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情况的报告

时间:2022-12-08 02:18:00

新型工业化情况的报告

近年来,我市始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努力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全市工业经济保持了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主导作用。现将近年来我市新型工业化的推进情况汇报如下,请予审议。

一我市新型工业化的基本情况

1.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至6月底,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值86.28亿元,同比增长94.4%,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21.72%;装备制造业产值154.8亿元,同比增长1*.7%,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39.1%。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1.9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3.3%。到20*年底,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2.1:54.6:34.3,与20*年的三次产业结构比15.5:51.5:33相比,二产增加3.1个百分点,三产增加1.3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份额显著增加,20*年,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4.6%,而20*年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4.2%,同比提高了10.4个百分点。

2.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20*年,全市研究与发展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11%。连续五年六次获得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扶持。现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3家,其中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南通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4家。今年上半年,全市申报科技项目363项,申请专利1228件,同比增长177%,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增幅、占比均居南通第一;涌现了像熔盛、英田、九鼎、神马、力星钢球等一批在国内同行业中有相当影响的排头兵企业。今年上半年,获省级以上科技扶持资金11*万元。全市现有中国名牌产品3只、中国驰名商标3个。神马科技、九鼎新材、力星钢球、超达科技等一批企业已成为国家行业标准的主制定者或参与制定者。

3.企业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到20*年底,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信息技术应用面已达70%,一半以上骨干企业建立了内部信息管理网络,如高高压电器、江苏思源电器前后投入200多万元建立了集团财务管理、进销存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决策支持办公自动化等信息化系统,公司内部实现了无纸化办公。昌升、九鼎、泰慕士、钢球等骨干企业也都建立了ERP系统,企业的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4.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至6月底,船舶制造及配套、汽车及配件、石化及精细化工三大主导产业实现应税销售收入57.02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应税销售收入的31.2%,同比增长53.82%;新能源、新材料、电子电力电器三大高新产业实现应税销售收入18.26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应税销售收入的12.27%,同比增长9.*%。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明显提高,上半年,目标销售超亿元的135家企业完成销售收入284.93亿元,同比增长97%,占规模工业销售的72.9%。长江镇(*港区)、经济开发区、如城镇等三大主体功能区规模工业应税销售收入占全市规模工业应税销售的66%。

5.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得到提升。上半年,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电耗同比下降13.4%。近两年来,丁堰纺织、南天化肥、双马化工、长寿集团、如兴纺织等耗能大户,通过实施节电项目,年节电1751.9万千瓦时。水资源集约利用扎实推进,上海制皂集团*公司、南天集团化肥公司、双马化工有限公司等一批用水大户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了生产用水全循环,年节约用水1000万立方米以上。泰慕士引进先进设备对染整工艺进行技术改造,浴比只有原来的50%,吨产品耗水降低55%,能耗降低20%。土地集约化程度有所提高,20*年,工业用地产出率,即工业增加值与工业用地的比值为2.33万元/亩,同比增长20.1%;土地产出率,即当年地区生产总值与土地面积的比值为1468.7万元/平方公里,同比增长20.4%。

6.人力资源集聚能力逐步加强。企业人才整体素质不断提升,至20*年底,我市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专家和高级工程师以及个体私营企业业主等各类工业企业人才达15381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128名。*、*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评定高技能人才649人,其中技师419人、高级工230人。人事部门评定的高级工以上人才479人。学科领军型人才引进取得进展,目前共有熔盛集团总裁陈强和神马集团王黎明、朱曦等三名省级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另有海外留学人员10人、海外专家8人。20*年江苏沿江开发人才市场落户*,共引进各类人才1200名左右。

7.环境保护初见成效。开展化工、电镀、肠衣行业专项整治,关闭企业134家,113家肠衣企业进入肠衣城,统一污水处理,实现达标排放;长江(*港区)、经济开发区、桃园等镇区污水处理厂已投入运行,林梓、如城、袁桥等镇污水处理厂基本建成,丁堰、东陈、磨头、搬经等镇污水处理厂及同源二期污水处理工程相继开工建设;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达到50家,同比增长20%;切实加强重点耗能企业监管,积极做好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4.01%。

