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推动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

时间:2022-02-07 11:40:00

乡村旅游推动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

县是典型的山区大县,农业大县和旅游资源大县。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原因和地域关系,加之库区移民等因素,经济社会发展缓慢。近年来,县委政府提出了实施“旅游兴县”的发展战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县人多田少,农业基础薄弱,产业化程度不高,按市场规律抓产业化的意识不强,在农村还有万贫困人口的现状。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要全面深入领会其内涵,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充分发挥本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实现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以科学发展视角认知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推动作用

乡村旅游是把农业中的一部分资源从一产业中剥离出来的第三产业。是发生在非城市区域,以乡村为载体,以民俗风情、自然风光、农村胜景,农村新村、历史文化村落和农家乐等资源为吸引物的乡村休闲观光活动。最早起源于十九世纪的英国、法国和意大利,在整个欧洲曾一度成为乡村经济繁荣和社会变革的主要动力。我国乡村旅游兴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发展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起步虽晚、但发展很快。尤其是自国家旅游局提出了“中国乡村游”、“中国和谐城乡游”后,年来又提出了“中国生态旅游年”主题活动,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前景。

发展乡村旅游是发展生产、提高农民收入的现实选择。乡村旅游是关联性强,又具有“一业兴,百业强”带动功能,其效应表现在:一是吸纳就业效果明显。乡村旅游是劳动密集性、低门槛就业的产业,在人力资源结构上向初级技能者倾斜,适合农村群体的就业条件。最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课题组,赴四川成都考察乡村旅游,通过问卷和抽样调查发现:开发乡村旅游大致做到1个公职就业创造5个就业岗位,带动10个农村家庭受益;二是调整了产业结构。随着吃、住、行、游、购、娱的供给需求,在原有的农业产业结构上进行调整、升级的效果明显;三是增收的效果明显。乡村旅游每增加1元的直接投资或消费,为其他产业带来10元的收入。由此可以看出发展乡村旅游是生产发展,实现农村增收,达到生活富裕的现实选择。

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党的十七大提出“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乡村旅游不论招睐的是入境旅游还是国内旅游,都不同程度上实现了财富转移,很大程度上是富裕地区、富裕人群的收入向较贫困地区人群转移,城市人群的收入向农村人群转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得到充分体现。最近,我们调查发展2009年我县农家乐从原定点的10家增加到20家,主要分布在借乡、乡、镇城关镇郊区等地,平均每家农家乐年收入占农业总产值的10%以上,利润率30%-40%。发展乡村旅游对于缩小城乡差别,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一是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将带来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更大范围内快速流动和融合,也增强了文化的扩散效应,农民的视野会更加开阔,思想会更加解放,观念会加快转变,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有力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二是良好自然环境是乡村旅游的主要资源,保持自然风貌,保护生态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必须遵循的法则。只有优美的环境,独特的地域感才能吸引休闲观光者的亲睐,才能让游客与山水相处,与草木相依,体验天人合一、回归大自然的感受。环境支撑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保护了生态环境,二者相依相存,是统一和谐的发展关系。发展乡村旅游对促进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二、按科学发展思路推动乡村旅游又好又快地发展

1.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以产业推动的模式。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坚持以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为产业基础。人们习惯称之为“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前三项是乡村旅游活动的支持供给,后三项是乡村旅游活动的目的供给,由于乡村旅游的特性,“六要素”都可以成为乡村旅游的目的供给。因此发展乡村旅游要围绕“六要素”把支持供给和目的供给有机结合起来,做大、做强、做精,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同时要注意把乡村旅游供给与乡村原有生产活动结合起来,把乡村旅游产品内容与乡村原有的生产、生活习俗结合起来,建立本土化的产业基础,逐步实现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形成以农促旅、以旅助农、农旅比翼耦合式的发展模式。

