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思考
时间:2022-10-15 04:14:00
导语:科学发展观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与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对于引导和推动社会发展起着全局和根本性的作用。对于执政党来说,发展观反映着党驾驭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是体现党生命力和先进性的重要标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全面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深刻汲取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揭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执政兴国、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度,提出了划时代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一个思想深刻、内容丰富、逻辑严谨的理论体系,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系列重要思想理论观点的高度概括,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涵盖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全面系统地回答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什么样的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等基本问题,揭示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丰富和完善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是新形势下推进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
一、关于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发展是目的,科学是前提、是要求和方法。如果说发展是彼岸的话,科学就是到达彼岸的船。要实现什么样的目的必须有与之相配套的工具和方法。这里面“科学”的内涵是什么?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精辟概括,深刻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如何认识“第一要义”?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抓住了发展,就抓住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抓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
发展是第一要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成果都是在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不发展,我们面临的诸多问题,特别是新时期、新阶段面临的生产力水平总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等问题就无法解决,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失去了生命力。我们按照三步走的战略,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小康,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发展。因此我们必须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紧紧抓住发展这一要义,时刻牢记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发展既要纵向比看到自己的成绩,鼓舞士气,又要横向比,以宽广的胸怀发现差距,并集中精力缩小差距。发展必须长期坚持,没有一蹴而就的发展,发展是第一要义,更是要长期坚持的第一要义。
——如何认识发展观的“核心”?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我们党生命力的根始终深植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沃土中,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根植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为民是为政之本、万善之源。没有人民的参与,不为人民着想就谈不上科学发展。
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要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切实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民生问题是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天下之大务,莫大于恤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古今中外的历史无不证明,谋民生者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是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概括起来就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如何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必须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准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发展的平衡和不平衡、政府和市场等各种关系。
——如何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一条宝贵经验,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保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方法。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同志就提出要军民兼顾、公私兼顾。新中国成立后,又把统筹兼顾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重要指导方针,强调“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进一步强调“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同志强调“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
新时期,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的思想,党的十七大在“五个统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这些方面的统筹,拓展了统筹兼顾方针的内涵、对象和范围,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从而成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切入点和重要现实途径。
二、关于为什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很强的现实和历史意义,是国情所需,党情所需,民心所需,认清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对现实工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国际国内形式发展的需要。从国际看,一方面当今世界发展日新月异,竞争日趋激烈,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从美国的次贷危机,各国的物价膨胀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全球变暖,资源紧张,对如何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世界环境下,如何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科学发展观适应了世界发展趋势的需要。另一方面,西方反华势力竭力阻挠我国的发展,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长期面临着西方国家巨大的政治和经济压力。应对这种行径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发展的事实说话,让通过发展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实惠说话,让通过发展增强的实力说话。这就需要有更好的发展观和发展途径,科学发展观就是今后发展的首要选择。
从国内看,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七大对我国进入新时期后呈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从八个方面进行了总结。这些基本特征是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体现,是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基本依据。立足这个实际,我国如何完成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新形势新任务,如何解决和把握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是急之又急的课题。科学发展观为我们解开这个课题找到了钥匙和答案。
——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需要。党的活力和生命体现在他的先进性上,党的先进性是建立在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之上。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社会发展方向,不断推动社会进步,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特征。
