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与应对调研报告

时间:2022-06-30 03:07:00

金融危机与应对调研报告

为寻找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科学发展的对策,2009年3月24日—30日,我们赴*、*、*、*等地就广东实施“双转移”战略进行了专题调研。先后实地考察了28个企业、技校和社区,召开了6场座谈会,广泛听取了省市有关负责同志和基层一线同志的情况介绍。通过调研,我们深深感到,广东通过积极推进“双转移”战略,有效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缓解了金融危机的冲击,促进了科学发展,为深入探讨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推进“双转移”战略的意义

所谓“双转移”,即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具体指珠三角的一些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企业向粤东西北地区和内地转移,粤东西北地区的劳动力经过培训向珠三角转移。广东为什么推进“双转移”战略?有哪些值得学习的经验?我们在调研中找到了令人满意的答案。

(一)推进“双转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广东改革开放30年来,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7%,20*年达到35696亿元,约占全国的1/8,相继超过亚洲“四小龙”中的新加坡、香港和台湾。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一系列问题,如区域发展极不平衡、产业层次总体偏低、一些地方出现了土地资源、能源水源、人口重负、环境承载等四个难以为继的困局。近年来,广东积极探索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20*年首次提出珠三角与山区共建产业转移工业园。20*年初,省委组织全省开展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干部群众进一步增强了转变发展方式的紧迫感。同年5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推动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大规模的推进“双转移”战略拉开了序幕。

(二)推进“双转移”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重大举措。国际产业发展规律表明,人均GDP达到5000—10000美元时,是现代产业体系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20*年广东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珠三角地区进入工业化后期,近年来初步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第三产业迅速提升的产业体系,但与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仍存在不少差距,企业大多处在产业链末端,亟需转型升级、“腾笼换鸟”;广东东西北地区处于工业化初期或中期,迫切要求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双转移”战略,有利于优化产业布局、产业结构和劳动力资源配置,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步伐。

(三)推进“双转移”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广东区域发展差异系数为0.75,高于全国2007年0.67的平均水平。珠三角地区人均GDP达8992美元,而东西北地区还不到全国平均水平,与珠三角的差距达4.03倍。城乡差距大,区域不协调是广东率先实现现代化特别是农业现代化的重大难题。推进“双转移”战略,有利于充分发挥珠三角地区辐射带动作用,发挥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比较优势,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较快提高全省人均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

(四)推进“双转移”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广东外贸依存度高达155%,金融危机对广东的影响更直接、更严重。20*年广东共关停及搬迁外向型企业4900多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2452家。去年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7.8%,比上年增幅下降了12.4个百分点。严峻的现实,使不少企业增强了“不升级不行了”的紧迫感,外在压力变成了内在动力,上上下下进一步形成了推进“双转移”的共识。全省以贯彻《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为契机,出台了一系列调整优化结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省财政拟投入400亿元推进“双转移”、投入1000亿元扩大内需等,促使20*年的生产总值仍然保持了10.1%的增幅。

二、推进“双转移”战略的做法与成效

在推进“双转移”战略的过程中,广东初步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主要是做到“五个结合”:

(一)政府引导与遵循市场规律相结合。“双转移”战略从决策到实践都充分发挥了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的作用。政府着力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在宏观上指导和推动“双转移”工作。省政府出台了包括规划产业转移区域布局、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对口帮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以及土地、环保、电力供给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并采取竞争式扶持办法,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升产业转移园区生产、生活配套能力,形成成本洼地,引导资金和各项生产要素向产业转移园集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企业是否转移、向哪里转移、资金和劳动力如何配置,由市场主体根据市场需求决定。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联动互补,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双转移”战略的实施。

(二)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结合。在实践中,珠三角各地坚持以高端产业转入促进低端产业转出,以增量引入带动存量调整。通过提高企业准入门槛和产业用地、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快引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如深圳市在实施产业转移的同时,坚决关停高耗能、高污染企业262家。去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0.1:49.0:50.9,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提高到60%。东西北地区不仅积极引入珠三角的项目和资金,而且注重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促进产业在转移过程中的升级优化。

(三)产业转移与产业集聚发展相结合。广东通过推进产业转移,有针对性地进行招商引资,注重发展配套经济和特色经济,促使产业转入地形成新的产业集群。按照园区已建成项目统计,广东多数产业转移工业园主导产业投资额超过园区总投资的50%,主导产业产值超过园区工业总产值的55%,部分园区两项指标可达到80%以上。以河源市为例,通过加快推进本市中山(河源)等4个产业转移园建设,逐步形成了以手机、模具、钟表、电子电器、电子信息等为主导产业的产业集群,20*年总产值达105.2亿元、税收5.05亿元,产业集聚发展初具规模。

(四)劳动力转移与提高劳动者素质相结合。广东紧紧抓住技能培训这个重点,全面实施“全民职业技能提升”、“一户一技能”和“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三大计划,构建覆盖城乡的技能培训网络,已建成劳动力定点培训机构651个,去年培训各类劳动者达600万人次;突出技工院校技能培训主阵地作用,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及定单定岗定向培训,技校在校生达53.5万人;率先推行高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和工业设计师评定活动,去年全省培养高技能人才23.5万人,首次评选出10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高技能人才和61名工业设计师。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有效地促进了企业质量效益的提高。

