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建设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21:17:00

城区建设

城区建设范文篇1

一、搞好城区规划编制,完善城区规划布局和功能定位

1、搞好控制性详规修编。对接青岛市总体规划布局调整,结合老工业企业“退城进郊”和老城区、城中村改造,按照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完成南部、北部、中部3个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在确定四方海岸带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尽快启动西部片区控规修编。

2、搞好概念性和修建性规划编制。编制鞍山路高架桥以北片、顺昌路片、动物检疫所片、铸造机械厂片、中心医院片、专用汽车厂片6个片区的概念性规划和海云庵核心片、宁化路片、人才中心片、双山创意片、雁山苗圃片、华清商务片6个片区的修建性规划,为下一步城区开发建设提供规划指导。

3、搞好专业规划编制。编制完成台柳路等10条道路及河西河等8条河道整治改造规划,完成水清沟东南山、坛顶山2个山头公园建设规划,完善308国道等主要道路户外广告规划。

二、加强住房建设和保障工作,改善居民群众生活居住条件

4、加大老城区城中村改造力度。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统一规划、成片开发”的原则,加快推进老城区和城中村改造。启动瑞昌路片、人民路片、海云庵核心片一期、鞍山路以北一期、宁化路22号、窑厂宿舍6片老城区改造,启动国棉一厂、木器一厂、大洋食品厂、光华玻璃厂、机床厂、豪克(青岛)家庭用品厂6个企业改造,启动双山、保儿、小水清沟、郑州路两侧一期4片城中村改造,完成房屋拆迁5763户、83.3万平方米,新开工建设房屋180万平方米,竣工80万平方米。

5、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按照全市统一部署,认真落实青岛市住房保障各项配套政策,结合我区实际,制定住房保障实施计划,加大财力投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积极做好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全年建设廉租住房1020套、5.1万平方米,建设经济适用房747套、5万平方米,为2834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发放廉租住房租金补贴2124万元。

6、加大筒子楼维修改造力度。对未纳入拆迁改造范围的破危陋房、筒子楼进行有计划地整治改造。维修改造破危房屋57栋、2298户、7.5万平方米,翻新改建筒子楼29栋、1347户、5.23万平方米,进一步改善居民住房条件。

三、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区综合服务功能

7、道路建设。按照道路建设规划,开工建设台柳路、规划二号线等10条道路,打通郑州路、洛阳路等5条道路,逐步完善道路配套设施,带动周边经济发展。

8、河道整治。充分利用河道维护费返还政策,辅以市场融资手段,启动河西河、杨家群河、杭州路河、海泊河4条河道整治改造工程,打造自然生态、清新美观的城市景观。

9、管网建设。按照青岛市总体规划和城区发展实际,加大水、气、热等管网配套建设力度。逐步改造管径小、老化严重的老城区管道,铺设鞍山二路北段等3条道路的污水管道。

10、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筒子楼自来水“一户一表”改造试点工作,完成“一户一表”改造6000户。加大老城区供热管网覆盖面,新增集中供热面积100万平方米。

11、环卫设施配套。进一步加大环卫设施配套力度,维修改造公厕3座,新建改造垃圾转运站2座,新增保洁房4座。在增加9辆多功能垃圾压缩车的基础上,新增大型垃圾收集箱,提高垃圾收集机械化作业水平。

四、实施绿化、亮化工程,努力建设生态城区

12、通过政府投入、市场运作方式,大力实施城区绿化、亮化工程,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7.2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2%。

13、山头公园建设。改造完善水清沟东南山、坛顶山、北岭山3个山头公园的绿化、照明设施,增加苗木种类,增设维修游览路径、园林小品等景观设施,满足居民休闲、健身需求。

14、行道树建设。加强道路沿线绿化建设,改造人民一路等3条道路行道树,争取市财力支持,建设胶州湾高速公路防护林3万平方米。

15、公共绿地建设。新建杭州路立交桥周边等公共绿地2万平方米,打造观赏价值高、生态功能全的景观绿地。加快老居民楼院绿化改造,打造环境优美、适宜居住的生态小区。

16、亮化设施建设。按照城区景观亮化出精品的要求,编制完善城区主要道路、节点亮化设计方案,不断提升城区亮化美化水平。突出老居民区亮化设施建设,为116条小街小巷全部安装路灯,为老居民楼安装照明设施1万套,进一步解决居民群众夜间“出行难”问题。

五、深入开展环境整治,改善城区环境面貌

17、以“奥运年”为主题,坚持日常管理与集中整治相结合,注重时效管理和长效管理,突出抓好火车站、汽车站、铁路公路沿线、城乡结合部等窗口单位和重点区域的环境整治,切实解决城区环境脏乱差问题,着力打造整洁优美的城区形象,为奥帆赛举办营造良好氛围。

18、加强对建筑垃圾处置场地、建筑工地出入口、建筑垃圾运输的监管,督促各建筑工地积极采取洒水降尘等措施,减少粉尘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和对群众生活的影响。

19、对老城区居民楼院进行全面整治改造,建设10处、1万平方米休闲健身广场。

20、在完成郑州路河道覆盖基础上,增设健身、娱乐设施,建成四方全民健身大道。

21、加大物业管理力度,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创建3个“市优”住宅小区。

22、按照堵疏结合、属地管理原则,进一步加大城管执法力度,年内清理各类违法建筑3万平方米,对鞍山路、温州路两条主干道门头广告牌匾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整治、统一设置,打造户外广告精品街。

23、广泛发动临街企事业单位和经营业户,积极开展亮化、门头牌匾整治活动,7月底前创建7条“迎奥大道”。

六、强化城管执法,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24、深化城管体制改革,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建立完善“三级网络”、“四级管理”城市管理新模式,形成全社会管理、全行业覆盖、专业执法与社会监督有机结合的城市管理体系。

城区建设范文篇2

一、违法平改坡建设现状

从调查统计情况来看,我县城区内违法平改坡建设大致可分为八块区域,其中,桃园小区、江滨小区、竹园小区、东淤片区为重点区域;定阳南墅路、北门片区、西门片区、花山片区违法平改坡建设相对较少。全县城区违法平改坡建设户达40%。以上区域内大部分违法平改坡建设户是南前坊、常年青村“城中村”的村民和上个世纪80-90年代的旧城改造的动迁户。近年来,虽然我们采取了多种形式和措施,加大对违法平改坡建设的执法力度,但由于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违法平改坡建设现象仍较严重。主要呈以下特点:

1、数量“多”。近两年违法平改坡建设呈遍地开花之状,首先是村民法规意识淡薄,自以为只有建设房屋需要审批,在自已楼上加一点做些改动问题不大,又不防碍别人没关系,殊不知这种行为也是违法的。其次是观念意识差,你在楼顶改成坡屋面,我也要加,不然我的楼房就会比你低,小区与小区之间的效仿现象时有发生。

2、速度“快”。村民普遍采取“你来我停,你走我建,你拆我闹”的战术,利用晚上和节假日时间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突击抢建,待执法人员发现后,木已成舟。此种方式已被广大违法建房户广泛运用,往往一、二天就能建完工,建房速度之快令监管者防不胜防。

3、关门“建”。部分违法建房户晚上偷偷将建筑材料运送到屋内,白天将房门关好在里面进行施工,致使执法人员无法进入施工现场实施查处。

4、隐蔽“建”。一些违法建房户以房顶漏水为借口,先在屋顶搭建雨篷,再用彩条布等物品进行遮挡,有的干脆说屋顶已经漏了,要搭建石棉瓦棚为了遮风挡雨。之后再慢慢在今天建一点明天建一点,逐步建起来。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经济利益驱动原因。随着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步伐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人员涌进县城就业,基本是靠租房作为落脚点,致使城区内的房屋出租显得异常紧俏。这些城中村的村民为了谋取利益,常常以家庭住房紧张、漏雨等理由为借口擅自搭建,实则用于出租来获取利益。这是其一。二是套取拆迁补偿。因城市建设需要,近年来政府实施旧城改造过程中为了兼顾老百姓实际利益,对部分拆迁户的确付出了较高的拆迁补偿,不少村民市民尝到甜头后,意识到他们的房子可能会因城市的扩展而被拆迁,想方设法在老房屋顶上随意乱搭乱建,以求日后得到更多的拆迁补偿费。

2、房屋使用年限原因。通过调查,我县这几个小区的自建房多数是上个世纪80-90年代的旧城改造的动迁户。从时间上来看,都有二三十年了,加上当时农民自建房设计等原因,房屋质量基本算不上太好,经过二三十年的风雨,的确也存在平顶上漏雨情况。他们为了能够继续居住,往往会在房顶上加上一层将平顶改为坡顶,一方面可以大大增加利用率。另一方面可以改造好漏雨现象。

3、法制观念淡薄原因。部分群众因自身文化素质的局限和受传统观念影响,对城市规划管理法律法规认知不深,法律意识淡薄,总认为在自家房屋上,想怎么建就怎么建,不影响他人,与他人无关。有的村民市民嫌审批手续繁琐,时间长,心存侥幸,认为即使被发现,罚点款就可以,远比办手续省事,于是就先盖了再说,查到再说。另一方面是部分城中村的村干部则持放纵态度,总认为都是乡里乡亲、街坊邻居的面子上拉不下来,只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任自流。

4、强拆阻力大。违建歪风长期遏而不止的主要原因之一,首先是门难进,法律规定没有赋予城管私进民宅的权利,因此,在执行强拆时往往会要求相关部门配合,耗费了大量物力、人力,取得的效果微乎其微。给强拆工作带来了困难重重、步履维艰。其次是村民市民对强制拆除干扰较大,在实施强拆过程中往往搬出家中的老人、妇女小孩作为挡箭牌,有的甚至采用过激行为阻碍强制拆除,暴力抗法现象也时有发生。