二我市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要做法

1.坚持将大沿江开发作为引领全市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引擎。2003年以来,我市在全省率先编制沿江开发总体规划,科学安排“一区三园”空间布局,沿江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日趋完善,港区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初步形成了以投资近百亿元的熔盛造船和海工平台为代表的船舶修造及配套,投资2.5亿美元的德源高科为代表的精细化工和投资1.2亿美元的公用码头为代表的现代物流等支柱产业。充分放大沿江开发优势,共享沿江开发成果,20*年底,市委市政府为及时作出了大沿江开发的决定,经济开发区着力培育汽车轮胎及配件、电子电力电器等产业,如城镇着力培育汽车及配件、新能源、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产业。今年上半年,大沿江地区重大项目占全市的80%以上、投入占全市的70%。大沿江地区主导产业的培育对优化全市产业结构、推进全市新型工业化发挥了助推和加速作用。

2.坚持将招商选资和载体建设作为集聚外来生产要素、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强劲动力。近年来,全市始终走增量型、吸纳式发展道路,坚持规划招商和产业招商理念,外资和民资都实现了新突破。仅今年上半年就分别完成工商注册外资8.3亿美元、到帐外资6亿美元;引进市外民资注册资本54.22亿元。随着招商引资的深入推进和招商选资理念的逐步确立,一批“高科技、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污染”项目的相继落户,有力地优化了我市的投入结构。熔盛重工已被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为部级造船基地,手持合同订单突破1700万载重吨,跻身全国前三强,今年有望实现销售超百亿元,从而实现南通地区销售超百亿元企业零的突破;沙钢物流项目已完成规划设计,正在报批之中,将为*港区再造一个*经济总量奠定坚实基础。精心打造承接优质项目的平台载体,围绕规划修编、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投资强度和产出强度、产业集聚、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等方面开展分类竞赛活动,对达到创建生态高效示范工业集中区(园区)竞赛要求的进行奖励,有效调动了各镇区推进工业集中区、园区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建设的积极性,为新型工业化提供了载体保障。

3.坚持将政策引导和行政推动作为增强经济发展活力、激发基层动力的重要举措。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新型工业化推进领导组,20*年底出台了《关于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加快工业产业集聚发展的意见》,鼓励新上符合新型工业化要求的项目、鼓励企业技术改造、提升效益和规模、加快上市、创名创牌、自主创新、产业集聚,并于20*年一季度召开了全市新型工业化专题推进会。加大政策考核兑现的力度,切实调动镇区、企业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积极性,20*年度全市企业科技创新和新型工业化考核奖励达2800多万元。今年又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调整工业经济结构提升产业层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见》、《关于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的若干激励意见》、《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进步的意见》、《关于节能减排工作的实施意见》、《*市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关于创建*市生态高效示范工业集中区(园区)的意见》、《关于加快开发开放主体功能区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对经济结构调整、产业集聚、集中区建设、企业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等继续加大鼓励和扶持力度。分别召开了亿元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销售超3000万元以上企业建设技术研究中心、土地拆迁整理、生态高效示范工业集中区等现场推进会和“质量兴市”创建动员大会,收到了明显效果。仅拿企业技术改造来说,今年上半年,技术改造投入占规模以上投入的54.9%以上,比上年同期提高了3个百分点。

