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困境及出路

时间:2022-07-19 09:13:19

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困境及出路

摘要: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是提高乡村法治水平、维护乡村和谐稳定的重要抓手,对促进全面依法治国和乡村振兴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种种因素制约,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是当前法治建设的难点。基于此,本文对其概念和存在困境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建设性意见,希望能够促进乡村法律服务体系优质高效发展。

关键词: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困境;出路

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是乡村法治建设的重要形式和途径,能够有效满足乡村群众对法律服务的需求,提高他们的法治意识和用法能力,从而保障乡村村民的合法权益,维护乡村的和谐稳定。但是,由于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等原因,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也面临着不少困境。因此,加强对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提出摆脱困境的出路和措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概述

公共法律服务是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政府公共职能的重要体现。公共法律服务是政府及司法机关为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维护人民合法权益而提供的公共法律服务。公共法律服务的主体主要是政府及司法机关,他们依靠自身的权利和职责特点,直接提供法律服务,他们也可以以政府机关的名义鼓励和协调其他社会组织参与法律服务,通过在乡村设立法律顾问和驻村律师等方式,为乡村村民提供法律服务[1]。公共法律服务涵盖内容主要包括:普法宣传教育、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司法鉴定、矛盾调处、法治文化建设等。公共法律服务的核心目的是要缓解和消除人们对法律服务的高需求与当前法律服务低供给之间的矛盾,实现法律资源在城乡的均衡共享,促进城乡法律服务一体化,公共性、公益性、服务性、普惠性是其主要特征。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是以乡村及乡村村民为服务对象,是对乡村公共法律服务内容、措施、机制等各个方面的系统化的总称。

二、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现状

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不仅确立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目标,突出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更明确提出要加强欠发达地区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成为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以来,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尤其是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得到了飞速发展,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驻村法律顾问、法律援助工作站等公共法律服务载体遍地开花,基本实现乡村全覆盖、城乡法律服务差距逐渐减小、普法宣传教育得到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主体和方式逐渐多元和专业。纵观乡村公共法律服务提升建设发展历史,主要经历了两次转变:一是形式上的转变。早期的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以“送法下乡”为主要形式,形式单一,内容粗简。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是对“送法下乡”的延续和发展,改变了“送法下乡”的断续性、零碎化、低效果等缺陷,使乡村公共服务法律服务向连续性、系统化、高输出、强效果方向发展。二是内容上的转变。在乡村公共法律服务发展早期,乡村村民之间的矛盾较为简单,多以邻里矛盾为主,乡村公共法律服务多是基本性的法律援助。随着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伤保险、征地拆迁、婚姻家庭等更高层次的矛盾逐渐显现,为了适应村民矛盾变化,满足村民多样化法律服务需求,乡村公共法律服务内容也逐渐丰富。总体来说,虽然我国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乡村村民法治意识和乡村法治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当前的乡村公共法律发展水平与国家强化乡村法治建设要求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任重而道远。

三、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村民法治意识,促进乡村法治建设

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深化,能够合理配置法律资源,使更多的法律资源、法律产品和服务向乡村倾斜,从而增强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乡村公共法律服务水平,缩小城乡法治建设差距。而且,加强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加大普法宣传和法律援助力度,大大提高了乡村村民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法治意识,也增强了村民遵法守法、依法办事的能力,从而提高乡村法治水平,促进乡村法治建设。

(二)满足村民法律服务需求,保障村民合法权益

由于我国城乡发展差距较大,乡村法治建设较城市而言发展有限,多数乡村村民的法治意识较为淡薄,法律运用能力相对较弱,致使在遇到拆迁补偿、人身伤害、交通事故等法律问题时,无法合理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使自身陷入被动局面,无法得到公平、公正对待,自身权益受到损害。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和普法工作的深入,乡村村民的法治意识得到了一定的提升,用法律解决问题和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不断增强,对法律服务的需求也就不断增加,由于多数乡村村民经济条件有限,迫切需要政府提供公共法律服务来进行法律援助和法律救济。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能够加大对村民的法律援助力度,缓解村民需求与公共法律服务供给之间的矛盾,满足村民对公共法律服务的需求,从而有效保障村民的合法权益。

(三)有效化解乡村矛盾纠纷,维护乡村和谐稳定

传统的乡村矛盾纠纷处理和化解,主要依靠村干部、村长辈、第三人在中间进行调解,注重乡村礼节、风俗习惯对村民群众的影响和约束,从而达到矛盾纠纷化解的目的。处理方式较为简单,有时存在“和稀泥”现象,治标不治本,并不能完全保障纠纷双方的合法权益。而且,随着乡村经济发展和社会方式的转型发展,乡村矛盾纠纷也由日常邻里生活纠纷向经济利益纠纷转变,传统的矛盾调解方式已无法应对复杂的经济利益纠纷,村民对法律的需求日益增强,需要运用法律武器来解决问题和矛盾。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拓宽了乡村矛盾纠纷化解渠道,不仅丰富了乡村矛盾纠纷化解方式,也促进了乡村矛盾纠纷化解的科学性、客观性、公平性与公正性,能够从根本上化解矛盾和解决问题,切实维护受侵害者的合法权益[2]。

