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技术设计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2 08:22:17

创新技术设计

创新技术设计范文篇1

1机械设计的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1.1针对现代机械产品的机械设计现代的机械产品对于机械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对于机械设计而言,其技术层面也发生了转变。首先,对于产品的设计要求更加倾向于智能化。智能化的特点是利用现代化的设计手段,如CAD设计软件以及虚拟的设计技术对需要设计的产品进行模拟设计,并能够通过多媒体等对产品的性能、结构等进行模拟演示。其次是更加系统化。系统化要求是要将产品的每个部件的有机内在联系进行整合设计,并要求有一定的层次性,通过系统整体来完成设计任务。然后是模块化。模块化的设计理念较为简单,即将具有一定实现功能的模块进行组合,并实现产品的方案设计。最后是产品的特性设计。依据产品的特性,利用计算机的技术对产品进行知识构建与逻辑推理,最终形成产品的方案设计。

1.2现代机械设计的未来发展与前景分析第一,性能更加优良。现代的机械产品多要求性能的优良化。因此,在对机械产品设计的过程中,要尽量提高产品设计的性能优良性。其中,优良性能分为可靠性技术设计、动态设计、防腐设计、补偿设计以及控制设计技术等。第二,更适合市场竞争的设计技术。产品的形成最终是要投放市场,在市场要有绝对的竞争力。面对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要开发新原理以及新技术,给予产品以新技术与新功能。竞争优势的技术设计包括产品的技术创新、成本的降低、仿真设计与智能设计等等。不断的创新技术以及竞争需要,让机械设计更加向市场竞争方向发展。第三,节能环保的绿色设计理念。对于环境的保护,环保意识在当今社会更加深入人心,因此,对于机械设计而言,也应该以绿色设计为设计理念。对于机械设计的产品要以智能化和绿色化为基础。不仅如此,还要以资源的利用为前提,即通过先进的机械设计技术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此外,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则是更加先进的机械设计理念。

2机械制造的技术分析

2.1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分析选进的机械制造技术是面临当代技术发展需要的,因此,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更具有当代的特点。首先,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机械产品的需求。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在不断更新,设备也在不断更换。在保存原有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新的技术,并能够吸取全球最为先进的技术,作为发展的基础。只有如此,机械制造才能满足竞争不断的市场经济。其次,工业发展的新要求。工业发展迅速,并且在不断融入新的技术体系。如化工、计算机等先进的技术都完美的融合到了一起。以提高生产效率为前提,进行机械制造的技术革新。提高生产效率,满足客户需要,更大的扩展市场。最后,系统性的技术综合。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不只是强调制造的本身,同时也扩大了制造的技术范围。从产品的调研、开发设计以及后续的生产加工等都需要先进的制造技术为依托。

2.2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现状以及发展方向分析目前,我国的制造业发展迅速,从不同方面分析,机械制造业可以从管理、设计以及制造工业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机械制造的管理。计算机管理制度对于机械制造业而言,是一种未来发展的方向。组织体制与生产模式的更新发展,营造出最新的JIT、AM、LP以及CE等管理理念。在我国,这种管理机制还是比较匮乏的,只有很少的机械制造企业进行这样的管理。因此,我国应该加强机械制造的管理机制。第二,机械制造的设计。工业发达国家都会采用先进的设计方法,并且不断更新设计数据。尤其是计算机辅助软件的应用-CAD技术的应用,让更多企业开始了无图纸的机械制造。然而,在我国,则缺乏这种先进的计算机软件技术,或者是这样的技术应用并不广泛。因此,在这一技术层面上,我国需要努力与发展。第三,机械制造的工艺分析。机械制造以高精度、高精细加工作为其发展的趋势。最新的技术,如微型加工、纳米加工技术、激光加工技术、电磁加工技术等等。这些技术都属于高端的加工技术,在工业发达的国家,这些技术应用较为广泛。而在我国,以上技术应用不多,还处于一种未开发、甚至是未普及的状态。因此,这些高端的技术在我国有待加强。综上所诉,我国的机械制造技术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很多技术都有待开发或者是普及。但从技术层面上而言,相对于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则有更大的发挥潜能。

3结束语

创新技术设计范文篇2

电气自动化节能技术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产物,更是电气信息领域的一门新兴技术,不仅仅在有效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劳动条件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在当前经济建设的重要目标节能方面更是成为了中坚力量,是推动各行业节能减排的有效武器。对于当前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应用现状来看,城市电网的不断扩大和增容,导致变频器、整流器造成大量的谐波产生,给我国电网带来了很大的不利影响。对此,为了更好的起到消除谐波,提高节能效果,电气自动化节能技术通过减少电路的传输损耗、优选变压器、补偿无功、使用有源滤波器等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大大的提高了电气系统的有效运行,节能效果较为显著。

2电气自动化节能技术的重要意义

2.1新技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气自动化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可谓是息息相关,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电气自动化系统技术方面也有了极大的改变,为了更好的顺应节能时代的发展大主题,电气自动化节能技术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逐步成为了新技术领域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气自动化中的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

2.2有效的减少了各类能源的消耗

电气自动化节能技术是通过减少电路的传输损耗、优选变压器、补偿无功、使用有源滤波器等方法,将会极大程度的减少电力等各类能源的消耗和浪费,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当前的供电紧张局势,大大提升了供电效率。

2.3大大的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电气自动化的节能技术将节能作为主要的技术研究核心,从企业电气自动化的设备安全系统来看,得到了有效的提升,更好的保障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为城市居民的生活提供更加友好和谐的生活工作环境和健康发展空间。同时电气自动化的节能技术对电器进行节能改造还能够节省能源从而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综上而言,电气自动化的节能技术是新技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对居民的生活质量上,而且在企业的长远发展上来看,这种电气自动化节能技术都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加符合现阶段节能技术的倡导,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3加强电气自动化节能技术设计的重要措施

3.1降低电能传输的消耗和浪费

电气自动化节能设计主要以节约电力资源为主要目的,这样才能有效的减轻国家电网的用电压力,更好的维护国家供电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通常,电能在传输的过程中,导线上会产生很多电阻,直接影响了电能的顺利传输,同时在传输上还会造成有功功率损耗。对此,电气自动化节能设计上要有效的减少导线电阻。可以从材质选用、导线的长短、变压器调节、增大导线的横截面积等四个方面进行技术改造:首先要选用电导率较小的材质做导线,电导率越小的导线材料,在电力运输过程中的电力损耗就越小;其次在电气自动化布线上,要尽可能的走直线,减少导线的长度,缩短供电距离;再次就是要将变压器调节接近负荷中心,从而减小供电距离;最后从导线的横截面积来看,增加导线横截面积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降低能源损耗。

3.2酌情选择合适的变压器

在电气自动化的节能技术设计上,变压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只有选择功率损耗小、单相自动补偿设备、三相四线制的变压器,电气自动化节能技术才能在极大程度上保持电力运输线中的电流负荷的均衡稳定,使电能资源消耗最低,起到环保的作用。对此,变压器的合理选择尤为重要:首先,从变压器的材质上选择,要以节约的设计理念选择合理的材料和运行介质,如硅钢片、铜片及绝缘材料等;其次,变压器的放置位置要合理,为了便于管理和维护,最好将变压器放置在电力消耗的中间位置,与其他的辅助设备放在一起,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电缆,节约能耗,降低成本;最后,根据电量的使用情况,合理选择变压器的容量和台数,选择变压器前,一定要对电量使用量进行合理的计算,不要造成变压器过多或者多少,避免产生过度消损的情况发生。

3.3无功补偿设备的合理选择

无功补偿设备就是指能够无功功率补偿的电力资源设备,无功功率占有供配电设备的很大一部分容量,在电气自动化技能技术设计上,无功补偿设备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可以实现无功就地平衡,减少损耗。但是对于无功补偿设备的使用上也要注意四点问题:一是要根据电容器的容量进行补偿,其参数的计算可以根据目标功率因数、配电电压的容量、负荷等等确定;二是摒弃传统的按比例分配的方法,在补偿方式方法中可以采用集调节平滑、跟踪准确、适应面广等优点为一体的模糊投切方式,能够达到补偿的最佳效果;三是无功功率是投切参数物理量,为了防止投切振荡、无功倒送等情况的发生,无功功率要选择合理;四是就地补偿方式,将无功补偿设备就地安装,避免线路传输损耗,也能达到很好的节能效果。

3.4有源滤波器能够维持电气正常运行

在电气自动化运行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消除谐波产生,消除谐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有源滤波器。因为谐波的产生可以降低电气设备的可用性,对电气设备的质量产生严重的损害造成严重的电力能源损耗,威胁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还会减短电动机的工作寿命。对此,在电气自动化节能技术的设计上,考虑消除谐波,使用有源滤波器无疑是最佳的。有源滤波器具有优异的动态性能、反应快、能扩大功率范围等特点,通过有缘过滤器的谐波可以过滤掉,使电气设备减少阻碍,更加顺畅的运行,能使无功补偿达到更好的效果,同时能够有效维持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对设备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3.5优化配电设计,采用高效率的照明设施

根据对供电设备和负荷容量可靠性的要求,在进行电气自动化节能技术设计时,要优先考虑电力系统的适用性,保证电力系统的可靠、灵活、易控、稳定和高效,同时还要考虑安全性,保证导线具有良好的绝缘效果。电力电缆是电气自动化系统中投资成本较大的一部分,为了节省投资成本,在电力电缆选择上也要谨慎,从成本的角度来看,较之铜电缆,铝电缆更为便宜,所以很多电气工程都选择铝电缆。在电气自动化的节能设计中,照明设施也应该起到节能的效果,间接性的提高大家的节能意识,可采用高效节能光源技术,该技术也是电气自动化节能设计创新出来的最新结晶,与普通的照明物相比较,高效光源不仅工作寿命长、照明效果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能源的损耗,是电气自动化的节能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能够更好的贯彻科技创新理念,从而获得更大化的经济效益。

4结语

创新技术设计范文篇3

关键词:技术代码;技术民主化;机动边缘;次级工具化;技术价值观

Abstract:Feenberg''''stheoreticalcriticismscontainplentifullythevaluesoftechnology,suchastheideasabouttechnologicalcodeanddemocratization,marginofmaneuverandsecondaryinstrumentalization.Inhisopinionsthetechnologicalcodeisnothingelsebutacondensationofpredominanceoftechnologicalvaluesbywhichthesocialpowerentersintothekerneloftechnologicalgrowth.Technologicaldemocratizationgivesotherparticipantstoexpresssociallywhattheythinkofthetechnologicalvalues,thusprovidingopportunitiestothesubjectsrepresentingsocialintereststotakepartintechnologicalactivities.Themarginofmaneuverindicatesthereactionoftechnologicalvalues,andthesecondaryinstrumentalizationisdefinedasaspacewherethetechnologicalvaluescanactivatethemselves.Feenbergappliedhismethodologytothetheoryofsocietyconstructionthatfeaturedinhistechnologicalvalues.

