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实践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11-15 17:19:03

创新实践教育

创新实践教育范文篇1

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组建团队,立足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的目标,围绕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以蚂蚁啃骨头的方式逐步推进。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受到教师的引导,在实习实训过程中,会遇到与教科书经典范例、传统模式不尽相同的实际问题。学校教师和实践基地外聘指导教师的工作内容包括指导和带领学生发现问题,从而迈出了创新教育的第一步———有意识地去发现问题。做“有的放矢”的创新之前,先找到“的”———畜牧生产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二、实践教学培养师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3],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创新精神是一种勇于以批判的眼光重新审视世界[4],抛弃旧思想旧事物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在原有物质、思想基础上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创新精神是创新意识通过外界不断强化、自身不断重复之后在创新主体内心不断积淀的结果,是一种自发的、由内而外的思想活动,是创新行为的内在出发点和驱动力。创新精神有如自然生态中的水源地,需要涵养、呵护,从而使之不竭不息。天津农学院在服务地方经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注重教学相长,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首创精神。实践教学中,教师会鼓励学生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提出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允许学生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进行验证和尝试,最终得出结论。允许进行“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试错,这一做法在实践教学培育创新精神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实践教学构建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5],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创新思维是从创新精神的原点出发,仍然停留在内心中的理性心理活动,是对如何实现创新、如何外化创新、如何达到创新效果的思考过程。思维的载体是语言。天津农学院实践教学允许学生充分表达:实习前,经过教师讲解实习目标、预设内容,结合已经学习过的已有理论知识,构思自己在参与实训过程中的实施计划并在实习小组中表达出来。实习中,与本小组成员根据实际情况,修订最初的实施计划,并根据实习进度,以小组会议的形式表述出来,包括实习指导教师在内的小组成员可以互相交流彼此的看法。实习尾声,小组进行总结,邀请实习基地外聘教师参加,以问题导向为主线,简述发现的问题,解决的过程,效果和今后需要改进之处。结合已有理论知识,提出解决方案,进行知识重组,提出计划、实施计划、修订计划、总结回顾,不断表述,理清思路,培养基础阶段的创新思维。

四、实践教学塑造学生的创新性人格

创新性人格是指有利于创新的个性品质,属于人格特质范畴。作为心理模式,持续表现创新意愿,自信、坚忍、自制心智要素。它不仅意味着思维的质疑、独立、原创,还意味着行为的有恒、敢为、灵活和自律。具有创新人格的人在追求创新目标上的有恒、在实施创新构想上的敢为、在克服创新困难上的灵活和在控制创新行为上的自律,都为其提升能力、凸显优势,最终形成创新能力提供了极好的基础。创新性人格是应用型人才适应产业发展速和知识更新、主动学习新技术的人格因素。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集中体现在竞争能力上,而竞争能力是由整合资源能力、学习新知能力、革新技术能力、协调人际能力、适应环境能力等方面综合体现的,而这些能力正是创新人格的外化。天津农学院实践教学依托实践教学基地,从“人员、原料、物品、法规、环境”五个要素出发,为学生设置最接近生产条件的实践环境。通过聘请基地人员、分析饲料药品等原料、使用劳动工具等物品、介绍行业法律和企业管理规定以及岗位的职业规范等途径,为创新人格的形成提供了接近产业实际的环境。

五、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能力的竞争。创新能力是上述几个内在因素外化的实现手段,只有具备创新能力,才能够进行创新,证明创新教育的效果。能力的培养需要因材施教的宽松氛围,学校与政府和企业的协同,团队协作的熏陶,故而首选校外实践教学。天津农学院动科动医学院依托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遵循培养人才的规律,夯实基础工作,围绕学生成长必须面对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环节,发现问题环节考察基础知识,分析问题环节考察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环节考察实践能力。个性化的处理问题方案是一个重要考核点。包括个人专业兴趣方向,例如,同在一家饲养场,关注饲料配方、疾病防控、饲养管理、粪污处理等;个人对问题的分析角度和解决方案,例如对于奶牛养殖场常见的酮病分析,从运动、饲料配方不同角度分析,饲料配方从增加干草、降低脂肪和蛋白角度解决。

参考文献:

[1].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7-05-15(1).

[2]国办.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N].人民日报,2016-05-13(1).

[3]周影韶.对新时期高等教育“教书育人”的新思考[J].中国培训,2017,(08):67-68+71.

[4]董姝妍,孙晓程.基于综合能力提升的创新型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13):84-85.

创新实践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艺术教育;创新探讨;实践研究

1新时期高校艺术教育创新探讨与实践的意义

1.1提高艺术教育的质量。新时期高校在教育上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艺术教育的创新上打破原有教育在对象上的单一性,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实现了教育资源上的多元化。通过校外以及互联网等教育资源的互相配合,形成了艺术教育的创新模式,体现出其专业特色。在完善的管理制度下,提高了艺术教育创新工作效率,进而提高艺术教育质量[1]。1.2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高校艺术教育的创新制度下,尊重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促进各种艺术活动的顺利展开,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艺术教育创新,提高了艺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水平,不断通过各种新媒体等教学方法为教育带来更多的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多获取信息的渠道,同时为学生在艺术的分享方面提供了舞台。在教学中将艺术作品欣赏课程和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从而促进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实践能力共同提高。1.3实现多元化的教学评价。通过高校艺术教育的创新,可丰富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模式。艺术教育的理论是在创新和实践中不断变化和发展的。高校的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对完美事物的感知能力、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2新时期高校艺术教育创新探讨和实践策略

