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建设先进性状况调查思考

时间:2022-10-19 04:28:00

社区建设先进性状况调查思考

大规模开发建设推动了**区的城市化进程,由原城镇居民和拆迁农民为主要居住对象的新社区逐渐建立或形成。这类社区在基础框架上已具备一个城市社区的雏形,但由于**的撤村建社区工作尚未开始,社区又多建在城乡结合部,居住群体复杂,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多样化,社区意识的整合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这类社区只能说是从乡村向成熟城市社区过渡的一个中间产物,我们姑且称之为“准城市社区”。本文对此类社区中的党员在社区民主管理、社区服务、文化公益活动三方面的参与情况进行相关的调查分析,希望从一个侧面对准城市社区党员的先进性状况进行粗浅的探讨,为下一步整合准城市社区的党建资源,发挥社区党员的先进性作用,从而更好地通过党建带动准城市社区建设,缩短向成熟城市社区的转化过程提供一些思路。

本次调研以大碶街道高田王社区为调查个案。高田王社区是大碶街道根据新城区规划和拆迁安置要求,于**年7月建立。社区目前共有入住人口约3447户7646人,其中户籍在该社区的城镇居民约463户1009人,农村拆迁户约692户1876人,非该社区户籍的本街道居民620户1301人,个体工商户515户1107人,其他居民1157户2353人。现共有入住党员113人,其中组织关系在该社区党支部的党员32人。本次调查共计发放调查问卷120份,发放对象主要为社区党员,回收有效问卷104份。同时召开3次座谈会,分别由社区干部、社区党员、居民代表、拆迁村支部书记等各类人员参加。

一、准城市社区中党员的参与现状

1、对社区民主管理的参与不够。在党员参与社区居委会选举方面,高田王社区于**年进行了社区居委会的选举工作,参与选举的社区党员仅占党员总数的20.2%。从选举结果来看,当选的社区居委会代表36名,其中党员7名,占代表总数的19.4%,占社区入住党员总数的6.2%;在当选的社区居委会委员中没有党员。虽然**年举行的社区居委会选举不是直选方式,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党员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不高。在党员参与社区民主管理的意愿方面,问卷调查显示,在“您有没有想过向有关部门或人员提社区建设方面的建议或意见”这个问题上,回答“有”的社区党员为36%。但参照民政部《城市社区参与状况》课题组**年5月对南京市白下区的相关调查中的数据,有46.4%的被调查居民对于类似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由此可见,准城市社区中党员的民主管理参与意识即使与城市社区居民相比,仍有不少差距。而且,在实际操作中,高田王社区成立以来从不同渠道收到的党员对社区建设的意见建议数量极少。社区党员的民主管理参与意识还有待加强。

2、对社区服务工作的参与不够。在调查中显示,在对“您愿意参加所住社区组织的社区服务工作吗?”这个问题的回答中,选择“愿意”的为55.8%,选择“不愿意”的28.4%,选择“看情况”的为15.8%。而在高田王社区党员“一人一岗”和党员志愿者队伍等服务工作的申报中,社区党员申报率只有26.9%,申报对象基本以组织关系在社区的党员为主。服务工作的实际参与率更是不尽人意,根据高田王社区历次服务活动情况来看,党员参加最多的一次为24人,仅占社区党员总数的21.2%。社区党员对社区服务工作的反应比较冷淡。

3、对社区各项文化公益活动的参与不够。问卷调查显示,愿意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社区党员为42.3%。而从高田王社区成立以来组织举办的各项公益、文化活动情况来看,党员对社区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是很高。组织关系在社区的党员,虽然主动性有所欠缺,但通过支部的宣传教育和组织动员,参与率相对较好。而组织关系不在社区的党员在历次活动和各项社区工作中参与率极低,虽然社区党支部也进行了动员,但大部分活动他们没有参与。

二、准城市社区中党员的参与度现状的原因分析

1、社区党建工作面的狭窄性造成党员对社区的认知度不够。

对社区工作认识不足是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的障碍之一。**区的准城市社区建立时间都不长,社区工作尤其是党建工作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工作面还比较狭窄。一是对社区党建的认识面的不到位。乡镇(街道)党(工)委和准城市社区党组织虽然在社区硬件配套等方面力度较大,但在思想上没有充分认识到社区党建工作在社区建设中的龙头作用,抓社区党建工作的力度不够,对如何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渗透力和影响力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办法和途径。二是对社区党务工作者的物色面不广。乡镇(街道)党(工)委对准城市社区党务工作者,尤其是对社区党组织书记的物色,没有与社区建设挂钩,选拔面狭窄。如有些乡镇(街道)采取由拆迁村党组织书记直接担任社区党组织书记的办法,农村工作惯性思维,与社区党建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社区党建工作面的狭窄性造成提供党员参与的平台和载体少,党组织与党员的联系交流少,从而使得社区党员对社区认知不足。在问卷调查中显示,对“您对您所住社区的各方面工作了解吗”这个问题,只有15.4%的党员回答“了解”,这就影响了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2、党组织关系的条块分割造成党员对社区的归属感和信任度不强。