Keywords:technologicalcode;technologicaldemocratization;marginofmaneuver;secondaryinstrumentalization;technologicalvalues

任何技术都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自然属性表现出技术作为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转换的过程和手段,它要遵从自然规律;社会属性表现出技术作为实现人的目的和需要的手段和方法,它负载了人的价值取向。技术的社会属性就是它的价值属性。任何技术目的都是生活于特定社会中的人所赋予的,无论是技术的设计、发明、改进还是应用,都是人的社会活动,是人类自我表达的一种形式,负载了人的价值因素,而许多技术可能产生的重大社会后果也往往是整个社会最初所难以预料和想象的。在技术实践中,技术价值观既起着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具体技术活动与人的需要关系的作用,又起着根据其所反映的人的内在尺度内容,对该具体价值关系的效果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作用。芬伯格作为当代美国新一代技术批判理论家,他的技术批判理论秉承了传统法兰克福学派的基本思想,又借鉴了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的新成果,揭示出技术价值观在技术发展中的作用。本文拟从技术价值观的视角,对芬伯格的技术批判理论中的几个基本概念作出解析,以揭示他的理论的技术价值论思想。

一、技术代码:占霸权地位的技术价值观的凝结

芬伯格认为,现代技术体现了一种特定的工业文明的价值,特别是那些靠掌握技术而获得霸权的精英们的价值,即技术体现着精英们的技术价值观。那么,他们的技术价值观通过什么体现出来呢?芬伯格在技术批判理论中提出了“技术代码”的概念,认为合理的工艺和机器的设计在用于特定的目的之前,特殊社会体系的价值及其统治阶级的利益已经融入其中了。他的技术批判理论表明了技术代码是如何在无形之中将价值和利益沉淀到规则和工艺、设备和产品中去的。他强调技术代码反映了盛行于设计过程中占统治地位的价值和信仰的那些技术的特征,所以,我们说,技术代码是技术价值观的沉淀,它体现着技术主体中占主导的霸权的技术价值观。

芬伯格在《技术理性批判》中认为代码同时完成两项功能:①分清允许的或禁止的活动;②将这些活动与用来解释第一点的一定的意义或目的联系起来。“技术代码是最基本的规则,在这种规则之下,技术选择得以根据保持操作自主性的需要而作出。……组织为了存在,必须将它们的技术基础转换成代码。”[1]93在社会组织结构中,占统治地位的技术主体的技术价值观以“技术代码”的形式规范技术主体的活动,约束其行为。在技术活动中,技术代码严格地定义客体与它所要求的社会意义相符合。每一个客体都是根据反映特殊社会价值观的代码从一系列待选择的对象中被选出。“在解释的代码没有普遍适用于共同体成员的地方,那些没有获得解释代码的人就必须服从那些掌握了解释代码的人的领导。”[1]163所以,技术代码的统治地位源于其他主体对占霸权地位的技术价值观的服从。

技术价值观活跃于技术代码之中。芬伯格认为,技术是由效率标准和许多其他利益所“决定的”。各种利益的介入并不必然降低效率,而是可以根据更广泛的社会纲领将效率的成果偏向某个方向。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和不同的价值观中,任何一种配置都可能成功。其成功的根源在于部分主体的技术价值观上升为技术代码,“技术代码在一种情况下利用工人的技能,在另一种情况下则去除工人的技能,这反映了工人和管理者的不同利益”[2]163。不同利益代表着不同的技术价值追求,从而导致技术的不同配置。技术价值观是在设计选择中发挥作用的许多因素之一,它通过技术代码规范技术行为,实现技术的选择。所以,技术代码与从事技术设计和发展的参与者,技术的权威解释者以及社会的相关媒介的兴趣、设想、价值观有关系,正是他们融入技术代码才成全了它的权威地位。芬伯格强调:“现在作为理想或价值而出现的目标在一个把这些目标融入到社会的技术代码中的社会将呈现为一种完全不同的形式。……事实上,技术不是僵化的,而是通常能够适应变化的条件。有时技术适应新的短缺或发现,有时适应新的文化价值的出现。”[1]179同时,技术代码需要将应用于霸权的目的结合起来,因为科学和技术可以并入许多不同的霸权秩序。这将会导致新技术威胁现有的统治群体的霸权,直到新技术从战略上形成代码,这种威胁才会消除。它说明主体的技术价值观只有凝结于技术代码中才能发挥作用,获得主体需要实现的技术现实价值。

技术价值观的变化将导致技术代码的改变,技术代码不是一经形成就不再改变,“某种程度上讲,技术代码天生具有权威性,它必须是自下而上的改变,它要求公民积极的参与”[3]106。当处于霸权地位的技术代码不能适应社会的普遍需求时,来自于其他利益阶层的技术价值观获得机遇,要求改变技术代码,所以芬伯格认为技术的进化不能再被认为是一种自主的过程,而必须根植于利益和社会力量。这种利益和社会力量指的是持有技术价值观的其他主体,在技术活动中,他们拥有表达自己价值的诉求,“正如电视评论员将他们自己的解释强加在他们观看的节目上,使用者可以重新表示,甚至更改他们使用的设备,与他们自己的代码和价值观相一致”[3]107。所以,其他主体的技术价值观影响和改变统治者的价值观的过程就是技术代码改变的过程,近年来,妇产科医学已经认可了分娩培训、配偶或辅导者进入产房和母乳喂养等,这一切都是因为来自妇女社会运动的压力。在这些案例中,技术代码都因为考虑到新的要求而被修改。

我们看到,技术价值观通过技术代码,作为一种规则,从技术活动内部规约技术主体的行为,它引导我们从关注技术的外部过渡到瞩目技术的内部研究,这也是社会建构论的理论趋向。“塑造我们生活的技术代码反映着特殊社会兴趣,我们拥有这种力量去决定我们在哪和怎样生活,我们吃哪种食物,我们怎样交流、娱乐、治疗等等。”[3]131这种特殊社会兴趣即属于技术价值观。技术主体在技术活动中,是带着价值意识参与技术过程的,他们融合了自己关于技术价值的看法,即嵌入了自己的技术价值观。芬伯格把技术价值观作为技术活动的软件,使人类依赖技术价值观认识、评价、取舍技术。他以社会建构论思维方式说明了技术的进步依赖于一种强大的社会基础,社会力量通过主体的技术价值观介入技术发展的内核,规约技术应用与发展的方向。

二、技术民主化:确定其他参与者技术价值观的社会位置

技术代码既然体现着占霸权地位的技术主体的技术价值观,那么,其他主体的技术价值观在技术活动中如何展现并发挥功能呢?芬伯格的技术民主化理论说明了这个问题。他认为技术的民主化要优先考虑那些被排斥的价值和表达这些价值的公众,即给予其他技术参与者表达自己价值追求的机会。

技术的民主化开始于技术设计,芬伯格认为公共干预实际上可以在技术设计中提高技术,注重被既得利益者所忽视的问题。技术设计反映的不仅仅是个别技术客体的社会意义,而且由更广泛的社会价值观构成。通过技术民主化,技术设计过程更多地体现了其他主体的技术价值追求,技术设计是许多参与者之间共同协调的结果。设计过程是这样一种空间:身在其中对发展技术感兴趣的各种社会行动者一开始就获得了发言的机会。业主、技术专家、消费者、政治领袖和政府官僚,通过提供或控制资源,通过确定他们所需要的设备的目的,通过把它们纳入适合他们自己利益的现有的技术秩序,通过把新的方向强加给现有的技术手段,从而对技术设计施加着各自的影响。技术民主化为其他主体的技术价值观提供了存在的意义和发挥功能的机会,因为它使技术发展接受更广泛的价值的影响,这个过程是一项需要广泛的民主参与的技术规划。技术的民主化的过程就是解决不同群体的价值冲突并使之达成共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其他主体的技术价值观获得存在的价值。因此,“创新的对话和参与设计成为一个基本的解决普通层与专家冲突的办法。长期以来,技术通过创新的对话不断地修正和进步,将反映更广泛兴趣和更多民主景象的不同价值观整合”[1]125。

没有技术民主化,其他主体的技术价值观就会被忽视和践踏,从而有可能造成技术霸权主义的恣意妄为,使技术发展偏离方向。同时,技术价值观也是民主选择的一种依据。技术民主化的实现离不开技术主体的参与,主体是带着价值判断参与技术选择的,在技术活动中,不同主体有着关于技术价值的不同认识和诉求。所以,“病人、家庭电脑的使用者、具体劳动的参与者、污染工厂的邻居是技术系统的参与者,这是支撑技术民主化诺言的一种处(机构)”[3]105。技术主体在技术活动中,通过技术民主化一方面发现现有技术的缺憾;另一方面,提出新的技术需求,“对以技术为中介的制度的民主控制是在技术进步的新方向中产生利益的一个条件”[1]187。

实现技术民主化,需要为其他主体参与技术的设计和变革提供可能性,使其他主体的价值追求在技术民主化的过程中获得支撑。“劳动、教育和环境遭到贬黜的根源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控制技术发展的反民主的价值观。”[3]202为此,在技术活动中,需要唤醒主体追求“民主”的价值意识和可能性。那么如何唤醒呢?芬伯格认为知识体制要根据下述两个目标发生一种根本的变化:①使整个劳动力而不仅仅是一小部分精英获得有效参与管理和政治的资格;②提供为了利用技术选择所需要的大量的智力资源,这些技术选择比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更加依赖技能和知识。第一个目标使主体获得参与民主化的机会,第二个目标使主体获得参与民主化的能力,使其他主体的技术价值观在技术民主化的过程中获得恰当的位置。例如,反映了发明者技术价值观的在线教育,在产生的初期,它不被广泛的大众所接受。20世纪90年代后期,因为越来越多的主体的参与,大学的行政主管认识到为满足学生和政府、工厂的要求,他们面临着财政预算的短缺和设施的挑战,在此前提下,在线教育被用来解决大学的经济、组织问题。参与和讨论在线教育的主体越来越多,他们的价值追求推动了在线教育模式和教育技术的发展。

