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9-27 08:50:22

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问题及对策

【摘要】阐述智慧生态城市的概念,介绍智慧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准则,对我国在探索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发展路径时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智慧生态理念融入不够、智慧与生态建设不均衡、智慧生态产业体系不健全等进行探讨,并提出推进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措施。

【关键词】智慧城市;城市规划;生态城市

1引言

在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的支撑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方便、快捷、智能的工作与生活方式,有力地刺激着地方经济发展与综合实力提升。与此同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环保理念也逐渐渗透到城市规划与建设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绿色建筑、双碳战略、节能降耗等关键词已成为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考量内容,有助于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减少城市规划建设对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造成的污染或损害,切实提高城市的生态文明[1]。因此,将智慧型与生态型相结合,建设智慧生态城市,是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机遇,加快向信息社会转型发展与推进城市建设与自然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在探索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路径时存在诸多问题,不少城市存在资源短缺、环境污染、高耗能低效率等问题,有必要对智慧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准则、定位等加以剖析,为智慧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路径探索提供方向指引。

2智慧生态城市

智慧生态城市即智慧型与生态型并重的城市,其是指在建设信息化、数字化、现代化的智慧城市时,将节能环保、绿色生态的理念融入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各个方面以及规划建设全过程中,统筹协调智慧城市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构建城市智慧型与生态型密不可分的命运共同体,整体、协同推进智慧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将城市建设成为集聚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绿色化为核心的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宜居城市[2]。早先,我国城市规划与建设存在重发展轻生态的问题,在城市扩张与经济发展过程中过分注重建设规模、建设速度、建设效益,城市发展的盲目性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其对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带来的危害与威胁,致使不可再生资源日益稀缺,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日益加剧,自然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的生存空间进一步萎缩,城市无序扩张与盲目建设产生的恶果已形成严重的反噬,严重阻碍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威胁城市居民的生命健康与安全。在人与自然、城市建设与生态文明之间冲突激烈之时,将智慧城市与生态城市的理念引入城市规划建设中,在推进城市信息化、数字化、现代化、智能化,提高人们生产生活的便利性与高效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建设对资源的消耗以及对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的侵占与干扰,为人与自然、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的协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城市底蕴。

3智慧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准则

智慧生态城市内涵丰富,集智慧城市、生态城市、绿色城市、数字城市、园林城市等多功能城市为一体,在构建现代化快捷、便利、高效城市生产生活体系的基础上推进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在智慧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应遵循如下准则。

3.1符合公共利益

城市是人们生活的家园,也是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赖以生存的场所。智慧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应以人为本、以集体利益为先,充分关注城市中个体与群体的需求,认知城市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差异,挖掘城市自身发展的优势力量,统筹协调各方利益体对资源的需求与利用情况,合理、科学地分配与共享各行业、各领域的信息、数据、资源,最大限度地体现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公共利益,达到城市人文、自然、科技、产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3.2提高控制力

智慧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是对原有盲目的城市发展与无序的城市扩张的一种有效遏制。城市的生态文明与智慧便捷有赖于城市内部良好的自控力与行动力,例如,在城市化过程中,应科学测算城市自然环境容量,并以此为标尺合理控制城市人口的高速扩张;在城市产业推进与发展过程中,应科学论证产业发展与企业生产运营给周边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带来的正面效应与负面影响,结合论证结果有效筛选优质企业与优质产业,进一步优化智慧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良性产业链与产业圈;在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引导民众从细节做起,节能降耗、保护环境、规范言行,以良好的个体自律性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状态。

3.3符合智慧生态

智慧生态城市的核心在于生态思想与智慧理论方法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深层渗透与灵活运用。在智慧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时,应充分借助相关思想、理论与方法对城市运转模式、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经济发展态势进行转型升级与科学管控,切实提升城市的智能化服务水平与业务服务效率,为城市中从事生产生活的群体提供更加绿色、生态、健康的环境与场所,让智慧与生态成为城市发展、产业兴旺、人民幸福的助推器。例如,在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时,充分融合城市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气候条件、水文条件、交通状况、产业状况等要素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与科学布局,通过科学的顶层设计与迭代规划,因地制宜地绘制智慧生态城市一张蓝图,使得城市具备便捷、高效、生态、宜居等特性。

4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4.1规划建设未融入智慧生态理念

智慧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对于平衡城市建设、人民生产生活以及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有序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但早先城市规划与建设期间未能较好地渗透与体现智慧型与生态型的理念,而是过度追求城市建设的速度、规模与产业经济发展的效益,甚至有不少城市将GDP作为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唯一标杆。土地资源的大量开发使得原有的生态环境遭到毁灭性打击,工业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张使得城市的节能、环保、降耗问题层出不穷,这种以盲目式招引工业企业、大肆无序提升城市化水平的做法虽然在短时间内可以快速拉动GDP,但其对自然环境与资源能源带来的余震效应将严重制约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4.2智慧与生态建设不均衡

