、实用型人才。“动式”教学应用现代技术手段,改变了传统教学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开放自由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在良好的气氛中主动学习。2.适应了现代教学改革的需要现代技术手段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是大势所趋,不仅仅能够提高教学效果,而且是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的创新。特别是听障生在学习上习惯于形象思维、弱于抽象思维的特点,应用“动式”教学能够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些都符合现代教学改革的目标和要求。3.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教学情境“动式”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教学内容,更加明确的教学重点,缩短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教师应用丰富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和网络丰富的教学资源,结合听障生的特殊性,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对于构建和谐课堂具有重要作用。

三、“动式”教学在高等特殊教育绘画课程中的应用和实践

(一)应用“动式”教学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绘画课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程度有所不同,因此,需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式”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粉笔和黑板的限制,对影像以及文字的整合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从而使教学活动高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或者课外知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课前导入的设计,课中穿插相应的名人知识介绍,课余设置讨论的内容等等。同时,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微课的形式进行,既能够增加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掌握,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美术素质。这些都有利于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汲取知识的营养。(二)应用“动式”教学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高等特殊教育绘画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单调,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和选择多种学习方式。这是因为传统的教学方式技法单一,而“动式”教学模式中多媒体的应用能够有效改变这一现状。比如在写意人物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先播放一段相关视频,然后再进行示范讲解,也可以通过播放李苦禅、刘国辉等艺术家的视频对教学进行有益补充。这样的教学方式就是多样的,可以使学生了解不同的表现方式,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写意画表现方式。多媒体教学拥有大量的网络资源,可以使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教材,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三)应用“动式”教学拓宽学生视野。艺术创作的源泉是生活,只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积累,才能够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当前的绘画课程是封闭式的,学生很难有外出采风的机会,这种封闭的教学环境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因此,即使学生不能切身体验不同的生活形态,但是通过“动式”教学也能够感受不同的生活。教师在绘画教学中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向学生展现不同的生活状态,虽然这不是真正生活体验,但是也能够使学生对不同的生活有所了解,同时引导学生对呈现的生活进行想象,能够开发学生的潜能美感及创新能力。另外,运用鉴赏、示范讲解、图文并茂和生动直观的形式,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既能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又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四)应用“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感。美学是一门感性学科,而艺术又是表现美学的主要载体,所以,绘画艺术也具备很多感性成分,这些都是艺术的魅力所在。绘画作品达到极致就会出现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殊体验,因此,应用言传身教的教学模式难以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也无法传递作品的精髓。听障生习惯于形象思维,弱于抽象思维,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艺术情感,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感受绘画的艺术魅力所在。应用“动式”教学,可以通过多媒体中的文字、图片、视频等直观地进行教学活动,教师只需要做简要的介绍,然后让学生自己体会绘画作品的美感,体现其艺术之美,这样就为学生的思维留下很大的空间,对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感和审美情趣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结语

随着社会对绘画人才需求的增加和对绘画作品质量的提升,高等特殊教育中的绘画教学也必须根据时代的变化做出调整,应用“动式”教学模式,既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又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听障生的特殊性,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和美术素养,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力争使他们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戴金玲.动画课堂中联动式教学的探究[J].中国艺术,2016,(11).

[2]沈瑞萍.动式教学探讨[J].时代教育,2014,(02).

高等特殊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三元协同;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发展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我国西部的特殊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东部比较,西部地区特殊教育事业仍处于落后地位,以2015年每百名残疾学生拥有特殊教育教师人数为例,东部地区的教师数为16.28人,中西部地区的教师为11.5人,中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少5.13人[1];在教师专业素养方面,全国抽样调查数据表明,东部地区特教教师在专业素养总体及其三个维度——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人格素养,都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的特教教师[2]。发展特殊教育,师资需要先行,办好特殊教育的关键是建立一支数量充足、专业水平较高的特殊教育教师队伍[3]。要发展西部地区的特殊教育事业,首先需要提高特教教师的专业素质。由此,国家重视并支持西部特教教师的专业发展,《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的“重点任务”中指出:“加强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培训,提高专业化水平。”[4]部级、省级和地方的教师培训等项目积极推动了西部特教教师的主体——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一些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高等学校,作为培训的实施者参与其中。但在实施培训等的过程,存在“主客颠倒”现象,培训的实施者是客人,他们只是零时到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发展中“做客”,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是主人,但这个主人更像是“傀儡”,因为培训的内容、方式等主要由“客人”定夺。同时,短暂的“做客”时间结束后,客人们都散去,只有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自身继续琢磨专业发展和教学。这样的主客颠倒的培训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各个子系统割裂,合作短暂,互动沟通缺乏,缺乏长期有效的“协同”,对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产生极大的桎梏。由此,本研究以地处西南边陲的广西为例,进行促进西部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的“三元协同”模式的实践探索和研究,以期在探索实践中寻找改善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培训主客颠问题的略和方法。

二、协同理论及界定

自然科学中的协同学理论和社会科学中的治理理论是协同理论的基础,该理论强调主体间的共同参与,突出子系统在复杂开放的总系统中发挥协同效应[5],即要更好地解决问题,需要问题的相关方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和资源,并建立起共同问题上的密切联系[6]。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专业提升是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需要“政府主导”下的“”各方参与”[4],教育行政部门、特殊教育学校、残疾人联合会和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高等学校等,构成了与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相关联的总系统。但在本实践探索中,这一总系统主要包括广西的5所特殊教育学校(简称“校”)、广西壮族自治区残疾人联合会(简称“政”)和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广西教育学院(简称“院”),并构成了促进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三元”。5所特殊教育学校分别为南宁盲聋哑特殊教育学校、柳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梧州市特殊教育学校、玉林特殊教育学校和北海市特殊教育学校。广西壮族自治区残疾人联合会成立于1989年,作为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地方组织,根据相关法律和规定,其积极促进和开展残疾人教育工作,协助相关部门实施残疾人教育,为残疾人接受教育提供支持和帮助。广西教育学院是一所具有60多年教师教育历史的成人本科高等学校。2008年以来,在自治区教育厅全面指导下,广西教育学院与广西残联及广西各特殊教育学校启动院、政、校协作推进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了三元互动机制、三元发展模式和三元共享平台的建设思路,在创新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上发挥了高等学校的研究和引导优势。

三、探索路径

(一)建设三元协同机制,促进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相关资源的统筹整合。实践探索的的重心之一是如何促进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相关部门的多元合作,如何基于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形成特殊教育学校、残联与高等学校间的良性互动和有效配合。为此,我们从以下几个维度着手:一方面,构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经费的三元协调机制,丰富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经费渠道。经济是发展的基础,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样离不开经济的支持,尤其在经济等资源缺乏的西部,教师专业发展经费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本实践研究中,特殊教育学校先后获得广西残联资助的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培训经费56.8万元、教学成果出版经费16万元,丰富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经济资源;其次,构建资源三元互通机制,着力解决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能力薄弱的问题。作为法律确认的残疾人组织,残联的重要职能之一是促进残疾人教育,并拥有一定的特殊教育学校所欠缺的教育资源,而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高等学校拥有专门从事特殊教育事业研究和实践的教育者等人力资源,通过资源互通机制,实现了残联及高等学校资源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所用。(二)建立三元协同模式,确立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的主体地位。针对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培训等学习中存在的“主客颠倒”现象,本研究探索出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主线、三联动”模式,即一切以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主线,学习内容的安排、学校方式的确定、学习过程的设计及学校效果的考查等,均通过调查、访谈、座谈等方式,在充分了解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需求下,由三个部门联动制定。三联动是一主线的保障,即通过校政联动、校院联动、校校联动,充分整合各方资源,通过集约型的方式进行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培训、学习和探讨。如通过qq、微信、电话等方式,充分建立不同学校间老师的联系,让基础相似的教师形成讨论群,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明晰自身发展的主要瓶颈,把主要问题反馈给学校、残联和广西教育学院,最后在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代表的参与中,制定教师发展和实施方案。(三)构建三元协同平台,保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可持续性。首先,搭建促进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资源共享平台。通过广西教育学院共享型特殊教育发展实验室群——数字化手语实验室、可视化课堂教学管理实验室、特殊儿童诊断评估实验室等,形成广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和实践载体,并在残联、特殊教育学校间实现共享,整合残联、高等学校专业资源,推动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其次,实现特殊教育学校间教师发展资源共享。主要参与项目的5所特殊教育学校间实现了教学方法、研究经验等资源的共享,共同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策略。如定期联合进行教研、互相听课学习等活动。最后,联合共建教师专业发展资源,强化网络教研活动。以广西基础教育研究网络教研平台为基础,拓展建立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线下、线上资源和研训团队,实现高校、残联与特殊教育学校互动式网络化研训。

四、实践成效

(一)提出并实践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的三元互动机制、共享平台和发展模式。基于实践和研究,研究组提出并探索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三元协同建设理念,构建了校、政、院“三元协同”对接协作机制,建立了教改资源共享、提升信息化能力、强化网络教研能力的共享平台,探索和实践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三元协同模式,在促进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推广价值。(二)提高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对广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引领作用。主要参与项目的5所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水平显著提高,教学教研能力得到提升,直接惠及1200多名在校特殊学生的成长。探索实践的过程中,广西的其他特殊教育学校陆续参与项目的学校校进行学习和交流,并对发展模式给予肯定。同时,实践成果得到一定的社会认同,连续获得广西2017年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及广西教育学院教学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三)促进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提升,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辐射作用。实践研究中,课题组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发挥高等学校和残联的研究优势,通过讨论、讲座和传帮带等方式带动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在实践中学习和实施教育研究的过程,并对成果进行及时总结,让教师用研究的方法进行教学和自我发展的提升。形成了《特殊教育学校管理新视点》与《日常手语300句》两部专著和系列论文,研究成果被广泛用于广西残联和特殊教育学校的相关培训与学习中,实现了在实践中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高、通过教师专业能力提高促进教学研究能力提升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郑功成.残疾人事业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64-65.

