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教学理论范文10篇

时间:2023-11-28 18:06:41

多媒体教学理论

多媒体教学理论范文篇1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高等数学;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平台

部分高校高等数学教学仍然沿用传统的模式,高等数学课程内容较为深奥,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课堂教学效果不是十分理想。其主要原因在于现有的高等数学教学模式中教学内容与学生原有的数学基础跨度比较大,学生从高中所学的数学基础直接跨越到高等数学,因此,学习效果及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1]。而高等数学作为在未来应用较为广泛的科目,是需要所有学生掌握的基础性知识,因此,应想办法提高高等数学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1高等数学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1.1课堂教学时间有限

高等数学是针对高等院校开设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学生自大一入学就需学习高等数学课程,但由于部分新生对于高等数学的了解比较少,并且部分高校对高等数学课程的重视程度较低,因此学习效果不够理想。另外,虽然高等数学是基础性学科,但部分高校高等数学课程的课时并不是很多,教学时间比较短,通常情况下每周只有一节或者两节,每节课的教学时间为60min。高等数学不同于高中数学课程,具有一定的难度,对于从未接触过的大一新生而言,仅靠课上的学习时间是无法达到预期学习目标的[2]。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要保持高质量的高等数学教学,不仅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验,也是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考验。因此高等院校需要重新规划高等数学教学路径,或者优化原有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高等数学教学效率。

1.2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

目前,部分高校高等数学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手段缺乏创新,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的思考方式受教师引领。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学习过程比较乏味和枯燥,学生被动接受高等数学理论知识,尽管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牢记了课堂上的所学内容,但是并没有真正地理解高等数学知识内涵,导致高等数学实际应用效果比较差[3]。这种教学模式会影响学生的独立分析和理解能力,部分教师在课程上过于重视高等数学理论推导,缺乏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不利于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1.3学生课堂学习兴趣不足

高等数学课程本身具有一定学习难度,同时受到教师教学模式的影响,导致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4]。再加上目前处于信息技术时代,学生的休闲和娱乐方式更加多样化,对于教学方式单一、内容理论性较强的高等数学而言,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如果不优化现有的高等数学教学模式,将会对高校高等数学教学质量产生较大影响。

2多媒体技术对教学模式优化的助力

2.1有助于实现情景教学

高等数学具有抽象化特征,其大部分理论知识难以表达出来,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对相应理论知识进行讲解,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理解和学习。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最主要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可以将高等数学理论知识推导过程情景化,将高等数学理论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化,将相对应的高等数学现象再现,将难以掌握和抽象化的高等数学通过多媒体教学平台更加具体地展现出来。比如教师在讲解微积分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微积分通过动画或者曲线的形式进行展现,这样学生就能够非常直观地观看到微积分的推导过程,将微积分理论知识的推导过程进行情景再现,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抽象高等数学理论,有助于实现高等数学教学内容的直观化,以及有效开展高等数学情景教学。

2.2有助于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

高等数学对高等院校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是一门基础性的课程,教学时间比较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非常有效地突破教学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材料,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完成高等数学教学任务,从而提高高等数学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2.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在高等数学教学模式中的应用形式,主要是通过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以及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展高等数学教学,实现对高等数学教学方式的优化和创新。教师在高等数学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将高等数学理论知识情景化展现,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给学生带来一些新鲜感,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能够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等数学学习过程中享受到多媒体技术带来的乐趣,从而起到高等数学教学模式优化效果。

3基于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模式优化策略

3.1树立多媒体教学理念

高等院校需要对原有的教学理念进行转变,在现代化高等数学教学中植入多媒体技术教学,促进高等数学知识的传授与内化,树立多媒体教学理念,将“以教定学”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化为“以多媒体技术为辅助教学”的多媒体教学理念,实现高等数学教学理念的优化[5]。教师需要及时更新和学习多媒体技术,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多媒体教学理念要求高等数学课程教师具备一定的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比如多媒体软件操作能力、多媒体教学平台使用能力以及多媒体视频制作能力等,教师需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对高等数学课题教学进行合理设计,合理分配高等数学教学资源,设计出切实可行的高等数学教学方案、学生指导方案以及高等数学评价方案等,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教学[6]。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将高等数学知识进行情景化展现,针对学生学习特征以及高等数学教学目标,设计高等数学课堂教学流程,激发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高等数学问题分析能力、解决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全面落实高等数学多媒体教学理念。在多媒体教学理念中教师从原有的主体地位转化为指导教学地位,学生从原来的被动接受地位转化为高等数学知识学习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

3.2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

首先,高等数学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比如微课教学软件、慕课教学软件、MOOC线上教学软件等,对下节课的教学课件进行制作,在制作过程中将高等数学理论知识与图片、音乐以及视频进行融合,在高等数学理论知识下方穿插相应的图像或者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高等数学理论知识。其次,在高等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中的签到功能对学生的出席情况进行检查,教师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节课学生出席情况。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工具,比如投影仪、计算机、鼠标等,播放制作的高等数学PPT课件,学生可直观地观看高等数学理论知识三维立体动画,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制作出极坐标下方程曲线图,使学生可以直观地观看到极坐标下方程。最后,在高等数学课堂教学后,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平台将上节课的教学重点进行上传,学生可以在多媒体教学平台上查看,帮助学生完成高等数学课后复习。再通过多媒体教学平台高等数学课后作业,学生将完成的高等数学课后作业上传到多媒体教学平台上,教师在教学平台上对学生课后作业进行批阅。该功能拉进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有助于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高等数学问题。

3.3建立多媒体教学环境

现有的高等数学教学环境中主要有黑板、讲台、粉笔等教学工具,这种教学环境并不利于多媒体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高等院校需要建立多媒体教学环境。高校针对高等教学实际情况,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开发多媒体教学平台,为了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平台的各项功能,高校在每个高等数学课堂中安装投影仪、计算机、鼠标、键盘以及远红外笔等多媒体工具,帮助更好地播放PPT课件。其次,高等院校还需要建立多媒体实验室,引进先进的多媒体硬件设备,以顺利开展高等数学实践课程。通过以上措施建立多媒体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具有现代化元素的高等数学教学环境条件,通过相应的软件、硬件设备开展多媒体教学,实现高等数学教学质量以及多媒体技术水平的提升。综上所述,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原有的高等数学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环境进行优化,完成了基于多媒体技术的高等数学教学模式优化。

4结语

考虑到多媒体技术对高等数学教学应用价值和意义,以高等数学教学模式优化为目的,应用多媒体技术对高等数学教学模式优化提出了相应建议,为高等数学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参考依据,可推进高等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和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赵玲弟.职业院校“高等数学”课程“一条主线,分散补差”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以“高等数学”课程为例[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1(4):65-69.

[2]熊敏,彭霞,李有慧.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数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为例[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7(2):31-33,59.

[3]周轶丽,孙曦浩,董志强.应用型本科高校高等数学分层教学的研究——以无锡太湖学院的教学实践为例[J].大学教育,2020(1):34-36.

[4]于荣娟,祝鹏.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校数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析——以计算机类专业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17(4):154-156.

[5]冯依虎,杨星星.新升本科高校数学分层教学的应用与研究——以亳州学院数学教学为例[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21,23(1):142-148.

