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水域滩涂养殖实施方案

时间:2022-04-09 04:22:00

城区水域滩涂养殖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和农业部《完善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试行方案》,进一步完善我区水产养殖业管理制度,科学利用水域滩涂从事水产养殖生产,促进水产养殖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根据我区自然条件、水资源状况及养殖业现状,特编制本规划。

一、自然地理概况

(一)地理位置

城区位于省东部,东南幕阜山北麓,长江中游南岸。东接市,西接区,南接市,北与区隔江相望。地跨东径114°30'—115°05',北纬30°01'—30°36'。全区国土面积522.55平方公里。

(二)地形、地貌

城区东南丘陵起伏伴有低山,是幕埠山余脉的延伸地带,北部沿江属垄岗平原,西南部濒临三山湖是低山丘岗地和湖滨地区。区内最高点是汀祖镇境内的四峰山,海拨高程485.8米(吴淞高程,下同)。全区地形多样,地貌复杂,丘陵、垄岗、平原、滩地、湖泊兼而有之。主要有山地、丘陵、平原三大地形区。

(三)地质

城区的地质构造属于新华夏构造体系沉降带的一部份,从第三纪初期开始,直至第四纪处于相对下沉中,所以第四纪地层十分发达。按其生存特性由坡积层与残积层组成,按其岩性构成则分为粘土及亚粘土。垄岗地表为红黄色土壤,田园为冲积土与湖积土地,埋藏有厚度很大的三叠纪砂质岩。

(四)水文、气象

城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冷夏热,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日照充足,初夏多雨,伏秋干旱,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7℃,极端最高气温40.7℃,极端最低气温-12℃,无霜期260—270天,全年日照2038.4小时。城区多年平均降雨量1270毫米,年降雨日数为129天,降雨总量7.26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量552毫米,平均径流系数0.44,径流总量8.30亿立方米。降雨年际变化大,丰水年雨量2007.3毫米(1986年),变差率2.56倍,降雨量年内分配也不均匀,主要集中在4—7月,占全年的55.9%。

(五)水资源状况

区境内有花马湖、三山湖、洋澜湖三大水系,其中花马湖水系来水面积291平方千米,三山湖水系来水面积243.5平方千米,洋澜湖水系来水面积45平方千米。兴建了中小型水库18座,总库容3449万立方米,开挖塘堰4980口,总库容747万立方米,长江干堤自粑铺堤马坟入境花马湖泵站出境,全长30.71千米,通江涵闸5处。

二、社会经济概况

据区统计局统计,至2010年底,全区土地总面积522.5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2074公顷。辖9个建制镇1个乡,乡村人口308803人。2010年,全区完成生产总值59.1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34.1287亿元(粮食总产量11.9847万吨,油料总产量1.7148万吨,水产品总产量11.6万吨),工业增加值35.1亿元,社会消费零售总额41.1亿元,实现财政收入6.2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582元。

三、水域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

我区位于长江中游南岸,长江傍境东流,境内江岸线全长30.71公里。据汉口站实测资料:长江历年最大流量76100立方米/秒(1954.8.14),最小流量2930立方米/秒(1965.2.4),多年平均流量2340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量7016亿立方米。据港水文站资料统计:长江历年最高水位24.54米(1954.8.19),最低水位6.81米(1961.2.4),枯水季(12月—3月),多年平均枯水位9.74米,水位最大变幅15.6米,长江一般性河宽1100米—2000米。城区现有中小型水库18座,总库容3449万立方米。其中中型水库1座,库容为1608万立方米;小(一)型水库5座,库容为1543.5万立方米;小(二)型水库12座,总库容307.5万立方米。水域环境的好坏和水中天然饵料的多寡,是各种鱼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水的性质是由多方面的因素组成,大致可分为物理的(如水温、水色、透明度),化学的(如水中各种溶解气体和营养盐类等)和生物的(如浮游生物、细菌等)三个方面,它们彼此之间又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我区人口稠密,土地肥沃,村庄密集,降雨后有大量有机质和无机盐类流入水体,对于水中的饵料生物的生长繁殖极为有利。