[2]张茂林,王辉.国内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现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15(7):70-75.

[3]顾定倩,杨希洁,江小英.从政策解读我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建构[J].中国特殊教育,2014(3):70-73.

[4]教育部等七部委.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EB/OL].2017-7-28/2019-3-23.

[5]哈肯,郭治安.高等协同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5-7.

高等特殊教育范文篇3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加专业能力的过程。特殊教育教师与普通教师一样,也是从事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他们与普通教育教师相比,除了具备普通教师的专业性知识和技能之外,还有着更多的自己独特的专业性要求。高等特殊教育院校教师专业化是指高等特殊教育院校的教师的专业化,包括这些教师的专业素质、专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直接关系到特殊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和特殊教育的质量,是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面。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是指一个师范生通过专门训练,实现培养目标及规格标准要求、形成合格特殊教育教师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资格的培养和成长过程。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不仅包括教师所应有的共同素质,还包括特殊教育职业所特别需要的专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方面。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主要涵盖两个方面的内容:(1)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点不仅在于学习特殊教育专业知识,还在于提高特殊教育专业能力,打造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品质。(2)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始终要服务特殊教育教学和培育残疾儿童成人成才。

二、全纳教育视野下的高等特殊教育院校专任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全纳教育是以西方的自由、平等、多元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为基础,倡导“零拒绝”的原则,认为所有的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学校应该接纳所有的儿童,而不考虑其身体的、智力的、社会的、情感的、语言的或其他任何条件,学校不能只为一部分普通儿童服务,而将另一部分儿童拒之门外。所有的儿童都应在邻近学校内的高质量、年龄适合的班级平等地接受教育。学校必须成为适应所有儿童多样学习需要的场所。全纳教育是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和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的一种持续的教育过程。全纳教育的目的在于解决所有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的学习和教育需要,是一种理想化的,极端平等主义的教育追求。在实践中,全纳教育无法得到有效兼顾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之间不同的课程需要;普通班级里部分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无法得到充分满足。这就要求高等特殊教育院校专任教师专业化发展,但是,在社会发展历程中,由于受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我国的高等特殊教育院校专任教师专业化发展还不够充分,尚存许多问题,成了制约我国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特殊教育教师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特殊教育法规还不完善,缺乏专门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缺乏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培养模式,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职业生活质量不容乐观,有些特殊教育教师在角色定位上存在模糊认识,自我评价消极,对工作缺乏认同和投入,特殊教育教师在专业发展意识上滞后等。此外,还存在特殊教育教师的数量严重缺乏(不足)、专业水平不高、培训制度不完善、专业化程度偏低、角色认同感不高等问题。通过对全国十几所培养特殊教育教师的师范院校(系、专业)进行调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高等特殊教育院校专任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尚存不足。主要表现在:(1)师资来源渠道单一。高等特殊教育院校专任教师是特殊教育专业科班出身的比例不高,教师队伍中仅有25%是特殊教育师范专业的毕业生,绝大部分教师来源于普通学校和毕业于普通师范院校。(2)师资结构不合理。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与普通教育学、心理学等交叉学科毕业的教师的比例偏少,教师队伍学位和职称结构偏低,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的比例,讲师占的比例偏高。(3)科研成果少,专业特色不显著,师范专业视野的局限。(4)师资培训脱离社会需求。(5)教师专业化发展与高等特殊教育发展失衡等。

三、思考与建议

高等特殊教育范文篇4

一、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不断完善残疾人教育体系

1.继续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适龄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要基本达到当地普通儿童少年水平;已经“*”的中西部农村地区,其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要逐年提高;未“*”地区要将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作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70%左右。积极创造条件,以多种形式对重度肢体残疾、重度智力残疾、孤独症、脑瘫和多重残疾儿童少年等实施义务教育,保障儿童福利机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2.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为残疾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创造条件。具备条件的地市要举办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特殊教育学校要根据需要举办残疾人高中教育部(班);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拓宽专业设置,扩大招生规模;普通高中要招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学生;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

3.加快推进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进一步完善国家招收残疾考生政策,普通高校应依据有关法律和政策招收符合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不得因其残疾而拒绝招收。高等特殊教育学院(专业)要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扩大招生规模,拓宽专业设置,提高办学层次。各地要为残疾人接受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自学考试、远程教育等提供更多方便,满足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4.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有条件的城市和农村地区要基本满足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地方各级教育、民政、卫生部门和残联要相互协作,采取多种形式,在有条件地区积极举办0-3岁残疾儿童早期干预、早期教育和康复训练机构。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学前特殊教育机构。

5.大力开展面向成年残疾人的职业教育培训。以就业为导向,开展多种形式的残疾人技能培训,提高残疾人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6.采取多种措施,扫除残疾青壮年文盲。将扫除残疾青壮年文盲纳入当地扫盲工作整体规划,同步推进。残疾人教育机构、各有关部门和民间组织、残疾人所在单位要积极开展扫除残疾青壮年文盲工作,使残疾青壮年文盲率显著下降。

二、完善特殊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特殊教育保障水平

7.全面实施残疾学生免费义务教育。对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在“两免一补”基础上,针对残疾学生的特殊需要,进一步提高补助水平。各地应按照公益金的使用宗旨,结合本地实际,支持残疾儿童少年特殊教育。

8.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在人口30万以上或残疾儿童少年相对较多,尚无特殊教育学校的县,独立建设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不足30万人口的县,在地市范围内,统筹建设一所或几所特殊教育学校。各地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坚持标准,确保质量。东部地区也要加大投入,按照本地区特殊教育规划和国家有关建设标准做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作。

各地要统筹安排在普通学校、儿童福利机构或者其他机构附设的特教班、高中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班)和高等特殊教育专业的建设。

9.做好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残疾学生资助工作。普通高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中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和中等职业学校一、二年级在校生中残疾学生要全部享受国家助学金。在特殊教育学校职业高中班(部)就读的残疾学生也应享受国家助学金。

10.加大投入,确保特殊教育学校(院)正常运转。各地要从特殊教育学校(院)人均成本高的实际出发,研究制定特殊教育学校(院)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保证学校(院)正常的教育教学需求。

中央财政将继续设立特殊教育补助专款,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继续设立特殊教育专项补助费并不断提高。中央财政加大专项补助资金投入,鼓励和支持地方办好现有的面向全国招生的高等特殊教育学院。

各地要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特殊教育学校(院)开展包括社会成年残疾人在内的各种职业教育与培训。

三、加强特殊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

11.根据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特殊需求,加强教育的针对性。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培养残疾学生乐观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加强残疾学生的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

在课程改革中,要充分考虑残疾学生特点,注重提高其生活自理、与人交往、融入社会、劳动和就业等能力的培养。

12.全面推进随班就读工作,不断提高教育质量。重点推进县(区)级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所有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不断扩大随班就读规模。

建立特殊教育学校定期委派教师到普通学校巡回指导随班就读工作的制度,确保随班就读的质量。

13.大力加强职业教育,促进残疾人就业。特殊教育学校要在开足开好劳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的同时,开设符合学生特点、适合当地需要的职业课程。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加强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骨干专业课程的建设。不断更新高等特殊教育院校教学内容,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促进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共建共享。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鼓励和扶持各类特殊教育学校(院)、职业学校及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各种形式的残疾人职业培训。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大残疾人职业培训经费投入,在生产实习基地建设、职业技能鉴定、就业安置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和具体扶持保护措施。

