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关系问题思考

时间:2022-10-13 05:36:00

新农村建设关系问题思考

**都市区又称“都市发达经济圈”,系指主城九区所辖行政区域,作为新兴直辖市的“龙头”和“窗口”,她既承担着“三中心两枢纽一基地”的建设重任,同时又还肩负着“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历史使命。直辖以来,都市区旧城改建与新区拓展同时并举,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整个主城呈现出“北移、南下、西进、东拓”之势。正当都市区内“新城区”如火如荼推进之时,今年全国掀起了一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在此背景下,都市区如何处理好“新城区”与“新农村”建设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当前摆在主城各区(除渝中区外)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我通过近段时间的学习和思考,结合自身工作实际,针对如何处理好这一关系问题提出了以下三个方面六条建议,概括为“两个统一、两个划分、两个防止”,讲述如下,供参考。

第一个方面:通过“两个统一”来树立系统观念

建议之一:统一认识

统一认识,就是要求我们用“统筹城乡,统筹区域,促进城乡一体共繁荣”的系统思维理念来统一认识都市区的“新城区”与“新农村”建设关系,消除当前一些干部群众认识上的误区。

第一,都市区不能只重“新城区”建设而忽视“新农村”建设。在5473平方公里的都市区范围内,分布了62个街道办事处和97个建制镇,规划至2020年城镇建设总用地820平方公里,耕地保有量1716平方公里以上,所以都市区中照样有并将长期存在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较之都市区外可能还更加错综复杂。正因如此,在市政府确定的“千村推进百村示范”工程名单中,都市区中示范村36个,占全市示范村总数的36%,推进村197个,占全市推进村总数的21.9%。由此可见,都市区不光有“新农村”建设任务,而且任务很重,并且要在全市起到示范推进作用,我们应该尽早重视起来。

第二,都市区的“新城区”与“新农村”建设可以做到共同推进、相互促进,二者并不矛盾。**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经超过1000美元,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都市区现状为超过500万城镇人口的特大城市,具备领先我国西部地区并与东部地区基本同步发展的基础条件,在都市区,我们可以更便捷地实施“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新农村”建设好了,也会反过来促进“新城区”建设,事实上,“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新趋势。

总之,“新城区”与“新农村”都是都市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多年的快速发展告诉我们,重城市轻农村,是不能实现全面小康的,“城市象欧洲,农村象非洲”并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类似巴西、印度的城市贫民窟是我们坚决要防止的。我们要将都市区的“新城区”与“新农村”同时建设成为全市的“龙头”和“窗口”,共同去带“大农村”,这也是“直辖意识”的一种具体体现!

建议之二:统一规划

长期以来,“新城区”的建设规划是比较超前的,推进“新城区”建设的经验也是比较丰富的。《**都市区城市总体规划》将都市区划分为“主城”和“郊区”两个空间层次(以规划外环高速路结合相邻镇界进行划分),其中主城2737平方公里,郊区2736平方公里,基本各占一半,相对来说,规划中对主城中的“新城区”怎么建着墨较多。在一系列总规、控规、城市设计的指导下,以高新园和经开园为核心的北部新区,以大学城为核心的西部新城,以茶园为核心的东部新城,以及九龙坡的华岩、北碚的蔡家、江北的鱼嘴、巴南的南泉新城均已启动建设,方兴未艾……

当“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旋律唱响大江南北之时,人们才真正感受到农村区域的规划是如此缺乏!以往广大农村区域在城市规划上多被描述为“非建设区、禁建区、组团隔离绿带、生态绿地、农地、林地”等词语,显得粗略简单,缺乏深度和可操作性,以至于农村区域尤其是城乡结合部的发展始终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可喜的是,今年我市已经出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标准和规划编制技术管理规定等文件。

当前,我们有必要在《**都市区城市总体规划》的框架指导下,首先对都市区的所有“新农村”区域进行总体规划,然后再指导各示范村、推进村编制具体的建设规划,这就是我所说的“统一规划”!规划编制的过程,也是我们进一步摸清和认识都市区“三农”基本情况的过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规划这个层面来统筹兼顾都市区内的“新城区”与“新农村”,同时处理好各“新农村”之间的关系。我们也许还可以通过“统一规划”来探讨都市区的“新城区”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协调机制,以期从制度上保障二者共同推进、相互促进。“走过一村又一村,村村象城镇;走过一镇又一镇,镇镇象农村”的老路不能再走。统一规划又尤其要做到统一规划基础设施、统一规划产业布局、统一规划环境景观、统一规划社会保障服务体系,统筹安排各项建设资金。成都利用城市通风口的非建设区统一规划建设类似“五朵金花”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取得了空前的成功,非常值得我市西部新城的“都市后花园”学习。

