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政能力建设意见

时间:2022-09-29 10:16:00

执政能力建设意见

为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现结合江苏实际,提出如下贯彻意见。

一、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充分认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着重研究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抓住了执政党建设的根本,体现了党中央的远见卓识,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全会通过的《决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刻阐述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科学总结了我党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执政经验,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是指导新时期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全省各级党组织按照中央的要求,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主要是:始终坚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用创新的理论指导“两个率先”新的实践;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加快推进富民强省;始终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机和活力;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推动三个文明协调共进;始终坚持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省在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等方面还不够完善;部分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一些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的思想理论水平不高,依法执政意识不强,做好群众工作、解决复杂矛盾的本领不大,思想作风不够端正,工作作风不够扎实;一些地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还比较薄弱,一些党员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还比较严重。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形势发生新的深刻变化,国内现代化建设任务十分繁重,区域之间综合实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我省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实现“两个率先”任务艰巨。全省各级党组织要紧密结合实际,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面领会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刻理解《决定》提出的一系列重要举措,切实把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统一到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

二、紧密结合我省实际,进一步明确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按照《决定》要求,紧密结合实际,进一步明确我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我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决定》提出的提高“五个能力”的总体要求,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我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按照中央的要求,结合江苏实际,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使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努力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始终保持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加快推进“两个率先”进程。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围绕建设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江苏,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加快法治江苏建设,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加快科教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各类社会矛盾,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加快经济国际化进程,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能力。要紧紧围绕以上任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执政理念更先进、执政方略更完善、执政体制更健全、执政方式更科学、执政基础更巩固。三、围绕建设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江苏,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在加快推进“两个率先”,建设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江苏进程中,全省各级党组织必须始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理解《决定》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要求,紧密结合江苏实际,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

1、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坚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牢牢抓住本世纪头20年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始终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两个率先”全过程,指导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建立体现“五个统筹”要求的有效体制机制。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第一方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积极吸引国际资本和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国际制造业基地。以沿沪宁线、沿江、沿东陇海线和沿海为轴线,进一步优化全省生产力布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提升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依靠工业化致富农民,依靠城市化带动农村,依靠产业化提高农业,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长效机制。准确把握经济形势,用创新的思路破解经济运行中的难题,缓解新的瓶颈制约,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坚持富民优先,大力推动全民创业、自主创业,切实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深入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加大分类指导力度,促进苏南、苏中、苏北协调发展。重视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注重安排好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让发展成果惠及全省人民。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和清洁能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重发展低能耗、低物耗、低污染的集约型产业,积极构建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加大生态省建设力度,持之以恒地建设“绿色江苏”,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深化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加快调整所有制结构,加快调整国有经济,加快改革社会事业,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六放”方针,营造民营经济发展的最佳环境。尊重广大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首创精神,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广大干部群众加快改革和发展的积极性。协调推进各项改革,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进和完善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和方式。结合本地实际,确立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工作重点,加强和改进对经济社会重大事务的综合协调,确保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各项部署贯彻落实到位。凡涉及发展规划、重大改革措施、年度工作总体部署及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由党委集体讨论决策。坚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推动政企、政资、政事分开,主要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管理经济活动,切实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2、加快法治江苏建设,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有序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障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实现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行使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加强同派的合作共事。健全有关重大问题决策前协商制度,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扩大基层民主,坚持和完善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办事公开制度,保证基层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加快推进依法治省。进一步加强地方立法,制定和完善地方性法规、规章。切实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善于用地方性法规的形式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及时固定下来,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进一步强化政府法制建设,严格行政执法,规范执法程序,强化执法监督,大力推进政府工作法治化。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支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积极稳妥地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发挥党委对同级人大、政府、政协等各种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这些组织中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改革和完善民主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推进行政体制改革,降低行政成本,整合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加强和改进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及各类群众团体的领导,充分发挥他们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3、加快科教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大力弘扬先进文化。先进文化的核心是先进思想。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当前最根本的就是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江苏文化建设。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大力推进理论创新。继承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和发展以“创业创新创优”为核心内容的新江苏精神,使全省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加强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改进报纸、广播、电视的宣传。进一步改进和精简会议及领导人活动的报道,加强对先进典型的宣传。切实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全面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城乡文明程度。深入贯彻《江苏省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行动计划》,切实抓好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教育。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全省人民科学文化素质。

