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阅读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9-05 17:10:41

初中阅读教学

初中阅读教学范文篇1

两年来,在校领导以及全体语文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我很快地掌握了初中阶段的教材教法,同时在课题的引导下,不断学习钻研,又不断从其他老教师那里汲取教学经验。现在我想把自己在阅读教学中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最为基本。确实,阅读教学可以检测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还可以不自觉地增加学生的识字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想道德素养。正如叶圣陶所言:“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更重要的是,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终身学习,终身有益。所以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分量最重、变动最多、改革力度最大的是有关阅读教学的条文。《新课标》中对学生学习语文也提出新的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2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30万字,每学年阅读2000字左右的各种文章不少于100篇。”

很显然,这样的目标对老师对学生都是新的挑战。过去(我在上中学的时候),老师上语文课时,多数情况是以“讲”(教师讲解课文)代“读”(学生阅读实践)、以“听”(学生听讲和笔记)代“读”的现象比较严重,每一篇文章都按一个模式,进行肢解;文章段落层次、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等。台上老师抄写课文分析段落层次提纲,下边学生照着抄。结果呢,学了八九年的语文课,却不能独立地分析一篇较简单的文章,这不仅让学生对学语文失去了兴趣,也让教师对教语文失去了兴趣。现在我通过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我认为:阅读教学的指导思想不仅仅是为了升学考试,而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为终身学习打基础(因为学生在参与社会工作中普遍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在教学实践中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严格要求,打好汉语基础:

民族学生在学习第二语言时,由于受语言环境、社会环境和个人认知能力等因素的影响,致使语文水平参差不齐,差异很大。进入初中,随着课程难度和深度增加,语文能力较差的学生就很难适应,如果不及时补救,就很难继续学习这门功课。我在初高中读书时,本班级内就有很大批的学生就是这样的,他们后来想学习,也很想学好,但因为基础没打好,无法跟上来,有的干脆放弃了这门课程。所以,我力求学生将基础知识学好。只有打好基础,才能促使学生继续学习语文,学好语文。

二、营造氛围,培养阅读兴趣:

“在快乐中学习”的教育思想要落到实处,得有个和谐的气氛。

我的性格比较外向,课余时间特别喜欢和学生交谈或玩耍,在交谈和玩耍中很自然与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关系。和学生的关系融洽了,这对营造和谐的学习气氛有着极大的好处。

当我面带微笑走进教室的那一刻,也看到一个个面带微笑、眼神里透出求知欲望的学生。他们从心底里喜欢老师的时候,会专注地听老师讲课,也非常愿意完成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还有,在课堂上作答,不必太多的规矩,学生发言可以自由一些,有话直接站起来说,说了就可坐下,保持阅读的轻松气氛;学生在心理上要放松,把课堂当作师生一起学习探究的平台,把自己当作阅读的真正主人,而不是只会记笔记的机器。

在教学中不免要遇到一些难以预料的情况。我特别注意的是:不管有什么情绪,都是微笑着、情绪饱满地进入课堂;不管哪个学生有多么的让我生气,也不当着全班学生大发脾气,更不板着脸训斥学生,这样会影响课堂的和谐与阅读思路的流畅性——让学生很压抑地阅读,效果是要打折扣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曾有这样的名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说明读书要有兴趣,没有兴趣学生是不会投入地读书的。

培养兴趣,教师首先要在思想上让学生喜欢学语文,知道语文不仅是升学的工具之一,更为重要的是将来参与社会各项活动必需的语言,也就是说谋生的重要工具之一。第二、教学中,教师不死搬课本和参考书,不大讲课文的写作结构或写作特点,让学生死记硬背。尽可能切合生活,联系学生自身体验,走进文篇,获取知识,汲取营养。比如学习表现人物某种精神的课文《全神贯注》,不必分析这篇文章的段落大意、层次结构什么的,而应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感悟人物的精神境界,想想自己身边是否有类似的人物或者是否从哪些地方获悉类似的人物事迹,并且谈谈自己的感想等。第三、尽可能张扬学生个性,展示自我才能。鼓励学生筹划诗歌朗诵会,或者讲故事接力赛等活动。比如七年级上学习了《乡愁》、《歌词两首》等诗歌后,可以鼓励学生自行筹划一个诗歌朗诵会;期末由老师筹划举办全年级范围的讲故事大赛,以提高兴趣。

三、师生互动,优化课堂教学:点体验

bsp;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将得到更好的发挥。

课前五分钟说话训练,我沿袭了本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在这五分钟里,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表达自己最喜欢或最想说的话题,这极大地激发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也想说了,不敢在众人面前说话的学生也敢说了,并且极力地发挥出他们应有的语言表达能力。

初中阅读教学范文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形象;语言;情感

1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种形式语文教学有效模式层出不穷。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能力的培养、学生思想认识的提升,都可以通过阅读教学来实现。究竟什么样的阅读教学是有效的?怎样才能实现阅读教学的“有效”?对此,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曾经提出了“简简单单教语文”的观点,“简简单单教语文”,就是要摒弃语文教学中那些和语文教学内容关系不大的旁枝末节,让学生学到语文知识,形成语文素养。[1]要达成这一目的,在阅读教学中完成“三个留下”足矣。

2留下形象———把握文本重点内容

概括文本主要内容,是阅读教学的第一步。学生对文本语言特点的理解分析,对文本思想内容的领悟,都有赖于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让学生在初读文本之后留下形象,就是引导学生概括文本内容的过程。这里所谓的“形象”,是指出现在文中的人物、事物、景物、情感、道理等等。这和小说体裁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不同的。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留下形象”,是让学生对作品中表现的内容形成一定的认识,从而丰富学生的认知,为学生形成更多能力素养奠定基础。举个例子,朱自清的《春》是初中语文教材中很经典的一篇文章。我们完成这篇文章的教学之后,学生知道了江南春天的特点,这就说明学生学了《春》,留下了“形象”。根据文体的不同,让学生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留下形象”有很多方法。像《春》这样的写景散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的景物,概括其特点就可以了。以写人为主的文章,就要找出主要人物,并且分析其主要特点,例如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需要学生留下的“形象”,就是莎莉文老师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技巧。以记事为主的课文,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引导学生“留下形象”,可以让学生按照记叙文“六要素”来概括出事件的主要内容。

3留下语言———品析文本艺术特点

在阅读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品读,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完成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任务。[2]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分析作品语言运用方面的特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既包括字词的运用,也包括作品的布局谋篇整体构思。让学生在学完一篇文章之后“留下语言”,首先要通过朗读帮助学生形成语感,在“读”中把握作品情感基调,初步理解作品内容写法。所以,阅读教学必须重视“读”。要让学生通过“读”文本,来品味作品的语言特点,这是学生“留下语言”的第一步。其次是对作品语言运用技巧的分析。常见的语言分析角度有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等等。根据不同作品的不同语言风格,每篇作品分析的角度和内容不宜面面俱到,通过几个例子让学生能够自己举一反三,才能确保能力培养目标的达成。还以《春》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可以抓住一段引领学生理解、赏析其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以点带面帮助学生“留下语言”,既可以节约时间,也能充分锻炼学生的能力。遣词造句也是课文语言运用技巧体现的途径之一。例如《苏州园林》这篇课文中有一句话: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这句话中的“标本”一词含义非常丰富。引导学生分析这个词语,就可以促进学生理解本文语言上的严谨性,以及苏州园林在全国园林中的重要地位。在品析文本语言运用特点之后,通过写作训练对其进行实践应用,不仅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理解的程度,还能促进学生对语言产生新的认识,有效促进语文素养形成。还以《春》为例,在对修辞等内容进行分析之后,让学生自己也写一个描写景物的小片段。并且要求学生用文中出现的手法来表现景物特征和自己的喜爱之情。这样的练习,即使学生写的水平不高,也会对其学习语言运用产生很重要的影响。

4留下情感———感悟文本思想内涵

语文教学不仅要完成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语文能力的培养,还要让学生“留下情感”,这是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关键环节,也是完成语文教育功能的核心步骤。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就是指让学生“留下情感”。感悟文本思想内涵留下情感,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以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写作背景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抓住文本重点语句进行理解。我们在解读文本中“留下情感”,就是要对作者情感进行感同身受,直至和作者形成共鸣,思想认识得到提高和升华。例如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引导学生“留住情感”,首先要了解史铁生因病致残这段经历,其次要了解作者母亲在作者致残之后因肝病在一个秋天去世这个写作背景。有了这些内容作为前提,再抓住文中母亲小心翼翼照顾我过程中的语言和动作,学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在感悟文本思想内涵的基础上,语文教学中的情感目标也就达成了。

5结语

阅读教学做到“三个留下”,是把复杂的语文教学简单化的有效方法,是对语文教学目标的立体式解读。留住形象,让学生学到知识;留下语言,让学生形成能力;留下情感,让学生提升认识。这不就是成功的语文教学吗?有人说: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在五彩缤纷的语文世界里,我们语文教师要做的,是帮着学生抓住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部分。让他们可以明白的学,轻松的学,有效的学。

参考文献:

[1]于永正.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0,7.

初中阅读教学范文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写作指导

一、赏析课例,进行仿写

本文采用动作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方法刻画阿长好事粗俗、迷信无知、朴实善良、仁厚慈爱的性格给学生以借鉴,在写人叙事文章中,要写出人物精神,要灵活运用人物描写方法,可以穷其尽相,尽显人物之形;还可以以形写神,使人物之神跃然纸上。写作手法的借鉴在于积累和运用,因而,在阅读教学中随文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可以做到“一课一得”。

二、抓住留白,进行补写

留白,从艺术角度来讲,是中国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中较为常见的手法,同时也具有美学的特征,即创作者有意为之,在书写及绘画等文艺创作中为了让作品呈现和表达的更为精美含蓄,而适当地留出空白和空间。从文学的角度来讲,是“不着一字而形神俱备”“无声胜有声、无物胜有物”的境界。《最后一课》是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短篇小说,文中主人公韩麦尔先生面对战争和国土沦丧,在课堂上的语言描写多处使用破折号进行情感上的留白,此处可以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补写,如“我的朋友们啊,我的祖国,我马上就要出发奔赴前线,为国家奉上我最后的忠诚。请你们记得,不管今后你们说的是什么语言,你们都是法兰西人,今天国土的沦陷不能决定你们明天的命运,愿你们都能够为自己的信念奋斗终身。”教师指导学生补写的过程中,应注重涵泳品味,调动学生的体验和想象,学生将自己“浸泡”在作品的氛围中,也进一步把握了文章的抒情方式,感受人物间朴素的情感,以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激发起自己的爱国情感和家国情怀。

三、发挥想象,进行改写在执教

《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调动学生的想象,改写课本的结局或者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间沟通交往、合作互助的意识和能力。如学生将《皇帝的新装》的结尾改写成皇帝最后在纯真无邪的孩童身上醒悟事实的真相,敢于面对自己的错误和窘境,最后骗子被绳之以法。虽然背离作者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昏庸无能;官员们的愚昧无知和阿谀奉承的丑态;以及对下层贫苦人民对同情,但是却能够将皇帝这一人物形象呈现的更为多元,也丰富了主题,符合学生们追求的“美好结局”的心理。想象是创作的源泉和不竭的动力,也是学生开拓思路的手段和途径。宋代学者程颢说:“凡看文字,先须晓其文义,然后可求其意,未有文义不晓而见意者也。”因此,教师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文义是常用并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但是,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想象,对文言文进行有创意的改写,改写成一篇文质优美的白话文,一来可以帮助学生消除古文学习的恐惧心理,二来帮助学生理解生僻的实词虚词、晦涩难懂的文意。

《木兰诗》是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八课,这篇乐府民歌具有较为完整的故事情节,很适合学生根据生动的故事情节改写成一篇白话文。如学生描绘征战时木兰思念家乡的一段心理描写:“夜晚,你来黄河边上,此时此刻,父母的叮咛和期盼早已渐行渐远,唯独黄河的水流声在溅溅作响;抬头看着点点繁星,思绪又飘向了远方,回想起那些平常的日子,不由得浸湿了眼眶。天空中下起了雨,雨水和泪水早已分辨不清,落在脸上,凉在心里。你起身走进军营,夜朦胧了你的身影。”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品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和写作的兴趣。在以读促写的同时,也能够以写促读,读写结合,既能够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又有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袁士军.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方法初探[J].试题与研究,2017,(31):38.

