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保障工作讲话二

时间:2022-12-31 02:41:00

劳动保障工作讲话二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全国两会精神,总结20****年工作,分析当前形势,按照市三届五次党代会和全省劳动保障工作会议的部署,研究安排今年的各项工作。市政府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会前元市长专门听取了汇报,今天又亲自到会作重要讲话,大家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抓好落实。下面,我讲四个方面内容。

一、20****年劳动保障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过去一年,全市劳动保障系统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市三届三次党代会精神,以完成市政府提出的“十件实事”为抓手,以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为动力,突出重点,开拓创新,狠抓落实,全面超额完成了省、市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就业再就业工作继续深化。

各地进一步把就业再就业摆到更加突出位置。一是建立健全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考核制度。继续把净增就业人数、城镇登记失业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指标列入“两个社会”和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具体考核内容,并层层分解落实到县(市、区)和乡镇(街道),进一步强化了各级政府在就业再就业工作中的责任。二是全面贯彻落实积极就业政策。在市政府出台《关于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台政发〔20****〕46号)的基础上,我局先后制订了5个配套文件,彻底清理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改善了农民进城就业的环境;将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低保户劳动力纳入政策扶持范围,使全市的就业再就业政策得到了完善、拓展和延伸。各地也根据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需要和政策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已出台的政策进行细化完善,如降低小额担保贷款门槛,增加担保贷款额度等,临海、仙居、天台等地还通过加大发放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等措施,有效地确保了扶持政策的贯彻落实。三是继续强化失业人员再就业服务。完善了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基本建立起以就业援助和困难帮扶为重点,以“动态管理、职业培训、就业援助、社会共建、帮扶保障”为内容的再就业援助长效机制。如椒江区公开承诺,只要零就业家庭成员在街道(乡镇)和社区劳动保障所申报登记,在20日内为其提供一份就业岗位。黄岩区开通了“区长就业援助热线”,承诺“不挑不拣、一周就业”。一年来,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1692人,完成省目标任务的1****.69%,新增就业人数创实施积极就业政策以来最好水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4982人,完成年度考核任务的115.25%;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3758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25.27%;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存量的目标基本实现,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低于市考核指标0.3个百分点。

(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

全市以基本保障为重点,一手抓社会保险的扩面征缴,一手抓政策体系的深化完善,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各地加快将非公企业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纳入社保体系的步伐,加大“五费合征”推进力度,不断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截止去年末,全市企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76.19万人、48.77万人、112.88万人、44.34万人和19.98万人,分别比上年新增7.6万人、6万人、70.8万人、6.6万人和2.43万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分别完成省下达扩面指标的138.2%、120.****%、117.08%和163.79%。除了五大保险扩面征缴取得新突破外,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市现有16.65万名被征地人员参加了养老保障,其中12.65万名参加了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近4万名就业后参加了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与此同时,劳动保障政策体系、制度和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就业和社会保障一系列重要文件出台后,去年我们把制定好全市的政策文件作为事关劳动保障工作长远发展的大事来抓,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并以市政府名义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工作的意见》(台政发〔20****〕41号)、《关于推行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的意见》(台政发〔20****〕42号)、《关于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低保户劳动力就业援助方案的通知》(台政办发〔20****〕87号)、《关于推进建筑施工企业参加工伤保险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台政办发〔20****〕97号)、《关于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台政发〔20****〕46号)等5个政策文件。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规范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议,实现了重大政策调整后的平稳过渡;拟定了《台州市区被征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办法》,进一步完善市区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政策;指导各县(市、区)制定出台城镇居民医疗保障政策,确保了政策的如期启动实施;指导各县(市、区)建立健全社会保障监督委员会,使社保基金监管工作得到强化。工作力度之大、出台政策之多、涉及范围之广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对完善社保体系建设、促进劳动保障工作提供了重要政策保障。