2.1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新时期高校在艺术教育的创新上,首先应实现教学理念上的创新,找出以往教学理论当中存在的弊端并将其完善,将理论应用到实践教学当中。例如:在校内举办各种社团活动;为学生创建网络教学平台,学生通过平台可发表对艺术课程的学习期望,并对现有的艺术教育课程进行评价,教师通过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实际需要对教学理念进行创新和改进。创新从本质上来讲是体现出新颖,形式越新颖的艺术教育方式越能体现出教育创新的水平,因此,高校的艺术教育在创新方面应以厚积薄发为根本理念,为学生创建出更合适的教学体系,同时,不能对原有的教育模式彻底否定,应对尺度准确掌握,调整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2.2课程设置上体现出多样性。全国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我国所有高等院校都要开设艺术课程以及相关选修课程,同时采取学分制。”全国高等院校艺术课程指导中也有明确规定:“高校所有学生在校期间,至少要选择一门选修艺术课程,且通过考核。”要求学生必须在选修艺术课程上获取2学分。在此教育背景下,高校的艺术教育创新应在形式上体现出多样性,在范围上体现出扩大性。具体可通过以下两方面对课程进行设置:首先,体现出艺术课程和其他课程的融合性。例如,依靠体育类课程在学生当中受欢迎的程度,将艺术教育融入到体育的实践活动当中,培养学生艺术和体育的综合素质;还可利用人文课程具有广泛性特点,将艺术课程融入其中,实现二者的互相渗透,进而扩展学生的艺术领域。其次,实现艺术教育课程的多样性。高校应对自身的资源充分利用,为学生开展有特色的艺术教育选修课,还可组织各种艺术类型的讲座,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组织实践活动或者比赛,将学生的实践成果和比赛成绩计入学分,促进艺术教育的创新和实践。2.3重视教学过程的参与和实践。通过在艺术教学理念上的创新,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也要与时俱进,大胆进行改革和创新。在艺术教育的课堂上,要重视学生的参与性,不断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改进传统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教育设备,展开具有欣赏性的艺术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艺术欣赏的能力。与此同时,在课堂上展开讨论探究学习模式,增加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机会,活跃艺术课堂的学习氛围,逐渐形成学生为主体的艺术教学课堂,教师在其中作为引导者的身份,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从而形成师生互动的课堂学习模式,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参与性。高校还应加快艺术实践教学的建设脚步,为学生建立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实践学习活动,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对校内的学分制度进一步完善,促进学生更好的完成实践内容。此外,还可通过加强和各个同类院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学习,根据本校特点和实力,还可加强和国际上同类院校的合作,不断吸取其他院校在艺术教育方面的精华,应用到本校的教育当中,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学习的机会,加速高校艺术教育的创新进程[2]。

3结论

综上所述,高校艺术教育的创新可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及综合能力,提高艺术教育的质量。因此,高校应在创新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为学生设置多样化的艺术教育课程,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性和实践性,促进高校在艺术教育创新工作上形成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陈晓艳.通识教育理念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践创新[J].江苏高教,2010(04):70-71.

创新实践教育范文篇3

从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发展的现状能看到,其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就影响了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对学生的未来就业发展也会产生不利影响。新的教学改革发展背景习,就要充分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从理念上以及实践上及时转变,为培养市场需求人才打下基础。

2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和教育内容

2.1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跨站,通过为学生提供知识获得的平台以及精神塑造平台等,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教育性质的要求,不同的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中作用发挥有着不同,教育的形式对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着促进作用,学生的操作能力强以及对新技术敏感的优势,对创新人才培养打下了基础。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也需要进行创新,需要和时展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有助于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水平。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是其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只有注重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才能有助于促进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丰富教育载体以及完善实践体系。同时创新创业教育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新时期的学生在社会生存发展中的要求要比较高,只有提高学生自身的创新创业的能力,才能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的教育有着其先天优势,这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开展就打下了坚实基础,其优势主要体现在教师建设目标和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建设的额目标是一致的,再者是实训平台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方便,目标一致性为其教育深化开展打下了基础。2.2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内容。高职的创新创业教育涉及诸多的内容,其中创新创业意识教育是比较重要的内容,在教育中是将创新创业意识为核心的,对其他的教育有着指导作用,其意识教育就有动机以及兴趣和思维等方面的内容。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中精神教育也是比较重要的,主要是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自信心以及责任心等,对学生综合素质认同感有着强调。除此之外,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当中的能力教育以及实践教育和知识教学也是比较重要的内容,在这些教育的内容方面要加强重视,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质量。

3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特征和问题

3.1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特征体现。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的教育方面有着鲜明的特征体现,主要体现在对创新性的掉墙上。高职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地,这也是为满足市场人才需求要求开展的教育活动。当前的市场多元化发展背景下,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市场对一线技术人员的需求和要求在不断提高,而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就对创新的培养不断加强,教学的内容以及方法上也都在向着创新的发展方向在转变。创新创业的教育在实践性的特点上也比较鲜明,注重创新引导以及对实践优势发挥比较重视。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当中开放性也比较突出,采用开放的教育理念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相结合,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进行培养。并且在社会性的特征上也比较鲜明地呈现出来,对创新创业的全社会参与比较重视。3.2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几个层面:其一,对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充分认识。从实际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能发现,学生在创新创业的教育认知上有着偏差,认为只有在真实创业活动当中才能获得经验,教育定位上没有准确呈现。有的学生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和网络学习比内容落后,学习周期长,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对自身素质的提高作用不大,并会加重自身的学习任务。由于从认知上没有正确全面地看待,所以这对创新创业的教育工作进一步开展就会产生很大影响,创新创业教育定位的功能化倾向比较突出,对其他层面的学习没有加强重视,这些就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良好发展。其二,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不科学。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质量水平的提高,需要从课程设置环节保障其科学性。但从实际的现状能发现,实际教学中没有统一化专业教学目标作为指导,教学目标不明确以及要求不明晰等,这就造成课程逻辑系统不完善。在对一些创新创业的课程安排中,只有在职业生涯指导以及思政基础等课程上作为依托,在利用的时间上不能满足对创新创业课程教学的要求。没有对学生的专业特征以及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这些都会影响创新创业教学的质量。其三,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有专业教育队伍作为支撑,但从实际现状能发现,在这一方面还有诸多问题。师资队伍的建设不完善以及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待加强,都是影响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有的创新创业教育中一些教师的理论性强,但实践经验比较薄弱,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就产生了影响。加上教育实践体系没有完善呈现,在教育评价体系方面没有完善等,这些都会影响教育的整体质量。