4.坚持将深入推进节能减排作为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抓手。近几年来,全市着重抓住生产和建设两个环节,加快生态*建设进程,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是严格环境准入。在项目引进中,严把产业政策关口,坚持环保安全一票否决。近5年来,因为环保不符合要求而被“一票否决”的项目达17个。二是依靠科技进步。积极引进吸收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先进工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推进企业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加强自主创新、实施技术改造等手段,实现节能降耗、减排增效。上海轮胎投入5000多万元用于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污染物的排放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达到65%以上。三是加大治污力度。三大主体功能区的污水处理厂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各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全面启动,至目前,我市已形成日处理7万吨污水的集中处理能力,位居南通六县市之首。自20*年10月份起,开展了化工行业专项整治工作,*港化工园区区域环评通过了省环保厅批准。加快肠衣产业集聚,通过中国肠衣城项目的实施,使生产废水得到集中处理、达标排放。四是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5%以上。城市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20*年、20*年分别为1.1吨标煤/万元和1.09吨标煤/万元,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5.坚持将强化服务要素保障作为策应宏观调控、高效突破各种发展难题的坚强保障。项目建设是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基础,而强化要素保障是项目建设高效推进的前提。一是建立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凡达到重大项目入库标准的项目,由市重大项目办公室提供审批服务。对在我市范围内能够审批的项目,实行快速、限时办结;对有前置审批程序的,需要向上沟通争取的项目,则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力争高效突破。先后开展10多次重大项目集中会办和现场办公会,共协调解决难题50多件。二是通过盘活存量、加大技改投入、争取点供指标等途径,努力化解用地难题,特别是抢抓城镇农村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政策机遇,大力推进农民进城进镇和关闭砖瓦窑厂工作,推动建设用地向工业集中区和集镇整合流转。三是坚持每季举行一次银企洽谈活动,组织金融机构深入重点企业进行面对面交流对接。大力推进企业上市工作,熔盛重工年内有望上市,南通锻压、江苏力星钢球、神马科技可望进入上市轨道。

三我市新型工业化推进过程中的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经过“九五”时期的爬坡和“十五”前两年的恢复,工业经济逐步驶入了健康、快速、协调发展的快车道,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市工业化水平仍然不高。就新型工业化来说,我市提上议事日程仅有两年多时间,因此无论是从发展水平、还是组织方式等方面都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如下几个具体问题。

1.产业结构优化进程不快。虽然近年来,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纺织服装、食品加工、机械制造、钢铁冶炼等传统型、耗能型、劳动密集型产业总量规模仍占据半壁江山。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直接为先进制造业配套的工业研发设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

2.高新技术占比不大,区域不够平衡。上半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占规模工业产值的21.76%,无论是与先进县市相比,还是与江苏省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高新技术产值占比达28%的目标相比,都存在不小的差距。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数只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16.69%。从区域布局看,如城镇、长江镇(*港区)、丁堰镇、白蒲镇、林梓镇、开发区等6个镇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61.23%,其余15个镇总计仅有49家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值的38.77%。

3.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目前我市企业在信息技术运用方面与新型工业化要求尚有较大差距。有的企业电子商务系统平台建设还是空白,深层次的决策支持系统、企业建模、业务流程重组优化系统尚未应用,计算机辅助绘图、柔性制造等技术应用很少。不少企业没有实现全部设备的网络化与管理系统的信息化,企业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低。有的企业数控系统闲而不用。

4.储备项目不多,投入质量仍需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存在储备项目不足,高新技术、高附加值项目不多,世界及全国知名企业投资项目偏少等结构性问题。2008年上半年核准、备案项目199个,比上年同期下降31.6%;计划总投资154.8亿元,仅比上年同期增长24%,项目个数减少,增幅回落。

5.节能减排面临较大压力。去年我市工业用电量的增幅已超出GDP增幅,今年上半年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6.8%,而GDP可比价增长15.4%。因此,要完成全年单位GDP能耗降低4%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企业“三废”治理工作仍需加强,偷排泄漏现象时有发生。化工行业、肠衣行业专项整治虽然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与高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

6.各类人才总量偏少,行业分布不合理。我市的高级人才基本集中在百强企业,大专以上人才占从业人员的8.38%,与苏州市20*年12月份公布的大专人才占从业人员70%相比差距较大;而高技能人才只占从业人员的0.96%,与国内企业高技能人才占从业人员5%的标准相距甚远。领军型人才奇缺。人才在行业分布上不合理,服装行业是我市传统行业,占百强企业数量的34%,人才占比仅为3.12%。