多媒体教学理论范文篇2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高等数学;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平台

部分高校高等数学教学仍然沿用传统的模式,高等数学课程内容较为深奥,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课堂教学效果不是十分理想。其主要原因在于现有的高等数学教学模式中教学内容与学生原有的数学基础跨度比较大,学生从高中所学的数学基础直接跨越到高等数学,因此,学习效果及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1]。而高等数学作为在未来应用较为广泛的科目,是需要所有学生掌握的基础性知识,因此,应想办法提高高等数学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1高等数学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1.1课堂教学时间有限

高等数学是针对高等院校开设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学生自大一入学就需学习高等数学课程,但由于部分新生对于高等数学的了解比较少,并且部分高校对高等数学课程的重视程度较低,因此学习效果不够理想。另外,虽然高等数学是基础性学科,但部分高校高等数学课程的课时并不是很多,教学时间比较短,通常情况下每周只有一节或者两节,每节课的教学时间为60min。高等数学不同于高中数学课程,具有一定的难度,对于从未接触过的大一新生而言,仅靠课上的学习时间是无法达到预期学习目标的[2]。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要保持高质量的高等数学教学,不仅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验,也是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考验。因此高等院校需要重新规划高等数学教学路径,或者优化原有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高等数学教学效率。

1.2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

目前,部分高校高等数学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手段缺乏创新,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的思考方式受教师引领。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学习过程比较乏味和枯燥,学生被动接受高等数学理论知识,尽管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牢记了课堂上的所学内容,但是并没有真正地理解高等数学知识内涵,导致高等数学实际应用效果比较差[3]。这种教学模式会影响学生的独立分析和理解能力,部分教师在课程上过于重视高等数学理论推导,缺乏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不利于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1.3学生课堂学习兴趣不足

高等数学课程本身具有一定学习难度,同时受到教师教学模式的影响,导致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4]。再加上目前处于信息技术时代,学生的休闲和娱乐方式更加多样化,对于教学方式单一、内容理论性较强的高等数学而言,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如果不优化现有的高等数学教学模式,将会对高校高等数学教学质量产生较大影响。

2多媒体技术对教学模式优化的助力

2.1有助于实现情景教学

高等数学具有抽象化特征,其大部分理论知识难以表达出来,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对相应理论知识进行讲解,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理解和学习。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最主要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可以将高等数学理论知识推导过程情景化,将高等数学理论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化,将相对应的高等数学现象再现,将难以掌握和抽象化的高等数学通过多媒体教学平台更加具体地展现出来。比如教师在讲解微积分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微积分通过动画或者曲线的形式进行展现,这样学生就能够非常直观地观看到微积分的推导过程,将微积分理论知识的推导过程进行情景再现,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抽象高等数学理论,有助于实现高等数学教学内容的直观化,以及有效开展高等数学情景教学。

2.2有助于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

高等数学对高等院校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是一门基础性的课程,教学时间比较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非常有效地突破教学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材料,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完成高等数学教学任务,从而提高高等数学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2.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在高等数学教学模式中的应用形式,主要是通过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以及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展高等数学教学,实现对高等数学教学方式的优化和创新。教师在高等数学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将高等数学理论知识情景化展现,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给学生带来一些新鲜感,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能够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等数学学习过程中享受到多媒体技术带来的乐趣,从而起到高等数学教学模式优化效果。

3基于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模式优化策略

3.1树立多媒体教学理念

高等院校需要对原有的教学理念进行转变,在现代化高等数学教学中植入多媒体技术教学,促进高等数学知识的传授与内化,树立多媒体教学理念,将“以教定学”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化为“以多媒体技术为辅助教学”的多媒体教学理念,实现高等数学教学理念的优化[5]。教师需要及时更新和学习多媒体技术,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多媒体教学理念要求高等数学课程教师具备一定的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比如多媒体软件操作能力、多媒体教学平台使用能力以及多媒体视频制作能力等,教师需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对高等数学课题教学进行合理设计,合理分配高等数学教学资源,设计出切实可行的高等数学教学方案、学生指导方案以及高等数学评价方案等,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教学[6]。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将高等数学知识进行情景化展现,针对学生学习特征以及高等数学教学目标,设计高等数学课堂教学流程,激发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高等数学问题分析能力、解决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全面落实高等数学多媒体教学理念。在多媒体教学理念中教师从原有的主体地位转化为指导教学地位,学生从原来的被动接受地位转化为高等数学知识学习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

3.2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

首先,高等数学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比如微课教学软件、慕课教学软件、MOOC线上教学软件等,对下节课的教学课件进行制作,在制作过程中将高等数学理论知识与图片、音乐以及视频进行融合,在高等数学理论知识下方穿插相应的图像或者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高等数学理论知识。其次,在高等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中的签到功能对学生的出席情况进行检查,教师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节课学生出席情况。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工具,比如投影仪、计算机、鼠标等,播放制作的高等数学PPT课件,学生可直观地观看高等数学理论知识三维立体动画,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制作出极坐标下方程曲线图,使学生可以直观地观看到极坐标下方程。最后,在高等数学课堂教学后,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平台将上节课的教学重点进行上传,学生可以在多媒体教学平台上查看,帮助学生完成高等数学课后复习。再通过多媒体教学平台高等数学课后作业,学生将完成的高等数学课后作业上传到多媒体教学平台上,教师在教学平台上对学生课后作业进行批阅。该功能拉进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有助于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高等数学问题。

3.3建立多媒体教学环境

现有的高等数学教学环境中主要有黑板、讲台、粉笔等教学工具,这种教学环境并不利于多媒体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高等院校需要建立多媒体教学环境。高校针对高等教学实际情况,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开发多媒体教学平台,为了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平台的各项功能,高校在每个高等数学课堂中安装投影仪、计算机、鼠标、键盘以及远红外笔等多媒体工具,帮助更好地播放PPT课件。其次,高等院校还需要建立多媒体实验室,引进先进的多媒体硬件设备,以顺利开展高等数学实践课程。通过以上措施建立多媒体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具有现代化元素的高等数学教学环境条件,通过相应的软件、硬件设备开展多媒体教学,实现高等数学教学质量以及多媒体技术水平的提升。综上所述,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原有的高等数学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环境进行优化,完成了基于多媒体技术的高等数学教学模式优化。4结语考虑到多媒体技术对高等数学教学应用价值和意义,以高等数学教学模式优化为目的,应用多媒体技术对高等数学教学模式优化提出了相应建议,为高等数学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参考依据,可推进高等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和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赵玲弟.职业院校“高等数学”课程“一条主线,分散补差”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以“高等数学”课程为例[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1(4):65-69.

[2]熊敏,彭霞,李有慧.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数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为例[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7(2):31-33,59.

[3]周轶丽,孙曦浩,董志强.应用型本科高校高等数学分层教学的研究——以无锡太湖学院的教学实践为例[J].大学教育,2020(1):34-36.

[4]于荣娟,祝鹏.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校数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析——以计算机类专业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17(4):154-156.

[5]冯依虎,杨星星.新升本科高校数学分层教学的应用与研究——以亳州学院数学教学为例[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21,23(1):142-148.