4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措施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措施的实施,要充分注重结合具体的情况,针对性地加以优化:第一,注重创新创业理念的转变。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和质量的提高,首先就要从思想观念上及时转变,和现代化教学要求紧密结合起来,要注重创新创业教育观念的树立,将教育的目标明确化。充分认识到在岗创业和自主创业人才的市场需求,将创新创业教育在实际的工作中得以落实,和高职人才建设体系以及科研体系紧密结合起来。需要转变就业的观念,要将岗位需求以及创造岗位创业方向进行引导,让学生能积极树立创新创业的观念,建立综合性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只有从思想观念上及时转变,才能有助于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实现。第二,科学设置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要从课程体系的设置环节加强重视,这就需要明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目标,对学生积极的引导,在共性目标以及个性目标方面进行明确。结合实际的需求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高职院校要能和自身的发展特色相结合,注重实践性课程的设计,和自身发展能力匹配的创新创业教育方式相结合。在对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加强教学阶段的分设,课程设置中要有综合创业课程也要能创业联盟设置。然后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优化,提高教育的效果,在慕课建设方面不断强化,丰富教学的资源。第三,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学中,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是比较关键的,要从多方面着手实施,建立完善的师资队伍建设计划。能够立足本校注重师资培训体系的建立,通过专职教育教师以及兼职教师的培训工作的开展,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教育能力,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发展提供指导,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未来的良好发展。要注重对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库的资源充分挖掘,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建立提供发展的平台,加强教育实效性的强化。通过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的应用,提高教师远程培训的力度,这些都能有助于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的强化。第四,注重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建立。为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水平提高,就要注重实践平台的良好建立,在这一过程中要对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平台加以完善,可通过创新大赛的方式为学生的训练以及比赛提供交流平台。通过创新创业的大赛开展,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利条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并定期进行开展创新创业的技能专题讲座等,这些都能有助于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工作的质量提高。

5结语

创新实践教育范文篇4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它是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宗旨的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力求受教育者需要具备创新创业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首先,创新性表现在要求突出原始创新和技术突破的价值,在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教育模式、教育课程内容设置、教育性与就业性等方面寻求突破和创新,鼓励院校培养面向“大国工匠”与能工巧匠的创意与创新,体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一体等模式创新,以及鼓励面向院校大学生的教育性突破以及职业、岗位的创意及创新等。其次,实践性表现在更注重育人的实践性和落地性。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有深入田野调查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以及创新创业相关配套政策等一系列实践举措,这些实践操作可以检验以及预判创新创业教育效益等,都是实践性的突出表现。

二、创新创业教育价值观的内涵

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大体可将创新创业教育价值观内涵分为:家国情怀、积极性和创造性、尊重并热爱劳动、热情和责任感、诚实和谦虚,以及自信自强。创新创业教育价值观具有政治性和渗透性特点。首先,政治性表现在要求价值观教育趋向政治化、正向化以及时代化。随着时代变迁,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存在多元发展的态势,其中不乏错误的价值观,这对创新创业教育价值观引领产生了挑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价值观引领坚持政治性显得尤为重要。其次,渗透性表现在显性渗透和隐性渗透,显性渗透是教育实施者通过多种教育教学方法综合性渗透价值观的灌输,隐性渗透是教育实施者营造一种创新创业氛围和环境,对受教育者进行心理建设,使受教育者潜移默化地感受到或领略到内在的价值观。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价值观引领的意义

高职院校进行创新创业价值观引领直接决定了大学生步入社会对待创新创业的直观态度、行为取向以及在创新创业职场上的价值选择。因此,它不仅有理论意义,还具有实践意义。一方面,创新创业价值观引领有利于丰富创新创业教育学科理论体系,有效促进教育改革。首先,创新创业教育涉及创新创业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实施与落地、课程思政的融通等。其次,创业教育涉及商业模块课程的设置,如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以及心理等课程的设置。另一方面,创新创业价值观引领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价值观。大一大部分学生对待创新创业仍处于迷茫阶段,大二和大三学生存在功利化和自我化现象。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以及价值观引领让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有所了解,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责任意识、敢创会新意识和国家层面“大我”意识。

四、创新创业教育价值观引领的实践:

创新实践教育范文篇5

民族声乐教育创新的现实意义

基于《民族声乐学》可以了解到,民族音乐是一种基于传统演唱艺术特点,同时吸收、借鉴了部分西欧美声歌唱优点所形成的新民族歌唱艺术,它既属于民族音乐专业的分支学科,也是一种由多种学科交叉组合而成的独立学科。民族声乐不同于传统的民歌、戏曲,它受到不同民族语言特点的影响,产生出多元的声乐风格,具有独特的艺术性、民族性和时代精神特性。随着新时期全球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各个国家只有遵循多元化理念进行文化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文化传播和提高文化自信。与此同时,作为一门民族音乐艺术学科发展课程,高校民族声乐教育的创新实践,对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优化课堂教学质量,以及推动学生民族声乐表演水平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民族声乐教育创新实践的问题

