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税减免调研报告

时间:2022-09-05 03:25:00

增值税减免调研报告

减免税是指依据税收法律、法规以及国家有关税收规定给予纳税人减税、免税。征前减免指不须征收入库而直接减免的税款。现行征前减免税主要有三种:一是增值税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列举七个项目免征增值税;二是国家有关税收规定的减税免税,该类企业又可分二类,一类需进行免税资格认定,如: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等;一类需报备案或审批,如:饲料生产及零售、利用煤矸石、煤泥、油母页岩和风力生产的电力、新型墙体材料等;三是纳税人销售额未达到财政部规定的增值税起征点的,免征增值税,这类减税免税只要纳税人依法申报营业收入,营业额不达起征点即可享受减免税。相对于先征后返和即征即退等减免税方式来说,征前减免由于享受政策兑现的手续程序简便,纳税人又不必先行组织资金进入国库,因此,此类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最受纳税人欢迎,政策落实的范围和幅度也最广。据统计,2005年笔者所在地区(县级市)落实各类征前减免税款计10870万元,金额占到当年度该地区国税收入总额的5.2%,享受政策的纳税人也占到该地区纳税人总户数的五分之一左右。但是,由于征前减免的认定只强调享受政策所需的主体资格条件,而没有一整套的过程管理制度,再加上享受政策的纳税人面广量大等原因,导致征前减免政策在基层难以落实到位,税收管理难度较大。

一、征前减免税政策落实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减免税款是纳税人依据政策所能合法享受的补贴收入,一些企业为使这一利益达到最大化,往往会千方百计钻空子,使其表面上看起来符合减免条件,从而非法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种:

1、企业正常申报掩盖征免界限。由于减免税项目和种类较多,企业申报又都采取自行网络申报或申报,特别是对同时从事减免项目与非减免项目的企业,虽然从账面上看是分开进行了核算,但其核算不清、不规范的现象时有发生。如由于今年CTAIS2.0上线,笔者所在单位组织对税务申请认定的专项清理,发现某化肥生产企业免税、征税产品销售虽然单独进行了记账,但核算较为混乱,随意性较大,将免税产品的进项税金列入征税产品,造成优惠政策落实严重不公。

2、故意瞒报销售收入享受优惠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条例》第十条规定,用于免税项目的购进货物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为此一些同时有征免税项目的企业,为了达到征税项目多抵扣进项税额、减轻征税项目税负的目的,故意隐瞒少报免税销售收入(同时可以少交一些地方规费)。虽然《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三十二条规定“纳税人享受减税、免税待遇的,在减税、免税期间应当按照规定办理纳税申报”。但若不对企业实施税务检查是很难发现其瞒报免税收入的情况的。还有些纳税人为了符合减免税条件,故意隐瞒销售收入(低于增值税起征点)。由于市场波动起伏,变化很大,一些在销售旺季达到起征点的纳税户,也不主动申报纳税,钻税收优惠政策空子,偷逃国家税款。

3、利用税收管理工作不到位偷漏税。许多征前减免企业减免税的条件发生变化不主动报告。如笔者所在部门04年3月对某饲料企业进行03年免税资格检查,发现该企业征免销售划分不清,该送检的产品未按规定取得检验报告,就取消了该企业的免税资格。但06年3月对该企业再次检查发现,04年、05年企业自行网络申报的饲料产品仍是免税申报。又如05年对国有粮食企业资格清理发现,某粮食企业99年已改制成私营企业,但一直按国有粮食企业进行免税申报,形成偷漏税,造成税负不公,竞争不平等。

4、部门间执法意见不一,使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有偏差。由于现行减税免税产品种类较多,一些特殊的税收政策需与其它行政管理单位和相关执法部门联合鉴定或年审,如综合利用产品减半征收、饲料产品销售免税、农业产品减免税等政策,由于各部门出于部门(单位)利益角度,对政策的理解不一致,使得减税免税松严不一。