对社区党组织的归属感和信任度是党员参与社区建设必要的条件。在准城市社区中,社区党组织与其他党组织的交流沟通不够,特别是与拆迁村党组织的沟通不够,造成了党组织关系条块分割的情况。**区的撤村建社区工作还未开始,进入社区的拆迁村党员的组织关系仍在原村党组织。原村党组织由于拆迁原因,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有所放松,同时又不主动与社区党组织进行沟通,沟通的缺乏使得社区党组织对社区内拆迁村党员的教育管理存在“名不正言不顺”的顾虑,由此产生了拆迁村党员在日常教育管理上的空白点。另外,社区共建理事会操作上存在的表面化和形式化现象;党员“一人一岗”活动参与面的狭窄性;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的刚性约束机制的缺乏,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给整合社区党建资源,抓好社区党员的教育管理增加了难度,从而影响了社区党员,尤其是组织关系不在社区的党员对社区党组织的归属感和信任度。在问卷调查中,当问及“您在生活中遇到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时,通常会向谁求助”和“您在生活中遇到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是否愿意找社区党组织帮助解决”这两个问题时,分别回答“找社区党组织”和“愿意找社区党组织”的占38%和41%。其中关系不在社区的党员回答“找社区党组织”和“愿意找社区党组织”的仅占26%和26.3%。

3、党员思想观念没有正确认识到位造成党员的社区责任意识不强。

党员的责任意识直接影响到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准城市社区具有居民成分复杂,农村习惯较重,弱势群体、流动人口较多的特点,而不同的居住群体对社区建设又有着不同的理解和需求。如拆迁村党员在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上仍有农村的特点,加上经济关系和组织关系的因素,对行政村还存在较强的依赖性,对自己的社区身份和对社区党组织没有充分的认识,往往从农村工作的角度来看待社区建设。弱势群体党员主观上较为注重得到组织的关怀和帮助,一旦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社区很好回应的情况下,就会对社区建设和社区党建工作产生漠不关心,推诿了事的心理。同时,不可否认,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种思潮也使得部分党员,理想信念和宗旨观念产生动摇,削弱了作为一名党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在问卷调查中,68.1%的党员认为“社区建设主要是政府和居委会的责任”,将社区建设的主要责任推给了组织,而忽视了自己作为党员的责任意识和参与义务。

三、增强准城市社区党员参与度的对策与建议

准城市社区向成熟城市社区迈进,需要转变旧的思想观念,真正确立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各类组织中的核心地位,发挥社区党建工作的龙头作用,引导社区从农村和老居委会的传统观念中走出来,实现由“农村人”、“单位人”向“社会人”的意识转变,树立起“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新观念。在此基础上,健全网络,强化管理,设计载体,增强党组织影响力和渗透力,提高社区党员对社区建设的参与度。

1、健全网络,创造准城市社区党员参与的有利条件

一是建好一支适应社区党建要求的党务工作者队伍。即按照四化的要求,从不同行业引进党务工作者骨干,选拔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职业化的社区党务工作者队伍,并可以通过培训,提高适应社区党建工作要求的能力。同时要使社区党务工作者队伍相对稳定,以至使其趋于职业化,使社区党建连续性、创造性得以保证。

二是建立并完善党建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社区、拆迁村、辖区范围内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相互间沟通和交流,打破区管区属格局,以社区共建为目标,定期商讨社区党建工作的思路与建议,促进以社区党建为龙头的社区建设,同时加强社区党组织同各方面的协调力度,有效地动员社区各方力量,整合利用各党组织的资源,为提高准社区党员参与度创造条件。

三是组建非正式的楼道(地段)党员活动组织。利用农村俗成社会的优势,打破社区住户间相对封闭的格式,以准城市社区内的楼道或地段为基础,组建起非正式的楼道(地段)党员活动小组。物色社区党组织的党员或热心社区工作的入住党员担任活动小组联络人,将所在楼道或地段的社区党员纳入到活动小组中来,经常性组织小组内或小组间的相关活动。活动形式可适当突破组织活动常规,前期可以聚会、谈心为主,增进社区党员相互之间的了解,提供社区党员交流的平台,同时也使社区党组织能知道社区每个党员在哪里,在干什么,在想什么,最需要什么。在小组活动经常化后,进一步扩展活动功能,围绕社区建设相关内容,组织社区党员积极参与,提供了社区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的平台。