虽然近些年我国各大高校都加强了民族声乐教学工作力度,但是由于民族声乐发展起步较晚,音乐艺术形式较为小众,所以在教育创新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由于高校音乐艺术专业的不断扩招,导致学生的基础水平、学习能力以及专业素质存在一些差距,部分学生声乐基础薄弱,难以跟上声乐教学进度,民族声乐理论基础和演唱水平持续下滑,需要有针对性地强化教学。其次,部分高校对民族声乐教学实践不够重视,将重心放在声乐理论知识教育中,忽视了实际演唱的重要性,这样不仅容易造成学生对理论知识以外的其他教育内容的忽视,进而阻碍他们民族声乐演唱水平的提高,而且根据《民族声乐学》中阐述的民族声乐本质论来看,这一教育理念不利于推动民族声乐教育的创新发展。最后,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与现代民族声乐教育创新实践的发展要求存在较大差异,不利于学生声乐学习兴趣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同时还可能对民族声乐教学质量与效率造成影响。

民族声乐教育创新实践的策略

创新实践教育范文篇6

关键词:远程教育;模式;问题;创新;实践

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在过去60多年当中不断进步,经过远程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现代远程教育三个重要的阶段,其中远程教育模式发挥的作用不可估量。目前,我国远程教育模式还存在一些不足,针对远程教育模式中所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索创新的思路,对远程教育模式创新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现代远程教育模式发展现状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远程教育毫无疑问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教学发展的新趋势。所谓远程教育,指的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卫星等现代化的通讯技术,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远程教学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中开放教育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以下四种:课堂辅导教学模式、网络教学模式、协作学习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模式,即导学结合、网络教学、协作互动、实践教学这四种教学方式。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方法的变革,远程教育在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地进行着创新和变革。如今,远程教育利用先进的网络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比如课程网站、视频会议、电子邮件等。早在2005年,远程教育教学就开始发展成为开放远程教学的模式,利用网络制造一个虚拟学习环境开展教学,实现了远程学习活动、信息收集以及学生管理的目的。虽然远程教育模式总体令人满意,但是我国的远程教育由于发展比较晚,总体还是落后于别的国家,在发展上存在对远程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远程教育制度缺乏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能满足远程教育发展的要求、教育资源粗糙、教学资源缺乏、课程设置比例失调等一系列问题。由此看来,远程教育必须创新教育模式,在不断的实践中找寻最合适我国远程教育发展的新模式。

2现代远程教育模式的创新途径

2.1教学人群的创新

教学人才的创新是指远程教育不仅对在校学生开展远程教学,对社会的其他成员也要开放教学,既包括学历教育也需要包括非学历教育,为社会成员的终身学习提高更好的学习机会。人才培养应该针对社会需要而提供相应课程的教学,比如,当前社会需要大量的IT人才,应该加强IT人才的培养,并制定相应的远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

2.2专业设置的创新

远程教育在保证专业课程多样性的同时,必须保证专业设置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在满足生源多样性的要求的同时,保证所培养的人才满足社会的要求,不至于所学不能用。与此同时,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化时代,人才的培养开始转向个性化的方向发展,需要改变传统的标准培养模式顺应时代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学生的不同而对教学进行科学合理设计,以学习者为主开发新型专业课程的学习,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3课程设置的创新

很多大学都是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远程教育也应以此为培养目标,不能只以完成课程而为教学目标,因此远程课程设置和教材的选择应遵从社会的职业需求。课程的设置既要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满足社会的需求的同时也要考虑学习者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课程,以最合理的课程设置,使教学资源最大化地满足社会和人才需求。

2.4教学模式的创新

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指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逐步转向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模式。在这样教学模式下,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自身情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探讨式的教学方法来对进行人性化的教学,充分有效地提高学生自主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因此,我们在制定教学和学习计划时,需要考虑学习者的实际情况,以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比如,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学习会计,教学应该多注重学生基础的提高,针对有应对会计基础的应该注重专业技术的提升,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促进远程教育的有效发展。

2.5评价方式的创新

以往学校对学生评价主要以学生的考试情况作为依据,如今很多学校由传统的评价方式转变为多元化评价方式,主要引用了发展性评价方式。远程教育和传统教育不同,因此对学习者的评价方式采用传统的评价方式显得不合理,我们可以借鉴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注重学习者综合性的评价方法,这就要求除了考试,还需要对在学生实践操作、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等方面进行考核和评价。

3结束语

远程教育应摒弃应试教育的束缚,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根据成人教育的目标和特点,在远程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材内容和考试方式等方面加强创新力度。加大远程教育的重视程度,使远程教育在现代教育大平台真正实现开放化、现代的、大众化和终身化。未来,远程教育将发挥出更重要的作用,让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屈鸿翔 单位:天津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周礼良.论我国远程教育制度创新[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

[2]施旭英.现代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中国高新科技,2015,(5).