二、执行征前减免税收政策的现状分析

1、税务管理手段和减免税纳税人履行义务情况不匹配

税收法律、法规虽然明确规定了征纳双方在减免税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但对若未履行相关义务的如何处理缺乏明确的法律责任规定。如在减免税管理的相关规定中明确:减免税审批是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提供的资料与减免税法定条件的相关性进行的审核,不改变纳税人真实申报责任;纳税人同时从事减免项目与非减免项目的,应分别核算,独立计算减免项目的计税依据以及减免税额度。不能分别核算的,不能享受减免税;核算不清的,由税务机关按合理方法核定;纳税人享受减免税的条件发生变化的,应自发生变化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向税务机关报告,经税务机关审核后,停止其减免税。

目前大部分征前减免纳税人能按规定核算、真实申报、诚信纳税。但事实上虚假申报不可忽视,有些企业为了多享受优惠政策,往往不真实申报免税销售收入、征免项目核算不清、减免税条件发生变化不及时报告。而对这些行为,税务机关也只能对已享受的免税追缴税款,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相关规定处最高一万元以下的行为罚,而对其弄虚作假骗取的免税税款部分没有相关处罚条款。加上税务机关一般只要企业按时申报,不遇专项检查或特殊情况,很少对减免税企业的申报数据的真实性、核算状况、减免税条件发生变化等情况进行检查。

2、目前减免税的管理模式不一

针对不同的减免税类型,主管税务机关的管理模式也各不相同。1、对审批类减免税管理较为严格。在申请享受减免税前必须按规定进行相关资格认定,取得资格后也不能立即享受减免税,必须按季或按年提供有效资格证明等资料逐级办理减免税审批,审批结束后,方可办理退税手续。年度结束后,对上年度的减免税款需进行结算审批,同时要会同相关部门对其享受减免税的条件进行检查。2、对备案类减免税管理相对宽松。该类企业只要提出减免税申请,由税收管理员实施调查后,企业将有关资料报备案即可取得减免税资格认定。在日常征管中只要企业申报不需审批就可享受优惠,一般也不再对其减免税资格和条件进行检查。3、对直接减免税类的管理就较为忽视。由于税务机关的日常征管工作较为繁重,无过多的精力来对该类减免税实施管理,只要企业申报的项目符合相关规定,既不需税务机关调查审批也不需备案,就可直接享受优惠。

三、征前减免税管理工作的措施和建议

1、内外连动宣传优惠政策。减免税收优惠政策的宣传,税务部门要与宣传其他税收政策一样大力开展,不仅依靠税务部门自身的宣传力量,还要积极取得当地党政部门和有关单位的支持,充分利用现有新闻传媒,在社会形成声势浩大的宣传税收优惠政策的氛围,真正提高税收优惠政策的透明度。

2、强化征前减免税的申报审核制度。要求享受减税、免税待遇的纳税人,在减税、免税期间无论当期是否有应交税金发生,都要对减免税情况予以申报,税收管理员要在掌握减免税税源变化的情况下,加强对申报资料的审核。对没有按期申报或申报不实的,要依据规定予以处罚。

3、加强减免管理的基础工作。基层税务机关要定期对减免税情况进行清理,在清理的基础上,对纳税人享受减免税的政策依据、减免税的范围、适用税率或比例、减免税的历史数据等详细情况建立档案,纳入纳税人“一户式”管理,并定期进行跟踪检查。

4、加强对减免税企业的动态管理。要结合日常征管工作,加强对减免税企业的巡查管理,及时掌握和了解减免税企业享受政策的范围和程度是否发生变化,是否存在不符合减免税要求的相关情况等。对发现不应享受优惠政策的,要坚决取消;享受过头的要坚决纠正;该补税罚款的必须按规定补罚;减免到期的,要及时清理取消。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应该享受优惠而没有享受的,要送政策上门,保证国家政策落到实处。

5、建立健全征前减免税年检结算制度。对征前减免税企业每年实行年检,次年的3月份对上年度征前减免税情况、企业核算情况、申报纳税情况进行年检,同时结算上年度征前减免税款,确认下年度减免税资格,同时要将年检制度纳入《税收减免管理办法(试行)》,减少税务干部执法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