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努力构建具有江苏特点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继续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抓紧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稳步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大力发展高、中级职业技术教育,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和规范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入体制,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进一步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完善政府和社会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制度。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现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提高高校和科研院所知识创新能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推进面向市场的应用型科研机构转企改制,推进公益类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切实加强产学研联合,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自有品牌的产品。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切实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加大财政和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有效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开发,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科技风险投资和产权交易机制。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坚持一手抓文化事业繁荣,一手抓文化产业发展,加快推进文化大省建设。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整合文化资源,优化发展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快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进一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继续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重点加大对苏北的扶持力度。加快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保护民族民间文化,注重挖掘地域文化。继续做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历史街区的保护工作。加大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和利用好江苏的历史文化遗产。培育一批德艺双馨、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名人,打造一批有江苏特色、深受群众喜爱的文化名品。加快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积极扶持现代文化企业,进一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加快推进文化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积极培育文化市场主体。以资产和业务为纽带,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培育综合性跨地区的大型文化集团。大力培育文化市场,依法规范文化市场管理。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斗争。积极推进卫生体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加快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强化政府公共卫生管理和服务职能,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贫困农民医疗救助制度。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完善公共体育设施,提高全民健康素质。

4、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各类社会矛盾,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全面贯彻落实“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积极营造崇尚创新、鼓励创业的社会环境。充分发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根本力量的作用,激励其他社会阶层人员为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注重社会公平,完善分配机制,切实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保护苏南和沿江地区、优势产业和先富群体的发展活力,加大帮助和扶持苏北等欠发达地区、困难行业和困难群体加快发展的力度。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反映和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坚决纠正在征地补偿、拆迁安置、企事业改制过程中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切实安排好失地农民、失房居民、失业职工的长远生计。积极引导广大群众理解和支持改革发展大局。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及时合理地处理好群众反映的问题,积极预防、依法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继续推进“大调解”机制建设,充分发挥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的作用,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不稳定因素,把各类矛盾和纠纷解决在当地、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全面做好党的宗教工作。大力建设“平安江苏”。全面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的领导责任制和工作责任制,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加快构建社会治安“大防控”格局,加强专门力量建设,严厉打击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犯罪活动。高度重视对邪教组织的防范处理工作。坚持专门工作和群众路线相结合,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群防群治活动,提高基层管理防范和控制能力。依法调节经济关系,保护各类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提高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切实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为目标,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创新管理方式,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形成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的合力。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切实防止脱离群众的危险。积极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各级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到群众中去,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千方百计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谋利益。

5、加快经济国际化进程,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能力

提高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进行战略思维的水平。进一步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深刻认识国际经济、政治形势,善于在国际经济、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方向,用好发展机遇,创造发展条件,掌握发展全局,努力做到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内外兼顾、趋利避害。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优化外资结构,引导外资投向农业、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引导外资加快投向苏中、苏北地区。深入研究国际产业分工的新趋势,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作,积极融入其全球生产体系、供应体系和研发体系,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更多地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层次人才。进一步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大力发展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努力保持外贸出口的持续增长。加强口岸建设,提升口岸能力。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各类所有制企业到境外投资兴业,加快形成我省海外生产、研发基地和销售市场。高度重视和利用国际资源,加快在海外建立长期稳定的能源、原材料供给基地。抓好部级和省级开发区建设,积极整合开发区资源,保持开发区经济的特色和优势。充分利用CEPA带来的机遇,加强苏港、苏澳经济合作,努力提高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同国际社会与组织的文化交流,巩固和发展对外友好城市关系,充分利用海外华侨华人的独特资源优势,加强与自然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的国家、地区的友好交往。增强应对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充分利用有利因素,积极化解不利因素,有效解决新问题、新矛盾,最大限度地减轻国际环境变化对我省有关产业、行业的冲击。加快建立我省贸易促进体系、指导服务体系和财政金融支持体系。加强对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预测和监控,建立经济安全预警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善于运用世贸组织规则和国际惯例,最大限度地减少贸易争端,维护我省企业的正当权益。建立我省企业应对反倾销、反补贴的快速反应机制,增强出口企业的应诉意识和能力,进一步规避国际市场风险。