初中阅读教学范文篇4

关键词:体验式阅读教学;关注点;策略

体验式阅读教学是新课改背景下备受关注的阅读教学方法。体验式阅读教学,是学生通过与自身实践活动相联系的体验活动,对课文或者其他阅读材料进行阅读的学习过程。体验式阅读教学中,教师更关注的是学生的行为和个性,在体验式阅读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能够形成个性化的见解,实现陶冶情操、塑造审美、提升语文综合能力的教学目标。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体验式阅读教学模式,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关注点

体验式阅读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更多地关注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这是与传统阅读教学迥然不同的。

(一)关注学生阅读的初感

首先,关注学生阅读的初感就是关注学生在初读课文时产生的思考、感悟等,是对阅读主体的尊重,也是新课改理念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体现。其次,关注学生阅读的初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阅读体验的积极性。第三,关注学生的阅读初感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情,提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二)关注不同阶段学生的阅读需求

课外阅读量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在不同阶段的阅读需求,给学生推荐适当的阅读资料,增加其阅读量,以此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三)关注学生自身的体验

学生只有对课文所蕴含的社会背景、思想情感、写作特点等进行自主化的解释和认识,才能亲身感受到阅读的趣味性和成就感,才能主动去探究和思考文本,发展自身的学习能力,也才能实现学习语文、应用语文的教学目标。

二、应用体验式阅读教学模式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恰当的体验情境,唤醒学生内心体验

在体验式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课文内容,创设恰当的体验情境,使学生能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及时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文本及文本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比如,在执教《三峡》一文时,笔者是这样创设情境的:“同学们,祖国的江山壮美如画,那些名山大川如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上,引得无数文人墨客为这块热土折腰、歌唱。你知道三峡吗?现在先让我们随着《长江之歌》去领略她的美丽风光……我国北魏时期的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写下了数篇脍炙人口的、介绍祖国山河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经典之作。每一个去过三峡的人,都会感叹三峡真是大自然独具匠心的杰作。今天,就让时光倒流,让我们从郦道元的《三峡》中去看一看三峡曾经的美丽。”这样的情境设置,能够使学生更为深刻地感受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情感,激发出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优化学生体验效果

当学生置身在轻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时,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被激发出来。教师要认识到良好的阅读氛围与学生体验效果的密切关系,通过多种途径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比如,在执教《本命年的回想》一文时,笔者先让学生欣赏一组关于过年的图片,让学生回忆自己过年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导入对课文的阅读,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本文为什么要以《本命年的回想》为题?阅读课文第四段,作者归纳了过年的十件事,这十件事中哪一件是你最喜欢参与的,为什么?为什么作者说“舍不得吃”“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你有过这样的感觉吗,是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产生的这样的感觉?……学生在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下,积极思考,深入情境,将课文和自己的体验联系起来,阅读效果明显提升。

(三)设问深度逐步加深,提升学生理解层次

1.设计问题着眼整体,帮助学生把握课文主题

在阅读课文之前,教师根据课文的主题设问,可以引领学生全面把握课文的结构。比如,在执教《晏子使楚》一文时,笔者是这样结合课文提问的:1.请同学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2.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是怎么应对的?3.你认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通过思考这些问题,学生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晏子是一个智慧过人、善于辞令、一身正气、博学多才且热爱国家的人。

2.结合细节设计问题,引领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结合课文的具体细节设计问题,可以引领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比如,在《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教学中,笔者针对细节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认为“所欲有甚于生者”中“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所恶有甚于死者”中“所恶”又可以指哪些事情?“本心”具体指什么?它与“舍生取义”有什么联系?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使其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文中“舍生取义”的广泛内涵和现实意义。

(四)应用多种阅读方式,逐步理解课文中心

1.结合学生实际,实施个性化阅读个性化阅读是新课改理念下备受关注的阅读形式,初中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设计阅读训练,引领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形成个性化的见解,把握课文中心。比如,在《藤野先生》的教学中,笔者结合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设计问题进行阅读训练:如:你是怎样理解“实在标致极了”这一句中的“标志”的?作者抓住了哪些特点来描写藤野先生?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的答案表现出明显的个性化特点,这同时也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课文。

2.通过角色表演,解读人物内心世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设计表演活动,能让学生乐于参与,并给课堂注入生机。比如,在执教《愚公移山》一文时,笔者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一组四个学生,分别扮演愚公、愚公的妻子、智叟及叙述者。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将自己对人物的理解表现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角色表演不仅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且使学生回味无穷,深化了教学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应用体验式阅读阅读模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促使其主动思考,真正与文本、与作者对话,从而使其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提升阅读效果。

参考文献:

[1]梁秀英.浅谈初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J].作文教学研究,2015(6).

[2]黄静静.初中语文阅读体验式教学策略的实施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11).

初中阅读教学范文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少教多学”模式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更为注重教师的“教”,而对于学生来说,与其说是学,不如说在“记”。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更多以死记硬背的方式去记知识,而不是通过自己的体验、思考来获取知识,将知识融为自己的经验。在新的教学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应应用“少教多学”教学模式的优势,促使初中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得到平衡的发展。

一、“少教多学”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少教多学”是教育改革进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与发展需求而设计的一种创新教学模式,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创新完善,已经逐渐有了比较适合阅读教学的模式。“少教多学”的应用,能够让学生具备自主学习意识,以自己的兴趣和意识为指导,不断去探究新的阅读内容,产生新的独特的思考。在这种意识的渗透下,学生在学习时会将自己当作是课堂的主人,更主动的通过阅读获取知识。学习的驱动力不再来源于任务,而是自己对未知世界的兴趣。教师与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共同对问题展开探讨,确保学生的讨论方向遵循教学大纲的主要方向展开,有效提升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

二、“少教多学”的教育教学理念

(一)教与学之间的平衡。当前素质教育视域下的基础教育讲求的是“教”与“学”之间的平衡,这两者任何一方都不能一枝独大,而是要相互依存和帮助。其中“少教”所指的并非是教师完全放任学生自主学习,不去教学生,而是指要将学习的主动权转移到学生的身上,让学生产生自主的探究意识。初中学生的学习意识、思考能力都处于发展形成阶段,因此需要教师以引导的方式来“教”,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的方法,将教与学进行有机的结合,达成二者间的平衡。(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少教多学”会让初中生在阅读教学中占据主导位置,让其具备支配自己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结果的意识和能力。“少教多学”模式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将文本中的知识、思想、情感与技巧相融合,最大限度的保持各项知识相互间的关联性和平衡性,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是统一的、全面的,而非传统教学中单独的、碎片化的。很显然,学生与阅读相关的能力会同时得到锻炼,学生的发展更加全面。(三)给予学生更多的课堂时间。传统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利用大量的课堂时间来分析文章的背景、情感、中心思想、文章结构及技巧等,学生则将教师讲得内容用笔记录下来,很少有自主阅读感受文章趣味、通过思考剖析文章内涵的时间,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对其思维的发展也没有益处。但在“少教多学”这一模式中,教师会对课堂时间进行更加合理、精准的分配和把握,给与学生更多的时间来阅读文章,从中汲取知识,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等。这种情感并非来自于教师的“灌输”,而是初中生自己亲身体验所得,是令他们记忆深刻的真实的感受。这样的时间越多,学生从阅读中获得的“知识”也就越多。

三、构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少教多学”模式的探讨

(一)通过兴趣培养引导学生自主多学“少教多学”模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学生愿意多学。这种愿意,建立在初中生对阅读的强烈兴趣之上。若是初中生对阅读一点兴趣都没有,自然不可能愿意多学。因此,“少教多学”模式应用的第一步,就是想尽各种办法使初中生对阅读产生兴趣。比如对于《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的学习,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先去看,在学生看完之后,给学生提供其他几篇安徒生童话。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故事,去喜欢上这类文章,自己去产生好奇心。比如在读完《海的女儿》后,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如果自己是小人鱼,当面临同样的选择时,自己是会为了心中那份永远都不可能再存在的爱牺牲一切,还是回到大海里?带着这样的疑问,学生会去思考和讨论,并且去验证自己的怀疑和观点。这时候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实践的方法。比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生活中类似皇帝的新衣的事件,并思考当自己处在事件当中时,是会勇敢的说出真相,还是会为了“明哲保身”而选择附和大众?思考后,采取行动,最后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的结果写下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直都是自己在“学”,教师则是引导和教给学生一些“学”和“做”的方法。但最终,学生会在自学中会阅读产生兴趣,想阅读更多类似的故事,然后去思考,去实践,去分析。最终,教师“教”的部分会逐渐减少,学生“学”的部分会越来越多。(二)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很多初中生之所以不爱阅读,其实不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的阅读方法。比如,两个学生同时阅读一本书,一个学生从中收获了很多知识和感悟,但是另外一名学生却觉得自己什么都没得到,只是读完了一个故事。他很不解,为什么那名学生就能从书中解读出很多思想和感受,而自己却不行。久而久之就会觉得自己在阅读上没有天赋,进而对阅读产生排斥。这时候教师若能准确的指出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并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学生怎么可能会不喜欢阅读?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将初中生所有需要掌握的阅读方法列举下来,之后让每个学生写出自己在阅读中的问题,以两者为基础,分别和每个学生去讨论适合他们的阅读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做的就是教给学生方法和思路。(三)将课堂的“主权”交给学生当前的初中生之所以“坐”的多,“做”的少,是因为他们觉得课堂的“主人”是老师而不是自己。所以自己应该听老师的话,按照老师的思路去学习。语文教师应该试着去改变初中生的这种想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用他们的想法来定义课堂。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将阅读教学中各个环节和活动的设计,都交给学生。学生设计出来的活动,自然都是他们所喜欢的。而且通过设计活动,学生也能多了解几次书籍内容,更能学习一些设计活动的知识。最终学生不仅能从阅读中学习到知识,更能学习到更多新的能力和技能。

综上所述,“少教多学”是一种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发展的、增强情感体验的教学模式。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可以适当减少自己讲解的部分,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展开思想和想象,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苏亚平.构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少教多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4(32):23+18.