(三)和谐劳动关系进一步巩固。

各级劳动保障部门一手抓维权,一手抓稳定,确保了全市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一是积极推进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围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全面启动实施劳动合同制度三年行动计划,广泛组织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全市职工劳动合同签订率已达到91.24%。积极发挥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的作用,以签订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为主要手段,推动非公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全面推进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和工资集体协商机制。二是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向纵深发展。各地结合市人大对《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和《浙江省劳动保障监察条例》执法检查契机,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通过“三春行动”,积极开展清欠工资、规范劳动用工行为、打击非法使用童工等专项整治行动,还建立健全工资支付保障金、农民工记工考勤卡、网格化管理、欠薪应急周转金、劳动保障诚信档案等5项劳动保障监察制度。目前9个县(市、区)普遍建立了建筑业企业工资支付保障金,保证金总额约4716.24万元;政府设立欠薪应急周转金制度340万元。绝大部分县(市、区)依托县大队、镇乡中队、镇乡劳动保障和救济管理事务所、村(社区)劳资调解组织,实现了劳动监察的网格化管理。去年,全市共受理群众投诉举报案件6554起,结案率达97.5%,追回被拖欠克扣工资4904.03万元,欠薪多发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没有发生重大的劳动保障违法恶性事件。三是进一步强化劳动争议处理工作。各地本着“依法、及时、公正”的方针,健全以企业调解、乡镇调解、仲裁调解相结合的调解网络体系,较好地处理了一批重大疑难案件。一年来全市共受理劳动争议案件2705件,结案2481件,结案率为91.7%。深入开展全系统平安创建活动,妥善处理各类来信来访案件,不断完善应急预案和维稳工作机制,因劳动保障问题而引发的重大群体性事件得到有效的预防和控制。

(四)职业培训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

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职业培训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部署,全力实施提升劳动力素质行动计划,连续两年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两个社会”考核体系,强化了对高技能人才工作的考核力度,为全面推进高技能人才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9个县(市、区)均已建立高技能人才专项基金。路桥区在区政府安排专项培训资金外,所辖镇街道一级再增加人均200—300元不等的培训补助;玉环县还在全省率先建立了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统筹制度,筹集到位资金400万元;三门县政府在财政较困难的情况下,仍拿出20万元作为高技能人才专项资金,并从失业保险基金、农民转移培训资金中划出部分资金对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参加高技能人才培训进行补贴,较好地解决了企业在职员工培训经费问题。市交通局、水利局、港航局在系统内积极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特别是汽车维修行业的技师培训,有力地缓解了高技能人才紧缺的状况。截止去年末,全市共培训高技能人才7452人,完成年度考核指标的114.6%。其中培训技师1654人,完成年度考核指标的124.14%。组织职业技能考核鉴定84924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66.52%。

(五)劳动保障基础建设迈上新台阶。

按照打基础、办实事、树形象的思路,全市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坚持狠抓基层基础和自身建设,进一步夯实了劳动保障工作基础。一是加强了劳动保障系统机构队伍建设。全市39个街道、93个镇乡、140个社区已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所(室),有的地方如温岭市还在城北街道17个村建立了劳动保障协理员,将工作延伸到村,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管理服务网络。在市、县(市、区)编委的重视下,劳动保障工作机构、人员编制也有所增加,仅市本级一年中就新增劳动保障信息中心、劳动能力鉴定中心2个事业单位和1个纪检监察室,新增编制5名;调整成立政策法规处;调整提拔了11名中层干部,使工作机构和干部队伍得到了加强。二是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视频会议系统已实现省、市、县联网;临海市、三门县已全部采用“多险合一”模式应用软件,玉环县社保信息系统已实现与地税实时联网,其他不少县(市)也正在积极开展新系统的前期规划准备,为下阶段全市金保工程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是系统作风建设成效明显。通过作风建设年活动,整个队伍的精神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争先创优意识不断增强,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各界对劳动保障系统的满意度大幅提升。去年我市有6个单位被省里评为优质服务窗口,其中1个得到了劳动保障部表彰。市劳动保障局被市委评为创建人民满意机关优胜单位;在市统计局组织开展的公众对政府工作满意度测评中劳动保障部门位居第四。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劳动保障工作是涉及民生的工作,“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都能在劳动保障工作中得到体现。张鸿铭书记、陈铁雄市长以及市委市政府其他领导,经常就劳动保障工作和民生问题作出重要指示,对我们做好劳动保障工作指明了方向。