四、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于搞好党的建设。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紧密联系江苏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路、扎实的举措,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

1.大力加强理论武装和培训工作,深入推进学习型干部队伍建设

始终坚持用先进理论武装党员干部。把建设学习型干部队伍,用先进理论武装党员干部,作为我省实现“两个率先”的重要举措。全省干部特别是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放在突出位置,进一步打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努力改进学风,善于把科学理论同江苏实际相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开展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按照“统一规划、分级负责、分类培训”的要求,抓紧制定我省大规模培训干部的总体实施意见,继续推进“百千万”领导干部专题培训工程,每年抽调1/5的在职干部参加各类培训,确保在5年内对全省各级在职干部轮训一遍。进一步拓宽培训渠道,创新培训方式,突出培训重点,讲求培训成效。加大境外培训力度,尽快培养一批具有世界眼光、熟悉国际惯例的高素质领导人才。加大对干部培训的投入。加强对干部培训工作的督查。切实推进学习型机关创建活动。进一步完善学习型机关建设规划,推进学习型干部队伍建设。依据不同岗位的知识与素质要求,系统更新广大党员干部的基础知识、业务知识,提高专业技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对中心组学习、脱产培训和个人在职自学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明确要求,创新学习形式,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大力建设适应干部学习的服务平台,建立领导干部学习考核、考评责任制和激励机制。扎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按照中央统一部署,从明年初开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省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围绕“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目标要求,扎扎实实地抓好教育活动每个阶段的工作。切实加强对教育活动的领导,主要负责同志要担负第一责任人的职责。

2.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选人用人机制进一步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坚持把民主推荐作为确定考察人选的必经程序,研究制定民主推荐制度实施办法。探索试行推荐职位预告制度,对拟选任岗位、任职资格和条件、选拔方式和程序等向社会公开。健全民主测评制度,进一步扩大民主测评和谈话的范围,对测评中多数群众不认可的人选应予否定。进一步扩大公示环节上的民主,公示内容可扩大到主要业绩、奖惩情况、廉政情况等。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决策机制,严格执行常委会无记名投票表决制度。进一步扩大差额选举的比例,探索和试行地方党政正职的差额选举。健全干部工作监督机制,有效防范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

建立健全科学的政绩考评体系。逐步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政绩考核标准,科学设计实绩考核的指标体系,改进考核方法,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地全面考察和识别干部的德、能、勤、绩、廉。探索建立党政领导班子公众评价体系,逐步在全社会范围内组织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民意调查和评价。