5、监管原因。目前,我队行使的违法建设查处职能是受规划建设局委托执法,我们没有执法主体,往往等我们查到案件,按照程序一级一级报批时,违法建房户的建设已完成。一直以来,有关部门对城区平改坡一律不予审批,主要原因是怕改造房以平改坡为借口实施加层,难以控制,所以一刀切。而改造户认为横竖都是违章,不如加层合算,故顶风而上。等到“生米煮成熟饭”,建筑形成后再拆除难度就很大了。这样就形成已建成的违章建筑在短期内得不到拆除,又带来了部分人的侥幸心理和攀比心理,如此恶性循环,导使屡禁不止。

三、对策及建议

1、高度重视,形成齐抓共管态势。违法建设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面广量大已经成了阻碍经济发展、影响城市化进程的顽疾,仅综合执法大队一个部门管理,远远遏制不了其蔓延态势。要彻底解决违法建设这个“老大难”问题,政府必须把对城区违法建设的发现、制止、查处、拆除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加强协调、加大责任追究力度,需要政府牵头组织相关职能部门从组织领导上形成合力,制定目标、落实责任。同时,要大力宣传规划管理的法律法规,提升群众守法意识;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使群众能举报,愿举报,敢举报。

2、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生活品质。采用疏导为先,引导居民本着美观实用角度出发,依法按章实施“平改坡”目前这一做法在很多城市已经铺开,例如:上海、天津、杭州等城市都是由政府财政补贴对城区旧商品房也实行“平改坡”,通过改造这项工程的实施使得几十万居民已经得到了受益。作为我县来讲,目前要想开展此项工程改造,从财力上是有一定难度,那么我们可以分步实施,首先对城区自建房符合改造条件的房屋先行进行改造,等以后条件成熟后再对城区旧商品房进行“平改坡”工程的改造,让所有百姓群众都得到政府的关怀。

城区建设范文篇3

一、正确认识我物业管理的现状和加强物业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基础设施建设,城政水平明显提高,城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有力地带动了全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全建筑面积在1.5万平方米以上的住宅小区已达30多处,总建筑面积达到150万平方米。与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相比,我物业管理相对滞后,全仅有8家物业公司,成套楼房小区仅占住宅区的47%。与先进地区相比,我物业管理工作存在着物业企业数量少,档次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物业管理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造成各类矛盾纠纷时有发生,影响到我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各部门单位要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物业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把城物业管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把加强物业管理工作作为提升城形象、打造城品牌、营造发展环境、维护社会稳定、加快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强化措施,进一步抓好城物业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城管理水平,改善城人居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增长。

二、加强物业管理的总体思路、工作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以创建和谐、改善城面貌和人居环境为出发点,以增强物业管理行业活力为中心,以规范管理、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为重点,紧密结合我物业管理与社区建设的实际,加快体制创新,完善配套制度,强化行政监管,规范场行为,提高业主参与意识,逐步建立业主自治管理与专业化、社会化、场化管理相结合的物业管理体制,促进全物业管理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二)工作目标。

到年,物业公司规范服务基本达标,新建建筑面积在1.5万平方米以上住宅小区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100%,旧住宅小区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65%,全建成级物业管理典型示范小区2处。物业管理服务的主要目标如下:

1、修缮有保证。物业公司实行24小时受理居民报修,并做到急修不过夜,小修不过三天,单项及多项修缮养护有计划安排。

2、服务到位。物业公司实行全天候业务接待,并公开各项业务服务的办理程序和时限。

3、收费规范。物业公司公开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严格按工商物价、房地产管理部门的规定收取费用。

4、环境优化。物业公司配合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小区环境卫生、交通秩序、服务质量等整治工作,改善居住环境,并取得明显成效,树立一批物业管理的示范小区。

三、工作措施

(一)已开展物业管理的住宅小区。

物业主管部门要做好对物业管理企业和从业人员的管理。严格执行场准入制度,加大对管理水平低、收费不规范、社会形象差的企业的整顿力度,逐步建立优胜劣汰的场机制。进一步理顺物业公司专业管理和街道社区管理之间的关系,逐步实现住宅小区内房屋维修、绿化养护、车辆管理、保安保洁等由物业公司管理。对以往形成的由建设单位或售房单位直接从事物业管理,无资质、无独立法人资格或未经审批收取物业管理服务费的行为,由房地产管理部门会同工商物价部门进行清理规范。物业管理企业要加强对企业关键岗位和一线职工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努力造就一支懂经营、精业务、守道德的专业人员队伍。

(二)未开展物业管理的旧住宅小区。

按照注重引导,尊重业主意愿的原则,对具备开展物业管理的旧住宅小区要及时指导、帮助小区业主召开业主大会,成立业主委员会,建立各项制度,选聘物业管理企业。

对目前尚不具备物业管理条件的各类零星分散住宅,房产、规划、建设等部门要按照统一规划、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就近方便和规模组合的原则,合理划分物业管理区域,引入场机制,逐步推行物业管理。同时,按照政府、产权单位、居民合理负担的原则,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渠道筹措资金,完善小区配套设施,积极创造条件,扩大物业管理覆盖面。

(三)新建住宅小区。

房产部门提前介入住宅小区开发项目的规划审批会议。规划部门要加强对新建住宅小区的规划管理,坚持物业管理配套设施与房屋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开发建设单位按照规划设计要求建设物业配套设施、设备。房地产项目竣工后,由建设、规划、房产等相关部门实行综合验收制度,对未经综合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物业管理设施不落实的,一律不得交付使用,产权部门不得办理产权登记手续。

开发建设单位在办理商品房预售前,必须按照《物业管理条例》落实物业管理相关措施。物业管理招投标条件尚不具备的,可选聘具有相应资质的物业管理企业,并签订物业管理合同,否则,房产部门不予办理《商品房预销售许可证》。

建设单位在物业交付使用时,应向购房人明示已经通过竣工验收的证明材料。房产部门严格收取房屋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修基金,不缴纳维修基金的,不予办理产权登记手续。

四、部门职责

(一)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管理权限,负责辖区内新建小区的开发建设管理和竣工验收,落实物业管理配套设施建设,审核物业管理企业资质,指导业主成立业主大会,撤销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作出的违反法律法规的决定,批准符合条件的建设单位采取协议方式选聘物业企业,做好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的监管工作,处理物业管理活动中的投诉问题,对物业管理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

(二)规划、建设部门。按照部门职责分工,加强城物业的规划和建设管理,所有新建项目,在办理建设和规划审批时,严格审查小区内物业管理设施的配套情况。

(三)财政部门。负责对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管理使用进行监督指导,规范财务行为。

(四)工商物价部门。负责物业企业的主体资格审查、登记工作,规范物业企业的经营行为,对小区内的集贸场依法进行监督管理;以及指导、监督物业企业的收费,建立物业服务收费的管理办法,加强对物业管理服务的内容、服务标准和收费项目的监督,对物业管理企业违反价格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调查处理和行政处罚。

(五)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负责住宅小区内的社区建设与社区服务管理工作,组织业主成立业主大会,监督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依法履行职责,协调业主之间及物业企业之间的矛盾纠纷,做好辖区内社会综合治理、环境卫生、计划生育等工作的监督和检查。

(六)公安部门。加强对住宅小区治安管理的指导、监督和检查,建立群防群治工作制度,构建区域内安全防范体系,对管辖区域内发生的治安、刑事案件依法查处。

五、保障措施

城区建设范文篇4

下面,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对近年来我区科技进步和创新型城区建设情况进行总结通报,并部署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近年来我区科技进步和创新型城区建设情况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科技大会精神,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优化创新环境,加大科技投入,完善创新体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全区经济增长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特别是党的十七大召开以来,我区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区作为全区发展的重要动力,科技进步和创新型城区建设取得重要进步。

(一)明确建设创新型城区重要性,加强组织制度建设。今年,全国、省、市科技大会已相继召开,特别是全市科技大会明确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全市科技工作和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我区对此十分重视,专门召开会议分析研究科技发展的现状,清醒地认识到我区科技发展存在的差距和面临的机遇。为推动创新型城区建设,成立了由区长任主任,12个成员单位一把手任委员的创新型城区建设推进委员会,并组织推委会成员单位编制了《区创新型城区建设规划》、《区“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创新型城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明确了未来5年以至15年内全区创新发展的主要任务、主攻方向以及工作着力点,并及时将创新型城区建设工作纳入全区科学发展考核目标,把完成创新指标作为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点内容。

(二)重视营造科技进步的良好环境,不断加大科技投入。良好的发展环境是企业成长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区积极营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热情周到的服务环境,逐步健全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延伸科技服务平台,吸引更多的科技企业和科技人才落户。为引导、支持、鼓励企业增加研发经费,开展自主创新,在全区财政支出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区委、区政府不断加大科技投入,自2005年以来,经过人大批准,科技专项经费逐年按比例提高,2011年科技经费实际投入达到519万元,较好地发挥了政策导向作用。

(三)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增强企业创新能力。近年来,我区以高新技术企业和纳入高新技术产业统计范围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重点,大力加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深入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名牌战略和商标战略,引导企业树立自主创新和品牌意识。截止2011年,全区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家,高新技术产品达到67件。2011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47亿,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45.88%,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8.5个百分点。全区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市级工程技术中心4家;省著名商标18个,市著名商标9个;省名牌产品9个,市名牌产品11个。其中2011年新认定省著名商标6件,名列全市第一;新增省名牌产品3个,增幅为50%;新增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3个,增幅300%;全区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新增认证企业5家。此外,我区德嘉机械有限公司的企业技术标准已被认定为行业标准,兰光机电有限公司参与了高分子聚合物阻隔性实验检测仪器国家标准的制定。