二是工作思路明确。去年年初我们确定了“一三四”的工作思路(即树立一个理念、实现三个转变、完善四大体系)。通过一年的工作实践,这一工作思路是符合我市劳动保障工作实际的,既突出了重点,又保证其他各项工作的协调推进,体现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思想,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肯定。

三是工作重点突出。各级劳动保障部门紧紧围绕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制,采取有力措施,21项重点工作全部超额完成。

四是调查研究深入。各级劳动保障部门针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更加重视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各级领导干部勇于“走进矛盾、破解难题”,带头深入基层、深入企业进行调研,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思路和对策。一年来以市政府名义出台5个文件,配套出台7个文件;完成了市政府确定的“全市劳动力现状分析和促进充分就业对策研究”等重点调研课题,得到市政府领导和有关专家的充分肯定。

五是亮点不断涌现。温岭市工资集体协调机制的成功做法得到总理的批示和肯定,中央有关部门及新闻媒体予以高度重视,新华社、中国劳动保障报社等相继进行专题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好反响。非公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受到中组部的肯定,并得到省委赵洪祝书记的批示。我市在全省率先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两个社会”考核体系,率先在全省实现在全市范围内普遍建立高技能人才专项资金,有力地推进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依法行政和“平安台州”创建工作得到加强,我局被评为全市依法行政工作示范单位和“平安台州”创建工作先进单位。

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正确决策的结果,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整个劳动保障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团结拼搏、奋力开拓的结果,也是各有关部门大力支持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劳动保障局党组,向辛勤工作在劳动保障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诚挚的慰问,向各有关部门对劳动保障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全面认识劳动保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我市劳动保障工作发展态势良好,劳动保障事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一是党的十七大把劳动保障工作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着力点和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摆在了突出位置,提出了“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的奋斗目标,明确了扩大就业、完善收入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具体任务,突出了劳动保障各项重点工作和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指明了劳动保障事业的发展方向。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市三届五次党代会相继提出了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市)”和“三个台州”总战略,提出了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保障改善民生两大目标任务,赋予了我们新的历史使命,劳动保障事业大有作为。二是重视解决民生问题更加彰显了劳动保障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把解决民生问题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把它作为党和政府工作的根本任务来抓,坚持在解决民生问题中推动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统筹发展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全市上下对解决民生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行动更加自觉,措施更加有力。劳动保障工作集中反映了民生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劳动保障工作了解人民的期待和想法,群众可以通过劳动保障工作掌握政策、树立信心。可以这么说,解决好民生问题是劳动保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生问题解决好了,我们的工作就抓到了点子上,就落到了实处。三是人民群众的企盼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劳动保障工作提供了内在动力。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就业再就业和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障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我们要把人民群众期望转化为进一步做好工作的动力,扎扎实实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四是劳动保障工作基础比较扎实。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已基本确立,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完善,管理服务职能向街道、社区延伸。各地从实际出发,在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不少经验,打下了良好基础。

同时,我们也深切感受到,2008年将是宏观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一年,将对劳动保障工作形成重重挑战。从国际经济形势来看,世界经济衰退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去年以来的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深远,全球股市普遍出现了暴跌现象,国际性金融环境进一步恶化。与此同时,人民币对美元等主要国际货币升值的趋势将不会改变,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仍会有所抬头,国际贸易摩擦呈多发态势,这将对出口企业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从国内形势来看,宏观调控的效果将逐步显现。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是今年经济工作的基调。为治理资金流动性过剩,今年中央的货币政策从稳健转为从紧。中央银行出于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需要,自去年以来频繁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随着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宏观调控的政策效果将逐渐显现出来,货币信贷总量将进一步压缩。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对劳动保障工作的影响是很大的。对就业工作而言:世界经济疲软、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减少等因素对我国企业出口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企业出口与生产积极性下降,生产规模受到影响,企业用工需求减少,因此今年和相当一段时间内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对于这一点必须要有充分估计。对社会保险工作而言:社会保障制度对经济社会的调节作用明显。经济不景气,失业人数必然会增加,失业保险金及政府社保补贴支出将有所增加。对于这一点,大家必须要有足够的认识。对劳动监察工作而言:银根抽紧、信贷紧缩,将对企业流动资金造成影响,特别是房地产企业是资金调控的重点,一些资金流动性不强的企业将受到制约,部分企业可能会发生资金周转困难,而广大职工特别是农民工是处在资金链的最后一环,如果资金断流,最大的影响者将是劳动者。对于这一点,必须高度警惕。