当前,智慧城市建设热度明显高于生态城市,一方面是由于智慧城市所带来的便利性与高效性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其建设效益是肉眼可见、显而易见的。而生态城市的建设所带来的利好则是隐形的、长期的。另一方面是由于计算机、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社交网络等新兴的技术驱动着智慧城市建设持续不下的热度,智慧城市相关的人才、科技项目以及资金倾斜均远远超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因此,当前城市规划与建设中智慧与生态处于失衡状态,侧重于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城市的公共安全、行政服务、环保、交通、工商业等活动进行智能化转型升级,提高城市内部的运营与管理智能化水平,而在节能降耗、环境保护、设施完善、生活健康等方面的投入与行动均明显不足。

4.3未形成智慧生态建设产业

由于城市规划与建设中智慧与生态的投入与行动失衡,不少城市在推进智慧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工作时通常会优先发展智慧城市,照搬其他城市智慧化建设的模板,打造一批智慧化样本,如智慧旅游、平安城市、智慧政务、智慧物流、智慧安监等,在智慧化升级建设的基础上牵强附会地添加一些生态文明建设元素,如垃圾处理厂、城市绿化工程、海绵城市工程等。以海绵城市工程为例,其利用传感器、物联网、数据中心等构建海绵城市监控一体化平台,对海绵工程与工程措施建设成果、城市海绵化效果和不同尺度下海绵城市考核指标达标情况等进行综合展示,为政府管理部门提供海绵城市动态监管的综合性平台,同时也为公众认识和参与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一个科普平台。但海绵城市建设在工程措施如生物滞留设施、透水铺装、雨水调蓄池、植草沟、碎石沟、雨水湿地等方面的养护管理力度不够,不少海绵工程设施在过了海绵城市建设期后均存在无人运维的状态,生态城市建设成效不明显。智慧与生态的结合点未能衍生出良性发展的产业,无法为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5推进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措施

5.1推进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基本理论发展

智慧生态城市相对于智慧城市与生态城市而言是一个较新的理论,不少人对其内涵与意义存在诸多误解,甚至认为智慧生态城市建设会阻碍城市经济发展的步伐。因此,在对智慧生态城市进行规划与建设前,需厘清智慧生态城市的规划路径与建设脉络,综合考虑城市的自然地理、社会人文等要素,合理、科学地规划城市人口规模、支撑产业、主导经济,统筹协调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对自然生态与资源能源的索取与补偿关系,集成区域特性与优势资源培育与发展智慧生态产业新业态与新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内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水平以及群体的公共利益。此外,利用法律法规、社会道德与舆论舆情有效引导人们改变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摒弃传统高能耗、低效益的企业运营管理模式,切实提高城市生产生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对生态环境的维稳与保护,确保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驱车并行。

5.2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建议

5.2.1注重生态环保作为人们生产与生活的美好家园,城市一方面应以良好的经济实力为人们提供丰富的就业岗位与良好的从业环境,一方面也应为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人们的幸福安居提供生态、绿色、和谐的环境。因此,在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加快城市智慧化建设步伐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充分利用科技力量与技术优势推动城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结合区域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减少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对自然环境的消耗与破坏。此外,城市建设应与自然环境“修补”同步,即通过植树造林、污染治理、退耕还林、垃圾无害处理、推行低碳环保生活方式等修复自然环境的创伤,切实打造生态与智慧并重型城市。5.2.2科学定位规划在规划与建设智慧生态城市时,应结合城市特色与区域优势资源做好科学定位与顶层设计,有机结合城市土地与资源的混合利用与综合开发,有机融合城市的生产、生活、消费等活动场所,通过合理的功能分区与优化设计,将城市打造成为高度杂糅智慧性与生态性的平台载体,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并通过协调发展各种交通运输和通信技术加强各功能区的数据共享与跨区沟通,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智慧生态型城市。5.2.3大力发展智慧生态产业智慧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应取缔技术落后的高能耗产业与工业体系,建立适合城市自身特色的智慧生态产业。通过新兴技术的引入吸纳大量的人才、资金、项目、资源,助推高新技术产业与旅游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同时,应优化城市产业结构,优选对自然生态环境干扰与破坏较小的产业,如通信产业、先进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等,以产业升级带动生态建设,创建生态宜居、环境优美的智慧生态城。

6结语

当前城市化高速发展已经逐渐超出了自然环境的承载力,将生态文明与智慧城市作为城市规划与建设的两大支撑,拓展出新型智慧生态产业业态与产业模式,可以为智慧生态城市经济体建设注入新的活力,激活智慧生态城市发展“一池春水”。在智慧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时,应延续生态学理论、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发展智慧生态产业,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拉动力,使城市环境更宜居,城市生活更便捷,城市生活更发达。

【参考文献】

[1]陈钊锋,来刚强.杭州市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研究[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2(1):73-75.

[2]寇有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规划建设“智慧生态城市”[J].办公自动化,2019,24(19):8-18.

作者:吴澜 单位:中建三局工程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