可见,技术民主化激活了其他参与者的技术价值观,能够使技术的正效应充分实现,因为它使“一个单一的聪明地考虑周到的机械装置符合许多不同的社会要求,一个结构符合许多功能”[4]。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民主化,技术的民主化为其他主体的技术价值观参与技术建构提供了具体的途径,他们作为新价值的重要承担者在技术领域中以内在的反抗彰显自身存在的价值,把一种新的形式加在技术体制的过程中,促进技术朝着有利于人类利益追求的方向进化。技术民主化为社会利益主体参与技术活动提供了契机,它使人类在研究技术时,更多地关注技术选择背后的社会联盟的导向作用,通过社会建构改变技术发展的方向并可能消除敌托邦式的危机。

三、机动边缘:价值观在技术发展中的作用

为什么其他主体的民主参与能够促进技术的进化呢?芬伯格提出了“机动边缘”的概念。他认为就像操作自主性是统治的结构基础一样,被统治者也赢得了一种不同类型的自主性,这种自主性与体系中的游戏规则共同发挥作用,以便重新定义和修改游戏的形式、节奏和目的。他把这种反作用的自主性称为“机动的边缘”。机动边缘是技术进步的催化剂,技术主体通过机动边缘推动技术的发展,普通人是技术过程的内在参与者,他们可以通过扩大他们在加入到技术网络中时已经享有的机动边缘来转化技术。那么,主体通过什么实现这种反作用呢?这需要我们从技术价值观的角度分析。

“机动边缘”的反作用表现为适应主体的价值追求从而修改技术代码和促进技术的革新与进步。正如芬伯格所说:“技术传统的两重性的应用完全依赖于保持和扩大机动的边缘,这种机动的边缘是用来改变在劳动分工和技术中形成了代码的战略的。”[1]219同样,技术的革新也与机动边缘息息相关,大多数主要的革新都创造了民主化的可能性,但是这种可能性能否实现则要取决于被统治者的机动的边缘,即技术的革新与进步的程度受机动边缘的制约。革新的样式还将随着民主管理提高了机动边缘而发生变化,这使得雇员可以根据他们的喜好而改变“游戏的规则”。在新的管理体系下,就有了新的标准来判断提议出来的革新。雇员的价值追求决定他们的喜好,可见,机动边缘与技术价值观联系密切。

机动边缘的反作用与技术价值观的反作用相得益彰,“作为主体,人体是一个要求话语权利的道德—法律实体”[1]194,人的技术价值观支配着他的话语权,技术主体通过对技术器物的价值认识、技术行为的价值认识、技术观念的价值认识完成对技术的选择。在选择的过程中,由参与技术网络的人类行为者行使其技术价值观,他们在权衡价值得失的过程中完成“反作用的自主性”,不断创造新颖的技术形式,纠偏不合时宜的原有技术形式,体现这种“机动边缘”,所以芬伯格认为特殊的知识分子是在与技术领域相关的机动边缘中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转化在这一领域中所建立的代码。技术价值观的作用还体现在自动化教育中,芬伯格认为,技术主体节省成本的价值追求促进了自动化教育的发展,“管理者希望应用新技术来巧妙地化解过高的教育开销所要面临的危机。自动化的在线教育被认为能在节省传输成本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虚拟课堂中的学生是不需要新的停车设施的。另外,课程还能被包装和推向市场,这样一来,不需追加投资就可以产生连续不断的收入”[2]115。这种反作用也是机动边缘的反作用,它导致自动化教育新技术的产生和被公众接纳。

芬伯格的机动边缘论证了作为社会力量的技术主体参与技术活动的机制,即通过自主的反作用规约技术价值的取向,所以,一定的人造物总是相对于特定的社会群体而存在的,说明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人工物的意义由社会决定或抵制。

四、次级工具化:技术价值观运动的过程

上述理论的最终根源在于芬伯格对技术本质的崭新解读。他认为技术本质是一个内含双层结构的架构,即初级工具化和次级工具化。初级工具化展示了基本的技术关系框架,这种技术关系必然产生一个系统和装置。技艺必须被整合到自然的、社会的、技术的环境以支撑它的功能。技术的非决定性为社会的兴趣和价值观留有空间并参与这个过程。正如非背景因素被结合,这些兴趣和价值观分配技术的功能,确定选择技术的方向,保证技术与社会的和谐,所以,技术的本质包括第二个层面次级工具化,它由四个方面构成:系统化、中介、职业、主动性。

技术的次级工具化的过程内含着技术价值观活动的过程,即次级工具化的存在为技术价值观提供了活动的空间。它们源于技术的社会属性,也印证了技术的社会属性。之所以说在技术的次级工具化过程中,运行着主体的技术价值观,原因在于技术不仅仅是物质的装置,还融合在特定的社会价值观中。技术总是合并到社会结构中,它反映社会的要求。技术设计吸收了社会的约束,凝结了技术与社会的联系。技术功能是连接因果现实和使用者主观意图的链条,所以也是人工物与社会的链接。芬伯格认为技术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有不同的意义,同一个技术在另外一种文化关系中会变成一个完全不同的技术,原因在于不同文化有不同的技术价值观。芬伯格用艾滋病和迷你电话的案例证明,“技术精英们把他们的‘进步’概念强加到技术设计中,但是他们的使用者的抵制,使另外层面的功能成功地加入最初的设计中”[3]219。这说明不同技术价值观在技术活动中的冲撞,导致技术应用的不同结果,这个过程就是技术的次级工具化过程。

技术在次级工具化的运动过程中,通过技术与人类、自然环境的整合,它的次级工具化征服了初级工具化,所以,基于适应环境的、人道的、民主的、安全的工作和扩大社会交流的要求,价值观能够导引技术的发展,创造人类美好的未来。技术价值观在介入技术的设计和使用过程中,“映射狭窄的利益范围的装置和系统的具体化形式,作为非理性、非效率,被它们领域之外的其他主体所抵制。在现实中,这些抵制是对自然和社会生活压制的技术的反映。个体必须通过民主的理想化设计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3]222。在这个过程中,“重建次级工具化角色的特殊类型的社会制度将决定技术发展的不同类型,其中,传统的技术价值观可能被一种新的方式表达”[3]223。即重建次级工具化伴随着技术价值观的重建,新的技术价值观使技术在次级工具化的过程中,满足技术主体的价值需求,技术成为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实在。

芬伯格的次级工具化理论为社会利益主体参与技术实践活动提供了运动的区间。在次级工具化的过程中,利益主体能够充分发挥技术价值观的功能,使一种社会力量深入到技术系统内部,从内部重建技术的价值方向,为技术哲学的微观研究提供理论的可能性。

技术代码、技术民主化、机动边缘和次级工具化是芬伯格技术批判的理论精髓,芬伯格从社会功能与技术功能的结合点来界定技术设计、应用及未来发展。他强调了主体的技术价值观在技术的社会建构中的地位。技术代码、技术民主化、机动边缘和次级工具化的功能印证了主体的技术价值观在技术系统中的重要地位,为芬伯格进一步提出改造技术,走向一个可以选择的现代社会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芬伯格的技术价值观理论充斥着浓浓的社会建构论色彩[5],他系统地运用了社会建构论的方法论,不仅批判了技术决定论,也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技术价值观理论提供了深入探索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安德鲁·芬伯格.技术理性批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安德鲁·芬伯格.可选择的现代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FeenbergA.Questioningtechnology[M].London:Routledge,1999.

创新技术设计范文篇4

近年来,第二测绘院领导班子非常重视质量管理工作,经过多年实践,不断完善,形成了一套贴合工作实际、行之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始终贯彻“质量第一、注重实效”的方针,以保证质量为中心,满足需求为目标,防检结合为手段,全员参与为基础,走质量效益型的发展道路,质量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下面汇报一下我院的质量管理情况。

一、质量管理现状

我院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健全质量管理的规章制度,建立和完善质量体系,并保障质量体系有效运行;制定行之有效的质量保证措施,强化质量奖惩,职工的质量意识不断增强,整体质量水平不断提高。

(一)规章制度健全

建立健全各项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在严格执行国土测绘院制定的《技术质量管理办法》等各项管理制度的同时,结合第二测绘院的实际,制订了《第二测绘院职工技术创新奖励暂行办法》、《第二测绘院生产科室自揽测绘项目登记管理办法》、《第二测绘院生产经营管理暂行办法》等,保障生产经营项目的成果质量、技术含量和服务水平。

测绘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完善。2003年在全院范围内率先通过ISO90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程序文件、作业文件、管理办法齐备、可操作性强。国土测绘院整合以后,积极参与国土测绘院组织的新一轮质量认证工作。质量管理体系覆盖各部门,运行有效。把质量管理工作同“双基双建”、三个体系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效果良好。

(二)质量管理机构健全,责任明确

按照国家测绘生产质量管理的有关规定,设立质量检查机构和专职的质量检查人员,对测绘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检查,并对测绘项目质量进行最终检查,保证测绘成果的质量。并按照国家规定的执业资格条件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质量检验人员和生产作业人员的管理,取得相应资格的人员承担具体的测绘工作,保证测绘工作质量。

分管副院长(总工)负责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的贯彻实施,签发有关的质量文件;组织编制项目技术设计书,并对设计质量负责;处理生产过程中的重大技术问题和质量争议;审核技术总结;审定测绘产品的交付验收。生产技术科负责技术质量管理的日常工作,包括:编制年度质量计划,贯彻技术标准及质量文件;对作业过程进行现场监督和检查,处理质量问题;组织实施内部质量审核工作;配专职二级检查员5名,负责对产品质量进行最终检查。每个生产科室配备2~3名一级检查员,各级质量检查人员对其所检查的产品质量负责,并有权予以质量否决,有权越级反映质量问题。作业人员执行操作规程,按照技术设计进行作业,并对作业成果质量负责。其他岗位的工作人员按照岗位职责履职,保证本岗位的工作质量。