初中阅读教学范文篇6

关键词:分层阅读教学;初中英语;实施;应用

在初中阶段,英语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学生通过学习英语能够不断提升其英语能力。但在英语教学中,英语阅读作为难点,如果学生的词汇量、语法知识欠缺,将不利于学生学习。因此,必须完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方法,进而正确引导学生学习英语。由于分层教学能够贯穿于英语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并在因材施教理论指导下,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予以分解,所以将分层教学运用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1分层教学的内涵

所谓分层教学指的是在教学工程中,按照大纲的基本要求,从学生角度出发,并根据教学内容,然后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得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和高效性。在因材施教理念的指导下,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优化教学目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开展不同层次的教学。通过分层教学,对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加以培养,使得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并确保教学能够符合新课程标准。

2分层教学应用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作用

2.1分层阅读教学能够让学生获取丰富的知识: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采用分层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获取丰富的知识,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英语阅读[1]。因而,初中在英语阅读教学期间,为了学生对学习英语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就需要加大分层教学力度,针对每位学生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英语阅读时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2.2分层阅读教学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在初中教育阶段,教学的内容不仅仅局限在课本中,而且将教学内容加以拓展,从而使得学生的获取更多的外界信息。英语作为一门重要学科,学生通过学习英语能够提升其语言素养和交际能力,尤其是在英语阅读教学时采用分层教学,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在分层教学环境下,教师向学生提供不同深度和广度的英语阅读内容,能够实现学生汲取丰富的知识,并拓宽视野。

3分层教学在初中英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与应用

3.1学生分层:某初中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应该分层阅读教学模式,能够对学生进行分层,从而使得每位学生都得到培养。正是因为每位学生的智力、能力、基础知识等都有所差异,所以将学生予以分层,能够确保教学具有针对性。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三层,分别是A、B、C,A层学生英语基础知识较差,B层学生英语知识相对较好,C层学生英语知识扎实[2]。教师结合英语水平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保证英语阅读教学具有合理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有显著的提升。

3.2教学目标分层:初中为了提升英语阅读教学质量,加大了分层阅读教学力度,通过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继而为英语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利依据。由于学生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无论是能力水平、学习兴趣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所以为了完善英语阅读教学环节,必须结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通过建立不同等级的英语阅读标准,进而确保学生对英语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将学生层次分为三个等级,那么,对于A层次的学生,只要能够理解文章大意即可并回答课后问题即可,而B层次的学生需要结合文章上下句猜测出陌生单词和词汇的含义,比如在阅读“Thenextimportantdateinthehisto-ryofphotographywasin1837.Thatyear,Daguere,anotherFrenchman,tookapictureofhisreadingroom.”时,通过上下语句就可以了解hotography是摄影术的含义[3]。对于C层次的学生,必须对句子的语法和逻辑结构有全面理解,明晰文章情节发展,从而为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有利条件。

3.3教学模式分层:对教学模式进行分层,能够有助于英语阅读知识得到不断提升。英语阅读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时,应该分为课内和课外教学模式。在课内阅读教学期间,教师主要是通过让学生阅读课内文章,对英语阅读和语法等内容有一定了解,然后通过课外阅读,使得学生的英语水平有进一步提升。例如,在“Thealiens”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阅读“NowIaminastrangeworld.Itisverynice.Therearemanynewthingshere.Therearemanyearthmonstershere,too.Theearthmonsterslookveryfunny.Theyhavejustonehead,twoarmsandtwolegs.”全部内容,能够对阅读知识加以深化。由于课外阅读内容与课内阅读相比,内容更加复杂,知识面更广,所以学生通过剖析课外阅读,可以使其阅读水平予以有效培养[4]。

4结束语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是其中主要部分,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初中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并加大分层教学模式的应用,通过对学生、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分层,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接受针对性的教学,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英语阅读,从而有助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水平的提升。

作者:邵佳艳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第五十二中学

参考文献

[1]何云.初中英语阅读课的层次教学尝试探讨[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3(11):37-37.

[2]柴祯炜.分层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校园英语(下旬),2015(1):120-120.

初中阅读教学范文篇7

1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语文阅读能力也属于一种交流、沟通方式,主要指处理文字的能力以及接收信息的能力。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想要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内容,大部分都是通过阅读的方式获取,比如看杂志时、和其他人签合约时都会要求当事人阅读、分析,因此阅读能力是人们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因此,为了使初中生能够尽早适应社会,更快适应工作环境,语文老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特别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新课改后,对初中语文教学,尤其是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构建有效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提高初中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已经成为初中语文教师思考的重点。目前,我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低下,普遍存在低效现象,非常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2有效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

初中生正处于关键的青春期,性格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但是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也喜欢贪玩,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采取以往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应该丰富语文阅读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兴趣,使学生由以往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同时,一般初中生的想象力较为丰富,但是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格式化,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初中生的创造性思维,这非常不利于初中生的全面发展。初中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想象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而且一切教学活动一定要围绕着学生开展,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出来,鼓励学生自觉、主动投入到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笔者经过多年来的教学经验,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几种有效教学策略。

2.1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科学的学习方法,但是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并没有注重课前预习环节,这主要是由于课前预习并无实质性的内容,让学生觉得比较空泛,而且教师检查也比较难,因此很多学生在学习新课程之前并不会预习。假如学生在学习新课程之前并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预习,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很容易感到迷茫,更不用说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这样自然会导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比较低效。因此,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为此教师可以在每节新课之前布置课前预习任务,让学生们写读后感。例如,学习《济南的冬天》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你们阅读这篇文章后最喜欢济南冬天的哪些内容,并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同时思考济南的冬天和我们这儿的冬天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比较开放,并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只要想的合理,都可以作为答案,这样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也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锻炼学生的文字处理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

2.2积极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阅读文章的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更好的完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任务。如果课文中有的文字不容易被理解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设计特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更好、更加全面的理解课文的内容,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例如,学习《十三岁的际遇》的过程中,教师为了使学生能够深入的体会作者在刚入学时候的心情和心理活动,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个开学的教学情境。假设学生们顺利考进北大,然后让学生照着作者书写的誓言念,身临其境的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让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大学生犀利机智、敏感、生机勃勃、专注、清新、纯洁、自由等特点,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

2.3积极开展合作竞争学习模式

初中阅读教学范文篇8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策略

名著是人类在经过几千年才沉淀下来的保障,是世界重要财富。初中生处在语文阅读重要时期,对其进行名著阅读教学能够让学生积累一定的文学素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精神世界。但是,传统阅读教学方式明显不适合名著阅读教学,所以笔者也就其教学策略创新进行了如下分析:

1由浅入深激发学生名著阅读兴趣

学生对于名著阅读的兴趣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而要想激发学生名著阅读兴趣,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分析初中生身心发展实际,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来进行名著阅读教学,这样能够缓解名著阅读的困难感,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例如,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其因为是刚步入初中阶段,心智各方面还尚未发展,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为学生选择一些篇幅较短、语言通俗且是学生具有兴趣的名著,像是《海底两万里》这一类新的名著就十分符合学生需求,毕竟“怪物”二字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从而有效实现名著阅读教学策略创新。为此,教师在进行名著阅读教学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来进行合理的创新设计,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激发学生名著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语文教师要想尽办法培养学生的名著阅读兴趣,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和进步。教师可以从简单入手,让学生逐渐爱上名著,爱上阅读,从而增加自己的人文素养。教师让学生去阅读名著,跟学生自己要去阅读名著,这是两个不同的状况,核心区别是学生的内在动力不一样,如果学生对阅读名著是不感兴趣的,他们的阅读效率就会一塌糊涂,不仅仅浪费了时间,还对学生身心造成了摧残,这是我们都不希望看到的情景。最好的教育是唤醒和影响,教师本身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喜欢阅读名著,这样才可以影响到学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2结合多媒体技术创新名著阅读教学

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策略创新的时候,初中语文教师还可以积极应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教学,其是新课改背景下常用的教学手段,具有集图文、音乐、动画为一体的优势,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来为学生展示出一些晦涩难懂的名著阅读内容,从而有效提高名著阅读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语文文学素养得以发展。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西游记》名著教学的时候,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来为学生陈列出其中的主要人物,同时对其性格、物品、标志性特征进行简单概括,这样就能让学生对其形成一个大概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名著阅读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意识到多媒体技术的价值,积极借助这一方式来对名著阅读教学方式进行创新,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名著阅读的兴趣,保障名著阅读教学活动质量和效果。现代社会,多媒体技术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可以大大提升我们教师的名著阅读教学效率,教师一定要掌握好这种技术,最重要的是树立信息化的教学意识,并将这种现代化的观念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们也学会借力,学会借力工具,提高阅读效率,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人文素养。

3巧用课堂剧创新名著阅读教学

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策略创新的时候,初中语文教师还可以结合名著阅读内容来为学生编成课堂剧,然后让学生进行情节演示,这样学生就能在体验中更好地领悟名著所表达的意义以及思想,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名著阅读的乐趣,进一步提高名著阅读教学效果。例如,初中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水浒传》名著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截取某一段电视剧来进行播放,然后让学生按照生动的电视剧来进行再一次的情境演绎,通过这一方式来呈现出一节课堂剧,这样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能得到明显提升,另外还能让学生在演绎过程中更好地把握不同人物心理以及情绪,产生想要继续阅读的欲望,促使语文名著阅读教学活动有序地实施下去。凡是有乐趣,学生就会愿意参与,相反,没有乐趣学生就不愿意参与,教师就是要巧用课堂剧创新名著阅读教学,增加学生阅读名著的乐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名著阅读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新课改下的重要要求,要想保障名著阅读教学有效性,初中语文教师则需要结合新课改要求来进行教学策略创新,按照由浅入深的方式激发学生名著阅读兴趣,再应用多媒体技术与课堂剧来实现教学创新,提升初中名著阅读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郑巧红.让经典名著离农村学生更近些——初中语文经典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1(4).

[2]陈咏梅.思维导图在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及反思[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01.

[3]张家群.让名著阅读在活动中闪亮——浅谈初中生名著阅读的现状及导读策略[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5(03).

[4]晏伯成.亲近名著有效阅读——以《朝花夕拾》为例谈初中名著阅读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8(05).

[5]陈东飞.经典名著阅读让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更有效[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6(12).

初中阅读教学范文篇9

一、认识语文阅读教学

由于初中受中考影响,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会以传授知识、为考试结果为重心来进行教学,过分的追求“技能”训练,太过于知识导向。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大多数会采用从文章的结构来解析课文,为累计语文知识而进行教学,教师的关注点会过分集中在对文本教法的研究,主要强调的是“教”的作用,基本上以“讲授型”和“讲问型”为主,教师整体教学思路会根据文章思路而定,而学生的思路则是按照教师的思路来进行,教学只起到教的作用,没有起到学的作用。这样一来,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也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过分依赖老师,不愿意细读钻研,这样的结果往往会导致学生阅读能力差,知识面狭窄,思路狭隘。所以,有效地开展阅读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优化方法