2008年又是劳动保障法制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一年。《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重要的法律先后付诸实施,这标志着劳动合同管理、就业再就业、劳动争议调解仲裁等劳动保障工作进入了一个依法行政的时代。在这些法律的立法过程中利益各方虽然有博弈和斗争,但最终立法向保护劳动者权益方面进行倾斜:比如《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超过一个月未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的,应支付双倍工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更是彻底拆除了劳动者维权的屏障,时效期拉长、受理时间缩短,而且免费仲裁,这都将引导劳动争议案件向劳动保障受理窗口集中。对于劳动保障部门来说,随之而来的压力和挑战将是前所未有的,我们无论是在对法律的理解和运用方面,还是在软硬件配套方面,都还没有作好充分的准备。这些法律的实施必然会带来变动中的阵痛,必然伴随着一个较长的艰难的磨合过程。

作为我们具体从事劳动保障工作的同志,一定要更加关注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形势的深刻而微妙的变化,准确把握,切实增强工作预见性,未雨绸缪,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积极主动地抓好工作。

三、2008年的主要工作任务

2008年是认真贯彻党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市三届五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任务,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市和“三个台州”建设总战略的第一年。全市劳动保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落实三部法律(《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突出办好二件实事(创业促就业、镇居民医疗保险),扎实推进五大任务(统筹城乡就业、健全社保体系、培养技能人才、协调劳动关系、系统能力建设),促进全市劳动保障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深入贯彻《就业促进法》,大力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按照“立足发展扩大就业、倡导创业带动就业、实施培训推进就业、落实政策促进就业、援助措施帮扶就业、统筹城乡转移就业”的工作思路,着力抓好四项工作。

1、落实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认真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8〕5号),研究现行就业政策与《就业促进法》的衔接问题,确保城乡居民享有公平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协助政府抓好就业目标责任制落实,充分发挥就业工作协调机制的作用,推动就业工作齐抓共管。建立失业预警和调控机制,普遍制定失业调控工作方案,有针对性地采取失业调控措施,控制失业率。积极争取政府依法设立就业专项基金,加大就业资金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管理水平。2008年,全市净增就业岗位4.8万个;引导帮助1.56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3700名;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

2、大力开展全民创业活动。把推动创业作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一是加强领导。市、县两级均要成立相应的协调机构,切实加强对全民创业工作的领导,要结合实际制订全民创业规划,加大推进力度,确保取得实效。二是完善政策。加快研究出台鼓励自主创业的政策措施,完善和落实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就业服务补贴等扶持政策,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扶持创业的作用。三是加强创业培训,把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登记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纳入创业培训补贴范围,全面实施创业培训,全年培训900名创业人员。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择业观念,通过创业实现就业。

3、强化就业服务。积极落实《就业促进法》关于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性质、职能和经费来源的规定,想方设法加快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要把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协理员纳入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稳定岗位,增加收入,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加强对职业中介组织的管理,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加快建立就业登记和信息服务制度,规范工作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探索建立“零就业家庭”动态管理、动态消除的长效机制,确保城镇零就业家庭出现一户、帮扶一户、解决一户。综合采取免费定向培训、就地就近转移等多种措施,帮助农村低保家庭有就业能力的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

