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牧区党建活动意见

时间:2022-04-02 02:47:00

农村牧区党建活动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届六中全会、中央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会议和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巩固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建立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牧区党的建设工作,加快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现就进一步深化全市农村牧区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深化农村牧区改革、发展现代农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社会事业等主要任务,巩固扩大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三级联创”活动内涵,提升创建标准,完善联创措施,健全联创机制,全面提高“三级联创”活动创建水平,构建符合新农村新牧区建设需要、体现先进性建设要求的农村牧区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新格局,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主要目标

紧紧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这一目标,将创建“五个好”嘎查村党组织、“五个好”苏木乡镇党委和农村牧区基层组织建设先进旗县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主要任务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推进农村牧区基层组织体系网络化、党员干部教育管理科学化、党的制度与活动规范化、作用发挥经常化、组织领导机制化,充分发挥农村牧区基层党组织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领导核心作用,使农村牧区基层组织真正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忠实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把农村牧区党员干部培养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模范带头人,促进和推动全市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进程。

二、主要任务

(一)旗县区委在深化“三级联创”活动中的主要任务

旗县区委在农村牧区基层组织建设中负有主要领导责任,要把致富群众、造福群众作为深化“三级联创”活动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工作的共同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细化农村牧区基层组织建设先进旗县区的五个方面的目标和要求,研究制定好农村牧区基层组织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建立健全农村牧区基层组织建设长效机制。通过抓好“五个好”嘎查村党组织创建,使“五个好”基层党组织数量日益增多、素质明显提高,不断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各项任务的完成。旗县区委书记要对深化“三级联创”活动负总责,把深化“三级联创”活动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加强工作指导。

(二)苏木乡镇党委和嘎查村党组织在深化“三级联创”活动中的主要任务

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需要,大力加强苏木乡镇领导班子建设,积极推进苏木乡镇职能转变,切实把工作重点转到加强领导、统筹协调、营造发展环境、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上来;苏木乡镇、嘎查村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认真履行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职责,进一步提高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在农村牧区各项方针政策的能力,在提升自身政治、业务素质上有新进步;进一步提高带领群众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依靠科技发展经济的能力,在发展现代农牧业、增强市场竞争力上有新突破;进一步提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在增加嘎查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农牧民收入上有新举措;进一步提高普及先进文化、促进农牧民全面发展的能力,在培养新型农牧民、形成良好村风民风上有新气象;进一步提高倡导现代生活方式、建设和谐社会的能力,在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环境上有新面貌;进一步提高民主管理、依法办事、按章理事的能力,在推进农村牧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嘎查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上有新进展。

(三)旗县区直部门和苏木乡镇站所党组织在深化“三级联创”活动中的主要任务

要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牧区的各项方针政策,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手段,拓宽服务领域,践行服务承诺,创建服务品牌,提高为农村牧区基层服务、为农牧民群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三、工作重点

(一)以促进农村牧区经济发展,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为重点,不断提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要把发展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根本,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村牧区工作实践,以发展农村牧区经济为中心,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重点,制定和落实好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整体规划,因地制宜地调整和谋划经济发展思路,探索基层组织建设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新途径。要针对本地区制约农村牧区生产发展的突出问题,积极创新工作载体和工作机制,把农村牧区基层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要求落实到促进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引导农牧民致富上来。继续深入开展干部大下乡、部门和单位包村包户等“结对帮扶”活动。积极发动党员干部群众,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突出发展粮肉乳菜草等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地发展相对集中的富民项目,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进程,构筑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加强农田草牧场基本建设,不断推广应用新科技装备农牧业,推进科技进步和标准化生产,努力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富民政策,培育、扶持和发展农村牧区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鼓励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领办、兴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类中介组织,壮大经纪人队伍,加快推进劳务输出产业化步伐,促进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要充分发挥区位、交通、资源优势,不断发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为加快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奠定扎实的物质基础。通过经济发展,推动农村牧区基础建设、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二)着力构建和谐乡村为民服务体系,进一步深化服务型政府建设

要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新牧区,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以为民服务为重点,围绕“让党员干部经常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实惠”和构建和谐干群关系这一目标,不断探索为民服务方式,创新便民服务载体,建立利民服务机制,建立健全便民服务网络,进一步深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提升“五个好”苏木乡镇党委建设水平。

一是规范和完善苏木乡镇服务大厅。要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有关要求,对服务大厅进行统一规范,使服务型苏木乡镇政府创建硬件达到有综合服务大厅、信息平台、便民服务组织、便民服务手册、热线服务电话、公开栏、干部去向板和规范化图板的“八有”标准。同时,地域面积大的苏木乡镇可充分利用被撤并的苏木乡镇闲置用房,建立便民服务站,设立专职代办员,实行坐班办公。

二是全面推行嘎查村为民服务代办制。要按照“有醒目门牌、有专门接待室、有热线服务电话、有规范的工作流程、有党员干部轮流值班”的“五个有”建设目标,健全和规范嘎查村便民服务站,设立便民代办点,配备专兼职代办员,在各村民小组建立便民服务点,全面推行为民服务代办制,使便民服务站成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中心。

三是创新更加便民的服务方式。要在实行固定办公的基础上,通过设立流动服务车、组建便民服务队等形式,组织党员干部定期到边远嘎查村现场办公、在农村牧区集日上办公;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发网络服务平台,拓展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努力建设低成本、高效率、更便捷的服务型政府创建模式,以利于农牧民群众生活的改善、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农村牧区具体问题的解决。