四、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困境

(一)城乡法律资源分配差距较大

受我国城乡发展二元结构影响,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相对应的造成了城乡法律资源分配的不平衡,城乡法律资源分配差距较大。好的法律资源多数被分配在城市和县区,乡村法律资源相对匮乏。如律师事务所大多集中在城市和县区,乡村基本上没有律师事务所。而且,乡镇司法工作人员或法律服务工作者的数量和工作内容、工作质量有限,不能满足乡村村民对法律服务的需求,从而影响乡村公共法律服务开展实效[3]。

(二)资金投入与保障不足

在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大多数地方政府资金投入不足,缺少相应的专项预算,资金投入远远不能满足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和物质要求,严重制约了乡村公共法律体系的正常运营和发展。一方面,由于资金缺乏,政府无法购买更多的法律服务来满足乡村多样化的法律服务需求,也会影响司法工作者和法律服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另一方面,资金投入不足,将严重影响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软硬件设施建设,无法促进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快速高效发展。同时,在当前信息化高度发达的背景下,缺乏经费保障,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将无法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要求,会大大制约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现代化建设进程。

(三)法律服务人才短缺

法律服务人才是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前提,但是,在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法律服务人才严重不足,制约了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乡村律师和驻村法律顾问,他们分包村较多,而且他们一般还要兼顾其他签约单位业务,精力有限,无法真正开展工作。乡镇司法所工作人员和法律服务人员也相对较少,一般几个人就要负责整个乡镇所有村庄的法律服务,工作量较大,效率极低,使乡村公共法律服务实效大打折扣。

五、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出路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大投入力度

乡村公共法律服务的主体是政府和司法机关,提高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水平,首要任务是提高政府部门对乡村法治建设思想认识和对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要树立法治理念,发挥主体责任。第一,要强化普法宣传教育力度,多形式、多维度进行普法宣传,借鉴“邮局带法进万家”和开展法治文化活动等先进方式,提高乡村村民对公共法律服务的认知,以及知法、用法的意识,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发挥实效奠定基础。第二,要提升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的法治意识和重视程度,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先锋模范和带头作用,切实提升乡村公共法律服务水平。第三,加大对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提供坚实的物资保障。要根据各乡村实际情况,优先考虑经济和资源落后的乡村,并进行适当的资金倾斜,缩小城乡公共服务投入差距,均衡法律资源配置。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增加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预算,并建立严格的使用、监管和审计制度,确保专款专用,发挥效用。另一方面,要构建政府主导,社会资金参与的多元资金筹措途径,通过政策激励等方式,鼓励社会资金参与乡村法治建设,弥补政府投入不足,进一步强化资金供应和保障。同时,也要加强对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软硬件设施、网络信息化建设,同步提升法律服务人员的服务待遇,为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二)积极引导社会主体参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为应对当前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人员不足、人才缺失问题,可以由政府进行协调,在政府的监管下,通过税收支持或政策激励,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或个人参与乡村公共法律服务,整合法律服务和专业机构资源,扩大法律宣传和志愿者团队,促进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主体的多元化发展,缓解当前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人员短缺的压力。同时,也要加强对专业人士的引进、吸引力度。一是加大乡村律师、法律顾问、法律工作者的权益保障和奖励,不断壮大法律服务人才队伍,提高他们参与乡村公共法律服务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二是加强对乡村干部的法律培训,提高他们的法治意识和用法能力,对乡村公共法律人才队伍进行有效补充。三是政府要加强和高校合作,通过定点培育、定向招生、合作交流、定岗实习等方式,吸引和鼓励法律专业人才进驻乡村工作和实习,在为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引进人才的同时,提高乡村法治建设水平。

(三)完善和优化各项机制,提高管理运行水平

完善而健全的机制体系,是乡村公共法律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注重相关机制的完善和优化。一是建立法律平台及乡村律师、驻村法律顾问以及法律服务工作者的常态化管理机制,通过定点打卡、查看援助记录、评价帮扶效果等方式,对以上人员进行监督管理。二是建立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政府政绩考核体系,以群众满意程度和法治化效果作为重要评价指标,以提高政府的重视程度,提高公共法律服务水平和质量[4]。三是建立线上线下互通互联的服务平台,提高工作效率,完善问题反馈整改机制。加强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信息化建设,建立网上“法律服务中心”,和线下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法律援助工作站、人民调解室等构成综合性服务平台,实现数据和服务的共享和互联互通,提供预约、办理、反馈“一站式”服务,及时了解群众需求,发现并解决存在问题。同时,利用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工具,加强宣传教育和信息交流,更加方便快捷,有效提高服务效率。综上所述,虽然我国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法律资源配置、资金投入保障、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还面临很多困境,需要通过在思想认识、资金投入、人才引进、机制建设等方面进行改进和提升,以有效促进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提高乡村法治建设水平,为保障民生和乡村振兴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覃晚萍,王世奇.民族地区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104-111.

[2]吴世俊.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山西青年,2019(6):174-175.

[3]狄邦建.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司法,2014(10):85-87.

[4]王亚丰,黄春蕾.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价值、困境与优化——基于社会治理视角[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21(1):105-112.

作者:张曙光 单位:国浩律师(郑州)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