(三)“两级检查一级验收”落实到位

严格落实“两级检查一级验收”制度,加强过程质量控制,确保成果质量。从承接测绘任务、组织准备、技术设计、生产作业直至产品交付使用全过程实施的质量管理。生产组织准备:实行合同或计划任务评审,保证所承担的计划或市场任务的实施能力,合同评审结果作为技术设计的一项重要依据;生产项目做到了先设计后生产,技术设计书按有关规定经过审核批准后付诸执行。测绘任务实施前,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学习技术设计书及有关的技术标准、操作规程。对涉及仪器、设备、工具进行检验和校正;在生产中应用的计算机软件及需用的各种物资,保证满足产品质量的要求,不合格的不准投入使用。作业过程的质量控制:重大测绘项目实施首件产品的质量检验,对技术设计进行验证。制定了完整可行的工序管理流程表,加强工序各项基础管理工作,有效控制影响成果质量的各种因素。成果经作业人员自查、互检,如实填写质量记录,达到合格标准后,方可转入下工序。下工序有权退回不符合质量要求的上工序产品,上工序及时进行修正、处理。对控制测量、空三加密等关键工序、重点工序设置必要的检验点,实施工序产品质量的现场检查。经成果质量过程检查的测绘产品,必须通过最终检查(经用户同意紧急放行的急要成果除外),评定质量等级,编写最终检查报告。成果使用过程:保证所交付的测绘成果是合格品,建立质量信息反馈网络,主动征求用户对测绘质量的意见,认真填写顾客满意度调查表,定期做分析。

(四)措施到位

1、建立了质量奖惩制度,以经济杠杆推动质量管理工作。院同生产科室年底结算与项目成果质量、合同履约率、顾客满意率等因素直接挂钩;生产科室作业员个人产值结算与其图幅作业质量挂钩。每年底进行全院作业员质量排名,评选质量标兵等,营造鼓励先进的氛围。

2、鼓励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和成果质量。质量和数量是对立统一的,采用先进技术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根据《第二测绘院职工技术创新奖励暂行办法》,2011年评选了4个技术创新奖,这些成果解决了生产中的质量控制、数据批处理等技术难题,既保证了成果质量,又保证了工期,院给予表彰和奖励。

3、开展技术能手比武。结合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第二届全国测绘地理信息行业职能竞赛摄影测量大赛选手选拔,模拟实际比赛通过笔试、实际操作选出5名院技术能手;派前两名推选参加国家比赛,取得了团体第九,个人第三的好成绩。

4、年终奖与质量挂钩。年终结算与质量紧密挂钩,管理人员、质检人员质量问题一票否决;对于技术人员的年终奖计算把质量作为重要因子(优1.3、良1.1、可1.0),参与奖金计算,同样是一幅图优级图奖金是可级图的1.3倍,有效地激励大家努力提高成果质量。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院测绘质量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信息化测绘体系及测绘服务保障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生产组织、过程质量控制、交付使用等环节还需加强管理,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提高质量意识,建立健全信息化测绘质检体系,使质量管理由规范化向标准化、精细化迈进。

(一)技术培训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随着“十二五”基础测绘的开展,新设备、新工艺引进和应用不断深入,需要加强技术培训;数据标准进一步完善、更新模式从单纯的全面更新到及时更新、定期更新和重点更新相结合的更新模式也需要加强技术培训;外业队伍需要组建,技术人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培训;地理省情监测已逐步成为基础测绘的重要内容,技术路线、监测方法等都是全新的也需要加大培训力度。

(二)外业质检相对薄弱

新一轮基础测绘采取内外业一体化的作业模式,对于以内业为主的第二测绘院来讲,外业检查人员较少,质检力量薄弱,一、二级检查员数量和技术力量等方面还需加强。

(三)质量意识还需进一步提高

还存在个别质量意识不强的问题。一是未能正确对待数量与质量之间关系,存在“年初讲质量、年终抢数量”、“检验部门讲质量、生产部门追数量”的现象;二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设计、作业标准滞后的问题;三是院与科室结算与质量、顾客满意率、合同履约率挂钩还不够紧密;四是近几年来未开展质量评优活动,氛围营造不够;五是没有充分认识到工作质量对产品质量的保证作用,在生产过程中未能完全行使“质量否决权”,在职工奖励、经济承包、工作考核等方面质量否决权的作用体现不足。

(四)信息化测绘质量管理体系亟待建立

地理信息数据获取实时化、处理自动化、服务网络化、应用社会化的信息化测绘体系正在形成,与信息化测绘体系的要求相比,现有的检查手段、技术力量相对落后,不能满足新形势下质量控制要求,亟待建立信息化测绘质量管理体系。

三、下一步打算

(一)强化质量培训,加强质量管理,提高质量水平。

按照院职业素养教育的要求,结合我院生产实际,加强各方面的技术质量培训,走出去、请进来,通过外派、岗位培训、专题培训、互帮互学等不同形式加强业务培训,培养和造就一支德才兼备,训练有素的管理人才和测绘科技人才的测绘队伍,提高整体业务水平。提高全员质量意识,使每一名职工都要把单位声誉、测绘事业发展同本职岗位联系在一起。

强化责任心,以工作质量确保产品质量。测绘工作具有相关性、传递性、累积性,工作中贯彻“步步有检核”的观念。每个工作人员都要做到仔细、认真、互(复)查,抱着我是工作“最后一关”的工作理念,哪怕是小到制作接图表等小环节也要自检、互查。同时发挥主观能动性,发现问题及时请示、处理,提高整体生产效率及质量。

充分发挥经济杠杆作用,完善结算制度,使结算同作业质量进一步挂钩;适时开展质量评优活动,树立质量标兵。创新管理形式,适当改进生产组织模式。真正推行项目管理,调动各方积极性,弥补生产、质检力量不足。

(二)研究建立适应新形势的质量保证体系。

地理信息数据获取、处理、服务方式的转变对质量保证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基础地理信息更新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特点,面对地理省情监测和应急测绘保障的需要,建立新的、能适应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采集、建库与应用服务的质量控制体系。不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数据“二级检查一级验收”,而要向后延伸,包括数据入库检查、数据库系统的测试与验收、地理省情监测和应急测绘保障质量控制等,构成一个完整的从数据采集到数据建库的质量控制体系。

(三)采用信息化测绘质量管理。

创新技术设计范文篇5

一、计划阶段。在计划阶段中应对所需要设计的机器的要求情况做充分的调查研究和分析,使得透过分析,能够进一步明确机器所应具有的功能,并为以后的决策提出由环境、经济、加工以及时限等方面所确定的约束条件。

二、方案设计阶段,此阶段决定这设计的成败,在此阶段中,要处理好需要与可能、理想与现实发展目标与当前目标等之间可能产生的:矛盾问题。方案的设计所界定的不单单是产品的发展方向,更重要的是检验设计者对于产品的开发及认识,以及创新。初步设计的主要步骤是:确定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型式、运动设计、设计主要零部件.绘制初步总图,初步设计审查。

三、技术设计阶段,其目标是产生总装配草图及部件装配草图。根据总装配草图和部件装配草图对产品进行设计。在技术设计阶段要根据审查意见修改设计、设计全部零部件,绘制新的总图,技术设计总查。在接下来的工作设计阶段,要根据审查意见修改设计,绘制全部工作图和制定全部技术文件,而相对于批量或大量生产的产品,还要进行定型设计。

四、技术文件编制阶段:其种类较多,常用的有计算机的设计计算说明书、使用说明书、标准件明细表等等。

五、计算机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在机械设计中得到了日益广泛的使用,并出现了许多高效率的设计分析软件,利用此类软件可以在设计阶段进行多方案的对比,以及可以对不同的方案其结构强度,刚度和动力特性进行精确的分析。因此,计算机在机械设计进程中起到不可估计的作用。在机械设计之前,制定设计任务是设计的前期工作,其根据是用户订货,市场需要和新的科研成果,设计部门应用各种技术和市场情报拟列可能方案,比较其利弊,与经营部门和用户共同商议。制定合理的设计任务目标,对于新型设计极其重要任务目标的失误有可能造成经济上的严重损失,甚至使得整个计划面I}缶失败而与之相关的,就是要确定总体方案,即确定所要应用的工作原理和与之相应的结构型式。当总体方案确定后,要运用机构学的知识,选用合适的机构以得到所需要的运动方案。

在绘制零件图的同时还需要进行两项工作,其一、工艺性审核,使零件便于加工并降低制造成本。其二、标准审核,使零件结构要素、尺寸、公差配合,热处理条件以及标准和通用零件等符合标准的规定。零件图完成后开始图纸核对,这是非常重要的工作,经过仔细校对的图纸能保证加工后装酬顷利,最可靠的校对方法是根据已绘制好的零件图重绘出一张总装配图,所有的矛盾之处就会体现出来。从上述所述来看,仅有以上的程序是远远不够的,机械设计的目的是将设计思维上升为理性过程,从而使设计能循一定的逻辑进行,使更多的设计人员能做出好的设计。而提高设计和制造经济性指标的途径有:①采用先进的现代没计方法(CAD),使设计参数最优化,达到尽可能精确的计算结果,保证机器足够的可靠性;②最大限度地采用标准化、系列化及通用化的零部件;③合理的组织和没计过程;④力求改善零件的结构工艺性,使其用料少,易加工,易装配。另外,机械设计的努力目标为,在各种限定的条件下设计出最好的机械,即做出优化没计然而优化设计需要综合地考虑诸多要求,其中包括:最好的工作性能、最低的制造成本、最小尺寸和需要、使用中的最可靠性、最低消耗和最少环境污染,它们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因机械种类和用途的不同而异。而没计者的任务就是要按照具体情况权衡轻重,统筹兼顾,使设汁的机械有最优的综合技术经济效果。而优化设计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以前的优化没计主要是依靠设计者的知识、经验和远见,但随着机械工程基础理论和价值工程,系统分析等新学科的发展,制造和使用的技术经济数据资料的积累,以及计算机的推广使用,机械优化逐渐含弃主观判断从而依靠科学计算。机械设计所依据的计算准则有:强度准则、刚度准则、耐热性准则、震动稳定性准则、寿命准则(磨损以及腐蚀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可避免的,而所谓的寿命准则主要是指在保证机械零件在寿命范围内,不要发生过度的磨损和腐蚀,通常在设计时采用润滑剂减少磨损,采用抗腐蚀陛材料减少腐蚀)、可靠性准则等等。

创新技术设计范文篇6

著名经济学家JosephSchumpeter于1911年在其名著《经济发展理论》中最早提出了“企业创新”的观点,并指出,“企业创新”是把一些崭新的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到生产体系中,其目的是实现超额利润。企业创新的内涵将根据技术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而有所不同。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中,主要包括观念、制度、管理、技术、经营、市场等方面的内容。所有这些方面的创新,都以企业产品的创新为最终目的,产品是所有创新成果的集成者,也是实现利润的载体。