(三)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切实加强嘎查村级组织建设

以“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培育新农民、打造新机制、塑造新风貌”为目标,以“增强嘎查村级组织服务功能,增强带领农牧民致富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为主要内容的“双增一建”活动为载体,将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与“五个好”党组织建设目标相融合,充实完善并细化为班子一流、队伍过硬、村强民富、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文明等6个方面内容,明确相应的创建标准,在全市选择100个嘎查村,大力开展“五个好”示范嘎查村党组织创建活动,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提高“五个好”嘎查村党组织创建水平。

一是选好配强嘎查村班子。要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嘎查村干部的选拔任用制度,坚持和完善“两推一选”和“公推直选”制度,通过“选、育、派”等多种途径,进一步扩大选人视野,拓宽选任渠道,促进农村牧区各方面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要注重从优秀大中专毕业生、私营企业管理者、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青年、退伍军人以及撤乡并镇分流人员中选拔村干部。要打破地域和身份界限,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或选派机关干部到嘎查村任职。大力推行嘎查村“两委”干部交叉任职,提倡村支书和村主任“一肩挑”。积极推行嘎查村班子和干部创业承诺制度,依据嘎查村干部的工作业绩建立合理补贴制度,探索建立嘎查村干部离职后老有所养的保障制度,解除其后顾之忧。

二是优化组织设置。要按照有利于促进科学发展、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的原则,因地制宜地推进以嘎查村党总支为主体、党支部为骨干、专业党小组为基础的村级党组织设置新模式,努力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上下贯通”的网络化组织格局,促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各项任务的实现。大力推行“党组织+中介组织+产业项目+农户”的工作模式,鼓励党组织领办创办中介组织,把产业协会会员、种养典型户、各类经纪人、适用人才、劳务输出人员等五支农村牧区经济最具活力的群体组织起来,充分发挥嘎查村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发展农村牧区经济,带动农牧民致富。要在党组织所创办领办的中介组织内建立党支部,实现党对经济组织的领导,使农村牧区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服务农村经济发展更直接、更有效。

三是强化农牧民教育培训。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目标要求,制定和完善农牧民教育培训规划,充分发挥各种教育培训、科技推广、文化宣传等部门的作用,结合农牧业结构调整、特色产业发展和劳动力转移,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的农业科技培训和就业技能培训,加强对农牧民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民主法制和诚信教育,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逐步形成健康文明的农村牧区新风貌。

四是完善基层民主政治机制。要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推进各项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营造和谐的民主环境。要在坚持和完善两委联席会议、重大事项“五步”决策程序、民情听证和党员群众“说事”等制度的同时,推行两委报告工作制度,组织嘎查村两委班子成员每年向全体党员、村民代表报告工作,落实党员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要建立健全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财务公开等各项制度,推行党务公开。要认真抓好嘎查村活动场所建设,到2007年末,全面完成嘎查村党组织活动阵地建设任务。

(四)围绕建立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基层党员干部的培训教育。要充分运用县乡党校、示范基地、远程教育、院校教育、学习考察、研讨交流“六位一体”的培训模式,采取培训、帮助、扶持等多种措施,加强基层党员干部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等方面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基层干部贯彻执行政策的能力,民主管理、依法办事的能力,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增收致富的能力和做好群众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要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干部的管理和监督,转变基层干部的工作方式,改进工作作风,塑造新时期基层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二是加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要注重在建设新农村新牧区的实践中完善“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切实加强对党员的管理教育,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农村牧区党员的有效管理方式,坚持和完善党内生活制度,切实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落到实处。要继续深入开展“双提双带”活动,制定和完善农村党员教育培训规划,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的作用,不断创新培训形式,有计划地组织党员学习培训,推进党员素质升级,使每名有劳动能力的党员掌握1—2门实用技术,提高党员掌握技能和致富带富的能力。要按照党管人才的要求,把开发利用农村牧区各类人才纳入“三级联创”活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建立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库,努力培养一支新农村建设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队伍。要建立对流动党员管理的长效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党员的民主权利,注重为党员提供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加强管理。要进一步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积极探索在青年农牧民、外出务工人员、专业协会负责人、致富能手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的有效方式,改善农村牧区党员队伍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和知识结构,不断增强生机与活力。

三是为党员发挥作用搭建平台。要健全促进党员发挥作用的实践机制,积极搭建致富群众、服务群众的实践平台,继续深化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责任区、党员科技示范户等主题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建设新农村新牧区中的骨干带动作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健全党员为民服务承诺制和为民办事全程制、民情恳谈、结对帮扶等制度,进一步密切党群联系,保护和发展好农牧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具体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认真抓好组织实施工作。要按照中央《关于建立健全地方党委、部门党组(党委)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的意见》精神,进一步明确旗县区委书记抓农村牧区基层组织建设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直接责任人、组织部长具体责任人的工作职责,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联系点、调研、督查等制度,完善旗县区委、苏木乡镇党委、嘎查村党组织联动共创的领导责任,严格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层层抓落实,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党建责任网络。要把农村牧区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把各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履行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情况作为述职述廉的重要内容,把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工作实绩评定的重要内容,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和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

(二)分类指导,整体推进

已评为“五个好”的党组织,要按照更高的标准要求,在党的建设和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等方面有新的突破,努力创建一批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示范乡村;处于中间状态的乡村,要针对薄弱环节加以改进,力争尽早跨入“五个好”党组织行列,为下一步争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示范乡村创造条件;要强化对集体经济薄弱嘎查村的帮扶整顿工作;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在创建流动中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地区和个人给予表彰。

(三)创新方法,树立典型

要加大宣传力度,为“三级联创”活动的深入开展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要借鉴农村牧区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积累的有益经验,动员和组织广大党员群众积极投身到创建活动中来,及时树立典型,积极推广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好做法、好经验。从今年起,市委每年选择1—2个专题,在全市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突出的地区召开现场会议。通过召开现场会议,更好地总结经验,树立典型,进一步推动全市农村牧区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再上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