(四)以创新载体建设为抓手,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我区按照“三产立区、工业兴区、科技强区”的方针,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经济总量为目标,以发展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群体,培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支柱产业为重点,努力打造药山科技园区和化工产业园。经过多年来的开发建设,药山科技园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5家,其中纳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统计范围的企业达到15家。汇集了国茂光电有限公司、齐鲁考格尔专用汽车改装有限公司、三汇利重型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等一批高科技、外资项目,形成了以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为主的产业集群。特别是近期以来,科技园产业升级步伐加快,鲁能康桥发展中心、时代总部基地两大新型工业发展平台日臻完善,签约项目96家,入驻61家。单晶硅项目、太阳能光伏发电组件项目有望今年上半年建成投产;台湾合资创亿动漫产品有限公司即将投入运营;燎原铸造、双桥辅机等传统工业企业相继整合升级。化工产业园2006年被认定为省级工业园区,目前,园区基础条件达到“十通一平”,已有裕兴化工、皇冠油墨、建邦等16家企业入驻,其中5家企业建成投产。引进项目涉及化工、印刷油墨、工程机械、制冷设备等多个领域,具有规模大、投资强度高、综合效益好的特点,对优化全市产业布局、加快“北跨”进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五)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宣传。以每年“4.26世界知识产权日”为主题的知识产权法规宣传活动逐步在学校、社区、企业、乡村广泛开展,各大型商场逐步建立并完善了专利产品的进销管理制度,流通领域假冒专利产品明显减少,有效地维护了专利权人的正当权益和知识产权市场秩序。二是完善知识产权管理架构,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制。采取集中管理与分散管理有机结合的方式,使知识产权工作延伸到每一个企业,切实保证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三是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提高企业对知识产权创造、管理和应用的水平。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信息、跟踪与分析,通过多种手段,提高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和处置水平;鼓励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和申请专利,不断增加企业在核心技术知识产权上的积累。通过几年的努力,全区专利申请量由2004年的387件增加到2011年的1440件,连续2年排名全省县区前十名,2011年专利申请量增幅为36%,名列全市第二。

(六)采取多种方式,深化产学研合作。一是政府搭桥,大力引导企业加强产学研联合。积极为企业搞好信息服务,根据产业特点有针对性地为企业收集技术需求,搜集最新科技成果。同时,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先后组织多家企业参加了科技合作洽谈会,积极开展了“企业大学行”、“专家教授企业行”等交流互访活动,全面加强了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交流对接。二是搭建平台,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2007年,区委、区政府为促进产学研发展,成立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会。24家高新技术企业、科研院所成为首批会员单位。区委、区政府与省科学院、大学、师范大学、机械学院、交通学院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进一步增强了企业和大学、科研院所的交流。三是完善载体,积极推进产学研实践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成果优势,结合企业项目建设需求,积极推进产学研实践基地、校企共建基地等载体建设,使校企合作从短期的个别项目的合作迈向长期的全方位的合作,有力的促进了企业持续、健康、科学的发展。

(七)以科技计划项目为抓手,推进科技攻关进程。一是营造浓厚的创新文化,解放思想,鼓励创新。通过组织参观典型科技企业,举办创新讲座,对企业家和科技人才进行培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引导企业更新观念,转变发展经营模式。第二,正确选取科技攻关目标。围绕国家、省、市科技攻关范围,结合实际,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投放到成功性最大的领域。尽可能的做到申报一个成功一个,高效、及时的提高我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第三,加强科技攻关服务。建立科技攻关包干制,政企携手促攻关,保证项目不因外在原因下马。三年来我区共有33个项目列入省市科技计划,为企业争取扶持资金700万元,特别是2011年,全区科技创新取得重要突破,有17个项目列入省市科技计划,争取扶持资金400万元,友邦恒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的废塑料裂解技术获得市重大自主创新资金支持100万元,大齐通信电子有限公司获得国家新产品称号,德佳玻璃机器有限公司获得市产学研重点项目资金支持。在刚刚召开的省市表彰奖励大会上,我区4个项目分获省市科技进步奖,德嘉机器控股有限公司的数控塑料门窗项目获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八)落实优惠政策,加快构筑人才高地。我区十分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坚持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几年来,区不断加强科技人才市场建设,搭建科技人才平台,为科技人才在培训、户口办理、职称评定、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便捷的服务和办事渠道。吸引和留住了一大批携带技术和资金到区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人才,2006以来,接洽各类人才4500人次,成功引进300余人。为81家企业审批特殊津贴805人次,发放金额51万余元。

(九)大力开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创新工作。我区教育事业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恪守“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的办学理念,教育创新工作不断深入,对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区科协积极组织中小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各级比赛,取得优异成绩。在全国中小学科普知识大赛中3名同学获得一等奖;在省市科技创新大赛中11名师生获得市级二等奖以上奖项;在市首届科技节“三模比赛”中,我区取得了20名一等奖的优异成绩;在中小学电脑机器人竞赛中,10人获得市三等奖以上奖励。1名教师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辅导员。

(十)树立科学发展意识,大力开展节能降耗。首先,树立正确发展理念,坚决摒弃片面追求GDP增长而不计能源、资源、环境成本投入,坚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其次,优化经济结构。大力调整三次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目前我区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4:29.3:69.3。第三,扶持节能改造项目,引导企业加快节能技术改造步伐,切实推动企业节能降耗。2011年我们在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中组织推广了2万余只节能灯。第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可循环”的原则,改进产品设计和制造工艺,积极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截止2011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均呈下降趋势,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率分别为4%和2%。

(十一)加大农业创新力度,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一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经营。全区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3家。我区鑫意清真肉类有限公司被批准为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市区鑫海冷藏厂被批准为市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争取市以上扶持资金240万元,扶持鑫意清真肉类有限公司、稻香园食品有限公司、农业技术协会等龙头企业和协会的发展;争取资金75万元,完成了大桥镇左家村富民养殖基地和桑梓店镇石门孙村万祯养猪场标准化猪场项目,组织实施了绿宝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生猪标准化改扩建项目和佳华畜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奶牛标准化改扩建项目。二是立足我区资源特色,加快发展畜牧业,包括继续加大能繁母猪保险和补贴工作力度,补贴金额从2007年的每头能繁母猪50元增加到100元。研究制定了奶牛良种补贴项目实施方案,筹集资金对全区400多头能繁母牛进行了补贴。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更应当清醒的认识到我区创新型城区建设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还未到位,科技与经济互动程度不高,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科技资源市场配置渠道不畅,市场化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率仍然偏低,科技发展环境、用人机制和科技创业激励机制方面还存在缺陷。二是企业自主创新作用不明显,自主创新动力不足,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产品数量较少,主导产业、重点领域,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能力不强,规模、效益相对落后。

二、明确任务,努力开创创新型城区建设新局面

全区创新型城区建设总的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重点,以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加强科技投入为保障,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又快又好发展,努力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力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再提高2个百分点;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同比增长10%以上;加强产学研合作,构筑科技创新合作平台。以自主创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节能降耗、环境保护,促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促进创新型城区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在具体工作上,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促进创新型城区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区,涉及各个行业、各个领域,需要全区上下共同努力。要加强统筹规划,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区列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结合全区全方位目标考核,进一步完善评价、责任体系建设,建立面向区直部门和办镇的考核体系,做到有目标、有检查、有奖惩。

(二)进一步加大自主创新投入。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形成科技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快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投入新机制。一是确保科技三项经费稳步增长、足额到位。逐步提高科技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会上区政府下发的《区科技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区财政局、科技局制定了具体的实施细则,这些都是作为推进我区创新型城区建设的政策来制定的,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二是加快构建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机制。要加强对企业和社会投入引导,充分发挥区鑫海小额贷款公司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作用,积极探索多渠道科技投入的路子,制定科技资金的使用管理办法,使之发挥更好的效益,充分发挥企业科技投入主体作用。三是完善政府科技投入绩效考评体系。实行政府科技投入责任制,建立对科技投入目标实现程度、组织管理有效性、影响及效益等进行评价的体系。

(三)强化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一是培植骨干企业,逐步壮大优势产业。结合我区经济产业结构特点,围绕电子材料、新材料、资源与环境、生物制药、汽车及先进制造等重点领域,加快技术服务和扶持力度,密切关注高新企业的建设、投产等情况,靠上服务,并给予大力支持。二是提高科技计划管理水平,促进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方面加大项目向省市科技厅局的推荐工作,使企业的研发能够得到省市更大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做好区级科技计划的评审工作。对列入市级以上和本级科技计划的项目实行跟踪监控,制定措施,强化落实,确保项目实施效果。三是加大工作力度,促进科技园区的产业结构改变。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确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目标,积极培育“双高”,促进园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加大对园区企业的支持力度,实行“双优”政策,即对符合或接近高新技术企业条件的企业实行优先培育、优先申报;对园区企业自主创新项目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向省市厅局申报或优先列入本级科技计划。

(四)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一是继续发挥好区高促会的作用,进一步密切企业和大学科研院所的联系,建立定期的联席会议制度,组织经常性的校企研讨等不同形式的座谈会,注重驻区科研机构科研成果的就地转化。2012年建立起十家以上的企业与大学等科研机构长期的科技合作。二是强化科技成果信息渠道,积极搜集、整理优秀科技成果,及时向企业的推荐优秀项目。三是积极着手创建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对照申报条件,积极与生产力促进中心加强沟通,加大工作力度,力争2012年通过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的评审和验收。四是着手黄河北化工产业园特色产业园的培育工作。随着多家企业的不断入驻,特别是裕兴化工厂的开工建设,着手培育、打造以化工产业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园将成为现实。下步要对照特色产业园的创建标准,着手培育工作。根据园区的发展进程,力争用2-3年的时间打造部级特色产业园,填补我区在园区建设方面的一大空白。