多媒体教学理论范文篇3

当前,理论界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艺术的理解,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教学方法上的艺术;二是教学风格上的艺术。可以肯定,无论是教学方法艺术还是教学风格艺术,都忽略了教育理念的发展与创新对课程的决定性意义,回避或淡化师生的思想情感基础,师生被当作是传授与接收的机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艺术应以师生的思想情感为基础,以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创新为指导,以多媒体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和技术手段为媒介,使其教学创新在酝酿、呈现和表达阶段实现有机协调,是教学的一种理想境界。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艺术强调的是教学创新在酝酿、呈现和表达阶段的有机协调;它是创造美、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它是政治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艺术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艺术源自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基于特殊的目标要求、面对复杂的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艺术内在要求其应超越于技术,表现出活动主体的创造性,它抵制技术层面的复制,倡导艺术是不可复制的。而且,这种艺术化也内在地要求其要融入参与者的思想情感。也就是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艺术内在于其活动的创造性,并且要融入教师、学生和管理者的思想情感。教学活动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它以思想情感为基础。以情感为基础要求信息的加工、处理与传输的艺术化形式。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已向我们揭示了传统的“灌输”教育的种种弊端。它不仅是不道德的行为,也是一种“在教室里扼杀了个人的尊严、价值”的行为[2]。因此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艺术化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倡导人文关怀、彰显个性自由的呼唤。教学中,教育工作者面对差异化的教学对象,由于他们的专业知识背景、认知结构和非理性表达方式的差异,即使是相同的内容,也要求教师以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去表达。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同样的表达在不同的专业学生中会产生不一样的效应。差异化的教学对象使得创新性教学在任何环节都显得尤其重要。对象的差异性伴有环境的复杂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尤其是隐性环境中存在着“隐性艺术化不够的问题”[3]。其实,不管是显性环境还是隐性环境,宏观还是微观,大家在其艺术化方面的重视程度都显得不足,环境之间相悖并存,甚至于相互冲突。有时,再“艺术化”的理论说教也抵不过一个社会事件的影响力,在教学探索中,很多教育者都表达过这样的无奈。可见,环境的复杂性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育中应夯实其艺术基石。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艺术化的现实途径

基于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艺术内涵的理解,依据其理论与现实的矛盾,提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艺术的深层理念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完善其艺术化理念呢?做好三方面的转化应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即在多媒体教学中应注重将教学理论转化为育人理念;将教材体系转化成教学体系;将理论语言转化成教学语言等。

(一)教学理论转化为育人理念,呈现创造美

马克思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以,教育教学需要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来指导。当然,它在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时,还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创新,因此说,只有不断创新的科学教育教学,理论才能促使其长足发展。面对教学中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其解决之道应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教学中,首先要求教师应做个孜孜不倦的理论研究者,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持续不断地在教学中践行先进的教学理念。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在育人,以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其目的是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重在育人是其应有之义,所以科学的教学理论转化为育人理念应是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内在要求。在多媒体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实现育人理念的贯彻呢?根据笔者的教学体会,教师应发挥其主导作用,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在授课中第一要做到思想育人,即有意安排教学内容的理论碰撞,让科学的理论放射光芒。第二是辩论育人,在教学中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讨论或辩论,让他们做一个思考者而不是一个“留声器”。第三是实践育人,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道德与法律在实践中的意义和可能存在的困境,使他们对相关内容有更加丰富和直观的理解。如果这些育人方法能和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激情,并能实现师生在教学互动中的情感交流,从而克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在育人层面收效甚微的窘境。

(二)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实现内容美

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许多学者和专家都提出了自己别具一格的解决方案,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也有不少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地方。据笔者了解,很多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压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时的情况,拿“基础”课的课堂教学学时讲,有的高校实际教学学时都不到三十个,用如此短的课堂课时,按课程体系,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主导与教学主体的良好互动、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应该说是不可能实现的事。那么“,按章教学”的教学思路能行得通吗?可以肯定地说,“按章教学”的教学思路对有的高校来说也是不切实际的[4]。所以,面对现实情况,教师应将课程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艺术蜕变是现实的必然要求。教学艺术依赖于教学美的全方位呈现,而其中的基础是内容的科学美,同时,教学体系应建立在对现实问题的解决之上。教师在应对实际课时压缩、教学要求提高的现实中,应深度挖掘所授内容的科学性;展现其艺术性;不断超越功利,追求并满足个性自由,充满激情地创造,实现教与学的和谐。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应重新编排教材内容的内在合理逻辑,从而突破学时限制,使内容丰满,教学艺术充分展现,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基础”课中,我们可以将绪论第一节“适应人生的新阶段”,第一章的“理想与信念”和第六章第二节的“大学生择业与创业”的内容联系起来讲授。其联系的内在合理逻辑表现在:个人追求各自的理想与信念时必然会遇到各种不同的人生问题,学会适应,坚定信念,立足现实,是通往个人实现理想的必经之路。具体的课件制作可用“问题”(这里的问题是指大学新生常常会碰到的常见问题)来引导教学,“问题教学”不仅能吸引学生,也能为教学的艺术性做好铺垫。

(三)理论语言转化成教学语言,体现形式美

多媒体教学理论范文篇4

【关键词】高校;多媒体网络环境;化学教学

一、多媒体环境下化学教学设计理念

1.尊重学生的主体需求理念。现代高校化学教学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主要目的在于使用先进的教学技术促进学生掌握化学知识,深入研究化学现象,引导学生掌握完整的化学理论知识体系。2.运用刺激反映的教学规律。从本质上来说,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技术,实际上是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源,这对于学生掌握化学理论知识,给学生提高有效的教学渠道有重要意义。3.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理念。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环境下的高校化学教学,可以实现线上线下的有机联系,可以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环境,能够促进学生深入的掌握化学知识。在认知主义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化学教学在多媒体条件下优化教学设计,更强调围绕着学生的需求选择进行教学,教师不只是信息的单向传递者,而且还要根据学生的主动需求,给学生提供他们需求的信息。

二、多媒体环境下化学教学设计原则

1.课件内容要有选择性。在多媒体环境下给学生呈现的教学内容要有选择性,注重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能够在课件中呈现出化学基本原理,化学实验的设计思路,以及化学教学的创新思想,注重把化学理论知识与化学学习方法融为一体。大学化学课堂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更注重反映课本没能体现的知识内容,注重结合课本充实各种化学实验,实现各种图表、关键知识点与化学公式的总结。特别是随着高校化学知识的深入复杂,化学多媒体课件应当充分借助动画、视频等有效的教学形式,着力通过课件建立线上线下联系,形成完善的课堂教学沟通体系。2.课件形式要有丰富性。只有提高多媒体课件形式的丰富性,才能提高课件对学生的吸引力,着力吸引学生参与到化学教学的全过程。多媒体课件是直观的教学载体,通过多媒体课件来演示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获得更深刻直观的印象,可以让学生记住化学实验演示的过程。为了达到最佳的课件演示效果,应实现新旧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注重在归纳总结等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全面丰富课件教学的形式。