(一)理化性状

1、湖泊。大体可分为肥水湖和水草湖两类。肥水湖以花马湖、洋澜湖为例,水质肥沃,水色呈油绿色或黄褐色,透明度小,一般只有30—50厘米,PH值在7.2—7.6之间,水体呈微碱性,溶氧量足,一般在7.3—9.3毫克/升,耗氧量大,各种营养盐类较高,对各种鱼类的生存甚为适宜。水草湖以三山湖、虾子径湖为例,透光性好,透明度一般在50cm以上,含氧量高,一般能保持在3—10毫克/升的水平上,耗氧量较肥水湖泊小,水色常呈淡绿色或青白色,水中营养盐类一般含量较高,PH值在6.7—7.1之间,带微酸性,适宜于各种鱼类的生存。

2、塘堰、苗种池和精养鱼池。如沙窝、新庙等地,水质透明较小,一般为20—30厘米,水质肥沃,呈油青色、油绿色或油褐色,含氧量较足,高的在12.18—13.64毫克/升,低的为5.8—6.8毫克/升,耗氧量比湖泊大,PH值一般在7.4—7.9之间,呈微碱性,各种营养盐类较湖泊高,是农村的精养高产鱼塘。

3、水库。如黄龙、石桥等,水质较湖泊、塘堰好,水中溶解氧为7.54—8.99毫克/升,透明度大,一般为80—110厘米,水色呈淡青色或淡绿色,营养盐类一般不高,PH值在7.1—7.2之间,水温较低,如利用得当,发展渔业生产仍有相当潜力。

(二)饵料基础

1、肥水湖里除水生高等植物和底栖生物较水草湖少外,其它都比较丰富。如浮游生物总的平均含量545.2—1235.9万个/升,其中浮游植物的平均含量为544.4—1233.9万个/升,主要以喜肥的绿藻、兰藻、裸藻等占绝对优势,其它种类亦占一定数量,浮游动物的平均含量为8042—20633个/升,主要包括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挠足类等。水生维管束植物,在肥水湖泊中,由于光照条件差,使其生长受抑制,只有少量或几乎无草,以湖底抽样计算,平均水草湿重32.6—51.7克/平方米。底栖动物在肥水湖中种类较少,但也有一定数量,以湖底抽样计算,底栖生物量约100克/平方米,亩约66公斤。

水草湖则与肥水湖相反,如在总的生物量上,要比肥水湖少得多,一般平均含量只有77.25—87.48万个/升,其中浮游植物的含量只有77.2—87.4万个/升;浮游动物的含量则更少,只有495—779个/升。水生维管束植物在水草湖中生长茂盛,湖底水草湿重一般可达580.3—2072克/平方米,是草食性鱼类的适口铒料。底栖动物亦种类繁多,主要有螺蚌蚬蛤等软体动物,还有寡毛类、水生昆虫等,其数量相当可观,湖底的底栖生物量大约可达200克/平方米,每亩约重130公斤,是肉食性鱼类的极好饵料。

2、塘堰、苗种池和精养鱼池,由于水面小,水质肥沃,光照条件好,且人为的控制程度高,所以,浮游生物较湖泊丰富,浮游生物总量平均在621.5—2717.5万个/升,其中浮游植物平均含量为621.4—2717.4万个/升,浮游动物的平均含量为549—1144个/升。

3、水库由于地处丘陵,周围山地表层光秃,地表经流带的有机质很少,库底腐植质也少,加之水位变化频繁,水体交换量大,所以,底栖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远不及湖泊,每平方米库底只有0.2克左右,水草几乎没有,总的生物含量虽然较高,为1000—2000万个/升,但易消化的比值小,只占50%。

四、水生生物资源状况

我区水生生物资源分为水生动物资源、水生植物资源及鱼苗、鱼种资源等三大类:

(一)水生动物资源

1、哺乳类:主要有白鳍豚、江豚等,其分布于城区30公里的长江江段。

2、爬行类:主要有龟、鳖等,在全区湖泊水库和塘堰之中均有分布,其养殖发展速度较快,目前全区养龟、鳖基地及渔户有10个,龟年产量2吨,鳖年产量715吨。

3、两栖类:主要为蛙类。除野生青蛙外,我区把美国青蛙、牛蛙作为养殖对象,年产商品蛙9吨以上。

4、甲壳动物:主要有中华绒螯蟹、虾类。中华绒螯蟹从70年代中期开始人工放养,尤其是90年代开展大量引进江浙优质品种,经济效益十分可观,目前,我区虾类品种较多,主要包括青虾、克氏原螯虾,南美白对虾等,全区虾类产量1336吨,其中青虾200吨。