第二个方面:通过“两个划分”来实行分类指导

建议之三:划分区域

实行分类指导首先要合理划分区域,即从空间上实行分类指导,分别确定“新城区”与“新农村”各自建设的重点地带、重点领域,避免相互争夺空间、争夺资源,造成重复建设和浪费。“主城”中的城市规划拓展区和“郊区”中的小城镇是“新城区”建设的主战场,“主城”和“郊区”中的非建设用地是“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根据《**都市区城市总体规划》可以得出,规划从**到2020年,都市区常住人口将由618万增至930万,其中城镇人口将由521万增至880万,农村人口将由97万减至50万,对应的城镇建设总用地将由415平方公里增至820平方公里。这就从量的角度,对“新城区”与“新农村”的建设任务进行了界定,有利于我们实行分类指导。

建议之四:划分阶段

由于“新城区”和“新农村”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动态的过程,并且“新城区”建设的用地来源于农村,所以在城乡结合部存在过渡转化时期的“新城区”和“新农村”。对这一地区,除了需要从空间上划分区域实行分类指导之外,还需要从时间上划分阶段进一步实行分类指导,具有适度“弹性”的规划显得尤其重要。

对近期即将征用的区域要严格控制非农建设,避免增加拆迁成本,其“新农村”建设的任务重在“乡风文明、管理民主”,重在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离土”之后的谋生本领,为农民向市民过渡作准备,同时要完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解除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对5年或更长时间才征用的区域,我们不能“一控了之”,要在不妨碍“新城区”拓展的前提下,提前考虑为村级经济二、三产业发展留有适当空间,避免竭泽而渔,除了预留住房安置区外,同时还要预留产业安置区,以确保能长期“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当前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突破和创新很多现行的土地管理、规划控制和建设规费等相关政策。不过先进发达地区的经验表明,农民建设的“新农村”也是可以成为“新城区”的有机组成部分的。我们何不积极探索农民“被动城市化”到农民“主动城市化”的新路子呢?城市的活力,正是来源于它的多样性,我们应该宽容。

第三个方面:通过“两个防止”来避免顾此失彼

建议之五:防止以新城区新农村建设为名,损害农民利益

当前,推进“新城区”、“新农村”建设,都不能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我们要切实站在失地农民的角度,认真研究如何“多予少取放活”!时下,还有很多人单纯地把“新农村”建设理解为修房造屋,想借这股热潮到农村圈地搞开发。诚然,“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外来资金的投入,但前提是确保农民的利益不受侵害。不然,“新农村”虽然建起来了,但农民自身没有得到多少实惠,必将成为新一轮发展中的牺牲品,这是我们坚决要防止的。

建议之六:防止以新农村建设为名,阻碍新城区建设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韩国的“新村运动”实则也是城市化运动,“新村运动”之初,农民占80%,至今农民仅占7%,全国1/5以上的人口都居住在首尔地区,最终实现了城乡统筹,基本消除城乡差别,值得我们借鉴。“新城区”建设是都市发达经济圈主城各区的主要任务,城市的积聚效应、经济贡献度将远远超出农村,我们只有把“新城区”建设好了才有能力去“带大农村”。如果不能认识这一点,当前“新城区”建设中的很多征地拆迁就没法搞,很多人就会以“新农村”建设为名,阻碍“新城区”建设的步伐。这也是我们坚决要防止的。试想,如果上海没有浦东新区,**没有北部新区,那将会是一种什么发展状况,我们又怎么去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竞争呢?

最后我想说的是:加快“新城区”、“新农村”建设都是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都是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那么,是否妥善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就应该以“科学发展观”来检验。如果把“直辖意识”比作“一面旗帜”,那么“新城区”、“新农村”就可以比作我们已经开辟的“两大战场”,如何处理好“两大战场”之间的关系,既需要我们的睿智,更需要我们去实践、创新和探索,各界青年朋友们,让我们激情“参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