(五)加强知识产权工作。要把鼓励知识产权创造、促进知识产权运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知识产权管理落到实处。开展知识产权资源调查,全面了解区知识产权状况。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市知识产权局携手加强假冒专利的清查、处理,净化专利市场环境,保护专利发明人的合法权益,设立“知识产权保护专项基金”。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知识产权创造、应用和保护的主体。加强服务企业力度,一是要开展专利机构与企业对接工程,通过调查、培训和对重点品牌的诊断和建议,按照“宣讲,咨询,指导,服务”的工作步骤,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展开工作,从而实现“通过宣讲提升企业知识产权意识,通过咨询释解企业存在的疑惑,通过指导明确企业创新方向,通过服务提升企业竞争能力”的预期目标。二是要加快构筑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开展多层次的研究和合作交流,完善知识产权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提高知识产权服务水平的有效支撑手段。

城区建设范文篇5

一、*城区社区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区人口急剧增长,大面积的房屋被拆迁,安置小区和新开发小区不断涌现,这给城区的社区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湖塘镇党委政府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高度重视社区建设,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不断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建立健全社区组织体系,大力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积极开展社区服务活动,有力促进社区和谐发展,使城区的社区建设整体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主要成效表现在:

(一)、组织领导体系不断健全

1、加强党委、政府对社区工作的领导。湖塘镇党委、政府全体领导统一思想,把社区建设作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镇成立了社区建设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组长,明确一名党委副书记具体分管社区工作。组建成立了社区工作办公室,抽调三名有社区工作经验的同志,具体协调、指导全镇社区工作。建立了社区联席会议制度,由分管领导及社区办、各街办领导组成,定期召开会议,共同研究全镇社区工作,部署社区建设任务,推动全镇社区工作向纵深发展。

2、积极开展社区党建工作。社区党的建设是社区建设一项根本性建设,只有坚持以党组织为核心,才能协调各方形成社区建设的合力,才能保证社区工作的健康发展。目前全镇已全面实行了“一居一支部”,各社区党组织建设都以创建“五好”党建示范点为目标,认真开展党员教育和管理工作,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全面抓好社区建设,全镇有2个市级五好党建示范社区、6个区级五好党建示范社区,花园、花东、菊花社区刚刚又被命名为*区社区党建工作示范点培植单位。

3、加强群团组织建设。侨联、团委、工会等群团组织也积极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在各街办设立了分支机构,完善组织网络,强化基层群团组织建设。其中,社区侨务工作被国家侨办评为社区侨务工作示范单位(全省三个)。各社区还建立和健全了社区人民调解工作机制,每个社区都有1-2名人民调解员。

(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几年来,湖塘镇围绕示范社区标准,着眼长远发展,强化总体规划,共投入3000余万元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的建设和改造,严格按照“五室三站两栏一校一场所”的功能进行设置。仅20*年全镇约投入1000万元用于社区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对5个社区进行了重新布置,设立了“一站式”服务大厅,为各社区进行了电脑的更换和数码相机、打印机等配套办公设施的配置,完善了几个新建社区的基础设施。

(三)、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提升

湖塘镇按“配一流的领导班子、建一流的干部队伍、创一流的工作业绩”要求,采取向社会公开招聘方式,先后分三次招聘了71名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现全镇社区干部平均年龄为34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到88%以上,基本保证了每个社区有2-3名大专以上学历的干部。坚持每年对社区干部进行系统而有针对性的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和业务技能等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全面鼓励和组织社区干部参加社区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不断提高社区干部的专业化水平,努力促进社区工作人员的职业化。还参照镇办事业的性质,明确了社区干部的身份和待遇,并建立了相应的养老、医疗和住房公积金等制度,目前社区干部年人均收入已超过2.5万元。

(四)、社区各项工作日趋规范

按照“强化街道块面作用,社区居委会支点功能”的思路,湖塘镇逐步探索实施了一系列制度:《关于建立湖塘镇社区工作准入制度的意见》、《关于明确社区居民委员会职责的意见》、《关于建立社区共驻共建机制的实施意见》、《关于规范社区居委会工作的实施意见》、街道社区工作职责、党建工作责任制、文明创建考核制、社区建设工作考核制度和卫生、文化、治安、计生等条线工作考核制度,使湖塘的社区工作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

(五)、社区设置得到合理规划

根据武办发[20*]97号《关于印发*区城区社区设置方案的通知》要求,湖塘镇对全镇社区设置进行了重新的划分,共设立31个社区,全镇范围内不留空白区域。目前已有20个社区已建立了社区居委会,其余社区正在积极筹建过程中。

(六)、新开发小区的接收工作有序进行

按照区、镇接收新建住宅小区的暂行规定有序开展新开发小区的接收工作,至今,共接收新开发房屋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共4694户,社区用房2026平方米,社区交接费和社区用房等配套设施费约100万元。并对一些办公、活动用房等条件不到位的社区,因地制宜,采取易地重建或积极与有关开发公司及相关部门协调的方法,确保社区有一个良好的办公和为民服务场所。除湾里社区外,其余各社区办公用房面积已基本达到了300平方米以上。

(七)安置区社区建设工作稳步展开

安置区社区建设是城区社区建设的重中之重,在安置区社区建设中坚持“先组建后规范”的原则,深入社区摸清情况,积极宣传发动,加快落实人员场所。20*年上半年,湖塘镇组建成立了第一个安置区社区----长安社区。12月底,两个安置社区(大学新村一社区,采菱安置区)和一个新开发小区(新城南都社区)挂牌成立。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安置区社区的职责,原村民除经济利益外,行政管辖的权利和义务原则上由居住地社区居委会承担管理。

(八)、“城中村”改造,撤村设居工作步步推进

随着湖塘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集体土地大量被征用,据调查,全镇515个村民小组,人均0.1亩以下的村民小组就有394个。“城中村”改造,撤村设居工作已越来越迫切。目前湖塘镇已全面完成了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也正在全面推进,截至20*年12月底,湖塘镇49115名被征地农民全部纳入了社会保障体系。全镇约有8000户农民进入社区生活,由农民变成了真正的城市居民。这些都为“城中村”改造、撤村设居工作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二、*城区社区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尽管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城区社区建设工作,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成效。但是,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城市管理的需要出发,城区社区建设工作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要求、新形势下,社区建社工作工作仍面临着许多新的困难。

1、思想认识程度还不够。一些部门、一些个人,城市化理念淡薄,社区意识不强,对社区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普遍认识不到位。同时对社区建设的政策、业务把握不准,致使上级的要求、领导的意图在执行中打了折扣,造成了社区建设的推动不力,从根本上影响了社区建设的发展水平。另外,当前驻区单位和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还不强,对社区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缺乏“共驻、共管、共建、共享”的理念,不利于社区资源的整合利用和社区功能的充分发挥。

2、社区建设经费不足。加强社区建设,充分发挥社区的各项功能,无论在“硬件”上还是在“软件”上,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社区建设的经费主要靠“区财政补贴一点,镇财政配套一点,社会赞助一点”的方式来解决。在行政管理经费上,区财政是按照人头经费每人每年八千元、办公经费平均每个社区每年一万元进行补贴的,这一标准与周边地区比相对较低。在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经费上,由于各方面原因,主要依靠镇财政投入。湖塘镇地处*城区,涌入人口多且成员复杂,社区建设的任务相当繁重,镇财政在社区建设资金上的压力很大。

3、社区用房设施不配套。一些安置区社区办公活动服务用房无规划,或虽有规划但未建设,导致个别安置区社区在组建社区时只能租屋借房;一些开发商开发的小区,社区用房设施规划建设不到位或挪作他用,出现了居民已经入住,社区用房设施还未落实的现象,影响了社区建设的推进;还有城区的一些老小区,在建设时就缺少规划,社区工作用房和社区服务设施严重缺乏,导致社区管理和服务不能正常开展,群众的意见较大。

4、社区职能定位不明确。一些领导以及相关的职能部门对社区定位认识不清,只认识到社区作为政府职能延伸的一面,而没有认识到社区自治功能发挥的一面,导致在社区随意挂牌子、抢位子、提要求、派任务。对社区索取多、回报投入少,分派任务多、下放权利少。社区职能定位的不明确,导致社区管理呈现行政化趋势。

5、社区服务不到位。社区服务,是现代社区建设理念的精髓所在,理应成为社区工作的重心和龙头。但是目前我区社区服务的优惠政策不明朗,缺乏有效的服务平台、服务实体和服务网络,服务开展少、项目单一,停留在低层次、被动式的水平上,远远不能满足广大社区居民的需要。

6、社区民间组织培育发展工作力度不大。社区民间服务组织是社区服务的承担者,以满足社区居民需要为目的,提供各类福利服务和便民利民服务,开展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区民政局专门深入各镇开展推进工作,湖塘镇也深入调查、宣传和发动,但思想上仍有顾虑。到目前为止,仅有2个社区上报了3个民间组织,推进速度慢于有关乡镇。

7、安置区社区建设工作滞后。近年来,以项目推动型的拆迁安置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村民陆续进入安置区集中居住但由于各村混杂,组建社区又面临着用房问题、经费问题、人员安排问题、行政区划问题及今后的撤村并村等一系列复杂问题,致使许多安置区村民入住后社区组建工作没有及时跟上,社区缺少强有力的管理主体,仅靠物业公司在维持现状,各类问题和矛盾层出不穷。有的社区物业管理由于经费渠道不明朗,来源无保障,职能逐步萎缩,形同虚设。