5、鱼类资源:我区素称“鱼米之乡”,鱼类资源十分丰富。迄今已调查的鱼类共有127个品种,分别隶属23科,其中属于鲤科鱼类计73种,占总数的58%,其它分属20科计54种,占总数的42%。

主要经济鱼类有:青、草、鲢、鳙、鲤、鲫、鳊、鲂、鳡、等37种。名贵鱼类主要有:武昌鱼(团头鲂)、胭脂鱼(火烧鳊)、中华鲟、白鲟、蛇鲌、长吻鲶、鳗骊、银白等八种。

6、软体动物:我区主要软体动物有螺蚌等。螺类有扁卷螺、椎实螺、福寿螺、田螺等。螺可以作为鱼类饵料,其中福寿螺、田螺还可以食用,全区螺类年产量600吨;蚌类主要有三角帆蚌、猪耳丽蚌、光滑无齿蚌等,其中三角帆蚌、猪耳丽蚌已用于养珍珠。花马湖、三山湖是我区育珠蚌源的集中产区。

7、浮游动物:我区水体中,轮虫类、枝角类等浮游动物均有分布,湖泊中尤为丰富,一般可达1500—5000个/升。

(二)水生植物资源

我区水生植物包括挺生植物、沉水植物、漂浮植物、浮游植物等四大类。

1、挺水植物:主要有莲、藕、菱角、蒲草等10余种。

2、沉水植物:主要有马来眼子菜、微齿眼子菜、小茨藻、轮叶黑藻等。其中以马来眼子菜、轮叶黑藻等为优势种群。

3、漂浮植物:主要有水浮莲、水葫芦、瓢沙等。

4、浮游植物:主要有裸藻、兰藻、绿藻、黄藻、金藻、硅藻、甲藻、螺旋藻等,其中裸藻、兰藻、绿藻、硅藻为优质种群。

(三)鱼苗、鱼种资源

我区是闻名全国的长江鱼苗产地和武昌鱼苗种繁育基地,品种多达40余种。历史上年产鱼苗3亿尾。随着部级团头鲂(武昌鱼)原种场的建成,我区年繁育武昌鱼等名特优苗种4亿尾以上。

五、水产养殖的现状

近年来,我区大力推进水产业的发展,通过大规模调产业结构和推广应用先进渔业科技,促进了水产养殖面积和产量、效益的大幅增长。

回顾近十年我区水产业的发展变化,在养殖方法和措施上不断更新。小水体由多品种、多层次、以吃食鱼为主的立体生态养殖逐步取代了比较单一的肥水养鱼;大水面由投施化肥、增殖河蟹、发展“三网”逐步取代了粗放粗养、人放天养,提高了饲料利用率和单位水体鱼产量;鱼苗生产由人工繁殖、多种名特优并举逐步取代了人工繁殖与捞捕江苗并重、鱼苗品种比较单一的局面,保证了各类苗种的有效供给;苗种放养由投放大规格鱼种取代了小规格鱼种,提高(早)了商品鱼的起水规格(起水时间);养殖品种由名特优新逐步取代了传统的“四大家鱼”,名特优新水产品比重达到60%,提高了渔业的比较效益。

十年来,我区名特优水产品生产获得了较快发展。2010年,全区仅河蟹、青虾、鳜鱼、珍珠、银鱼、甲鱼、食用蛙、黄颡、黄鳝、泥鳅等十大名特优水产品养殖发展到6万亩,其中河蟹4万亩、产量260吨,黄鳝1000亩、产量378吨,鳖1000亩、产量200吨。

我区水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给农民增收提速,渔民获取经济效益逐年提高。总结我区过去十年来水产业取得的巨大成绩,主要经验和措施有以下几点:

(一)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水产业发展。各地始终把水产业当作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亮点产业和富村富民的重要产业来抓,从而形成了上下整体联动发展水产生产的大好局面。

(二)始终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咬住调整不放松。各地将调整发展水产业与发展避灾农业、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相结合,通过调整大建水产基地,大养名特优新,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极大地增强了水产业的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

(三)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各级渔业部门始终坚持以服务渔农为己任,以市场为导向,在品种引进繁育、养殖技术、养殖模式、产品销售等方面积极主动地为渔农提供服务,大大提高了水产品养殖质量与经济效益。