进一步完善干部能上能下的竞争机制。继续推进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使之经常化、制度化。研究制定干部破格提拔办法,对破格提拔的范围、对象、具体条件和工作程序作出规定。积极推行任期制和辞职制等,结合实际完善实施办法和配套措施。继续完善试用期制,探索试行聘任制度。完善调整不称职、不胜任现职干部的制度和办法,对民主测评不称职票超过1/3,经组织考核认定为不称职、不胜任现职的,应采取免职、降职、改任非领导职务等多种办法予以调整。进一步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大胆启用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高素质干部,大力选拔政治坚定、业务熟悉的高知识层次和专家型领导人才,努力改善各级领导班子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大胆启用优秀年轻干部,注意用好其他年龄段的干部。市厅级领导班子要以50岁左右的干部为主体,县处级领导班子要以45岁左右的干部为主体。切实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做好培养选拔女干部、党外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选配、管理和监督。高度重视和抓好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建设,特别要选好配强“一把手”。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进一步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减少地方党委副书记职数,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充分发挥集体领导作用。逐步推进党委、人大、政府、政协之间的干部交流,优化人大、政协领导班子结构。切实加强干部交流工作。抓好重点和热点岗位领导干部的交流,市、县(市)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在同一职位上任满5年的,应当有计划地进行交流;任满10年的,必须交流。严格控制选任制领导干部任期内的职务变动。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制度,新提拔担任市、县(市)党政正职以及纪检、审判、检察机关和组织、人事、公安、财政、审计等部门主要领导职务的,原则上应易地交流任职。积极推进省级机关之间、三大区域之间、省级机关与市、县(市)之间干部的交流,拓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之间的交流渠道,完善干部调任和挂职锻炼等制度。加快推进国有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体制和选拔、培训、激励机制,研究制定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区别于党政领导干部的企业经营管理者选拔任用办法,大力推进企业经营管理者市场化、职业化进程。创新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机制,努力培育企业家的职业化素质、现代化意识和国际化眼光。建立健全能够客观反映经营业绩和经营管理能力的考核评价体系,继续探索经营管理者收入与企业经营业绩挂钩的具体办法。全面推行事业单位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对领导人员的选拔任用可区别情况实行聘用制度,对管理人员试行职员制度。进一步探索按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分配的实现形式,逐步形成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

3.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扎实推进“强基工程”加大基层干部培养选拔力度。积极探索推行“两推一选”、“公推公选”、“公推直选”等选任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的做法,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直接选举范围。全面实行“两推一选”办法选举产生村党组织领导班子,加快推进乡镇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公推直选”的试点。大胆启用带头创业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创业致富能力强的优秀党员担任村干部;公开招聘和选任为民服务热情高、为民服务水平高的优秀党员担任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组织负责人。进一步加强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力争用3年时间,将全省基层党组织负责人轮训一遍。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工作基础。切实做好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工作,着重在生产工作第一线、高知识群体和青年中发展党员,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党员发展工作。进一步完善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积极探索并推广“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支部建在行业组织中”等党组织设置方式。积极调整改进国有企业党组织设置,建立健全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的体制和机制。切实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进一步推进非公有制企业、社会中介组织等领域党组织的组建工作。切实加大基层党组织建设投入,加强党员服务中心(站)等阵地建设。提升基层党组织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基层党员队伍素质,大力推进“百万农村党员科技素质提升工程”。积极改进基层党组织工作方式,运用示范引导、说服教育、提供服务等方法做好群众工作。积极创新基层党建活动载体,以“五个好”活动为工作抓手,针对不同领域党建工作的特点和情况,不断创新活动载体。深入开展创建“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等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高度重视后进薄弱村党组织的整顿和改进工作。进一步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热点、难点和前瞻性问题研究,增强对基层党建工作的指导性。探索建立保持基层党组织生机和活力的长效机制。健全基层党组织规范运转机制,进一步完善乡镇党委工作制度。尽快出台加强和改进街道社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等意见。切实加强对流动党员、下岗失业党员、农村无职党员、离退休党员的管理。严格党内组织生活,不断完善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及时整顿软弱涣散、不起作用的党组织,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切实提高党组织为党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加大对生活困难党员和建国前老党员的帮扶力度。