14.加快特殊教育信息化进程。建好国家特殊教育资源库和特教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促进优质特殊教育资源共享。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特殊教育信息化软硬件建设。特教学校要根据残疾学生的特点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提高残疾学生信息素养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15.深入开展特殊教育研究。建设一支理论素养高、专业能力强的特殊教育科研骨干队伍,提高特殊教育科研质量和水平。各省、市(地)教育行政部门所属的教学研究部门和科学研究部门应配备专职或兼职特教教研人员,组织并指导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继续开展盲文、手语研究,使之更加科学、实用。

四、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16.加强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工作。要适应残疾儿童少年教育普及水平提高的需要,加强特殊教育师范院校专业建设。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大特教师资的培养力度。鼓励和支持各级师范院校与综合性院校举办特殊教育专业或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各地在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时,要把特教师资培养纳入培养计划。加大特殊教育或相关专业研究生培养力度。注重特殊教育专业训练,提高培养质量。鼓励优秀高校毕业生到特殊教育学校、儿童福利机构等单位任教。

各地要将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计划,对在职教师实行轮训,重点抓好骨干教师特别是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要加强对在普通学校、儿童福利机构或其他机构中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和特殊教育学校巡回指导教师的培训。要高度重视残疾人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师培训。依托高等特殊教育学院、其他有关院校和专业机构建设“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基地”。

17.配齐配足教师,确保特殊教育学校正常教学和管理工作。省级有关部门要根据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少、班额小、寄宿生多、教师需求量大的特点,合理确定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并保障落实。

18.要切实采取措施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待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特殊教育教师享有特殊岗位补助津贴。各地要采取措施,确保国家规定的特殊教育教师工资待遇政策得到落实。要将承担随班就读教学与管理人员的工作列入绩效考核内容。要在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表彰中提高特教教师和校长的比例。

五、强化政府职能,全社会共同推进特殊教育事业发展

高等特殊教育范文篇5

一、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不断完善残疾人教育体系

1.继续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适龄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以下简称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要基本达到当地普通儿童少年水平;已经“普九”的中西部农村地区,其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要逐年提高;未“普九”地区要将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作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70%左右。积极创造条件,以多种形式对重度肢体残疾、重度智力残疾、孤独症、脑瘫和多重残疾儿童少年等实施义务教育,保障儿童福利机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2.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为残疾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创造条件。具备条件的地市要举办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特殊教育学校要根据需要举办残疾人高中教育部(班);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拓宽专业设置,扩大招生规模;普通高中要招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学生;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

3.加快推进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进一步完善国家招收残疾考生政策,普通高校应依据有关法律和政策招收符合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不得因其残疾而拒绝招收。高等特殊教育学院(专业)要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扩大招生规模,拓宽专业设置,提高办学层次。各地要为残疾人接受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自学考试、远程教育等提供更多方便,满足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4.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有条件的城市和农村地区要基本满足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地方各级教育、民政、卫生部门和残联要相互协作,采取多种形式,在有条件地区积极举办0-3岁残疾儿童早期干预、早期教育和康复训练机构。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学前特殊教育机构。

5.大力开展面向成年残疾人的职业教育培训。以就业为导向,开展多种形式的残疾人技能培训,提高残疾人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6.采取多种措施,扫除残疾青壮年文盲。将扫除残疾青壮年文盲纳入当地扫盲工作整体规划,同步推进。残疾人教育机构、各有关部门和民间组织、残疾人所在单位要积极开展扫除残疾青壮年文盲工作,使残疾青壮年文盲率显著下降。

二、完善特殊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特殊教育保障水平

7.全面实施残疾学生免费义务教育。对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在“两免一补”基础上,针对残疾学生的特殊需要,进一步提高补助水平。各地应按照公益金的使用宗旨,结合本地实际,支持残疾儿童少年特殊教育。

8.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在人口30万以上或残疾儿童少年相对较多,尚无特殊教育学校的县,独立建设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不足30万人口的县,在地市范围内,统筹建设一所或几所特殊教育学校。各地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坚持标准,确保质量。东部地区也要加大投入,按照本地区特殊教育规划和国家有关建设标准做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作。

各地要统筹安排在普通学校、儿童福利机构或者其他机构附设的特教班、高中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班)和高等特殊教育专业的建设。

9.做好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残疾学生资助工作。普通高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中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和中等职业学校一、二年级在校生中残疾学生要全部享受国家助学金。在特殊教育学校职业高中班(部)就读的残疾学生也应享受国家助学金。

10.加大投入,确保特殊教育学校(院)正常运转。各地要从特殊教育学校(院)人均成本高的实际出发,研究制定特殊教育学校(院)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保证学校(院)正常的教育教学需求。

中央财政将继续设立特殊教育补助专款,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继续设立特殊教育专项补助费并不断提高。中央财政加大专项补助资金投入,鼓励和支持地方办好现有的面向全国招生的高等特殊教育学院。

各地要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特殊教育学校(院)开展包括社会成年残疾人在内的各种职业教育与培训。

三、加强特殊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

11.根据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特殊需求,加强教育的针对性。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培养残疾学生乐观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加强残疾学生的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

在课程改革中,要充分考虑残疾学生特点,注重提高其生活自理、与人交往、融入社会、劳动和就业等能力的培养。

12.全面推进随班就读工作,不断提高教育质量。重点推进县(区)级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所有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不断扩大随班就读规模。

建立特殊教育学校定期委派教师到普通学校巡回指导随班就读工作的制度,确保随班就读的质量。

13.大力加强职业教育,促进残疾人就业。特殊教育学校要在开足开好劳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的同时,开设符合学生特点、适合当地需要的职业课程。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加强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骨干专业课程的建设。不断更新高等特殊教育院校教学内容,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促进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共建共享。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鼓励和扶持各类特殊教育学校(院)、职业学校及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各种形式的残疾人职业培训。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大残疾人职业培训经费投入,在生产实习基地建设、职业技能鉴定、就业安置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和具体扶持保护措施。

14.加快特殊教育信息化进程。建好国家特殊教育资源库和特教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促进优质特殊教育资源共享。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特殊教育信息化软硬件建设。特教学校要根据残疾学生的特点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提高残疾学生信息素养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15.深入开展特殊教育研究。建设一支理论素养高、专业能力强的特殊教育科研骨干队伍,提高特殊教育科研质量和水平。各省、市(地)教育行政部门所属的教学研究部门和科学研究部门应配备专职或兼职特教教研人员,组织并指导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继续开展盲文、手语研究,使之更加科学、实用。

四、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16.加强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工作。要适应残疾儿童少年教育普及水平提高的需要,加强特殊教育师范院校专业建设。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大特教师资的培养力度。鼓励和支持各级师范院校与综合性院校举办特殊教育专业或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各地在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时,要把特教师资培养纳入培养计划。加大特殊教育或相关专业研究生培养力度。注重特殊教育专业训练,提高培养质量。鼓励优秀高校毕业生到特殊教育学校、儿童福利机构等单位任教。

各地要将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计划,对在职教师实行轮训,重点抓好骨干教师特别是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要加强对在普通学校、儿童福利机构或其他机构中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和特殊教育学校巡回指导教师的培训。要高度重视残疾人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师培训。依托高等特殊教育学院、其他有关院校和专业机构建设“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基地”。

17.配齐配足教师,确保特殊教育学校正常教学和管理工作。省级有关部门要根据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少、班额小、寄宿生多、教师需求量大的特点,合理确定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并保障落实。

18.要切实采取措施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待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特殊教育教师享有特殊岗位补助津贴。各地要采取措施,确保国家规定的特殊教育教师工资待遇政策得到落实。要将承担随班就读教学与管理人员的工作列入绩效考核内容。要在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表彰中提高特教教师和校长的比例。

五、强化政府职能,全社会共同推进特殊教育事业发展

高等特殊教育范文篇6

1.继续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适龄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以下简称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要基本达到当地普通儿童少年水平;已经“普九”的中西部农村地区,其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要逐年提高;未“普九”地区要将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作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70%左右。积极创造条件,以多种形式对重度肢体残疾、重度智力残疾、孤独症、脑瘫和多重残疾儿童少年等实施义务教育,保障儿童福利机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2.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为残疾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创造条件。具备条件的地市要举办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特殊教育学校要根据需要举办残疾人高中教育部(班);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拓宽专业设置,扩大招生规模;普通高中要招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学生;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

3.加快推进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进一步完善国家招收残疾考生政策,普通高校应依据有关法律和政策招收符合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不得因其残疾而拒绝招收。高等特殊教育学院(专业)要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扩大招生规模,拓宽专业设置,提高办学层次。各地要为残疾人接受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自学考试、远程教育等提供更多方便,满足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4.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有条件的城市和农村地区要基本满足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地方各级教育、民政、卫生部门和残联要相互协作,采取多种形式,在有条件地区积极举办0-3岁残疾儿童早期干预、早期教育和康复训练机构。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学前特殊教育机构。