8、撤村设居工作推进困难较多。撤村设居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政策性强,必须依法推行。由于常州市至今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撤村设(转)居的经验和模式可借鉴,也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制约了我区撤村设居工作的步伐,致使中心城区行政村管理与城市社区管理两种模式并存的格局难以消除,“城中有村、村中有城”的现象比较突出,既不利于城市建设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也不利于社会经济的集约发展,更有碍于人民群众整体素质的提高。

9、民政部门牵头社区建设困难较大。虽然近年来民政部门

在推进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赋予民政部门在社区建设中的“牵头”职能,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如无独立的工作经费,无一定的权威性和有效的牵头协调手段等。社区建设涉及方方面面,协调面相当广、难度相当大,要想牵好这个头本身并非易事。

10、社区居民与社区单位参与程度不高。目前,城区社区建设基本上还是以湖塘镇党委、政府的推动力量为主导,而作为社区建设主体的广大居民包括各类驻社区单位社区参与意识仍旧淡薄,缺乏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社区资源共有、共享,社区单位共驻、共建的格局没有真正形成。社区成员的低参与极大地制约了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和发展。

三、推进城区社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继续加大社区建设宣传力度,不断提高思想认识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创建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随着我区中心城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加快和谐社区建设已经成为关系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关系政府管理社会领域模式的重塑,关系整个社会领域改革与发展以及加强我区城市建设管理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要继续加大对社区建设的宣传力度,切实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特别是提高对社区服务核心地位的认识。

(二)、增设城区社区建设工作办公室,协调落实社区建设的各项工作

社区建设涉及方方面面,协调面相当广、难度相当大,建议区委、区政府在城市管理委员会中增设城区社区建设工作办公室,负责协调各方关系和矛盾,使城区社区建设工作扎实有效地向前推进。同时依托办公室建立社区信息反馈平台,多倾听基层干部和社区居民的呼声,解决社区建设中存在的具体困难,使社区工作不断趋于完善。

(三)、进一步理顺社区管理体制

调整理顺管理体制的着力点是“条块结合,重心下移,以块为主,属地管理”,据此原则把城管执法、环境卫生、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帮困扶贫和就业保障等在社区工作体系和网络上合理布局,明确职责。鉴于部分社区还存在一些乱搭建、乱设摊、乱张贴等现象,特别是安置区这类现象尤为严重,建议建立城管、工商、公安、环卫进社区等相关制度,来增强社区管理的力度,营造和谐优美的社区生活环境。

(四)、不断完善社区投入机制

投入体制要正视基层财力有限的客观实际,按照“事权、财权相匹配”的原则,合理划分和界定社区公共设施建设、维护、改造的职责和权限。结合社区发展规划对老小区改造和城市功能设施补充完善等实行预算和计划投入制度,还要以制度和政策的形式理顺小区、安置区开发建设配套公共设施标准及其验收交付机制。同时,还要进一步提高区级财政对社区建设工作经费的补贴标准,建立全区社区建设的专项资金,为社区建设不断攀登新台阶提供可靠的财力物力支撑。

(五)、加快推进社区服务。

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做好社区服务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建议区委、区政府要营造宽松的环境,扶持各类社区服务组织发展。各有关部门要制定出台优惠政策,来激发他们开展社区服务的积极性,不断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满足居民的各类需求。

社区民间组织是社区内承办社区服务,开展各类有益文体活动的载体。培育和发展社区民间组织应按照先发展、后规范的要求,加快培育和鼓励发展公益性、服务性的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尤其是要搞好社区服务站的登记、建设和管理工作,使其积极开展居家养老、便民利民等各类社区服务工作,并积极探索“政府买单”的方式,逐步承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通过服务和活动,进一步培育社区意识,增强社区的凝聚力、亲和力。

(六)、加速推进撤村设居工作

城区建设范文篇6

一、建设烟尘控制区的范围及功能分区

根据大足县城市总体规划,县城城区规划建成面积为25平方公里,截止**年已建成9.1平方公里,此次建设烟尘控制区的范围为县城区9.1平方公里(全部覆盖建成区);其对象为县城区范围内的一切机关、部队、学校、企事业单位、私营经济组织、“合资”企业、个体工商户。各单位和个人均必须按“烟控区”建设规定搞好本单位的炉、窑、灶的消烟除尘工作,做到达标排放。

在本次划定的烟尘控制区范围内环境空气质量应达到国家规定的二类功能区,大气污染物排放均执行二级排放标准。

二、烟尘控制区建设的执行依据和标准

1、《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3、《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原则与技术方法》(HJ14—1996)4、《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01)

5、《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9078—1996)

6、《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废气部分)》

7、《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GWPB5—2000)

8、《城市烟尘控制区管理办法》(国环字〔87〕第016号)

三、烟尘控制区的建设要求

1、烟尘控制区内各种炉、窑、灶排放的烟气黑度以排放台(眼)计算,分别有80%以上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其余部分的烟气黑度必须控制在林格曼三级以下。

2、烟尘控制区内≥0.7MW(1吨/小时)的各种锅炉,各种窑炉排放的烟尘浓度,以台(座)计算,分别有70%以上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且烟尘浓度达标的燃煤设备的燃煤量,必须占烟尘控制区内燃煤设备的燃煤总量70%以上。

3、“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非采暖地区的大中城市,排放的烟气黑度和烟尘浓度,其达标率应当分别提高10%”。根据上述标准我市属非采暖地区,则我县应执行烟气黑度达标率为90%,烟尘浓度达标率为80%的标准。

四、组织领导

为保证烟尘控制区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本着建立“高效统一、分工明确、任务具体、措施落实”的管理运行机制原则,特成立大足县烟尘控制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副县长胡华超同志任组长,县环保局、县市政园林局、县工商局、县建委、县教委、县文广局、棠香街道办事处、龙岗街道办事处、华源天然气公司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对烟控区建设工作的统一领导、决策和组织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于县环保局,由副局长兰华海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烟尘控制区创建的日常工作,具体负责烟尘控制区建设的组织、监督、报审、管理等事务。

五、烟控区建设步骤及时间安排

(一)准备阶段(**年7月30日前)

1、县环保局和烟控区创建办公室根据烟控区建设要求,进行相关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制订和编报《大足县城区烟尘控制区建设工作方案》。

2、县政府批准《大足县城区烟尘控制区建设工作方案》,并对大足县创建烟尘控制区工作进行“公告”。

(二)调查阶段(**年9月30日前)

1、组织对拟建区域内的各种锅炉、窑炉、茶炉及饮食业和集体食堂大灶等生产设备的数量、种类、规格、燃料种类以及使用量、治理和排放达标等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统计分析,建立“烟源信息档案”。

2、组织对烟控区区域内现有的各种锅炉、窑炉、茶炉及饮食业和集体食堂大灶的烟气黑度、烟尘排放浓度进行监测,提出监测分析报告。

(三)整治阶段(**年9月30日至**年11月20日)

对照控制区建设要求,根据烟气黑度和烟尘超标排放企业名录,拟定限期治理和整改计划,将任务分解到有关主管部门和单位、个人,落实整治工作措施。整治的具体目标要求:

1、超标准排放的企事业单位必须实行限期治理,对燃烧技术落后和难以治理的锅炉、窑炉限期搬迁、淘汰、更新;

2、控制区内现有的饮食服务业和集体食堂大灶必须按计划更新改造或停止使用原煤、散煤,在县城区大力推广和提倡使用液化气、电、燃油等清洁燃料的锅炉、灶具。

(四)总结验收阶段(**年11月20日至12月10日)

1、组织对控制区内的污染点源进行全面监测,提出监测报告,并对烟气黑度和烟尘达标率作出科学、准确的分析评价和计算。

2、由烟控区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烟尘控制区创建的组织工作、建设过程、主要做法和创建成果进行总结,编制大足县城区烟尘控制区建设工作报告和技术报告。

3、建立和规范整理烟控区建设档案,设置烟尘控制区标识牌,申请市环境保护局核查验收。

六、建设烟尘控制区的管理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的各项大气污染整治措施。

2、强化监督巡查,及时查处控制区内烟气黑度、烟尘浓度超标排放的违法行为。

3、凡在控制区内新建、扩建、改建项目原则上禁止使用煤、重油、渣油、石油焦、煤焦油等高污染燃料和新建燃煤锅炉,确因生产工艺需要使用高污染燃料和新建燃煤锅炉的,必须按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进行审批。

4、在县城大力推广普及液化气、电等清洁能源,提高县城气化率。

5、现使用的茶水炉、营业性炉灶、食堂灶等炉灶必须按计划逐步更新改造为清洁燃料或低污染燃料;经改造使用燃油、燃气、电等炉灶,要加强管理和完善抽排油烟设施、装置,严格操作,以防治油烟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七、烟尘控制区建设工作分工

1、烟尘控制区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烟控区建设工作的领导和决策,领导小组各组成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依法履行县城区大气污染防治义务。

2、县环保局负责烟控区建设的技术指导和组织协调工作,做好各项基本调查及落实限期治理项目计划、方案;对烟控区燃煤锅炉、窑炉、饮食业、茶水炉、食堂大灶等开展现状调查,拟定整治名录及计划;龙岗、棠香街道办事处积极配合调查摸底和整治工作;烟控区内超标污染源的综合整治由县环保局牵头,市政、工商、公安、龙岗办事处、棠香办事处等单位配合。