以村组为基础、村民为主体的模式。乡村旅游是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它属于村民自治范畴。主要表现在:首先是乡村旅游赖以维系的物质基础——土地及土地上的附着物,如乡村自然风光、乡村环境属乡村集体所有;其次是乡村旅游赖以维系的文化基础——人文遗迹,风俗风情,无疑是村民世代传承的精神财富;其三是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事关农民的日常生活活动。所以在开发乡村旅游须坚持以村组为基础、村民参与为主体,本土与外来共生合作的经营机制,才能有效地保护乡村旅游模式,体现乡村旅游的特点,保持本土习俗、原始风貌和血亲关系等本土文化特征。

2.坚持依托性的发展模式。

依托城市优势。“毗邻客源模式”告诉我们,依托城市,既有便捷的交通,又潜在着巨大的客源市场。发展乡村旅游区域优势明显,周边的怀化市、常德市、张家界市和吉首州均有机场和火车站。随着常吉高速、沅张高等级公路的开通,1小时内可直达四座城市和周边著名景区。县内具有条件开发乡村旅游的乡镇80%在县城周边,并有公路、水路通达,可进入性很强。我县发展乡村旅游,将会成为四州市内现有约150万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后花园。

依托景区优势。成熟的景区同样拥有客源多、交通便的优势。依托景区开发乡村旅游,能从景区分流客源。通过几年建设,我县拥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个,国家3A级景点4个、2A级景点1个,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1个,国家自然保护区1个和全国66个文化大县之一。这些景区80%均分布在具有开发乡村旅游条件的乡村,将与景区一道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客源共享,相得益彰。

依托资源优势。资源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我县是一个山区大县、农业大县,是24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几千年来,在5825平方公里的热土上,孕育者沉甸厚重的历史文化,袒露着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镶嵌着如诗如画的湖光山水,积淀了如痴如醉的民俗风情和远古的农耕习俗。湖南师大《旅游总体规划》编制组,进行资源普查后认定:有可开发资源176处,其数量之大,类型之丰、品位之高在国内是罕见的。充分利用这些先天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前景十分广阔。

3.注重开发准则

因地制宜。要深入调查、评估本区域资源赋存与特征,分析所处区位、开发价值和市场需求,以科学的态度论证开发乡村旅游的可行性。开发中要注重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分类指导。有条件开发乡村旅游的乡村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抢抓机遇,把优势做强、做大、做精,条件不成熟的切记不要一哄而上,盲目开发。

突出特色。特色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生命线,有特色就能开发出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富有品位的产品。突出各自特色,打造“一村一品”、“一地一特”的乡村旅游品牌。突出农耕文化。我县历史悠久,积淀着厚重的农耕文化,其内涵广博几乎无所不在。从秦汉时期开始,大湘西地区古老而悠久的农耕作业方式、作业环境和农耕实物遗存在这里。农耕形式、传统农用器具、农村生活习俗、农事劳动、农业节庆、农业工艺等农耕文化都可以集中展示。做活水上文章。在境内有911条溪流,水域面积达170万平方里,湖面广阔,水质清澈,两岸风光优美,人在舟上如在画中。在陈家滩、肖家桥内湖,二酉乡、太常乡、河涨洲等区域,开发皮划艇、水上摩托、水上飞机、龙舟演艺、垂钓、泳场、水上渔家、乌篷船队,打造渔家风情寨和水上天堂,形成集康健娱乐、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乡村旅游项目。挖掘本土文化。我县有24个少数民族,民族民俗文化博大精深。民族文化有盘瓠文化、茶文化、二酉文化、郡文化、辰河戏、阳戏;民间文化有山歌号子、民间小调、锣鼓点子;民俗文化有龙舟大赛、斗鸟斗鸡、跳香、巫傩、巫技、辰州三绝等资源。在乡村舞台、社戏舞台、田园舞台展示别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会令休闲者心灵震撼。

优化结构。乡村旅游应注重产业链的建设,做到吃、住、行、游、购、娱等项目配套开发。其中值得大力开发的是购物,购物的需求弹性大,创利空间大。目前,我县旅游商品生产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各农户、各企业、各自为阵、各守一摊,没有形成拳头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整合各方资源,培育山野系列、茶叶系列、黄金饰品、民间小吃、手工艺等系列产品和纪念品的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