三、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注重事项

1.多媒体教学不能代替传统教学。多媒体技术不能代替传统教学活动,高校化学课堂仍然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通过师生的有效沟通,引导学生主动的思考和解析化学问题。多媒体课件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直观化、简单化和有效的分解。多媒体课件不能代替板书,不能代替教师讲授的过程,只有围绕着有效的师生互动探讨,才能激发学生的思路,促进学生主动的学习化学知识,发挥教师的实际指导作用。2.围绕网络丰富精品资源库。网络是实现师生有效互动的平台,教师可以在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的客户端为学生推送各种有价值的学习信息,教师也只有注重使用网络渠道获得精品教学信息,才能帮助学生掌握化学领导的前沿知识内容,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满足学生学习前沿化学知识的实际需求。学生学习离不开各种资源的支持,网络已经成为学生获取资源的重要渠道。但是,学生辨识网络资源质量的能力稍差,还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把握,能够由教师推荐给学生丰富有效的化学教学内容,从而促进学生全面提高学习能力水平。

随着现代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多媒体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只有注重使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才能发挥出现代教学手段的作用,全面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水平,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孙晋营.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化学课堂教学[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98(10):83-84

多媒体教学理论范文篇5

一、多媒体教学简述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而在多媒体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及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这样学生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同时为其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RichardE.Mayer(2001)通过调查证实了多媒体教学能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使教学效果更佳,见图1。图1:多媒体教学相较于传统教学效果如图1所示,柱状图的白色部分为传统教学模式下(讲授文本)学生答题的正确率;黑色部分在教学中为加入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文件产生的答题正确率,后者的正确率普遍高于前者。可见,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对环境适应性要求很高的交替传译课程来说,其训练更需要多媒体教学的辅助(RichardE.Mayer2001)。

二、将多媒体运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多媒体教学相较于传统教学有以上优势是因为其背后有诸多教学理论的支持。首先,学生需要通过处理信息内化所学知识,而这一信息处理的过程能够在多媒体的参与下更加高效。其次,对多媒体的利用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一)信息处理理论。信息处理理论(InformationProcessingTheory)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R.M.Gagne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用于解释学习过程(DuanLian&SongXiu-zhen2011),如图2所示。学生的反应与教学工具的使用最终需要以信息理论为基础。借助多媒体工具,教师可以将信息理论与具体课程内容相结合,并有效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图2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从实时记忆向长期记忆转变的过程,该过程是学生将课堂上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的重要步骤。传统课堂中单向的信息传播很难使学生将课堂上获得的实时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而多媒体材料却能够将课堂知识与认知互动“打包”在一起,为长期记忆的形成“添砖加瓦”。例如,硬件方面,大学英语“交替传译”课一人一耳机、一人一电脑、一人一话筒;软件方面,运用师生互动软件:讲台上的教师可以通过管理员软件直接控制所有学生的电脑,而且可以在学生练习时计时,控制学生练习的时间。录制结束后,教师能够选择任意学生的录音播放。这一环境直接模拟交替传译的实际场景,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从而达到形成长期记忆的最佳状态。(二)多媒体教学理论。RichardE.Mayer(2001)提出了诸多多媒体教学理论,如时间接近理论(TemporalContiguityThe-ory)、相关理论(CoherenceTheory)、形式理论(ModalityTheory)等,它们同样也适用于“交替传译”课程教学。时间接近理论是指文本、图像、视频在时间上同时使用比相继使用的教学效果更佳。在实际交替传译现场,译员需同时处理当场的声音、图像等信息。因此,在“交替传译”课上,同时呈现所有的教学材料进行训练,有助于学生熟悉现场操作,积累经验。相关理论认为不相关的文本或图像反而会减弱教学效果,因此,要求教学中所选教学材料具有相关性,从而发挥最佳效果。“交替传译”课程大多围绕一个特定主题(如环境工程、生物科技、建筑知识等)展开,而每堂课上用到的多媒体材料也紧扣主题,无论是练习音频,还是科普视频,亦或是课外拓展资料,无不紧贴每一课的主题,这样的高度相关性能够让学生充分锻炼将实时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的能力。形式理论提出利用视频材料中的直接音频材料比字幕材料的教学效果更佳,认为学生直接听视频中的台词比看字幕学到得多。“交替传译”课堂旨在培养能在现场通过听进行翻译的译员,现场翻译所能凭借的唯一实时材料只有讲话人的发言,因此,译员最需要训练的是英语听力。教师在课堂上所选用的视频不应带字幕,相关拓展视频也需舍弃字幕,以达到一定的听力训练强度;在课后,也应要求学生观看视频时避免参考字幕。虽然运用多媒体教学已不新鲜,但其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为何影响学习效果及如何影响学习效果等问题仍需深入探讨。

三、“交替传译”课堂的教学设计

在探讨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之后,笔者尝试探讨如何才能实现多媒体参与其中的教学设计的效果最大化。2010年在北京召开的网络健康、数据生态系统及技术的国际会议提出了如图3所示的教学设计方案(JunJin,YuZhang&YongzhenLi2010):图3:教学设计方案如图3所示,教学设计分为初始分析、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估三个步骤,以下结合实例具体分析。(一)初始分析。初始分析指实际设计之前的分析,包括教学分析和设定教学目标。“交替传译”课上,教学分析包括多媒体材料的必要性与有效性分析,以及提出并解决问题。多媒体材料的必要性与有效性在前文已多有提及,“提出并解决问题”部分可能包括的问题有:多媒体占比多少最为合适?多媒体材料选择、调整、应用的根据是什么?教学效果如何测量?笔者认为,在“交替传译”课堂中,多媒体材料的比重应比传统教学材料更大,因为这是一门特殊的课程,旨在培养集翻译技巧与临场应变能力为一体的口译人才。而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已蕴含于前文中:多媒体材料需要彼此相关,在时间上接近,并舍弃字幕,同时需要结合实际教学效果做出相应调整与改善。其中,调整的对象包括学习条件、学习方法、自学方法以及要求掌握知识的程度等。(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在初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具体设计的过程,包括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教学媒介与资源的选择与辅助教学提议设计。教学策略对于教学理论和教学总结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学媒介的选择也是重中之重。课堂上,教师应该在制订好课堂教学目标与具体主题之后,慎重选择多媒体材料,推荐给学生的课后拓展资料也需要符合标准。具体到“交替传译”课程中,可以根据目标或实际操作的变化调整教学策略中包含的教学过程中的步骤、方法、形式、媒介等。如在以“生物工程”为主题的课堂中,可以选择基因工程国际会议的现场发言、生物领域的新闻报道、生物学家采访片段视频等作为多媒体材料。学生完成一项口译练习之后,教师可以指出学生录音中的问题,并鼓励学生自己或由其他学生提出问题、指出其中的优、缺点。教师可以以最新基因技术———CRISPR(基因编辑)的资料,让学生课后搜集相关资料,在下堂课开课前互相交流。(三)教学评估。教学评估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是回顾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步骤。教学评估包括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评估教师的教学质量两项。以“交替传译”课程为例,评估学习效果的方法可以是在下课前做一次练习,所设计的练习应包含之前所有练习中预估会出现的错误(这需要教师提前对所有练习了如指掌,并提前预估所有难点和问题,由简到难),以考查学生是否解决了之前的难点。而评估教学质量则可以采取让学生填写教学质量问卷的方式进行,让学生点评教师的优、缺点,或实行同行听课制度,让其他教师通过听课为授课教师评估写点评,并开会交流讨论。