7.单位土地投入、产出和贡献水平不高。虽然我市早就提出了投入强度、产出强度及税收强度的导向性目标,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少数镇区为了推进项目的落户,对单位土地的投入产出率及税收贡献率把关不严,导致单位土地的利用率不高。

分析上述存在问题,既有客观原因造成的,也有主观原因造成的。从客观原因分析:1.我市历史上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曾是我市的经济支柱,在我市占据着主导地位,导致我市的产业层次总体偏低。虽然近年来,我市也引进了一批优势企业和优势产业,但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2.由于我市工业正处于加速发展期,特别是重工业发展加快,一批耗能大户相继落户,给节能减排带来较大压力。3.我市的高新科技产业企业数量不少,但规模不大,而熔盛这样的大体量企业虽然产出很大,而且技术含量较高,但不能列入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导致我市的高新产值与规模产值占比一直徘徊不前。4.宏观形势趋紧,企业生产成本增加,项目用地难、融资难、审批难,从而造成签约项目难落户,导致储备项目特别是重大项目储备不足。从主观原因分析:1.招商选资的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2.虽然制定了一些好的政策,但宣传的力度还不够大,一些企业甚至是骨干企业对市政府的扶持激励政策还不够了解。3.组织推进的力度不大,少数镇区和部门对新型工业化重视程度不够,氛围不浓。4.部分企业对人才重视不足,导致引进人才层次不高、人数不多。5.企业信息化投入普遍不足。

四我市下一步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工作举措

今后,我市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加大企业自主创新力度,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全面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资源依赖型向科技创新型转变。

一、提高认识水平,加大组织程度。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工业经济的总量规模、产业结构、经济效益都上了一个新台阶,为我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奠定了基础。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大张旗鼓地宣传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大意义、发展方向、政策措施等,形成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共识。适时加大对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先进经验、先进典型人物的宣传报道,大力表彰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科技人员和经营团队,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浓厚氛围,引导各镇区和重点骨干企业真正把推进新型工业化摆上重要位置。二是建立考核体系。按照江苏省新型工业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结合我市实际,建立我市新型工业化统计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专门的、量化的统计和评价指标,把新型工业化的各项目标任务分解量化到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建立科学的目标考核办法,制定有效的产业引导机制、创新激励机制和新型工业化逆指标的约束机制,严格考核、兑现奖惩。三是完善推进机制。严格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组织、调控和推动作用,切实理顺工作思路,量化阶段性目标,明确工作重点,制定扎实举措,提升组织推进水平,形成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合力。

二、坚持集中集聚,优化产业结构。一是迅速发展壮大船舶修造及配套、汽车及轮胎配件、石化及精细化工等主导产业。目标至2010年,在十大产业板块中的占比达45%,推动先进制造业和成套装备制造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国内外先进装备,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经营等,加快优势产业国际化步伐,通过引资嫁接、强强联合等途径,进一步创新体制,打造产业优势,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水平。二是培育发展高新产业。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推进已具有一定基础的新材料、电子电力电器、新能源环保等新兴产业领域,支持重点骨干企业加快发展,形成产业链,实现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突出特色招商、主题招商,有选择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步发展配套产业,实现挑商选资质的突破。至2010年,在十大产业板块中的占比达15%。对于储备项目偏少的问题,鼓励优势产业和优质存量企业围绕产业链的前延后伸、技术改造、产学研合作,积极挖掘潜力,储备一批项目。三是加快改造提升纺织服装、特色食品、特钢冶炼、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围绕提升竞争力的目标,积极引导传统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引进先进设备,提高生产效率,瞄准高端客户,生产高档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企业综合效益。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年申报部级、省级、南通市级名牌产品和商标分别达到3只、5只、20只以上。名牌产品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比例在20%以上。努力建成江苏省质量兴市先进市。四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到2010年服务业占GDP比重、生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均达到40%以上。重点发展生产服务业。抢抓国际服务业加快转移的机遇,积极发展为制造业配套的生产服务业。加大财税、土地、价格、人才等政策支持力度,促进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生产服务业加快发展,形成规模优势。加快发展服务外包。到2010年,初步建成2-3个服务外包园区。五是加快集中区(园区)建设。加快形成以开发开放主体功能区为龙头的集中区空间布局,目标至2010年,主体功能区经济总量占全市的比重和财政贡献份额均达到70%以上。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建设力度,推进产业集聚、经营集约。