保护环境。乡村旅游环境生态化是农村具有自然美的重要表现,所以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控制污染,讲究卫生、整洁,搞好绿化工程建设,尽量做到植物栽培自然化、生态化,休闲设施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为休闲者展现一幅“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的生态画卷,让休闲者有融身于大自然、天地在心中的感受。

讲究美学。要结合乡村的特定环境,考虑山、水、林、路、建筑及景点建设等的有机交融。精心布置建筑物,使其疏朗点缀于翠绿丛中,营造返朴归真的自然效果。在游道设计应充分考虑曲径通幽的需要,充分利用微地貌景观来丰富乡村景观,同时,应考虑避开不良环境(厕所、猪圈、坟墓旁经过)的影响。从产品角度注重乡村旅游项目的美感,利用农作物、果木树交错分布进行大地构景。旅游从业人员接待服务用语要文明,着装要端庄,举止要得体,使乡村旅游者获得美的享受。

注重市场。城市喧嚣、快节奏工作、高节奏生活的城市人们,期盼远离喧嚣与躁动,减轻工作生活压力,放松自己。小桥流水、水乡风情,炊烟袅袅、牛欢羊叫,桂花芳香的农家生活情调,是他们寻找的“世外桃源”。但是,目前我县的乡村休闲活动,基本上是玩玩牌、钓钓鱼之类,活动单一,产品雷同。其他文化休闲、健康休闲、体验休闲的乡村旅游项目很少,总体上还处于原生态状态。顺应市场需求开发多样性的乡村旅游项目,吸引他们参与、满足不同层面消费者心理和兴趣。

注重效益。尽量节省乡村旅游开发的资金投入,做到就地取材、物尽其用,是提升乡村旅游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有些破旧房屋可用绿色植被隔离,尽量减少拆迁;森林、耕地、农舍、水库、池塘不能随便占用和毁掉,否则将会是“非农化”,失去“乡村”特色;在人力资源方面尽可能聘用当地的劳动力,在建设或经营中尽可能使用当地原材料,这样将有利于节约资源、提高效益,有益于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

优质服务。注重服务意识,质量意识,管理意识,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以优美的环境、优良的秩序、优质的服务,让游客真正感受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旅游、新风尚、新体验。

三、建科学发展机制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有利保障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要认真贯彻,联系实际,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1.转变思想、更新观念、营造良好的认知环境。我县乡村旅游发展滞后,虽有不少历史原因和客观因素,但在思想认知和发展观念滞后是关键因素。对乡村旅游的内涵的认知不足,满足于吃顿农家饭就是农家乐、就是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首先要更新观念,开拓思路,要提高到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在更大范围和更宽领域中谋划发展目标,战略思想和具体措施。

2.建立健全管理体制。乡村旅游开发涉及面广,涉及众多部门的职能,各部门从行业自身利益出发,对乡村旅游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管理,存在“全社会参与旅游,各部门管理旅游”的现象。单从资源方面看:有当地政府、建设、林业、文化、文物、国土等部门进行了不同形式的管理。由于多头管理,步调不一致,实质上也不同程度的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鉴于此现状,应建立健全适应乡村旅游发展的协调管理体制,紧紧地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

3.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要结合乡村区域的实际,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首先要做好资源调查和开发价值的评估。同时,在制定规划中把发展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县建设、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为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4.提供公共服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用足国家扶贫、中部崛起、湘西开发等政策,集约扶贫、涉农和社会资金进入乡村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培育。依法制定招商引资、土地使用和税费上缴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5.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投资、合作信息。积极开展对外宣传,提高乡村旅游资源知名度和美誉度。

6.抓项目,培育人才,营造有利的支撑环境。包装、推介一批项目,利用项目扶持一批前景好、影响大、带动力强的乡村旅游项目,重视乡村旅游人才战略,通过建立健全人才评估体系和政策激励机制,引进培养一批旅游的领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