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和美术课程融合思考

时间:2022-07-07 11:28:41

乡土文化和美术课程融合思考

钢筋水泥取代了青砖黛瓦,城市霓虹湮灭了荷塘月色。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许多乡土生活的古朴诗意被搁浅、闲置、蒙尘。在都市文明的繁盛发展下,乡土文化的生存空间愈发显得促狭。国家教育发展规划明确指出,校园作为弘扬传统文化的主阵地,要以乡土文化自信引领教育创新改革。近年来,我国自下而上的教育体系高度重视乡土文化教育,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与乡土文化相关的课程建构。其中,新版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认识乡土文化是学习艺术、认识艺术的基础。由此,与美术课程融合共进成为乡土文化发展由自然自发到自觉自为的重要契机。

如何推动乡土文化这一“根”文化在美术课程资源中的开发与实践,真正达成“大美术”的教育目的,是美术课程与乡土文化融合研究的重要议题。对此,众多专家学者围绕该议题展开了系统深入的理论实践探讨。目前学界达成了相对一致的看法,即乡土文化美术课程建构是乡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并促进乡土文化与美术课程融合研究的重要举措。但如何进行乡土文化美术课程建构,则有待我们进一步寻求答案。就当前来说,乡土美术文化课程体系建构仍存在较大问题,最典型的就是师生“走不出去”和学校“请不进来”。“走不出去”有 2 个方面原因:一方面是美术教师受限于美术课堂,无法为美术课程汲取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是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局限于课本教案,感受不到乡土文化的魅力和气息。此外,学校“请不进来”主要指美术教学过度依赖校内美术教师,窄化了美术课程的教学视野。

基于对上述问题的梳理,乡土文化美术课程建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以纾解“走不出去”和“请不进来”的现实困境。一是立足乡土资源,编写实用美术教材。教材是美术课程的筋骨脉络,而传统的美术教材普遍“繁、难、偏、旧”,导致美术课程始终停留在教师灌输、学生模仿的粗浅层面。将乡土文化编写进美术教材,可以为学生搭建起系统的乡土文化学习语境。因此,美术教材的编写可针对当地实际、立足本土资源,将乡土文化以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形式呈现,使乡土美术课程的开展更具有原则性、导向性及开放性。二是深耕乡土文化,丰富美术课程内容。乡土文化是美术课程的底蕴来源。在美术课程中,师生应走出校园、走进乡村、走向自然,在乡土文化最富集的地方去感知、体验、保护、传承、弘扬乡土文化。以年画、剪纸为例,其所拥有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乡土文化的魅力,也能让学生在发现美、获取美的过程中唤醒“创造美”的初心。三是邀请民间大师,展现乡土美术魅力。乡村有不少身怀绝技、经验丰富的民间艺人,学校可以邀请他们担任客座教师,让学生接触到更为鲜活的美术教学资源。民间艺人与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思维碰撞,有利于形成乡土文化美术教育的合力,为建构新知、达成目标创造了条件。四是搭建实践基地,拓展美术教学视野。乡土文化美术课程不应只是书本里的白纸黑字,也不应局限于教室的方寸之间。在这方面,福建省厦门市的部分学校做出了较好的示范。厦门市许多中学不仅增设了关于厦门瓷绘文化的美术教学内容,还以此切入点举办了瓷绘比赛和展览,让学生“在学中作画,在画中悟学”,真正实现了乡土文化融入美术课堂,也回归了“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美术教育理念。

乡土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是“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往哪里去”等问题的深刻注解。只有守住乡土文化,守住我们的根,国家民族才能向上发展。美术课程是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深耕乡土资源、传承乡土文化的重任。乡土文化与美术课程融合研究,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推敲及实践。对此,经河北美术出版社于 2012 年 11 月出版的《文化视野下的民间与乡土美术课程建构》一书或将能够提供更新研究视角。该书以传承乡土文化、丰富美术课程内涵、追求教育公平为主要目的,概述了当代文化与美术课程的关系,探讨了文化的内涵、文化的时空观和文化自觉,能为我们建构乡土文化美术课程发展模式带来新的启迪。

作者:尹少淳 单位:四川传媒学院