创新实践教育范文篇7

关键词:幼儿园;学前教育;创新与实践

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年龄较小,他们对于一切新鲜的事物都抱有较强的好奇心。加之,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接受知识、培养幼儿认知最快的阶段。因此,幼儿园对于教育活动的设计要及时更新。这样才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才能够提高幼儿园的存在价值。本文主要针对当前学前教育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探究,希望能够有效实现学前教育的创新,实现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

一、幼儿园学前教育发展现状

(一)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小,设备不完善。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开展主要是依靠一些辅助设备来进行的。没有完善的设备,教师只能通过说教的方式向幼儿传达一些知识。但是,由于幼儿的学习能力有限,他们无法从教师的讲解中理解这些知识。这就导致学前教育的顺利开展受到严重的影响,教育活动难以得到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会对幼儿园失去信心,幼儿园的生源就会受到影响。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1](二)教育活动内容单一,影响幼儿发展。很多幼儿园由于自身条件有限,教师数量不足,因此能够开展的教育活动数量有限。幼儿只能反反复复地进行学习。这使得学前教育的质量大大降低,幼儿的认知能力难以得到提高。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成长的重要时期。为了能够有效促进学前教育的开展,有些教师会尝试进行创新,但是由于教学条件有限,最终难以得到实现。(三)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创新能力。学前教育的创新主要来源于教师的反思与总结。幼儿教师只有在教育活动中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反思,才能够实现学前教育的创新。但是,经调查发现,大部分幼儿园的幼儿教师都是中职院校以及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他们专业能力不足,在教育活动中缺乏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这不仅无法实现教学创新,还会严重影响到学前教育的教学效果。

二、幼儿园学前教育的创新与实践

(一)更新幼儿园设备,促进教育发展。设备的更新对于幼儿教育的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有趣而符合幼儿性格特点的娱乐设施以及教育活动能够更好地促进学前教育的开展。幼儿园如果面临着资金不足的情况,可以与当地政府进行协调,申请相关的政策性补助,改善幼儿园的硬件浅谈幼儿园学前教育的创新与实践吴姗姗(景泰县漫水滩乡中心幼儿园甘肃景泰730400)设施,为幼儿园之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二)创新管理制度,加强师资建设。幼儿园的发展与幼儿教师的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能够实现学前教育的创新,幼儿园要注重对教师管理制度进行创新。首先,幼儿园要对招聘形式进行完善和创新,提高幼儿教师的要求,对应聘者进行严格考验。其次,幼儿园要加强幼儿教师的培训力度,定期对幼儿教师进行培训,使幼儿教师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三)丰富教育活动,实现教育创新。1.教育内容的创新。在大部分情况下,幼儿教育活动是以游戏开展的。游戏内容是影响教育活动开展的重要因素。为了能够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教师首先需要对游戏内容进行创新,要让游戏内容紧随时代潮流。利用游戏开展教育活动,其目的在于:一是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学习到一些知识;二是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例如,在以往的游戏中,教师只是以一些较为简单的道具为辅助,引导幼儿进行加减法运算,或者帮助幼儿认识字母。但是,在创新活动中,教师就可以将幼儿当前非常感兴趣的一些动画片人物融入到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与学校进行商议,准备一些适合幼儿穿的动画人物的衣服,在教学中营造情境,让幼儿进行角色扮演。这样可以让幼儿在对话中学习知识,提高认知能力。此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可以应用到任何知识的教学中。比如,在锻炼幼儿的口语能力时,教师可以营造一个小卖部的情境,让幼儿进行对话活动,等等。[2]2.教育形式的创新。学前教育活动的开展应该是形式多样的。传统的教育形式已经很难满足当前学前教育的需要。因此,教师需要对教学形式进行创新。在以往的教育活动中,为了防止意外的发生,教师会将幼儿的所有活动路线都安排好,并且尽量减少室外活动。此种教育形式,无法满足幼儿成长的需要,并且对幼儿的身体健康发展也不利。因此,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注重对教育形式进行创新,在做好安全工作的前提下,尽量增加课外活动,以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想要实现对于学前教育的创新,幼儿园就要发现当前学前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进行改进。同时,在幼儿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幼儿教师也要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喜文.新时代幼儿教育方向的现状与选择[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9,21(05):156-160.

创新实践教育范文篇8

摘要:要培养出新型的21世纪的人才,统计教育必须高瞻远瞩。本文从统计学的发展趋势谈了统计教育急需改革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统计学;发展趋势;统计教育改革

随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统计创新工程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统计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统计实践的创新;二是统计教育的创新。创新的基础在于教育,没有统计教育的创新,就谈不上统计实践的创新。准确把握统计学的发展方向与发展形势,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是统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从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谈一谈统计教育急需改革的几个方面。

一、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纵观统计学的发展状况,与整个科学的发展趋势相似,统计学也在走与其他科学结合交融的发展道路。归纳起来,有两个基本结合趋势。

(一)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结合的趋势

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但作为一种工具,它必须有其用武之地。否则,统计方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用之器。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并且,从统计方法的形成历史看,现代统计方法基本上来自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研究活动,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理论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研究,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源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等。同时,有不少生物学家、天文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学家等都在从事统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他们在应用过程中对统计方法进行创新与改进。另外,从学科体系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绝对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如果将实质性学科看作是纵向的学科,那么统计学就是一门横向的学科,统计方法与相应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相应的统计学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与教育学相结合产生了教育统计,与生物学相结合产生了生物统计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不仅属于统计学,同时属于经济学,生物统计学不仅是统计学的分支,也是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与发展的。因此,统计学与各门实质性学科的紧密结合,不仅是历史的传统更是统计学发展的必然模式。实质性学科为统计学的应用提供了基地,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21世纪的统计学依然会采取这种发展模式,且更加注重应用研究。

这个趋势说明:统计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必须以实质性学科为依据,因此,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学好有关经济类与管理类的课程,只有这样,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统计的工具属性才能够得以充分体现。