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的发展观,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观,是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进步的发展观,从根本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本质要求。科学发展观为加强我们党的先进性建设赋予了新的理论内涵、鲜明的时代主题、新的历史任务,对探索党的先进性建设规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使我们党对发展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发展的要求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对发展的内涵有了更全面的把握,是我们党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既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升华,又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选择,它从理论和现实的结合上为我们提供了更好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从新的高度把坚持党的先进性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机统一起来,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全面发展与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本质联系,使党的先进性建设具有了更加鲜明的时代意义。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把实现执政兴国的历史任务与坚持党的先进性有机结合起来,对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出了更加明确的目标任务。衡量一个政党是否先进,从一定意义上讲,取决与这个党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程度。科学发展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作为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所揭示的一般规律,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依据,而且为进一步揭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本规律奠定了科学基础。
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全面发展的观点加强党的建设,才能把党的先进性建设建立在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之上,才能进一步增强党的生机和活力。
——进一步统一全民族思想、凝聚人心的需要。新时期、新阶段,面对世界局势和国内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如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是普遍关心的问题。
党的十七大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提供了坚强的保证。这次大会创造性地提出并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理论上的一大贡献。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一脉想承又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要切实认识到,在新的发展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好实践。这是因为:从精神实质上看,科学发展观所突出强调的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以及统筹兼顾的系统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等,都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从理论结构上看,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以丰富的思想内涵、严密的内在逻辑,构建了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科学体系。从实践要求上看,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外国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是我们党在发展问题上的新认识。
综上所述,要清醒认识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就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全民族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方向上会更加清晰,人心上会更有合力,实践上更有活力。
三、关于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放针,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关键在落实。新时期要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最重要的宝贵经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决定了基本路线要管100年。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一直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方针政策,不但这一届领导人要坚持,下一届、再下一届都要坚持,一直坚持下去。”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才能确保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充分认识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坚持以科学发展的实际行动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以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来促进科学发展。
当前搞建设谋发展首先要发展经济。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全面协调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更好地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胜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因此要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
发展经济不能急功近利,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多干打基础的事。从全疆、全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经过长期的努力,经济发展已具有一定基础,发展正往好的趋势进行。要看到横向对比,和内地发达地区仍有很大差距,缩小差距,迎头赶上是当务之急。但缩小差距,加快发展,不能一蹴而就,要从长远出发,既要轰轰烈烈做好今天的事,又要深思熟虑的看好明天的路。
发展经济要体现特色,立足实际,不能盲目模仿,照搬照抄。各地都有自己的特点,资源禀赋、人才、科技、历史积淀等原因,决定了各地都应该有自己的发展道路。要尊重客观、尊重现实,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发展思路和措施,少走弯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发展经济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调动各族群众的积极性。经济建设是为了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尊重群众的意见就是尊重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对于大多数群众不赞成的事缓办或不办,办不办群众说了算。当然群众鉴于自身的情况,仍需要正确的引导,如不能引导群众,走在群众的后面,当领导的就失去了作用。要切实认识到,尊重群众意愿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和基础。
(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一句话,就是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观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观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观。所以一定要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机结合起来,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受的原则,着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最大限度的鼓励人们发挥创新、创业、创优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保持社会的平衡、和谐与稳定。坚持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和谐,在促进社会和谐中推动科学发展。
党的十七大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实质上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描绘。十七大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大贡献的国家。”这些目标的实现,将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必须要以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基础和前提。