4、健全职业技能培训制度。高技能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是技术创新的探索者、实践者和推动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军,是先进生产力的一个方面的代表。要以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龙头,以注重培养劳动者的复合技能、创业和创新能力为目标,进一步做实做强做大职业培训。继续实施“劳动者素质提升”工程,全市培养高技能人才6500人,其中新技师1330人。积极发挥技工学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社会各类培训机构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资源,做好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引导、支持、管理、服务工作。大力开展全市性技能竞赛,推动技术工人岗位练兵自学成才,通过竞赛选拔一大批技能大师、首席技师、技术能手,大力表彰优秀高技能人才和为培养高技能人才做出贡献的单位,营造有利于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加快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建设,完善高技能人才保障机制,建立健全“使用与培训相结合、考核与选拔相结合、待遇与业绩贡献相结合”的政策,研究制定相应的高技能人才奖励办法,尽快建立职工凭技能职业资格得到使用和提升、凭业绩贡献确定收入分配的机制。加强再就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完善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培训资金保障机制,加大经费投入,规范落实免费培训政策,重点解决再就业培训中“低成本、低技能”问题。做好被征地农民、下山移民、转移农民就业培训,帮助他们提高转移就业能力,并引导各类企业加大对已经在二、三产业从业的农民工的培训。全市再就业培训8000人,跨省务工农民技能提升培训2.8万人。进一步扩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覆盖面,健全职业技能鉴定质量保证体系,推进高职院校职业能力鉴定工作,全年职业技能鉴定人数达到5.5万人。

(二)以制度建设为重点,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要求,以“五费合征”为抓手,持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实现社会保障从城镇为主向覆盖城乡转变、从职工为主向城乡居民转变,建立健全覆盖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

1、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全面配合推进“五费合征”征缴机制,把城乡非公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广大灵活就业人员作为扩面重点,提高社会保险的征缴率和覆盖面。继续探索生育保险与医疗保险协同推进的方式方法,在联动互促中提高两项保险运作的整体水平。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工伤保险基本全覆盖。全市企业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分别新增5.5万人、5.5万人、28万、3.8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1万人。

2、统筹城乡保障,建立适合更多人群的社会保障制度。按照陈铁雄市长在市三届五次人代会上提出的“加快‘五位一体’社保体系建设”的要求,着力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快个人账户做实步伐,研究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政策措施,妥善解决参保人员流动时养老保险关系的接续问题,确保做到台州市内能转移畅通。积极稳妥实施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努力做到“即征即保”;同时做好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新老办法的衔接,努力实现平稳过渡。积极推进农民工参加双低标准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探索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争取使养老保险政策惠及城乡所有人员。探索建立农民工医疗保险办法,对农民工集中的企业,按照“低费率、保大病、保当期”的原则,建立大病医疗保险,由用人单位按期为所有农民工缴纳医疗保险费,资金全部纳入统筹基金。全面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参加医疗保险总数达到32万人,覆盖率达到60%以上。

3、加强社保基金监管工作。深入开展社保基金安全教育活动,牢固树立社保基金是“生命线”、“高压线”的意识。加强基金监管制度建设,建立举报奖励制度、稽核制度,落实内部控制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和要情报告制度,提高社保基金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和公开化程度。认真开展日常控审和专项检查活动,加大举报查处和问题整改力度,确保社保基金安全。

4、强化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重点是抓规范、抓服务,确保社会化管理服务率达100%;有条件的县(市、区)社区管理率应实现100%,相对落后地区的社区管理率要争取达到省平均水平。

(三)全面实施《劳动合同法》,积极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继续以协调劳动关系为主线,以签订合同、强化执法为抓手,以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中心开展维权工作,更加注重各类社会群体利益关系的协调平衡,切实减少群体性劳动纠纷和争议,始终保持劳动关系在总体上的和谐稳定。

1、加快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实施。结合宣传普及劳动合同法律知识,开展劳动用工情况摸底调查工作,督促指导用人单位依法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落实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健全劳动用工信息数据库,逐步实现对用人单位劳动用工情况和签订履行劳动合同情况的宏观动态管理。进一步推动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三年行动计划,确保年底前各类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普遍签订劳动合同。