5.大力开展面向成年残疾人的职业教育培训。以就业为导向,开展多种形式的残疾人技能培训,提高残疾人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6.采取多种措施,扫除残疾青壮年文盲。将扫除残疾青壮年文盲纳入当地扫盲工作整体规划,同步推进。残疾人教育机构、各有关部门和民间组织、残疾人所在单位要积极开展扫除残疾青壮年文盲工作,使残疾青壮年文盲率显著下降。

二、完善特殊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特殊教育保障水平

7.全面实施残疾学生免费义务教育。对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在“两免一补”基础上,针对残疾学生的特殊需要,进一步提高补助水平。各地应按照公益金的使用宗旨,结合本地实际,支持残疾儿童少年特殊教育。

8.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在人口30万以上或残疾儿童少年相对较多,尚无特殊教育学校的县,独立建设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不足30万人口的县,在地市范围内,统筹建设一所或几所特殊教育学校。各地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坚持标准,确保质量。东部地区也要加大投入,按照本地区特殊教育规划和国家有关建设标准做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作。

各地要统筹安排在普通学校、儿童福利机构或者其他机构附设的特教班、高中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班)和高等特殊教育专业的建设。

9.做好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残疾学生资助工作。普通高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中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和中等职业学校一、二年级在校生中残疾学生要全部享受国家助学金。在特殊教育学校职业高中班(部)就读的残疾学生也应享受国家助学金。

10.加大投入,确保特殊教育学校(院)正常运转。各地要从特殊教育学校(院)人均成本高的实际出发,研究制定特殊教育学校(院)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保证学校(院)正常的教育教学需求。

中央财政将继续设立特殊教育补助专款,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继续设立特殊教育专项补助费并不断提高。中央财政加大专项补助资金投入,鼓励和支持地方办好现有的面向全国招生的高等特殊教育学院。

各地要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特殊教育学校(院)开展包括社会成年残疾人在内的各种职业教育与培训。

三、加强特殊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

11.根据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特殊需求,加强教育的针对性。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培养残疾学生乐观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加强残疾学生的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

在课程改革中,要充分考虑残疾学生特点,注重提高其生活自理、与人交往、融入社会、劳动和就业等能力的培养。

12.全面推进随班就读工作,不断提高教育质量。重点推进县(区)级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所有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不断扩大随班就读规模。

建立特殊教育学校定期委派教师到普通学校巡回指导随班就读工作的制度,确保随班就读的质量。

13.大力加强职业教育,促进残疾人就业。特殊教育学校要在开足开好劳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的同时,开设符合学生特点、适合当地需要的职业课程。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加强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骨干专业课程的建设。不断更新高等特殊教育院校教学内容,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促进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共建共享。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鼓励和扶持各类特殊教育学校(院)、职业学校及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各种形式的残疾人职业培训。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大残疾人职业培训经费投入,在生产实习基地建设、职业技能鉴定、就业安置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和具体扶持保护措施。

14.加快特殊教育信息化进程。建好国家特殊教育资源库和特教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促进优质特殊教育资源共享。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特殊教育信息化软硬件建设。特教学校要根据残疾学生的特点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提高残疾学生信息素养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15.深入开展特殊教育研究。建设一支理论素养高、专业能力强的特殊教育科研骨干队伍,提高特殊教育科研质量和水平。各省、市(地)教育行政部门所属的教学研究部门和科学研究部门应配备专职或兼职特教教研人员,组织并指导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继续开展盲文、手语研究,使之更加科学、实用。

四、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16.加强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工作。要适应残疾儿童少年教育普及水平提高的需要,加强特殊教育师范院校专业建设。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大特教师资的培养力度。鼓励和支持各级师范院校与综合性院校举办特殊教育专业或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各地在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时,要把特教师资培养纳入培养计划。加大特殊教育或相关专业研究生培养力度。注重特殊教育专业训练,提高培养质量。鼓励优秀高校毕业生到特殊教育学校、儿童福利机构等单位任教。

各地要将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计划,对在职教师实行轮训,重点抓好骨干教师特别是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要加强对在普通学校、儿童福利机构或其他机构中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和特殊教育学校巡回指导教师的培训。要高度重视残疾人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师培训。依托高等特殊教育学院、其他有关院校和专业机构建设“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基地”。

17.配齐配足教师,确保特殊教育学校正常教学和管理工作。省级有关部门要根据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少、班额小、寄宿生多、教师需求量大的特点,合理确定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并保障落实。

18.要切实采取措施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待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特殊教育教师享有特殊岗位补助津贴。各地要采取措施,确保国家规定的特殊教育教师工资待遇政策得到落实。要将承担随班就读教学与管理人员的工作列入绩效考核内容。要在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表彰中提高特教教师和校长的比例。

五、强化政府职能,全社会共同推进特殊教育事业发展

高等特殊教育范文篇7

一、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不断完善残疾人教育体系

1.继续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适龄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以下简称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要基本达到当地普通儿童少年水平;已经“普九”的中西部农村地区,其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要逐年提高;未“普九”地区要将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作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70%左右。积极创造条件,以多种形式对重度肢体残疾、重度智力残疾、孤独症、脑瘫和多重残疾儿童少年等实施义务教育,保障儿童福利机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2.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为残疾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创造条件。具备条件的地市要举办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特殊教育学校要根据需要举办残疾人高中教育部(班);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拓宽专业设置,扩大招生规模;普通高中要招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学生;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

3.加快推进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进一步完善国家招收残疾考生政策,普通高校应依据有关法律和政策招收符合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不得因其残疾而拒绝招收。高等特殊教育学院(专业)要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扩大招生规模,拓宽专业设置,提高办学层次。各地要为残疾人接受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自学考试、远程教育等提供更多方便,满足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4.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有条件的城市和农村地区要基本满足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地方各级教育、民政、卫生部门和残联要相互协作,采取多种形式,在有条件地区积极举办0-3岁残疾儿童早期干预、早期教育和康复训练机构。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学前特殊教育机构。

5.大力开展面向成年残疾人的职业教育培训。以就业为导向,开展多种形式的残疾人技能培训,提高残疾人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6.采取多种措施,扫除残疾青壮年文盲。将扫除残疾青壮年文盲纳入当地扫盲工作整体规划,同步推进。残疾人教育机构、各有关部门和民间组织、残疾人所在单位要积极开展扫除残疾青壮年文盲工作,使残疾青壮年文盲率显著下降。

二、完善特殊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特殊教育保障水平

7.全面实施残疾学生免费义务教育。对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在“两免一补”基础上,针对残疾学生的特殊需要,进一步提高补助水平。各地应按照公益金的使用宗旨,结合本地实际,支持残疾儿童少年特殊教育。

8.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在人口30万以上或残疾儿童少年相对较多,尚无特殊教育学校的县,独立建设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不足30万人口的县,在地市范围内,统筹建设一所或几所特殊教育学校。各地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坚持标准,确保质量。东部地区也要加大投入,按照本地区特殊教育规划和国家有关建设标准做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作。

各地要统筹安排在普通学校、儿童福利机构或者其他机构附设的特教班、高中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班)和高等特殊教育专业的建设。

9.做好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残疾学生资助工作。普通高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中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和中等职业学校一、二年级在校生中残疾学生要全部享受国家助学金。在特殊教育学校职业高中班(部)就读的残疾学生也应享受国家助学金。

10.加大投入,确保特殊教育学校(院)正常运转。各地要从特殊教育学校(院)人均成本高的实际出发,研究制定特殊教育学校(院)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保证学校(院)正常的教育教学需求。

中央财政将继续设立特殊教育补助专款,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继续设立特殊教育专项补助费并不断提高。中央财政加大专项补助资金投入,鼓励和支持地方办好现有的面向全国招生的高等特殊教育学院。

各地要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特殊教育学校(院)开展包括社会成年残疾人在内的各种职业教育与培训。

三、加强特殊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

11.根据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特殊需求,加强教育的针对性。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培养残疾学生乐观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加强残疾学生的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

在课程改革中,要充分考虑残疾学生特点,注重提高其生活自理、与人交往、融入社会、劳动和就业等能力的培养。

12.全面推进随班就读工作,不断提高教育质量。重点推进县(区)级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所有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不断扩大随班就读规模。