多媒体教学理论范文篇6

关键词: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异化;以人为本;技术与人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率、创设教学情景和优化教学环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和学的方式,为拓新学习方式,激发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了崭新、高效的辅助手段,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但是,多媒体技术同样是一把“双刃剑”,具有两面性,它的弊端已在教学过程中很明显的暴露出来,这些弊端有的是由于多媒体技术本身的缺陷造成的,有的是由于使用不当等一些人为因素造成的,对于这些问题应予以充分重视,不管是哪一方面的原因,如果过度依靠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没有很好的把握教学中“技术和人”之间的主次关系,就会使现代教学陷入技术盲崇的误区。如果不注意加以纠正,就会对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产生危害。因此,对这一现象值得进一步探索和思考。

一、高校多媒体辅助教学存在问题的反思

1.1使用多媒体技术不等同于教学现代化

对于热衷“赶潮流”和“技术盲崇”的人,多媒体教学好似实现了教学现代化,“多媒体”成为“现代化”、“先进科技”的代名词。更有甚者将多媒体的使用视为教学“评级”、“评优”的唯一标准,显然这是对现代化理解的偏差。众所周知,教学的现代化是教学思想、方法、手段的全面进步,多媒体教学只是现代化教学的一个环节,决不能等同于教学现代化。

1.2普及多媒体技术不等于人人要学、时时要用多媒体

技术的普及已成为趋势,一时间,人人都在学,但效果又如何呢,笔者认为并不如人意。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有限,专长与爱好也不相同,并非都能成为多媒体制作的行家里手,普及多媒体教学不代表人人要学,人人要会,同样的道理,也不等于时时要用、处处要用。教学内容千差万别,不是都适合用多媒体进行讲授。多媒体只是一种选择,而不是唯一,不能一味盯住不放,搞教学手段的“一刀切”。

1.3多媒体技术不能主宰课堂教学

有人视多媒体为教学的“灵丹妙药”,把课堂从头到尾交给了多媒体,教师和学生要“退居二线”,让多媒体做授课的“个权代表”,主宰教学过程。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成了“看戏”的观众,教师成了“放戏”的播映员,机器掠夺了教师的上课“演出”的权力,教师和学生在机器的支配下被动的教和学。这无疑是本末倒置、主次不分,教学终究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设备再好也只能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不能取代人的地位。

1.4多媒体教学不能一味追求信息容量和表现形式

多媒体能大容量的集合教学内容,丰富表现形式,但并不意味着越多越好。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接受能力是有限的,过多的信息和信息表现形式,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学生接受有用信息。多媒体教学要杜绝华而不实,要求精求真,把设计制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上。

1.5人的主体地位丢失,人的属性会不断的弱化和缺失

如果对此不能正确的把握和警觉,还是无法改变多媒体技术滥用的危害,导致人的缺失,表现在:①教师能力的退化;②教师主导作用的丢失;③情感的消失。

二、正确理解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与人的关系

通过对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问题的反思,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哲学警示:

2.1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人本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想源远流长,起源于古希腊文化,形成于文艺复兴,发展于启蒙运动,在现代社会得到不断的完善。同科学主义一道相互竞争、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人本主义最核心的思想就是认为人性来自自然,自然人性即人的本性。反对将人的心理低俗化、动物化和机械化。罗杰斯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用于解释人的学习,并扩展到教育教学领域形成了独具风格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①承认学生学习的能动性;②强调学习资源的提供;③通过使用合约使学生获得明确的学习目的;④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⑤强调真实体验和情感参与对学习的重要性;⑥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人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教师与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人。我们不能把教学工具的技术性提升到极端而无视教育的人文性。教学技术无论多么先进,它本身没有生命,无法顾及人的兴趣、情感。教学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需要教师用真情去与学生交融,要燃起学生内心对真理渴望和追求,这是任何技术和机器办不到的。课堂上不仅有知识的流动,还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情感的流动,如此建起的人文环境是任何媒体难以替代的,面对面的教育是永远不可取消的。在全面素质教育的今天,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强调人文精神关怀已成为共识。明确人的主体性,发挥教师的主宰作用,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依然是不可动摇的课堂主旋律。

2.2防止技术异化的倾向

多媒体教学仅仅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技术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将一种手段推崇到极至而忽略了提高教学本身的目的,就是一种技术异化。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尔库塞认为:“技术理性的概念,也许本身就是意识形态。不仅对技术的运用而且‘技术本身就是(对自然和人的)统治,就是方法的、科学的、筹划好了的和正在筹划着的控制。统治的特定目标和旨趣不是‘后来’的从外部追加给技术的,它们早已渗透在技术设备的设计中。技术总是一种历史——社会的规划:一个社会和其占统治地位的旨趣,打算利用人和物所要做的事,都要用技术加以规划。统治的这种‘目的’是实质性的,因此它便属于技术统治的形式本身。”显然这对科学技术手段的作用夸大到了极致。这种偏执不仅忽视了人的理性和本性发展的目的,同时也伤害了科学技术,使技术走向异化。

再次,对技术理性片面发展造成人与自身对立的反思。技术理性的片面发展使得在现实生活中对技术的滥用、误用,从而导致了人自身的危机,即技术的异化导致了人自身的异化,使得人自身在肉体上受折磨,精神上遭摧残,从而造成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丧失以及精神的萎缩。正如弗洛姆所指出的:“在技术社会,人创造了种种新的、更好的办法征服自然,但却陷于这些的网罗之中,并最终失去了赋予这些办法以意义的人自己。人征服了自然,却成为自己所制造的机器的奴隶。”

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作为一种技术的运用,在组织教学时,注意以下方面来防止技术异化。

2.2.1技术需要理性的应用

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要依据客观事实,合理地综合利用发挥各自特长,以取得最佳效果。加强多媒体教学的教育性和科学性。在教育性方面,多媒体教学要符合教学大纲,遵循教学原则,要优化教学内容的组织与演示,形成合理的教学模式,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引发主动思考,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在科学性方面,主要有3个层次:一是多媒体的使用能够切实表现教学内容,实现内容与形式的最佳组合;其次,要全面、系统、科学的设计多媒体教学,要有区分的选择技术,有策略的应用技术,使技术的运用最合理化,既有整体性又有操作性;三是实用性,即确保所选的多媒体技术是当前教学所必需的,能有的放矢,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是其他手段所达不到的。要力求简洁,以最贴近教材、贴近学生,真实准确地反映教学重难点为准则,要以操作方便、可靠,有明显的效果为准绳。公务员之家

2.2.2实现人与技术的结合

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要做到人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包括人与技术的有形载体——机器的结合。人与技术之间,人是主体和中心点,任何技术的发展都应围绕人的需求来展开,人是技术的发明者,也是技术的使用者,更是技术的受益者。在技术的使用上,人不应该被动地应用技术和机器,不能成为技术与机器的附属。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是技术的组织者、管理者,多媒体应该适应和满足教师的需求,二者组成系统才能很好地协调工作,学生是多媒体的服务对象,多媒体的使用还要符合学生心理认知规律,以学生为出发点和终结点,传递教学信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利用多媒体营造和谐的教学情景,学生在和谐环境中,与教师合作交流。只有将这三方面关系调整好,实现人与技术的真正结合,教学才能融会贯通,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课堂才会有人情味,学生才能活跃起来,实现最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有着进步的意义,关键在于能否突显教学中人的主体地位,合理恰当的应用多媒体技术。随着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教学还有更广阔的拓展空间,人与技术和谐统一的步伐也将愈来愈快。每个教育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技术观”,不断分析问题,化解矛盾后,总结经验,探索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多媒体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张斌.关于多媒体教学中“技术和人”的反思与再认识[J].科技信息,2007.12:61~62