2、加强对企业工资分配的引导。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企业工资分配调控体系,加强规范、指导和监督工作,更加注重分配过程的公平,更加注重对分配结果的监控。进一步完善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人工成本预测预警制度,指导企业合理确定工资增长和岗位、绩效工资水平。依法做好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整和执行工作,重点保障低收入职工工资水平的持续提高。积极推广温岭市工资集体协商经验,通过扎实深入的工作,逐步使工资集体协商成为决定企业工资分配的主要形式,落实职工对工资分配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主动会同有关部门,查处恶意拖欠劳动者工资的违法行为,加快建立预防拖欠和保障工资支付的长效机制。

3、深化劳动争议仲裁体制改革。严格执行集体劳动争议上报和集体会商制度,形成严密的防范和处理工作机制。坚持“调裁结合、以调为主”的原则,将调解的时间向庭前和庭后延伸,进一步强化劳动争议调解功能。积极探索三方参与处理劳动争议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扩大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办案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大力推进劳动争议仲裁体制改革,在全市范围内逐步实现仲裁机构的实体化和仲裁队伍的职业化。

4、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更加到位地贯彻《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加强日常巡查、书面审查、举报投诉调查和专项检查,完善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长效机制,继续将维护进城务工农民权益列为工作重点,切实有效地维护其工资支付、社会保险、工作时间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同时要继续做好禁止使用童工工作,严厉打击非法使用童工行为;依法加大对各种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全面推行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争取在年底前基本完成“二级执法、三级监管、四级网格”的建立,实现以行业为主的条线管理向以社区为载体的网格化管理转变。大力推行劳动保障诚信制度,以既可行又有效的方式方法加强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

(四)以实施“五个一”工程为重点,打造更加牢固的基层工作平台。

全面推进以“一所、一窗、一场、一地、一网”为主要内容的“五个一”工程,通过几年努力,逐步夯实工作基础。

1、“一所”即建立健全劳动保障事务所。为适应劳动保障城乡统筹的现实需要,所有乡镇(街道)均要按照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六到位”的要求加强劳动保障所建设,所有社区均要建立劳动保障服务机构,70%的行政村要有专人负责劳动保障工作。与此同时,要特别注重拓展强化城乡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的社会服务功能,统筹做好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险扩面、农村劳动力资源管理、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争议调解等工作。要特别注重加强对基层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确保其政策和业务水平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

2、“一窗”即大力加强劳动保障服务窗口建设。市本级要加快金保大楼建设步伐,为社保经办窗口和劳动力市场提供必要的场所。各地要根据劳动保障部下发的《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设标准(试行)》要求,继续改善就业和社会保险等服务窗口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支持各地创新社会保险征缴管理机制,倡导建立面向服务对象的五项社会保险费统一征缴服务模式。要深入开展创建优质服务窗口活动,按照浙江省优质服务窗口建设考核标准,规范服务方式,简化办事流程,开展人性化服务,提升服务窗口的工作质量和整体水平。

3、“一场”即大力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市场建设。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劳动力市场的规模化和标准化建设,着力推进公共职介机构的建立健全,优化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全面掌握辖区内劳动力资源的基本情况,运用计算机网络,做好人员基本情况数据库等基础工作,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在年底前、所有社区(村)在2009年底前完成与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基本实现联网,到2010年底前实现与省里的职业介绍和就业服务的计算机联网,形成覆盖城乡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有效引导劳动力有序流动。

4、“一地”即大力加强培训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要通过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等多种方式,争取各县(市、区)在2年内建成服务城乡的公共实训基地和培训基地,面向全社会开展职业技能操作训练和鉴定服务。积极争取省、市财政安排专项经费,大力扶持一批技工院校、部级和省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努力打造一批具有自身特色和品牌效应的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为我市打造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服务。

5、“一网”即加快劳动保障信息网络建设。加快金保工程立项,按照“完整、正确、统一、及时、安全”的原则,搞好管理、政策、技术、设备、业务以及机构人员等方面的整合,加快各种业务数据的整理进度,推动市级“金保工程”尽快实施,以统一的信息化平台支撑劳动保障各项业务,实现更广范围、更高层次的信息共享和各项业务的协同办理。温岭、玉环、临海、三门等信息化建设进展较快的地方,要在不断提高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劳动保障信息网覆盖范围,使之逐步延伸社区乡村,直接服务于城乡人民群众。继续推进公共服务系统建设,有条件的县(市、区)要成立12333电话咨询服务中心,打响劳动保障“12333”的服务品牌。力争通过2—3年努力,全市形成以“一个号(12333)、一张卡(社会保障卡)、一个网(劳动保障信息网)”为标志的信息化服务网络,全面提升劳动保障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四、切实加强劳动保障系统自身能力建设

