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民居地震安全项目实施办法

时间:2022-03-29 11:11:00

乡村民居地震安全项目实施办法

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以下简称农居工程)是国务院加强新时期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举措,是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的具体体现。我市是省政府确定的全省地震监视重点防御区,目前全市农村民居抗震设防管理弱,大量民居未按抗震标准设计和施工,抗震防灾能力较低,一旦发生破坏性地震,将造成较大的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地震局建设部关于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意见的通知》(国办发〔〕1号)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意见》(政办发〔〕84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政办发〔〕8号)文件精神,推进全市农居工程的实施,提高农村民居抗震保安能力,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及工作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靠法制,依靠科技,通过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工作机制、保障体系和技术服务网络,增强广大农民群众防震减灾意识,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改善农村民居环境条件,全面提高农村民居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

(二)工作目标

从年开始,用5年左右的时间,在我市探索不同类型农居试点的工作模式和技术特点,建成一批能影响带动广大农民群众的农居工程示范区、示范村、示范户。通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逐步推广,推进我市农居工程的实施,提高农居抗震设防能力;做好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农村工匠培训等基础性工作;建立农居工程技术服务网络,加强农居建设的抗震设防技术服务与指导,基本消除不具备防震减灾能力的危旧民居,增强农民自建民居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到2020年,力争全市农村民居基本具备抗御6级左右、相当于我市各地地震基本烈度地震的能力。

(三)工作原则

1、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的原则。在加强政府支持和社会扶助的同时,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制定政策措施,体现公开、公平、公正,讲求工作实效,充分调动农民群众自力更生建设安全家园的积极性,确保农民真正受益。

2、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原则。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实施农居工程与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结合起来,与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结合起来,与减轻其他自然灾害结合起来,提高综合抗灾防灾能力,促进农村面貌的整体改善。

3、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我市农村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风俗民情、民居特色、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具体情况,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稳步推进。

4、坚持经济实用、抗震安全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帮助和引导农民建造抗震性能好、造价合理的房屋,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对不具备抗震要求的农村民居,要宣传和引导农民进行加固改造。

二、主要工作任务

(一)科学制定农居工程建设规划。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以及水利、交通、卫生、教育、文化等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专项规划,编制好农居工程建设规划,明确总体思路、阶段目标、建设内容、技术标准和保障措施,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规划要适应城乡发展的总体要求,充分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确保农居工程建设稳步推进。

(二)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和农村建房抗震质量管理。各地要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科学选址、配套建设”的原则,把防震减灾作为村镇建设规划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村镇规划的调控作用,使农民建房避开抗震不利地段及滑坡、泥石流、塌陷、洪水等自然灾害易发地段。对统一建设和改造的民居,要按照有关技术标准进行抗震设防设计和施工,抗震设计应进行施工图审查,明确施工和验收要求,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监管,确保抗震质量安全。对农民自行建设和改造的房屋,要积极探索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抗震设防质量管理机制和办法。

(三)因地制宜选用农村民居实用抗震技术标准。各地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了解、掌握本地现有民居的抗震能力,针对当地农村民房和建筑材料的特点,充分考虑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按照“抗震、节资、环保”的要求,因地制宜选用市建设和地震部门根据编制的农村民居抗震技术标准、设计图集和施工技术指南,并免费提供农民使用。开展地震环境和场地条件勘察,提供地震环境、建房选点等技术咨询及技术服务,为农村民居建设选址、确定抗震设防要求提供依据,指导农村民居实施加固改造和拆除重建工程建设。

(四)组织农村建筑工匠防震抗震技术培训。各地应通过政府部门、行业协会、职业培训学校等多种渠道,采用培训班、学习班等多种形式,培养大批掌握农居抗震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农村建筑工匠,普及抗震设防技术,为推进农居工程提供人才保证。

(五)建设农村防震抗震技术服务网络。全市各相关部门应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科技资源,依托村镇建设管理服务机构、地震群测群防网络等基层组织资源,建立技术服务站和志愿者队伍,逐步形成能长期发挥作用的地震安全农居建设技术信息网和技术培训、咨询服务网“两网联动”的农居抗震防灾技术服务网络体系,为农民和建筑工匠提供长期的农居建设法规和技术培训、咨询、知识普及等各种信息服务。