3、县文广局负责烟控区建设的宣传工作。

城区建设范文篇7

(一)四城联创工作成绩显著

1.创卫工作翻开美好生活崭新篇章。自2004年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正式启动以来,我区上下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强化综合整治,深化专项整治,全面掀起了城市管理工作高潮,特别是2007年开始,创卫进入关键时期后,面对区情复杂、基础薄弱、任务繁重的局面,区委、区政府始终将创卫工作置于全区各项工作的核心位置,确立了以创卫工作统领城市建设管理全局的思路。通过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综合整治活动,不断使创卫工作步入科学化、规范化、长效化,辖区面貌变化巨大,创卫各项任务全面达标,2008年顺利通过国家爱卫办技术评估和考核鉴定,并如愿获得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2.四城联创谱写幸福生活华彩乐章。一是成为省级文明城区。2008年初,区委、区政府确立了“创建省级文明城区”的奋斗目标后,我们始终坚持以“创建也是生产力”的理念来开展创建工作,把创建工作作为培养市民素质、塑造城区形象、提升城区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来落实。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主线,广泛开展了一系列精神文明建设主题实践活动,获得了广大群众积极响应,取得了显著的创建效果。2009年1月,我区被授予“省级文明城区”称号。二是创模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通过开展噪声达标区扩建、产能过剩产业结构调整、二次扬尘和餐饮业污水治理、辖区重点企业废水监管等一系列综合整治,我区环境质量大幅提升,顺利通过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的考核验收,在创模工作的有力带动下,一个生态优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的绿色也正在形成。三是如期实现创园目标。我区按照“生态立区、绿色为基、提升品位、美化环境”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绿色、生态、和谐”建设。2008年10月,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迅速开展了“绿满、花映古城”三年植绿大行动,2009年9月,又组织开展了三年大植绿第二轮工作,积极开展认建认养、“绿色家园”创建、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目前,我区基本形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绿、大树大绿”的城区综合绿地系统,为我市正式成为国家园林城市作出了突出贡献。

(二)城市管理工作再上台阶

创卫成功后,区委、区政府立足实际,未雨绸缪,科学谋划我区城市管理工作发展,牢固树立城市管理贴近市民、服务市民、惠及市民的理念,加快区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建设,逐步建立适应现代化城区发展要求的城市管理新模式。

2008年10月,以区四城联创办为依托,我区的城市管理工作按照人工化模拟方式进入先期运转阶段。2009年3月,以“大城管”为理念,区委、区政府率先在全市成立区城市管理工作委员会及办公室,标志着我区“权威化”的城市管理体制初步建立。2010年年初,区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正式挂牌成立,数字化城管模式的建立、实施,顺应了现代城市管理人性化、法制化和科学化、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心投入正式运行的一年中,共处理各类城市管理问题18972件,平均每月处置问题由原来不足百件激增至1500件左右;城市管理问题的发现率在90%以上,而过去只有30%左右;任务派遣准确率达到98%,问题处理率为93.78%,结案率为93.71%,集中解决了乱搭乱建、集结性占道、野广告张贴、集贸市场脏乱差等一大批城市管理方面的“陈年欠账”。一个反映问题社会化、确定问题标准化、解决问题责任化、监督过程公开化、综合评价数字化的具有特色的城市管理新模式正在形成。

(三)城市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过去五年,我区的城市管理工作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区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成立前,这个时期我区的城市管理工作主要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主,城市管理工作相对具体、单一,管理体制不够完善,不能长久地适应我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第二阶段是区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成立后,这个时期我区的城市管理工作正在逐步整合、优化,同时也在探寻、磨合,城市管理工作由点向面发展得还不够,还不能将“大城管”理念完全体现,这些问题与不足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予以改进。

二、2012年重点工作

(一)爱卫及四城联创工作

一是爱卫工作方面,围绕第23个爱国卫生月活动,开展万人大擦洗活动2次,发放宣传资料万余份,清理野广告近5000处,清理垃圾63.5吨;大力开展卫生先进单位创建活动,有效实施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病媒生物防制药品投入15万元、器械投入9万余元。二是创文、创园、创模成果巩固方面,在继续做好三年大植绿和蓝天、安静、洁净、绿色生态、环保能力建设五大工程等巩固创园、创模成果工作的基础上,逐街办开展四城联创资料员培训工作,在全区范围内相继开展“小手拉大手、文明伴我行”、“水滴进社区”、“水滴邻里节”、公交站点“文明水滴跟我排”等群众性创建活动二十余次,圆满顺利完成中央文明办组织进行的全国文明城市考核测评工作;按照“塑景观、显特色、提档次”的原则,在全区范围内摆放鲜花350余万盆,为世园会营造了浓郁氛围。

(二)迎世园整治工作

一是3月25日,组织召开了全区迎世园动员大会,下发了《迎世园盛会、巩固创卫成果、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二是经过“拉网式”摸排,梳理汇总出道路清扫保洁、道路秩序管控、施工工地管理、环境保护4个方面一共273个问题,为确保这些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专门成立一个综合督查组和4个专项督查组,动态巡查发现问题,并对问题的解决落实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督查、考核。三是相继开展施工围墙、空间宣传、户外广告、绿化带清掏、建筑立面清洗、集贸市场、“一校一街”等专项活动,共计整治施工围墙53800余平方米、在繁华路段和区域设置了100块电子屏、拆除户外广告153块、清掏绿篱、绿化带13万平方米、冲洗粉刷42条道路的沿街围墙10万平方米、检定计量器具2087台(件),收缴不合格电子秤13台(件),以各中小学为单位,开展了“小手拉大手,文明同步走”、“文明小使者、激情迎世园”、“水滴——用小手拍出绿色节奏”绿色十条拍手歌、“世园小记者”选拔等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主题活动,教育引导广大中小学生爱校爱街,用自身行动宣传世园盛会,传递绿色文明理念,树立世园东道主形象。四是加强督查考核。采取对账销号的办法,对于问题确已整改并经督查组核实的,在问题一览表中销号;对于没有整改到位的,责令限时解决;问题严重的,全区通报批评;造成影响的,启动行政问责。

(三)城市管理综合提升试点工作

城市管理综合提升试点工作按照“围绕一条主线,建立五个体系,提升城市管理综合水平”思路稳步推进。具体实施为:

紧紧围绕“大城管”管理理念的主线;建立数字化监督指挥体系、标准化城管执法体系、市容环卫标准化管理体系、规范的经济社会执法体系、共享的平台服务体系;在实现统一指挥调度、市容秩序管控、市容面貌维护三个层面的长效管理基础上,将标准化的工作模式逐步拓展延伸,通过建立规范的经济社会执法体系、共享的平台服务体系,进一步推进城市管理向经济社会领域深化。

三、今后五年工作展望

今后五年城管指挥中心的工作思路:按照中央关于加强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的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大城管”工作理念,整合城市管理资源,调适“条、块”配置关系,拓展、延伸专业工作内涵,形成指挥统一、部门协同、处置规范、监督有力、高效运转的城市管理链条,有效提升城市管理的综合水平。

四、2012年工作设想

1.在巩固深化创卫、创园工作的基础上,加快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2.完成区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软件系统、呼叫中心系统等后续建设工程,确保标准模式下的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全面运转。

城区建设范文篇8

紧紧围绕富饶秀美幸福新建设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以提高城镇化水平为抓手,积极推进城乡规划品位再提升、建设进度再提速、管理机制再提效、经营城市再提质,进一步提升城市承载能力,改善城市面貌,优化生态环境。

主要任务:

计划总投资36亿元,重点抓好规划设计、拆迁改造、景观建设、园林绿化、基础设施完善和城市管理6方面58个重点项目,全年完成拆迁面积104万平方米,新建改造城市主干道9条,新增改造绿化面积110万平方米。

一、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

(一)加快道路建设。重点抓好路南延一期、北路改造、中学东路、路南延三期附属等道路建设。路南延一期工程重点做好征地、拆迁、平面线形设计、主路面施工等工作,年内主路面建成通车。北路改造和中学东路尽快完成征地拆迁、补偿等工作,力争6月15日以前完成主路面通车,9月底前完成全部工程,包括相关附属工程。完成路南延三期附属工程,实现全线贯通。投资5000万元完成农村公路改造40公里,完善城乡道路交通网。积极向上争取,实施路至路面改造工程、路河桥修复工程等境内国省道建设项目5项。

(二)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实施路慢车道和人行道改建、路西延和街路灯安装、河清淤等工程,提升城市承载功能。在做好城区低温循环水供热系统的基础上,实施环水供热改造工程,逐步整合社会换热站,提高供热能力。

二、推进旧城旧村改造,改善群众居住条件

(一)深入推进“两区三村”改造。将等6个镇办3.8万户、10.4万人的城郊农村住房建设融入到城镇规划体系中,年内改造安置4552户、1.5万人,腾空土地568亩。

(二)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1700万元建设廉租房120套,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投资1.6亿元建设改造公租房1300套,其中政府投资建设改造100套,投资建设1200套;投资2.66亿元建设经济适用房1216套,建筑面积98520平方米;建设限价房1400套,建筑面积112000平方米。

三、加快园林城市建设,打造绿色宜居城市

(一)加快湿地建设。围绕“生态湿地、旅游观光、教育、科学研究”四大功能,抓好总规划面积115.85公顷的湿地二期工程建设,9月15日前全面完成广场、园路铺装、小品、木栈道安装及苗木种植等建设,努力打造城区南部的标志景观和生态屏障。

(二)加快生态园林建设。

一是抓好改造工程。在年顺利启动的基础上,投资500万元完成东桥以南工程段施工。

二是启动升级改造工程。本着“积极稳妥、分步实施”的原则,在做好调查研究和详细规划的基础上,加快公园周边社区的拆迁改造,为公园全面提升改造奠定坚实基础。

(三)加快道路绿化建设。实施路西延绿化工程,完成绿化面积4.27公顷,全力打造精品景观通道。实施路南延绿化工程,完成绿化面积1.6万平方米。实施道路节点绿化升级改造工程,改造面积2.3万平方米。

