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政能力建设思考

时间:2022-10-09 08:26:00

执政能力建设思考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这是党中央基于我们党是执政并长期处于执政的地位,立足于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从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向全党提出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重大课题,也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点内容。所谓执政能力,就是一个政党执掌国家政权时所应具备的能力和条件,是一个复杂的能力系统。执政能力建设就是使一个执政党具备和增强这些能力的实践活动。执政能力建设并非只是执政党管理国家的能力高低、大小的简单问题,它既包括从党的中央组织到基层组织及其领导班子的整体能力建设,又包括各级领导干部的个体能力建设,还包括提高全体党员干部的执政意识和作用的发挥,以及党的领导管理机制、运行机制、领导制度、党的整体素质等一系列问题。

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执政方式的转变,要求党必须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目前,我国正面临着从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的深刻转变。这种转变,在政治体制上,表现为从“一元化”领导向党政分开的转变;在经济体制上,表现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在治理国家的依据上,表现为从依据政策为主进行治理向依据法律为主进行治理的转变;在政治运行方式上,表现为非程序政治向程序政治的转变;在国家治理方式上,表现为从德治(或礼治、人治)向法治的转变;在政治伦理上,表现为从“上尊下卑”向“民主平等”的转变;在权力观念上,表现为从领导者“为民作主”向“人民当家作主”的转变;在权利和义务关系上,表现为从治理者的“权利本位”和被治理者的“义务本位”向双方权利义务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转变等等。以上诸方面的转变,有些早已开始,有些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完成。但不可否认的是,以上转变不仅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反映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一般发展规律,而且积极推进并实现这些转变,本身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所追求的目标。在指出这一点的同时,另外也要看到,实现执政方式的转变,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既预示着光辉灿烂的政治前景,也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是一个希望与风险、机遇与挑战同在的长期过程。如何在执政方式转变过程中避免路径选择不当进入政治瓶颈,是许多国家在政治现代化过程中都曾遇到过的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除了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之外,没有别的出路。

(二)施政主体的转换,要求党必须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历史经验证明,一个政党或政治集团从取得执政地位到长期执政,一般都要经历一个特殊的施政主体转换期——从依靠功臣治理转向依靠新建立的人才选用制度选拔出的优秀人才治理。与施政主体转换并存的,是从旧感召权威丧失向新感召权威形成的转移,从理想主义政治共识淡出向现实主义政治共识确立的转换。这个转换过程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必要的。对执政党来说,顺利实现施政主体的转换,尽快在民众中形成新的感召权威,在全社会达成更为现实的政治共识,是它从取得政权到长期执政的必由之路和必经环节。但因这一过程伴随着权力和利益的重新分配,又使这一转换过程能否顺利完成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般来说,基于自身利益考虑,旧施政主体希望推迟或延长这一过程,新施政主体则希望缩短和结束这一过程,执政党的整体利益则要求尽快顺利完成这一过程。而这一过程能否顺利完成,对执政党而言,取决于它能否及时建立起一种先进的人才选用制度和能否很好地运作这个制度;对旧的施政主体而言,取决于他们能否与时俱进,使自己成为符合新人才选用制度条件要求的治国人才;对新的施政主体而言,则取决于他们的执政能力能否充分满足治理国家的需要。当前,我们国家同样处于施政主体转换期,这是不可否认的客观现实。我国目前所处施政主体转换期与传统政治施政主体转换期根本不同之处,在于无论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还是作为施政主体的党的新老干部队伍,都没有与人民群众不同的自己的特殊利益;两者的相同之处,则在于顺利实现施政主体的转换,都必须以包括人才选用制度创新在内执政能力的提高为前提。

(三)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一些长期执政的政党先后丢掉政权的深刻教训,也要求党必须重视加强执政能力建设。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二是国际上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所发展,中国面临着比过去更大的西化、分化和促变压力。三是各国间以科技与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此期间,包括苏联共产党、墨西哥革命制度党在内,这些建党近百年、连续执政数十年的大党、老党,先后丢权下台,沦为在野党。这些党虽然国别不同,性质各异,由执政走向在野的原因也不尽相同,但执政能力低下无疑是它们共同的原因。这些党失败的事实证明,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对执政党来说是一个永恒的要求。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党就能立于不败之地;解决不好,党就可能被历史潮流所淘汰。当前中国共产党要解决新问题,战胜新挑战,长期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只能依靠不断提高执政能力来实现。

二、现阶段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党对社会各阶层利益的协调与平衡能力还没有发挥到最佳。最重要的表现是“三农”问题突出存在,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存在的巨大反差。应该说,不同的利益群体之间、不同的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是任何国家都无法避免的,但是这种持续的、巨大的反差,则说明我们没能很好地回答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如何实现其整体的繁荣与进步。这个问题的长期存在,不能不说是对我们的执政能力的一个现实而严峻的考验。

(二)党对社会各种政治资源的开发与整合能力还没有发挥到最佳。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我们党与政府、人大、政协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各人民团体之间的关系尚未真正理顺。彼此之间在一些职能职责的定位上边界还比较模糊,一些方面职能不清楚,责任不明确。这种情况的现实存在,说明我们这样一个在大国执政的政党还没有很好地回答在全国范围内如何更加科学地配置各种社会资源,并在这个过程中充分激活和引导各种政治力量,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从根本上注入活力的问题。