(二)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趋势

纵观统计数据处理手段发展历史,经历了手工、机械、机电、电子等数个阶段,数据处理手段的每一次飞跃,都给统计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发展。上个世纪40年代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给统计学方法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那些计算繁杂的统计方法的推广与应用,由于相应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而变得更加方便与迅速,非统计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可以直接凭借商品化统计分析软件来处理各类现实问题的多变量数据分析,而无需对有关统计方法的复杂理论背景进行研究。计算机运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充分与快捷。目前企业经营管理中建立的决策支持系统(DSS)更加离不开统计模型。最近国外兴起的数据挖掘(Datamining,又译"数据掏金")技术更是计算机专家与统计学家共同关注的领域。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越来越广泛,每年都要积累大量的数据,大量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信息过量,难以消化;信息真假,难以辨识;信息安全,难以保证;信息形式不一致,难以统一处理;于是人们开始提出一个新的口号"要学会抛弃信息"。人们考虑"如何才能不被信息淹没,而是从中及时发现有用的知识,提高信息利用率?"面对这一挑战,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DMKD)技术应运而生,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决策支持。在这种需求牵引下,汇聚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尤其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统计、可视化技术、并行计算等方面的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投身到数据挖掘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形成新的技术热点。虽然统计学家与计算机专家关心Datamining的视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说,Datamining与DSS一样,使得统计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因此,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入,也同样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完善。这个趋势说明: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对于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学好统计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学会利用商品化统计软件包解决实践中的统计数量分析问题,学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程序设计,能够将具体单位的统计模型通过编程来实现,以建立起统计决策支持系统。

所以统计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与计算机、与信息相结合,这是发展的趋势。了解这一点,再来看我们目前教育中的问题就更加明显了,所以一些课程要改革,教学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谈一谈统计教育需要改革的几个方面。

二、统计教育的改革

(一)统计专业课程建设问题

专业建设考虑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内容。课程设置主导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统计理论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数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对各种统计方法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培养应用统计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相关应用领域的专业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如何能将统计方法正确地运用到相关领域。例如培养从事经济管理的统计人才,在课程设置上至少应当包括四方面的知识:(1)经济理论课程,让学生了解经济活动的主要进程和基本规律;(2)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主要统计方法,包括常用的统计数据搜集方法,统计数据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3)适用电脑技术,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4)有关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中的前沿性问题,目的不在于要学生真正掌握这些问题,而是让学生了解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的前沿发展动态,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有两个焦点问题:一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二是应用什么教学手段来达到较好的统计教学效果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促使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1.改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特别注重教育多样化和多层次性,不仅让学生掌握如何搜集、整理数据的技术,还要教学生读懂数字背后的事实。学会按照具体与抽象、动态与静态、个体与总体、绝对与相对、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等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利用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

2.改单向接受式的教学为双向互动式教学,以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使学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识,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构建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找到应用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最大的生命力。

(三)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相结合

教材要与统计软件的应用相结合。现在许多教材都是内容与软件分家,现在计算机已非常普及,无论是高校、高职和中专,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不管哪一个层次,都已说不过去。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方法型学科,统计学应从数据技巧教学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有机地合为一体,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除了要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即数据挖掘的能力。

(四)教学与实际的数据分析相结合

统计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案例教学与情景教学应成为统计课程的重要内容。统计教学和教材增加统计实际案例,通过计算机对大量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在试验室进行,亦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统计思想和方法,而且锻炼和培养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要有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

电脑、网络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教学的手段,还深深地影响着教学的内容,因为它影响着经济、生活的发展和需求。语文(中文、外文)、数学、计算机、专业知识是一个统计人才必备的素质,它们之间不是分离的,而是要尽可能结合在一起来进行教学,各管各教一套的办法已不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现代教育特别注重教育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网络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多样化和多层次,有了电脑、网络,必需要更新,要培养出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以便培养出新型的21世纪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贺铿.关于统计学的性质与发展问题.中国统计,2001.9.

[2]袁卫.国外统计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及对我国统计教育改革的思考.中国统

创新实践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创新创业;协同培养;特色发展

1农林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要义

长期以来,对创新创业内涵要素认识的偏颇,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层面的误区。根据学术界对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的认识,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应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注重实践,激发学生创造力、创新力的教育活动。在这里有几个关系需要厘清。

1.1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厘清的三种关系

创新和创业的关系。美国创业教育之父杰弗里•蒂蒙斯指出:“如果把创业比作美国经济的发动机,那么创新就是此发动机的汽缸,它带动了重要新发明和新技术的诞生。”创业的核心与本质是不断的创新,创新支撑着创业发展,创业是创新理念、要素行动化的体现形式。创业的创新,重在应用的创新,促进创新成果的市场化、商业化;创新的创业,是基于创新基础上的创新型创业、机会型创业和高增长的创业形式和模式。由此可见,创新创业不是创新和创业的简单叠加,说到底是一种双生关系。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创新创业教育不是游离于学科、专业教育之外的空洞教育,而是在专业教育基础上的教育形式。有学者运用生物学上的共生理论来解释创新创业教育的区别,认为这二者既不是寄生条件下的“点共生”模式,也不是共生条件下的“间歇共生”模式,而是对称互利共生条件下的“一体化共生”特殊模式。二者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一种“一体化共生关系”,一方面,要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为指导,深化我们的专业教育改革,促进专业教育内涵特色发展;另一方面,要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元素,在不打破原有专业知识体系框架下,扩展专业教育的空间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特殊群体和全体学生的关系。创新创业教育面向的是特殊群体,还是全体学生这也是需要搞明白的一个问题。有人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只针对少数有创办企业、公司潜质的学生开展的专门技能性教育和训练”,这是一种片面的观点。

1.2农林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要义

农林院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行业地域特色鲜明的教育体系。一方面,农林院校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持,为区域及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另一方面,区域及农林行业为农林院校的发展给予了资源支撑,行业的发展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影响着农林院校的建设。农林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和行业特性。

