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工作问题调研报告

时间:2022-03-11 08:56:00

农村工作问题调研报告

中央历来十分重视“三农”问题,特别是近年来,连续5年以中央一号文件的形式,出台了一系列“三农”方面的政策和措施。我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做好农村工作、解决好农村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对于推动全县经济和社会科学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近日,笔者在鸣凤镇、茅坪场镇部分村进行了调研,就当前农村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浅见。

一、当前农村工作中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

通过调研,本人认为,当前农村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三个方面。

(一)经济发展层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1、农民增收速度依然缓慢。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打工经济增长和惠农政策的落实,农民收入较前几年有了大幅增长,生产生活质量也有了大幅提升。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相比、与城镇居民收入相比,依然比较缓慢。以茅坪场镇为例:、、年三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3839元、4431元、5372元,而这三年城镇居民收入分别为:8217元、9354元、1078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占城镇居民收入的46.7%、52.6%和50.2%,收入差别依然维持在50%左右。从全县整体水平看,这个差别更大。从鸣凤镇城郊村——双利村来看,由于耕地少,农业产业不突出,农民依靠农业增收的效果不明显,作为区别与城镇居民的城郊农民,只能依靠区位优势来增加收入,长期稳定的增收机制尚未形成。

2、农民抗风险的意识和能力依然较弱。近年来发生的“假石膏事件”、“蛆柑事件”等直接影响农业发展的事件,充分暴露出了农业的脆弱和农民抗风险能力的薄弱。近年来经济发展中催生的失地农民、受金融风暴影响而失业的农民工等等,正逐步成为边缘于农民和城镇居民的特殊群体,国家配套政策还比较滞后,“听天由命”、“随遇而安”的思想在农民中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市场风险、经济环境、农民素质等,直接影响了农民持续增收的进程。

3、大多数村集体经济相当薄弱,且无壮大的潜力和长效机制。以茅坪场镇为例,全镇16个行政村,12个村域内有矿山企业,全部为私营企业,村里通过为其服务,每年能收取一定得资金,以村域内矿山企业最多的白云村委最多,每年能积累近百万元,一般均在1—10万元不等,还有4个村域内无企业的村,集体收入几乎为零,全镇无一个村兴办企业。目前就全县而言,绝大部分村集体收入主要依靠上级转移支付和向上争取资金,勉强维持村级组织运转。目前国家支持农村发展的项目多,对于改善农村面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国家项目资金是有限的,完成项目建设任务还有很大的缺口,一些村面临着想争取项目来改善本村面貌,但又苦于无法落实资金缺口而不敢争取项目的尴尬局面,项目越多、缺口越大、负债就越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就将成为一句空话。最近两年,随着林权制度改革和土地流转的深入,少数有集体山林土地的村通过拍卖山林、土地,获得了一部分资金,少数村通过兴办企业(如鸣凤镇双利村兴办的砖瓦厂,采取租赁形式,每年能收入50万元,为村发展集体经济树立了典范)不断增加集体经济,这些做法都值得借鉴。但就目前我县村级企业来看,还没有一个有发展潜力、有技术含量、上规模的企业,壮大集体经济的道路还显得漫长。

(二)民主政治层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1、干群之间缺乏相互沟通和信任。当前县、乡主要依托村一级这个桥梁开展农村工作,村一级主要依托村民代表这个桥梁开展农村工作。干部与群众直接沟通交流比较缺乏,导致干群之间信任缺失,一方面表现为群众对干部不信任,少数因涉及自身利益未有效解决的,就把矛盾指向干部,认为干部是“昏官”;另一方面表现为干部对群众不信任,少数干部因群众不执行政策或上访等行为给工作带来麻烦的,干部就把矛盾指向群众,认为是群众“刁民”;另外,村与县、镇之间也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县级出台的一些政策针对某些村不实际,工作难以落实。如双利村为了落实县镇下达的柑桔生产任务,自年起连续4年由村集体出资近25万元购买柑桔树苗,免费提供给群众发展,但由于群众发展积极性不高,柑桔产业在该村始终未发展起来。县镇分配任务、群众又不愿发展,作为村一级,却要不折不扣的完成上级任务,就出现了“两头难”的尴尬局面。

2、高成本的民主无人买单。随着村级规范化管理的逐步加强,村级财务公开民主管理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民主进程不断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民主成本也在逐步增加。当前很多农村事务和政策落实都要通过党员会、村民代表会讨论、决策,对于山区村来讲,地域较广、人员分散,有的山大人稀,召开一次会议要发务工补贴、要提供工作餐,一次会议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一年下来要花费数千元。如果遇到像县镇人大代表、村“两委”换届选举,花费将更多(年仅村“两委”换届选举,茅坪场镇平均每村花费在1万元以上)。目前村级转移支付标准还是税费改革后确定的,已经远远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基层组织运转的需要,推动民主政治带来的高额成本无人买单。

3、农村党员干部后继乏人问题依然严重。

(三)思想文化层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1、提高农民素质的道路艰巨而漫长。改革开放30年,随着农村土地经营权制度的不断巩固和完善,农民的独立性、分散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集体主义精神和主人翁意识相对淡薄,对农村公益事业缺乏参与意识和支持意识,导致农村公益事业有人享用无人出力:水泥路要走,路肩无人培;耕种要用水,渠道无人修。凡事都指望上级拨款、指望村里出钱。在生产上小农意识依然严重,求稳怕乱、安于现状,不愿冒险,不敢闯,依靠“一亩三分地”混个肚儿圆。再加上因为文化程度不高,兴业创业的技能、运用科技的技能、产品营销的技能比较缺乏,也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2、农村文化生活匮乏。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现在大多数农村群众性文化生活严重匮乏,一提到文化活动,就面临着无资金、无人才、无氛围的问题,往往遇到节假日才有可能组织一些文化活动,而且也局限于送戏、送电影等形式,直接让群众参与的比较少。文化生活的匮乏,导致“”、“旷野窄门”等邪教活动抬头,导致“赌码”、“翻筒子”等行为盛行。

二、解决当前农村工作突出问题的对策建议

1、大力发展集体经济。鼓励支持村集体兴办并经营经济实体或企业,不断壮大经济实力,同时可以适当拉动农民就地就业。加大以工辅农、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以支持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内的新农村建设;

2、壮大食用菌产业。把食用菌产业作为全县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集中精力快速发展,全力建设全国食用菌大县和食用菌名县,增加食用菌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

3、在全县深入开展干部大走访活动,特别是领导干部,真正深入农村,深入群众,加强干群沟通交流,提高干群之间的信任度;

4、尽快提高村级转移支付标准;

5、大力繁荣民间文化,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和创业致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