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剧团生存调研报告

时间:2022-11-25 04:43:00

民营剧团生存调研报告

建国以来,随着政治体制的变革,农村基层文化,特别是村级文化的发展也经历了几个阶段,但始终未能形成气候。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出台之后,笔者想就地方民营剧团(以浩口镇柳洲村花鼓剧团为例)的历史发展轨迹、当前活动现状以及今后发展思路谈谈自己的一管之见。期望能够引起相关专家和从事当前新农村政策研究的领导们的重视,并在研究制定农村文化政策时,对农村民营文化团体给予适当地政策倾斜和支持。

一、柳洲村花鼓剧团的历史发展轨迹

柳洲村业余花鼓剧团始建于1953年,当时全部由男好者组成,以流传于天门、潜江、沔阳一带的地方唱腔曲调为主,俗称“天沔花鼓”、“花鼓戏”或“地花鼓子”。整个活动开始仅仅出于爱好,没有盈利倾向。1958年冬,浩口出于对文化工作的重视,成立了专门的文教卫生科,由黄明启任科长,组建了公社文化馆。文化馆下设5个文化站、1个文工团和1个电影队。按照公社安排,每个中队(一个中队下辖7至10个大队,也就是后来的小公社建制)设俱乐部,每个连排及机关团体、学校都建立歌咏队,要求做到“到处是歌声,月月有戏看”。在这种环境下,全社村一级剧团有了较大发展,50%左右的大队都建起了剧团。后来由于接踵而至的三年自然灾害,人民生活跌入低谷,刚刚建立起来的各种文化机构和村级剧团也随之烟消云散,柳洲村花鼓剧团概莫例外。进入70年代,受当时政治环境影响,村村建剧团(宣传队),小组搞文化室,唱革命歌曲、编文艺节目、演出样板戏风靡一时,于是柳洲村花鼓剧团又得到了恢复。这一时期,工作上有人爱好,经费上有集体的公益金予以报销,个人待遇可以从误工记工得到解决。各种文艺活动的辅导培训能够得到文化馆和县剧团的全力支持,文化馆专门派老师到各乡镇巡回辅导,村剧团也经常派人到县剧团学习提高,全镇几乎80%以上的村都建起了剧团,并频繁地开展活动。到70年代后期,镇村开始减少乃至放弃支持,大部分剧团开始解体,出于对文化艺术的挚爱,柳洲村花鼓剧团一直坚持了下来。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由于体制转轨,中断了一段时间。90年代中期,在几个老同志的串联组织之下,柳洲村花鼓剧团又重新聚集起来。他们以每人捐资300至500元的额度筹集资金添置了部分急需品,1998年市财政局的领导从村级剧团的活动中看到了他们钟爱文化的精神,了解到他们处境十分困难,从农税减免的渠道给他们拨款5000元购置了一点设备,于是柳洲村花鼓剧团又开始活跃起来。

二、柳洲村花鼓剧团的现状

目前为止,柳洲村花鼓剧团共有演职人员20人,其中男13人,女7人;演员14人,器乐5人,电工、灯光、音响1人。在演员、器乐人员中,很多都可以互相置换。现有可供演出剧目28个,主要是大型历史剧。因为属于地方业余剧团,每年演出场次一般在30场左右,演出时间一般都集中在春节等大型节假日,外出时以演出地包揽食宿为主,演出收入每场在500至700元之间,演出地域除潜江部分乡镇以外,主要在荆门、江陵、当阳等地,剧团不外出联系演出业务,主要靠外地上门约请,因而演出流动区域不大。

剧团现有服装、道具、灯光、音响等设施设备价值5万多元。扩音设备更新已迫在眉睫,服装大多已破烂不堪,剧照灯、反射灯一直处于匮缺状态。

从演职人员年龄结构看,团长、副团长(蒋兴莲、陈少英)均已40开外,一直热心于剧团工作的陈明禄老人现已70多岁,负责主胡、生、丑角色的蒋兴才、蒋兴知、蒋万庭均已年近古稀,剧团中20岁左右的青年人为数甚少。从发展的角度看,骨干成员已趋于青黄不接。