第一,整体感知要做好思维训练工作。初中语文课本内容通过让学生通读的形式,先让学生有个大概的认知度,学生通读一遍后,虽然对文章有了初步概念,但是实际上还是茫然的,无法达到整体感知,这时候教师要带领大家进行整体感知,进行思维训练。比如,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的篇幅比较长,要想让学生一下子整体感知到全文内容是比较困难的,这时候要从思维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先把握文章的重点,怎么开头与结尾,中间怎么过渡,再详细深入,看情节怎么展开,通过这样的一个思路引导方式,让学生对整个文章有了整体的认知,这也就是鲁迅先生写这个文章的思路。所以,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让学生先了解作者写这个文章的思路,再逐渐深入分析。此外,教师可以多扩充课外优秀作品的听读实训,让学生一边欣赏优秀作品,一边思考和感受,了解及发现作者的思路,感知文中的情感,实现整体感知。第二,要重视导读方法的引导。当学生在整体感知的过程中势必会出现很多不解,如果没有有效的整体感知,学生无法对文章、作者有情感上的共鸣,当进行问题探究的时候,也不知道如何下手,这就需要训练学生的导读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比如,在《社戏》这堂课程教学的时候,文章的最后一句,从文本上看,作者是真的想表达那爷的戏很好看,那夜的豆很好吃吗,其实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不是表面意思,而是要表达自己的童年的美好,那学生怎么去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呢,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从人物角度进行导读,再逐步展开进行问题探究,通过导读方法的引导,让学生有了问题探究的思路,也能够让学生把握文章的重点,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情感。第三,要加强语言揣摩的定向训练。要加强定向阅读训练,提升语言揣摩能力。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要注意几个方面:一是要关注文采,让学生感悟到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这个训练可以通过让学生多阅读优秀作文,通过欣赏美文,从美文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二是要让学生体验到文章的美意,如在进行人教版语文朱自清《背影》这篇文章教学时,文章中所描写的父亲爬过铁道给朱自清买橘子的一幕,字里行间中能够表达出父爱的伟大以及朱自清对父亲的思念之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带入情感的去欣赏,去挖掘作者的内心情感,才能获得深刻的感悟。第四,要多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辅助阅读教学。多媒体可以播放视频、图片、文字、音乐,能够给学生感官上的刺激,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学习欲望。比如,在进行文章朗诵的时候,教师可以播放一些烘托气氛的背景音乐,让学生能够快速进入情感,有代入感的进行朗读,让阅读教学效果更好。也可以播放相关的图片,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展现出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了解。第五,要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传统教学中教师起着主导地位,教师在讲台上讲授为主,很少会在乎学生的想法,师生之间的互动比较少。因此,需要转变这种关系,要确保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改变教师权威至上的观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与阅读视野,让学生养成爱读书、喜欢读书的习惯,最终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奠定终身读书的基础。

三、结束语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心,是对我国优秀文化的继承与教育,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兴趣的培养,提升学习主动性,构建一个和谐愉悦的课堂,才能够达到阅读教学的目标。

作者:黄泽 单位: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武威第五中学

参考文献:

[1]杜莉.试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困惑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4,(09).

[2]张法平.从阅读教学的困惑试论教学思路的新突破[J].中学教学参考,2014,(04).

[3]聂珊.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谈略读课文教学的困惑、思考与对策[J].语文学刊,2014,(03).231

第二篇:初中语文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探讨

散文是重要的文学体裁,凭借其优美而简练的语言以及极富内涵的思想意境,在促进人性开化与提高审美意识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做好散文教学,尤其是初中语文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已然成为当前基础语文教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本文尝试通过教学案例分析的方法,来探讨初中语文叙事散文在今后的阅读教学过程当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以及今后的改进与提升策略。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

在探讨叙事性散文在教学实施过程所需要关注的方向与问题之前,有必要从宏观上来探讨初中语文在教学过程当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从而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首先,初中语文阅读材料的主旨特色明显。从当前的人教版的初中语文的课程设计标准来看,具有比较突出的主旨特色。无论是在阅读材料的选择方面,还是在阅读内容的编排方面都是牢牢把握主旋律这一重要的底色的。例如,在八年级上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其作品的主要关注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社会群体之间的友爱与和平等等。通过这种旗帜鲜明的主旨性阅读教学可以为初中语文学习者三观的科学建立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其次,阅读材料的广泛性。随着基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解放课堂,解放学生的想象力是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在这一环境与趋势的推动下,初中语文在阅读材料方面呈现出了更加丰富多彩的特点。例如,在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仅有中国古典的小说,诗词也有很多欧美大家的代表作品。在这种不断趋于丰富的阅读材料中,初中语文学习者在提升阅读能力,开拓阅读视野等方面获得了更加长足的发展。最后,阅读教学的基础与启蒙性。阅读是学习者与作者对话与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每一个作品的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加之,初中语文学习者在语文知识储备与语文阅读相关的素养积累方面还处在一个较为初级的阶段。在这种条件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则需要从学习者现有的语文能力与水平出发,在阅读的基础性以及阅读的启蒙性方面予以更大层面的关注。

二、叙事性散文的特点及阅读教学要求

在整个阅读教学中,阅读对象不同,其所实施的阅读策略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调整。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散文阅读教学,尤其是叙事散文阅读教学需要立足于其自身的体系与特点,才能达到预期的阅读教学效果。一方面,叙事散文的特点。从文学体裁的层面来看,叙事散文是散文这一体裁的主要分支。作为散文的一种变体,叙事散文兼具了散文与记叙文的双重特点。具体来讲,与抒情类的散文不同,叙事散文有着自己的故事情节及发展脉络。读者在进行叙事散文阅读的过程当中会比较清晰的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情绪与情感。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就是叙事散文的上乘之作。通过这篇文章的阅读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要表达的父子情。另外,因为是散文的一种分支,所以,叙事散文在语言方面比较简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大量的修辞手法的使用,也没有戏剧型的语言。朴实无华应该是叙事性散文在语言表达方面所呈现出来的主要特点。当然,叙事的目的是为了抒情,在看似一件简单的事情之后,作者会将其所要表达的思想进行传递。在这个过程中,形散而神不散使散文特点也得到了很好的彰显。应该说,无论是直接的抒情还是间接的叙事,散文所要表达的主旨思想是不会发生变化的。这一点也是在今后的散文阅读中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的落脚点。另一方面,叙事性散文的教学要求。在进行叙事性散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除了遵循一般意义上的教学规律之外,还需要从叙事性散文的自身特点出发,来进行针对性的适应与调整。从阅读教学的实践层面来看,需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首先,阅读教学的情感性。这一点在整个叙事性散文教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所谓的情感性是指在叙事散文故事或情节的背后,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与挖掘作者背后的精神世界。只有从源头上把握住作者的情感走向,在相关语篇的赏析与解读方面才会具有更大层面的可操作性。其次,阅读教学的开放性。从阅读的基本诉求来看,在叙事性散文的阅读中感知语言的美妙与生活的美好是一个基本的落脚点。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阅读教学的开放性是一个基本的也是一个必然的诉求。阅读教学的开放性意味着在整个教学的实施过程当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发散与想象空间。同时,允许学生基于自己的理解与领悟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做出不一样的解读。这一点在今天的创新型社会的发展以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当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最后,阅读教学的批判性。从文学审美的层面出发,任何形式的文学作品在进行创作的过程当中,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的主观意念及客观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会从正面与负面两个方向来进行表达。因此,在进行叙事散文的阅读教学过程当中,要引导学生在吸收作品所要表达的正向内容与思想的同时,也要摒弃那些与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不一致的内容。通过这种带有一定的批判性的阅读教学,有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从而在今后的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制或者减少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

三、初中语文叙事性散文教学案例分析

在上文中,简要从理论层面围绕初中语文的教学特点以及叙事性散文的主要属性特征与教学要求进行了分析。为了从具体的层面来探讨叙事性散文的具体教学实施策略。本文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斑羚飞渡》为例来探讨其具体的实施路径。首先,在教学之前,语文教师让学生观看了一小节纪录片。该记录片主要讲述了在非洲大草原上,羚羊的大规模迁徙。羊群浩浩荡荡,从荒漠走向草原。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位于食物链顶层的食肉动物的袭击,也会有恶劣的自然条件的肆虐。在队伍的行进过程中,有的斑羚倒下了,有的斑羚受伤了等等。但是,无论外在的挑战如何让他们止步,他们依然向前,向着他们的目的地前进。通过这种视频的先期导入,帮助学生对于斑羚这种动物有一个整体层面的认知。其次,在学生观看完关于斑羚的短片之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在阅读的过程当中,学生需要划出最为打动自己的文章段落。然后,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之间彼此分享对于这篇文章最大的感悟。在进行分享的过程当中,语文教师主要负责观察与引导。同时,小组在进行讨论的过程当中,要进行必要的记录,尤其是关于文中不理解的部分要进行记录,从而在后续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必要的解答与补充。再次,教师进行讲解。作为整个叙事散文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在进行课堂讲解的过程中,并不是传统上的一言堂与满堂灌,相反的,教师需要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一方面,从语言层面与学生一起欣赏这篇文章在语言的使用方面所具有的特点。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语言表达技巧。另一方面,也是散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的落脚点,引导学生去感知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最后,课后作业。阅读教学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短短的课上教学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课文讲解之后,语文教师还应该通过布置作业的方式来继续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围绕本节课,可以让学生通过写读后感的方式来强化与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另外,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让学生观看最新上映的电影《我们出生在这里》。通过这种课外作业的方式,可以更加全面的提升学生对于这篇文章作者情感的理解。需要指出的是,在进行课后作业布置的时候,要从学生的阅读兴趣出发,以不加重学生的阅读及学习负担为主要的前提。

四、初中语文叙事性散文的教学方法探讨

上文中,通过教学案例分析的方式来探讨了叙事性散文的具体实施路径。当然,围绕教学路径的探讨还有很多。本文在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初中语文叙事性散文教学方法的探讨。首先,多媒体教学。在进行叙事性散文的教学过程当中,通过多媒体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学过程的互动性与趣味性。例如,借助互联网丰富的视频或者音频资源,帮助学生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从视觉以及听觉等诸多方面也可以得到相应的刺激与影响。经过教学研究发现,在初中语文叙事性散文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参与阅读的积极性。因此,在今后的初中语文叙事性散文教学的过程当中,要重视这种多媒体教学媒介的使用。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在整个教学多媒体的使用过程当中,要避免媒介的滥用,要在科学的原则的基础上,为初中语文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效果的提升服务。其次,小组教学。在上文的案例分析中,简单地介绍了小组教学的应用。从实施效果上来看,这种教学方法所带来的裨益还是很大的,值得在今后的初中语文叙事性散文教学中进行借鉴与使用。在实施小组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做好课堂管理的工作,因为初中生的自律意识与水平还不是很高,需要借助一定的外在纪律约束。另一方面,要注重小组教学实施的环节。也就是说,在进行小组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挥自己的引导者的角色。根据小组学习与互动的效果来进行选择性的互动。尤其是围绕学生在小组讨论等诸多环节中出现的问题与情况要在第一时间进行应对与处理,从而避免正常阅读教学秩序打断。最后,发现教学法。这里的发现教学法是从认知心理学的层面而衍生出来的一种教学方法。发现教学法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学习者学习的过程并不是一个被动吸收的过程,相反的,是一个主动的思维构建的过程中。所以,在进行初中语文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抛出几个思考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在语篇阅读中去寻找答案。这种发现教学法在初中语文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的应用过程当中,要注意问题的选择以及良好的发现学习环境及氛围的营造。在这种主动的思维构建过程当中,学生在叙事性散文语篇理解能力,作者情感表达的感知等方面的能力都会得到一定的提升与飞跃。在这种方法的助力下,包括叙事性散文在内的诸多阅读教学将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叙事性散文作为散文的一种,具有自身的一些特色与魅力。通过必要的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进一步领略叙事性散文所具有的文学魅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探讨了初中语文的教学特点及要求,然后,通过教学案例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初中语文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的实施路径。最后,在借鉴相关研究文献与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初中语文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今后的方法。随着阅读教学意义的不断凸显,围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将会更加完善与深入,希望本文能对该层面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作者:魏关霖 单位:渤海大学

参考文献:

[1]夏红星.叙事学对于实现文学作品教学目标的意义[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6).

[2]王丽艳.充分利用中学图书馆资源促进语文教学[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3]田家.游戏教学法在泰国中小学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4]石英.新课程下的现代散文教学[J].新课程学习(中学),2009(1).

