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救助协调机制工作意见

时间:2022-03-27 11:10:00

司法救助协调机制工作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民事诉讼法律援助工作的规定》和《市法律援助若干规定》,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民事诉讼法律援助工作,切实做好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工作,特制定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明确工作目标,创新工作机制,落实便民利民措施,切实维护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积极推进平安建设、维护社会稳定。

二、工作目标

建立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协调机制,建立健全日常工作联络制度,形成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的有效衔接;加强协调配合,提高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效率,降低困难群众的诉讼成本,充分保护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

三、工作对象

徐汇区法院案件管辖的经济困难公民。

四、工作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

3、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

4、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民事诉讼法律援助工作的规定》;

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提供司法救助的规定》;

6、《市法律援助若干规定》。

五、受案范围

1、《法律援助条例》第十条第一款规定的法律援助事项:依法请求国家赔偿的;请求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请求发给抚恤金、救济金的;请求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的;请求支付劳动报酬的;主张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益的。

2、《市法律援助若干规定》第五条规定的法律援助事项:在签订、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过程中受到损害,主张权利的;因工伤、交通事故、医疗事故受到人身损害,主张权利的;因遭受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合法权益受到损害,主张权利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应当提供法律援助的其他事项。

六、具体措施

1、当事人依据《司法救助规定》的有关规定先行向区法院申请司法救助获准的,区法院应告知其可以按照《法律援助条例》的规定,向区法律援助中心申请法律援助。

2、当事人以区法院给予司法救助的决定为依据,向区法律援助中心申请法律援助的,法律援助中心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例》第十条规定情形的,不再审查其是否符合经济困难标准,直接做出给予法律援助的决定。

3、当事人先行向区法律援助中心申请法律援助,并以给予法律援助的决定为依据,向区法院申请司法救助的,区法院不再审查其是否符合经济困难标准,直接做出给予司法救助的决定。

4、区法院依据区法律援助中心给予法律援助的决定,批准当事人司法救助请求的,应当根据《司法救助规定》第五条的规定,先行对当事人做出缓交诉讼费用的决定,待案件审结后再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按照《司法救助规定》第六条的规定决定诉讼费用的承担问题。

5、区法院对于孤寡老人、孤儿和农村“五保户”,或者正在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特困户救济或者领取失业保险金,无其他收入的,免收诉讼费用。

6、受援人当事人胜诉的,区法院可视当事人的经济状况决定其减、免诉讼费用。决定减收诉讼费用的,减收比例不得低于应承担诉讼费用的30%。

7、对当事人请求缓交诉讼费用的,由承办案件的审判人员或合议庭提出意见,报庭长审批;对当事人请求减、免诉讼费用的,由承办案件的审判人员或合议庭提出意见,经庭长审核同意后,报院长审批。

8、对区法律援助中心指派和安排的承办法律援助案件的人员,区法院在查阅、摘抄、复制案件材料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对复制必要的相关材料的费用予以免收或者减收,减收的标准按复制材料所必须的工本费用计算。

9、受援人依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申请先予执行,区法院裁定先予执行的,可以不要求受援人提供相应的担保。

10、实施法律援助的民事诉讼案件出现《法律援助条例》第二十三条的终止法律援助、或者《司法救助规定》第九条的撤消司法救助的情形时,区法律援助中心和区法院均应当在作出终止法律援助决定、撤消司法救助决定的当日函告另一方,另一方相应作出撤消或者终止决定。

11、承办法律援助案件的人员在办案过程中应当尽职尽责,恪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

12、对于法律援助的案件,区法律援助中心的工作人员应及时与法庭联系,了解办案进程,参与案件旁听,征询意见;区法院在审判过程中,如发现区法律援助中心指派的承办人员办案不积极、办案质量不高的情况,应及时向区法律援助中心反馈,区法律援助中心根据案件质量跟踪管理办法,进行登记并考核承办人的办案质量。

13、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区法院立案庭等相关部门与区法律援助中心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形成及时沟通、每半年联系通报、每年交流总结的工作协调机制,进一步落实具体措施,切实维护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