一种产品是否具有市场竞争力,主要包括以下要素:功能、价格、周期、服务、营销和消费者心理接受程度,这些因素大部分都在产品的设计阶段确定。20世纪80~90年代的研究表明,制造业产品成本中的70%~80%是在设计阶段决定的,而这一阶段的花费却只占到了总成本的5%。在目前追求个性化的时代中,消费者对产品的心理接受程度显得异常重要,其影响因素主要来自于设计。产品创新设计不但能增强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甚至可以带动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消费文化和相应的购买力,从而创造新的市场,拉动整个行业和经济的发展。

当前,世界先进的制造业企业已经走过了以产量和质量占领市场的两个阶段,进入到了以创新占领市场的崭新阶段。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后盾,支持、激励和推进现代产品设计的创新发展,从审美、使用、技术、材料、工艺、装备、管理等方面进行设计创新,通过创新设计巩固其经济地位,把其占据优势的高新科技转变为新的全球市场。日本在战后把设计作为国策之一,从政治、经济、文化、国家建设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引入“设计先导”的理念,强化设计教育,提倡创造学。韩国借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提出“设计立国”口号,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在许多领域中的水平已接近日本。1997年,英国首相布莱尔上任不久就制定了激励设计产业的政策,认为英国的设计产业对经济发展非常重要,曾在19世纪被誉为世界工厂的英国正期望成为21世纪的世界设计工作室。

相比之下,我国企业的产品“创新能力”远低于“生产能力”。产品创新已成为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关键。解决产品的产量之大和创新能力之低的矛盾,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大力开发新产品,努力把高技术、高质量、最具发展前途的新产品推向市场是我国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也是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所提出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产品创新设计的内涵

现代的产品创新设计与传统的设计过程的最大不同在于增加了数字设计和人机设计。而正是计算机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使数字设计和人机设计成为了必要和可能。

德国学者GerhardPahl和WolfgangBeitz在其1984年出版的《EngineerDesign》一书中,把传统的产品设计分为明确任务、概念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设计四个阶段。明确任务是分析市场需求,确定新产品的定位;概念设计包括功能、原理、结构、布局和外形五个方面,它确定了产品的大部分消费者可认知特性,是产品设计中的关键阶段,也是可塑性最强的一环,是体现产品设计创新性的关键,尤其是外形设计最能发挥设计师的创造性;技术设计为概念设计的要求服务,是传统意义上的技术创新的发挥阶段。市场需求及与之对应的产品定位可以驱动概念设计的创新,并带动技术创新,反之也有促进作用。根据当前社会发展和产品设计的新特点,笔者认为,需要在传统的设计过程增加或突出两部分内容,首先是增加数字设计内容,以适应目前产品数字化浪潮的特点;其次是增加人机设计阶段,因为随着商品的丰富和生活水准的提高,产品的智能性、舒适性显得尤其重要。由于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使数字设计和人机设计成为必要和可能。

广义而言,产品创新设计涵盖了产品生命周期中所有具有创造性的活动,根据目前产品设计的时代特性,可以总结出产品创新设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从企业角度观察,能为产品创造高附加值;

●从市场角度观察,能保持强劲的吸引力,不断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从消费者角度观察,能不断获得新产品,满足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

●从设计师角度观察,能不断迸发灵感进行创造;

●从经济发展宏观角度观察,使整个国家的经济呈现出强劲的竞争力。

从设计方法论的角度看,产品创新的关键在于实现市场、科研和生产三类信息的获取和碰撞(如图1所示)。

就某一个产品设计而言,其一般设计流程包括产品策划、概念设计、造型设计、视觉设计和结构设计。上述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出现直接或间接与外界进行各种信息与能量交换、传递的现象。基于这种思路,我们认为,产品创新设计是在多种因素的不断“碰撞”、“整合”中诞生的(如图2所示),每一个“碰撞点”都是刺激设计不断向新目标前进的动因。产品创新在这些“碰撞点”的协调与促进下不断地“新陈代谢”,通过整合以完成其生命周期。导致设计创新的这些“碰撞点”可能是技术的进步、用户需求的变化、新材料的出现、流行趋势的变化、设计工具的变更,也可能是设计师自身思想、观点的变化,或者是一些看似毫无联系但实际上却起着重要作用的事物的出现。

产品的创新设计就是在这样一个动态的、不断与外界交流的过程中从设计初始状态走向设计目标状态。不管是哪一种思想,哪一种风格,哪一种因素,都是设计过程中的一个碰撞点,它们都对产品创新设计起着不同程度的作用与影响。

产品创新设计趋势

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使产品创新设计正从效用型创新向知识型创新转变。

美国的DeaneRichardson将世界近现代产品开发设计的主要趋势归纳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60年代为摸索时代,商品便宜就是好,设计并不重要;70~80年代为经济的标准化时期,将消费者的爱好、差别统一起来,进行标准化设计;90年代后,重视消费者的个别趣味,产品设计出现差别化,商品则表现得更有情趣和多样。因此,在企业制造技术水平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产品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经济发展和市场情况,产品设计总体呈现出从效用型创新向知识型创新转变的趋势,具体表现如下:

●对市场的快速反应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产品创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企业需要加快产品创新的速度以满足和带动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达到提高产品竞争力的目的。企业的信息收集机构不断地分析市场信息并迅速反映给决策者,决策者根据这些信息对产品的创新方向提出构想,并在设计师的协同下进行产品设计,最后技术部门进行实际产品的现实转化。整个过程都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在2000年,一辆汽车从概念创意到可展示产品的时间仅为24个月,而1990年时,这个周期是其2倍,即48个月。

●高新技术大量应用

在知识经济中,创新的作用更趋明显,并从效用型转向知识型。首先,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其产品设计中采用了大量新技术;其次,高新技术在传统工业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改造和促进了传统产业的发展,在传统产品设计中也融入了大量的高新技术;第三,CAD等技术在设计过程中的应用提高了产品设计的质量和速度。

●多功能集成化

随着微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的发展和应用,完成单个产品功能所需要的材料的体积、重量和成本都在下降,使多功能集成成为可能。多功能集成化的产品设计是人类需求、技术发展和市场规律的必然结果。目前市场上高新技术产品尤其是电子产品的功能集成化趋势就十分明显。

●突出以人为本

传统的工业产品以实现功能为目的,而后产品设计开始突出易用性,并实现了从人适应产品到产品适应人的观念转变。目前,人性化的内涵也更加丰富,传统的人性化概念一般包括人的安全性、舒适性和环境融洽性等比较直接可见的因素,而现在人性化更加突出了消费者的心理因素,消费者不但能安全舒适地使用产品,而且能从产品的使用中获得心理享受,所产生的愉悦感包括安全感、自信感、荣誉感、兴奋感和满足感等。在高新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如何使技术复杂的产品以人性化的形象展现给消费者,是产品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设计师分工专业化

产品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加之产品创新设计具有快速化、集成化、高科技化和个性化的特点,这决定了设计师必须十分专业,才能有高质量的作品。

●产品智能化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产品的智能化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基础。智能技术与传统产品相结合形成的智能产品,其功能上比传统产品更具优势,更容易打开市场。同时,产品的智能化使产品和人的距离大大拉近,符合产品个性化的趋势。例如,三星最近推出的智能吸尘器VC-RP30W,能自动扫描周围场景,避开障碍物,分辨出垃圾和日常用品,具有相当的智能性。

●绿色和环保

绿色产品设计首先要符合整个社会的环保要求,其次要符合广大消费者普遍接受的环保意识,并为企业节约成本、提高效益。绿色设计提出了4R原则,即减量(Reduce)、重复(Reuse)、回收(Recycle)和再生(Regenerate),着眼于全人类未来的总体生存和发展。

计算机辅助的创新产品设计

产品创新设计的这些趋势是经济和技术发展的自然规律,为了能够把握机遇,健康快速地发展经济,增强产品竞争力,我们需要整套的产品创新设计支撑环境,其中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辅助技术和系统的应用是这个支撑环境的关键部分。

目前,CAD系统已得到广泛应用。在产品设计领域,以CAD概念为核心,已经发展出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CAID)、计算机辅助概念设计(CACD)、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PP)等一系列相关的CAD技术和系统。国内的一些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也相继推出了一批三维的CAD软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CAD系统几何造型技术从二维起步,走过了实体化、参数化到变量化的历程,并出现了并行工程、虚拟产品设计等新的CAD技术。但如何使传统意义上的CAD系统支持产品的创新设计是企业界关心的焦点,也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我们认为,在技术路线上,计算机辅助产品创新技术需要将CAD、人工智能、图形图像和工业设计等多种学科加以融合,在整体上形成新的技术交叉、革新和突破。在系统实现方面,计算机辅助产品创新系统需要一个新的能够支持产品全生命周期和集成化的产品创新设计系统,它所支持的产品创新的各个环节都应该源于市场,又走向市场,彼此连成一个环(如图3所示)。

目前,就我国产品开发的现状而言,计算机辅助产品创新设计技术的研究应着重解决以下5个方面的关键问题:

●如何实现产品的创新产品创新的关键是概念设计的创新,其本质是要实现市场、科技和生产三类信息的获取、碰撞和综合。

●如何使产品的创新面向市场各种计算机辅助产品设计软件系统应集成打通,彼此联成环,源于市场,又走向市场。

●如何适应当代产品信息化的趋势要集计算机辅助机械设计、电子设计、外形设计三种功能为一体,以适应当代产品机电一体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趋势。

●如何适应产品设计个性化的要求要研究适应中国人特点的人机工程、模拟技术,能从视觉、触觉、人体力学、舒适度等多角度分析与模拟产品的使用。

●如何适应区域块状经济的创新要求既要研究网上协作技术,又要研发针对轻纺、电子、机械的特殊计算机辅助技术。

·实例·

产品创新设计系统

浙江大学在原国家计委产业化前期关键技术项目等的支持下,联合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单位,开展了计算机辅助产品设计的相关研究工作。在将人工智能、CAD、多媒体、工业设计、计算机网络等多项技术交叉融合的基础上,突破传统CAD的局限,强调面向市场、基于网络、支持新产品全生命周期开发的产品创新设计。通过关键技术的自主开发、外购软件上的二次开发以及系统集成等手段,成功地研制了支持产品创新设计的计算机辅助集成系统平台。

