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体制改革要领

时间:2022-06-16 11:05:00

县体制改革要领

一、着力推进民营经济创新发展体制改革

一是推进企业制度创新。实施“现场管理规范化”、“劳动生产率提高”和“经营管理人才培训”三大工程,优化生产组织体系,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推动民营企业经营理念的更新和企业制度的创新。继续实施以上市带动转型升级战略,完善民营企业上市推进、扶持机制,力争有2家企业向证监会申报上市材料。

二是推进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引导机制。整合集成政府、企业、高校院所和科技中介机构创新资源,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深化推进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完成网新智慧谷主体工程,尽快集聚一批高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力争新建1—2个科技企业孵化器;抓好产学研联合研究院建设,积极吸纳符合条件的院校派专人常驻;以引才引智的方式,加快培育企业科技创新团队;支持有条件的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新的产业技术联盟;进一步加强专利中介机构建设,健全完善市专利协会运作机制,构建专利检索、申报、专利维权三位一体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三是创新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机制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机制。整体推进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提升,深化“4+4”产业转型规划和工业效益提升工程。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力度,设立新兴产业发展投资引导基金和专项资金,引导社会增量资金和现有企业投资发展新兴产业。以家电、新材料、高档模具、机械基础件四个省级(含宁波)产业基地和横河轴承、白沙轻纺、周巷家电三个镇级块状经济为重点,推动产业基地和块状经济向集群化方向转型提升。

四是创新服务业发展机制。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完善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推进现代服务业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商贸、体育健身、文化娱乐、养老服务、家政服务等主要面向生活的服务业。鼓励发展新型服务业和特色服务业,大力发展以工业设计、仓储、营销和售后服务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整体提升家电服务平台功能,新发展国内售后网点1000家、物流专线100条,引导企业加大品牌经营参与终端市场竞争。完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和旅游宣传促销联动机制。理顺服务业发展领导机制,完善工作协调机制。推进中心镇服务业发展。

五是创新总部经济发展机制。加快发展总部经济,出台、完善总部经济政策体系,突出重点方向和重点领域,制订慈溪市总部企业分类和认定标准。培育5—10家本土总部企业,引进总部企业力争实现零的突破。

六是创新民营企业开放型发展机制。加快推进重要产品出口基地和出口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优化进出口产品结构,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加强安全贸易平台建设,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引导支持企业应对国际贸易壁垒和技术壁垒。鼓励优势企业并购境外营销网络、研发中心、生产技术和知名品牌,引导企业建立自主性国际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鼓励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吸引境外资金。组织系列重大招商活动、产业对接会,提升海外市场开发合作水平。

七是加快推进民间资本健康发展。完成民间资本健康发展7个课题的调研工作,形成课题报告。落实鼓励民间投资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对民间投资的服务,促进民间投资更多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心城区改造更新、重大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小城市、卫星城市和中心镇建设,吸引私人资本、社会资本投资参与小城市、卫星城市和中心镇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功能区建设运营。鼓励民营企业通过合作、项目融资、BOT等方式参与建设交通、水利、城建、人防等基础设施项目。支持民营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参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农房两改和现代农业建设。

二、着力推进新型城市化改革

一是完善城市化发展规划体系。实施市域总体规划,完善重要功能区块控制性详规,加强综合交通等专项规划编制和城市景观设计,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主导和统筹作用。进一步加强小城市、卫星城市和中心镇发展规划、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统筹协调,加强小城市、卫星城市和中心镇空间布局、用地指标、建设时序的紧密衔接,实现小城市、卫星城市和中心镇中长期发展战略、发展目标与空间布局、土地资源配置的协调。

二是创新中心城区改造更新的体制机制。科学有效盘活和经营城市资产,积极实施“整体规划、集中拆迁、惠民安置、多元主体、全项配套、综合平衡”的大区块改造开发方式。扩大城市建设开放合作,探索市场化开发建设新模式,形成政府引导推动、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的改造开发大格局。进一步开放规范城市建筑市场,积极吸引国内外一流的城市运营商和建筑施工团队合作参与改造开发;创新招投标制度,引进市外高水平设计、勘测、建设公司和机构,全面提高城市建设质量和水平。继续实行惠民、便民的拆迁安置政策,灵活采取实物置换、货币补偿等安置方式,适度先行、高标准建设安置房。改革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通过兼并重组方式,做实做大做强政府城市建设的投融资平台,支持城投企业资产证券化和直接向市场融资。创新城市改造融资抵押产品,拓宽融资渠道,探索将土地预期收入作为银行融资的抵押,完善利用在建工程价值实施抵押的方式和途径。