2刘晓红.关于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几点反思[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6.12:64~65

3赵修、朱玲.对多媒体技术教学运用的哲学反思[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6):80~83

4张婷.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指导作用[J].济宁学院学报,2008.6(3):51~55

多媒体教学理论范文篇7

1.重理论,轻实践。高等法学教育模式从培养学生的法律理论知识素质与实践职业能力的角度划分,可分为理论科学型模式、职业实践型模式及两者兼顾型模式。其中,以两者兼顾型模式最为科学,为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由于我国深受大陆法系传统影响,长期以来都以理论科学型模式作为法学教育的主导,认为法律作为一门科学有必要系统地进行讲授,从法学理论、法律历史、法律基本概念、原理到具体部门法的条文解释,从对法学理论的全面阐述到对专题问题的抽象讨论,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上都缺乏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此种模式培养的法科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强,但所学知识与法律实践很难顺利衔接。

2.学生学习缺乏能动性。应当承认,我国的法学理论尚未成熟,同时法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学生在面对法学理论和法学实践中的疑惑或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更需要持一种探索的态度,从而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在法学教学中不断地对学生植入“问题意识”,使其在思维活动和认知活动中主动发现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但是,我们现在的授课方式是“授———受”式程序,老师在整个课堂上对学生采取“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在教师自说自话的讲课中,学生思索问题的时间被剥夺,也就谈不上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了。

3.针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不足。与我国当前实行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需要相比,法律课程中涉及市场经济、国际法、司法和律师实务方面的内容所占比重还远远不够,课程的内容也急需更新或充实。通行的法学教材普遍存在观点陈旧、知识老化、内容空洞的毛病,市场需要、社会需要的课程因受教务处课程、课时限制而无法及时进行调整和更新。由于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不足,授课也往往是坐而论道,讲授内容过于注重法学原理和条文论述,严重忽视了法律实践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讲金融法的不了解金融的操作和运行,讲证券法的不知道各种票据的实际制作和使用,讲公司法的也不知道公司的具体结构和创立程序。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训练不足,将严重制约学生对社会的贡献,使教学对社会的应有作用大大降低。

二、法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运用

1.课件制作要有明确的目标。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首先要明确授课目标是什么,要解决教学中的什么问题。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要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繁简相宜,尽量避免设计过于花哨的课件,造成学生上课不必要地分心。更有甚者,一些课件往往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注意力难以集中到学习重点和难点上,造成授课的本末倒置。此外,在设计课件时还必须正确地估计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并使多媒体课件机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或困难的线索。

2.课件设计要注重法律思维训练。法学教育一定要注重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多媒体课件制作设计中,要自始至终把握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宜过分强调形象性和直观性而忽视思维能力的训练。课件画面要清晰、简洁,内容的条理性要强,应由浅入深地安排各单元的顺序并注意各单元的相对独立性。

3.课件制作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法学更是一门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学生毕业后毕竟要走向工作岗位,因此社会更看重法律人对具体案件的现实操作能力,这无疑对案例教学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这一特点,法律教学课件的制作不应仅仅是让书本搬家,把屏幕当成电子黑板,将“人灌”变成“机灌”,而应综合运用多媒体等媒质将教学中所需的具体案例通过视频播放等形式展现给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或录像、图片、幻灯等视听材料的运用,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增加案例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有效扩大课堂信息含量,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

4.合理确定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时间。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长时间地观看幻灯片会引起视觉疲劳,设计不合理的单调画面也会使人乏味,版面的频繁切换,使学生没有时间进行思考而跟不上教师讲课的思路,忽略了教师讲解的主旨,这不仅会妨碍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养,限制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同时也会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结语

多媒体教学理论范文篇8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环境;教学改革;教学设计;教学模式;多媒体

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优化和实践。为了加速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我校相继建设了数十座多媒体教室。在教育技术硬件的支持下,我系领导积极提倡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活动的方式。我们课题组从理论与实践上,对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本专业各教学环节改革作了比较系统而广泛的研究与实践。有机的结合我们承担的陕西省教改项目“电子线路实验课程改革与实践”,西北大学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电子线路”、“软件技术基础”、“电子线路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教学研究,从基础教学到专业实验大面积采用教学课件、电子教案、影像教材等多媒体手段,许多课程教师从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的角色转化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学活动的导演者。而学生由原来的单纯听讲,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转化为能有机会参与、发现、探究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我们充分采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技术、计算机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卫星广播通信技术以及新的教育技术设备。学生参与操作,发现问题与教师和同学们协商讨论,理解知识而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教育技术应用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

1建立适应新教学环境的教材体系

在新的教育技术环境支持下,建立适应新教学环境的教材体系,采用多媒体教学是当前教学改革的趋势,我们首先对面向全系所有专业开设对后续理论和实践课程影响较大的基础理论平台课全面展开。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重要的电路基础理论课。学生不但要掌握基础理论还要消化大量工程实例。为了在有限学时(60学时)完成所有知识传授,结合课程新教学大纲制作出全部的“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电子教案和部分重点章节的教学课件并在99级到2001级的教学中投入使用,达到了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并具有以下特点:

1)电子教案按照知识结构安排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半导体器件、放大电路基础、多级放大器、放大电路的频率特性、集成运算放大器、反馈放大器、信号运算处理电路、波形发生电路、功率放大电路、直流电源电路以上内容形成完整课程体系,并不衣服某本教材,所选教材可以作为参考资料。

2)采用Powerpoint设计,能够适应课堂教学要求。由于每张幻灯片安排自定义动画效果,所以授课时能够根据要求“书写”版面,完全吸收了原先课堂授课的优点,幻灯片上制作了大量电路图片,数字公式及大量文字符号,并用不同颜色反映知识内容,突出重点。

3)对于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制作多媒体动画,是难于用文字讲解、难于理解的内容变的简单明了,从而加强学生的理解与掌握。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教案及其多媒体课件已经使用三届。今年我们又根据使用情况对其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修改,将文字内容充分条理化、提纲化,更加突出难点和重点。另外,又制作了大量的图片和动画,使其更加形象生动,再配合布置供学生课后阅读的文字材料,在教学检查中的学生座谈和问卷调查评估都表明,这一改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多媒体教学中,以前我们曾经采用过清华大学出版的多媒体课件,但由于课件模式固定,不能按教师模式选择内容,设计教学效果不理想。为克服这一问题我们组织力量自己动手设计了这套完整的电子教案,可以随时修改充实。我们正在进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多媒体教案开放平台”的研制,现以形成基本框架,具有进一步开发推广价值。