(三)党的自身建设与时代对我们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不适应。

一是现行的体制和机制与日新月异的开放社会不相适应。党执政以来,为了适应经济与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已经对政府进行了多次机构改革,但是我们一直没有对我们党自己的工作部门的运行情况进行认真地审视:党的各个工作部门的设置与职能定位,没有能够及时有效地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党委内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体制及其运转程序基本上沿着革命战争年代或者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轨迹运行,致使党的领导机关和工作部门应变能力僵滞,工作效能不高。

二是制度建设的滞后与依法治国的社会发展趋势不相适应。我们的制度更多地是从操作层面入手立足于解决一些现实的具体问题着手的。由于我们还没有更多地从理顺党内外各类关系的角度来设计和安排我们的制度,致使我们在解决那些具体问题的时候,往往遇到剪不断理还乱的尴尬。

三是党的干部队伍和党员队伍建设与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还不相适应。我们党是优秀人才高度聚集的政党,但干部的退出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一些优秀人才进入领导层的渠道还不通畅。这些都使得党的人才优势和智力资源从整体上看发挥得不充分。同时,干部队伍的能力素质、作风建设等方面也存在亟需加强和改进的地方。

这些问题的存在,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同时也有我们党自身存在的一些原因。从历史来看,我国在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几乎举世无双的特殊的政治文化,在它长时间的浸淫之下,官本位的思想观念存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牢固地粘合在人们的思想方式工作方式甚至生活方式之中,它也不可避免地会给我们党的政治生活带来长期的影响。从现实来看,我党从1949年开始执政以来,即面临社会主义改造、工业化建设等重大历史性课题,没有来得及对“如何执政”这样的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在后来对一些工作失误的总结中,又多是从工作的技术方法层面进行反思,而鲜于从科学的角度对政党建设及其执政规律的层面进行思考。从党的自身来看,我们虽然已经在时空意义上完成了革命的政党向执政的政党的转变,但是党内很多同志的思想观念并没有随之实现这个转变。

三、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基本要求及根本措施

党的十六大对党目前所处的历史方位作出了科学的判断,指出我们党已经实现了由革命的政党向执政的政党的转变,由过去在封闭条件下执政向开放条件下执政的转变。这个重大的党情变化,应该是党在现阶段开展一切工作的重要的立足点,这样一个重大的党情变化,必然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新的更新更高的要求。

党的十六大对党的执政能力从总体上作出了五个方面的科学概括,即: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在实践中,我们还应该对党的执政能力作出更加具体的界定,这样,我们在认识党自身的执政能力时才不至于显得过于空泛,在着力于加强我们的执政能力建设时,才有更强的针对性。我们的执政能力在执政的实践活动中,至少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党对全社会的组织和动员能力;党对全社会不同阶层的利益的协调与平衡能力;党对全社会各种政治资源的开发与整合能力;党对国际国内时局的判断与应变能力;党对自身肌体的自我净化和更新能力。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要求,这些要求要从党所处的时代特点、党所面临的任务和党的队伍的现实状况提出来的,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一些国外政党执政的经验教训对我们的启示。

(一)增强对新的执政环境的认知能力。党的执政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执政环境的驾驭和超越。我们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的变革年代,党的执政环境是一个日趋开放和更加复杂的体系,党组织本身必须与这个开放和复杂的体系相协调、相适应,增强对新的执政环境的认知能力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依据,离开了这个基本依据,党的执政和领导就会偏离科学的轨道。换句话说,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强化执政意识,树立科学现代的执政理念。

(二)增强党的体制、制度和机制创新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仅要着眼于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而且更要着重于通过体制、制度、机制的创新来解决政治秩序和经济秩序的优化、高效问题。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能够持续发展,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就是它自身不断地进行体制调整或者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我们党解决政治体制、制度和机制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我们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之后,提高体制创新能力已成为调节社会控制机制的主要方法。体制、制度、机制层面的创新,不仅关系到一个新的规范和秩序的确立,而且它是所有改革目标实现的基本依托。因此,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正确处理好党与国家、政府、社会的关系,既保证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又要充分发挥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和其他方面的职能作用,继续探索党代会常任制等制度建设,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党整合各种资源的能力。

(三)增强各级领导班子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作为地方基层一级党组织,面对当前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强新本领,切实加强自身的执政能力建设。首先,要提高理论运用能力。把讲学习放在首位,加强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国内外政治、经济、历史、科学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使自己成为懂理论、懂专业、会执政的行家里手。其次,要在推进经济发展中提高统筹协调能力。要确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找准发展的定位和思路,推进统筹协调发展,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再次,要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要认真研究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和群众工作的新特点,着力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不断增强新形势下做群众工作的本领,巩固和扩大执政的群众基础。要严格依法行政,按照法律规定的范围、程序、内容和手段行使职权,把执政行为纳入法制轨道。

(四)要加强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因为党的执政能力提高最终取决于全体党员和干部素质的提高。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以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为重点,以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为目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推进人才发展战略,继续抓好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打造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建立起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长效机制,完善科学的考核执政能力的标准体系,以及把它作为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促使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勤于学习、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切实把加强执政能力的要求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