该系统平台围绕新产品开发,提出了计算机辅助新产品创意技术、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的智能化技术、基于图形图像融合的计算机辅助轻纺产品创新技术、基于多功能模型的计算机辅助机电产品创新技术以及集成网上知识的计算机辅助产品创新技术。沿着产品创新的不同发展阶段,提供功能不同的通用计算机辅助产品创新设计技术平台,并面向特定行业开发了专用设计平台。该系统能够支撑新产品的整个开发生命周期,包括市场分析、创新方案构思、外形设计、数字电路设计、面向产品类的特定设计、人机工程分析和评价、制造规划、包装设计、市场营销和反馈等。

创新技术设计范文篇7

1网络安全协议分析

随着现代网络安全协议在人们生活中的大规模应用,人们对网络协议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增加。网络安全协议通常是指人们为了保护及监控某个内容,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参与者组成的一个程序。网络安全协议是维护计算机安全的关键技术,一般都是利用拟定好的程序进行调整,并严格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不能随意的更换顺序,对于协议内的所有参与者,在执行维护过程期间,每一个参与者都需要按照规定步骤运行,在完成每项任务时应保证预期效果[2]。技术人员系统分析了造成网络安全协议无效的原因,发现最主要的漏洞原因就是网络安全协议的设计者对计算机安全的要求不是很了解,安全体验相对不够全面,造成其设计的网络安全协议无法保证安全效果,出现大量的问题。在对网络安全协议进行安全性检验时,一般都会采用多种强劲的攻击手段进行测试,这种测试有利于网络安全协议在计算机通信中发挥良好作用。

2分析网络安全协议在计算机通信创新技术中的作用

目前计算机通信技术主要是利用国际上广泛认可的开方式通信系统互联参考模型,这种通信结构一般都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协议层、传输协议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为了提高计算机通信的效率,保障数据信息传输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应用网络安全协议实现计算机终端连接时的相互传输与识别[3]。不同计算机终端在进行通信交流时,通常是以数据传输为主,图形处理为辅,在构建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协议时,不仅需要考虑计算机通信的安全性,还需要增强整个系统功能的全面性和稳定性。网络安全协议是计算机通信创新技术的重要组成程序,保障了信息传输时的安全、可靠,防止信息泄露。在使用计算机通信创新技术时,网络安全协议的作用就是利用加密系统中的身份认证等措施保护通信数据的完整性以及整个通信系统的有效性。计算机网络通信安全协议最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被应用,在当时为刚刚发展起来的计算机通信安全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但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迅速提升,网络安全协议也需要不断的改革创新,以适应网络通信方式的多样。现代科技在不断进步,网络安全协议只有不断更新,才能保障其在计算机通信创新技术中的作用效果。现在基本每台计算机都会应用网络安全协议,只有在网络安全协议安全运行的情况下才能与其他计算机进行通信交流,因此网络安全协议对计算机通信创新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加快了全球计算机通信创新技术的发展速度,使数据之间的通信安全得到保障,赋予计算机通信技术新的发展内涵。网络安全协议保障了用户在线上交流的安全性,维护网络虚拟世界秩序,推动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网络环境。技术设计人员需要不断整理失败的经验,从中找出完善现有网络安全协议的方法,最大程度的提高网络通信安全。

3结束语

近几年,由于计算机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被大规模应用于各个行业,因此对信息传递安全提出更高的标准,信息安全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最根本的生存保障。网络安全协议是保护计算机通信稳定、安全的最基本手段之一,被大规模应用于计算机通信中,对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田树东.网络安全协议在计算机通信技术中的作用与意义[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31(24):95-95.

[2]钟明亮.网络安全协议在计算机通信技术当中的作用与意义分析[J].科技与创新,2017,23(7):56-56.

创新技术设计范文篇8

关键词概念车发展设计科技文化

科技创业

PIONEERINGWITHSCIENCE&TECHNOLOGYMONTHLY

进入21世纪,为了引领和表现新世纪未来汽车的发展走势,不少国际汽车公司接二连三的在全球各大车展中推出自己的概念车和新型汽车。然而有一个现象必须引起我们关注:作为一个汽车大国,中国却少有汽车企业推出自己开发设计的概念车。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汽车设计理念和方法的缺乏以及对概念车研发的不够重视。可以说,一个没有自主设计和自主开发能力的汽车产业,很难说是一个完整的汽车产业。因而我们必须加大对汽车设计的研究与投入,确立一种积极正确的汽车设计的理念,广泛开展概念汽车的设计。

1“概念车”的定义

所谓“概念车”就是尚未开始进入市场的一种设计独特且具有一定超前意识的新车型。其主要特点就是:它必须是能给人以思考、能引导新观念的汽车。一般在它刚设计出时,人们的审美观念、消费能力甚至于汽车制造工业的水平还难以承受。一般它会以它前卫的外形设计、创新材料的大胆运用、更完美的性能、全新的汽车室内设计等预示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

世界一些大汽车公司每年都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设计自己的概念车,并在一些大型汽车博览会上展示。可以说,随着概念车的不断推出,不久的将来就可能会出现具有今天某些概念车的某些特征或功能的汽车。但不一定每一辆概念车都会最终演变为量产车进入市场,大多数的概念车最终只能是个“概念”为人们讨论、研究而已。

2概念车在现实中的意义

2.1概念车反映汽车产品设计开发的发展趋势

2.1.1表现最高科学水平和最成熟技术的概念车

在历届的国际汽车大展之中,各大汽车公司和推出许多概念汽车,这些概念车除去造型优美之外,还更多的融入了大量现代的高新技术及手段,概念汽车的推出成为汽车公司引以自豪的理念,概念汽车的研究与开发往往都伴随着新技术和新材料的使用,带有一定的前瞻性,预示着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和开端,因为这个原因,汽车公司对概念汽车的开发都投入极大的人力和物力,以其显示汽车公司的强大发展势头。

各种高科技的应用,使得汽车慢慢地演变为信息、通信、娱乐中心并可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计算机功能及互联网的全方位介入,车载信息,娱乐设备,高级导航设备,实时交通信息功能日趋普及,这些高新技术必然要求汽车设计师们建立起一种超越时空的新的价值体系,各种新技术的出现为汽车设计赋予了更为广阔自由的空间。汽车的功能也进一步扩展,在概念汽车的开发中,汽车逐渐由冰冷的机器变成人类交流的信息平台,如有的概念车有自己表达感情的方式,具备有喜、怒、哀、乐等表情,这些都使得概念汽车高高地超越于量产汽车,成为一个新的时代的象征。概念汽车的设计对汽车产品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它代表了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基本思路,是汽车公司设计水平和科技水平的象征。

2.1.2人类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的最大满足———汽车工程中的人机工程学

人机工程学是20世纪50年代初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其目的在于研究、解决工程技术设计与人体之间的关系。而汽车车身设计中的人体工程学,则是要以人(驾驶员、乘客)为中心,从人体的生理、心理和人体的运动出发,研究车身设计时,在布置和设备等方面,如何适应人的需要,创造出一个操纵方便、安全可靠、美观舒适的驾驶环境和乘坐环境,即设计一个最佳的人—车—环境系统。

汽车设计中的人机分析首先需要对人体各部尺寸进行测量、统计和分析,在进行室内布置设计时以此为依据,确定车内的有效空间,以及各部件、总成(座椅、仪表板、方向盘等)的布置位置和尺寸关系。通过对人体生理结构的研究,使座椅设计充分符合人体乘坐舒适性要求。根据对人体的操纵范围和操纵力的测定,确定各操纵装置的布置位置和作用力大小,使人体操纵时自然、迅速、准确、轻便,以降低操纵疲劳程度。通过对人眼的视觉特性、视野效果的研究、试验、校核驾驶员的信息系统,以保证驾驶员能获得正确的驾驶信息。根据人体的运动特点,研究汽车碰撞时对人体的合理保护,正确地确定安全带的铰接点位置和对人体的约束力,研究振动时对乘坐舒适性的影响,研究乘客上下车的方便性,以确定车门的开口部位和尺寸。根据人体的生理要求,合理地确定和布置空调系统。研究人的心理特性和要求,设计一个舒适、美观、轻松的乘坐环境。

2.1.3虚拟产品开发技术的运用

目前,越来越多的汽车设计公司及制造公司开始使用虚拟产品开发技术,采用三维3D技术虚拟实境开发概念车。欧宝汽车即采用3D虚拟实境技术设计开发概念车。设计人员可以亲身体验飘浮在空中的虚拟影像汽车设计和制造,节省了可观的开发费用,并计划推广到其在北美的14座装配厂去。英国的劳斯莱斯、法国雷诺、德国奥迪,以及意大利、瑞典等汽车厂都在积极进行这种虚拟设计、制造。

过去汽车研究开发中心要开发新车或是改型,都是先用油泥塑造车身实物模型,修改极为耗时。现在汽车的研发,尤其是概念车的开发越来越追求最短的开发时间。如果现在引进虚拟产品开发技术,只要在电脑中输入数据,建构出车型数字模型,在实验室中,即可呈现出一辆理想中的汽车影像,工程师们只要戴上目镜,就可看得一清二楚,就有如一辆真的汽车在眼前,经过各位设计工程师的讨论修改后,很快就可设计出理想的新款汽车。定型后,既可利用电脑中的数据,外包试制零部件和试装新车,实现组装零误差,而且开发时效比过去快多了。2.1.4概念车向绿色环保型发展的趋势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已累计生产约15亿辆汽车,据专家估计,2010年全球的汽车产量将达到7500万辆。人们在感叹汽车工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越来越认识到汽车污染给人类自身带来的危害,于是各国纷纷制定有关汽车的环保措施和法规,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于是汽车环保设计这一汽车设计新概念被摆到了突出重要的位置上。

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改进发动机配置,包括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二次空气喷射、热反应器、废气再循环系统、催化净化装置、曲轴箱通风系统、燃油蒸发控制系统。

发展代用燃料,开发研究新的环保能源,包括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快速充电蓄电池、混合动力、氢燃料。

在汽车制造过程中使用绿色材料、绿色包装、绿色制造工艺以及绿色设备与装备。

绿色汽车的回收再制造。

2.2概念车预示道路交通中人类行为方式的演变

2.2.1概念车预示了未来道路交通方式的发展趋势

伴随着汽车的发展,汽车的地位也在慢慢地变化,如今汽车在人们心目中成为一种符号、一种财富的象征和一种地位的体现,然而汽车作为一种道路交通方式的本质却被人们忽略。概念车设计正是基于汽车本质的一种具有预见性的创新设计。在概念车的设计中通过对人类日常生活方式、人类于道路交通中的使用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的预测和分析,设想解决未来道路交通方式中的人与物之间的不和谐因素。当今科技强劲而高速的发展使得交通工具具备了极为广泛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不断地在新车中应用。当前世界许多大的汽车公司已经意识到今后汽车发展最大的障碍已经不再是技术上的限制了,而是设计师思维的限制了。