今年年初,市委相继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自身作风建设的决定》、《关于在全市机关干部中推行“一线工作法”的实施意见》,就全面推进自身能力建设作出了部署。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的行政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此,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既是劳动保障系统当前的紧迫任务,也是长期的战略任务。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按照市委的部署和要求,把能力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切实抓紧抓好,重点是以下四个方面。

(一)着眼于全面履行职责,提高开拓创新能力。

创新,是劳动保障事业不断发展的动力。这些年,我市的劳动保障工作之所以取得较大成绩,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能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新形势下的劳动保障工作,任务更重,新情况、新问题也不断出现,这就要求我们提高不断创新的能力。创新必须解放思想。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善于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本领。我们的观念要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着眼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积极探索,在劳动保障制度创新、机制转换方面进行重点突破,不断创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手段,提升劳动保障工作层次和水平;创新必须把握大局,符合法规。各级劳动保障部门一定要想全局、谋长远、抓大事,要紧紧围绕开展“两年活动”、实施“三个台州”战略、建设“平安台州”,创新劳动保障工作思路,谋划劳动保障工作的长远发展。创新必须从实际出发。要认真学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领会中央和省、市的方针政策,结合当地实际,加强调查研究,把上级的决策部署转变为本部门的实际行动并认真抓好落实。

(二)着眼于建立利益协调机制,提高维权和维稳能力。

劳动保障部门在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担负着重要职责,必须把维权和维稳能力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是要正确把握改革的出台时机和推行力度。在制定和出台政策时,把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弄清群众得益和受损情况,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使大多数群众得到最基本实惠,使少数利益受损群体得到较合理的补偿。二是要正确处理涉及群众利益的矛盾纠纷。要坚持依法办事,按政策规定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即使一时难以解决的,也要做好说明解释工作。要坚决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三是妥善处理突发事件。要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确保越级上访案件比上年有明显下降。要大力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制定完善因拖欠工资、来信来访问题而造成突发事件的处置预案和工作制度,加快建立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网络和管理体系。

(三)着眼于增强法制意识,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提高劳动保障系统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是规范干部职务行为、提高机关效能的必然要求。一是要强化法制意识。不断加强法制教育和培训,将依法行政的理念贯穿于劳动保障工作的各个环节,提高劳动保障系统的同志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法律素养和依法行政水平。二是要抓建章立制。按照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急缓有节的原则,加快建立符合我市实际的劳动保障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对地方劳动保障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和定期清理制度、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行政执法监督制度,保证执法行为在内容、程序等方面的合法性。三是要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履行行政行为,完善劳动保障行政执法体制,加强执法主体和执法人员的资格管理,规范执法程序,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

(四)着眼于提升干部队伍素质,提高为民服务能力。

提高行政素质和本领,培育求真务实的作风,是加强劳动保障系统干部队伍行政能力建设的关键。一方面,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认真学习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讲政治,讲大局,讲奉献。加强科学文化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做好本职工作的本领,建设一支思想好、作风硬、纪律严、业务精、效率高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作风建设活动,在全系统深入开展创建优质窗口活动,健全领导和工作机制,推动创建活动的扎实开展。要不断提高为民服务的意识和水平,把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作为工作重点,从群众最关心的事项入手,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让群众看到实效,得到实惠。同时,要切实加强劳动保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各级劳动保障部门的领导班子要正确处理业务工作与廉政建设的关系,特别是在资金分配、行政审批以及金保工程建设等方面,要严把廉政关,坚决杜绝腐败现象的发生。

同志们,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劳动保障部门都将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前沿阵地”。新的一年里,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解决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把全市劳动保障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众福祉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