三、加快自主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一是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大力实施自主创新工程,重点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且具有一定规模实力的企业。认真落实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研发投入税收优惠等政策,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大财政对企业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奖励扶持力度,对建成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一次性奖励500万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奖励200万元、南通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奖励20万元。推进年销售超亿元企业和超3000万元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研发活动,到2010年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达85%以上,力争建成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二是大力推进产学研更紧密结合。充分发挥省内高校和科研院所众多、人才集中的优势,鼓励和支持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共建产学研基地。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争全市专利总量处于南通六县市领先地位。三是加强科技服务平台与载体建设。加强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建成5个南通市级示范孵化器和一批科技创业园。大力引进各类创业风险投资资金,支持科技型企业上市,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拓宽企业创新创业的融资渠道。加强社会化人才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人才培训、交流、咨询、法律等配套服务,调动创新创业人才的积极性。四是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工程”,建立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专项资金1000万元;目标到2010年,引进100名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激发科技人才的巨大潜能,加快形成一批引领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五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鼓励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整体水平。在机械、纺织、化工等行业普遍应用计算机数控技术和信息化技术,提高生产装备和管理水平。

四、加大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建立每年1000万元的节能减排基金,全力推进节能减排各项措施的落实。一是组织节能减排工程。以工业锅炉、电机节能、余热余压利用和高耗能行业工艺技术装备更新改造等为重点,加快推进节能改造工程和减排治污工程。重点突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配套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到2010年,城镇污水处理率(二级)达到80%。围绕重点行业和资源综合利用领域,扩大循环经济试点规模,加快培育一批示范园区和企业,实施50个高水平清洁生产改造项目。推进全社会节能减排系统工程。二是建立三项机制。建立倒逼机制。加大生产要素差别价格政策的落实,倒逼高能耗、高污染产品尽快退出市场。建立约束机制。严格实行投资项目能评、环评,对“两高”行业实施产能总量控制、能耗等量替代和新建项目污染物总量控制。建立激励机制。运用产业、财税、价格等政策,充分调动企业与社会节能减排的积极性。三是建立三个体系。建立监测体系。全面开展能耗5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能源审计。制订节能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统计实施办法,建立污染源普查数据库和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数据库。建立责任体系。分解落实节能减排年度任务,严格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将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实行一票否决制。建立监督体系。制定和完善节能减排奖罚机制,加大执法监督力度,依法严厉查处各种违法行为。

五、强化服务推动,提升集约水平。一是努力提高单位土地产出率。鼓励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走内涵式扩张之路。积极引导企业增加投资强度,提高单位土地的利用率、产出率,对达不到投资强度的削减面积,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停供调整。二是积极化解融资难题。大力推进诚信*建设,积极搭建银政企合作平台;在九鼎新材成功上市的基础上,年内力争熔盛重工成功上市。创新服务理念,拓宽服务思路,创造性地为企业提供项目审批、用电、用水、用工等服务,为各类生产要素的加速集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加大招商选资的力度。对产业招商进行深度规划,制定产业链招商的指导手册,重点引进资源节约型、科技创新型、产业带动型项目,IT、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物流、金融、会展等现代服务业项目,少占地、低能耗、低排污的生态环保项目,高税收、多就业、符合*和经济发展实际的优质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