[5]郭慧霞.浅谈散文中美的欣赏[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8(6)

第三篇:初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探讨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阅读是一项最为基本的学习方法。在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不管学生是否有兴趣,教师只是在讲台一味地进行讲解,学生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的结果只会大大地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体验式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教学效率是非常高的。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对阅读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充分使用体验式阅读教学模式,并且最大程度发挥体验式阅读教学的作用。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教学中,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境,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初中学生经过了小学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和情感体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定的阅读教学情境,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将学生的内心情感积累充分地激发出来。这样,才能够带领学生更好地去感受和理解语文知识,进而进行掌握。在体验式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师生之间有效、平等地交流和互动,积极指导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为学生创造和谐的阅读氛围,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在创设情境的时候,可以通过播放多媒体资料,将文章的情境进行模拟,以熏陶学生的阅读情感,让学生的内心在多媒体的直观感受下受到触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建立起新知识。比如,在对《济南的冬天》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有关济南冬天的图片或者电影片段,学生通过直接的观看,感受到了真实的济南的冬天的场景。再截取几个其他地方冬天的图片或电影,让学生进行比较,比较之后,再对课文进行教学,这样,就会较好地加深学生的感受。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学生感受到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而且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对自己家乡的冬天的特点进行描绘,同时将自己对冬天的感受充分抒发出来。

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发学生共鸣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对文章中那些人物或者事件产生共鸣,从而从情感上对学生产生震撼,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阅读中去,充分理解文章中所蕴含的教育意义。只有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不断进行体验与思考,才会使阅读教学的效率有所提高。在运用体验式教学的时候,教师要特别注重想象力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文章中角色的设定,对于每一个角色在文中所代表的意义都要有不同的体现,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的体验感得到加强。特别是对那些描写人物、事件或有一定背景的文章进行教学时,要让学生对文章中的角色进行一个设定,通过他们自己的想象与演绎去理解和感受文中人物的特点,这样也可以让学生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比如,在对《皇帝的新装》进行教学的时候,让学生努力想象做皇帝的感觉,或者学生在扮演皇帝、小孩、大臣、市民等几个角色之后,通过对话形式来感受和想象“实话”的力量。同时,学生在扮演过程中也可以体验到文章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起到良好的阅读教学效果。

三、读写结合,促使学生个性化发展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得到各种情感体验,开阔思维,语言的应用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这些通过写作可以充分地表现出来。同时,体验式的阅读教学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可以进行,在生活中也同样可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给予学生体验,将文章的讲解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鼓励学生走出课堂,从生活中去体验语文知识,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增添学习的乐趣。教师要采用合适的方法,将学生带入到语文学习的情境中,引导学生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去进行写作,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在阅读中进行写作,在写作中提升阅读。此外,在体验式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相信学生,把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想办法去解决问题,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和思考时间。让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能够彼此加深对体验的理解,使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对于文章中很多优美而富有哲理的句子,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背诵的基础上进行仿写。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文中有很多优美的句子:“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作者引用南宋诗僧志南的名句,形象生动的写出春风的温暖细腻。又用母亲的手来比喻春风的温柔,让读者亲切地感受到了春风如母亲般的关怀。从触觉、嗅觉等多个方面写了春天的生机勃勃,让人陶醉。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此句式进行仿写,并且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写写其他季节。

四、结语

总而言之,体验式阅读教学方法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它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可以有效地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在阅读中实现不断进步与发展。

作者:鲁亚敏 单位:吉林省德惠市第十三中学

参考文献:

[1]王霞.初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探析[J].教师,2013(9).

[2]李佛秀.初中语文的体验式阅读教学分析[J].新课程(中学),2012(11).

第四篇:初中语文科目阅读教学优化策略

现阶段,语文阅读主要是由课堂和课文以及师生三者共同组合而言,主要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将课文作为交流介质,在课堂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课文知识,对学生感知能力和读写能力进行有效强化,进而提高学生自身阅读能力。对于学生来讲,阅读教学能将学生带入新的世界,从中发展自我,使学生掌握更多知识,所以,在语文教学里,阅读教学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一、利用问题的设定,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需要将问题融入其中,通过问题了解学生对于课文的掌握程度,通常来讲,教师都是利用问题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教师应按照学生自身情况,并结合文章特点和知识等,向学生设定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不仅能提高学生分析能力,而且对学生改善自身阅读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仔细阅读,并且向学生设定相关问题,如文章作者主要是通过哪些形容词,对百草园进行详细描述的,使其更加丰富多彩?或者作者是利用哪些手法,来对百草园中的事物进行描述?当这些问题设定后,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研读,找出正确答案。若是问题比较简单,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完成解答,而问题如果较难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来完成。这一方法除了可以加强学生阅读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更好掌握该文章内容,真正了解作者所想表达的思想,强化学生自身阅读素养。所以,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相关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更深入了解教师所讲内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二、重点加强学生文章的鉴赏能力

在初中语文科目教学中,对于阅读教学来讲,课文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学生只有真正融入其中,才能从中体验到文章的韵味。一个优秀的文章,是作者将生活情境、思想情感进行有机结合,属于作者情思与文思的结晶。初中语文课文中,包含许多优秀作品,所以学生在教师正确引导下,对文章进行自主鉴赏,与作者在思想上达到共鸣,是目前加强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关键所在。换言之,阅读教学中对课文进行鉴赏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初中学生来讲,多数学生并不能真正了解阅读教学的作用,学生普遍存在阅读兴趣较低的现状,这一现象是阻碍阅读教学的主要因素,对阅读教学的开展带来直接影响。因此,教师应对该问题进行有效解决,采取有效措施,对学生鉴赏情况进行具体改善,可以利用朗读和默读、分组读以及齐读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对于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鉴赏课文的乐趣,在对课文进行品读后,还能激发学生自身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陶冶情操。在对课文鉴赏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阅读感悟及时表述处理,每位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不同,得出的感悟也会存在差异,所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自身体验进行分享,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鉴赏能力,使学生阅读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三、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实现对生活实践的应用

阅读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正确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利用相关教学方法,激发学生阅读主动性、积极性,将学生作为教学重点,使学生尽快达到最佳阅读状态。而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只有真正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自身价值,并对相关作品进行讲解时,保持情感饱满的状态,才能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真正掌握课文中心内容,特别是动人情节,教师应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真正了解该作品的思想情感,从而认真完成阅读。在教师对文章《背影》进行讲解时,教师需要用正确的语调和情感,对作品背景进行详细讲解,同时介绍作者的相关资料,如朱自清生平事迹等,教师在充分调动自身情感的基础上,才能更好表述《背影》动人的内容,完成情感范读。而教师通过该方法的讲解和范读,使学生情感得到有效激发,希望通过自己的理解展现出课文不同的魅力,从而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实现对生活实践的应用,养成学生阅读的爱好,对阅读教学的开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从根本上提高初中语文整体教学质量,促进教学事业更好发展。

四、结语

总结上文,在初中语文中开展阅读教学,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主导地位,并选择正确手段,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的鉴赏和研读,真正了解课文知识内容。另外,教师也可以向学生设定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强化学生问题解答能力,充分发挥自身思维,使学生成为综合性人才,从根本上提高语文整体教学质量。

作者:莫仁银 单位:江苏省高邮市城北中学

参考文献:

[1]刘莉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优化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4(8).

[2]罗菊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5(8).

[3]史雪梅.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探讨[J].新课程•上旬,2014(4).

第五篇:“主问题”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文化软实力成为主要的竞争元素,语文作为我国的母语学科,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整体素质的发展,语文教学成为教育界最重要的内容。语文课程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不只是阅读教学这一方面,还有写作、口语交际等五个方面,但现实中的语文教学课程表现出中小学语文教学绝大多数的课时都花在阅读教学上,也就是一篇篇课文的教学,阅读教学成为教师教学的中心点。所以,对于在一线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老师来说,简明的教学设计、高效的教学效果、实用的教学方法以及活跃的课堂氛围是一名语文教师所一生追求的,而更多的教育研究者更加注重语文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越来越追求细节问题的设计。现今更多语文教师期盼艺术地进行课堂教学细节设计,让学生在细节的设计引导下进行课堂活动,在活动中逐步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是语文教学设计的细节问题之一,设问是贯穿课堂教学的全程,对课堂教学成效有直接关联,“主问题”的设计能够对语文课堂教学设问的过程进行有机整合,对课堂整体教学形成串联的模式,让“主问题”对课文形成主导,牵动教学各个环节。

一、初中语文“主问题”概念界定

(一)“主问题”的内涵

余映潮认为:“在阅读教学中,用尽可能少的关键性的提问或问题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更集中更深入的阅读思考和讨论探究”。基于关键问题的重要作用,余映潮老师提出“主问题”这一概念,并且受到广大语文教育研究者的青睐,迅速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应用,在语文教学的改革中取得了成功,具体应用到语文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对于“主问题”的概念众说纷纭,综其根本主问题就是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提出的能够对课文有引导作用的关键问题,能够带动整个课堂教学,使得学生的思路跟随教师所提出的中心问题进行思考、讨论、理解以及创新,以解决课堂教学碎问、偏问、多问等问题,让课堂有序进行的重要问题。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只是一种教学的策略,还应该是一种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从阅读教学的角度讲,“主问题”是双边对话的一种新的学习样式。从实践角度来讲,主问题就是能够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融合进教学文本的中心内容的一种有效的对话方式。

(二)初中语文“主问题”设计的含义

要想科学准确地对初中语文“主问题”设计进行定义,首先,我们要对“主问题”设计进行定义,然后了解语文这一学科的特点,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内容的界定以及初中学生这一特定群体的特点进行融合设置“主问题”。“主问题”设计是语文教学设计的细微问题,隶属于语文教学设计问题设计中,属于细节的设计。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是语文教学前的准备,是教师利用一些比较系统的方法、理论以及教学经验对课堂教学中的目标、内容、过程等的系统规划,是语文教师遵照初中学生的特点以及初中语文的教学标准对教学过程进行的合理分配与策划,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更加高效率的完成学习目标。“主问题”的设计是语文教学设计的分支,目的是为了创设更好的提问环境,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主问题”设计是语文教师根据语文教学设计的知识对阅读课堂教学需要提出的“主问题”进行有计划的设计的过程。语文这一学科是我国的母语学科,是各级学科学习的基础,它体现我国的文化,表明语文的人文性。语文教学融合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共同服务于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任务。语文教学就是对学生的语言教学和书面教学,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初中学生的普遍特点是在身心都处在发展时期,是人格成型期,属于半成熟的状态,在初中的时期是他们人生的重要的转型期。语文教学既要考虑学生知识的接受程度还要考虑他们的人格塑造,他们心理变化,价值观的养成都需要语文教学的调节。初中语文“主问题”的设计也需要教师根据初中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主问题”来引领课堂,让每一名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二、初中语文“主问题”设计的意义

“主问题”的设计是教师准备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主问题”的提出能够对课堂有引导的作用,对整个课堂教学有牵引作用,是所谓的“挈领而顿,百毛皆顿”。“主问题”的设计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设计的一种创新,主问题的角度美好又切实可用,“主问题”的设计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表现出了问题的巧妙性、独特性、创新性,每一篇课文中提出的“主问题”都能够覆盖众多的细碎问题,它使得学生无法立刻得出结论,说出是否,对语文阅读教学有如下意义:

(一)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现今语文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固定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的学习达到最佳状态是衡量一名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标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主问题”能够节省更多不必要的问答时间,使课堂中无效的问题、细小的问题以及一些偏离教学目标的问题减少,节约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有更多思考重要问题的时间,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从而使课堂的教学质量提高。