四、推进环境综合整治,营造城乡秀美环境

(一)搞好卫生保洁。逐步建立城区道路卫生保洁“一日两扫,两次洒水、机扫人保”作业模式,道路保洁机械化作业率力争达到60%。大力推进城乡垃圾一体化建设,建成镇办11座生活垃圾压缩站,并全部投入运行,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40%以上。消除垃圾管理盲区,加大对餐厨垃圾、建筑垃圾管理力度,加强对道路保洁、生活垃圾清运、施工工地等检查督导力度,建立建筑垃圾处置许可审批制度,实行建筑垃圾统一管理。探索道路保洁市场化运作模式,逐步实现“管干分离”,提高保洁水平。

(二)完善环卫设施。继续加大环卫设施投入力度,投资130万元购置2辆8吨机扫车,实行主次干道机械化作业;投资30万元购置2辆摆臂式提箱专用车,提高城区生活垃圾收集率;投资120万元改造城区5座生活垃圾中转站;投资66万元在城区主次干道公共用地选址建设环卫工人休息房11处,改善环卫工人工作条件。

(三)整顿市容秩序。从车辆停放规范、乱摆乱放清理、店外经营取缔、流动商贩入市进小区等方面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按道路分级管理落实到位,并从制度、人员、设备等方面全力保障,确保治理不反弹,效果持续巩固。年内重点实施张博路、路、北路等重点路段路域整治工程,进一步探索联合执法、重点管理等长效机制。在深入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的基础上,扎实推进数字城管建设,力争下半年正式运营,切实提高执法效率和城市管理水平。

(四)巩固整治成果。集中抓好旧小区、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建立健全村庄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引导群众营造清洁秀美家园。不定期地对全区主次干道沿线两侧、村庄、河道、镇驻地可视范围内的环境卫生进行检查,对发现的问题,采取录像、拍摄数码资料等形式予以通报,督促整改,巩固效果。

五、加强动态维护管理,提高规划编制水平

贯彻落实全区主体功能区规划,完成各镇发展建设规划,引导有条件的中心村、中心社区制定发展规划。编制风貌、村镇体系、重要地段和节点城市设计、道路交通等4个专项规划。抓好主干道路两侧的规划管理,重点做好主干道路两侧的建筑方案审查,做好昆仑市级中心镇总体规划的报批工作。按照市里统一要求,做好寨里、西河、太河三个合并镇的规划调整和编制工作。

城区建设范文篇9

一、姜堰市城区社区建设方案的背景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建设工作。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领导,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建设、转变职能、重心下移、勇于创新、创造特色、循序渐进、讲求实效”的原则,围绕“建设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文明新社区”的目标,及时研究社区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扎实有效地推进社区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从这次调查情况看,目前20个社区人员配备基本到位,办公条件有了改善,初步做到了有房可用,工作基础进一步夯实,组织体系逐步健全,各项功能逐步得到完善,新的社区工作机制开始形成。去年城市管理“综合治理”活动,抗击非典的非常时期,今年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中,各社区积极履行职责,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对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03年,14个社区荣获泰州市示范社区称号,我市被省民政厅表彰为社区建设示范市。

在肯定社区建设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对照创建工作要求,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工作整体水平不高,基础工作比较薄弱,有些方面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硬件设施不配套

部分社区的办公用房尚未解决,有的社区虽然目前有房可用,但面积较小,大部分社区都没有专用的活动用房,与创建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通过去年城市管理“综合治理”活动,大多数居委会的基础设施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河南、河东、荷叶居委会是通过租借办法解决的临时办公场所。南苑、叶舍、桃园、东街、高陈、河西、振兴等居委会的办公用房都在60平方米左右,南街居委会面临拆迁。近期,市四套班子负责人“下访”,荷叶、古田、南苑等社区,办公用房今年有望解决。20个社区基本上没有规范的“四室一站”,缺少活动场所,已成为突出的问题。许多小区没有实施封闭,四面朝外,几个门同时开,对小区治安防范带来难度,小区的日常管理工作难以实施。20个社区所属有一定规模的60个小区中,天地、大成、新世纪等小区已由开发商为主体实施了前期物管,起点高,效果好,得到广大居民的好评。2003年,新世纪花园获得省优秀住宅管理小区称号。由于先天条件不足,大部分小区难以实施规范的物业管理,特别是一些开发较早的小区存在问题较多,群众反映较大。许多小区前期建设中未设置公厕,个别小区将公厕出租,小区内活动空间小,全民健身器材无法安置,流动人口和出租房管理工作比较薄弱,潜在的问题比较多。南苑小区已召开了业主大会,选出了业主委员会,但与上海恒联几次接触后,对方感到难度较大,接手管理的意向仍不明确,物管方案难以实施到位。以上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是过去对社区工作的认识不到位,实际工作中加强硬件建设的意识不强,投入严重不足。开发早的小区当时限于实力和条件,规划设计难以一步到位,执行社区用房的有关政策规定也不够严格。

2、工作机制不健全

市委[2004]34号文件明确了社区职权,赋予社区必要的自治权、协管权和监督权,同时提出了3条具体保障措施,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从前一阶段情况看,改革社区管理体制、下放管理职能的工作刚开了个头,市级机关不少职能部门并没有认真组织实施,特别是“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工作机制尚未形成。有的部门强调自身工作业务性强,专业要求高,担心放权给社区,做不好还要添乱,增加工作难度;有的职能部门工作原来就与社区关联度较大,你要做继续做,并没有按照34号文件要求引起足够重视,认真组织实施;有的部门只给社区下达工作任务,就是不放权,不下拨经费。由此可见,如何及时协调解决市委34号文件执行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3、队伍素质不适应

随着城市管理重点下移,社区工作的对象、任务都发生了新的变化,社区工作的难度增大了,这就对社区工作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目前情况看,有些同志文化水平偏低、年龄偏大;他们有的是从原镇属企业调整过来的,有的是从镇机关精减下来的,有的是乡镇合并前老居委会保留下来的。他们的文化层次、知识结构难以适应新型社区工作需要,对新型社区职能缺乏认识和理解,应对居民提出的各种要求,显得力不从心;部分社区人手明显不足,难以承担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不用说加强日常管理,就是参加上级机关的会议,也经常出现一个人同时要参加几个会议,同时接收几个部门的工作。

二、姜堰市城区社区建设方案的主题和目标

提升社区建设整体水平,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既要充分运用获得社区建设示范市称号的有利条件,更要及时抓住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的重要契机,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摆正工作位置,加大工作力度,上下同心,各方支持,形成促进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扎扎实实推进社区各项建设工作,并努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姜堰镇要切实加强对社区工作领导,建议由一名党委副书记专职分管社区工作,集中精力,专司其职,及时研究解决社区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协调各种矛盾。镇机关设立的社区工作办公室,要调配专人负责具体工作,明确职能,责任到人,切实从组织领导上为社区工作提供保证。到2010年,姜堰城区设20个社区,每个社区正式人员4名、聘用制人员3名;正式工作人员和聘用制人员,大专以上文化比例80%、平均年龄45岁、党团员比例50%。

三、姜堰市城区社区建设的实施步骤

1、加大投入,改善社区硬件设施条件

要通过加大投入力度,努力解决社区硬件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为社区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建议市政府用两年的时间逐步为20个社区解决办公用房。要严格执行姜委发[2004]35号文件精神,从现在开始,凡新审批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部门必须一次性收足每平方米10元社区建设基金,专门用于社区和物业办公用房建设。鉴于创建验收在即,可根据今后5年房地产开发规划,测算出可收取的社区建设基金数额,并以此为基数,由建设局、姜堰镇先行筹资,集中解决社区近期硬件投入问题。新建的社区办公、活动用房,要由建设规划部门按社区行政区域选址,进行统一设计,并按照相关要求,达到社区办公室、警务室、民主议事室、文化活动室“四室合一”的标准,整体使用面积不低于200平方米。具体工作由建设局、姜堰镇共同实施,资金从社区建设基金中列支。要着手研究适当加大市财政对社区人员工资支付比例问题。目前68名正式人员年需经费83.5万元,58名临时人员年需经费19.9万元,两项支出共101.7万元,市财政仅补贴12.5万元,其余全部由姜堰镇承担,镇财政相对压力较大,建议市委、市政府参照300个行政村实施办法,23名社区主要负责人的工资和保险由财政统筹。

2、加大培训,提高社区队伍素质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要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把对社区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列入全市干部培训计划。通过定期集中培训,经验交流、参观考察等形式,开展多种形式培训教育,进一步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组织、人事部门,要在认真调查研究基础上,借鉴外地成功经验,探索研究社区新的用人机制,不断给社区管理队伍注入新的活力。要通过考核录用,专岗聘用、兼职、挂职等多种途径,从高校毕业生、原市属企业管理人员、退伍军人、机关退二线人员中录用、聘用一批热心和胜任社区工作的同志。姜堰镇、民政局要加大监管和考核力度,进一步建立健全社区管理人员约束和激励机制。