建立特殊教育学校定期委派教师到普通学校巡回指导随班就读工作的制度,确保随班就读的质量。

13.大力加强职业教育,促进残疾人就业。特殊教育学校要在开足开好劳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的同时,开设符合学生特点、适合当地需要的职业课程。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加强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骨干专业课程的建设。不断更新高等特殊教育院校教学内容,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促进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共建共享。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鼓励和扶持各类特殊教育学校(院)、职业学校及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各种形式的残疾人职业培训。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大残疾人职业培训经费投入,在生产实习基地建设、职业技能鉴定、就业安置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和具体扶持保护措施。

14.加快特殊教育信息化进程。建好国家特殊教育资源库和特教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促进优质特殊教育资源共享。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特殊教育信息化软硬件建设。特教学校要根据残疾学生的特点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提高残疾学生信息素养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15.深入开展特殊教育研究。建设一支理论素养高、专业能力强的特殊教育科研骨干队伍,提高特殊教育科研质量和水平。各省、市(地)教育行政部门所属的教学研究部门和科学研究部门应配备专职或兼职特教教研人员,组织并指导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继续开展盲文、手语研究,使之更加科学、实用。

四、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16.加强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工作。要适应残疾儿童少年教育普及水平提高的需要,加强特殊教育师范院校专业建设。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大特教师资的培养力度。鼓励和支持各级师范院校与综合性院校举办特殊教育专业或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各地在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时,要把特教师资培养纳入培养计划。加大特殊教育或相关专业研究生培养力度。注重特殊教育专业训练,提高培养质量。鼓励优秀高校毕业生到特殊教育学校、儿童福利机构等单位任教。

各地要将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计划,对在职教师实行轮训,重点抓好骨干教师特别是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要加强对在普通学校、儿童福利机构或其他机构中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和特殊教育学校巡回指导教师的培训。要高度重视残疾人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师培训。依托高等特殊教育学院、其他有关院校和专业机构建设“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基地”。

17.配齐配足教师,确保特殊教育学校正常教学和管理工作。省级有关部门要根据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少、班额小、寄宿生多、教师需求量大的特点,合理确定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并保障落实。

18.要切实采取措施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待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特殊教育教师享有特殊岗位补助津贴。各地要采取措施,确保国家规定的特殊教育教师工资待遇政策得到落实。要将承担随班就读教学与管理人员的工作列入绩效考核内容。要在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表彰中提高特教教师和校长的比例。

五、强化政府职能,全社会共同推进特殊教育事业发展

高等特殊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特殊教育;教师;原因;对策

一、特殊教育教师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特殊教育对教师有着更高的要求。特殊教育是难度最大的教育,特殊教育专业不同于其它的专业,特殊教育专业有自己的特殊性,首先要求从业人员要有一定的专业性知识,还要具有特殊教育教师的必备技能,但是现在的特殊教育教师一般学历不高,没有或很少接受专业培训,全国特殊教育教师文化水平都不很高。其次特殊教育教师必须具有教好的心理素质,因为特殊教育教师天天与身心有缺陷的学生在一起,所以对于特殊教育教师最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有爱心,只有充满爱心才能真切地投入到特殊教育当中,使特殊人群感受到人们对他们的关爱、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心,让特殊人群的心理得以健康发展。特殊教育教师要比普通教育教师要求更多,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特殊教育教师面对的是特殊群体,学生取得的成绩不显著,教师成就感低。

(二)特殊教育教师待遇低。众所周知,特殊教育工作很艰辛,特殊教育教师的付出比普通教师要多,无论是从身体上还是心理上,特殊教师承受的压力都要比普通教师多,特殊教师每天和身体上或心理上有残疾的学生在一起,他们不仅仅要在学业上帮助残疾的学生,而且在生活上也得帮助这些学生,有时还得从心理上对学生进行疏导。特殊教育教师每个月享受基本工资15%的特教津贴,但是和他们的付出仍然是不成正比的,特殊教育教师只有基本工资和特教津贴,没有其它的补助,在社会上不像小学教师、初高中教师那样受家长的重视和尊重。

(三)政府对特殊教育财政拨款力度不大。国家财政对特殊教育在2009年之前不是特别重视。在2009年之后有所重视,特殊教育的经济来源主要就是国家财政,国家财政对特殊教育的投入是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但是投入还是不足的,尤其是偏远地区,国家更应该加大对偏远地区的特殊教育的财政投入。特殊教育经费中也有其它的来源,社会团体、公民个人办学经费、社会捐资经费、事业收入和其他收入所占比重非常小,最近几年还有减少趋势,所以国家更应该加大对特殊教育财政的投入,确保特殊教育在社会上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

(四)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缺口很大。教育部《2014年教育统计数据》,统计显示,2014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1515.3万人,比2013年增加38.5万人。其中幼儿园专任教师184.41万人、普通小学专任教师565.56万人、初中专任教师348.84万人、普通高中专任教师167.07万人、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85.84万人、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153.45万人、特殊教育学校专任教师4.81万人。[1]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特殊教育学校专任教师人数是较少的。我国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高校有47所。黑龙江省只有一所高校绥化学院开设特殊教育专业,全国山东省、四川省、广东省有四所高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2009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意见》之后,我国特殊教育才有了快速发展,在2009年以前很少有高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在2009年之后全国有一些高校开设了特殊教育专业,特殊教育专业在我国高校中有所增加,但是我国残疾人比例呈上升趋势,特殊教育教师数量仍然是不足,缺口很大。“2010年公布的统计数字,我国有1706所特殊学校,在读学生64.9万人,残疾儿童66%是随班就读。大陆地区需要11万专职教师,但目前只有3.97万人”。[2]这些年虽然有一定发展,但总体而言,目前高等院校在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方面,无论是质量上还是规模上均很有限的,严重滞后于社会需求。随着国家和各省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的逐步落实,需要兴建一大批特殊学校的同时,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计划也会逐步落实,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会逐年呈现上升趋势,这需要大批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特殊教师,输送到特殊教育机构和普通教育机构中,让这些特殊人群享受到高质量的特殊教育服务。以黑龙江省为例,就有一所师范类院校设置特殊教育专业,也没有专门的高等特殊教育院校。为了满足许多残疾学生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强力需要,国家诸多相关法令明文要求在普通师范教育中开设特殊教育选修或必修课程,但目前也没有几所学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黑龙江省的几所师范学校:哈尔滨师范大学,牡丹江师范学院等也都没有开设特殊教育专业。从以上足以看出,国家对特殊教育专业不是特别重视的。

二、特殊教育教师不足的对策

(一)加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实现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它直接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进程。其中特殊教育的教师的专业程度更是决定特殊教育发展程度的关键。由于特殊教育教师的特殊性,很少有高材生会主动选择特殊教育这个专业学习,报考时一般为成绩不是特别理想的学生去选择报考特殊教育专业。特殊教育招生状况不是很好,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及多数家庭都不喜欢从事特殊教育行业。因此在全社会广泛倡导特殊教育全民支持的背景上,建议国家应该对特殊教育专业设立专项奖学金,助学金等,依此吸引更多的高材生报考特殊教育专业,加大特殊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力度,促进特殊教育良性健康发展。加大职前和职后培训的机会,让更多特殊教育教师能够每年至少参加一次的特殊教育培训,这样会有助于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二)拓宽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渠道。我国特殊教育培养现状概括为:首先,绝大多数的高等学校招收的学生数量较少,且更偏重于培养管理和科研型人才,担当特殊教育人才培养重要任务的主要是各地区的专科类院校,这样就造成高学历高素质的特殊教育师资紧缺,这些高等院校的特殊教育的毕业生又都进入到有关特殊教育的管理部门,而不是从事一线特殊教育教师的岗位,这就导致学习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一部分毕业后从事了有关和特殊专业有关的行政工作;其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综合性高等院校较少,难以完全承担提高特殊教育质量的重任,无法满足当前政府的期望和社会需求,师范类院校可以设置特殊教育理论课或特殊教育实践课为选修课,先通过选修课让在校大学生学习特殊教育方面的知识,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做准备,这些学生在毕业后可以从事特殊教育有关的工作,也可以从事本科所学的专业,这样就会有更多的大学生从事特殊教育事业,增加了特殊教育教师的来源。我们也可以通过职前和职后培训的途径对这些学生进行培训,使得他们更好地融入特殊教育领域。

(三)改善特殊教育教师的待遇。特殊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一环。特殊教育教师面对着类别越来越复杂的残障学生、承受着越来越沉重的身心压力、付出着越来越繁重的劳动。特殊教育的教师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残疾孩子,理应得到社会的尊重和国家的奖励。因此,国家一定要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等,否则很多学习特殊教育专业的人才放弃从事本行业,这样对国家资源也是一种浪费。所以,要制定有效措施,大力鼓励学习特殊教育的学生从事特殊教育行业,全面落实国家规定的殊教教育津贴等特殊教育教师工资待遇倾斜政策。对普通学校承担残疾学生教学和管理的教师在绩效考核中给予倾斜,尽可能为特殊教育教师提供工作和交通的补贴,并在职称评定、工资福利、住房、公费医疗等方面向特殊教育教师倾斜。