最近,我们组织了对该课教学效果的调查,收回70份问卷,从与多媒体相关的内容来看,97.5%的同学认为利用多媒体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媒体质量的评价是95.7%的同学认为版面设计合理美观;97.1%的学生认为语言、文字符合规范;对图象质量的满意度为94.3%对动画与视窗的满意度为88.6%,而100%的同学认为老师能熟练使用多媒体。我们认为学生对多媒体质量特别是动画与视频效果要求较高,需要我们在媒体设计上进一步下工夫。

2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软件类课程的教学模式

对软件基础类课程,其特点是课本算法程序单一、固定且较多,这就容易造成学生思路不开阔,板书程序不规范等问题。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从根本上克服了这一弊病。教学环境采用交互式的多媒体计算机教室和微机原理实验室,多媒体教学手段改变了原来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提高了教学水平又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更重要的是营造了一个开放、互动的教学环境。在“软件技术基础”课课件的制作上,在设计问题上,只设计问题的要求,而不设置固定的答案,鼓励学生多角度、发散的思索问题。例如,在讲排序这一节时,只给了一组记录关键字序列{47336182721125475702}让同学讨论用快速排序和希尔排序两种方法写出每一趟的排序结果,学生根据自己的思想,选择不同的分界值和步长进行每一趟的排序。虽然每个学生每一趟的排序结果可能不同,但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这时老师会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索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教师的主导地位得以体现。

3综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加强专业课程技能培训

培养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教学效果的关键,而教育技术给我们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手段。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高年级开设的“现代电视接收技术”,其内容抽象,学生感性认识差。结合改进专业实验内容,我们建立了卫星地面站和采用其它一系列教育技术设备,学生自己动手参与视频信号的解调、调制、记录、编辑以及对网络信号进行分配设计的全过程,收到显著的效果。通过卫星地面站的调试使学生亲自动手调试接收位于太空不同经度的广播通信卫星信号,既可以解调出不同制式的电视信号,也能调出计算机网络通过微波传递的“数据包”。再把解调出的视音频信号,自己动手调制成RF信号;为了让同学了解视频图象各种记录格式的特点,放映视频记录格式比较影视课件,使课堂上冗长繁杂的理论知识,经生动明了的影视图象、动画、图表简单明了的展现在同学面前,再运用实验室不同格式记录设备用同一摄象机进行记录效果的比较,使理论得以验证。然后采用计算机非线形编辑对视频进行编辑。信号传输则通过CATV工程网络分配系统的设计与计算,学生把理论和工程实践结合起来。使同学对视频信号从接收、调制、记录、编辑到分配的全过程有一比较深刻的认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仅加强学生技能训练,又加深了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达到豁然开朗的境界。教育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技能训练的广阔天地。随着它的深入发展,在其它专业技术课中也将得到广泛应用。

4利用计算机虚拟现实仿真技术,改进基础实验课教学

“模拟电子线路实验”和“数字电子电路实验”是我们系重要的基础实验课。其实验量大,课时多,所涉及的仪器多,功能各不相同。使用的电子元器件种类复杂,数量大,电路涉及面广。合理的使用电子仪器、明确实验目的,正确的连接电子器件是实验成功的保证,实验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实验结果的正确性,特别在实验结果不正确时,学生由于经验不足,不知道是仪器的使用问题还是元器件的质量问题,或是接线或参数设置不当引起故障,故障排除率低一起实验失败。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采用计算机虚拟现实仿真技术,使用WORKBENCH仿真软件,在作实验前利用该软件在计算机上接好电路,调试好参数,作出正确的结果。通过计算机仿真熟悉了实验的电路结构、电路参数、调试要点以及测试仪器的正确使用。这样,对实验电路的搭接就比较熟悉,能正确的使用仪器,除了问题又可心中有数的检查,极大的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同时软件仿真还可以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观能动性,自己设计新颖的实验电路,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实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在,根据初进实验室的学生开始很难掌握电子仪器的使用,我们正在制作正确使用电子仪器的交互式VCD光盘课件,也既将投入使用,这将会很好的解决新生进实验室很长时间不能正确使用众多实验仪器的难题。交互式的VCD课件将适应学生不同要求的学习,为很快进入正常电子线路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5充分利用教育网络系统扩大获取知识领域,激发其创造思维能力

多媒体教学理论范文篇9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环境;教学改革;教学设计;教学模式;多媒体

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优化和实践。为了加速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我校相继建设了数十座多媒体教室。在教育技术硬件的支持下,我系领导积极提倡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活动的方式。我们课题组从理论与实践上,对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本专业各教学环节改革作了比较系统而广泛的研究与实践。有机的结合我们承担的陕西省教改项目“电子线路实验课程改革与实践”,西北大学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电子线路”、“软件技术基础”、“电子线路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教学研究,从基础教学到专业实验大面积采用教学课件、电子教案、影像教材等多媒体手段,许多课程教师从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的角色转化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学活动的导演者。而学生由原来的单纯听讲,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转化为能有机会参与、发现、探究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我们充分采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技术、计算机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卫星广播通信技术以及新的教育技术设备。学生参与操作,发现问题与教师和同学们协商讨论,理解知识而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教育技术应用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

1建立适应新教学环境的教材体系

在新的教育技术环境支持下,建立适应新教学环境的教材体系,采用多媒体教学是当前教学改革的趋势,我们首先对面向全系所有专业开设对后续理论和实践课程影响较大的基础理论平台课全面展开。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重要的电路基础理论课。学生不但要掌握基础理论还要消化大量工程实例。为了在有限学时(60学时)完成所有知识传授,结合课程新教学大纲制作出全部的“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电子教案和部分重点章节的教学课件并在99级到2001级的教学中投入使用,达到了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并具有以下特点:

1)电子教案按照知识结构安排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半导体器件、放大电路基础、多级放大器、放大电路的频率特性、集成运算放大器、反馈放大器、信号运算处理电路、波形发生电路、功率放大电路、直流电源电路以上内容形成完整课程体系,并不衣服某本教材,所选教材可以作为参考资料。

2)采用Powerpoint设计,能够适应课堂教学要求。由于每张幻灯片安排自定义动画效果,所以授课时能够根据要求“书写”版面,完全吸收了原先课堂授课的优点,幻灯片上制作了大量电路图片,数字公式及大量文字符号,并用不同颜色反映知识内容,突出重点。

3)对于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制作多媒体动画,是难于用文字讲解、难于理解的内容变的简单明了,从而加强学生的理解与掌握。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教案及其多媒体课件已经使用三届。今年我们又根据使用情况对其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修改,将文字内容充分条理化、提纲化,更加突出难点和重点。另外,又制作了大量的图片和动画,使其更加形象生动,再配合布置供学生课后阅读的文字材料,在教学检查中的学生座谈和问卷调查评估都表明,这一改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多媒体教学中,以前我们曾经采用过清华大学出版的多媒体课件,但由于课件模式固定,不能按教师模式选择内容,设计教学效果不理想。为克服这一问题我们组织力量自己动手设计了这套完整的电子教案,可以随时修改充实。我们正在进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多媒体教案开放平台”的研制,现以形成基本框架,具有进一步开发推广价值。

