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公共卫生管理指导意见

时间:2022-01-19 09:49:00

地区公共卫生管理指导意见

卫生信息化是现代医学模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加快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提高全市卫生系统科学决策水平,促进卫生事业科学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卫生部在“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卫生信息化建设“3521工程”的总体框架,将公共卫生信息化列为五大内容之首,并再次确定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基础地位。目前,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管理平台已在我市试点运行,建立区域公共卫生信息平台将是我市推进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关键之举。为进一步推动我市卫生信息化向纵深发展,为市民提供更高效、更优质的公共卫生服务,为医疗卫生机构提供更广阔、更便捷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为卫生行政部门提供更全面、更科学的决策支撑体系,探索一条基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区域公共卫生信息化发展道路,结合我市卫生信息化发展现状,现就推进我市区域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建设背景

“十一五”以来,通过不断探索努力,我市信息化建设在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社区卫生、妇幼保健、医院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与此同时,我市自主研发的新农合管理软件、集中式乡镇卫生院管理系统成功上线,并在全省推广应用。“5.12”地震后,以灾后重建为契机,我市争取到美国思科援建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目前,卫生数据中心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管理平台”在旌阳区所有乡镇卫生院试点运行,我市卫生信息化走在了全省前列。

但是卫生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我市信息化建设尚存在条块分割、资源分散、标准不统一、系统性不强、共享程度不高等问题,要整合现有的卫生信息化资源,建立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医疗卫生单位之间、医疗机构与社会保障机构之间、医疗服务监管与医疗卫生服务对象之间的信息共享办法,实现互联互通,必须着眼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局和长远发展,统筹规划,顶层设计,先行试点,积极探索,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为切入点,逐步建立共享的基础数据资源库。5月,卫生部正式印发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行)》,站在国家和宏观的高度给出了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框架、原则和建设思路,但尚不足以指导各地区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设计与实施。为积极推进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我市拟在《指南》框架下,以区域公共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为重点,开展基于健康档案的卫生信息化建设试点,全市通过系统规划,统一标准,资源整合,打破业务领域壁垒,从源头上统筹协调卫生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并将通过促进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领域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整体推进卫生信息化工作,以满足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和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国家新医改任务,推进全市卫生事业科学发展。将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列入“市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项目重要内容,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资源,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一网多用、资源共享,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社会大众提供全方位的公共卫生信息服务。

(二)基本原则

1.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坚持“服务管理,专业支撑”的设计理念,充分利用现有基础网络、设备和人员,着眼于卫生信息化长远发展的需要,统筹规划,明确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职能,协调有序、分步实施。

2.统一平台、整合系统。以基层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为基础,着力将现有新农合、集中式乡镇卫生院管理系统、社区管理软件、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管理平台等几大基层医疗信息系统进行有效整合,延伸到各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的信息化管理。

3、统一标准、资源共享。以卫生部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系列规范性文件为标准,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为指导,实施信息大系统建设,保证数据资源的可共享性、有及性和可扩展性。建设中要坚持“四个统一”,即“统一功能规范,统一业务流程,统一数据定义与编码,统一数据交换标准”。各地、各单位拟建的信息系统,原则上要在建设前报各县(市、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再由各县(市、区)卫生局上报市卫生局,经组织专家商讨论证后,再予以实施,逐步改变以往各自为政、分散实施、重复建设的短期发展行为。

4.多方投资、分级负责。积极争取地方财政、信息化建设项目和开发项目等的支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调动医疗卫生单位和社会的力量,多渠道筹集资金。逐步建立网络租赁、硬件设备、安全保密设施、系统应用软件、系统正常运行和维护经费的投入保障机制。

5.保证安全,稳定运行。信息及信息系统安全是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必须把信息与系统安全放在首位,保证系统运行稳定、安全可靠。

三、总体目标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卫生部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等文件要求,逐步在全市建立以健康档案、老年人管理、糖尿病管理、高血压管理、传染病管理、健康教育、重型精神病管理、妇幼健康管理、免疫规划九项服务为一体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平台。平台通过数据接口逐步实现与全省新农合系统、集中式乡镇卫生院HIS系统、社区卫生管理软件及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管理平台等现有数据资源的整合、完善和补充,逐步实现市、县、乡、村四级卫生组织公共卫生信息化管理,实现互联互通,区域共享。

四、主要任务

(一)建设四级网络

利用各地、各单位现有公共数据网络,以卫生数据中心为核心,搭建全市统一的卫生信息网络,实现市、县、乡、村四级网络全覆盖,为区域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奠基铺路。同时,借新农合信息化建设、思科援建项目、卫生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等发展契机,完成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硬件配备和网络升级。

(二)搭设两级平台

在有条件的县(市、区)建设县级卫生信息平台,并逐步建成全市“一总六分”的市、县两级卫生信息平台格局,为全市区域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以及卫生数据的分层管理、存放、处理、使用创造条件。

(三)建立公卫信息库

组织和引导公共卫生信息资源开发,采取统筹规划、共同参与、分工协作、多元融资、风险分担、资源共享的发展策略,逐步建立公共卫生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框架模型。力争五年内,建立和完善高效集成的市级公共卫生信息综合数据库。

(四)开展研究和交流

加强卫生信息建设的研究和交流,促进全市卫生改革科学、高效前进,在全省率先走出一条适合新医改发展方向的信息模式,适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需要的区域公共卫生信息化“模式”。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信息化组织体系

市及各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县级以上医疗卫生单位要成立区域公共卫生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并实行“一把手”责任制。根据省、市重大的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的需要,在领导小组下成立相应的工作小组,负责具体项目的实施。同时工作小组承担对本地区、本单位实施该项目卫生信息化管理和建设工作的统筹规划、科学管理、组织协调和技术服务,并接受上一级信息化工作机构的指导。

建立市卫生信息化专家库,在制定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相关政策法规以及重大卫生信息化工程实施方案设计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科学制定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方案

各县(市、区)、各医疗卫生单位应根据本意见精神,制定出本地区、本单位的公共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在规划制定中,要注意系统的整体性、综合性和科学性,坚持标准化、规范化、通用化、系列化,采取充分论证、试点运行、分步实施、全面推广的方法,紧密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求实效,重效率。

市卫生局将把各地、各单位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情况纳入对各地、各单位的建设评估标准当中,实施指导、检查。

(三)拓展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筹资渠道

卫生信息化的资金保证是系统建设的基本条件,对于公共产品特征的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需要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各县(市、区)卫生局、各医疗卫生单位应争取在卫生事业经费中适当比例投入卫生信息化建设。为了确保资金使用效益,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实施应仿照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采购管理办法,建立审批制度,避免重复投资和浪费。在适当增加各级政府财政预算的同时,应注意拓宽投资渠道,采用单位自筹和引进社会资金方式,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四)加强公共卫生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采用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培育一批精通信息技术和公共卫生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保证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建立和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吸引人才,稳定队伍,不断加强对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的岗位培训,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变化的要求。

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对各级领导、工作人员和计算机应用人员进行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信息技术培训,普及信息化知识,提高认识水平,掌握信息技术操作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