4.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大力发展党内民主切实保障党员权利。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确保党员享有的各项权利落实到位。进一步营造有利于党内民主讨论问题、充分发表意见的氛围,鼓励、保护党员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要带头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党的纪检监察机关要对压制、阻挠党员行使党内民主权利的行为严肃查处。大力推进党务公开,逐步建立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和情况反映制度,积极推行党内重要会议旁听、基层党员参与决策等制度。凡是本地区、本单位党员群众关注的重大事项和热点问题,凡是与党员利益密切相关的事宜,除必须保密的,都要通过一定的形式在党内公开,增强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逐步扩大党代会常任制的试点范围,在继续抓好县(市)党代会常任制试点的基础上,选择1个省辖市、每个省辖市选择1个县(市、区)进行党代会常任制试点,逐步推行乡镇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积极探索党代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的途径,建立党代表提议的处理和回复机制。党的各级组织对党代表提出的提案、意见和建议,要认真办理,并及时反馈办理情况。进一步拓宽党代表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加强党代表同选举单位的联系,组织党代表开展视察调研活动,安排党代表列席党委会,参与干部评议和监督。提高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水平。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并严格执行党委内部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进一步发挥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的作用,凡属贯彻上级重大决策和部署本地区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都必须由全委会讨论决定。建立健全常委会向全委会负责、报告工作和接受监督制度。建立健全党内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事项,对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都要充分听取、吸收专家学者和广大群众的意见。建立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健全纠正改错机制。增强领导班子团结。各级领导班子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保持协调高效运转。进一步健全民主生活会制度,提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质量。上级党组织要加强对下级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的指导和监督。进一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坚决反对和防止个人独断专行,反对好人主义、自由主义,增强班子的团结和活力。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要坚决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维护中央权威,保证政令畅通。

5.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为民办实事,狠抓工作落实,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坚决反对搞哗众取宠、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提倡勤俭办一切事业。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甘于奉献,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从省委带头做起,大力精简会议和文件,努力改进会风和文风,提倡少开会、开短会、讲短话,同一会议不安排多位领导重复讲话。党政主要领导一般不出席部门召开的专业性会议,不参加各种名目的应酬性庆典、剪彩等活动。继续倡导和实行“无会月”。禁止不切实际、加重群众负担的各种达标升级和检查评比活动。切实改进领导方式和方法。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省级领导干部每年至少用一个月时间,厅局和市县领导干部每年应保证两个月以上的时间,深入基层,了解实情,了解民意,注重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为决策提供依据。省辖市和省级机关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每年都要向省委报送调研报告和决策建议。领导干部下基层一律轻车简从。提倡领导干部到现场解决问题,尤其要到困难群众、困难企业和困难地区去解决实际问题。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疑难问题、久拖不决的问题,领导干部要到现场协调解决。遇到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领导干部要到现场指挥解决。加强对重大战略、重要工作落实情况和群众反映问题解决情况的督促和检查。加强分类指导,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重视解决基层工作中面临的难点问题和突出矛盾,切实保护和调动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联系群众的制度。坚持和完善领导机关群众接待日制度。领导干部要亲自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对群众的合理要求要尽快解决,一时办不到的应做好解释工作。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基层党建联系点制度,全省各级党委要建立基层党建工作联系点,到群众中去听取意见,为群众排忧解难。继续实行机关干部下派基层特别是到欠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和帮助工作的制度。切实加强机关作风建设。规范党员干部和各级行政工作人员的从政行为,做到依法行政、高效行政、廉洁从政。按照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要求,加强服务型机关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积极推行行政管理体制和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精简审批项目,规范审批行为,创新审批方式。建立和完善社会各界评议党政机关作风的制度,探索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形成评议机关作风的长效机制。

6.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不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创新和完善党内监督机制,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述职述廉制度、民主评议制度、谈话诫勉制度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积极推行评廉、考廉和勤廉公示制度。进一步加强巡视工作,切实加强对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积极探索询问和质询制、问责制、罢免制的有效实现形式。改革和完善纪检监察体制,全面实行对派驻机构的统一管理。构建严密的监督体系。各级党委要积极支持和保证人大依法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职能,加强对“一府两院”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支持和保证政府专门机关依法进行监督,发挥行政监察机关的职能作用,大力加强廉政监察、执法监察和效能监察;支持和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监督职能;支持和保证人民政协依照章程开展民主监督,真诚接受各派的监督;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加强和改进信访举报工作,建立健全反映社情民意的机制;重视和支持舆论监督。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各级党委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抓紧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切实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继续开展党风廉政教育,突出抓好对党政领导干部的警示教育,创新教育载体,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严肃查处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滥用职权、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严厉惩处腐败分子,重点解决行贿受贿索贿、跑官要官卖官等问题。进一步加强专项治理工作,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加强廉政法制建设,形成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靠制度理财的有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