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阶段南北区域差异的分析思考

时间:2022-07-07 11:53:15

新发展阶段南北区域差异的分析思考

[摘要]近年来,我国国内经济南北发展差异呈现出扩大趋势。南北方地区在经济总量、工业生产、创新能力、生产要素等方面差距持续拉大,对我国区域产业分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及“共同富裕”战略目标产生潜在影响。应理性分析、辩证看待南北差距问题,通过采取相关措施,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关键词]南北方差距;区域协同发展;新发展格局;共同富裕

近年来中国区域发展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南北方地区差距日益成为新的关注点。在后疫情时期,我国经济在整体快速恢复的同时,以南北差异为代表的区域分化日益明显,不仅关系到制造业产业的区域布局,更关系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要充分认识南北持续分化态势对我国的潜在影响,通过推动北方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南北产业链协作、发挥城市群引领作用、优化区域价值链分工等措施妥善应对可能的进一步分化。

一、南北差距持续拉大已成为新时期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突出表现

(一)南北方经济总量差距呈加速扩大态势

从2008年开始,我国南北经济发展差距逐渐显现。特别是2013年经济增速放缓后,南北经济发展差距加速扩大,2013-2020年北方GDP平均名义增速为6.3%,南部GDP平均名义增速为8.7%;北方GDP占全国的比重由2013年的42.57%下降到2020年的35.22%,而南部GDP由2013年的57.42%上升到2020年的64.78%,差距由2013年的14.85个百分点扩大到2020年的29.56个百分点,达到历史新高。2021年前三季度,在GDP名义增速TOP10省份中,北方占了半壁江山,罕见领跑。这一现象主要原因在于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带动北方多个能源省份名义GDP大增,名义增速远远高于实际增速,但这一局面能否形成持久增长动力值得关注。

(二)工业生产“南强北弱”格局凸显

2008年至2020年,北方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呈持续下降态势,从2008年的41.14%下降为2020年的33.41%,其中以手机为代表的下游工业品的产出比重下降突出,由2008年的62.1%下降至2020年的19.54%。北方地区由于传统重化工业占比过大,新旧动能转换乏力,产业韧性小,应对外部冲击能力较弱。2012年到2016年期间,中国的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连续6年走低,其中黑色金属、煤炭、石油等出厂价下跌均超过30%。2017年有所好转后,2019年又陷入低迷状态。受此原材料价格持续下跌影响,工业效益水平不断下降,2008-2020年北方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平均增速仅为3.33%,同期南方地区平均增速达10.33%,比北方地区高7个百分点。

(三)南北方地区创新能力分化趋势加剧

据《2020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显示,全国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前十的省(市、区)北方地区仅占三席,分别为北京市、山东省和陕西省。从创新投入看,2011-2020十年间,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幅度前十名位的省份(区、市)中除天津和河北外,其他均处于南方地区。从创新产出看,2020年国内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居前十位的省份(区、市),北方仅有北京和陕西两地入围。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是制约北方创新能力提升的最大短板。2011-2020年北方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和专利申请数占全国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分别从2011年的37.09%、24.19%下降为2020年的27.85%、20.83%。国际研究机构CBInsights的《2021年全球独角兽企业榜单》显示,我国入选的145家独角兽企业分布于我国19个城市中,北方城市仅3个城市入选,其中北京共入选54家企业,其他北方两城分别仅有1家企业入选。

(四)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加速流入南方地区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我国人口流动迁徙呈加快趋势。2020年,北方地区人口占全国比重为41.87%,比2010年下降1.34个百分点。2010-2020年人口增长最多的5个省份依次为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河南。东北三省15-59岁劳动力人口数量在过去十年间下降超1750万,人口加速向珠三角、长三角、成渝等南方核心城市群集聚。从资金流动情况看,根据央行数据显示,2020年社会融资增量排名前十名中,北方地区仅有山东、北京、河南三地入列,其余全部位于南方地区。增量排名最少的十个省(区、市)中,北方地区有8个省市入列,其中东北三省、天津分别位于融资增量最少行列。2021年上半年,社会融资增量排名前十名中,北方地区仅剩山东和河南两地,资金加速流入江苏、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省份。

二、南北差距持续扩大对我国的潜在影响

(一)南北差距扩大不利于区域产业合理分工和高质量发展

我国南北方在产业链条中处于不同位置,北方产业主要位于产业链中上游,主导产业集中在原料加工、重化工业、装备制造等行业。2020年北方地区生产的原油占全国的89.7%,生产的天然气占全国的63%,生产的钢铁占全国的59.62%。南方则重点发展位于产业链中下游的轻工业、生产性服务业等。北方为南方产业发展提供资源能源支撑和工业技术基础,特别是近期国际能源原材料、大宗商品的价格大幅上涨形势下,北方作为国家能源基地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南北差距持续扩大,特别是北方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缓慢,部分产业处于产业链低端,南北方产业链在国内难以形成“闭环”,不利于区域产业合理分工与高质量发展。