(四)政府应该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政策倾斜及经费投入。对特殊教育,教育部门首先要高度重视,要建立一主多元的办学模式,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起以国家办学为主体和社会办学多样化投资的特殊教育办学模式。政府应该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支持和鼓励特殊教育,同时要拓宽特殊教育经费的筹措渠道,引导社会捐助、慈善基金等更多地投向特殊教育领域。通过税收优惠、学费补助等措施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同时,建立政府资金投入民办特教学校的渠道和机制,利用民办学校的体制优势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到特殊教育领域中来。特殊教育对于残疾儿童康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因该足够重视特殊教育,尽量帮助这些残疾的儿童,让他们在政府的帮助下,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作者:宋丽丽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高等特殊教育范文篇9

在高考制度改革的过程中,为避免“制造”更多所谓障碍的学生,为避免特殊教育高考沦为复制不平等的工具,障碍社会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反省“障碍”的历史建构和社会意涵,他们甚至更为尖锐地指出,传统生物医学观统领下的特殊教育、特殊需要本身就是一种障碍。从障碍的医学模式到社会模式,不仅使得我们认识到“障碍”是一个演变中的概念,而且不同的障碍理念取决于人类社会对障碍人士以及对人类自身生命过程的不同认识。

(一)从障碍的个人标签化到普通人群的障碍常态化

传统医学模式认为障碍者在病理和生理上是“不完全”的,因损失了主流社会非障碍人士拥有的所谓“普遍“”常态”功能,使得障碍状态成为不可改变的个人悲剧,有关障碍的议题处于社会议题的非主流状态。障碍社会学者则相反,他们认为障碍是一种必然的社会常态,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每个人都可能成为障碍者群体中的一份子,障碍是一种普通的经历。特殊教育之所以隐含着社会偏见和歧视,一是源于这种对障碍的非常态化认识,二是因为特殊教育的出发点发生了偏离,着重处理的是弥补身心障碍者的身心损伤,而不是发展他们的潜能和长处,不注重教导他们处理障碍造成的社会问题以及与他人互动,因此才导致特殊教育成为制造障碍的场所。

(二)从障碍的个人属性到障碍的社会文化建构性

障碍者个体层面的身体损伤、障碍事实是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关注的焦点,“长期以来人类对于残疾的研究以心理、医学为特点,关注残疾的病理学根源、行为特点以及矫正补偿的方法,其基本假定是:残疾由个体生理、心理缺陷所致”。此种障碍解释范式从18世纪末特殊教育诞生,直至20世纪中期一直占统治地位。20世纪末兴起的障碍社会模式更注重的是生理损伤后的社会性障碍,注重从社会层面来讨论障碍者需求的外部社会限制问题。如果单纯从医学生物损伤角度考虑特殊教育,其运作只能是名义上为社会行为上“不正常”的人提供教育机会,学生一旦进入特殊教育体系便注定被污名化,“也就是说,忽略了障碍的社会文化面的结果,使得特殊教育机制成为将障碍学生社会化成障碍者的机制”。这也是目前许多家长宁愿让自己的孩子在普通学校“混”,也拒绝接受特殊教育的根本原因。障碍的社会文化建构观则要求不仅对障碍者当前的功能水平和教育康复需求进行评估,还应为他们提供针对性的个别化支持服务,尽可能减少次级障碍的生成。由此可见,障碍者的教育不单纯是教育问题,更需要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全方位合作才能改善社会支持环境,提供解决障碍议题的根本策略。

(三)从被动的社会救助对象到主动的积极公民

虽然障碍人士在生理上与普通人存在差异,但这种差异没有好与坏、正常与不正常、完全与损失之分,而是一种多元文化的体现,障碍人士与非障碍人士之间是平等的共生关系。秉承着这种理念开展的特殊教育和康复服务关注的是,通过怎样的形式和哪些具体的支持能够改善和提升障碍者个体现有的功能水平,以使其享受到高品质生活,而不再着眼于个体的缺陷和不足。思维模式的转变使得障碍者在面对自己,人们在面对障碍者时,态度都由消极转向积极。这既有助于切实解决障碍者面临的现实问题,又有助于改善社会对障碍者的认识和态度,更切合和谐社会的宗旨。

二、从障碍社会建构观审视特殊教育高考制度存在的问题

障碍解释范式的转变与特殊教育的发展是相互依存的。MargretA.Winzer曾将特殊教育的发展史分成五个阶段:没有教育机会阶段、机构式教养阶段、特殊教育立法阶段、特殊教育专业化阶段和特殊教育班级化阶段。障碍社会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现有的以单招单考为代表的特殊教育高考制度。

(一)单招单考存在“制造”障碍学生污名标签的可能

2003年北京联合大学率先实行障碍者高等教育单考单招。单考单招从普通高考制度中脱离出来是因为普通高考制度无法满足特殊学生的教育需求,脱离的目的有二:一是期望达到招考精致化的目的,二是在于突显普通高考的特教功能缺失问题,以期改进。单考单招是指由高等院校单独命题、单独组织考试、单独录取,无论是考试内容还是考试标准都明显低于普通高考。即使特殊生与普通生毕业后颁发相同的大学毕业证书,但入学时的低标准仍会影响人们对于特殊毕业生能力的看法。进入劳动力市场时,缺乏职业辅导、辅具、政策、观念等社会支持的障碍者大学生更是处于劣势。这种由特殊教育高考制度无形中造成的障碍,是障碍者大学生通过何种努力都无法消除的。

(二)单招单考存在“制造”障碍学生受教育权不平等的可能

根据《2013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数据表明,2013年“全国有7538名障碍者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1388名障碍者进入特殊教育学院学习”,同年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688.83万人,也就是说进入高校的特殊生为8926人,不及当年新生的1.3‰。另外,2013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同样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障碍者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却不到1.8%。与韩国相比,韩国高中段特殊学生毕业生中“有44.18%的学生升入特殊教育专业、专科、普通本科等高校接受高等教育,其余55.12%的特殊学生走向社会等待就业”。正如障碍社会学者所认为的,社会性障碍是障碍问题的根本所在,而非障碍者本人的限制。如此低的障碍学生高考入学率,不单纯是因为他们本身障碍的限制,而是我们还没有意识到身体能力主义的霸权带给障碍考生在发挥潜能上的阻碍,更没有提供消除阻碍的有效措施。

(三)单招单考存在“制造”障碍学生社会隔离的可能

跟普通高考不同,在固定考试科目的基础上,增加与专业相关的科目,这是单考单招的一大进步。但是在考试大纲和考试内容的选择上,却存在着与特殊考生的自身特点、生活经验脱离的现象。比如2007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特殊教育研究分会制定的《听力残疾高等教育入学单考单招考试说明》,与普通高考的考试大纲类似,没有突出与听力障碍感官经验相关的目标和内容。同时,也没有涉及听障者文化的考试内容。在考试大纲的指挥棒下,特殊学校在选取教学内容时更倾向选择与考试有关的理论知识,忽略身心障碍者的感官经验及文化。障碍社会学者认为,障碍本身就是多样性和多元文化的一部分,障碍经验应成为学校多元文化教育的一部分,基于正常人的感官经验选取的考试内容更是不应替代身心障碍者独特的感官经验。

三、特殊教育高考制度无障碍设计的策略

单招单考制度最初从普通高考中脱离出来,本意在于更好地保障障碍者享受高等教育的资源,但由于忽视了障碍的社会文化意涵,为此,提出通用设计的理念,以期在弥补普通高考制度特殊教育功能缺失的同时,实现对障碍者高等教育权的保障。

(一)什么是高考制度通用设计

通用设计是从建筑业设计的概念转变而来的,意指不同需要的人都能使用的无障碍建筑设计。换言之,通用设计的理念认为缺乏无障碍建筑理念的设计是限制、歧视身心障碍者。具体而言,高考制度通用设计即希望实现所有考生从形式到内容,从起点到结果的无障碍化。目前我国普通高考改革的趋势是分类高考,从表面看,分类高考似乎与我们倡导的通用设计高考相背离,但从本质上来说,分类高考正是顺应了通用设计的理念,因为分类高考倡导的多元化考试模式无形中减少了考生的高考障碍,增加了学生接受适合自己特点的高等教育的机会。但是不足的是仅局限在普通考生的范围内,没有将障碍考生纳入其中。高考通用设计并不否认单招单考的形式,而是从通用的角度使原本被切割处理的普通教育高考体系和特殊教育高考体系再度整合。首先,模糊普特高考绝对二分的做法,允许所有学生参加普通高考。当然普通高校要配备相应的特教师资和硬件设施,保障所有障碍者学生从入学机会、到入学过程直至入学结果都能接受优质的教育服务。其次,通用设计的高考并不是要设计一种完美的高考形式,而是在普特融合的理念指导下,实现考试形式、内容的多样化,使包括身心障碍者在内的每位考生都能从多样化的考试中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考试类型。第三,高考保障措施的无障碍化,为其提供所需的支持和辅助确保其顺利完成考试。河南盲人李金生在专门的盲文试卷、专门的考场、专门的考试安排、专人监考情况下,顺利参加2014年全国普通高考考试,成为我国第一位全盲高考生,开辟了盲人参加普通高考的先河。李金生的事例表明我国残障者对参加普通高考权利的渴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们在保障障碍者平等享有受教育权方面的社会性障碍太多。