三是加快推进扩权强镇改革。按照建设小城市和卫星城市的要求,扎实推进观海卫、周巷、龙山等镇机构改革和行政扩权工作。扎实推进强镇政府的依法行政工作,落实政府法制机构设置,加强法制队伍建设,努力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探索向其他镇下放面向基层和群众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与权限。充分利用镇机关便民服务中心平台,优先推动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等审批项目的重心下移。

四是推进农村改革。深化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积极申报创建农村改革试验区,力求在农村土地制度、农村投融资制度、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围绕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房两改”和美丽乡村建设。探索建立集中居住区跨村建设机制,完善跨村集中建房置换和购买方式,完善农民居住区房屋分配管理机制。实施中心村培育建设工程,先期启动7个中心村培育,完善中心村村庄建设规划。扎实推进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制改革,促进集体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开展所有权一级的林权信息化建设工作;对集体统管山比例在30%以上的村,按“均股均利、量化到户”的形式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工作;积极推进林权流转,创新林业经营机制,鼓励以山林、资金、技术等为纽带,采取家庭联合经营、委托经营、合作制、股份制等形式,大力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合作林场、股份制林场等林业合作组织。

五是探索户籍制度改革。以中心城区和小城市为重点,以具有稳定职业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本地户籍农民、新生代农民和完成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农民为主要对象,稳妥开展户籍制度改革。按照“可保留、可享受、可流转”的思路,选择有条件的镇(街道)开展“农转非”试点推进工作,对符合条件的“农转非”人员落实社会保障、促进就业、住房保障等优惠政策,原有计划生育、集体经济、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权益保持不变,吸引本地户籍农民向城镇集聚转移。

三、着力推进要素保障领域的体制改革

一是创新土地利用机制。进一步完善土地出让招拍挂管理制度,积极支持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升级转型。进一步规范功能性、经营性用地出让程序。试点开展新增工业用地分阶段出让,促使新增工业用地按合同约定按期开发建设、投产使用。提高土地闲置成本,继续通过收取违约金及闲置费来促使低效建设用地尽快开工或退出土地,提高土地效用。继续探索和推进存量工业用地盘活利用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

二是创新金融服务体系。推进省级金融创新示范县(市)试点工作,进一步制定完善构建地方金融高地的政策体系。做好农村资金互助社和保险互助试点工作。着力推进农村合作银行股份制改造。加快金融产品创新,积极开展企业债、短期融资券等新型融资业务,推广联保贷款、保证保险贷款、买方信贷、应收账款、企业股权质押贷款等创新性金融产品,探索开展林权、品牌和专利抵质押贷款。积极引进和发展各类风险投资、创业投资,设立创业投资引导资金。加大信贷支农力度,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三是创新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机制。建设地方人才高地,实施“上林英才”计划,大力引进新兴产业领军人才。建立高层次人才驿站,在各大产业平台推进“人才特区”建设。加快博士后工作站建设,鼓励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大力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加大博士后科研经费和生活补贴资助力度。筹划启动高层次(留学)人才创业园区建设,研究制订园区人才资金保障、创业服务等相关配套政策。加大创业培训力度,建立企业自主、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相结合的职工培训机制,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和人才市场建设。形成校企对接、校校合作的有效机制,培养和引进符合产业升级要求的技能人才。积极培育职业经理人市场。鼓励发展人力资源中介服务公司。

四是推进环境资源利用方式改革。完成100个重点节能技术项目改造。完善减排目标考核体系,落实污染减排任务,加强重点行业、重点区域污染专项整治。完善节能目标考核体系,开展重点功能行业对标活动,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加强对现有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管理。研究制订产业效能指标体系,制订实施慈溪市淘汰落后产能三年行动计划。着力培育集聚新兴低碳工业,探索开展生态补偿机制。推进垃圾焚烧发电扩容项目建设,加快建设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系统,完善垃圾清运体系,推进垃圾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利用,完成填埋场的标准化改造。推动再生塑料产业基地创建成为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继续推进水务集团化发展,建立现代企业运营机制,争取尽快挂牌。加快热电厂迁建。