四是加强社区党员服务咨询站等阵地建设。结合准城市社区特点,合理设置党员服务咨询站等阵地的功能板块,如针对拆迁村党员较多的特点,增加失土农民党员的就业培训功能;针对失业党员、困难党员多的特点,增加爱心帮扶功能;针对社区新建成的特点,开设社区相关知识讲座,等等,这样既为党员参与社区活动提供一定的场所保障,又能及时满足不同层次党员的需求,还可增进党员对社区的了解,从而吸引社区内各类党员的参与,增强他们的组织观念。

2、强化管理,完善准城市社区党员参与的组织机制。

一是对拆迁村党员实行“双重管理”。在撤村建社区工作之前,为避免拆迁村党员管理的空白点,可以实行拆迁村党组织和社区党组织的双重管理。即平时的组织生活和党员教育管理活动,可按属地原则,要求拆迁村党员到所住社区的党组织内进行,社区党组织及时对其到会情况进行记录备案;拆迁村重大事宜商讨时,要求拆迁村党员回本村参与讨论和决策,年末民主评议仍在拆迁村党组织内进行,但社区各项组织生活和教育记录要作为该党员的民主评议依据。这样一方面能保证拆迁村党员正常的组织生活需要,另一方面又能增强拆迁村党员对社区的认知度,使他们尽快完成观念、角色的转变,融入社区氛围,也为撤村建社区工作奠定组织基础。

二是对失业、困难党员实行“结对管理”。在调查摸底基础上,可以实行社区党组织党员同社区失业、困难党员进行结对的办法,建立定期家访制度,对失业党员、困难党员经常性走访看望,及时发现问题,并通过社区党组织帮助组织技能培训,联系就业,解决困难。以此让失业、困难党员体会到党组织的关心和温暖,增强对社区党组织的归属感,从而提高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三是对流动党员实行“协助管理”。社区党组织可主动与流动人员所在单位联系,弄员身份,登记造册并发放流动党员活动卡,协助原单位党组织加强教育管理。可要求流动党员凭卡定期参加由社区组织的学习教育活动,并由社区党组织负责登记。流动党员在离开社区时,由社区党组织依据其参加活动的情况出具书面鉴定。协助管理方式既能了解了流动党员的动向,加强教育管理力度,又能贴近社区同流动党员的关系,提高流动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的兴趣。

此外,还可通过扩大“一人一岗”活动范围,建立联系反馈制度等方式强化在职党员的“岗位管理”。并通过挂牌公布党员户党员的特长、志愿者岗位等内容的社区党员“亮牌”制度,在便于为民服务的同时,强化对社区党员的社会监督力度,增强党员的社区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

3、设计载体,提高准城市社区党员参与的实际效果。

一是社区民主管理载体。发挥准城市社区内拆迁村党员等群体固有的参政议政意识较强的特点,带动其他社区党员的民主参与意识。一方面通过“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方法,既让社区党员积极通过合法途径当选为居民代表乃至居委会主任,直接对社区事务进行管理和决策;又通过思想交流、引导教育等方法,将热心社区建设的非党员居民代表吸收到党的队伍中来。另一方面通过推行社区事务党员提议制度,以社区事务听证会或社区事务建议箱等形式,鼓励党员对社区建设事务进行提议,并对提议实施的社区建设事务进行监督管理。通过这两个载体的参与,提高党员参与准城市社区民主管理的有效性,发挥党在基层民主管理和建设中的思想导向和决策把关作用,从而体现党的先进性。

二是社区服务载体。根据准城市社区内弱势群体较多的特点,以各类“结对帮困”、“社区求助”、“生活服务”等便民、利民活动为载体,通过注册党员志愿者等方式,建立起服务面广、服务形式多样的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伍或社区党员责任区,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作用,大力开展面向准城市社区内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面向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并不断增加服务项目,实现服务与需求的有效对接,满足社区居民多层次、多方位的服务需要,增强群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准城市社区向成熟城市社区转变奠定群众基础。

三是社区文化公益活动载体。根据准城市社区所处的城乡结合部的特点,以广场文艺等群众性的文体娱乐活动,失土农民就业培训等针对性的学习培训活动、“爱心超市”等帮扶性的社区公益活动为主要载体,动员社区党员积极参与其中。通过党员的参与,突出社区党组织的龙头作用,从而进一步带动共青团、妇联、老年协会等群团组织,动员更多的居民参与到社区公益文化活动中来,这样既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居民群众中去,又把各类知识、技术传授到居民身边去,还把社区大家庭的温暖奉送到居民心里去,让社区党员群众增加对社区的归属感,从而更好地提高社区党组织地位,增强社区凝聚力,巩固党的思想政治基础。

社区党员在准城市社区各项建设中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到社区党员先进性的发挥,影响到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影响到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各项建设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因此,只有不断提高社区党员的参与意识,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准城市社区建设中来,才能真正形成以社区党建工作为龙头的社区大党建格局,从而更好地整合社区内党组织资源,动员社区内各方面力量,齐抓共管,积极参与,配合联动,共同推进社区建设和发展,为加快准城市社区向成熟城市社区转变的步伐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