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粮食部门服务新农村调研报告

时间:2022-12-07 11:31:00

县级粮食部门服务新农村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各阶层贡献力量。每个行业、每个部门都要从农民的利益出发,贯彻落实国家一系列重农、惠农政策。县级粮食部门是政府联系农民的重要桥梁和纽带,粮农增产增收,取决于做好粮食流通工作。对粮食部门来说,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建功立业责无旁贷。笔者就县级粮食行业如何创新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贡献方面谈点粗浅的认识,与同行们商榷。

一、充分认识粮食部门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重要意义,建立和完善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民以食为天,粮是国之宝。粮食是粮农收入的主要来源。粮食流通部门作为涉农部门,应当把促进和引导粮食生产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服务农村建设作为工作的出发点。面对粮食购销全面市场化形势,粮食流通部门必须要不断创新服务,搞活粮食流通,才能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以此发挥粮食部门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一是我国的国情是人多地少、地域辽阔、城乡差距大,农村贫穷落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农村是基础的基础。“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村的重要性首先源于农业和农民的重要性,它涉及城市社会和农村社会的关系问题,涉及城市居民群体和农村居民群体的利益问题,涉及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协调平衡问题。中国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离不开农村的发展和进步。粮食经济与农村经济息息相关,农业是粮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因此,粮食经济的立足点和主战场应该放在农村。

二是农村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产业化。要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关键在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效率,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和社会化服务体系,解决家庭经营和社会化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当务之急就是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步伐,特别是种植结构的调整,改变重产量轻质量、重数量轻效益的观念。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实现优质、高产、高效,走科技致富的路子。在这一进程中,作为农业唇齿相依的粮食部门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把生产一流通一销售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完整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是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已不可逆转。国有粮食部门如何找准生存的立足点、工作切入点和发展的突破点,对国有粮食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粮食工作的立足点和主战场在农村,新时期搞好粮食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点,在于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历史发展机遇,全面开拓农村粮食生产、购销、储存、服务领域,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搭建职工就业和企业发展的舞台,为粮食职工开辟广阔就业的渠道,为粮食企业的发展创造机遇。其次,把农村的粮食原料优势变为产成品优势,通过精加工、深加工,提高粮食的附加值。走“公司+科技+基地+农户”的发展摸式,大力发展高科技含量的农产品和加工产品.为粮食企业提供高质量、无公害、无污染的加工原料,提高粮食加工产品的竞争力,抓特色、创名牌、争品牌,敢于大胆积极参与国内、国际竞争。

二、创新服务方式,为促进农民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新农村建设将给农村发展注入强大的活力,给粮食部门带来极好的发展机遇,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粮食部门直接服务农业、农村、农民,是党和政府引导农民发展农业生产,搞活农村流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依托力量。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粮食企业关键要找准位置,找到工作结合点,选准突破口,扎扎实实地做好工作。

一是粮食企业要创新服务理念,走粮食产业化经营路子,目标实现农企双赢。近年来,不少地方粮食部门积极探索了粮食产业化经营的路子,“订单粮食”,“公司+农户”,“公司+科技+基地+农户”等模式的产业化经营,为农民提供了市场信息,增加了农民的信心,解决了农民的“卖粮难”问题,提高了农民的种粮效益。尤其是国有粮食企业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最低收购价政策,坚持优质优价引导,以及推广良种良法,实行“二次结算”等措施,拓展产业链、建立组织链、完善利益链、大打绿色牌,通过政府指导、帮助农民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引导农村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最终实现农企双赢。据资料反映,江西省20*年早晚稻订单面积约为1600万亩,其中采用“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还不到300万亩。相比江西省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约5000万亩来说还远远不够。可见,粮食部门在粮食产业化经营方面大有文章可做。