四、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和社会事业体制改革

一是完善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体制。全面落实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等促进就业政策,广泛提供岗位推介、就业指导、公益性岗位开发等公共就业服务。全面实施省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程,积极落实小额担保贷款、创业社保补贴、创业补贴等扶持政策。实施社会保障全民覆盖工程,推进社会保障应保尽保,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达到79%以上。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三年行动计划,以城乡45—59周岁年龄段人员为重点,大力推进城乡社会养老保险扩面工作。健全城乡一体的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制度,实施困难群众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和产业,力争全市有一半以上村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进一步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稳步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健全粮食、蔬菜等重要商品的储备、调控和监测机制,完善物价补贴机制,确保低收入群众生活水准。

二是加快推进城乡公平教育体制改革。深化学前教育规范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抓好学前教育幼儿园规范治理、等级幼儿园创建、公办幼儿园建设和幼教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扩大城镇学校对农村学校的结对帮扶范围,加强城镇骨干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力度。以杭州湾职校办学模式创新为引领,创新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加快实训、实验基地建设步伐,鼓励职业学校建立学生“创业园区”。以提升质量、提高办学效益为核心,全面推进全市职业学校课程改革。

三是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障补偿水平,政策内住院费用补偿率达到60%以上,力争70%,住院统筹补偿个人封顶线提高到15万元。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服务站门诊有效费用补偿率提高到30%,参保群众个人门诊补偿限额提高到1000元,并逐步将实行一体化管理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纳入门诊补偿范围,补偿率达到25%。深化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在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一体化管理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行基层公共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制度。健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工作,完成新(改、扩)建社区卫生服务站(卫生室)31家以上,争取有90%以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0%以上服务站达到规范化标准。推进落实卫技人才一体化工作。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50元,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累计达到80%以上。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内部运行机制,控制医药费用,开展临床路径管理。

四是深化文化领域体制改革。着力培育现代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展“书香工程”、“农家书屋”等创建活动,筹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乌山古韵文化展示区和农民画创作辅导中心,完善重大文化体育设施市场化管理运行的体制机制。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改制,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改革。

五、着力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一是完善行政管理机制。扎实做好政府机构改革。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积极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完善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加强重点部门、重点镇(街道)法制机构建设,从严管理行政执法队伍,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提高科学民主决策能力,加强开放式决策制度建设,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等制度,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和政民沟通互动,加大政府投资项目、公共政策、公共服务信息等公开力度,推进政府审计结果和部门预算信息公开,提高政府透明度和公信力。强化政府绩效考核,实行专项督查与动态督查相结合,全面推行公务员考核奖与绩效挂钩;强化行政监督,加强监察、审计等专项监督,推进行政问责和政府绩效管理监察,建立健全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机制。

二是创新政府服务机制。深化行政审批职能归并改革,推进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完善投资项目“三站式”联合审批机制。建立绿色通道卡制,对市重点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发放审批绿色通道卡,提供条件告知、上门服务、联合办理、预约办理、陪同办理、提前办结等审批服务。积极推进网上资源共享,完善投资项目和企业注册登记类项目网上联合审批操作程序。推进网上审批系统逐步向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延伸,首先在观海卫、周巷、龙山三个镇进行试点。进一步完善行政审批便民服务代办员制度。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81890”救助服务网络,“政策百事通”拓展服务范围和服务内容,为企业、群众提供各类政策、法律、法规的全方位咨询服务。完善公共资源交易监管和服务平台,积极实施工程建设预选承包商制度和政府协议定点项目网上采购制度。继续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建立个体税收社会化管理长效机制。

三是创新城市管理体制。进一步理清市、街道(镇)、社区的责任,构建与新型城市化相适应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城市管理格局。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效能,落实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完善对街道(镇)城管执法中队的双重管理体制,规范城管行政执法行为。进一步发挥数字城管作用,逐步扩大数字城管的覆盖范围,提高城市管理的现代化管理水平。进一步健全城市管理监管体系和考核体系,促进城管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四是积极实施社会管理创新。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努力创新和完善“一个工程”、“十大体系”。深化基层和谐促进工程,组建镇级和谐促进会联合会,完善“网格化管理、互助式服务”基层社会管理模式。创新和完善公共服务良性互动体系,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社情民意良性互动和社工志愿结对联动。创新和完善社会劳动保障体系,实现企业劳动保障分类监管全覆盖,推动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进一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创新和完善公共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安全生产预防监管和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创新和完善社会矛盾调处体系,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机制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化解机制。创新和完善实有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健全暂住人口“精细化、系统化、社会化”服务管理,加强需求与公共资源对接,深化新老慈溪人融合机制建设。创新和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新型城市管理体系、综合信息管理体系、依法规范管理体系和社会力量联动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