3、部门职能进社区,提高社区工作能力

要认真贯彻执行姜委发[2004]34、35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明确社区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任务。要在市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领导下,完善各专业委员会工作职责,指导、协调各相关部门实施权力下放,重心下移。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和机关作风,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围绕“服务基层,方便群众”的宗旨开展工作。要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体制实现中心下移。市级机关各部门要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要求,实行“谁主管,谁负责,谁受益,谁负担”。根据责、权、利相一致,管理与服务相统一的原则,落实相应的工作经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工作需社区居委会协助的,凡有专项拨款或收费的,按照“费随事转”的原则,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费补助社区居委会。公用事业单位、其它社会组织需社区居委会代办的工作,经自愿协商、合同约定,实行有偿服务。姜堰镇、民政局要在借鉴外地成功做法基础上,认真调研论证,根据市级相关有关部门经费来源情况和在社区的工作量,起草《姜堰市有关部门职能与经费同步进社区实施细则》,经市社指委讨论后,提请市委、市政府决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探索社区发展途径的多样化。要加大物业管理工作的推进力度,认真监督各类中介服务组织规范诚实地开展工作。积极实施社区公共服务事业管理模式的改革,尝试社区公共服务经营权有偿转让,大力推进社区服务的市场化、产业化。要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志愿者参与的积极性,提高社区群众对社区建设管理工作的支持率和参与率。

四、姜堰市城区社区建设方案的理论依据

姜委发[2004]34、35号文件精神,明确了社区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任务。要在市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领导下,完善各专业委员会工作职责,指导、协调各相关部门实施权力下放,重心下移。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围绕“服务基层,方便群众”的宗旨开展工作。要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体制实现中心下移。根据责、权、利相一致,管理与服务相统一的原则,落实相应的工作经费。

五、姜堰市城区社区建设方案的效果

城区建设范文篇10

一、*市城区社区建设方案的背景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建设工作。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领导,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建设、转变职能、重心下移、勇于创新、创造特色、循序渐进、讲求实效”的原则,围绕“建设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文明新社区”的目标,及时研究社区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扎实有效地推进社区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从这次调查情况看,目前20个社区人员配备基本到位,办公条件有了改善,初步做到了有房可用,工作基础进一步夯实,组织体系逐步健全,各项功能逐步得到完善,新的社区工作机制开始形成。去年城市管理“综合治理”活动,抗击非典的非常时期,今年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中,各社区积极履行职责,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对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年,14个社区荣获泰州市示范社区称号,我市被省民政厅表彰为社区建设示范市。

在肯定社区建设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对照创建工作要求,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工作整体水平不高,基础工作比较薄弱,有些方面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硬件设施不配套

部分社区的办公用房尚未解决,有的社区虽然目前有房可用,但面积较小,大部分社区都没有专用的活动用房,与创建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通过去年城市管理“综合治理”活动,大多数居委会的基础设施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河南、河东、荷叶居委会是通过租借办法解决的临时办公场所。南苑、叶舍、桃园、东街、高陈、河西、振兴等居委会的办公用房都在60平方米左右,南街居委会面临拆迁。近期,市四套班子负责人“下访”,荷叶、古田、南苑等社区,办公用房今年有望解决。20个社区基本上没有规范的“四室一站”,缺少活动场所,已成为突出的问题。许多小区没有实施封闭,四面朝外,几个门同时开,对小区治安防范带来难度,小区的日常管理工作难以实施。20个社区所属有一定规模的60个小区中,天地、大成、新世纪等小区已由开发商为主体实施了前期物管,起点高,效果好,得到广大居民的好评。20*年,新世纪花园获得省优秀住宅管理小区称号。由于先天条件不足,大部分小区难以实施规范的物业管理,特别是一些开发较早的小区存在问题较多,群众反映较大。许多小区前期建设中未设置公厕,个别小区将公厕出租,小区内活动空间小,全民健身器材无法安置,流动人口和出租房管理工作比较薄弱,潜在的问题比较多。南苑小区已召开了业主大会,选出了业主委员会,但与上海恒联几次接触后,对方感到难度较大,接手管理的意向仍不明确,物管方案难以实施到位。以上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是过去对社区工作的认识不到位,实际工作中加强硬件建设的意识不强,投入严重不足。开发早的小区当时限于实力和条件,规划设计难以一步到位,执行社区用房的有关政策规定也不够严格。

2、工作机制不健全

市委[20*]34号文件明确了社区职权,赋予社区必要的自治权、协管权和监督权,同时提出了3条具体保障措施,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从前一阶段情况看,改革社区管理体制、下放管理职能的工作刚开了个头,市级机关不少职能部门并没有认真组织实施,特别是“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工作机制尚未形成。有的部门强调自身工作业务性强,专业要求高,担心放权给社区,做不好还要添乱,增加工作难度;有的职能部门工作原来就与社区关联度较大,你要做继续做,并没有按照34号文件要求引起足够重视,认真组织实施;有的部门只给社区下达工作任务,就是不放权,不下拨经费。由此可见,如何及时协调解决市委34号文件执行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3、队伍素质不适应

随着城市管理重点下移,社区工作的对象、任务都发生了新的变化,社区工作的难度增大了,这就对社区工作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目前情况看,有些同志文化水平偏低、年龄偏大;他们有的是从原镇属企业调整过来的,有的是从镇机关精减下来的,有的是乡镇合并前老居委会保留下来的。他们的文化层次、知识结构难以适应新型社区工作需要,对新型社区职能缺乏鲜逗屠斫猓Χ跃用裉岢龅母髦忠螅缘昧Σ淮有模徊糠稚缜耸置飨圆蛔悖岩猿械H找娣敝氐墓ぷ魅挝瘢挥盟导忧咳粘9芾恚褪遣渭由霞痘氐幕嵋椋簿3鱿忠桓鋈送币渭蛹父龌嵋椋苯邮占父霾棵诺墓ぷ鳌?/P>

二、*市城区社区建设方案的主题和目标

提升社区建设整体水平,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既要充分运用获得社区建设示范市称号的有利条件,更要及时抓住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的重要契机,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摆正工作位置,加大工作力度,上下同心,各方支持,形成促进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扎扎实实推进社区各项建设工作,并努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镇要切实加强对社区工作领导,建议由一名党委副书记专职分管社区工作,集中精力,专司其职,及时研究解决社区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协调各种矛盾。镇机关设立的社区工作办公室,要调配专人负责具体工作,明确职能,责任到人,切实从组织领导上为社区工作提供保证。到2010年,*城区设20个社区,每个社区正式人员4名、聘用制人员3名;正式工作人员和聘用制人员,大专以上文化比例80%、平均年龄45岁、党团员比例50%。

三、*市城区社区建设的实施步骤

1、加大投入,改善社区硬件设施条件

要通过加大投入力度,努力解决社区硬件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为社区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建议市政府用两年的时间逐步为20个社区解决办公用房。要严格执行姜委发[20*]35号文件精神,从现在开始,凡新审批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部门必须一次性收足每平方米10元社区建设基金,专门用于社区和物业办公用房建设。鉴于创建验收在即,可根据今后5年房地产开发规划,测算出可收取的社区建设基金数额,并以此为基数,由建设局、*镇先行筹资,集中解决社区近期硬件投入问题。新建的社区办公、活动用房,要由建设规划部门按社区行政区域选址,进行统一设计,并按照相关要求,达到社区办公室、警务室、民主议事室、文化活动室“四室合一”的标准,整体使用面积不低于200平方米。具体工作由建设局、*镇共同实施,资金从社区建设基金中列支。要着手研究适当加大市财政对社区人员工资支付比例问题。目前68名正式人员年需经费83.5万元,58名临时人员年需经费19.9万元,两项支出共101.7万元,市财政仅补贴12.5万元,其余全部由*镇承担,镇财政相对压力较大,建议市委、市政府参照300个行政村实施办法,23名社区主要负责人的工资和保险由财政统筹。

2、加大培训,提高社区队伍素质

要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把对社区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列入全市干部培训计划。通过定期集中培训,经验交流、参观考察等形式,开展多种形式培训教育,进一步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组织、人事部门,要在认真调查研究基础上,借鉴外地成功经验,探索研究社区新的用人机制,不断给社区管理队伍注入新的活力。要通过考核录用,专岗聘用、兼职、挂职等多种途径,从高校毕业生、原市属企业管理人员、退伍军人、机关退二线人员中录用、聘用一批热心和胜任社区工作的同志。*镇、民政局要加大监管和考核力度,进一步建立健全社区管理人员约束和激励机制。

3、部门职能进社区,提高社区工作能力

要认真贯彻执行姜委发[20*]34、35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明确社区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任务。要在市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领导下,完善各专业委员会工作职责,指导、协调各相关部门实施权力下放,重心下移。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和机关作风,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围绕“服务基层,方便群众”的宗旨开展工作。要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体制实现中心下移。市级机关各部门要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要求,实行“谁主管,谁负责,谁受益,谁负担”。根据责、权、利相一致,管理与服务相统一的原则,落实相应的工作经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工作需社区居委会协助的,凡有专项拨款或收费的,按照“费随事转”的原则,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费补助社区居委会。公用事业单位、其它社会组织需社区居委会代办的工作,经自愿协商、合同约定,实行有偿服务。*镇、民政局要在借鉴外地成功做法基础上,认真调研论证,根据市级相关有关部门经费来源情况和在社区的工作量,起草《*市有关部门职能与经费同步进社区实施细则》,经市社指委讨论后,提请市委、市政府决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探索社区发展途径的多样化。要加大物业管理工作的推进力度,认真监督各类中介服务组织规范诚实地开展工作。积极实施社区公共服务事业管理模式的改革,尝试社区公共服务经营权有偿转让,大力推进社区服务的市场化、产业化。要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志愿者参与的积极性,提高社区群众对社区建设管理工作的支持率和参与率。

四、*市城区社区建设方案的理论依据

姜委发[20*]34、35号文件精神,明确了社区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任务。要在市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领导下,完善各专业委员会工作职责,指导、协调各相关部门实施权力下放,重心下移。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围绕“服务基层,方便群众”的宗旨开展工作。要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体制实现中心下移。根据责、权、利相一致,管理与服务相统一的原则,落实相应的工作经费。

五、*市城区社区建设方案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