二是粮食企业要创新服务内容,发展乡村粮油超市和连锁店,拓展服务领域。保障农民食品安全和身体健康,让广大农民吃上放心粮油,是当前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中应有之义务。深入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活动,让放心粮油广辟农村天地,是粮食行业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要求,也是服务“三农”的具体举措;是适应农村生活方式的新变化,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的必然要求;是适应粮食购销市场化的新形势,促进粮食企业和行业发展的增长点。在县以上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组织协调下,重组、建立城乡互动的粮食流通体系,不仅可保留、发挥基层粮站(所)库的仓储设施和场地资源优势,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加下岗职工的就业岗位,构建新的城乡流通网络,而且通过农村、农业和农民,求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央1号文件和《国务院关于促进流通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服务“三农”为出发点,抓住“放心粮油进农村”的发展机遇,整合粮食部门购销网点资源,建立起城乡互动的粮食流通网络和服务体系,并依托这个载体,积极发展粮食生产及其他在产品和消费品的连锁经营,通过送“放心粮油”进农村,建设连锁化农家店,发挥粮食部门了解粮食购销市场的优势,为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服务。使国有粮食企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三是粮食企业要创新服务方式,建立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机制。国有粮食企业是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执行粮食宏观调控,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载体。在粮食购销中必须发挥主渠道作用,但要适应新的形势,创新工作方式。如在粮食收购中,要考虑当前农村粮食收购中80%是通过经纪人或中间商直接收购农民余粮,再卖给粮食企业的这一情况,为防止经纪人或中间商克扣或不及时支付农民粮款,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对经纪人或中间商建立收购资金支付约束机制,建立信誉档案,并适时在媒体上公布,以帮助农民正确选择经纪人和中间商。国有粮食企业要创新质量检验方式和手段,既要遵循国家规定的粮食质量标准,更要结合当地气候和粮食自身品质特性,灵活开展检测项目和检测指标,让农民的粮食能更多的出售。

四是尽快建立完善粮食行政执法体系,维护粮食流通秩序。《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已赋予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执法权。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就必须要依法行政管理,规范和指导粮食流通监督管理,创造公平公正执法体系,要横向到周边省县,纵向到县乡村,建立执法网络,避免执法中出现盲区、死角,造成不公平不公正,破坏粮食流通秩序,影响粮食生产者的积极性,损害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要建立省、市、县举报和案件联合查办制度。坚持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及有关粮食流通监督检查的规定,规范性文件的要求,制止粮食收购者不及时向售粮者支付售粮款和违反规定代扣、代缴税费和其他款项的行为。要建立绿色粮食监测体系,组织质量监测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不定期地检测原粮质量和原粮卫生,并将有关情况及时反馈农民,同时告之农民怎样避免农药残留物对粮食污染的危害,保障粮食源头的安全。

五是加强粮食产后管理,指导农户科学储粮。在我国粮食生产受资源约束日益明显,粮食供求紧张平衡已呈常态的情况下,粮食企业要帮助农民加强粮食的产后管理,组织指导“农户科学储粮”。通过指导农户建设规范化小粮仓,指导农民使用高效低毒保粮药剂,推广代农储粮,代农加工,代农验质等措施,指导农户科学储粮,减少产后损失,开发“无形”粮田,既提高了粮食有效供给,又保证了粮食安全;既改善了农村面貌,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又为农民解除了后顾之忧。

三、充分发挥粮食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引领农民走向市场

在市场竞争中,只有产品进入市场才能形成价值。进入市场越快,价值体现越快。粮食行业协会要架起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与企业,企业与农户联合与合作的桥梁,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促进粮食商品流通,使粮食产品价值实现。目前要从三个方面引领农民走向市场:

一是引领农民加入粮食行业协会组织。要充分发挥粮管所、站遍布乡村,扎根农村的特点和优势,在乡、镇粮管所站设立粮食行业协会所、站分会,引领农民参加粮食行业协会,吸收农民自愿入会。协会要聘请懂得粮食政策、业务知识丰富的粮食专家,技术性人员为农民办短训班,通过创办协会会刊和专业网站,定期编印会刊,对粮农进行粮食政策和知识的普及宣传,传递粮食市场行情信息,组织农民与国有粮食企业直接对接,或与当地的种粮大户“嫁接”,以产业化或联购联销的形式,将种粮散户农民生产的粮食整合起来,售出合理的价格,创造更好的效应。

二是引领农民种粮大户直接与主销区对接。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与主销区、缺粮区之间已有的良好粮食购销关系和信誉,指导带领大户农民自行走向市场,进一步拓宽农户促销粮食渠道,以减少中间环节,提高种粮收入,,通过协会组织思想活跃的农户参加全国性的粮食购销洽谈会,粮油产品展销会和粮油商品拍卖等活动,不断提高农民对外粮食贸易交流的能力。

三是引领农民与粮食加工企业产、加衔接。粮食行业协会要发挥粮食加工厂与市场联系密切的信息优势,引领农民种植品牌粮食、绿色粮食、优质粮食,提高粮食质量安全水平,体现粮食品牌和绿色食品带来的效益。国有粮食企业要以乡镇企业、农民联资入股建办综合性粮食加工厂,让农民分享到粮食流通加工环节增值的利益,实现农民增收和企业增效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