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农民经济行为的引导

时间:2022-04-24 04:27:00

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农民经济行为的引导

农村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如何组织、引导农民问题,农村经济问题,核心是如何组织引导农民进入市场,促进其收入较快增长。所以,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农民经济行为进行有效引导,既是当前的紧迫任务,又是长期的工作;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又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既是本职所在,又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途径。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农民经济行为引导的优势

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是我党的一个传统,也是一个重要原则。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三年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层党组织功不可没,同时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农村工作经验,在引导农民经济行为上有着较强的基础和独特的优势。

组织优势。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中力量增长的主要源泉,是党在农村的神经末梢。农村基层党组织有党委(党总支)、支部等健全的组织网络,党小组分布于农村每一个村小组,覆盖了农村工作的全部层面,为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提供着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人才优势。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中的有机的活跃细胞。广大的农村党员都是农村工作和农业产业领域的先进分子,他们思想活跃、经济意识较强,大多数都是当地致富能手,科技小能人,土专家,这支队伍可以说是人才济济,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群众工作优势。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联系农民群众以及农村千家万户与社会化大市场相连接的桥梁。我党一贯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农村基层组织和广大农民党员更是来自群众,植根群众之中,他们可以把有关政策、信息、技术及时地宣传到每户,甚至每一个人。广大党员都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同群众联系广泛,并善于做群众工作,所以对农民经济行为进行有效引导,正是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农民党员的专长所在。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农民经济行为进行有效引导的途径和方法。

思想引导。作为传统意义上的农民,“种地打粮、养畜卖钱”的粗放型经营理念比较浓厚。传统农业产业格局并围绕这种传统的产业结构,形成了相对落后,甚至原始、半原始的农村结构和产业结构,长期的“小农意识”的束缚,使他们难以把握市场的脉搏。因此在引导中,首先是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也就是要把农民的思维方式提高到经济全局的高度,引导他们用大农业的观念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

科学引导。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兴农加速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积极地收集、分析各类最新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和信息,并及时送到群众手中,运用到了生产上。同时,积极与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技术人员合作,走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引导支持农技人员建基地、办企业、跑市场,促使农业科技和生产经营结合,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促进产销的有机衔接。

载体引导。作为基层党组织在引导农民发展经济的具体工作中,必须依靠一种或多种载体来实现,如产业协会+农户、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科技人员+农户、市场+经济人+农户、大户+农户等一些成功的做法。他们普遍具有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适应农民经济行为的趋同性特点。如蓝田县创建的“双轮齐驱,三方联动”的党建工作机制把党的基层组织建立到村组专业协会上。充分发挥了党组织和党员的组织、骨干示范引导作用,这样把广大农民吸纳到这些经济联合体后,有效地降低了农民个人的市场风险,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克服了农民经济行为的随意性、短期性和个体性。

服务引导。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农民经济行为进行引导本身就是一种服务。当前,城郊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在进入一个发展阶段,出现了分户经营的农民面临走进统一的大市场的困难,面对市场,农民种什么、养什么把握不准,他们渴望得到干什么、怎么干的信息,渴望得到销售上的便利和收益上的保障。因此,不断优化农村经济环境,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及时掌握劳动输入地就业信息,做好输出地与输入地需求对接,有序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与就业以及农业产业化的实用人才对接,为农民尽一切可能提供资金、技术、信息方面的服务,并千方百计地帮助建立健全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引导农民走无公害、有机、高效农业的路子,完善产业市场体系,组织打造经济联合体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提高产品市场竞争水平、产业规模化经营水平,积极构建地域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