(二)有利于文本整体解读

语文阅读教学中所提出的“主问题”是贯穿课文全篇的,所以,“主问题”就具有统领课文全篇的作用。由于主问题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在应用到课文解读中使课文避免了被杂乱的问题肢解,使得课文的重点和中心有效的被学生掌握,在阅读中形成整体阅读、快速阅读的好习惯,使得文本的解读更加整体化、有效化,学生的学习的过程中也掌握了在整体阅读中找到有效的信息的方法。

(三)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现今,语文教师对于语文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有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也有不适合学生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普遍教师习惯于传统教学方法,认知性阅读融合语文教参,使得教学的效率低下,教师的专业素养不够,对知识掌握能力不强。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主问题”使得教师要有厚实的专业技能基础,并对语文教材有深入的了解,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才能够设计出美妙的“主问题”,此外还需要教师有创新的精神,对传统教学设计的改进并创新才会有独到的“主问题”来引领课堂。设计有效的“主问题”的同时教师也能够综合地、立体地、多侧面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四)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性的教学,学生在对特定文章进行分析鉴赏时,首要的是要有一套良好的思维模式,在学习过程中起到支撑的作用。学生的思维能力对语文教学来说是很重要的,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一个有效的课堂提问过程是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主问题”的设置能够让学生学会更好的思维,主问题的层次性、梯度性以及深度能够开发学生的智力,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五)有利于把握文章要点

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设置的教学目标通常是课文的重点即需要学生掌握的要点,而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运用提问的形式来完成。“主问题”的设计是根据课堂教学目标而设置的,是与教学目标相符的,并且是直接联系文章的重点内容,教师利用主问题来牵动整个文章的理解,让学生根据主问题的内容找出文章中重点的部分,进行分析、理解,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对整个课文要点的把握,这是其他副问题所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

三、初中语文“主问题”设计的运用

语文阅读教学的“主问题”能够凝练语文教学的内容与教学的过程,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对话”教学,“主问题”通常能够包含一连串的教学内容,能够串起学生广泛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珠串,在简明深刻的教学模式下摇曳出更多精彩的教学浪花。在语文教学中“主问题”都应用在一下三个阶段:

(一)在文章分析的感知阶段

在刚刚进行课文教学的阶段运用“主问题”,能够迅速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学习的兴趣,对课文进行思考,认真地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够牵动对文章的整体理解,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课文的质量,集中学生阅读注意力,并且能够使学生思考的层次加深。

(二)在文章分析的品析阶段

课堂教学重要的是学会理解文章的内容并且品读鉴赏文章具体的语句。在课文的品析阶段运用“主问题”,能够使课堂的教学形成活动板块的模式,使得课堂教学的思路更加清晰,学生对课文的认识与理解更加深入,形成由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局面,使课堂表现得更加富有张力,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三)在文章分析的深化阶段

课堂教学进入到深化阶段时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且在课文中感受到与自身相符的人生感悟或者获取更深入的课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更深层次的情感,通过分析、理解课文内容,获取作者的情感体验,在此阶段设置“主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发学生的讨论,深化学生理解,强化学生的创造,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不再一平如水,课堂高潮不断推动,教学教果显著提升。

(四)在文章分析的收束阶段

课堂教学的结束标志着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但并不代表学生学习的结束。一节有成效的语文课堂,在课堂教学的收束时期会设置悬念,让学生深入思考,对全文进行反思。在文章分析的收束阶段教师引入“主问题”,形成一个生动活泼的教学细节,能够使课堂意犹未尽,让学生依然沉浸在文本中结而不尽,对课文流连忘返,四、总结语文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而教学内容与过程只是为了教会学生怎样进行学习而不是交给学生什么或是让学生懂得怎样做。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去接受教师知识的传授并有效的理解教授的内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够只是为学生设置“主问题”,还要教会学生为什么要选择设置的“主问题”作为教学中心,设置这样的主问题的作用等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顺利展开和完成课堂教学,需要有效地组织课堂,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努力地改进教学方法,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达到最好。在“主问题”的应用下,教师与学生学会更好的学习,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而教师学会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

作者:李爽 单位:渤海大学

参考文献:

[1]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的实践与探索[J]河南教育,2008(3).

[2]余映潮.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

[3]余映潮.“主问题”的教学魅力[J].语文教学通讯,2011(2).

[4]王玉辉,王雅萍.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第六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观念需要更新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初中语文阅读课上,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相对较少,而课堂中的大多数时间则被教师所占用,受这一教学观念的影响,语文教师没有充分把握好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初中语文阅读活动量不够是初中语文教学观念陈旧的主要体现,初中生的阅读量不够容易导致初中学生缺乏一定的语言积淀,进而会影响学生的语文功底,比如学生的语文阅读量少,就会影响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导致初中生难以正确锻炼自身语言能力。

(二)语文阅读内容选择不够合理

由于一些初中学校的阅读教学条件相对有限,导致许多教师在开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不能全面系统的进行语言阅读内容的选择,而只是简单将语文课本作为阅读资源,进而导致语文阅读就是将语文课文的重点放到语文阅读课堂进行讲解和分析,这样教学模式并没有将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效果发挥出来,只是全面控制学生的阅读行为,甚至对阅读内容进行不同程度的肢解,最终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有些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内容讲解的过程中,会对文章内容进行简单的分解,比如会将一篇文章分为多个课时,并且为了更好的进行教学,还会只是对课文的重点内容进行分析和讲解,而忽视其他内容,这就会直接影响到阅读内容的完整性,还会导致学生不能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掌握阅读内容的主旨,会导致得学生失去对语文阅读的积极性。

(三)阅读环节缺乏对生活实践的体验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与生活实际相互脱节,不能有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阅读安排。通常情况下,阅读理解是一种根植于客观实际的阅读,并且在阅读中可以体会到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和思想,这些深层次的内涵往往来源于生活和社会,故而只有具备一定的社会阅历,才能更好的体会阅读中的感情。另外,一些语文教师重视考点内容,利用阅读方式来让学生进行反复记忆,比如让学生背诵文章中的片断和名言,却忽略了对阅读内容中的情感的表达和理解,这种阅读教学模式不能有效促进学生阅读情感的培养和提高,也不能满足学生阅读学习的需要。

二、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建议措施

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建议结合具体现状,采取以下几项措施来加强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式的创新,进一步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一)确保阅读教学的独立性

通过阅读可以让学生们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这就需要确保阅读教学的独立性,才能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突出语文阅读教学的独立性,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充分认识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尤其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培养学生情感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对学生阅读过程中的引导,为学生创造积极开放的阅读环境,才能让学生们在阅读过程中实现自我的提高。比如在阅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文章的题目对学生进行引导,并通过开放式的辩论,来提高学生对于文章内涵的体会。在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根据阅读文章的具体内容合理运用不同教学手段,才能提高阅读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创设阅读环境氛围

阅读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语文教师要注意语文阅读教学环境的营造,充分考虑学生阅读兴趣。注意掌握学生们所喜欢的书籍,注意在阅读教学中不要强迫学生对某些问题答案进行寻找,而要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素材。同时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宜的阅读环境,通过营造积极的阅读教学气氛,可以加强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在具体阅读过程中要为学生留出大量阅读时间,实施开放式的教学,才能让学生深入到阅读教学中,进而更好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另外,语文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充分保障学生的阅读自主权,让学生合理选择自己所喜欢的阅读方式和内容,辅以合理的引导,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更好的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个性化发展。

(三)创新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在阅读不同文章中获得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们能够在阅读中实现提高。所以为了有效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要不断创新语文阅读教学方法,进一步完善语文阅读教学手段,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才能更好的提升学生的思维和阅读能力,合理运用电视、网络、多媒体等手段来搜集阅读素材,进一步丰富阅读内容。同时语文教师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来合理开展主题性的阅读活动,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学越来越受到关注,其是在初中语文教学阶段的阅读教学是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汉语言能力有着重要影响,但是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果,为此要结合具体现状,不断创新阅读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作者:李杰 单位:西昌市兴胜初中

参考文献:

[1]谢华玲.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初探[J].新课程(教研版),2008(06)

[2]李保兰.初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探究[J].初中数学教与学,2011(12)

[3]樊学信.也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实困境与对策[J].高中古代论辩类散文阅读教学研究,2011(8)

[4]许敏敏.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构建[J].中国校外教育,2011(2)

第七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与对策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绊脚石。下面,我们将对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一)教师点拨过多,学生见解太少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一种普遍的现象就是教师点拨过多,学生见解太少。当学生答不出问题时,教师并没有进行适当的引导,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不愿思考问题,没有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常常是一味地陈述,或者直接把答案给学生,这会削弱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导致学生不会形成自己的见解,更不会提高阅读能力。有部分老师喜欢按照考试分类来对阅读教学进行分类,将文章“肢解”成几部分,然后逐步分析,这种阅读习惯会使学生缺乏对整体的把握。原本教师的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但是这种教师一味地讲述,会使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衰退。

(二)受到互联网的冲击,学生阅读经典较少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电视等大众传媒的普及,电子书、微阅读等阅读形式对初中生的课外阅读活动有很大冲击。学生们对经典书籍的兴趣减少,而很多网络出版物质量不高,对于鉴赏能力并不成熟的初中生来说,必然面临选择的困惑和阅读的盲从。而电子书以及各种微阅读形式,是一种快餐式的阅读,很多学生在阅读之后往往并没有吸收到有价值的信息,而且一些“鸡肋式”的文章会对初中生的阅读能力产生一些负面的作用,导致学生缺乏想象力,缺乏对文章深层次的理解。过去,书籍是大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人们常常从小开始阅读中外名著,学习四书五经。而现在,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方式多样化,多种方式相比之下,书籍阅读就显得枯燥乏味。那些以视听刺激为主的信息接受方式使我们的学生语言感受能力退化,从而削弱了他们对文学阅读的兴趣,并形成恶性循环。虽然这些“文化快餐”缺少文学阅读时的感受、想象、审美和创造,是无法替代文学阅读的,但是对阅读的冲击程度却是令人震惊的。

(三)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化现象比较普遍

很多老师在语文阅读教学时,常常会将课文进行肢解,这就会导致对课文的分析比较凌乱、琐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仅仅通过死记硬背记住了文章的若干部分,而忽略了对文章的理解,对情感的领悟,对语言的品读,使原本优美的课文变成了一个又一个机械的知识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会经常教给学生一些所谓的“答题技巧”,如,文章开头的一句或一段,在结构上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做铺垫,埋伏笔。文章中间某段,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最后一段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与题目相照应。这些方法,学生在答题时往往很实用,即使没有很好地读懂文章,也可以得到一个不错的分数,这就导致阅读教学更倾向模式化。阅读教学的模式化会让学生的阅读能力降低,对文章没有深刻的分析,缺乏自己的见解,学生很难在阅读时领悟文章中的情感和韵味。

二、加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对策

如何提高初中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而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根据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将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解决。

(一)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直接关系着整篇课文的重难点的确定,也决定着最终的教学效果。因此,语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将教学目标细分为课程目标、学生学习目标等,教学目标的制定,既不能过分保守,也不能过于激进,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比如把《祝福》的教学目标定为“祥林嫂是怎么死的”,这比定为“认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更具体、明确、直接,更容易把握文脉,理解主旨。还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仅仅以自己的教学计划为基础,没有体现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为了更好地达到阅读教学的效果,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成绩等因素,制定最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早读或者阅读课上,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学生阅读、易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文章或经典名著片段。在阅读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学生一旦对某一事物产生了兴趣,就会自己进行钻研,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兴趣,就会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想办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专注听课。当然,教师也可以通过课堂上的互动,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授《我的叔叔于勒》时,大多数教师一般是在划分文章段落之后,就对各部分的语句进行理解分析。我们也可以在传统教授方式的基础上尝试改变。譬如让学生仔细阅读文中人物的语言,认真揣摩人物的心理,进行分角色朗读,这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形象。

(三)重视课外延伸阅读

虽说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但是阅读能力的培养却不仅仅局限于语文课堂。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既要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时间,也要进行课外的拓展阅读,让课内与课外双管齐下,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虽然课本知识涉猎很广,但是仍然存在着局限性。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为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摘抄优美的句子,揣摩字句的内涵,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可以为学生的写作积累一些素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许多名著都是先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因此,让学生适当地阅读一些经典名著,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同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学生阅读过之后,可以让学生们相互交流讨论,把自己在阅读中的问题以及自己阅读后的感受,与同学们分享。

(四)积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具体来讲就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要想学好语文,知识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阅读也是一样。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语文教师应当在精心筛选的基础上,增加课文中要求学生必须会读、会写、会用的词语的数量,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摘抄并背诵优美句子,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长此以往,学生不仅阅读能力得到了提升,而且文学素养也逐步提升。

三、结语

人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阅读对学生是多么重要。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在小学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同时也为高中语文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适合学生的阅读教学策略。总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课堂阅读教学的基础上,进行课外延伸阅读,引导学生养成阅读积累的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作者:王娇娇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曾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8).