现在各大车展中出现的概念车一般为两种:一种是以现有的最新技术已经可以实现的概念车另外一种是那些提出了某些创新但还处于技术方案研究阶段的概念车。比如能表达自己感情的车,能够随意更换车壳的汽车,能够方便地更改驾驶方式的汽车,能够在水中游的水陆两用车,能够飞的太空汽车,能够变色的汽车。像由丰田和索尼共同研制的“POD”车,就能通过车前灯、后视镜、尾部天线以及座椅向车主表达自己的“感情”。像德国大众旗下西亚特公司在美国国际车展上推出的多功能概念车“Sal?鄄sa”,就有运动型、舒适型和城市型3种驾驶方式可供你选择。

2.2.2概念车表现各国文化的差异

美国作为世界汽车工业的领头羊,在概念车的制造上都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因为各种文化在美国交融、碰撞,因此其概念车更多地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又引起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商业国家,商业设计及实用主义盛行,因此其设计是建立在深厚的美学伦理之上而又真正解决实际问题。与美国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概念车。日本作为世界产量第二的汽车大国,其概念车务实多与想象,技术胜于艺术,更关注解决技术问题,可以说这是日本概念车的设计前提,每一种车型都是为解决一种技术问题而开发的。而日本车造型保持小巧、简洁、经济的风格特征以及和谐的人机关系处理均体现出了日本人作为东方人思维的细腻和折衷解决问题的处事方法。

美国把设计看作商业行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日本把设计看作加速产品淘汰的一个工具,德国把设计看作社会文化的基础,而法国则把设计看作设计师表现的舞台。所以从各个国家的概念车设计风格的不同,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国度的不同设计理念、以及其不同的设计文化背景。

3结束语

未来汽车设计的发展必然随着汽车技术的进步而日新月异,众多设计师的艺术风格也会更广泛更强烈地体现在汽车设计之中,而给予人们更加广泛的选择。高科技下,个性鲜明、更加人性化的汽车将是21世纪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因为它符合人类对文化、个性的追求和需要。因此,加大对概念汽车的设计的重视和投入,将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张洪欣.汽车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创新技术设计范文篇9

关键词概念车发展设计科技文化

科技创业

PIONEERINGWITHSCIENCE&TECHNOLOGYMONTHLY

进入21世纪,为了引领和表现新世纪未来汽车的发展走势,不少国际汽车公司接二连三的在全球各大车展中推出自己的概念车和新型汽车。然而有一个现象必须引起我们关注:作为一个汽车大国,中国却少有汽车企业推出自己开发设计的概念车。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汽车设计理念和方法的缺乏以及对概念车研发的不够重视。可以说,一个没有自主设计和自主开发能力的汽车产业,很难说是一个完整的汽车产业。因而我们必须加大对汽车设计的研究与投入,确立一种积极正确的汽车设计的理念,广泛开展概念汽车的设计。

1“概念车”的定义

所谓“概念车”就是尚未开始进入市场的一种设计独特且具有一定超前意识的新车型。其主要特点就是:它必须是能给人以思考、能引导新观念的汽车。一般在它刚设计出时,人们的审美观念、消费能力甚至于汽车制造工业的水平还难以承受。一般它会以它前卫的外形设计、创新材料的大胆运用、更完美的性能、全新的汽车室内设计等预示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

世界一些大汽车公司每年都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设计自己的概念车,并在一些大型汽车博览会上展示。可以说,随着概念车的不断推出,不久的将来就可能会出现具有今天某些概念车的某些特征或功能的汽车。但不一定每一辆概念车都会最终演变为量产车进入市场,大多数的概念车最终只能是个“概念”为人们讨论、研究而已。

2概念车在现实中的意义

2.1概念车反映汽车产品设计开发的发展趋势

2.1.1表现最高科学水平和最成熟技术的概念车

在历届的国际汽车大展之中,各大汽车公司和推出许多概念汽车,这些概念车除去造型优美之外,还更多的融入了大量现代的高新技术及手段,概念汽车的推出成为汽车公司引以自豪的理念,概念汽车的研究与开发往往都伴随着新技术和新材料的使用,带有一定的前瞻性,预示着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和开端,因为这个原因,汽车公司对概念汽车的开发都投入极大的人力和物力,以其显示汽车公司的强大发展势头。

各种高科技的应用,使得汽车慢慢地演变为信息、通信、娱乐中心并可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计算机功能及互联网的全方位介入,车载信息,娱乐设备,高级导航设备,实时交通信息功能日趋普及,这些高新技术必然要求汽车设计师们建立起一种超越时空的新的价值体系,各种新技术的出现为汽车设计赋予了更为广阔自由的空间。汽车的功能也进一步扩展,在概念汽车的开发中,汽车逐渐由冰冷的机器变成人类交流的信息平台,如有的概念车有自己表达感情的方式,具备有喜、怒、哀、乐等表情,这些都使得概念汽车高高地超越于量产汽车,成为一个新的时代的象征。概念汽车的设计对汽车产品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它代表了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基本思路,是汽车公司设计水平和科技水平的象征。

2.1.2人类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的最大满足———汽车工程中的人机工程学

人机工程学是20世纪50年代初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其目的在于研究、解决工程技术设计与人体之间的关系。而汽车车身设计中的人体工程学,则是要以人(驾驶员、乘客)为中心,从人体的生理、心理和人体的运动出发,研究车身设计时,在布置和设备等方面,如何适应人的需要,创造出一个操纵方便、安全可靠、美观舒适的驾驶环境和乘坐环境,即设计一个最佳的人—车—环境系统。

汽车设计中的人机分析首先需要对人体各部尺寸进行测量、统计和分析,在进行室内布置设计时以此为依据,确定车内的有效空间,以及各部件、总成(座椅、仪表板、方向盘等)的布置位置和尺寸关系。通过对人体生理结构的研究,使座椅设计充分符合人体乘坐舒适性要求。根据对人体的操纵范围和操纵力的测定,确定各操纵装置的布置位置和作用力大小,使人体操纵时自然、迅速、准确、轻便,以降低操纵疲劳程度。通过对人眼的视觉特性、视野效果的研究、试验、校核驾驶员的信息系统,以保证驾驶员能获得正确的驾驶信息。根据人体的运动特点,研究汽车碰撞时对人体的合理保护,正确地确定安全带的铰接点位置和对人体的约束力,研究振动时对乘坐舒适性的影响,研究乘客上下车的方便性,以确定车门的开口部位和尺寸。根据人体的生理要求,合理地确定和布置空调系统。研究人的心理特性和要求,设计一个舒适、美观、轻松的乘坐环境。

2.1.3虚拟产品开发技术的运用

目前,越来越多的汽车设计公司及制造公司开始使用虚拟产品开发技术,采用三维3D技术虚拟实境开发概念车。欧宝汽车即采用3D虚拟实境技术设计开发概念车。设计人员可以亲身体验飘浮在空中的虚拟影像汽车设计和制造,节省了可观的开发费用,并计划推广到其在北美的14座装配厂去。英国的劳斯莱斯、法国雷诺、德国奥迪,以及意大利、瑞典等汽车厂都在积极进行这种虚拟设计、制造。

过去汽车研究开发中心要开发新车或是改型,都是先用油泥塑造车身实物模型,修改极为耗时。现在汽车的研发,尤其是概念车的开发越来越追求最短的开发时间。如果现在引进虚拟产品开发技术,只要在电脑中输入数据,建构出车型数字模型,在实验室中,即可呈现出一辆理想中的汽车影像,工程师们只要戴上目镜,就可看得一清二楚,就有如一辆真的汽车在眼前,经过各位设计工程师的讨论修改后,很快就可设计出理想的新款汽车。定型后,既可利用电脑中的数据,外包试制零部件和试装新车,实现组装零误差,而且开发时效比过去快多了。

2.1.4概念车向绿色环保型发展的趋势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已累计生产约15亿辆汽车,据专家估计,2010年全球的汽车产量将达到7500万辆。人们在感叹汽车工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越来越认识到汽车污染给人类自身带来的危害,于是各国纷纷制定有关汽车的环保措施和法规,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于是汽车环保设计这一汽车设计新概念被摆到了突出重要的位置上。

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改进发动机配置,包括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二次空气喷射、热反应器、废气再循环系统、催化净化装置、曲轴箱通风系统、燃油蒸发控制系统。

发展代用燃料,开发研究新的环保能源,包括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快速充电蓄电池、混合动力、氢燃料。

在汽车制造过程中使用绿色材料、绿色包装、绿色制造工艺以及绿色设备与装备。

绿色汽车的回收再制造。

2.2概念车预示道路交通中人类行为方式的演变

2.2.1概念车预示了未来道路交通方式的发展趋势

伴随着汽车的发展,汽车的地位也在慢慢地变化,如今汽车在人们心目中成为一种符号、一种财富的象征和一种地位的体现,然而汽车作为一种道路交通方式的本质却被人们忽略。概念车设计正是基于汽车本质的一种具有预见性的创新设计。在概念车的设计中通过对人类日常生活方式、人类于道路交通中的使用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的预测和分析,设想解决未来道路交通方式中的人与物之间的不和谐因素。当今科技强劲而高速的发展使得交通工具具备了极为广泛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不断地在新车中应用。当前世界许多大的汽车公司已经意识到今后汽车发展最大的障碍已经不再是技术上的限制了,而是设计师思维的限制了。

现在各大车展中出现的概念车一般为两种:一种是以现有的最新技术已经可以实现的概念车另外一种是那些提出了某些创新但还处于技术方案研究阶段的概念车。比如能表达自己感情的车,能够随意更换车壳的汽车,能够方便地更改驾驶方式的汽车,能够在水中游的水陆两用车,能够飞的太空汽车,能够变色的汽车。像由丰田和索尼共同研制的“POD”车,就能通过车前灯、后视镜、尾部天线以及座椅向车主表达自己的“感情”。像德国大众旗下西亚特公司在美国国际车展上推出的多功能概念车“Sal?鄄sa”,就有运动型、舒适型和城市型3种驾驶方式可供你选择。