2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困境

2.1创业创业教育面临的三大困境

从教育的内部系统来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不够,系统化的教育改革难以开展,是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内部困境。纵览国内一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模式,出现的一种倾向是,简单把设置一个试点班、开设一些创新创业课程,就等同于创新创业教育。从教育的外部环境来看,难以有效实现创新创业协同培养是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外部困境。创新创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一定要打通知识的习得、知识的创造、知识的运用通道,要建立贯通、有效、整体、联系的校企联合、校地联合协同培养体制机制。从教育的实施过程看,高校的思想不统一、盲目跟风、步调不一致,也是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实践困境。部分高校没有正确把握教育的渐进性规律。

2.2农林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

农林院校作为大学的一种类型和有效组成部分,也具有全国高校普遍存在的创新创业教育共性问题。主要表现在:创新创业教育孤立于农林专业教育之外;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有余,内涵挖掘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的环节存在缺失,环节之间的联系不紧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环节脱节,难以做到学以致用。

3农林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索

3.1用系统的观念,深入的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过程,需要通盘考虑教育系统内部的各种要素。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宏观整体的概念,深入推进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具有创新创业潜质人才的选拔和招生制度、弹性培养制度、质量评价与学位评定制度,形成比较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体系。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为例,学校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全面成才、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发挥“农科教一体化、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特色与传统优势,稳步推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一是注重在教育内部系统中形成要素合力。出台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健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自主学习、指导帮扶和文化引领等“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二是形成贯通的机制体制。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本科专业人才、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体系,打通三个相对独立的培养单元,形成一体化的体系。三是重点突出、实现突破。在创新创业思想的指导下,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学校的重点工作。逐步修订完善65个本科专业,69个一、二级学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进一步明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及方法、条件与保障。

3.2用渐进的原则,逐步开展教育教学实践

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采取渐进的原则,“试点先行、逐步推广”,不失为一条稳妥的途径。这种做法既不会冲击当前的专业教育体系,还能够结合学校实际,逐渐形成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推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采取了试点学院先行的做法。动物科技学院被确定为陕西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学院以“建设全国一流农林高校创新创业学院”为目标,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创业理念,探索“动科专业为主体、草业和水产专业为补充”的“1+2”模式,稳步推进全国“农学”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一是以招生制度为突破口,建立适用创新创业的学业主题评价制度。学院采取大类自主招生,同时结合大类内自主选择专业,创立创新创业试验班,遴选符合条件的学生进入试点班级进行(专业)学习。二是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建设高质量的课程体系。在专业培养方案中设置“创新创业与素质教育”8学分课程模块,开设创业基础课、就业创业指导课、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并逐步实现专业教育体系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深度融合。三是改革教学模式与考核方式。开展混合式教学和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改革,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四是加强创新创业与素质教育学分管理。

3.3用协同的理念,建成创新创业教育的示范地

创新实践教育范文篇10

关键词:科研项目;双创;文献研究;统计分析

1研究背景

2008年,教育部通过“质量工程”项目,又立项建设了30个创业教育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0年及2012年,教育部相继下发两个纲领性文件,分别为《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要求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该面向所有高校学生,并将双创能力的培养纳入高校人才培养计划。2014年12月,教育部部长在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中提出,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学生创业实践和分类指导,建立健全创业成果和学分转化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弹性学制,支持大学生休学创业。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双创教育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得到了持续稳步的推进。至此,在教育部的驱动及试点高校的带动下,全国各级各类高校均在各自办学特色的基础上对创新创业教育开展了全方位的实践与探索工作[1-2]。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背景下,我国教育部及各级政府组织专家编写了系列创新创业教育教材,同时驱使国内许多高校在创新及创业教育建设上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与实践,打造了系列教育活动载体和实训平台,如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竞赛、科技园、孵化园和创业园等,并已取得一定成效[3-6]。

