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务管理思考

时间:2022-10-15 03:36:00

公共事务管理思考

去年以来,**县妇联以关注妇女儿童民生以主题,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在关爱弱势群体,“巾帼示范村创建”、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为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当地经济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今年7月3日召开的**县委十一届三次扩大会议上,县妇联主席邓婕在大会上运用多媒体作工作报告,获得现场领导们的较高测评。作为唯一一家群团组织,妇联工作在如此高规格会议上和其他四家县内经济重要部门工作同台展示,在县妇联发展史上还是首次。

一、发挥优势,整合资源,为弱势群体送关爱

妇联组织有着联系社会、联系家庭、联系妇女儿童的优势。县妇联把优势作动力,协助政府延伸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爱,为妇女儿童办实事、做好事。

1、关爱留守儿童。**是个山区县。年外出务工人员近10万人。留守儿童有8000多人。**年,县妇联通过实地调查向县委县政府提交了关于留守孩子教育管理调研报告,引起了县领导的高度重视。**年初,县委、县政府把建立百所留守孩子家园纳入到县委县政府重点工程之一,并把县妇联确定为首个责任单位。随后,县妇联承担了全县建设百所留守孩子家园启动会,在社会公开招募百名爱心妈妈和百名留守孩子结成了帮扶对子。6月,经县妇联联系,县招标办、县盛丰公司、艺得利公司共同给冷集镇留守孩子家园送去了价值9000多元学习用品、体育用品。争取上级妇联帮扶资金20000元,建立了3所市级、1所省级留守孩子爱心服务站。组织“爱心妈妈”牵手“留守孩子”薤山行、举办留守儿童演讲、摄影赛和“亲情桥”万名留守孩子书信大赛等活动。**年六一,与县关工委、县老干局共同给我县首家市级留守儿童爱心服务站--庙滩镇南川中心学校送去了价值近万元的三台太阳能热水器,解决了在校200多名留守孩子洗澡难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年至今,县妇联共争取留守孩子家园建设帮扶资金6万多元,价值达3万多元的物质。目前,全县共建立留守孩子家园138所,其中县级134所,市级3所,省级1所。**留守孩子的教育管理工作的成效受到全国、省市妇联的关注和充分肯定。先后有中央电视台、湖北电视台,中国妇女报、湖北日报等宣传和推广了**的做法和经验。

2、关爱贫困儿童。“春蕾计划”是妇联组织形成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品牌。据统计,我县有特困学生3000多人。县妇联积极开展“春蕾计划”,协调社会力量来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先后与武汉《幸福》杂志、省市妇女网等媒介取得联系,借助杂志开辟的“幸福计划”栏目,网站上“爱心桥”版块刊登我县贫困学生的基本资源料,引起了全国各地的爱心人士的爱心行动。仅近两年来,通过县妇联的搭桥,收到来自浙江、北京、广东、辽宁等省市的助学金达6万多元,有300名学生得到资助。妇联以工作效率高、工作态度诚赢得了资助人士的信赖。许多远方的爱心人士和单位与我县的贫困学生结成了长年的帮扶对子,建立了浓厚的情谊。上海市张红鹰女士资助五山镇贫困学生胡冬梅到目前为止已6年。不仅解决她每年的学费、寄来了书包、衣服等学习生活用品,每到春节还寄来200元压岁钱。**年暑假,张女士还把胡冬梅接到上海游玩,让她过了一个愉快而特殊的假日。我们开展幸福计划,给这些孩子搭架求知的云梯,健康生活的桥梁,不仅协助政府培育了自强、勤奋、好学、知恩的新一代**人,而且增强了妇联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提升了妇联为群众服务的整体形象。《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襄樊日报》、《襄樊晚报》、人民网湖北视窗等报纸网站都对此活动进行了宣传报道。

3、关爱单亲特困母亲。近年来,县妇联一直把单亲特困母亲家庭的生活放在心上,把解决她们的实际困难纳入每年工作目标。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地为她们争取生产、生活帮扶资金,同时,发挥县妇儿工委办公室设在县妇联的优势,加强与县卫生、民政等相关成员单位工作协作,对全县所有单亲特困母实行免费妇检,把单亲特母亲纳入“福彩安居工程”数据库,从**年至今,参加免费妇检的单亲特困母亲达2000余人次。赵湾乡石传玉、刘旦芝,石花镇的曾照梅、南河镇的梁大英等16位单亲母亲家庭完成了危房改造任务,住进了新房。**年元月**遭受到百年罕见的雪灾,县妇联多方筹措资金物质,为40名单亲特困母亲和80名留守儿童送去慰问金和生活物质合计达1万多元。通过为基层妇女群众办实事、解难事,解决她们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把党和政府的关怀真正落实到群众当中,让她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二、服务引导,示范推进,为妇女开创美好生活提供发展平台

去年以来,我们以巾帼建设新农村为主题,以实施巾帼致富促进活动、净化家园文明行动、关爱女性维权行动、村妇代会整建行动“四大行动”为抓手,组织带领广大农村妇女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促进了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推动了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共建立省级示范点1个,市级示范点3个,县级示范点36个。