[2]史振泉,韩克思.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3.

[3]赵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4]廖述海.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5.

第八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成败,并且这也是落实德育、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和方法。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工作分析,总结出关于转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和手段。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重点讨论。

一、实现有效的师生阅读互动

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应当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的时候,必须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树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阅读自信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阅读之中。因此,教师需要抛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创设有利于互动与民主合作交流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和教师之间实现有效的互动与合作。例如,在进行阅读素材推荐的教学和交流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我为大家荐好书”的课堂活动。让学生通过大约一周的时间准备之后,在课堂上互相推荐学生认为对自己的文化积淀和素养提升有积极作用的书籍。介绍的内容可以包括书籍的主要内容和对自己的帮助,还可以通过介绍图书中的精彩选段内容让师生对该书籍产生兴趣和无尽的联想。诸如,笔者的学生在介绍《百年孤独》时,便通过文章选段和自我点评的阅读与介绍,激发学生对于马孔多居民奇特的风俗习惯和何去何从的兴趣,然后笔者和全班学生共同探讨该书的优劣,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推荐。诸如,该书具有奇幻新颖的优点,以及文章内容有些荒谬晦涩的不足。使得有的学生认为这是自己不可多得的阅读选择,而有的学生则认为可以适当放弃。在这样互动下,教师将优秀的图书潜移默化地推荐给学生,学生也在教师的互动和引导中对读书产生了兴趣,阅读的热情和积极性,课堂的效率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关注阅读提问的方式方法

教育学家认为:教学效率的高低与否,主要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中提出问题的性质和提问的方式。在阅读教学中也是如此。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提问不仅仅是课堂的教学步骤,更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利用课堂提问,可以充分地发挥师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的各自作用。并且恰当的提问可以使教师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点让学生准确地理解掌握,教师也可以通过这些提问控制课堂的进程,改变学生被动聆听的状况,拥有了自己的思想、自主的思考和品味。比如,在讲解九年级课文《我的叔叔于勒》时,学生在预习和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提问: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发生过哪些变化?学生会很快从文中找到答案,比如“好心的于勒”“那个要饭的”“这个东西”。教师不妨以此为问题的核心和课堂的基准,让学生深入研究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不断变化的原因,以及如何侧面反映于勒的地位和身份变化的客观事实。之后立刻追问:作者对于这些称呼的描写,其用意何在?进而揭示出文章的主旨,即讽刺阶级社会中人与人因为金钱而发生远近亲疏的自私和虚荣。所以说,教师掌握正确的阅读提问方法,可以有效提高阅读教学策略。通过上例就可看出,仅仅一个主线问题就能把整篇文章巧妙地贯穿起来,并且整个阅读过程也由此问题进行引导,实现“执一而驭万”的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有效的阅读教学。

三、设计合适的阅读难度级别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目标是理解。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对于文章的理解和阅读的方式也有着不同。这时,教师就需要进行合理、科学的引导和归纳,将学生在阅读中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归纳和综合,之后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和要求,并让学生进行解决和完成。这样可以让学生的阅读拥有一个整体的思路,实现从阅读到鉴赏,从评价到创新的全过程。进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够积极有效地发挥自己的能力,提高阅读水平,拥有真正的阅读收获。诸如,在学习七年级文章《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就可以按三个不同的难度级别进行阅读教学。在第一个级别,也就是最基础的级别,学生需要通过阅读掌握文中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并了解这些方法对于写作能够起到怎样的效果。第二个级别,即中等级别,教师应当引领学生感悟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情感所在,并通过自由朗读或配乐朗读等方式,让学生在朗读中领悟画面、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对家乡的热爱。第三个级别,即高等级别,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语言、感情色彩充分掌握的基础上进行仿写。内容可以涉及自己家乡的冬天,或者自己曾游览过的某个景点景色。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不仅提高了阅读能力,也提高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可谓一举两得。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设置不同的级别难度对于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级阅读的要求,进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阅读中拥有收获,提高阅读的自信心,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学习之中。总的来说,阅读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获取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对于健全人格、升华心灵也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通过科学、合理、有效的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进而为学生未来人生发展和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陈劲波 单位: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八中学

参考文献:

[1]陶龙粉.浅谈学生阅读品质的培养[J].新语文学习(教师版),2012(4).

[2]杨浩.关于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J].新语文学习(教师版),2012(3).

第九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思考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一)内容过于局限

初中语文阅读课程的教学,大多数的教师仍然是局限于课堂所学的知识。我们要理解阅读的真正内涵是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师在学生阅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没有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造成了语文阅读课程的效果不是十分理想。初中学校设置语文阅读课程成为形同虚设,甚至有的同学会重点看课堂的知识,这就偏离了语文阅读课程教学的初衷。

(二)游离知识之外

语文阅读课程应当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通过一星期的语文课程教学,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达到相应的效果。当前的语文阅读课程教学中,存在着游离于知识和能力之外的教学,并没有对语文阅读教学的情感和价值观充分的理解,学生对于阅读课程的理解也是一头雾水,造成学生对阅读应掌握的知识迷茫。(三)阅读过于形式很多教师都是为了阅读而阅读,自主阅读变成了盲目的阅读,没有任何的目的性。这就造成了阅读过于形式化,学生的阅读水平也很难得到有效提高。另外老师在作为引路人的角色上没有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也就进一步导致了阅读的氛围不好,阅读课程达不到相应的效果。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一)拓宽阅读内容渠道

初中学生的课堂知识本来就比较重,不能安排过于繁重的教学任务,而且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不是很高,但是学生的想象力是比较高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定要掌握学生的这一个特点,并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阅读情景的创造,不拘泥于学习课本,但是也要和课堂所学习的知识息息相关,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对于《西游记》的教学,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让学生先观察影片,将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得以展现。学生就会对其中的情节所吸引,然后学生通过对影片的观看和自己阅读作品,通过双方面的学习,对比两者之间的差距,这样阅读的氛围才能得到良好的呈现。另外,学校也应该丰富学生的阅读活动,可以开设一些“中外名著栏”,配一些学生们的必读名著,例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根据学生年级的不同,来制定不同的阅读计划,把这些读物有针对性地分类,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去阅读符合自己年龄特点的书籍,这样一来,不但保证了阅读内容的丰富,而且也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扩展。

(二)阅读与教学相结合

语文阅读课程的策略实施和实际阅读教学情况要紧密结合,首先要制定详细的教学目标,制定详细的语文阅读目标,并且符合当代学生的阅读情况和阅读兴趣。并且在阅读教学之前教师就一定要制定详尽的阅读计划和目标,这是有效提升阅读的重要途径。重要的是教师在制定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阅读教学的时间,课堂阅读的时间是有限制的,因此在课堂阅读的过程中,不能过快,否则学生就会因为阅读任务过重而潦草结束阅读任务,同样达不到阅读的效果,与其这样,不如布置的语文课程作业稍微少一点,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够完成任务。教师在安排阅读任务的时候也一定要精挑细选,符合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阅读兴趣得以提升。例如,在学习《真正的英雄》之前,教师可以先以“英雄”作为整堂课的引子,向学生发出提问“你觉得什么样的人物才可以称得上是英雄呢?”“你觉得英雄有什么特点?”“美国总统里根对英雄有什么看法呢?”之类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看法去进行阅读,把阅读和教学结合起来,拉近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关系,利用学生的兴趣促进了新知识的构建。

(三)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在语文阅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自主阅读充分的重视,并且帮助学生提供多种阅读方法,让学生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阅读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要对学生的阅读进行观察,学生所选择的阅读方法是否适合他的学习。在学生阅读中遇到问题时,教师是否可以提出实质性的解决方案,让学生掌握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自信心,让学生对于阅读课充满兴趣,产生对于阅读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苏州园林》的时候,有的学生可能很难理解“如在图画中”的美感,他们会借助多媒体或课外读物来把抽象的文字具体化,而另外一些同学,可以通过文字的优美描述,来体会出假山的堆叠,重峦叠嶂,高树与低树的俯仰生姿,他们沉浸在文字中,发挥自己的想象让画面更加美好,而不是拘泥于图片的描述,教师要发现两种学生的特点,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来指导教学。总之,阅读方法的培养可以通过很多途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以及掌握知识的多少寻找恰当的方法。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其中的乐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利用好语文阅读课程,帮助学生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只有从多方面培养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对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才有促进作用,才能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爱读书的习惯,让学生的课外知识得到进一步拓展。

作者:黄淑玲 单位:吉林省洮南市第七中学

第十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

新课标改革给我国的教育教学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对于藏区初中语文汉语阅读教学而言,藏族地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较以往得到明显的发展,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存在很多不足,严重阻碍了藏族地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不利于我国的教育教学发展,阻碍国家的发展。本文就现阶段藏区地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思维的培养的现状以及推进藏族地区初中语文汉语阅读教学发展的有效途径作分析,希望对于藏族地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发展具有一定积极作用,能够促进藏族地区教育教学的全面发展。

一、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藏族地区多数教师注重形式而忽视教学的本质。在藏族地区初中语文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还只是采用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记笔记的方式教学,且只是粗略的讲解,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的扩散。尤其是对于藏族地区语文教学中,汉语言并非是藏族地区的第一语言,而是作为第二语言被人们所熟知,因此,藏族地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难度更加大,要求更加高。此外,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的影响下,多数教师认为学生的问题思维模式的培养只要采用问题教学的教学模式就可以实现,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只是采用问答单一的模式教学,即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的教学大多只是流于形式,使得学生在教学中不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严重阻碍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全面发展。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思维的培养

1.激发藏族地区初中学生对汉语阅读的学习兴趣。对于藏族地区的初中学生而言,由于汉语是藏族的第二语言,以至于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存在一些不良的现象,例如,教师只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并没有关注。此外,由于初中生是刚刚从小学升上来的,尤其是藏族学生而言,在小学中接触最多的语言就是藏语,因此,在初中接触语文阅读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且具有挑战性,因此,教师需要从最基础的语文汉语阅读教起,主动走进学生,了解学生的汉语的功底,根据学生的不同的功底制定自己的授课计划,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此更加需要教师尊重藏族地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教会学生汉语阅读的基础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藏族地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思维的培养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的方式进行,例如,在汉语阅读中,学生由于对所阅读的课外感兴趣,会主动去阅读,遇到自己不会的汉字会主动询问,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对于藏族地区的学生学习汉语有所帮助,而且有利于地区之间的团结,符合我国各民族共同繁荣的要求,对我国的国家安稳以及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教学,增强师生之间的沟通。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教育教学的发展,也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藏族地区初中语文以往的教学中,由于受到经济发展的限制,课堂的结束就意味着授课的结束,学生有问题也只能是在下一节课再提出来,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在新兴技术的推广下,这种情况完全可以避免,例如,在藏族地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由于阅读教学具有较大的难度,教师可以通过提前布置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先进行自主学习,利用学校现有的电子白板,提出阅读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如在《珍珠鸟》这一课中,对学生进行提问:珍珠鸟是一种什么样的鸟?那些语句表现出它们的特征?为什么它不怕作者?学生通过通读全文,找到对应的语句和答案,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教师再就学生的回答引发思考,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过程当中,学生遇到问题时,可以向教师进行提问,或者和同学进行探讨,积极沟通和解决问题,能够有效增加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以及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综上所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我国的教育教学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当前我国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想要发展,教师必须要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全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要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技术产品,增加师生之间的沟通,全面促进我国初中教育教学的发展。此外,藏族地区初中学生汉语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思维的培养也有利于藏族地区汉语的发展以及教育教学的发展,对于国家文化的融合以及国家各民族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发展等都有及其重要的价值,有利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作者:潘自录 单位: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县冻列中学

参考文献:

[1]王恩娟.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01:2.