三、剧团发展的艰难历程和危机

柳洲村花鼓剧团从1953年建团至今,应该说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发展过程。除了各级领导从道义上的“重视”之外,主要还是得益于剧团一班人对文化艺术的挚爱和钟情。建团初期,全体成员利用业余时间开荒种地、扳砖烧窑,牺牲了大量休息时间,做了很多义务性劳动。建团后,他们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背台词、练唱腔,想方设法积极筹资请老师进来教,派人出去学,好不容易能够排出几个剧目,结果是娱乐了群众,辛苦了自己,收获的仅仅是社会效益,经济上没有任何享受。在一大二公的体制环境下,上级领导重视宣传文化工作的时候,还可以在人财物方面给予适当地支持,自从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一切都没有了。资金靠自己三百五百的筹,排戏演出靠自己挤出时间干,付出的是心血、是汗水,得到的是微不足道的收入,且还要从这些收入中挤出一点钱来用于零星开支和发展。当笔者向一直热心于剧团工作的陈明禄老人讨教经验的时候,陈老一声长叹,苦涩地说道:“难哪!有生以来,自己一直钟爱文化艺术,为了活跃地方文化生活,我们想尽了办法。当前,剧团面临的困难实在是太多了,生存十分艰难,放弃吧又于心不忍,我们真是进退两难。”

在农村乡镇一级,从9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要考虑经济效益,县市一级以上的戏剧演出团体基本不再下乡。乡镇一级呢,又没有、也养不起剧团,像柳洲村这样的花鼓剧团虽然只是民间的一种草根艺术,但它却代表了农村的一种非物质文化传统,它贴近大众,适合农民口味。对于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确实起到了很大作用。然而,现在却面临着极大的生存危机,主要表现在:

1、同其它的现行文化形式相比较,它是一个靠团体配合的有机整体,生、旦、净、末、丑,器乐、后勤、灯光、音响、服装、道具浑为一体,具有不可拆分的性质。因而其经济效益相对低下。比如一个电声乐队,只需要电子琴、架子鼓、吉他等3至5名器乐手,再找几个历届青年歌手大奖赛获奖歌手一组合,或者有的干脆就是器乐手、歌手双重身份,总体上要不了几个人,而效益则十分可观。笔者一个亲友的儿子结婚,同乐队商定,1200元保底,亲友点歌如超出1200元的部分,对半分成。结果在一天加一个晚上的时间里,亲友的点歌收入达到2850元,扣除保底资金1200元,还有1650元,按对半分成,乐队又分得800元,当天乐队实得资金2000元。乐队、歌手共5人,每人就可分得400元。这是乐队收入的一般情况,有的甚至还更高,即使再低,乐队商定的保底资金1200元是必须保证的,按照最低价每人也可分得200多元。而剧团就不行了,一个团队20人,按每场600元计算,人平只有30元,且还必须在演出收入里面留下部分资金用于零星开支、购置和发展之用。所以,当前在乡镇一级,剧团生存艰难,而乐队的发展则很快,生意也较好。

2、剧团排练一个大型剧目,要花费很多很长的时间,它不如流行歌曲来得快。在排练新的剧目这个阶段,不仅没有经济效益,而且还要花费大量的组织精力,甚至还要购置相关的配套服装和道具,这些开支是必须的,而来源没有相应渠道。

3、在组织结构上,它不比一个单位,是一种松散型的。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门路,有的要办产业,有的要外出打工,有的则承包了附近的大片农田或者什么企业项目,在人员的组织集聚方面,难度越来越大。

4、受经济利益方面的影响,即使做一天小工,也可挣个五十、八十块钱,有的甚至更多。把从事自己爱好的文化艺术活动同普通零工的经济效益一比较,更多的年轻人则愿意把价值取向的天平倾向于更加实惠的经济效益,因此在农村业余剧团中,青年人越来越少。

综上所述,一言以蔽之,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对于民营花鼓剧团有着很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长此以往,剧团将难以为继,这对于生活在农村中的广大农民群众本身就少有的精神文化生活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失。

四、地方民营剧团的作用

在我国广袤的农村,古往今来,地方民营剧团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现实的层面看,它都发挥过巨大的作用。