(五)劳动力转移与扶贫开发相结合。在推进“双转移”战略的过程中,广东努力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脱贫致富。一是建立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免费技能教育制度。对农村人均年纯收入低于1500元贫困家庭的应届初中毕业生,由财政按每人每年3500元标准资助三年学杂费,按每人每年1500元标准资助2年生活费,实现“培训一人、转移一人、脱贫一家”。20*年共资助了2.4万人。二是创新对口劳务帮扶方式,由过去的以资金帮扶为主向转移就业为主转变。广州市分别与14个欠发达市签订劳务合作协议,深圳市也分别与粤东西北地区共建农村劳动力转移平台,以此实现劳动力资源开发的长效帮扶,互利双赢。三是创新转移就业模式。如东莞市、中山市积极推广“社区车间”、“村民车间”模式,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灵活就业。

调研中我们发现,广东推进“双转移”战略已初见成效。一是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工作进展迅速。目前全省已认定省产业转移工业园32个,并通过公开竞争方式评选出了9个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工业园。二是经济效益初步显现。20*年底,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入园项目973个,总投资额1156亿元,已动工建设项目611个,投资额542.2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302.66亿元,利税27.72亿元。园区用工约16.42万人,其中吸纳本地劳动力9.96万人,占60.66%。三是全省劳动力技能素质和就业结构明显优化。20*年全省组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58.5万人,新增转移就业劳动力106.4万人,在城镇就业的本省农村劳动力新增99.1万人,增长14.1%。四是有效促进了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的年务工收入达到1300多亿元,非农收入占农民收入总额达71%。20*年,全省近50万户贫困家庭通过劳动力培训就业实现增收脱贫,初步形成了“转一个,富一家,转一批,富一方”的可喜局面。20*年,粤北山区GDP增长19.7%,高于珠三角地区5.4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收入增幅达25.3%,高于珠三角地区6.3个百分点。

三、启示与建议

广东推进“双转移”战略的实践与探索,不仅为广东新一轮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全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要正确把握推进“双转移”与保增长保就业保稳定的关系。“双转移”战略提出不久,国际金融危机大规模爆发。围绕要不要推进“双转移”,如何推进“双转移”,有的同志曾出现一些疑虑和误区,认为当务之急是保增长、保就业、保稳定,“双转移”工作应暂缓实施。省委省政府认为,国际金融危机既是传统发展模式之危,又是科学发展之机。不能把“双转移”与保增长对立起来,而要有机统一起来。在实施过程中,广东注意区分轻重缓急,把握节奏,分门别类,适度推进。对能耗高污染大甚至侵害群众利益的企业,坚决关闭;对就业容量大但技术水平低的企业,则着眼于改造提升,能不关则不关;对新增项目则着眼于优化升级。20*年广东共注销企业9万余户,新增13万余户;春节前农民工返乡1025万人,返回960万人;没有发生大规模的企业“倒闭潮”和农民工“还乡潮”。广东的实践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产业梯度转移是规律使然。把握这一规律,有序推进产业转移,调整优化结构,才能从根本上应对各类风险,实现保增长、保就业、保稳定的目标。

(二)要紧紧抓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个中心环节。从广东的实践看,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不是三次产业比例的调整升级,而是各次产业内部的优化升级。各次产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了,三大产业结构的优化必然水到渠成。实施“双转移”战略,从微观看,不是简单地转移厂房设备,而是在转移中提高设备、工艺及产品的技术含量,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从宏观看,就是要通过推进“双转移”战略,既使珠三角地区实现“腾笼换鸟”,为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留出发展空间;也为东西北地区有选择地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提升产业层次创造条件,最终实现全省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可以说,广东推进的“双转移”是通过自身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来推动结构调整优化的,没有走通过大投入促进结构优化的老路,也避免了因调整造成的经济和社会震荡。这就为广东发展相似的地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了有益借鉴。

(三)要不失时机地把产业转移的触角伸进国际市场。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广东对外出口遇到了极大困难。但是,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有的企业逆市飘红,出口赢得了大幅增长。深圳华为对南美、南非的出口增长了80%左右。东莞的以纯服装出口增长了20%,预计今年增长50%。究其原因,一是开拓新兴市场;二是把分公司、专卖店办到出口对象国去。由此得到启示,金融危机冲击的主要是金融机构,由于金融机构丧失了存贷功能,殃及企业及实体经济。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尤其是个人的消费需求仍然存在,潜在的市场依然庞大。因此,我们在着力扩大内需的同时,应大力开拓新兴国际市场。尤其要注重转变出口方式,把出口转变为直接到对象国设立销售网点,甚至把工厂转移到对象国去,由“产地销”变为“销地产”。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可以巩固和扩大国际市场,拉动经济增长。

(四)要始终坚持把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作为“双转移”战略的重要任务。人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要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首先要实现人的素质升级。广东在推进“双转移”过程中,坚持把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人才作为一项奠基工程。一方面,坚持技工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两个轮子一起转,加快农村劳动力培训;另一方面,下大力气引进高层次人才,到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招聘高科技领军人物。同时,设立“南粤功勋奖”,花巨资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此外,积极稳步推进鼓励优秀农民工入户城镇的工作。这些政策为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升级发挥了积极作用,值得借鉴。

广东推进“双转移”战略,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益探索,是国家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其他地区尤其是东部地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为此,我们建议:首先,国家和有关部委对广东实施“双转移”战略予以支持,加强指导,并在一定范围推广广东的做法。其次,“双转移”不仅是向省内转移,也要向全国的中西部地区转移。建议中西部有关地区积极创造条件,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协调发展。最后,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全国的共同任务。建议劳动力输入地和输出地共同做好培训工作,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