作为边远地区要构建和谐社会有自身的特殊性,但最终要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保障。边疆的和谐,团结稳定是基础,没有团结稳定的大好局面,和谐社会无从谈起。团结稳定要从科学发展观中要物质基础,从科学发展观中要政治基础,从科学发展观中要精神基础。归根到底,从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实现边境和谐。
(三)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改革的力度、开放的程度、决定着发展的进程和质量。
改革开放思想上解放是关键,思想上务必放下包袱,放开手脚,放活机制,立足实际,全力以赴求发展;健全制度是保障。制度对科学发展、社会和谐起着基础、引导、保障的作用。所以,要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就要通过改革开放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各方面体制。把改革创新的精神贯彻到发展的各个环节,坚持用科学发展和深化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立足实际是基础。重点要立足资源、历史、文化、人才技术等实际,整合现有资源,发挥能动性,以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为依据,制定便于操作、可以达到的措施和目标。
通过改革开放,为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深入落实和贯彻科学发展观,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群众监督一方面体现出群众的民主意识和群众对党和国家的责任感,同时也体现出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意识。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参与的实践活动,如何落实群众最有发言权,群众的积极监督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很大的保障作用。
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对各级党委政府执政能力的检验,群众对科学发展观的监督就是对党和政府工作的相信和支持。从动机上看都是善意的:黄炎培先生关于共产党要避免封建王朝兴亡“周期率”重演的讨论,李鼎铭先生关于精兵简政的建议无不是善意的;从内容看,具有及时、全方位、原发等特性,体现出监督视野的宽广性;从效果看,可以不断促进和完善改进工作,实现了在监督在改进的良性互动和循环往复。有了这样的监督,可以是工作少走弯路,少犯错误。
接受群众监督要体现群众的主体地位。邓小平同志指出:“要有群众监督制度,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凡是搞特权、特殊化,经过批评教育又不改的,人民有权依法进行检举、控告、弹劾、撤换、罢免”。可见,群众监督体现人民在国家生活中的主体地位,是人民群众发扬民主、表达意志、实现利益的基本手段。落实科学发展观与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人民监督本身就是维护自己切身利益的表现。因此群众对落实科学发展观不力或者错误的行为可以大胆监督。
接受群众监督要完善监督制度。群众监督具有独立性、公开性、权威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必须要有完善的制度为前提。建立群众监督制度,必须既有利于群众参与、能参与、会参与。
接受群众监督要积极落实群众的监督权。落实科学发展观千头万绪,这就需要给群众一个监督的平台。群众监督是最直接的监督,但如果没有监督的渠道和平台,就难以避免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现象。因此要给群众提供很好的监督平台,让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事情和行为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让群众对党委政府的行为看得清楚,想得明白,及时发现问题,推进工作。
(五)深入落实和贯彻科学发展观,要切实加强各级党组织建设。党组织是各级事业发展的领导核心,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用改革的精神加强各级党组织建设。
——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加强理论武装,是我们党的建设的一条重经验。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上,要不断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党员干部的头脑,全面深入学习宣传。通过学习统一思想认识,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骨干力量,他们的能力水平直接关系着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效果。实际工作中要着重提高把党的方针政策与本地实际结合,谋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宏观决策能力;引导资源合理配置和凝聚社会力量,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后劲的组织动员能力;努力提高正确掌握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与规则,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驾驭全局能力;主动迎接挑战并善于抓住机遇增强社会经济科学发展新优势和开拓创新能力;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和各类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综合协调能力;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保持纯洁性、战斗力的拒腐防变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提高为民办事、为民服务、为民谋实惠的能力。
提高能力的途径有多种,关键要在实践中锻炼,不断提高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能力。
——加强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重大问题。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组织建设关键要建立和完善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工作机制,发挥党组织在各级组织中的核心作用;要建立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的前提,是团结一致的基础。事实证明,凡是班子出问题,发展出问题的地方都与民主集中制落实不力有关系。通过民主集中制提高决策水平,减少工作失误;要建立完善领导考核、评价和激励与约束机制,是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前途。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中坚力量。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健全党的组织,根据实际情况完善党组织设置,加大在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工作力度,不断拓展党的工作覆盖面;要改革创新工作方法,实现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要实实在在的爱护基层党员干部,帮他们解开思想上的包袱,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充分调动他们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积极性。
——加强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过硬的工作作风。领导干部的作风直接关系着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重点树立四种意识:树立公仆意识。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把人民当主人、当亲人、当老师。学会从群众的角度考虑问题,从具体问题和身边的事情抓起,务求解决群众困难的实际效果。
树立忧患意识。党员干部的忧患意识是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的重要体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广大党员干部树立忧患意识,以此来砥砺自己,自加压力、激活动力。
树立创新意识。善于把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普遍性与各地实际情况的特殊性结合起来,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研究制定出落实党和国家决策部署的具体目标、任务、措施办法。善于把工作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有高度的热情,又要有清醒的头脑,把发展的热情引导到科学发展轨道上来。善于把新的发展思路和过去的工作延续性结合起来。发展思路一旦确定,就“咬定青山不放松”,扎扎实实干出成效,而不能一届班子一个思路,一个领导一个想法,朝令夕改、半途而废。
树立廉洁自律意识。廉洁从政是党员干部作风的基本要求。这方面务必做到审慎用权、权为民用。权力是双刃剑,可以为民办事,也可以为己谋利。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严格防止手中的权利商品化、庸俗化;管住小节,洁身自好。从生活细节开始,保持高尚情操。妥善处理好亲情、友情关系。做到亲情不破、择善而交、原则不违、纪律坚守。成由节俭败由奢。家有万金,日食三餐,家有万房,夜宿一床。党员干部要厉行节约,坚决抵制奢靡之风,坚决杜绝铺张浪费。以领导干部个人作风带动班子作风,以班子作风带动社会风气,把有限的财力、物力用到促发展和为民谋利上。
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理性思维,需要结合实际,需要不断创新,归根结底要落实到务求实效上,切切实实做到发展中科学、科学中发展。
- 上一篇:党员教育管理调研报告
- 下一篇:反腐倡廉建设思考
精品范文
10科学技术的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