(二)特殊教育高考制度的通用设计策略

1.面向高等教育领域倡导并实践高考通用设计。除去独立的高等院校特殊教育院系之外,允许任何高校、任何专业都可接收适合的特殊学生,同时要为特殊学生提供所需特教师资及辅助设备。当然,高等融合教育需要高校领导及师生树立特殊教育和融合教育的理念。有学者对在校大学生对障碍学生接受高等融合教育的态度调查时发现,目前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对障碍者高等教育的认识仍停留在对隔离式高等教育的接纳阶段。在非隔离的环境中,身心障碍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共享学校的各种资源和基础设施,共同生活、共同学习,无论是对于身心障碍学生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还是普通大学生接受多元文化的思想都具有重要意义。当全社会以障碍常态化之心来认识、接纳障碍者,进而设计宏观政策、微观环境设施时,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会获得巨大的提升。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精神的引领之地,理应率先倡导融合教育。

2.注重考生的实际需求,增大学校和专业的选择空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具备单考单招权的高校只有16家,招考时间、招生数量、专业选择的空间都非常有限。相较以前听障生只能报考美术相关专业、视障生只可报考针灸推拿专业来说,目前的专业设置的确有了很大进步,但与国外障碍学生高考的职业选择空间相比,差距巨大也是不争的事实。比如,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聋人可进入语言、法律、心理咨询等专业学习,而这些专业在我们的观念里是基本不能为聋人选择的。在我国台湾地区,每所高校都招收障碍学生,并为他们提供消除学习障碍的师资、设备、场地等完整的配套支持。除去视障、听障的学生,甚至部分智障的孩子都有机会进入高校读书。因此,受障碍社会建构理念的影响,特殊教育高考在达到规范要求的前提下,要更加注重障碍者的实际需求,真正从考生的需求出发才能进行无障碍的高考通用设计。

3.尊重身心障碍者文化并将其融入主流教育内容。身心障碍者由于部分感官损伤,其他感官代偿,有异于常人的独特感官经验。在通用设计的高考中,应结合身心障碍者的感官经验来设计考试内容。调动多感官经验有利于培养身心障碍者自主思考的能力,开发更多的学习本能,确保身心障碍者在考试时发挥自己的真实水平。另外,在考试内容中应加入障碍群体特有的文化知识,如包括独特的聋人语言、心理、交往、艺术、文学、价值观等的聋人文化。在考试内容中增加障碍群体文化是对障碍者的肯定和尊重,能增加他们对自身群体的认识,提高自信心,更有尊严、更平等地融入主流社会。同时,在普通学校的教学内容中加入身心障碍文化的介绍,作为学校多元文化的一部分,当然这种介绍是以障碍社会学的理念统领的,让更多的普通人群认识到障碍的常态化和普同性,懂得障碍的社会文化建构意涵,明白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

高等特殊教育范文篇10

关于国外特殊教育的起源,国外特殊教育学界有些争议。有的学者认为1445年是国外特殊教育的元年,这年朝鲜政府选拔10名聪慧的盲人安置在书云馆里学习阴阳风水术另一个不同观点则认为现代意义上的国外特殊教育始于19世纪末,1894年美国传教士霍尔女士对盲少女金凤来进行个别教育训练,并于1898年创办第一所女盲校。霍尔女士还派老师到中国学习聋教育方法,1909年创办韩国第一所聋校。韩国特殊教育最初在美国传教士的努力下,学习参照欧美和中国先进的特殊教育方法。日殖民时期日本对韩国实施殖民化教育,特殊教育也不例外。1913年朝鲜总统府在济生院设置盲哑部,教育盲人和聋人。济生院是国外第一个公立特殊教育机构,日殖民时期即使有公立特殊教育机构,国外残疾人也极少受益。根据记载1916年盲哑部学生共有62人,其中国外学生只有8人,但济生院盲哑部的师生,为国外特殊教育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1935年李昌浩牧师在平壤设立光明盲哑学校,是国外创办的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日殖民时期国外特殊教育学校屈指可数,残疾人受教育机会也十分渺茫,特殊教育在艰难中求发展。

21949年颁布的《教育法》首次要求地方政府设立特殊教育学校

二战后的韩国百业待兴,李承晚政府要建立民主社会制度,1948年颁布宪法,1949年颁布《教育法》。《教育法》中提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水平,还规定各道要设立一个以上特殊教育学校。但50年代由于朝鲜战争,只在济州岛和釜山增设公立特殊教育学校,到了60年代韩国虽然政局稳定,但政府把经济发展作为国家第一大政策,教育的重点在初等教育和扫盲教育,特殊教育未成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关心的话题。虽然《宪法》和《教育法》都赋予身心障碍者教育权利,但没有具体的措施及促进政策,韩国公共特殊教育发展缓慢。而民间宗教人士热衷于特殊教育,陆续创办私立特殊教育学校。仅60年代新增设的私立特殊教育学校有14所,而新增的公立特殊教育学校只有2所。可以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私立特殊教育学校承担了韩国特殊教育的重担。

31977年颁布的《特殊教育振兴法》标志着韩国特殊教育进入国家化时代

20世纪70年代随着经济的复苏和国力的增强,韩国政府开始关注特殊教育。以1971年在大邱市的普通学校设置特殊班为契机,韩国政府逐渐扩大公共特殊教育。而1977年颁布的《特殊教育振兴法》则可视为韩国特殊教育从民间力量为主转变为国家政府职责为主的重要标志。在特殊教育学界的大力推动下国外政府1977年12月颁布《特殊教育振兴法》,1978年颁布其施行令和施行规则。之后多次修订,其中1994年的修订最为全面。

3.1《特殊教育振兴法》强调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职责《特殊教育振兴法》全文共有16条,其宗旨是保障身心障碍者的教育权益。提出特殊教育的目的在于对特殊教育对象提供生活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使之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特殊教育对象包括视觉障碍、听觉障碍、精神迟缓、肢体障碍、情绪障碍、言语障碍以及其他身心障碍者。在义务特殊教育方面对国公立和私立特殊教育学校有所区别,国公立特殊教育学校实施小学阶段义务教育,幼儿园、初中和高中阶段实施无偿教育*。而私立特殊教育学校仅对小学阶段实施无偿教育,这也成为《特殊教育振兴法》颁布后备受争议的一个条文。《特殊教育振兴法》中明确要求国家和地方政府采取措施振兴特殊教育。在施行令中具体规定,文教部设置特殊教育审议会,审议特殊教育振兴相关的重要政策,由文教部的副部长担任,由15-20名成员组成。施行规则还要求各市、道设置特殊教育对象鉴定委员会,主要负责鉴定身心障碍程度以及教育安置。除了颁布专门的特殊教育法律外,韩国政府出台专门政策振兴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振兴法》出台后的十年国外特殊教育取得了三方面可喜的成果。

(1)出台国家层面的特殊教育振兴计划。第四次经济开发5年计划(1977-1981年)中专门提出强化特殊儿童教育的计划,这个计划是真正从国家层面拟定的特殊教育振兴计划。计划中提出在未设置特殊教育学校的市郡,新增设特殊教育学校或特殊班。为缓解私立特殊教育学校的运营困难,逐渐扩大政府财政补助。

(2)大力发展特殊班,扩大身心障碍学生公共教育机会。韩国政府主要通过大幅度增设普通学校特殊班,发展公共特殊教育。1971年韩国只有1个特殊班,到1976年增加至350个,1986年猛增至2260个。80年代随着特殊班数量的增多,60%以上的身心障碍儿童在特殊班接受公共特殊教育。

(3)修订《特殊教育振兴法》,促使国公立和私立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享有相同权益。根据《特殊教育振兴法》的规定,私立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只能享受小学阶段的无偿教育。民众和学者对此深感不满,要求修订相关内容。1987年对《特殊教育振兴法》中的义务教育相关条文进行修订,至此无论就读国公立特殊教育学校还是私立特殊教育学校都能接受无偿特殊教育。