我区水产养殖业取得的成绩是主要的,但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较薄弱。由于资金来源渠道十分有限,渔业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全区近五成的精养鱼池和塘堰无法及时得到改造,不少鱼池池埂坍塌、淤泥沉积,作为养鱼附属设施的涵闸、泵站、道路、沟渠、水电设施等,有的年久失修,有的因缺资金无法及时配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养殖产量和效益的提高。

(二)渔业养殖结构不甚合理。尽管通过多年调整,渔业养殖结构有了较大改善,但名特品种养殖仍然缺乏规模、批量与档次,湖泊、水库、塘堰养常规鱼的多,养名特水产品的少,精养鱼池稍好一些,但仍是以套养、混养名特水产品为主,产量零星分散,区域特色不强。

(三)苗种生产滞后。我区水产苗种繁育场少,规模小,不少渔民到周边地区购买苗种,增加了渔民的养殖成本,阻碍了我区现代化渔业的发展。

六、水域养殖的规划及发展方向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渔业法规为指导,以保护环境资源为前提,以调整结构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提高渔业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建设优势水产品产业带为重点,以推进渔业产业化进程为目标。树立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全面合理地开发利用养殖水域,提高养殖水域利用率,切实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障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加快推进和完善养殖证制度,促进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思路

今后五年,我区水产生产将坚持渔业、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同步发展的原则,加快养殖品种优良化、养殖技术科学化,养殖模式立体化,养殖生产标准化,渔业环境生态化,水产生产产业化的进程,实现渔业生产由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由生产无序化向标准化的转变,由单一经济效益向“渔业、社会、生态”效益同步发展的转变,最终实现渔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目标。

(三)工作目标

我区现有水域总面积16万亩,其中渔业可养水面16万亩,已养水面16万亩。今后五年计划新增养殖水面1万亩,到2015年养殖水面力争达到17万亩,实现水产品总量14万吨,渔业总产值18亿元,水产业产值占大农业产值的比重提高到40%

今后五年,要以现有渔业生产基地为基础,逐步扩大养殖面积,着力调整结构,发展名优养殖,实现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生产,专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的生产格局,形成城生产特色,逐步实现水产大区向水产强区的跨越。要加快无公害水产品基地建设,力争3—5年基本实现湖泊、水库和连片精养鱼池获得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主要养殖品种获得无公害水产品认证,注册5个水产品商标,提高我区水产品的竞争力,打造城精品名牌。

(四)区域布局规划

根据我区地理特征和养殖水域分布情况,将养殖水域规划为:武昌鱼养殖区,湖泊、水库养殖区,鱼池、塘堰养殖区,渔业机械化养殖区,城郊休闲垂钓渔业区。

1、武昌鱼养殖区:以武昌鱼原种场为核心,辐射周边的杜山镇、泽林镇,面积5万亩。主要以武昌鱼生产为主,配套发展加洲鲈鱼、黄颡鱼、河蟹、甲鱼等名特优水产品生产。

今后十年增加武昌鱼养殖面积1万亩,形成武昌鱼苗种繁殖、成鱼生产到产品加工一条龙生产格局。

2、湖泊、水库养殖区:包括我区内的三山大湖,花马湖等湖泊养殖面积5万亩。以及石桥水库、黄龙水库等水库养殖面积6000亩。目前湖泊、水库水产品产量为15214吨。

今后十年,湖泊、水库要充分利用资源,加大资金投入,调整品种结构,提高水产品的产量和效益。大力发展休闲渔业、渔家乐。大力发展网箱养鱤鱼、鲌鱼、鳜鱼等,千方百计提高湖泊水库效益。

3、鱼池、塘堰养殖区:包括东部和中部的一些乡镇的鱼池和塘堰5万亩。主要包括碧石渡镇、汀祖镇、花湖镇、扬叶镇、燕矶镇、沙窝乡等,这些鱼池塘堰单产低、效益差。

今后十年,加大鱼池塘堰的改造力度,使其达到精养鱼池的标准。在鱼种的投放上,改过去的以四大家鱼为主,为以名特优水产品为主,不断调整水产品的放养结构,提高水产品的养殖效益。

