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食品市场假冒伪劣泛滥的成因及对策

时间:2022-08-07 04:48:00

农村食品市场假冒伪劣泛滥的成因及对策

近年来,随着职能部门打击假冒伪劣食品力度的加大,消费维权宣传活动的深入,食品市场监管机制逐步得到完善,群众识假辨劣能力逐步得到加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得到提高。但是,处于边远山区的农村消费者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维权意识和识假辨劣能力相对薄弱,导致农村食品市场成了假冒伪劣产品的“重灾区”。根据对晴隆县的消费投诉分析:假种子、假农药、假化肥、假药品和假劣食品在农村市场的销量逐年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农村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稳定。所以,各级政府部门要认真分析和总结农村市场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的成因,研究相应的对策,切实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农村消费者的根本利益。

一、成因

1、政府部门监管不力、食品市场长效监管机制没有完全建立是造成假冒伪劣商品在农村市场泛滥的主要原因。因为农村市场点多面广,相关部门受人力财力所限制,要真正实施有效监管是相当困难的。久而久之,形成了农村食品市场安全的“失管”,农村消费者生命健康得不到保证。因此,加强农村食品市场的监管,保证农村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应当是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

2、一些不法商贩利用政府部门监管的失控,采取了所谓的“送货下乡”、“厂家直销”、“厂价直销”等名义,向农村消费者销售所谓“价廉物美”的商品,同时利用农村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淡薄、识别能力不高的现状,采取广告、虚假信息或者其他手段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诱使农村消费者上当受骗。

3、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农村消费者多数经济较拮据,“知假买假”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省钱,贪图便宜,自愿购买质差价廉的食品食用,因为他们不了解假冒伪劣食品会给自身生命健康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当得知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也只是“打掉牙齿往肚里吞”。同时,边远山区的消费者因投诉成本高、维权意识淡薄等因素,不愿和不知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加之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村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是付款→收货→走人,经营者利用农民消费者购货时不知索取有效凭证,发现问题后即使向有关部门反映因缺乏有力证据,导致有关部门无法处理。

4、农村食品市场长效监管机制未健全,已建立的制度未完全得到落实,经营者利用监管部门制度上的空当,只顾牟取利润,不顾人民群众安危,铤而走险,经营假冒伪劣、过期变质食品,这也是假冒伪劣食品充斥市场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对策

由于现行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制度滞后、政出多门等是造成农村市场“失管”的主要因素。出现了多头管理先利益,市场混乱互相推诿的现状。要解决好这一根本部门,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农村消费者教育。一是提高消费者的整体素质,使其对商品和服务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二是引导消费者科学、合理、文明、健康、适度消费;三是帮助消费者掌握生活、生产消费所必需的常识;四是不断增强消费者维权和识假辨劣的能力;五是帮助消费者树立科学消费的观念;六是帮助消费者了解假冒伪劣商品对生活和生产带来的严重危害。

2、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市场监管,维护“三农”利益是政府职能部门的主要职能。农村市场长期得不到有效的监管,必然会影响当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所以,政府各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形成合力,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严把市场主体准入关,对涉及到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的消费领域制定和落实“首问责任制”,以之杜绝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3、建立健全食品市场长效监管机制,实行食品市场监管责任制。一是建议国家尽快制定《食品安全法》,完善食品市场监管法律法规体系;二是全面建立和完善《食品市场经营主体准入制度》、《食品市场巡查制度》、《不合格食品退市制度》、《食品安全信息公示制度》;三是依托已建立的“**”网络体系,发现、查处违法行为,将食品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止假冒伪劣食品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四是按照国务院制定的《国家重大食品事故应急预案》、国家工商总局下发的《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市场监管应急预案》和《工商行政管理系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全面落实《工商行政管理所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规范》,层层签订责任状,落实监管责任;五是动员、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努力营造食品安全社会氛围。

4、现行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已不适应时展要求。例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卫生法》等,这些法律法规对违法主体的处罚显得过轻,基本上起不到震慑的作用。所以修订这些法律法规非常迫切,要用法律约束和规范生产经营主体的行为,保障食品安全,保护消费者的人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