1、开展“巾帼致富促进行动”,打造妇女增收致富平台。组织“巾帼科技专家服务团”送科技下乡,发放科技书籍、光盘160余套,召开现场会13场次,提供科技咨询300余人次。举办各类农村妇女实用技术培训班70多场次,培训农村妇女2.2万人。并依据产业特色和地域优势,选定36个试点村,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带动更多的农村妇女发家致富。石花镇小坦山村以苗木花卉种植技术培训,培养了一大批技术女能手。目前,全村种植苗木花卉700多亩,品种达100多个,苗木花卉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80%。县、镇、村三级妇联组织分别建立了巾帼科技致富带头人数据库,联系女科技致富带头人1870人,辐射带动农户6500多户。联合县劳动、农业等部门举办劳务输出招聘会、建立女企业家联系网等形式,积极为农村妇女实现就地转移牵线搭桥。700多名农村留守妇女经过培训后在位于五山镇谢湾工业园区的襄樊新知电子有限公司实现就业,人均年增收近万元。

2、开展“岗村联谊”,打造城乡和谐平台。在巾帼示范村创建活动中,我们组织县直各单位巾帼示范岗与巾帼示范村妇代会开展“一助一”结对帮扶活动,实现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统筹发展。全县有48个巾帼示范岗与58个村妇代会结成了帮扶对子。自开展岗村结对以来,各巾帼示范岗与巾帼示范村共开展走访联谊活动60余次,建36家妇女文化中心户,帮助转移农村富余劳力260名,对32名单亲特困妇女提供了生活生产和子女就学方面的援助。组织送医、送法、送科技下乡活动120多场,帮助结对村解决贫困妇女救助、文化活动阵地建设、妇女工作经费等困难100余件,帮扶物资、资金近20万元。每年,县妇联与县卫生部门联合,在全县开展以“关爱女性健康”为主题的知识讲座和义诊活动,上门讲授妇科病的防治知识和免费妇科检查。两年来,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及义诊活动140余场,近20000名妇女免费接受了妇科常规体检。通过岗村结对,提升了部门形象,拉近了与基层群众的关系,特别是窗口服务行业,更是从岗村结对中创造了效益,加快了城乡统筹发展。

3、推进“净化家园文明行动”,打造人居环境美化平台。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栏等阵地,通过召开动员会、座谈会和妇女群众代表会等形式,宣传“净化家园文明行动”的重要意义、内容、目标和要求,宣传公民道德和家庭美德。印发“积极行动起来,共建美好家园”的倡议书1万多份,组织农户家庭与村妇代会签订“讲文明、除陋习、从我家做起”的承诺书3万多份,成立“巾帼保洁队”等志愿者组织131个,发动妇女集中整治环境卫生。使全县农村妇女活动参与率达到90%以上。我县“巾帼示范村”创建活动成效,得到省、市妇联的肯定和关注。**年4月,全市“巾帼示范村”创建活动推进会在我县五山镇昝家铺村召开。同年8月,副省长、省妇联主席张岱莉带领参加“全省巾帼示范村”创建活动推进会的各市、州妇联主席,专程参观考察了我县石花镇小坦山村、五山镇堰河村的“巾帼示范村”创建情况。

三、源头参与,维护权益,为创建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服务

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县妇联突出妇女维权,创造性地实施了妇女“依法维权工程”,实现了源头参与社会公共管理的效能。

1、加强宣传,不断提高妇女维权能力。借助三八维权周、传统节假日等提供法律咨询,发放与妇女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宣传单,大力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开展巾帼维权行动,据统计,一年来,县妇联共印发《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农村土地承包法》《财产继承法》等法律宣传资料30000多份,解答群众咨询200多起,为群众提供关于家庭暴力咨询服务80人次,同时,县妇联始终将妇联信访接待工作作为化解社会矛盾的第一窗口,建立了接访、回访、复访、建档和重大信访案件报告制度,将每个月的第一天作为妇联领导信访接待日,专门接待妇女群众来访,并给予协调回复,化解了不稳定因素,维护了社会稳定。

2、增强“大维权”理念,不断完善社会化维权机制。针对妇女权益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调研,发现和掌握妇女维权工作中的共性问题,积极主动地向政府反映,为有关部门出台相关保护政策提供可操作性的实际措施。充分发挥女干部在人大、政协中的作用,积极行使民主参与、民主监督的权利,通过提案充分反映妇女维权存在的问题,建立健全立法监督体系,把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的立法和执法监督纳入法制化轨道。目前,县妇联协调县法院、县司法局等部门,先后建立婚姻家庭合议庭1个、法律援助中心1个,反对家庭暴力110指挥中心1个、社区维权服务站30个。通过宏观维权与个性维权,实现妇联维权与社会维权的有机结合,有效地保障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3、开展和谐平安家庭创建,不断推进社会和谐。与县综治办、文明办联合开展了“知荣辱、讲文明、争创和谐好家庭”活动,表彰各类文明家庭16400户。去年9月,在襄樊市百万家庭创和谐行动评选表彰活动中,**县喜获“学习、环保、平安家庭”和“好婆媳”、“好夫妻”8个十佳荣誉称号。县电视台“百姓访谈”栏目对获奖家庭进行了系列专题报道,激发了广大妇女和家庭的荣誉感,扩大了活动的辐射面,倡导了健康、文明的家风、民风,营造了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力地加快了和谐**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