2.2.2概念车表现各国文化的差异

美国作为世界汽车工业的领头羊,在概念车的制造上都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因为各种文化在美国交融、碰撞,因此其概念车更多地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又引起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商业国家,商业设计及实用主义盛行,因此其设计是建立在深厚的美学伦理之上而又真正解决实际问题。与美国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概念车。日本作为世界产量第二的汽车大国,其概念车务实多与想象,技术胜于艺术,更关注解决技术问题,可以说这是日本概念车的设计前提,每一种车型都是为解决一种技术问题而开发的。而日本车造型保持小巧、简洁、经济的风格特征以及和谐的人机关系处理均体现出了日本人作为东方人思维的细腻和折衷解决问题的处事方法。

美国把设计看作商业行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日本把设计看作加速产品淘汰的一个工具,德国把设计看作社会文化的基础,而法国则把设计看作设计师表现的舞台。所以从各个国家的概念车设计风格的不同,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国度的不同设计理念、以及其不同的设计文化背景。

3结束语

未来汽车设计的发展必然随着汽车技术的进步而日新月异,众多设计师的艺术风格也会更广泛更强烈地体现在汽车设计之中,而给予人们更加广泛的选择。高科技下,个性鲜明、更加人性化的汽车将是21世纪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因为它符合人类对文化、个性的追求和需要。因此,加大对概念汽车的设计的重视和投入,将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张洪欣.汽车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创新技术设计范文篇10

关键词概念车发展设计科技文化

科技创业

PIONEERINGWITHSCIENCE&TECHNOLOGYMONTHLY

进入21世纪,为了引领和表现新世纪未来汽车的发展走势,不少国际汽车公司接二连三的在全球各大车展中推出自己的概念车和新型汽车。然而有一个现象必须引起我们关注:作为一个汽车大国,中国却少有汽车企业推出自己开发设计的概念车。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汽车设计理念和方法的缺乏以及对概念车研发的不够重视。可以说,一个没有自主设计和自主开发能力的汽车产业,很难说是一个完整的汽车产业。因而我们必须加大对汽车设计的研究与投入,确立一种积极正确的汽车设计的理念,广泛开展概念汽车的设计。

1“概念车”的定义

所谓“概念车”就是尚未开始进入市场的一种设计独特且具有一定超前意识的新车型。其主要特点就是:它必须是能给人以思考、能引导新观念的汽车。一般在它刚设计出时,人们的审美观念、消费能力甚至于汽车制造工业的水平还难以承受。一般它会以它前卫的外形设计、创新材料的大胆运用、更完美的性能、全新的汽车室内设计等预示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

世界一些大汽车公司每年都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设计自己的概念车,并在一些大型汽车博览会上展示。可以说,随着概念车的不断推出,不久的将来就可能会出现具有今天某些概念车的某些特征或功能的汽车。但不一定每一辆概念车都会最终演变为量产车进入市场,大多数的概念车最终只能是个“概念”为人们讨论、研究而已。

2概念车在现实中的意义

2.1概念车反映汽车产品设计开发的发展趋势

2.1.1表现最高科学水平和最成熟技术的概念车

在历届的国际汽车大展之中,各大汽车公司和推出许多概念汽车,这些概念车除去造型优美之外,还更多的融入了大量现代的高新技术及手段,概念汽车的推出成为汽车公司引以自豪的理念,概念汽车的研究与开发往往都伴随着新技术和新材料的使用,带有一定的前瞻性,预示着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和开端,因为这个原因,汽车公司对概念汽车的开发都投入极大的人力和物力,以其显示汽车公司的强大发展势头。

各种高科技的应用,使得汽车慢慢地演变为信息、通信、娱乐中心并可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计算机功能及互联网的全方位介入,车载信息,娱乐设备,高级导航设备,实时交通信息功能日趋普及,这些高新技术必然要求汽车设计师们建立起一种超越时空的新的价值体系,各种新技术的出现为汽车设计赋予了更为广阔自由的空间。汽车的功能也进一步扩展,在概念汽车的开发中,汽车逐渐由冰冷的机器变成人类交流的信息平台,如有的概念车有自己表达感情的方式,具备有喜、怒、哀、乐等表情,这些都使得概念汽车高高地超越于量产汽车,成为一个新的时代的象征。概念汽车的设计对汽车产品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它代表了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基本思路,是汽车公司设计水平和科技水平的象征。

2.1.2人类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的最大满足———汽车工程中的人机工程学

人机工程学是20世纪50年代初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其目的在于研究、解决工程技术设计与人体之间的关系。而汽车车身设计中的人体工程学,则是要以人(驾驶员、乘客)为中心,从人体的生理、心理和人体的运动出发,研究车身设计时,在布置和设备等方面,如何适应人的需要,创造出一个操纵方便、安全可靠、美观舒适的驾驶环境和乘坐环境,即设计一个最佳的人—车—环境系统。

汽车设计中的人机分析首先需要对人体各部尺寸进行测量、统计和分析,在进行室内布置设计时以此为依据,确定车内的有效空间,以及各部件、总成(座椅、仪表板、方向盘等)的布置位置和尺寸关系。通过对人体生理结构的研究,使座椅设计充分符合人体乘坐舒适性要求。根据对人体的操纵范围和操纵力的测定,确定各操纵装置的布置位置和作用力大小,使人体操纵时自然、迅速、准确、轻便,以降低操纵疲劳程度。通过对人眼的视觉特性、视野效果的研究、试验、校核驾驶员的信息系统,以保证驾驶员能获得正确的驾驶信息。根据人体的运动特点,研究汽车碰撞时对人体的合理保护,正确地确定安全带的铰接点位置和对人体的约束力,研究振动时对乘坐舒适性的影响,研究乘客上下车的方便性,以确定车门的开口部位和尺寸。根据人体的生理要求,合理地确定和布置空调系统。研究人的心理特性和要求,设计一个舒适、美观、轻松的乘坐环境。

2.1.3虚拟产品开发技术的运用

目前,越来越多的汽车设计公司及制造公司开始使用虚拟产品开发技术,采用三维3D技术虚拟实境开发概念车。欧宝汽车即采用3D虚拟实境技术设计开发概念车。设计人员可以亲身体验飘浮在空中的虚拟影像汽车设计和制造,节省了可观的开发费用,并计划推广到其在北美的14座装配厂去。英国的劳斯莱斯、法国雷诺、德国奥迪,以及意大利、瑞典等汽车厂都在积极进行这种虚拟设计、制造。

过去汽车研究开发中心要开发新车或是改型,都是先用油泥塑造车身实物模型,修改极为耗时。现在汽车的研发,尤其是概念车的开发越来越追求最短的开发时间。如果现在引进虚拟产品开发技术,只要在电脑中输入数据,建构出车型数字模型,在实验室中,即可呈现出一辆理想中的汽车影像,工程师们只要戴上目镜,就可看得一清二楚,就有如一辆真的汽车在眼前,经过各位设计工程师的讨论修改后,很快就可设计出理想的新款汽车。定型后,既可利用电脑中的数据,外包试制零部件和试装新车,实现组装零误差,而且开发时效比过去快多了。.1.4概念车向绿色环保型发展的趋势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已累计生产约15亿辆汽车,据专家估计,2010年全球的汽车产量将达到7500万辆。人们在感叹汽车工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越来越认识到汽车污染给人类自身带来的危害,于是各国纷纷制定有关汽车的环保措施和法规,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于是汽车环保设计这一汽车设计新概念被摆到了突出重要的位置上。

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改进发动机配置,包括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二次空气喷射、热反应器、废气再循环系统、催化净化装置、曲轴箱通风系统、燃油蒸发控制系统。

发展代用燃料,开发研究新的环保能源,包括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快速充电蓄电池、混合动力、氢燃料。

在汽车制造过程中使用绿色材料、绿色包装、绿色制造工艺以及绿色设备与装备。

绿色汽车的回收再制造。

2.2概念车预示道路交通中人类行为方式的演变

2.2.1概念车预示了未来道路交通方式的发展趋势

伴随着汽车的发展,汽车的地位也在慢慢地变化,如今汽车在人们心目中成为一种符号、一种财富的象征和一种地位的体现,然而汽车作为一种道路交通方式的本质却被人们忽略。概念车设计正是基于汽车本质的一种具有预见性的创新设计。在概念车的设计中通过对人类日常生活方式、人类于道路交通中的使用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的预测和分析,设想解决未来道路交通方式中的人与物之间的不和谐因素。当今科技强劲而高速的发展使得交通工具具备了极为广泛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不断地在新车中应用。当前世界许多大的汽车公司已经意识到今后汽车发展最大的障碍已经不再是技术上的限制了,而是设计师思维的限制了。

现在各大车展中出现的概念车一般为两种:一种是以现有的最新技术已经可以实现的概念车另外一种是那些提出了某些创新但还处于技术方案研究阶段的概念车。比如能表达自己感情的车,能够随意更换车壳的汽车,能够方便地更改驾驶方式的汽车,能够在水中游的水陆两用车,能够飞的太空汽车,能够变色的汽车。像由丰田和索尼共同研制的“POD”车,就能通过车前灯、后视镜、尾部天线以及座椅向车主表达自己的“感情”。像德国大众旗下西亚特公司在美国国际车展上推出的多功能概念车“Sal?鄄sa”,就有运动型、舒适型和城市型3种驾驶方式可供你选择。

2.2.2概念车表现各国文化的差异

美国作为世界汽车工业的领头羊,在概念车的制造上都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因为各种文化在美国交融、碰撞,因此其概念车更多地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又引起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商业国家,商业设计及实用主义盛行,因此其设计是建立在深厚的美学伦理之上而又真正解决实际问题。与美国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概念车。日本作为世界产量第二的汽车大国,其概念车务实多与想象,技术胜于艺术,更关注解决技术问题,可以说这是日本概念车的设计前提,每一种车型都是为解决一种技术问题而开发的。而日本车造型保持小巧、简洁、经济的风格特征以及和谐的人机关系处理均体现出了日本人作为东方人思维的细腻和折衷解决问题的处事方法。

美国把设计看作商业行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日本把设计看作加速产品淘汰的一个工具,德国把设计看作社会文化的基础,而法国则把设计看作设计师表现的舞台。所以从各个国家的概念车设计风格的不同,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国度的不同设计理念、以及其不同的设计文化背景。

3结束语

未来汽车设计的发展必然随着汽车技术的进步而日新月异,众多设计师的艺术风格也会更广泛更强烈地体现在汽车设计之中,而给予人们更加广泛的选择。高科技下,个性鲜明、更加人性化的汽车将是21世纪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因为它符合人类对文化、个性的追求和需要。因此,加大对概念汽车的设计的重视和投入,将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张洪欣.汽车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