2文献研究法

只要写论文都需要用到各种文献,所以文献研究法也是一种研究方法。对文章进行分析概括,提出新的观点是文献研究法的根本出发点,即搜集并研究大量相关文献,从中提取所需信息并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得出相关结论[7]。文献研究法主要用于获取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了解当下双创教育的发展趋向以及该教育观念的整体构想,分析在双创教育潮流下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建设中遭遇困境的原因,明晰本研究的基本思路和重心[8]。传统文献研究法依赖于研究材料的丰富程度,如果电子数据库尚未进入大学公共资源领域,文献研究的外部载体是实体图书、复印资料、手稿等,数量有限并且传播较为困难。早期的文献研究仅限于数据的丰富性和可用性,相应的文献研究也根据数据的可用性进行归类,不可避免地存在资料遗失的风险。因此,早期的文献研究,研究资料匮乏且分布不均,难以与系统的研究方法相匹配,也不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因此,学术界在方法论层面上降低文献研究的重要程度并非没有道理。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知识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互联网连接着图书馆和研究机构,充斥着大量的数字文献资源。随着互联网的去中心化,学术研究的权威性也充斥着学术范围的边边角角,检索文献变得更容易,但排序文献变得更加困难和混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还出现了专门对文献进行排序和汇总的专业软件。文献研究法因其突出的优势而极具活力。首先,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对古今中外文献的研究和分析,可以研究非常广泛的教育创新工作。文献研究法可以研究长期以来无法复制或达到的学科领域,例如古代教育家和已经发生的教育现象。这种优势是其他研究方法所不具备的。其次,它的特点是间接性和非直接性。研究人员与记录在文献的人或事没有直接接触,研究人员与受访者之间没有互动,数据收集不受受访者合作或不合作的影响。最后,它更便宜、更高效。文献研究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的研究,是获取知识的捷径,不需要特殊设备,省时省钱,效率高。当前教育改革研究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思辨研究和实证研究。思辨研究侧重于解决理论问题,强调概念、理论和观点的构建,通过逻辑推理解决概念和规范问题。实证研究侧重于解决实际问题,强调研究结果的推论。收集和分析数据和信息,它的特点是事实和证据。文献研究法显然属于实证研究的范畴,因为文献研究法是通过收集文献证据来推断研究结果,而不是通过逻辑推理来解决概念问题。许多国外学者将文献研究法归为定性研究方法。国内尚无文献讨论文献研究法是定性研究方法还是定量研究方法,但有学者认为文献研究法是实证方法而非思辨方法。实证研究不是指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而是从严格控制变量的实验研究、准实验研究到完全不控制变量的大数据分析,如考古研究、文献研究等一系列方法体系的研究。使用文献时最重要的考虑因素是文献的质量,这也是文献作为证据是否具有说服力的关键。与调查和访谈不同,文献通常是为研究目的而撰写或创作的,因此其价值,尤其是原创文献,需要在使用前进行彻底评估。文献评价通常基于四个标准:可靠性、可信度、代表性和重要性。可靠性标准包括文档可靠性和作者评级,可靠性是指文件是否完整。作者评级是判断作者的真实性,或者作者是独立作者还是多人合作。作者身份可以通过作者的用词和文风等内部证据来确定,也可以通过纸张和墨水化学测试等外部测试来确定。文献代表性是指对相关文献的保留程度和可用性的评估。使用文献时,应注意使用的文献要具有代表性。可用性是指文献的可用性,许多官方文献都受到保密限制。文献查找是进行调查的最重要步骤。文献含义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是对文献的字面理解,即它的物理可读性,文献是否被妥善保存,上述语言是否可识别;第二层是对文献内容的深刻理解。任何研究方法都有其弊端,文献研究法也不例外。在使用文献研究法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其不足之处,更准确地使用它来实现教育创新的研究目标。文献研究法的缺点首先是很难判断许多文本的价值和质量。无论是在报纸上的文章还是在官方统计的各种报道中,都经常隐含个人偏见或作者的主观意图,造成各种偏见,影响文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影响客观性。其次,文献收集很困难。例如,某些文献不向公众提供,因此很难为特定的社会研究收集足够的信息。最后,在专门研究的情况下,现有的文献往往缺乏系统的、全面的论述,尤其是一些历史研究文献。

3统计分析法

本文试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相关统计分析法对调查统计数据进行量化分析。通过调查双创背景下高职院校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着重分析现有的双创教育创新与实践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而提出以统计分析为基础的双创教育创新与实践研究的教育体系改革建议[9-10]。应用统计分析法时,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到各主成分的总因子和得分,对教育质量进行评价和排序,对部分主成分进行聚类和定性分析、评价。过程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主成分分析,这是一种降维分析方法,通过将多个变量转换为多个复合变量来执行统计。主成分分析最终形成少量的综合变量,替代了许多原始变量,简化了统计过程,提高了统计效率,客观地再现了原始数据信息。二是聚类分析,这种方法可以在不知道对象类型数量的情况下,有效地使用多个度量来分析问题,并实现问题的分类和统计。其中,系统聚类分析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分析方法[11],统计过程比较简单,可以使用基于不同距离选择的系统发育聚类方法对具有数值特征的变量进行样本统计。这逐渐将单个变量合并为子变量,最后将整个总体合并为集合,实现统计简化和分析精炼。聚类分析是一种统计技术,可以直观地比较样本中不同指标的属性,并对具有相似属性的指标进行分类。第一主成分统计的贡献小于80%,当使用第一主成分的分析结果进行聚类分析时,由于缺乏信息,会出现统计误差。因此,聚类分析应选择两个主成分的数据矩阵作为源,并在计算中使用欧几里得距离公式,以提高统计的全面性。通过对学生教育评价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实施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有效提高了教师教育质量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为教师对学生的奖励和评价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其中,评价、分析结果的有效性受指标影响较大,高职院校需要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和办学条件制定校本评价指标体系,使多元统计分析更加合理和科学。同时,由于部分学生对某些指标含义的理解有限,学校在进行多变量统计分析时结合专家组评价补充学生教育评价,可以建立关系,提高教育质量的意义,对内容进行更加客观的评价,全面评价教师的教学改革工作。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单位,教育活动复杂,教育目标复杂而长远,短期内难以预测教育的实际效果。因此,高职院校行政部门应在学年期间进行多次调查和统计,而不是以单一的统计结果作为评价教师教育能力和素养的唯一依据,应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评估教师教育的质量。高职院校不仅需要用一些指标来确认教师的优秀表现,还需要正视一些指标的分析缺陷,提出科学的建议和指导来促进教学[12]。统计分析设计与开发研究主要包括混合学习环境设计与构建、支持系统设计与开发、有效性设计与测试等方面的研究[13]。例如,一些教育改革者调查了构建校园混合学习环境的影响因素,一些教育改革者构建了统计分析学习的支持服务体系,还有一些教育改革者研究提高统计分析有效性的方法。有关职业教育数字化教育资源研究分析的文献数量在过去十年中呈上升趋势,近年来发文量也迅速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职业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职业教育数字化教育资源研究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成为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研究领域。根据研究人员所属机构的分析,该领域的研究人员主要是职业学校的教师,很少有企业和其他机构的研究人员。职业教育以产业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与产业和企业息息相关。因此,有必要加强职业教育院校和企业的合作,根据行业和企业的需求,开展职业教育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相关研究,审查资源的科学和教育性质,满足职业教育人员培养目标的需要。同时,加强职业教育院校与其他科研机构的合作,形成融合各方面需求的研究团队,更好地促进职业教育数字教育资源研究。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