最近,我们组织了对该课教学效果的调查,收回70份问卷,从与多媒体相关的内容来看,97.5%的同学认为利用多媒体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媒体质量的评价是95.7%的同学认为版面设计合理美观;97.1%的学生认为语言、文字符合规范;对图象质量的满意度为94.3%对动画与视窗的满意度为88.6%,而100%的同学认为老师能熟练使用多媒体。我们认为学生对多媒体质量特别是动画与视频效果要求较高,需要我们在媒体设计上进一步下工夫。

2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软件类课程的教学模式

对软件基础类课程,其特点是课本算法程序单一、固定且较多,这就容易造成学生思路不开阔,板书程序不规范等问题。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从根本上克服了这一弊病。教学环境采用交互式的多媒体计算机教室和微机原理实验室,多媒体教学手段改变了原来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提高了教学水平又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更重要的是营造了一个开放、互动的教学环境。在“软件技术基础”课课件的制作上,在设计问题上,只设计问题的要求,而不设置固定的答案,鼓励学生多角度、发散的思索问题。例如,在讲排序这一节时,只给了一组记录关键字序列{47336182721125475702}让同学讨论用快速排序和希尔排序两种方法写出每一趟的排序结果,学生根据自己的思想,选择不同的分界值和步长进行每一趟的排序。虽然每个学生每一趟的排序结果可能不同,但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这时老师会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索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教师的主导地位得以体现。

3综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加强专业课程技能培训

培养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教学效果的关键,而教育技术给我们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手段。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高年级开设的“现代电视接收技术”,其内容抽象,学生感性认识差。结合改进专业实验内容,我们建立了卫星地面站和采用其它一系列教育技术设备,学生自己动手参与视频信号的解调、调制、记录、编辑以及对网络信号进行分配设计的全过程,收到显著的效果。通过卫星地面站的调试使学生亲自动手调试接收位于太空不同经度的广播通信卫星信号,既可以解调出不同制式的电视信号,也能调出计算机网络通过微波传递的“数据包”。再把解调出的视音频信号,自己动手调制成RF信号;为了让同学了解视频图象各种记录格式的特点,放映视频记录格式比较影视课件,使课堂上冗长繁杂的理论知识,经生动明了的影视图象、动画、图表简单明了的展现在同学面前,再运用实验室不同格式记录设备用同一摄象机进行记录效果的比较,使理论得以验证。然后采用计算机非线形编辑对视频进行编辑。信号传输则通过CATV工程网络分配系统的设计与计算,学生把理论和工程实践结合起来。使同学对视频信号从接收、调制、记录、编辑到分配的全过程有一比较深刻的认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仅加强学生技能训练,又加深了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达到豁然开朗的境界。教育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技能训练的广阔天地。随着它的深入发展,在其它专业技术课中也将得到广泛应用。

4利用计算机虚拟现实仿真技术,改进基础实验课教学

“模拟电子线路实验”和“数字电子电路实验”是我们系重要的基础实验课。其实验量大,课时多,所涉及的仪器多,功能各不相同。使用的电子元器件种类复杂,数量大,电路涉及面广。合理的使用电子仪器、明确实验目的,正确的连接电子器件是实验成功的保证,实验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实验结果的正确性,特别在实验结果不正确时,学生由于经验不足,不知道是仪器的使用问题还是元器件的质量问题,或是接线或参数设置不当引起故障,故障排除率低一起实验失败。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采用计算机虚拟现实仿真技术,使用WORKBENCH仿真软件,在作实验前利用该软件在计算机上接好电路,调试好参数,作出正确的结果。通过计算机仿真熟悉了实验的电路结构、电路参数、调试要点以及测试仪器的正确使用。这样,对实验电路的搭接就比较熟悉,能正确的使用仪器,除了问题又可心中有数的检查,极大的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同时软件仿真还可以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观能动性,自己设计新颖的实验电路,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实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在,根据初进实验室的学生开始很难掌握电子仪器的使用,我们正在制作正确使用电子仪器的交互式VCD光盘课件,也既将投入使用,这将会很好的解决新生进实验室很长时间不能正确使用众多实验仪器的难题。交互式的VCD课件将适应学生不同要求的学习,为很快进入正常电子线路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5充分利用教育网络系统扩大获取知识领域,激发其创造思维能力

多媒体教学理论范文篇10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

一、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进步,多媒体已经成为教学中必要的手段之一。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声音、图像、影像、动画等信息功能为一体,图像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姿多彩,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然而对于如何利用多媒体进行大学英语教学仍然存在着问题,例如:首先,课件重点、难点不突出,缺乏真实英语情境。很多教师在英语多媒体教学中制作的课件都为了方便省力造成千篇一律,不能按照课程内容的需要设计不同形式的课件。其次,缺乏师生交流与沟通。很多教师几乎整个课堂几乎没有通过自己的语言与学生交流的机会,缺少了课堂教学中必要的气氛,影响师生间交流。另外,学生学习自主性不够强。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使学生只有时间转动眼球跟着屏幕走,却没有空间去思考,更没时间记录课堂笔记,后果就是学生丧失了思维的主动性。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学习过程的主人,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常运用探索法、发现法容易建构起知识的意义;同时善于将所学的新内容与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

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的启示

1.合理和灵活使用多媒体,创设有利于意义建构的真实英语情境。教师应把学生所学知识置于多种具有一定复杂性的问题情景中,使学生对知识形成多角度的理解。或结合自己原有的经验来学习探究新知识,建构自己的各种问题的观点和见解,建构自己的判断和信息。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到现实世界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适宜的“情景”,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2.注重师生交流与互动,进行协作式探索。建构主义十分重视社会性相互作用在学习中的作用,合作学习和交互式学习是这种社会性相互作用的主要体现形式。并且强调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中。其次,可以增强个人及小组的责任感,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使学生相信自己学外语的能力,看到自己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与进步等。再次,可以通过言语协商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使语言学习情景真实化。因此,在英语课堂上,英语教师应当努力创设互联网背景下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学习环境,包括小组讨论、同桌讨论、相互评价、相互激励、互帮互学等合作形式。3.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英语课堂上,如何通过教学设计来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呢?从社会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来看,可以从这样三方面来努力:(1)多媒体课件可以以“问题”为中心来设计,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复杂的真实问题。他们不仅必须自己发现这些问题,而且必须认识到复杂问题有多种答案,激励学生多角度解决问题。(2)重视课前预习,明确要求学生在课前独立查阅生词、词组。在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划出课文中出现的难句和疑点;发现篇章结构的特点;评价或置疑作者的观点等。主动查询有关课文话题的文化知识,如文章所涉及的时代背景、包括人文、哲学、艺术、价值观、建筑、意识形态的时代特征和其与主题的关系。(3)课上的教学围绕学生提出的或词汇、或语法、或文化或主旨等问题,通过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会话、商讨、争论、协商等认知过程,学生自我建构知识,完成学习过程,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四、结语

多媒体教学是新时代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主流,虽然目前多媒体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但是如果能在教学中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熟练掌握多媒体英语教学的方法和技巧,也不难发现其解决途径。在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中,采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教师必须彻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摒弃陈旧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互动型教学模式,合理和灵活使用多媒体,创设有利于意义建构的真实英语情境,主动建构意义的交流与合作互动。只有改善教和学,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才能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

作者:侯宇飞 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参考文献:

[1]Benson,P.TeachingandResearchingAutonomyinLanguageLearning[M].London:PearsonEducationLtd.,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