(六)组织实施农村民居示范工程。市建设、科技部门应从实际出发,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原则,在有政府性补贴的(扶贫搬迁、生态移民、水库移民、征地安置、灾区重建、移村腾田等)工程中,选择1-2个条件好、有代表性的村镇,新建、改造和加固一批安全、适用且对周围农民有吸引力的样板农居,采取示范区、示范村、示范户等多种形式,组织实施农居示范工程,发挥以点带面和典型示范作用,带动我市农居工程的全面实施。

(七)加强农村防震减灾知识宣传。科技、地震部门应广泛持久地普及防震减灾科学知识,倡导科学减灾理念,传播先进减灾文化,引导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主动掌握防震减灾技能,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的防震减灾素质,真正使农居工程进村入户,深入人心,增强农民群众参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三、实施步骤

(一)年10月起,建立农居工程工作专班,制定实施方案。

(二)年11月起,大力开展建设农居工程的宣传活动,制定农居工程建设规划,建设农村防震抗震技术服务网络。

(三)年12月起,分期组织农村建筑工匠培训,开展农居示范工程建设。

(四)年上半年,完成农居示范工程建设的经验总结。

(五)年下半年,推广农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建设经验,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工作。

(六)根据省建设厅、地震局安排部署,对农居安全工程建设进度、施工质量等方面进行全面检查。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相关职责。

建立健全工作专班,明确工作职责,建立完善农村地区工程抗震设防管理机制。明确部门责任,分解工作任务,建立和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和监督检查机制,切实加强领导,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市建委要对村镇建设抗震设防进行指导和监督,对农居工程执行抗震设防的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情况,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并会同市科技局制定全市农居工程建设规划,组织实施农村民居示范工程;根据我市的抗震设防要求编制我市农村民居设计图集和施工技术指南;将农村民居抗震设防技术规范纳入建筑施工专业技能培训内容。

市科技局配合市建委制定我市农居工程建设规划,组织实施农村民居示范工程,开展农村民居建筑技术工匠抗震设防专业技能培训。负责制定我市农村民居的抗震设防要求,健全农村防震减灾技术服务网络,收集并建立我市农村民居抗震基础数据库,为农居建设选址、确定抗震设防标准提供依据。

市国土资源局要在严格用地审批前提下,制定必要的倾斜政策,鼓励农民建设抗震民居。市物价局、监察局等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进一步清理农民建房不合理收费,减免相关收费,严肃查处乘机向农民乱收费、乱罚款等行为,切实减轻农民建房负担。市科技局、科协等部门(组织)要充分利用各级科普组织和网络,广泛持久地普及防震减灾科学知识,引导广大群众掌握防震减灾技能,使农居工程深入人心,增强农民群众参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完善扶持政策,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多渠道筹集资金。

市财政每年根据农居工程建设情况适当安排补助资金,主要用于抗震性能普查、设计图集编制、技术服务网络建设等费用,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对农居工程建设给予一定资金支持。要整合移民搬迁、征地安置等各种涉农政策性补贴资金,将新农村“百镇千村”示范工程、扶贫易地搬迁、水电工程移民搬迁、移村腾田搬迁、村容村貌整治和农村特困户危房改造等工程项目,与农居工程结合起来,使各项政策性补贴资金投入的农村住房建设项目,具备一定的抗震设防能力。要在坚持群众自筹为主、政府支持为辅原则的基础上,制定出台相关扶助政策,重点解决好特困户和贫困户的实际困难,支持农居工程建设。要拓宽社会参与途径,广泛吸收各种社会捐赠,组织对口扶贫、对口支援、警民共建单位,社会各界人士志愿者等多种方式,帮助贫困地区实施农居工程。

(三)建立监管机制,保证工程质量安全。建立健全农居工程建材质量监管、价格监管和建筑质量安全监管机制,严防以次充好、哄抬物价、乱收费、偷工减料等坑农事件发生,确保农居工程建设质量安全。

(四)强化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环境。要充分发挥宣传舆论的导向作用,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板报标语、橱窗专栏、宣传图册和科技下乡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宣传科学防震、主动减灾的知识,大力宣传实施农居工程的重要意义和政策措施,宣传各地在示范建设中好经验、好方法、好典型,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动员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农居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