(二)南北差距扩大不利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从国际循环看,东北和西北地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和参与国际循环的重要主体。其中,东北地区是中国面向东北亚国家和地区开放的重要窗口;西北地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战略走廊。当前,北方地区对外开放水平与南方地区存在较大差距。从进出口看,2020年,北方地区货物进出口总额仅占全国的25.3%,出口总额仅占全国的19.6%。从外资企业看,2020年,北方地区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单位个数、利润总额占全国比重仅为17.73%和29.06%。从国内大循环看,新发展格局要求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必然要打通南北东西循环、释放内需空间。2020年,北方社会零售品销售总额占比仅为33.07%,消费潜力和需求亟须得到进一步释放。

(三)南北差距扩大不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三大主攻方向。南北差距持续加速扩大,是共同富裕的目标在地区层面所需要着力解决的重要议题。从人均GDP水平看,南北差距呈不断扩大趋势。2020年,南方人均GDP为北方1.25倍,北方地区除北京、天津两地人均GDP超过10万元外,人均GDP超过6万元的省市仅有2个,发展动力极化现象突出。南方地区除人均GDP超过10万元的4个省市外,人均GDP超过6万元的省市共5个,大部分地区经济发展处于较高水平。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看,2020年全国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20强中,19个城市来自南方地区,其中浙江省、广东省、江苏省三个省份占据了20强中的17城,北方地区仅北京一地入围。2021年前三季度,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速前十位全部位于南方地区,其中9个省份位于长江经济带。南北方经济和收入差距扩大会导致社会保障、养老、医疗、教育、文化建设等非经济方面发展不平衡,进而影响后发展地区的总体发展水平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三、对策建议

区域经济差距由各地区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多种因素差异所致,是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过程,区域发展承受范围的经济分化可以形成产业差异化梯度结构,增加发展回旋空间。要理性分析、辩证看待南北差距问题,警惕差距持续扩大带来的不良影响,通过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一)利用现有优势,加快推动北方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充分发挥北方地区深厚的科技创新潜力与雄厚的工业基础优势,加快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着力增强发展新动能。鼓励北方地区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地区加快培育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再造产业竞争新优势。近期能源原材料、大宗商品的价格大幅上涨,这种市场形势的变化给很多北方能源重化工企业带来发展机会,北方地区要抓住机遇,充分发挥优势,持续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扭转发展不利的局面。

(二)加强南北产业链协作,推进区域产业空间布局优化

以南北方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为前提,以区域产业供应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为重点,将北方的土地、资源、技术、劳动力等优势与南方的资本、科技创新能力相结合,形成“以南带北”的区域发展新格局。鼓励相关省市通过进一步合作共建产业园区、搭建产业转移平台等方式,开展产品、技术、项目、人员交流,推动南北产业合作对接。不断完善创新合作机制,在健全已有对口合作机制基础上,创新实施“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合作方式,打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关键要素。

(三)发挥城市群引领作用,推动南北区域协同联动发展

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东北振兴等区域重大战略,鼓励北方地区不断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利用中心城市的发展吸引高端经济要素北流。发挥京津冀城市群引领作用,加快中原、山东半岛、关中、辽中南、哈长等重点城市群的发展。发挥不同规模等级城市的比较优势,实现城市深度联合和优势互补。加快连接南北城市群形成城市带,推动城市带向外拓展形成经济区,形成“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经济区”区域空间格局。

(四)优化国内区域价值链分工,推动各区域深度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

提升北方地区在国内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积极引进外资,承接国际及东南沿海的产业转移,形成北方地区国际竞争新优势。培育更多能够引领价值链分工的跨区域企业,延伸和拓展全球价值链的国内环节,推动中西部和北方地区深度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和国内价值链分工,改变过去通过能源、资源的生产间接参与的形式,促进不同区域价值链分工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升级。

[参考文献]

[1]安虎森,周江涛.影响我国南北经济差距的主要因素分析[J].经济纵横,2021(7):28-38.

[2]许宪春,雷泽坤,窦园园,等.中国南北平衡发展差距研究———基于“中国平衡发展指数”的综合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21(2):5-22.

[3]侯永志,何建武,贾珅.缩小中国南北差距,须加速改革开放创新[J].中国经济报告,2021(3):105-108.

作者:宋晓晶 单位: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