初中阅读教学范文篇10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创新路径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化,语文教师在组织和开展课堂教学时,必须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依据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不断创新理念,优化传统教学模式。然而,进行实践教学时,还有部分教师秉持传统教育观念,不能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壁垒,以至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流于形式,教学质量一直不能有效提升,与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目标背道而驰。因此,新课程背景下,对传统的阅读教学手段进行创新和优化,是一线教师研究和关注的重点。

一、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解析

(一)阅读教学目标缺乏聚焦

若想使阅读教学的效果得到保障,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对教学目标的合理制定。基于此,教师在规划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时,有必要深入思考“什么样的目标才是好的目标”,尤其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明确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教师在设计语文教学目标时,还应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聚焦学生的需求。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导致一些教师进行阅读教学之前,忽视建立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设立的目标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因此存在目标与学生认知不相符、阅读目标模糊等问题,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初中语文阅读效果。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对语文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认识不够全面,致使制定出来的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相背离。

(二)阅读教学设计缺乏深度

教学设计是达成教学目标、推动教学活动有序进行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还应注重依据具体的阅读目标、阅读任务,设计高效的阅读方案。但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师对语文教材、学生的学情分析不够全面、深刻,致使阅读教学设计不够科学、缺乏深度。一方面,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并未注重有效整合并运用相应的教学资源,无法将语文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和经验联系起来;另一方面,教师设计的阅读问题比较简单,难以发挥问题的引导价值,无法引领学生不断深入思考,学生的阅读深度不够,同时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最后,教师设计的阅读方案缺乏层次性、逻辑性,难以带领学生围绕阅读目标进行深层次的阅读和探究,制约了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1]。

(三)阅读教学手段单一化

语文核心素养下,要求学生既要具备考高分的能力,也要掌握课程要求具备的语文综合能力以及素养。在此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应当转变千篇一律的教法,立足于不同的阅读内容,采取对应的措施进行深入的解读,以实现层次化的阅读教学。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常常忽视学生诉求,依据以往的教学经验,采取程式化的阅读教学模式。毫无疑问,阅读教学模式单一化最终导致初中学生失去兴趣,难以真正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四)阅读主题缺乏系统性

核心素养背景下,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围绕单元主题开展阅读活动,弥补以往单篇阅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不足,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然而,受到应试教学理念、阅读时间的束缚,阅读教学还是以单篇为主,教师将自己的阅读感悟和经验传授给学生,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生词生字,背诵经典片段,忽视了阅读的系统性,不注重与课外阅读内容的融合。在这种情况下,致使初中学生的阅读面比较狭窄,难以拓展自身的阅读视野,与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要求不相符。

(五)阅读教学评价不合理

阅读教学评价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很多教师习惯采用传统的评价模式。一方面,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依据,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基于人才选拔的要求,考试评价应具备公平性,可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更加公平的检测,但这种评价模式仅仅反映了短时间内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难以对学生的阅读量、阅读过程中思维的发展情况、综合能力等进行全面的反映;另一方面,从评价主体上来说,教师常常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的参与价值。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评价的价值不能够充分发挥,严重违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初衷[2]。

二、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创新路径分析

(一)创新阅读教学理念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启发者,教师自身具备的教学观念,直接决定了阅读教学的具体实施行为,是影响阅读教学效果的关键。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必须要对自身的阅读教学理念进行创新和优化:一方面,加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新课程背景下明确了语文核心素养一词,为阅读教学指明了方向。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在教学之余,对语文核心素养、语文课程特点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设计语文阅读教学方案;另一方面,坚持“以生为本”理念开展教学。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应结合“以生为本”的原则,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实际学情、具体的阅读内容,科学设计阅读教学方法,灵活选择阅读教学资源,真正提升阅读教学的效果。

(二)创新阅读教学目标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阅读教学虽然受到重视,但是却比较死板和单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学生的阅读兴趣,影响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而导致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就是阅读教学目标不够明确,阅读教学目标存在片面、重复等现象。基于此,教师必须要对阅读教学目标进行优化和创新。首先,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教师在设计阅读教学目标时,必须要从“学生知识与素养培养”的角度进行设计,确保阅读目标能够与阅读内容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最终促使学生在清晰目标的指导下,实现高效地阅读;其次,教师在制定阅读教学目标时,还应尊重新课改下的“生本理念”,将课堂主动权归还给学生,同时结合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思维发展情况,精心制定最贴近学生认知发展区的阅读目标,以免设计的阅读目标出现过高、过低等现象;最后,教师在设计语文阅读教学目标时,还要依据语文学科特性,充分考虑其工具性、人文性特点,设立更具指向性的阅读目标,确保学生在明确阅读目标的指引下开展阅读学习。例如,在《七颗钻石》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以下教学目标:初步阅读文本,掌握基本生字词,在阅读的同时,逐步掌握文本中蕴含的思想情感。采取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等方式,完成文本的深层次阅读,并在阅读中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以及探究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联想能力的培养。开展深度阅读,感知童话中蕴含的思想情感,懂得关心他人、用爱心对待生活。这一阅读教学目标指向语文核心素养下的要求,可促使学生在阅读目标的指引下,完成文本的深层次阅读,最终达到预期的阅读教学目标。同时,这一阅读目标与七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相契合,立足于学生的想象力发展情况,在阅读想象的过程中,实现了文本的深层次阅读[3]。

(三)创新阅读内容,延伸阅读范围

在最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不仅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同时也提出了应坚持“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原则,使语文阅读的内容更具深度与广度,引导学生通过有效且广泛的阅读,逐步提升语文综合素养。一方面,适度拓展、延伸文本内容。想要达成核心素养下的目标,教师在创新阅读内容时,要结合阅读的文本对其进行延伸。尤其是现行的语文教材中选择的阅读文本,基本上都是名著中的节选或是经典的篇章,教师要以此为前提,适度拓展阅读内容,促使学生实现更具深度的阅读学习,逐步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如以《列夫·托尔斯泰》的阅读教学为例,在创新阅读内容这一方面,可对其展开深层次拓展,将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引入,促使学生在阅读内容的拓展中,丰富自己的眼界,扩展自身知识面,循序渐进地提升了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另一方面,挖掘文本内容的深度。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挖掘文本内容的深度,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对阅读文本形成更深入的理解。促使学生在深层次解读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认知,最终满足核心素养下的阅读教学要求。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对于阅读教学的优化,还需教师结合阅读内容,坚持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原则,引导学生在读写结合的过程中,完成文本的深层次解读。例如,在《济南的冬天》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引导学生在对文章进行仔细品读的过程中,感悟语言特点、写作手法。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写作手法,灵活利用比喻、拟人等方式进行仿写训练,针对“家乡的冬天”进行描写训练;再比如,在《骆驼祥子》阅读完成之后,为了引导学生对阅读文本形成深层次的阅读,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阅读之后,结合文章的内容,思考祥子悲剧的原因,并通过思考和讨论等,站在客观的角度上对这一人物进行分析,并展开评论性写作[4]。如此,学生在读写结合的训练模式下,进一步推进了阅读层次的发展,真正实现了学生的深层次阅读。

(四)创新阅读教学手段,灵活开展阅读

新课程理念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在组织和开展阅读教学时,立足于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及初中阶段学生[1]程玉山.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与对应策略[J].学周刊,2021(26):151.[2]王峰.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浅探[J].智力,2021(21):155.[3]陈志.有关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思考[J].语文世界(教师版),2021(Z2):121.[4]徐建权.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创新策略探析[J].考试周刊,2021(56):53.参考文献:的身心发展规律等,尊重学生的好奇心,满足学生兴趣爱好,持续创新以及改进传统的阅读教学手段,带领学生在灵活多变的阅读教学中,完成语文的高效阅读。1.情境阅读。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也是唤醒学生阅读欲望、使其自主参与阅读学习的动力来源。由于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阅读兴趣并不高,对于阅读教学的优化,还应结合阅读内容、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兴趣爱好等,灵活运用多种手段,从而给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情境,使其在阅读情境中体验、理解和建构知识,增强阅读学习的自主性、自觉性。以《登勃朗峰》的阅读教学为例,对于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教师可事先制作一张图表,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阅读,并完成相关的表格。接着引导学生结合阅读文本,想象情境:马车车夫游刃有余地驾驶马车,在他的言语中充满了自己的人生经历;青年男女则坐在马车内,高声地谈笑;我们则在树下纳凉,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一路上我们的车队和游客都已经见识到了山峰的魅力景色。如此一来,在良好的阅读情境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大幅度提升,点燃阅读热情,更加专注于阅读学习。2.探究式阅读。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对于阅读教学的优化,既要强调学生的知识素养,也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为了达到这一阅读教学目标,教师在优化阅读教学时,还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具体的阅读内容,灵活设计具有探究价值、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层次的解读,逐步增强语文综合素养。例如,将探究式学习引入《三顾茅庐》这篇文本的阅读教学中,立足于阅读内容,设计具有思考空间、探究价值的开放性问题:为什么刘备频频光顾诸葛亮的草庐?诸葛亮为什么三次才出来迎接刘备?从而使学生在问题引导下,实现更具深度的阅读,促进思维发散,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探究过程促使学生在阅读中提升了自身的语文综合能力,也促进了思维的发展,落实了语文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3.群文阅读。语文核心素养下,教师在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时,不能一味沿用传统的单篇阅读的方式,而要合理开展群文阅读,通过多文本阅读,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语文综合素养。以《济南的冬天》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在创新阅读教学时,就结合文本的内容,选择具体的阅读议题,以作者为主线,将老舍的《大明湖之春》《趵突泉的欣赏》阅读文本进行了整合,促使学生在多文本的阅读和分析中,感受作者对济南冬天的不同角度描写,最终实现文本的深层次解读。4.生活化阅读。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在优化阅读教学时,还应帮助学生在阅读文本与实际生活之间建立起良好关联,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等,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生活化阅读教学模式下,教师不能将阅读教学局限于课堂内部,而是在完成阅读之后,带领学生走进社会实践中,促使学生在实地考察、社会实践活动中,对文章内容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最终强化文本阅读效果。

(五)创新和优化阅读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