4、渔业机械化养殖区:该区主要以长港镇连片精养鱼池为主,面积2万亩。要求鱼池配套抽水机、投饵机、增氧机等机械设备,初步实现养殖机械化,亩产在一吨以上。

今后十年,加大精养鱼池的改造力度,使水深达到2.5米左右,池深达到3米,配齐养殖机械,改善养殖基础设施,达到道路硬化,进排水方便。在品种上以吃食性鱼类为主,搭以少量的花白鲢,不断提高鱼池综合效益。

5、城郊休闲垂钓渔业区:该区包括城郊的新庙镇、泽林镇、碧石渡镇的部分水面,面积1万亩,主要以休闲垂钓为主。

今后十年,要大力发展休闲垂钓业和渔家乐,吸引市民消费,从而带动渔业生产发展,在养殖品种上主要以鲫鱼、武昌鱼、黄颡鱼、鲈鱼、草鱼等优质鱼类为主。

七、实施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渔业生产的服务体系。区、乡(镇)成立水产生产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水产生产的领导;各级水产职能部门切实负起指导各地水产生产的职责。同时,建立健全渔业生产服务体系,一是加强乡镇水产服务中心建设,着力解决好技术人员的编制与经费,使之能较好的为广大渔民提供全方位服务,特别是抓好新品种推广、先进养殖技术和模式的普及;二是大力扶持、发展民间养殖协会、销售协会,使之逐步成为为广大养殖者提供苗种、技术、信息、饲料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主力军;三是尽快建立水质环境监测、病害防治和水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严格执行农业部淡水养殖NY5051—2001水质标准,保护水域环境,严把水产品质量关,保障消费者的健康。

(二)适当增加养殖面积,壮大渔业养殖规模。在现有养殖水面的基础上,今后10年计划新增养殖面积2万亩,2021年养殖面积力争达到18万亩。一是退田还湖1万亩;二是低洼田改造鱼池1万亩。

(三)做好渔业“三改”工作,不断提高水体生产力。全区现有精养鱼池16万亩,有50%以上的鱼池不达标,今后十年要分期分批进行改造。一是利用冬春农闲季节,每年清淤鱼池2万亩,增加养殖水体空间;二是有条件的地方每年有计划地进行池埂护坡;三是改造、完善排灌设施,逐步达到排灌自如;四是扩大种青养鱼面积,降低生产成本;五是提高渔业机械化程度,添置增氧机、投饵机等。

(四)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促进渔业快速发展。坚持不懈地抓好渔业招商引资和项目申报工作,深刻认识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是开发渔业资源,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渔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千方百计争取项目资金,加大在水面开发、水产品养殖、渔业旅游开发等方面的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建成一批以名特优产品养殖基地为龙头的水产企业,提高集约化经营程度,加快水产业的发展。

(五)建立完善苗种生产体系,优化养殖品种结构。一是建立完善的水产苗种选育繁殖体系,进一步扩大武昌鱼原种场的繁殖规模,以及加洲鲈鱼和四大家鱼的繁殖规模。二是建立和完善水产种子管理和质量监督体系,依法加强水产苗种行业管理,建立种苗生产企业注册登记制度,审核、发放《水产种苗生产许可证》,保障种苗质量。三是加强水产种苗进出境管理和检疫工作,防止特有种质流失和病害侵入;四是健全水产苗种推广体系,开展水产苗种推广服务、养殖服务,提高良种覆盖率,不断优化养殖品种结构。

(六)加快无公害水产品基地建设,打造城精品名牌。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中提出的4—5年内完成全省农产品无公害的目标,大力发展无公害水产品生产,争取3—5年内全区大中小水库、湖泊和连片精养水面都达到无公害养殖标准,并经“省绿办”认定,10种以上主要养殖品种得到无公害认证和商标注册,保障我区水产品质量安全,提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七)认真贯彻执行渔业法规,保障渔业生产持续发展。一是加大《渔业法》和《省实施〈渔业法〉办法》及有关法律的宣传贯彻力度。加强渔政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严厉打击危害渔业生产的违法行为,切实维护渔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保障正常的渔业生产秩序;二是加快实施并不断完善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加强对养殖水域滩涂的管理,规范养殖行为,合理开发、利用水域滩涂发展渔业生产;三是加大治理水域污染力度,全力保护渔业水质环境,保障水产品的食用安全;四是坚持做好长江禁渔工作,实现“三无”目标,积极做好长江渔业资源的保护工作,促进渔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