3.2全面修订《特殊教育振兴法》强调“适当而均等”的特殊教育在《特殊教育振兴法》的推动下,韩国政府大幅度扩大了障碍学生的公共教育机会,但也出现特殊教育发展不均衡和质量不乐观的现象。中重度障碍儿童入学率不高,特殊教育学校和特殊班过于集中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学前、高中和大学阶段特殊教育发展不理想。1994年全面修订的《特殊教育振兴法》以提供适当而均等的特殊教育为目的,促进特殊教育均衡发展,还首次提出个别化教育计划和融合教育的具体规定,使特殊教育从重数量向重质量发展。1994年的修订虽然延续《特殊教育振兴法》的名称,但其目的及具体内容发生较大变化。全面修订的《特殊教育振兴法》最大的亮点在于五个方面。

(1)特殊教育概念的变化。1977年的《特殊教育振兴法》中的特殊教育是狭义概念,认为特殊教育是“采用盲文、手势语和身体辅具进行的教育”。1994年重新定义特殊教育,强调特殊教育要采用适合特殊教育对象特性的课程、教育方法和教育媒体,实施学科教育、治疗教育、职业教育。

(2)义务特殊教育范围的扩大。义务特殊教育的范围从小学扩大到初中阶段,幼儿园和高中阶段实施无偿特殊教育。

(3)规定特殊教育对象的鉴定及安置流程。障碍类型在原有的视觉障碍、听觉障碍、精神迟缓、肢体障碍、情绪障碍、言语障碍等其他身心障碍基础上,增加学习障碍,并将自闭症纳入情绪障碍。但并不是具有上述障碍就是特殊教育对象,特殊教育对象是因这些障碍,被鉴定为需要特殊教育的人。修订法中规定特殊教育对象的鉴定及安置流程,高中以下的特殊教育对象由教育监根据审查委员会的审议进行鉴定,并指定适合的安置学校。教育安置综合考虑特殊教育对象的障碍程度、能力及居住地,并参考监护人的意见。

(4)特殊教育形式的多样化。1994年修订中提出多样化的特殊教育形式,包括巡回教育、融合教育*、个别化教育、治疗教育。首次在法律条文中提出融合教育概念,“特殊教育对象在普通学校就读或者特殊教育机构的在校生参与部分普通学校课程称为融合教育”。为了有效落实个别化教育,还要求为每个特殊教育对象拟定个别化教育计划。这是第一次以法律用语规定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拟订和实施。

(5)保障特殊教育对象及监护人的权力。在修订法第25条专门规定特殊教育对象及监护人的权力。特殊教育对象及监护人对鉴定和教育安置有异议,可以向审查委员会提出再审申请,而审查委员会在接到申请30天内把重审结果通报申请人。1994年全面修订《特殊教育振兴法》后,韩国政府通过两次专门的“特殊教育5年发展计划”,提升特殊教育质量。韩国政府首先通过加强特教师资培养体系,提高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为改善融合教育质量在普通学校教师培训中开设特殊教育相关课程,2007年该比率达到79.9%。除外还逐年增加特殊教育财政预算,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特殊教育财政预算1998年占教育预算1.9%,2007年计划提高到3%以上。实际完成情况各地区不均衡,如釜山增加到2.7%,仁川增加到4.4%。为解决学前特殊教育和高等特殊教育发展滞后的问题,1998年至2007年之间逐渐扩大身心障碍者早期教育和高等教育机会。普通幼儿园特殊班数量从5个增加至1414个。招收身心障碍学生的大学也从1996年的20所增加到80所。

42007年颁布的《特殊教育法》开启“融合、生涯、支援”为核心的韩国特殊教育时代

进入21世纪随着韩国特殊教育理念和思想的革新,特别是身心障碍者及其监护人权益意识增强,颁布30年的《特殊教育振兴法》面临新的挑战。《特殊教育振兴法》主要涉及初、中等特殊教育,在障碍婴幼儿早期教育、障碍者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极少涉及。学者和家长认为《特殊教育振兴法》不够具体明确,不能有效保障身心障碍者的权益。2007年韩国政府废止《特殊教育振兴法》,颁布新的《特殊教育法》**。《特殊教育法》把韩国特殊教育引向促进融合、关注生涯、提供支援的特殊教育时代。《特殊教育法》共有38条129项条文,比1994年多10条55项,条文更加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4.1重新定义“融合教育”概念1994年的《特殊教育振兴法》把特殊教育学校学生部分参与普通学校课程也纳入融合教育范畴,在《特殊教育法》中重新定义融合教育,提出融合教育是“不受障碍类型和程度限制,特殊教育对象在普通学校与同龄人一起接受满足个别教育需求的适当的教育。从此新定义下的融合教育迅速发展,成为韩国特殊教育主流。根据2012年特殊教育年度报告书,6707所普通学校设有14562个全日制融合班级,实施完全融合教育。1994年以前特殊班以分离式教育为主,1994年《特殊教育振兴法》修订之后逐渐转变为部分时间融合教育,2007年以后大部分特殊班采用部分时间融合教育。为了保证融合教育质量,在《特殊教育法》及其施行令中具体规定融合教育支援措施。有障碍学生的普通学校即使没有特殊班,学校也应为障碍学生拟定融合教育计划,本地区的特殊教育支援中心为普通学校融合教育提供巡回服务,要保证每个学生每学年150课时。4.2提出贯穿身心障碍者生涯的特殊教育体系《特殊教育法》共有6章,其中第四章主要阐述婴幼儿、初、中等特殊教育,第五章则重点阐述障碍者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这为韩国身心障碍者生涯教育体系奠定法律基础。身心障碍者义务特殊教育范围扩大到15年(3-17岁),实施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特殊义务教育,对未满3岁障碍婴儿和特殊教育学校专攻科阶段学生提供免费教育。为促进身心障碍者的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特殊教育法》专门用6个条文规定相应内容,要求大学应设置特别支援委员会专门负责障碍大学生相关事宜,为障碍大学生提供人力支援和辅具支援。21世纪终身教育备受韩国民众的关注,为了促进身心障碍者终身教育,《特殊教育法》规定开设专门的障碍者终身教育课程,扩大障碍者终身教育机会。

4.3为“特殊教育支援中心”的有效推行提供法律保障在第二次特殊教育发展综合计划(2003-2007年)中,曾规划推广特殊教育支援中心,支援安置在家庭、医院以及普通班级的特殊教育对象,但因没有法律依据,没有得到实质性发展。《特殊者教育法》中明确要求设置特殊教育支援中心,其主要任务是早期发现、诊断评估、信息管理、特殊教育研修、支援学习教学活动、支援特殊教育相关服务、巡回教育等。1994年《特殊教育振兴法》中提出治疗教育,在《特殊教育法》中转变为治疗支援,作为特殊教育相关服务的一种。从此治疗教育从教育活动转变为有专门治疗师提供的治疗支援。在之后颁布的施行令再次强调治疗支援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听力治疗、心理行为治疗等,治疗支援的提供者应获得“医疗技师法”或“资格基本法”规定的国家认可资格证。特殊教育对象需要治疗支援,但特殊教育学校和特殊教育支援中心无法提供时,教育长或教育监联系障碍福利机构提供治疗支援。2008年,韩国政府颁布第三次“特殊教育发展5年计划(2008-2012年)”,这是《特殊教育法》颁布后的第一个特殊教育发展计划。第三次特殊教育5年计划最大的成果是实现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义务特殊教育和障碍婴儿以及专科阶段学生的无偿特殊教育。正在进行中的第四次“特殊教育发展5年计划(2013-2017年)”,其宗旨是提供能够实现梦想和才能的适当特殊教育,促进障碍学生主动参与社会。根据韩国教育部颁布的2014年特殊教育年度报告书,2014年就读普通学校特殊班级和全日制普通班级的障碍学生共有61451人,其中就读全日制普通班级的障碍学生占25.5%,74.5%的障碍学生在特殊班级接受部分时间融合教育。2007年以后,有了法律保障特殊教育支援中心数量持续增长,到2013年韩国共有201个特殊教育支援中心,安排人员1432名[35],包括特殊教育教师、康复教师、治疗师、辅助人员等。近几年韩国障碍者的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也有长足的发展,2014年高中毕业的障碍学生共有6991人,升学率为46.4%,其中66%的障碍学生升入专攻科,16%升入专科大学,还有18%升入本科大学[36]。为了支援障碍大学生顺利完成专业学习,投入39亿韩元用于辅助人员的聘用。2014年承担障碍者终身教育课程的机构(包括夜校、特殊教育支援中心、特殊教育学校等)共有209个,财政预算达到28亿韩元。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