同现在流行的高雅艺术京、汉、楚等戏剧相比较,它没有被拔高提炼了的精品艺术质地,没有适合一省乃至一国的广大群体性受众。然而,它却随着全国地域位置的差别,从地方传统习俗出发,以地方的方言俚语、地方的声腔体系、地方的审美观念融合着一个地方全体人民群众的文化情趣,从一个合适的层面,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保障了人民大众最基本的文化权益。

其次,它虽然是一种草根艺术,但却体现了中华文化不同地域的传统属性,反映了一个地方独有的文化传承关系。这种文化传承是一个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延续的唯一可靠途径。这种草根艺术的沿袭,从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我国各个民族、各个地理区域的原生态文化形式,一方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也为中华文化的向前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底蕴。我们永远都不可以忘记草根文化是精品文化的寄宿主,精品文化是草根文化的衍生物这个十分浅显的道理,任何精品文化都是从草根文化发展提升而来的,没有草根文化,就不可能有精品文化,就不可能有全国文化的百花斗妍和繁荣昌盛。

第三,从演出剧目上看,它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主要依靠移植在社会上流行的能被广大群众所接受的戏剧作为演出内容。尽管如此,戏剧中所表现的因果报应、劝人向善、善恶有报等情节,远比现实社会来得更快捷,更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需求。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道德说教,这与我们当今建设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倡导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是相辅相成的。对于深入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加强全民思想道德建设有着殊途同归的宣传效果。它远比我们组织群众坐下来开会学习更容易被接受。它在给群众以适当的文化享受的同时,也悄然无声地滋润着人们的心灵,以这种贴近大众的文化形式去陶冶人、慰籍人、激励人,从而营造出人们精神上的安宁感和幸福感,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是功不可没的。

第四、在党中央十分重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今天,公共文化服务本应是政府的责任,应该由政府部门提供或主导提供。作为村一级的民营花鼓剧团,在政府还没有建立和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时候,就已经在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这种服务,即使是政府已经建立和完善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后,他们照样还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必要补充和骨干力量。

五、关于地方民营剧团生存问题的思考及建议

根据地方民营剧团在农村基层文化活动中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及当前面临的生存危机,笔者认为必须引起各级政府和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在城乡文化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发达地区和中西部省份文化发展极不平衡,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需求与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的时候,我们没有理由对地方民营剧团的生存问题不管不顾。根据地方民营剧团当前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给民营剧团营造一个更加宽松的环境,让他们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保障广大农民能够公平、普遍享有文化服务的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各级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应组织专班深入农村,对农村基层包括业余剧团在内的所有民营文化团体进行一次全面普查,摸清家底,掌握真实情况,并把所有民营文化团体纳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范畴,来通盘考虑农村的基层文化建设。

2、由政府组织召集有县市文化主管部门、乡镇分管宣传文化的领导、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所有民营文化团体负责人参加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研讨会。广泛听取和征求来自基层文化站所、民营文化团体的相关意见,制定出台一系列农村文化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有利于民营文化团体巩固和发展的鼓励性经济政策和具体措施,并把它落到实处。

3、县市级文化馆(群艺馆)、剧团等单位,要在文化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制定出对农村乡镇和民营文化团体的具体辅导培训计划,采取包镇驻村、定点培训、下乡辅导、跟班学习、免费教学等形式,解决农村乡镇及民营剧团制作简陋、演技平庸的问题,在充分保证农村传统性大众文化传承沿袭的基础上,通过培训提高和文化工作实践活动,提高演职人员的文化素质和演艺水平,提升地方文化活动品位。

4、各级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要积极筹措资金,组织文联和从事文艺创作的同志,加大优秀剧本的编写、创作、采集、推荐工作,为民营剧团提供反映时代特征、富有教育意义、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剧目,解决剧本陈旧、剧目不多、才子佳人长期霸占农村舞台的现象。

5、根据民营剧团当前在演出活动中,经济效益低下,服装、道具、灯光、音响配套设施急需更新等突出问题,建议各级政府从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大局出发,采取按照演出场次适当给予补贴的形式,刺激民营剧团的演出积极性,缓解民营剧团生存艰难的现状,引导他们积极开展文化活动,努力走出经济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